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美术课程论文

美术课程论文

时间:2022-02-10 16:22:2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美术课程论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美术课程论文

第1篇

关键词:评价评价主体评价目的评价对象

目前在我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对美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机制还不太完善或还没有建立起来,致使评价的目的、主体、对象、方法、结果和解释等均被不同程度地扭曲与误解,从而严重影响了美术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导致美术课程教学管理混乱、教学目标层次混淆、教学质量低下等诸多弊端。如何对美术课程的教学去评价,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评价”可以简单地定义为决定某一事物的价值。在教学理念范畴内“评价”是课程标准的基本构成部分之一。具有诊断、反馈、质量监控、管理、导向等功能。

课程的评价是从一定课程评价实践活动中概括出来的,然后把这些评价活动的各个环节综合起来形成一定的评价理论体系作为指导评价的范式。美术课程的教学评价不是指令性的,而是说明式的。下面笔者围绕评价的目的、主体、对象、范围、方法、解释、价值等这些基本要素进行探讨,旨在为美术教育教学改革和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构建“以人为本、育人为本”的评价目的

美术课程教学评价的构建,首先要从评价目的的改革开始。美术课程要面向全体学生,符合教育公平的原则。所谓教育公平的原则,一是教育机会的分配不应该因为受教育者的家庭、社会、政治、文化及体质等差异而造成不平等。二是教育机会的分配要因先天因素的差异而实行有所区别的因材施教。美术课程的目的是为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良好的艺术审美素质发展而创造平等公正的机会和条件。教学评价要由传统的“甄别选择”转变为“全面发展和素质教育”。要保证能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鼓励少数“超常”学生追求卓越,评价要立足于学生的个性差异。

二、“他评”与“自评”主体的转变和有机“结合”

美术教育是全社会审美素养提高的一个重要途径,不仅学生、教师和教育行政领导要参与,而且家长和社会各界都是评价主体。长期以来,课程与教学评价的主体由上而下依次是政府部门评价学校、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而受教育者学生被排斥在评价主体之外,单一地变成了评价对象。这样,就形成了学生依附教师、教师依附学校、学校依附政府部门的评价关系,致使课程评价的主体是直线和单一化的,课程与教学评价少了全面性而多了片面性、少了民主性而多了独断性。美术课程的评价主体要由“单一性”走向“多元化”,要鼓励社会成员及学生家长以适当的形式参与各种方式的评价,教师、学校领导、学生、学生家长及政府部门皆是评价的主体,要改变由上而下的直线式评价关系,扩大评价的民主性与开放性。

学校美术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以学生为中心。教学活动评价必须确立以尊重学生为基本前提,积极采用推行学生自评、组内互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学生学会依据一定的标准和参照他评,进行自我评定,培养学习自信心和终身学习的愿望,使评价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向的活动,也是改革传统美术教育封闭评价方法的有效措施。

三、从“课堂教学”转变为“全方位学习”,从“固定课程表”转变为“弹性课时约定”

传统课程体系的设计及教学过程,基本上是以教师、课堂、教材为中心,难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精神。其评价时空观有极大的局限性,是封闭的和狭窄的。

从空间范围来看,传统美术课程的评价着重于课堂内或学校内的教学活动,其学习形式一般是讲授学习、机械记忆、被动模仿、反复练习,因此排斥社会活动和实践活动。改革后的学校美术新课程是一种内容广泛、密切联系实际的统整性课程,从传统的以教科书为主的教学模式应转变为广泛运用图书馆、野外、家庭、美术馆、展览厅等,充分利用社会各种场地和各种课程资源,以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全方位的学习,因而也必须进行全方位的评价。

从时间编制来看,传统的美术课程由于过分强调经典的绘画技能与知识,脱离社会现实,不仅建立了一刀切的教材分类体系,还严格规定了各类教材的时数百分比,这种过于划一的“美术教学大纲”最显著特点就是课程与课程之间各自独立,相互联系较少,易于在课堂内按部就班地教学,教材中操作技能的设计、教学内容的分配、教学活动的安排等均适宜按固定不变的课时编制,这样就形成了学校传统的上课时间表观念,而把上课时间表以外的各种教学活动及其他类型的课程,如选修课程、实践类课程以及隐性课程等均排斥在评价范围之外。

教育部制定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关于教学科目及其课时比例的统配,已进行了重大改革。对于教学计划或课程计划,不作全国绝对一致的硬性规定,把硬性规定改革为弹性的约定,这样便给地方或学校及教师相当的独立编制地方或学校课程的职权。地方、学校、教师或年级可根据实际需要,运用弹性时间,突破固定不变的课时观念,加强课程及教学的实践活动。美术课程标准的课程编制及实施要突破“三中心”,所以必须突破传统的课时评价观。

四、从“注重结果”转向“注重过程”,从“注重技能操作”转向“注重素质提高”

美术课程既是“全面发展”的教育,又是“全面素质”的教育,既要普遍提高每个学生的技能水平,防止学生两极化,又要使每个学生各种素质都能协调发展。对于美术课程教学的评价要由传统的侧重技能转向注重学生的态度、心理和行为的评价,特别是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努力使评价内容与课程目标相一致。

按照素质教育的评价观,应做到既关注“结果、产出”,又关注“过程、效率”。“产出”,即关注最终培养出的学生的数量和水平;“结果”即关注课程教与学的成果;“效率”,即为培养这些学生而付出的人、财、物资的数量;“过程”即关注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对人的主体性、创造性给予一定的尊重。影响美术教育教学质量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诸如教材、学生原有水平、师资投入数量、教学技术手段、国家投资拨款、教学资料与设备等因素。但是,传统的评价只注重“结果、产出”,忽视了“过程、效率”。由于现代学校美术课程新标准突破固有科目框框,教学内容涉及诸多学科,教学过程需要多种资源,教师需具备多种专业的知识,因此更需要由传统的只关注“产出评价”转变为关注“投入评价”,只有这样才能客观地反映美术教学水平,使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达到美术教育教学要求。

五、从集中的课程评价机制转向课程与教学的“三级”评价制度

为保障和促进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体制。课程体制的变革要求课程评价机制相应改变,而课程评价机制的改变要以课程体制的变革为前提。

地方政府部门,可依据国家制定的课程管理政策、课程标准和本地实际情况,制订本地实施国家课程的计划,规划地方课程,编写相应教材,并组织力量督导各级学校依据课程标准实施教学计划并进行评价测验,以保证国家课程标准的落实。

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标准的同时,应视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自然环境与学校环境、学生的兴趣和需要,进行国家和地方课程的教学和测验,并开发和选用或编制学校校级课程教材。对于评价的总结果,学校要负责及时地转达给学生、家长及上级有关部门,保证评价结果准确地反馈给有关方面,为了解学生,改革美术教学,调整课程政策,落实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学校有权力和责任反映和解决在实施美术课程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

六、课程与教学的评价不能局限于对现象的客观描述和事实判断,应该转向价值判断

教学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建立在事实判断基础之上的价值判断,并且更注重的是价值判断。在美术课程的教学评价活动中必须考虑:依据什么样的审美价值来确定评价标准?某种教学活动或者产生的教学过程或结果不能具备积极的价值,即使局部来看是优秀的,或者与我们的某些传统价值观是一致的,也是不能肯定的。目前我国美术教学评价大致是依据以下几个方面确定标准的:一是对教学过程的评价,主要依据业已“格式化”的教学模式判断其质量好坏;二是对教学结果的评价则主要考察教学活动的结果与预定教学目标符合的程度,这时的评价标准就是预定的教学目标,其相关的价值取向问题则在评价活动的考虑以外。

参考文献:

[1]江山野.简明国际教育百科全书.教育测量与评价.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2:28

[2]郑林.历史教育评价问题探讨.北京师范大学

[3]叶澜.重建课堂教学价值观.教育研究.2002

[4]李龙.教学过程设计.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5]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U7]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的通知

第2篇

一、开放

教育家杜威说:教育即生活。

教育家陶行知说:为了生活。

现代教育的标志之一是教育终身化,美术课堂教学应贴近学生活,开放学生美术活动的空间,拓宽学生的思维领域。让学生真正领会美源于生活,并学会在生活中发现美、创造美。

1、 开放命题形式。

命题创作首先必须限定一个题目,然后围绕题进行美术创作。难度太大或脱离生活的命题往往会使学生感到茫然而不知所措。适当改变传统的由教材、教师命题的方法,把命题的主动权交还给学生,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教学时,可以根据教材内容教师出“母题”,再由学生出“子题”:如苏教版第3册“夏日印象”一课,教师可以以“我与暑假生活”为主题展开讨论,启发学生回忆假日趣事后自由拟题,于是作业时“神奇之旅”、“我和鱼儿一起游”、“我买的大西瓜”等等,一大批各具情趣的命题拓展了学生的思维,很好的激发了他们创新的欲望。

又如“梦中的另一个我”一课教学时,学生在自由出题时更是如鱼得水,“10年后的电脑专家”、“名模—我的梦想”“2008的超级拉拉队”等别有情趣的命题跃然眼前;纸版画、剪贴画、泥塑等作品形式多样、独具创意。

2、开放题材形式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教育在小学阶段主要是引导学生参与各种美术活动,尝试各种工具和制作过程,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体验美术活动的乐趣。在教学时,不再一味拘泥于教材规定的题材作为教学内容,题材的形式界限可模糊些,形式的表现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在题材、形式表现上营造较为宽松的氛围,能促进学生乐于参与美术活动。。

例如在部分设计制作课单元,可以激发学生从自己身边感兴趣的做起,如“给自己最喜欢看的一部电影画一张宣传画”、“找一找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或日用品,然后把不满意的地方改变以下,重新设计并画出来”。这些形式比起美术课本里的纹样设计、二方连续设计等有趣的多。在制作新年贺卡时可以让学生运用刮色、涂蜡、撒盐、吹色、压印等技法,是学生在变化莫测的游戏中,达到兴奋点。

3、开放教学内容。

教师要开放课堂活动空间,引导学生走向自然、走向社会,投身于五彩缤纷、五

光十色的校外生活,把公园、田野、村庄等作为学习美术的大课堂,在大自然中学美术,感受生活中的红、黄、蓝。如写生课不妨带学生装去热闹的街心公园、农贸市场去观察生活中千姿百态的人物特征;手工制作课不妨带领学生去放飞风筝,去迎风玩一玩小风车,用制作的彩练、挂饰。窗花美化周围的环境;结合欣赏课,可组织学生参观一个画展,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用美术课上所学的美术知识指导欣赏活动。

