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最大的麦穗作文

最大的麦穗作文

时间:2023-05-30 09:13: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最大的麦穗作文,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最大的麦穗作文

第1篇

在满天的星星中而机会就是偶尔出现的一颗流星,掠过天空,来的快,去的也快。《最大的麦穗》就讲了这么一个道理。

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麦地里摘一颗最大的麦穗,他们挑挑拣拣,但都不满意总是认为机会还很多,最后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的事。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麦穗。有的人见到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了,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个才是实实在在的。

自古以来,能成大事者都为善于抓住机会之人。中国古代的有一位叫毛遂的门客就是善于抓住机会的人,战国时期,秦国包围了赵国的邯郸。在赵国危急时,赵国只能让人去楚国,请楚国出兵一起攻打秦军,这需要二十位门客跟着一起去请求楚国帮助。最后还差一位,毛遂看见这个机会便自荐,因为他能说会道平原君就同意了他一起去。到了楚国,平原君不管怎么劝楚王,楚王也不答应。毛遂一看这样不行,他马上将宝剑架在楚王脖子上并说明了道理,楚王害怕了只能同意。几天后楚。魏等国联合出兵援赵,秦军终于退兵。回到赵国后他们待毛遂为上宾。人们都感叹道“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毛遂靠自己的果断挽救了赵国,也使自己名垂千史,是呀,只有学会把握眼前的机会才不至于一无所获。

每个人都想要一步登天,但这是不可能的,只有抓住眼前的机遇,才能一点一点走向成功之路。就说彼得弗雷特吧,他曾经盲目地跟随淘金潮,妄想一夜暴富。几个月之后也没有淘到一点点金子,面对坑坑洼洼的土地,他失望了。就在他即将离去的前一个晚上,下起了倾盆大雨,一下就是三天三夜。雨终于停了,彼得走出屋子发现不一样了,坑坑洼洼的土地被雨水冲平整,还长出了绿茸茸的小草,他顿时意识到这块土地很肥沃,于是他抓住这个机会,决定用这块土地种花来卖给别人装饰客厅。他把自己全部精力在培育花苗,不久田地开满了无数朵美丽的鲜花,受到了众多人喜爱,最后他终于成功了。他就是因为善于脚踏实地的抓住眼前的小机会,让梦想成了真。可见,追求可以远大,但适当在特殊阶段放低要求,取得一个一个小成功,逐步向大成功迈进,这才是王道。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张九龄说的一点也没错,我们生活中,是否抓住了机会?在复习前因为贪恋电视,浪费了一次复习的机会;写完作业,因为迷恋漫画,浪费了一次背英语的机会;上课时,因为没有认真听课,浪费了一次学习知识的机会……

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尽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的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紧紧抓住小机会,及时发现小财富,慢慢铸就大成功。

初一:陈诗睿

第2篇

关键词:悟情; 精读; 想象; 表达运用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9-066-001

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这句话道出了读与写的本质。也就是说,阅读是作文基础,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写是语文学习的根本落脚点与最终归宿。我们教师要把这两者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两者相得益彰,才能使学生的阅读与写作的能力有效提高。

我认为“写”要有生长点,准确把握写的时机,激发学生情感,激活学生思维,才能“写”出语文课的精彩。

一、写在动情处,引领学生拥抱语言

引领学生走进文本、亲近作者、拥抱语言,去感悟语言的意义内涵和情感内涵,这是阅读教学中追求的一种境界。语文教学绝不仅仅让学生尽情地笑、动情地哭,还必须在他们的情感受到感染震撼的同时,语言也得到发展。如能在学生情感升华处恰当地安排练笔,让学生借助合适的语言抒发自己的情感,就既能促进情感化成涓涓细流,流进学生的血液,又能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一文讲述了司马迁在遭受宫刑后悲愤交加,最终抛弃了个人的耻辱,发愤写成史记的故事。在引导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了一番深入品读、感悟后,学生纷纷为司马迁的不幸遭遇而愤慨,为他在厄运中坚持理想、矢志不渝地完成辉煌巨著《史记》的精神而感动。此时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此深刻,我抓住这个契机,巧妙地加以了引导:“同学们,读完《司马迁发愤写史记》的故事,此时此刻,相信大家一定有很多的话要说,请你们拿出笔来,写出自己最想说的话吧!”学生纷纷挥笔疾书,有的三言两语,有的洋洋洒洒。

适时安排的读写结合,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拥抱了语言,为学生感悟语言情感提供了依托,使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语言得到发展了,这样的读写结合进入了理想的境界。

