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3: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团建活动策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活动意义
为了活跃公司职工的文体生活,培养团结合作、顽强进取的团队精神,致力于为员工打造更好的互助交流的平台,从而为公司的发展贡献更多的力量,本着友谊第一,比赛第二,重在参与的原则举行职工五一文体竞技比赛。具体方案如下:
二、活动概况
1.参赛范围:某某全体职工。
2.报名时间:20_年_月_日——_月_日。
3.报名方式:所有参赛选手将选手姓名(组队比赛的需报回队友姓名)、参赛项目统一报回某某办公室。
4.比赛日程:拱猪比赛(三楼大教室)4月29日上午。
乒乓球比赛(停车场)4月29日下午。
象棋比赛(三楼大教室)4月30日上午。
羽毛球比赛(训练场)4月30日下午。
三、比赛细则
1.乒乓球比赛
①比赛分男子单打和女子单打进行单轮淘汰赛,采用11分制,即双方分数先达11分者胜,3局2胜;
②比赛采取抽签形式,分组根据实际报名人数议定;
③奖项设置:男子单打前三名和女子单打前三名分别给予相应奖励。
2.拱猪比赛
①比赛进行单轮淘汰赛,3局2胜;
②比赛采取抽签形式,分组根据实际报名人数议定;
③奖项设置:比赛前三名(组)分别给予相应奖励。
3.羽毛球比赛
①比赛分男子单打和女子单打进行单轮淘汰赛,采用11分制,即双方分数先达11分者胜,3局2胜;
②比赛采取抽签形式,分组根据实际报名人数议定;
③奖项设置:男子单打前三名和女子单打前三名分别给予相应奖励。
4.象棋比赛
①比赛进行单轮淘汰赛,3局2胜;
本文作者:黄健工作单位:南京审计学院
专业型大学生社团的运作模式与机制
(一)运作模式金融学院专业型大学生社团由校团委和金融学院联合管理,目前正逐步过渡到以金融学院统一管理为主,已初步形成了挂靠学校平台领导、学院管理、系部支持、专业教师指导、广大学生主导和辅导员协助的基本运作模式。专业型大学生社团充分利用金融学院雄厚的师资,聘请了学院领导和多位专业教师担任社团导师和顾问。导师团的工作以帮助学生进行金融、保险、投资专业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为主,努力帮助学员全面而深入地理解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历史、现状和发展,从而掌握金融学科研究的科学方法。学生是学生社团建设的主导力量。专业社团均设有学生管理部门,侧重于日常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会员制度的建设等事务。其构成由主席团和各具体事务部门组成。辅导员老师则从旁协助,在学生研究团体的组织、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场地资金的筹措、社会实践项目的开拓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二)运作机制1、导师制。导师制是专业型大学生社团良好运作的重要保证。金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11人、副教授19人、博士20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人选2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3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8人。金融学科梯队是江苏省金融学科唯一的“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区域金融创新研究团队是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专业社团依托这一优势资源,聘请了多位专业老师任社团导师及顾问。他们在活动策划、活动建议、活动评估等多方面给予指导。2、主题活动。专业社团围绕专业学习实践和业界动态,每年举行一系列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和积淀。其中有些活动已形成了品牌和特色,如证券投资俱乐部的“模拟股市大赛”、保险学社的“保险营销大赛”等。3、社会实践。金融理论来源于实践,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因此,专业社团在活动组织上非常注重将各项活动同社会改革与发展的热点紧密联系。专业型的社会实践就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的良好契机。历年来,社团组织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证券投资俱乐部为学生提供到证券公司实习的机会,保险学社组织学生到各大保险公司参观交流并开展暑期实习。社会实践对学生深层次地了解社会、增加社会经验很有帮助。4、成果展示与评价。专业社团努力以各种形式传播学术知识,扩大社团影响。如频繁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成功的业界精英来校做报告,弘扬校园学术氛围。目前,证券投资俱乐部拥有刊物《证券观察》,保险学社办有《金陵保险》,刊登学生自己的科研成果及论文,将重大的金融热点新闻带进校园,搭建了学生交流思想的平台。
专业型大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新兴的团学活动形式,虽然金融学院专业型大学生社团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如果不加重视将会阻碍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应当加以关注。(一)社团管理制度有待完善作为学生因兴趣而自愿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众团体,在组织上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参与学生在思想素质、专业基础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从以往来看,大多数社团发展疲软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处理好社团自身建设和组织管理的关系,重活动而轻管理,因此,科学管理制度的有效、长期实施成为社团建设的基础性问题。一方面,我们应注重学生在社团发展全局上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强调社团管理组织体系的合理构成,增强社团管理层的责任感和凝聚力,不断完善社团管理办法,用机制规范社团的正常运作。(二)专业指导的切入不够专业教师对于社团活动及过程的参与对于专业型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也是专业型大学生社团建设区别于其它类型社团建设的特点之一。专业指导不仅要在活动策划、课题选择、研究方法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更要贯穿于对学生专业研究的各个阶段进行监控和评估。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专业指导教师和社会资深人士对于专业社团的关注程度和指导力度还不能满足社团发展的需要。(三)经费投入不足经费投入不足是很多学生活动面临的共同问题。尤其是在市场化环境下,专业型社团开展活动所需成本很大,如参观实践费用、专业人士讲座费用、杂志编印费用、影音资料存储费用等等,单靠学生社团会员筹资和学院的拨款已不能满足越来越丰富的社团活动的需要。(四)会员结构不合理会员是社团的主体,当前金融学院专业型大学生社团以大一、大二学生为主,大三学生极少,大四学生基本上没有。而大一、大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远远不够,理应成为社团主导的大三、大四学生因种种原因缺乏参与专业社团活动的热情与动力,这种会员结构对专业社团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专业型大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的策略
(一)尽快建立社团管理的长效机制由于社团是学生以兴趣、爱好自愿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众团体,因此在组织上存在一定的自发性。但要建立有规模、有深度、有发展潜力的优秀社团,有效的社团管理体系是必不可缺的。金融学院正在探索对专业型大学生社团的成立、活动方式等以制度的形式加以确定,促进社团活动规范化、制度化。同时,还要理顺专业社团与学生会及专业社团之间的关系,目前金融学院正计划成立社团联合会,以促进学生会与专业社团及各社团之间的相互支持、协调发展,真正做到“全院一盘棋”。(二)不断加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专业化指导强调“专业”、重视“指导”是专业型大学生社团活动得以顺利开展的保障。金融学院将指导专业社团活动纳入实践教学环节,金融系、保险系、投资系、信用管理系等相关系部有针对性的进行专业指导。学生专业社团的活动与专业老师的指导紧密相关,金融学院仍会一如既往的大力鼓励提倡专业教师指导社团建设,加大对积极参与专业社团建设的教师进行表彰和奖励的力度,让教师都能充分地认识到指导学生专业社团活动是教学与科研内容的一部分,也同样是对教育和对学生高度负责的表现。同时也要加强与业界专业人士的联络,多方联系,主动出击,从而构筑起校内外两元指导的格局。(三)广泛寻求社会支持大学生社团的经费主要来自于会员会费和学校的有限拨款,在活动不断创新、内容不断丰富的情况下,经费紧张往往限制了活动的顺利进展。因此,社团建设要走出校园,寻求社会力量的支持,通过校友资源、社会赞助、有偿服务等多种渠道筹措活动资金。这样既可以保证社团活动的顺利开展,又可以通过与社会的接触,增加学生的社会知识和经历。(四)大力优化社团会员结构一方面,对已加入社团的低年级学生,要使他们增强对社团的归属感,用心营造和谐温暖的社团氛围,尽量减少低年级学生到大三时纷纷退出社团的情况发生。引导学生一年级加入社团,二年级成为骨干,三年级成为领导,四年级成为指导。另一方面,精心设计策划适应高年级学生特点和需求的社团活动,使活动与学习结合,与实践实习结合,与就业结合,扩大专业社团在高年级学生中的影响力,从而努力吸收高年级学生加入社团中来。
摘要:近几年来,社团作为中职学校素质教育和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中职学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促进中职学校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进而带动中职学校整体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社团资源建设;中职学校;信息技术
以无锡技师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我校目前有各类社团11个。在一个学期中,各类社团开展活动累计达90多次,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拓宽知识面,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塑造人文精神,对学生人格的整体和谐发展产生很大促进作用。[1]
1.社团活动资源库的含义和重要性
社团活动资源库,就是将社团开展过的或者是准备开展的活动以电子文档的形式记录并保存下来,形成一套特有的资源,为今后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借鉴和指导。建设社团活动资源库具有以下意义。(1)进行社团资源建设是提升社团活动质量的有力保证。当前我校社团活动内容很多,每月各类社团活动次数达5至7次,但活动内容大多还是停留在形式上和被动地接受上,真正有意义的活动较少。究其原因,社团的主要负责人是老师,加上每个月社团必须有一定次数的活动,很多活动的点子都是社团指导老师临时想出来的,因此,活动质量并不高。建设社团活动资源库,可以帮助社团确立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向,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和质量。(2)进行社团资源建设可以促使活动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善和提升。社团每次活动之后都必须写好总结,反思在本次活动中的做得好的地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今后开展类似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借鉴作用。我校白鸽志愿者协会与蓝天志愿者协会在2014年5月27日联合开展了一次绿色环保出行的徒步活动,虽然在活动开展前做了详尽的活动规划以及充足的准备工作,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在活动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在活动后的总结中,这些小问题都一一得以呈现,如果今后有社团再开展类似活动,可以将活动办得更好。(3)进行社团资源的建设也是社团之间有效交流互动的一个平台。各社团将自己的资源在网上共享,每个社团可以了解其他社团的活动情况,为自己今后开展活动提供一些思路。一些不同的社团之间也可以开展交流活动。
2.社团活动资源建设的要点
(1)为每一位社团成员建立一份成长档案并纳入学生日常规范考核。在以往的社团活动中,社团成员仅仅拥有一本象征社团身份的社团证,学生在社团里干好干坏都一个样,没有有效的奖惩措施。因此,建立一份社团成员成长档案就势在必行了。社团要设立专人把每一位社团成员参加活动的情况记录下来,包括出勤率以及对待活动的态度。所有资料都要纳入学生日常规划考核里,对于做得好的学生要加分,作为判断其评三好学生或者拿奖学金的标准;对于做得不好的学生将取消其评优评先资格。分配一定量的学分给社团建设,不仅可以催生健康、向上的社团组织,而且有利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彰显学生个性、拓宽学习空间、凸现学校特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2)建立学校社团活动网页,将所有社团的活动、表现以图文形式呈现。学校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辟专栏,供社团进行活动展示和成果分享。社团可以定期把自己的活动计划、活动成果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在网页上展示。这既是一个对外宣传的工程,也是社团自身加强经验总结以及升华提高的过程。每次活动的总结内容可能不是很多,但是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套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构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成立学校甚至是全市范围内的社团联盟,摆脱各自为营的局面。随着现代通讯手段的发展,电脑、手机通过互联网联系在一起,各种通讯软件如QQ、微信等可以轻松地实现各种交流和沟通。各社团通过QQ群等方式加入到一起,QQ群群主负责活动的和组织,社团发现适合的活动可以及时联络群主,参加活动。各社团甚至是社团成员也可以提出一些好的活动策划或者创意,为社团发展建言献策。运用这些信息技术,各社团成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参加活动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同时,可以在全市范围内成立职校社团联盟,各社团以学校为单位加入社团联盟。由于单一社团的力量有限,活动范围存在局限性等特点,通过上述做法可以有效改变原先学校社团各自为营的局面,也是社团正规化、规范化的大胆创新和实践。
参考文献:
[1]徐明.中职校学生社团建设寻径.教育长廊[J].科教文汇,2009(30):76.