4、开放教学程序

大胆突破从低—中—高年级的年级界限,采用有序、无序的教与学有机结合,互补共存。例如在低年级可以大胆引导学生观察透视和空间现象,培养他们的空间知觉感;可以灵活结合教学引导学生感受光与色彩的关系、色彩的情感与冷暖等;引导学生尝试大胆用水粉颜料表现变化的笔触和变化的色彩。学生同样感到新奇而快乐,作业效果也会令人吃惊:太阳火红的骄艳、彩虹的七色眩目……。

5、开放评价标准

李吉林老师认为“老师肯定——学生满足,树立自信心、自尊感——需要学习——再肯定、再满足——渴望学习更新的有难度的东西。”美术教学评价是美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科学全面的美术教学评价不仅帮助教师掌握学生心智及创造力的成长情况,及时给予学生启发和帮助;而且使教师明确学生表现自我时的需要并给与激励和支持。

在教学评价时改变传统用“一个标准”去套学生画的内容、形式,作品评价不作硬性统一,因人而异,实行学生自评、互评,体现主体地位。教师点评时语言要幽默、精彩、风趣,让学生把你的点评听进心里去。在优秀作业上写 “心灵手巧”、“魔幻色彩”、“独具匠心”等给学生成功的喜悦;在表现一般的作业上写上“别泄气”、“慢慢来”、 “相信下一张会很精彩”等激励性语言,相信学生的内在潜能,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开放的导向、激励、反馈、调节作用。

二、沟通

1.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是现代课和改革的趋势,美术课也要打破与其它学科之间的壁垒,突破学科界限,统整学生的知识,把美术与相关的学科如音乐、语文、自然、历史等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例如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欣赏美术名作;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对音乐、舞蹈的欣赏可以使画面充满韵律感。在教学中可以巧妙利用美术与语文学科联系:进行故事插画、日记画、诗配画……;与音乐学科联系:制作会跳舞的小纸人、线的交响乐……;与自然学科联系:表现有趣的昆虫、我和动物朋友……,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知识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2.沟通课堂与课外,校内和校外的联系。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不要让学校的大门把儿童的意识跟周围世界隔绝开来,这一点多么重要,我竭尽努力,使在童年时期的所有年份里,都让周围世界、自然界不断地以鲜明的形象、画面、知觉和表像来滋养学生的意识。”

如在第十一册创作画《家园》一课学习时,课前让学生收集、阅读我们的家乡——溧阳的历史变化、风土人情,并运用作文的方法描写自已的家园。课上再结合欣赏有关表现家园的作品、诗歌、音乐,最后让学生带着一份美好的情感来表现自已的家园,他们的收获不仅仅是表现在画了一张好的绘画作品中。

此外还要尽量为学生多提供表现的机会,如在学校定期举行手抄小报、校园美术节等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热点话题”:如“我们周围的环保”、“我与e网”、“新世纪畅想”等,促进学生学会观察、学会发现、学会思考,主动参与,让学生有内容可画,有感而发。

三、合作

孔子云:“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合作的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统一的相互影响、相互依靠、共同激励、竞争提高的过程。教学组织形式采用“同桌合作”、“前后四人合作”,以及“男女生合作”的形式,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交叉活动的自由空间,允许窃窃私语,允许寻求教师、同学帮助。

因为我们常会发现这样一些情况:有的同学想象力很丰富,但动手能力较差;有的同学制作精细,但思路狭窄,如果让这两者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则是最佳的组合了。即使两者水平相当,在合作中也能得到启发,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

同时有些活动题材、内容,需要搜集大量的材料,可组织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如“插花”、“版面设计”、“画脸”等创作,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合作收集材料:你准备花泥我准备鲜花,我们一起来完成一束艺术插花;尝试四个人合作设计一块别致的版面;相互给对方装饰一个有趣的脸面等。在愉快的合作氛围中,在友情浓郁的氛围中,消除表现的顾虑,快乐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给学生带来愉悦的审美情趣,使每个学生都体会到集体的智慧胜过于个人,从而培养学生团结互助、合作的好品德。这样一来,作业的时间相对缩短,作业的质量却提高了,何乐而不为?

没有教师心灵的参与,课堂就会像没有雨水的春日,燥寒而缺少滋润;没有教育实践的参与,教育研究就会像行将干涸的一潭秋水,沉闷而无活力。把美术教育的艺术与生命艺术合二为一,将是我们21世纪每个美术教师的毕生追求!

第3篇

论文中如何添加目录页码

1、打开需要编辑的论文,点击“显示/隐藏编辑标记”,为了显示下边的分页符标志。

2、将摘要、前言、大标题设置成标题1,小标题依照次序设置成标题2、标题3以此类推。

3、在首页和摘要中间,目录和正文中间插入分页符。

4、双击摘要的底端,插入页码,设置格式,注意首页、摘要目录部分和正文部分分别单独设置页码(在设置时取消“链接到前一条页眉”)。

5、回到目录页,插入目录。

6、设置完成后,目录页码就设置好了。

关于文化的论文范文

寝室文化――视觉文化

[摘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当前新课改形势下应运而生的一门新型课型,它符合我们课程改革的需要。我校综合性美术活动课程开发与规划的课题是以体现“荷塘悦色”为主题的“寝室文化”。主题中的“悦”字,是以快乐的体会为主,来突显我校在学校教学中的新理念,让我们的学生快乐学习、自主学习。“色”字则可以在色彩上加以理解。它将成为我们学校课程开发的特色。

[关键词] 寝室文化 感悟 创新 美育 综合实践 学习能力

综合实践活动课是在全新课改理念指导下产生的一种新型的课型,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有利于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在《美术课程标准》中,加强了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综合•探索”方面的要求,就是希望通过综合性的美术活动,扩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他们通过实践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学生自主活动和自主探索为主要特征的课程。

学校在今年的招生中,扩大了两个班的招生规模,学生一下了多了起来。这里的学生不像城里的学生天天放学之后是回家的,他们一般都是住校的,让人想不到的是,这里的学生是平均16人住一个寝室的。正是因为这样的住校条件,练就了我们荷叶塘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

寝室是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生活的重要场所、人格完善的重要舞台,但同时也是容易被忽视的教育管理工作的盲区。我想通过开展学生寝室文化建设活动来营造温馨舒适的寝室环境,提高寝室文化的品位,陶冶学生情操,打造一个温馨、和谐、个性的育人环境,让学生能感受到寝室生活的快乐!

寝室文化建设整体方案分三年完成,共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以寝室美化为主,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在目前困难的寝室居住条件下美化自己的寝室。学会在苦中发现快乐!第二阶段,主要是让学生在美化寝室的同时,发现目前寝室中存在的问题,及时向学校领导反映自己的想法以及提出更改方案,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并会做一些具体的方案。第三阶段,因学校现在开始要新建学生寝室,让学生来参与设计新的学生寝室,让学生成为学校的主人,为学校的寝室文化建设献计献策。学会绘制寝室设计效果图,提高学生的审美、设计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

下面,笔者主要谈谈第一阶段实施方案及成果。

第一阶段的方案已经实施成功,而且是效果明显的。开学初,我让学生自己组织起来,对寝室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的问卷调查表也是初一学生学习了美术第三课《图表设计》后,学生自己设计的,学生设计了很多的表,我们就采用了其中比较好的来进行调查,那几位设计成功的学生甭提有多高兴了。他们感受到了学以致用、学习成功的感受。而我的教学也做到了“以教促学”。在调查中,有的学生认为对现在的寝室不满意,有的学生认为应该有电风扇,有的学生提出了要对寝室进行美化。

调查统计结果:

(1)50%的同学认为现在的寝室居住条件是还可以的, 50%的同学认为是凑合的;

(2)75%的同学希望寝室里有电风扇;

(3)67%的同学希望有热水器;

(4)75%的同学希望寝室有管理员;

(5)25%的同学希望寝室里有可以锁的柜子;

(6)80%的同学要求寝室要美化,最好有植物;

(7)还有一些同学希望有空主调、电脑等。

当我看到我们学生这样写到的时候,我觉得他们写出要求并不是太高,而是我们疏忽了他们的要求。与是,一整套方案在我脑子里形成,我要利用我的美术课堂为他们做点什么,那就是帮助他们,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寝室生活的快乐。让我们的美术课程得以实践、应用,让学生能通过调查、观察身边的事物,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不仅学到知识,而且增加了能力;同时感受到了美术与生活的关系。

寝室文化――视觉文化的第一阶段成果:

1.前期调查

2.寝室问卷调查表的设计

利用初一学生本学期所学的第三课《图表设计》来让学生自己动手设计“寝室问卷调查表”,以提高学生对图表学习知识的理解及设计、动手能力。

3.我校目前学生寝室现状

学生感言:我们的寝室是很单调的,白白的墙、白白的天花板,除了柜子和床外,寝室就没有其它的任何色彩。上铺的同学,每天睁开眼睛都是白白的天花板,整个寝室看上去没有活力。

4.寝室美化方案设计:由初一的同学金俊红带动学校各年段的学生来参与设计。方案主题为:寝室文化――视觉文化,具体内容包括:(1)寝室标志;(2)寝室小海报;(3)寝室美化室内设计图;(4)寝室自制植物;(5)寝室自制寝室盆景;(6)寝室美化评比活动。

5.寝室文化――视觉文化方案的具体开展与记录

(1)寝室标志设计

2009年开学初,初一年级的美术课中,第一课上的就是“标志设计”,我就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做自己的寝室标志设计,学生都很来劲,很认真地参与进来了,其中很多作品,都做的很优秀。我让学生将自己做的作品贴在自己的寝室门口,同学们都开心地笑了。

学生运用了所学的知识,为自己的寝室设计了标志,学以致用,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美术知识,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学会了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

(2)寝室小报设计、制作

结合美术教材七年级第四课,让学生学以致用,以教促学,使我们的美术课便得更生动,让学生明白,美无时不刻地在我们身边,提高学生对美的欣赏能力。

看到了吧!紧张的体育测试,让我的两只脚丫

很痛,但我还是坚持了,我成功了。

(5)自制寝室盆景

哦!这里有可爱的小植物哦,这是什么植物呢?学生们讨论起来,老师也说不出它的名字来,“对了,去问班主任,他是生物老师啊!”有一个学生喊到。“我们把它种起来吧,等它长大点也许我们就认到它了。”在学校的学生寝室后面的荒地上,学生发现了小植物,其实那里有些垃圾的,但是学生一点都不怕脏,用手把植物移植到自制的花盆里。没有挖的工具,他们就用老的、断的小树枝来挖,可谓是就地取材。