二、写在空白处,加深教材感悟

很多课文常常在某些地方会留有空白,在艺术创作上会留给读者想象的空间,也为学生的写作训练提供了好的机会,如果教者在阅读教学中能具有一双“慧眼”,挖掘出课文言已止而意未尽之处,从而创设情境,找准训练点,进行课堂练笔的话,对学生学习课文是很有利的。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中,名曲《二泉映月》的诞生和阿炳那坎坷的经历是紧密相关的,可课文对此描述得十分简略,教学中,笔者在引导学生与文本充分接触的基础上,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去理解并感受阿炳“双目失明”靠“卖艺度日”的艰辛,在学生的感悟十分肤浅时,笔者设置了相关情境,出示文字并让学生想象写话:“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坐在街头卖艺……

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也得出去卖艺……

一天,阿炳生病了,高烧不退,浑身发抖,他还是不得不出去卖艺……”文学作品通常通过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来展示人物品德性格。为了让学生对课文中人物形象的解读更丰富、更深入,教师可以挖掘课文中空白之处,引导学生想象。

三、写在情节延伸处,表达生命的精彩

许多课文学生读完以后意犹未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总想探寻事情的进一步发展。阅读教学中不妨让学生沿着原文的思路或是教师根据课文创设新的情境让学生继续写下去,给课文画上一个更为圆满的句号。

如《最大的麦穗》的文尾“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弟子们从摘麦穗中感悟出这条人生哲理后,假如苏格拉底给弟子们一个改过的机会,要求他们重新摘麦穗,故事会发生哪些戏剧性的变化,结果又会怎样?引导学生以此次为话题,续编《第二次摘麦穗》,不仅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四、写在角色转化处,培养语境意识

语境是伴随着交际活动展开而出现的言语交际环境。自觉地利用语境,可以提高自己口头和书面的表达技能,这就是语境意识。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以运用语境来指导写的训练,使学生意识到读写结合是一种真实的学习需要和生活需要,不是附加的任务。

我在教学《螳螂捕蝉》一课时,根据文章中“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一个结尾,创设情境,让学生进入吴王这一角色,想象吴王第二天在朝堂上该如何向大臣们解释。这一次练笔要求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充分进入角色去感受、体验,大胆想象,还必须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完成这次言语交际。这种练笔方式可以培养学生在语境中的对象意识、处境意识和角色意识。

五、写在典型段落处,吸纳表达方式

“读文”是为了积累、吸收,“写文”是为了表达。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从“读文”中吸收的思想观点、表现手法、表达技巧,借鉴运用到“写文”中去,实现读写知识技能的转化和迁移。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这是五年级上册《黄山奇松》里的一段,作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玉屏楼前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的奇特姿态,在写法上都是先描写奇松的样子或姿态,再展开联想,用打比方或拟人的方法写出黄山奇松的“奇”。在带领学生赏读之后,我引导学生领悟文章写法并进行了归纳小结,然后出示姿态比较独特的其他黄山名松的图片(如探海松、龙爪松、连理松、接引松等),让学生自由选择其一,模仿课文中三大名松的写法进行仿写练习。这样的练笔设计靠船下篙,学生有了文本做拐棍,很快就能迁移运用。

总之,课堂处处是作文,只要我们树立正确的教学理念,“运用之妙,存乎一心”,把握教材,充分利用好课堂主阵地,适时适度地进行读写结合,既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起着独特作用,更对学生言语生命的成长发挥着持续的、潜移默化的熏染陶冶作用。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和文本发生着深层次的对话,将文本的言语表达不断内化、创造;在写的过程中,精神生命不断得到新生。这些言语实践所带来的欣喜,定会令语文课堂教学充满生命的活力。

参考文献:

第3篇

从春到冬,母亲踮起脚尖迎接新的一天;从小到大,母亲踮起脚尖为我撑一方爱的晴空。——题记

想起母亲,便想起她很多个画面。每一个画面里,母亲的姿势都是踮起脚尖。

她踮起脚尖卖力地踩着打禾机;她踮起脚尖把一筐筐的稻谷放进高高的谷仓里;她踮起脚尖摘下树上的桃儿、桔子,挑到几里外的集市上卖;在集市的人堆里,她高声叫卖,那姿势仍是踮起脚尖……但给我印象最深刻的还是……

