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大学生生活

大学生生活

时间:2023-05-30 09:14:0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大学生生活,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大学生生活

第1篇

一、大学生生活方式中的二律背反现象及哲学思考

(一)大学生生活方式中的二律背反现象。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指出:在创立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同时,要努力在全社会形成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要求的,文明的、健康的、科学的生活方式,摒弃那些落后的、愚昧的、腐朽的东西。同志提出:要坚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社会风尚,深入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加强对青少年德育培养,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些为我们培养积极健康的现代生活方式提供了政策指导。改革开放以来,各高校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大学生的整体生活方式始终保持着积极向上的态势,但也存在一些消极、堕落的现象。比如虽然学生知道学习是第一要务,但不求甚解、抄袭成风;虽然理性消费占据主流,但攀比消费、跟风消费盛行;虽然休闲内容丰富,但娱乐化、低俗化明显;虽然恋爱态度整体理性,但过度开放、同居问题突出;虽然注重人际交往,但主动性不强。这就是大学生生活方式中的二律背反现象,面对这种现象,我们是听之任之还是当机立断或是积极引导,怎样认识现象背后的实质是我们解决二律背反现象的关键。

(二)大学生生活方式二律背反现象的哲学思考。面对大学生生活方式中的二律背反现象,我们只有寻根究源才能对症下药,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在此我们做以下几点分析。

一是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对外界事物的情况和其他人的举止的期待,并利用这种期待作为‘条件’或者作为‘手段’,以期实现自己合乎理性所争取和考虑的作为成果的目的”就是工具理性,其实质是效益最大化。为了实现效益最大化不择手段,人在这一过程中只是手段不是目的,同样其它东西也只是作为实现目的的工具存在。大学生的生活活动从一定意义上说,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的手段,而不是满足自身个性需要的全面发展。比如学习是为了拿证找工作,消费为了体现身份,休闲为了打发时间,恋爱是因为无聊。但人是合目的性和合价值性的统一,人要想真正实现“真、善、美”,缺少价值理性的指导是不行的。人活着本身就是一种价值体现,人在解决了基本的生存需要后,去追求更高的物质的和精神的需求,从而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发挥,这就是价值理性的作用,人的最终目的是实现自由的全面的发展。只简单地遵循工具理性,其结果必然是人成为物的奴隶。

二是“丰饶中的无度”和人的全面发展。“‘丰饶中的无度’的概念基本上指得是,一个道德准则的中心地位日益下降而相应地追求物欲上自我满足之风益趋炽烈的社会。”它“主要着重于立即满足个人的私欲。界定个人行为的道德准则的下降和对物质商品的强调,两者相互结合就产生了行为方面的自由放纵和动机方面的物质贪婪。‘贪婪就是好’——80年代后期美国雅皮士的口号——对丰饶中的无度来说是恰如其分的座右铭。”这种生活方式只限于满足眼前的物质生活欲望,对其它一切都漠然处之。其结果是物质丰饶中的精神贫困,使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分裂。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和交通运输的高度发达为“物质丰饶”插上了翅膀,无孔不入的广告宣传也在一旁为其大声呐喊,所有的一切都使人们淹没在“物”的海洋中,消费成了一种被“胁迫”,人只是为了消费而消费,在消费中失去自我。比如大学生在生活中网络支出、服饰装饰支出、恋爱支出要占去月支出的一半或一半以上,有甚者靠借贷消费,更有甚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物质欲望不惜出卖肉体和灵魂。其实早在150多年前,马克思就对这种现象作了科学阐述。他从人个性发展的自由程度上把人类社会划分为三个阶段:在第一个阶段人的生产完全是自然的,人从自然获得直接的生活资料,人生活的范围就是生产,生产就是为了生活。人只是在以血缘、家族、部落这样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进行发展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脑体劳动真正分开,人逐渐扩大了自己的交往范围,从人对人的依赖关系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在交换中人享受着自由,人获得了相对独立性。因此,马克思称赞这是历史的进步,他说:“毫无疑问,这种物的联系比单个人之间没有联系要好,或者比只是以自然血缘关系和统治服从关系为基础的地方性联系要好。”但这并不是历史的全貌,人虽然在交换中获得了相对自由,可人的交换只是为了得到交换价值而不是使用价值。因此,劳动和人在生产中成了手段而不是目的,人只是作为获得利益的工具,人与人的关系只是物与物的关系,在交换中只见物不见人,这就是人类发展的第二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是生产力不发达的阶段,劳动还只是人谋生的手段,因此我国还处于马克思所说的第二阶段,即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阶段。但这并不是社会主义中国的终点,它只是我们未来起点,我们所追求的社会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的社会。

三是个人主义和人的全面发展。个人主义是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自我控制、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和自我。它把个人作为中心,认为个人具有最高价值,社会无非是互不联系的个人组成的虚幻形式,是人实现目的的手段。个人本位、个人中心、个人目的、个人自由和个人平等都是天赋的权利,社会只能满足人的这些权利,而不能限制。但个人为了自己的利益往往“使社会组织瓦解、个体化,社会不再是人们由共同知趣、共同利益汇集凝聚成的社团,而已演化到这样一种地步:这里至多只是一个沙砾场;若从坏的方面说,则是孤单凶狠、靠掠夺为生的人们活动的热带丛莽。”这种行为使人与人的关系疏远,使社会公德流失,久而久之便会打击和破坏其他美德,最终沦为利己主义。不过“一味追求功利的人也需要别人的同情和支持,需要社会关系……人类这种只顾个人不顾社会,只顾片面不顾全体的错误的竞争观念和生存发展,给人类自身造成的祸害用‘瘟疫’一词尚不足以描述其严重性。”这表明一味追求个人主义只能使人陷入内心的孤寂。当代高校的某些学生过度沉迷于网络不能自拔,恋爱中的男女只沉迷于两人世界忽视其他人存在,交往中遇到困难不去克服选择逃避等等,这些都是个人主义的表现,他们的错误在于只看到自己,忽视了个人是集体、社会的一部分,忘记了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社会是由人彼此发生的联系和关系构成的。所以,只有人成为社会的人才是现实的、有感知的人,人的价值只有符合社会的价值才具有真正的价值,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实现自己全面自由的发展,而不是把社会作为个人的工具。

二、突破二律背反的大学生生活方式的构建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生活方式是在一定价值观指导下的人的活动方式,构建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就需要有科学的价值观指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体现,是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人民价值的集中反应,是科学价值观在当代中国的表现形式。因此,必须进一步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在教育中要充分利用课堂、宣传栏、网络、标语等形式,要把专业课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结合起来,要把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们从思想上认识到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对个人成长和国家发展的重大意义。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其心,使他们“自觉、自愿、自为”地形成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二)继续深化改革,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伦理观念实质是一定经济利益关系所反映的道德观念的内化。”单纯的价值观教育是不能完全建立起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的,只有生产力的发展,产品的极大丰富,才能从根本上改变人对物的依赖,使人不再是手段而成为目的。当前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比较低,人们依然摆脱不了“物”的控制,改变这种状况的当务之急就是继续深入改革调整生产关系,不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根本上解决生产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的矛盾。同时通过经济、政治、法律等手段调节好个人、集体、国家的关系,调节好区域间、城乡间的关系。总之,通过社会生产的发展为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奠定物质基础。

作者:韩中敏 单位:商丘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社会科学部

第2篇

关键词:大学生;生活目标困惑;江苏大学;实证分析

1 课题实证分析基础

1.1 调查背景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社会的要求高、家长的期望高、个人的成才欲望强烈,而且在中国高校严进宽出的情况下,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对骤然放松的学习环境有着不同的反应以及适应情况。许多大学生在这个阶段没有了目标与方向,甚至会浑浑噩噩地结束大学生活。所以,为了调查我校大学生的生活目标困惑问题,帮助大学生明确树立目标的重要性,并借助目标的设定充实地度过大学生活。我们小组设计了本次调研活动。通过对我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生活的调查,了解了我校学生生活现状,进而分析出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出了问题出现的原因和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1.2 调查方法

采用了通过问卷调查形式对我校各学院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匿名实证分析,尽可能获取最真实的信息,进行统一汇总和数据处理,力图寻找最真实的原生态样本。以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基本思路,以江苏大学为例进行实证分析,调查大学生生活目标困惑的现状并寻求其应对措施。

1.3 调查样本特征

本次调查的调查时间为2012年5月~2013年3月;样本数量为:收到有效问卷数量为153份;样本分布情况为:①样本性别构成比例:男生45%,女生55%;②样本学院构成比例为:管理学院13%;环境学院19%;临床医学院13%;药学院20%;材料学院15%;文法学院20%。

2 课题实证数据分析

在此项调查中,我们主要将问题分为2类:一是对生活的适应。这类问题的调查涉及到学生对各种社会实践和社团活动的看法、对自身健康的注重程度和培养状况、合理安排课余时间的能力等。二是对学习环境的适应。这类问题的调查涉及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满意度、学习目标的有无、学习意志的强弱、学习效率的高低等。

读大学的动机是什么?这是关系到高校大学生入学后能否给自己准确定位的核心和关键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大学生们能否清楚自己努力学习是为了什么,能否清楚自己现在已经能做什么,能否清楚自己生活着的环境可以提供自己学得什么、获得什么。我们在实证调查分析中也发现,很多同学的动机总体相对模糊,具有明确动机的相对较少。此项调查,67.97%的人选择了“为了今后就职方便”,64.05%的人选择了“想掌握专门知识和技能”,60.13%的人选择了“想提高自己的教养水平”。这三项是我校大学生读大学的最为主要的动机。由此可见,为了今后就职方便而读大学的人比例最高,同时对于自身知识水平和教养水平的培养也很重视。这些学生对于读大学这件事有较好的认识和较强的目的。与此同时,有36.60%的人选择了“父母的期待与劝告”,这些学生缺少独立自主的思考,不明确读大学的目的是什么,也不知道怎样读大学,同时对父母的依赖比较强烈。

