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4:0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教师专业成长,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以何种视角看教师专业发展,决定了教师继续教育的内容、方式。本文拟从生态视野角度来探讨教师专业成长。
一、多角度视野下的教师专业成长
目前,国内外已有众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来探讨教师专业成长问题。其中,华东师范大学讲师姜永从女性主义教育学角度来研究,认为教师专业成长要关注教师个人生活史,个人生活史不仅是教师建构实践知识的基本素材,更是教师重构其自身知识的动力来源,生活史对教师自我发展、认同自身角色具有直接的影响与塑造作用,并且其产生的影响较为深远而不易改变;教师成长不仅仅是知识与专业能力的提高,更是人文关怀精神的成长;同时还要彰显教育者的非理性精神,特别是要让课堂生活变得富有教育激情。申继亮等人从心理学的角度提出观点,认为教师专业化要获得良好的发展需要教师具有良好的职业承诺、特定的知识结构和自主发展等心理基础,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心理机制的实质在于教学反思,教师职业的有效性、独特性和不可替代性是衡量教师专业化发展水平的标准。潘文光从组织文化的视角来思考教师专业成长,他认为在“学生发展为本”、教与学方式的转变、注重团队合作的理念引领下,以行动的跟进,感悟体验,努力实践,机制保障,内化价值来创建教师专业成长文化,从而达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
从上述的观点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探讨教师专业成长时,已经认识到了教师个体的心理、在社会中的生活经验对专业化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但这种认识更多的是从静态的角度出发,探讨教师专业成长时教师是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前提下,不断充实知识结构,从而达到自身专业成长的过程。事实上仅此还不够,教师是富有生命力的个体,我们还需要从动态的角度来探讨,即在社会这个方方面面相互联系的丰富的大背景下,教师专业化成长还将生发出哪些特点及要求。
二、生态视野下的教育观
已经有学者开始用生态思想来关照教育事业。所谓生态思想,是指人要充分尊重维护自然生物的权利和生态,维持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思想。那么生态视野下的教育观指的是在生态思想的指导下,思考解决教育问题时所形成的基本教育观点和理论。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初步确立起了系统整体观、动态发展观、互动开放观、尊重差异等新兴的教育理念,即学生在学校里的学习效果有赖于他所处的学校生态环境,和谐的学校生态环境应包括校园、教室环境与课堂教学环境;在信息化社会,在开放的教育环境下,要求我们教师的教育思想、教学理念具有开放性、动态性,及时转变教师角色;弥漫、充溢于师生间的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的互动,是学生心灵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坚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个体发展,承认学生间存在的差异,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
生态教育认为,人的潜力不是现在的和早已经存在的东西,而是在一种不断相互作用中生发出来的。潜力既不处于先天领域,也不处于后天领域,而是处于先天与后天的交接处。开发人的潜力教育者具有极大的责任。“生态教育”就是一种为改变各种知识之间生态失衡状态,形成各专业知识之间、知识与自我之间的生态关系的教育,它的目的是培养出真正具有智慧的“开放型的专家”。这种人是现代社会所要求的“全面发展的人”、“文化人”、“贯通而求洞识的人”、“通达而识整体的人”和经常获得“‘芝麻开门’式的智慧的人”。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种生态视野下的教育观与我们新课程改革所提出的理念不谋而合,它要求我们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认识到我们的教育对象——学生是一个“完整的人”、“发展中的人”,同时也是社会中的人,要关注他们的学习、生活等情感体验,保护好他们的创造性。
三、生态视野下教师专业成长的特点
在生态教育思想或生态化教育的影响下,教师专业成长表现出了它的独特性。
发展性:教师作为一个个体,在教育生态系统中,始终处于一种生态发展的状态。大凡教师的成长经历了从师范生到入门型教师,到新秀型、骨干型以及专家学者型教师等几个阶段。而在他们的专业成长中,自觉或不自觉地不断接受和学习新知识,不断更新教育思想和理念,及时调整教学方法策略和组织形式等。所以说,教师的专业成长是一个不断充实、丰富、完善提高的过程,并且具有创新、发展的特点。
合作性:在生态学视野中,自然界中的各种物种、环境间处于一种互生互补的共生状态,动物、植物和人类之间互相需要,互相支持,构成了一个地球大家庭。其中,每个物种既是主人,同时又都需要其他物种的支持,他们彼此是相互依赖,不可或缺。同样的,在生态视野下处于专业成长中的教师个体也与其教育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有着互相支持,密切相关的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要求教师具有合作性。特别是在提倡课程综合化的今天,教师应加强与其他教师的合作,共同分享资料,共同商讨问题解决办法,共同努力,这不仅可以减轻工作负担,还能增强工作的动机,并且从集体中汲取力量。同时,教师也还要求与教育管理者合作,向管理者阐明自己的教育理念和工作计划,与对方协商改革方案等,在交往合作中愉快地实现自身的成长。除此之外,教师还需注意与家长密切合作,争取各种社会力量的支持与合作,共同为学生的健康成长而不懈努力。
复杂多样性:事物是千差万别的,其发展也由于其本身的性质、存在的条件、与周围事物关系的不同而不同。在生态视野下,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呈现出复杂多样性的特点。一方面,教师个体间存在着差异,每个教师在成长中应从自身特点出发,从所处的教育环境出发,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自己,促进专业成长。另一方面,复杂多样性还体现在教师个人的素质上,一般来说,教师应该是一个多面手,除了能胜任教学外,还应该具有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科研能力、与人交往合作等能力。
