时间:2023-05-30 09:13:3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分析化学习题,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分析化学课程的描述
分析化学主要包含分析化学以及分析化学实验两个部分,然而现代分析化学还包括仪器分析以及仪器分析试验等内容。与分析化学的相关的课程也比较多,主要有色谱分析、光谱分析、电化学分析以及结构分析、有机分析、环境分析等。
二、分析化学课程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近些年来,分析化学课程以及分析化学教育的现代化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是存在的。主要体现在教学环节以及考核的评估方式上。就如今的教学现状而言,主要还是以教师讲课为主,就算有实验课也是以教师示范为主。针对学生的学习成绩的考核也主要是闭卷考试的评判标准。在这种教学模式的培养环境下,很难培养出适应化工等企业发展需要的人才。
三、分析化学实践教学过程的实施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分析
当前,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比较多,但是课时相对较少,这就增加了分析化学在教学过程中的难度。为了针对不同的专业,培养个性化的人才,对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与改革就显得尤为重要。针对这种现状,不同的专业应该结合专业实际进行适当的调整,实行不同的教学侧重点。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要对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在教学的过程中尽量突出应用性以及专业性,使得学生能够紧跟分析化学的进步与发展。
(二)教学模式的改革分析
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及新的教学模式的不断出现,分析化学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而分析化学的课程教育要适应这种发展变化,在立足于化学课程的特点的基础之上,积极采取分课型组织教学。
1.针对原理方面的内容教学主要以讲授为主,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始终贯彻精讲的原则,并且在此基础上辅助适当的练习。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实现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学习嘲。
2.讨论教学,教师在教授某一章节以及某一课时时,可以结合课后的练习,让学生进行自由的讨论,通过彼此之间的探讨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3习题教学,―般情况下,工科专业的分析化学只对定量分析比饺关注,然而―般的习题既涉及分析原理同时也涉及定量的分析计算。通过习题可以帮助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巩固,同时也是对教师“教”学生“学”的传统教学漠式的优化。
(三)教学方式的改革分析
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对于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主要措施有:
1.加强案例教学
分析化学课程实验性比较强,如果在分析化学课程中采取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只是盲目的进行理论知识的教授是很难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引入案例教学就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有效的提高教学的效率。
2.创新教学方法与手段
分析化学的最大问题就是内容繁杂但是课时又相对较少,因而为了彻底解决此类问题就必须对教学的方法以及手段进行创新。多媒体的教学手段就是一个比较好的教学手段,并且在教学过程中得到普遍的应用。
3.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和谐的教学氛围,讲究的是双向的交流与沟通。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如果出现任何的差错或者是观点不对,学生可以对其提出异议。在良好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长此以往,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培养。
分析化学如果只是纯理论知识的讲授而没有实验来做支撑的话,对于学生而言就如纸上谈兵,所以为了让学生真正感受到分析化学课程的魅力,就应该增设比较开放性的实验,通过学生的动手操作来对分析化学知识进行更加透彻的了解。
【关键词】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效果;教与学;改进方法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为了进一步提高课程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以及减少课堂讲授时数,过去在工科类专业单独开设的《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逐渐被《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代替,原因是这两门化学课程之间有大量的重复内容。但一些问题也随之而来,如教学内容与教学时数间的矛盾突出。无机及分析化学在内容上,主要包括化学反应的一般原理、定量分析基础(误差和数据处理)、四大平衡和四大滴定、物质结构基础、元素化学和仪器分析等,内容较多。但为了强调化学课程的实践性,近几年对理论课的课时进行压缩,使得理论课时大大减少[1]。此外,鉴于我国传统的应试教学与大学自主学习的教育方式的不同,许多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尚未转变学习模式,失去了中学学习的依赖,感觉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内容繁杂、教学进度快、难以掌握,由此导致学生容易产生厌倦、学习积极性不高等情绪,补考、重修的比率逐年上升[2]。但目前,由于专业科研创新的深入和研究热点的涌现,对化工类专业本科生的化学知识与化学教学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和要求。除要求学生具有扎实的化学基础理论知识,还要有熟练的实验操作技术。所以教好和学好这门课程对新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积累和科研素质培养至关重要[3]。那么,如何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是每位教师都很关心的问题。下面笔者在总结归纳相关院校经验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及观摩学习所得,分别从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就该课程的教学谈几点粗浅的心得体会。
1教师的“教”
1.1课前做充分准备,精炼教学内容
备课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备好课更是上好课的前提。备课前,教师要深入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明确该课程的教学目的及各章节的具体要求,以教学层次清晰,教学内容重难点突出为宗旨。由于无机及分析化学涉及知识面较广,包含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及部分物理化学的知识,因此,授课教师需要多阅读与授课内容相关的参考书,不断扩增自己的知识储备。同时,教师可以经常搜集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科技信息,将最近的科研成果以及自己科学研究感想,在教学过程中传递给学生,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此外,随着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课时的压缩,有限的教学时数和日益严格的教学要求是授课教师面临的挑战。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应凝练教学内容,找出教学内容的精髓,把精髓部分给学生讲透彻、明白,然后再讲相关内容的时候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物质结构基础中,核外电子运动状态、价键理论及杂化轨道理论是后期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是要求重点掌握的内容,所以这部分知识要讲解清晰、透彻,让学生接受。而微观粒子的波粒二象性、测不准原理等内容则可以略讲,以节省课时。
1.2上好绪论课
柏拉图曾说:“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鉴于大一新生刚进入大学,对所学专业的专业前景及学习目标都不清楚,而绪论是整个课程的第一节课,教师应该抓住该堂课的时机,为学生讲解相关专业前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教师上课时需强调,无机及分析化学是化工类及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后续课程(如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化学等)的学习打好基础。此外,教师可结合实例强调无机及分析化学在今后的学习及生活中的重要性。如可以举无机及分析化学在医药卫生(如药物成分分析与监控)、食品安全(如毒奶粉的检测)、化工生产中较熟悉的实例,通过这些生活实例,使之认识到这门课程不仅与自己所学的专业知识有关,还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引发学生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后续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4]。
1.3不同教学方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参与度较少,长时间如此,使得大部分学生容易产生厌倦、疲劳情绪,不利于课堂的进行。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可采用教师教授为主,各种新教学方式为辅的混合教学模式。如提问式教学、讨论式教学。提问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注意不失时机地提出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进而引导学生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此种方式可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热情,提高学习兴趣,培养创新思维[5]。讨论式教学,即教师通过设计问题,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通过问题讨论的方式从而高效、愉悦地汲取知识,进行自我教育的方式。教师提前设置好问题,将学生进行分组,学生课下查阅相关资料,为讨论课做好准备。此外,为提高学生上课的积极性以及PPT的制作能力和演讲能力,每学期可开展1-2次翻转课堂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制作PPT、参与讲课。教师选好要讲的内容,提前让学生做好准备,在上课时进行讲解,其他同学可对不理解的地方进行提问,也可对讲课方式提出自己的意见,授课教师最终进行点评。由于现在实行大班上课,可将学生进行分组。选择组织能力、领导能力较强的同学作为小组长。组长根据组员的实际情况进行分配任务,督促检查任务的完成情况,及时组织同学研究解决出现的各种问题,保证任务的完成。
1.4重视实验课
伽利略曾说:“科学的真理不应该在古代圣人的蒙着灰尘的书上去找,而应该在实验中和以实验为基础的理论中去找”,由此可见实验的重要性。作为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课的宗旨是加强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训练学生基本操作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今后的学习及工作打下基础。为上好实验课,教师首先要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教材,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计每一次实验课,认真做好实验准备,对实验现象、实验条件、实验关键、操作要点和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才能指导好学生实验。其次,为达到锻炼学生思考能力的目的,提前让学生做预习,按实验原理、操作流程书写预习报告,熟悉实验内容,并指出实验过程中的注意点。在实验过程中,学生应独立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认真记录数据,并将实验现象和数据如实记录在预习本上,不得弄虚作假。对于失败的实验,学生需自己分析失败原因。教师应要求学生实验中勤于思考,仔细分析,力争自己解决问题。实验结束后,教师检查学生预习报告及实验结果,并指出不足,学生在此过程中也能有所启发。课下,学生认真书写实验报告册,教师批改后,于下节实验课时,单独纠正每位学生存在的问题。
