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统计数据

统计数据

时间:2023-05-30 09:13: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统计数据,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统计数据

第1篇

国际统计数据生产者:国际统计机构

在全球和区域一级,国际统计活动非常活跃,几乎每一个国际组织都有自己的统计部门,拥有一套完整的统计体系。全球主要的政府间国际统计机构主要来自以下五个方面。

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它是国际统计组织体系的最高机构,隶属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每年年初召开一次统计大会,讨论和审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理事会提出的统计要求和行动建议;讨论和审议国际统计机构提出的统计行动计划、统计分类标准、统计原则和方法的制定及提出修订建议等。

联合国统计司:在联合国统计委员会指导下,负责日常统计工作,收集、整理、全球基本统计数据;建立、维护和更新联合国统计数据库;协调联合国各专门统计机构的统计工作;负责国际统计标准和统计方法在全球的推广和执行;总结和推广国际上最佳统计实践经验和做法。

联合国五个地区性经济和社会委员会统计机构:从事本区域的统计工作,包括亚洲和太平洋经济和社会委员会、欧洲经济委员会、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经济委员会、西亚经济和社会委员会、非洲经济委员会。

联合国专门机构的统计部门:从事本专业领域的国际统计工作,如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劳工组织、国际电信联盟、联合国贸发会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世界卫生组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世界气象组织、世界旅游组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大会、国际民航组织等均有自己的统计部门。

联合国以外的政府间国际统计机构:围绕政策需要开展国际统计工作,如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世界贸易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石油输出组织、欧洲央行、欧盟统计局、亚洲开发银行、非洲开发银行等机构均开展统计工作。

除了上述政府间国际统计机构以外,还有非政府组织、行业协会、国家和跨国公司收集、某一行业范围的全球统计数据,如英国石油公司每年世界能源统计年鉴。

世界通用的统计语言:方法手册和分类标准

收集国际统计数据的目的是进行数据汇总、对比,反映全球的发展情况,对比各国发展差距。鉴于此,在国际层面上,我们需要一套国际通用的统计方法手册和分类标准,用共同的统计语言来编制、描述各国统计数据,保证各国统计指标的定义、概念、口径、方法和分类一致(见表1)。研究、制定、修正国际统计方法、分类标准,是国际组织统计机构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是国际统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国际统计方法手册和分类标准制定、修正的基本程序为:由从事某一专业领域的国际统计机构向联合国统计大会提出关于制定或修订统计方法和分类标准的建议,征求大会意见,经审议通过后,委托统计专业工作小组开展研究。该小组在每年联合国统计大会上报告研究进展,在反复讨论、广泛吸纳各方意见和建议之后,最终确认制定或修订工作成果,然后在全球进行推广。统计专业工作小组几乎涵盖所有统计专业领域,小组内云集了来自院校、国际组织和各个国家最优秀的统计学家。他们不仅制定标准,并不断根据形势的变化修正标准,推出新版的统计方法手册和分类标准。专业工作小组主要包括国民账户工作小组、农业和农村统计问题机构间专家组、商业注册问题威斯巴登小组、奥斯陆能源统计小组、沃尔堡服务统计小组、价格统计工作小组、德里非正规经济部门统计小组、环境经济核算专家委员会、乌兰巴托自然资源统计小组、建立数据和元数据交换标准工作小组,还有区域组织的统计委员会、卫生统计工作组、世界银行国际比较项目办公室等。

国际统计数据使用:灵活的类型和便捷的数据库

按来源和用途不同,可将国际统计数据大体归纳为4种类型,它们从不同方面反映全球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满足政府制定政策、监测发展目标,以及社会各界了解世界和认识世界的需要。

国际统计的基础数据。国际组织与其成员国有相应的数据交换关系和交换渠道,通过成员国填报国际统计报表或电子数据交换系统,国际组织可收集各国统计基础数据。比如我国每年向联合国、世界银行、IMF、国际劳工组织等11个国际组织报送40多种统计报表。国际组织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整理、综合、汇总,形成世界总计、分区域、分国别、分专业的时间序列统计数据。通过利用国际统计基础数据,可以分析、对比世界和各国经济发展规模、水平,反映各国的国际地位和发展差距。

国际统计衍生品。它是利用基础数据汇集出来的专门数据集或指标体系,用来衡量和监测全球发展目标的实现进程,主要包括千年发展目标统计监测指标体系、全球主要指标、欧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OECD绿色增长指标体系、OECD经济全球化指标体系等。

全球综合评价指数。利用国际统计基础数据,构建指标体系,通过加权平均或简均,测算出反映各国综合排名情况的评价指数,主要有全球竞争力指数、人文发展指数、知识和创新指数、生活幸福指数、信息和通信技术发展指数等。

组织全球性统计合作调查活动,取得第一手国际可比的统计数据。对这类统计数据的获取过程涉及面广,协调难度大,时间、人力和经费会消耗较多,比如广为人知的国际比较项目、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多指标类集调查、世界银行营商环境调查等均属于此种调查。

第2篇

[关键词] 大数据时代;数据质量;信息孤岛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6. 23. 093

[中图分类号] TP3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6)23- 0178- 02

1 大数据与大数据时代

近年来,随着英国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的《大数据时代》和美国Bill Franks的《驾驭大数据》等著作的出版,大数据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人们已经意识到大数据时代正在呼啸而至。大数据几乎对每个领域都会产生影响,所以限于不同领域各自的特点,对大数据的表述也不同,但是一个广泛的观点是:“大数据是一个数据集合,这个数据集合是无法在规定时间里用常规软件工具对它进行搜集、整理和分析的。”

2 大数据时代对统计数据的挑战

大数据时代需要既讲机遇也讲挑战。各个应用领域的不断变化使得统计学成为一门难以成熟的学科。所以在数据分析的世界里,统计学发展的终身动力是不断提高驾驭数据的能力。大数据是推断数据,不是原始数据,所以会存在抽样偏倚、随机的和非随机的误差。数据包括原始数据和推断的数据。数据的认知范围有限,所以数据可解释的范围就有限。模型是对数据信息的汇总,由于数据信息有限,所以模型可解释的程度也有限。超出模型可解释的程度,就是对模型进行一系列的假设。大数据方法研究需要多学科的联合,统计学家需要关注实时决策和计算机资源,计算机学家需要了解算法和统计推断的复杂性。

3 大数据时代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影响

3.1 大数据时代对数据时效性的影响

库克耶和舍恩伯格认为:大数据不用抽样调查的方法,而用所有数据的方法。数据科学家甚至提出“样本=总体”,这或许意味着统计工作重心要转移。舍恩伯格和库克耶认为抽样调查有很多自身的不足:一是样本的随机性很难实现;二是不适合考察有子类别的情况;三是采样忽略了细节的考察,而大数据分析则可以弥补抽样调查的这些不足之处。如果说之前统计工作的重点在于数据搜集和整理,那么大数据时代统计工作的重心就是如何搜集整理分析有用的信息。这样一来,已经得出的数据结论可能不具有这个时代的特点,即失去了时效性。

3.2 大数据时代对数据真实性的影响

大数据时代除了对数据的时效性有影响之外,对数据的真实性也有影响。由此,当通过网络搜集数据时,首先需要考虑的是,数据是否是由自动化算法系统产生?如果是,究竟有多少?以淘宝网为例,大量的虚假评论已经影响了信息的真实。

4 大数据时代统计工作的应对之策

大多数的研究指出,当前统计方面存在的问题在于业务部门没有利用好大数据导致数据资源缺乏;企业内部信息孤岛导致数据的有效信息无法充分利用;工作人员数据分析能力差导致大数据时代下统计工作很难进行。

4.1 国家应对之策

在大数据时代下,要保障统计数据质量,国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尽快改革当前统计管理体制的制约,保证统计独立调查、独立报告、独立监督的职权不受侵犯。在大数据时代,统计体制改革要与时俱进,尽快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统计管理体制。

(2)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主导作用,赋予各其统计数据质量的主体责任。要发挥各级地方党委政府对本区域统计数据质量的主体责任,将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作为考核一个地区领导业绩的主要方面之一。

(3)尽快建立引导一个提速增效的统计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党政领导的绩效考评机制。

4.2 企业应对之策

企业应做到以下几点:信息以数据形式呈现,强化建设数据标准;融合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推广应用大数据,促进使用信息资源;重视数据的安全管理。

4.3 个人应对之策

统计学家必须积极学习新事物,适应大数据环境,拓展统计学的应用领域,创造出新的统计方法。大数据时代带给我们的挑战与机遇并存。

主要参考文献

[1]朱建平,章贵军,刘晓葳.大数据时代下数据分析理念的辨析[J].统计研究,2014(2).

[2]郑京平,王众全.官方统计应如何面对BigData挑战[J].统计研究,2012(12).

[3][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生活工作与思维的大变革[M].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4]Brian Hopkins,Boris Evelson.Expand Your Digital Horizon with Bigdata[N/OL],2011-09-30.

[5]邱东.大数据时代对统计学的挑战[J].统计研究,2014(1).

