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会唱歌的生日蛋糕

会唱歌的生日蛋糕

时间:2023-05-30 09:14:0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会唱歌的生日蛋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会唱歌的生日蛋糕

第1篇

独创性的产品概念是婴童产品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而K's kids产品的开发团队,包括了心理学家、儿童发展专家,和那些父母们本身。K's kids的品牌概念已经被玩具业界高度认同,并已赢得了多个世界知名的玩具奖项。

A.学习积木 一件可以玩很长时间的智能玩具。为孩子提供了探索、发展智力的渠道。共有12件正方体和8件三角体的积木。正方体的面上有数字,捉迷藏和各种图案,鼓励宝宝学习因果、数数和配套。拼图为手眼协调和逻辑思维能力提供了一个的良好练习机会。

B.聪明的小蜜蜂 响纸的翅膀,摇铃的头部和吱吱响的身体。看这位受欢迎的K's kids朋友身上的颜色多么时尚!每只小蜜蜂身上都带有一个牙胶,和一个带有K's kids标志的挂环,方便挂在婴儿车和婴儿床上。

C.妈妈的耳语――饥饿的鹈鹕 新生儿都喜欢亲近他们的妈妈。当他们听到妈妈的声音时会感到安全。这个婴儿床转转乐,宝宝可以听到他们妈妈预录好的耳语。此外,他们也可以听到妈妈的心跳声和子宫的声音。也有古典音乐和小夜灯,在宝宝舒适的小床上提供一个安宁的氛围。

D.带小鹈鹕溜溜 宝宝,来帮助小鹈鹕做运动吧。用你的双手按住它那双大脚板上帮助它走路,按摩它的翅膀,捏住它的头让它叫,然后在它的镜子里对着自己笑。

E.立体梦想家帐篷 这个立体房子并不只是一个房子,它还是一个小卖部,一个波波池,一项目标性游戏。哇哦,每个孩子都应该有一个!特点:附带的20个彩色软塑球。配有一个手携式袋子。一扇大门,两片窗户和可拆卸的屋顶。

F.浮鲸 把那些小鱼放进顶部的大洞里,它们会从鲸鱼的嘴巴里出来并再次浮在水面上。它为宝宝提供了激发逻辑发展的重复动作练习。

G.我会唱歌生日蛋糕 喔,这是谁的生日?不,这个蛋糕不仅是为生日而设的,它是宝宝一件极佳的学习工具。怎样学?有以下几样

1.锻炼你的小手来点亮蜡烛。然后歌曲会响起……多么美妙!!

2.打开你的小耳朵来倾听生日歌。

3.唱生日歌练习乐感。

4.嘟起你的小嘴巴把蜡烛吹熄。是的,你能做到这一点。

5.拍手。你已经做得很好了。

6.然后到了切蛋糕的时间了。

7.跟你所爱的人分享它。

所以,不要等到生日才给他买一个生日蛋糕了,你的宝宝每天都会喜欢玩它!

H.活动恐龙boss “Boss”是一只蓝色的恐龙,它不仅热爱球类运动,也喜欢各种活动。他已经把这些活动放进他的身体里让宝宝去玩了:吱吱响的身体和双脚,响纸的背鳍,带镜子的手,脚板上的花朵,身体上的纹理点,摆动的尾巴。还有一只恐龙宝宝boss藏在口袋里哦。

第2篇

关键词:语言教育;过渡环节;兴趣

3至6周岁是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幼儿语言教育是整个幼儿教育最基础、最重要的组成部分。那么,扎实开展幼儿语言活动至关重要,笔者在实践中总结一些经验与幼儿教师共勉。

如何吸引孩子眼球

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 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人格魅力,有的亲和,有的严肃,有的活泼,孩子们对自己喜欢的老师天生有亲近的欲望。对于孩子喜欢的老师,孩子们上课更积极,注意力更集中,课堂上会更配合,一问一答间与老师互动更密切。

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用自身魅力吸引孩子眼球。比如课堂设计的新奇神秘,教师语言的抑扬顿挫,体态语的欲语还说,语调的先声夺人等等,充分发挥生动性和表现力,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例如,绘本民间故事《漏》中,老充满神秘的问“小朋友,猜一猜,漏是什么?”“漏与老虎比,你认为谁最厉害?”新奇的提问,老师神秘的语气一下子吸引了孩子的目光,孩子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了。