1.5多与学生沟通交流
上课时,教师需要多关注学生,多与其互动,活跃上课氛围,调动学生积极性。可通过讲解现实中的一些实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多多的参与教学活动,而不是简单的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与学生的交流不仅体现在课堂上,也要做到课下多交流。课下,教师可定期以调查问卷的方式,让学生提出教师在教学中需要哪些改进。也可以通过网络的方式,组建学习群,学生可以在群内进行关于本课程的任何提问与发言。
2学生的“学”
对于刚摆脱了高中“以教为主”的被动学习模式的大一新生而言,大学课堂往往是内容繁多、教学进度快、自主学习性更强。面对陡然转变的教学模式,学生往往会感到力不从心,无法适应,长此以往,常常会出现厌学等负面情绪。针对此种情况,教师应及时对学生进行指导,循循善诱,帮助其转换角色,调整心态,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
2.1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直接推动学生学习的一种内部动力,是提高学习积极性最直接的因素。除在课上采用各种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外,教师还可鼓励学生积极参加一些学术讲座,或利用网络多接触最新科技成果等,让学生开阔视野,调动学习积极性。
2.2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鉴于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内容繁杂,学生基础差,且课堂进展较快,为提高学生听课效率,可提前让学生预习上课内容,并标记好对哪些内容不太理解。为了督促学生预习并了解学生预习情况,教师可在上课前抽出2-3分钟,提问2-3名学生预习过程中有哪些疑惑,教师汇总后,在上课时,可对学生比较困惑的地方进行重点讲解。
2.3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做好习题与总结
上课是要求学生认真听讲,做好课堂笔记,并多与教师互动。课后,为促进学生及时消化和巩固所学知识,教师可精心选择、布置复习思考题和习题。从不同的侧面培养、训练学生理解问题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通过批改所有学生全部作业,及时发现薄弱之处并加以辅导强化,促进学生知识的掌握和应用。除每节布置相关习题作业外,教师还可要求学生对每章知识点进行总结。总结的方式可任学生自行决定,可以采用做笔记的方式,详细总结每章知识点,也可以采用手动绘图或软件绘图的方式,梳理每章知识点。
3结论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相关专业一门非常重要的基础课程,是大一新生入学首先面临的科目,在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两方面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而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施教对象大一新生的学习对于培养大学阶段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自主创新学习能力等方面均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要不断地探索合适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及创新意识,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运瑞.制药工程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探析[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11(9):97-98.
[2]封学军.《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探讨[J].江南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28(2):71-78.
[3]张华山,郭小峰.“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与体会[J].中国大学教学,2013,10:49-51.
[4]海力茜,陶尔大洪,张慧.无机化学在医药学专业中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17:81-82.
关键词: 分析化学 课程教学 教学方法
分析化学是化学研究中最基础、最根本的领域之一。分析化学教程在本科教学内容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化学化工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也是相关专业(材料、医学、环境、生物等)的必修基础课。分析化学的内容多、范围广,同时教学内容中又有许多的数学推导过程,因此许多学生对这门课望而生畏。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让学生系统、而又牢固地掌握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是教学的主要任务,本文就自身对分析化学的教学经验和心得体会做探讨,希望对分析化学的教学有所帮助。
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非常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作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培育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1]。首先,在讲授各章节时,简要介绍与分析化学相关的重大事件或重大发现,让学生了解分析化学这门学科的发展历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由于分析化学是与现实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一门学科,因此给教学增添了很多素材,在分析化学的课堂教学中可穿插介绍分析化学的应用实例,采用案例引发式教学[2],拓宽学生视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在讲授新的知识点时,要与以往的知识点相联系,使学生相对较快地理解和接受新的知识点。从一种学习中学得的学习经验对其他学习的影响称为学习迁移,有效的学习迁移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心理结构的整合。
二、启发式教学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教学的内容,采用课堂讨论的方式,针对某一知识点巧妙地创设设问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想办法解决,然后教师归纳总结,达到教与学的目的[3]。如在讲授常用的氧化还原滴定方法时,在高锰酸钾法中,往往归结于“三度一点”,其中“一度”是指酸度,那么应该选什么酸呢?盐酸、硫酸还是硝酸?让学生自己分析每种酸的优缺点,盐酸容易挥发,硝酸是强氧化剂,容易对反应产生干扰,因此一般采用硫酸提供酸性条件。接着在讲解重铬酸钾法测定全铁含量,提问为什么要加入硫酸―磷酸混酸,是不是提供酸性条件,通过对比,知道加入混酸的目的在于消除Fe3+黄色的影响和降低Fe3+/Fe2+电对的电极电位。这种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探寻答案,这样学生印象才会深刻,知识才能掌握牢靠。
三、传统教学手段与现代媒体有机结合
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对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使社会各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传统一些思维方式、思想观念正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但过多地使用多媒体教学,让动画、图片和文字取代潜心学习的过程,长此以往,学生的思考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将得不到发展。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二者的所长之处,才能够强化教学效果。
分析化学的公式、计算比较繁多,很多学生在初学分析化学时都会产生畏难情绪而影响对课程的学习,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既加强了与学生的沟通,锻炼了学生的思考逻辑能力,又利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图文并茂、动静结合,把板书无法实现的内容用多媒体体现出来,将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动态化,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和吸收。
四、重视习题讨论与内容总结
在学完每一章后,要重视对内容总结,采用“明确问题―解决方法―应用讨论”方式及时、系统地对所学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明确这一章的主要内容、需要解决的问题、采用的方法、依据的原理、公式的使用条件、得出的结论、有何用处等。首先抓住每章的骨架和轮廓,然后复习具体解决问题的方法、公式的推导,主次明确,条理清楚。这种总结方式使得学习内容变得简便和清晰,避免“乱”,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注重教师的教学魅力和人格魅力
上课前对教学内容的充分准备是上好一节课的基础,但成功上完一节课的关键点在于如何组织好课堂,如何创造出良好和谐的教与学的氛围。分析化学理论教学中概念、公式推导、所涉及的化学反应和理论计算比较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渊博的知识背景,钻研教材,广泛涉猎相关学科的相关知识,能清楚地讲解每一个概念、每一个原理、每一步反应,但整体内容比较枯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要富有逻辑性、系统性、艺术性,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以一种平等、相互交流,相互激活的方式生动有趣的组织教学,对一些有价值的知识点展开讨论,激励学生思考、会思考、大胆地提出自己的见解,课堂教学充满活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5]。
总之,我们在进行分析化学教学时,着重在课堂上根据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改善课堂效果,提高分析化学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赵丹.分析化学教学方法探索与实践[J].太原大学教学学报,2012,30(2):92-94.
[2]孙旭镯,李波,陈静.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广东化工,2012,2(39):204-205.
关键词 材料专业 分析化学 创新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5.04.045
On Materials Analytical Chemistry Curriculum Innovative Teaching
HE Xiulan, ZHENG Wei, QI Shuyan, WANG Jihua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Harbi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Harbin, Heilongjiang 150040)
Abstract Aim at existing problem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course of materials major, the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course is carried through optimizing teaching content, reforming teaching method and establishing experiment specifically on the basis of course content and subject characteristic. The student's interest is increased and teaching quality is improved with organic bonding course content and subject characteristic, and helpful reference and consult are provided for transformation of education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course of materials major.
