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3:42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护理专业探索,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护理专业属于专业性很强的非英语专业,基于护理专业的特殊性,所要研究的护理专业课程较为繁重,因此,很多护理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学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者在护理专业中对于英语的认知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很多学者都大胆的进行了学习策略的研究,浙江省中等职业学校英语教材也在不断地完善。其实作为基础的语言学科,英语在护理专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为医学没有国界,很多前沿的医学知识都是由国外引入的,都是英文原著,而且许多医学护理方面的专业术语都是和英语密切联系的。作为护理专业的学生应该不断提高英语学习水平,从而养成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这能够实现护理专业学生综合能力的大幅提升。
二、护理专业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分析
基于对护理专业的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调查研究可以看出,在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下就具体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院校对于护理专业的英语课程教学重视力度不够。在护理专业的英语教学中,从课程的设置、教材的选择、教学目标的制定等方面可以看出,学校在英语教学方面的重视力度不够,课程设置欠缺科学性和合理性,而且英语教学中没有与护理专业进行很好的融合。许多英语教师就是僵化式的进行知识的灌输,学生的学习兴趣没有被调动起来,普遍认识不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从而使得整体的英语教学效果较差。
(二)护理专业学生的英语水平参差不齐。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对于英语的学习缺少足够的认知,而且护理专业的学生基于对英语认识的片面性,没有意识到英语学习对于本专业学习的有效帮助,只是把英语课程作为考核项目,盲目的进行应试学习。护理专业的学生的英语水平良莠不齐,没有进行专业的测试,有些学生的英语基础相当薄弱,无法跟上教学要求,而教师没有进行相应的教学计划调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严重打压,这些都不利于护理专业整体英语水平的提升。
(三)忽视了英语学习策略的应用。由于受到学生重视程度、教师综合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使得护理专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忽视了英语学习策略的应用,也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英语学习的效率和成绩。例如,很多教师不注重情感教育在英语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不注重现代教育技术在英语课堂上的推广,导致护理专业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目标不明确、积极性不高等一系列的问题。
三、加强护理专业学生应用英语学习策略的具体实践
(一)加强学习策略的指导,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英语学习策略的应用,最主要的是通过对学生宣传、应用和实践,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在日常学习中注重对学习方法的应用,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有效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从而使得学生终身受益。例如,通过对学生英语归纳比较方法的引导,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英语鉴别能力,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效改善词汇记忆等方面的能力。
(二)紧密结合专业教学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护理专业英语属于专业英语的范畴,要想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必须将其与专业知识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在学生主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实现,而学习兴趣则是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所以要使教学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应从激发学生的兴趣入手。首先,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专业英语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在日后工作与交流过程中的应用范围;其次,要不断增强学生在实践中应用英语的意识,如在课堂学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中都可以引导学生多说英语、多用英语,这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的同时,不断增强学生的英语实际应用能力。
(三)加快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优化教学方法。随着英语在护理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性的不断增强,传统的英语授课模式已经很难适应新时期护理专业英语教学的各种需求,因此加快英语教学改革的进程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要突出护理专业英语学习的应用性目标,对原有的教学范围进行调整,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口语能为和实际应用能力为主,例如学生利用英语进行护理交班、协助患者进行体检、健康评估等工作方面的能力;其次,教师要增强应用课堂上的互动性,加强与护理专业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做到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构建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实现教师与学生的科学分工,将英语课堂上的更多时间留给学生,保证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再次,教师要提高备课的效果,做到精选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尤其是要着重培养学生在听、说、读、译等多方面实际应用能力。
>> 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高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改革探讨 中职生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改革探索 体育专业人体生理学、运动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高职检验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探索 植物生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紧扣护理专业培养目标 深化生理学教学改革 运动生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植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体生理学》教学改革与实践 浅谈生理学教学改革 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学改革和思考 浅议高师心理学专业《人体解剖生理学》教学改革思路 生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整合教学改革的体会与思考 人体解剖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病理生理学分层次实验教学改革的初步探索 职业教育课程中《生理学》教学改革的探索 运动生理学课堂理论和实验教学改革的探索 病理生理学课程理论教学改革的探索 动物生理学实验教学改革与探索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国 > 政治 > 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改革探索实践 杂志之家、写作服务和杂志订阅支持对公帐户付款!安全又可靠! document.write("作者:未知 如您是作者,请告知我们")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高职高专院校培养的是高端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高职高专生理学教学应该结合专业特点,注重实用性。教师应通过专业基础知识与护士岗位需求相结合,依据培养目标,优化教学内容,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生理学与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强化学生临床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生理学;教学方法
前言:随着科技技术的飞速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要由“知识的存储器”、“技能机器人”转变为能生存、要发展的“实用型人才”。生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是医学生迈入医学殿堂的大门。学好生理学将为进一步学习病理学、内科学、诊断学等其他医学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医学生成为合格的、优秀的人才铺平道路。在高职高专教育中,把护理专业的学生变被动吸取知识为主动学习知识,帮助学生归纳和整理生理学知识点、灵活运用生理学知识,适应护士岗位需求,是生理学教学改革的重点。
一、生理学教学内容的优化
面对护理专业的学生,根据护士岗位的需要,在生理学教学上可以有针对性地优化教学内容。以教学大纲为依据,以临床护理工作为目的,使生理学众多观点、理论都能指导护理工作。在生理学讲授过程中,多穿插一些与临床护理有关的内容,启发学生多动脑、多思考、多推理。例如,在讲授“心血管的调节”一节时,把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作为重点内容,指出两者都作为临床急救药,但适应症不同,不能互相替代。另外,可以把不必要的、重复的、与临床工作脱离的知识进行删减,如脑循环和尿的浓缩与稀释等内容可删掉;对于难点、重点等内容要在课堂上进一步阐述和讨论,如血液的理化特性、动作电位和静息电位、心肌生理特性和生物电及尿生成的三个环节进行着重讲授。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思想的变革,中外教学理论工作者和教学实践工作者创造了不少新的教学方法。 1.采用“行动导向教学法”。行动导向的学习是教育学的一种新范式。其基本意义在于: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遵循“资讯、计划、决策、实施、 检查、评估”这一完整的“行动”过程序列,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互动,让学生通过“独立地获取信息、独立地制订计划、独立地实施计划、独立地评估计划”,在自己“动手”的实践中,掌握职业技能,学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专科教育的教学是一种“有目标的活动”,即行动,强调“行动即学习”。“行为”作为一种状态,只是“行动”的结果。所以, 强调“通过行动来学习”,这是专科教育教学关注的一个方面。这里所说的行动,既包括个体的主观意识行动,又包括个体的客观具体行动,即要实现动作行动与心智行动的整合。专科教育要求教学过程应尽可能与职业的工作过程保持一致性。因而,这一整合将“强迫”学习过程依照职业的工作过程展开,以便获得完整的职业行动能力。