你满意现在所学的专业吗?很多大学生在进入高校之前,并不清楚自己将要学习的专业到底意味着什么,无论是对于个人的学习兴趣还是今后的职业规划。此项调查,60.67%的人选择了“一般”,既没有表示满意也没有达到不满意的程度。这样的同学基本抱着学学看的态度,不知道为什么学此专业也不知道学了干什么,这属于没有适应大学学习,毕业后找的工作很可能与此专业无关,如此一来很有可能浪费掉大学四年时光。34.67%的人选择了“满意”,这些同学对自己所学的专业表示满意,明确自己的目标及未来的发展方向。4.46%的人选择了“不满意”,这也许是由于调剂分配得到了自己预想之外的专业,或是对自己所选专业认识度不够而不能适应,对自己专业表示不满意。

关于学习目标、学习意志和学习自主性、学习方法。学生的本职是学习。然而与高中和以前的学习生活不一样的是,大学的学习不再有老师的时刻紧盯和家长的时刻督促,更多的是要个人的自觉、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自觉性。如果在高校相对宽松自由的环境不能约束自我,更容易迷失自我。此项调查,57.52%的人学习目标明确,40.52%的人学习目标模糊,2%人没有学习目标。68.00%的人学习意志一般,这可能是由于不适应高中学习紧张而大学学习氛围突然放松的变化,又没有及时调整自身建立新的目标。72.00%的人自己安排学习有学习自主性,28%的人学习自主性弱或没有。多数人对于学习有自己的想法。但仍有不少人没有自己的想法,处于被别人牵着鼻子走的状态。64.90%的人学习方法一般,这些人并没有找到一个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就个人感觉大学生活丰富多彩吗?大学生活的总体评价,涉及到学习和生活的各个方面。对大学生活的评价,15.79%的人选择了“无聊至极”,72.37%的人选择了“还可以”。这种想法的出现可能与同学们在进入大学之前被各种招生宣传的内容蒙蔽,而没有真正的了解大学生活。然而更可能是因为同学们没有生活的热情与目标,没有为自己喜爱的事物去努力奋斗,从而对生活的满意度降低,形成颓废的精神状态。相反觉得大学生活丰富多彩的11.84%的人对于自己的生活有良好的规划与目标,并且为之付出努力,才使得自己活得精彩,对自己的生活更满意更有干劲,并可能因此形成良性循环。对于广大的在校大学生来说,要想有一个精彩的大学生活,就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并要好好地规划一下自己的生活。

3 课题实证总结

面临困惑的大学生应该如何从这种天然的困惑中解脱呢? 其实,从本质上而言,就是如果使大学生自己树立自己适合的目标问题。大学阶段新目标的确立,实际上是人生目标的确立。而从此次的调查中可以发现,许多大学生是缺乏目标的,在制定目标上有很大的困惑。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意识到目标设定的重要性。作为在校大学生,如何充分地利用时间并设定自己的目标,需要系统的计划。首先,不断扩大知识面。除了学习老师规定的课程以外,要学会运用各种方式查阅相关书籍和文献,以便接触更广泛的知识和研究成果。其次,发掘兴趣准确定位。可以通过图书馆、网络、讲座、社团活动、朋友交流、电子邮件等方式明确自我的价值观、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唯有接触,才能尝试;唯有尝试,才能找到合适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方法。再次,明确自己方向和目标。在了解自我兴趣所在,能力水平的基础上,初步规划自己的学习生活。制定长远目标,可以是大学四年的目标,也可以是十年后的目标。宏观方向定下来之后,再制定短期目标。最后,不断完善目标。在实施过程中对目标做及时的调整也很重要:如果超出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提高;如果未达到自己的期望,可以把期望调低。达成了一个目标后,可以再制定更有挑战性的目标;失败时要坦然接受,认真总结教训。

参考文献

1 阿兰・拉金.如何掌控自己的时间和生活[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5

2 程社明.你的船 你的海:职业生涯规划[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7

3 李开复.做最好的自己[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第3篇

关键词:网上购物 ;大学生;影响;建议

中图分类号:F72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19-0304-02

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网络的进步,电子商务也逐渐成熟起来,网购因快捷、便利逐渐被人喜爱与接受,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统计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网络购物网民规模达到2.71亿人,网络购物使用率提升至45.9%,这两大因素成为助推网络购物市场规模继续扩张的主要驱动力。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数据,2013年上半年中国网络零售额达到8 798亿元,同比增长79.8%,其中二季度为4 612亿元,同比增长84.3%;而艾瑞咨询的数据显示,2013第三季度中国网上零售市场交易规模为4547.6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42.4%。由此判断1―9月中国网上零售额已超过1.3万亿元,达到乃至超出去年全年的水平[1]。高学历、接受新事物能力强的大学生更是成为推动这一潮流的主要群体,同时网购也带给大学生生活更多的影响。本文通过网上问卷调查的分析,从大学生网购的原因,网购对大学生心理活动,行为特征,经济生活等方面带来的利弊影响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及策略。

2013年7―9月,我们通过在QQ、人人、微博等大学生经常使用的网站上做调查,最后经由这些调查反馈过来的信息进行整理统计,筛选出132份有效问卷。文中的数据资料都来自我们调查的第一手资料。

一、网购的含义

网购,包括发生在互联网中企业之间(Business to Business,简称B2B)、企业和消费者之间(Business to Consumer,简称B2C)、个人之间(Consumer to Consumer,简称C2C)、政府和企业之间(Government to Business,简称G2B)通过网络通信手段缔结的商品和服务交易。本报告中的网络购物仅指B2C和C2C购物[2]。C2C购物网站主要指的是为消费者个人与个人之间进行买卖提供交易平台的网站,在中国主要有淘宝网、拍拍网、易趣网和百度有啊。B2C购物网站是指直接把商品或服务售卖给消费者的网站,如京东商城、当当网、卓越网、红孩子等,本报告里的B2C购物网站还包括C2C购物平台里的B2C垂直频道,如淘宝商城和QQ商城[2]。

总的来说,网购就是人们在网络上搜索自己想要买的物品,然后通过支付宝付款或货到付款等方式购买,最后在所填的收货地址收货的一种新型的购物方式。

二、大学生网购的原因

(一)外部因素

高校大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他们的生活都相对自由,逛街购物自然是每个大学生必然会体验的一种生活方式。但用脚逛街的局限性却随着商品的多样性给他们带来了些许难题。这时,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除了购物选择的多样化外,购物方式也带来了诸多变化,足不出户,点点鼠标,心仪的商品就可以送至自己的手中。当然,若是对商品不够满意,网上的卖家也推出了一系列退款等合理的处理方式。不过,经过我们对网上调查问卷的筛选分析,在有效的132份问卷中,有27.9%的大学生无网上购物经验,但他们却表示受到那72.1%的周围同学影响,愿意尝试网上购物。可见,大学生受到周围网购同学的影响也是他们选择这一购物方式的原因之一。

(二)内部因素

大学生网购的内部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他们求廉的心理,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网上购物。二是他们求便的心理,大学生们追求个性时尚,却又不愿花更多的时间和体力去逛街,而且快递也让他们呆在宿舍或家里便可收到商品。三是大学生们都熟练掌握计算机技术,对网购更容易接受,不似其他消费群体,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没有那么强大。

三、网购对大学生的影响

(一)网购对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影响

第4篇

关键词:大学生;园区;心理健康教育

一、引言

随着互联网时代深入每个人的生活,现在的大学生除了固定的时间会在教学区上课,其余时间都偏向于在生活园区、在寝室学习、休息、娱乐。我国独生子女学生占比较高,加上社会竞争激烈,大学生在人际关系、自我意识、自控能力等方面都暴露出问题,所承受的心理压力也较大,而生活园区正是这些心理问题的高发区。可见,研究如何在大学生生活园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很有必要。将日常教育管理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融合,以学生生活园区为阵地,积极利用地缘优势,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对于高校自身管理与服务发展,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十分重要。

二、大学生生活园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体现高校“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在大学生生活园区中注入心理健康教育,说明学校注重服务育人作用,将教育管理与学生生活指导相融合。初步建设即可在生活区设心理咨询室,成立园区心理中心,由心理专业老师及持有心理咨询师证书的辅导员组成。学生一旦遇到烦心事,可以随时找老师谈心,或拨打热线预约心理咨询。心理咨询室从遥远的教学区移至生活园区,减少了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疏远感和距离感,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在生活园区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能帮助学生本人化解心理问题,了解自我,进一步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因此,大学生生活园区心理健康教育体现了学校“以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二)促进学生人格完善发展

健全的人格是人生最可靠的资本,在人的素质结构中,人格起着近乎决定性的作用。生活园区是大学生们生活、学习、交友最为密集的场所之一,通过在园区营造浓厚的心理文化氛围,也可起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对学生的精神风貌起到重要影响。学生一旦遇到心理疑问时,第一时间获得帮助,更好地排解心理问题,发展人格。

(三)提升学校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于大学生生活园区的教育管理工作是个挑战,同时为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要求他们掌握心理学相关知识,考取心理咨询师证书,学习如何自我发展,才能以专业知识服务学生。辅导员在园区既是管理者,也是服务者;既是学生的老师,也是学生的朋友。心理教育工作者能够更好地认识自我,调适自我,时常处于愉快的工作状态,高效地为学生服务。