[2]秦英.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社团建设初探[J].现代教学,2006(10):49—50.
作者:殷维冬
天津新港海关是天津海关所属的副局级隶属海关,现有35岁以下青年178人,设有团委1个,基层团总支4个,共有专、兼职团干部21人。新团委自2010年6月选举产生以来,在新港海关机关党委和天津海关团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听党指挥、锐意进取、革故创新、勇攀高峰"的工作思路,以服务全局为目标,组织带动青年;以创新方式为抓手,教育引领青年;以解决难题为导向,团结凝聚青年,不断提高各项团务工作水平。现将主要特点总结如下:
一、有的放矢,以服务全局为目标,组织带动青年
一是始终坚持党建带团建。自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新港海关作为中央第12巡回督导组组长邢元敏和海关总署署长于广洲的联系点,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全面指导。团委组织青年骨干投身到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宣传工作中,承担了文字撰稿、宣传教育、材料汇编、活动策划等大量基础工作;组织广大青年关员积极参与"亮窗行动",打造"门好进、脸好看、事好办"的口岸窗口服务品牌。邢组长和于署长多次对新港海关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先后3次作出重要批示表示对相关工作的高度认可,并提出了"在依法把关和改革创新的前进道路上不断取得新成绩"的要求。由广大青年关员参与的"亮窗行动"得以在全国海关进行推广。二是主动助推海关中心工作。
团委组织青年志愿者多次在全国海关关长会议等大型活动和会议上进行志愿者服务保障工作,获得各级领导的广泛好评;与天津港务部门团组织、检验检疫局相关团组织签署了团组织共建备忘录,从青年层面助推"关检合作三个一"重点工作;组织机关部门的青年关员成立业务应急小分队,在每年的执勤武警换防期间,前往外勤查验现场协助工作并提供有力支援,累计达100余人次,缓解现场人力骤然紧张的局面。三是营造"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团委大力开展"关员讲堂"活动,通过青年关员走上讲台为关长、处长、科长授课,强化青年关员的学习钻研业务的意识,提升业务水平,为青年成长成才搭建舞台、创造机会,近年来共有30余名青年关员走上讲堂;组织青年开展业务研究,《三步审单法》、《六要素风险分析法》、《浅析集装箱货物的位移管理》等青年课题实际应用效果良好,广受好评;组织青年关员开展业务知识竞赛,并采用了当前综艺节目中流行的答题模式,切实激发了广大一线青年参与活动、钻研业务、提升能力的热情。
二、不落窠臼,以创新方式为抓手,教育引领青年
三、纲举目张,以解决难题为导向,团结凝聚青年
关键词:学生社团建设;五年制高职;情商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94-02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特别是高职教育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科学合理设置课程,将职业道德、人文素养教育贯穿培养全过程”。五年制高职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不仅是活化专业课堂、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重要载体,而且还是增强学生主动学习意识、组织协调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情商素质的重要平台。
为了更好地了解五年制高职学生社团对学生情商培养的重要作用,为学生提供一个全面发展的育人环境,2015年6月至7月,笔者及团队在江苏省各主要地市的五年制高职学校开展了《关于五年制高职社团建设的实践研究》的问卷和实地调研,其中就五年制高职学生社团建设对学生情商培养影响的情况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了解。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2289份,回收2200份,有效问卷2137份,问卷调查参与面广(涵盖了五年制高职四个年级)、代表性强(选取了不同地区、不同类型的五年制高职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题目设计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使得本次调查问卷的结果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可信度,集中反映了五年制高职学生社团建设对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情商素质的提升的积极影响和助推作用。
一、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情商方面的固有特点
情商又称情感智商或情绪智商,通常与智商一起作为衡量一个人人格健全程度的指标之一。1990年心理学家彼得・塞拉斯和琼・梅耶第一次提出了“情感智力”的概念。1995年心理学教授丹尼尔・戈尔曼基于大量相关研究和实验报告的总结,写成了《情感智力》一书,书中首次使用了与“智商”相对形式命名的术语――“情商”,将情商这个崭新的概念做了详尽的描述:“情商”是一个人最重要的生存能力,是一种发掘情感潜能、运用情感能力影响生活的各个层面和人生未来的关键性的品质要素;是一种能洞察人生价值、揭示人生目标的悟性;是一种克服内心矛盾冲突和协调人际关系的技巧。
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校期间正值身心发育的高峰期,对一切好奇而懵懂;独生子女居多,是父母的掌中宝,衣食住行不需自己打理;基本上来源于中考学生中成绩不理想的人群,整体素质不高;阶段性群体差异较大,特别是高职一二三年级与四五年级的群体差异尤为明显。
上述的特点决定了五年制高职学生在情商方面也表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特点:自我意识强而自省能力差,情绪强烈而多变,人际关系期待值高而交往能力差,团队合作意识薄弱等。这些特点与高职生所要担负的成为社会上专业型、技能型人才的期望是不相称的。因此,在校期间形成适应自身发展、适应社会角色的高素质情商,显得尤为必要。而学生社团在学生了解自我、控制情绪、处理人际关系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二、五年制高职学生社团建设对学生情商培养的作用
1.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自我、认知自我的大舞台。了解自我是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助推人生成功的必备功课。由于学生入校时年龄较小,认知能力有限,不善于主动剖析自己,导致他们缺乏对自我的兴趣、性格、能力等各方面的深入了解。因此为了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实现五年制高职学校培养学生成为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必须引导、帮助他们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使其能够准确把握自己的性格特点,明确自己的优缺点,发掘自身的兴趣爱好,培养提升个人能力。学生社团在这一过程中承担着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学生社团是以学生的共同意愿和兴趣爱好而自愿组成的,选择时最直接的依据就是自己的兴趣爱好。一旦加入社团,学生会以自己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经营自己的社团生活,挖掘自身能力。例如:调查发现,某院校影视动画专业学生王某在刚入校的时候比较腼腆,不知道自己会什么能做什么,在老师的鼓励、引导下加入了学校手工社团。随着活动的逐步开展,她发现自己双手灵活、心思细腻,完成的作品惟妙惟肖,得到了社团指导老师和社员的一致认同。大家的认同帮助她充分地了解自己,找到了自己的优点,激发了自己做手工的兴趣。现在她已经成为学校手工社团的骨干成员。
同样也调查发现,有些同学一开始加入了某社团,但随着活动的开展,发现自己并不真的对此感兴趣,从而申请退出。无论坚定抑或退出,都通过学生社团这个“大舞台”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了自己。显然,这对他们以后的职业生涯规划都有重要影响。
2.社团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控制情绪、调整情绪的试练场。五年制高职招收的是成绩处于中下等的初中毕业生。这些学生在初中一般成绩不理想,心理上存在一些消极情绪,即使选择读高职,也是学习热情不高,人生目标不明,容易滋生“空虚”、“无聊”情绪。由于青春期的固有特点,他们的心理也会因琐事出现较大的起伏,情绪动荡,时而高昂,时而低落,牢骚满腹,如果不加以及时引导很容易发生极端事件。
学生社团活动基本上是利用课余时间开展,一方面充实了校园生活,使学生为自己的兴趣而忙碌起来,生活充实而有序,无聊、空虚、寂寞等负面情绪自然就不容易滋生。另一方面,社团成员来自不同年级和专业,有效地扩充了学生的交友范围,消除了人际交往中的退缩心理。再者,社团成员是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走到一起的,能有效消除学生的自卑消极情绪。随着活动的逐步开展,社员也在社团中找到了认同感和归属感,这成为社员不断激励自己的动力,促使社员不怕挫折与困难,逐步走出人生的低谷,重新开始新的征程。
3.社团是学生学习人际关系、增强团队意识的小社会。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是人基本的生存技能,也是现代社会选择人才的一个重要参考。对于五年制高职的学生来讲,这一素质尤为重要。学生社团为培养高职生的人际交往和团队精神提供了重要的实践场所,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使其人际交往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得到锻炼和培养。
以江苏广播电视学校的学生社团为例:社团与学生所学专业密切相关,如动漫社、演讲社、摄影社等。活动的开展往往以项目和作品的形式呈现。学生在参加时有不同的分工:有的负责活动策划,有的负责宣传发动,有的负责对外联络,等,但不管是什么工作都服务于同一个社团、同一个项目或作品,既要各司其职,又要注重团队合作,只有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完成社团活动的既定目标。通过调查发现,82.3%的被调查者认为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在社团活动中有了较大的提升,89.07%的受访者认为团队合作意识在社团活动的成败具有决定性作用,而约有60%的学生已经对自己在社团活动中适合担任的角色有了较为清晰的认知。
三、在社团中培育优秀情商需坚持的几个原则
虽然五年制高职学生社团建设在学生情商培养中有着“大舞台”、“试炼场”、“小社会”的作用,但是结合笔者的问卷调查及对江苏省内二十几所高职学校的实地考察,发现社团的这一蕴育优秀情商的功能往往容易被忽视,作用未能充分发挥。
究其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五年制高职学校重在技能培养,导致学生产生错误认识,认为自己只要专业素质好就可以忽略其他素质特别是情感素质的培养,形成较为严重的“专业中心论”。二是在社团管理上,指导老师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抓得太死,管得较多;另一类是基本处于放羊式,由着学生去折腾。不管属于哪一种,都不适合社团的健康发展和学生情商素质的开发培养。