二、生理学教学方法的优化
1、行动导向教学法是以“行动导向驱动”为主要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注重对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完成某一方面的“任务”着手,通过引导学生完成“任务”,实现教学目标。从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看,知识来源于实践, 在实践中得到感性认识,经过反复实践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回到实践中去。如在讲授“心脏的泵血过程”时,可安排学生自愿组合(要求至少两人一组),组成学习小组,让学生用图示法讲述心脏的泵血过程。在学生通过合作制作出各小组的图谱后,教师再让各小组之间充分地交流,引导每位小组成员认真对待他人的意见和建议。这样,通过观摩、体验,既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又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有趣,让学生乐于去操作、掌握。当学生完成了某一任务后,内心就会产生一种成就感,一种喜悦感,一种冲击力,这种力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还提高了学生学习知识和技能的兴趣。
2、问题教学法是一种以提出问题为教学切入点,然后展开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根据生理学的特点,采用问题教学法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一教学过程中,要求教师潜心钻研教材,在把握学生知识水平和对知识理解能力的基础上,对本堂课要提出哪些问题,如何和何时提出问题进行精心设计。例如,在讲述脊髓对躯体运动调节时,可以设问:脊髓正常情况下总是与更高位中枢保持联系,如何了解其单独作用能对躯体运动功能做出何种调节?脊休克产生的原因有创伤和失去高位中枢的调节作用,如何验证其原因的产生?脊休克后,部分反射还能恢复,说明了什么问题?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启发了学生学习的思路。我们在讲课过程中,应不断提出相关问题,从而自始至终使学生注意于教学过程,不断地去思考、去表达,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生理学教学手段的优化。
多媒体技术是一种将文本、图像、动画、声音等多种信息经特定的软、硬件制作、编辑和储存等处理后,所表现出来的技术和方法。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多媒体课件、录像片、光盘、网络教学等手段能提供生动、立体的情境,能设计出优化的教学程序,使人体的血液循环过程、呼吸过程、神经纤维的放电过程等生动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易于理解。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创造思维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心理上进入最佳认知状态和最佳行为准备状态,使学生“乐学”。
四、小结
任何一门学科的知识,都是由各个知识点按照内在的规律组成的结构和框架,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而每个知识点又分为若干个问题点。因此,解剖知识体系,要按照知识和问题的内在结构规律,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现象到本质,由实践到理论,一个一个地剖析解决。从问题开始讲授知识,是认识事物的一个基本规律。
参考文献 :
[1]刘筱;;突出护理专业特点 搞好病理学教学[J];卫生职业教育;2009年17期
[2]孙建萍;陈丽莲;牛建华;张露;;高职高专护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研究进展[J];中华护理教育;2009年04期
[3]林岩;胡南;孙玉荣;;病理学中PBL教学法初探[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8年10期
第一作者简介:张君(1981-03),男,苗族,湖南沅陵人,讲师,主要从事生理学教学及科研工作。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湘教通[2013]223号)
宋体;color:black'>
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要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学。因为这种独立探索、独立归纳的学习行为,易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在自己的头脑中建立起符合自己水平和智力结构的有效知识体系。如我在讲《翠鸟》一课前,提出自学要求,待学生自学完毕后,我再逐一检查,稍加点拨并配以适当的练习,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是从“外型”、“行动”和“住处”三方面介绍翠鸟的,并能从课文中找出相应的段落。这样,学习的效果显然比教师单一的分析概括来得强。
我在语文学科的教学实践中,通过以上的方法,从诸多方面为学生创设条件,加强对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持之以恒,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观念、创造能力都得到了较大提高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双语教学;护理专业;实践
自中国加入WTO以来,国际间的交流合作日趋频繁,双语教学已经成为了我国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热点问题,也是培养面向世界的复合型人才的必然趋势。与此同时,英语水平是从事护理专业个人和学科发展水平的标志。护理专业推行双语教学反映了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是中国适应人才培养的国际化的教学改革[2]。无论开展何种形式的双语教学模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使学生从两种语言、两种文化中受益,本文基于双语教学的含义探讨双语教学在护理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意义在于提高双语教学的实践效果。
双语教学的理论基础
Cummins(2001)指出,两种语言之间的迁移远不止语言层面上的迁移,而是全方位的迁移。双语教学在《朗曼应用语言学词典》中的定义是:The use of a second or foreign language in school for the teaching of content subjects.意思是能在学校里使用第二语言或外语进行各门学科的教学。双语教学指的是用两种语言作为教学媒介语,通过学习学科知识达到掌握第二语言的目的。双语教学的实质就是用教学语言来促使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在双语教学中,获得学科知识是主要的目的,同时也应给学习者创造学习和使用第二语言的空间,使学生在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需要他们掌握的第二语言。其终极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同时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进行思维,能在这两种语言之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切换,使他们具有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树立跨文化的意识[3]。
双语教学在护理专业教学中的问题以及解决途径
目前,我国双语教学的实施存在一些问题,针对护理专业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行性的解决方法归纳总结一下几个方面:
(1) 缺乏双语人才的教师
从理论上说,在进行双语教学时,教师除母语教学外,其他学科的教学必须用外语。双语教学对教师的素质要求比较高,护理专业双语教学的教师必须兼有较高的外语水平和对护理专业课具有充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有一定的学术水平,才能在教学上灵活自如。因此,从事双语教学的教师应该加强自身的学术修养,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吃透课程所有的知识点。有关专家认为,教师素质和使用双语的能力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先决条件。目前,针对这样的困难,很多高校采取的行动是要求护理专业通过选送外语水平较好的教师外出培训和有目的的引进英语水平高的人才进入护理专业进行学习,力争尽快对护理专业课程实行英语教材和中英文交替授课。
(2) 缺乏水平标准的学生
近几年,由于我国多数高校扩招政策的施行,严重影响了高校大学生的整体素质。双语教学要求学生具有的基本英语水平,学生进入大学后英语能力侧重于读写方面,听和说的能力普遍较差,所以双语教学实施的初级阶段应以锻炼的学生听说能力为基础。护理专业的学生在公共英语的课堂中常常会表现出听力和口语表达方面的缺陷,大部分学生认为听力和写作是他们的不足之处。所以课堂上,教师主要运用中文进行讲授,但教师的课件或板书可以用英文来完成,以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在大学低年级学生中普遍开展初级阶段的双语教学,让他们掌握熟练阅读和正确理解英文文献,并且能够使护理专业学习者对于利用英语讲授护理专业课的这种教学方法产生兴趣。
(3) 缺乏符合要求的教材
双语教学目前大多采用外国的影印教材,此类教材的编写风格不太适合国内教师的使用习惯。中国人写的英文教材从语言角度看是“不地道”的,属于中国式英语,不利于提高学生的外语水平。如果要求我们的教师通过备课,将统编教材翻译成英语,查询英语专业用语,再用英语授课,这对教师来说实在难于做到的,也是无法进行实质性的双语教学。因此,很多高校采取多种方式使用外文教材。如外文版教材,外语授课,或汉语授课,或用作辅助教材指导阅读 [1]。
结语:强化习得外语的过程中获得专业知识一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它的产生有其特定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是一定社会需求的必然产物,其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把英语作为一种交流的语言的过程中使他们能够利用英语语言、英语文化掌握专业知识,养成英语思维、求知、交流的习惯。各种语言教学模式有着殊途同归之处,到底哪种模式更适合中国的国情,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实践、探索和研究[4]。我们应该坚信的是:双语教学加快了我国教育的国际化进程,促进了我国高校教学的改革,对于培养更多的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将会起到越来越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何全旭,吴为民. 关于开展双语教学的几个问题 [J] 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2, 3
[2] 李春卉,李丽朝,马春艳. 护理专业双语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护理学杂志,2003,18 (10):789-790.
