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教育信息化

小学教育信息化

时间:2022-03-19 14:01:4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学教育信息化,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小学教育信息化

第1篇

关键词:乡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现状

一、问题的提出

2015年4月2号,教育部网站公布了《2014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报告》显示我国学校教学设备条件明显改善,学校的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但教师师资水平不能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推进,尤其是乡村教师,严重影响了教育信息化推进的进程。

二、调查设计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通过了解乡村小学教师教育信息化现状,进而发现教师师资存在哪些障碍。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并现场发放回收,样本来源于纯乡村小学(乡村镇以下中心小学包括教学点),调查共计发放问卷90份,回收86份,回收率为95.53%。根据以往文献,本次调查的指标包括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对教师信息技术支持程度、教师教育信息化意识。教师教育信息化意识是教师提高信息化水平的价值导向,对教师信息技术支持程度意味着教师自身外在条件,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为教师自身内在条件。

三、调查结果分析与讨论

(一)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是指在具备信息化硬件设施的教室内,乡村小学教师使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如已会使用的多媒体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通常使用的媒介、课堂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频率、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的程度、是否已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等。1.目前教师已基本会掌握一种甚至多种多媒体教学方式,但使用频率比较低。由表1结果可知,其中有54.65%的乡村小学教师已经会使用“投影+幕布”的简易多媒体该方式,73.26%的教师会使用电子白板技术,33.72%的教师会使用一体机,仅11.63%的教师会使用在线教学方式。在教学中通常使用的媒介为“黑板和电子白板交互使用”占比为38%,为“电子白板”的占比为35%,说明教师在教学中以电子白板为主,交替使用黑板为辅;也会采用“投影+幕布”的简易方式进行教学。总体来说,乡村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虽有了明显提高,但使用频率不高。2.信息技术运用的深度不够,尚未达到教育技术与课程融合的程度。如表2所示:信息技术教学应用水平处于“一般了解,大致领会”的教师人数约占90.59%。教师基本上都处在这个程度,能满足基本教育教学要求,成为一个简易的信息化课堂教学者。而更高水平的“非常熟悉,融会贯通”仅有8.24%,说明乡村小学教师将信息技术融入教学的水平有限,课堂呈现效果简单重复缺乏创新,在应用信息化教学上提升空间巨大。3.大部分教师借助免费资源平台,尚未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如表3所示:有39.53%的教师未建设自己的教学资源库,60.47%的教师已建立。由此观之,乡村小学教师已具备应用信息技术授课的初步能力,但其熟练水平普遍不高,融合创新的能力也很缺乏。只是停留在对信息技术浅层的“会用”阶段,总体上看信息技术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

(二)对教师信息技术支持程度1.培训次数较少和培训重点不符合实际需求。如图1所示,教师平均每年参加国家、市或者区县、学校组织的教育信息化培训次数大多为1-2次,分别占比31%、43%,说明教师培训次数少,力度并不高,乡村小学能给予教师吸收新知识和提升信息技术的机会不多。乡村小学对教师现代信息技术的培训主要以“课件制作”和“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的基本技能”为主,分别占比56%、60%,其他培训内容均不超过30%。学校主要以基础的信息技术使用能力培训为重点内容,而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的高层次信息化理论与实践的培训较少。2.培训技术不足以满足教师提高自身的技术能力。此题设为教师认为自己目前信息技术培训的重点应落在何处。如图2所示:33%赞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35%赞同计算机和网络的使用的基本技能方面。乡村小学教师认为在培训重点应该是观念转变的与认为培训重点更应注重实际操作的比例为15:71。说明大部分教师的观念已经改变,技术上的不足使教师想从培训中得到有效的帮助,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能力。3.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希望获得基础设施建设和教学资源的支持。教师在教育信息化应用方面最希望获得教学资源的供应以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一方面信息化基础设施已经建成,需要定期的维护与更新;另一方面,教学资源的供应的不足使教师对信息技术使用上有所限制,需要学校资源供给和懂得如何借鉴与学习网络教学资源,共享优质资源,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自身能力的支持和拥有自己学校一支强有力队伍的不断指导和引领也很有必要。具体见表4。第12期LEARNINGWEEKLY信息技术培训是帮助乡村小学教师提高教育信息化的主要途径,具体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究:学校方面,满足于解决教师基本的硬件设备使用问题,而忽略了培训内容缺乏深化整合意识;教师方面,从自我主观层面提出培训的重点为信息技术能力,观念已经悄然发生变化,但其在信息技术相关培训中所学习掌握的并不多,从每年参加的培训次数可见培训的资源很贫乏。因此,教师更需要培训来进一步提升信息技术能力。

(三)教师教育信息化意识教育信息化意识是指教师是否具有教育信息化思维。本部分调查的主要内容旨在了解教师是否有教育信息化意识,以及其在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内容包括信息技术对教师的教学是否有促进作用,教师是否会有意识地与他人进行研讨、是否积极参与技术支持的学科发展活动、是否认为有必要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及四个方面。调查结果如表5所示。1.教师相信信息技术可以促进教学,并认为有必要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参与调查的教师中,几乎所有的教师都表示信息技术对教学有促进作用,仅有一人表示不知道。教学资源库是指教师把各种与个人教学、学习相关的多类别的数字化资源,科学合理的组织成为方便存取和管理的数据库对象。95%的教师认为有必须建立自己的教学资源库对资源进行分类管理,5%的教师没有这方面的意识。2.教师愿意积极参与技术支持的学科发展活动,并有意识地与他人进行研讨,相互促进。91%的教师表示会积极参与技术支持的学科发展活动,愿意不断更新理念、知识与技能,显示教师们积极性高。91%的教师表示会有意识地与他人进行研讨,但是仍有9%的教师表示否定。说明虽然大多数教师在应用信息技术教学中会有意识地与同事进行研讨,相互促进,建立相互帮助的信息化教学方面的沟通关系,但小部分教师仍固步自封。3.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1)教师自身信息化技术能力不足,团队力量不够,如PPT制作技术有限,信息化设备部分功能不会使用。(2)信息化教育资源匮乏,一方面是教学中所需要的视频资料、图片资料等部分查找困难,如体育教学能应用的教学资源较少,另一方面是教育网络资源过于繁杂,筛选优质资源困难。(3)信息化专业培训次数少,信息技术提升不够;现代化教育技术更新太快,培训内容跟不上节奏。(4)信息化教学能力不够,信息化与教学相分离。在教师信息化意识层面上,教师能够发现自己在信息化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大多数人认为信息技术对教学有促进作用,也愿意与同事建立相关知识体系的交流互助模式,积极参与信息技术支持的学科发展活动,支持去建设自己的教学资源库。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问卷调查的结果,不难发现乡村小学教师自身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滞后于现代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缺乏一定的融合创新能力。而且,教师虽具有信息化意识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缺少有效的行动。从信息技术支持程度来看,乡村小学教师是“特殊”群体,他们迫切地需要培训等途径来提升自己有限的水平,可培训往往最容易忽视教师自身的动机需求,导致培训效果不佳、事倍功半。据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提高培训质量,丰富培训形式随国家对乡村教育的投入日益增加,硬件不足作为曾经影响乡村小学信息化发展的最大阻碍已日渐消解,而乡村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过低成为国家推广信息化教学的主要障碍,因此,需要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质量。一方面,完善职前培养体系。师范教育应重视信息素养的实操训练,避免仅注重理论的局限,加强信息技术在实际教学中的应用,避免单一的办公软件的学习,可适当学习实用性强、趣味性足、应用性广的信息化技术;另一方面,重视职后培训。农村小学由于经济水平落后,教育质量较低,难以吸引优秀的小学教师留下任教,也难以请到相关人才进行培训指导,造成“多媒体闲置”的资源浪费现象,为解决这一现象,可开展形式多样的培训,如同行交流、现场指导、专家授课、优质课比赛、校际观摩等,不断提升农村小学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水平,提高教师的主体意识,建设符合本校校情的“校本资源库”。

(二)提升应用水平,融合学科教学问卷中第三个维度为教育信息化意识,从中均可发现乡村小学教师对教学信息化的观念已经转变,但知易行难,在很大程度上,教师只满足于操作一些简单的信息技术,缺乏落实学科信息化建设、深度融合于教学实践的行动,致使出现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的恶性循环。农村小学教师应努力克服实有条件的不足,开拓各种渠道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水平,如远程培训、连线专家、课堂实践等。教师还应该在满足当前应用的基础上,学会有选择地掌握信息技术,最好结合学科特色和学科内容来进行选择,这样更具有精确性和创造性。此外,应以年轻教师的信息化思想和技术带动学校整体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的变革。

第2篇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一场全球性的教育革命,正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全方位迅猛地展开,教育信息化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此刻,既担负着知识普及与文化传承,又是高素质人才培养摇篮的中小学,该如何来迎接教育信息化的挑战呢?

