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有关于春天的诗句

有关于春天的诗句

时间:2023-05-30 09:13:4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有关于春天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有关于春天的诗句

第1篇

春天是一年四季的开始。从春天到夏天到秋天再到冬天,一年又一年这样周而复始,始而复周的重复着,重复着……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每当挨到一年中的最后一个季节-----冬,我都会想起这句话,急切盼望春天的到来。

我爱春天。春天万物复苏,小草也越发变得葱绿了,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生机勃勃的景象。在远处看时感觉嫩绿嫩绿的,而走到近处时,却看不出一点儿绿。这大概就是韩愈所说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吧!

我爱春天。春天代表着绿色,绿色却又代表着生机与活力,代表着旺盛的生命力,代表着春天的来临。

我爱春天。当淅沥沥的春雨从天而降时,我总有一种浑身舒畅的感觉。特别是春雨过后,空气清新得很,彩虹也随之绽开笑脸。我国民间有关于晴雨预测的农谚,象“初一落初二散,初三落月半。”“清明风若从南起,定主田禾有大收”等。也有关于春雨的诗句。比如宋代诗人黄庭坚的<<次元明韵寄子曲>>中的“春风春雨花经眼,江北江南水拍天”。

“一年之计在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春天作为四季的开始,必然会以崭新的面貌再次呈现在我们的面前。

第2篇

1、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背诵这首古诗。

3、通过朗读和感悟,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生机勃勃的春光。

教材内容及重、难点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册《古诗两首》中的《村居》是一幅描绘春天里孩子们在芳草地上放风筝的美景图。前两行描写了早春二月,小草长出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是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诗人妙用一个“拂”字,一个“醉”字,把静止的杨柳人格化了。后两行写的是孩子们放学回来,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那一只只五彩斑斓的风筝翩翩起舞于蓝天白云之间。是啊,被严冬抑郁了很久的儿童们,在这风和日丽的初春时节,怎不纷纷跑到户外,去放飞自己愉快的心情。儿童、东风、纸鸢,诗人选取的人和事,都在为美好的春光平添几分生机和希望。儿童们放学归来放风筝的情景刻画,淋漓尽致地体现出孩子们的天真烂漫,同时,也映衬出春天的勃勃生机。使整首诗意境悠远,富有情趣,令人陶醉。教学时,应重点抓住诗中词句,引导品读,由此感悟、想象诗中描绘的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体会诗人歌颂春天、赞美春天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读好韵脚:“天、烟、鸢”,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CAI课件、《春天在哪里》音频、放风筝录像、有关风筝和诗人的资料。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风筝的资料;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或图片。

教学过程:

一、意境引入,感受春天美

1、播放配乐CAI课件,师生感受春天的美。

2、学生说说自己看到的春天景象以及自己的感受。

3、说说:在这美丽、可爱的春天里,你最想做什么?

4、所老师范读,说说古代的小朋友在春天里最想做什么。

5、简介作者和风筝。

6、描绘情境,导入新课:春天到了,天空碧蓝碧蓝的,小草儿从地底下钻出来了,小鸟儿在空中飞翔,在林中歌唱。河堤上,杨柳长出了嫩叶,柔软的枝条在春风中轻轻摇摆。傍晚,农家炊烟袅袅。这浓浓的春色,令人陶醉。农家的小孩子们放学后早早地回来了,他们趁着这和煦的春风忙着放风筝呢!这就是《村居》中描写的情景,同学们想去感受一下吗?

7、板书课题,读课题;学认“村居”两个字,可引导学生口头拆字组词;理解题目意思。

(设计意图:优美的画面,悠扬的乐声,动情的语言融合在一起,构成了奇妙无比的想象空间,想象拉近了时空的距离,营造一种“课伊始,情已生”的教学环境,为学生学习课文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和认知基础。)

二、品析诗句。感悟语境美

(一)自读自悟,想象画面。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画出生字,多读几遍,把句子读流畅;把不懂的字词勾出来。(注意“莺、拂、堤、柳、醉、趁”等字的读音。力争读出诗句的节奏。)

2、学生边看课文中的插图边听配乐朗读,想象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3、同桌交流,说说你想象到的画面。

4、自由读,在四人小组中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5、草儿萌芽,柳枝轻拂,孩子们正在放风筝,诗中哪几句写了这优美的画面?

6、轻声朗读诗歌,想一想,这么美的诗我们应该怎样去读?在四人小组中轮读,读出诗的美。读后交流自己为什么要这么读。

7、指名学生和着配乐朗读这首诗。(提醒读出韵律,读出感隋。)

(设计意图:通过层层深入朗读,学生在自读自悟中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在想象中再现熟悉的生活,这有利于学生把握诗的整体意境,体会诗人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二)联系已知,体味诗境。

1、cAI课件显示:草儿吐出嫩绿的新芽,黄莺快乐地唱着歌,河堤上的杨柳在春风的吹拂下轻柔地摇曳,儿童放学归来,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

2、看到这么美的画面,你的心情怎么样?(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儿童的表情、神态、动作,体会他们的快乐。)

3、诗中是怎样写的,该怎么读?(教师引导学生用轻缓的语气读。)

4、联系生活回答:你见过的风景有哪些?你放过风筝吗?画面中的儿童心情怎样?你从诗中哪个词看出?(重点引导理解“忙趁”。)

5、如果你就是图中那几个刚放学归来的小孩中的一个,你会怎么想?请欢快地读三四句,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设计意图:经典古诗均具有“诗中有画”的特点,课件给学生提供动画,把内容动态地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兴趣盎然地投入学习,如身临其境,获得真切感受,这就把认知活动和情感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自读自悟和视、听、读、讲、思、议有机组合中,获得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

三、拓展延伸,追寻春天美

(一)交流欣赏。

1、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关于赞美春天的古诗,师生共同欣赏、评价。可以出示教师摘抄的诗句,让学生读一读。如: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2、集体(或小组,或自由组合)配乐吟诵。

3、个人自由背诵。

(二)拓展生活画面。

1、学生根据诗意,自由作画。

2、把对诗感悟到的画面编成一个小故事,讲给同学或家长听。

第3篇

语文教学作为一种本土文化的载体,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和创新,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文。而小学生正处于对新生事物感到好奇的年龄。我校是北京市民族传统文化基地校,并且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在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精华,培养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好奇和责任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特殊功能,通过祖国的山川之美、历史之美、民俗之美、文化之美和传统之美,让学生在祖国的灿烂的文化天空中翱翔,使中华文化传统得以发扬光大。

 一、  加强自身的传统文化修养 

众所周知,语文教师要想教好语文课,并且要把传统文化寓于语文教学中,就必须博览群书,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知识结构和专业素养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因此,我们要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诚实态度,扎扎实实地阅读、钻研有关传统文化的专著,一点一滴地积累,使自己的知识结构得到完善更新。 

在平时,我经常会阅读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书籍,在学校工作中,我还积极参与了学校校本课程教材的编写,我校校本教材是基于民族节日编写的,可以说在编写的过程中,我把中华传统节日了熟于心,在语文课上碰到清明,中秋等内容的课文,我与学生交流起来毫不费力,也能为学生拓展更多的关于传统文化的知识,在我语言的渲染中,学生的交流中,让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师想要教好,就先要学好,我很喜爱民族传统文化,在学习中我是饱含热情的,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也在潜移默化的感染着学生,记不起多少次,学生和我一起在课间聊起传统文化,这已经成为了我们班一种好的风气。

二、立足于语文课堂教学 

(一)抓住语文常规课堂教学这块主阵地 

在传授学生知识、方法、技能的同时,有意识地、更多地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把对文本的分析和对“人”的分析联系起来,挖掘文学作品的人文性,亦即文学作品的“思想美”、“内容美”、“人格美”和“风格美”等。它应当渗透在教学的各个阶段,渗透在整个语文课堂教学之中,成为一个完美的整体。 

在教授《游子吟》这篇古诗时,我事先让学生去观察母亲如何照顾自己的小故事,小细节,同学们有的说妈妈中午把最好的饭菜留给自己吃,有的说母亲生病了还坚持送自己上学,情到浓处还留下了眼泪,我和同学们都被感染了,接着我们分享了关于孝顺的小故事,这些故事都是中华民族为后人留下的瑰宝,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充分感受到了要讲孝道的原因和重要性,我也适时告诉同学们孝顺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祖先要留给我们的可以继续传承的文化。

(二)挖掘教材的文化内容 

教材、读本不仅贮积了丰富的语文知识,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因子,引导学生求真、求美、求智慧,我们结合学生实际和教材,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从课文注释、引语入手,挖掘有关民族文化的信息。2.从故事情节入手,挖掘整篇著作的文化内涵。3、从课文主题入手,挖掘优秀的传统美德。4.从课文词句入手,挖掘相关文化背景、哲理境界。5.从课文插图、课后练习入手,挖掘文化意趣。 