关键词:中职护理 分组教学 学习讨论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6(a)-0133-01
中职护理职业教育是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护理事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技能型人才,毕业生应掌握护理岗位必备的文化素养和基本专业素养,具有护理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和终身学习能力。
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为了适应卫生事业发展,我校展开了国家中职示范校建设工作,进行了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教学模式改革、评价体系改革等一系列举措来更好的培养人才。我校护理系在课堂教学中鼓励新教法的探索与实践,“分组教学”就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
1 “分组教学”的优势
1.1 体现了因材施教的理念
作为教育者,应该正视学生在学习态度、学习能力上的差异性,而传统的“填鸭式”授课模式无视其差异性,从而难实现真正的有效教学。在专业课程中建构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合作为主要形式的课堂活动,可以有效的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课堂、从自身水平去探究、以现有基础去创新,发展个性特点,使学生的身心和智力得到协调发展。
1.2 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教育的本质是促进人的发展,而分组教学就是以学生为核心,关注学生,把学生看做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可以使学生更好的学会学习,学会交流与合作,这与临床病床管理也是相符合的;可以提高学生独立学习、挖掘自身潜力,为职业生涯中继续教育、终身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1.3 体现了素质教育的理念
护理职业教育培养职业综合素质高、专业技术应用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这就要求在教学中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分组教学可以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将书本的知识内化成自己的东西,为临床熟练的技能操作做好铺垫[1-2]。
2 “分组教学”的实施
2.1 实训教学实施方法
(1)分组
将班级同学按组别分为4个组,每组10名学生,每组由1名实训教师带教。
(2)组内分操作队
每组内由3~4位学生组成操作队,队成员互相帮助,共同完成实训学习任务。
(3)实训教师演示操作
实训教师简单讲解实训操作理论要点,并演示该项实训操作技能。
(4)操作队练习
操作队1位学生在练习操作过程中,由队其他成员指出、纠正其不足处;同时,组带教教师巡视各队的操作情况,针对出现的问题予以提醒。
(5)组间演练对比
练习结束后,每组随机抽取2位学生,采取角色扮演方法,1位扮护士,另1位扮病人,由护士对病人进行操作演练。
(6)演练评价总结
由其他组学生对该组扮护士的学生的表现予以评价,指出其优缺点,最后由带教教师针对共性问题进行指导和纠正。
2.2 理论教学实施方法
(1)设置层次教学目标
授课教师将教学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如案例教学的高层次目标为按轻重缓急原则说出三个以上护理诊断及相应措施,中等层次目标为按轻重缓急缓则说出两个护理诊断及相应措施,低层次目标为说出首优护理诊断及相应措施;如传统教法的高层次目标为学生能运用整体护理程序对不同疾病的病人实施护理措施,中等层次目标为学生能辨析病人的身体状况、辅助检查及护理诊断对应的护理措施,低层次目标为学生能说出疾病的病因,复述病人的护理评估情况与护理措施。
(2)分组
将班级同学按组别分为4个组,每组10名学生,每组随机指定一位小组长。分组的依据是学生既往的学习情况、学生自我评价情况、班主任对学生评价情况,其中1组属于班内“先进组”,1组属于班内“提高组”,另外2组属于班内“中等组”。
(3)学习讨论
授课教师分组教学中以案例教学为主,学生预先预习本节课书本内容,教师先展示一与授课内容相关的疾病病例,由小组长将小组分为两个讨论队,讨论队就病例展开讨论。
(4)讨论汇报
讨论结束后,由提高组根据层次教学目标开始汇报,然后依次为中等组、先进组。组内其中1队成员汇报时,可由另一对进行补充,最后由组长正式汇报。
(5)教师点评
汇报结束后,由授课教师对每个小组汇报的情况进行点评,在点评中讲解分析授课内容。
3 “分组教学”优化教学效果
我校设计听课情况调查表,对实施分组教学前后进行第一阶段调查,经分析后实施分组教学可以更有效优化教学效果、促进学生学习兴趣。
可见,分组教学使教学不再是单项式教师灌输知识,而是学生主动的参与解决临床护理实际问题的过程,听课状况极大的概述。
可见,分组教学使学生之间成为互帮互助的合作伙伴,有利于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的团队合作意识。
可见,分组教学使不同层次的学生根据自己的目标,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均能感受到完成学习任务后的成功体验,有利于激励学生不断超越自我[3]。
4 “分组教学”阶段思考
我校护理专业课程的“分组教学”,本着“实训技能达到普通熟练、理论知识达到层次目标”的原则,仍然在有条不紊的实施和探索。现阶段实施以来,分组教学促进了学生互帮互助、互相协作的团队精神,考虑到了学生之间的差异,按照“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职业教育精神,达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专业能力为主线,以职业素养为目标的实效。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分组教学使学生根据自身的学习基础展开有效思考分析和操作练习,而教师再恰如其分的予以点拨和启发,不仅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而且符合职业教育与时俱进开展专业教学的要求[4]。
参考文献
[1] 王新建.分组教学,全面提高[J].新课程,2010,3(1):122-123.
[2] 范翠香,胡忭利,刘辉.项目式分组教学法在高职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机械职业教育,2013(1):29-31.
【关键词】护理专业药理学;精品课程;实践;探索
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于2003年8月启动的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是推动高等教育发展、促进高校教学改革整体进程中的一项具有前瞻性的战略举措[1]。近几年来,我院也十分重视精品课程建设,通过护理专业药理学精品课程建设,对我院护理专业整体教学水平及教学质量的提高,都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院护理专业2006年被省教育厅认定为“安徽省师范专业”;2013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教学团队”;2014年被省教育厅批准为“省级特色专业”。为进一步巩固和加强护理专业的办学水平及办学质量,我们药理教研室于2016年成功申报了《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年)》项目《精品课程―药理学》,作为精品课程建设的主要参与者,我深刻体会到精品课程建设对优化课程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增进师资凝聚力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将近段时间以来课程建设的实践及探索汇报如下:
1 修订课程标准,优化课程内容
1.1 修订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也是开展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随着护理事业的快速发展及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素质实践技能型护理人才成为培养目标。依据高专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我们药理教研室在2016初年制定了高专护理专业药理学课程标准,实施后,利用将近一年时间在临床进行了广泛调研,及时与毕业生、实习生取得联系,随时了解反馈信息,根据岗位需求及实际需要,对课程标准进行了再次修订,增加了实践教学比例,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对护理人才的需求。
1.2 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是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知识载体,是教学内容改革的集中表现形式[2]。我们药理教研室全体老师,加强学习,深入调研,不断创新,一方面精选十三五国家规划教材作为学生用书,同时也积极组织教师参与同济大学出版社、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等高职高专规划教材的编写工作。另一方面,在广泛汲取传统教材经验的基础上,共同努力,团结协作,以高等职业教育目标和护理职业岗位实际需求为出发点,编制了具有特色的高专护理专业药理学校本教材,突出了与临床护理岗位紧密结合的特点,同时又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密切相关。
1.3 优化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遵照职业教育“必需、够用、实用”的原则,合理选取教学内容,强化了实践,优化了理论教学。在理论教学中,侧重代表性药物及临床常用药的药理作用、临床用途、不良反应及用药护理,简化药物作用机制,并将临床护理用药案例引入教学,培养职业理念;在实践教学中,减少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教学,增加了探索性实验;不仅要求学生掌握基本的临床护理用药所需技能如正确使用药物、进行药物不良反应检测等,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责任意识,强化了职业素养。
2 改革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
2.1 改革教学手段
随着信息化的普及,我们在传统的教学手段“黑板+粉笔”的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课件,同时还开放了学院图书馆计算机中心、不久学生也可以进入我们药理学精品课程网站同步学习。还与学生建立微信群,通过微信公众平台向学生传递知识和信息,将教学过程从课堂延伸到生活,让学生在平时玩手机时也能想到药理学,也能得到最新的药理学信息[3]。
2.2 改进教学方法
为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我们药学教研室全体老师,每周二下午集体备课,开展讨论,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法,并合理应用。在传统的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基础上,我们还灵活运用了:1)案例教学法:在教学中,注意收集与日常生活及临床用药有关的一些典型案例,以故事、录像等多种活泼的形式展示,让学生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激发学习药理学的兴趣,同时也受到了良好的职业熏陶。2)直观演示法:对于护理专业学生来说,药物作用机制显得抽象难懂,如何让学生能易于理解呢?在授课中,采用直观演示法,如氯丙嗪、地西泮作用机制,采用简短动画演示,形象直观;帕金森病作用机制,通过天平的直观演示,学生获得了形象直观的感性认识,集中了学生学习注意力,引起了学习兴趣。3)实践法:如抗高血压药的学习,让学生利用周末,深入家庭、走进社区、走访高血压的病人,进行高血压用药知识问卷调查,完成问卷调查表,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写出调查报告。通过这样的实践法,加强了理论内容的学习,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及合作精神。4)其他:课堂讨论法、读书指导法等。总之,通过改革教学手段,改进教学方法,让枯燥的学习变得更轻松有趣,提高教学效果,更能让学生从学习活动中提高自己的职业能力。
3 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
精品课程是一个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核心的教学与研究、实践与管理的系统工程[4]。通过精品课程建设,能有利地推动师资队伍建设,练就一支学历、职称、年龄结构合理、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现有专职教师7人,均在本科学历以上,其中研究生学历3人,占43%;具有高级职称者2人,占28%;年龄结构合理,50岁以上者1人,占15%;35~50岁2人,占28%;35岁以下4人,占57%;双师型/双素质型教师4人,占57%。以精品课建设为契机,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增强凝聚力:一在每周二下午的教研活动中,集体备课,积极讨论,探讨教学方法,并制定相互听课制度,观摩教学,提出意见和建议;二指定教学经验丰富、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的高年资教师带教青年教师,在工作上指导他们备课、听课、试讲、讲课、科研等,在生活上关心爱护他们,让他们能以更饱满的热情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三组织安排老师参加培训和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学术水平;四针对药理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实验教学等多内容进行研究,积极申报课题,并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数十篇。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药理教研室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护理专业药理学精品课程建设进展比较顺利,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构建了比较合理科学的课程建设体系;制定了与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课程标准;优化了教学内容;统一了教学计划;编制了合适的校本教材;制作了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教学多媒体课件;完成了课程教案、章节习题及涵盖课程内容的综合测试等,在精品课程建设中,虽然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也认识到存在的诸多不足之处,有待我们进行改进与探索、改革与创新,不断完善精品课程建设,努力把学生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的、具有现代服务理念、有护理岗位综合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护理人才。
【参考文献】
[1]何月光,伍三妹,王玲,等.创建护理药理学精品课程的实践与认识[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2009,(4);60-62
[2]赵有亮,杨先振,李蓉.高职药学专业药理学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22):223-224.