Key words Materials major; Analytical chemistry; creative teaching
分析化学是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是鉴定物质化学组成、测定组分含量、确定物质的结构及存在形态。①分析化学是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类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主要讲述定性与定量分析、误差与分析数据处理及各种滴定分析等内容。材料学专业是研究材料的组成与结构、工艺及使用性能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发展前景广阔。②③分析化学是材料专业目前开设的课程体系中不可缺少的学科基础课程之一,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与学生的毕业设计、生产实习及就业等方面都有重要联系。因此该课程的学习对培养人才的思维模式及知识体系的构建起着重要的作用。④目前,我校材料类专业分析化学课程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 分析化学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学内容与人才培养需要脱节。目前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与不同专业人才的培养需求不适应。比如我校材料专业中有机高分子专业与无机非金属专业,两个专业分析化学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与开设的实验基本相同,未能与各自的专业特点有机结合,学生“学”“用”明显脱节,导致学生缺乏科学思维分析实际问题。
(2)实验缺乏针对性。分析化学的实验教学是整个课程教学中的重要环节,理论教学的大部分知识点及相关原理,在实验内容中会有所体现。但目前所开设的分析化学实验均是以完成教学为目的,未针对不同的专业特点开设不同实验,学生做实验积极性差,学生只是机械性地完成实验,未认真思考实验原理,甚至连实验报告也不认真总结,只是完成这个学习任务而已。因此,目前开设的分析化学实验对提高理论教学效果不明显,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也未能有所提高。
(3)教学方法枯燥。分析化学课程的基础原理与基本理论较多,化学反应繁多,各类滴定曲线及滴定原理复杂,在授课过程中,与相关的材料专业知识很难融合。按传统的授课方式,过分强调授课教师的主导作用,在课程的讲解过程中会使学生感觉课程内容枯燥乏味,束缚学生的思维,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及趣味性,不但学生学习效果差、效率低,也降低了教师授课的积极性。
(4)评价方法单一。目前我校分析化学课程的考核基本上还是采用期末闭卷考试来评定学生学习效果,通过一张期末测试卷很难全面、公正、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部分学生在临考前突击背笔记、做练习题,即可侥幸过关,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风。
为激发材料专业学生学习分析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创新能力,针对分析化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专业特点,对该课程进行了创新性教学改革。
2 分析化学课程创新教学
2.1 根据专业特点优化教学内容
对于不同专业,分析化学的教学内容、教学大纲及教学计划学时的安排应有所不同。首先,针对同层次、不同专业的学生,应先统一界定基本的理论教学内容(此部分占整体知识点的70%左右),这部分内容要求所有学生必须掌握,以保证该门课程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点的教学要求,也方便日后考核。其次,根据不同专业特点,教师可对部分教学内容实行自主性教学(占整体知识点的30%左右),结合各专业的特点界定教学侧重点,精细安排教学内容,使学生在掌握基本原理与知识点的基础上,能拓宽专业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例如,第二章误差、可疑值的处理这部分内容涉及计算,公式多且繁杂,单纯依靠讲解例题授课,学生会感觉枯燥。在授课过程中,可将相关专业知识引入。例如,学生将来做毕业设计及技能训练等时,均会遇到数据处理,某些实验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可疑数据。如在测量试样的抗弯强度时,需要5~6个试样进行测定并取平均值,某些存在缺陷的陶瓷样品获得较低的抗弯强度,此时可以利用分析化学的四倍法与Q值法进行可疑数据的处理,培养学生对实验结果处理的能力,又提前了解部分专业知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我校材料专业分析化学课程均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很多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方向了解很少,在此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学习态度及今后的职业规划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给这些学生授课时,结合分析化学课程内容及专业特点,给学生更多的专业指导是非常必要的。
2.2 有针对性地开设实验
分析化学的基本原理与知识点可通过实验来验证和巩固,在有限的学时内,不能将所有的分析化学实验都开设。为提高学生专业素质培养效果,在分析化学教学改革中,根据专业特点,对开设的实验进行了大胆改革。根据现有实验室条件,有针对性地将所有的实验项目与专业特点结合起来,尽可能地让所开设的实验与专业有联系,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创新精神。
例如,吸光光度法这一章的分光光度计相关实验对于无机非金属专业是十分重要的,可以利用分光光度计测量无机非金属光催化材料的吸光度。通过开设此类实验,使学生掌握分光光度计的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为学生将来做毕业设计奠定良好的理论与实践基础。配位滴定法涉及高分子专业的知识点较多,因此相关的实验高分子专业一定要开设。通过有针对性地开设实验,将分析化学知识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在丰富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实验动手技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兴趣,也提高了分析化学理论的授课效果。另外,在实验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实验数据的处理能力,比如在绘制标准曲线时,可教会学生利用Origin或Excel软件进行曲线的线性拟合,提高学生微机应用能力及分析数据的准确性,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3 课堂教学方法革新
课堂教学方法创新不但可以提高教学效果,也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分析化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包括如下三方面:首先,分析化学基本理论与原理在实际工业中的应用比较广泛,因此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自身的专业特长,与生产实际相结合。⑤比如,提出无机非金属专业学生分析陶瓷粉体质量检测的问题,并列出解决方案,这里应用了沉淀滴定、氧化还原滴定等分析化学原理,采用学生分组讨论形式,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活跃课堂气氛,增加师生课堂互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其次,制作分析化学课程课件,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制作出分析化学课程的课件,利用多媒体进行该课程理论教学,通过图片、动画、音频等丰富课程内容。通过多媒体上课,不但可以加大传授知识的信息量,开拓学生的视野,还有利于教师及时更新授课内容,方便教师授课。
2.4 建立灵活多样的综合考评体系
分析化学课程的考查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闭卷方式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60%)。另外,由于该课程的基本原理与知识点均可通过实验来加深学生印象,因此该课程的实验尤为重要,实验成绩根据实验动手能力、实验报告等进行考核(占总成绩的20%)。另外,平时成绩由任课老师给出(占总成绩的20%),这部分成绩主要包括出勤、作业、课堂讨论三个方面,尤其是课堂讨论部分,主要根据是学生查阅资料整理资料,在课堂上分组讨论,理解知识,在讨论中培养团队精神、思考能力及综合表达能力。通过以上几方面的综合成绩,建立公平、合理的综合考评体系。
3 结语
分析化学是非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程,是学生后续课程的基础,学生掌握其基本原理与内容,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对其综合素质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针对目前对材料类专业人才素质的要求,哈尔滨理工大学材料学科在分析目前的教学状况及专业特点的前提下,对传统的分析化学课程进行了创新性教学改革,注重专业知识与化学知识的有机结合,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分析化学基础内容,而且使学生对本专业产生浓厚的兴趣,为高等院校材料类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及借鉴。
基金项目:哈尔滨理工大学教育教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C201300018)
注释
① 黄昊文.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42-44.
② 顾佳丽,马占玲.在分析化学实验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J].中国电力教育,2011(213):147-148.
③ 赵明,白丽明,张文治.“Seminar”教学模式在本科化学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探索,2014(1):56-57.