(6)寝室美化评比活动

结合学校寝室美化评比活动,让学校教师和行政领导也参与进来评比,对活动进行宣传与拓展。学生对自己的寝室有了新的理解与感受,学生这样写到:寝室,再过一年多,我们就要离开你了。到那时,依恋不舍便会在心中弥漫。寝室,虽然和你在一起有苦有乐,有泪有笑,但在我眼里,都是一笔珍贵的财富。

看了“论文中如何添加目录页码”的人还看:

1.论文中如何插入目录页码

2.论文中怎么插入目录页码

3.论文怎么设置目录和页码

第4篇

[论文关键词]人文主义教育观 美术教育 艺术修养

[论文摘要]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

教育的人文主义是以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希望人的本性、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最大的实现和发展。在我们提倡素质教育反对应试教育的今天,人文主义教育观对我们现行教育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学科教育,它有自己的独特性,它主张以学生自身的发展为目的,强调发展人的天性,发展人的个性,发展人的潜能。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是顺应时代的潮流,是未来教育的一个发展趋势。

美术课程是一种人文课程,是人文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人文主义指的是一种高度重视人和人的价值观的思想态度。它注重人的自由与平等,人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和谐。美术是人类文化最早和最重要的载体之一,运用美术形式传达情感和思想是人类历史中的一种重要的文化行为。美术并不是单纯的技艺,而是人类文化的积淀和人类想象与创造力的结晶。它记录着不同时代的文明,闪烁着人类的智慧、代表着人性的深度。美术是人类情感和精神生活的创造表现。任何美术表现形式都包含着一定的情感和思想。学生通过美术学习与自己情感生活的连接和相互作用,学习用美术方式表达和交流情感,使学生的不良情感情绪得以释放和宣泄,恢复他们心理的平衡,从而获得创造、表现和交流的能力,达到健全人格,陶冶性情的目的。因此,通过对美术的学习,将使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能力不断提高,性情不断得以陶冶,从而增强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形成尊重和保护生命和自然环境的态度,以及创造美好生活的愿望与能力。可以说,美术已经成为人文教育的核心学科。

美术课程的人文性开始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美术教育作为一门基础学科教育,它没有应试教育的功利性和目的性,能更好地贯彻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即使在高等教育阶段,美术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教育目的和作用也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1997年5月,北京大学隆重宣布成立艺术学系,并明确表示:希望通过在全校开展艺术教育,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与理解力,用艺术生动的表现形式陶冶他们的情感,使他们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更开阔的胸怀和眼界、更丰富多彩的生活经验和人文修养、更健全的人格,成为21世纪合格的人才。我们知道,当下的美术教育不再是传统的素描、绘画、版画、雕塑课程及欣赏课,它有了更宽泛的内容。在欧美很多国家,开始用视觉艺术教育来代替美术教育,它超越了传统的“纯艺术”范畴的教育,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艺术教育。美术教育的对象不是针对那些对美术感兴趣的少数学生,而是面对全体学生的,倡导全面发展的人文主义教育理念。强调通过直觉、推理、想象、技巧以及表达和交流的独特形式过程逐渐形成丰厚的文化修养。美国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在强调美术学科结构特点的同时,始终贯穿着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内容标准是根据学生达成目标来制定的,注重学生在参与美术活动时的感性体验,发展美术创造的基本能力。中国现行的美术教学也开始以强调美术学科体系转向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因此,用人文主义教育观来指导美术教育,成为对现行教育进行改革的一个重要理论依据,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

美术课程具有人文性质,是学校进行美育的主要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那么如何在美术教育过程来充分体现人文主义教育思想呢?首先,创设良好的人文环境,培养人文精神。美术教学可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的多元文化的总体效益,整合社会、社区、家庭各方面教育影响,引领学生走向生活、走向自然、走向社会。通过欣赏、认识自然美和美术作品的材料、形式与内容等特征,通过描述、分析、对比与讨论等方式,了解美术表现的多样性;通过走进博物馆、美术馆、民俗馆,了解其中的民族民间美术、艺术等文化,了解它们与其他地区或其它民族美术文化的异同;通过参观、座谈、调查、访问艺术家工作室等参与活动,了解中外艺术家的艺术思想、生活及作品诞生的过程,或结合有关资料,让学生了解相关国家的地理、历史、风俗人情、社会风貌,增进对不同国家、民族,不同风格画派的了解与尊重;通过借助信息技术手段来更加全方位直观地了解艺术作品。其次:整合美术与其它学科的关系。未来社会需要具有探究精神与创造能力的人才,通过建立在广泛的社会、文化情景中的、以美术为主体并联合其它学科部分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学会在新情景中探究、发现与美术有关的问题。在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时,主动地融汇不同学科的内容,使各种知识与技能相互融通、彼此联系,使他们真正获得探究能力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在理性与感性之间求得和谐平衡。使身心得到健康和谐发展。由于美术学科具有人文性质,因此,美术学习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美术自身的领域中。需要在美术学科与其它学科之间架起桥梁,通过引导学生对一些美术或跨越美术学科的课程进行综合与探索性的学习,能使学生在良好的时间内比较全面地认识美术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发展规律与趋势。其次,加强艺术修养,提高审美素质。艺术修养是衡量一个人审美素质高低的重要因素。艺术修养的规定将直接影响个体人格素质与生存质量的高低。一个有较高艺术修养的人,能够主动地、充分地使其感性、情感和理智得到协调共处,使其心理结构的各个方面得到较好的发展和完善。假如整个社会成员都有一定的艺术修养,那么,就有助于在心灵和交流的氛围中培养一种协调的人际关系,就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交流内心感受,更好地实现人际间的沟通和理解。只有艺术修养在社会上升值,才能全方位地提高人们的精神素质,协调人际关系,重塑健全、自由的人格形象,从而在根本上推进一个社会的内在品格。

人文性质应该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人文精神就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追求的终极维护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和现象的高度珍视,是素质教育中理想人格塑造的肯定!因此,人文性质应该是美术课程的基本性质,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用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来指导我们的美术教育是顺应时代要求,符合历史之规律。

第5篇

一、校内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教材资源的开发。教材资源的开发也可说是教材运用的延伸与发展,就美术学科教材内容而言,其具有符合美术课程标准的要求,体现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反映社会、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需求的特点。美术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在使用过程中不断挖掘、丰富的,它的价值是在于“创造性”、灵活使用教材。如八年级的《心灵的关爱》这一课,如果仅仅让学生做一张贺卡,还不能完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但是如果我们稍微改变贺卡交换的方式——让大家把制作设计好的贺卡放在一个大箱子内,让学生们用摸彩的方式(教师要注意引导)交换礼物,这无疑会大大激发学生们对成功作品的期待而把作业完成好。

2.校园环境的开发。目前大多数的农村中小学都有一定的绿化带,校园都有一定规模。因此学校可利用走廊、过道的墙上悬挂学生的美术作品,学校的橱窗也该是学生展览作品的阵地。比如在我们校园橱窗内每学期都有定期的学生优秀美术作业展示。此外,我还要求每个班级设置一个“美术画廊”专门布置展览班级学生的优秀作业,让学生体验到美术作品所带来的成功的喜悦。

农村中学的图书馆阅览室是相对薄弱的地方,但是学校能提供一些美术的报纸、杂志等也可大大开阔学生的艺术视野,这也是开发课程资源的手段之一。

二、校外美术教育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走出校园是一片广阔的天地,校外资源应该是美术课程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泉源。这些资源归纳起来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可称为软件,就是一些思想的火花、灵感的闪现,使教师能在瞬间捕捉到一些点子进而开发出新的课程资源;第二类,可称为硬件,包括学校所在地的风土人情、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等等。

1.捕捉生活中的灵感,积累创新的点子。据编写湘版教材的专家介绍,当初他们编写教材时为了能写出优美合理的课例,想出一些宝贵的点子,几乎是绞尽脑汁。但有时却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生活一个场景、一句话……会让你茅塞顿开。

2.利用本土资源,丰富教学内容。主要有4方面。①利用丰富的生态开发美术课程资源。由于农村学校缺少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科技馆等丰富的社会性课程资源,所以开发课程资源可广泛利用当地生态资源。这样,既让学生经常关注身边事物的美,又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②利用地域特点开发美术课程资源。教师也应在教学中结合学校实际的地域特点,对地域资源进行挖掘、整理,组织成教学内容。③利用自然景观开发课程资源。我县的廊桥、海西第一漂、扬梅洲、南山顶等都是旅游胜地,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郊游活动、节假日、社会实践等机会走进大自然,引导他们观察天空、河流、山川,观察花、草、鱼、虫,了解动植物的成长变化,体验领悟大自然的美,积累美术创作的素材。④利用民俗文化开发课程资源。提炼民间艺术使之成为美术课程的新资源是我们一线美术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民间的,也是世界的”,所以民间艺术是我们开发现代美术课程资源的宝库,但这个宝库需要我们去呵护,去挖掘。寿宁县是“中国贯木廊桥之乡”,我带学生实地参观、写生,了解它的结构、历史、文化内涵、风土人情、它的美。让学生传承祖先文化瑰宝,并让它发扬光大。

三、美术课程资源的综合性开发与利用

流行文化本身也是一种可开发的课程资源。目前在校园内,学生最钟爱的美术形式和活动非卡通画莫属,从小学到高中卡通漫画无处无时不在。近年来红极一时的“彩泥画”,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究其原因,其一:以卡通形象粉墨登场迎合中小学生审美心理;其二:色彩艳丽。装饰性强;其三:制作简单,一学就会。因此本人关注并思考如何让泥巴画人课堂,’成功开发了《触摸美丽一一泥土镶嵌画》,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6篇

【关键词】初中美术 生活化综合教学 实践研究

《美术新课标》要求加强学习活动的综合性和探索性,注重美术课程与学生生活经验紧密关联,使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美术教学要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贴近学生的知识背景,将美术学习、生活学习和活动联系起来,即生活化美术综合教学。

一、联系生活 激趣

皮亚杰认为:“兴趣是能量的调节者,它的加入便发动了储存在内心的力量。”