动手动脑,创设让孩子有机会说的环境 创设一个让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的情境,是目前语言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发挥自身优势,动手动脑,让活动室“会说话”,充分将吊饰、主题墙、走廊,乃至走廊、厕所、门的转角等等利用起来,可以是孩子喜欢的涂鸦墙、展品台,角色游戏区域、主题墙、图书角等等,让孩子在日常活动中“有话说”,喜欢说,这样教师利用自身优势给幼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想说”的环境,孩子的语言发展起来了,语言储备的升级,使得课堂上孩子的语言词汇更丰富,面对老师的提问孩子也更有信心。

适时接住孩子抛来的“球”

语言活动的内容一般是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在各个教学环节的推进过程中,不免会发生许多“意外”,大多数意外都是由孩子回答的“出乎意料”引起的,有的孩子是出乎意料的精彩,常会博得阵阵掌声,更多的“意外”是考验教师的应变能力。

比如散文诗《秋天的雨》中,当老师讲到“烤山芋”时,孩子问“烤山芋”是什么,老师回答“吃过烤肉串吗,就是把山芋一样烤熟,味道香极了”说完老师伸出舌头做个馋嘴的样子,惹得大家哈哈大笑,解释词语的同时活跃了课堂气氛,让孩子学得活泼又轻松。

又如故事《朋友船》中孩子问“老师,大海什么样,海水什么味?”老师回答“大海就是很大很大的河,不过海水是咸味的,不好吃!”老师一脸鄙夷,潜移默化中孩子知道了海很大,海水不好喝。

教师在一次次的“意外”中锻炼了应变能力,也丰富了孩子的各方面知识,是孩子勇于思考,敢于提问的表现。

巧妙设计,课堂乐趣多

3至6周岁的幼儿求知欲旺盛,对周围的一切事物表现出强烈的兴趣,并有强烈的好奇心。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方法能够保持住孩子的好奇心,并能因此产生很大的兴趣呢?

《指南》指出幼儿的一日活动是以游戏为主的。但由于学前幼儿年龄小,活动能力有限,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他们的学习没有目的性,只是凭兴趣,喜欢就听,好玩就听,这个时候注意开始分散。针对这样的矛盾,笔者推荐两个教学方法。

第一,游戏法。幼儿的一日活动在游戏中开展,游戏使幼儿快乐、充满活力,幼儿喜爱游戏、愿意游戏。所以开展教学活动时,根据具体的活动目标、内容选择不同游戏。如故事《会唱歌的生日蛋糕》浅显易懂的一个小故事,虽然简单但让孩子快速掌握并记忆并不容易,但是我们结合图画加入游戏动作,让幼儿演一演、做一做游戏,把做蛋糕的动作做出来,再请小朋友扮演故事中的角色来理解,在小熊与小兔等动物的一问一答中,在做蛋糕、吃蛋糕的乐趣中,孩子理解了故事内容。

语言活动的延伸,比如将故事中的角色头饰、胸饰放到语言区域,让孩子课间玩一玩、讲一讲、演一演,可以创造性的仿编故事内容,还可以续编。

第二,讨论交流法。孩子的语言是在日常生活中的交流、讨论中发展起来的。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孩子无论是在何时何地总喜欢说、说、说。语言课就是要让孩子说、个别说、小组说,因此将讨论放到课堂中,哪怕只是给一分钟的讨论时间,让孩子放飞思绪,交流思想,满足孩子说的欲望。

讨论开始时,要向孩子提出讨论主题,切忌无目的的讨论,也可提出一定的思考问题来引起幼儿讨论。教师的聆听,可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以便在讨论结束时,引导幼儿将讨论到的结果进一步巩固和完整化。

在很多语言教学中,教师喜欢将幼儿想表达的全说出来,那么孩子们说什么呢?所以,教师的责任就是巧妙灵活的在幼儿说的基础上加以引导,鼓励他们说出完整的话、自己想说的话。

第3篇

【关键词】幼儿;注意力;培养

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它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它是完成各种活动的重要心理条件。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精辟地指出:“注意是心灵的惟一门户,意识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经过它才能进来。”大量研究表明,幼儿的心理活动,特别是幼儿认知活动的效果与其注愈的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幼儿注意力的发展在幼儿心理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呢?