主体性:在生态教育思想的视野中,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主体性是人的发展的根本动力,从教师的专业成长过程看,主要强调确立教师的主体意识和在教育实践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强调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
从生态视野的角度探讨教师专业成长,将有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到教师也是这个教育生态环境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成长不仅要追溯到过去,联系现实的各种要素,还要展望他的未来,让教师这个有生命的个体在人性化的培养目标下,他的成长道路力求能够走的更远、更广。
四、生态视野下教师专业成长的具体工作
过去,我国的教师专业成长中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许多教师仅仅把职业当成自己谋生的手段,对所从事的劳动仅仅停留在低层次的重复上,价值追求匮乏,理想与信念淡化。没有热爱的品质,缺乏对职业的激情,自然也就少了提升自己的内在需求和动力,对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也是极大的局限。如今,在全国上下如火如荼的开展新课程之际,大多教师认识到要与新课程同行,必须改变过去的旧理念,于是寄望能乘着这次的春风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但由于多方原因,许多教师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学校氛围是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对教师的价值观念、态度、信念、道德规范和行为产生潜移化式影响的心理环境。学校氛围的开放与否,关系着教师能否对自己更自信,并在学校的关心和支下发展和成长。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受学历水平和专业意识影响,教师专业发展所需的图书资料缺乏,感受不到社会的变化,不了解新兴动态,不能从其他途径获取经验和教训,处于不断重复自我的状态,找不到超越自我的感觉,抑制了自我的成长和提升。同时,教师这一职业在社会中的认可度,“教而优则仕”的传统文化思想及部分学校存在的各项政策偏向管理人员等,这些都在特定的情况下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教师专业化更快、更好的发展。
教师的专业成长是当前及未来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针对教师专业成长中出现的问题,根据生态教育思想,我们需要教师在合作的文化背景下,不断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实现自我的真正价值,“感受生命的涌动和成长”,“闪现出创造的光辉和人格的魅力”,从真正意义上体现教师这个职业的价值。因此,我认为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营造教师专业成长的和谐文化氛围。环境育人,在教育生态系统中营造出具有良好的教学氛围,充满人文情怀的校园文化,才能促使教师在当前充满激烈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在追求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通过各种措施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促进专业成长。在教师生态群体中建立强烈的学习文化和真诚的同事关系,信任与尊重并存,使成员自由地表达他们的观点,进而相互影响。学校管理者还应依据生态系统中的“最适度法则”,通过向教师提出挑战性的任务来激发广大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工作热情;科学公正地评估教师劳动,维护教师利益,尊重教师的专业权利,满足其智力及精神上的多方面需要。只有这样真正把教师的专业自主性发挥出来,教师的专业精神才有其存在的基础和意义。
2.营造教学实践与反思平台使教师超越自我,绽放生命的光彩。综观我们教师的专业成长,不外乎职前培养、教学实践和职后培训。如果说教师的职前培养是把一个“社会人”领进门,那么教学实践和职后培训则是促进教师不断成长的核心过程,它们相互依存,缺一不可。从生态系统出发,有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教师培训应注重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教师要经常性地主动开展案例学习、研究性学习或自主学习;有意识的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评价等能不同程度的促进教师朝着专业化方向发展。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知识的学习者,是以一种自己所从事的学科为出发点,一种自我提升的学习过程,使得教师既对自己所从事的学科有独到的见解,又对相关的交叉学科有熟悉的了解,还具备深厚的教育理论背景。他们的教学观念转变了,文化知识底蕴提升了,视野更宽广了,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轻松和愉快的“生活场”。
3.增强教师自我认同感,改善教师待遇,提高教师职业的地位。良好的教师职业承诺对教师个体专业化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也是教师获得专业化发展的内在心理需求。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教师拿着低薄的工资却承担着教育众多国民的重任,待遇的低下导致教师的职业认可度低,曾经一度造成教师需求量青黄不接,同时教师职业工作量的繁重性和时间上的长久性,这些往往形成了教师职业承诺程度较低。教师职业承诺程度底下限制了教师专业化成长。如何更好的提高教师地位,改善教师待遇,深入了解教师的内在需求,让教师专业化成长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去探索。
参考文献
[1]姜勇.女性主义教育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教育研究.