因此,要充分发挥社团在促进学生情商素质的开发与提升方面的重要载体作用,在社团的建设中应该遵从以下几个原则:
1.用“品味与内涵”理念来进行社团建设。五年制高职学生社团多以专业型社团为主,人文内涵和底蕴相对比较薄弱。在社团建设中加入更多的人文关怀,在提升学生专业素养的同时,关心学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等方方面面,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处事心态、健康的生活态度、高雅的情操情趣。
2.坚持“以生为本”的原则。五年制高职学生社团作为学校教育的“第二课堂”,更应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社团活动的开展应从培养学生的情商素质的角度出发,充分实行学生自我策划、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模式,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更加充分的锻炼和展示。
3.加强社团制度建设和骨干成员培养相结合的原则。学生社团是基于一定的兴趣爱好而自发组建的群众性组织。对学生社团的界定告诉我们它的组建具有很强的自发性和随机性,缺乏相应的制度保障,这就给了社员随性而为的沃土,不利于其情商素质的培养。因此,必须加强社团的制度建设,形成一定的约束力;同时还要注重骨干成员的培养、锻炼,挖掘其开拓、创新的能力和深入同学、服务同学的工作作风,使之成为情商培养的先锋。
参考文献:
[1]窦胜功,周玉良.情商决定一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科学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12-0136-02
高校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学校育人的重要阵地,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平台,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学生社团在繁荣校园文化、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拓展学生综合素质、促进学生成才就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学生社团的快速发展,社团运行暴露的问题日益增多,但最突出、最核心的是社团管理问题。加强和改进社团管理,探索科学化管理之路,是高校学生社团作用得以发挥的重要保证。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主要问题
第一,社团定位不准,管理理念陈旧。为什么要发展学生社团,谁来管理学生社团,怎样做好社团管理工作,是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发展的重要问题。而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对此问题的认识仍不够清晰,特别是对社团重要性的认识不够充分,有些社团活动还停留在“课外活动”的层次,没有将支持社团建设和发展的认识统一到满足大学生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上来,统一到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繁荣校园文化的要求上来。
第二,工作机构不健全,管理职责不明。目前,一些高校学生社团是由团委、学生会主管,但这种管理最终只能流于形式,造成管理责任不明、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如学生盲目成立社团,完全自主和自发,缺少准入和审批环节;社团缺少挂靠的业务指导部门;社团管理缺乏管理监督和控制,无据可查。
第三,缺乏整体规划,社团结构不平衡。社团发展存在盲目性,缺乏宏观、长远的规划,势必造成社团发展结构失衡。如学术类社团较少,缺乏学术性和专业性;社团成员构成不平衡,一年级学生占多数,高年级参与的学生不多,社团干部素质和能力参差不齐;社团发展横向比较不平衡,社团间的差距较大,整体功能发挥不够,缺乏高质量的活动。
第四,社团指导力量薄弱,管理制度不健全。目前,高校大部分社团的指导教师主要由任课教师、团委教师、辅导员等担任。这些指导教师大多为义务兼职,自身工作任务繁重,没有足够的精力投入到社团工作中去,难以进行深入细致的指导。指导力度的缺乏,也导致了社团管理规范化欠缺,制度不健全,如个别社团甚至没有管理条例或章程,大部分社团传承性不够等。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路径探析
现代管理学认为,科学化管理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规范化,第二层次是精细化,第三层次是个性化。解决社团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就需要应用符合时代特征的先进管理办法,来探明高校学生社团科学化管理的新路径。
(一)以规范化管理为基础,实现社团科学发展
健全管理机构 高校学生社团管理首先要统一思想,健全管理机构,坚持“党委领导、团委引导、分类指导、教师辅导”的管理模式,建立分层管理网络,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加强对社团的积极鼓励和正确引导,坚持服务学校中心工作、服务校园文化建设、服务学生成长成才的基本方针,以育人为宗旨,重视社团建设,明确社团的发展方向和目标。要学习并践行科学发展观,坚持文化引领,培育先进的社团文化,推动社团建设,提高层次、提升水平。
科学定位规划 重视社团规划,实施差异化、重点化、品牌化战略。高校学生社团既要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又要加强社团的内涵建设,有重点、建精品,形成社团发展的自身特色,由内而外,不断扩大社团活动的影响力。根据社团类型的不同,有针对性地分类指导,分别制定不同类型社团的发展方针、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大力支持政治理论类社团、努力扶持学术科技类社团、积极倡导公益服务类社团、正确引导文艺体育类社团。
加强指导教师队伍建设 根据社团的类型和特点,选聘优秀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制定奖励政策调动教师积极性,鼓励校内专业教师、知名教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还可邀请校外专家参与社团的指导工作。
加强社团干部队伍建设 坚持民主、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选聘社团干部人选;定期对社团干部进行培训,采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集中培训与日常指导并举方式;建立一支素质高、结构合理、更替有序、充满活力的社团骨干队伍。
加强社团会员队伍建设 重视社团会员纳新环节,建立应聘、面试程序。做好新会员培训工作,宣讲社团章程、宗旨,明确会员权利和义务。搭建社团会员成长平台,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素质、锻炼学生能力、增长学生才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完善社团管理制度,促进社团和谐健康发展 建立科学、合理、高效的社团基本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1)制定社团管理条例,对社团的成立、队伍建设、成员管理、活动开展办法、经费管理等方面做出明确规定。(2)成立社团联合会,制定《社团联合会章程》,将社团检查评估纳入学校管理系统,完善社团管理运行监督机制。(3)引入激励机制,定期评选和表彰优秀社团、优秀活动项目、优秀社团负责人、社团活动积极分子、优秀指导教师等,建立指导教师奖励制度,认可和肯定社团指导教师的工作,将其作为考核和晋升职务的条件。微观层面:(1)制定《社团活动章程》,确定社团的定位、目标、理念和职能等。(2)建立入团制度,确定招聘程序,做好会员资格审查,对会员高标准、严要求,引导新会员在社团活动过程中不断锻炼和提高自身能力。(3)建立社团干部培养制度,重视新老成员衔接、干部承接环节,完善培训办法,着力提高社团干部的思想素质和业务能力,完善社团干部考评办法,对考评优秀的社团干部进行表彰奖励,调动社团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4)建立社团档案管理制度,利于社团传承,留存社团资料、活动开展情况、电子档案(如活动照片)等。
(二)以精细化管理为抓手,推动社团可持续发展
建立完整的目标体系 从学校实际出发,建立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的统一目标。依据社团工作特点,将统一目标分解为具体目标,形成完整的目标体系。坚持全员参与,明确社团所有参与人员的职责,做到事事有人做、人人有事做。注重实现目标的过程控制,明确要求社团工作动态申报、重大活动申报,加强社团活动过程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完善信息反馈制度。
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 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需要建立一种动态的、全过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坚持考和评两手抓。考核依据以下方面:社团组织的常规活动和大型活动的数量和活动效果;社团大型活动开展前的活动策划和活动后的书面总结报告;学期伊始书面工作计划及学期末书面工作总结;社团联合会和学校其他机构组织的相关社团活动的活动成果等。实行考核,就得有考有评,完善评价制度,奖优惩劣。要按学期或学年对社团进行考核评价,建立健全精品社团、优秀社团,对优秀的社团予以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管理不规范的社团要予以批评和处理,确实不符合规定要求的社团坚决予以整改、合并或取消。
(三)以个性化管理为目标,坚持创新彰显社团特色
树立品牌化理念,培育精品社团 品牌化应是社团发展的核心目标。社团活动走品牌化之路,必须坚持出精品、创特色的工作思路。各名校都有特色社团,如清华学生艺术团、复旦大学舞蹈团、北大爱心社、北师大春秋学社等。树立品牌理念,打造精品社团,需坚持社团特色与高校发展特色相结合,重点扶持思想性强、特色鲜明、有发展活力的社团,通过开展特色活动,加大投入,有意识地打造品牌社团,让社团在良性竞争中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挖掘内涵,坚持高品位,提高活动的层次和质量。
坚持方法创新,适应社团发展趋势 增强创新意识,既要注重观念创新,又要注重方法创新。网络化是社团建设的创新载体,利用社团网站、微博、QQ群、手机报等新媒体开展社团活动,占领网络阵地,建立社团内外交流平台,扩大社团宣传,促进社团向纵深方向发展,提高社团的辐射能力。
社会化将拓展社团发展范围,社团发展要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社团走出校园,开展社会实践、社会服务、社会调查,与社会联系紧密,是大学生社会化的需要。跨校的社团联合,建立社团联盟,是提高社团生命力的重要保证。社团发展应逐步加强与企业合作,增强市场意识,通过跑企业、拉赞助等,增加与企业合作的机会,也必将提高社团竞争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学生社团的发展需要不断适应时代变化、顺应新的发展趋势,社团科学化管理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张韵君.论校园文化视野中的大学生社团建设[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11(3):134-135.