中小学教育必须信息化,也必然信息化,这已是为实践所证明的雄辩命题。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直接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庞大系统工程,它要求建立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全新教育体系,因而必然涉及到诸如目标与任务,决策与管理,模式与评价,环境与资源,手段与技术,科研与培训等各个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对于传统的教育教学模式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因而,对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这个过程必须逐步探索,及时总结,切莫等闲视之。

经过本人的全面了解和系统分析,结合周边学校的一些实际情况,以下我粗浅地来谈一谈本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过程的一些体会和看法。

    一、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

    信息化教学环境是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教育信息化离开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所需要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就成不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内容。信息化教学环境,决非仅仅硬件系统而已,而是硬件、软件和潜件三者有机的综合系统,与传统的教学环境相比,其具有明显的优势:①.增强了共享学习资源的通信功能;②.实现了教学设施的网络化;③.促进了多媒体学习环境的完善。对于这一块的建设,我校领导层以长远的眼光,审时度势,在学校经济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耗巨资跨出了迈向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第一步。在这几年里,为了能满足学生信息化学习的需要,逐步建立了多媒体计算机教室、宽带校园网、电子阅览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目前,学校正在积极想办法,多方筹集资金,加紧多媒体教室的建设。致力于建设用于信息化教和学的各种支持系统及用于各种教育资源、教育设施管理的信息管理系统等。

    二、信息化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利用

    信息化教育资源是指用于教育信息化的各种资源,如学科教案、电子教材、各类素材、试题、百科知识、教研论文、教育新闻信息及各类教育统计数据等等。信息化教育教学过程的开展与控制;有赖于通过对各类教育信息资源的传播分析、处理、加工、利用等手段来进行。换句话说,离开了教育信息资源,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活动便难以开展,教育信息化更是无从谈起。

时下不少的中小学赶浪潮耗巨资建立的校园网,由于缺乏教育教学信息资源,难以发挥其在教学、科研和管理上应有的作用与效益,造成设备的闲置和浪费,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校园网的设施将面临着急速贬值的尴尬境地。这便是称为“有路无车无货”的现象,造成这种局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严重缺乏,这一问题也成为了制约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瓶颈”。针对这一现象所形成的“瓶颈”,我们已充分认识到了其中的厉害关系,及时从市场上引进和购置了大量的各学科电子教材教案,各类素材,共享软件、试题,并从K12、百年树人及北大附中远程教育网引进大量的教育教学资源,弥补了由于教育教学资源不足形成的“瓶颈”,并且与其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以适应信息技术和教育信息化建设不断发展的需求。

    三、教育信息化与师资培训

    现代信息技术向人类发起的挑战,使得整个基础教育界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促使传统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和学生学习方式都随之发生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自然地,被视为课改之关键所在的教师,其职能、角色的定位,也将逐渐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这种新型教师的职能转变,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也使得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必须包含现代化师资培训的重要内容。

对于师资培训,培养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型教师这项工作,我校虽然已走在了前面,但校领导认为,这个问题仍将作为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教育管理下一步最主要的工作。可见我校领导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学校已经不惜重金初步建成了能适应学生信息化学习的信息化教学环境,并且引进和完善了信息化教育教学活动所需的教育信息资源,在教育信息化所需的两个基本条件都基本具备的情况下,要走好走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工作便是转变教师职能,将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成“设计者、指导者、组织者、帮助者、学习资源的管理者及研究者”,目前,这项工作已是制约我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对此,当务之急应是立即启动和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工作,针对老教师的特殊情况,从头从快从优开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培训工作,切实地转变教师职能,这项工作已刻不容缓,也只有这样才能将我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为我校的快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才能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改革中走在前列。

    四、教育信息化与新型教学模式的建构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和学习方式指导下,在某种环境中展开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结构形式。从目前某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实施情况来看,有些领导和教师还存在着片面的模糊认识,他们只是关注建机房,购设备,网络布线等硬件设施的建设,只是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升学率,仍停留在“黑板+粉笔”的传统教学模式上,而对与信息化教育相匹配的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不甚重视甚至根本不去考虑。具体表现在:一些教师根本不去或者很少主动地去学习计算机,掌握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不用或者很少用学校已有的教育信息资源;一些领导也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的开展情况,不重视培养教师掌握信息化教育教学的能力,对教师能否用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及是否使用了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开展教学活动的情况不重视或不作要求。

    如果是这样,我们便会步入一个“怪圈”:一方面叫喊投资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经费短缺;另一方面花费了大量资金建设起来的计算机机房、多媒体计算机教室、电子网络教室、电子阅览室,电子备课室,远程教学信息网络系统、校园网等现代化教育教学设施和大量的教育信息资源却闲置在那里,对一线的教学改革起不到多大的实质性作用,仅成为供检查、参观、炫耀的奢侈品,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又将面临升级换代贬值的风险,因此将严重阻碍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进程。

要彻底走出这个“怪圈”,就必须更新教育观念,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建构。道理很明白,信息化硬件环境是死的,被动的,而新型教学模式中的交互作用过程和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认识过程却是活的,能动的,因此,校领导和教师必须重视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通过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人(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来充分发掘教育信息化的最大潜力,也让这些耗巨资建成的信息化教育硬件能够物有所值、物尽所值、物超所值。所以,在教育信息化的前提之下,促进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建构新型教学模式,既能充分发挥教师在课堂上的主导性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认识的主体性地位,也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的重点所在。

第3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农村地区

引言

信息时代的到来让我国的基础教育进入崭新的发展时期,课堂信息化建设成为政府、社会、学校多方面共同努力的方面。对于农村及偏远地区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问题更是重中之重,需要投入更多的资金和人才,才能缩小与发达地区教育的差距,实现跨越式发展。在2012年,教育部就通过《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宣布实施各级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战略。该战略为促进教育优质资源共享,实现人才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所以,对于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下文详细讨论了现存的问题和解决策略。

一、农村及偏远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1.网络信息教学资源不足

对于像新疆农村地区这样的学校来讲,首先遇到的问题就是经费问题。地方财政较低,本来用于教育建设的投入就不高,对于配置计算机、建设基础网络设施更是捉襟见肘。这成为农村和偏远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其次,教育应用软件难以适应农村的教育状况。多数教育软件面向城市开发,硬件要求也相对较高,对于农村和一些偏远地区,可能没有网络,这就使教育软件难以选择和使用,不能及时获得配套的教育信息。课堂教学内容再次回落到课本本身。面向农村和落后地区的学生信息化学习资源严重匮乏。

2.传统教学教育观念束缚创新思维

教育现代化必须做到教育思想的现代化,观念上是否能够接受并重视信息化教育控制创新教育进程,学生、家长和教师的思想观念直接影响教育的进行。虽然学校前期投入很多,建设起信息化教育平台,但是资源利用的措施和机制没有保障,教师队伍没有形成良好的使用习惯和氛围,没有利用这些良好的资源进行信息化教学。中小学教师因为身处农村和偏远地区,自身水平也难以提高。传统教育思想束缚家长和一线教学队伍,更加重视学生考试分数和记忆性知识,不重视信息化教学的拓展。这就使学生本身没有信息化学习的氛围。教育观念保守,校园信息文化氛围淡薄成为又一个棘手问题。

3.师资建设队伍落后

在新疆地区,农村及偏远地区的中小学学校中,很大部分的教师是非师范特岗、民办、或代课教师,教师自身学历不高,没有良好的专业教育。教师队伍受"双语"局限,知识水平没有更新,教学上的方法单一陈旧。具有较高水平的教师,以及正规师范生难以在这些基层长期工作,使得这些地区教师队伍难以提高。学校对教师没有定期培训,没有有效督促和考核,加上经费缺乏,教师工作压力加大,没有主动的进修思想。这就使得信息化教育中教师环节面临严重的挑战,没有人“真正”会使用信息化教育平台。

二、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问题的解决对策

1.资金筹措与投入

目前对于农村和偏远地区来讲,单纯依靠政府对于教育的投入进行良好的信息化教育建设是不现实的。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硬件设施的更新速度快,维护费用大,这样的特点使得对经济的要求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解决。多方筹措资金,分批投入实施是良好的对策。可以通过政策的倾向性,吸引外部资金,比如吸引民营企业对学校进行捐助。对于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有长期合理的规划,硬件设备建设就要做到统一的配置,这样才能减少后期维护成本的增加。设备定期折旧处理,变成可回收成本。这样才能做到信息化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2.综合建设构建远程综合教育平台

教育资源的建设不仅是指硬件设施的建设,也包括软实力。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软件资源的建设也是必不可少的。硬件水平飞速发展的同时,也要保证软件资源高速协调发展。要根据农村和偏远地区的需求,满足学校管理和教育教学的实际需求,也要注重地区特色。校园网络实际的功能是校园文化的载体,是学生、老师之间沟通的平台,更是教学科研的讨论平台。校园网络也可以成为学校现代化管理的方式,教师和学生,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生,可以开阔眼界,了解外面的世界。学校要管理好自己的校园网络,整合教学资源,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要建立健全管理机制。要管理好教室计算机的使用,教学软件使用时间,鼓励老师收集和整理教学资源。

3.转变思想形成良好氛围

传统教育思想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确立现代教育观念才是实现现代化教育的保障。要从学校领导开始,加强对信息化的重视,积极推行现代教育技术。要设置相应评价机制,破除以考试成绩作为唯一标准的思想。教师要主动学习和使用学校的信息技术,学生应自觉学习,自我发现,自主探索。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农村和偏远地区的教育信息化建设,重点在于人才,教师是人才队伍,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要对教师队伍进行分层次的培训和提高,要针对农村和偏远地区,设置相应的培训内容。要建立有效的培训奖励机制。行政机构也要对培训进行有效的监督。

结语

在信息化趋势的今天,建立教育信息化是必经之路,这也是减少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教育不公平的良好契机。合理有效的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设校园网络,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对于农村和偏远地区,要加强行政的倾向性,重点建设。

参考文献

[1]安福杰.欠发达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研究[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01:80-81+84.