在初中美术学习中兴趣是培养学生创造精神的原动力,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

(一)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创设情境是美术生活化综合教学的前提和条件,其目的是为学生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体验生活与美术的联系,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如以初二《影子的联想》一课为例,浅析生活情境是怎样创设的:以前在教《影子的联想》一课时,我直接出示几幅画让学生观察、想象与临摹,没想到学生对此漠然置之,画出的作业太类同。于是我查找问题根源,改变教学方法,采用创设生活情境方法导入。比如以手影游戏导入课堂,师生共同表演,并放映一段相声手影剧。学生在做与说的过程中很自然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结果设计的影子新颖有创意。

这样的生活情境创设让学生真正体验到了“玩中学”的乐趣,作业富有想象等特色。(见图1、2)

(二)观察生活 触发兴趣

1.运用多种不同的导入手法,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高涨的学习兴趣,是上好一堂美术课的良好开端。教师可以选择学生比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内容下手,尽量使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联系。在《徒手画》一课教学中,一开始进行一场简单的简笔自由画比赛中,即花两分钟的时间画一个自己喜欢的造型,不需要体现具体内容。很快,学生画出许多不同的图形。然后我提出这种又快又简练的方法就是徒手画。学生豁然大悟,兴趣提高了,再进行图片观察和交流,徒手画可用于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围绕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徒手画的知识进行讨论和交流。有了兴趣,有了动手的实践,就有了成功的生活体验,作业也妙趣横生。(见图3、4)

2.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除内容的选择之外,课堂的气氛营造和师生间和谐的关系调节,都能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比如上《卡通角色》时,先让学生课前带一本卡通书或看卡通故事等,我也特意放映一段卡通录像并配上音乐,学生们虽然都很熟悉这些角色,但是在课堂上能看见这些熟悉的角色,又有另外一种享受的乐趣。他们都很兴奋。课堂一开始,气氛就变得热烈起来了,特别是角色中利用动画制作进行夸张变形的转变动画放映,学生真是异常激动,课堂上创作积极性很高,纷纷提笔作画。(见图5、6)

二、体验生活 实际感受

(一)体验性学习的灵活性

体验性学习的方式多姿多彩,只要把教材内容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让学生在和谐地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如《标志设计》的教学,教师利用名片的形式引起学生的注意,再介绍生活中常见的标志,感受标志的艺术特点,通过分析打开学生的设计思路,激发多元创意。随后,观看一分钟图片,来进行默画几件标志,达到手、脑并用,这是多么鲜活的生命体验。(见图7、8)

(二)体验性学习的实践性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是体验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体验性学习就是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从而获得感知认识,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如在“用纸造型――线的立体构成”教学中,让学生先上台摸一摸纸造型的质感,通过手的触体验实物形态美,感受韵律美,了解线条在自然、生活中的美感,学生再用两分钟时间来表现图片中影响最深刻的线条形态;通过动手绘画体验,发现立体的与生活中平面的差别。最后进行立体的折叠、弯曲等作品欣赏和构思制作。

(三)体验性学习注重主客体的交融性

学习的过程是主客体交融的过程,就是学习主题对知识客体融汇整合的过程。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具有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比如《用泥造型》一课,不妨让他们再回到儿童时期的“玩泥巴”时代,让他们自己动手去挖红泥,在课堂上由老师引导从儿时的“捏娃娃”游戏开始讲解雕塑,使学生更真实地感受到生活是创作的源泉。让学生在兴趣中吸取和掌握技能,就能收到最佳学习效果,充分发挥课堂活跃的优势作用。通过动手玩泥的体验,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获得对美术的持久兴趣。(见图9、10)

三、探究生活 综合学习

(一)提出问题 引导启发

课堂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要求精心设计问题,引导启发学生进行探究、进行想象、进行创新;而学生则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例如在《徒手画校园》一课时,探讨徒手画有什么效果,和我们平时的画有什么区别呢。学生经过这种自问自答的方法有助于使知识技能更加深刻,也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

(二)自主表现 激励创新

以学生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条件,引导学生自主表现、快乐学习,学生的自主表现通过自主美术实践活动最终也就实现了。如《用纸造型》一课时,要求学生用纸折一个的立体造型,这并不难,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体会一下整个过程的滋味。许多同学用不同的颜色进行塑造,大胆地想象,运用夸张的表现手法,设计出有趣,有自己特点的纸立体作品。

(三)设计活动 重现生活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去,对于培养学生的兴趣、态度都有积极的意义。如,上《水彩风景画――美丽西湖》一课,以提问进入教学,如,大家是否游览过西湖?游西湖有什么感受?然后放《西湖》的风光录像片,让学生感受西湖的美,然后,以学生作为杭州人生活式的导入,把自己家乡的美景描绘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这样既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又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回忆,在评判作业时,不以干净规矩为唯一标准,而看谁的作品不随大流,有独到之处。(见图13、14)

(四)学科间的渗透和融合

美术课要与音乐、语文、自然、历史等相关学科结合起来,充分体现学习过程的多元化,培养学生的综合思维方式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例如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欣赏美术名作;借助语言文字的描述可以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对音乐、舞蹈的欣赏可以使画面充满韵律感。这一堂堂与其他学科沟通、联系的教学内容,是学科间的知识相互渗透、转换的一种有机结合,更是美术教学内容更新的一种好方法。

(注:此文获2007年萧山区学科专题论文一等奖;2008年杭州市论文二等奖)

【参考文献】

[1] 朱良才.课堂教学实用艺术学习.天津教育出版社, 2009.6

[2] 勒玉乐.新实践方式的实践艺术.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9.7

第7篇

我们于2008年开始从事《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育》研究,其间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历时近3年时间,已完成了预期的研究目标,现结题汇报如下: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美术课程标准非常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如自然景观、自然材料等)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如活动、事件和环境等)进行美术教学。”在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方式的实施,为校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效保障,并要求“教材编写要有开放性和弹性,鼓励教师积极、大胆地开发地方课程资源”。美术教育的培养目标,应该是鼓励学生在感受、体验、参与、探究,思考和合作等学习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基本的美术知识与技能,体会美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形成有益于个人和社会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美术教学要特别重视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教师要积极创设宽松的学习环境,通过思考、讨论、实践,创造性地运用美术知识,开展美术活动。本课题的研究适应了这一需要。

2、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美术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全国统编教材内容涵括美术概念的各个方面,各地方又应实际情况补充了乡土教材。地方性的乡土美术文化立足于本土而适应本土民间民俗习惯,以体现地方民族特色,因而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而不被其他形式所同化。补充乡土美术文化教育,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了解当地社会与经济文化、历史的发展,更新美术教学观念,使美术教育不断适应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

3、时代赋予教育工作者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使命。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生活方式的改变,特别是商业文化的冲击,许多古建筑正在加速消亡。因此抢救、保护、传承、弘扬民间文化刻不容缓。《美术课程标准》明确提出我们的美术教育要“引导学生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学生对祖国优秀美术传统的热爱”。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进社会、走进大自然,走进中国民间美术文化,去感知、体验、保护、传承、弘扬民间美术特色文化。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研究将分二条线六个类别按中学组、小学组共十二个点进行(含人员分工)。

第一条线:从兴化的人文自然景观中窥探乡土美术文化,以人文景观为线索进行乡土美术教育。负责人:陈丽萍李霞

1.第一类是以古建筑为主体的传统人文景观。负责人:顾建英冯云仇越

2.第二类是以现代建设为主体的新人文景观。负责人:杨东玲谭森翟建云

3.第三类是在具有诗情画意的自然风光。负责人:平勤香刘涛 朱健凤

第二条线:从兴化的历史文化名人中寻绎书画名家,在相关课题研究中进行乡土美术教育。负责人:杨平兴蔡峥周宇

4.自南宋至清末,从这里走出了262个举人、93名进士、1名状元。仅明代,就出了高谷、李春芳、吴甡三任宰相……其中,兴化书画界名家济济,代不乏人。据相关史籍记载,自宋、元、明、清至民国时期,大约产生各类书画家600余名。负责人:徐爱明 曹霞 戴云娟

5.明代有高谷、李春芳、宗臣、陆西星等书法家,被载入及明代学者笔记、《中国书画家大辞典》中。负责人:凌军冯云朱俊

6.乾隆年间,书画家李鱓(复堂)、郑燮(板桥)更是“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人物。负责人:施双红倪恒祥张海涛

三、课题研究的主要做法:网络搜索、专家走访、座谈、讲座、实地考察、史料研究、实验课、研究课等。

四、预期课题中期成果:

1、与课题相关的论文

2、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题教案设计

3、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题课件设计

4、地方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专题优质课

5、专著:《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育》(教学案例集)初稿

6、论文专集初稿

五、课题最终研究成果:

1、课题终期研究报告

2、课题理论研究专辑

3、课题实践过程材料

4、课题影像资料

5、兴化历史文化名人书画艺术赏析图库

6、专著:《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育》(教学案例集)

7、《挖掘地方美术资源,开展乡土美术教育论文集》

8、成立兴化市第二实验小学历史文化名人研究会

9、 以“我知道的兴化市历史文化名人”为主题的硬笔书法大赛及作品集。

10、举办兴化市水乡风光为主题的师生书画、摄影作品展。

六、最终成果转化:

1、通过展示课向推广、展示研究成果。

2、通过研究课寻求新的突破。

3、通过乡土教材传承地方文化。

4、通过专集宣传兴化市美术教师群体及其科研能力和研究成果。

第8篇

关键词:美术教育 新课改 教学模式 课程标准

教育部下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对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在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在此,笔者拟就这些问题进行一些探访和讨论,以期有利于农村中小学美术教学工作的改进。

一、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总体上说,美术师资队伍不断扩大,教学质量大有提高,教学设施逐步得到了改善。这就为我国的美术教育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经济、文化教育水平很不平衡,西部与东部地区,城市与农村,乡镇与乡村,在教育资源、教学设施、师资状况等方面差异很大,美术教育水平也不大相同。而“我国85%左右的学校在农村,75%左右的学生在农村,农村的美术教育是最为薄弱的环节”,美术教育现状是很不乐观的。以县级学校为例,极大部分学校还没有专用的美术教室,也没有一件专供学生写生的石膏静物。去年“五一”去农村风景写生时,我顺便走访了许多乡村中学,结果发现有70%的乡村中学没有专职的美术教师,更多的美术课依靠其他学科教师或班主任来兼任,使美术课成了平衡教师工作量的砝码。乡村中学尚且如此,乡村小学的现状就更不用说了。据调查在乡村中学,本科学历的专职美术教师人数为5%,大专学历的专职美术教师占40%。所以,从目前广大农村中学的美术教育现状来看,笔者认为,除了要切实提高对农村中学美术教育工作的重视程度,更要加强农村美术师资队伍的建设。