三、大学生生活园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与方法

(一)拓展心理健康知识宣传途径,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心理健康

为有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首先必须引导大学生理性看待心理健康,纠正部分大学生对心理求助行为的偏见,提高大学生对心理问题的识别能力,学会预见心理危机。在互联网+时代,除了利用好传统途径,如宣传栏、心理手册、心理报等,还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如论坛BBS、微信公众号、易班、微博等渠道拓宽心理知识宣传途径,帮助大学生们正确认识心理健康,提高他们对心理学习的热情,了解心理危机的基本表现,学会关心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心理健康,甚至学会识别或预见心理危机。

(二)提升园区硬件软件设施,打造美好心理文化家园

在大学生生活园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浓厚氛围的营造,更需要硬件设施的投入。除了上文提到的设立单独的园区心理团队办公室、咨询室,还应该开设更多场所,如团体辅导室、心理阅览室、心理影音室、心理理疗室等,引进专业设备,如沙盘、心理宣泄人等。尤其是增设各公寓楼内的“心灵绿地”,如心理宣传栏、报刊角、活动室。有了硬件设施保障,制度设立和师资队伍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制定全面的园区心理咨询制度、咨询师值班制度、咨询师秘密保守守则等,保障在咨询过程中咨询师与学生本人的利益,规定心理健康教育相关义务与责任。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的建设,咨询师必须定期接受培训,自我充实,提升园区心理咨询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增强大学生们对心理工作的信任。

(三)梳理园区心理工作枝脉,畅通上传下达渠道

以实现园区心理中心、公寓辅导员、寝室长的无缝对接为目标,梳理园区心理工作枝脉,畅通上传下达渠道。生活园区心理中心可考虑招募学生团队,在园区成立心理总站,同时在各公寓楼成立心理分站,由公寓辅导员担任分站指导老师,重视分站建设,选拔优秀学生干部加入心理分站,开展心理主题活动。园区心理总站与分站分工合作,总站着重抓好组织建设,研究普遍性问题,组织园区层面大型活动;分站做好公寓楼内学生的心理日常工作,开展属于自己特色的活动。建立心理汇报机制,常规事务分站周汇报制,即分站组织各厅长、寝室长开会、调研,了解每周同学们的思想动态;总站月汇报制度,结合各分站每周上报的材料,形成月总结上报园区心理中心;特事特报,如发生心理危机突发事件则可不定时上报。园区与分站之间确保心理信息上传下达渠道畅通,工作网络健全,保障园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顺利开展。

(四)开展定制化主题教育活动,满足大学生心理需求

针对学生的不同需求,充分调动大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开展定制化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活动。1.丰富心理主题活动形式,加强学生团队集体荣誉感。在日常活动中融入心理理念,将心理知识传播融入其中。如:在“5•25我爱我”心理健康节时,以园区为整体,开展全校师生书信慢递活动;开展以厅为单位的心理主题辩论赛、心理电影赏析;开展以寝室为单位的心理手抄报、人际定向赛等活动,增强大学生对生活园区、厅室、寝室的团体归属感;还可以举办“奇葩说”主题讨论活动,如讨论寝室“奇葩”行为、社会热门的投毒案、纵火案,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树立集体观念,提高大学生调解宿舍人际关系的能力。2.根据大学生发展阶段的不同,开展心理主题讲座。如,在新生入校时,开展新生团体破冰游戏、入学适应教育;在期末时,排摸考前焦虑学生,进行集中心理疏导;在就业时期,重点关注毕业生的择业就业心理,开展就业心理交流会、团体辅导等。3.根据大学生特殊群体特点,开展主题鲜明活动。如:针对学生使用违章电器、宿舍卫生不合格等行为,开展团体辅导,主题为“大学生,你住在金窝银窝还是狗窝”,引导学生反思行为,引发他们对未来工作状态、家庭生活的思考;针对网瘾严重的大学生,心理老师重点关注并进行心理疏导,成立“沉迷”成长小组,让同样沉迷的学生在分享中交换角色,引发思考,改变认知。

(五)成立心理朋辈辅导员队伍,引导学生助人自助

朋辈教育是指朋友与同辈对群体成员因文化的接近性和心理的亲密性而产生的非组织化、系统化的价值教育或价值感染,属于大学生自我教育的一种,是学校正式教育的必要补充和现实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当大学生真正遇到心理困扰时,一般首先选择的是向周围的亲朋好友倾诉,而不是心理专业老师。因此,朋辈辅导员就能起到很好的帮助引导作用。在园区内召集各个专业对心理感兴趣的同学,开展心理资质培训,颁发朋辈辅导员上岗证。朋辈辅导员的帮助形式可以多元化,利用学生喜欢的方式,线上线下与寻求帮助的学生一对一交流,帮助他们化解心中疑虑。这种形式能够更好地实现大学生们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作用。同时,对于朋辈咨询员学生本人,也是一个学习的机会,助人自助,达到共同成长的目的。

(六)加强与家长、班主任的联系,建立园区、家长、班主任“三位一体”的心理保障机制

家庭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前期因素,新生入学时,学生家长将学生送到学校报到,首先接触的就是生活园区,在新生入学时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通过给家长和新生发放心理健康宣传册,让其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辅导员可通过与家长交谈,掌握学生信息,还可通过给家长填写问卷调查的形式获取一手资料,了解学生入学前的心理状态及咨询经历。班主任作为学生专业学习集体的负责老师,必须对学生的各方面有所关注,园区心理中心定期与班主任通报特殊学生的心理动态,让班主任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观察、交流。所以,大学生生活园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求加强与家长、班主任的联系,建立园区、家长、班主任“三位一体”的心理保障机制,携手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创建和谐环境。园区心理中心必须坚持加强与各方的沟通与交流,交换学生信息,同时定期传播心理专业知识,起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阵地,及各方沟通中间站的作用。

四、结语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第一课堂教育的延伸与拓展,是高校建设和谐校园的重要保障。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遇到了新的挑战,本文依据现实条件提出六点途径与方法,旨在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水平,为社会培养更多身心健康且符合时代需求的国家公民与祖国栋梁。当然,随着社会、学校不断发展,现实条件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我们仍需要持续更新观念、改进方法,不断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水平,为实现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目标不断努力。

参考文献:

[1]唐新华,于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97.

[2]徐江虹.心理健康教育进公寓的有效途径与方法研究[J].南京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4(3):64-67.

[3]毛伯民.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进公寓的几点思考[J].教育与职业,2011(5):81-82.

[4]李若衡.朋辈教育在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中的作用[J].教育评论,2013(4):81-83.

[5]梅国英,庞杰.心理健康教育进公寓的途径[J].职业技术教育,2007(29):80-81.

第5篇

关键词:大学生;生活教育;生活指导;思政教育模式

随着经济发展和高等教育环境的变化,高校学生公寓的基本功能由简单的学习休息,延伸出人际交往、陶冶情操、渗透美育、提升能力、启迪精神的功能,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也因此而改变。学生公寓作为素质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在高校思政工作中具有重要地位。但是,目前大多数院校的公寓管理模式、教育方式还存在不足,功能载体单一。因此,立足当前大学生生活教育,以其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整合各方资源,积极拓展公寓育人功能,发挥育人合力,探索有效的大学思政教育模式,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一、“生活教育”和“生活指导”的内涵

陶行知认为,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有效的住宿生活并不是保持教育中立,而是要有足够的物质投入其中,促进学术与校园融合,进而促使学生在成绩、生理、精神方面的发展。

本文认为,生活教育是指,以大学生生活为出发点,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形式、载体立足于生活,贴近学生本人,符合学生实际需求,提升思政教育针对性和成效性,达到思政教育生活化的目的。生活教育强调以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立足其日常生活需求,在尊重学生、理解学生的基础之上,以学生的全面、自由发展为目标。

关于生活指导也有学者做了如下描述:生活指导是根据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生活、交往、职业等“交互性”的现实问题,对大学生提供广泛而具体的指导和帮助,解决传统的、单一的思想政治教育或心理健康教育所不能解决的具体问题。本文通过对独立学校学生的问卷调查得出:大学生生活指导是思政教育立足学生公寓阵地,从学生实际生活需求出发,拓展服务平台,系统地组织、引导学生开展与其成长密切关联的体验活动。例如学习理想信念、人际相处、礼仪礼节、心理团辅、职业规划、文体训练等体验活动,有利于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理解社会要求,促进自身素质发展。

二、新形势下开展大学生生活指导的现实意义

1.公寓的特殊环境决定了开展生活指导的重要性

学生公寓是学生休息生活的主要场所,学生有超过12小时是在公寓内度过的。由于生活习惯、性格特点、风俗文化的不同,学生在寝室生活的相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较多的问题。寝室也是学生最放松的地方,学生的学业、情感、经济等方面的问题也往往最先在寝室内显现。中央16号文件对于学生公寓思政工作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寝室生活问题一般容易被忽视,如果不及时解决,时间久了可能会成为大问题。因此,学校需要及时开展生活指导,加强生活教育中的思政工作,要做到防微杜渐,争取尽早解决问题。

2.生活指导与思政教育密不可分

生活指导是思政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思想政治工作要立足于生活,在生活中找依托、找契机,使教育生活化,生活教育化。学生的问题必然会在其生活的某一方面体现,思政教育不能脱离生活,要立足生活,在生活指导中渗透思政教育,才能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长处。学校要学会从学生生活出发,以生活为切入点,观察、掌握学生的状况,从而使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

3.落实以学生发展为本,深化“三全”育人体系的探索

要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首先要把学生培养成为懂得生活、热爱生活、珍惜生活的人,这也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展生活指导,学校要以学生的成长发展为根本目的,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使学生有担当、会沟通、会理解、懂得感恩。对于高校而言,加强对学生的生活教育,对学生开展生活指导,就是对“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有益探索。