第4篇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乡镇;教学点

随着信息技术越来越普及,即使在偏远的乡镇中小学,信息技术在学校的教育教学中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过去的2015也是信息技术提升工程关键的一年,学校的教育信息化也大步跃进。城市中小学教育信息化这一新理念已初见成效并蓬勃地发展,然而乡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却不容乐观。

一、乡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

尽管乡镇的中小学远离城市,消息比较滞后,但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也有了一定的起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要进行多媒体教学,就必须具有一定的电脑操作能力和课程整合能力。教师提升工程的开展以及学校多媒体教学设备的配置,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打下一定的基础。

2.以丹江口市凉水河镇为例,最偏远的观音教学点的电脑在2015年都实现了光纤100M宽带接入,建成了校园网,还有的学校建立了自己的学校网站,乡镇中小学校园网的接入,让外界的信息变得触手可及,同时也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提供了很多优秀的网络资源,为学校教育信息化注入了一股强有力的新鲜血液。

3.校园网的建立让学校的工作方式也发生了一定的变革。利用网络办公,不仅有效地节约了纸张,还大大地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办事效率。利用网络来进行学籍管理,利用十堰云平台布置作业,利用网络来召开视频会议,这些都是网络在学校教育信息化中好的应用和转变。

4.基本所有乡镇中学、小学都配置了电子备课室和网络教室,但是村小及教学点还欠缺,网络教室中现代教育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强了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融汇,提高了学校信息技术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学校电子备课室不仅提高了教师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进行课程整合、制作多媒体课件的能力,还促进了教师教学手段与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加快了学校教育的步伐,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乡镇中小学信息化建设中的问题

1.领导对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观念比较淡薄,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尚浅。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领导头脑中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意识和观念,影响学校的发展,与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也有很大的关联。

2.学校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学校的发展和学生成绩的提高离不开全校教职员工的辛勤努力。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更离不开全校教师的努力。教师基本每节课都会使用信息化设备,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普及、推广与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能力密切相关。但由于是乡镇的中小学,大部分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还停留在找课件修改后上课的层面上,特别对学校的信息化教育设备的使用,很多时候都感到力不从心。这一点在教师对课程的整合上能很明显地体现出来。

3.专业技术人员的缺乏导致了教学设备的使用不充分。在乡镇中小学里存在一个比较普通的问题,那就是进行信息技术教学的专业计算机教师甚少。在大多数的学校里,信息技术教师不仅要承担教学任务,还要承担学校教育信息化的重任。专业的计算机教师在对学校教学设备的管理上也能得心应手。在乡镇中小学里,从事信息技术教学的教师大多是由教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

三、如何解决现阶段乡镇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问题

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步骤。为了使乡镇中小学的学校教育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1.只有领导重视了信息化建设,才会制定出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长远规划,领导重视是做好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前提,同时,教育信息化工作所需要的Y金管理、人力调配、政策制定等都要靠领导的决策,这样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才能正常推进。

2.加大培训,首先培训领导。在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中学校领导起着关键作用,只有将这些新鲜且先进的教育理念、教学方式注入学校领导的头脑中,才能让领导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作出与这些教学理念、方式相适应的决策。其次培训教师。教师信息化提升工程恰到时机,教育局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学校考核之中,学校把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纳入对教师的考核之中,通过三级考核全面加强督导检查,健全激励机制,深化教育信息化建设工作,极大地促进中小学教师实际应用能力的提高。

第5篇

一、县级信息化装备水平提高,运用成效不断增强 

一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近年来,麟游县先后投资400多万元,完成了电教中心省级标准化创建和麟游教育门户网站建设,为全县30所中小学、幼儿园安装了校园广播系统和监控系统,建成了中小学幼儿园学籍管理信息系统,更新完善学校办公电脑和多媒体设施,新建校园网络中心机房3个、计算机网络教室15个、多媒体教室6个、电子备课教室9个、校园广播4套。积极争取并实施国家“薄改”项目,加大县级投入,为21所中小学安装交互式电子白板设备232套,接入电信宽带网,全面实现了“校园网、班班通”,全县教育信息化装备水平显著提高。 

二是教育信息化教学培训不断加强。近年来,麟游县教育体育局定期组织教师参与省市远程教育培训、中标企业培训、骨干教师培训、电脑制作培训,参加省市组织的资源应用与课程整合观摩研讨会等活动,并在全县范围内开展交互式电子白板应用教学标兵“送教下乡”、电子白板应用教学现场会等活动,广大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水平与应用能力不断提高。如今,大部分中青年教师具备了较高的文字处理、网络应用及课件制作能力。 

三是信息技术运用成效不断增强。为切实提高设备使用率,实现各类教学设备效益最大化,县教体局把教学设备尤其是信息技术设备使用率作为常规检查的一项重要内容,坚持定期督察指导、通报问责。目前,各学校信息技术设备使用率大大提高,管理维护到位,绝大多数教师能做到将信息技术与日常教学工作紧密结合,深刻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提高教学效率、促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在教师的日常教学中,大部分教师能够坚持使用信息技术设备,课堂教学效益得到有效提高。 

二、专业技术队伍薄弱。基础建设任重道远 

麟游县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不断提高,教育信息技术环境不断优化、设备不断完善、培训管理不断精细,纵向比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教育信息技术应用效果不够理想。目前,中小学校的信息化工作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建设、轻应用,重配备、轻培训,重投入、轻管理的现象,造成现代教育设备设施的闲置与浪费。同时,资源建设存在差异,个别学校资源建设水平不高,没有内容丰富、资料齐全的资源库,满足不了教育教学的需要:师资建设存在差异,个别学校教师观念滞后,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积极性不高或者应用水平不够,没有充分发挥信息技术手段在教学中的有效作用。与教育教学需求尚有一定差距:教师应用水平不均衡,有的学校应用率高,有的学校则不能大面积使用。 

二是专业技术人员队伍还比较薄弱。目前县电教中心只有专业技术人员1名,各中小学、幼儿园有信息技术专业背景的技术人员仅26名,部分学校由非专业人员兼职负责信息技术相关工作。随着信息设备不断增多和完善,教师培训、资源建设、设备维修维护、教学应用指导等工作要求越来越高,任务越来越重,县、校技术支持服务队伍力量薄弱,校本培训、设备管理、维修维护、教学应用指导等工作难以落实。 

三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仍需加强。近年来,麟游县中小学信息化设备得到了空前的改善。但与兄弟县区相比、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要求相比,还有不少遗留问题:城域网建设、县级数据中心机房和录播室视频会议室建设、5所村小和8所幼儿园的网络综合布线和“班班通”建设等资金缺口达3000多万元。仅靠教体局筹措或学校垫资均为杯水车薪,难解燃眉之急。 

三、实现优质资源共享,全面提升管理应用水平 

今后,麟游县要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任务,实现中小学宽带网络全覆盖,教育信息资源丰富共享,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全面提升教育信息化建设和管理应用水平。 

一要加快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基础在建设。要通过加大县财政预算、向上争取项目资金、积极争取社会投入等渠道,着力化解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缺口,加快“三通两平台”建设。到2017年,全面建成覆盖全县各级各类教育单位的教育计算机城域网,实现多媒体网络教学终端覆盖每一个班级,构建与全国和陕西省对接的麟游教育云平台。形成数字教育资源共建共享机制,建设内容丰富的数字教育资源库,力求教育资源集约化、信息服务云端化,形成麟游特色的教育信息化综合服务体系,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达到全省同类县先进水平。 

二要狠抓教育信息化设备应用。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核心是应用。要深入开展“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倡导教师进行在线“晒课”交流,大范围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同时,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作为培训的重要内容,通过专家引领、技术讲座、名师示范、在岗实践研修等形式,不断加强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领导干部信息化领导力培训和行政人员信息技术能力培训。到2017年,确保60%的教师达到国家颁布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试行)》,100%的行政人员能使用信息化平台办公。 

三要打造过硬的教育信息技术骨干队伍。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同样,没有教育信息化也就没有教育现代化。要逐步把“信息技术知晓度、信息技术管理应用能力”作为校长选拔任用的重要条件,努力改变管理者因不懂或认识不到位而不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被动局面。要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纳入职称晋升条件之中,调动学校和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主动性,逐步推进学校无纸化办公,改善信息交换和传输手段。同时,要根据教育信息化建设需求,及时招聘一批素质较高、教育教学能力较强的信息技术专业人员,并多渠道对现有基础较好的非专业人员进行培训与提高,使之能够尽快胜任工作,努力打造过硬的教育信息技术骨干队伍,为加快全县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 一专业,欢迎光临dYLW.neT]教育信息化步伐提供人才保障。 

