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4: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鼓励人的语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可能很多人知道,TED是一个非营利性组织,致力于传播那些激动人心的想法,题目范围设定为科技(technology)、娱乐(entertainment)和设计领域(design),因此得名TED。本书的作者杰瑞米・多诺万,作为TED和TEDx演讲者教练,通过使用戏剧当中的三幕分析方法,对几百个TED演讲视频进行分类分析,得出一些共性与要素,每个要素都提供了具体可操作的技巧供使用。
你也许永远没有机会真正地登上TED舞台,但你依然需要用激励他人的方式去传递自己的想法。而且,TED演讲的理论和技巧同样适用于商务演讲和会议,甚至可以运用到任何一个公共演讲场合,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参加会议,甚至是婚礼和其他特殊场合。
首先,需要有“值得分享”的观点,明确演讲的目的是给予。因为TED相信并且努力去挖掘那些正向的、可以去鼓舞人们思索的、能够改变世界的观念,这是被人们长久以来忽略的巨大的力量,并且号召人们作出行动,让世界和生活越来越好。
因此,选择话题时要进行深层次的以结果为导向的反思。同时,专注于传播“一个”观点,找出你演讲的核心,而且这个核心最好精练成3―12个单词的口号。用一个强有力的语句表达出来,通过至少重复三次的方式,能让它根植于听众的大脑。演讲者常犯的一个最大错误,就是试图通过一次演讲传达一生所学,其实,专注于一个概念可以让你更清晰地实现你的意图。
其次,把握演讲的结构与关键点。对于开场的前一二分钟,甚至10―20秒,是观众参与程度最高的时刻,因此必须要有清晰的开头。最引人入胜的三种开场方式是“有针对性的故事”、“震撼人心的事实”以及“有影响力的问题”。比如,杰米・奥利弗这样开始:“为什么每天都有320位与你一样的美国人因为自己食用的东西而与世界告别?”同时,也要避免采用以我为中心的开场,比如我是来自某某公司,我如何如何。
对于主体,要有内在的逻辑(论点―论据―论证模式),一方面能使你更集中在你真正值得传播的观点上,同时可以把你的观点和听众的记忆钩连起来;好的过渡能精确地回顾前一部分,同时巧妙地预告下一部分。它还能给观众提供宝贵的时间,将刚才所讲的内容同演讲的整体逻辑联系起来,并同个人经历联系起来。对于总结,要有预示即将结束,然后做总结,和会议主题挂钩,给出具体落实方法,表达出对于听众感受的考虑等。
最后,很重要的一点,演讲是必须要与听众建立情感联系。在播放次数最多的10个TED演讲中,有7个都是致力于激励人们更好地改造和提升自我价值。他们的观点并无创新――太阳底下无新事。这7个演讲关注人类的观点,包括精神疾病、创新、领导力、幸福、激励、成功和自尊。这些演讲者并不是第一个针对这些课题发表演讲的人,也不会是最后一个。但他们从自身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这些问题,并且感动了我们,是演讲者让听众明白了为何这些事情很重要,我们怎样才能去改变现状。
当然,就像TED的主旨“传递分享、内容大于技巧、鼓励人们有信仰、活出热情”一样,在这个快速发展、浅阅读的互联时代,它让我们能够更真切地表达自己思想的同时,更多地是让我们从“为什么”开始思考,而不是“怎么做”或者“做什么”。
如果说,曾经一个安静内向的孩子,职业的起点是半导体技术分析师,通过最初十年花10000个小时在演讲上,坚持六年无私分享,不断给演讲者反馈,最后成为TED演讲者教练,写就了这么一本书,那么它值得你花上一天的时间,仔细研读。也许有一天站在TED或TEDx演讲台上的,就是你。 责编/刘忠波
一、把握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开拓想象,发展其创造性
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我们常说的诗歌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的“意境”。
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就是一幅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而它要表现的则是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意境是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事物所感悟到的,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古诗中的想象当然也需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可放开手脚,让学生在读中译出诗文,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理解,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翱翔,对诗文不加限制的改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当堂竟说。如《钱塘湖春行》一诗,有的学生这样描绘:春水初平的堤岸,春云舒展,贴近湖面,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飞鸣,轻巧的燕子衔泥喃喃而舞,是春花初绽令人眼花缭乱,是绿茵的草长得可没马蹄……当学生能够当堂联想、想象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时便是入情入境了。如此诵读,学生既读出了画意,脑中展现了立体的图景,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的意境,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其创造意识也就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二、把握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诗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
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把握诗歌的语言美、让学生背诵积累,增添其文化底蕴
(一)有利于大学生树立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
优秀传统文学作品中有许多鼓励人积极向上的语句和章节,例如,《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倡导,主张人们应当发愤图强、劲健刚强。孟子“舍生取义”的人生主张则启发我们要有牺牲精神,做人应当为正义事业奋斗不息且不惧牺牲。同时他还提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提醒人们在顺境中应当有忧患意识,逆境之中应当奋起拼搏,在苦难之中寻求生存之道,探求生命的希望。诸葛亮则以“志当存高远”鼓励年轻人树立远大理想,不应为眼前利益所迷惑。顾炎武在其著作中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告诫青年人应当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当今社会,部分大学生受到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不务正业,沉迷于玩乐,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还有部分大学生崇尚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在生活中肆意攀比,一些大学生甚至因为自己的物质条件较差产生抱怨和自卑的情绪。而优秀传统文学对当前大学生面临的这些思想道德问题,无疑是一剂良药,能够激发大学生的奋斗意志,鼓励大学生树立积极昂扬的人生态度。
(二)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境界
我国古代教育较为重视个人的内在修养,关注道德教育,儒家提倡“修身治国平天下”,将“修身”作为人的立世之本。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将“仁”作为其教育思想的核心,且提出“从己于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两个方面,来达到“仁”的境界。另一位重要的儒学人物孟子则以“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作为大丈夫的衡量标准。提倡君子应当不畏强权、坚持正义、坚守节操。这些儒家学说不仅闪耀着思想光芒,还具有强大的人格力量。林则徐则在其作品中指出“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张人生在世应当拥有广阔的胸怀。同样倡导包容精神的还有“和而不同,”。这些优秀传统文学中的主张和理念,对于完善大学生人格,提高大学生思想道德水平,改进大学生的处世原则,都具有重要作用。可以帮助大学生形成良好、互助、和谐的人际交往关系,增强他们的集体意识和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三)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是人们报效、忠诚和热爱祖国的一种思想、意志和情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质和共同价值信仰。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民族追求。我国传统文学中有许多倡导爱国主义的作品和思想。例如,道家创始人老子就曾指出“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礼记》中也主张人们努力构建“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屈原在其著作《离骚》中高呼“亦余心之所向兮,虽九死其犹未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自己对祖国的热爱、对人民命运的关怀。范仲淹则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语句表达自己的家国之忧。可见,学习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学可以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引导大学生多关注国家与人民的生存情况,并为国家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途径
目前,我国还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思想文化呈现出鲜明的多元化特点,面对西方思潮的涌入和影响,部分大学生未能抵挡西方消极思想的影响,价值观念和生活理念逐渐扭曲,在各种思想和观念的碰撞中逐渐迷失了自我,盲目崇拜西方价值观,滋生了虚无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和自私自利的思想,这无疑对大学生的身心发展极为不利。通过以上论述不难发现,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学对于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具有积极意义,因此,高校必须根据教学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有机融入优秀传统文学,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将优秀传统文学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
若要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充分融入优秀传统文学,首先必须加大传统文学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比例。在思想政治课程讲授中渗透传统文学。可以选取经典名篇进行解读、赏析和研究,发现和弘扬其中蕴涵的民族美德和道德情操。或赏鉴经典传统文学篇目的作者情感、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从而增强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同时,还应鼓励大学生将传统文学中的优秀精神与自己的生活、学习、责任、工作联系起来,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传统文学中关于真善美及民族精神的诠释和弘扬对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水平也有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鼓励学生诵读和研究传统文学作品,必须注意方法和内容,应避免机械的教条化传授。我国著名古典文学专家霍松林先生就曾指出:“古典文学作为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其经典篇目凝聚着我国的民族精神,并闪耀着爱国主义的光芒,因此,通过研究传统文学优秀作品可以有效提高国民素质,这实在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可见,若要培养大学生和谐处事的观念、爱国主义情操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提高大学生的审美品位,就必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传统文学的渗透。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为学生讲解《论语》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等思想理念,帮助大学生养成诚信待人、理解宽容的高尚品质。或引导学生解读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以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以及赏析《爱莲说》中“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语句,引导大学生树立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又或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慷慨之语培养学生的民族气节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融入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学精神和作品,能够宣扬慎独、明礼、博爱、诚信等优秀品质,进而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二)将优秀传统文学融入高校校园文化活动中
众所周知,校园文化活动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健康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塑造人格、陶冶情操、启迪思维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将传统文学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渗透到大学生活的各个场景、细节和角落中,让学生时常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首先,可以定期举行传统文学报告会和学术讲座,例如“国学经典”讲座,详细解读国学经典,以增强大学生对优秀国学著作的认同感。其次,要把握重要的历史事件、传统节日和纪念日,并以学校、院系、班级为单位举办相关的宣传活动,邀请英雄模范、道德榜样、专家教授做专题报告会,用榜样的力量号召大学生传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再次,要组织传统文学相关的读书活动,例如,举办经典著作研读活动、传统文学知识竞赛、经典格言比赛等,并开展与传统文学相关的歌咏比赛、文艺表演等,让学生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接受传统文化的感染。同时,还应当鼓励大学生践行传统文化,参加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具体实践中体悟传统文学的魅力,进而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
(三)将优秀传统文学融入高校媒介宣传中
网络及新闻媒体被高校媒介视为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学,应充分重视高校媒介的宣传作用。首先,应当在校园内创设传统文化宣传栏,介绍相关的传统文学知识,扩大宣传范围。其次,应当关注影视剧院和校园广播等媒体,将其作为宣传传统文学的重要渠道,院系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观看相关的影视作品,宣扬传统文化中的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加深大学生对传统文学的理解,进而提升他们的道德境界。再次,可以开设“红色经典”网站,并通过微博、微信、论坛等社交网络传播传统文学知识,增强传统文化学习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
(四)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
2019高考作文题目预测及范文:葆有职业初心,紧贴时代脉搏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微信、支付宝、滴滴打车等的出现,使电信业、银行业、出租车行业等面临挑战,许多曾经稳定的职业已经消失或行将消失。
材料二: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催生了许多新兴行业,出现了大量诸如数据分析师、色彩搭配师、公共营养师等新职业。
材料三:一部电视纪录片的热播,使“章丘铁锅”意外走红。铁锅锻造这一老行当迅速得到人们的追捧,传统工艺重新焕发生机。
在新时代飞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个人应该有着怎样的思考和选择?作为高三毕业生,请你以“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为主题,在班会上发言,表达你的思考和看法。
在快速发展的时代面前,许多新行业正在诞生,许多老行业正在消亡,也有很多传统老行业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作为高中生,我们该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选择自己的职业,规划自己的未来?