张飒乐 方欢乐 冯香艳 李英 卫华 王侠 西安培华学院医学院
摘要:本文旨在通过对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优化,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中的不足,即增加人文学科和特色学科的科目或比重,通
过建立新的课程体系使护生获得了更丰富的知识,更能适应当今社会对护生的要求,同时提出了护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途径之一,为护
生综合素质培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关键词:课程体系;综合素质;护理人才
随着整体护理的不断发展,护理的服务对象已由病人扩大到
健康人乃至整个人类,护理的服务范畴也随之扩大,社会服务功
能不断加强。 护士的职能也由对病人的照顾和治疗, 扩展到指导、
教育、咨询、协调、研究等各个方面。于此同时社会对护理人才
要求也不断提高,护理人才的选择由“学历型”向“能力型”转
变,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掌握,特别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和社
会服务课程等综合素质否认教育越来越得到重视。面对竞争激烈
的人才市场,现有护理人才的素质能力结构受到了严峻的挑战,
尤其是实用型综合素质高的护理人才已成为社会人才需求的重
点。
1.研究现状及意义
目前,我国大多数院校只重视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的掌握,
体现综合素质教育的人文学科类的课程非常少,平均占不到总课
时的 1/1 0,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护理本科课程有 1/3 为人文学
科课程相比有比较大的差距。对于社会服务类的课程则比人文学
科课程还少。教育部在专业目录中将护理学专业原有的“按医学
教育模式设立的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三大主干学科”,
调整为了“伦理学、心理学和护理学新的三大主干学科”,高度
体现了新的医学模式对护理学专业发展的影响。按照新医学模式
和培养目标,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是高等护理教育改革
的核心任务。按新的课程设置,依照“淡化学科界限,强化素质
培养”的原则,对教学内容进行整体优化。由此提出了课程设置
的新四大模块:人文社会科学模块、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专业课
程模块以及综合素质拓展模块四大部分组成的新课程体系,减少
医学基础课比重,增加人文和社会科学比重,使人文和社会课程
贯穿于教学始终。这不仅能够反映医学和护理模式的转变、知识
的更新、技术的进步,还要适应社会制度的变迁,尤其体现实用
型综合素质护理人才培养的理念。
2.一般资料与方法
2.1 一般资料
2.1.1 我国目前护理学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情况
我国目前护理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课程设置方面不符合护
理学发展需求,目前多数医学院校护理专业依然采用较为落后的
课程设置,仍然以医学课程为主,护理课程为辅。学生在校学习
的前两年都是以公共基础课和医学基础课为主导,第三年才以护
理专业知识为主,第四年为实习,显然护理专业知识比较少,特
别是人文学科类课程。现在护理模式新的转变,对护理人员的要
求也越来越高,需要学生掌握的护理专业知识也越来越多,而一
些新兴的人文学科课程如《人际沟通》、《护理美学》、《护理
礼仪》等很多学校都未开设,另外对于一些《灾难护理》、《残
障护理》等这类特色护理课程学校开设的就更加少了,这严重影
响了护理人才综合素质的培养。
2.1.2 我国目前护生综合素质情况
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模式由功能制转向了整体护理。
护理工作者必须运用护理学、人文科学、社会学等知识才能开展
系列整体护理,,病人实施整体护理,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那么这就要求护理教育应着眼于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融传授知
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科学地把握立德、立才、立业。
我国十几年前就已经重视对护生进行综合素质教育,其中包括:
1 思想文化素质包括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职业道德
观及诚实、刻苦、敬业、礼貌、审美、艺术追求等;2 业务素质
包括扎实的护理知识技能结构、动手能力及自我发展能力等;3
身体素质健康的体魄,具有耐受力和应变力;4 心理素质健全的
人格、顽强的意志力及适应环境的能力[1]。这些方面的教育使得
我国护生及护士的综合素质得到了很大提高。然而在当今深化教
育改革,不断开拓创新的新时期,人与人的交流方式,护患关系
的变化以及对突发事件的应对模式,例如突发灾难的灾后护理
等,这些对综合素质教育的要求显然目前的教育还需加强,特别
是在人文教育方面。
2.2 方法
2.2.1 基本思路
2.2.1.1 完善课程体系,突出特色的综合素质教育
改变目前只重视医学以及护理学教育的课程体系,在此基础
上加大人文护理教育的力度,并增加社会服务课程的建设,以突
出高综合素质护理人才培养的模式。新的课程体系包括:基本护
理技能课程群、临床护理教育课程群、人文护理教育课程群以及
特色社会护理服务课。其中基本护理技能课程群包含的课程如护
理学基础、健康评估、护理健康教育学等,目的是通过护理基本
技能教育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临床护理教育课程群的目的是满
足现代护理专业的要求,培养高层次护理专业人才,包含的课程
除内、外、妇、儿、急救护理学外,还增设了康复护理学和老年
护理学;人文护理教育课程群包含的课程如《护理心理学》、《护
理管理学》、《护理伦理学》、《护理美学与礼仪》、《人际关
系与沟通》等,目的是贯彻“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注重培养
学生的综合发展能力;特色社会护理服务课程群的目的是增强护
理社会服务功能,包含灾难护理、残障护理、中国手语等课程。
2.2.1.2 调整课程结构,形成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
展的课程模式
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进一步调整课程结构。适当减少医学
基础类课程、公共基础类课程的比重,增加社会、人文等学科课
程及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课程;整合必修课、限选课、任选修
课的学时。整合必修课程,减少课程的重复,增大限选课和任选
修课程比例。通过课程结构调整,使课程体系既能满足学生对知
识的需求,保证专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水平,又能提高学生的综
合素质和能力。
2.2.2 研究的主要内容
改变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以及专业课和选修的段式课
程体系,建立符合社会人才需求的新型课程体系,并调整课程结
构,旨在培养体现实用型综合素质的护理人才。具体改革内容:
2.2.2.1 加大人文课程及综合课程,增设社会服务课程,拓
宽知识面,突出护理综合素质教育
根据护理学专业发展趋势和特点,要注重发展多学科综合课
程以及人文类课程,使护理教育与病人、社会、科技、经济相结
合,开设文化交流技巧、医患人际关系沟通等综合类课程;结合社会需求以及医学发展模式,加大特色的课程比例,如家庭式护
理课程、老年护理学、康复护理学、护理礼仪、护理美学课程等,
另外增设社会服务课程,如灾难护理、残障护理、中国手语等课
程等,从数量上保证专业特色课程占整个课程设置的 20%。
2.2.2.2 调整课程的结构,整合必修类课程、限选类课程、
任选修类课程。另外必须整合必修课程:减少课程之间的重复;
增大限选课和任选课的比例,以张扬学生个性,尊重学生意愿及
激发学生潜能的发展为主要目标。开设网上教育课程,部分课程
采用自修的方式,为学生自主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
2.2.3 效果评价
自制了《护理专业课程设置情况评价表》除专业课程模块中
的必修课程外,还包括公共和人文修养课程模块及专业基础课程
模块的 27 门选修课程和必修课程。每门课程分别按没用、不重
要、不太重要、重要和很重要赋予 1~5 分的分值,对护理专业
教师和护生对新的课程体系的评价进行问卷调查。学生调查:对
护生发放问卷 50 份,回收有效问卷 49 份,有效回收率 98%。教
师调查:对护理专业教师发放问卷 38 份,回收有效问卷 38 份,
有效回收率 100%。
3.结果与讨论
本课题的初步效果:根据新的课程体系的论证结果,经过具
有多年护理教学经验的教师及部分学生代表给与的评价结果:新
的课程体系体现了重视护生综合素质教育,通过护理专业教师及
学生代表认真学习新的课程体系的内容及目的后,客观公正的对
新课程体系进行了评价,具体为对于具有多年教学经验的教师对
课程体系中课程群的设置进行满意、较满意、一般及不满意进行
评价,结果为 93%以上认为课程设置合理,表示满意;对于大三
本科的学生代表(即将学完所有护理本科课程)来说,通过对新
课程体系的认识并对预期效果进行打分,结果为 90%的人认为设
置合理,98%的人认为能提高人文护理素质,提高综合素质,96%
的人认为课程实用性强,对参加应聘有帮助等。
3.1 优化的课程体系构建了新的护理教育理念,提高了护生
的综合素质
加大人文课程及护理特色类课程,以人的基本功能、生命周
期和基本需要为中心,以护理专业知识为主线的课程体系体现了
整体、综合和优化的三原则[2],改变了过去以疾病为主,忽视人
的心理社会因素的课程体系。从过去的公共课、学科基础、专业、
实践“四段式”的课程体系,改革为人文社会科学模块、专业基
础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以及综合素质拓展模块四大部分组成
的新课程体系,减少了医学基础课的比重,加大了人文和社会科