第6篇

关键词: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现状;调查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454(2014)17-0067-03

一、研究缘起

21世纪,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引发了教育的深刻变革。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与教学过程中,开发并运用信息技术以及资源,建立信息社会需要的教育环境。在技术发展层次方面,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及多媒体化;在教育领域层次方面,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特点是教材多媒体化、资源全球化、教学个性化、环境虚拟化、学习自主化、管理自动化、活动合作化及系统开放化。[1]我国不同地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不一。贫困地区农村学校教育信息化起步较晚,在当前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的背景下,研究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中小学信息技术硬件设施及其利用情况、信息技术课的开设及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等情况,可为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相应政策与措施、提高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有助于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实现教育公平,切实提高农村中小学教育教学质量。

二、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同时辅以访谈法。编制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的调查问卷,问卷内容涉及中小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信息技术课的开设、教师信息化教学的意识和态度、教师信息化知识的掌握、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应用、教师信息化教育培训等方面。选取了国家级贫困县――山西吉县,对该县中小学校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共调查了6所小学、4所中学(在下文表中以代号表示),共发放教师问卷180份,回收156份,问卷回收率为86.7%,其中有效问卷148份,有效率为94.9%,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1.所调查学校的硬件设施等情况

从表1可知,每所中学均有信息技术教师,但数量极少,生师比分别为:600:1、1500:1、1296:1、200:1,全校仅有的一两位信息技术教师要负责全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和设备维护。每所被调查的学校均有机房,但是电脑台数少,不能满足学生上课需要,只有一所学校联网。在普通教室里都没有幻灯机,几乎一半的教室没有投影仪。只有一所学校的教师办公室配备有办公电脑,只有一所学校有自己的网站。由于硬件条件所限,只有两所学校平时开设信息技术课,而另外两所学校只是在教育部门检查时才开课应付一下,此外,网络课程不是很乐观,3/4的学校没有网络课程。

从表2可知,6所被调查的小学中5所小学都没有信息技术教师,只有1所小学有1位信息技术教师,生师比达到700:1。硬件设施配备情况堪忧,只有两所小学各有1个机房,但是电脑台数非常少,分别为10台和4台。而且只有其中1所小学校能联网。在普通教室里几乎都没有投影仪和幻灯机。办公室都不配备办公电脑,2M3的学校都没有自己的网站。所有小学都没有网络课程,平时几乎都不开设信息技术课。

2.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态度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优化教学十分重要。据调查可知,64.2%的教师认同上述观点,33.8%的教师认为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的能力并不重要,仅2%的教师否认这一能力是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可见,多于1M3的教师对信息技术对于教学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够,培训时需提高这部分教师的认识水平。75.7%的教师认为信息技术的应用丰富了教学内容,60.8%的教师认为有助于组织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60%的教师认为节省了教学时间,约56%的教师认为运用信息技术能拓展教学资源,有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调查结果表明,多数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到信息技术对优化教学的作用。研究表明,33%的教师认为最应该具备的是常用的计算机知识,24.3%的教师选择“将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效整合的能力”,23%教师选择“课件制作的能力”,21.6%的教师选择“了解和搜集信息的能力”。调查结果在更加有效地开展信息技术培训方面提供了方向,同时也反映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需要分层次进行,一锅粥式的培训是导致培训低效的主要原因之一。

3.教师对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情况

调查表明,在对课件的制作和使用方面,比较熟练的占57%、非常熟练的占15.5%,而不熟练和一点都不会用的分别占15.5%、12%,可见,近1M3的教师需加强课件制作技术的培训。在对教育资源网的了解程度方面,非常了解、比较了解、一般了解的分别占6.8%、33.8%和35.8%,不太了解和一点也不了解的占23.6%。这样的结果与部分学校的硬件设施较薄弱有关,多数学校没有实现互联网络的联通。

4.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情况

据调查所知,有14.9%和34%的教师经常或有时使用课件,但有27.7%和21.6%的教师却从未或很少使用课件。35.8%的教师从来没有用过学校多媒体教室,21.6%的教师很少使用。对于影响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原因,52.4%的教师认为“缺少多媒体设备”,38.5%的教师选择“缺乏编制教学软件的知识和教学设计经验”,可见,硬件设备和相关知识经验的缺乏,影响了教师的教育信息化水平。

5.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情况

据调查可知,52.7%教师认为影响自身信息技术素质提高的因素是缺乏培训,20.9%的教师选择“缺乏设备”,认为“学习吃力”和“时间不够”的比例均为12.8%。另外,对应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所遭遇最大困难的调查,选择最多的是“投资太少,设备条件不好”和“教育技术理论和技能不够”,分别占42.6%和27%,而有17%的教师选择了“领导不重视”,其余的选择“教师思想上不重视”。可见,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配置和相关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对教师提高教育信息化技能与水平非常重要。从表3可看出大多数教师参加过信息技术培训,其中主要是县级和校级的培训分别占48%和43.2%,参加过国家级、省级、市级信息技术培训的教师较少。

调查发现,如果教师有机会得到信息技术的相关培训,35.1%的教师最希望得到课件制作技术的指导,选择“网络应用技术”和“多媒体设备操作技术”的比例分别为25%和16.9%,23%的教师最希望得到计算机基本操作的指导,可见这部分教师不具备最基本的教育信息化技能。在调查过程中教师反映“培训形式化”、“应加大对信息技术的投资力度,多给教师提供编制教学软件和教学设计方面的知识与经验”、“每年多举行几次培训学习,分批次学习以便提高”、“领导应重视,多组织培训”、“培训课程的设置应丰富多样”等,这些均反映了贫困地区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四、结论与建议

近几年吉县中小学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有了一些改善,但仍存在着不少问题。具体情况如下:

1.中小学校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相对薄弱

中学配备有一定量的信息技术硬件设施,但部分学校信息技术设备陈旧落后,年久失修,很多已无法使用,而小学几乎没有多媒体教学设备。机房能够联网,教师办公室配备有电脑,有网络课程的学校更是少之又少。信息技术硬件设施的缺少和落后,直接影响了教师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积极性和相关能力的提高,严重影响了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城市学校的差距依然很大,这阻碍了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这种情况从一方面反映了教育部门相关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思想上不够重视。因此,应提高认识,加大对贫困地区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的投资,购置相应的设备,满足中小学校教学的需求。实现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进而提高贫困地区中小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实现。

2.信息技术课的开设情况不乐观

由于学校领导思想上不重视和学校条件所限,几乎所有的小学都不开设信息技术课,部分初中学校只是在检查时才开此课,高中学校平常就开设。但是开设此课的学校往往将其视为选修课,教师和学生都不重视,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3.学校普遍缺乏信息技术专业的教师

几乎所有的小学都没有信息技术教师,中学虽有信息技术教师,但数量极少,且大多是兼职的。绝大多数学校应加强信息技术师资的配备,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专业教师的作用,这对提高整个学校的教育信息化水平很重要。将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的能力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对优化教学十分重要。根据上文所述的调查结果,有必要提高部分教师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切实提高全体教师的信息技术素质,如信息技术设备的基本操作、对课件的制作和使用、对教育资源网的了解和使用等;努力建设校园网络课程,在此基础上,进而提高教师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的能力。

4.信息技术相关培训少且流于形式,成效低

为了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教育主管部门组织了一些培训,但是这些培训往往内容简单,而且很少进行分层次培训,培训的效率低,受训教师感到收获不大。另外培训所用的设备陈旧、培训教师的水平有限,这大大影响了培训的质量。因此,从提高培训效率的角度,应挑选比较精通信息技术的人员,让他们分批、分层次地培训中小学教师。每次培训过后要有阶段性的培训检测,促使受训教师真正掌握信息技术,从而才能将其运用于教学中,提高教学效益。另外开展一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讲课比赛,进一步激发教师学习教育技术的兴趣,促进教师相关能力的提高。

参考文献:

[1]张亚兰.苏州农民工子弟小学教育信息化水平调查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1 (4):8-10.

[2]何克抗.学习“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对“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解读[J].中国电化教育, 2012(12):19-23.