一、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要充分利用幼儿的好奇心

许多实例证明,强烈、好奇、富于运动变化的物体最能吸引孩子的注意。会唱歌的生日蛋糕、会跳的小青蛙、会自己走路的小娃娃等玩具调动了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集中注意力去观察、摆弄。家长可以给孩子买一些类似的玩具,用来训练孩子集中注意力。特别是3岁以前的孩子,采取这种方法是最理想的、最有效的。另外,还可以把孩子带到新的环境中去玩。比如带孩子逛公园,让他看一些以前未见过的花、草,造型各异的建筑及其他引人入胜的景观。带孩子到动物园去看一些有趣的动物等,利用孩子对新事物的好奇心去培养注意力。

二、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要注重从幼儿的兴趣入手

不管是谁,在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总会很投入、很专心,孩子也是如此。幼儿的注意与兴趣有密切关系,直接兴趣是幼儿无意注意的源泉,幼儿的注意受兴趣所左右。他们对于感兴趣的活动和游戏,注意力不但容易集中,而且维持时间比较长。例如:幼儿对猴子感兴趣,他们能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观察猴子的一举一动,走路和吃东西的样子,并能在注意的过程中发现或获得一些真实的知识。相反,如果儿童在入学前接触的书本知识很多,走进课堂后发现老师讲授的都是自己屡见不鲜、耳熟能详的东西,那么,大多数儿童都会不由自主地精神不集中,东张西望。因此,我们应该把培养孩子广泛的兴趣与培养注意力结合起来。总之,培养良好心境,消除不良情绪,对于注意力的培养起着重要作用。

三、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游戏活动

游戏是最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的一种活动形式,也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在游戏中,幼儿不仅心情愉快,兴趣浓厚,心理活动处于积极状态,而且往往是目的、任务明确,所以游戏时幼儿的注意很容易集中。

1.通过父母与孩子看智力训练的书,培养孩子的注意力

一些锻炼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的图文,如走迷宫,在一大堆图中找某样东西,找异同(同中找异,异中找同),比大小、长短,在规定的时间内把一页图中的物品记住,然后合上书让她报出来。等等。时间不可过长,但往后可延长练习时间,一定要每天坚持练。做对给红五星奖励或打分。

2.抢背电话号码

一本电话号码本,可以成为游戏工具。家长给她看一两秒钟,让她记住某人的号码,然后移开号码本,让她背出来。两人可轮换着背,比比谁厉害。

3.给孩子讲故事、读故事

讲故事时,要经常用眼神和体态、语言与孩子交流,还可用提问形式让孩子参与讲故事。或者拿一本故事书,家长读给她听,直到发现孩子的注意力实在无法坚持集中时,立即宣布“今日故事讲到这里,明日继续。”随着听故事时间的延长,注意力的提高,可以发展到让孩子听故事录音带。其他活动形式也可按类似方式进行。

四、培养幼儿的注意力要遵循幼儿的注意规律

幼儿注意力的培养必须遵循幼儿注意发展规律,合理组织活动,并配以各种有效的措施,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例如,根据幼儿以无意注意为主的特点,应以游戏活动为主,在游戏中,教具要形象、新颖多变、颜色鲜艳,这些都是吸引幼儿注意力的好办法。

组织幼儿活动时要注意,一次活动,如果单纯地是教师讲述幼儿倾听,那么时间一长,孩子必然会觉得无趣,也必然产生幼儿注意力不集中的现象。所以,在活动的过程中,尽量加入幼儿操作。孩子的操作性活动,老师给幼儿的指令往往是单一明确的,所以孩子会很乐意的接受。另一方面看到别人积极地在做了,自己也会投入到活动中。

五、培养幼儿注意力要建立有规律的生活、学习制度

体质不好,作息不规律是分散注意力、影响注意效果的两个重要因素。为此,必须让孩子有规律的学会和生活,保证孩子足够的睡眠,能按时起床、吃饭、睡觉等。同时,还应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增强体质,调节神经系统功能,为注意力的发展奠定良好的生理基础。注意也表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劳动过程中。利用日常活动和各种劳动培养孩子的注意力,不仅可以提高孩子注意的目的性、全面性,而且可以提高孩子做事的能力,养成积极参加劳动的良好习惯。因此,让大一些的幼儿帮助作一些力所能及且又需要高度注意的家务劳动是很必要的。如扫地、摘菜、洗碗筷等。

在学习时,一定要注意创造良好的环境。幼儿常常会因无关刺激物的干扰出现注意分散的现象,因此,要清除环境中可能分散注意力的事物,尽可能隔绝一切外来的“刺激”。比如:音乐课时,钢琴位置的摆放、教室内外人员的走动、教具的生动形象,大小适中,给幼儿强烈的刺激等。

幼儿注意力的发展存在着明显的个别差异,培养儿童专注力的方法有很多,其具体实施方法也不尽相同。家长可根据孩子专注力发展的特点,采取适当的方法,有计划、有目的地训练和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只要你采取科学的方法和态度,努力去做,一定会取得成功的。

参考文献:

[1]卜晓玲.幼儿注意力的培养.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3年10期

第4篇

关键词:创造人格;内在动机;自我意识

中图分类号:G6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3)04-006-3

时代在不断发展,社会、家庭都提出了多元、更富有挑战性的要求。在这种背景下,我们不得不思考这样的问题:今天,我们需要怎样的教育?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儿童才能应对未来时代的挑战?