在备课过程中,我总是认真进行备课,在讲到《宋濂守信》一课时,我让学生认真观察插图,借助插图去猜测课文大概讲的什么,进而让学生去走进这个故事,通过这个发生在古代的故事,让学生知道诚实守信并不是现在人的行为守则,这也是从古至今流传下来的中华传统美德,学生在我的讲授中顿时对中华传统文化肃然起敬,觉得自己国家的文化源远流长,产生了很强的民族自豪感与自信心。

三、在各种各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继承和创新民族传统文化

1.搜集中华传统文化和成语故事,定期进行讲故事交流比赛。

2.定期举行弘扬传统文化手抄报和诗配画活动比赛。 

3.开展经典诵读活动,采用教师带读、学生齐读、优生领读、学生自由诵背等形式,让学生坚持天天吟诵并定期进行诵读比赛。 

4.开展“我们爱春天”语文实践活动,继承和弘扬本土文化:搜集关于春天的古诗、关于春天的优秀美文赏析、了解关于春天的节日,感受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四、利用阅读积淀语言文化 

“读读背背”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中的一个重要部分,旨在“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同时让学生了解、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促进语文素养发展,教师不应忽略。 

在平时,我注重于学生对传统文化诗文的诵读,为学生创设情境去使用,冬天来了,学校的梅花凌寒独自盛开,我会带学生们到校园内走一走,他们不约而同的说除了“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这首诗句,学生们想到了梅花的高洁品格,春天我会带学生们去寻找春天,并用自己积累的诗句赞美春天。学生积累了一定数量的诗文之后,在运用时会信手拈来,游刃有余。写到时间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写到学习会深有感触地想到“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写到春雨会情不自禁地想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写到白雪会触景生情 地想到“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生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情也在慢慢的培养起来。

五、重视课外文化阅读,强调大语文教育 

1.现在的孩子生活在一个喧哗浮躁的时代,他们面临着太多的诱惑。但是,不管生活怎样地热闹,一个纯净的心灵世界,一种对书香气息的天然热爱,一种良好的阅读习惯,都是一个生命健康成长不可或缺的要素。不管社会怎样变迁,不管科技怎样进步,不管教育怎样改革,我们都必须让孩子们在人生记忆力最佳的时期,诵读名家名篇,诵读千古美文,让文化经典占据他们的心灵,让他们的阅读从一起步,就直抵经典。在语文实践课《我们爱春天》中,我和同学们一起欣赏了朱自清的美文《春》,刚开始,我还担心二年级的学生太小,会不会感受不到文中春的美妙,后来我发现我的担心是多余的,在多次诵读和配乐诵读之后,学生在诵读这首美文的时候能从他们的肢体和表情中感受到他们已经走进了这一片春之韵律中。要注意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强对学生的阅读指导,提高阅读能力;同时指导家长营造家庭读书的浓厚氛围。 

第4篇

范文一

各位同事:

大家好!今天是中秋佳节,我代表公司向所有的同事们说一声节日快乐,也祝福我们的家人能够健康幸福。月是故乡圆,人是故乡亲,虽然我们都来自不同的地方,但是为了公司的发展聚在了一起共同努力,一起为了公司的成长壮大,在此我向为了公司付出青春与汗水的员工道一声谢谢!在今天这个花好月圆的美好夜晚,我们难免会有思念亲人的感想,但是也为在我们这个团结奋进的大家庭而感到高兴。

中秋节,是中国传统的节日,是丰收的节日,是合家团聚、把酒邀明月的喜庆节日。关于中秋,自古就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说,嫦娥奔月在中秋之夜不仅给人以无穷的遐想,而且将中秋之夜点缀得浪漫、温馨,更加迷人。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在中秋之夜,尽情抒发自己情怀,留下许多不朽的诗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 、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皓月当空洒银泄玉,中秋正至喜事悦人。昨天的成绩造就今天的辉煌,今天的辉煌又是明天新的起点。当前,我们公司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刻,多个项目的快速推进,为公司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形势逼人,时不我待。机关是公司实施有效管理的中枢神经,起着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内外沟通的枢纽作用,其工作作风、工作效率和作风形象直接关系到公司的对内对外形象和发展。让我们齐心协力,同舟共济,以更加勤恳敬业的态度、严谨扎实的作风和热情充沛的劲头,不断推进公司各项工作再上台阶,再创佳绩。

让我们怀着饱满的热情,为了公司的大力发展而贡献出自己的努力。谢谢大家!

范文二

在这金秋送爽的九月,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又将欣赏到皓月当空的美景,当我们仰望苍穹时,脑海中定会浮现起那优美的诗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啊,人生有诸多事情难以两全,多少在外求学和工作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理想,此时不能回到亲人身边。正所谓,每逢佳节倍思亲。

中秋节一直被人们喻为最具有人情味,最富有诗情画意的节日,而这一天天上的明月又分外明亮,分外的圆,所以又叫团圆节。中秋赏月,民间一直流传着多个不同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故事,当然最为人们熟悉的是《嫦娥奔月》了。在多民族的我国,有二十多个民族也在欢庆中秋节,虽然庆祝方式各异,但其寓意,也都是在祁求国泰民安,丰衣足食,团团圆圆,平平安安。所以这天都以月饼作为礼物,亲友间互相赠送,以取团圆之意,家家赏月欢宴,呈现太平盛世,祥和,文明的景象,团圆节哦,也让我们更加深切盼望海峡两岸同胞们早日团圆,祖国的统一大业早日实现。

随着中秋节的即将来临,我们伟大的祖国建国六十周年国庆节,也接踵而来,更增添了节日喜庆的气氛,在我们欢庆这双节之时,我们也应该在学业上来个双赢,为国家的建设,民族的振兴。造就成祖国有用之材,我们共同去努力吧!

范文三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在这秋高气爽的金秋九月,我们又将迎来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生活的节奏越来越快,喧嚣的都市车水马龙,奔波的人们已很难使自己停下来,但是每到八月十五中秋节到来之时,一轮皓月高挂天空,传统佳节的温馨便俘虏了忙碌着的人们的心灵。我们互相传递的礼物,不止是礼物,还是问候,是祝福,是浓浓的民俗文化。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中秋节与元宵节和端午节并称为我国三大传统佳节。究中秋节之来源,与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等神话传说有着密切的关系。故中秋节的民间习俗多与月亮有关。赏月、拜月、吃团圆月饼等,均源于此。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现在,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这个中秋,我们又将欣赏到皓月当空的美景,当我们仰望天空那一轮明月时,脑海中会浮现那些优美的诗句: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古往今来,寄托着多少中华儿女的乡愁与离情。每逢佳节倍思亲,同根同宗居住在世界各地的华人,都将在这一节日里重温民俗再叙乡情。

第5篇

春茶时节,最是那一山的茶绿!那么,去茶山,去制作绿茶的作坊,去呼吸那一地的茶香……此时,在茶山,到处可以深深深呼吸那些混合着茶香的负离子……

深藏于城市深处的茶艺居,虽也氤氲着茶香,但与春天的茶山相比,终究是静止的,终究是流于商业的气息。如果,在这个春茶时节,上山,看着那原是山野之物的茶嫩芽,是怎么样的变成满室飘香的扁针、十里香、早逢春等明前茶,一定是一件有些意思的事。

从古到今,春天的茶,尤其是绿茶,总是与文人雅士息息相关,在那些文人的笔下,那些诗书,那些佳句,至今读来,仍有茶香溢出,那么,在这个季节,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与漫山遍野的绿茶谈一场恋爱呢……

入诗词闻茶香

在与茶有关的文化中,中国古典诗词中弥漫出来的茶香无疑是最打动人心的。如今,我们在品茶时,尤其在春天时光,品着那些绿意盎然的绿茶时,眼前常出现当年文人墨客的品茶作诗的动人场面--事实上,在历代,从汉唐以来,文人学士留下的许多异彩纷呈的茶诗,成为茶文化园中最具特色的华章。据文学专家们统计,从西晋到清末,茶诗作者至少有千人,涉及到茶的诗篇达万首。 而我们更愿意相信,那些写茶诗的诗人,吟咏的诗句季节,大都离不开这样的春茶时节--面对这样的绿芽,呼吸那样的茶香,不会作诗也会吟呢!