[2]申继亮,姚计海.心理学视野中的教师专业化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4,(1):33-39.
[3]潘文光.略论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文化的创建——组织文化的视角[J].教师教育研究,2006,18(5):26-29.
[4]张黎晓.论生态教育思想的基本原则[J].嘉兴学院学报.
[5]范国睿.教育生态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6]魏国孝.坚持生态教育思想,实现大学教育生态化[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6):78-80.
[7]边霞.试论“生态式教育”的基本思想[J].早期教育,2002,(9).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措施计划一、通过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具备教育技术能力是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名教师,要具有现代的教育观念,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知识,能有效的利用、获取、筛选、创新、评价信息,要具备数字化信息开发利用的能力,具备信息和教学设计能力,具备课程整合的备课能力。教师要从教学内容、学生、信息技术等角度考虑整个教学过程,使各个要素结合起来,融合在一起,做到真正意义上的课程“整合”。同时,教师要有较高的信息素养,转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把信息技术从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工具;能将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日常的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把信息技术运用到学习之中,从而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化。另外,教师要掌握现代教育技术的基本方法和基本技能,在教育理论指导下,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内容、结构、资源、实施过程有效结合,最终转变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能力。因此,掌握现代教育技术能力,会促进教师与时俱进,加快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脚步。
二、通过校本研修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校本研修是在新的教师专业发展形势下产生的新的教师培养形式,是为使教师尽快适应新课程改革而产生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方法和新技术。校本研修应该及时总结、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使研修活动课题化、系列化,营造良好的校本研修氛围,构建资源共享平台,实现研修促教、促教师发展、促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作为学校,不仅要抓好教育教学常规工作,而且要重点抓好课堂教育教学的研究,一方面要认真开展随堂课的听课、评课活动,与教师面对面进行课堂教学研究,把有关信息及时反馈,增强与教师信息交流和沟通;另一方面要组织主题鲜明、目的明确、针对性强的教学研讨活动,让教师们结合课堂教育教学、结合课改的先进教育理念,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抓住课堂教育教学的热点、疑点、难点问题,进行争论、商榷和研讨。通过研修使教师的备课、说课、教学反思、研究课堂教育教学的能力得到进一步的锤炼与提高,使教师之间达成教育教学共识,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从而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三、通过教学反思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善于反思,是教师自我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教师的反思是教师上完一个课题之后,及时分析总结这一课的成败,重新认识和作出评价,肯定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分析具体原因,及时提出改进教学的措施。教师的反思能增强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责任心,使教师在不断改进教学的过程中,借助行动研究,把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升到新的高度,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育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逐步成长为学者型、研究型的教师。任何一个教师,那怕是一个高明的教师,在其执教的过程中也不可能做到尽善尽美。审视和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决策和教学结果,可以有效地纠正教学观念、教学行为上的偏差,形成自己对教学现象、教学问题的独立思考和创造性见解,提高自我觉察水平和教学监控能力。因此,一个优秀的教师总是善于反思、积累、改革、突破,在不断的探索和反思中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教学风格,从而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四、通过博客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博客是教育博客中的一种,是各年级各学科的教师利用互联网新兴的“零壁垒”博客技术,以文字、多媒体等方式,将自己日常的生活感悟、教学心得、教案设计、课堂实录、课件等上传发表。这能超越传统时空局限(课堂范畴、讲课时间等),促进教师个人隐性知识显性化,并让全社会可以共享知识和思想。教师博客为教师搭建了一个广阔的学习反思、交流共享、教育管理的平台,为教师的专业成长开辟了一条有效的新途径,已越来越受到广大教师的青睐。