第7篇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领域运用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促进教育的全面改革,使之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育发展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教育形式和学习方式的重大变革,促进教育改革。对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了巨大冲击。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益,培养创新人才具有深远意义,是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但在我国的欠发达地区(如河源这样一个处于山区的地级市),教育信息化才刚处于初始阶段,还在摸索时期。通过笔者的亲身经历和实际的调查,发现本地区学校在教育信息化方面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建设资金不足,设施不完善

教育信息化,是指在教育中普遍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发教育资源,优化教育过程,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促进教育现代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有三项基本任务,一是基础设施、设备;二是信息资源建设;三是开展信息技术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推进,资金是最为基本的问题,在欠发达地区更是个瓶颈问题。

二、硬件与软件发展不均衡

在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支出及走向上,本地区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重硬轻软现象――重视硬件环境建设而忽视、忽略软件和资源建设,教学技术培训、管理模式和制度建设等方面投入不足。投入硬件设施建设资金的比例远远超过软件和资源建设的比例,造成软硬件发展不均衡。在我校,多媒体课件、相关软件的开发或购买、网络应用、光盘等教学资源都比较少。

另一方面是设备的维护更新问题。教学信息化设备常出现重安装而轻维护现象。归根到底,这是由于学校缺乏信息化教育制度以及缺少维护更新资金造成的结果。

三、相关设备使用率不高,教师能力不足

我校的多媒体教室及网络教室的使用率并不高,很多教师上课很少利用这些有限的教学资源,而还是采取原始的授课方式。究其原因,一是在教师在意识上没有认识到采用信息化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其优越性;二是有些教师,特别是中年以上的老教师,利用信息化教学的能力不足。大多数年轻教师对Word、PPT、Windows基本操作、网络技术技能、幻灯片制作等基本技能能教熟练地掌握,老教师能力相对较差。但除了计算机及相关专业教师外,大多数教师都对其他相对较高层次的工具还了解得不多,也不能很好地应用,如photoshop、音频视频的制作等。

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政府加大资金投入,学校多渠道筹集资金

目前,我国政府资金投入是学校实施信息化教育的主要途径。但由于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政府财政收入较低,农村地区中小学数量较多,因而政府投入到每所学校的资金也是有限的。面对这种情况,可通过两方面解决问题。

首先政府有选择,有重点的加大对一些学校的资金投入。为了保证政府投入的宝贵资金能够真正地用于所需,避免资金的流失与浪费,有关政府部门可以与学校一起制定资金使用规划,根据各学校的具体情况严格规定资金的使用,并且定期不确定期地对资金的使用实行检查,以保证资金投入的效益。

另外还学校可通过多种途径筹集外部资金,利用外部资金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如学校可通过与相关企业的合作,获得企业在技术上以及相关信息资源、信息设备等的支持;学校还可以通过拉赞助的方式获得一些企业的支持与帮助,通过这些外援方式解决资金难题。

(二)完善教育信息化制度,加大软件的开发和引进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和任务,因此必须要有相应的制度作为支撑。制定符合本地区学校实际情况的制度,是有效进行教育信息化的保证。教育信息化制度具体可对计算机教室、各种教学软件资源使用时间和数量的规定;对教师参与资源收集、整理工作的相关鼓励措施等,制度制定得越细越完善,越有利于教育信息化的开展与实施。

(三)提高教师信息化能力,加强教育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能力

在全国课程改革实验区信息技术教育研讨会上,教育部部长助理、基础教育司司长李连宁强调,不应当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学习的对象,而应当作为学习的工具,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实现教学方式、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因此,广大的教师应当提高认识,充分认识到在中小学、特别是在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实行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与迫切性。

各教师还应提高教育信息技术与各学科整合能力。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学中运用现代化技术,我国的教学都是分科教学,因此,如何把教育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进行整合,让各科任老师在各自的学科教学中能灵活的应用教育信息化技术,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是所有的教师都应该面对且应该解决的问题。

因此,要加快欠发达地区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应该靠地方政府、各学校、学校领导及教师,还有社会公众的共同努力,把教育信息化当成一个长期工程来抓,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以缩小城乡教学差距,适应社会发展、学生发展,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参考文献:

[1]王珠珠,刘雍潜,黄荣怀,赵国栋,李 龙.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5(11)

[2]罗丹.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问题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2(9)

[3]解月光,李伯玲.农村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有关问题与建议[J].中国电化教育,2004(8)

第8篇

今天,我们在常州市天宁区举行全省小学数字化试点现场会、观摩会,旨在总结交流小学数字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做法和经验,探索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新模式,推进小学数字化教育创新与特色发展,促进全省小学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的质量决定着基础教育的质量,小学教育的兴衰决定着国家的兴衰,小学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影响着国家未来信息化水平。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我们把它简称为“新四化”。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引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人的智能、潜能,以及社会物质资源的潜能被充分地发挥,个人的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数字化学习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又被称为网络化学习或E学习。

我们现在说社会的转型进入了一个关键的阶段,其实转型的关键是技术的转型,技术转型的依托载体是人的转型,因此,在数字化时代培养学生数字化的能力和数字化的意识比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迫切和重要。

我们讲的教育要优先发展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就是说基础教育要优先发展,基础教育的优先发展首先应该体现在小学教育的优先发展上,所以这次我们开信息化会议不从高中阶段,不从初中阶段,而从小学阶段开始。

我们江苏省小学生的质量呈现着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根据国家教育部去年的学业水平测试结构,江苏的小学教育质量是领先全国的,走在全国的最前面。所以温总理在两年前召开座谈会的时候,他曾经说:“全国教育看江苏”。当然我们谈成绩也不能自满,成绩是有的,但是差距还是很大的。

全面持续地提高我省小学教育质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以信息化打造小学质量的升级版――使教得更民主、育得更有效、学得更有趣、习得更快乐、管得更人文、理得更科学,切实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小学教育。

一、我省前一阶段的小学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 我省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

小学的生机比达到8∶1,73.4%的小学建成校园网,苏南许多学校实现“班班通”,省市还加强了平台建设和资源建设。

(二)我省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逐步提高

全省中小学99%以上的教师能够运用网络检索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我省教师在全国多媒体教学大赛、信息技术创新大赛等全国性竞赛中位居全国前列。

(三)我省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进入了新阶段

省教育厅于去年10月正式启动了全省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试点工作。其中幼儿园20所,小学45所,初中36所,高中23所。实践下来,成效明显,就拿天宁区来谈,每一所学校都推进改革,常州市整个市推进数字化改革,所以我们考虑数字化学校在总结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扩大,到2014年要推广1000所学校,到2015年,所有的小学都要普及,要用这样的时间进程表来推进。

南京、扬州、镇江、常州、徐州等市多次组织公开课和现场交流会,试点学校的老师尝试了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一对一学习,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基于微课程资源的翻转课堂学习等教学方式的探索,为建立新型课堂模式积累了经验。

(四)建成了江苏E学习平台

江苏E学习平台已经正式开通运行,面向全省基础教育学校师生,形成了基于云服务的个性化学习管理中心,课程资源中心、学习支持中心、学习评价中心。

“三通两平台”建设取得可喜进展。“宽带网络校校通”依托各类项目进展顺利。“优质资源班班通”,通过“专递课堂”、“名校课堂”、“名师课堂”等三个课堂的建设和运用。“网络空间人人通”是在网络时代下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新模式的创新与探索。据统计,目前全省已建成超过30万个各级各类网络学习空间。“江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运行。“江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江苏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投入使用。

(五)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每一个学科专家组组织本学科试点学校,成立学科联盟,集中研究课程改革的方向,要求与信息化带来的环境、机遇、研究三者的对接融合和创新,给每一个学科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小学语文组、综合实践组已经组织了全省试点学校的活动。每个组都梳理出了本学科改革的路线图。

但是一年来,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高;三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宽带入网率不高,同时也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四是不少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要求。五是统筹管理比较薄弱,重复建设、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比较突出,共建共享良好机制尚未形成。

二、为了完成小学信息化建设的任务,我们要着力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以教育信息化打造小学教师教学的升级版,使教得更民主,育得更有效

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共性发展和个性发展相互协调的过程。这对教育过程当中的“教”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得更民主”。

“教得更民主”包涵三层涵义: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育得更有效”有如下的实施途径:指“育”得有效果,对教学活动的结果、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指更有效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指更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个人的教育需求吻合程度的评价。教学质量要达到两个满足,一个是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二个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刘延东同志指出:“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迫切要求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她还指出:“信息技术突破了学习围墙,扩展了学习的手段与范围,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有助于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教育新模式。”

(二)以教育信息化打造小学生学习的升级版,使学得更有趣,习得更快乐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新、好动、好胜、好学。由此可以映照信息化学习,它首先是符合小学生的特点。由此推论出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亟待三个“转向”:教育价值取向,从“形而下”的关注到“形而上”的追求;教育制度的深层变革,从路径依赖到制度创新;教育方式的转向,从脱离儿童到回归儿童。

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学习者之间是协商、合作;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学习是可以随时随地终身进行的。

我们应该把现代技术交给学生,把学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题海练习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兴趣的驱动下,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方式,利用工具和平台去学习、去体验、去交流、去探索、去创造,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驰骋,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学习过程是有趣味的、有价值的,知识的世界是美妙的,学习生活是美好的。

因此,我们要把握好数字化学习的三个要素: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数字化学习方式的建设。

要做到“习得更快乐”――数字化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分析、批判和理解的能力;能根据社会需求,整合信息、创造信息以及利用信息,融入到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三)以教育信息化打造小学校长管理的升级版,使管得更人本,理得更科学

“管得更人本”,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关注人的需求、凝聚人的智慧、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技能、促进人的发展。