第3篇

关键词:电力行业;统计数据;质量评价;修正

引言

近些年来,我国的电力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大量数字化技术等被广泛的应用到日常的工作中,并产生了大量的统计数据。但是,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面对日益增加的海量统计数据,大多数电力企业都没有能够很好的对统计数据质量予以控制,导致各种数据质量问题的出现。例如数据异常和数据缺失,以及精度不统一等。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积极的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电力行业的统计数据质量进行评价和合理的修正。

一、对统计数据质量评价的认识

(一)统计数据质量。

长期以来,人们对统计数据质量存在一定的误解,单纯的认为统计数据的质量指的是数据的精确程度。于是,在评价统计数据质量的时候便以标准反映客观实际情况的程度来进行衡量,但这种观点显然是不够全面的。统计数据质量其实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统计数据质量指的是统计数据自身的内在质量。另一方面,统计数据质量也代表了各种统计数据能够为社会提供的服务的实际优劣程度。而且,受到不同使用对象实际情况的影响,在具体评价统计数据质量的时候,侧重点和标准也是各不相同的。

(二)对统计数据质量进行评价的相关标准。

1.可取得。

对统计数据质量进行评价的时候,首先要保证先关统计数据具有可取得性,即具体的用户可以较为顺利的从统计部门获得所需要的相关统计数据。在进行评价的时候,用户必然要考虑 哪些数据有利用价值,并需要考虑获得所需数据的具体途径。所以,统计数据必须要具备可取得性,可以以一种较为方便快捷的到达具体的用户手中。因此,在为用户提供相关统计数据的时候,需要明确用户可以从统计机构得到的数据内容,并利用各种较为方面快捷的方式,尽快将数据传递用户。

2.及时。

评价统计数据质量的时候还要保证数据的及时性,要严格按照规定的时间以及相关规定的要求,在特定的时间内将数据进行上报。同时还需要按时完成对各种数据收集,以满足评价的实际需要。

3.准确。

数据的准确性显然会对具体的评价结果产生极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数据质量评价的时候,一定要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包含了多方面的内容,例如总体的准确性和分组的准确性,以及调查和汇总的准确等。各方面内容的准确性都十分重要,不论哪方面内容不够准确,都会对最终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在进行评价的时候,相关统计人员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保证所提供的电力方面的统计数据的真实性, 并尽可能地对可能会出现的数据误差进消除或者有效的控制。从而保证电力企业可以掌握本行业发展的真实情况,并充分发挥出统计数据在电力行业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4.有效。

除了及时性和准确性以及可取得性,在评价的时候,还要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即对数据进行利用所带来的效益要大于数据的提供成本。如果不能达到这一要求,则说明提供数据的行为对提供方和使用方来说都是不划算的。也就是说,在保证统计数据的其他质量不受大的影响的情况下,要保证统计数据生产费用尽可能较小,以有效的提高效率。

二、开展统计数据质量评价的必要

(一)数据应用的需要。

开展统计数据质量评价,可以在电力行业内部建立其统计数据质量评估体系。对电力行业来说,在进行统计数据质量评价的时候,不能依靠主观臆断的方式来进行,而需要一个完善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体系。从而为电力行业的发展提供具有较高参考价值的统计数据质量报告,帮助电力行业更好的认识到电力产品的优缺点,从而更加合理高效的使用各种统计数据。

(二)监测与改进的需要。

通过评价统计数据质量,电力企业可以更好的对工作的改进情况进行监测,并将具体的结果反馈到下一个阶段的统计工作中,保证工作可以处于持续改进的状态。从而最大程度避免各种问题和损失的出现,维持电力行业的稳定和高效。

三、修正统计数据质量的相关措施

(一)设计数据统计质量体系。

在修正统计数据质量的时候,首先需要设计出完善的数据统计质量体系。在具体进行设计的时候,首先要按照电力行业的实际情况,确定统计数据质量目标。然后,按照设定的目标,开始调查统计数据质量的现实情况,并与相关标准进行比较,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接着, 合理配备统计资源, 并积极的建立其完善的数据质量组织体系,并进行明确的分工,保证每一位工作人员都拥有明确的数据质量职责,并拥有相应的权限。

(二)合理使用各种评价技术。

在具体的评价过程中,要注意合理的应用各种技术。例如,统计数据质量的分类控制与评估技术是将统计分组原理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及评估的各项质量活动结合在一起,并在全面认识统计工作各种数据质量活动的基础上进行分类,然后按照分类结果对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相关因素进行确定。而比较分析技术的是按照数据的生产过程和具体结果来确定统计数据质量的证据,最终得出统计数据质量结论,并制定出有效的控制措施。因此,在具体的评级过程中,要按照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技术予以应用。

(三)执行质量体系。

电力行业要注意合理的控制统计数据产生的整个过程中的所有环节,并 设置必要的控制点,制定详细的控制标准,从而实现对控制点的有效验证,并汇总积累下真实的质量记录。在制定控制标准的时候,要保证具有较高的可行性和客观性,尽可能的减少人为因素的影响。

(四)完善指标体系 。

对具体的指标体系也要进行合理的完善,要深入了解现实情况,规范统计口径,优化统计内容,并对相关统计项目继续努力细化。从而保证统计数据既能够反映电力行业运行的总体情况,又能够全面的反映行业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深层次问题和结构性矛盾,以及宏观影响等问题。便于电力行业制定各种决策。同时,电力行业还要注意对统计信息技术系统进行完善,不断提高技术水平,加强内部控制,尽可能的减少各种 统计违纪现象的出现。

(五)加强监督力度。

在具体的评价和修正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监督力度。电力行业相关部门要注意积极的监督各项数据统计工作,并对各种统计违法违纪问题进行严厉的查处,同时,电力行业要以统计部门为主体,积极的发动其他相关部门,各部门积极的予以配合,共同开展监督工作。在具体的监督方式上,也可以选择将专职监督与社会监督结合起来的方式,保证监督的全方位和立体化,从而对统计造假行为进行最彻底的打击。

总结:

面对电力行业越来越多统计学数据的涌现,评价并修正统计数据质量至关重要。通过本文的分析我们知道,通过设计数据统计质量体系,积极的完善相关指标体系,并加强监督和力度等方式,可以对统计数据质量进行有效的修正。从而为电力行业数据质量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帮助电力行业了解自身数据质量水平,及时发现存在的各种数据质量问题,并及时的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处理,从而不断促进我国电力行业的发展与进步。

参考文献

[1]刘红生.如何提高电力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J].科海故事博览·科技探索,2013(07):22-23.

第4篇

关键词:统计数据失真原因与对策

统计数据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始终,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更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但是,现实和理论总是存在一定的差距,就目前而言,统计数据失真现象相当普遍。这不仅会给公共部门的决策计划带来致命的偏差,还会间接影响经济预测的准确性,给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巨大的损失,带来各种负面效应。因此,必须对统计数据失真的原因进行认真分析并加以解决。

1.统计数据失真的原因

在统计数据的收集过程中,数据的误差是不可避免的,我们可以做的只是尽量减少误差。但是,统计数据的失真并不仅仅是由数据的误差所引起的,除了数据误差这种客观因素之外,还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主观因素。

1.1公共部门统计人员的责任心不强

统计人员是统计数据的收集者,负责样本的选择,样本的调查,到最终数据的取得这一整个过程的工作。因此,统计人员的责任强与否直接会影响到统计数据的质量。例如,在实际工作中,公共部门有的统计人员进行统计数据的收集,只是例行公事的完成任务,并无确切的目标可言,这就使得收集到的数据缺乏准确性。除此之外,公共部门部分统计人员的思想素质欠佳,其法制观念薄弱,不能遵守国家相关的统计法律,无法做到“依法统计”,在单位领导的压力或自身利益的驱逐下,往往容易放弃统计行业的职业道德,提供或伪造虚假数据,这也是造成统计数据失真的一个重要原因。

1.2行政考核政绩的片面化

政府部门的“政绩性”统计也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部分统计数据的失真。由于缺乏正常的干部考核、任免机制和弹劾、轮换制度,使少数地方对干部的选拔、任用不是从其综合素质、主客观条件和德才兼备等方面全面考核,而是简单地采取所谓“政绩”考核来决定一个干部的荣辱升降,其结果必然导致少数干部不干实事、不讲实话、不求实效,一味地为追求所谓的“政绩”,而在统计数据上弄虚作假,通过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数据等手段。 例如,在申报“百强县”的过程中,一些政府人员虚报城市的绿化面积、人均GDP等指标,从而导致了国家总体数据的失真。这不仅在统计工作中是一种不良之风,急需治理,并且在我国的行政体制改革中也是需要进行剔除与改进的地方。

1.3统计工作法规制度不健全

除了统计人员和政府部门的这些人为因素,统计工作中的制度性因素也影响着统计数据的质量。第一,在很多统计机构里,往往没有一套成型的统计流程和制度规范。这就使得在统计工作的过程中,一些自律性不强的统计人员容易受到自身主观因素及客观因素的影响。第二,统计法对统计部门的定位使得统计部门处于一个尴尬的境地,不易于保证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统计部门在业务上需要接受上级统计部门的领导,在行政关系上又隶属于本级政府。因此,在具体的工作中,一方面要完成上级统计部门交予的任务,另一方面又要考虑本级政府的要求,使得统计数据很难保证原始性与真实性。而造成这种“现实”的原因正是统计制度的不健全。第三,监督检查制度方面存在缺陷。如本级人民政府机构的统计机构主要由本级人民政府进行监督检查,这在实质上其实是属于内部监督,因为统计机构行政关系上隶属于政府。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单凭内部监督根本无法保证统计数据的有效性与真实性。