一、理论教学
1.教学内容强调针对性
本课程采用国家及规划教材,武汉大学主编的《分析化学》第五版。在分析化学教学大纲中,强调四大滴定地位和作用,而在实际教学中往往忽视试样的采集、制备、分解、分离和富集等内容,直接影响分析结果的代表性、准确性,而且也是分析过程中最困难和复杂的步骤。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试样的采集、制备、分解、分离和富集等内容的学习,为学生以后从事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2.改革理论教学方法
第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增强情感教学。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学活动不仅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而且是一种带有情感的活动。传统的教学以教师的讲解,学生上课听讲为主,形成了灌输性教学模式。在当今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的前景下,在课程教学中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采用多元化教学模式,如发现教学法、多媒体教学、探究式教学和谈论式教学等方法和模式,增强情感教学,通过具体的实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进学生主动积极的思考、学习,便于学生接受和掌握课程内容。
第二,老教师“传、帮、带”,培养年轻教师的业务水平。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教学反思不仅表现为一种能力,一种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教师自身发展的一个过程,是教师职业成长的重要途径。老教师作为教学中的骨干,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累积了丰富的经验,老教师对年轻教师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提高了年轻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形成了高、中、低职称搭配教学模式。
第三,在教学中引入专业英语词汇,适当尝试进行双语教学。专业外语对于一个科技工作者很重要,而且学习外语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为了提高学生的专业外语水平,可在教学中适当的引入专业英语词汇,让学生尽量掌握专业词汇,在教学过程的适当阶段,可尝试进行双语教学,对提高学生外语水平具有重要的作用。
第四,以考研为目标,作业中适当增加名校考研真题,拓宽知识面,提高应试能力。传统的分析作业都是教材上的习题,内容陈旧,缺乏新颖性和实用性。改革后的作业以教材为基础,以考研为目标,适当增加名校考研题,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打算考研的学生铺平道路。比如在分析化学重点章节酸碱滴定、络合滴定、氧化还原滴定、沉淀滴定和分析化学中数据处理,作业中增加近几年来名校的考研真题,拓宽学生知识面。提高学生应试能力。
二、实验教学
1.自编实验教材,以适应学科的发展
为适应新时代分析化学实验课程要求和化学化工系课程设置,化学化工系分析教研室以教授牵头,博采众家之长于一身,以国内外该课程经典实验教材为基础,结合分析化学的学科发展、化学化工系实验室基本情况和本学生的自身的素质和特点,优化了分析实验结构和数量,主编了适合本系学生的分析实验教材。该教材在实验教学中不断的修改,提升,经过几次循环实践检验,该分析实验教材重、难点突出,理论基础翔实准确、操作简单易行,实验教学效果很好,深受学生的喜欢。
2.搭配教学,提高青年教师教学能力
分析实验教学采用高、中、低职称搭配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以年轻教师为主的教学模式。年青教师在实验教学中,积极、主动的向资历深的教师请教、探讨分析化学的理论基础、实践、学科前沿等有关问题,以每次实验通过学生的反馈效果,及时总结和反思,善于找到自身的不足和缺点,并及时弥补和改正,不断提高年轻教师业务能力和教学水平,以适应社会、学院的发展。
3.采用多元化教学,增强学生求知欲望
通过各种教学方法和模式,首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其次了解学生对分析实验课的意见和建议,对所做的实验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分析、解决。该方法可使学生以现有化学理论、无机实验和分析实验为基础,独立设计、开展综合性分析实验,可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增强学生求知欲望。总之,采用多元式实验教学模式,旨在端正学生对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力求使学生思想更加活跃,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渴望。
4.学生分组操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在分析实验教学中,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以光度法测定盐酸中铁为例,可将4~5名学生分为一小组,组内学生自主协商分工,小组内讨论、分析、思考在实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动手实践操作,撰写实验报告等。此方法注重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相互讨论,共同进步,锻炼和培养学生毕业后能够胜任集体工作的能力。
三、课程教学答疑和实验答疑应与查阅资料相结合。培养学生查阅相关文献的能力
以“学用结合,以用促学”教学原则来指导和组织本分析课程和实验课程的教学,与化学化工文献检索课学习相辅相成、互为促进。如在教学中的疑问和实验教学中一些相关问题,在教学中不急于回答,培养学生先独立去查阅相关化学化工文献资料,找出相关答案,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共同探讨、分析相关的问题。此方法力求锻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查阅化学化工文献的能力,为以后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1.理论课程评价方法
目前分析化学理论课考试形式单一,题量大,难度大,考点内容局限于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且试题中重复试题多,造成了“平时放松,考前抓紧,考后全忘”的现象。理论课成绩的评定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占20%,理论考试成绩80%。平时成绩考核内容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等,理论考试考核是根据教学内容统一出题,侧重于基础知识实际应用,采用闭卷进行考试。
2.实验课程评价方法
实验课成绩的评定也分为两部分,平时成绩占30%,实验操作考试占70%。平时成绩包括实验出勤率、实验报告完成情况、实验态度是否端正。实验报告的成绩直接与实验结果的准确度挂钩。实验操作考试题目由每学期开设过的实验中衍生
出,有3~5个实验操作题目,学生通过现场抽签确定操作考试题目,然后立即完成操作题目,教师通过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的表现给出操作考试成绩,提高学生的基本操作技能。
总之,通过上述课程教学改革,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分析化学及实验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如让学生做毕业论文或接受一个新课题时,首先要了解这一课题的历史、现状、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基本技术,独立、主动查阅相关国内外原始文献,了解该课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分析该课题的现实意义,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关实验,让学生的潜在能力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挥,造就与时俱进的、具有独立思考、实践能力高和竞争能力强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武汉大学.分析化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张晓娟,黎永秀,王胜碧.分析化学教学改革初探[J].安顺学院学报,2011,13(2):88-90.
[3]邵艳秋,罗玉杰,任玉兰,等.分析化学教学改革谈[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67-68.
[4]邱海燕,张世红,罗米娜,等.分析化学教学改革探讨[J].化工高等教育,2011,(5):68-71.
[5]杜曦,杜军,周锡兰.发现教学法在分析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J].实验科学与技术,2010.8(4):79-80.
[6]许晶,徐宝荣.分析化学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实验室科学,2010.13(1):33-35.
[7]王英华,魏士刚,程新民.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的改革与实践[J].大学化学,2006,21(4):22-24.
[8]普丽.正确培养学生的分析化学实验技能[J].化工职业技术教育,2006,3:63-64.
[9]范乃英,侯海鸽,尹贻东,等.分析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10.29(7):258-261.
[10]张王兵,杨新安.化工专业分析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2011.28(2):115-116.
[11]武汉大学.分析化学实验(第四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12]赵卫星,姜红波,王艳,等.浅谈理工科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J].价值工程,2011.12:177.
[13]余向春.化学文献及查阅方法[M].第四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
Applied undergraduate food major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Curriculum Teaching and Experience
ZHANG Wen-li1,2 ZHANG Jian-ping1,2* CHEN Shang-long1,2 WU Yong-hua1,2 YU Nan-nan1,2
(1. School of Foo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221018, Jiangsu Province, China;2. Key Laboratory of Food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Quality Safety, Xuzhou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Xuzhou, Jiangsu 221018, China)
【Abstract】The article mainly introduces the teaching process and experience of the subject basic course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in the subject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food specialty.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and methods to improve many problems in the new students' weakness in the course, content of courses and limited courses hours.