推进小学教育的信息化,不仅要投入经费、配备设备、建设资源,关键是在教与学主战场的应用,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要让信息化手段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手段。如果仅仅是在教与学的搞点应用,或者是搞点展示性应用,那绝不是教育信息化真正的应用,更不是发展的方向。应用既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和方向,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

1.加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

通过整合、征集、购买、开发等多种方式,逐步建设完成符合新课标要求与新版教材相配套的数字教育资源,为小学提供适用、实用、好用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多种应用模式,把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教研活动以及跨校教学的应用变成日常教学行为。同时,重点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

2.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应用

探索建立“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建设机制。建设集空间建设服务与优质资源服务于一体,实名制、组织化、可控可管的网络学习空间,完善空间的改进、升级和服务能力。在现有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基础上,采取资源开发与征集遴选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建设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和各类资源开发者的积极性,逐步形成资源免费使用和有偿使用相结合的格局。

3.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要把学科教学培训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结合起来。要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针对教师不同教学水平和实际需求,结合网络学习环境与优质资源建设,以案例为主,开展分类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构建有特色的数字校园文化

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记》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则茶亦十分矣。十分之茶,以八分之水试之,则茶亦八分耳。”要推进数字化就要建设有特色的数字化校园文化,让学校师生生活在数字化环境之中,沉浸在数字化文化之中。

5.创新推进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

(1)统筹规划,协同推进

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广、头绪多,必须充分发挥多部门的作用,在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的基础上协同推进。

各级教育部门要把握好应用方向,统筹各方力量,组织好信息技术企业、电教馆和信息中心做好技术支撑和应用服务,尤其是要服务好课堂教学。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探索小学教育信息化运维经费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好设备运维、网络租用、资源购置等相关费用的配套政策,探索通过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支付基础教育信息化经常性支出的办法。

(2)试点引导,以点带面

通过“试点先行”的办法,探索机制、培育典型、总结经验。要将天宁区的做法进行总结和梳理,提升到可供学习、借鉴和实践的高度。通过试点培育一批骨干学校、骨干教师和骨干课程,探索信息技术在不同条件下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各地要在各自的教学活动中学习、使用这些好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在学习中体会,在思考中凝练,在实践中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3)规范管理,强化指导

各地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着眼长远、总体规划、系统设计,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和专业指导,切实将教育信息化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做到领导到位、任务明确、责任到人、统筹有力。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在硬件建设。随着小学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工作重点也要适时予以调整,转向促进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主体角色转换等内涵发展方面上来,强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各地要探索建立“强化应用”的新的管理模式,理顺各方关系,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进一步强化专业指导。充分发挥教研队伍的作用,不断加强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研究,教研人员要深入教学一线指导教师进行实践,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在本地区进行宣传和推广。要鼓励小学在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和其他各项活动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全校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氛围。各小学要努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调动他们自觉不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促使教师逐步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变成常态化的教学活动,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书能力和育人水平。

省e学习协调工作组要加强沟通协调,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管理和指导,协调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条件保障,认真开展项目培训、经验交流、工作考核、评比表彰等工作,确保全省数字化学习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省e学习专家工作组要进一步提高顶层设计的水平,跟踪国际国内数字化学习的发展趋势,系统思考基础教育数字化学习的理论体系、目标方法、行动路径、技术支持、模式构建、评价标准等问题,指导试点学校开展工作,各学科专家组都要积极行动起来,积极组织参加本学科试点的教师开展探索。

试点学校要认真按照预先制定的试点方案落实人员、投入试验。学校要成立数字化试点项目组,人员构成要合理充足,学校领导要采取积极措施为试点工作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不要把主要精力和财力放在信息化设施设备翻新上,要充分发挥现有信息化设施设备的作用,充分利用公共教育信息资源,要为试点学科的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大胆实践。

加强对数字化学习试点绩效的评价,制定评价标准,重点考查教师怎么教好、学生怎么学好这两方面的过程和成效,要研究如何在技术支持下使教学更有效。要从教育教学规律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衡量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和学的质量和效果,要用科学的数据说话。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纲要》和《中小学电子交互教学设备教学应用指南》,前者重点是制定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标准,用以指导各地以应用为驱动,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创新多元评价方法,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后者重点是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指导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开展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今年,教育部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专项督导,督促各地切实将教育信息化工作重要地位落到实处。

第9篇

[关键字] 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 学校环境 家庭环境

一、问题的提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我国开始引入计算机辅助教学。20多年来,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在软硬件设备、资源建设、校园网建设、教师培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21世纪后,国家对教育信息化更加重视,专门制定了一系列相关政策以推进教育信息化的进程,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然而,将计算机应用与教学所取得的效果却不尽人意。北京师范大学刘美凤博士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研究”展开了多方面的研究,并得出影响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有效应用的三个关键因素:学校领导因素、教师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环境因素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会涉及到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的方方面面,只有搞清楚到底有哪些环境因素会影响、会怎样影响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我们才可能会找出并解决目前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促进信息技术的教育应用,从而促进中小学教育教学。

二、相关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

自我国决定从中小学开始进行信息技术教育以来,尤其是2000年后,中小学的教育信息化就成了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关注的热点。我们对2000年后发表在教育技术学专业两本权威学术杂志《中国电化教育》、《电化教育研究》中相关的323篇文章和其他一些关于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的因素研究进行了分析。这些文章从不同角度对中小学的信息技术应用进行了分析,但很少专门研究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的影响因素,对于环境因素则少之又少。明确提出影响信息技术应用的因素的文章只有六篇:

1994年,陈琦在《教师培训—信息技术整合于教育的基石》一文中,提出影响信息技术应用于教育的效果的四个相关变量,即环境变量、学生变量、教师变量、信息技术应用效果。在此基础上,刘儒德在1997年发表的《影响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一文中指出影响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效果的因素包括这样四个方面:环境因素、软件因素、学生因素、教师因素。2003年,张建伟在《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框架》一文中,从教育信息化作为一个系统工程的角度提出了教育信息化的系统框架,他认为教育信息化需要进行硬件(基础设施)、软件(资源)和人件(人力资源)等三方面的建设。2005年,陈维超在《影响学校信息技术应用的生态学的视角》一文中,参照一个生态学的研究案例建立了分析框架,主要集中在学校因素、教师因素和信息技术本身因素三个方面。

值得一提的是王春蕾在2005年发表的《影响信息技术在中小学教育中应用的有效性的关键因素的调查研究》一文,该文章采用文献调研与德尔菲法,最终得出影响我国信息技术应用的有效性的三方面关键因素即学校领导因素、教师因素和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从宏观、微观、中观三个方面来阐述。宏观因素包括:对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指导有效应用的理念、教育信息化及课程改革的推广政策;中观因素包括:资源建设、软硬件的管理方式、学校的整体政策和规划、相关的激励制度;微观因素由教师和学生的日常技术获取组成。

(二)美国的研究

通过对外文杂志《Educational Technology》中2000年之后40余篇与信息技术应用相关的文章进行归类、分析,可以看出国外关于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化、技术和教师等方面。

我们之前所定义的环境主要包括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三个方面的因素。纵观这些文章,可以得到目前美国的一些信息技术应用现状,这些现状会对我国的信息技术应用的启发主要集中在社会环境和学校环境两个因素方面,具体如下:

(1)社会环境

政策上,从1983年开始,美国政府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重点关注如何提高计算机在中小学教育中的使用的政策,实现了教育的高投入,校舍建设高规格,为教育工作者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并且对教师的培训深度和广度都大幅度增加。这些政策直接关注解决信息技术建设过程中出现的具体实际的问题,快速推动了美国信息技术教育信息化进程。

经济上,美国高度发达并不断发展的经济状态要求信息技术教育进程加快步伐。近二十年来,美国中小学校在计算机方面的投入高达四百亿美元,这些投入应用到了学校信息技术建设的各个方面,包括软硬件设施配备和资源储备库建设,充足的教育资金投入使得他们的教育信息化进程飞速发展。

文化上,不同文化对应用因特网的态度不同:语言技术,种族,经济地位和年龄都会对技术的应用产生积极或者消极的影响,不同的文化中男女使用因特网有很大不同,语言障碍也是因特网使用的一种限制。

(2)学校环境

基础设施和资源方面,近二十年来,美国中小学校计算机数量飞速增长,到2000年人机比已从125:1上升到5:1;因特网的联网率也从3%上升到77%。对大多数学校来讲,获得这些设备并不成问题。在进行硬件建设的同时,美国已中小学校已在过去30多年的时间里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储备库。软硬件发展同步使得美国的各项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教师培训方面,美国对教师的培训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以解决教师资教学中遇到的实际困难为目标进行的,不会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的浪费。

从美国对信息技术应用的研究和应用状况可以看出,社会环境中的政策、经济、文化因素及学校环境中的教师培训方面、基础设施和资源方面的因素会对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产生影响。

三、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的环境因素的初步框架的提出

通过对国内外权威杂志中相关文献的分析,我们可以找出文献中所提及的一些影响信息技术应用的环境因素,并进行了整理与分类,提出影响中小学信息技术应用的环境因素的初步框架。

框架如下:

参考文献:

[1] 唐智峰,崔素芬(2003),如何建设和使用好校园网,中国电化教育总193期.