[2]王振兴.大学生社团管理的文献综述[J].新西部(理论版),2011(24):166.
[3]南麒.论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四导”模式的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1(32):54-55.
[4]单儒超.创新教育视野下大学生社团功能及作用发挥的路径探析[J].河南教育,2010(8中):92-93.
[5]任志宏,赵平.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1(11):107-108.
[6]骆伦彪.激活学生社团功能服务学校教育教学工作[J].广西教育,2010(18):61-62.
[7]林青,杨丽娜,曹宇.略论人力资源管理视角下的高校学生社团建设[J].教育与职业,2011(23):43-44.
近几年来,社团作为中职学校素质教育和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引导中职学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奋斗目标,促进中职学校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进而带动中职学校整体校园文化的健康发展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社团资源建设;中职学校;信息技术
以无锡技师学院(以下简称“我校”)为例,我校目前有各类社团11个。在一个学期中,各类社团开展活动累计达90多次,为学校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社团活动拓宽知识面,活跃思维,激发创新灵感,塑造人文精神,对学生人格的整体和谐发展产生很大促进作用。[1]
1.社团活动资源库的含义和重要性
社团活动资源库,就是将社团开展过的或者是准备开展的活动以电子文档的形式记录并保存下来,形成一套特有的资源,为今后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借鉴和指导。建设社团活动资源库具有以下意义。(1)进行社团资源建设是提升社团活动质量的有力保证。当前我校社团活动内容很多,每月各类社团活动次数达5至7次,但活动内容大多还是停留在形式上和被动地接受上,真正有意义的活动较少。究其原因,社团的主要负责人是老师,加上每个月社团必须有一定次数的活动,很多活动的点子都是社团指导老师临时想出来的,因此,活动质量并不高。建设社团活动资源库,可以帮助社团确立好的活动内容和方向,提高社团活动的层次和质量。(2)进行社团资源建设可以促使活动在原有基础上不断改善和提升。社团每次活动之后都必须写好总结,反思在本次活动中的做得好的地方以及存在的不足之处,为今后开展类似活动提供一个良好的借鉴作用。我校白鸽志愿者协会与蓝天志愿者协会在2014年5月27日联合开展了一次绿色环保出行的徒步活动,虽然在活动开展前做了详尽的活动规划以及充足的准备工作,但是由于缺乏经验,在活动中还是出现了一些小问题。在活动后的总结中,这些小问题都一一得以呈现,如果今后有社团再开展类似活动,可以将活动办得更好。(3)进行社团资源的建设也是社团之间有效交流互动的一个平台。各社团将自己的资源在网上共享,每个社团可以了解其他社团的活动情况,为自己今后开展活动提供一些思路。一些不同的社团之间也可以开展交流活动。
2.社团活动资源建设的要点
(1)为每一位社团成员建立一份成长档案并纳入学生日常规范考核。在以往的社团活动中,社团成员仅仅拥有一本象征社团身份的社团证,学生在社团里干好干坏都一个样,没有有效的奖惩措施。因此,建立一份社团成员成长档案就势在必行了。社团要设立专人把每一位社团成员参加活动的情况记录下来,包括出勤率以及对待活动的态度。所有资料都要纳入学生日常规划考核里,对于做得好的学生要加分,作为判断其评三好学生或者拿奖学金的标准;对于做得不好的学生将取消其评优评先资格。分配一定量的学分给社团建设,不仅可以催生健康、向上的社团组织,而且有利于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为彰显学生个性、拓宽学习空间、凸现学校特色提供强有力的支撑。[2](2)建立学校社团活动网页,将所有社团的活动、表现以图文形式呈现。学校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开辟专栏,供社团进行活动展示和成果分享。社团可以定期把自己的活动计划、活动成果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在网页上展示。这既是一个对外宣传的工程,也是社团自身加强经验总结以及升华提高的过程。每次活动的总结内容可能不是很多,但是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套丰富的资源,这些资源构成了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成立学校甚至是全市范围内的社团联盟,摆脱各自为营的局面。随着现代通讯手段的发展,电脑、手机通过互联网联系在一起,各种通讯软件如QQ、微信等可以轻松地实现各种交流和沟通。各社团通过QQ群等方式加入到一起,QQ群群主负责活动的和组织,社团发现适合的活动可以及时联络群主,参加活动。各社团甚至是社团成员也可以提出一些好的活动策划或者创意,为社团发展建言献策。运用这些信息技术,各社团成员参加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可以被有效地激发出来,参加活动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同时,可以在全市范围内成立职校社团联盟,各社团以学校为单位加入社团联盟。由于单一社团的力量有限,活动范围存在局限性等特点,通过上述做法可以有效改变原先学校社团各自为营的局面,也是社团正规化、规范化的大胆创新和实践。
1、干部队伍建设
学生干部队伍是学生工作的重要部分。打造一支强有力的干部队伍是我院学生工作的重要环节。其中,分团委学生会队伍是核心部分。学生会队伍建设是个系统工程,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全院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会队伍成为广大学生愿意加入的组织。
我院学生会干部队伍选拔实行全院竞选制度。竞选成员来自三部分:现任学生会干事、各班推荐适合进学生会干部队伍的学生(各班被推荐出来的学生,必须要参加竞选)、自愿报名参加竞选的学生。每名参加竞选的学生必须要填写竞选表,分团委备案。竞选的评委有两大部分:现任学生会主席团成员、各班推荐的2位代表。竞选时,要求各班班委必须列席。竞选成员每人5分钟的竞选演讲,现场投票,现场唱票。由此产生新一届学生会干部队伍。至于各部门的干事,交由各部门负责人完成。
为规范学生会干部队伍的活动,我院有一整套管理制度。如例会制度、活动策划制度、工作汇报制度、执委会制度等。其中,例会中,要求每位部门负责人必须要发言,并提交一份表格,表格分三部分:前段时间的工作、下一阶段工作计划、目前工作的建议与意见。执委会要求各班班长、书记与学生会主席团一起参加,并有每次会议记录表,商讨学院学生工作动态,听取班级基层工作意见。
更重要的是,我院对各班级干部有一套管理制度。学生会各部门分别对应班级各相应的班委。要求学生会部门制定班委考核条例,这样,保证学生会工作与班级工作的对接。
2、日常管理工作
日常工作是学生工作基础,没有扎实的日常工作,一切工作都是飘渺的。我院在日常管理工作中不断探索,力争让每位学生不虚度时光,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
日常管理中,最重要的一环是信息畅通。为了使全体同学及时得到各类信息,我院创造了班级学生干部每日签到制。具体做法是:每日10点整(此时是下课时间),各班一名干部到办公室的《学生工作日志》上签到,阅读每日事项,然后把信息带回到班级。同时,要求学生会各部门负责人也一起签到,这样便于工作的衔接。
其次,我院对涉及到学生日常学习与工作的事项都有具体的制度。比如周日晚点名制度、早操制度、听讲座制度、寝室卫生制度、包干区制度等。同时,为了让制度更好的发挥作用,我院各班要求有各类管理规定,规定要求全班大部分同学通过。这些制度中,关键在于落实。比如,我院周日晚点名制度中,为了规范晚点名,要求各班晚点名不得少于30分钟,并对迟到、未到、请假做了明确的规定。同时,要求各班在点名完成后必须要组织班会,纪检部对各班班会予以检查,打分,周一公布结果。同时,要求各班周一上交《晚点名记录表》表格中必须有班主任签字,便于掌握具体情况。这样的结果是:晚点名成为了班级全体学生交流与学习的舞台。关于这一点,曾经有许多学生与我激烈的辩论,我院也对此不断完善,但一直坚持了下来。
另外,对于各项制度,我院力争让其形成一个系统,不单独割裂看待每一项要求。比如,寝室检查排名,把班会集体活动未到者考虑进去,把听讲座未到者情况考虑进去,把平时检查于日常抽查考虑进去,把资助考虑进去,把入党考虑进去,这样,寝室卫生就成了一项综合性的工作,不再是走形式。这些要求的落实,是学院学风的保证。也正是因为如此,我院的寝室卫生、包干区卫生、团组织生活会等的学期综合排名,在全校一直是第一名。而我本人,一直是这些活动幕后的观察着,对各部门的工作予以足够的支持。
3、学生社团建设
我在北京大学的学生论坛里看到这样一句话:大学文化的繁荣,一定离不开学生社团的百花齐放。我很认同这个观点,因为学生社团是有相同爱好与追求的学生的组织,是他们成长的根据地。因此,我在学院成立一系列团队。
第一支团队是阳光学社。这个团队已经运行了3年,主要以服务于武汉市883城市社区建设计划,学社任务有三:学术科研、社会实践、志愿服务。该团队连续两次或获团省委表彰,去年还接受了声民政厅一项课题并成功结题。学社运转情况良好,目前的队员来自学校各个学院,并有一阵套比较成熟的运行机制。我相信,这群有志青年会不断的创造奇迹。