学的比重,让人文和社会课程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由此凸显了对
护生综合素质的教育,跟踪调查的结果表明运用了新的课程体系
后,学生的学习视野有很大开阔,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实习阶段能够较好的处理各种关系,体现了学生沟通能
力;毕业后学生在各单位都受到了很好的评价。
3.2 优化的课程体系实现了培养实用型护理人才的目标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依照培养目标而设计,护理教学内容必须
同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一致,突出人是一个整体的观念[3]。人文
社会课程提供了学习工具,了解人与社会、环境、健康之间的关
系;专业基础课程提供了了解人体的生命规律知识;专业课程和
专业任选课提供了培养护理不同对象专业和自身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淑萍.浅谈护生综合素质教育[J].当代医学, 2010, 15 (3):
226.
[2]玄英哲.护理学专业“前期趋同、后期分流”的人才培养模
式与课程体系[J].当代医学,2010,15(3):226.
[3]章雅青, 蔡威, 高颖.以护理为特色的本科课程设置探索[J].
中华护理杂志,2003,38(5):368
作者简介:
[摘要]该文探讨了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职业语言技能开发与培养问题。文章认为,学生对职业环境、职业文化的体验与理解,教师有意识地运用案例剖析、模拟实践等方法不断刺激开发与培养,学生个体职场语言运用经验的积累对学生职业语言技能形成至关重要。学生职业语言技能形成必经历模仿、再造、创造的过程,正迁移效应的出现标志着学生职业语言技能的初步形成。
[关键词]中职护理专业 职业语言技能 开发 培养
1、提升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语言技能开发的必要性
卫校语文教学最重要的目标之一是形成学生的良好的职业语言技能,这不仅是卫校学生未来职业生涯的需求,也是当前社会公众评价系统对中职生语言综合能力检测的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近年来,我校语文教师为学生职业语言技能的培养做出了不懈的努力,已经初有成效。我们认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语言技能,需对职业语言技能形成的路径、过程与机制有科学的、明晰的认识,惟此,教学行为才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与方向性,教学行为才是有效的、经济的、可行的。下面对中职护理专业学生语言技能开发与培养过程的认识分别予以阐述。
1.1 培养学生职业语言技能要重视强化职场文化教育
学生职业语言技能与其职场生活体验息息相关。正如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不仅在“说、写”这一职业语言发出信息的过程中是如此,在“听、读”这一职业语言接受信息的过程中也是如此。我们的学生在读到李白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时,大约更多的是体验到对这优美诗句的美感,而不是李白对当时路况的真实写照。正是从这种意义上,我们认识到,医疗企业职业环境、职业文化体验的积累是中职护理专业学生提高个人语言技能形成的必备条件。失却了这一条件,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看出职场基本文化素养教育对当前基础较差中职学生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当前大部分中职校的语文课课时少,几乎已成边缘化学科,许多中职语文教师有意无意地忽视职场文化等教学。近五年,我校护理专业学生在语文教学中大量采用医疗企业模拟职场情景、职场文化等体验式教学,从学生和用人单位反馈来看,成效显著。就护理专业学生语文教学来说,让学生在课堂学习同时积累起一定的护理工作职场语言文化体验,对于发展起学生各种能力、尤其是职业语言技能将有着极大的帮助。让学生在封闭的校园内只做传统纸笔工作,是一种急功近利的做法,其结果是考分上去,而职业语言综合能力较差。
1.2 培养学生职业语言技能要重视强化学生个体语言运用经验的积累
论及培养中职生职业语言技能时,多数教师都认可重视强化学生个体语言运用经验的积累。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许多教师又每每只是对课文进行就事论事式的讲授,未能对学生职业语言技能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于是,学生可能掌握了教材的各种相关知识,但这种知识只是静态的.不可能产生职业语言应用能力正迁移现象的,故而学生语言能力只能在缓慢的、自发的状态中逐渐“悟”出,“少、慢、差、费”自然在所难免。对此,作为中职语文教师,应牢固确立起这样的观念:我们的学生基础差,需要把教材讲清、讲透,但这不是我们中职语文教学的根本目标,我们还需要或者说更需要学生在学了教材之后,能够举一反三,结合自身专业,真正提升职业语言能力。因而课堂案例、模拟实践等教材的选择就非常关键,教材只是一个范例,要通过教材,掌握职场语言规律、.形成语言技能。教师每讲授的一个要点,既是为理解教材服务的,也是为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言技能服务的。总之,在职业文化知识传授的整个过程当中,教师应始终具有强烈的培养学生职业语言能力、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意识,这是学生能否形成较高水平职业语言技能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职业语言技能能否得到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否有意识地在教学中不断运用案例剖析、模拟实践等方法刺激开发与培养,以及这种开发培养的力度有多大。因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主导者的意识如何,倾向如何,至关重要。当然,学生基础差,课时少,还要达到效果,教学安排很辛苦,现实要求我们必须寻求适当合理的方法。
当今社会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门类愈来愈多,而社会所给予教育的时间却相对恒定。在古代,语文几乎是人们学习的惟一学科,至少是最主要的学科,那时,人们有可能“读书千遍,其义自见”。但现在的学生已经不可能读书千遍了,因为时间不允许。中职护理专业语文教学一般只有第一学年的100多课时。此时,若不借助方法的力量,要想取得教学的成功,要想培养起学生较为完备的职业语言技能,几近天方夜谭。有鉴于此,教学实践中,应结合语文教学的实际,努力寻求具有有效性、经济性、可行性的语文教学方式,重视将语文的一般能力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进行整合,重视学生个体语言运用经验的积累。在有限的语文课堂教学时间内,教师所能传授给学生的只能是一些语文学科的规律、学习语言的方法以及作为示范的经典案例,仅止于此,不足以形成学生的职业语言技能。语文学科有它的特殊性,仅仅知晓抽象的规律与方法以及为数不多的凡篇范文案例,没有一定的感性体验,就无法构成语言能力赖以形成的基石。所以,在教师有意识地运用科学方法指导的基础上,学生个体语言运用经验的积累也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语言经验的积累应是学生有意识地摄取与无意识地浏览相结合。在实践中,我们精心选择一些与中职护理专业学生年龄特征、专业知识水平相吻合的医学专业相关名篇、名著,让学生利用节假日来阅读;教室多布置专业相关报刊杂志,让学生随处可见,拿起来就阅读,多下载相关视频,让学生课余多听听医药新闻广播、看相关视频、听医学界名人演讲、让学生与护理从业人员多交流,多看一些护理日记与随感,或是剖析一线医务人员写一些日常工作中的应用文体。所有这些,既可以丰富自己的学生对护理工作生活体验,同时也是职业语言技能经验的一种积累。口头语言与职业语言所承载的是整个社会生活、职业文化,教师必须有意识让学生多了解社会生活、职业文化的方方面面,增加学生个体语言运用经验的积累的途径。
一、我国中职护理教学过程存在的问题
(一)中职护理学生年龄小、基础差
现阶段我国进入中职的学生基本都是初中阶段成绩不理想、未考上高中而“被迫”进入中职护理院校的。这些学生在年龄上普遍偏小,综合素质不高,基础知识教为薄弱,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这就使得他们在接受中职护理教育时面临很多困难,难以顺利掌握护理学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以及日常生活中都存在一定问题,例如学习目标不明确,在学习上没动力、不够努力等。这些伴随着动漫和游戏成长起来的中职护理学生对大段大段的文字描述不感兴趣,特别是很多医学专业知识本身就比较复杂,显得比较晦涩乏味,更难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二)学校招生人数过多,学生动手操作机会少
目前,中职护理学生因职业素养不高、动手能力不足已经面临就业困境,基本只能以护工身份就业,只有少数偏远地区可以护士身份就业,而学校处于经济因素还在大量扩招,如何在大量扩招后配套教学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保证学生的操作能力,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至关重要。
(三)师资有限,教师主动采用新教学方法有困难
近年来,学校扩招导致了中职护理教师大量短缺,教师们满负荷工作,教学质量随之下滑,加上很多教师除了要上好专业课程,还要做班主任,很多时间和精力都放到了学生管理上来,分散了专业教学的精力和时间。另外,护理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是来自临床专业,缺乏护理专业训练,课堂重点偏重于临床。有些教师受教育的层次偏低,知识结构有限,使其选用新教学方法时受到材料准备和知识结构方面的限制。