当代许多学者认为可追溯到中华民族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荼”字为“茶”字之祖,《诗经》中有“荼”字的诗共有7首。 据唐代陆羽所著的中国首部茶书《茶经》所载,中国古代第一首完整意义上的茶诗,是西晋左思所作的《娇女诗》,其中“心为茶F剧,吹嘘对鼎砺”等诗句,不仅描绘了北方官宦人家饮茶的情景,还记载了茶器、煮茶习俗等内容。

而唐代,作为诗歌创作的高峰期,同时又是茶文化兴起的重要时期,因而,写茶的诗人也俯拾皆是。仅据《全唐诗》不完全统计,涉及茶事的诗作就有600余首,诗人达150余人。其中李白的《答族侄僧中孚赠玉泉仙人掌茶并序》,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一首咏名茶诗,韦应物的《喜园中茶生》、钱起的《过长孙宅与郎上人茶会》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到了宋代,茶叶生产空前发展,饮茶之风更加盛行,这时,词人没有写过咏茶的诗词,估计要被打上不时尚、甚至于落伍的标志。看看,欧阳修、梅尧臣、范仲淹、黄庭坚、陆游、杨万里、朱熹等大家乃至徽宗赵佶等,都曾留下关于茶的诗歌。翻阅宋代诗人陆游的“采茶歌里春光烂,煮茗香中夏夜长”茶诗,我们可以想见当年的乡村采茶的田园风光,如今,该诗句频繁地被人们用作茶联。

草木本有心,何求美人折。草木之中的茶叶该是最有灵性的植物,对于历代的文人而言,他们不喝咖啡可以,不喝茶却万万不行,没有好茶水滋润身心,写出来的文章肯定枯涩如沙。当代文人余光中写道:雨敲在鳞鳞千瓣的瓦上,这时候鼓琴、咏诗、下棋、品茗,是一种安慰。周作人也说过类似的话:春雨天,在一瓦纸窗下,写诗、饮酒、品绿茶,可抵十年尘梦。

因而,在春天,在春茶时节,哪怕身边的生活是潦倒的,但只要有茶,一位文人的内心就悠悠富足,如良田千亩的员外……

去茶园深呼吸

四月的茶园,在南方,该是最具风情的地方。村女们像彩蝶一样扑闪在茶园,采摘春天的心尖儿,乡野歌谣不绝于耳……此时,上山,呼吸茶坊里弥漫出来的清茶香,品着最鲜美的明前茶,怎一个“香”字了得?

满堂香茶山

我们去茶园的第一站是福州市的北郊宦溪镇。那里的满堂香茶山名气很大,当地政府已把该地定位成茶文化村,属于开放式的休闲茶山。当天是周六,在沿途就遇上几拨目的地相同的“驴友”。有一队还是特地去茶场买茶的,说是每年这时候,都要相约上去,狠狠品半天的茶,然后再扛一大袋的明前茶下山;而有一队这次特地去品茶,再踢一场足球--据说山上有福州海拨最高的足球场。

从宦溪镇政府附近,拐到位于创新村的满堂香茶场,还有十几公里。但路况不错。峰回路转,茶山在前一天的雨后,显得格外的葱绿。路上不时有茶农把采下来的茶青,用摩托车往茶场收购处送。路的两旁茶园叠层,而采茶人则点缀于茶山间,如五线谱上的音符,空气的确清新,让人止不住张大嘴巴狠吸。茶园绿海、空明澄碧,似乎真可以把人的五脏六腑清洗一遍。我们去的时候,恰好是阴天,如果寻个蓝天配绿野,那又是什么样的光景呢?

宦溪满堂香茶山目前基础设施也建得相当不错,有高山足球场,甚至还有气派的篮球场、排球场及羽毛球场,甚至,在这么高的茶山上,还有个可供人钓鱼的高山池塘。

满堂香的茶叶加工厂就在茶场边上,大门口就闻到浓郁的茶香,这是一种让人心生暖意的香,那种从机械化制茶车间弥漫出来的、混合着揉、压、焙、烘等工序的茶香,把你包裹着,浓得化不开……在满堂香茶山购茶,当然是一件很吸引人的事。这个时节,在茶场购买满堂香每斤50元左右,甚至,你可以不急着下山,在那儿消磨一个下午,在茶香中,醉意朦胧地下山……

七境茶山

罗源县的“七境堂”茶园,是我们要去的第二个茶山。“七境堂”绿茶属于墙内开花墙外香的那种--它在福建当地普通百姓眼中的知名度并不高,而在北京等地,它是一款响亮的名号。

历史上,“七境堂”绿茶被列入《中国名茶录》,《福建之茶》记载:“罗源所产纯为绿茶,其品质为各县之冠。茶叶嫩长而紧卷,色泽绿润蜜黄,水色杏绿,历数小时不变……”古时被赋予神奇的“七境堂”绿茶到底是什么样子?它的茶山有何妙处?

从福州到罗源县的高速公路,在一个“罗源(南)”的出口拐出来,约十几公里,即到罗源县的西兰乡政府。“七境堂”就在西兰乡的境内。据当地人介绍,“七境”是西兰乡内程洋境、长湾境、施灞境、廷洋境、洪洋境、寿桥境等七个境的合称,而“七境堂”则是群众募资合建的一座泰山庙,因茶山就在庙的边上,故产出的茶称为“七境堂”绿茶,简称“七境绿”。

往七境茶场的路并不太好走。我们的车从西兰乡边上的一条石条路拐入,车颠簸着前行,约七八分钟后,一幢建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建筑在拐弯处闪现出来。这就是七境场部所在地。建筑很有时代特点,乍一看,宽大的石阶,花岗岩的墙体,会让人联想到当年的一些电影院。“电影院”被层层叠叠的茶园包围着,很有隐居的味道。

在明朝就享有盛名的“七境绿”,其历史辉煌,如今还被场部制成境框,高悬于会客厅。按照《福建之茶》等资料记载,“七境绿”曾以“福建罗源元明绿”销售京津,名噪一时,其在光绪年间发展进入颠峰状态。但后来渐渐衰败。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该茶在当地重新被开发。目前七境茶场被承包,其茶叶加工厂的厂长姓江,一位三十出头的精干汉子。“去年清明,杭州市茶界还组团到这里采风。”江厂长颇以此而自得。“七境绿”传统上采摘以一芽一叶为标准,与杭州优质龙井的“一枪一旗”如出一辙,也因此,“汤色绿润明亮,嫩香持久”的七境茶引起了龙井茶界人士的极大兴趣。

我们去的那天,连绵的七境茶山已呈现出相当的热闹,采茶人分散于茶园间,而加工厂的茶青收购也一直忙个不停。“清明前后,是我们一年中收入最高的季节。”一位三十多岁的采茶女说。在茶场,品一杯原汁原味的七境绿当然不容错过。轻轻呷一口,茶香渗到体内的每一根神经,仿佛洗了一次灵魂的桑拿。清泉绿茶,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这是文人的感叹,看来,我们在茶山已能与此同感。

皇家山茶园

作为福建省主要产茶区,福建省福安的绿茶相当出名。我们选择的是福安甘棠镇的皇家山茶园,这也是该市海拔最高的茶山。在一片蒙蒙细雨中,我们踏足在甘棠镇的大街小巷。清明时节雨纷纷,家家户户拣茶忙!正是一年之中最好的采茶、制茶季节,沿街闲逛过去,几乎是家家门口都摆着箩筐,绿油油的还带着雨水的茶青摊在上面,年轻的或者年长的妇女们,安稳地坐着,但手却是灵巧地动个不停,她们是在拣茶针。从山上采下来的茶青,还需要进一步的挑拣,才能送去精加工,一位老人告诉我们说:粗茶青一斤只能卖两块左右,但是把茶针给拣出来,一斤可以卖到10块左右。而这些茶针,正是福安优质绿茶的原料!