【Key words】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Food specialty; Inorganic and Analytical Chemistry; Subject Basis Courses; Teaching
“?o机及分析化学”是将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两门课程整合为一的课程[1-3],这门课程不仅是化学专业的必修课,同时也是近化学专业如食品、环境、生物、医药、材料等专业的学科基础课[4]。因此,学好这门课程至关重要。对应用型本科食品专业[5-9]来说,这门课程的教学要做到重视基础内容,敢于摒弃、整合旧内容,及时补充新理论知识,让学生所学知识能应用到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实际生活中。随着近年应用型本科食品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改革,“无机及分析化学”的课程[10-12]教学现状如下。首先,该课程的课时数相比以往有所减少,目前我校食品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有64学时(不包括实验)。课时数减少的同时食品专业所需的相关化学学科基础知识并没有减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教学难度。其次,我校食品专业学生来自全国各地,除了高中时期专门参加过化学竞赛的同学基础稍好,其他同学的化学基础知识相对薄弱。这对于教师讲课的内容和教学设计有一定的挑战。再者,该课程是食品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开设在大学的第一学期,该课程与“生物化学”、“食品化学”等课程联系比较紧密,该课程的学习效果直接影响后续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最后,应用型本科食品专业的学生需要掌握好无机及分析化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要有熟练的实验操作技能。因此,教好和学好无机及分析化学对食品专业新生的学习兴趣、知识积累和科研素质培养非常重要。
本课程的教学要完成教学任务,更要为食品专业的学生打下扎实的化学基础。结合自身的实际教学来说,该课程总体教学的时间紧,内容多,任务重。这就要求我们能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和专业的要求,提出教学目标,以此来安排合理的教学。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过程,从几个方面谈谈应用型本科食品专业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课程教学的体会[13-18]。
1 教学目标
“无机及分析化学”是食品专业本科生的重要学科基础课。该课程的教学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提问、课后练习和实验课为辅。该课程安排在第一学期,是学生进入大学后的第一门学科基础课,现总学时 64学时,每周 4 学时。课程教学开始前,需要了解学生的相关化学知识学习状况: 该门课程所教授的知识点,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过,但不够系统和深入,除非参加过竞赛的同学。所以说,学生整体化学知识薄弱。鉴于现状,整个课程中无机化学部分比例稍大,占36个学时,分析化学占28个学时。具体目标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该课程能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处理一般无机与分析化学问题的初步能力,同时培养学生严谨细致、实事求是的科学作风。其次,该课程要求学生对课程中知识的重难点明确掌握,课后作业题独立完成。再者,涉及该课程的具体内容有:让学生重点掌握平衡的原理、溶液中的各种化学平衡及其在分析化学中的应用,让学生建立准确的“量”的概念和掌握各种化学分析方法;让学生掌握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原子和分子结构、分散体系和溶液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让学生掌握分析化学中的滴定分析、重量分析和吸光光度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教学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的教学目标,我们是以 “加强理论基础知识,重视实验操作,联系实际问题,反应科学前沿” 作为该课程教学的指导思想。食品专业本科生所学习的 “无机及分析化学” 课程中涉及到的大多数知识点,在后续的“物理化学”“生物化学”“有机化学”等课程中又会在更深的层次上重复。那么如何选择该课程的教学内容,避免不必要的重复,这也是一个难题。首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重知识结构的整体性教学,突出知识体系的主干,不讲或少讲与食品专业后续学习无关的部分,重点讲授基本的、容易混淆的和难以理解的概念。使学生的知识体系更加清晰和系统。其次,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注意理论与实验和实际的结合。该课程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无机化学侧重于元素化学的学习,二是,分析化学侧重于分析科学思维模式的培养。两者都需要联系日常生活中的实验现象和实际生产。通过增加“应用实例”,比如:测定三聚氰胺中蛋白质的含量或麦芽糊精中总糖含量的测定,来提高学生们学习该课程的积极性和热情。再次,在强调基础理论知识的过程中要反应科学前沿,具有先进性。满足一些学生的好奇心,同时也能拓宽他们的知识面。
3 教学方法
在课程开课之前,通过对食品专业学生的新生调查可知,不同地区中学化学课开课情况以及掌握情况各不相同,有些新生甚至没有接触到化学实验。鉴于上述情况,我们需要从教学方法上提高教学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能力。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开阔学生视野,让学生充分了解“无机及分析化学”这门课程的地位和用途。该课程是化学两大基础学科分支的结合。通过学习无机化学,我们可以不断认识和改造物质世界,还能创造新的物质世界。通过学习分析化学,将有助于我们对原料的筛选,对工艺流程的控制以及对食品质量的检测。该课程作为应用型本科食品专业的学科基础课,对后续“食品分析”“微生物学”“食品化学”等专业课的学习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学习该课程在将 来从事食品的教学、科研、管理、生产等各领域、各部门工作时都颇有益处。
(2)加强基础知识学习,突破重难点。结合该课程的特点和专业的需求,对教材的内容有所增?p。但是,基本知识、反应、公式和实验都是需要系统的学习。在实际教学中,促进学生学习知识与提高素质相结合。将教学中的重难点布置成思考题,以此来启发学生的思维。课堂上不能自导自演,要做到与学生互动。可以提出问题让学生交流讨论,及时的进行反馈点评。增加课堂提问和练习的力度。根据课堂学生反应情况布置课后习题,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布置课后练习时要做到有针对性,有层次性,从而使每位学生都能够较好地掌握。
(3)认真的备课,做到有备而去。讲授时要做到主次分明,层次清晰。更新自己的教学手段,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采用多种教学方式:启发式、讨论式和参与式。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调整教学策略。讲课时要做到深入浅出,化繁为简,有快有慢,循序渐进。根据教学进度计划表,运用好教材,有条不紊的进行教学。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有些知识没必要讲的太细太繁。
(4)理论课的学习一定要与实验课相结合。通过具体的实验操作,增加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兴趣,也能起到巩固理论知识的效果。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开放性实验和创新实验,结合实验也可以对理论知识进行查漏补缺。比如,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待测铁样中总铁的含量,来巩固分光光度法的原理。此外,通过实验也能够训练学生正确的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综合性实验也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
(5)利用课外时间对学生进行辅导答疑。大学新生第一学期的课程相对不多,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学习和巩固该课程。针对作业中出现的问题,要对学生进行分类辅导,如概念类、原理类、反应类、方法类、浓度类和计算类等。辅导结束后,学生要继续做题进行巩固,达到真正理解和应用的过程。
本文认为,应该增加仪器分析部分教学内容和课时分配,保证学生在掌握先进仪器分析方法原理后能够真正的应用到实际中,这就要求在课时分配方面做出较大调整,同时要配备充足的、先进的仪器设备供学生观摩使用,以便更好的理解掌握仪器分析方法。教学内容的设计应紧密地结合专业培养目标、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理论结合实际,使学生能够更深刻地理解分析化学的应用和重要意义。
1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进
通常在分析化学教学过程中采用多媒体教学设备与传统的板书相结合的模式开展理论课的学习,利用演示实验或学生分组实验的模式进行实验教学。多媒体教学设备的应用,改变了以往单纯板书教学的单一模式。多媒体教学是以图文声像并茂的方式提供知识点、练习题以及边演示边讲解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具有较高的趣味性与启发性,同时可以补充实践教学环节的不足。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使教材的思想性、科学性、艺术性充分结合,为各分析化学教学环节提供了丰富的视听环境,同时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获得大量的信息,缩短了教学时间,扩大了教学规模[2]。但由于课本内容的枯燥乏味,单一的填鸭式讲解分析很难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我们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案例进行模拟实验分析。一个优秀的案例分析型课程设计能使枯燥的分析变得富有趣味性和启发性,还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协助学生将课程与实验中学到的知识用于解决将来面临的问题,着重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
我国当前就业形势严峻,专科毕业生毕业后从事相关专业的一般都会在生产第一线的岗位或者是分析检测仪器操作人员。生产第一线岗位或者实验仪器的简单重复操作或许对教材内容应用较少,但是并不能因为这样就把我们的学生培养训练成机械的操作工。长期以来分析化学课程采用的是“垂直式”教学法,过早地让学生成为过窄领域如色谱或某一特定光谱的行家,而社会需要的是更为“水平”或“平行”式的教学,使学生有较宽视野,有能力比较与选择不同的方法与技术,做出有深度的决策[3]。这就要求在我们日常教学中,注重学生专业素养的提高,让学生能够接触行业更先进知识体系和发展前景,提高学生的专业竞争力。
综上所述,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及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方面进行了教学改革的论述。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任务,要做到真正的改革不只需要教师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学生的积极配合,还需要学校对教学资源的全力保障,共同为我系分析化学教学工作的进步做出更大的努力。
作者:邢波 王廷平 单位:朝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环境科学;无机及分析化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6)24-0140-02
Abstract:Accordingtotherequirementsofthecourse,thearticleexplainshowtoselectteachingmaterialsandteachingcontentofinorganicandanalyticalchemistrycourse.Atthesametime,onthebasisofthecharacteristicsoftheenvironmentalscienceandthestudents'situation,theteachingreformoftheclassroomteachingisdiscussed.