据此,有老师提出提高中职护理学生入学门槛的解决办法, 认为招收过多资质不佳的学生影响了中职毕业护理人员的水平,也不利于其就业。笔者认为,这种方式未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与效率,入学时排名靠后的学生经过兴趣的引导及合理训练完全有可能胜任临床护理工作,并与国家鼓励初中毕业生入读职业类学校的精神不符。
二、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材现状
中职护理教材作为中职护理教育重要的依托和载体,联系着教师和学生,中职护理教材适用与否与教学质量密切相关。随着职业教育教材的逐步市场化,各大出版社及民营出版机构纷纷进入中职护理领域争夺市场,仅2014年在编的全国性中职护理教材就有人卫版、科学版、人军版、四军大版、江苏科技版等十余种,省版教材更是不胜枚举。
在此背景下,一方面,中职护理教材同质化格外严重,连采用的模块名称都基本一致。例如,科学出版社于2004年率先采用“案例”、“链接”模块穿插于正文,以此带动学生兴趣,至2014年,大批出版社都在使用上述两个模块名称,参编教师在各家出版社做重复性工作,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真正能带动学生兴趣的教材难得一见。一些教材贴着“项目引导”的标签,但均只是提出任务,未能真正做到通过评估、实施的过程层层深入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中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教材改解决办法
(一)教材编写针对学生年龄特点,深入浅出,多以插图说明问题
在文字叙述方式上,深入浅出,充分照顾中职护理学生的接受能力和兴趣。适合中职生心理特点,力求生动避免过于冗长晦涩的描述。在表达形式上,充分利用自制插图和漫画形式,直观生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二)在教材内容选择上,突出护理专业特色,以目标为导向.
1、淡化相关学科体系的完整性,有效整合不同学科知识.避免沦为临床医学的删减版:护理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我国直到二十世纪80年代才开始本科教育,国内最初的护理教材以临床医学为蓝本,直到现在许多编写中职护理教材的老师还是临床专业系毕业改教护理.由一个平行学科的人员来编写本学科教材,由于视角不同,势必会造成重点偏离的情况,本应是护理学生使用的课本包含过多临床诊断和药物治疗内容.除非由临床专业毕业生教授护理学的情况得到改善,否则很难完全消除上述情况.在信息和资讯高度发达的今天,做到大而全很简单,不断罗列便是,而想要做减法,做到短小精悍,着实不易.若不是对内容透彻了解全盘把握,具备举重若轻的自信,很难贸然删除一段原有教材的内容,尤其对于非护理专业毕业的编写人员更是一种考验。
2、减少护理课本中不必要的临床医学内容:其捷径就是对比分析外版优秀教材.通过对相同科目的比对,真正筛选出对于护理临床工作必需和必要的内容,并将其以生动有趣的形式在职业教育教材中呈现.通过对比,能够快速发现国外行之有效的护理教学体系的重点设置,学习其轻松易懂的教材展现方式,经过吸收和借鉴为我所用。
(三)使用丰富的教学方法,提升学习兴趣,增进体验性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自发地参与教学活动,对于提升教学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唱“独角戏”,学生被动听课,往往昏昏欲睡,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而通过在课堂中采用新颖的互动式教学方式,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调动了学生兴趣。正如西语所说:“Tell me,I forget.Show me,I remember. Involve me,I understand.”即“直接告诉我,我会忘掉;展示给我看,我能记住;让我参与,我才真正理解”。
护理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有案例教学、项目引领式教学、情景模拟式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形式,在护理教学中学生人数过多的情况下,以较低的成本为学生提供亲身参与的机会,提升学生兴趣。
1、项目引领式教学
由于需要学生和老师进行大量的准备工作,耗时较多,开展过为频繁会给教学安排增加难度。因此,开展项目教学的频率应合理控制,以一个学期1次~3次为宜;应尽可能开发综合性的项目学习内容,实现相关课程知识的综合运用。 遵循以任务为导向,紧跟临床护理发展动向的原则,进行综合性课程内容设计,将传统按临床学科划分的护理知识体系和相关操作整合为按患者就诊的实际工作流程所涉及的知识体系,将护理程序的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环节所涉及的知识点整合到临床案例中实施教学。
结合中职护理学生的实际情况,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来进行课程项目设计,用具有代表性的几个项目展现的核心教学内容。每个项目的内容按照病人就诊的流程组织,采用护理程序的方法精心设计教学项目。将来源于临床的真实护理案例根据需要进行改造,以项目或任务为依托,精心打造临床工作情景,将理论和实践两部分有机结合起来。在设计项目时从单项训练到多项目训练,再到综合项目训练,循序渐进,逐渐增加难度,逐步贴近临床工作实际。学生在项目或任务的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积累经验。
2、情景模拟式教学
步骤通常为先以临床案例导入,教师指导学生查找资料、学生小组讨论、分组汇报及教师引导下课堂讨论、教师点评、临床见习、教师答疑并和总结,以提高临床护理教学效果。
【关键词】本科涉外护理 英语课程设置
【基金项目】本文系河南省教育厅资助课题,项目编号:12B320031。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9-0092-01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外资企业和各类机构在我国境内的活动范围迅速扩大,涉外医疗逐渐成为我国卫生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由于人口老龄化等原因,国外对特殊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如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都存在着严重缺乏护士的现象[1]。课程设置是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课程定位是否准确、课程体系是否完善、课程设置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和人才培养的质量。英语是涉外护理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英语课程设置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关系到涉外护理专业教育的成功和国际化护理人才的培养[2]。
1.现状和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加入WTO后,我国护理教育随着美国CGFNS(Commissi0n 0n Graduates of Forei n Nursing School美国国外护校毕业生委员会组织亦称“国际护士职业执照考试委员会”)考试考点在中国的设立和ISPN(国际护士执业水平考试)项目的联合实施逐渐与国际接轨,涉外护理专业的教育也应用而发展起来。但搞好涉外护理教育最基本也是最实际的要求就是必须有一套适合自己的教育体系,教育过程中需要对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实习实训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一系列根本性的改革和突破。
目前我国通行的护理教育理念、专业课以及其他课程的没置,明显不能满足涉外护理专业“特色教育”的需求。归结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大多数护理院校都缺乏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无论是专业课程还是英语课程[3]。
涉外护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不仅能熟练掌握先进护理理念、护理知识和护理技术,并能用英语顺利交流的满足国际护理人才市场需求的“护理+英语”复合型高素质护理人才。而综合各个层次涉外护理专业教育,能称得上成功者的可谓凤毛麟角的主要原因就是英语水平达不到要求。目前,许多涉外护理专业院校还沿用传统的英语课程设置模式,没有根据该专业特点进行相应的改革和调整,课程的设置缺乏针对性与科学性,与涉外护理人才的培养要求相差甚远[4]。
2.问题的解决―科学设置英语课程
目前,我国涉外护理专业教育多停留在2年(全日制高中后)或3年(高职高专类)制专科层次。我院顺应国际化护理市场对高层次复合型护理人才的需要,自2009年起成立了4年制本科涉外护理专业。立足本专业培养目标,本科涉外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可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主要是公共英语教学,其培养目标是帮助学生顺利通过托福或雅思考试。第二阶段为学生入校后的第5学期,主要进行医护专业英语教学,由具有英语背景的护理专业外籍教师担任授课。具体课程包括医学英语术语、涉外护用英语等。学好护理英语的关键是扩充专业词汇量。护理英语的专业词汇不仅量大,而且词的构造很复杂,这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了极大的困难,但是护理专业词汇的构词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第三阶段为学生入校后的第6学期,主要是备考CGFNS和NCLEX-RN的课程设置。由具有国外学历或曾就读于具有国外理念的国内相关护理院校(如武汉大学Hope护理学院)的护理专业教师担任授课。在课堂,教师通过美国原版教材、音像资料、书面题库、电脑题库等进行CGFNS式教学,课后,积极采用“Topic英语情景剧”等形式作为辅助实验教学,即教师在不同学习阶段根据教学内容需要编写若干主题不同的典型病例,由任课教师介绍病案情景剧编写要求后,将每班学生分为若干小组(每4 ~ 5 人一组),各组抽签选取所要表演的病例,然后自行查阅资料,设计、编写情景对话,安排角色,进行排练。所有内容均为全英文。