五岁那年秋天。四里外的赵村放电影。母亲说好要带我去看的,可等她把碗洗好,把猪草剁好,装到大荷叶锅里后,我们匆匆赶到赵村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始了。更重要的事:晒谷坪上早就聚集了很多人,连两旁堆起的草垛上也是人。我们挤不到前面去,站在后面根本看不见,我急得直嚷嚷。母亲迅速地把我架在脖子上,“哎,好!还差一点!看不完整。”母亲又调整了一下身体,这下我能完全看见了。当时,也没有去想,只知去看并不看得太懂的电影。许多年后,我回忆起童年来,便明白了那晚,我能看到电影的原因,是我一直骑在母亲的脖子上,是母亲一直踮起脚尖,踮了一个晚上。而她看到的却只是别人的后背。

十五岁那年夏天,我中考。(那时,时兴考中专,特别是我这样的农村孩子,跳出农门,有份工作,就是长辈最大的心愿。)

记得6月18号那天,考完语文,我走出考场,一眼就看到了人群里的母亲。她正踮起脚尖,探出半个身子,向这边张望呢!我跑过去,轻声责备说:“妈,你怎么来了,咱家正在割麦子呢,忙都忙不过来!”母亲笑笑,从塑料袋里拿出两张鸡蛋饼,还有几个鸡蛋,塞给我说,“我送这个来给你吃,你最喜欢吃的了!天太热,没弄太多,怕坏,饿了吧!快吃”

我接过,低头看见母亲头上还粘着几根小小的麦穗,一时不知说什么好,只是在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考好!

二十五岁那年冬天,我失恋了,我觉得我的整个世界,都冻了,都塌了。一个人漫无目的地走在冷冷的风里,万念俱灰!不知什么时候,下起了米渣子(冰雹),我不管;又不知过了多久,飘起了鹅毛般的雪花,我还是没管。后来,不知怎么的,走着走着,就回到了家。母亲见到我从单位回来,又惊又喜,连忙帮我拍去身上的雪花,“头发上也有,别动,妈妈帮你弄下来!”母亲边说着,就踮起脚尖,张开双臂,去弄我头上的雪。刹那间,我感到一种巨大的温暖弥漫全身,这一刻,我明白:就算我失去了整个世界,我还拥有母亲,还有母亲暖暖的爱。我有什么理由不积极地生活呢?

我正准备午睡的时候,听到客厅里????的声音,过来一看,是母亲,她正踮起脚尖,蹑手蹑脚的,“妈,什么事呀!”“呀,把你吵醒啦!”母亲像做错事的孩子,“没事,我送点青菜过来!顺便看看,你们有没有要洗的衣服!……噢,快去睡!快去!”我没能拗过母亲,她硬是把我儿子换下的脏衣服拿走了。

这一年,我三十四岁,母亲五十七岁。她在我所在的学校食堂做临时工,一份几百块钱的工作,她却比谁都看重,都珍惜。空余时间,还在食堂后面的空地上,种了菜,时不时地来帮我做做家务……

母亲拿着脏衣服的身影已经走远,灶台上,放着她刚刚从地里摘下的青菜,翠绿翠绿的,还闪着光。往事一幕一幕,那踮起脚尖的身影在我的泪眼前交错浮现,告诉我许多,也教会我许多,还提醒我许多……

【满分理由】文贵出新。读罢这篇满分作文,我们只觉得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而这“新”体现为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立意别出心裁。小作者截取横断面的形式来写,确有不同凡响之处。更可称道的是,文章能通过“踮起脚尖”这一个个细节凸现深刻的主旨——母爱。其立意深刻,寓意之深广,是显而易见的。

二是写法独到新颖。文章围绕“踮起脚尖”,运用总分总结构,以时间依次为经,以细节为纬,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慈母爱子图画,以状写人物行动为开端,中间也借助各个人物行动来突出人物性格,结尾重扣人物行动,而画龙点睛式的人物神态、人物语言,为表现人物及主题增色不少。

第4篇

关键词:教学 学法 生活 检测 研究 脱节

最近看了一些关于中小学教学衔接的文章,对中学老师的苦恼深表理解,因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同样存在着一些脱节现象,令人深思。

一、教法与学法的脱节

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当然须教,而尤宜致力于‘导’,多方设法,使学生能逐渐自求得之,卒底于不待教师教授之谓也。”“教”与“学”是相辅相成的双边活动,是一对共同体,二者之间,毫无疑问,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知识储备、教案设计、教学状态以及课堂应变等一切活动都应该以“学”为中心,并为之服务,为之奠基。课堂应该是学生成长的天地,绝不应该是教师展示个人智慧的舞台。