一、激发和培养幼儿的好奇心――激活创造的内在动机

1.好奇心的四种表现形式

好奇心是指人对未知的新奇事物的认识需要和探索的倾向。陈帼眉认为学前儿童的好奇心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遇到不懂的事情喜欢提问。

喜欢提问是好奇心强的儿童最普遍的行为特征。起初,儿童主要问一些“是什么”的问题,随着知识经验的增多,他们不再满足于了解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要进一步探求事物的来源及因果关系。

第二,喜欢进行各种探索活动。

好奇心强的儿童不但渴望从成人那里获得关于周围世界的知识,而且,常常自发地进行各种探索活动。他们对周围的各种物品不断地摸摸、看看、敲敲、打打,甚至发生“破坏”,以发现事物的特点、变化过程、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等。

第三,对周围环境的变化十分敏感。

好奇心强的儿童很留意周围环境的变化,具有敏锐的观察力。譬如,他们能及时地发现活动室墙壁的变化、游戏角新增添的玩具等,并能积极投身到对这些新事物的观察与探索之中。

第四,在认知活动中具有较高的积极性。

好奇心强的儿童在各种认知活动中都表现出较强的专注力、主动性和积极性,较少出现分心现象。

2.如何保护和培养幼儿的好奇心

一般来说,正常的儿童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好奇心。无论是教师还是家长,应当精心地保护与扶植儿童那颗稚嫩的“好奇心”,以使儿童在好奇心的驱动下,不断地探索、不断地发现、不断地“创新”。

(1)成人要正确对待孩子因好奇提出的问题。

由于孩子的好奇心理,知识面狭窄,生活经验简单,他会对外界事物充满好奇,因此他常常会提出一些幼稚的、甚至让人捧腹大笑的问题。对于一个你觉得简单的、已作答的问题,他会刨根问底,问了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让人难以招架。对此成人不应感到厌烦。一个孩子喜欢问为什么,说明他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这是好现象,成人应为此感到高兴。所以说成人要欢迎并鼓励孩子提出问题,不能对孩子的问题置之不理,对于孩子提出的一些好的问题要给予表扬。

另外,回答孩子问题时要有启发性,对于有因果关系等比较复杂的问题时,就不能作简短的回答“是”或“不是”而是要引导孩子注意观察事物之间的联系。由于“观察是一种专门的技术”所以成人要时常鼓励孩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观察思考找出答案。

如果孩子提出的问题成人也不知道,那么就要如实告诉孩子,“这个问题我也不知道”,但事后一定要查书或通过别的方式把问题弄清楚再告诉孩子问题的正确答案。这不仅是对孩子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鼓励和满足,而且教会幼儿不耻下问、尊重科学知识、严谨治学等态度。同时,也能使成人从孩子那儿得到更大的信任。

(2)成人要正确对待孩子因好奇而导致的破坏行为。

孩子的好奇一方面表现为好问,另一方面表现为好动。由于年幼无知,孩子的好动倾向常常导致破坏行为的发生。对此,成人要正确对待。

例如,孩子由于好奇拆坏了玩具,成人切不可训斥孩子,也不必发誓不再给他玩玩具,而应简单地向孩子讲清玩具的构造、原理和正确玩法,然后和孩子一起把玩具修好。这样一来不仅能鼓励和发展孩子的求知欲、探索精神,还能培养他爱惜玩具、爱劳动的品质。众所周知,爱迪生小时候非常淘气,六岁时,就为满足“将会发生什么”的好奇心,他竟然点火烧了父亲的仓库,他的母亲并没有因此而责怪或厌弃他,而是把爱迪生的好奇心引向发明创造的康庄大道,使他最终成为具有一千零九十一件专利注册的“发明大王”。如果爱迪生的母亲因为他的好奇而导致的破坏而责怪他,那么这将会大大抑制他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那么世界上也会少了许多爱迪生的发明,也会给人类带来许多不便。