从甘棠镇到皇家山茶园,还有15公里的路,其中有近4公里的山间小道,只能勉强通过一辆小车。山道蜿蜒而上,周边满是茶园,一条条、一片片,浓密得几乎无立足之地,修理得也很齐整,像是厚厚的地毯铺满了山坡。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果然在这高山上,还点缀着许多绽放得非常热烈的桃花,绿的茶树,粉红的桃花,零星几座小房子,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图画。

到了海拔600多米的山顶,在一处平地上,坐落着几座小楼房,这正是当地北门茶厂的厂区,在山上已经呆了35年的薛厂长热情地招呼我们落座。拿出了刚刚制好的明前茶,他说,在这山上,泡茶的水都是天然的山泉水。这水,就是滋养着这些茶叶的啊,两者完美结合,可以想象得出味道有多么的纯正。

站在皇家山的尖峰顶上,极目望去,远近都是茶山,清风徐来,带着缕缕茶香,情景交融,有那么一刻,真是令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品茶独享春光

绿茶,又称不发酵茶。以适宜茶树新梢为原料,经杀青、揉捻、干燥等典型工艺过程制成的茶叶。其干茶色泽和冲泡后的茶汤、叶底以绿色为主调,故名。

绿茶是历史上最早的茶类。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收藏,就可以看作是绿茶加工的开始了,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从公元8世纪发明蒸青制法开始,到12世纪又发明炒青制法,绿茶加工技术已比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完善。

“喝茶当于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用素雅的陶瓷茶具,同二三人共饮,得半日之闲,可抵十年的尘梦。” 周作人的雅兴,在茶人中引发的共鸣是很强劲的。但绿茶的冲泡,看似简单,极考工夫。绿茶用水温度,应视茶叶质量而定。高级绿茶,特别是各种芽叶细嫩的名绿茶,以80°C左右为宜。茶叶愈嫩绿,水温愈低。水温过高,易烫熟茶叶,茶汤变黄,滋味较苦。玻璃杯比较适合于冲泡名优绿茶,可观察到茶在水中缓缓舒展、游动、变幻。特别是一些银针类,冲泡后芽尖冲向水面,悬空直立,然后徐徐下沉,如春笋出土,似金枪林立。上好的君山银针,可三起三落,极是美妙。当然,用盖碗来泡,相比于玻璃杯,盖碗保温性好一些。同时,好的白瓷盖碗,可充分衬托出绿茶汤的嫩绿明亮。

第一泡的绿茶汤,尚余三分之一,则可续水。此乃二泡。如若茶叶肥壮的茶,二泡茶汤正浓,饮后舌根回甘,齿颊生香,余味无穷。饮至三泡,则茶味已淡。

相关链接:

何为明前茶

顾名思义,是指清明节前采摘炒制的茶叶。因气候和地理环境不同,其产期基本上在清明节前1天至30天内。通常情况下,清明节前产的茶,属于绿茶中的佳品。由于质量都比较好,色翠、香幽、味醇、形美,汤色嫩绿清澈。但刚刚从茶坊购回的明前绿茶,却至少存放半月,这是为避免刺激胃黏膜。这是因为最新鲜的茶叶营养成分不一定是最好的,因为采摘下来制成不足一个月的茶叶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放置,某些对身体有不良影响的物质,如多酚类物质、醇类物质、醛类物质,还没有被完全氧化,如果长时间喝新茶,有可能出现腹泻、腹胀等不良反应。太新鲜的茶叶对病人来说更不好,像一些患有胃酸缺乏,或者有慢性胃溃疡的老年患者,更不适合喝新茶。新茶会刺激他们的胃黏膜,产生肠胃不适,甚至会加重病情。专家认为,一般消费者买回家的新茶最起码要存放半个月才能喝。

绿茶制作

刚从茶园采下的茶青,要倒在地面摊晾,接着用滚筒杀青,经过杀青后要再次摊晾,这次摊晾的作用是调节茶叶中的水分,使它不会出现粉末和破碎,然后是揉捻工序。揉捻是很重要的一个过程,茶形的好坏全看这一关了。揉捻后茶叶成片成块的,要放到解块机里去散茶,也就是说把茶叶分离开,最后把分散后的茶叶放到烘干机里烘干,这个过程的火候也是要掌握好的。经过这几个程序,清香的绿茶就制作出来了,当然由于原料和加工过程中的精细区别,制作出的绿茶也是有等级之分的。

各地绿茶上市时

浙江 2月底春茶上市,主要有龙井、乌牛早、开发龙顶等品种,虽然产量很少,可是价格在3000―5000元之间,比去年同期高20%左右;到了3月下旬,春茶普遍上市,价格也比去年要高10―20%。主要是因为3月中旬一场冷空气,浙江大部分产区下雪、结冰,造成春茶产量下降,所以价格上涨了。

云南 最早的春茶上市是在4月初清明节前两三天,主要是春尖茶,价格在80―100之间,比去年增长20―30%。

福建 元宵绿在2月中旬就开始上市了,价格在1000―2000元/斤之间,与去年基本一样,产区在闽东霞浦;2月底,绿雪芽、福鼎大毫相继上市,价格在300―500元/斤,现在降到100元/斤;3月底4月初清明前后,福安毛峰、毛尖、工夫红茶,武夷山正山小种,安溪黄金桂(属乌龙茶)也开始上市,价格几十元到一两百元/斤,与去年基本相同。

安徽 黄山毛峰3月底开始上市,茶农手上收购价是600―700/斤,市场上大约1000元/斤,4月中旬此茶大量上市,不同价位的茶叶都有了,40-50元/斤在市场上还是比较普遍的了,业内人士说,到了4月底,20-30元/斤也有了。由于受3月中旬寒冷的影响,茶叶的品质略比去年逊色,但产量还是不错的,价格也和去年相差无几。

湖北 名优绿茶毛尖和珍眉3月12日上市,价格与去年基本一样,500―600元/斤,到了3月底4月初,价格就降到200―300元/斤。

第6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多媒体技术;运用

随着多媒体技术不断发展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多媒体为主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先进的教学手段,以其直观、生动、形象、感染力强等优势进入了语文课堂教学,优化了教学过程,提高了教学效率。古诗文是现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让学生学会阅读和鉴赏古诗文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论述了如何巧妙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古诗文阅读教学。

一、运用多媒体,激发兴趣入诗情

中国古典诗歌文字精炼、意境深远,很多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但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很难从精炼的词句中领略诗情画意。为拓宽学生的视野,教师提供生动活泼、具体形象的思维材料,运用其精美的界面设计、古朴典雅的音乐,营造出浓郁的古诗文氛围,烘托出良好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学习古诗文时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直观地理解诗意,体会感情,起到激趣引情的作用。教W《两小儿辩日》时,教师所制作的课件首页出示了一幅旭日初升的摄影作品,屏幕上一轮巨大的红日正欲跃海而出,画面本身具有极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人无法不去注目,所有的学生都被吸引了,生动的画面给人无限的想象空间和强烈的美感,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兴趣已经被调动起来了。如教学杜甫的《绝句》时,为体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的美好景致,则可以色彩明丽的春景图为背景,配以轻快活泼的琵琶乐,将学生带入生机勃勃的春境。值得一提的是,对不同的古诗,选用不同字体,能够有助于表现不同的意境美:如黑体的方正沉稳,隶书的凝重端庄,草书的狂放不羁,行楷的活泼灵动,魏碑的古朴淳厚……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目视其文、耳悦其声、心醉其情,古诗的学习自然成了一种美的享受。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朗读训练,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古典诗歌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也就具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在挖掘这些美的因素时,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无可比拟的优势。古诗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琅琅上口,悦耳动听,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然而要想把古诗读出韵味来,也并非一件易事。因为诗歌是想象和激情的语言,贯穿其间的往往就是“情感”这条看不见的线索。那么在帮助学生读懂诗句的基础上,我们就要通过朗读体会诗的节奏、诗的韵律,培养学生的语感,使他们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学《寻隐者不遇》这首诗时,我在学生理解诗句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诗画欣赏”。这时屏幕上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图画:我先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弦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宛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既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也使学生产生了一种要努力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有了读好古诗的强烈愿望,学生们在练习时都特别认真。一个同学读完了,其他同学真诚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然后主动把自己对诗句的理解,用朗读表达给大家听。学生们积极地、主动地揣摩着、品味着诗句。这时,我悄悄地点击电脑,教室中再次响起舒缓的古曲。惊奇的是学生随着音乐的节奏用情地朗诵起来。朗朗的书声,悠扬的乐声交融在一起,是那样的和谐、那样的动听。每位同学都在朗诵中感受到了中华文化的美,朗读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利用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融会贯通

古诗文教学一个重要的目标就是让学生熟读成诵,终生受用。而要记牢这些诗词,需反复咏诵、复习,不断巩固,避免遗忘。为此,我经常将一段时间内教学时用过的CAI课件集中、分类映示给学生,激活学生的记忆,背诵出有关诗文。有时,我还组织拍摄或选择一段DV,让学生根据图片,朗诵出一组诗文。我将根据《燕子》一课拍摄的春雨景象的一段VCI,用在古诗文的辅读课上,让学生根据这段VCI联想、想象、回忆,背诵出十多首古诗来。“蒙蒙细雨”使学生想起“润物细无声”的诗句;镜头中刚出现的带黄绿眉眼的枝条,“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诗句脱口而出;此外,还带出了《春日》、《早春》、《春晓》、《春游湖》等一连串关于春天的诗篇。这样运用电教手段,让学生规类复习,融会贯通,可以收到系统积累的好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再现画面,引领学生理解古诗的哲理之美