三、大学生生活指导中思政教育模式的创新探索

1.以思政引领物业为本,构建适应新形势的公寓管理服务工作体系

开展大学生生活指导的前提是建立适应新形势的公寓管理服务工作体系,解决传统高校思政与物业、公寓与院系“两张皮”的难题。学校要建立相对独立的学生公寓思政工作体系,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构建思政与物业、公寓与分院的育人联动机制,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教育格局。

首先,学校要科学定位思政和物业的职能。明确学生公寓管理部门由学校和后勤物业公司共同组成,其归口管理部门为校学生工作部门。学校和物业公司分别负责住宿学生思政工作与物业服务工作,二者各司其职,又紧密配合。物业服务要以育人为理念,在思政工作引领下,达到思政与物业的高效互动,解决物业与思政“两张皮”的难题。

其次,学校要强化公寓思政力量,以党建为抓手,推进公寓内思政工作。在学校层面设立公寓“党员之家”工作委员会,全面统筹学生公寓各项工作。配备专职公寓辅导员队伍,并在公寓楼内设立楼党员之家、楼层党建工作站、党员责任区三级学生组织。在院系层面配备分管公寓事务辅导员、设立院系党员之家和公寓事务部,与公寓辅导员、公寓党员之家、楼层党建工作站进行有效的无缝对接,达到公寓与院系的育人联动,解决公寓与院系“两张皮”的难题。

2.以学生需求为导向,拓展公寓育人功能,提升服务理念

每一届学生都有其不同的个性与特点,如果德育学校还是根据习惯和经验来处理学生问题,往往达不到应有的效果,甚至会起到反作用。学校要高度重视学生的想法,充分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依托生活教育,将思政教育融入生活指导中,从解决学生生活问题出发,引导学生成长,从而取得更理想的效果。

当前,学生对于学习生活设施、休闲娱乐活动阵地有着诸多诉求,追求较高的生活品质。良好的硬件环境和丰富的生活区域设施为开展生活指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提供了保障。学校积极打造学生活动阵地,在每幢公寓楼设立了学生事务办事台、学生发展指导室、党员之家活动室等基础功能设施,同时广泛征求学生的意见,配置了阅览室、健身室、休闲交流吧、自习室等需求用房,拓展公寓阵地育人功能,更好地满足学生学习和生活需求,促进公寓育人工作。

3.以文化育人为核心,挖掘公寓文化内涵,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优秀的公寓文化是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在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价值取向、身心发展、人际交往能力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公寓文化是育人工作的重要载体,学校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不断挖掘学生的文化内涵,发挥文化育人的积极作用。

(1)全面化的文化育人内容。学校要将公寓文化融入到学习生活中,与体育、文艺、职业规划、心理咨询等内容融合,将理想信念教育、人文艺术教育融入生活教育,提倡从小处着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修养身心”。

(2)多样化的文化育人载体。学校要重视学生寝室、楼道、门厅、楼宇等阵地的文化建设。学校可以开展寝室创建大赛、特色楼层建设,楼名楼训征集等活动,构建温馨如家的门厅文化、楼道文化以及互助互爱的寝室文化和启迪精神的楼名楼训文化。

(3)特色化的公寓文化品牌。围绕学生的培养与成才,学校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积极开展“公寓文化节”等教育活动。历届文化节主题如“宁静修身养德”“家春秋”“居系缘”等,都体现了学风建设、养成教育、理想信念、爱与感恩、社会责任等深刻内涵。十年来,公寓文化节从形式简单、内容较少转变为丰富多彩、内涵深刻,从刚开始的几百人参与到了现在的万人参与,由自上而下到形式转化为学生主动策划实施。公寓文化节已经成为校园文化的盛宴,在提升育人环境、促进人才培养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4.以自主体验活动为载体,搭建多样化教育平台,发挥学生自我教育作用

学校要以学生骨干为主导,结合公寓活动,积极搭建生活区体验式教育平台,让学生参与生活体验,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和社会实践能力。学校可以围绕楼名、楼训,结合专业、时政、读书、创业、职业女性素质培养等主题,融合住宿学生的特点,利用丰富的功能房设施,充分发挥公寓对学生的组织作用,积极探索创建“一楼一品”的主题楼宇体验教育平台,从而服务于学生发展。

5.以联动育人为根本,整合公寓与分院资源与优势,建立育人长效机制

如何整合资源,有效发挥公寓与分院育人联动作用,是公寓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取得成效的关键。学校要以公寓为基础,以学生信息管理平台为通道,建立公寓管理与院系管理间的有效联动机制,实现“信息互通、功能互补、资源共享、齐抓共管”,以成为新形势下公寓思政育人模式创新的重要途径。

学校设计开发的集展示、宣传交流和学生信息管理于一体的体系,可达到公寓与院系信息互动的目的,为公寓与院系的工作联动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对学生信息平台的管理,公寓可以将学生在公寓的表现及时反馈给分院,分院再根据信息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并将后续教育情况及时反馈给公寓,加强了公寓和分院在学生教育管理、入党情况和党员培养考察等方面的联动。目前,我校已经形成了学生在公寓表现方面的各种制度,如反馈制度,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的考核反馈制度,推优、发展、转正征求公寓意见制度,党员学风示范岗,重点学生联动教育机制以及党员之家例会沟通制度等长效机制。

四、小结

生活指导是公寓思政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转变了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逐步调整了公寓思政教育的模式,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成效性,促进了学生的发展和成长。

参考文献:

[1]董宝良.陶行知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2]马冬卉,熊享涛.香港科技大学的大学生宿舍生活指导与管理[J].高教探索,2005,(03).

[3]闫玉,赫坚.大学生活指导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J].新,2006,(01).

第6篇

关键词:低碳经济 大学生 生活方式

自1997年的12月在日本召开《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三次缔约方大会时首次提出“低碳”理念,到2003年,英国在能源白皮书中首次引入“低碳经济”概念,再到中国政府于2007年正式引进并向国人宣传“低碳思想”,“低碳”俨然已成为21世纪的一个风行世界的“主题词”。而我国政府为积极响应这一时代号召,也采取了诸多相关措施。2010年上海世博会首次提出“低碳世博”,在世博会上,大到5万平方米的生态绿墙,小到一支“植物环保”笔,都无不彰显“低碳理念”。在今年的两会上,温总理也提出,2012年应着力推进国内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推动国际应对气候变化的谈判进程。两会期间,也尽显低碳之风,绿色环保的电动车,代替纸质文件的电子刊物等等。

而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里的一个庞大的群体,如果能切实的做到“低碳生活”的话,将对我们这个时代产生重大意义,也必定影响着我国未来环保事业的建设和践行。但就目前情况分析,我国1高校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的建立并没有预期中的顺利,在实际生活中依旧存在许多浪费资源的地方,并且以目前高校或者大学生的经济基础而言,实现高效能的节能减排仍然存在较大的难度。

1、低碳经济基本理论研究

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是积极承担环境保护的责任,完成既定的节能降耗指标;另一方面是为了调整经济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益,促进新兴工业,建设生态文明。[1]

低碳经济不仅对国家产业结构模式升级,科学技术创新有着重大意义,它对于转变大众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同样起着促进作用。“低碳经济”使人们逐渐转变了奢侈的消费行为,发展出一种清心寡欲的消费心理,回归到一种简单而朴素的生活方式,以节能环保的可持续发展为生活态度。而 “低碳经济”也正在成为校园热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注意到了“低碳经济”理念的重要价值,而它也在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方式。

2、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现状调查结果统计及分析

为了真正将低碳理念落实到行动中,此次调查采取了网络问卷的形式,避免了纸张浪费。我们借助网络平台,向各高校大学生发放问卷,共计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95份。调查数据统计如下:

从上述统计中可得出一下几点结论:

2.1 大学生对“低碳”等相关知识认识缺乏且认识较为浅层

普遍受访者都无法准确的解释“低碳经济”的含义,对于“低碳”的理解本身不深入,也无法在生活中有效地开展“低碳生活方式”。这将不利于其传播和普及。

2.2 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开展程度有待提高,仍存在许多不足之处

就目前的大学生生活方式而言,只有5%的大学生认为自己非常低碳,能时刻提醒自己节约一切资源。却又有9%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生活得一点也不低碳,存在较为严重的铺张浪费。从图二中,我们又能发现,在当下,废水循环利用、随手关灯、买旧书循环利用以及出门坐公共交通工具是大学生们在践行“低碳生活”方面做的较好的部分。不过,虽然政府早在2007年就颁布了限塑令,且政府一直在强调一次性物品对资源的破环、浪费和环境的侵害、污染,但是仍然有许多大学生未对这两项引起足够的重视,只有少部分人能做到不使用一次性物品或者在购物时使用环保袋。且在第五题的统计中,我们发现,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们仍然存在许多浪费的行为。首当其冲的就是浪费饭菜现象。有许多大学生不能做到吃多少买多少,买多少吃多少,而这是绝对不符合“低碳经济”的理念的。其次,对于纸张的使用比较浪费。在学校,纸张需求量很大,报废也很多,但是对于已用过的废纸回收使用的却很少。再来,还是老生常谈的节水节电问题。许多自习室只有一两个学生,但却开了整个教室的灯和电扇,浪费程度十分严重。且部分学生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离开后关灯关电扇,就造成了浪费的延续。