高校支教团集体支教行为,作为一项光荣而高尚的志愿服务,促进了偏僻地区人才的优化配置。大学生参加支教项目,一方面提高了受援地区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帮助同学们树立了远大的理想;另一方面提高了参与者自身素质、有利于其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追求,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同时有利于学校培养高素质、高知识的优秀人才。
一、高校支教团建设中的问题与思考
国内各高校支教团发展迅猛,学生参与度很高,影响面很广,高校支教团的建设与发展对提升高校的人才培养与教育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其发展过程中产生的诸多问题也应该为我们所重视。
(一)招募安排有待于完善
在招募队员前期,宣传是很重要的,很多人在步入大学之前并不是很了解支教,对于支教团机构的了解更是少之又少,导致了他们在参加活动之后发现实际情况与自己预想有较大差距,从而降低了活动积极性。支教前期的准备,直接影响着各类支教课程,支教进展,支教地风土人情宣传的正常开展,影响着支教志愿服务精神的良好传播。志愿者的招募渠道较为单一,大多数支教团队员都为校内招募,通过他人推荐、公益组织选拔或者社会招募的志愿者极少,且大多数又多集中在大一,大多为非师范生,教学认知和经验较为缺乏。
(二)志愿者自身定位有欠缺
只有拥有准确的个人角色定位,志愿者才能更好的完成支教服务的任务,大学生在参与支教活动中,往往定位不准,他们有的过度自信,将自己看做孩子的救世主,将自己的观念强加于孩子之上,否定孩子的很多“错误观念”;有的仍然把自己当成一个学生,而不是一个施教者,仅仅是抱着参加社会工作的心态去支教,这就使得他们在实际活动中缺乏应有的责任心,仍然按着自己想当然的规划来进行支教,一旦发现现实和预想有较大差距便丧失了积极性。高校支教活动一般为暑假短期支教,从事准备活动时间较短,除了之间前期的培训之外,志愿者支教时缺乏沟通和了解,影响了每名志愿者发挥其潜质和特长,志愿者之间也缺少交流,缺乏对于整体支教团的认同感。
(三)支教内容系统规划不足
支教的培训系统不够完善,支教地一般都为较为贫困的山区,同学们对支教地的了解风土人情不够,到了支教地难免会出现不适应,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学工作。参与支教团的队员大部分并不是师范类院校的学生,对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不是十分清楚,面对实际教学难免会茫然失措。支教面对的多是低年级的同学,其教学更多的是需要心理方面的疏导,而大学生的学习经验也只局限于高中,缺乏相关的教育教学培训,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从事志愿服务的热情,也影响了他们能力和水平的发挥。同时,支教团缺乏专业指导老师的全程指导,大部分支教团均为学生自发成立的组织社团,他们对教学内容缺乏实地了解,预先制定好的教案和实际支教地有所差距,每一门课的实际讲授往往只能由大学生志愿者自行决定,影响了教学效果。支教团作为公益性组织,资金缺乏现象较为严重。支教团的资金主要依靠外联部的外联工作及支教团志愿者在支教前的义卖、募捐等活动获取,由于活动次数及范围均有限,收集到的资金依然不足。
(四)团队管理机制有待于健全
志愿者的流动性较强,不利于支教团长远发展。大学生们在刚刚参与支教活动时,往往表现出很强的兴趣,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部分学生从事支教的积极性有所降低,真正可以坚持下来的很少。即使积极性没有降低,但随着志愿者进一步的升学考研,人员会出现流失。支教团成员更新速度过快,导致支教团缺乏持续有效的管理制度和长远的规划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支教团的进一步建设和支教的效果。同时,支教团各个部门、上下级往往没能很好地形成链式传递,影响了信息的专递,导致支教队成员对整体团队缺乏了解,难以形成归属感,阻碍了团队的进一步发展。
二、完善支教团管理机制的建议与对策
(一)改善成员的招募方式
做好招募之前的宣传推广工作,在招募前制定好宣传规划,考虑海报、展板、广播、新媒体等多类方式进行宣传,使在校学生对于支教地点,内容和意义有着全面的了解,进而衡量自身是否真正符合要求。做好志愿者兴趣特长的登记工作,为之后的教学活动做好准备。要破除宽口径招募原则,力求“宁缺毋滥”,要在性格心理、教学经验、相关经历等方面综合考量,做到全面了解志愿者,根据不同成员的性格特点和知识上的长处确定各自负责的工作,做到人尽其才,保证支教活动能够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
(二)健全志愿者的培训制度
支教项目的系统性和专业性应为支教团建设追求的目标,加强志愿者的培训便显得尤为重要。支教团可以利用高校资源,通过组织观看优秀教师的教学录像,开展教学理论交流会,举办往届志愿者、师范生的座谈会,实现教学经验的共享,加强对于基本教学规律的掌握以及教师基本技能的训练。同时,积极联系相近专业如社会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老师提供指导,制定总体培训计划,带来专业性较强的讲座,帮助志愿者正确定位自己,认识到志愿者支教其实也是一个大学生志愿者认知祖国国情,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过程。在实践方面可以通过旁听小学的课程吸取经验,多与小学生交流,并严格规范自己的言行举止,以身作则,为人师表,通过交流获得新的反思,从而更好的奉献自己。
(三)加强团队建设的管理
当代大学生往往对于自己的能力有很强的信心,但缺乏团队合作精神,导致了在团队行动中难以达成和谐高效的氛围。前期培训中注意团辅活动和课外游戏拓展项目开展,鼓励志愿者利用自己的独特优势和他人共同完成任务,让志愿者感受到团队的力量。建立合理有效的奖惩激励机制,激发志愿者的工作热情,提高工作效率。通过制定详细的活动策划做好活动准备,各部门建立起对志愿者的考核评价体系,并及时公示,做好信息的上传下达工作。加强团队整体文化建设,树立品牌意识,增强队员对于支教团的归属感,创造支教团自己的团歌、团徽、微电影、明信片、日历等纪念意义的价值符号,让志愿服务精神更多的转变成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力量感染更多的人。
(四)拓宽更多的发展空间
支教团作为公益性志愿服务组织,可以考虑寻求更高层次的公益性组织合作,获得发展资金,用于支教工作。支教团应通过积极进行公益项目的申请,销售自己的如明信片、日历以及义卖、募捐之类的活动拓展自己的融资渠道。对于在支教服务中涌现出来的事迹要多加宣传,以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志愿服务。在整体的发展方面,更多的与其他公益组织交流经验,寻求借鉴,总结经验教训,勇于“引进来”和“走出去”。在核心的教学方面,与其他支教团交流心得体会,并通过上网观看沪江、北京101等网校的视频积累授课经验,为自己的未来授课打下基础。在支教地的联系方面,支教团应力求用良好的日常表现和最终的实践成果与实践学校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以便支教活动的后续开展。
关键词:学生社团工作 思考
专业教育模块包含:专业培养和社团活动,主要是专业课程学习和能力培养,在课程设置中进行多模式的专业培养,通过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进行学业学术学习,进而在专业领域中深入探索。借助开放选修课程和实习实践环节进行能力培养,为后续创业就业打基础。利用社团活动促进能力提升、协调关系培养,带动班风学风,创建良好的沟通与学习氛围。
一、学业导师的工作职责
学业导师是实行学生事务改革后,对分院对接学生事物的工作人员的称呼。学业导师主管社团活动、第二课堂、社会实践、奖励评优、学生事务等。涉及方方面面,任何一点都不可小视,在纷繁的工作中,寻找工作重点服务学生,促进学风学业持续发展,不断进步。社团活动包括社团的建设和各类活动的策划、组织与实施;第二课堂是在课堂教学以外的时间,进行的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领域、加深专业知识以及增强文体类的才能展示等活动;社会实践是以“寒暑期为主,平时为辅”的原则,进行科技文化服务、志愿者服务、勤工助学、社会调查、参观访问、自行组织课题等活动;奖励评优包括国家奖学金和学院评优(根据下发的通知按照要求申报);学生事务涵盖班风、学风建设,学生干部培养,各类文化活动的组织,学生的学业指导和思想教育以及沟通礼仪养成等等,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使其成长为社会有用的专业人才。
目前分院设有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网络工程、软件工程四个专业,30个班,1000余人,学生事务烦杂事多,事关学生成长,占用大量精力。在有限的精力和时间内,如何完成如此浩瀚的学生能力提高工程?我们思考之余,就聚焦在人这个主体上,有了人力才可以谈建设。同时还需要团队协作,发辉团队核心作用,来指导、带领社团工作稳步提升,健康发展。
二、大学生社团建设
大学生科技协会的前身是分院的学生会,这个团体在于促进电子信息类基础知识的普及,注重培养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团体协作精神,通过实践训练来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的能力,为科技类人才的脱颖而出创造条件。协会根据分院的学科专业设有四个俱乐部:电信、通信、网络和软件俱乐部。大学生科技协会自成立以来,以“弘扬科技文化,营造科创氛围,提高科学素养,造就创新人才”为服务宗旨,始终抓住一个中心,两个重点,以支持教学为中心,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力为重点,借助校内与校外双平台、实行责任与制度双约束、采取培养与激励双举措的工作模式,为全校多个行政单位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组织大型的表彰、迎新、毕业典礼等活动近10起,策划并实施了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同时,借助信息工程学院产学合作的发展契机,利用企业平台开展各类学习交流活动,帮助学生对未来专业行业的发展扩大视野,寻求创业、就业资源。