二、课程安排不够完善

去年夏天,我走访了许多乡村小中学,据这些学校的教师说,美术课程每周只有一次,有时还让其他课的老师占用,这远达不到新课标的每周两节到三节课的要求,还有些乡村中小学没有开设美术课。就我校来说,高一级美术鉴赏课两周一次,美术课和音乐课轮流进行,高二、高三级没有开设美术课,只有一些专业生才学习美术技法,并且训练时间很少。

新的美术课程标准要求,小学、初中、普通高中必须开设美术课,小学初中最少每周两节,并且应将美术课程列入期末考查和毕业考核科目。而目前来说,在一些城市也只开设每周一节的美术课,更何况落后的农村中小学呢?另外,课外、校外艺术教育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当面向全体学生组织艺术社团或艺术活动的小组,每个学生至少参加一项艺术活动,举办学生艺术展演活动等,但这些活动在农村中小学就成了泡影。

三、美术教材准备尚不充分

美术教材是根据美术教学大纲提出的教育目标和目的任务,选编和组织具有一定范围和深度的美术知识和技能的体系,是美术教育教学的主要依据。从广义的角度说,美术教材除了传统的文字教材、图像教材、实物教材之外,还包括视听教材、计算机信息教材等。但是这些教材在农村中学来说就更为稀少。据调查农村中学90%的学校没有画室,更不用说展室,多媒体教室几乎为空,美术课就很难占用,再加上制作课件也无电脑配备。本来就很难理解的知识变得更加抽象,既累坏了老师,也听睡了学生,根本无法激起学生的兴趣,以致很多学生的艺术细胞被摸杀了。

1.美术教科书

美术教科书的内容不再是美术课堂唯一的教学内容后,美术课程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也自然受到美术教师的格外关注。当下,美术课堂教学由封闭式、单一化教学模式向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模式转变,极大地激发了美术教师自主创新的热情,教师千方百计利用各种美术教学资源于课堂活动之中,以体现自主教学的话语权。然而,在这种高涨热情的背后,却隐含着美术教育理性的缺失,导致课堂教学活动出现了种种偏颇。尤其在农村,虽课程资源很多,但学校为了安全,要求学生不能出校门,使得很多有利的资源被浪费。对一堂风景写生课来说,农村美丽的自然景观是很理想的教学资源,但紧闭的校门却成了最大的阻碍,导致师生长期在封闭式的美术教学模式下,使用统一的美术教材和教学参考书,每堂课的教学目标被设计成了固定统一的套路,教师只需如样“翻版”,久而久之,教师不仅失掉了认真研究具体教学情境下教学目标的习惯,同时也失去了自身的教育理想追求。当然也不会对创造性地吸纳与整合课程资源感兴趣,在落后的农村,更加封闭了这些线索,美术这门课成了可有可无的学科。

2.美术教学的物质设备

美术教学的物质条件是教学活动得以运行的基本保证,随着教学技术学的完善和医学卫生保健等方面的发展,教学物质设备在质量规格上和功能上都不断得到改进。

美术教学活动比其他学科更为特殊,所以,教学的物质设备也更加复杂。美术教学物质设备完善的程度是衡量学校美术学科建设水平、美术教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

四、影响中小学美术教学现状的因素

1.家庭因素

全国有75%的学生在农村,而农村的经济条件有限,在目前,大多数农村家庭有两个学生,这就更加给农民带来了经济上的困难。因为我也生活在农村,从小就在农村长大,对于农民的收入很了解,又顺便走访了一些农户。据他们说这几年的庄稼收成还算可以,政府也对农产品的价格有了调控,但是对于一个学习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也很难供他们上学。

2.社会因素

社会要进步,教育要先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教育事业蒸蒸日上,这些年来,国家对教育方面的投入也加大,对西部贫困地区的学生还实行了免除学杂费的政策,这都有利于学生很好地完成自己的学业,尤其是有特长的一些学生,也可以实现自己的梦想。但是农村的一些社会风气对学习造成了不良的影响,在社会上有些人认为学习美术专业的学生就是学习成绩差或者是不学无术的学生,这也就给学生造成了社会舆论的压力,家长也不愿听这样的舆论,从而使大部分学生对学习美术专业敬而远之。

美术教学对于开发学生的智力有很大的帮助,更能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独创能力,我们要大力发展美术教育事业,改变美术教学现状,尤其是农村中小学教学的现状对美术教育事业的兴旺有很大的改变。

第9篇

关键词:校本课程 开发 动漫教学 动漫校本课程 社团活动 课程整合;

“校本课程开发”(schoo1.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的思想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西方发达国家。进行校本课程开发,以学校为课程开发的场所,以教师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依据学校的性质、特点、条件以及学生的需求,旨在满足学生的独特性和差异性,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针对高中生喜欢欣赏动漫作品的情况,我们进行了“动漫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现将研究报告阐述如下:

一、课题的科学意义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可见,作为学校自主管理、开发和实施的校本课程将成为课程改革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近年来一直努力推动国内原创动漫文化建设,培育动漫文化品牌,推动国内原创动漫文化走向世界。由于我们地处经济发达的广州,这里每年举办大型的动漫活动:金龙奖原创漫画动画艺术大赛(OACC)、ACG穗港澳动漫游戏展、广州国际动漫节、动漫游戏嘉年华、中国国际漫画节、全球十大动漫形象评选活动、广州暑假动漫展,丰富的动漫文化资源正是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的极好教材。为了充分挖掘利用资源,规范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并彰显特色、多出成果、力争示范,我们把“动漫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作为一个课题来进行深入研究。

二、课题目标

美术教育(美术的启蒙教育)是可以从地方艺术开始的,在城镇、农村美术课程中,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校本课程与地方课程可以代替一部分教材内容,占有一定的课时,并对学生的发展起到良好的作用。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实际操作,总结经验,集中交流,改进提高,然后提升出校本课程开发的经验,形成地方课程,具有较高的时效性和实用价值。研究成果可以有效地指导城镇、农村学校的美术教学,探索出一条充分利用身边的现有资源,对学生进行高质量的艺术教育的有效模式,成果在国内同等地区具有推广价值。

三、课题操作策略

本课题是计算机技术与美术结合的校本课程开发实验研究,是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而进行的。我们采用“分课程、分学段研究”的方法实施。采取以行动研究为主,辅之观察、统计和调查等研究方法。

本实验期限为两年,分三个阶段实施。

1.准备阶段

1.1确定研究课题,制定方案,申报立项,举行开题论证活动。

1.2实验前调查、研究、收集课题研究的资料。

1.3加强教师课题研究及对当地资源的了解和整合培训。

2.实施阶段

2.1根据研究方案制定出研究计划,结合本校、本学科和学生实际探索出校本课程的内容和开发形式。

2.2编写《动漫校本课程教程》,并在学校选修二和课外兴趣小组组织教学实践活动。

2.3设计《动漫校本课程调查问卷》、《动漫校本课程调查问卷统计表》,检测各学段学生了解的动漫基本知识、掌握动漫活动的技能和情感的培养情况。

2.4进行中期评估,写出阶段性实验研究报告和工作报告。

2.5定期组织开展校本课程开发的理论、实践培训和研讨活动。

2.6定期做好研究资料和研究成果的收集。

3.总结阶段

3.1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成果展示(包括教学活动设计,活动课实录,研究总结及论文,学生成果)活动。

3.2整理《动漫校本课程教程》,并在其他学校推广使用。

3.3收集整理课题研究的图片、文本、影视和电子资料。设计制作《动漫校本课程教学设计与课件》、《动漫校本课程教学实录》、《动漫校本课程学生作品集》。

3.4实验教师完成研究总结或研究论文,写出《动漫校本课程开发与利用的研究》结题报告。

3.5申请专家鉴定。

四、课题成果与体会

1.用科学的发展观的态度来指导课题研究,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课题研究。

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客观、科学地进行研究,并重实证、重数据、重理性地进行科学论证。运用统计学原理科学地收集数据、合理运用调查法、统计法、实地考证等方法进行研究。及时慎重地、细致地收集科学实验资料,注意收录点滴的实验成果和体会。

2.加强美术教育理论学习,取得较好的研究成果。

研究人员要加强美术教育理论学习,提高对动漫文化的教育价值观的分析判断能力,抓住中学美术教育的本质进行传统美术文化教学实验。课题研究中要充分发挥一线教师的作用,立足学校实际,注重将教师、教材和地区资源等方面有机地结合起来,并调动学生参与这一调查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形成重视动漫文化的氛围,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课题期间,课题组老师围绕课题内容,发表了论文若干篇。课题组师生参加各级漫画比赛获奖近百项。各项成果在社区及学校选修二课堂使用,效果较好。

3.注意资源拓展途径的科学性和实效性:

如:学校(校园动漫文化及活动)、教学(美术课堂教学及其它学科渗透、动漫公开课、课外活动、校本教研)、家庭、社区(如动漫节、COSPIAY动漫模仿秀、漫展、庆典活动),提高课题研究效度。

以本地自然资源、旅游资源和风土人情为材料,指导学生开展具有地方特色的美术创作和丰富多彩的美术活动。广东增城这里有特有的节日,如增城白水寨省级风景名胜区国际登山旅游节、增城国际攀岩锦标赛、增城菜心节、增城客家文化节、增城新塘国际牛仔服装节、增城荔枝文化节、增城派潭番薯节等。

4.注重计算机技术与动漫课程的整合,

开发可操作、可推广的动漫课程教学平台,建立计算机与动漫教学网站。教学网站内容包括校园动漫校本课程、教学设计、动漫社团、动漫视频、社团风采、学生作品、课件制作、教师作品等。可以在学校动漫兴趣小组上课时使用网站里的教案、课件,课题组老师查阅课题相关资料,还有师生动漫作品展示。

五、课题研究存在的不足

本课题的研究尚属于初步研究,有以下不足:本课题由于时间仓促,以美术学科和信息技术学科自编为主导的校本课程教学模式仅仅做了初步尝试,课题成果有待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3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朱益明. 校本教师发展论[M]. 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6.