2.3 大学生对低碳的未来之路充满信心

根据第三题的统计显示大多数大学生对未来实现高程度低碳生活方式抱有较高的信心和决心。随着“低碳经济”“低碳生活”等理念的深入人心,在大学校园里,将会出现“低碳行为”常规化,细致化,全面化的现象。另外,可预见的是,伴随国家经济发展,以及我国为了履行对世界各国节能减排的承诺,政府会加大力度,在全社会范围内推广低碳生活方式,到时也会给校园建设低碳事业带去更多的扶持和鼓励。

3、构建大学生低碳生活方式的途径探索

根据调查报告中第六题的汇总结果显示,大学生可以通过自身修为和外界教育,来建立低碳认识,培养低碳意识,形成低碳生活方式。受访的大学生们提出,宣传教育就是途径之一。除此之外,我们还探索了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更快、更好的建立起一个“低碳校园”。

3.1 大学生要加强自我教育,形成低碳意识,“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做起”

作为一名大学生,应自主学习与“低碳文化”,树立低碳意识,构建低碳生活方式。坚持做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小做起”。例如,不使用一次性产品,随手关灯关水龙头,循环使用物品,爱惜粮食等等。并且,在自己已形成较好的习惯时,应主动提醒身旁的人,一起加入到低碳的行业中,践行低碳,减少碳排放。

第7篇

主体

1.研究大学生周末安排的背景和主要目的:

由于我们都是大一新生,对大学生活还不是那么了解,感觉大学生活是那么的无聊,抱着高中老师说的“大学生活是清闲的,轻松的”观念,我们对大学生周末生活展开了调查,让我们自己了解一下大学生活的状况。希望大学生活不是大部分新生说得那么无聊。

2.调查对象的选择及其简介:

开始吧,我们对调查对象的选择确实有点头疼,选花溪大众吧你觉得工作量大,只选一个学院的大学生吧,又觉得范围太小,好了,后来我们决定对整个南校区的大学生进行调查,什么生物科学学院,动物科学学院,材料学院……都有了。

3.主要方法:

通过实地观察和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展开了我们准备好的调查。

4.调查过程:

我们设计我们的调查问卷,全部调查问卷的题目都是我们自己亲手设计,问卷内容后边附有,感兴趣的到后边查阅。然后我们开始我们的问卷调查。有亲自到寝室去请同学们填的,也有上C语言课请同学们帮忙填的,还有早上跑足球场请晨练的同学填的,还有在食堂别人吃饭时打扰别人填的,都有,调查生活正是丰富啊。

这问卷调查中没遇到很大的困难,因为大部分同学都是愿意花那么几分钟为你填这个调查表的,因为他们也调查过。知道这还只是举手之劳。但也出乎意料的是,有些调查问卷收不回来,例如在寝室里发的一些调查表就没收回来,去收调查表的时候有些给我们弄到哪里去了都不知道。但还好,发给女同学的调查问卷都收回来了,给我们提供了有效的数据资料。总共发出去180份问卷,收回来147份调查表,其中有124份有效的,这就是我们以后进行资料分析的依据了。

然后是实地调查,我们有时候也去晨练,看看晨练的情况啊,有时还打电话问问我们社团里、学生会里认识的同学,问问他们的休息时间安排这些的,一方面体现了对他们的关心,一方面又能获得调查信息,何乐而不为呢?

我们还在网上发了几份问卷调查,但成功率不高,获得的信息颇少。

5.整理分析调查获得的主要资料和数据:

通过整理,得到如下信息:

(1)在我们调查的大学生里,大部分学生认为自己的周末生活过得一般,占60%的比重,有17%的人自己感觉良好,有14%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周末生活很糟,只有9%的同学认为自己的周末生活过得非常充实。

(2)周末大多数同学有足够的空闲时间,只有少部分同学认为没有时间。比例为4:1.而在这些有空闲时间的这些同学中又有40%左右的同学把它作为娱乐时间,有 40%的同学用于学习,有10的两者兼顾。没时间的主要是做兼职和进行各种培训的同学了。有49%的同学进行的培训有书法,音乐,舞蹈等,37%的同学学的是社团中要求的和社会办公,设计,口语等,14%的学习其他的。

(3)在娱乐中又分为很多种:打球的比较多,其次就是在寝室上网的、聊QQ的,都比较多。出去聚餐的,喝酒的比较少。平时周末娱乐消费大部分在100―300之间,少部分超过300元.

(4)关于周末和哪些人一起度过问题:65%的同学和自己的死党、普通朋友度过,有25%的同学和男女朋友一起过,7%的同学泡图书馆,只有3%的同学几乎独自度过。

(5)关于平时做锻炼问题和晨练问题:

总的来说,女生平时运动的很少,而大部分男生整个周都会做大量的运动,只有少部分男生很少做运动。晨练呢?大多人有时(偶尔)回去,占80%以上,只有20%的同学一直保持着晨练的习惯。

(6)关于周末起床时间:

在调查的同学中,数据分析有51%的同学在8:30左右起床,有20%的同学7:30左右起床,有17%的同学11:00左右才起床,有12%的同学6:30左右起床。

(7)关于周末熬夜问题:有50%左右的同学经常熬夜,有30%左右的同学偶尔熬夜,有10%左右的同学很少熬夜,有10%的几乎没有熬夜。

(8)关于周末睡懒觉问题:

有时会睡的大约占52%,睡得天昏地暗的和经常会睡的占40多,几乎不睡的只占百分之几。

6.研究的主要方法:

通过问卷分析和实地观察、通信了解。问卷分析用的是比例分析。在与观察的对比。

6.研究的主要方法7.对调查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这次调查考验了我们的毅力和耐心。调查还算顺利,除了问卷调查有些收不来外,几乎没大的问题。也让我们亲自了解到大学生活是个什么样子的。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还是有些过于清闲,尤其是大学新生,对自己的生活还没有合理的安排,大多都爱睡懒觉,没有再像高中一样过得那么充实,难怪人们都说大学生很懒。但业余生活倒是很丰富,有各种各样的活动要搞,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时间,可以学习自己喜欢和爱好的,也可以深入研究。话又说回来,相当一部风大学生确实有些懒,生活不是那么感觉良好,自由支配时间有了,业余生活丰富了,但早起的人少了,晨练的人少了,锻炼的女生少了。很多人感觉自己一天都在忙,但不知道自己忙什么,只有少部分是考研族,而大多只是为了考证和自强,没有很明确的目标。这是值得我们去思考的。希望我们的生活不再像大多人说的那么无聊。

报告总结:

本报告通过问卷调查和实地走访的调查形式,并通过我们小组对所收集到资料的科学性的研究讨论,基本上确定了我校在校大学生周末生活的情况,就现阶段来说,我校大学生大部分能够科学地安排个人的周末生活,而这部分学生中80%是大二及大三大四的同学,只有少部分(占20%)得是大一新生,究其原因,主要是大一的同学刚踏入大学的门口没多久,还不知道怎样合理安排自己的周末生活,他们之中的一些同学要么就是进网吧泡上一整天,要么就是晚上熬夜上网聊天而白天却睡的天昏地暗,情况不容乐观。而对于那些会合理安排时间的同学,他们会做一些有意义的事儿,比如,进图书馆看书,利用周末时间来赶超别人,做兼职,和新旧朋友联系,做志愿者,与同学聚餐,外出旅游,学驾照,或者是参与社团活动等等一系列社会活动。

面对少部分不会科学地安排周末生活的同学,我们期待着学校能给这部分同学心理上指导和生活上的引导,他们进入大学的首要任务是学好专业知识和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将来走出校园后能以学到的知识和技能为社会和国家服务,不从大的方面说,就以他们自己未来的而言,最起码不要以伤害他人的利益来赚取自己的一己私财。话说回来,有谁不愿意在大学这四年好好做出一番学习上学的成就呢?所以,我们希望这部分同学能尽快的恢复过来,找准自己的目标奋斗。

有一个重要且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是,由于很多学生在高中的梦想就只是进入大学读书,却没有想过要在大学里做什么,所以进入大学后就找不到方向感了。

大学生趋向于认为周末时间应由个人去安排,无需学校去管。大学生希希望周末活动可以自由安排所以对于大学生周末时间安排学校只能采取引导的的方式,号召教师在课堂上,在学校的各种传播媒介采取启发诱导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安排周末生活。

另外,从主观和客观双方具体情况来看,大学生周末时间中存在着学校和社会客观条件的制约性与学生主观需求的多样性矛盾。大学生希望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业余文化活动,健全各种管理制度来加以引导,而且大学生也热切要求能利用周末时间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参加社会上的实践活动,从而了解社会,培养自己的能力,为日后能有效的胜任各种工作打下基础。大学生这些主观需求是当今社会、经济生活的现实状况所决定的,是合理的、必然的,所以学校对此应予以重视。即使学校现阶段的客观条件还存在一点的制约性,但我们必须做出行动,做出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选择,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改善并创造条件,逐步满足学生的多重需求。

校园生活是社会生活的一个侧影,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必然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大学生是未来社会“精英,”是建设未来社会的“主力军。”

从以上调查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能够合理安排周末时间,对于自己的周末生活也感到满意。丰富多彩的周末生活展现了我贵大学子的精神风貌,虽然在年级间与性别间存在诸多差异,但这些是因为个人的兴趣爱好与人生目标的不同造成的,这一方面说明了个人间的价值的异同。

第8篇

关键词:大数据时代新理念;女大学生;生活方式

一、相关概念

(一)大数据理念

对于大数据的定义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界定,得到公认的是大数据的“4V”特性,即容量、速度、价值和类型。有人总结大数据是海量数据+复杂类型的数据,包括分析、带宽、内容三个要素,其核心因素是蕴含价值。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大数据的价值,但大数据只有数据、技术、思维三条件同时具备时才能发挥它的价值[1]。数据将会越来越丰富,技术困难也将会逐渐克服,那么发掘大数据价值的思维能力将会成为关键。从这个意义上说,大数据不仅是一种资源,更是一种理念,其最大的价值不是数据本身,而是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来改善和提高工作质量和水平,这就是大数据理念。[2]