3.体会
涉外护理专业与普通护理专业的根本区别是就业市场定位不同。涉外护理专业的就业目标决定了其培养目标是培养“护理+英语”的复合型人才,通过一系列强化学习和训练,要求学生除了能牢固掌握本专业的护理知识外,还能较熟练地掌握公共英语和常用的医护专业英语,顺利通过相应的各种考试,在日后进入涉外医疗护理领域时基本无语言障碍。这是涉外护理专业毕业生和普通护理专业毕业生之所以不同的标志,也是面对当前国内护理岗位趋于饱和的就业压力形势下,涉外护生能够更胜一筹的砝码。
由于我国涉外护理专业起步较晚,目前该培养层次大多集中在2年制中专和3年制大专的专科护理层次,本课题组立足于我院高层次涉外护理人才培养这一创新点,紧密联系本科涉外护理培养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标准,聚焦目前涉外护理教育中尚缺乏科学、合理、系统的英语课程体系这一迫切问题,力图通过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一套真正适合本科涉外护理教育的英语课程体系,为适应国际市场对护理人才的需求培养更多更优秀的涉外护士。
参考文献:
[1]于海红.美国CGFNS证书考试与澳洲职业英语考试的比较【J】.卫生职业教育,2006,24(19):87
[2]刘鎏.涉外护理专业英语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J】.职业技术,2011.04,(128)
[3]邱延霞.英护专业英语课程设置及教学【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NOV.2006,18(6):501
[4]彭薇.ESP教学理念下涉外护理英语教学改革探讨【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NOV.2009,24(6):55-58
关键词:高职护理;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R47-4
高职护理专业主要面向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坚持立德树人,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掌握护理岗位必备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具有较强的护理操作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对病人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职业生涯发展基础,在医疗卫生服务第一线能从事临床护理、社区护理等工作的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1]。
通过调研高职护理专业就业岗位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经同行和专家的分析讨论,对我校高职护理专业的生物化学课程标准进行了修订,并依据高职教育的理念,对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考核方式进行了改革与探索,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2]。
生物化学是护理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掌握生物化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及医用生化中相关物质的代谢过程及产物,了解学科领域的新成果和发展动态,为学习后续护理专业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3]。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会运用生化基础理论知识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病因和发病机制,培养其职业道德和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奉献精神,为达成这一目标,我们对生物化学的教学进行如下的改革。
1优化与重组教学内容
根据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及护理专业岗位群技能要求,确定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内容突出为护理工作岗位服务的特性,删除与其他学科交叉及理论性较强的章节,增加了护理岗位必备的知识和技能,将课程内容进行模块化设计,根据每个模块对应的岗位任务、执考点及制定课程内容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使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紧密结合。
高职护理专业职业核心能力为能够以护理对象为中心,运用护理程序实施整体护理,为此在生物化学教学中我们增加了实践教学比例,通过实践教学让学生学会应用生化技术来进行分离提取、活性测定、含量测定及生化分析,使他们的实践操作技能得到切实加强,为其后续护理操作能力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2教学设计
本课程的设计以促进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遵循高职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依据护士岗位需求和护士职业标准,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根本目的来进行,设计思路为基于职业分析进行体系构建,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开发,基于任务驱动进行教学设计,基于学生主体进行课程实施,基于实践技能进行课程考核,整个教学过程围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为中心而进行[5]。
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课程以“必需、 够用、 实用” 为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采用以临床护理工作任务为导向的“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真实工作任务转化为学习性工作任务,开发出教学情境,在实际教学中,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任务和内容等灵活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及手段,如采用案例教学法,讲解接近临床的部分(肝的生化、血液生化、电解质代谢与酸碱平衡),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讲解接近实际生活的部分(糖代谢、脂类代谢、嘌呤代谢),借助对媒体动画,讲解抽象难懂的部分,如此有力保证教学的有效实施,全面提升了生物化学的教W质量 。
4 考核方式评价
本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依据高职护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设置,充分体现职业教育注重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的教育理念,包括形成性考核评价和终结性考核评价,形成性评价分为实践考核(30%)和平时表现(20%)两部分,终结性评价占总评价的50%,该考核评价方式,过程重于结果,是一个开放式评价标准,能准确反映学生对教学内容掌握程度及情感态度,考核评价真正面向素质、技能、知识"三位一体",这种改进对学生的发展,教师教学方法的改进都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6]。
综上所述,在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我们结合教学实际,依据高职教育的理念,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手段、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与探索,达到了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为护理实践服务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任 敏,曾 红 探究式教学改善生物化学教学效果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5, 43(13):378-379.
[2] 王平 高职护理专业医学基础课课程改革的思考[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0:252.
[3] 陆 璐,柯世怀,洪素丽 浅谈高职高专护理专业生物化学课程标准的制定[J].卫生职业教育,2013,13(31):89-90.
[4]杨胜平 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课程体系改革对比研究[J].铜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02(12):57-60
[5]王晓静,刘雪琴 高职护理专业生物化学课程的教学设计探讨[J].济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1(13):99-101
[6]李京东, 肖素荣, 王 洋, 赵升鹏 以突出专长培养为主对课程进行设计开发的探索与启示―以“食品营养与卫生” 课程为例[J].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15,01(28):99-101.