立意1:将对立的两面合二为一,在关注新兴行业的同时,不能任由传统老行当自生自灭,要用科技点亮传统老行业。老行业、老职业在口口相传和经验传递的农耕时代,常常由于天灾或人力因素而消逝,我们可以借助科技的力量,传播的力量,让老行业走到更多人面前,焕发出新的光彩。
立意2:选择新行业,心怀老传统。无论时代怎么发展,无论科技怎么演变,我们都不应沦为工具的努力,人类最古老、最传统的行业,莫过于对人类心底真善美的需求。
范文:
葆有职业初心,紧贴时代脉搏
老师、同学们:
大家好!
风起云涌间,“互联网+”的时代已翩然而至。立足于传统与今朝交织激荡间,吾辈诚应深思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而使人生之船不偏不倚地挺进。以下乃一己之薄见,望能抛砖引玉,开启更多的真知洞见。
新时代的职业选择,应由“大眼界”加持。周国平先生如是语:“无所投入可悲,无所坚守可叹,二者兼有,则或可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若因现实提供的就业无法映衬心中理想,从而无所投入,无所坚守,悄然降临的,或是新兴行业的号角声。我们不需画地为牢,将自己束缚在传统观念的“铁饭碗”中。诚如毛姆呼唤忙于捡地上散落的六便士的人们抬头望见月光,梭罗鼓励人们行舟去往前人不曾抵达的水域,我们身为史怀哲笔下有“狮子般雄心”的年轻人,不应顺从“命运的理性化”,而应向大数据时代下的新行业敞开怀抱。我们的职业选择应与时代接轨,构铸青年与时代的命运共同体,去乘风破浪。纵将经历栉风沐雨的艰难征程,也勇敢地赤脚走过生活的刀锋。
新时代的职业生涯,亦需重拾自古流传的职业初心、匠人精神。南仁东用尽生命所有的光,点亮“天眼”;故宫文物修复师,将一个个细心修复文物的日子串成诗篇。无论何种职业,葆有职业初心而砥砺前行,都是必然的价值选择。随着纪录片的热播,传统工艺与传承他们的匠人渐渐回归到我们的视野。我们珍重慢的价值,米兰昆德拉曾将快与遗忘紧紧相连。“快”让人进入“与过去和未来都断裂的瞬间”,让过往的流亡者回归故土,却已失去灵魂的家园。所以我们需要记忆,记忆曾镌刻在我们文化基因中的职业精神。唯有这般,我们才能将传统踉跄脚步拉回平稳,让历史的厚重为我们的职业生涯奠定厚实的基调。
王开岭先生呼吁我们做一个精神明亮的人。在时代与职业生涯规划的探讨中,我们诚应让精神澄澈,携匠人精神,开创新新风貌。愿你我共同拥抱美好明天。
关键词:浅谈新课程标准指导古典诗歌教学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读古典诗词,应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学生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由于古典诗歌离我们年代较远,经过历史长河沉淀而来的诗歌有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充满着令人回味无穷的诗情画意。但学生尤其是初中学生很难把握古典诗词中所内蕴的思想精华和语言魅力,因此古诗教学成了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之一。如果象以前那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支离破碎地分析,学生被动接受,学生就会兴趣索然了,更谈不上去体味挖掘诗的所凝聚的音乐美、竟境美和语言美了。这就要求教师在教读古典诗歌时,必须引导学生在咀嚼、体会、感悟和创新上下功夫,大胆让学生自主诵读,从诗歌的整体上去感知诗的音乐美,让学生自然而然地融入诗的意境,最终获得思想的感悟与启迪,从而达到积累语言,提高审美情趣的目的。
第一、感悟诗歌的意境美,让学生拓展想象,发展其创造性。
经典的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人们常说的诗歌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所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的“意境”。
经典诗歌都有很深的意境,诗的意境美又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与哲理,这就是所谓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吧。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小令《天净沙・秋思》,它就是一幅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图,而它要表现的则是游子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内在意境是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典型事物特征来感悟到的,这一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去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从而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渐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共鸣与交融。
当然,古诗中的想象也需通过学生的诵读来实现,教师大胆放开手脚,让学生在多读的过程中译出诗文,达到学生对诗中的情与景进行初步理解的目的,然后,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自由自在的翱翔,对诗文不加限制的改写、括写、描摹。那时那物那人那景那情就会跃然纸上,然后教师鼓励学生当堂竟说,百花争艳。如学习《钱塘湖春行》一诗,一个学生这样描绘:春水初平的堤岸,云舒云展,贴近湖面,黄莺在有阳光照到的树上飞鸣,轻巧的早燕衔泥喃喃而舞,是春花初绽令人眼花乱,是绿茵的草长得可没马蹄……如果学生能够当堂联想、想象到这样一幅生动的画面时便是入情入境了。如此反复诵读,学生既读出了画意,在脑中展现了立体的图景,又用生动的语言描绘出诗的意境,开拓了学生的想象,其创造意识也就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发展。
第二,感受诗歌的音乐美,让学生自主诵读,发挥其主动性。
古典诗歌是最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很讲究韵律,而且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朗朗上口,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诗歌的语言非常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
我们在教学中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而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形式不一。初步朗读,要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例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容易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不管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对学生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穿插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方面的文学常识,以便学生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读准诗句的节奏,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含义,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的感情和气势,从而感受诗的抑扬顿挫、跌宕起伏的节奏感。
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反复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所深深感染,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悟。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古诗浓厚兴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三,品味诗歌的语言美、让学生佳句成诵,增添其文化底蕴。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浓缩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是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人们许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随风潜入夜”的“潜”,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等精妙含蓄的词语永远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和借鉴。
而更多诗句则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邃的哲理启迪后人而流传千古。如:激励人们乐观开朗、勿做儿女情长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寓意顽强拼搏、生命不息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还有表达英雄气概、伟大志向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等许多陶冶情操的诗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和动力源泉。学生熟读成诵这些诗句,对学生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无法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他们往往通过诵读倍受其感染,势必会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这样不仅增添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形成了他们健全的人格。
总之,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引导,在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把握诗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的同时,力求让学生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较深地领悟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和语言美,达到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的教学目的。