(3)要善于激发孩子的好奇心。

要善于给孩子提出适合其心理发展水平的问题,以激发起好奇心。比如,天为什么会下雨?凉水怎么会烧成开水?孩子常常会从成人的问题中受到启发,产生联想,提出天上为什么会下雹子,水为什么会变成冰等一系列问题。可见,家长的发问又会成为激发幼儿好奇心的“动力”。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科学活动促进和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尤其是以游戏作为培养好奇心的手段,开展一些科学小实验和小制作的活动,如认识磁铁,水的浮力等,使幼儿在亲身体验、观察和操作的过程中发展好奇心。会唱歌的生日蛋糕,会跳舞的小青蛙,回自己走路的小娃娃等玩具都能调动孩子的好奇心,使孩子集中注意力去观察摆弄。所以说家长可以给孩子买一些类似玩具用来引起孩子的好奇心。另外,还可以带孩子去一些新的环境中让孩子见一见他们以前从未见过的事物。如带孩子逛公园时让他看一些从未见过的花草、造型各异的建筑及其他引人入胜的景观。利用孩子对新鲜事物好奇的特点来培养和激发其好奇心。

除此之外,幼儿园还应与家庭、社区联系,开展各种有益的活动,为幼儿好奇心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幼儿阶段是萌生和形成好奇心的时期,他们有一种本能的“探究反射”发展这种心理因素,对幼儿开阔眼界、丰富思想、开发智力潜能大有好处。成人应把握住这一优势心理因素,充分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好奇心,让孩子们从小就饶有兴味地去追求知识,探索奥妙,这必将对孩子的茁壮成长和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二、努力树立幼儿的自信心――强化肯定的自我意识

1.自信心对幼儿成长的重要性

今天的幼儿将是21世纪的主人,时代对未来人才的需要是学前教育不可回避的挑战。只有具有自信心和其他良好心理素质的人,才可能适应社会的发展,成为创造性人才。自信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无论在智力上还是在体力上,或是在处事能力上,都有着基石性的支持作用。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范德瓦尔斯,原本是荷兰的一个贫家子弟。父母勉为其难地供他上中学,但因经济困难,不得不中途辍学。面对困难,他曾一度消沉,动摇。他的父母虽在物质上难以进行帮助,但在精神上都能给予极大的支持。范德瓦尔斯在父母的激励下,振作精神,自信自强,奋斗不止,终有建树。自信心将范德瓦尔斯引上了19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的领奖台。正如一句箴言所说:“成就事业的人,只不过比别人多了一份自信和决心而已”。信心就像人的能力催化剂,将人的一切潜能都调动起来,将各部分的功能推到最佳状态,在自信中获取成功。在幼儿时期,自我意识逐步形成,不断发展,是自信心形成的关键时期,培养幼儿自信而且自强不息,无疑会对孩子的人生发展带来很大的益处,可见自信心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重要。

2.自信心缺乏的原因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孩子大多数却缺乏自信心,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根据研究,笔者认为是由以下几方面因素造成的。

(1)过度保护。现今社会,由于计划生育的关系,每个家庭也基本上只有一个儿女,也正因为如此,不少父母也就对这位“掌上明珠”给予了最大的保护,并竭尽全力地为其排忧解难,以为这样就做到了关心子女的责任。就好像幼儿说要自己穿衣,吃饭什么的,父母常常都抢着说:“来,妈妈帮你!”等等,就是这种“帮”,而使得孩子少了一个学习的机会。这种过度的照顾和过分的保护,实际上剥夺了孩子锻炼的机会,使孩子不仅缺乏必要的生活自理能力,而且缺乏独立活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长此下去,这些孩子不善于与人交往,事事依赖他人,一旦遇到困难便不知所措,因而更易遭受挫折、失败,并形成自卑心理。

(2)过高要求。一直以来,父母间都存在着“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思想,现在也不例外。也就由于这种思想的熏陶,有些父母甚至不曾考虑孩子的兴趣爱好及其实际能力,更没有征得子女的意愿,就要求子女学这学那,盲目地要求孩子按照他们所编排的道路成长。这样,孩子学得好的还好,能受到父母的赞赏;但并不是个个幼儿都能承受如此大的压力,一些达不到父母过高要求的幼儿,会因此而受到父母的否定。这样长期以往会使幼儿产生持续失败的挫折感,积累“我不行”的消极情感体验,从而由经常的自我怀疑转为自卑。