1.4统计数据收集不准确

数据收集是统计数据的源头工作,要进行后续的数据分析与数据应用,必须保证数据收集的完整性与真实性。然而,在我国由于客观原因和主观的原因导致数据收集缺乏真实性。其中,客观原因主要表现为:第一,目前统计数据收集的方法和技术与社会发展的经济水平不相适应。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统计数据相比以前大量的增长,而数据的收集却仍然采取最原始的统计报表方法。这种方法,不仅费时费力,提供资料不及时,而且容易遗漏许多统计调查单位,同时,由于报送环节多,造成人为干扰和工作误差出现的频率增高。 第二,数据的收集范围过窄影响数据的最终真实性,即所选样本不具有代表性。有的公共部门在进行统计数据收集时,由于各种原因会将普查改为了抽样调查,将抽样调查的范围进一步缩小,这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主观原因主要表现为:公共部门统计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未能真正把对统计数据的收集视为己任,在统计工作中,草草了事,认为数据的真实与否与自己没有关系。

2.应对统计数据失真的对策

统计数据失真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既存在着客观因素,又有主观因素,我们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对统计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加以解决,从而降低统计数据的失真性,提高统计工作的效率。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1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

要提高统计人员的整体素质,需要从两方面着手。首先要提高统计人员的思想素质,增强统计人员对自身工作的责任感,在具体的统计工作中,能够真正地做到把统计数据的质量放在首位,并且能够进行高度的自律,以从源头上杜绝统计数据的失真。其次要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在质量上严格把关。这就要求各公共部门要定期举行统计业务培训,并建立相应机制,如培训考核制(每年至少两次)、缺席单位补课制等,从而利用制度的形式将培训工作规定下来,贯穿到底。通过业务培训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及时吸收新知识,掌握新技能,破解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较高的业务素质去完成各项统计工作。

1.2淡化统计数字的政绩观,建立科学的干部考核制度

要改变政府部门“政绩性”统计的现状,首先必须改变目前的干部考核制度,不能单凭政府部门上报的业绩(政绩)进行评定,必须把对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考核工作加以细化,交给专业的考核部门和广大的人民群众。其次应建立干部政绩公议制度,扩大干部政绩考核的民主。在政务公开的背景下,各级干部理应将政绩进行公议,接受各大新闻媒体与人民群众的监督,并对各种质疑作出有理有据的回应,以增强干部政绩考核的民主性。只有从根本上改变了行政部门政绩考核的片面化,才能从一定程度上保证统计部门的独立性,从而促进统计数据的客观性。

1.3加强统计法制建设,实行有效监督

我国在2009年6月27日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并于2010年开始实行。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统计工作的效率,保护了调查对象的合法权益。但是要根治统计数据失真,还必须加大执法力度,实行有效监督。首先,要加大统计法的宣传力度,营造知法、懂法和守法的社会氛围,增强全民的守法意识。其次,要加大统计检查的频率和执法力度,将统计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使统计执法经常化、制度化,综合使用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大惩处力度,以提高违法成本,彰显威慑力。最后,要进行有效地监督,除了本级政府对统计部门的内部监督以外,还应当引入公众监督和舆论监督。只有发挥了各方的监督力量,尤其是调查对象对统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监督,形成监督合力,才能发挥监督的作用。

1.4优化统计规则,确保收集数据的真实性

在统计的过程中,数据分散,数量巨大,且标准很难统一,这使得原有的条例和规范并不能在实际操作中有效地应用。例如我国所采用全面统计报表制度,要求自上而下地制发统计报表,自下而上地逐级收集和汇总上报统计数据,这就很难保证最终数据的真实性。统计人员在工作中应该注意留心可以优化的部分,在层层汇报过程中抓住要点,提高准确率,并严格控制汇报过程中的各种人为和非人为因素造成的偏差,从而使最终的数据更加真实完整。这也许是一种十分有益的改良方式,可以把固定的规则搞活,把数据采集方法解放出来,不断改进。

3.结语

真实性是统计工作的重中之重,是统计数据的灵魂所在。但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任重道远,不仅仅需要统计人员自身修养与专业素质的提高,也需要我们所有人的参与。只有发挥各方力量,动员全民参与,才能逐渐提高公共部门统计工作的质量,确保统计数据的真实性,为公共决策奠定良好的基础。

注释:

① 汪倩倩.浅析统计数据失真的成因与对策.[J].企业导报,2012(02).

② 马会叶.试论统计数据失真原因及对策.[J].经济研究导刊,2013(17).

③ 朱传云.对统计信息失真的思考.[J].经济师,2005,(7).

参考文献:

[1] 汪倩倩.浅析统计数据失真的成因与对策.[J].企业导报,2012(02).

第5篇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多年来统计工作者为了维护这一生命线孜孜以求、默默奉献,然而为何社会公众对统计数据的质疑之声仍频频传出?笔者认为,一个直接的原因便是大家对统计数据质量的理解还存在一些认识上的误区。

对统计数据质量标准的认识误区

尽管当前公众对统计数据的需求和关注越来越多,但由于其对指标的含义不甚理解,导致质疑之声频发。由此,统计部门有必要认真思考统计数据质量的含义到底是什么。首先,目前我们对统计数据质量外延的理解存在误区。传统的标准仅仅指统计数据的准确性。试想如果仅公布数字,即使其本身非常准确,而获取数据的人对其真实性、有效性以及所涉领域却无从判断。因此,只用准确性去衡量数据质量是不充分的,有必要对其外延进行拓宽。当前很多国家都从本国的实际情况出发,确定了各自的数据质量标准。如英国的政府统计数据质量标准是准确性、时效性、有效性、客观性;韩国的质量标准则是适用性、准确性、时效性、可索取性、可比性、有效性。在我国,统计数据质量标准至少应该包括指标解释(含义、范围、口径)、数据特征、调查方法、统计误差、获取时间、频率及渠道等方面的内容。其次,对统计数据准确性的认识也有误区。统计数据的准确性并非指百分之百精确。因为误差为零的统计数据几乎是不存在的。其实只要把数据误差控制在很小的、大家公认的、可接受的范围内,就达到了准确性的要求。举个例子,测量一个人的身高,常识告诉我们,人的身高在早上、下午、晚上是不一样的,但只要误差控制在一两毫米以内,就可认为身高的测量数据是准确的。

对统计调查方法使用的认识误区

众所周知,统计调查方法很多,按组织方式不同主要分为普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和典型调查等。统计设计时可根据不同的需求采用不同的调查方法,并非很多人认为的那样:普查就一定比抽样调查更准确。首先,经济社会发展有其规律可循,为获取准确的统计数据可以根据相关统计理论进行方案设计,无须要求每项调查都采用普查的方法;其次,普查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而且耗时很长,很多时候无法满足统计数据及时性的要求。针对统计调查方法的选用,《统计法》第十六条专门作了规定:搜集、整理统计资料,应当以周期性普查为基础,以经常性抽样调查为主体,综合运用全面调查、重点调查等方法,并充分利用行政记录等资料。

对统计数据作用的认识误区

每一项统计指标都有其内涵和意义,因此,正确理解统计数据的作用范围就显得非常重要。比如,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是根据与居民生活有关的产品及劳务价格统计出来的物价变动指标,通常作为观察通货膨胀水平的重要指标。大家常会拿它和自己日常感受到的物价来比较。其实,CPI是个宏观经济指标,是全社会一定时期内商品和服务的综合价格水平和基期相比的数值,用以满足各级政府制定政策、进行宏观调控的需要,以及为国民经济核算提供科学依据。这个数据和个人感受有差距,其原因很多,一方面,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地区之间价格涨幅差异较大;另一方面,每个家庭的消费结构差异也很大,而CPI是个综合的结果。可见,尽管CPI很重要,但其作用也是有限的。如果想了解某类商品的价格变动情况,除了了解CPI的分类指数外,还可关注相关部门的重点商品价格监测数据。

笔者认为,厘清这些认识误区将有助于我们从数据的生产和各环节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从而切实提高统计数据质量,让统计工作生命长青。

第6篇

摘 要 本文通过分析提高统计数据准确度的重要性,针对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提出防范对策,以期通过本文的阐述为增强全民统计意识,为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统计调查管理体系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 统计数据 准确度 失真 防范

一、提高统计数据准确度的重要性

军事情报失真,足以让三军陷入重围,统计数据失真,足以使发展误入歧途。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试想,如果作为决策重要依据的统计数据失真,决策就必然在错误的基础上产生,基础就偏离了,那么以后的贯彻落实就会朝着错误的方向一直延续,对于一个国家来说,这样的损失是无法估量的。提高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永恒主题,没有及时、准确的统计数据,为科学发展提供统计保障便无从谈起。因此,提高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核心所在。

二、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

(一)微观经济主体的利益驱动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所有制形式由单一的国有、集体发展到包括私营、个体、股份制 外商投资等多种形式并存,经营方式与管理模式也日益多样化,许多新企业应运而生。企业作为独立法人,为了骗取经济利益、捏造虚假数据,搞账外账,在财务报表上大做文章。为了偷税漏税而少报利润和销售收入,给财税部门报“苦账”;为了提高信用等级骗取银行贷款,在争取贷款时少报亏损或搞账面盈利,给银行报“喜账”;为降低工资成本,不设置统计职能部门和统计工作岗位,不执行规范的企业统计制度,甚至没有明确的统计报表,由财会人员或其他部门的人员代填代报,给统计部门报“应付账”。这些随意捏造的数据作为统计指标的直接来源,统计数据的质量必然大打折扣。