当然古诗教学的方法是形式不一、灵活多样的,但鉴赏古诗歌的音乐美、意境美、语言美始终是我们中学古诗教学的目标,所以古诗的诵读、体味与感悟,应贯穿古诗歌教学的始终。尤其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我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努力提高学生对古诗诵读的能力和想象力,从而加深理解和感悟,获得思想的启迪,让学生真正享受到古典诗歌所特有的审美乐趣。
参考文献:
1、《诗词鉴赏词典》江苏古藉出版社
(辽宁省建平县哈拉道口中学 122400)
养成教育就是良好行为习惯、良好学习习惯、良好健体习惯的养成。《现代教育行为心理学》认为:习惯是经过反复练习而形成的较为稳定的行为特征。良好的习惯是学生从事其他活动的重要前提,而良好习惯的形成则是优良品德形成的标志。因此,在中学教育过程中要特别学生注意良好习惯的养成教育。而如何根据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特点,采取行之有效的科学的教育方法,是养成教育的关键。
一、教师要率先垂范
古人曰:“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必须要求学生从点滴小事做起,教师的身体力行可以起到榜样的作用。所以作为一名教师,要注意为人师表,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学生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教师应该注意在学生面前树立文明礼仪的榜样,对于学生的问好,老师应该微笑点头,碰到内向的学生,要尽量先跟他们打招呼。对于学生的帮助,我们应该亲切地跟他们道声“谢谢!”。如果老师有时说错了或做错了,也要敢于向学生道歉。这样,教师良好的师德表率给学生树立榜样,以深厚的思想情感、庄重大方的仪表、和蔼可亲的仪容、彬彬有礼的语言给学生做示范,使学生在师生交往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对学生的教育诱导也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不能简单地批语指责。通过情感的交流,学生对老师提出的要求、意见更易接受。一个幽默的玩笑,一句轻轻的问候,可能使其心灵受到震撼……这些看似平平常常的小事,其实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高台,起于垒土”,只有我们的教师从点滴做起,从自身做起,一言一行注重培养学生养成教育,就一定会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
二、用校园文化进行熏陶
优美的校园文化环境是一部主体的、多彩的、具有吸引力的教科书,它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美化心灵,激发灵感,启迪智慧,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因为,个体良好习惯的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知、情、意、行交互影响作用的过程。情感是人们认识活动的动力源泉,情感是学生认同传统道德的媒介,学生只有对校园文化在感情上认同,产生共鸣,才可以主动化为道德信念和道德认识。学校利用教室、长廊、橱窗等空白处,张贴、悬挂校训、校风、校纪、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当学生看到这些语句及画面时,一定会刺激学生的感官,不时触发学生的种种激情和向往,并与自己的行为作比较,引起丰富的联想,在情感的激发下,不断转化为道德信念和道德行为,在愉悦中接受教育。总之,作为学校,应给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教育空间,通过建设校园文化,调动学校中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从校园的各个方面对学生施加心理影响,为学生提供、设计一个良好的学习、生活背景,从而促进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三、家庭要密切配合
为了让养成教育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建立起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师―学生―家长”三位一体的德育体系。在学校里,老师严格要求学生;学生回到家后,家长对孩子也要严格要求,不断督促和强化他们防止坏习惯的滋长,以便于继续深化养成教育,并让教育在实际的生活中得以运用。1、品行熏陶。成良好的品行不是靠说教,而是靠感染和熏陶。对于孩子有违社会公德的思想和行为,家长要防微杜渐,不要以为是小事一桩而轻描淡写。孩子形成良好的品行习惯,才能更好地体验在学校所学的道德知识,进而树立牢固的道德信念。2、智力开发。家长要为孩子的智力开发提供基本的物质条件,比如学习时间、学习空间和学习用品,同时要鼓励孩子多思考并表达自己的思想,敢于标新立异,勇于尝试新思维。良好习惯的养成远比带孩子参加各种特长培训班意义重大,它不但有利于孩子搞好目前的学习,还为孩子终身学习打下了牢固的好习惯,为了获得某一方面的特长而贻误这些习惯的培养实在是丢了西瓜捡芝麻。3、身体锻炼。身体健康是幸福人生的首要问题。不要把孩子整日锁在屋里,经常鼓励他们参加有益的体育活动,或者全家人节假日出去郊游、野营,培养孩子体育养生的思想和行为习惯,让孩子从大自然和身体运动中感受乐趣,这也是在帮助孩子造就一生的幸福。4、审美陶冶。高品位的人生必须有高质量的审美素养。在开放的社会,良莠不齐的文化产品一齐向孩子涌来,家长要协助孩子崇尚真善美,鄙夷假丑恶,平时帮助孩子选择好朋友和格调健康、高雅的视听作品,教孩子自觉抵制坏人的侵蚀和庸俗、污秽的意识及行为,并且抽时间与孩子一起欣赏美妙的音乐、制作精良的电影和电视、激励人生的文学作品,养成孩子追求健康、美好人生的志向。
四、培养社会责任感
当代社会及经济发展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如自然灾害、公共污染、社会腐败、计算机病毒肆虐等威胁;社会信息资源的高度共享,导致信息的过度泛滥与污染等。而且这些副作用越来越难以预测和控制,有时甚至导致犯罪。要有效地防止和减少学习生活中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一个重要途径就是要自觉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让学生在学习知识、技术的同时,了解不正当地使用这些知识、技术可能对人类所带来的巨大危害,充分认识其自身对此应尽的义务及所承担的责任。
总而言之,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需要学生长期努力,需要老师不断地督促引导。聆听窗外的声音,感受心灵的搏动,“养成教育”是一支永远弹奏不完的美妙乐曲,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携手才能谱出新时代更加辉煌的教育乐章。
1.1特别注意一些表面对应的英汉词语,可能表达不同的文化含义,引起不同的意义联想,我们称之为culturally loaded words。比如intellectual在英语中多指教授或具有较高专业技能的高级知识分子,往往不包括大学生或普通具备本科学历的公司职员,而与其相对应的汉语"知识分子"在中文中更倾向于指所有上过大学的人,甚至早些年可能连高中毕业生都会包括在内。再比如owl这个词,与其相对应的汉语是猫头鹰,在中国文化中,它是一种不祥之兆,所谓"猫头鹰进宅,丧事进来",可是在西方文化中,owl则是智慧之鸟,是睿智的象征。
1.2特别注意一些由于文化涵义不等值性而产生的无法对译的习语及用法搭配。比如汉语说"小菜一碟",英语说Tt's a piece of cake.在汉语中对老师的称呼是"王老师",英语中则是Mr.Wang, Mrs.Wang。汉民族文化经过了五千多年的吐纳使得绝大多数中国人并不会去专门信仰或崇拜某一个固定的神或偶像,所以中国人遇到困难习惯于说"老天保佑",而西方大多数国家信奉基督教,所以英语说God bless me。这样的例子太多了,不胜枚举。
1.3特别注意由因文化所触发的定向思维的不同而产生的对于中国学生难以理解的表达。比如很多美国人常会挂在嘴边的一句话,When you're down,you're not necessarily out.对于一个高中生,这句话中并没有什么生词,可是许多学生却对其含义不甚了解。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击倒,并不意味着输了这场比赛。所有的美国人都明白这句话的寓意是用于鼓励人们,当遇到挫折时,不要丧失信心,因为还是有成功的希望。
2.中西方不同的
中国人大多信佛。佛教在中国有着千年的历史,对中国的传统文化有着很大的影响。佛教认为生命是一个轮回(即前生、今生、来生),固汉语中用"三生有幸"来表达无比的幸福。佛教信缘,便有了"有缘千里来相会"与"命中注定"等说法。因为佛教的缘故,和尚、尼姑在汉语成语中出现率极高。如"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僧多粥少"等成语。佛教徒相信"佛力"无边,因此,人们常会"借花献佛",反对"临时抱佛脚"。
而在西方国家,尤其在英美国家,基督教颇为盛行。上帝、耶稣、《圣经》教堂等基督教文化在英语里有着举足轻重的份量。在西方国家,人们相信上帝(God)创造了人类,是万能的。所以常常说:"God bless me!"(上帝保佑!)"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上帝帮助自助的人)"For god's sake,…" (看在上帝的份上…) "Thank God!" (感谢上帝!)"Man proposes,god disposes."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可见上帝是一切的主宰。上帝的儿子耶稣传说是在星期五受难的,固英语里有"Black Friday"(意为"灾难的一天"),而 "Friday face" 则是"愁眉苦脸"之意。"Since Adam was a boy,…"不可简单理解为"当Adam还是个小孩的时候"而应理解为"很早以前"。《圣经》里说Adam是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那么当Adam还是个小孩的时候,那当然是很久以前的事了。《圣经》里还有许多典故,如 "Noah's Ark" (诺亚方舟), "Solomon's wisdom" (所罗门的智慧),这些在英语文化里早已经是家喻户晓的故事了。
3.中西方不同的社会习俗
"民以食为天"。"食"在汉文化里是头等大事。因此,中国人见面都喜欢问:"吃了吗?"以示关心。同样,"去哪儿?"也是一种透着关切的问候,并非真的打听对方的去向。但如果把这种打招呼的方式转换成英语,用在西方的文化氛围中,"吃了吗?" 就可能被误认为是向对方发出请吃饭的"邀请",而"去哪儿?"则可能被误认为是想打听他人的隐私,很容易造成不必要的误会。
都说中国传统文化重"情",西方文化重"智"。"情"指的是富有人情味;"智"则应理解为"得体"。这就不难理解中国人在谈话中常打听对方的"年龄"、"婚姻"、"工资"等情况,其实这只是表示"关心"而已。而在西方文化中,这些都是比较敏感的话题,属于个人隐私,不轻易谈及。正因为有了许多需要回避的问题,难怪在英语中常常以谈论天气来展开话题。如:"Lovely weather, isn't it?" (今天天气很好,是吗?)