(二)生活方式

马克思、恩格斯以及列宁在他们的著作中虽然没有直接指出“生活方式”的含义,但是其著作中的言论对于我们进一步加深理解“生活方式”内涵具有重要的意义。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们用以生产自己必需的生产资料的方式,首先取决于他们得到的现成的和需要再生产的生活资料本身的特性。这种生产方式不仅应当从它是个人肉体存在的再生产这方面来加以考察。它在更大程度上是这些个人的一定的活动方式,表现他们生活的一定形式,他们的一定的生活方式。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也就怎样。”[3]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生活方式是基于生产方式变化而产生的,生产方式是生活方式的基础,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人们具有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因此,不同的时代背景会有不同的生产方式,这种生产方式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决定人们的生活方式。

二、大数据时代新理念引领女大学生生活方式

大数据时代新理念引领女大学生生活方式,就是希望女大学生能够通过对海量数据信息的分析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利用大数据的价值改善其生活方式,找到自身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大数据时代新理念引领女大学生生活方式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学习渠道更加多元化。在大数据时代,利用“互联网+教育”的方式进行超时空的学习,储存在网络中的知识和信息通过学习的过程向各处流动。传统的大学学习模式基本是老师填鸭式教学、学生被动吸收,但是身处于大数据时代的女大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利用互联网来学习相关的一些课程,开阔自己的视野。一方面她们利用PC或者电脑在论坛上、贴吧上跟志同道合的网友进行交流学习,不再仅仅局限于老师定点定时传授和课堂学习了,这种不限时空的学习方式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女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越来越成为她们学习交流的重要途径之一。另一方面还可以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越性进一步地发展个人的兴趣爱好,实现其人生价值。比如一些女大学对瑜伽或者画画感兴趣,但是又没有充裕时间和金钱去培训班进行系统学习,在这种情况下她就可以在网上购买相关的视频进行自学来满足自己提升自我的需求,这样既节省了金钱又培养了兴趣爱好不断完善自身。在大数据时代,互联网的低门槛给这些女大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渠道,使她们发展自己不再局限于时空,给她们的生活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

其次生活效率得到大幅提高。在大数据时代,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已经被互联网所渗透,给我们的衣食住行提供了方便快捷的服务。对于经济还没有独立的女大学生来说,大数据的运用已经离不开她们的日常生活了。比如网上购物可以货比千万家买到物美价廉的商品,出门打车可以通过滴滴和优步提前预约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服务,出门聚会不再像没头的苍蝇而是可以参考网络上对商家评价来进行选择……这些都是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享受到的福利,使我们享受服务的同时提高了生活效率。女大学生作为受过高等教育的群体,她们对新事物的接受和运用能力都比较高,能够在生活中将大数据理念正确运用。

再次交友方式新兴化。大数据时代,女大学生的交友模式不再单一,不再是传统的以亲戚朋友为中心的朋友圈了。她们拥有更加与时俱进的大数据时代新理念,通过微信、微博、QQ、论坛、贴吧等社交媒体进行交友。他们可能是没有见过面的陌生人,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可以因为共同的兴趣爱好、价值观成为无话不谈的朋友。古人曾经说过“四海之内皆兄弟”,在当今交友不再有地域限制、不再有年龄限制,只要谈得来都可以成为朋友。这种交友方式可以让还没有进入社会的女大学生们通过与不同人交往感受到不同的文化,同时还可以因此更加了解社会,为将来进入社会提供必要的准备。

最后综合素质得到提升。大数据时代具有自身的特点,其传播的数据信息容量、速度、价值和类型更加多样性,从而对受众群体的要求更高,女大学生在大数据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要想跟得上时代的发展并且从中受益,必须要提高自身的各种素质,才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她们提高了创造性地获取和传播网络信息的能力并学会了正确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在大数据时代下,海量的信息人人都唾手可得,那么搜集信息并能准确有逻辑地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则显得越来越重要。互联网上的信息浩如烟海,要能筛选出有效成分,要能判断信息对自己的有用性,从容地面对汹涌而来的互联网信息,在最短的时间内充分、巧妙地获取对自己有用的信息。[4]一个时代越是进步越是对人们自身素质提出更加严苛的要求,女大学生作为时代半边天的主力军更应该具有大数据理念,不断与时俱进,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

三、结语

时代给了我们机会,时代又赋予我们使命,在新的一轮改革浪潮中,让我们再一次解放思想、释放能量,创造生产力。[5]大数据时代新理念从各个方面引领着中国女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使她们不断改善自身的生活方式,使其生活更加丰富多彩、积极向上。每个女生都是不一样的花火,她们拥有各自美好的生活方式,但这种生活方式没有统一答案,只有一个参考答案。女大学生在享受大数据时代带给她们福利的同时还肩负着时代的使命,她们需要释放能量进而进一步创造生产力,这就需要不断对自身提出新的要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这才是正确对待时代进步与发展的正确态度。(作者单位:长沙理工大学学院)

参考文献:

[1] 李恬.大数据理念与图书馆大数据[J].新世纪图书馆,2014(6):25.

[2] 李恬.大数据理念与图书馆大数据[J].新世纪图书馆,2014(6):25.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25.

第9篇

关键词:人际关系处理;人生价值观;大学的生活和学习的态度

On the psychological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Survey

Li yang guides a teacher: Zhao Lin Long

【Abstract】 the psychological condition of health and good psychological quality is a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must have the condition and foundation, but because in today''s competitive society,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problems of college students is not optimistic. This paper mainly through the three aspects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problems: 1.deal with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2.outlook on life and value; 3. treat the university life and learning . and pose 5 suggestions of solving the mental problem of university student.

【Key words】 interpersonal;values of life;university life and learning attitude

1 人际关系方面

进入大学校园后,首先面对的就是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包括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和异性关系等等。大学中的师生关系明显不同于中学时代,在安康学院大学生阶段性心理问题的调查问卷中显示(以下数据,均来自本调查):有73%被采访的同学坦言师生关系远比中学时代的疏远,大部分的同学较少与老师进行沟通。究其原因,从主观上讲,大学生的独立自主意识明显增强,依赖他人的程度大幅下降;客观上讲,大学生活中师生的学业关系密切程度低,再加上大学老师自身的学习科研和工作失误繁忙,也无暇主动找单个学生进行交流沟通,同时大多数学生与老师的交往明显显得不够主动。因此,师生关系变得更疏远,冷淡。

相对于师生关系而言,大学中同学的关系显得更加融洽,似乎也更被同学们重视。在同学的交往中,2/3的同学充满自信,勇于表现自己,较善于应对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经过调查发现,相同年级、不同的性别之间也存在一些差异。女生稍微弱于男生,这与女生通常比较腼腆、羞涩的性格有关;相反,男生则显得更加主动大方。

在与异往的过程中,大部分的异性关系是健康正常的,但是仍有30%左右的同学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存在问题,例如个别同学很少与异往,在与异性的交往中容易产生矛盾。通过调查发现,大一新生在与异往中比高年级的学生存在更加多的问题,这一点应该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

在人际交往中,当遇到不被理解的时候,有3/4的同学感到较难接受,会产生郁闷的情绪。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中,像类似情况容易引起心理问题,一些严重的人际交往问题甚至困扰着少数同学,另外来自不同方面的压力也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如果这些心理问题不得到重视,同学自身不能很好地解决,长期地压抑和积累将会使后果不堪设想。但是,可喜的是,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面对自己存在的心理问题,绝大部分的学生能够客观地正视并努力寻求方法解决。在解决方式的选择上,65%的学生喜欢进行自我的调节,而小部分的同学则选择与他人交流沟通化解自己的问题。大部分的同学选择的方式是积极健康的,这也是大学生心理日渐成熟的重要标志和体现。

2 人生价值观方面

虽然大学生涯有4年,但今天的大学生踏进校园之后已经面临着就业,人生规划,职业发展方向等问题。已经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理应理性地思考人生的意义,价值以及未来人生目标等现实问题。从调查结果中可以发现,九成多的大学生对未来的人生计划和发展方向有明确的目标,认为人生是充满价值和意义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的大学生的人生价值观是正确的,积极向上。但是也不能忽视少数的同学人生价值观有所偏差,对人生没有自己的思考,毫无人生规划,在生活中得过且过,消极颓废地虚度大学的宝贵光阴。这其实是对自身的不负责任,缺乏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对于这些同学,我们应该正确引导,帮助其培养和树立正确积极的人生态度,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并在此基础上做出自己的奋斗。

大学校园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绚丽多彩而复杂社会的缩影。陌生的同学来自五湖四海,来自祖国的各个角落。或来自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或来自相对落后的中西部地区;或来自繁华的大都市,或来自僻静的小村庄,当面对生活条件比自己优越的同学,每一位同学心中都会有自己的想法与心态。调查结果显示,95%以上的学生在看待穿戴比自己优越的同学时,并没有自卑感,不存在攀比心理,自我认同感强。这正是大学生日渐成熟的理性之所在,同时也是正确价值观的表现。