[4]徐建融,钱初熹,胡知凡. 美术教育展望[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5]郭守智.中外教育格言名言解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3.

[6][日]中野晴行 甄西 译.动漫创意产业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2007.

第10篇

[关键词] 信息技术;课程;整合;美术;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 G4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01-0040-06

[作者简介]朱晓菁(1989―),女,浙江宁波人,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育技术学专业2011级在读硕士。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改变传统教学结构、实施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也是目前国际上基础教育改革的趋势与潮流。近十几年来,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不计其数,提出的整合模式也层出不穷。本文就部分模式谈谈自己的看法,并在此基础上尝试构建新的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模式。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提出大约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它将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与课程内容等要素有机结合起来,形成一种新的计算机应用于教学的方式。除了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以外,它更强调利用信息技术创建理想的学习环境、全新的学习方式与教学方式。[1]《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将“课程整合”定义为:“Use of technology to support and enhance learning and teaching in the daily course of studying academic content.”翻译为:“在学科内容的日常学习过程中,利用技术来支持和加强学与教的过程。”

使用信息技术支持教学具有明显的特点和优势,笔者将其大致归纳为以下三点:

1.多媒体的支持。多媒体课件最重要的特点和鲜明的优势就是化静为动、视听结合。它可以迅速地向学生呈现高清晰度的逼真画面与富有感染力的数字音响,使教学产生变化,以达到尽善尽美地传递教学信息的境地。多媒体课件还可以完整地记录练习与创作过程,可供学生反复观看和临摹。

2.互联网的支持。首先,互联网允许教学打破时空限制,学生们集中坐在同一课堂中听同一教师讲课不再成为学习的唯一方式,学生可以通过教学视频、远程教学、在线自学等各种方式进行学习。其次,互联网在传统课堂中的使用也起到了巨大作用,教师可以根据课堂情况,随时使用网络搜索调整教学资源,而不必按照事先准备的教学资源来安排教学步骤。另外,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学生可实现个性化学习,根据教师提供的学习材料和互联网上的丰富资源,进度快的学生可以预先学习后面的教学内容,或进行课外知识的扩充,而进度慢的学生则可以反复温习前期课程,而不必担心错过课堂之后如何进行补习。

3.丰富的交互性。信息技术提供的交互性包括两方面:人机交互和人人交互。人机交互是指人和计算机之间进行的互动。传统的教学媒体往往是单向的交流,学习者控制学习材料,而学习材料并不提供反馈。在信息技术支持下,学习者可以和学习材料充分互动,甚至可以进入虚拟现实,产生更真实的学习体验。另一方面,在互联网的支持下,学习者之间、学习者和教师之间的互动大大加强,除了自己身边的同学、老师外,学习者还可以接触到全球各地的专家、同伴,并可通过论坛、邮件、聊天软件等各种形式进行交流,形成在线学习共同体,产生进一步的协作学习。

而信息技术要与课程整合,则必须要考虑课程中存在的整合点。关于整合点的定义,说法不一,原因在于有些研究者认为整合需要先考虑信息技术如何使用,再结合技术去设计具体课程;而有些研究者认为应该先设计课程,再寻找课程中哪些地方可以使用信息技术。在笔者看来,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应在于使用信息技术去支持常规的教学方法不能满足的需求或无法达到的效果。因此,在整合过程中既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三大特点:多媒体性、互联网支持性、交互性,同时也应结合学科特色,发掘教学中的实际需求,不盲目跟风使用。

二、美术教学模式

(一)教学模式

关于教学模式,在国际范围内影响较大的观点是美国乔伊斯和威尔所著《教学模式》一书中提出的:一种可以用来设置课程、设计教学材料、指导课堂或其他场合教学的设计或典范型(即有一定代表性、能起示范作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程式)。[2]

杨开城认为,人们基本上是在两种含义上使用教学模式的:一是某种特定的教学方式,如“协作教学模式”指包含协作学习的教学方式,“探究教学模式”指包含问题探究的教学方式;二是指某种特定的教学程序,如“读-议-练”教学模式。前者是种教学理念,本身不具有可操作性,而后者则是种模式化了的教学程序。[3]这种分类的方法与乔伊斯和威尔的观点基本一致。

另外,美国著名学者乔治・博克斯在1978年有句格言:“所有的模式都是错误的,但是有一些是有用的。”(George E.P.Box’s 1978 maxim:“All models are false but some models are useful.”)大意为,模式是实践的理论化,它可以用来指导实践,但必须被证明在所有实践中都有效才能认为它是正确的。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没有绝对的正确,也没有绝对的模式。只能认为一种相对被广泛承认的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相似的实践情境。

(二)传统课堂美术教学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最常见的教学模式就是接受学习模式。一般认为,这种教学模式是由教师主导的、单向沟通的教学模式。其步骤大致可归纳如下: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新学习内容知识的整合协调应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有关的问题。在传统美术课堂中,应用接受学习模式的教师一般按以下步骤来执行教学:导入新课明确知识点演示讲解方法与技巧学生练习和创作全课总结与作业点评。

另一种在美术课堂上被广泛使用的教学模式是四步法美术教学模式,其教学步骤可归纳如图1所示[4]:

图1四步法美术教学模式

激兴,即激发学生的兴趣;练笔,是练习美术造型的基本功,如线条、色彩等;创意,是用作品反映现实,所谓“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修身,则指人格的培养。事实上,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修身应贯穿于激兴、练笔、创意的全过程,通过美术教学,引导学生发现自然美、创造生活美、陶冶心灵美。

(三)传统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从整合的角度来看传统美术课堂,可以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1.教师教学方法单一,一味灌输

正如前文所述,传统美术教学往往采用接受学习的模式,教师呈现图片或手工制品等教学材料,向学生明确这节课需要学习的知识点,然后教师进行演示,学生临摹或自己创作。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往往不够充分,学生的主体性也没有得到体现。

2.教材不考虑个体差异,学生学习缺乏积极主动性

这几乎是所有传统课堂的共同弊病,但到目前为止似乎并不能找出一个更好的替代方法。而美术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学生在个体差异上往往表现得更为突出。非线性编排的电子课本可以或多或少地弥补这一点缺陷,其优势主要体现在课外扩充学习中。

3.教学内容单调,学生学习过程中缺少交流

国内的美术教材往往过多引入中国古代的、本民族的艺术作品,如古迹摄影、农民画、剪纸等,抑或是国外上世纪之前的名家名作,如梵高、毕加索等大师的作品。纵观近十年内的美术教材,虽然有过改版,但内容仍大同小异,缺少明显的时代特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少外部交流,封闭在教材提供的框架内,对艺术氛围的感受受到限制,也无法与别人共享自己的观点与想法。

三、关于现有“整合模式”的探讨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研究者们已提出过诸多整合模式。关于教学程序型的教学模式,杨开城教授提出过一系列质疑和批判。他认为:这类教学模式的构建一般有两种方法,一种是归纳法,即从纷繁复杂的教学过程中抽象概括出某种规范化的教学程序;另一种是理论演绎法,即从某种教学理论或者学习理论出发,构建能够表达该理论核心理念的教学程序。[3]从这一点来看,“模式”本身是具有相当主观性的,它应该是灵活的、见仁见智的。杨教授做了一系列实验,证明同一种教学方案在不同的人看来完全可以概括为不同的教学模式,使用的关键词也不尽相同。我们平常所说的这种“模式”,其实更多是指在教学系统设计中合理安排各个教学步骤。

刘娜在其硕士论文中提出了几种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按照杨开城教授关于模式的观点,亦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即教学方法式,包括“演示―讲授”式、“发现―探究”式、“自查―掌握”式。[4]而在《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探讨》一文中,张锐亦提出过“演示―讲授”式、“发现―探究”式、“自查―掌握”式这几种模式,[5]不管是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还是信息技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来看,均看不出有何明显差别或学科特色。笔者在此赞同杨开城教授的观点,教学方法型的教学模式,其实是一种教学理念,它本身不具有可操作性,但仍对实际教学具有一定的指导性。关于这类教学模式,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让其带上各自的学科特色,从而更具有针对性地为实际教学提供指导。

刘娜提出的第二类教学模式,属于教学程序式,其模式和教学过程如图2和图3所示[4]:

图2多媒体演示教学模式

图3多媒体演示教学过程

笔者查阅了诸多教学设计相关理论,并参考了其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文献,结合刘娜提出的这一美术课程教学模式,将其统一归纳为:创设课堂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布置任务学生经过探索、讨论完成任务组织评价。

可以看出,这些模式看似与具体学科整合,并详细列举了信息技术在其中如何运用,但其核心与信息技术并无太大关系,也没有明显的学科特色,本质上可以算是五步教学法的拓展运用。信息技术在其中的作用一般为:展示材料、提供素材、学生通过网络搜索信息、实现在线交流评价。笔者认为这一类模式应该称为“使用信息技术促进某某课堂教学”更为贴切,其充其量只能作为一种常规教学模式的扩展,而不能上升到“整合模式”的高度。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现有文献中提出的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模式,其本质上往往大同小异,缺少明显的学科特色。

四、关于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模式的理解

(一)课程特征

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首先需要理解整合的要素。其一必然为信息技术,这点毋庸置疑,在此不再赘述。其二则为美术课程。关于“美术课程”,笔者认为可以一分为二。一为美术,二为课程。在此,“课程”是整合的主体,而“美术”则意为需要带有学科特色。

与“课程”整合,而非与“课堂”整合。因此,我们需要先了解“课程”到底是什么。课程(curriculum)来源于拉丁文“跑道”,最常见的定义是“学习的进程”。关于课程,不同的教育学家有不同的观点。夸美纽斯认为课程即教材;杜威认为课程即活动;泰勒认为课程即经验。经过归纳,我们可以认为课程是指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它包括学校所教的各门学科和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据此,笔者认为,课程应该是一个整体化的概念,是一个长时的、连续的教学过程,它不仅仅限于课堂教学,还应包括一系列课外活动。

(二)美术特征

1.学习美术的主要目的不是在于掌握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更强调精神层面的提高。如作品欣赏,我们不是要求学生分析出作品中用了哪种构图方式或是用了哪几种互补色,而是让学生从中感受到自然之美、生活之美,从而激发起他们想要创造美的欲望。

2.美术是一种文化,而文化强调交流。学习美术课程,不仅局限在一个封闭的课堂内,除了参观、游览等常规课外活动,还应强调人文交流,如校际互访,师生论坛,校外人士参考交流等。