(一)广告信息类
我们每天都可以从报纸、电视或网络上接触到大量的广告。可以说,我们的生活与广告息息相关。近年来,广告题材的阅读理解题成了高考命题的一个热点。广告信息类文章包括招生广告、演出广告、招聘广告、产品简介和使用说明、房屋出租、节目介绍等。
这类文章的特点是:文字简单,且多用省略句式;文章中有很多内容会用大写字母或黑
体字;图表或表格形式的文章占有较大的比例;题目设置以考查细节为主。广告信息类阅读理解题相对于其他类型的阅读理解题来说,难度较小。
当解答这类题目时,考生可以先略读题目,再浏览题干,然后带着问题找答案,解答这类题目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方法。因为这类题目主要是以细节理解题为主的,考生只要通过快读、略读等方法,关注与问题有关的语句,忽略其他无关的信息,找到问题的答案即可。当然,在阅读时也要注意方法,如要特别注意文中以黑体、大写、画线等方式加以提示的文字,这些内容很有可能是文章的核心或至少是一部分内容的概括,抓住这些内容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科普知识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和科技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因此科普知识也日渐成为高考中的热点。科普知识类阅读理解题涉及的话题非常广泛,从非常专业的高新科技知识到最常见的科学常识无所不含。2010年各省高考英语试题中就涉及到了许多有关动植物特征及行为研究、科学饮食、科学发明等方面的话题。
这类文章的特点是:从体裁看,这类文章一般都是说明文,通过对某个自然现象、某个科学研究等的详细描述,让大家认识、了解某方面的科学知识,并学会在生活中运用这个知识。根据说明对象和说明目的的不同,科普说明文可分两类:
1.事物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具体事物,客观地描述事物各个方面的特征,即介绍客观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特点、成因、关系、功用等(如2010年全国卷ⅠC篇是关于一种鸟的特征及生活习性的文章)。
2.事理说明文。说明事物所呈现的某方面现象产生的原因、功能及原理或者事物的演变过程等,是对事物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的说明,使人们对事物有更深一层的认识(如2010年广东卷C篇是关于介绍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及预防措施的文章)。
当解答这类题目时,应该做到:
1.把握文章段落和篇章的中心。在阅读时,应特别注意文章的开头、结尾及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因为它们往往会包含篇章或段落的中心。
2.利用文体特点解题。要结合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的结构与表达特点,以事实为中心进行思考,抓住事物或事理的特征进行细节阅读和推理判断。
3.通过上下文对词语的定义、解释和举例猜测词义。科普类文章中,生词后面往往有解释说明性的短语或句子,如that is,mean,stand for,namely,refer to,in other words等,有时也以同位语、定语从句的形式出现,或用破折号、括号来表示。
(三)时文报道类
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我们必须关注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因而时文报道类(也称新闻报道类)的阅读理解题也是高考试卷中必不可少的一种题型。
这类文章的特点是:时文报道类文章一般以记叙文为主。文章的特点是用非常简练的语言清楚地向读者阐述一件事。这类文章的写作思路往往是这样的:简述某个事件(何时、何地、何人、何事、结果)――具体描述该事件(细节内容)――作者或其他人的看法和评价。不过,在表达方式上,作者会运用各种表达方式,如倒叙、插叙等,思维的跳跃性较大。另外,这种文章中往往出现大量的陌生的人名或地名,在阅读时,要学会排除干扰。
当解答这类题目时,应注意: 时文报道类阅读理解题也是以考查细节内容为主的。做题时,考生一定要认真阅读文章中与题目相关的句子或段落,要以文章描述的事实为依据,而不能主观臆断,不能用自己的观点代替作者的观点。同时,不能以偏概全,而要全面把握。对于文章中出现的人名或地名,要学会用“扫描法”,即很快地扫一眼,知道它是人名或地名,而不需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去研究这些既不影响答题、也没有意义的名字。
(四)说理议论类
说理议论类阅读理解题是阅读理解题中难度最大的一类。这类文章多阐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或以鼓励人为目的,论点鲜明,结构严谨。此类题往往以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深度理解为主,所以这类题是考生失分最多的题型。建议大家多读这类文章,以提高自己的抽象思维能力。
这类文章的特点是:说理议论类文章,顾名思义属于议论文体裁。因此,摆事实、讲道理是这类文章的主要写作手法。作者常对一个事实进行严密的推理、论证,最终得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或态度。作者往往从考生所熟知的生活中的某个热门话题或者某个重大事件等入手 (即提出问题),然后举例论证、分析这个话题(即分析问题),最后再阐述作者观点,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建议(即解决问题)。
在男性终究强势的职场上,女人想要打下一片江山,必须表现得比男性精彩,才能出人头地。原因在于女人通常很少参加男性的社交应酬,很少和他们一起干杯狂欢、一起胡侃足彩,很少和他们一起讨论海湾局势,也很少和他们一起打高尔夫球。
女人想要冲破性别桎梏,担任重要管理职位则更不容易,因为男性大多不愿意接受女性的领导,因而极力排斥,女性也会因为同性相斥的原理而不希望自己的顶头上司是个女人。 因此,女人若要闯出一片天,学识和能力固然重要,人际关系和人格魅力则更加重要。
交际能力和人格魅力,与女性事业成功有着密切关系。你必须擅长言词,有说服力,能激励人,能准确读懂别人的心思,让人开开心心地替你做事。交际能力和人格魅力是最不可捉摸的神秘因子,是一种神秘得近乎神奇的事业推进剂。它是一种迷人的气质和个性魅力,充分施展你的交际能力和人格魅力,能让别人支持并热情洋溢地帮助你成功,交际能力和人格魅力能支持你一步一步往金字塔的顶峰攀登,成为令人尊敬的领导者。
“女色”还是“美色”?这是一个问题
现代女性不但不再应该扮演冰山美人,板着脸孔坚决维护“男女授受不亲”的古训,杜绝一切异往,反而应该善用“女色”,与男同事和平相处,在自己的周围营造一种和谐的工作气氛,并在这种气氛中,凭借自身的实力和才干,用女性的魅力包装自己,一步一步踩着男同事的肩膀,慢慢地往上爬,以寻求出人头地的机会。不过,这可不是教你脑袋空空做“花瓶”,以美色迷惑男人,更不是要你穿迷你裙、露大腿勾引上司,什么成绩都没有,光凭色相获得高薪。
注意,我们说的是“女色”而不是“美色”。事实上,并非每一个女人都是美女或性感女神,但肯定的是,每一个女人都具有天生的女性魅力,能让异性被你吸引,也能让同性对你表示友善。想想看,女性的魅力是什么?甜美的笑容、得体的装扮、娇嫩的嗓音、温柔的气质……
女人一向被教导要做个“有魅力的女人”,比较男性占了一些优势。魅力是一种优雅的风格,能让女人在追求事业的时候获益良多。只要有魅力,即使不是美女,依然有着动人的“女色”。
尽显“女色”魅力8大攻略
1、恰当的性感装扮,吸引上司注意
你的工作表现很好,但是,上司只注意你的男同事,一点儿都不注意你,而上司的上司则对你毫无印象。请问,你表现给谁看呀?什么时候才轮到你升职加薪呢?说实在的,你想大显身手,必须争取上司的支持,以及上司的上司对你的注意,现在是“眼球”经济时代,只有吸引了“眼球”,对你的事业发展才会有利。
如果你的上司、上司的上司都是男性,要吸引他们的注意力,除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出色的工作能力之外,合适而性感的穿着,绝对是引人注目的法宝。一件能充分显示线条美的裙子,或是略显性感的短裙套装,加上摇曳生姿的高跟鞋、浓淡相宜的妆容,既有女人味,又不失端庄。
不过,切记:你的目的是要你的上司、你的男同事、你的客户欣赏你的穿着品位,喜欢你,并认真看待你的工作能力,而不是要他们把你当做性感尤物,或是产生性幻想。一旦你的外表、你的穿着打扮给人深刻而良好的印象,许多契机就会悄悄降临到你身边。
2、聊男人感兴趣的话题,建立异性友谊
在职场让男同事注意你,甚至喜欢你,绝对好处多多。当他们和你成为朋友时,你在工作上的各种困难,自然就会因为有人帮忙而获得顺利解决。不过,可不是要你有事没事就和男人打情骂俏,而是要你保持幽默感,脸上时时带着笑容,让男同事了解你,欣赏你的魅力。
要获得男同事的友谊,方法之一是挑对方感兴趣、而你又有所认识的话题,例如,欧洲杯足球赛的赛情如何、车展的新型汽车有哪些、股市行情怎样……
另一个和男士建立友谊的方法是,和他们保持礼貌性的肢体接触。这里指的可不是性接触。例如,开会时你可以坐在想建立友谊的对象旁边,在适当的时机,偶尔拍拍他的肩膀,表示支持和鼓励。研究显示,身体的接触是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好方法。让他成为你的朋友,就算他不能成为你的动力,起码不会成为你升职的阻力。
3、温柔幽默的话语,化解男性的刚烈脾性