(二)政府官员考评的压力倒逼机制使然

目前的“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统计管理体制给基层统计工作带来了许多盲从性。各级统计部门作为行政部门处于当地政府的直接管辖下,受同级政府的领导。这样的隶属关系,使统计部门很难保持其独立性,必然受制于同级政府。各级政府致力发展经济,与统计数据造假之间本不存在必然的联系。但是当各地区、各部门以形形的经济指标来表现自己的成绩,并作为上级向下布置工作、检查下级业绩和能力的依据时,统计数据与各级官员的切身利益发生了直接的联系。由于统计法被视为摆设的“软法”,作为成绩上报的统计数据无人检查其真实性,捏造反映和衡量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实力评估的统计数字,就理所当然地成为展示“政绩”的主要依据,“数字出干部,干部出数字”在一些地区就成为普遍的现象。

(三)部门利益分割,统计信息不能共享

目前,政府各部门对法人的管理模式是相对封闭的,工商(民政)部门的法人注册登记、技术监督部门的赋码登记、税务部门的纳税登记、统计部门的统计登记都各自按其范围按其渠道进行,互不沟通,各自封闭。企业一户多照、注册地经营地不一致、工商与技术监督对企业非惟一码、企业漏税以及由此而发生的统计数据虚报漏报等问题多有发生。政府各部门对企业各自封闭的管理方式造成企业报表环节多、时间长、负担重,使统计调查市场处于混乱状态。由于统计报表重复,项目多、杂,不合法调查泛滥现象严重,造成数出多门、相互矛盾。

三、提高统计数据质量应采取的防范措施

(一)制定科学的干部考核办法

统计数据是评价干部工作成绩的重要依据,但绝不是唯一的依据,简单地采取把统计数据同职务晋升、物质奖励挂钩的办法来考核、选拔干部是不科学的。因此,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切实改变现行的干部评价考核制度。必须制定科学、全面的考核指标体系,既:要有经济发展指标,又要有社会发展指标;既要有物质文明建设指标,又要有精神文明建设指标;经济指标的选择综合性要强,要突出经济效益,避免片面追求增长速度。改进干部考核办法,必须制定先进、合理的考核目标,如果考核目标脱离客观实际,弄虚作假则在所难免。

(二)加强统计基础管理工作

统计数据来源于基层。基层的数据不准,上面就是假数真算,因此必须强化统计基础工作。近几年开展的档案升级工作,对建立统计资料归档制度起到了促进作用。只有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原始记录、统计台账、统计资料使用与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确保统计原始数据的准确性。

(三)建立切实可行的统计调查指标体系

一个切实可行的统计调查指标体系,必须严格明确统计调查范围、指标涵义和有关计算公式、逻辑关系,使统计人员有章可循,也使同一指标在不同时期、不同单位的统计口径都是一致的。同时,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还要考虑其可操作性,应该与会计核算及业务核算相衔接。只有以财务核算及其他业务核算为基础,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加工,才能保证统计数据的可比性及可信度。

(四)加强统计教育培训工作,提高统计人员综合素质

积极开展多层次、多内容、多形式的教育培训,以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统计人员不仅要全面掌握统计专业知识,还必须学习财务管理、经济管理、计算机等方面的相关业务知识,这样才能充分理解统计指标的涵义,减少差错,并能有效识别出那些弄虚作假现象。另外,还应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 使统计人员树立爱岗敬业的工作态度和高度的责任心。严把数据质量关。

第7篇

关键词:统计数据;数据失真因素;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O2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1

真实性对统计数据工作十分关键。统计数据的失真会给各部门的决策计划带来致命性的偏差,也会间接影响经济预测的准确度,产生许许多多的负面效应。因此,统计数据失真的原因需要认真分析并加以解决,从而保证政策决定的准确性,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数据基础。

一、统计数据失真原因的分析

1.统计数据失真往往有多方面的原因构成。从源头开始,统计人员的道德水平和统计实施过程中的标准规范会给最后的数据带来很大影响。近些年来,社会经济水平虽然在提高的过程中,但更多的人们行为规范逐渐缺失,诚信等道德标准变得愈加失衡。当诚信成为一种奢侈时,对统计数据结果的真实性就难以有太大期望。这种现象从基层部门开始蔓延,一步步侵蚀到各级领导干部之中,成为统计数据保真过程中的一块“毒瘤”。

2.统计部门的规章制度也与统计数据的真实性有很强的关联。在基层统计机构里,往往没有一套成型的统计流程和制度。在统计实施的过程中,统计人员若没有很强的自律意识,他所得到的数据真实性就很容易被主观及客观因素影响。这是一种严重的违法行为,但又因为基层监督的难以实施性使这种错误不能得到有效地控制。一而再,再而三的非规范性统计,对整个数据统计的危害十分严重,这些调查者和基层单位不仅逐渐脱离自己本身存在的意义价值,也游走在法律的边缘,有待治理。

3.政府部门的“政绩性”统计太多也影响了统计数据的真实性。统计虽然无阶级性,但因为统计过程中要接触到各种阶级的人物,使“官方数字”成为一种领导决定的非真实性统计结果。快速制造一些政绩,成为基层官员向上攀登的一条捷径。脱贫率、扫盲率,计划生育率、城建绿化率……这些数据的整体状况衡量了基层官员的施政措施的好坏。因此部分官员就无中生有,或报告虚假的统计数据来表现出自己的优秀政绩。这是统计过程中的一条急需治理的不正之风。

4.除了统计人员和政府部门的人为因素,统计规律中的一些“系统”问题也影响了统计数据的质量。这些“系统”问题大致分为三种;一是统计过程中被统计对象的实施效果欠佳,未能达到最初设定的统计标准;二是统计数据偶尔会发生失效的情况,这与时效性等因素有关;三是由于统计政策施行时间过长,不能有效的减少曾经出现问题的数据,降低了统计质量。

5.统计数据零散,汇总信息的方式落后。很多统计部门都是把信息数据的所有来源归于基层,散落的信息零零整整统计上来,其真实性就大打折扣了。数据重复、数据繁杂都给统计人员的汇总带来了不便,在忙碌中出错当然也不可避免,一些望尘莫及的高标准数据难以出现。

二、解决统计数据失真问题的对策

针对以上分析得到的原因,可以相应的采取一定措施进行更正,提高统计数据真实性。

1.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和行为规范。这项措施可以从两个方面施行;一是对不合格或多次出现类似问题的统计人员进行停职或撤职处理,起到警示的作用;二是采取授课、培训等方式不定期的进行知识和技能提高。不管是哪种施行方式,在基层统计部门长时间治理之后,还会出现因道德缺失等问题造成的统计失实的话,奖惩手段就必须强硬和果断。

2.在统计部门内部形成良好的自律规范。这不仅对统计人员的文化素养有所要求,而且也考验了部门的纪律水准和实施效力。自律的初期必然需要他律来辅佐,在统计部门建立一套相互监督的管理机制十分必要。对于能够有效完成统计工作的统计人员,可以在部门进行榜样示范,并且部门职位晋升的考量标准也要紧抓业务水平。对于虚假报数据的统计人,即使是较高职位的人物,也绝不手软。

3.坚决杜绝“政绩性”统计数据的出现。要制定一套有效地干部管理体制。我们必须进一步完善干部管理体制,对各级干部的考核、评价与相应的升迁与任免,要建立严格、科学、规范的业绩评估制度,如授权专门评估机构评估、评估前不可先通报以及对违规行为的处罚办法等,严格防止“官出数字、数字出官”的腐败现象。

4.降低统计工作因“时效性”等原因造成的不准确。要增强统计系统之间的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财务的统计职责,并定期不定期的对各部门的统计数据质量进行抽查和评估,对有问题的数据及时处理,不拖后。同时,在各统计部门之间建立良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优化统计部门任务分配,增强统计人员的积极性,提高统计效率,增强统计数据质量。如果在统计过程中,能灵活利用不同方式的调查统计方法,并科学的进行统计方式的规划,那么数据质量必然会得到保证。对于在经济市场中不同层次需求的反馈,统计采用的方式方法一定要有所差异化,多种手段多管齐下,因事制宜,才能更加全面的获取重点及全局性的数据。在统计过程中,不仅可以宏观的对各种指标性数据进行采集,也可以把一些关于民生、文化、教育及环境健康等有关和谐社会建设的数据划入整个统计评估系统。优质系统的数据评估体系无疑提高了统计过程中的简便性和高效性,同时,这些被统计的数据在此系统的管理下会更加真实透明,完整的反应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提高效率且提高准确率这种状况往往是统计人员十分愿意看到的。

5.对于统计中被制约住的很多规则可以合理改变。统计的过程中,数据分散,数量巨大,且标准很难统一,这使得原有的条例和规范并不能在实际操作中有效地应用。统计人员应该在工作中注意留心可以优化的部分,在层层汇报过程中抓住要点,调高准确率,并严格控制汇报过程中的各种人为和非人为因素造成的偏差,从而使最终的数据更加真实完整。这样就是一种十分有益的改良方式,把固定的规则搞活,把数据采集方法解放出来,不断改进。