教师博客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在教育教学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具体来说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教师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学习反思平台。2、教师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交流共享平台。3、教师博客为教师提供了一个新的教育管理平台。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教师博客的优越性,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更好地服务于教育教学,从而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五、通过课题研究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基于校本的课题研究应以教学改革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为研究对象,通过“发现问题——查阅资料——编成研究方案——根据方案去行动——反思总结”的基本流程,围绕同一专题多次多人反复研究,探寻教学对策,逐步解决,从而提高教师实施新课程的能力。其优势在于:(1)研究的问题来源于教师、教学之中,以“面对真问题,展开真行动,获得真发展”为目标,教师兴趣浓厚,参与热情高,可以有效地促进了教师对教育规律的认识、教育技巧的把握,强化了教育科研的能力。(2)克服了以往个人课题盲目性、随意性。可以以学科组、年级组、教研组为单位开展研究,可以三人五人自由组合成“志同道合”的研究组,将零散的研究整合起来,将“单兵作战”变为“集体攻关”,把培训、教研、教改相结合,培养了教师团队协作的精神,使学校真正成为一个教科研的实体。(3)课题组老师共同探讨,交流与分享,得到大量的信息,共同感受成功与困惑,整个过程就是组内成员一个互助互学互进的过程。这样,就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六、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开展听课、评课、公开课等教研活动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教师要具备创新教育的思想和转变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模式上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创新时间和空间,指导学生从接受性学习转变为创新性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创新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融合,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而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开展听课、评课、上公开课等教研活动不但能实现上述目标,而且能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而在上述教研活动中,公开课我认为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在公开课的磨砺中渐渐成长,大大缩短了教师的成长周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是成就名师不可缺少的磨炼。因此通过创新课堂教学,开展听课、评课、公开课等教研活动可以大大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七、通过加强教师的继续教育培训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继续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教育,主要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和技能进行更新、补充、拓展和提高,进一步完善知识结构,提高创造力和专业技术水平。知识经济时代继续教育又是人才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和基本手段,着重点是开发人才的潜在能力,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是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教学生涯中,通过专门训练和终身学习,逐步取得教育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从而成为一名合格的专业教育工作者的过程。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利用一切机会,加强培训学习。在教学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与时俱进,打破学科界限,增强教育智慧,提高素质,提高专业技能,从而来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总之,民族的振兴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只有教师自身实现了专业成长,才能在教学中左右逢源、游刃有余,才能成为真正有创造精神的教学者,从而培养出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人才。教师专业的成长是时代和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选择,要确立教师专业成长的理念,寻求到成长的最佳接合点,才能使教师专业成长平稳而迅速。
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具体措施1、组织教师学习、读书活动,大力营造书香校园,提高教师人文素养。1)学习课改理论,加强对新课程教学的研究,充分领会新课标的理念,贯彻新课标对各年级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使教师了解本学科的总体目标和分期任务,研究和改进教学方法,特别是对三类课程中探究课和拓展课的研究。2)鼓励教师多读书,开阔眼界,并为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的习惯,从而构建学习型校园。