3.美术作为一门具体、形象的学科,动态的学习材料指导性极强。如笔法的演示、色彩的调配、构图比例的丈量、立体空间如近大远小的感知等。

4.美术是技术性学科,强调在实践中学习提高,这是一个缓慢渐进、逐步提高的过程,关键在多看多练,所以学习过程的记录和对比很重要,包括纵向对比(与自己)和横向对比(与他人)。

5.在创造过程中学生容易产生成就感,尤其是在获得他人认同时,且具有强烈的分享、展示愿望。

(三)模式特征

结合前文观点,笔者认为,合理的“模式”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点:

1.应该是非线性的、非程序化的,有一定的重复性和无序性。

2.每个学科的整合模式应该有其自身特色,而不是所有课程适用的,即这种整合模式应该是具体化的,而不是概念化的泛泛而谈,如创设情境、激发动机、自主探究、课堂讨论等,虽以具体学科举例,看似创新,本质上却各科适用。

3.模式应该是经长期的实践验证和反复修改的。

五、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新模式

如前文所述,将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除了要对信息技术加以充分应用外,还应弥补传统美术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弱势和不足,将整合体现在课程全过程中,并具有明显学科特色。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教学改革模式,应具备以下优点:

1.课程资源电子化,信息量大,使用灵活,减少学生负担。由于美术课程的特殊性,其学习内容比较灵活,资源也相当丰富。如果使用传统教材,学生没有条件购买各种画册,教师也不可能携带大量画册到课堂中进行欣赏教学。电子化的课程资源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只需打开课程网站即可进行教学,同时还可以利用互联网上的大量资源。

2.图文结合、视听结合,主要是视音频的使用能突破传统课堂限制,并可反复观看学习。除了传统教材上的图片,学生还可以欣赏到颇具美感的影视、动画作品,观看教师录制的绘画和手工教程,一步步进行临摹、比较等,遇到难点还可以暂停和返回。

3.打破师资不平衡现象,跨越传统班级概念。由于美术是一门技术性学科,教师之间的技能差距比较大,各自擅长的画种也不尽相同,在美术教学中,名师效应尤为突出。使用网络平台后,教师集中备课,各展所长,所有的学习者可以共享最优质的学习材料。

4.学习成果共享互评,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和鉴赏水平。网络课程平台可以提供给学生一个展示自己和点评他人的机会,并且其他学习者、教师、家长以及校外人员都可以参与到这个过程中,促进相互交流和比较学习。

5.可集成大量课外学习资源供学习者自主选择学习、进度灵活。由于天赋、爱好、课外辅导等影响,同一年级段的学生,美术水平往往参差不齐,没有明显的知识水平特征。并且学生间的美术特长和偏好也不尽相同,有些学生擅长国画,有些学生擅长素描,有些则擅长手工。信息技术支持下的美术学习可以给不同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材料,让他们各取所需,各展所长。

6.其他大量相关信息资源,如站外超链接、比赛考级通知、参观交流新闻、荣誉展示等。一系列的通知与活动鼓励学生参与到技能的认证与文化交流活动中去。而荣誉展示,相比较于传统的口头表扬和校内表扬,显得更为正式和公众化,让学生有一种类似于上了电视或报纸的自豪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从而激发学习动机。

7.提供学习跟踪、家长监督、校外交流等多元功能。通过建立师生博客、留言板等网络平台,给家长和校外人员提供一个了解学生学习状况与教学特色的平台。并且任何有需要的校外学习人员都可以参与到课程的学习中去,与学生互助互长。

综合以上特点,笔者提出了一个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新教学模式,如图4所示:

图4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新模式

该模式主要强调以下几个特点:

1.资源。使用“资源”而非“内容”,是因为“内容”偏向于教师指定的学习任务,而资源含义更广,除学习内容(知识点)外还包括其他可利用的素材等。

2.占有。“占有”这个动词,一指素材的借鉴,二指学生对知识点的内化和掌握。

3.补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成学习成果,可以反过来补充教学资源,作为其他学习者的鉴赏对象。

4.监督。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除了引导和评价,还要有监督过程,这个监督过程既包括对学生个体学习记录的监督,也包括对学生间交流的监督。

5.交流。强调与外界的交流,一指人的因素,即校外未列为教学目标的群体,他们可能是课程的潜在学习者。二指校外信息,如考级、比赛、参观访问通知等。

六、反思与小结

基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大环境,本文在总结了美术课程特点的基础上,对以往的教学模式提出了一系列反思和批判,取长补短,从而提出了一个具有明显特征的新教学改革模式。该模式贯穿学习全过程,强调学科特色,重视交流评价,无特定教学步骤,应用灵活,可用于结合实际指导课程学习平台的功能建设。

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论是先设计技术还是先设计内容,笔者认为关键一点在于不能使技术流于形式,不能沦为工具的奴隶。技术的关键还是要为内容服务,要找准整合点,而不是所有的内容都使用技术去整合,去生搬硬套。另外,美术课程具有其特殊性,在信息技术与美术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千万不能舍本逐末,更不应忽视“纸”上功夫,笔法、写生、构图等依然是美术的精髓。

此外,有部分研究者认为有一种整合模式是:学习者在计算机上完成一堂美术课学习的全过程,包括接受通过网络布置的任务,使用计算机软件如photoshop,coreldraw完成设计任务,并在线分享交流和评价。研究者们称之为在整合过程中结合其他课程的学习,如对软件的探索。笔者对此持质疑态度,首先,这种模式更多训练的是学生的计算机使用能力,而非美术本身,本末倒置;其次,在这种情景下,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很大程度上受限于他的软件操作能力,也许学生有很好的创意和很好的绘画技能,但因为对软件不熟悉或使用不精,无法完美地将自己的创意呈现出来。如此,我们无法客观评价学生的美术水平。

参考文献:

[1]罗燕,孙友松.基于信息技术的三种教学模式[J].高教探索,2006(2).

[2]Joyce B R,Weil M,Calhoun E. [WTBX]Models of Teaching[WTBZ][M].United States:Pearson,2008.

[3]杨开城,张晓英.教学模式到底是什么[J].中国电化教育,2008(4).

[4]刘娜.信息技术与初中美术课程教学整合模式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学位论文,2007.

[5]张锐.信息技术与数学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7(12).

第11篇

关键词:美术课程;资源;废弃物;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4-0191-01

1.美术课堂之源--创新

1.1 基础美术教育重视创新。“儿童是新时代的创新者”,具备创新能力的人,才能面对未来世界的飞速发展,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因此,从小培养创新能力,能使其一生受益无穷。

(1)美术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学生的创新意识愈强,参与学习活动的自觉性就愈强,从而也就会愈能在教育活动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作用,不断地调整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2)美术教育重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积极汲取前人积累的科学文化知识经验,主动地在教育活动中发展和提高创新能力,进而能充分利用外部条件发展自己的创造能动性。

(3)美术教育重视塑造学生创新人格:人的各种能力和力量的综合发展中,创新能力的发挥是催化剂。

可见,美术教育过程是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因此,开发创造性思维和健全的艺术素质,是现代美术工作者的职责。创作与制作密不可分,生活中的许多废弃物是创作的好材料,充分化废为宝,引导学生将平时所学的基本美术技能迁移融合到作品创作中,使教学内容和训练过程系统化、科学化,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

1.2 美术课程资源需要创新。美术课程资源是不断发展和丰富的资源。其开发和利用对于国家课程的创造性实施、校本课程的建设、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都具有深远意义。我们只有不断进行开发实践,才能发挥其独特作用,不断推进美术教育的健康发展。

艺术源于生活,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前景广阔。我们应积极开发、挖掘有时代特色的新课程资源,实施优质美术教育,充分体现美术教育的特殊魅力。因此,让学生寻找生活中的美,创造生活中的艺术,是现代美术教育教学的重点。

2.美术课程资源之花――废弃物

2.1 了解收集废弃物资源。随着教改的深入,要求学生提升素质与综合能力,尤其要加强技能操作能力。

(1)“生活是艺术创作取之不尽的源泉”。教师引导学生充分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为原材料进行创意绘画制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创意空间:纸盒、饼干托……生日蛋糕盒盖等,都具有直观、具体、形象、易收集的特征,能有效引发想象,创造新作品。因此教学中,我开展了以“废弃物”为主题的活动。学校加餐,酸奶纸盒班班皆有;寄宿部旁,包装盒(袋)随时可见;学期结束,旧书本彩笔数量更多……主动整理收集校园废弃物,就能大大满足课堂教学的创作使用。另外,塑料袋、包装纸(盒)、糖果纸、冰棍棒等来自不同家庭、民族、地区、国家的废弃物,更是五花八门,成为教学创作中的另一大资源。

(2)废弃物绘制,让学生了解并树立废旧物循环再利用的环保观念,追求个性化、趣味化、多元化,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学会获取各种知识、技能和经验。

(3)引导学生观看利用废弃物设计制作的艺术品,引导学生通过鉴赏、观察分析废弃物的肌理、形状、色彩、造型等以及再生、多层次利用所产生的价值,如塑料酸奶罐画青花瓷,用生日蛋糕盒盖画萨满鼓面,用薯片罐和废纸拼装笔筒、用易拉罐制作储物罐、用牛奶袋翻面后盘捏成具有现代感的金属花……这样可以积极推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2.2 创新运用废弃物资源。

(1)营造宽松氛围。轻松的环境有利于创新,教师多用启发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以正面回应鼓励学生的创作欲;多倾听学生的想法,提供自主学习机会;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允许有特殊创意的学生与众不同;以饱满的热情分享创作,使学生真正感受创作乐趣。

(2)实践合理创新“废弃物百宝箱”鼓励学生创新实践:牛奶瓶美化成青花瓶;一次性纸餐具设计成花、动物、家具、花篮等;水彩笔帽拼贴成点彩装饰画;冰棍棒彩绘后拼装成动物饰品;卫生纸卷喷漆后穿挂出漂亮的小饰品;废旧伞架装饰成美观的吊饰……生活废弃物经过奇思妙想,被制作成精致的书签、美妙的风铃、精巧的小挂件、可爱的娃娃、逼真的植物等妙不可言的工艺品、质朴的装饰画……学生在玩中学,在乐中学。