Keywords:environmentalscience;inorganicandanalyticalchemistry;teaching
在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方案中,化学课程占了比较大的比重。学生首先学习的化学专业基础课是《无机及分析化学》(有配套的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课程),由无机化学与分析化学的化学分析两大部分内容整合形成。它将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如有机化学、仪器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和环境化学等。因此,有必要对无机及分析化学的教学进行探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以适应科技的飞速发展。
一、教材的选择
目前,该课程采用高等教育出版社的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第三版),史启祯主编。教材分为两大部分-主篇和副篇,主篇的内容是基础,是对学生的基本要求,副篇的内容供教师选用和学生选读。主篇共有19章,第1章到第12章为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而第13章到第17章为元素、化合物知识,第18、19章分别介绍氢和核化学的一些相关知识。与旧版相比,新版引入了学科的前沿知识,选取的教材内容更加新颖,有助于学生初步了解学科的发展趋势。为了适应新形势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新版也调整了部分章节内容的编排顺序。别具特色的是,教材中的习题作业全部用英语表达,并且最后还给出了一些英文词汇的解释[1]。
二、教学内容侧重点的选择
该课程是对环境科学本科专业的学生开设的,而不是化学本科专业的学生,所以课时进行了一定的压缩。因此教学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不需要像化学专业的学生那么深入,要求讲授基础知识。
环境科学专业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普通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工程力学、测量学、工程制图、微生物学、水力学、电工学、环境监测与评价、环境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2.掌握水污染控制工程、空气污染控制工程、噪声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物处理处置与资源化工程的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3.具有污染物监测和分析、环境监测、环境质量评价、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初步能力;4.了解环境科学与技术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由此出发,在主篇内容的教学中,应该把重点放在第1章到第12章的无机化学及分析化学理论知识上。
三、教学改革的四个方面
(一)在教学中渗透学科研究的前沿领域
高校教学必须重视各学科领域的最新发展,将其融会贯通到教学进程中,开阔学生的眼界,培养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使教学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保持足够的吸引力,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打下夯实的基础。
对环境科学专业的《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而言,教学中主要渗透的是环境学科以及无机、分析领域的发展。例如第六章《氧化还原反应与电化学》讲授中,介绍了废弃干电池是环境杀手,台湾成功大学研发以硫酸亚铁溶解废电池,再萃取成为磁性纳米吸附剂,反而成为污染防治的助手。第19章《核化学简介》讲授中,介绍了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环境修复材料与技术学科组研制出一种可净化放射性铯污染的新型纳米材料。同时,该材料还可在外加磁场作用下,实现吸附材料与废水的简便、快速分离,为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研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2,3]。
(二)在教学中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
目前,多媒体教学已经普遍应用于高校的各学科教学中,因其灵活多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大大提高了教学质量。
例如讲授现代价键理论的要点-原子轨道最大重叠时,运用多媒体教学,可以直观、具体、形象地演示这一抽象的微观过程,学生在动态的画面中,似乎看得见原子轨道的形状和取向,这是传统的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
但也不能一味地全部采用多媒体教学,摒弃传统教学。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合使用多媒体手段。《无机及分析化学》涉及到许多基本定律和公式,教师用粉笔在黑板上层层深入地推导,通过板书、语言、动作和表情与学生进行实时交流,这比用多媒体教学更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基本定律和公式的关键之处。例如,在讲授一元弱酸和弱碱平衡计算时,利用多媒体讲授,教师被“固定”在電脑前面,与学生的交流很少,哪怕是逐步地呈现公式,学生也不容易掌握。而在传统的黑板上,教师科学、严谨地一步步推导,加上富有逻辑性的推理语言、板书的停顿、近距离与学生眼神的交流,使学生更容易理清思路,紧跟教学的节奏,学生收获的不仅是一条定律或公式,更是一种思考方法。
因此,如果教师针对不同的章节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媒体,将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方式有机结合起来,将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4]。
(三)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问题为中心进行教学活动的方法。它是贯彻启发式教学的基本教学方法。在传统教学甚至多媒体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是主流模式,教多问少。教师即便提出一些问题,或者学生被动地回答,或者教师自问自答,或者教师只问不答,在教学中几乎没有给学生提供解決问题的时机,学生的能力也就无法提升。
在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1.利用学生代表性的错误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热和功时,教师提问:热和功属于状态函数吗?不少学生联想温度和压强,马上回答是!这时教师要求学生回忆状态函数的特性,讨论热、功与状态函数的性质比较,最后由学生自己得出热和功不属于状态函数。
2.利用学生固有知识与客观事实的矛盾创设问题情境
同样是在讨论热和功基本概念,教师提问:热和功是系统的能量吗?学生很有把握地说是。教师明确指出,并非如此。这时教师可以逐步地追问:系统的状态没有改变,有没有热和功?-系统从同样的始态到同样的终态,热和功一样?通过问题教学,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了热和功这两个基本概念。
3.利用学生对同一问题的不同看法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价层电子对互斥理论时,教师提问:水和氨分子的键角大小比较?学生的意见不统一,教师要求学生利用VSEPR理论计算水和氨分子的分子理想模型,继而通过电子对排斥力顺序判断分子的立体结构及键角大小,最后顺利地导出答案:水分子的键角小于氨分子的键角。
4.利用提出的假设创设问题情境
在讲化学热力学的基本概念-自发过程时,教师提出假设:热可以自动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创设如下的问题:热从低温物体传向高温物体,再从高温物体传向低温物体,从始态到终态,系统和环境有什么变化?教师要求学生分组讨论。
5.利用课堂演示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对于化学课程来说,课堂演示实验是很重要的一种教学形式。结合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还可以进行虚拟的实验演示,在演示实验过程中,可以询问学生关于实验操作或实验现象的问题。
在教学中有时候会同时应用几种创新问题情境的方法,如提出假设并且利用学生的不同看法来提出问题。这类方法很多,教师只要用心,都可以游刃有余地应用到教学中。
如何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时机?
要留出足够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回答问题;要设计难度适中的问题给学生解决;给学生的提问要回答,切忌只问不答,尽量避免自问自答;
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不仅能使学生获取知识,熟练掌握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5]。
(四)在教学中加强各知识点的联系
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教师对《无机及分析化学》每个章节的关键点和知识点都了如指掌,在教学中也会强调对每个知识点的讲解,然而对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尤其是各章节知识点的联系相对不够重视,也较少融入到教学中。如何突出各章节知识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借鉴思维导图,以图形方式说明各章节的主要教学内容,直观地给出各章节关键点与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可以反映知识点之间的层层推进,使学生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培养学生的逻辑能力[6],例如图1反映了化学热力学和化学动力学的关系。
目前,我们正在录制慕课视频。接下来,我们将会尝试线上学习和线下教学按一定比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总之,我们的教学模式也不是一成不变的,需要在教学中不断前行,摸索总结经验,提出更多、更好的教学方式、方法来改进教学质量。
作者;许妙琼
参考文献
[1]史启祯.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邱锐.中科院东北地理所制备出可净化核污染新型纳米材料[N].第四版.中国科学报,2014,3(6).
[3]董斌,吕仁庆,曹作刚.无机化学研究的前沿领域在教学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4(2):29-33.
[4]杨影洲.无机化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应注意的问题[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综合版,2006,2(2):113-114.