2、建立青年教师成长档案,构建骨干教师梯队。要求每一位教师在教研组的指导下,结合课改的理念和新课标的要求制定个人发展目标和计划,并寻找出适合自身专业化发展的突破口,落实在教学工作中。
3、整合资源,搭建教师成长平台,促进师资整体提高。本学期我们本着“内部挖倔、外部借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原则,通过专家引领、校际联动、校本教研三类资源,帮助教师提高教育教学能力。1)邀请县研训员、学科中心组等专家来校对部分学科、部分教师进行指导。2)搞好联片教研活动,构建校际利益共同体。学习课改基地学校的经验,收集有用信息和教学资源。特别是我校薄弱学科,组织教师去学习。3)挖掘学校骨干教师队伍的力量,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通过上示范课、研究课等指导其他教师,另外各教研组每个骨干教师带教一位教师,通过听课、评课、磨课等促进教师课堂能力的提高。
4、加强课堂教学研究。教研组、备课组本学期的工作重点就是要深入研究如何提高教学有效,找准切入口,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骨干教师和优秀教师要积极参加和承担区级、校级研讨课和示范课。本学期学校组织教师上好学讲方式的课堂教学汇报课
5、注重教学反思,教师成长=经验+反思。反思对教师的成长影响巨大。实行教学反思是教师自我成长,自我提高的前提。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应该包括课前准备、课中实施、课后总结三大方面。在课前准备时反思能够避免错误的“再生”;在课中实施时反思,能促进课堂教学的“完善”;在课后总结时反思,能丰富教学经验的“积累”。可以说反思是一个教学过程的结束,也是下一个教学过程的开始。在实践中,用教学反思来审视自己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施,对教学效果进行反思和评价,必然会有新的认识和体会,将之记录,为更好地进行下一次教学准备条件,是非常必要的。因此我们要求教师要养成写教学反思习惯,鼓励每一位教师根据教学撰写教育教学论文、案例。
6、借助学校教师专业化发展平台,留下自己成长的足迹。学校为我们每位教师提供了一个载体,希望教师能把自己的教学经验、教学资料、资源、教学困惑等等上传到学校平台。学校可以把好的资料放入学校资源库,供大家共享,这样也可以加速我们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样也为自己的成长留下一点资料。本学期我们也专门安排老师负责这项工作,也希望对教师有所帮助。
采取多种措施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一、加强学习培训,丰富教师的思想内涵
首先,引导教师进行读书学习。通过定期给教师推荐阅读书目、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评选书香教师等活动,有效改进学校内部的阅读氛围,通过氛围的营造让教师感受到学校组织中的价值取向,从而不由自主地融入到读书中来。
其次,创造机会让教师通过培训学习。学校一方面通过印发名师的教改经验,不断向教师宣传新思想、新理念。另一方面,我们不放过任何一次教师外出学习的机会,多次派一线教师到北京、泰安、威海、青岛、潍坊等地培训学习,到兄弟学校听课学习,开阔教师们的眼界,拓宽视野。
二、实施合作研究,促进教师整体水平提高
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确保教师在合作中成长提高是我校的传统优势,《合作备课制度》《周研究课制度》等制度,为教师合作研究共同提高提供了保障。备课时备课组教师人人参与,做到了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我校承办的每一次公开课、观摩课等研究活动,都是大家合作的结果。《周研究课制度》为教师提供了经常性合作的机制:每周研究一节课,在备课组内进行公开教学,本备课组所有成员参与研究、参与听课、评课,做到四个一:讲一节、听一节、议一节、反思一节。
【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师专业发展;教师成长;终身教育
世界各国先后进入到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科技已成为经济的核心要素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而科技和相应的文化发展有赖于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即教育的发展。“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教育在新的世纪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教育改革成了一个国家是否得以持续进步的关键。而各国在积极地推进教育改革的同时,逐渐体认到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与此同时,教师专业化、教师的专业发展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成为世界教师教育关注的焦点,也成为教育改革的重点。信息技术促使教师专业化发展,教师需要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增强对信息技术的操作与使用,具备合理的知识结构,较高的科学文化素养,才能适应信息化时代培养复合型、通识型人才的需要。
新世纪是信息化时代,是追求高效率的优化课堂时代。当今世界,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学习方式,信息化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并对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信息的获取、处理、应用的能力将作为现代人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成为新世纪的人才培养的标志。素质教育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付诸实施并全面开展起来。关注素质教育的发展,思考与其相关的问题,对信息技术教育的发展十分重要。信息技术教师要摆脱以往的教育观念,从素质教育的角度来认识并实施信息技术教育,才能深刻理解信息技术给学生现在和将来生活、工作带来的影响。教师需要重新认识自己的专业发展方向,教师的角色需要发生相应的转换和转变,促进教育教学发展。