抒情言志是古诗的一大特色。生动的景物描绘中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古代诗人在写哲理诗时习惯借助“景”“物”“人”“事”“生活”来阐发观点,传达哲理。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是千古传诵的经典哲理名句。由于诗中蕴含的哲理往往表现得含蓄、自然,不露痕迹,许多学生在阅读鉴赏哲理诗时经常无从下手,无法真正品味出其中的道理。如果教师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再现诗句“山水萦绕,山路弯弯,林中垂柳成荫,山花绚丽耀眼,一条山路穿林而过,更有美丽的村庄隐藏在树林深处”的动态画面,将抽象变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使诗句蕴含的哲理通俗化、直观化,学生自然会豁然开朗,稍加思考之后,便能很快说出诗句之意,进而体会到诗中蕴含的深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难辨,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

古诗文学习注重的是意境的形成,因此一定要避免学生死记硬背,否则传统文化精华就会失去其应有的魅力。意境的形成需要应用多媒体,这是毋庸置疑的,而具体如何做,还有哪些意境空间可资拓展,需要继续探讨。

第7篇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学校教育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也发生着变化。网络在拓展教学资源,提高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以下笔者就网络促进小学古诗文课堂教学的优质和高效,谈谈自己的几点做法。

一、有助教师研读古诗文教材

一次在年级老师集体备课中,有老师对唐代诗人杜甫的诗《春夜喜雨》中“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两句中,“花重”的“重”应该读哪个声调,产生了疑问。课文上没有标明声调,也没有解释,而我自己从读书学习这首诗以来都是读“zhòng”,意思理解为“雨后的花朵上有水,因而显得沉重”,所以自然也是想着教读“zhòng”。但是有老师提出疑问,说这个应读“chóng”,原因是春天花开了很多的意思。我翻阅了一些有关资料发现没有明确提到这个问题。后来在网上我看到了有关讨论帖子:“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天亮了,看看这带着雨水的花朵吧,娇艳欲滴,整个锦官城已经变成了繁花簇拥的世界。“重”字在这里理解成“重重叠叠”更为恰当,因为只有重重叠叠的花朵才能成就锦官城繁花簇拥的景象。如果读“zhòng”,“花重锦官城”就被解释为锦官城里雨后的花瓣显得格外的湿漉漉、沉甸甸。也就是说“花重”被理解为花的重量很大。而且,从平仄的角度来看,“重”字在这句诗里的位置应该是平声,古人是非常讲究诗歌的平仄的。更重要的是,诗歌讲究意境,杜甫关于春夜“喜”雨的“喜”意不在于花瓣的沉重还是轻盈,而满城鲜花怒放,正是诗人“喜”之所在。由此看来,“重”字在“花重锦官城”里应该念“chóng”,解释为“重重叠叠”更为恰当。

通过网络查找资料,教师可以迅速解决研读文本时产生的疑问,寻求备课中难点问题的答案,直接获取所需要的教学资源。同时,我们还会看到,网络搜索提供了更丰富更全面的背景资料。

二、丰富古诗文课堂教学方法

开放、交互、自由的网络使基于网络的古诗文教学充满了生机。在校园网建立主题学习网站,有利于学生健康有效地学习。

小学语文S版四年级下册古诗《寒食》,这一课是我利用网络进行语文教学的一次尝试。在课内的常规教学中,学生很兴奋地表示我们之前还学过表示节日的古诗,如明代唐寅写的关于元宵节的《元宵》,唐代诗人杜牧写的关于清明节的《清明》,唐代诗人林杰写的关于七夕节的《乞巧》等,对古诗中有没有春节、中秋节等节日很感兴趣。根据课文关于中国传统知识性较强,为课外的拓展阅读留下了较大的空间这一个特点,在第一课时学生学习的基础上,我以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基础制作成主题学习网站,进行了语文拓展阅读的教学。我把古诗中丰富的描写节日的古诗引入课堂,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尝试自己学习、积累有关的诗句和知识。小学生是各种学习习惯形成的最佳时期,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对孩子今后的学习有重要的作用。四年级的小学生大部分都已经简单学习过使用电脑上网了,现在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网络学习显得非常便捷。随着年龄的增长,学生的学习能力也将不断提高。

三、拓展古诗文学习的时空

面对学习需求层次不同的学生,如果教师仍按统一化的标准教学和辅导,将不能很好地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重视不同层次学生学习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树立学生学习的自信心,促进各层次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提高。然而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内,教师无法进行有效的分层辅导,此时网络的运用可以有效地帮助教师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更有效地进行课后古诗文学习辅导。学生在学习古诗文中的疑难,教师在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的提示,都可以通过校园论坛及其他网络交流平台进行即时交流。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他们对古诗意境和情感的领悟能力,还可让学生利用寒暑假漫长的时间边背古诗,边给古诗配图画,上传到校园论坛和班级博客,供同学们学习和欣赏。教师通过网络交流,为学生学习提供指导意见,电邮、MSN、QQ等都可以成为教师辅导学生的有力助手,同时教师也可以提供互联网学习网站地址,有针对地辅导学生自学。网络是教师实施个别辅导的有效途径。

第8篇

中国是诗的国度,尤其在古代,文人墨客对于名菜的吟咏,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值得称道的诗句。诵读名诗,品味美食,既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又提升了名菜的品位。美食产生了诗歌,诗歌为美食锦上添花。如此下来,使美食上升到艺术的境界,高雅与平凡的统一,堪称中国饮食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美食家坡

坡既是著名的文人学者,也是著名的美食家。他的诗词文章,其中有很多与美食有关,比如《菜羹赋》《食猪肉诗》《豆粥》《鲸鱼行》以及著名的《老饕赋》。用他的名字命名的菜肴也有很多,最负盛名的便是流传至今的“东坡肉”了。

《老饕赋》: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

这位美食家在《老饕赋》一文里,给我们描写了他理想的一桌宴席:“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说的是吃肉只选小猪颈后部那一小块最好的肉;螃蟹只选秋风起、霜冻前最肥美的螃蟹的两只大螯(脚);把樱桃放在锅中煮烂煎成蜜;用杏仁浆蒸成精美的糕点;蛤蜊要半熟时就着酒吃;蟹则要和着酒糟蒸,稍微生些吃。这些食物,都是极其精美的。比起现在动辄几千元的酒席,也差不到哪里去。

竹笋: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

坡一生爱竹,因此,他在住处周围种了很多竹子。然而身为美食家的他,对竹笋更是情有独钟,常于春夏竹笋盛生时,到竹林中去找竹笋吃。坡用竹笋和猪肉一起煮。在一次美食派对上,坡信手写下了一首打油诗:“无竹令人俗,无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笋焖猪肉。”现在当你吃竹笋猪肉的时候,一定没有想到这道菜的发明者就是东坡先生吧。

河豚: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味美却有毒的河豚也是东坡先生常吃的美味。“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这首逍遥自在的七言绝句,写了春天的竹笋、肥鸭、野菜、河豚,真可谓是一句一美食。而关于东坡先生吃河豚,也有一个小故事。话说东坡先生在常州居住时,爱吃河豚。有一位士大夫家,烹制河豚有独到之处,想请大名鼎鼎的苏学士吃一顿。待苏轼吃河豚时,士大夫的家人都躲在屏风后面,想听苏学士如何品河豚。但见苏轼只顾埋头大吃,不闻赞美之声。当这家人相顾失望之际,打着饱嗝、停止下筷的苏轼,口中说道:“也值得一死!”屏风后面的人,听到无不大悦。

茗茶: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

苏轼爱好品茗,诗作中也常见对茗茶的赞美,“白云峰下两旗新,腻绿长鲜谷雨春”形容了杭州城外漫山遍野的茶园景色。“从来佳茗似佳人”与另一首诗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常被人们当成茶馆茶庄的名联。

营养师陆游

大家都知道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但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一位精通烹饪的专家。在他的诗词中,咏叹佳肴的足足有上百首。他品尝的菜肴品种,也是很广的。上至飞禽,下到走兽,野味、海鲜,无所不爱。他既精通吃,又对烹调技术颇有研究,并且懂得食疗对健康的作用,可以说是南宋时期一位不可多得的美食家。

葱油面: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

陆游的烹饪技艺很高,常常亲自下厨掌勺。一次,他就地取材,用竹笋、蕨菜和野鸡等物,烹制出一桌丰盛的佳宴,吃得宾客们“扪腹便便”,赞美不已。他对自己做的葱油面也很自负,“天上苏陀供,悬知未易同”说的就是自己用葱油做成的面条就像天上的苏陀一样。对于这样的葱油面,你还能忍得住吗?