任何事情都没有一帆风顺的,经历坎坷与挫折不可避免。同样,幻想没有坎坷与挫折的人生、生活也是不现实的。相反,在物质条件日益改善的当代社会,人们似乎更加重视挫折教育。在很小的时候便知道在中日青少年夏令营活动中,中国青少年的抗挫折能力远不如日本青少年,这与日本教育重视独立生活能力与抗挫折能力的培养有一定关系。在调查的对象中,女生的抗挫折能力相对比男生要弱些,这其实也很正常,因为女生心灵、感情更脆弱些,而男生性格方面更加阳刚、坚强,古语也早已有之:“男儿有泪不轻弹。”但尽管如此,抗挫折教育也是必需的,提高心理承受能力也是大学生综合发展、人格健全的一个重要方面。

3 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态度

对大学学习生活的态度是因人而异的,受到个人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等多方面因素的制约,因而大学生对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的评价不一。43%的受访者认为大学校园学习生活精彩充实,然而,50%左右的学生认为大学校园学习生活平淡,感觉很一般,甚至还有极少数人认为大学校园学习生活过于枯燥乏味。这反映出很多学生对校园学习生活缺乏热情与激情,只是在被动地接受,而没有调懂自己的积极性,这才一个侧面还反映出大学生校园学习生活缺乏动力因素。

对于在大学生涯中如何发展自我的问题,63%左右的学生侧重于综合发展,兼顾学业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不过分地看重成绩,而另外37%的人侧重学习方面,大学仍一学习为主,这与个人大学学习目标的确立有关,有些人计划大学毕业后便踏入社会谋生存求发展,而有些人则偏向于做学问,这也正是大学生学习目标多样化,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体现,同时也反映了不同人对大学学习生活的不同态度。

当今社会在各方面竞争都日趋激烈,大学生学习、就业也不例外。有竞争就必然会产生压力。因此,面对大学学习、生活、就业带来的压力,如何处理就显得异常重要。才调查结果中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面对学习、生活、就业带来的压力,感到自信乐观,认为自己有能力应对处理,但是,仍有将近百分之三十的学生感到迷茫彷徨,不知所措,还有小部分人选择逃避。其中,大二学生面对学习、生活、就业带来的压力,比高年级学生显得似乎更加自信乐观,更加从容,也许大二新生学习、生活、就业的压力更小,感受到来自就业的压力远比那些即将踏入生活面临就业问题的高年级学生小,对他们来说,就业也许还有一段较遥远的距离,因此大一新生表现得更为从容、乐观。

4 对于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几点建议

4.1 拓宽交际范围,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在与同学相处时,首先要了解自己的优缺点,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有效的协调与控制情绪, 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带着一颗包容的心,友好、主动的与同学们进行沟通和交流。同时,要积极主动参加学院和学校组织的文体活动,掌握人际交往的技能和技巧,扩大自己的交友圈,在真诚、友善的基础上主动沟通交际,增加彼此的信任感,以提高相处和交际能力。

4.2 要有自己的职业规划。大学生要尽早设计明确的职业倾向,在对自己正确定位的前提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优势,弥补不足,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管理能力和实践能力。另外,要正视理想与现实、专业与兴趣的冲突,要学会在现实中重新认识自己,找到理想和现实的差距,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分析自己,不要整日为了忧虑而忧虑,要学会未雨绸缪,利用有限的4年时间达到自己预设的目标。

4.3 快乐的学习和生活。当前大学生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因此大学生在找出自身差距的同时,更要找到自己发展的潜力,通过不断丰富自身的综合素质来适应时展的要求。要时常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善于从学习中寻找乐趣,并时常带着愉快、自信的心情微笑地面对每一天。当自己的学习、生活出现问题时,不要只顾着伤心、苦闷、彷徨,适当的时候来一点阿Q精神,继而保持自信乐观的态度,尽量减少挫折感,缓解外部环境带给自己的种种压力。

4.4 改变观念,及时寻求心理帮助。过去,由于历史文化等传统原因,对人的个性心理问题的关注、认识和研究不够,往往把心理问题神秘化,甚至把有心理障碍的人看作是不可理喻的邪恶之人或洪水猛兽,致使有心理疾患的人也不敢张扬、不能就医。大学生作为一个高学历群体,要转变观念、更新认识。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都是一个人健康不可或缺的因素,有了心理疾患就像身体不适一样,应该及时去就医,以求得咨询、疏导,也就是说,对待心理问题要有一颗平常心。

4.5 学校要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氛围,建立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建立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心理健康咨询机构在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困扰、减轻心理压力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目前,许多高校已将其作为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机构。此外,学校应将其面向全体学生,通过电话咨询、网络咨询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同时各高校应经常举办大学生心理健康讲座,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测评,以全面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采取心理干预措施调节大学生的心理问题。

其次,建立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联系。大学生数量庞大,而高校心理咨询机构人员有限,致使心理咨询无法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要建设一支素质较高、责任心强、专兼结合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以加大对学生心理辅导和心理疏导的力度。同时心理健康教育者应积极主动与学生联系,了解学生心理动态,并创造条件及时与学生家长沟通,全面反馈学生状态,以减少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生。

通过此次调查实践活动,我们受益匪浅。我们不仅发现了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及问题,经过认真分析得出了一些基本的结论,并试着提出了我们对于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的建议及解决方法,以期能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裨益。

参考文献

第10篇

(一)对象

本次调查基于四川大学、西南财经大学和四川教育学院(已更名为成都师范学院,问卷采集时尚未更名,故此文仍称四川教育学院)三所成都高校,采用随机抽样方式,抽取不同学科、年级的学生,共发放问卷320份,回收问卷318份,其中有效问卷共254份,有效率为79.39%。其中四川大学113人,西南财经大学86人,四川教育学院男生55人,女生174人;大一22人,大二79人,大三108人,大四21人,研究生23人,博士生1人。

(二)方法

在参考一定文献的基础上,编制了“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调查问卷”。问卷在基本资料采集的基础上,按照奥尔德弗的ERG理论,主要分为三部分:生存需要、相互关系和成长发展。采用李斯特量表计分模式,即“非常满意=5,比较满意=4,一般=3,不太满意=2,很不满意=1”。最后运用stata12.0软件进行分析。

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调查问卷包含35个测量项目,具体项目如下:V1身材与相貌;V2健康状况;V3户籍情况;V4生活费情况;V5安全环境;V6就医环境;V7学校食堂情况V8校园超市情况;V9校外环境;V10学校交通状况;V11学校通讯状况;V12学校寝室环境;V13学校后勤服务;V14学校基础设施;V15社会环境;V16同学素质;V17学校的行政环境;V18教师教学水平;V19师生互动情况;V20抗压能力;V21家庭关系;V22独生子女情况;V23密友关系;V24朋友关系;V25情感状况;V26社交能力;V27学业状况;V28学校奖学金(助学金)情况;V29校园活动/比赛情况;V30自我技能;V31评优评奖的公平性状况;V32;学校、专业情况;V33所获荣誉情况;V34文化氛围;V35职业能力。

二、满意度因子分析

(一)因子分析适用性检验

在进行因子分析之前,应判断数据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采用KMO检验和Bartlett球形检验进行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KMO统计量为0.8902,接近0.9。Bartlett球形检验的统计量=3767.954,P

(二)提取公因子

因子提取的方法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旋转方法采用Promax斜交旋转,提取的标准为特征值大于1,最终提取8个公因子,累计贡献率为60.37%。

(三)因子的命名和解释

为方便对各因子进行解释,本研究对公因子进行promax斜交旋转,promax势(promaxpower)为3,根据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结果,对各因子进行命名。因子1(Factor1)中包含6个项目,包括V6、V7、V8、V12、V13和V14,该因子体现的是学校的后勤服务的内容,因此可命名为“后勤服务”(贡献率0.293;累计贡献率0.293);因子2包含9个项目,包括V27、V28、V29、V30、V31、V32、V33、V34和V35,该因子主要体现的是学生的自我成长的情况,因此可命名为“自我发展”(贡献率0.0694;累计贡献率0.3624);因子3包含3个项目,包括V17、V18和V19,该因子主要是反映学校水平的相关内容,因此可命名为“学校质量”(贡献率0.0622;累计贡献率0.4246);因子4包含6个项目,包括V16、V20、V23、V24和V25,该因子主要反映的是同各类人的关系等内容,因此可命名为“相互关系”(贡献率0.0426;累计贡献率0.4672);因子5包含3个项目,包括V9、V10和V11,主要是反映学校所处的位置带来的环境、交通、通讯等问题,因此课命名为“空间位置”(贡献率0.0401;累计贡献率0.5073);因子6包含3个项目,包括V1、V2和V15,主要反映的是自身的一些条件和社会条件,都属于客观条件,因此可命名为“内外部条件”(贡献率0.0342;累计贡献率0.5415);因子7包含3个项目,包括V3、V20和V21,主要是反应家庭的情况的一些内容,因此可命名为“家庭状况”(贡献率0.0319;累计贡献率0.5734);因子8包含2个项目,包括V4和V5,主要是生活条件的一些内容,因此可命名为“生活条件”(贡献率0.0303;累计贡献率0.6037)。

三、分析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后勤服务该因子,对生活满意度的贡献最大,且比重远远大于其他因子,因此,可以看出,该因子的改变,能够极大改善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状况。相对来讲,其他因子的贡献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且比重较小。

综合来看,因子1和因子2的总体构成了影响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状况的主因,这也与同学们的相关反映相匹配。同时,。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讲,显然大学生的需求中生理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是最重要的两部分,并且生理需求占比更大,这也从侧面验证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的层次性,进一步验证了本分析结果的合理性。

对学校管理者和社会来讲,本研究的结果表明,关注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特别是生活满意度方面,应当从学校为学生提供的服务和为学生提供未来发展的培训指导两方面入手,提高学生对于学校后勤服务保障的满意度,提高学生对未来发展的预期,从现在和将来两个方位全面的保障学生,才能够使投入产出达到最优,培养更加积极、健康、向上的新时代大学生。(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第11篇