1.信息技术的含义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指信息处理过程中所运用的技术。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目前,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正逐渐成为信息技术发展的热点。
信息技术的应用即如何进行信息的采集、处理、储存,以至开发与利用信息。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人类文化的一部分,人们阅读报刊书籍、广播电视等各种媒体,都在谈论信息技术,介绍信息技术新的发展和新的应用,评论信息技术对人类的影响。信息社会是一个信息传播的大系统,人们自觉或不自觉的使用信息技术进行工作和学习。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带来了新的空间。
2.教师专业化及发展内涵
近几年,由于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进程日益加快,对教师工作质量和效率的要求空前提高。进行以教师专业化为核心的教师教育改革,已成为我国教育和社会发展的共同目标。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地、持续地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教师专业化是使教师从普通职业转化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教师专业化最本质的含义是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是教师不断学习、终身学习,不断丰富专业知识,不断增长专业能力,提高专业水平的循序渐进的过程。
关于教师专业发展的涵义,描述很多,教师专业发展是教师追求职业品质的发展,只有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才能使教学工作成为受人尊重的一种专业,实现自己的专业价值,并获得应有的专业地位;教师在专业发展中,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关注环境,将外在因素转化为自身的专业发展过程;提高自己的专业发展意识。第二,关注自我,正确认识自己的专业程度,分析自己不同时期专业发展的主题,不断超越自我;第三,关注进步,在专业发展中释放自己生命的活力,享受专业发展的成功体验,巩固自己的专业热情。现在教师的专业发展已经是教育体制改革提出的一个重要议题。
3.新时代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新方向改变传统教育教学观,依托信息技术平台,提升教师信息化教育教学水平。
21世纪是一个知识大爆炸的新世纪,新技术,新理念可谓日新月异,层出不穷。新技术,新理念共同相互作用,推动着知识经济的大发展。21世纪也是教育现代化的世纪,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新发展,经济社会发展对教育的依赖程度也越来越强。而教育的发展又离不开一支追求新理念新技术,勇于开拓创新的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教师是学校教育教学的灵魂,教师的素质、专业水平的成长将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成长和可持续发展。教师的教学能力将直接影响着青少年的未来发展。新世纪是信息技术融入各行各业的新时代,计算机、网络教育、多媒体教学已经全面进入校园。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对教育的新要求,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的教学给教育领域注入新的活力。如此以来,我们教师的一些传统教育观念要做以调整和改变,那些一支粉笔、一本书就能完成任务的思想和观念已经不能很好的适应新时代对教育的要求,不能适应现在社会的发展了。目前,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就对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提出了更新的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最先进知识的能力,还应具备会用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和指导学生的能力。为此,教师必须了解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媒体的表现形式及构成形式,掌握其基本的操作方法,学会各种课件的制作,以满足教学的发展。
常言到:“厚积而薄发”为了弥补教师在新技术上的欠缺,学校制定了详细的老,中,青教师培训计划。采取青年教师,带动中年教师,进而把资质较高的老教师带入新技术教学的殿堂的培训策略。为此学校分批次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学校还定期开展教师交流活动,展示教师学习成果。利用节假日,学校还邀专家来我校开设专题讲座和培训。针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和难题及时给予帮助,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学校的图书室也应教师要求,购置了与信息技术相关的书籍和报刊杂志,以供教师参阅。并且人人配备了笔记本电脑,方便教师学习新技术,来提高老师的素质,提升我校老师的信息技术水平,促进教育教学的发展。
通过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终身教育,有助于培养教师专业发展的创新意识。