(3)消极评价。当孩子慢慢懂事以后,他就会开始注意别人,尤其是父母和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因为幼儿的自我认识很模糊,其自信心最初是建立在别人对他的反应上。他们总是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认识自己,依靠自己心目中的权威人物来评价自己。而有的望子成龙心切的父母常常盼望自己的孩子处处强过别人,惯于横向比较,喜欢拿其他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比。父母的评价是幼儿认识自己的重要依据。父母消极、否定的评价会使孩子产生“己不如人”的感觉,认为自己真的很笨、很差。这种拿自己孩子的短处与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的做法,比掉的恰恰是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4)缺乏锻炼。很多父母由于平时工作、应酬繁忙,真正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很少,也不太注意营造适合幼儿的客观环境,使孩子没有机会去做自己想做的事,也就没有机会去培养自己应付挑战的能力,幼儿缺乏锻炼机会,因此在遇到困难时就感到害怕,不敢面对挑战,不认为自己有能力解决问题。更不能体验成功的快乐,也影响其自信心的树立。

3.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1)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尊重幼儿。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和家长都应采取少批评多鼓励的方法,经常以肯定的口吻表扬幼儿,使幼儿看到自己的长处,体验到快乐和满足,激起继续上进的愿望,增强其自信心。如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受好奇心的驱使,什么都想试一试,玩一玩,这些正是幼儿独立意识和自主性萌发的表现,老师、家长要平等、民主地对待幼儿,尊重其发展的积极因素,尽量满足幼儿自我学习的愿望,给予其充分活动和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健康的自我意识,增强自信心。

(2)相信幼儿的能力。信任是人们通常凭经验而来的对人的一种态度,也是人的一种评价。信任孩子对于每个孩子不仅仅是一时的激动,而是使幼儿顺利成长的动力。有一次运动会上,我选了班上最内向的小男孩小明参加跑步比赛,他的脸有残疾,人很自卑,但跑步是很快的。别的小孩都抱着怀疑的态度,连小明自己也说:“我不行,还是让别人去吧。”我当作全班小朋友对他说:“老师知道你跑得很快,你一定能赢的。”小明面对我的鼓励,使劲点了点头。在比赛的前半段他一直落后,我们都焦急地为他加油,当我们的加油声越来越大时,小明也越跑越快,最后,真的取得冠军。小朋友为他欢呼,他也高兴得不得了。我对他说:“小明,你是很棒的。”从此,小明有了明显的进步,不再对自己的身体感到自卑,迅速融入集体生活中。

(3)创造各种机会,使儿童不断地体验成功。儿童在进行活动时过程中,会产生种种成功或失败的体验,从而对自己的能力有所认识。成功体验的积累,使儿童感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从而增强其自信心;失败体验的积累,则使儿童产生无能感,减弱其自信心。不论什么人,在从事某项活动时,成功了就会产生“赏”的体验,失败了就会产生“罚”的体验。儿童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受他对活动本身的兴趣所左右,而儿童对活动的兴趣如何又是受他对自己能力的信任程度所支配的。另一方面,儿童对他感兴趣的事物,会倾注其全部注意力和聪明才智,这样往往成功的概率大些。因此,儿童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也常常是抱有自信心的。自信心激发兴趣,引起活动的积极性,并使活动获得成功。而成功的体验又扩大和增强了儿童的自信心,从而更激发起儿童对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性。一个良性循环就是这样形成的。

(4)对于儿童的成功,适时、合理地给予正确评价。对儿童的体验和活动的积极性给予正确评价,是肯定的自我意识形成的外部条件。儿童在能独立完成某项活动,如能灵巧地使用羹匙,能独自大小便,自己会穿脱衣服等等的时候,这种完成活动的结果本身就会给儿童带来一种满足感。然而,如果周围的人对儿童获得的成功不给予适当的应答――称赞等肯定的表示,那么,儿童就会产生“没有什么意义”或“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感觉。没有价值的行动,即使干得很出色,也不会产生真正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儿童自我概念的形成往往是透过其周围的“重要他人”,主要是父母、老师的反应,由设想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印象与感觉他人的态度,在长期人际交往过程中交织而成。“重要他人”认为他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他就很自然地认为自己是有用的、有价值的,从而形成一种肯定的自我概念;反之就形成否定的自我概念。成人对儿童,尤其是年幼儿童的议论,往往被儿童定义为他自己。如:老师说:“你真笨!”儿童也就深信自己是笨蛋。当儿童把某些品质归于“我”时,这种作用就像暗示、催眠一样,诱导和说服“我”与他人的看法相符合。

[参考文献]

[1]陈帼眉.学前儿童发展与教育评价手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