女人娇媚和温柔的特质,在面对冲突时是最好的剂。当你和办公室的男士意见不统一时,先别急得脸红脖子粗,应该保持风度,维持笑容,气定神闲,甚至可以摆出一副低姿态来促成僵局得到有效化解。
记住,大部分男人都是吃软不吃硬的,当你摆出愿意妥协的姿态时,他往往会先被你所软化,妥协得比你更彻底。
此外,女人应当注意培养自己的幽默感,因为在适当时机加入适度的幽默,不但可化解僵局,还可以消除双方的紧张和压力。尤其在职场上,男人免不了说些“男性段子”――和政治、时事、两性相关的段子,如果女人能在不失矜持的情况下灵活运用段子应对某些尴尬局面,也不失为一项为自己博分的巧妙方式。
4、适时赞美鼓励,突破对方心理防线
男人喜欢被女人赞美和崇拜,你也别辜负女人善于甜言蜜语的才能。当你觉得某位男同事表现突出时,大方地说出你对他的肯定,“你真行”、“令人难以置信”之类的赞美语句能给对方极大的激励和勇气,也容易突破对方的防线,赢得对方的友谊。
千万别吝于赞美,男人在女人的恭维之后,将变得更具自信心,更乐意奉献,更勇于付出。你对他们评价越高,他们表现得越好,还会乐于为你提供种种服务,例如开车送你一程、帮你拿资料等等,使你在工作上增加一份动力。
虚心向男同事讨教,也是提高男性尊严的好方法。期待每天可以向可能见面的人取经,即使是司机或下属,对周围的人保持高度兴趣,制造对双方互动有益的话题,男人绝对乐于为你解决任何问题。男人好强,喜欢扮演照顾他人的角色,当你征询他们的意见时,他们会觉得自己受到关注、被他人需要、被他人敬重,于是也就非常乐于提供各种意见,而他们的建议往往很管用。
这种感觉,是男性彼此之间最难相互产生的。女人柔弱的特质,在男人眼中绝对是优点,而且也是督促他们努力表现的最佳动力。
5、左顾右盼,扩大交际圈
扩大自己的工作舞台。有空的时候,不妨到一些自己不熟悉的部门看看,了解其他部门的工作性质。多接触其他部门的同事,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范围,不但有利于开阔视野、结识朋友,也有利于不断根据自身特点和岗位需要调整自己的奋斗目标。
6、嘘寒问暖,赢得男性信任
情感是联系同事关系的重要纽带。作为部门主管,要想获得不错的影响力,就必须做到自己摆正位置,以诚待人,以情动人,以诚感人,加强与同事之间的交流和沟通;对待持不同意见者,不能采取高压政策,而要善于听取他人意见,广纳群言,以调动同事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同时还要关心下属的生活冷暖,做他们的贴心人。在公司里善解人意,豁达开朗,令男性充分感受到与你共事的幸运和兴奋,各种回报将随之而来,比如邀请你做女嘉宾,参加盛大的年会;在你遇到难题时给予鼎力支持;他们碰上棘手问题时也乐意听取你的意见。原因很简单,你一向有亲和力,是一个值得信任的好女性、好上司。
7、凭工作业绩说话,赢得男性钦佩
工作实绩是衡量一个人素质高低的砝码。突出的工作成绩最有说服力,最能让人信赖和敬佩。要想做出一番令人羡慕的业绩,就要善于决断,勇于负责;善于创新,勇于开拓;善于研究市场,勇于把握市场。惟有如此,企业的航船才能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顶住风浪,乘风破浪,避开商战的“险滩”和“漩涡”,中流击水,立于不败之地。当你力挽狂澜以骄人的业绩振兴企业时,你的影响力也就顺理成章地达到了“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地步。
8、控制眼泪和情绪,赢得男性尊敬
在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职场上,女人要建立个人的工作风格,既不太男性化――冷酷、倔强、果断、积极进取,也不太女性化――柔弱、情绪化、被动、犹豫不决,并非一件容易的事。
许多男人对职业女性的看法是,她们不懂得控制自己的眼泪和情绪。女人过于直接地表达情感,会使男人感到不舒服,并会瞧不起她们,认为女人无法自我管理,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因而所做的决定是不值得信任的。
关键词: 英语谚语 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 交际目的
语言是文化和思想的核心,是认识世界与自我的框架,是分类的基本架构,还是构成社会秩序和文化表现的基础。我们时时生活在语言之中,透过语言表情达意,与人沟通。谚语作为语言的表达形式之一,简练精辟,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一个民族语言文化的精华所在。
一、语言与文化
语言和文化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不可分割。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化对语言有制约作用。语言和文化是同步发生的,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语言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前提,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语言的丰富的发展。有了语言,人类就有了文化。
语言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原始人与动物有许多相近之处,但是人产生了语言,动物却没有。原始人具有宗教、信仰、道德、习俗等属于文化范畴的东西,动物则不可能有。人类用语言创造了文化,文化又反过来影响了人类,促使人类走向更大的进步。自古以来人类社会积聚下来的文化遗产给语言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人类的语言是人类社会文化中的语言,它与人类社会、人类的文化有着许多密切的关系。
二、英语谚语与西方个人主义价值取向
个人主义既是西方的一种人性理论,又是一种处世态度;既是一种伦理原则,又是社会政治哲学。归根结底,它是西方社会文化最深刻的本质所在。下面我们从人本主义、平等自由、个人隐私、拜金主义、个人竞争与创新等几方面来透视其与谚语的密切关系。
1.人本主义
西方个人主义的核心就是人本主义。它注重个体的生存状态和人生价值、意义,强调个人的独特经历、内心体验和自由意志,以人本身作为出发点和目的,认为人就是最高的价值。一切从个人需要出发,每个人都是自己的主人,每一个个体都被视作一个完全不同于其他人的独特个体。西方社会非常重视人的个体性,每个人的自我都受到极大的支持和合理化。每个人都渴望独立自主,认为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就意味着要从其他的一切中独立出来,变成一个独特的个体。以下谚语是最好的明证:
I am the captain of my soul. 我是我心灵的主宰。
Every man is architect. 人人都是自己幸福的建筑师。
Every man is the master of his fortune.人人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
Each for him and the devil take the hindmost.人各为己,迟了遭殃。
The squeaky wheel gets the grease. 吱嘎叫的轮子有油吃(意思是要勇于表达自己的意愿和想法,积极维护个人权益)。
2.平等主义
“All man are created equal.(人生而平等)”是西方社会的共同理想,西方人为这种平等和自由而感到骄傲,只要下定决心,他们可以取得任何成就,靠自己来建构人生。只要够努力,一切皆有可能。西方人眼中的平等并非只是传统意义上的人人平等或受到平等的对待,更准确地说是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和权利取得成功。没有人因为出身而高贵或低微,也没有人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成功机会。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都平等相待,如:
Six feet of earth make all men equal.六尺黄土下不分贵贱。
The best charity is justice to all. 最大的仁慈是对大家的公正。
This virtue, and not birth that makes us noble. 使我们高贵的是德行,而不是出身。
3.自由主义
西方人崇尚自由,认为自由是人的本质,这源于他们强烈的个体性。作为西方社会的主流思想,自由主义是在同封建专制主义的激烈斗争中诞生和发展起来的。1689年英国的《权利宣言》、1776年美国的《独立宣言》、1789年法国的《人权,公民权宣言》以及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的“自由,平等,博爱”的口号中,均包含着自由主义的主张。
个人自由是自由主义的核心与精髓。在个人价值取向支配下,强调自由发挥个人潜力,促进社会发展。人人平等,不得干涉他人自由,要尊重他人隐私。有些人认为西方的自由主义即意味着“有能力做自己想要做的任何事情”,或者是“满足自己任何愿望的能力”,其实这是对自由的一种曲解。这里所说的“自由”,并非排除一切束缚的自由(freedom),而是有法律、道德约束的自由(liberty)。任何人在享有自己自由的同时,不应妨碍他人的自由。如:
Liberty is more worth than gold. 自由比黄金贵。
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 不自由,毋宁死!