[2] 余胜泉,马宁(2005),区域性教育信息化的应用推进,中国电化教育总226期.

[3] 曾祥翊,庄秀丽,刘德亮,黄慧(2004),我国中小学网络教育教学的现状、问题、对策及其发展趋势(上)(中)(下),电化教育研究137、138、139期.

第10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程;小学教育专业;优化设置;协同创新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在全国率先开展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招生培养工作,为湖南省农村乡镇及以下小学定向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1]。这是对我国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对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小学教师、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但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学历师范生培养模式是国内首创,由于其生源特点,现有师范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模式不能较好地适用于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能力培养。而我省原有的六年制师范生信息素养培养方式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比如:信息技术与教育理论、学科课程的整合不够,缺乏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不注重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形成和多学科协同创新能力的培养[2]。现有信息技术课程体系不能切实有效地提高师范生的信息素养与协同创新能力。随着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技术业务应用能力的不断提高,在新一轮互联网发展热潮推动下,信息技术应用的领域、范围、方式正在发生着剧烈的变化。我国信息化发展路径将向网络化、集成化、共享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实现战略性转移,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化建设将进入一个协同创新的新时代[3]。为此,应以协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结合六年制师范生源特点,探讨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开展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核心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1师范院校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

课程优化设置的意义小学教育专业是在培养小学教师五十多年的经验基础上,于2001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新增设本科专业。而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也成为我院一个富有特色的专业,此培养工作2010年已列入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这是对我国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的重大创新,对培养高素质高学历的小学教师、促进城乡教育公平和教育均衡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初中起点六年制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简介培养目标:为县以下农村小学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实施素质教育和一定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本科层次小学教师。21世纪是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已进入人们生活的各个角落。具备一定的信息检索技能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是新时代的基本要求。人们的信息素质急需提高。为提高人们的信息素养,首先必须加强小学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因此,探讨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模式、开展以协同创新能力培养为目标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核心课程协同教学改革与实践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1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的要求

《湖南省建设教育强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指出:要完善基础教育教师培训实施组织和保障体系。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了《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提出应“加强师范院校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等专业建设,培养、培训适应普及信息技术教育需要的中小学教师”,同时指出应普及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技术等相关公共课。

1.2国家卓越教师培养与教育信息化要求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的要求。推动以师范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变革。推进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要特征的研究型教学改革,着力提升师范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师教学方式和师范生学习方式,提升师范生信息素养和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学的能力。充分发挥毕业论文(设计)在培养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和反思研究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同时,主席在2015年5月22日致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的贺信中更是指出:中国坚持不懈推进教育信息化,努力以信息化为手段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我们将通过教育信息化,逐步缩小区域、城乡数字差距,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让亿万孩子同在蓝天下共享优质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4]。

1.3信息时代对人类的客观要求

教育要对21世纪信息社会的到来做出反应,以迎接信息时代的挑战,现在,信息素养被认为是一种现代社会成员的基本生存能力,是信息时代的人才特征和衡量人才的重要指标而存在。而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这个目标不单是个人的能力要求,也是国家培养人才的需要。随着信息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地位的提高,提高国民信息素养教育的要求也愈来愈迫切,而且开展信息教育、培养信息意识和信息能力不仅是现代社会对未来教育提出的一项新的要求和挑战,同时也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必然趋势和重大问题。

2信息技术课程优化设置原则

针对初中起点六年制师范生的特点和未来的就业岗位,以培养协同创新能力为目标,将教育理论和信息技术有机地相结合,理论课程与基层顶岗实习融合,在教学计划中合理地安排教育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能力两方面的课程。着重在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模式、创新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重新组合与优化。以形成一套科学系统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体系,全面提高学生信息素养,提升全省小学师资队伍整体水平。(1)根据我省小学教师发展规划需要和“为农村小学培养热爱教育事业、基础知识宽厚、专业知识扎实、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较高、具有实施素质教育能力和一定的教育教学研究及管理能力的优秀骨干教师”的六年制师范生总体教育目标,结合信息时代对小学教师信息素养的要求,确定校内外协同创新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目标。(2)根据初中起点六年制师范生的年龄特点,确定培养学生知识、情感、技能协同创新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形成少而精、新而实、博而通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3)为适应信息技术发展,全面提高小学教师信息素养水平与协同创新能力,确定终身教育视野下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创新教师队伍建设,打造多学科协同创新的、教学科研型的师范生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

3信息技术课程优化设置内涵

以协同创新培养总体目标为指导思想,结合学生就业和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实际情况,分析信息技术能力的具体内涵以及掌握相应能力所必需的知识点要求和知识结构体系;进而形成新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核心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体系。然后在新的课程体系条件下,各核心课程(包括理论课和实践课)根据各自的特点,在总体目标的框架下,进行以协同创新能力为导向的教学研究和教学方法改革,并进行实践。如果检验结果发现教学效果欠佳,则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若为课程体系设置问题,则需要考虑重组课程体系,若为教学方法问题,则考虑进一步协同各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如果检验结果发现学生的信息技术实践能力存在缺陷,则需要进一步分析原因,重新调研并再次进行能力内涵分析、知识点分析和信息技术核心课程体系的协同改革。最后全面分析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各核心课程的改革实践效果,进一步协同修正和完善各课程的改革措施,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核心课程体系教学新方案,为培养具有良好信息素养能力和一定协同创新能力的小学教师服务。在指导思想上,积极参加学术交流,吸取总结各师范院校的成功经验,结合生源和学生就业的特点,以信息时代卓越教师培养为核心,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综合实践能力,加强产学研合作方式的研究,注重新计算模式下信息技术与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整合与协同,探索适应信息时展需求的,多学科协同的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核心课程体系。在教学方法上,深化改革,吸取传统教学方式优点,引入多学科协同教学方式,以启发式、讨论式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独立思考和解决多学科应用问题的能力。在教学手段上,不仅要采用传统方法与现代技术相互协同进行理论教学,而且要根据理论教学内容的需要,到教学实践单位进行讲解,实现校内外协同创新教学,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能力的诠释与把握。在教学内容上,根据信息时代对教师信息素养的根本要求和教师教育一体化要求,进一步拓宽和整合信息技术各课程的教学内容,制定一套适合六年制师范生特点及需求的,职前职后协同一体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4信息技术课程设置优化策略

(1)进行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协同创新能力培养的“专业知识关节点”分析。综合分析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培养方案中信息技术核心课程之间的联系,研究各课程的理论教学“知识点”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实践动手能力的关系,找出理论与信息技术工程应用实践相结合的“切入点”,系统组织好教学实习单位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与信息技术应用管理实践。(2)协同创新视阈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大纲的建设。根据“以小学教师创新人才培养为核心”的指导思想,参照国家专业指导委员会的要求,提出跨学科协作的,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协同创新能力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学大纲”。(3)跨媒体协同视角下课件的建设与管理分析,实现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协同共享。全面分析整理现有的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教学资源,完善各信息类课程的教学条件和相关资料,加强多媒体、网络课件和其他辅助教学工具的制作与调试,实现跨媒体可移植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共享资源,促进区域教育协同发展。(4)校内外多方协同创新的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教学实习基地的建设:一方面,进一步巩固与完善校内信息技术教育实习基地的建设;另一方面,根据信息技术应用实践的需要,开辟更加有利于培养信息技术工程实践能力的校外实习基地,实现学生、教学实习单位和学校多方协同创新的信息技术教学实习模式。(5)协同创新与教育一体视域下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教材建设。分析六年制师范生信息技术类课程的特点,根据教育部卓越教师与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培养目标的教育一体化要求,编写有利于培养协同创新人才的补充教材或讲义。根据信息技术实践教学环节的要求,编写出具有多学科协同创新特色的信息技术课程设计和教学实践指导教材。(6)协同创新视角下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建设。根据信息时代新计算模式发展需求,多学科、多途径协作健全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教师队伍。教学与科研创新相协作,创新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教师队伍建设。

作者:杨恒伏 单位:湖南第一师范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李茂平,刘志敏.初中起点六年制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其特色[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12(1):29-32.

[2]顾富民.小学教育专业信息技术课程设置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1,31(12):71-74.