真实性是工作中的重中之重,是统计工作中数据的根基所在。由于统计工作能监测整个国民经济的健康状况,显示社会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情况,并成为沟通国民经济社会的主要渠道,因此,我们必须要进行及时、系统、准确、全面的统计。同时,也要通过一些途径,有效地提高统计数据的质量。这将是未来统计部门必须要重视的工作重心,也是整个政府机关的工作重心。

参考文献:

第8篇

正文

现代经济正步入以世界统一市场为标志的世界经济一体化轨道,企业的成败,取决于信息获取、识别、处理、转换、传递的准确性、效率与速度。因此,信息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也将愈来愈显著。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确立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入WTO,企业要能在国际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与此同时发展,一个重要的条件就是——必须要有一个健全的高效的信息系统,以满足企业经营管理决策所需的各种内外信息。因此,作为提供信息的企业统计必将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发挥重要作用。特别是对我们***系统来说,随着“大企业、大市场、大品牌”的形成,以行政区划为单一的卷烟市场割据将很快被打破,搬掉门槛推倒墙是大势所趋。再下一步就有可能是***专卖法的取消,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行业也将马上面临着国际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想在这种激烈的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要有一支能够为企业的决策和管理者提供准确数据的素质过硬的统计队伍。

近年来,我国统计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现有的统计数据,基本上还是能够反映客观实际的。但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经济结构复杂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再加上体制转化过程中经济秩序混乱,人为干扰增多,因而搞准统计数据的难度也就日益增大,统计失实的潜在危险性也就日渐严重,并将逐步暴露。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要始终不渝地把提高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摆到统计工作的首要位置,并采取综合治理措施,切实抓紧抓好。下面就统计数据质量问题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意义

企业统计的目的是为企业经营决策管理提供统计信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营决策极具风险性,风险产生于不确定性并由不确定性程度决定风险的大小,而不确定性又与信息的准确和及时程度直接相关,信息愈准确及时,不确定性愈低,反之,亦然。所以,准确性和及时性是对统计资料的两项基本要求。其中,准确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是统计工作的生命。它确定着统计资料是否有效和价值的高低,是衡量统计数据质量的根本标志。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便于决策和管理者正确地把握形势,客观地剖析问题,从而作出科学的决策。反之,有水分的、失实的统计数据,相互矛盾的统计数据,给决策者以错误的信号,将会误导决策和调控,对企业的发展将会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统计工作者必须以对本职工作高度负责的精神,以统计数据为对象,以消除统计数据的差错为目标,千方百计搞准统计数据,达到强化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目的。

二、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及分析

(一)、数据虚假

这是最常见的统计数据质量问题,也是危害最为严重的数据质量问题。这类统计数据完全是虚构的杜撰的,毫无事实根据。造成统计数据虚假的因素多种多样,比如,有意虚报,瞒报统计数据资料,指标制定不严密,统计制度不完善,不配套等。

(二)、拼凑的数据

这种数据是把不同地点,不同条件,不同性质的数据在收集、加工、传递过程中,人为地拼凑成同一时间、地点、条件和性质下的同一数据。这种东拼西凑的数据,虽然分别有事实根据,但是从整体上看数据是不符合事实的,其性质与数据虚构相同。

(三)、指标数值背离指标原意

这是由于对指标的理解不准确,或者是因为指标含义模糊,指标计算的随意性大等原因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表现为收集整理的统计数据不是所要求的统计内容,数据与指标原意出现走样,面目全非。

(四)、数据的逻辑性错误

这是指统计资料的排列不合逻辑,各个数据、项目之间相互矛盾。例如,企业卷烟库存商品中主要的组成部分是省产烟、省外烟、国外烟,如果企业报送的统计资料中,卷烟库存商品总金额显著下降,而省产烟库存金额大幅度上升,省外烟和国外烟库存金额只是持平或只有小幅度的下降,这就存在矛盾,表明数据有逻辑性错误。

(五)、数据的非同一性

它是指同一个指标在不同时期的统计范围、口径、内容、方法、单位和价格上有差别而造成的数据的不可比性。例如,2003年的统计资料中不含税价在30元以上的卷烟为一类卷烟,而在2004年的统计资料中,不含税价50元以上的卷烟为一类卷烟,如果在此基础上来比较两年的一类卷烟的销售量,而得出一类卷烟销售量大幅度下降的结论显然是不合理的。

(六)、数据不完整

这里指调查单位出现遗漏,所列项目的资料没有搜集齐全,不符合统计资料完整性的要求。数据不完整,就不可能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和正确认识现象总体特征,最终也就难以对现象变化的规律性做出明确的判断,甚至会得出错误的结论。

(七)、统计手段和统计分析落后

目前许多企业统计工作仍处于手工状态,很原始!即使采用计算机也仅仅是减少工作量去做一些汇总、指标计算,并没真正引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所做的统计分析也局限于事后分析,即对统计数据进行单纯的讲解说明;不能利用网络技术实行信息共享等方式进行事前分析和预测。换句话说,“统计预测”这一职能根本没有发挥作用,缺乏对信息的收集、综合和系统化。

此外,常见的统计数据问题还有计算错误、笔误等。

可见,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既可能是来自于设计阶段,也可能是来自于统计资料的整理阶段。

三、统计数据质量控制方法

(一)、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原则应当是全过程的、全员参加的、以预防为主的数据质量控制。

首先,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贯穿于统计工作的全过程。每进行一步,都要对已完成的工作进行检查、对已发生的差错及时进行纠正,做到层层把关,防止差错流入下一个工作环节,以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其次,参加统计数据质量管理和控制的人员应当是全面的。全体统计工作者都要树立数据质量意识,各个主要的工作环节都要落实专人负责。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是许多工作和许多统计工作环节质量的综合反映,牵涉到统计工作的所有部门和人员,因此,提高数据质量需要依靠所有统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决不是单纯靠某一个部门或少数人所能搞得好、抓得了的。只有人人关心数据质量,大家都对数据质量高度负责,产生优质的统计数据才有坚实的群众基础。因而,统计数据质量控制要求把差错消灭在它的形成过程中,做到防检结合,以防为主。这就要求有关人员在质量控制中具有超前意识,抛弃那种出现了统计数据问题才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被动的局面。

实行全员性的质量控制,就要把统计数据质量目标及其关键交给广大统计工作者,落实到每个工作岗位,使每个岗位都有明确的工作质量标准,做到合理分工、职责明确,职责越明确,数据质量控制就越有保证。

(二)、统计设计阶段的质量控制

统计设计是统计工作的首要环节,统计数据质量的好坏,首先决定于这个过程,它是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如果设计过程的工作质量不好,就会给统计数据质量留下许多后遗症。设计过程的质量控制需要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1、正确规定统计数据质量标准。数据质量标准是指根据不同的统计目的对统计数据精度所提出的要求。满足统计目的精度的统计数据就是准确的,高质量的统计数据。首先要作充分的调查,系统地收集市场和用户对统计数据的反映和实际使用效果的情况;其次要分析研究过去统计数据的主要质量问题,找准统计数据质量控制的主攻方向;最后要进行反复论证,考虑到统计工作中实际能够达到的水平。

2、合理设计统计指标体系及其计算方法。

统计指标设计得是否合理,也是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之一。采用统计报表搜集资料,首先要实行标准化管理,制定的指标要符合统计制度的规定,范围要全,分组要准,指标涵义的解释和计算方法要精确;其次要对统计报表的设计、颁发、填制、汇总的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

(三)、资料整理鉴别阶段的质量控制

统计资料整理鉴别阶段出现的差错是统计数据质量问题的重要方面。如果资料不准确,就会影响结论的正确。因此,要特别注意审查资料的可靠性和适用性,要弄清楚统计指标的口径范围、计算方法和时期时点。对于口径不一致或不完整的资料,需要进行调整、补充;对于相互比较的资料,必须要注意有无可比性;一旦发现数据有严重的质量问题,应进行核实,避免有质量问题的资料进入汇总处理阶段。总之,对搜集到的资料,经过鉴别推敲、核实审定、使之准确无误,才能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到保证。

(四)、人为错误的质量控制

1、尽可能采用计算机处理统计资料,同时提高统计分析水平。

计算机作为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高科技产物已渗透到我们生活、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运用计算机整理、汇总统计资料,速度快、效果好,其优越性是手工整理无可比拟的。现在国内大部分著名企业基本上实行网络化、全球化,利用网络资源了解世界先进行业信息,采用科学先进的统计分析方法和手段,进行横向、纵向对比,找差距挖潜力,努力赶超世界先进企业。要能够写出有一定深度的统计分析预测报告,系统、全面、科学地去挖掘利用网络资源和从市场取得的第一手资料,完善整个分析、预测手段方法和过程。但是,也应重视计算机处理数据的质量问题,提高计算机数据处理的关键在于提高录入数据的可靠性。

2、统计工作者本身应提高自身素质。

统计人员没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实际工作经验,没有跟上时代及时进行知识更新,不善于统计调查获取第一手资料,写不出有一定深度关于本企业某一方面对决策层有参考价值的统计分析报告。因此,对统计人员应该加强培训工作,企业内部应建立配套的培训机制,对每一层次统计岗位实施针对性的培训,必要时到企业外请有关专家学者授课,或到相关先进单位进行考察学习,做到取长补短。统计工作者本身也应该努力学习统计知识,钻研业务,不断提高统计业务素质和水平,杜绝因业务不熟悉而造成的数据质量问题。