1.大学生科技协会现状
目前分为5个俱乐部,核心人员23人,共计113人,占分院总人数的15%。核心人员主要是大三、大二的同学,占协会总人数21%,干事主要集中在大一,占协会总人数79%。从人员结构上发现,第一,大二大三的人员较少,尤其是大三的同学,经分析和调研得知,大三的同学进行的是专业主干课学习和实践实训环节学习,主要在幕后工作,起到指点和传帮带的作用,在活动中基本上退居二线。第二,梯队储备不足,传帮带也要有对接的人员,大二的储备源明显不足。第三,大一的人员储备量大,综合能力有待整体提高。
2.大学生科技协会建设
由上述现状分析,我们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团队的建设规划。
首先,狠抓核心人员的自我成长。社团人员既是组织者又是积极的参与者,通过学业导师和专业教师的辅助,核心人员在学期初制定自己的学期计划,明确学习、工作目标以及拓展计划。制定好学习规划后,相应生成工作绩效指标,在学期末中对应绩效指标考核给出一学期的综合评价。
其次,对已有的工作细则进行修订完善。对现有的考核条例进行修订,并配有相应的责任制:工作责任制、值班职责、考核和奖惩细则。
再次,着手优化组织结构构建梯队。强化培训,每学期至少进行2-3次骨干培训,提高团队的整体工作能力。重点培养,经过推荐和个人能力展现,提拨补充到核心成员中。竞争上岗,毛遂自荐,能者上位。
人是工作的主体,团队建设到位了,才能实施活动的策划与组织实施。
三、社团活动
上述提到过学业导师的工作事务繁杂,时间有限,事无巨细,精力有限。学习者的综合能力和实践能力如何提高,学习者的终身学习能力和与社会的和谐关系如何培养,都是我们要着重思考的问题。为此,我们将“以学生为中心,提高实践应用能力,促进学风建设;培养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的理念,渗透到各项社团活动中。以点带面,抓典型,以大学生科技协会带动分院学风提升,借助多形式的社团活动,促进综合能力的提高。
1.活动类型多元化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我们策划了不同类型的社团活动,如学科竞赛、专题报告、科技活动、组织文化、健康环保、活动倡议等系列。
2.活动目标明确
以学生的能力提高为近期目标,以学习者融入并能适应社会生活为长远目标。
3.工作思路清晰
活动前挖掘信息、分析数据,做好活动策划。活动中前期进行宣传、动员,深入人心。活动中专家点评与指点。活动后期经验交流、赛后总结。
四、工作思考
综上,提到工作重心在两个点上:人和活动。大学生科技协会建设,为社团工作提供人力。社团核心成员起表率带头作用,带动分院其他同学,共同促进学风建设,养成有效的学习能力。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以提高综合能力、专业技术能力为目标,培养与社会和谐关系的人才,我们所思所想正是服务于学生,培养指导学生。在此,主要提一下我们在社团活动中的思考。
社团活动的组织与实施结果好坏,有相应的指标认定,参加者的满意度和参与度是关键参数,而参与和满意也是我们工作的关键词。如何提高参与度?对活动感兴趣了,才会去参加。参加活动后是否满意?个人通过活动收益了,才会满意。问题被抛出来了,在一项活动的实施之前,调研很重要。针对于此,我们梳理大学期间每一阶段的需求,然后进行相应活动的安排。
对大一而言,新生刚入学,人生地不熟,以热情与关怀迎接他们,认真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初步进行专业、课程、学校情况介绍。在学生顺利入学后,组织学生手册、学籍制度、专业教育、参观等系列教育活动,将学生手册、学籍管理、课堂管理、图书馆管理等制度,制成ppt并讲解演示,强调规则制度中的侧重点,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学校制度管理知识竞赛,使学生熟悉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约束自己言行。
对大二而言,已经进行了一学年度的公共基础课程和部分专业基础课的学习,有点专业小感觉。亟待深入专业研究,那么学科竞赛就是很好的切入点。组织赛事点评和经验交流会是导火索,赛前培训是紧急就位。
对大三而言,是大学中的一个重要阶段,实习实践环节和专业主干课程学习以及校企融合基本上都在大三进行。校企协作是很好的途径,可聘请行业资深优秀专家进行案例专题。
摘要:高校学生活动作为高校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生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就目前高校学生活动开展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形式单一、创新不足、流于形式、学生参加学生活动时功利性太强、高校学生团体组织学生活动时经费匮乏和场地不足等问题。通过对高校学生活动问题的思考,提出了改善学生团体开展学生活动的对策,为学生团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及外部环境和条件,以促进学生团体的和谐发展。
关键词:高校;学生团体;学生活动;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8-0218-03
每个刚考入大学的学生都对大学生活充满了期待,一个大学生完整的大学生活应该包括几个部分:专业课知识学习、学术活动、寝室生活和学生活动[1]。作为高校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生活动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刚入校的学生对丰富多彩的学生活动更是充满向往,与此同时也会充满点点的迷茫。众所周知,高校学生活动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主要阵地之一,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2]。但是,近些年高校学生活动的开展却很难收到预期的效果,活动质量下降,一些活动老旧无新意,创新性缺失,很难满足现在高校大学生对活动的要求,以致于现在的高校学生活动演变成为“为完成某个任务而被迫搞活动”、“为了评优而刻意搞活动”或者是“为了刷学生社团的存在感而搞活动”的恶性循环。这就使得高校的许多学生团体因为缺乏创新意义、可操作性、教育引导作用的活动失去了作为支撑的活力。利用学生活动充实高校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利用学生活动做好高校学生的就业与创业引导,间接或直接地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帮助,这应成为当前大学生教育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目前高校学生开展学生活动存在的问题
高校学生活动作为大学生课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丰富校园文化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高校中,学生活动大多是由以学校或学院学生会和学生社团为代表的学生团体组织策划,并且负责实施的。就目前高校学生活动开展的现状来看,主要存在以下五个方面的问题。
(一)高校学生团体组织学生活动的形式单一,创新不足
当然,在某些高校中不乏有一些质量较好的活动,但不可避免的是一些学校的学生团体举办的一些活动越来越形式化,举行活动不求学生的活动质量,形式单一,缺乏自己的思想,比如很多学校都有的动漫社,每年都要举行类似动漫形象模仿,也就是现在经常说的Cosplay这类的活动,这个看起来形式是挺新的,初期会吸引很多学生参与,但年年都是模仿、走秀和简单的动作展示,没有一点变化或者进步,学生在社团内部接收不到新知识,锻炼不到新能力,如此时间长了,当学生已经厌倦了这种一成不变的活动时,参与度肯定会降低,那么日后的类似活动也只能是完成任务似的应付对待,社团也就形同虚设了。如此下去必然会打击师生的积极性,这个学生团体也将变成“一潭死水”。
(二)高校学生团体组织学生活动时为了完成任务疲于应付,流于形式
在高校中,学生团体成员人员众多、流动性大,管理比较困难,在举办一些活动时的意见分歧大,使得很多活动得不到相应的重视,一些需要专业知识较强的活动,比如一些学校的化学协会,经常要搞类似趣味化学实验这样的活动,正常开展化学实验是需要实验仪器和实验药品的,同时一些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因为这些因素的存在,活动中需要一些有着丰富专业知识的教师作为指导老师,不然容易发生实验事故。但由于学生团体在组织策划过程中安排不合理,使得很多有经验的老师抽不出时间和精力参与学生团体的活动。当然也有很多教师对学生团体活动并不很重视,更有甚者将学生活动和教学对立看待,即使一些教师在学生的邀请下也会参加此类活动,但积极性不高,疲于应付,只是抱着完成任务的心态来对待,在活动中起不到指导的作用,这就使得此类活动少了很多的专业性,活动质量也必然不高。从学生角度出发,比如在参与一些宣传类的活动时,由于宣传活动参与人数相对较多,在活动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参与宣传的团体成员,他们由于对宣传内容理解不够或者宣传内容不是其兴趣点,而导致在宣传过程中积极性不高,以至于参与活动时流于形式,只是象征性地参与一下活动,并没有深入到活动中去,更有甚者会表现出消极抵触态度,有这种情绪的人多了,活动自然也就很难达到预期效果。