然而,这一人尽皆知的目标归属,在语文课堂却落实得不尽如人意。我听课时有记录师生活动时间的习惯:徐老师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师生各占22分钟和18分钟;王老师执教《最大的麦穗》,师生各占24分钟和16分钟;周老师执教《爱如茉莉》,师生各占19分钟和21分钟……以上列举的还是常态课,遇到公开课,教师的活动时间所占比重更大——用华彩的语言渲染情绪,用连珠炮般的提问博取紧凑,用多种的电教设备期望高效,用大量的板书彰显教路……“配角”可谓是十八般武艺悉数耍了一番,不停地“填”和“灌”,忙得不亦乐乎,“主角”沦为旁观者,沦为听众,落得头脑清闲,只需眼耳相随,何谈自悟和习得呢?

无声无息中,鲜花在悄悄开放,麦穗在静静拔节,所需要的只是春风的吹拂。教师何不做那春风,不再为教法而殚精竭虑,而是致力于“导”学,使学生逐渐自求得之,落个轻松而高效呢?特级教师于永正执教《白杨》,第一节课围绕重难点精心点拨后,极力引导学生自读自悟,第二节课花了20多分钟让学生畅写理解和感受,教师只做巡视指点,这样的课堂,以学法定教法,以教法辅学法,融听说读写于一炉,值得品鉴。

二、教学与生活的脱节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来源于生活,也是服务于生活的基本工具。华中师大杨再隋教授认为:“要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教学过程还原为生活过程,把教学情境还原为生活情境,把教学活动还原为儿童的生命活动。”对于这段话,我的理解是:不是把语文教材单纯地还原为课堂表演和情景再现,而是要建立起大语文观,注重教学和生活的联系,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学习中提高对生活的认识和感悟,提高生命质量。其实,静下心来想想,在学生一生的生活经历中,尤其是参加工作、融入社会以后,读写固然重要,听说更具实际价值,更能体现语文的工具性——一个专注聆听的人,传递出自身的涵养,对他人的尊重;一个侃侃而谈的人,不仅彰显出自信,还能有效地与他人沟通,架起合作的桥梁。现在的小学毕业生甚至高中毕业生,在与他人的口语交际中,羞于表达、词不达意、不知所云等现象比比皆是。听朋友说过一个极端的事例,他们学校新招的一名具有本科学历的教师,在打电话之前,总是把自己要说的话写在小纸条上,起初以为朋友在编故事,待确认后,不禁哑然——想想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脱节,又不禁怅然。

三、教学与检测的脱节

检测作为一种甄别、评价、调整的手段,是教学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被各国广泛采用。这里所说的,是依据教材进行的教学内容与检测内容存在不同程度的脱节,令教师茫然。

正常情况下,试题的信度、效度、难度及区分度要大致相当,要覆盖教学基本要求,防止题目偏易或偏难。一份高质量的试卷,不仅能检测出教与学的效果,便于师生调整,还能提振师生的信心。遗憾的是,有些试卷的命题未能很好地针对新课标的要求和教学的内容,造成教学与检测的脱节。有一份三年级下学期的期末检测卷,让学生给短文中的一段话加标点符号,这与新课标中关于中年段“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中,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的要求相比,显然是加大了难度。还有一份小学四年级上学期的试卷,作文要求学生介绍家乡的美景,虽然与新课标中关于中年级段“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现自己觉得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最受感动的内容”不相抵触,但学生年龄小,缺乏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和有序表达的能力,普遍感到为难。这样的试卷,考不出教学的真实水平,还令师生无所适从。

四、教学与研究的脱节

教研的目的无非是提高教育教学水平,教学既是研究的起点,也是研究的归宿。目前存在的两种倾向,造成了教学与研究的脱节:一是在和谐的大背景下,研究与否对绩效工资影响不大,加上畏难心理,导致教师的研究积极性下降;二是贪图功名,不切实际地申报高层次的教科研项目,或成为“烂尾”,或草草收场,高耗低效。

第5篇

关键词 幽默 语言 魅力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幽默的教学语言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加深对知识的认知,可以缩短师生间的心理距离,能引发学习兴趣,启发学习动机,消除教学中的师生疲劳,改善课堂气氛,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热情、开朗的个性。