3、加强对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培训。

目前,上级部门下达计划和各类政绩考核对统计数据干扰不可低估。有些地方,以是否完成计划和各类数据的高低作为考核地方政绩的依据,导致很多下级部门所报的统计数据高于计划数或持平,这并不是计划部门的计划多么精确合理,而是说明某些统计对象或统计部门受某种利益的驱动而使统计数据的质量得不到保障。当然,数据不真实、不准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统计人员的思想道德对统计数据的影响是很大的。这就要求我们加强对统计人员的思想品德和职业道德教育,要求每一个统计工作者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真对待每一个统计数据,如实地反映情况。

4、加大统计执法力度,保证源头数据的准确性。

第9篇

关键词:统计数据质量;对策研究;现状;问题

中图分类号:C8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3.54 文章编号:1672-3309(2013)03-129-03

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使得统计数据质量面临着新的考验。近几年来,我国的统计工作还是取得了一些成绩的,但是,我国经济体制在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结构也变得更为复杂,干扰因素很多,导致数据统计的工作不能够完全客观地实施。所以,从前所设立的统计数据的系统和体制都已经不再适应时代,对此,相关的工作人员必须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要狠抓数据统计工作,从而将质量提高上去。

一、统计数据质量的含义

统计数据质量的高低,主要是由它的准确性、及时性和完整性的程度来决定的,所统计的数据还应该体现其适用性和经济性,并且要能够具有参照性。数据的统计工作主要是,将行业相关的已经发生的数据进行记录和统计,以便日后遇到相似的问题时可以拿来作为参照,从而做出最为明智的决策,下面对统计数据的几大特征的含义进行简单介绍。

准确性不仅仅是统计数据所要求的真实客观的一大体现,它也是统计工作的一个最为基本的要求。统计数据要有一个时间上的及时性,只有这样,统计信息才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内提供给决策人有用的信息。对于统计而言,其数据的完整性是极为重要的,残缺的信息内容无法完整地反映出全部的内容,一旦所统计的项目不全,统计数据的质量则是相应地大打折扣。统计信息价值的最重要的一个体现就是适用性,如果所统计的数据根本无法适用于相似的项目中,它便失去了其价值所在,统计数据应该在简明扼要的基础上,将要表达的内容都表达得清楚明了。可比性主要是为了日后项目的参照,经济性则是经济效益上的要求,毕竟对企业而言,其经济效益是运营和发展的动力所在。

二、统计数据质量的现状及问题

(一)统计数据的虚假

在数据统计工作中,虚假现象是较为常见的,这一问题对数据的质量有着严重的危害,这些数据完全脱离了事实,根本毫无依据可言,是一种人为杜撰的,并不是客观存在的,已经完全不具备统计数据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虚假的统计数据是由很多因素造成的,然而归根究底都是和利益相关,一些企业单位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利益,想方设法在财务报表上做工作,各种捏造数据,使得财务报表上所体现的并非是该公司的真实经营情况。还有一些企业为了规避应该缴纳的税收,也不惜在财务会计方面大做文章,故而达到偷税漏税的目的,收获更大的利润。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效益不好的企业经营状况不是那么良好,为了成功地获得银行的贷款,将账面做得很漂亮,给人一种高盈利的假象,从而树立了企业自身的形象。总而言之,在利益的最大化的驱使下,导致了各大经济实体在财务数据上的造假,使得统计数据出现了虚假问题。

(二)指标数值背离指标原意

统计工作是繁重的,而且是要根据所要求的指标去进行的,如果在众多的数据中,没有目标性地去做统计工作,则是一项非常巨大的挑战。数据统计工作人员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正确理解所下达的指标,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往往会发生对指标了解有所偏差,从而导致统计工作的质量问题。如果没有准确地理解指标的内涵,会造成所统计的数据并非是真正需要的,在很大程度上则是做了无用功,这种指标上的偏差就会产生计算数据的随意性,导致统计数据的质量得不到有效地保证。

(三)现行统计调查制度已不适应新形势发展需要

现今的统计报表可以说是种类繁多,所以所对应的指标也是各种各样,同一个指标可能出现在不同的专业或者是相同的专业中,一些指标的设置与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缺乏科学合理性,不能够适用于经济社会发展。有的专业报表无法和基层企业的财务核算进行时间上的衔接,时间的紧迫造成统计与会计核算的脱节现象,从而导致了统计数据与实际数据的不一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的各项组成成分变得更为复杂,经济主体和结构也更加多元化,在做数据的抽样调查过程中,明显受到了挑战。在随机抽样的情况下,抽样调查的调查样本难以保证,所以,调查结果的有效性也难以得到最好的保证。

(四)数据统计手段发展不平衡

数据处理手段出现从基层的手工操作到省、国家一级政府统计数据处理的高度信息化,就地域而言,占全国70%以上的地方统计数据处理是手工操作或半手工操作,速度慢、效率底,可靠性差,这与统计的及时性要求不相符合。统计所反映的当前经济现象的真实性难以确定。

(五)统计人员业务素质低,分析评估能力弱

目前基层统计人员,尤其是私营企业、镇村统计人员的文化水平偏低,大部分只有高中文化程度,有的尽管达到了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但是实际能力仍然很差。文化程度低,必然造成对统计知识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较差,对统计指标的理解出现偏差,其业务处理能力就存在困难,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也就谈不上对统计数据质量的分析和评估。

三、提高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一)加大统计执法力度,确保统计数据的准确性

对于那些严重的造假行为,绝对不能姑息,一旦发现,要严惩,情节严重的还要追究刑事责任,只有加大该项工作的执法力度,才能够让相关的统计工作人员认识到违法杜撰的严重性。而且要适当地增加处罚金额,毕竟一些企业在财务报表上弄虚作假主要是受利益的驱使,所以大量的罚款金额能够比较好地遏制财务数据的造假,从而保证统计数据质量。

为了更好地建立统计诚信体系,仅仅靠部分人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大相关的部门相辅相成,共同合作,纪检司法等有关部门应该密切配合,在各司其职的基础上,共同为统计数据工作的诚信体系而不断努力。

(二)树立新的统计数据质量观理念

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一个永恒的主题。但是在不同时期对统计数据质量有不同的标准,明确新时期统计数据质量的含义和概念,树立全新的统计数据质量理念,是指导我们做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对数据质量评估判断标准的思维须从狭义转向广义,要从过去单纯注重提高数据准确性和及时性,扩展到提高数据的时效性、科学性多维的质量内涵,要从过去工作重点是收集上报搞准统计数据的工作思维中解脱出来,不仅仅要抓住数据的准确性,又要做好解读统计数据,开发统计分析研究成果。以新理念来确立新思路,制定新措施,开拓新局面。

(三)加强统计工作的组织领导与支持力度

加强对统计工作的领导和管理,提高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把对统计工作重要性的认识落到实处,为统计人员及统计工作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确保统计人员的配备与落实,把素质高、责任心强、熟悉业务的,特别是从事过这项工作的人员安排到统计岗位上,对兼职过多的统计人员给予适当减负,对落后的设备予以更新;要确保统计工作任务的落实,规范各项统计工作,充分调动统计人员积极性、能动性,达到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统计工作质量的目的。

(四)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素质

统计工作是专业型、综合性很强的工作。统计工作涉及的面较广,这就要求统计工作者要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统计人员既要精通统计科学、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又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职业道德,坚持原则、尊重科学、严谨求实、遵守纪律、忠诚统计、不出假数。高素质的统计人员是保证统计数据质量的前提,只有精通统计专业知识,才能更科学地、更准确地对统计数据进行收集、整理、计算,才能提供准确的数据,写出符合实际的统计分析,把全面的统计信息传递出去,才能为领导决策提供最有力的依据,因此培养高素质的统计人员,为统计数据的准确提供了保证。

(五)丰富统计调查的方法和手段

面对急剧变化的社会经济形势,全面统计报表依赖的基础已经解体。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应该丰富统计调查方法、手段,大力推广和强化采用不同调查方法,开展灵活多样的非全面调查,以适应不同层次的需求量。以调查方法的科学性,保证对统计数据的时效性和准确性的要求。

(六)加强统计法制工作,依法统计

保障统计数据客观真实性的法律基础,就是使统计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可循。统计机构必须在行政上应保持其独立的地位,依照法律独立设置的。对于重要统计数据,国家统计机构要有一套严格的政策,要使统计数据不受包括政府在内的各方的干扰,确保国家统计数据为国家及社会提供管理和决策的重要信息。健全统计法制建设,实施强有力的法律机制,真正杜绝虚报等统计违法行为的发生。加大普法力度,广泛宣传统计法制观念,保证统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和统计数据的客观真实性。

(七)建立完善统计数据质量评估制度

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透明度,确保统计数据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实际情况。统计信息是社会经济信息的主要组成部分,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所有统计工作人员的准则和追求。

四、结语

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核心所在,它对国家和企业的发展都是极为重要的,准确可靠的统计数据是做出决策和进行科学管理的重要依据。目前,我国的统计数据工作质量还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但是,数据统计工作者只要牢牢把握统计数据的基本特性,在相关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就一定能够实现统计数据质量的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第10篇