A cat may look at a king. 猫也有权看皇帝。(意指百姓也有争取民主自由的权利。)
4.拜金主义
拜金主义是一种金钱至上的道德观念,认为金钱不仅万能,而且是衡量一切行为的标准。其观念认为,在社会上,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金钱至上,鼓励人们追求自我利益。有的人认为西方拜金主义者太过强调金钱的重要性,以致变得唯利是图,对许多事物只看到表面,看不到其内涵,精神层面也极为空虚。然而西方人认为,追求更好、更富裕的生活是所有人类的本性,拜金主义不过是在现代西方社会风气下人类此种本性的一种反映而已。在现代西方社会,金钱万能,拜金主义观念还是十分浓厚,没有了钱,生活就好像失去了根基和动力。谚语中也不乏这样的说法:
Money talks.钱说了算。
No money,no honey.没有金钱就没有甜蜜。
Money is the key that opens all doors. 金钱是打开所有门的钥匙。
5.个人隐私
隐私是个人主义的直接产物。西方人特别注重维护自己的隐私,他们将隐私看成是一种人权,不得随意侵犯。西方人对个人空间极端崇尚和高度敏感,不窥视和传播别人的隐私,比如年龄、收入、性生活等,询问和谈论他人的隐私是最不道德和令人反感的事情,不经允许绝不进入别人的领地。他们信奉个人尊严、尊重个人隐私,以及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实现个人利益。这些都是个人主义的积极表现。如:
A man’s home is his castle. 家是人的城堡,就是表示尊重与保护个人的隐私。因此,人们从不过问他人隐私,以免侵犯他人的隐私权,对侵犯隐私的行为,谚语中也有提出抗议和警告的表达。如:
Mind your own business. 别管闲事。
Keep your big nose out of our business. 我们的事不要你管。
Put not your hand between the bark and the tree. 别管别人的家务事。
6.个人竞争
西方人普遍具有与生俱来的竞争意识。成功往往不是通过关系获得:无论是支持你的家庭,还是保护你的良师益友,都不能帮你避免竞争。为了实现目标,人们往往不惜一切代价参与竞争。竞争逐渐成为了人们生存所必需的工具。西方人的一生都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竞争,竞争是他们成长的一部分。
西方人认为,社会需要竞争,人与人需要竞争,竞争出动力,竞争出人才,经济才会在多元化竞争中得到快速发展。竞争应该依法进行,提倡公开、公平、透明,提倡纵向竞争,向前发展,互相激励,用竞争为人类进步和经济发展带来动力。“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被认为是永恒的真理,个人竞争是适者生存的过程,是激励和促进个人潜能发挥的驱动力。
竞争是“机会均等”之下的必然结果,西方人认为:Wisdom is not attained with year,but by ability.(才智的获取要靠能力,而不是资历),Fortune knocks once at everyone’s door.(成功的机会人人均等),但只有通过竞争才能争取到机会。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他们总是精力充沛、乐观向上、积极工作、努力实践,因为他们深信:A horse never runs so fast as when he has other horses to catch up and outpace.(有对手的马儿跑得更快)。
7.个人创新
西方人几乎是创新的代名词。个人创新是由西方个人主义思想本质所决定的。个人主义就是崇尚对差异的追求,在西方人看来只有独辟蹊径、标新立异、开拓创新、接受挑战与变革,个人和国家才能持续进步,这种价值取向导致西方人热衷“差异”、“多样化”的思想观念。西方人认为,没有创造力的人和机器没有什么区别。变化体现了不断打破常规、不断创新的精神,变化带来了创新,而新的事物又给人带来机会和希望。英语谚语中还有很多赞美创新与变化的语句,如:
Newer is truer. 越是新的东西越真实。
Variety is the spice of life. 变化是生活的香料。
New meat begets a new appetite. 新食物引起新食欲。
There is nothing permanent except change. 唯有变化才是永恒的。
Life never stands still.If you don’t advance,you recede. 生活从来不是静止的,不进则退。
三、对英语谚语中反映出的个人主义价值观的评价
个人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它对整个西方特别是近代以来的社会发展具有某种决定意义的影响。或许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这个词承载着更多的负面意义。事实上,在西方“个人主义”同样具有两面性。积极的一面是指个人独立、个人奋斗。具有这种特性的人在创新的工作中充满智慧、激情和创造力,最终走向成功。然而,另一面则意味着自私、永不满足、只考虑自己,在竞争和压力下,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总的说来,积极与消极是一个整体,就像硬币有两面一样,不可分开。因而,关键就在于我们怎样“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四、结语
与西方人和谐相处、互通有无的最佳途径之一便是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和价值观。我们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便是怎样与有着不同文化根基的人们进行有效的交流。这就需要我们首先在语言上达到一定的高度,让自己熟悉并尽快地适应不同的文化,这样才能与对方进行有效的交流。
参考文献:
[1]Agnes,M.E.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Z].New York: Simon & Schuster Ltd.,1982.
[2]Webster,M.Webster’s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Z].Merriam-Webster Inc.,1984.615.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英汉语言文化对比[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4]关世杰.跨文化交流学――提高涉外交流能力的学问[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
[5]侯国祥.汉英谚语的语言特征[M].北京:金盾出版社,1997.
[关键词] 电影海报;多模态;解读;《阿凡达》
电影海报作为观众全面了解和获得电影信息的载体,是较为典型的多模态语篇。在语言学中,多模态话语分析,提出将电影语言、电影图像、声音、色彩、相关因素的空间布局等多种语义表达方式,通过有效结合来进行语篇的全面解读。多模态语篇的表达需要特定的语境,因此,从语境角度来分析多模态语篇的意义将更为现实。本研究以电影《阿凡达》海报的多模态为解读对象,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一、多模态语篇的内涵分析
模态指的是交流的媒介和途径,包括语言、色彩、音乐等一些符号系统。人类交际模态主要有五种,即视觉、听觉、触觉、味觉以及嗅觉模态等。在这五种模态里面,视觉和听觉模态同话语分析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在话语交际中也开始介入触觉、嗅觉、味觉模态。在进行多模态话语社会符号学分析的时候,常以功能语言学理论作为基础进行研究,即将语言看作是社会交往的一种符号,通过就语言和社会文化情境的互动关系角度对语言展开研究。
二、对多模态语境理论的分析
语言交流的发生需要一定的语境,并且语境会对语言交流产生影响与制约。语言意义的发挥,既是词汇、语法方面的表现,也是语言环境制约的表现。语言在不同的语境下会产生不同的意义。语言和语境相互预测的关系,语言作为一种行为方式,与环境密切地联系在一起,语境是更好地理解语言的条件。语言作为一种规律性较强的资源,是在语境中进行意义表达的载体,在已知语境的特定方面,为了更好地表达语言所选用的方式。情境语境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变项,即话语的范围,指的是正在发生的事情,包括被人们广泛谈论的事情;话语的基调,指的是谈话者的身份特征以及谈话者相互间的关系,等等;话语的方式,指的是语言交际的媒介与渠道,书面语、口语都是话语交际的方式。假如我们想更为深入地理解整篇文章的话语范围,就可以借助提问和回答的方式来解决。
三、 对电影《阿凡达》海报语篇的语境构型分析
话语的范围,指的是正在发生的事情,这些事情有:正在被谈论的事情,即语篇的概念意义。电影海报在向观众详细介绍影片内容、特点的基础上,更是借助图像、语言文字、色彩等方法,来吸引更多的观众,以达到提升票房收入的目的。所以,电影海报需要借助鲜明的主题、有效的排版、冲击性的色彩等,才能获得良好的效果。《阿凡达》作为一部市场反应良好的电影,其电影海报具备上面的这些特征。
(一)《阿凡达》电影海报话语范围的特征
电影海报的话语范围同多模态话语的再现相契合。再现意义主要包括叙事再现、概念再现两种类型。叙事再现又包括:行动的全部过程、反应的过程、言语和心理表达的过程等类型。概念再现意义是通过关系和存在过程所体现出来的。在图像里面,参与者一般是最为明显的。我们可以借助尺寸、色彩对比度、心理凸显程度等因素来加以判断。