第11篇

关键词:基础教育;信息化;战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25-0028-02

一、基础教育信息化国内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在中国开展的基础教育,从广义上来说,既包括传统意义上的九年义务教育,也包括家庭教育和必要的社会生活知识教育等。基础教育信息化就应该涉及到基础教育发展的各个层面,在各个阶段发挥作用。

信息化是世界各国文教事业发展的大趋势,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育信息化为龙头,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

但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在具体的运作过程中,却产生了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基础教育信息化硬件设施条件不足。我国的基础教育硬件设施条件和普及程度总体上来说,和发达国家,甚至和一些发展中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规模小,投入不足。②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多层次的不均衡、不和谐情况。经济落后地区和经济先进地区存在不均衡现象,东部地区的信息化教育水平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城市和农村存在不均衡现象,一些边远山区,本该是信息化教育大有用武之地的地方,却呈现出基础教育信息化设施不够完善、发展意识不够强烈、发展氛围不够良好的情况,极大地阻碍了其正常发展;在中小学阶段总体来说形式多样化、系统化,在学龄前教育阶段则显得比较落后,缺乏基本的信息化教育理念。③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教育资源明显不足,既缺乏一大批专业化的信息教育人才资源,又缺乏用来教学的信息化教学资源,信息化教学质量不高、创新不够,影响基础教育信息化的良性发展。

2008年1月,原教育部部长周济撰文《推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 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指出,“以应用为先导推进现代远程教育;继续以农村为重点,完善现代远程教育的网络,坚持班班通、堂堂用,进一步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建立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机制。”他的论述给未来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

二、基础教育信息化战略构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20年,基本建成覆盖城乡各级各类学校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促进教育内容、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现代化。

根据这一国家层面的教育信息化总体设想,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可以归纳为: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推广信息应用条件、构建国家信息系统。

完善信息基础设施是指充分利用优质资源和先进技术,创新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整合现有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加快终端设施普及,推进数字化校园建设,实现多种方式接入互联网。重点加强农村学校信息基础建设,缩小城乡数字化教育的差距。加快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升级换代。制定教育信息化基本标准,促进信息系统互联互通。

推广信息应用条件是指加强网络教学资源库建设;引进国际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网络学习课程;建立数字图书馆和虚拟实验室;建立开放灵活的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创新网络教学模式,开展高质量高水平远程学历教育;继续推进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使农村和边远地区师生能够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探索教育技术在中小学教育教学中应用的特点和发展规律,持续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与发展。

构建国家信息系统要求推进政府教育管理信息化,积累基础资料,掌握总体状况,加强动态监测,提高管理效率。整合各级各类教育管理资源,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教育信息,不断提高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建立和完善国家及区域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整合共用机制,统筹创建与中小学主流教材版本相配套的以及基于知识点的教育资源体系。

三、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策略

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策略是在战略构想的基础之上,根据实际情况总结出来的可供操作的具体措施,主要内容如下:

1.区域共建。基础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不是靠单个行政区域的实施主体分散能完成的,需要各地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行政单位联合起来,共同配合实施。为此,需要积极开拓并创新区域性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向、发展策略及评价的研究,重点研究并推进区域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发挥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全国中小学现代教育技术实验学校以及中央电化教育馆教育信息化实验基地的示范作用、引导作用和辐射作用,缩小东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发展差异。

2.引入外援。基础教育的主体是义务教育,需要和高校教育进行有效衔接,才能充分达成信息化教育的教学目的。可以充分发挥高等学校信息化教学资源丰富、师资力量强的特点,对一些贫困落后地区的中小学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进行对口帮扶,帮助他们培育教学师资、完善教学多媒体软件、改善教学条件。

3.社会参与。为了发挥信息化系统的最大功用,还可将已经搭建好的卫星、网络、计算机等基础设施联合运转,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与社会服务机构共赢、共同发展。国家和地方政府应该理顺机制,加强各个系统的合作,通过各种优惠措施,将已建成的基础信息设施向各种运营服务机构开放,允许和鼓励他们通过这个平台为农村教育发展提供优质服务。

四、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建议

1.资源建设是实现基础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需要认真对待。在资源建设方面,一方面要认真进行资源需求分析,及时把基层学校最需要的资源送下去;另一方面要把各地产生的优质资源整合集中,扩大共享范围。因此,需要不断完善各级教育资源体系,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优质资源的共建共享。

2.加强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系统建设和有效实施。信息技术教育在小学、中学都是必修课,但在实际教学内容上衔接不够。建议教育部组织专家在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建构小学——初中——高中一贯制的信息技术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信息技术发展需求及其认知特点确定分学段的教育目标,再确定相应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做到中小学信息化教学内容一脉相承,提高信息化课程的系统性。

3.创建相对安全的网络学习环境,加强对中小学生的网络信息安全和道德教育。中小学学生年龄小,明辨是非的能力不强,网络上各种信息都有,不健康的信息会对其身心发展产生不好的影响。为此,在从事信息化教学的时候,要规范网络学习资源的审核与管理,完善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体制,强化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确保有一个健康的信息化教学应用环境。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远程教育 农村中小学 教育资源

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改革形势日趋复杂,城乡差距明显,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育同城市中小学教育相比,已经难以适应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存在诸如高素质的教育人才缺乏、流失、学生高分低能、学生负担过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的针对农村中小学生的政策和措施,加强远程教育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的运用被认为是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之一。

一、远程教育的涵义

所谓远程教育,就是对教师和学生在时空上相对分离、教与学的行为通过各种教育技术和媒体资源实现联系、交互和整合的各类院校或社会机构组织的教育的总称。通过这种教育方式可以适应于农村地区的师生进行时空分离的学习,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需要,通过相应的媒体从相应的社会机构组织获得需要的教学资源,从而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知识能力,达到课堂教学不能达到的教学目的。

二、当前我国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存在的问题

我国人口众多,生产力落后,底子薄。农村地区的教育水平相对于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来说,是比较差的,由于师资力量的匮乏以及经济条件的落后导致的教学设备的落后,最终导致了农村地区教学质量尤其是中小学教育等基础教育的低下,这种现象在农村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更为严重。这给实施远程教育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最突出表现的问题是:当前农村中小学各方面对信息技术的本身认识不够;当前农村中小学资金投资不足问题;当前农村中小学师资缺乏问题;当前农村中小学学生个性化学习要求得不到满足;当前农村中小学科学管理及充分利用问题。

三、加强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途径

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一步步实施,信息化发展将对学校传统教学形成巨大的冲击波。作为农村中小学校急需寻求技术学习、课程观、教学观、学习观的转变,还要与传统的教育思想,落后的教育、教学、管理方法等种种困难作斗争,这是我们农村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最艰巨的困难。要想缩小差距,只能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思想,执着地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提高认识,加强对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的管理

利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迅速拓展农村小学教育的时空界限,迅速了解国际国内的教育信息,理解和掌握先进的教育思想,帮助他们更好地领会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学到许多优秀教师的教学方法,掌握科学手段,借鉴先进教学经验,探索现在办学规律,从而使他们与学校同步超前发展。要教育学生全面学习信息技术,正确使用计算机,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了解信息技术文化,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道德,提高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让学生的视野从大山、沟岭、田野延伸到祖国的大江南北和海角天涯。要在全社会进一步普及信息技术知识,求得学生、家长及社会对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注和支持。

(二)加大投入,抓好资源建设

学校应要求成立现代远程教育工作组具体负责校本资源库的建设:一是将现有资源分门别类进行整理、登记、建卡,我们主要按“录音带”“DVD或VCD”“录像带”“投影片”四类进行登记建卡;二是建立学校学习资源中心平台,主要从“学科教学资源”“教师培训资源”“学生学习资源”三个方面对下载刻录的资源进行整理登记(每类资源均按语文、数学、综合、艺体四个学科建卡),为老师开展多媒体、网络教学和学习、制作课件提供方便。资源库的建设使我校现代远程教育项目资源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网络化,为模式一、模式二应用于学科教学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三)注重培训,提高教师运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能力

学校应选派教师参加信息技术和远程教育培训。其中作为骨干力量的重点培训,回校后让他们对其他老师开展校本培训。具体的做法是:在时间的安排上,根据“工作、学习两不误”的原则,利用每周业务学习时间集中培训。在人员分组安排上,按年龄结构分为45岁以上教师组和中青年教师组进行培训。在技能要求上,要求45岁以上老师组掌握常用的操作方法,对中青年老师组则要求掌握计算机、Internet、卫星IP广播接收的基本知识、技能,同时具备获取、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基本能力。在内容安排上,对偏远乡村的教师:重点培训“如何利用光盘播放辅助课堂教学”、“如何利用光盘播放开展校本教研”等。

(四)强化应用,凸显现代远程教育资源的价值实效

开展大型教研活动,重点突出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农村小学课堂教学中的有效利用。活动中,选用远程教育骨干老师,让他们在课堂教学中带头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在实践中学习、在探索中进步、在进步中总结,为全面应用远程教育资源做好开路先锋。还可以利用IP数据资源,举办专题讲座、召开研讨会、收看专题节目,让偏远地区的教师不花一分钱、不走一步路就能与名师专家零距离接触。

四、结语

综上所述,远程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个复杂、艰巨的系统工程,也是教育工作中的新兴事物。作为农村基层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依据自身优势,在农村中小学教育中大力宣扬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优越性,并在现有的基础上,建立健全以数字化、交互性和多媒体为标志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加速构建多层次、多形式、多功能的开放型教育教学模式,这样才会全面推进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只有充分发挥了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在提高农村中小学教学质量中的重要作用,使之在农村中小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我们农村中小学教育才会有质的飞跃!我相信,随着农村中小学远程教育的发展,必将引起教育观念的又一次大变革。远程教育一定会加速教育现代化的步伐,遍及包括城市和乡村基础教育的每一个角落,为实现教育体制改革和发展教育事业总目标献出更多的硕果,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