1教学语言的幽默可以和谐师生关系,改善课堂气氛,调节情绪

师生关系是否和谐是一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课堂气氛是影响教学效果的一种非理性的因素,也是构成课堂教学情境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良好教学语言的幽默恰能有效地活跃课堂气氛,打破课堂教学中的一潭死水。课堂上的笑声能制造出轻松愉快的气氛,使“教”与“学”变得轻松而有效。只有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会感到轻松、亲切,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中的思维创造活动。幽默的语言委婉风趣,轻松自如,诙谐可笑,给人以温和、亲切,友善之感,容易被学生接受。所以,教师具有幽默感会有助于融洽师生间的关系。

2教学语言的幽默可发开启学生心智

在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犹如“兴奋剂”,可以调节学生的情绪,驱散学生的疲倦,点亮学生的注意之灯,同时也可使教学内容趣味化。特别是采用妙语警句更是能直接影响学生的表达能力的发展。一次上语文课,正值是春天,和煦的气候让人欲睡,我假装打瞌睡的样子,口中慢悠悠地说:“暧风吹得师生醉,想把桌椅当床位,师生一同昏昏睡,睡得美梦满堂飞”,语调抑扬顿挫,带着幽默风趣的情味,学生哈哈大笑,学生的朦胧睡意顿失,精力又集中了,这种幽默语言的使用提高了学生和注意力。

3教学语言的幽默能优化学生个性

教师以生动有趣、诙谐幽默的语言进行教学,可以让学生直接感受到教学过程的幽默、享受轻松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摆脱苦学的烦恼,进入乐学的境界。如在一次作文中,一位学生喜欢用“的”字,我给他写下这样一段评语:“该用‘的’处,你不用‘的’,不该用‘的’处你用‘的’,你‘的’字用得太多,今后不要滥用‘的’。”学生看后,接受了我的观点并改正了缺点。

一般的幽默偏重于娱乐性,但是教学的幽默是透过那可笑的形式,表现真理、智慧,乃至于具有美感内容的深意。教学幽默不能背离教学目标和内容,如果一堂课笑声不断,就会不自觉地冲淡了教学内容,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导致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我认为教师的课堂幽默语言要注意以下几点。

3.1幽默要把握尺度

不少教师为了使课堂气氛达到一定的活跃程度以显示自己的课受欢迎,常常刻意追求所谓的幽默。有些人为在课堂上一些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笑料,追求一种热闹、喧哗、骚动的效果。这明显是将幽默等同于滑稽,笑声过后留给人的是空虚。要想幽默,最常用的手法,就是夸张。侯宝林说相声,“医生拉开肚皮一瞧,好嘛,剪子忘里面了!”这是夸张。姜昆说:“好家伙,那月饼硬得一摔马路可以砸出俩大坑!”也是夸张。的确,夸张在说话过程中能起到一定的幽默效果,恰当的夸张能让语言变得诙谐而又充满智慧。但是我们教师应该把握个“度”,否则学生们自然也就觉得老师无聊缺乏内涵,如同一个小丑在演独幕剧。其次,教师在使用幽默语言课堂教学时切忌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为代价。

3.2幽默要追求自然

大部分学生愿意听到老师轻松自然的幽默,就如我们喜欢“天籁之音”一样自然。比如:一次下课期间老师到教室,发现班里的吹牛大王“小猪”在一些同学面前炫耀自己,这时老师走到他面前,说“咱们的小猪同志可不简单,他头上的虱子都是双眼皮的……”同学们听了哈哈大笑,他也不好意思的低下了头不好意思的笑了。幽默是一种智慧的表现,教师要熟练地掌握幽默的教学语言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教师要使得自己的教学语言生动优美,机智活泼,妙趣横生,这是由多种内在素质综合决定的。它需要冷静的头脑,敏捷的思维,渊博的知识及文化修养。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自觉地提高自己的知识内涵,在教育过程中积累经验,借鉴他人,最后达到根据实际情况创造出具有个性化的教学语言。

3.3幽默必须讲究启发性

幽默诙谐,妙趣横生的课堂教学用语是优秀教师的必备之才。孙建峰老师在上《最大的麦穗》一课时说过一段话幽默而又有启发性:你回答的很精彩!我很赞同你的看法。有时靠着别人告诉的道理,就好像带在自己身上的假发、假牙一样,看上去很逼真,但却没有生命力;而靠自己体悟出来的道理就像扎根沃土一样,生机勃勃。这种启发是的教学通过幽默的语言说出来不会让学生“一笑而过”无动于衷,而是能刻骨铭心的记住老师上课所讲的内容,学生在产生会心的微笑的同时,也领悟其中的深刻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