关键词:护理专业 生命教育
近年来,国内外兴起一种现代教育理念―生命教育,这种新的教育理念逐渐为许多国家、教育机构和学者认同,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趋向。在护理专业人才人文教育中引入生命教育内容,对提高其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具有重要意义。
一、国内外生命教育研究概况
生命教育源于人们对现代社会轻生自杀现象的反思,着眼于现代条件下人的生存危机感加剧、生命畏惧感丧失、精神上无家可归的困境,探讨如何回到生命之中,遵循生命之道,陶养生命智慧。生命教育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生命价值升华教育,教导学生感悟生命的可贵,培养人际调适、社会能力和道德良心,在奉献中实现生命价值的提升。
西方国家的生命教育研究,以学生的需求和关心的事物为基础,与学生的兴趣与经验相关连,以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背景为依据,把社会需求的民族价值观等内容和个人发展的知识、技能等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把反映个体心理健康、道德品质、政治观点和思想观念的内容有机结合起来,构成了生命教育立体、完整的内容。
近年来我国学者对生命教育的研究,一是侧重于探讨生命教育的体系,明确生命教育的特征、基础、主题和维度;二是侧重于探讨生命教育的内容,明确生命教育应包含的具体方面和层次;三是探讨生命教育的途径,从课程设置、学校管理、教学过程等方面提出一些可操作的方法。
二、护理专业生命教育的意义
护理工作的宗旨是帮助病人。与传统的“见病不见人”的生物医学观念不同,今天护理工作的对象已不再仅仅是生物的个体,而是具有生物、心理、社会特性的整体的人,护理工作不仅要为病人提供各种躯体疾病的护理,还要提供精神和心理支持,提供健康指导、咨询和教育,护理人员的职责由原来的仅仅照顾生病的个体,扩展到贯穿于人由出生至死亡的生命全过程。这就要求护理专业人才不仅有良好的生物医学知识、护理专业技能,还要有关爱生命的人文素质。如果没有人文关爱,再完善的整体护理程序可能在实践中仅限于冰冷的形式,而无法达到优质护理效果。开展护理教育,在培养学生专业知识技能的同时,必须把人文素质培养作为不可或缺的重要目标,教育学生学会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从而完成整体护理的任务。
生命教育的内涵,正是护理人文教育的最高目标。护理人员首先要豁达乐观,才能更好地帮助病人,而生命教育可以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通过生命教育,使护理学生掌握生命现象本质,领悟生命内涵,学会珍惜生命、敬畏生命,成为身心健康、人格高尚、全面均衡发展的人,从而能够正确地处理学习压力、经济压力、情感挫折、工作压力等问题,积极地面对人生,投入护理工作。另一方面,生命教育是能够传递的。护理专业学生把生命的感悟、生命的关爱传递给病人,对病人实施生命教育,就掌握了对病人进行心理干预的能力,帮助他们克服对死亡的回避和恐惧心理,增强信心,更好地恢复身心健康。通过生命教育,能够让护理专业学生懂得如何在关爱他人生命、做好护理工作中创造生命价值。把生命教育贯穿到护理人文教育中,是护理教育的自然选择。
三、开展护理专业生命教育的几点建议
护理专业高、中级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和专业教育工作者,应当以前人关于生命教育的研究为基础,从护理学专业特点和护理工作的实际出发,结合专业教育实践,探索对护理专业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内容和方法,逐步为提高护理专业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积累经验,进而为护理人文教育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可选方向。
在教育的目标上,要把握现实社会对护理人才人文精神的需求,明确生命教育方向,找准生命教育内容与护理专业知识的结合点,设计生命教育内容,适应护理专业学生的成长经历和实际接受能力,探索生命教育方法。
关键词:医护英语水平考试(METS);护理专业英语;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医疗服务的需求迅猛增长,医疗服务一跃成为全世界发展最快的行业之一,并呈现国际化发展趋势。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高等护理教育蓬勃发展,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大规模的护理教育体系,为我国培养了大批高素质的护理人才,成为护士人力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由于历史原因,我国的护理教育与发达国家还存在较大差距,国内护理院校的毕业生还不能与国际医护英语服务直接接轨,迫切需要推进护理专业英语教育方法的改革。
1国内护理院校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的现状
根据《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高校英语教学应分为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教学两个阶段。高校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能以英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必需的信息"。然而,与轰轰烈烈的基础英语教学阶段相比,专业英语教学阶段却显得举步维艰。我国护理专业英语在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开展,学科起步晚,师资较薄弱,至今还没有形成一套较成熟的教学理念,教学内容百花齐放,教学方法有待提高,教学评价体系亦不成熟。国内部分护理院校甚至未开设护理专业英语课程,已经开设的学院大部分处于各学院自发、零散地组织专业英语教学的状态中,教学效果较差。
2医护英语水平考试简介
"医护英语水平考试(METS)"是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华护理学会、中华医学会、全国卫生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机构联合推出,以下简称METS考试[1]。根据教育部考试中心200723号文件精神,METS考试作为医护专业英语的考核标准,其考试宗旨在于通过以考促学、以考促教的方式,普遍提高中国医学英语教学的总体水平,从基础教育入手,整合教学资源,促进护理专业教学改革,满足国内外人才资源合理配置的需要,为国家培养更多优秀的高素质国际化护理人才。
3 METS考试对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的影响
3.1以METS考试为导向,更新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理念 从本质上讲,护理专业是一门应用学科,这就要求护理专业教育不应仅为单纯的知识传授和学术培养,还应是一种职业训练。但是,我国护理专业教育长期以来过分强调前者,忽略后者,进而在护理专业英语学习中忽视职业特色及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导致护理毕业生很难胜任国际医护英语服务,外资医院就业率低。
因此,我们必须更新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素质教育为基础、以能力提高为目标,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较强的英语应用能力,能适应国内外护理工作的实用型高级护理人才。
3.2以METS考试为导向,丰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内容 METS考试为标准参照性考试,其内容势必会对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的内容产生导向作用,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的内容应作相应的调整。METS考试充分体现护理专业的职业特色(针对性),突出应用能力(实践性),强调综合素质,且兼顾不同层次[2];其试题涉及知识面很广,主要包括护理基本知识与理论、各专科护理操作技能、常见疾病的症状和护理措施以及相关的日常用语,增加了实用性,提高其对临床护理实践的指导价值。因此,以METS考试为导向,进一步丰富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内容,即重视护理基础知识的讲解,又突出临床护理实践操作的运用,使之具有可读性、实施性、趣味性。
3.3以METS考试为导向,整合护理专业英语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
护理专业英语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专业英语的实际应用,但是,大多数教师在教学方法上,仍然采取填鸭式、灌输式的单纯讲授,不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常从属于被动学习者,以METS考试为导向,让学生转变被动角色,使被动学习知识转变为主动探索知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次,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可采取师生互动的授课方式,如创设临床护理工作情境,采取情景式教学、角色扮演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法,启发学生应用专业英语进行护理实践能力训练,学生在相互交流与自我反思中获取知识。同时,我们还可以开展案例讨论,在案例讨论中教师只起引导性作用,主要环节由学生自行组织完成,鼓励学生在案例分析过程中应用护理专业英语展开讨论的能力。
3.4以METS考试为导向,创新护理专业英语考核方式 考核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对教学效果的检验和反思。但是,目前国内护理院校对于护理专业英语考试题型较为单一,试题难度一般不大,学生只需突击硬背,大多数能顺利过关,无法检验学生学习的真实水平。
METS考试制度的建立,使护理专业英语考核更具有科学性、实践性、真实性,METS考试包括五大部分,分别为听力部分、英语应用、阅读理解、翻译、写作题,使学生做到会听、会说、会读、会写,使护理专业英语教学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真正做到与国际护理教育接轨。
因此,我国护理专业英语考核方式,应以METS考试为向导,增加试卷的分析性、灵活性和应用性难度,与METS考试难易程度相适应,严格掌握学生及格率,使考试真正成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手段。
4结论
随着全球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医疗卫生服务要求的不断提高,为缩小与国际护理人才之间的差距,我国的护理专业建设正在稳步推进,其中护理专业英语教育的领军地位已逐渐凸显。随着METS考试制度的建立,护理专业英语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影响。护理专业英语教育本身存在的问题和METS考试的影响给护理专业英语教育改革打开了新局面。在METS考试背景下进行护理专业英语教育改革,既要坚持自身固有的专业特色和学科发展要求,又要以METS考试为契机改革创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评价方式,使护理专业英语教育实现稳步、健康发展。总而言之,护理专业英语教育改革的根本目的不是为了迎合METS考试而制定,而是为了护理专业英语教育自身的长足发展。所以,在处理好两者之间关系的同时,努力实现护理专业英语教育与METS考试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共同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