在电影《阿凡达》的海报画面中,海报的中心位置是这部电影的男女主人公的面部特写。《阿凡达》电影主人公的形象,表明主人公是故事的参与者。两位主人公我们可以看作是相对独立的参与者,两个人之间并没有实施矢量连接,这也反映出了共同战斗的状态。主人公的身后,设计的是蓝色的潘多拉星球。在这个星球的周围通过黑颜色作为其主色调,表明这个潘多拉星球正处在黑暗里面,生存环境受到了威胁。电影《阿凡达》整个海报的2/3被电影的男女主角和背景所占据,有效突出了这部电影的主题,科幻题材得到了明显的突出。电影《阿凡达》主角面部特写的下方,安排的是巨型飞鸟、战斗飞机以及特有的机器人造型。机器人与战斗机的前面,安排的是茂密的原始大森林、悬浮的山峦和星罗棋布的湖泊。在主人公的面部特写中心位置的下方,巨型飞鸟的身后是一个冉冉升起的太阳,太阳的光芒同潘多拉星球周边的黑暗产生了强烈的对比,给观众进行了结局的暗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电影《阿凡达》海报里面的图片、色彩、背景、人物等模态,有效体现了概念意义和物性的几个过程:物质过程,例如战斗机和机器人的前面是被轰炸的一棵大树,盘旋的飞鸟对它们做出反击等情景。关系过程、存在过程主要表现在男女主人公、战斗机、机器人、被轰炸的大叔、原始大森林、巨型飞鸟、背景颜色,等等。
电影《阿凡达》海报的概念意义就是情景语境的话语范围:作为潘多拉星球入侵者的机器人、战斗机等,它们对潘多拉星球的生态环境、动物进行了屠杀和破坏,在空中盘旋的巨鸟对这些入侵者进行了最大努力的反击,同潘多拉星球的主人公一起保护生存的星球家园。最终在星球男女主人公和一些生物的集体努力下,将地球人从星球上打败,赢得了保护工作的胜利。而电影中,男主角的背叛,从反面表现出了人类保护自然的迫切性和意义,让观众更加清晰地了解这是一场正义和非正义的战争,更是一场外星人与地球人的战争。电影《阿凡达》海报鼓励人们要注重自然和居住环境的保护。
海报的文字说明,是通过关系过程来实现的,被识别者主要是:电影的名字、主要演员的名字、电影导演的简单描述、电影的类型、电影出品公司,等等。在电影《阿凡达》海报中,在电影主人公的正下方位置是这部电影英文名字的大写字母“AVATAR”。在海报的最上面安排的是《阿凡达》演员的名字,这些名字都在演员的正上方,这样观众一眼就能确定主角的身份,对这部电影的演员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在海报的最下面,分别是电影导演卡梅隆的介绍、电影出品公司、电影的性质等内容。这些内容包含了多个物质和关系过程。
(二)《阿凡达》电影海报的话语基调分析
情景语境中的话语基调,是通过功能语法的人际意义、多模态话语的互动意义来表达的。体现话语基调主要是通过四个要素来完成的:接触、社会距离、态度、情态。在电影《阿凡达》海报中,电影女主人公的目光并没有向阅读的观众。这里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接触,即电影参与者和观众之间没有想象的人际关系。这是一种显著的“提供”类图像,但是海报中男主人公却与女主人公的眼神明显不同,男主人公的目光投向了观众,这就存在想象中的接触。即存在参与者与观众之间想象的人际关系关联。这类图像是“索取”类图像,从人类社会距离来看,在《阿凡达》电影海报中,海报的设计者使用了社会远距离,对潘多拉星球的战争场面进行全面的呈现。这种社会远距离的设计表明参与者与观众社会距离最大。
电影《阿凡达》的海报,其主色调采用的是海蓝色,通过借助绿色和橘黄色作为点缀,使用黑色的背景色,凸显了电影主题。其中,海报的海蓝色主调,是一种纯洁心灵的代表颜色,海蓝色象征潘多拉星球美好的人文、自然环境下,纳美人的善良的心灵,这种善良和美丽展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这种色调的使用有效地契合了电影的主题思想。通过黑色背景的使用,向观众反映出,随着人类对自然的残忍和贪婪,地球遭到人类的破坏越来越严重,这种破坏同冉冉升起的橘黄色的太阳产生了强大的反差,使得电影的主题得到了更好的表达。电影《阿凡达》海报里面的英文片名字体最大,通过独特的加粗字体,给观众带来更大的震撼力。海报中其他的文字作为陈述性的语句,没有表示可能性的情感等,这些内容都符合电影海报的广告性质。
(三)《阿凡达》电影海报话语方式的体现
海报的话语方式,与多模态话语的构图意义、功能语法的语篇意义相互对应。电影海报的设计需要简洁明了,以实现在最短时间内对阅读者的吸引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在进行电影海报设计的时候,经常使用各种象征的手法,激发阅读者对电影的联想。或者通过使用凸显或者前景化的方式,把不同时空、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事物组合在一起,提升电影海报的构图效果。
海报的信息值是借助元素在海报构图中的放置位置来完成的。每一个特定的元素,在海报系统里面的角色,是由放置的位置决定的,有的学者就提出了上下方的海报元素,其信息值是不同的。假如一部分元素被放置到海报的上方,而另外的置于海报的下方,那么上方的元素信息值是理想的,下方的信息值则是真实的。在电影《阿凡达》海报中,男女主角、潘多拉星球的描述,位于海报的最上方,这两个独立的图像,表明人类与纳美人的和谐共处,摒弃种族差异,只存在着正义的环境。海报中电影主角戒备的眼神,向着电影海报下方的飞鸟、机器人和飞机望去。很明显这个海报向观众表明故事的真实性,将电影故事中的家园维护的矛盾展现了出来。
在电影《阿凡达》海报的文字说明里面,电影的片名得到了有效的突出,因此电影的片名使用了较大的字体,片名位于海报的中间偏下部位。由于《阿凡达》这部电影是科幻题材的3D电影,因此,海报上片名作为第一大字体,其次就是3D IMAX的字体最大。海报如此设计的目的是为了更为吸引观众,产生特定的轰动效应。对于《阿凡达》导演介绍的一句话,其字体的颜色相比其他较小的字体,更为醒目直观,并把卡梅隆在20世纪导演的经典影片TAITANIC写入了海报中,这个卖点也是吸引观众,提高观众期待性的主要内容之一。
四、结 语
综上所述,电影海报的设计和表达,需要在一定的语境中来实现,这些设计和表达受到语境的制约和影响。电影海报的多模态是更好地体现电影主题、吸引更多观众看电影的一种创造性工作。电影海报情景语境、海报言语功能类型的定义,我们可以将其抽象为纲要形式的结构成分,以提升各个事件的适用性。电影海报的设计者、海报的阅读者,能够按照语境对语篇的主题做出详细的预测。
[参考文献]
[1] 郝文婧,张发祥.多模态话语分析研究——以一幅《走西口》海报为例[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5).
[2] 罗晓春.多模态语篇分析研究——以电影《贫民窟的百万富翁》海报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05).
由于多种原因,不少南方民族地区在开发利用文化遗产时,缺乏动态的历史眼光,不能正确分清精华与糟粕,导致选择工作重点不恰当,对隐性文化遗产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致使许多文化遗产促进经济发展的潜能没能变成现实。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一)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不够正确
就促进经济发展功能而言,文化遗产是越独特越有效,这使得许多人对文化遗产采取过分美化的态度。事实上,由于人类存在从落后走向先进的规律,作为历史遗留物的文化遗产,固然存在永恒的先进东西,但也存在更多和现代文明比较已属落后的内容,我们目前利用它来发展经济是出于现实功利的目的,并不是因为它是先进美好,所以对它们应该是外表上利用,内在是扬弃。如民族传统体育多数项目是各自群体创造的,而且种类繁多,其中在1990年得到国家界定的就有977种。许多地区非常重视将自己民族独有的传统体育项目整理出来,作为旅游服务项目挣钱,这是正确的,但要付出大代价将其全面发扬光大,就不见得正确。如从1982年以来,我国总共办了八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其中一届比赛和表演项目最多达132和188项,参赛人员最少的有863名,最多的达6771名,每次举办地都要花大笔公款修建运动场地,并进行豪华的文艺表演,这对整个社会基本上没有意义。因为近代以后,人们已自然地践行篮球、足球、体操等现代体育项目,摈弃了绝大多数的民族体育项目。那么,花费大笔钱财搞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比赛实属浪费。
(二)对提升和保证文化遗产的现代文明质量方面做得不够
文化遗产存在不少和现代文明不吻合的落后东西,为了保证文化遗产能给社会带来最大的效益,同时又尽量减少其对社会的负面作用,必须提升和保证其现代文明质量。如某些民俗中的迷信内容对人们具有精神麻痹作用,像“命是三尺,难得一丈”之类;有的地方给旅游者展示古代造纸、染布等工艺时没有解决污染问题;在壮族对歌中,还存在许多庸俗的骂人语句等,不加以修饰或清除处理,而按原版唱给游客听,实在不雅;有的旅游景区的规划美感不够,民族风味食品,不注意饮食卫生,土特产包装不美观等等,导致高端游客无处花钱。
(三)对文化遗产挖掘和利用程度不深