(三)高校学生团体组织学生活动时不善于听取别人意见,自我满足
对于一些高校中成立年份较长、资历较老的学生团体,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特有的管理和活动模式,很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自我满足、很难听取别人的意见的现象,每年总想着将自己固有的一些较为成熟的活动办好,而没有考虑到这些活动是否能跟上发展的步伐,是否有助于现在的学生发展,能否起到锻炼学生能力的作用,如果这些答案都是否定的,那么即使这些活动再成熟、举办的年数再多、经验再丰富,也没有办下去的必要。每个学生团体都有自己的特色或者固有活动,但如果每个学生都只将目光局限在这些已经很成熟的活动上,没有一点改进或者改变,每次都是重复上一次的活动,将举办活动变成了无限制地复制与粘贴,那学生团体的发展也必将失去活力,团体成员的思维也会固化,没有创新力,达不到锻炼的目的。
(四)高校学生参加学生活动时功利性太强
国内大部分高校在评优、评奖时都采取综合测评统计或者绩点统计的方式,而不管哪种形式都将学生参加学生活动后所取得的证书或者参与证明作为加分的一个条件,并且会将活动细化,分为国家级活动、校级活动以及院级活动,每种活动又根据活动中所取得的成绩给予相应的加分,这种制度的出现就使得很多学生在参与学生团体活动时有了选择性,如某个活动意义很好,能够通过参与活动使自己知识面得到提升,但这个活动最终不会给予相应的奖励或者加分,那么即使这个活动再有意义、对自己帮助再大、参与的人数和参与学生的积极性也不会有那些即使对自己能力提升没有帮助但是能有加分的活动多。现在的高校中有这样一批人,只要是能够增加综合测评分或者点的活动和比赛都会去参加,没有一点针对性与选择性,纯属是浪费自己的精力和时间。现在的大学生在高校中面对形式多样的活动,要做到有选择性,不要功利心太重,参与活动的目的是要锻炼自己某方面的能力,为自己以后走上社会打基础,而不是仅仅为了获得奖学金或者得到几本证书。
(五)高校学生团体组织学生活动时经费匮乏、场地不足
做活动是需要活动经费和活动场地的。目前,高校中的学生团体举办活动的活动经费主要来自学校、团委、会员会费以及社会赞助。学校拨付的经费一般只给参加省市以上比赛的社团;校(院)团委拨付的经费也限于学生团体举办一些校级和院级较大型的活动使用,而学生团体平时开展的活动只能靠会员缴纳的会费,会费的收取有严格的规定,并且收取的会费非常有限;社会赞助没有保证,有时还拉不来,也有些学校或者学院不太赞成学生到社会上拉赞助。这就使得一些好的活动策划因为经费问题被搁置或者抛弃[3]。比如:现在每年各大高校都要做的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对于一些学生活动有时候真的很难做到既要活动质量好、社会影响力大,同时又要所花经费少。所以很多学校的寒暑假社会实践都是形同虚设,虽然是有,而且每年都在大张旗鼓地搞,但活动质量真的很堪忧。可笑的是最终还要从这些活动里通过提交的活动报告选出优秀学生进行表彰,这就使很多高校学生在学校就养成了夸大,甚至捏造事实、报喜不报忧的习惯,这样风气的养成对学生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同r,大都数高校在规划过程中只考虑到教学用场地和办公住宿用场地,而没有规划学生团体的活动场地,或者是与办公用地和教学用地规划到一起,但没有详细合理地分配,这就使得大多数学生团体没有相对固定的活动场地,使学生活动的开展受到了很大制约。
二、新时期改善学生团体开展学生活动的对策
针对上文提到的种种问题,我认为应该健全体制,加强学生辅导员在其中的作用,注重引导,营造一个好的活动氛围,同时对于活动开展要有选择性,并且尽可能地改变评优评奖制度,使得学生有选择性的参加活动,做到参加活动有收获、不盲目、不跟风,真正杜绝“为了办活动而办活动”的现象。
(一)对学生团体开展学生活动要规范管理,加强领导
在高校中负责学生团体开展学生活动的大部分是学校团委或者学院团委。学校和学院团委在做好团的宣传工作的同时,还需要指派专人负责学生活动工作,对学生活动的意义、活动的可实施性、活动的经费预算等重点环节明确管理内容、目标、原则和办法。对学生活动要严格把关,并加强监督,督促学生团体在活动前期制定详细的活动策划,并且在活动中积极调研,在活动结束后积极总结不足,并做出及时改正,对反响较差的活动坚决做出改动或者取消[4]。同时对学生团体及其成员的行为加以规范,保证学生团体健康、积极、持续、稳定地发展。把管理的重点放在参与者思想的正确引导上,把握方向,正面引导,防止消极负面的思想出现。对学生团体组织的校外较大型活动要严格把关,并加强监督,不使违背宪法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错误观点和言论通过学生团体活动得以散布、传播。
(二)利用指导教师对学生团体开展学生活动进行指导和监督
上文也提到高校学生团体组织学生活动存在活动形式单一、创新不足的问题,而作为现在大学生主体的“90后”学生思维活跃,且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本身最该有创新意识的一批人,却没有了创新思维,做不出有创新力的活动,究其原因还是学生缺乏引导,老活动可以办好,但没有尝试过的新活动就无从下手,不敢将创新思维投入到活动中去,因此要使学生团体的活动质量有提升,参与学生有收益,必须保证给每一个学生团体都配备指导教师,在活动策划的前期,指导老师要根据活动的意义、可实施性、经费花销情况进行相应的监督,及时杜绝一些陈旧、低俗、耗费经费过多的活动开展。同时,有时候作为刚开始接触活动的学生很难预期活动质量的好坏,但有经验的老师就可以给出有针对性地指导,同时在创新意识上也可以做出正确引导,激发参与策划者的创新思维,使得活动更有可实施性与创新性。
(三)对学生团体开展学生活动大力扶持,打造精品
现在的社会一直在提创新,对于学生团体开展的学生活动创新固然重要,但并不是将以前成熟的活动全部抛弃,而是要在原有活动的基础上创新,吸取原有较成熟活动的成功经验,有所改变,并且积极打造精品活动,做到学生团体活动的继承与发展。活动数量不需要求多,而要求精,要使参与的学生参加每一个活动都有收获。同时,学校应在活动经费、活动场所、设备、指导教师的配备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高校团委或者学院团委要从活动时间、活动形式、活动内容、活动效果等方面对学生团体活动实施全程指导,解决目前学生社团会员素质不高、活动层次较低、发展不平衡等普遍存在的问题,提高活动层次。通过举办类似社团文化节、社团活动展演、优秀学生活动评比,以及组织学生团体参加各类比赛,特别是省级以上大赛等活动,打造精品活动和品牌活动,建设一批特色鲜明、管理规范、在校园内有广泛和积极影响的学生团体,发挥其示范和带动作用。
(四)生涯规划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地参与活动
学生积极参加团体活动,这本是件值得鼓励的事情,但没有选择性地参加活动,将时间都花费在一些对其自身规划没有太多帮助的活动上,或者为了活动的参与奖励而参加活动,这样就违背了举办活动的初衷,所以为了避免类似现象的发生,需要由教师加强学生自身规划的引导,在入校初期引导他们做“大学生涯规划”,在进入高年级后再引导学生做“职业或者考研、出国生涯规划”,让学生的每一步都有规划,这样他们参加的活动也不会因为目标模糊而盲目。同时,对于一些学校的评优、评奖制度也需要作出相应改变,不再是只要参加活动就可以加分,而要参加活动并且取得奖励才给予加分奖励,有了竞争性,这样可以增强参与学生的积极性。利用学生活动做好高校学生就业与创业引导,也是间接或直接地为大学生就业和创业提供帮助。
(五)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和谐发展
高校学生团体作为大学校园里能够相对独立地开展活动的群众性非正式团体[5],虽然高校学生团体中的学生会和社团都隶属于团委管理,但平时举办活动都是各自负责,在举办一些稍大型活动时经常受到资源限制、参与人员不足等因素影响,使得活动质量下降。要改变过去各自为战的格局,形成团委主管、学校宣传、学生管理,教务、科研及后勤等部门共同关心、学生会以及社团合作办活动的局面,同时也可以有效整合校内外和社会资源,为学生团体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内部及外部环境和条件,以促进学生团体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高校学生活动在高校学生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在高校与社会中起到桥梁和纽带的作用,好的学生活动也是凝聚青年学生的积极有效载体。现如今高校团体活动仍有很多问题,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要积极探索学生团体活动的发展趋势,积极引导,认真研究学生团体活动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不断探索新思路和新方法,使学生团体活动质量能有进一步的提升,这既是引导当代大学生健康成长、促进高校和谐健康发展的需要,也是培养造就大批符合社会发展的合格创新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闫宏微.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问题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13.
[2]罗琴.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管理模式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8.
[3]郑小红.高校学生社团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2):141-143.