川菜: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

陆游不但会做,而且很懂得烹调技术。他长期在四川为官,对川菜兴味浓厚。唐安的薏米,新津的韭黄,彭山的烧鳖,成都的蒸鸡,新都的蔬菜,都给他留下了难忘的印象,离蜀多年后还念念不忘。“东门买彘骨,醢酱点橙薤。蒸鸡最知名,美不数鱼鳖。”“彘”即“猪”,“彘骨”是猪排。醢酱和橙薤就是最早的食品添加剂,排骨用加有橙薤等香料拌和的酸酱烹制或蘸食也是美味至极。

金齑玉脍: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

陆游的《洞庭春色》一诗中,有“人间定无可意,怎换得玉脍丝莼”的句子,这“玉脍”指的就是隋炀帝誉为“东南佳味”的“金齑玉脍”。“脍”是切成薄片的鱼肉;“齑”就是切碎了的腌菜或酱菜,也称为“细碎”。“金齑玉脍”就是以鲈鱼为主料,拌以切细了的色泽金黄的花叶菜。“丝莼”则是用莼花丝做成的莼羹,也是吴地名菜。陆游在诗中称赞的这些菜肴,在当时确实都是不可多得的名菜。

素食者:但使胸中无愧作,一餐美敌紫驼峰

陆游到了晚年,基本吃素,他认为吃素既节俭,又可养生。他喜爱的素菜有白菜、芥菜、芹菜、香蕈、竹笋、枸杞叶、菰、豆腐、茄子、荠菜等。他认为这是一种节约,“不为休官须惜费”,而是“从来简俭是家风”。何况“邻家稗饭亦常无”,自己这样吃蔬食,也可但“使胸中无愧作,一餐美敌紫驼峰”。

营养师: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

对于美食,陆游有自己的心得。陆游的美食心经,在今天看来依然是非常可贵的。那就是,少吃盐,因为盐吃多了对身体不利。“霜余蔬甲淡中甜,春近录苗嫩不蔹。采掇归来便堪煮,半铢盐酪不须添。”他认为选取蔬菜不需要调味,吃起来也很新鲜。各色时鲜,过一过热水,焯一下就行。水灵灵的蔬菜,何等鲜嫩,吃的就是一个鲜字。

第9篇

诗文诵读作为语文积累的有效途径,其目标定位是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引导学生掌握诵记方法,为学生创设有利于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环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以诗文诵读活动为载体,将课内诗文诵读引领与课外积累习惯培养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在诵读、感悟和积累中陶冶诗情,提升语文素养,放大和提升传统文化的育人功效。

一、开设诗文诵读课,规范引领。古诗文浩如烟海,但并不是所有的诗文都适合小学生阅读。结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发选编适宜诵读的诗文篇目作为诵读校本教材,按照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梯度要求,将“诵读”校本课纳入学校课程管理,做到授课时间、授课教师、诵读教材、教学进度四落实。在保证基本教学内容达标的同时,鼓励教师灵活补充自选诗文,进一步扩大学生诵读范围,增强课内外积累量。

坚持“以讲为辅、重在诵记”的诗文诵读教学原则。充分考虑小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强求字字通晓、句句领会,粗知大意即可。以每天15分钟的快乐诵读促进轻松积累。

二、举办诗文诵读活动,寓教于乐。指导学生在玩中学、乐中记,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克服厌倦情绪,保持诵读热情。

(一)开展班级小活动,提高普及参与率。

班级是诗文诵读的基本单位,指导教师以激趣为核心,点面结合,组织学生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诗文诵记活动,以有效带动班级整体诵记水平的提升。

1.开展竞赛类活动,激励学生比、学、赶、超。如定期组织班级诗文赛,对学生阶段性诵记成果给予肯定;开展每周擂台赛,鼓励学生挑战守擂者,在动态竞争中不断增强诗文积累量。

2.组织展示类活动,给学生提供一个张扬个性、凸现特色的平台。如“走进美丽的春天”诗文诵读会,让学生诵读自己收集的所有关于春天的古诗文;设立“我爱读诗”展示台,让学生诵读自己最喜爱的诗文;组织“诗言志、抒真怀”诗会,让学生畅谈自己对诗文的感悟和见解;尝试“我用诗歌讲故事”,让学生在创意描述中加深对诗文的认识;定期“晒晒我的诗文摘记本”,让学生在交流中品味成就感,促进相互学习。

3.举办指导类活动,引领诵读向纵深发展,如开办“背《论语》、用《论语》”专题讲座,开展“古诗节”诵诗、演诗、对诗、唱诗、写诗、画诗活动等。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生发对诗文的兴趣,更好地投入到诵读活动中来。

(二)组织全校大活动,助推创新争优。

为浓厚校园传统文化氛围,扩大诗文诵读影响力,发挥诗文诵读的教育性、激励性和弥散,营造诗意的育人环境,学校可面向全体学生组织大型诵读活动,以发现和树立典型、推广经验、促进交流。通过全员参与学校“中华美文吟诵”赛、“让经典走进心灵”展示赛、“诗文创意诵读”赛、“诗文诵记明星”赛等活动,使学生在形式与内容相结合的活动体验中,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激发读诗文的兴趣和爱诗文的情感。

三、诗意滋养心灵,诵读提升素质

大量的诗文诵读活动承载着丰厚的传统文化精髓,点点滴滴渗透学生的心田,不但能丰富学生的课内外生活,而且可延展传统文化的

浸润空间,增强传统文化的育人功效。

(一)陶冶学生情操,提高文明素养

经典诗文历经岁月淘洗,积淀了中华先民几千年来的价值观念、人格精神、审美意识,流淌着历代贤达志士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求真探索的精神。通过古诗文诵读,学生们认识了更多思想高洁、志向远大的往圣先哲,更深地触摸到了母子情、友情、爱国情,在反复诵读中理解了诚信,学会了感恩,懂得了和睦相处、礼让文明,逐渐形成了善的心性、雅的情趣和美的人品。

(二)促进学生语文积累,增强语文学习能力

1.提高了学生学习诗文的兴趣。开展诗文诵读活动要占用时间,一些人担心这会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然而,在诵读质量检查和各种活动中,随处感受到的是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展示、和谐互动的学习热情;听到的不仅有校本教材中的诗文,还有更多来自学生校外学习的诗文;看到的是一本本个性十足、设计各异、内容丰富的课外诗文摘抄本、背诵篇目记录本。在诗文诵读过程中,孩子们快乐自主学习,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兴致勃勃地参加“我是诵读小明星”评比,勇敢挑战“假期诗文极限诵记赛”,展示“我读诗,我快乐”的个人风采,踊跃向同学推荐“我最喜欢的诗”,争先恐后向老师汇报自己的课外积累成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调查显示,诗文诵读活动大大提高了学生的诗文积累量,小学阶段积累最多的学生可记诵200多首课外诗文,积累最少的孩子也能诵记部分校本教材上的诗文,所有的学生都在各自原有基础上获得了提高。

2.增强了语文学习能力。大量的诵读和积累训练提高了小学生的思维、记忆、表达和想象能力。学生读课文时拖唱腔、断句、丢字、添字的现象少了,朗读的节奏及语感也明显优于之前。课堂上,一些学生能不失时机地活用诗文,“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学而不思则罔”…… 声音稚嫩却韵味十足;学生的作文中也时常出现引用的诗句。良好的诵读习惯已初步形成,无论在家还是在校,多数学生都能坚持诵记古诗文。

四、诗文诵读提高了学生家庭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度

诗文诵读校本课的开设和大量的诗文诵读活动,使家长对经典传统文化的认识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调查问卷显示,99.2%的家长愿意配合老师培养孩子的诵读积累习惯,95%的家长乐意为孩子增加诗文图书,还有68.4%的家长能督促孩子经常诵记古诗文。诵读和积累古诗文有助于提高孩子的人文素养已经成为家长们的共识。一些家长不但和孩子一起看诗文,还积极提建议,请老师排一些耳熟能详的古诗文戏剧,以加深学生的理解;或要求班级定期推荐名篇佳作,组织读书交流会等。

第10篇

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是关乎审美教育成败的重要环节。首先,教材中的美育内容是通过文字来描述的,教师要善于运用直观、生动、形象的语言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或意境,把学生领人作品的意境之中,让他们感知美、热爱美、向往美、追求美。例如,赏析“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诗句时,我是这样再现诗句的意境的:塞外寒风卷地而来,枯草纷纷被折断,塞北一带天气苦寒,八月就已经雪花纷飞。风卷雪花,漫天飞舞,一夜之间,大地、山川被白雪覆盖。一团团雪花挂满树枝,压枝欲折,就像突如其来的一夜春风,吹得漫山遍野的梨花竞相绽放。这样的描述能将学生带人意境,让他们感知塞北的苦寒和雪景的美丽壮观,联想到春天梨花绽开的情景,忘记寒冷而感到温暖,一种喜悦、向往之情油然而生。以此激起他们的审美情趣,调动他们的审美积极性。