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美术技能与基础,通过添加组合、削减破坏、因物赋形等方法进行实用、美观的主题创作:废弃矿泉水瓶制成有趣的玩具小人偶、美丽的彩灯;葫芦彩绘成艺术品;透明的玻璃瓶内涂满各色水粉,在瓶外画上漂亮的线描,悬挂于教室中,犹如盏盏彩灯为教室增添美丽……原本让人不屑一顾的废品在同学们的手中变成妙趣横生的手工艺品。

(3)发展创新个性。学生不但让废弃物变为了艺术品,人格魅力也得到了升华。在创作实践中,个人独立创作、小组合作创作、班级全体学生共同创作、师生合作创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使其更加主动探究,发展个性: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及与他人之间的交融能力得到了提高。

3.美术创新之果――多元

利用生活中的废弃物创新开展美术教学,节约了社会资源,进行了变废为宝的思维创新。

当节约成为时代的主题词,充分做好废弃物再利用就成为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充分利用废旧物的自然肌理纹路、造型、色彩等,变废为宝设计绘制出具有创意性的工艺品、装饰画,教具、学具等,装饰美化家居、教室等,创设出既经济又多彩的环境。

如今,当您漫步我的美术教室,一件件废弃物在这里闪光:葫芦马杓、砂纸画、蛋壳贴画、瓦楞纸制作、胶片画、刻纸画、绒线制作、粉笔画、现装饰画、花花泥、农民画、年画、中国画、蜡笔刮画、想象画、吹塑版画、纸编画……化腐朽为神奇的环保手工绘制,点缀、美化生活,告诫和启示人们对保护环境、关爱自己。

参考文献:

[1] 《美术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 2011

[2] 《中国校外美术教育》 中国儿童期刊总社 2012

[3] 《少儿美术》 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 2011

第12篇

 

摘要:

本文对现行中学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提出推行生活教育理念的主张,并通过个人实践,总结出一些在新课程标准下推行生活教育理念的可行性方法,以求抛砖引玉。

关键字: 生活 美术 教育 理念

 

一、当前高中美术教学面临的尴尬及其原因探究

专家们指出:“美术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之一,凝聚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人的理想、愿望、情感、意志、价值、道德、尊严、个性、骄阳、生存状态、智慧、美、爱、自由等人文特征都内蕴于不同历史、不同国度的艺术家所创造的美术作品中。通过美术教育,我们可以有效地形成和发展学生的人文意识。”①这就是高中继续开设美术课的初衷。

在理论认识上,高中美术课的地位应该与语文、英语等学科同等重要,但客观现实是,普通高中的美术课大多比较尴尬:不要说“积极”、“自主”、“主动”学习,学生连基本的美术课学习用品也没有准备。教师布置的美术学习实践活动无法开展。这些现象值得我们美术教师反思。为此,笔者进行了探讨。

调查发现,下列因素对高中美术教学产生着深刻影响:

首先是社会、家庭、学生的因素。当今社会,功利主义风气浓厚,社会竞争压力、升学考试压力,使得家庭、学生面对各个学科的学习进行选择与放弃。美术等学科不是普通高中升学考试科目,对学生今后的就业影响也不大,不幸地成为多数学生“放弃”的对象。

第二是美术课程内容设计的因素。高中美术课程内容太专业化,对学生社会生活的直接影响考虑不足,没有紧紧抓住“生活实用”来设计教学内容。

第三是学生美术知识基础欠缺的因素。同样出于“应试”原因,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打好美术基础,基本的美术学习用品使用技能欠缺,基本的美术鉴赏能力没有具备。到了高中阶段,面对“高要求”的美术课程束手无策,甚至于无动于衷。

第四是美术教师的观念的因素。美术教师们机械地执行“教材”要求,把学生当作跟自己一样关心和热爱美术的“专业人士”,教学目标定得高,难以吸引学生学习。

第五是相关学科知识不能融会贯通的因素。翻开学生的高中历史课本,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发展、19世纪以来西方的美术发展等内容占了相当篇幅,语文课、英语课也有相关课文与美术有直接关系。教师在教学中将上述学科相互隔离,学生的学习也就把各科对立开来。

当然还有其他因素,需要进一步探究。

归结起来说,上述因素都与美术教学不适应学生的社会生活相关。

 

二、用生活教育理念革新高中美术教学

20世纪30年代,伟大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教育学说。他指出,教育不通过生活是没有用的,需要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教育。在具体方法上,他强调,“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要求教学做合一,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做”就是实践。这些学说完全符合高中美术教学实际,给我们以启示。

(一)在美术教学中施行生活化教育是尊重学生认知发展的需要

从中学生生理学角度考虑,和生活相关而又生机勃勃的美术教育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创新的热情。以学生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学生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注重生活与美术教育的紧密结合,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学生审美情趣的形成过程回归于生活。一句话,要按学生的生活需要来进行美术教学。

应该认识到,我们在中小学进行的美术教育只是基础教育,绝大多数人目前都不可能将主要精力放在学习美术上,将来也不一定以美术专业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所以,在普通高中,对学生所实施的不应当是专业化美术教育,而应该是生活化美术教育,我们的教学内容应该是对学生未来生活有帮助,有利于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美术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转变我们的教育观念,更多地从受教育者的角度来摆正美术课程实施的方向。

(二)时展需要生活化的美术教学

    时代要求人与世界和谐共生,要求学科文化向生活世界回归,并与“大众文化”融合,要求人格的整体发展。全球经济一体化,促使我们的人才培养要向综合全能的方向发展。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信息化时代下,美术已广泛应用于我们商业、工业和信息网络等生活的各个领域。生活中有许许多多可以作为我们美术教育的素材和案例。其中不乏是我们学生很感兴趣的内容。艺术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我们可以从生活中挖掘出美术课堂所需要的各种素材,使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美,感受美,创造美。新时代的美术教学需要贯彻生活教育的理念。

(三)落实生活教育理念,是高中美术课程改革的需要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整体开展,美术教育的改革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整体课程改革思路的影响和规范。我们应该更多地从促进学生发展的角度来组织课程内容,才会淡化学科中心,才会注重课程的综合性和多样性,才会努力将美术学习活动与学生生活经验联系起来。才会想方设法提高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②

艺术源于生活。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强调学校的课程不应被压缩在学校与书本狭小的范围内,它要向生活回归、向社会回归、向人自身回归,实现理性与人性的完美结合,理智、经验与体验的美妙和谐,知识、能力、价值观与情感态度的高度统一。生活实践是学生最多、也是影响最深的体验活动。我们贯彻生活教育理念,对学生的未来生活是有帮助的,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美术教育改革方向与生活教育理念是完全符合,是我们实验改革的政策依据与指导。生活与美术是一体的,生活是美术得以生长的土壤,离开了生活,美术是无法进行“无土栽培”的。真实的美术教育必须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

 

三、在美术课中落实生活教育理念的举措

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笔者认为,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我们的美术教育方式可以尝试进行大胆的调整,认真落实生活教育理念,即是美术教育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其举措多种多样。结合自己的实践,就如何在美术教学中贯彻生活教育理念进行如下探讨:

(一)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的快乐

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原理,要解放我们的眼睛,师生共同在生活中去发现美。快乐的体验是学习兴趣的催化剂。教育的发展经验告诉我们,学生对学习的兴趣的强烈与否直接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基于此,发挥教师在课程开发方面的主导作用,从学生现实生活出发,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选取生活中常见的美术素材,帮助学生寻找学习的快乐。在新教材的教学中,我们要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放在第一位,采用学生熟悉且感兴趣的内容作为教学素材,针对不同的情况用各种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体验到生活中普遍存在,平时又不曾引起我们多大注意的事物的美。正如歌德所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例如,广告画、现代建筑造型,都体现了现代美术风格,这些都是我们可以选择的素材,可以用来代替教材中列举的、学生难以感知的、专业性强烈的教学素材。这些素材,可以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美就在现实生活中,就在自己身边。

(二)以生活为本,开展有创造性的实践活动

实践是认知的基础,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充分刺激学生的视觉、触觉、听觉,完成对客体的认知。古语说得好:“师傅引进门,得道靠修行”。在高中美术新课程的设计模块中,就安排了很多创造性的实践活动,例如“产品设计”,引导学生从实际的生活中寻找问题,设计出对生活有用的产品。在设计的实践过程中,让学生明白,知识本身源自于生活,在生活中不断地实践时,我们创造思维的能力才会不断地提高。另外,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我们在生活中探索到的知识才会得到深化。

(三)用生活的标准评价实践的成果

学生通过对生活的调查,对生活的解读,来创造出能解决生活中关于实用或审美问题的作品。在评价学生作品时,离不开生活这个最原始的标准。新课程的评价理念是要体现出美术的多样化、个性化、创造性等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其实都源自于生活本身这个大标准。例如我们在评价产品设计的作品时,我们往往用“实用与美观相结合和人性化设计”这两个相对具体的标准来评价产品设计的作品。在具体的评价中,不管是老师还是学生,在使用这两个标准的时候,都会直接地联系生活,用自身的知识和生活的感悟来运用这两个标准。因为这两个标准是从生活而来。

(四)打通学科间知识联系通道,引导学生用生活知识感悟美

    落实生活教育理念,并不等于放弃教材中选取的经典美术素材。这些素材也是艺术家们对他们自己生活的感悟。只是这样的生活离学生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需要借助相关学科知识作为辅助,去理解、感受艺术家们对生活美的创造,去与艺术家们感同身受。同时,相关学科知识,例如,历史、文学、科学知识的学习,其实也是学生的现实生活。只不过,学生限于自己的经验,难以打通这些知识的关联。美术教师的责任,不能只是从美术专业角度介绍、讲授这些经典作品,而在于促进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融会贯通,促进学生艺术素养的提升。例如,历史课中的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拿破仑战争、1848年欧洲革命等等知识,就是学生鉴赏19世纪欧洲美术经典作品的工具。这样的美术课授课,反过来促进学生对历史课等课程的学习,也就是促进了学生的生活。

总结:

今天的高中美术教学应乘改革之风,对落后的、不科学的观念和方法大力改进。运用生活教育理念,把美术专业知识与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做到从生活出发,在生活中进行,并回归生活。激发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提高美术教育的成效,真正地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

 

注释:

①尹少淳 主编,《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 组织编写,2005年5月出版,第16页第5段

②尹少淳 主编,《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 组织编写,2005年5月出版,第5页第1段。

参考文献:

1、  尹少淳 主编,《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课程标准研制组 组织编写,2005年5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