摘要:当代大学生肩负着跨世纪的重任,在未来激烈竞争的社会里要承受来自大自然和社会环境的巨大压力,必须要有良好的道德,坚定的信念、意志和心理素质,才能支持自己建功立业,实现宏伟目标。本文通过对二外中文系03级的学生的生活环境及心理素质情况的调查,发现问题,寻找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保护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对策。

关键词:素质教育 基本文明教育 人生观教育 持久战

文明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从小学到大学进行了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为的是实现学生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优良素质的塑造。但在校园里看到的情景,使我们不得不深深思考:十几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现在大学生自身道德素质方面的效果有着极大的反差,不同程度地表现为集体主义观念淡薄,轻视劳动以及校园中的不文明行为、不礼貌现象增多。到了大学,我们培养的目标应该是使学生不仅掌握较为系统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而且要使学生在思想政治觉悟和伦理道德水平等综合素质全面提高。然而,近年来,在部分大学生中,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对思想道德素质培养持不太重视的态度。使得现在对大学生进行基础文明教育,成为社会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当今大学生中,不讲卫生,不懂礼貌,不讲公德,浪费粮食、水电等不文明现象比比皆是:买饭时乱挤一通,见到老师不打招呼,考试作弊成风,在课桌和墙壁上乱涂乱画,等等。这些都显示了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水平远远不及他们的文化水平。这确实令人挺担忧的。一些大学生对政治不感兴趣,不愿参加《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和政治学习。其突出地表现在“四多”上:即借故请假的多,无故缺席的多,迟到早退的多,上政治课看业务书的多。在调查中发现,约有10%的大学生无理想,大多数的大学生只有职业理想,1/3的大学生有政治理想或带有政治色彩的职业理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而有些人认为思想道德课没有用处,将来找工作时,用人单位主要看学生手中有多少证书,学过多少专业知识。少数学生还认为,思想道德素质再好,也不能顶饭吃,何必自寻烦恼,自己折磨自己呢?这些认识直接妨碍了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对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很不利。

这种状况是多方面造成的。首先,由于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文化教育普及程度还处于较低的发展层次,精神文明水平还不高。表现在家庭教育方面,许多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单方面的事情,忽视家庭教育,或者由于家庭知识构成较低,家长教育方式简单粗暴,使学生接受的家庭教育片面而简单。特别是近几年来,大学生中独生子女的比例越来越高,对他们的家庭教育不当所产生的群体性道德教育偏差,也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出来。其次,在学校教育方面,由于我国一直是考试教育,对学生的道德教育缺乏系统而完善的制度,大多数中学盲目追求升学率,道德教育形同虚设,使学生只注重考试成绩,不重视个人道德修养的提高。而“教书育人,有些教师往往是只教书,而缺乏寓于教书中的育人和缺乏‘授业’中的“传道”。”[①]这也是重要的一方面。进入大学后,学生的道德水平难于同知识智力水平相符合。而以前对大学生在舆论上的吹捧,也使许多大学生对自我评价过高,认为不再需要德育方面的修养,在这方面更加放松。另外,社会上的一些不良风气,如“一切向钱看”,腐败现象等,也对道德教育工作产生了许多负面影响。

对学生进行基本文明素质教育是手段,通过基本文明教育建立良好的校风,培养合格人才才是目的。要实现这一要求,基本文明教育必须分三步走,或者说应包括三方面内容。

第一,校规校纪教育。校规校纪是基本文明素质的规范要求和准则,与基本文明教育密切相关。它通过集体对个体的约束,纪律对“自由”的约束来形成一种秩序,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教学、工作和生活环境。校规校纪教育是基本文明素质教育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顺利在校园生活和学习的前提,是建立良好校风的重要一环。可以通过学校组织学习,听报告,大学生管理条例考试等形式,使学生对学校纪律、规定有个初步的认识。还可以通过橱窗对以往的学生违纪典型进行宣传,并在学生中展开充分的讨论,使他们用这些来警戒自己。

第二,基本行为规范教育。基本的行为规范包括基本的人际交际交往礼节,规矩的行为,基本的道德准则等。它不仅涉及到学生在校日常生活、学习、交往中的最基本的言行举止,也涉及到学生在家庭、社会中的基本行为,这是文明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难点。基本行为规范表现在人的日常生活的各种细小事情中,它是靠长期培养良好的习惯而形成。习惯的养成是长期的,而习惯一旦养成后要改变它是非常困难的。这方面的教育单靠德育课中的说教和开大会是讲一讲是远远不够的。习惯常常是一种无意识的行为,当学生按照习惯行为做时,在意识中他往往并没有想过应不应该这样做,而只是遇到某种特定情景时的下意识的反应。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首先让他们意识到什么行为是对的,什么行为是错的。这个可以通过在宣传栏里进行宣传提醒,或者学习、讨论有关文章等形式,使学生对自己的习惯进行思考。在此基础上,可以引导他们制定教室、寝室、食堂文明公约,并把查找身边不文明行为和订立文明公约过程作为教育过程。心理学认为,习惯的改变往往不是可以自觉完成的,而要靠外界的约束和刺激长期形成。所以,建立学生自律组织,如文明行为稽查队,对同学中的不文明行为随时检查、督促,对良好行为进行表扬、鼓励。当然,基本文明素质教育不可能一蹴而就,立竿见影。它是一个需要长期不断发展和巩固的过程。对于大学生中的不文明现象,要有充分的耐心和理解,不可动辄批评学生素质低,不如以前好。

第12篇

[关键词]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原则

一、重视生命的理念培养

(一)珍惜生命的意识培养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的目的是让大学生明白生命的重要性和可贵之处,让大学生懂得去珍惜生命。生命观教育首先突出体现在生命个体生命的存在上,“离开个体生命的自为存在,一切都会失去真实的承担者和前提。”只有让大学生懂得生命个体存在,才能论及生命的意义和生命价值的创造。离开生命个体去谈生命观教育,就是一种空谈,没有实际意义。

(二)生死观教育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必须加强生死观教育,使大学生明白生与死是自然界变化的客观结果,要能够以豁达、坦然的心态去探讨生死问题。生死观教育内在的包括“生”的教育和“死”的教育。首先,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要强调“生”。要让大学生懂得生命产生的不易,生命的产生给家庭,给亲人带来的快乐,强调生命的贵重性,让大学生懂得生命的价值。其次,要教育大学生正确的看待死亡问题,要让大学生懂得死亡的必然性和客观性。“古往今来,人如天地间之过客,匆匆走过世间大舞台,然后进入死寂且没有回应的另一世界。人类生老病死,就像宇宙间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三)生命责任感教育

造成部分大学生生命观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当前部分大学生的责任意识缺乏,在社会生活中缺乏责任感。问卷调查显示,当前部分大学生生命责任感缺失现象比较严重:对集体漠不关心,对父母、朋友缺少理解和关爱。生命责任感缺失导致部分大学生无法正确看待自我在社会、集体和家庭中的位置,很难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自我与集体之间的关系,在为人处世的时候以“我”为中心,心中只有“我”而忽视了其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正是因为缺少责任感,才导致部分大学生生命观出现问题,因此,加强大学生的责任意识成为了生命观教育的重要内容。

二、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原则

(一)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原则

大学生生命观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题中之义,思想政治教育有自己的教育思路、教育方法、教育原则。因此,大学生生命观教育要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的普遍规律实施教育活动,切忌不切实际的灌输和家长式的教育方式。在实际的生命观教育过程中,要根据大学生的实际状况,有区别、有选择的选择教育方法,避免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处理大学生生命观教育问题。

(二)整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性原则

既然造成大学生生命观产生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因此,大学生生命观教育不能仅仅针对生命个体或个体出现问题的某一个方面去进行教育,而是要从整体的角度去把握生命观教育,综合各方面原因,实施综合教育,坚持整体的原则,统筹分析。但是每个学生又有其个体的差异性,生命观教育在整体教育的“一般化”中要注意个体学生的“特殊性”,生命观教育要注意整体教育和个别教育相结合。

(三)变化、发展性原则

变化、发展性原则是要求我们在研究大学生生命观时要用发展的、变化的观点去看待问题。大学生生命观问题的出现是一个积累的过程,生命观的变化是一个动态的、量变的过程。每个个体生命的履历是不同的,因此我们在探究大学生生命观的时候不仅要考虑他们的现在生命观状况,也要追查他们过去生命观的情况,更要预测他们的生命观可能的变化,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予以疏导。

(四)疏导和治疗原则

大学生生命观问题有显性和隐性的表现,隐性的表现反映出个体大学生的生命观刚刚出现问题或问题不是很严重,可以通过教育、引导、疏引的办法来转移其注意力,及时的矫正其生命观扭曲的倾向;显性的表现则说明个体大学生的生命观问题已经很严重,如果单纯依靠教育的疏通和引导,对那些问题教重的学生是达不到理想的效果的,这时给以必要的心理治疗甚至是药物治疗才能解决问题。

(五)遵循实践锻炼原则

1、要生命观教育的生活化原则

生命观教育必须立足于大学生个体生命的生活之中,因为生命是在生活中存在、发展的。离开大学生个体的生活空谈生命观就成为了空中楼阁,成为一种不合实际的说教,是难以取得理解的教育效果的。

2、要生命观教育的体验原则

“体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方式,是人追求生命意义、实现生命价值、焕发生命活力、走向生命超越的方式,在人的生命存在、人的自我生命升华、人的精神的解放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学生生命观教育就要重视和培养大学生的生命体验隋景,在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中使大学生体验到生命的各种境况,体悟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3、要情感性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