其次,可以借助图片或影视片段再现作品中的美育内容,让学生在观察中获得赏心悦目的美感,从而激发他们的审美情趣。例如《诗经?蒹葭》的教学,可以先出示一幅幅水边芦苇的图片,让学生非常直观地观察到蒹葭的优美廣耽,可望而不可及,引起他们对作品所表现的美好意境的向往,激起他们的审美情趣。此外,还可以通过播放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分角色朗读等形式来渲染气氛,创造意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例如教学《沁园春?雪》,利用多姿多彩的声像资料,由古代的万里长城到今天的三峡工程,由古代的大禹到今天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学生很容易领悟到“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意境,很容易接受“人民是伟大的”这个观点。这就是美育的形象性在起作用,因为它带来教学的直观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轻松地接受并欣赏。

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学生是审美主体,审美内容最终要通过审美主体的一系列心理活动而起作用,而且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高将使他们终身受益。因此,培养和提髙学生的审美能力是实现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和终极目标。学生审美能力的形成和提髙,需要进行较长时间的、有意识的、系统的训练。我从以下三方面人手:

首先,培养学生感知美的能力。“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要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地发现美。还要经常地、系统地安排一些训练内容,让学生通过对作品主题、题材、形象、情节、结构和语言等因素的分析归纳,主动去发现作品中的自然美、生活美和艺术美。

其次,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欣赏美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客体的一种认识活动。这一活动要求学生的直觉和情感的积极参与,人境生情,与作者发生情感交流与共鸣,产生喜、怒、哀、乐等心理反应,获得审美享受。例如在指导学生欣赏《社戏》中关于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下归航的几个片段时,先让学生认真阅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或图画描绘这些片段。这样的训练能使学生自然地进人意境,感受到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以及少年儿童的淳朴、天真和友爱。训练中,学生的身心与文中的情景融为一体,他们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沉浸在童年生活的美好记忆之中,由此获得愉悦、欢畅的心理感受o

再有,培养学生的审美再创造能力。审美再创造就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通过心灵的参与,由赏到析,产生联想和想象,升华美感的过程。学生审美往往局限于外露的、显而易见的美,他们获得的大多是自然、社会、人物表象的美感。因此,必须诱导学生在欣赏美的基础上展开联想和想象,透过表象挖掘蕴含其中的内在美,领悟弦外之音,感悟形象之外的真谛,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美感。

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就要明白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背影”这个角度抒情,为什么不是其他的角度。教师应该渲染出一种“爱”的教学氛围,做出“身感其情”的境界,使学生切实领悟到“父爱”的力量,让学生明白父亲老境的颓唐、心情的忧郁、父爱的真挚都可通过“背影”真切地表现出来,从而使自己在写类似文章,抒类似情感时可以借鉴此类写法。这样,教师就引导学生由接受领悟上升到欣赏创造了。这就是美育的情感性在起作用,它使学生在领悟“父爱"时恍然大悟:原来爱是如此简单而又永恒,使学生轻松进人学习角色。

三、结语

第11篇

摘要: 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为代表,顾城的诗歌呈现出黑白两极性――白色的童话和黑色的深渊。自然、童心、女性等关于爱和美的要素构成了一个唯美梦幻的童话世界,而恐惧情绪、悲剧意识、毁灭倾向同样潜藏在黑色的深渊中,黑白两极的对立造成了诗人精神的裂痕,但也成就了“精神现象学”意义上的诗歌。

关键词:《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顾城;童话;深渊

作为朦胧诗派的代表诗人,顾城一直被冠以“童话诗人”的美誉,“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也成为顾城最广为人知的诗句。但纵观顾城一生所作的诗歌,在单纯美好的画面之中,却掺杂了大量消极的死亡意象,他用诗歌所构筑的,不只是一个唯美梦幻的童话世界,也暗含了黑暗可怕的毁灭深渊。这正是顾城诗歌的两极性特质,童话是白色的一极,深渊是黑色的一极,黑白两极的对立造成了诗人难以愈合的精神裂痕,却成就了具有“精神现象学”意义的诗歌。本文以顾城写于1981年的《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为例,阐释顾城诗歌创作中的黑白两极。

一、白色的童话

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的题注中,顾城写道:“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1](p135)这一刻的顾城是向往光明的,他的诗的确具有给人光明的一面,这种“白色的光明”[2](p9)交织出白色的童话世界,表达了顾城对美的极致追求。在他用诗歌描绘的童话世界中,“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他的叶子”[1](p215)(《门前》),人的生命和自然万物相融合,而诗人只是一个任性的孩子,幻想是他的“妈妈”,美是唯一的真实。正如1980年舒婷写给顾城的诗:“你相信了你编写的童话/自己就成了童话中幽兰的花/你的眼睛省略过/病树颓墙/锈崩的铁栅/只凭一个简单的信号/集合起星星、紫云英和蝈蝈的队伍/向着没有被污染的远方/出发……”(《童话诗人――给G・C》)[3](p173)笔者认为,在顾城白色的童话世界中,自然、童心、女性是其关键构成要素。

舒婷提到的“星星、紫云英、蝈蝈”是顾城诗歌中的常见意象,这些自然界的事物与诗人的生命融为一体,在诗人的幻想中构成梦幻的童话。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中,顾城写下:“我想画下遥远的风景/画下清晰的地平线和水波/画下许许多多快乐的小河/画下丘陵――长满淡淡的茸毛/我让它们挨得很近/让它们相爱/让每一个默许/每一阵静静的春天的激动/都成为一朵小花的生日”[1](p136)。可见,诗人敏感且善于幻想的心为他笔下的万物赋予了人类的情感,在拟人和通感手法的运用中,每一个美好的刹那都被细心捕捉。

顾城与自然的亲近融合和他童年时期随父亲在农村生活的经历有关,物质的贫乏与田园的诗意赋予了顾城写作的冲动,“随着春天的来临,他发现那里富有给自己带来灵感的大自然”[4](p83)。后来,他又读到了法布尔的《昆虫记》,昆虫的世界使他远离了现实的烦恼,也为他的诗歌写作提供了重要意象。正是在对自然的幻想中,他捕捉到了每一个“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的时刻”,并期待着像“燃烧的烛火和枫叶”一样的未来。

值得注意的是,面对自然,顾城始终在以一颗童心书写,“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不是一个比喻,而是他拒绝长大的心声。时期看到的暴行和混乱使他在现实世界中感到不安,此后他彻底躲进了作为一个儿童所看到童话世界,正如他在《给我的尊师安徒生》中所说:“我愿在这里安歇/在花朵和露水中间/我将重新找到/儿时丢失的情感”[1](p48)。拒绝长大使他始终无法走出童年那个关于“彩色蜡笔”的幻想,因此25岁的他仍是“一个被幻想妈妈宠坏的孩子”,做着关于“玻璃糖纸”和“北方童话”的梦。但也正是因为童年情结,顾城才能以一颗童心写出童话般纯粹的诗歌,正如他自己所说:“写诗就是一颗赤子之心。”[2[(p45)

童心使顾城以纯真的眼光构筑自己的世界,也使顾城如一个缺爱的孩子般迷恋与崇拜女性,在顾城的童话世界中,女性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顾城把人类世界分为两类:男性的和女性的,在他看恚骸澳行允抢肟了生命本源的绝望体,惶惑弱小,所以终于伪造出强大的社会生活来。女性是上天光辉的显示,却不会看见它。男性能够看见,但他们是黑夜,所以不能接近这个光明。”[2](p41)他认为,女性是“美”的化身,因此他在诗中写下:“我的爱人/她没有见过阴云/她的眼睛是晴空的颜色”[1](p136)。

自然、童心、女性,顾城用诗歌构筑的童话世界是至美的世界,是孩子的眼睛才能看到的梦幻王国,诗人关于“美”的一切构想也都建立在这张“心爱的白纸”上。由此观之,“童话诗人”的美誉是顾城当之无愧的。

二、黑色的深渊

顾城诗歌中唯美的童话世界为他博取了鲜花、掌声和“童话诗人”的美名,但为其诗歌建立起深刻性和复杂性的却是潜藏在白色童话背后的黑色深渊。恐惧情绪、悲剧意识、毁灭倾向,这些都与前文所述的白色童话世界格格不入,显现出诗人灵魂中潜在的黑色的一面。