文化遗产可以分为二类,一类是非实际性的,如传说之类,一类是实际性的,如史实之类。人类心理历史的事实证明,非实际性内容对人的吸引力影响力远不如实际性内容。如云南的茶马古道,民间对沿途的自然景物存在许多传说,许多地方热衷于整理这些传说作为导游词,而对于茶马古道史实却整理得很少,史实对游客的吸引力无疑比传说大得多,尤其是有重大历史影响的人和事。如十一五期间,贵州省遵义市投入5.9亿元,建设红色旅游项目12个,2010年,全市接待红色旅游游客721.5万人次,总收入58.7亿元,这样大成就的取得,就是基于历史事实对人们具有的心理影响力。同时,对非实际性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成功利用,往往也需与现实性的内容联姻。刘三姐的传说就是范例,首先刘三姐的传说是建立在广西壮族对歌的生活实际之上,这是和那些基本上没有生活实际传说的根本区别。其次是刘三姐传说的成功,是经过了谙熟自然和社会规律的现代高水平人士的创造提升。1960年之前广西就有大量的民间剧团用各个剧种编演关于刘三姐的戏曲,到了1960年,广西区政府组织全区11个剧种,100多个剧团汇聚南宁,进行《刘三姐》戏曲汇演,而后从各县市抽集文化专业人员集体编写了刘三姐歌舞剧本进京演出,接着又进行了遍及24个省市500余场的全国巡演,再下来是由名导演拍成了电影《刘三姐》,将刘三姐的影响扩展到了全世界。到了2004年,又由大导演张艺谋创意和操作,制作了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将刘三姐的影响力推到又一个高峰,到2008年底,《印象·刘三姐》演出已超过2000场次,观众超过300万人次,票房收入超6亿元,2011年,《印象·刘三姐》演出方获得的纯利润达9000万元,背靠这台演出的阳朔县旅游和相关产业利润有6亿多元。经过人们的如此努力,刘三姐的传说为广西赢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四)对文化遗产存在严重隐性毁坏行为
对文化遗产的毁坏行为分为显性和隐性二种,显性毁坏行为的属性前提是被毁坏的文化遗产的属性和价值已为一般人所认识,隐性毁坏行为则指被毁坏的文化遗产的属性以及潜在经济和其他价值尚不为一般人充分认识。近年来,由于文化遗产是当地的宝贵财富已成社会共识,有关人员毁坏文化遗产谋私的行为收敛一些,但他们却把更多心思用到了毁坏社会一般人尚不认识和没注意到的文化遗产上,给文化遗产造成隐性毁坏。
二、南方民族地区利用文化遗产促进经济发展对策
多年来,许多南方民族地区只注意探索具体的操作措施,不重视思想理论的争鸣廓清,其实这是不容忽视的基础,因为错误的战略无法保证战术的得当,在运用现代手段,以制度和政策来发挥人才积极性等方面,也有可以改进的地方。具体表现为:
(一)正确认识民族问题
近代以来,人类处理民族问题大致为二种模式,一种是自治模式,一种是融合模式。自治模式如前苏联和南斯拉夫,各个原主要以语言和文化为区分标准的民族尽量有尽可能多的自治权。采取融合模式的国家如美国、加拿大等,这些国家一律不允许民族自治,所有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一样,原不同民族的人融合成为美国人、加拿大人等。事实证明,前一种做法容易导致社会分裂和动乱,后一种做法更能促进人人平等理念的强化,国家的凝聚力更强,所以近年来我国许多学者主张采取后一种做法。在历史上,我国对不同民族采取融合政策也取得较好的效果,如中央政府往往对移居中原的非汉族人口,不实行身份有别的政策,于是原少数民族的所谓胡人混居到汉区后,往往都能顺利地改为汉名,遵从当地汉人的风俗,很快就和汉人没什么两样。最近一二百年来,全人类趋同于普世价值是世界的潮流,不同民族融为一体,应该是社会发展必然趋势。南方民族地区具有做到这点的最好条件,因为南方民族地区居民一贯具有人生而平等的理念,不同民族的人生活在一起,彼此间不讲究谁是什么民族,各民族间基本上是自由通婚等。用各种办法使南方民族地区的人们认识这点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树立了这种思想,南方民族地区的人们才能正确认识本地区遗产的先进性和落后性,才能正确对待民族政策,才能去掉依靠民族政策获得不应该的外援的想法,立足在自己力量上奋发图强,才能不过分强调自己的民族性而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特别是民族遗产。
(二)加强承载文化遗产物件的保护据
2011年底公布的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结果,我国已登记的766722处不可移动文物中,有26.2%得不到较好保护,主要表现在:有些地方是保护一部分毁灭一部分甚至大部分,特别是那些从毁掉文物中获得较大利益的当事人,如毁掉老城区搞开发的房地产商。要加强文化遗产物件的保护,具体做法主要有:首先给社会培植正确的意识,由于这种意识属人文社会科学,客观上缺乏严谨性,要实现这种意识正确的唯一办法是让各种不同观点广泛传播,引导公众识别什么是真理什么是谬误,在思想上重视保护文化遗产。其次,尽量采取私有产权和公权互相制约的方式。许多文化遗产得不到很好保护的根本原因,在于产权属公有不是私有,因而没有人真正负责,所以要尽量强化私有产权。但产权私有也有一个严重弊端,就是容易出现损公肥私的情况,这可以用公权来制约。具体的操作办法是,将能够纳入私有产权保护的文化遗产均强化私有权,如古宅,最好的办法是由原宅子的主人拥有产权,但同时又用法规等制约他们只能将其用于特定的领域,如果有什么改动需要经过政府的批准。山西祈县的乔家大院,交还给乔氏家族后,他们一方面对其进行充分的利用,如筹资制作了质量精良的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2006年在央视播出后,一天的游客猛升到了6万多人,至今仍然强劲不衰;一方面在游客游览中注意保护好地面以及其他物件,用版权私有鼓励人们更积极地整理文学作品等抽象的文化遗产,如作者能依靠版权从后来的收益中获得提成若干年等。
(三)加强文化遗产的整理
把文化遗产以文字、声像图像等出版物的形式记录下来是当今保护文化遗产最重要的方式之一。文化遗产整理出版的意义在于保存和保留民间文化,并且通过出版物向人们展示稍纵即逝的民间艺术。
1.出版图书出版有益、有趣的文化遗产类大众图书,能提高社会公众对文化遗产的认知、关注程度,增强保护意识。目前南方民族地区政府、民间组织和企业对文化不够重视,许多民间作者潜心写出这类书籍后,却得不到政府或民间的专项资金扶持出版。在有的作者不惜自己垫资出版后,政府愿意花以亿元计数的公费旅游公款吃喝,却不肯开支几万元钱将其采购到各级图书馆保存,致使许多有价值的这类书籍随着作者的去世而失传,更重要的是大量潜在的优秀作者不敢践行这种善事。为此,南方民族地区政府应加强以下方面工作:第一,提高地方政府对文化保护的责任感,各级地方政府应改变以往的态度,增加资金投入到文化遗产出版事业。第二,加强对本地文化部门监管,促使公职文化专业人员深入民间,通过笔录、录音、录像等方式,将散存于民间的传统文化记录下来并加以整理后再结集出版,有利于在这项工作上做出成绩。
2.图像声像作品随着出版形式多元化,文化遗产的物质形态记录决不仅有依靠图书一种媒介方式解决,我们除了需要把文化遗产成果以图书的形式加以出版,更需要利用音像、数字动画等新技术、新载体来反映和再现文化遗产的动态过程。第一,重视拍摄纪录片来传承文化。纪录片的特点是真实性强,能进行直接的理论阐述,比影视剧容易揭示隐藏在表面事实内的抽象内容和规律,影响相当大,还具有留给后代的史料价值。如云南制作多集纪录片《茶马古道》,其能反映的表面事实和抽象内容的数量和质量,是一般影视剧和短新闻无法相比的。纪录片的另一个特点是质量和收视率的关系非常密切,如美国专门播放纪录片的探索频道,多年来一直有世界各地大量的观众付费观看,目前是170多个国家14亿多人,依靠如此巨大的观众购买量,探索频道从1980年代成立到2006年,已积累了75000小时时长的片库,我国从央视到省市电视台许多优质的纪录片如《动物世界》等,都是向其购买来的,其纪录片的一般价格一分钟高达1万美元。我国2007年纪录片产量是12000分钟,但由于质量平庸,卖价平均只有35元一分钟,由于收视率较低,该栏目播放一般是安排在深夜等非黄金时段,有的电视台甚至取消了纪录片栏目。第二,想方设法实现文化遗产纪录片的繁荣。我国和美国纪录片质量存在如此大的差距,根本原因就在于美国电视台是民营,纪录片是由民间制作,然后和电视台进行市场买卖博弈。我国电视台全是垄断性的公营。我国电视台由于公权垄断,给纪录片作者稿酬不高,导致目前电视台原创纪实性节目非常缺乏,据中国广播电视协会2005年估算,全国电视台纪录片播出缺口有4000多集,以一集平均45分钟算,长度达180000分钟之多。近年来,在央视和省视的挤压下,许多城市电视台只能实现5%-10%的收视份额,如果地方电视台没有本地独有的异质内容,在各地一样的同质内容上同央视省视硬碰,收视份额会更低,但制作本地内容的节目成本远远比纪录片大,有的城市电视台新闻部,因为需要人多,播出时长和劳动投入比率低,70%的经费用来发人员工资和补助。如果民间给电视台提供纪录片,有的纪录片只需一个作者,在集约即同时拍摄若干部纪录片镜头的前提下,一年可以提供十几到几十部总时长达几百几千小时的纪录片,而电视台花费的稿费却不多。为了吸引高水平人才投入这一工作,南方民族地区政府可以采取稿酬奖励,即如果电视台给的稿酬太低,政府将按规定予以补贴,确保纪录片一旦被电视台采纳,作者会得到物有所值的报酬。实践证明,这样就可以促进大量纪录片的涌现。为此,鼓励作者们制作容易被电视台采用播出的纪录片,同时将这些纪录片收藏到图书馆供互联网播出,或制作成为光碟赠送给游客等。在保证有充足纪录片的基础上,既能依靠电视台保证纪录片的质量,又能保证文化遗产纪录片得以传播。
(四)加大保存民间传统技艺的力度
南方民族地区有许多精湛的民间技艺,如织锦、石雕、木匠等,由于工效相对较低,现在已很少有青年人愿意学习掌握,所以存在失传的危险。2009年,我国764个传统工艺美术品种中,52.49%后继乏人,或者是濒临停产或者已停产,而广西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壮锦等女性代表性传承人只有76人,这些技艺由于十分稀缺,现在给民族地区创造的经济价值已较大,而随着历史的推移和科技的发展,这些技艺将变得越来越稀缺,价值也将越来越大。为此,地方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学习民间传统技艺并加以很好的保护,如用公权促使人们掌握这种技艺,给对传授这种技艺的师徒给以财政补贴。广西京族独弦琴演奏技艺已濒临灭亡,由于得到了财政17万元资助,到2011年已有200多名学生掌握了独弦琴弹奏技艺。然后用考试的办法准确识别技艺人才的级别,并参照职称办法按他们的级别给以相应的待遇。同时,注重运用现代先进科技纪录技艺过程,特别注意用文字、图片、视频等记载好技艺大师和产品的相关信息,将一些技艺产品封存,留给后人得以发扬光大。
(五)用法律、制度来规范对文化遗产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