1. 开放性习题的概念
化学开放性习题是与封闭性习题相对应的,是指条件确定,而结论不唯一的习题。这类习题要求解答者充分利用题设条件进行大胆思考,由过去解唯一答案的定向思维,拓展转变为多方位的发散思维。它能够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思维能力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封闭性化学习题的不足,在考查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也有着封闭性习题无法取代的优点。
2. 开放性习题的特点
学生的智力层次是不同的,学生的学习水平也有多种层次,从低级的记忆与复现、再认,到高级的分析与综合,应用与评价,创造性思维等等。设计恰当的化学开放性习题,可以尽可能地提供机会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中的实际问题,也能够客观地检测出学生的各种水平等次。化学开放性习题一般具有以下特点:
2.1 习题的开放性。
化学开放性习题首先在选题和立意上具有开放性,考生站在不同的角度对同一材料可以形成不同的观点,也可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同一问题。其次,在问题的设计上也具有开放性,不再单一指向某一知识点,而是要求学生灵活地运用某一类知识作答,给考生留有多角度答题和思考的可能性,能综合训练和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状况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然,化学开放性习题是有条件的,条件隐含于习题材料或设问中,并不是越开放越好,教师应该根据知识的构成、学生的认知水平而对习题的开放程度加以把握。
2.2 答案的不确定性。
化学开放性习题的答案具有不确定性,学生可以运用自己所学到的化学知识,根据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对同一问题有自己不同的认识,有时甚至可以出现一些相反的观点。此类开放性习题给教师的批改和评分或评价带来一定的难度,但是给学生以更大的思维空间,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能力的机会和平台,可以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空间的拓展和学生创新精神的萌发。
2.3 问题背景的实践性。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也是一门实验学科。一方面,众多化学概念、理论的确立,均出自于化学事实的支撑,化学的产生和发展,以至被确定为一门真正的科学,不仅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而且始终与化学事实紧密联系着,化学科学和技术上的重大发现和突破,一般都来源于化学生产实践和科学研究实践。另一方面,广大学生学习化学,就是为了掌握化学知识,理解化学规律,应用于生产、生活和科学研究。
2.4 评价的灵活性。
化学开放性习题的评价比较灵活,不像封闭性习题一样有统一、刻板的答案。开放性习题只要学生回答得符合实际,符合化学原理,符合所假设的情况就可以认为是正确的,就可以给分。灵活的评价方法,就对化学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化学知识要理解得更深刻,知识面要更广。
3. 开放性习题的编制方法
化学开放性习题以习题的开放性、答案的不确定性、问题背景的实践性和评价的灵活性为基本特征,按照化学新课程的基本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养为化学教学的根本宗旨,在以后的高考中会逐渐加大化学开放性试题的比例。应该说,广大教师化学开放性习题编制的经验还缺乏,方法体系还不够成熟,笔者对化学开放性习题的编制方法作了一些研究,现介绍如下:
3.1 利用假设情景设置开放性习题。
科学研究的一种重要方法是:发现问题——提出假设——收集事实——科学抽象——得出结论——应用推广。所以,很多科学研究是从假设开始的。利用假设的情景来设置化学开放性习题,也理应成为化学开放性习题编制的一种重要方法。
运用假设情景编制开放性习题时,需要把假设的情景跟学生掌握的知识紧密结合起来,这种假设是在学生的知识范围之内的,学生通过思考是可以解决的。习题的假设,可以是教师设计题目时提供,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提出,当然,后者对学生作出的要求更高,学生思维的开放程度更大。这类题对于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都是非常有益的,学生通过训练这种类型的习题,也更深刻理解化学学科的一些思维法则。
3.2 利用实验、观测等设置开放性习题。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学会独立或小组合作进行实验操作、观察、分析推理。随着新课程的推开,利用实验设置开放性习题将作为训练、考察学生的重要手段。在与新课程相配套的各种化学教材中,也都设有化学实验的开放性问题。
利用实验设计开放性习题,可以是书面作业或测试,也可以让学生设计实验方案,教师批阅后以小组形式进实验室实验,实验结束后交上实验报告。此类习题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确立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的观念;倡导学生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相结合,学会学习,学会应用。
3.3 利用生产、生活和科学实验设置开放性习题。
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从生产和生活中发现化学问题,独立地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这种类型的开放性试题能较好地体现新课标的要求,也符合化学学科的认知目标要求。作为一个化学教师,应该经常关心生产和生活实际,利用已知的背景材料编制出开放性习题。
3.4 利用化学小论文设置开放性习题。
以写小论文的形式设置化学开放性习题,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掌握的知识,通过对问题的理解、阅读、实验和实践,总结思考,较系统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化学开放性习题是一种对学生、对老师均有高要求的习题,一方面,开放性习题的设计者——老师要确立新的理念,要有更加扎实的知识体系,要用新的观点去看待问题。
另一方面,学生长期应对的是答案唯一的封闭性习题,对开放性问题只能慢慢适应,作为教师在教学中要循序渐进,开始起点低些,开放度小些,然后渐渐加深拓展。另外,封闭性习题虽然刻板、答案唯一,但对知识的巩固起到很大的作用,所以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不能一概否定,弃之不用,而是应将封闭性习题和开放性习题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知识、能力及情感都有一个扎实的基础。
关键词:中考题型 化学方程式 教学价值
化学方程式是最集中、最简明表示化学变化内容的一种形式,是化学工作者一种特殊的语言,更是初中化学入门的重要化学用语。因此中考试题中,对化学方程式书写的考查有相当的份额,并且由于中考除了考查与选拔功能外,还体现了课标制订者与执行者对一线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导向作用。所以,研究近几年化学中考有关化学方程式书写的题型,即可进一步深刻理解化学方程式书写的教学价值与意图。下面,是我对近几年化学中考相关题型的归纳。
类型一:判断反应类型
(一)命题角度:根据图示或方程式来判断反应的类型。
(二)相关例题:[2011・怀化]图14-1是A和B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C和D的微观示意图,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B.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C.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4+2O2 =CO2+2H2O
D.参加该反应的原子数为4
(三)出题意图和教学价值:解答此类题目的关键是要求学生掌握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特点,化合反应的特点是“多变一”,分解反应的特点是“一变多”,置换反应的特点是“单换单”,复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双交换,价不变”。在教学中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我借用媒姻关系来说明:化合是“结婚”;分解是“离婚”;置换是“抢婚”;复分解是“换婚”,使之形象化。此题引导学生对化学反应进行分门别类,可以提高学习化学的效率。化学反应的四种基本反应类型是初中学生学习化学的初浅知识,学生在这基础上能够先建立化学反应的基本分类观,为后续高中化学从氧化还原反应的角度来学习更高知识的奠定基础,逐步培养学生学会用“分类”的观念来认识世界。
类型二: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一)命题角度:根据对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来判断物质的化学式、反应的类型等。
(二)相关例题:[2011・福州]二甲醚(CH3OCH3)可由一氧化碳和物质X在一定的条件下制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CO+4X= CH3OCH3+H2O,则X的化学式为( )
A.C2H5OHB.H2O2
C.C2H4D.H2
(三)出题意图和教学价值:本题型让学生认识,通过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也会体现质量守恒定律,能进一步理解质量守恒定律中的“元素守恒,原子守恒”的意义。这是学生学习化学的重要定律之一,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学习,学生形成很好的定量观,从而把学生的思维发展从定性的研究转向定量的研究,开创了化学研究的新时代,对学生运用“质量守恒”的观念去分析化学问题,达到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类型三: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一)命题角度:考查对于方程式含义的理解
(二)相关例题:图15-2中四位同学正在讨论某一化学方程式表示的意义,他们所描述的化学方程式是() v三w出题意图和教学价值:该题目要求学生从宏观方面的物质变化和质量关系、微观方面的粒子变化和个数关系、反应的条件等进行答题。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很丰富,主要包括的含义有:①表示了化学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②表明了该化学反应进行的条件;③表示了各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即各物质之间的质量比。这些含义在这道题目中都考查到了。这种题型引导并促使学生形成定量分析的观念,要学会从定量角度去分析化学,去认识世界。
类型四:实际应用型
(一)命题角度:由实验或生活生产实际出发,联系所涉及物质的性质,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相关例题:氢氧化钙在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如鲜鸡蛋在进行呼吸作用时会通过蛋壳表面的大量微小孔隙呼出二氧化碳,为停止鸡蛋的呼吸作用达到保鲜目的,人们常用石灰水来作为鲜鸡蛋的保鲜剂,其原理可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出题意图和教学价值:这题型要求学生理解化学方程式是真实化学反应的体现,要遵循客观事实,不能随意臆造。化学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培养学生尊重客观事实形成实事求是、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新的化学课程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用化学知识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人与环境、与自然共生共荣的意识。使学生逐渐建立一些化学观念,并用这些观念分析、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或生活问题。促使学生认识和理解化学所做的贡献以及面临的种种责任,形成从化学视角认识问题的意识。这就要求我们的化学课堂要一边抓知识、一边抓化学观念,在学习知识的基础上,渗透一些观念,指导生活。