【关键词】基层统计工作数据质量因素对策

基层统计工作是获取经济运行的客观数据,进而分析和认识经济发展的客观态势,即是发现宏观经济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又是政府进行宏观经济管理,制定正确地宏观决策的重要依据。从这一意义上说,就要求我们掌握真实而准确的、详实的基础统计资料。可以说,统计数据和统计资料真实、详细与否直接关系到能否正确认识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对切准经济发展及其未来趋势的脉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的生命线,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是做好统计工作的基础和前提。在当前统计工作中,基层统计工作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制约统计工作水平的提升。因此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问题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统计工作的重要任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笔者结合县级统计部门基层工作的实践,就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因素做一些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进行粗浅的探讨。

一、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

统计基层基础工作薄弱。主要表现在:一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统计岗位落实不到位,统计人员多数为兼职,而且变动频繁,稳定性差。调查表明,大中型的企事业单位统计工作相对比较规范,有专门的统计机构与专职的统计人员,而一些小型单位,特别是私营、个体企业对统计工作重视不够,多数统计人员身兼数职,统计工作只是附带性的工作,而且经常变动,稳定性差,统计数据质量得不到保障;二是部分基层统计单位原始记录不全,未建立规范的统计台帐和统计制度,一些私营、个体企业,对统计工作不完全配合,填报的统计数据不能真实反映企业的实际情况,统计数据的质量存在较大偏差;三是基层开展统计工作所必须的经费和保障条件不能得到保障;四是部分基层单位分管统计的领导对统计工作不重视,对统计数据审核不严把不好关。统计方法制度不够完善,统计指标体系与指标设置不够科学。统计调查方法相对滞后。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全面调查在基层工作中有时难免存在调查者与被调查者之间,在搜集资料单位的上下左右之间,往往容易引起矛盾,在层层上报过程中,容易受人的主观因素影响,所以全面统计的结果有时并不全面。对基层的统计抽样工作来说:如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限额以下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私营、个体经济等抽样工作,基层统计人员由于对抽样调查认识不到位,往往凭自己的主观臆断来确定抽样的样本点,抽样调查缺乏科学性导致调查样本的随机性、代表性难以保证,影响了调查样本数据的准确性,扩大了抽样误差。现有统计指标体系存在第一、二产业品种繁多,而满足国民经济核算需要的第三产业报表资料相对较少,影响统计数据质量;在指标设置上存在专业之间个别指标重复上报的现象,同时个别指标的设置没有充分考虑基层的实际,存在指标理解上的偏差。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不够健全。虽然一些主要经济指标如GDP已经建立数据联审评估制度,但统计数据评审制度还存在与GDP相关主要数据评估不够配套、同时数据评估制度还存在操作性不强等问题。基层统计人员工作积极性不高,对统计数据来源把关不严。首先,由于统计体制不科学、统计工作地位和待遇不高,基层统计人员积极性不高,责任心不强加之身兼数职,任务重,对日常的统计工作基本上是疲于应付,统计数据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其次,县级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数据的来源把关不严。由于统计部门长期受一无权二无钱、求人的事情多、自己说了算的时候少的认识的影响,对基层上报数据缺乏严格要求,加上评估论证不完全到位,有的专业存在下面报多少是多少、怎么报怎么算的问题,同时基层统计工作存在统计执法不严的问题,使少数企业多存侥幸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统计数据质量;第三,基层统计人员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影响统计数据的质量。基层统计人员缺乏系统的学习培训,其思想观念、工作思路滞后于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要求,是影响基层统计数据的质量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

二、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

提供高质量统计数据是统计工作的中心任务和根本职责,是统计事业改革和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亦是新时期和新形势下对统计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提高统计数据质量,是统计工作永恒的主题。统计数据质量不仅受统计工作各环节的影响,而且受到相关领导、统计人员素质以及数据采集处理技术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统计数据质量实际上是多方面工作水平的综合反映。针对基层统计数据质量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方法和途径。

加强统计基层基础工作建设,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素质。各级统计部门要严格按照上级统计部门关于加强统计“双基”工作的要求,督促和帮助调查单位加强统计基础工作建立健全机构,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及各项统计管理制度,促进统计基础工作进一步规范。要建立健全和严格实施分级负责的统计数据质量管理责任制度。同时加强业务培训,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综合业务能力。要真正提高基层人员的综合素质,就必须认真做好在职人员的的培训工作,使培训工作目标化、制度化,最大限度地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的业务能力、理论水平、职业道德。针对基层统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统计人员存在对统计指标的理解不到位、大多数统计人员的知识结构与层次不能满足新形势下统计工作的新要求,培训时应注意:培训对象上向县乡两级及基层调查单位倾斜;培训内容上主要是开拓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等方面知识,特别是现代统计调查、统计整理、统计分析技能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培训效果上注重可操作性与实用性,使基层统计人员能够学以致用,达到预期的培训效果。只有加大培训的力度,县乡及基层单位的统计人员才能克服专业范围与自身水平的限制,真正做好基层统计工作。

进一步完善统计调查体系。坚持全面调查和抽样调查相结合的原则,凡适合抽样调查的,一律用抽样调查方法。对统计指标体系的设置应本着“准确、简化、系统、高效”的方针,本着减轻基层负担的原则,对现行的统计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调整。完善统计调查体系要以经济普查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完善第一、二产业的调查体系,加强完善服务业的调查制度。其次不断推广抽样调查在工业、批发另售贸易餐饮业、劳动、社会、信息、服务等范围。再次在完善统计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完善统计制度。在指标设置上,淡化经济指标,强化社会指标,以方便基层填写为原则。对现有统计指标的使用价值(适用性)进行甄别,坚决清除过时的或使用价值不大的统计指标,可以通过加工整理或推算以及本该由统计部门核算的指标也从报表中删去,适当增加和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文化产业、新兴产业等相关的统计指标。加强统计法制宣传,依法开展统计工作。加强统计法制建设,既是统计工作自身建设的本质需要,更是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文明建设的客观要求。着眼于推动统计工作不断走上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轨道,实现依法治统、依法统计,要坚持把普法、执法、队伍建设和优化执法氛围四个轮子并驾齐驱,强化统计法制建设,促进统计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广泛宣传新的统计法,使各级领导和统计调查对象增强统计法制观念,深刻认识按时、如实地报送统计报表与统计资料是每个统计调查应尽的义务,虚报、瞒报、拒报、迟报乃至伪造、篡改统计资料均属违法行为。使每个统计调查单位对统计工作的支持、配合落到实处。同时建立经常性的统计数据质量检查制度。统计数据质量的检查要与统计执法有机结合起来,不断加大频率、加大力度。建立科学有效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统计数据质量的监控与评估是一项复杂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可在政府统计部门内建立权威的数据质量监控和评估中心,建立健全完善的统计数据产品质量管理体系,对统计数据生产全过程实行全面质量管理,提高统计数据的完整性和透明度。完善数据质量评估体系时要围绕党政领导关注的主要经济考核指标加大审核、评估的力度,多角度、全方位的进行审核评估。对与相关部门统计有联系的指标,加强与部门的联合审核力度,其他指标要加大与主要经济指标相关联的指标的审核力度,使统计数据真实反映客观经济的运行情况。

参考文献:

张秀丽.提高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思考[J].辽宁经济统计,2009,(3)27.

罗天彦.从统计角度看影响基层统计数据质量的主要因素.丹江口统计信息网.

第11篇

(一)地方统计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1.地方统计人员学历、年龄结构不合理。基层统计人员文化素质偏低,大部分只有高中及专科文化程度,有的乡镇甚至连专科文化程度的统计员都没有,更别说是有本科学历的统计员,而且与省市统计员相比,基层统计人员的年龄普遍偏高。低学历、高年龄的统计员对统计知识的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较差,对统计指标、统计方法的认识有偏差、对计算机技术不能熟练应用,业务处理能力就差,就不可避免地会影响统计数据的准确性。2.专职统计人员少、兼职人员较多,导致队伍的稳定性差。由于基层条件比较艰苦,再加上统计调查工作本身就是非常辛苦的工作,很多人不愿意去那儿工作,而且基层统计人员编制较少,这就导致有些地方没有专门的统计调查人员,而是让统计人员身兼数职,要做很多工作,随时准备哪儿有需要,就被调走,等本地急需统计调查人员时,再抽调他人补充。新调入的统计人员没有经过正规培训,业务不熟,缺乏工作经验,对当地的实际情况也是不熟,导致统计数据衔接不好,错报、漏报现象时有发生,而统计调查工作的专业性和时效性都很强,所以统计质量得不到保证。此外统计工作人员的福利待遇不好,晋升的机会较少,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而统计调查工作又是十分枯燥和繁重的,需要统计人员有较高的积极性和责任心才能保证统计调查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统计法律法规不完善,对违法人员的惩罚力度不够一是现行的统计法律法规及其实施细则不够完善,有些内容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和可执行性;二是统计违法成本太低,对违法人员的惩罚力度不够。纵观对已经曝光的统计造假案件中的统计违法行为多数是行政处罚,如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和罚款(罚款数额相对来说较少),最严重的是撤职,并未追究相关人员的刑事责任,在统计违法成本小于既得利益的情况下,统计违法者也就无所顾忌了。

(三)统计管理体制不完善,统计调查抗干扰能力弱。我国统计管理体制实行的是“统一领导,分级负责”的管理模式,统计部门工作经费都由同级政府管理和拨付,上级统计局对下级统计机构仅有业务指导权。从此可看出,统计部门只是业务由上级授权,而人、财、物归地方管理,在人事和经费上受制于人,必然导致抗干扰能力差。由于统计数据常被作为地方官员的政绩,统计干部的升迁、奖惩若掌握在地方官员手中,统计数据就可能成为服务领导的工具。