[4]常青.高校学生社团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5]董轶文.对我国高校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
树立报网融合统一的品牌印象
品牌是吸引人们访问传统报纸和其网站的一个重要因素。当前有两个令传统报纸担忧的倾向:一是老的品牌资源优势在新媒体冲击下,因为没有创新和改革,一点点在丧失,而其网站尽管相比一般商业网站在品牌方面有较高起点(如信任度更高),但也可能会给受众带来一种严肃、庄重的“传统报纸刻板印象”,妨碍一些受众认同。
因此,对于传统报纸网站来说,品牌并非其绝对优势。品牌营造,也是一个全新的任务。更重要的是,报纸网站的品牌建设,不能单靠新闻一种产品打天下,也不能仅仅躺在传统报纸品牌下“啃老”,更不能在与传统报纸品牌割裂中损害品牌形象,它需要一种全面的营销策略。
整合理念定位和风格形象
报网融合后首先就是要进一步明确核心办报(网)理念,并在明确定位前提下,突出差异化,从品牌视觉融合切入,主报与网站页面同步设计,通过塑造独特品牌定位、好的品牌识别系统以及好感度,强化而不是虚弱读者和网民眼中统一的品牌印象。
正是因为有了理念作为载体,才拥有稳定的读者(网民)和广告客户。报纸和网络可以既践行共同的价值取向,又探索各自不同的内部运作模式。也可以在广告宣传上遥相呼应,在定位上达成默契,形成合力。可见,建设好报网融合为一的品牌印象,并非简单刻板的照搬,而是和而不同,需要适应报网不同特点进行形象设计,并在内容上互动互补。
对于报纸来说,要适应现代青年读者的需求,特别是青年网民的视觉需求,要在版面上创新,而网站页面的设计,要与主报有共同的价值追求和视觉共性,使读者和网民能够清楚地高度认同。
对于新闻网站来说,还有几点不同于传统报纸的品牌塑造方法值得参考:一是把品牌变成可记忆、易传播的符号,比如腾讯QQ的小企鹅;二是把产品体验生动化、娱乐化,比如说把产品的使用过程变成受众可感知的故事;三是学会讲故事, 百度在上市路演时讲了一个“中国的GOOGLE”的故事,结果创造了股价飙升的神话;四是要学会借势,不能借势就自己造势;五是创造需求比寻找心理区隔更加重要;六是忘记大众传播,让网民主动传播,也就是“口碑传播”作为其传播的主要原则。
整合内容采编和传播手段
报网融合后内容要互动互补,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报纸和“网络版”,采编流程也应发生相应变化,新闻热线、新闻版面和报纸网站构建平台,形成三位一体互动机制,整合直播、博客(播客)、音视频联动、短信等立体传播方式。
报纸优势即核心竞争力在于内容资源,专业的采编能力,特别是深度加工、编辑优势。报纸应该注重将自身内容资源加以经营,使之获得超值利益。可以利用信息内容资源与网站等新媒体交换其渠道资源,共同开展互利多赢的经营活动。
而网站内容,更是要适应融合的变化,大胆进行改造和创新。在美国,报纸网站已受到和报纸一样的重视。庞大的传统报纸一线采编队伍使网站拥有无比迅捷的信息渠道优势。原来那种以报纸截稿时间为写作任务要求的工作方式正在被一种随时准备向其网站传递信息的方式所取代。网站内外部各环节、各部门通过整合协调一致,一些媒体主报和网站也已合署办公、共同策划,网站新闻内容统一发自有采编权的报纸编辑部。比如《纽约时报》的网站经过10年单独营运以后,已将网络和报纸新闻部门合组,传统报纸的编辑部如商业、都市新闻部等部门专门有一人负责网站编辑,同时选拔一些优秀编采人员充实到网络运作部门,采编权在传统报纸,品牌运营由报网共同推进。
报网互动方式也越来越丰富多彩,主要有以下几种:
1.新闻热线―新闻事件―报纸新闻―新闻跟贴―新闻论坛(话题)―报纸又从中获取新闻资源。
2.报人博客―新闻背后的故事―记者与受众交流。
3.聊天室―嘉宾与受众互动交流。
4.QQ群―聊天主题(根据重要时段或新闻事件)―网友聊天―报纸获取新闻资源。
5.合力行动―报网共同策划、举办各类品牌活动。一些报网正在探讨各种机制,增强新闻的独家性和增值性,如网站先摘部分报纸内容要点,后发全文等,凤凰网全面改版后,《凤凰周刊》的内容就不再像以前那样全部上网。
6.报网直播―大江网推出全国首个报网互动栏目《江报直播室》,每一期的《江报直播室》都能在第一时间广泛传播,次日在主报推出《江报直播室》深度报道。
7.报网内外联动―《北京日报》专刊部和京报网联手互动直播,就显示了这一优势。
8.与视频、音频、短信等相融―在不久的将来,记者可以先将视频和图片、文字处理后上传网站,编辑后发给手机用户,最后次日见报。
以活动创新品牌营销的新模式
从策划活动入手,改进以内容树品牌的传统模式,创新品牌媒体带动品牌营销的新模式。 报网融合时代,要有强烈的打造报网一体化品牌传媒的意识,同时努力调动企业和消费者的品牌意识,承担传播品牌理念、塑造品牌中国的责任。
整合采编资源与经营力量
现存管理体制下,报纸各种营销传播活动往往由不同部门负责,为进一步加大品牌推广和营销的力度,一些媒体在内部组织机构和制度设计上进行改革,比如成立活动品牌推广部强化营销统筹工作等。
《中国青年报》2006年专门成立了一个品牌推广部,避免各部门、子报、网站各自为阵搞活动,缺少统筹和有效维护管理的局面。该部门试图围绕统一的品牌资源优势,发挥报网的各自特点,发挥采编和经营各个部门的积极性。
整合策划行动与项目执行
报网行动要步调一致,报纸的营销需要统筹,网站的内容、商务与社区之间也应该有机结合,而不是各自为政。在“互利多赢”利益诉求上,大型活动策划和营销是探索“报网”形式之外深度拓展的盈利模式;是报网突破自身产业边界,延伸新的产业空间的一种探索,在与受众和广告客户的深度互动中,自身品牌得到进一步强化并由此带来额外经济收入。
活动主要类型有:一是公益性活动。这些活动也是以提高媒体影响力为主要目的,不以盈利为目的,通过活动,凝聚大量受众,间接吸引广告和获得经济收益;二是品牌冠名活动,从冠名各种论坛会议到冠名轮船、火车、飞机等的行为;三是形象宣传活动,如周年庆典、社庆活动等;四是商业性活动,如房地产论坛、汽车嘉年华、房展等等活动;五是评选论坛、协办特刊等品牌推广活动,有盈利和非盈利两种;六是会议营销活动,如经常召开节目推广会、客户联谊会、经销商联谊会和客户互动交流等。
这些活动要有创意和质量,要有公信力和长远眼光,要与自身报网品牌定位相符,不能为了短期利益而杀鸡取卵。
整合资源拉升品牌价值
从关系营销入手,改传播单一新闻产品为提供多元化的信息增值服务,改传统报纸广告发行模式为多元化电子化品牌营销(广告发行)模式,在提升自身品牌过程中不断为客户创造更大价值。
整合外部资源
如上面所述,在有效整合一系列内部资源(如报网之间、主报子报之间、采编与经营之间等等)同时,还要有效整合好外部资源,也就是充分实现品牌的关系营销。
一是多媒体合作,以达到品牌延伸和营销的目的,特别是传统报业急需整合多种营销手段。二是整合与相关政府、企业、民间社团等之间的关系,寻找共赢互惠的合作点。一些媒体网站正成为社团建设、沟通的一种桥梁。在美国报业协会为媒体网站特设的“数字边缘奖”评选结果中,很多获奖的报纸网站,特别是发行量不大的地方报纸网站,都把社团服务作为自己的一项重要内容。三是整合相关产业资源,建立文化传媒产业基地。一些传媒集团已经通过品牌延伸产业链条,采取各种灵活多样的合作合资方式,发展了相关的文化创意产业以及房地产、旅游、金融等产业,并逐步建立起自己规模化的产业基地,集产品(包括新闻和信息产品)研发、生产和营销于一体。
整合特定读者(网民)群和数据库
大众传播正由受众信息共享模式,向信息共享加信息分享转移,即不再只是千万人共同接受同样的信息这样一种模式,群体、个体对信息需求的差异,使受众正在被分化为越来越小的个体。所以要建立完善、详实的资料库。整合报网各部门彼此游离的信息资料,包括读者(网民)群基本构成情况、各类市场调查结果以及报纸发行(电子报纸发行)和广告收入数据等。经过科学整理与分类的信息,可以为报纸及时调整营销传播或开展新一轮传播提供准确依据,适应客户购买大量专业数据和接受高质量服务之需。比如美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连锁企业甘乃特集团,在6至7年时间内,逐渐建立起一个“特定读者内容供应链”,以求覆盖那些原来被忽略的读者群,很快“供应链”上的各类出版物就达到千余家,带来意想不到的众多新盈利点。
整合多元化与电子化营销模式
报网融合时代,电子化已成为趋势,新技术革命下,新的多媒体形式电子报,充分体现了传统与新科技结合,也是提高报网整体品牌营销竞争力的一种方式。报网融合新品牌竞争力直接带来的新盈利模式有:电子报收费订阅、电子报的广告销售、衍生产品(光盘等)。电子化报纸网上订阅量可能呈几何数递增,其中穿插的音频视频和短信等带来的广告空间,是传统报业不敢想象的,而这些营销模式能否成功,最终还是取决于能否有效整合多元化与电子化的品牌营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