类型五:信息给予型
(一)命题角度:根据题目给予的信息,结合所给物质的性质及反应条件,写出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二)相关例题:[2011・巢湖]发射通信卫星的火箭用联氨(N2H4)作燃料,用四氧化二氮(N2O4)助燃,生成物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中读题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学生读题能力的提高可以使学生通过对化学习题的解读,加深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从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和解题效率。与此同时,学生对于化学知识的深入理解和融会贯通,有助于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综合能力。许多学生在进行化学习题练习和解答的过程中,难以将课堂所学的化学理论知识有效利用,找不到答题的关键所在。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帮助学生迅速找到试题解答的关键点,有效提炼习题中的关键数据,为进一步解题提供有利的依据。
现阶段,在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化学学习是一个有趣的过程,基础知识的掌握也相对简单,实验教学设计的开展,大大增强了学生对化学教学的兴趣。但在实际试题解答的过程中,却存在许多问题,影响了化学教学的整体效率。在新课标教学背景下,加强对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试题中隐含的化学理论知识,并加以综合利用,从而达到高效、准确的答题效果。
在长时间的教学实践和化学阶段性模拟考试的演练中,我们发现许多学生存在解题时间安排不合理的情况,导致学生阅读题目过于仓促,在完全理解题目的状态下作答,致使解题出现错误。初中阶段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可以帮助学生在有限的解题时间内明确题目中所蕴含的已知条件和最终需要计算的结果,运用所学化学概念和相关理论,从化学的涵义出发,探寻解题途径,掌握相应题型的解题方法。
二、新课标下初中化学教学培养学生读题能力的策略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新课标的主要内容就是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科学的学习方法,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新课标的教学目的。随着课程改革逐步推进,初中化学教学目标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教师不仅要进行基础知识和理论的教学,还要教会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化学学科的学习方法及解题技巧。
在初中化学教学的题目解答中,教师应指导学生根据题目中所包含的数据和其他信息,引导学生回顾相关化学理论知识,提炼解题所需要的试题信息。同时明确解题要求,根据题目要求计算的结果作答。如小明在整理房间时不小心将醋大凡在火炉旁,醋和玉米杆燃烧后形成的草木灰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气泡,猜测形成的气泡是何种气体?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是什么?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测,小明取少量草木灰和醋进行验证气体的化学实验,他所选用验证气体的装置是怎样的?实验需要用到化学药品名称为?在这一探究性化学题目中,教师首先应指导学生进行盐酸化学性质的回顾,并让学生题目中所产生气体进行猜测,这样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会主动学习教师分析化学题目的方法,以促进学生读题能力的提高。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试题要求分析时,通过学生对题目的阅读,帮助学生进行主要信息内容的提炼,进一步掌握主要信息。使学生在今后的解题过程中,分清题目所蕴含信息的主次,找到解题的关键。在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中,许多学生对化学学科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但却不能有效解题,主要原因就没有正确理解题意。因此,教师在进行例题讲解时,应强调反复读题的重要性,使学生掌握分析总结题目的技巧,从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三、总结
初中阶段化学教学是学生学习化学理论和知识的基础,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初中化学教学应转变单纯向学生传输化学理论知识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化学题目的阅读和解答。在新课标的大背景下,初中化学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读题能力的培养,需要加强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和学生的实际解题经验,最大程度提高学生解题效率和教学质量。
作者:刘锦明 单位:广东省河源市东源实验中学
关键词:《仪器分析》 双语教学 教学措施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211-01
1 《仪器分析》双语教学的实施背景与教学内容
为了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7]2号)的文件精神,探索符合我校实际、具有一定示范性的双语教学模式,金陵科技学院材料工程学院以《仪器分析》课程作为试点,在2011~2012年度的第一学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两个行政班实施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语言的学习和应用,更侧重于专业知识的掌握。因此,教学内容的确定主要是依据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且兼顾与前修的基础课程(如无机与分析化学、物理化学等)及后续专业课程(如材料分析方法等)的连贯性。仪器分析是以物质的物理性质和物理化学性质,如光、电、热、磁和化学反应等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一种分析方法。根据测量原理和信号特点,仪器分析方法大致可分为电化学分析法、光学分析法、色谱法和其它仪器分析法四大类。《仪器分析》双语课程的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完全与以往的中文授课一致,与中文授课使用同一个教学大纲、同一个教学进度表,实验课进度与理论授课进度相配合。
2 双语教材的选择
课堂教材:对国内外最新出版的同类教材进行了比较研究,选定大连理工大学分析化学教研室组编《分析化学(双语版)》作为课堂用教材。该教材将众多分析方法按大类编写,英文内容参考多种国外原版教材,在每章有中文书写的重点内容概述,每章末列出该章用到的主要专业名词的中文解释,内容详尽,实用性强。
中、英文参考书目:(1)《仪器分析》,武汉大学化学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2)《仪器分析实验》,杨孙楷,苏循荣,林竹光主编,厦门大学出版社,2000年。(3)Fundamentals of Analytical Chemistry (8th ed),Douglas A.Skoog et al,Thomson Learning Brooks/Cole.2004。(4)Undergraduate Instrumental Analysis (Six edition),James W.Robinson,Eileen M.Skelly Frame,George M.Frame II Marcel Dekker Press 2005。
3 教学措施与手段
实施双语教学的关键是正确把握理论上的系统性和科学性,基本技能的传递和学生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才是双语教学的重点。笔者在双语教学实践中,采取了以下措施与手段。
(1)中文和英语相结合:考虑到我校学生的英语听说能力,不能一开始就全英文授课,我们采取记忆性知识以英文为主,理解性知识以中文为主的教学方法。
(2)课前预习、课中讨论与课后复习相结合:这个教学方法不可能在理论课上实施,因为理论课为大班上课,时间上不允许,但在实验课上实施是可行的,因为每一个实验课内容就相当于一个小的专题,内容相对集中;每次实验课只有8位同学,有可能实现“课中讨论”。我们的做法是:在一次实验结束后,将下次实验中会遇到的仪器和化学试剂的英文名称布置给学生,让他们预习,同时要求简要写出下次实验的基本原理。有了课前预习,学生们上实验课是有备而来,这样在课中就可以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英语进行讨论,课后用英文书写实验报告,当然做也要量力而行、因人而异。
(3)板书与多媒体课件相结合:仪器设备原理、结构及操作方法多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直观、清晰且节约时间;遇到较复杂的公式推导,则通过板书讲解,使学生及时跟上老师的推导及分析,明白整个公式的来龙去脉。
(4)课堂讲授与师生互动相结合:要让学生有使用英文进行口头表述的机会,如果课堂上机会不多,可采用习题课口头报告、分组讨论,实验课上英文讨论的方式加以锻炼。比如,我们这样分配仪器分析实验课课时:每次实验前让学生自己到讲台上讲授实验原理,学生可根据自己准备的程度和英语水平以决定使用英语的量,每人1~2分钟,老师引导学生提问每人1分钟,这样8个学生用时24分钟,老师总结用时5~6分钟,整个实验的理论讨论部分总共用时30分钟。在这30分钟内,既能让学生掌握本实验的基本原理,又锻炼了学生用英语思考、表述问题的能力。
(5)考核(考试)方法:平时(主要是作业)占10%,期中考试占35%,期末考试50%,口头报告或论文5%。作业有中文也有英文,考卷是英文和中文各占50%,允许用中文答题,鼓励学生用英语答题。这种考核方式有效解除了部分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担心和抵触,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行成了教与学的良性循环。
4 体会与建议
(1)笔者曾对学生的英文能力和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做过问卷调查。在被调查的学生中,只有15%的学生认为自己的英文能力为“良好”或“优秀”,而事实上被调查的学生的英语4级考试通过率约为50%。学生的这种自我评价表明,尽管学生的英文能力达到规定的大学生英语水平,学生仍对自己外语能力的非常不自信。因此,在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消除学生对用英语学习专业课程的恐惧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提高其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水平,养成主动使用英语的意识和习惯。
(2)尽管大部分学生怀疑自身英语能力,这部分学生中就对“开展双语教学的必要性”的问题上几乎全部认为“有必要”和“很有必要”。可见学生渴望能更多地接触到外语授课,希望能够尽早地将自己学到的外语推进到实用阶段,学生的这一诉求是值得教师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