(四)被调查对象不配合,导致统计信息失真由于统计法制宣传不到位,公众的法制意识淡薄。许多中小企业和个体户不了解《统计法》,不知道其有义务向国家和政府提供统计资料,对统计调查工作缺乏一定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被调查者出于保护自身利益(如税赋、贷款、享受优惠政策及福利等)考虑而不如实上报相关数据,瞒报、漏报、虚报时有发生,使得源头统计调查数据的真实性大打折扣。

二、提高地方统计数据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一)建立科学的政绩考核机制在对政府部门和领导的政绩考核上,改变以“数字论英雄”的考核方式,国家统计局应该不定期地派调查小组到GDP变化幅度比较大或GDP反常的地区考察“数字”背后的客观实际,抽查当地企业相关部门的数据,检查企业统计报告期的会计报表以及其他申报表,以判断企业所申报的数据是否与其实际情况相符。同时把对各级政府和官员的政绩考核与民众的满意度、幸福度、老百姓的口碑、收入等相结合。加大透明度,定期公布相关的统计数据,并设专门的举报电话、举报网站,及时查处被举报的统计数据造假事件。对在业绩指标上有弄虚作假行为的,要严肃处理,绝不姑息。

(二)加强统计队伍建设,提高统计人员整体素质1.加大对统计调查人员的培养力度一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可以从高校引进统计专业的毕业生,并对他们加强业务培训,安排老统计员对他们进行指导,以提高其业务水平。同时选派专职统计员到“统计工作先进”省市进行交流学习,让这些人员亲自参加到他们的实际统计工作中,提高统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二是通过与高校合作、内部定期培训或开讲座的形式加大对统计人员的统计业务、统计方法、统计指标体系、统计法规、统计软件的使用及计算机知识的培训,提高统计人员的综合素质。2.要加强对统计工作人员职业道德素质的教育,使其认真对待统计调查工作,如实地记录统计数据,保证统计数据的质量。3.加强对统计人员的物质支持,提高他们的福利待遇,并提供其出国考察、深造及晋升的机会,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三)完善统计法律法规,加大对违法人员的惩罚力度一是修改和完善《统计法》,补充相应的实施细则,使其具有可操作性。二是通过学习典型统计违法查处案例、开讲座、参加研讨班等形式进一步提高各级统计领导干部和统计人员的法律意识,使其知法、懂法、正确用法。三是加大对违法人员的惩罚力度。对虚报、瞒报、拒报统计资料等统计违法行为,要严肃查处并曝光。单是曝光还不行,还要加大处罚力度,提高其违法犯罪的机会成本。对违法人员在惩罚方式上可以根据实情给予行政处罚(如撤职、永不再任用),同时应该配合经济处罚,涉及刑事犯罪的还要给予刑事处罚,加大其违法犯罪的机会成本,以减少甚至是杜绝统计数据造假行为的产生。

(四)改革现行统计管理体制,提高统计调查抵抗干扰能力推行垂直管理,实现地方统计机构无论是在统计业务方面,还是在人事、财力、物力方面均应该直接由上级统计部门负责,提高地方统计部门的抗干扰性。由此,统计部门在对地方各部门数据作汇总、监督和核对时,可减少统计干部的顾虑,使统计工作更具独立性。

第12篇

关键词:政府数据;质量成本;分析

0.引言

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是当前我国的一项建设目标,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需要把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这一理念贯彻其中。节约资源不单单是企业的义务,我国政府的相关在工作中也需要具有节约资源的意识。一直以来,我国政府的数据统计工作都是存在着严重缺乏成本观念以及理性经济的意识,这样是非常不利于政府工作的可持续发展的。由此,政府相关部门需要认识到在确保统计数据统计工作质量的条件下,进行节约资源的重要性。如何更有效地控制政府统计工作的成本,提高政府统计工作的效率是我国政府需要应对的时代挑战。

1.数据质量成本的内涵及其分类

1.1数据统计成本的内涵

人们把在整个统计活动中,为了保证数据取得的质量而花费的费用以及在统计活动、过程之后因为数据没有达到标准而造成的各种损失一起定义为统计数据的质量成本。其中,统计活动的整个过程指的是为了取得数据进行的一次完整的工作流程。因为数据质量不达标而发生的成本指的是对数据重新进行返工、评估造成的成本支出,以及数据使用者对数据不满意造成的各种损失。

1.2统计数据成本的分类

在数据统计的的整个过程中,质量成本涉及的内容大体上可以分为外部质量保障成本以及内部质量运行成本两大块。其中,因为政府统计数据工作的特殊性,数据质量成本保障还需要包括外部保障成本,如为了更好进行统计调查工作而进行的广泛宣传而发生的费用。统计数据中的内部质量运行成本包括了预防、鉴定、内部以及外部损失成本等四大类。其中,预防成本指的是为了取得高质量的数据的保证成本,它的目标是减少、限制数据统计中发生的各种失误并进行及时的纠正。鉴定成本又叫质量控制成本,指的是为了鉴定数据的质量而发生的成本。

2.政府统计数据的细分以及计算

2.1政府统计数据的细分

一般而言,统计工作流程包括了需求研究、调查设计、实施、数据整理、统计分析、数据评估等几个环节。在这几个主要的工作步骤中又涵盖着许多的工作程序,在这些工作阶段中进行中都会相应地产生的统计数据质量保证(预防)成本、数据质量控制(鉴定)成本以及内部损失、外部损失成本等,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在政府进行的数据统计工作中又会增大。

其中,政府统计工作中的预防成本包括了对于统计数据进行的需求研究、调查设计、调查数据的收集、分析等造成的成本;数据质量控制成本包括了调查问卷的测试评审、数据质量的评估以及其他质量鉴定等各个事项产生的支出;而内部成本损失指的是调查设计、数据收集、数据整理以及分析中等造成的各种损失;外部成本损失则包括了信息使用者投诉造成的成本以及数据再加工处理产生的各种费用等。

2.2政府统计数据质量成本的计算

正如前文所述,政府统计数据的质量成本包括了确保数据的高质量发生的费用以及在统计工作中因为质量未达标而造成的各种损失两大类。但是在实际的会计入账的时候,发生在统计工作之后出现的因为质量问题而造成的各种损失是不会显示在账面上的。为了更好地与显性质量成本进行区分,可以把这种损失成本定义为隐性成本。

因为在政府统计数据的工作过程中出现了两种性质不同的质量成本,所以在真正进行成本计算的过程中,需要采取不同的方法。可以对于其中的显性成本在会计账簿中进行核算,然后对隐性成本进行另外的统计资料的核算。还有一种做法是不分隐性成本以及显性成本,通过成本数据收集之后将所有的质量成本都汇总,进行总体的核算。

3.政府统计数据质量成本的分析探讨

3.1政府统计数据质量成本分析

通过对政府统计数据的质量成本进行分析,能够发现其中存在的缺点和不足,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提高数据统计质量工作的效率。

3.1.1时期发展分析

对于统计数据质量成本进行时期分析,总体而言可以分为长期发展分析、短期发展分析。长期发展趋势分析总要是对统计工作的全局战略、整体流程的质量成本进行监测。在统计工作的流程中,质量改进之后的效果需要一段时期才能够显现出来,,因此需要对统计工作的总质量成本的变化进行长期的监测。这时就需要将统计工作的历年成本总值和相应基数的百分比来作为判定的标准,以此来检测数据统计质量成本的改进成效。另外一个就是短期发展分析,将统计工作分为各个流程并制定相应的质量成本改进目标。其检测程序也是先确定一个基数,并对各个类型的质量成本的数值的变化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降低质量成本。

3.1.2帕累托分析

发现数据统计质量成本问题的第二个方法就是进行帕累托分析。该分析方法的主要步骤就是找出对数据质量成本有影响的要素,并依据影响程度的高低进行排列。要想最大程度的减少数据统计质量成本,就需要在影响程度最高的要素上下功夫。只要对要素列表中的各个影响因素进行严格的成本控制,就能达到控制统计数据质量总成本的目标。另外,可以将数据统计的预防成本以及鉴定成本的总值和内部以及外部损失的总值进行对比,进而找出每单位质量的投入对于质量损失减少的程度,有利于提高统计工作决策的正确性。

3.2政府统计数据的质量成本的预测

当对统计数据的质量成本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之后,就需要对数据统计工作进行相应的预测、计划。依据对数据统计质量成本进行的预测值、以及经济效益最优的计算制定质量成本和预防工作的合理计划,并规划出统计数据质量成本标准,依据实情进行成本质量的控制。当然,还需要时刻地对数据质量成本进行评估,以便及时发现问题,调整措施。只有对政府统计数据的质量成本进行深入的分析、正确的预测,才能更大程度地提高政府数据统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结语

对政府统计数据质量成本的深入分析,包括时期发展分析以及帕累托分析等,并在数据质量成本分析基础上进行相应预测,不仅对我国建设长效的政府统计工作机制大有裨益,同时有助于切实提高政府统计工作的效率,控制政府统计工作的成本。(作者单位:重庆市江津区油溪中心卫生院)

参考文献:

[1]徐荣华,张英花,成金.美国统计质量控制和评估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J].中国统计.2012(04)

[2]赵学刚,王学斌,刘康冰.中国政府统计数据质量分析―一个文献综述[J].经济评论.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