顾城曾说:“我的所谓童话,并非完全生自自然状态,实际上源自文化革命给我造成的恐惧。”[5](p310)这一源自童年的恐惧心理伴随了顾城的一生,也在他的诗中流露出来。《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虽然大部分都在描写“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的时刻,但不可忽视的是,他在纸角画下的自己是一只树熊。诗人对自我的刻画和本首诗前半部分的美好世界截然相反,“没有家”并“坐在安安静静的树枝上发愣”的树熊形象表达的是一种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的恐惧情绪和手足无措的不安。它害怕爱人“忽然掉过头去”,害怕“爱情的痛苦”,更害怕“像彩色蜡笔那样美丽”的时刻最终不会出现,因为诗人早已知道,最终“我没有领到蜡笔”。

这就是顾城的悲剧意识的体现,他一生向往和追求美,却也固执地相信:“美和希望,终究会离开我们。”[2](p19)顾城信仰爱情,也信仰革命,他说:“这些使我感觉到的是人的那种真切、纯粹。”但是他又说:“当我说‘真美啊!’的时候,它们不会停留下来,它们就消散了。我接受不了的就是这个消散。”[2](p14)这一关于“美的消散”的哲学观反映了顾城一生所经历的求美不得的痛苦彷徨,他向往的唯美世界和现实世界存在极大反差,而他深知自己无力改变现实:“我和这个世界对抗的时候,就像一只小虫子在瓶子里碰撞……没有一种方法能够解决命的矛盾。”[6](p408)

在恐惧情绪和悲剧意识的双重挤压下,顾城最终被推向毁灭的深渊。在《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结尾部分,“没有领到蜡笔”的“我”选择撕碎“心爱的白纸”,这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选择不仅是诗中“我任性”的表现,也是潜藏在诗人内心深处的毁灭倾向。笔者认为,这是时期的经历在顾城心中埋下的潜意识。他在回忆时曾提起自己看到死人的经历,并表示:“从那以后,人生在我眼里就变了样子。”[7](p222)可见,在顾城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阴影,他所看到的暴行和对生命的践踏不仅让他感到恐惧,更在潜意识中形成了他心灵的阴暗面,这一黑色的深渊在他的诗中流露出来,也在他的人生结局中付诸实践。

三、精神的裂痕

顾城的诗歌是白色的童话,描写了自然、童心、女性等一切关于爱与美的事物和情感,顾城的诗歌也是黑色的深渊,潜藏着恐惧的情绪、悲剧性意识和走向毁灭的倾向。笔者认为,这黑白两个世界都是极端化的,互为彼此的对立面。现实中不会有“永远不会流泪的眼睛”,“羽毛和树叶”终将归于泥土而非“天空”,“爱情”难免会有或多或少的“痛苦”,从诗中绝对理想化的愿望可见,顾城笔下白色的童话世界是作为现实的反面、理想的最高境界而设置的。Y束,肆意的暴行和无休止的混乱暂告终结,但这段童年经历在顾城眼睛里留下的“黑色”的沉淀不会消除,因此他内心黑色的深渊是过去痛苦经验的延续和扩大化。这黑白两极拉扯着顾城的心灵,最终造成了诗人精神的裂痕,但也因此成就了“精神现象学”意义上的诗歌,为他的诗增加了思想的深度和灵魂的重量。

顾城曾说:“我十多岁的时候跟着全家下放到农村,就想有一片土地,用土筑一个小城,城里边种上土豆,可以背着弓箭在城上面巡视,不时地向外面放几箭。这是我童年的梦。”[2](p142)顾城的这座城是一个充满爱与美的田园,他的一生都在为筑城而梦想着、书写着。但是,天生的敏感固执和童年经验带来的恐惧与悲剧意识又使他最终选择了弃城,怀着对白色童话的梦想,步入了黑色的深渊。

参考文献:

[1]顾城.顾城的诗[M].北京:人们文学出版社,2012.

[2]顾城.顾城哲思录[M].重庆:重庆出版社,2015.

[3]舒婷.舒婷影记[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

[4]顾城.最美的永远是明天――剪接的自传[M].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3.

[5]顾城.顾城文选(卷一)[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05.

第12篇

一 小学第三学段诗歌的内容和特点

按照新课程标准关于“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的要求,从这些诗歌的选取来看,与第一、第二学段相比,第三学段内容更加丰富,更注重落实阶段性目标,不仅保留了优秀的传统诗歌等篇目,还增加了《杨氏之子》、《学奕》、《两小儿辩日》、《白牙绝弦》、《晏子使楚》、《响遏行云》等有关传统文化的学习内容。

这一学段的诗歌选取表现出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是关注学生的未来的发展,对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学习能力都有很强的实效性,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独立阅读、理解诗歌,并对学习内容进行独立的整合,为终身的学习奠定基础;二是更注重对相同主题的内容进行整合归纳;三是小学语文高段诗歌的教学既继承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又有所发展变化,以期向初中教材平稳过渡。

二 小学第三学段诗歌教学存在的问题

1.一些教师在诗歌方面的素养存在问题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感觉到,少数语文教师在诗歌方面的基本功较差,尤其是对古典诗词所蕴涵的人文内涵缺乏较深的理解。再加上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小学语文教师多局限于依据教学大纲进行简单的词句解释教学,以学生会背诵、默写、逐词解释诗句为教学目标。

2.一些教师诗歌教学观念落后,教学方法也存在问题

首先,教学仅局限于应试教育,缺乏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理念。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小学尤其是农村小学,有不少语文教师由于自身的素质或受大众教学习惯的影响,他们认为,小学生由于缺乏抽象认知能力,如果过于挖掘和引申诗歌中的深层次涵义,对于他们是一个负担,而且也无益于考试成绩的提高。所以,他们将小学语文诗歌教学仅仅理解成将诗歌中的字、词、句及平仄对仗教授给学生,然后再让学生学会将精练的诗歌翻译成通俗的语言。这种将诗歌教学目标仅定位为识记的教育观念对于诗歌教学整体效应的发挥,距离激发学生的人文精神的目标必然是相差很远,还影响实际的教学效果。

其次,教学观念的落后直接体现在平时的诗歌教学实践中。基于对小学诗歌教学理念的片面理解,一些语文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基本没有脱离教材和教师参考书,不敢在诗歌解释和理解方面作个人发挥,也没有将类似的内容引导学生加以归纳、对比和升华。尤其是一些老师在教学时,将一首完整的诗歌人为地分割成一些零散的词句教学,无视诗歌写景状物、抒情明理时一以贯之、统领全文的意境。在具体教学时,教学手段非常单一,基本是局限于一张嘴、一支笔,很少使用基本的多媒体手段。这种机械的程序与单调的形式必然会打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最终将影响学生的诗歌学习能力。

三 改进小学第三学段诗歌教学的策略

1.多诵读诗歌,引导学生领会诗歌语言之美

第三学段的小学生其实已具备了一些抽象的思维能力。诵读历来是诗歌教学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对诗歌的有感情、流利的诵读,可以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非常有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意境,而不是简单地识记词句。因此,老师在教学时,最好要先让他们多诵读诗歌。在学生诵读时,可辅之以必要的多媒体配乐以渲染气氛,让学生读懂诗歌;在布置诗歌诵读时,对不同的诗歌,提出不同的要求。如对于写景的诗歌,要引导学生不仅仅能读出景物的美好,更要体味诗歌中的情景美;对于叙事的诗歌,要让学生通过诵读,体会诗人记人记事的技巧;对于写人的诗歌,要让学生通过诵读,将自己与诗歌中所写人物合而为一,体会其情感。

当然,在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理解意境时,还要让学生通过诵读学习诗歌的语言技巧;可让学生多诵读诗歌中的关键词语,以便理解全文。如“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就生动地刻画了小儿的天真可爱、无忧无虑、活泼调皮的形象;又如“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则让人看到春天的新绿,及由此引发的乡愁。类似于这样的语句就要多组织学生诵读。

2.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读写结合

针对小学第三学段的特点,诗歌教学除了背诵理解外,还应让学生掌握诗歌的一些基本表现形式和方法,尤其是对于一些非常典型的语句,可让学生练习模仿。老师要多设想一些与诗歌中相似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授《牧童》一诗时,可以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受,对自己眼中一些熟悉的人的神态和表情进行写话训练。另外,还要让学生对诗歌中通过诵读和背诵,精心品味其中的重点词句,领会意图,进而学会运用。如,在教授《匆匆》这首散文诗时,可让学生充分体味作者对时光不倒流的感慨,培养学生珍惜时光的习惯,并引导学生自己写出对时间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