随着新课改革的全面推进和发展的需要,教师们逐渐认识到,创新已成为教育的使命。为此,教师必须把握时代的脉搏,以一种创新的意识不断学习,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而这种创新意识的驱动器就是终身教育,因为只有自己不断地接受教育,才能适应时代的潮流,才能具有对教育变革的远见。任何一名中学教师,如果仅靠自己先前在学校所学的知识,远远无法满足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更不能满足时代飞速发展的需要。教师作为知识源泉和智慧结晶的传播者,应指导和协助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信息技术内涵,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素养,提高运用信息技术学习的能力。教师不仅仅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者,更应该成为一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领路人。新技术的出现,使终身教育理念成真。只有从学习的观点出发,率先学会终身学习,才能顺应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教育工作者。才能打造出适应时代要求的高质量,高水平的教师队伍。这些都需要教师顺应时代的发展,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终身教育。而信息技术的发展已为教学形式、教学手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思想的改变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4.多媒体技术与教师专业成长成果
当下,在我们学校信息技术手段应经成功应用到教师的学习,教学中。学校里学生也能熟练通过论坛,微博,qq群 等方式,实现了与教师的教学互动,我校在新课程理念下的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的是如火如荼。
电子出版物(如:电子书),是指基于多媒体技术的各类电子读物,它可以使学习者更方便、更快捷、更广泛地获取知识。这已经成为目前教师获取成长知识最有效的手段。
多媒体课件,是文本与多种媒体技术的结合,是一种非线性的多媒体信息网络结构和信息管理技术。可以对各类教学信息,如图片、声音、图像以及动画等多种媒体进行有效的整合和管理,增强其视觉感受,易于形成深刻的记忆痕,提高学习效率。多媒体课件教学让教师切实感受到了,教学的高效与轻松,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利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已经成为我校教师课堂教学的主阵地。
学科主题社区,是指以某一学科为主题、由一定规模的学习群体组成的网上交流空间。在社区中通过讨论、沟通、互动等共同经验过程,来分享和交流观念、知识、经验、信息和策略,创建集体的探究活动,扩展集体的知识和能力。其主要特征是合作、对话、反思和知识的内化。交流方式可以包括BBS、论坛、聊天室、微博等多种形式。利用主题社区成功的实现了我校师生间的良性互动,与教师间的工作学习交流。
网络学校,简称为网校,起源于互联网经济时代,试图替代正规教育的或辅助正规教育的一种网络产物。,借助网络,灵活多变, 实现网络远程教育的机构。是以网络为介质的教学方式,通过网络,学员与教师即使相隔万里也可以开展教学活动;此外,借助网络课件,学员还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真正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对于工作繁忙,学习时间不固定的职场人而言网络远程教育是最方便不过的学习方式。通过网络学校,我校教师已经成功实现远程研修,学历达标率达100%。
计算机支持合作学习,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简称CSCL),顾名思义,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尤其是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建立协作学习的环境,使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讨论、协作与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协作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是传统合作学习的延伸和发展。由于它是建立在CMC(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译为以计算机为中介的交流)机制上的一种学习方式,拥有众多的优点,所以近年来倍受人们的关注和青睐。它代表了两种趋势的汇合点,即普遍渗透于社会的计算机技术和新的学习方式的汇合。在协作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发生了变化:教师成为学生中的一员,其角色转变成指导者、咨询者、设计者、调解者;教师要掌握的不仅仅是教学内容的逻辑序列和目标的合理安排,更多的是学生的协作情况、学习进程的规划设计;教师进入CSCL环境要明白如何才能成为学生学习的得力助手,并适应新的环境。
在信息技术全面,广泛,深入进入教育领域的今天,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将出现新的变化。新世纪,信息技术条件全面推广下的教师,要敢于冲破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全面认识到信息技术条件下,新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教师要想适应时代的发展,就应该将“发展信息化技术教育,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作为信息时代赋予我们当代教师的职责,充分利用信息技术资源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从而使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不断得到发展,同时也为学校全方位工作实现教育现代化贡献力量和智慧。
参考文献
[1] 郝克明. 《跨进学习社会: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8月1日
当前教师专业成长的方式,除了自身努力地实践、阅读与思考,听报告、讲座等成为了常规的研训手段。久而久之,研训方式的单一引发了教师的倦怠感。这引起了我的思考:如何通过校本研修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问卷调查,了解需求
我们深入教学一线进行访谈,开展了问卷调查,以了解教师当前在教育教学方面的内在需求。我们的问卷调查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亟待解决的课堂问题是什么?你采用了哪些方法来解决,效果如何?对学校的教研方式有哪些意见或建议?
二、立足问题,专题引领
了解了教师的真实专业需求,研训这盘棋就有了方向。确立专题后,扎根课堂教学,我们进行了切实有效的行动研究,如“有效组织教学,提升课堂效率”的研讨活动。
这种研训方式做到了教研有主题,科研有载体,为提高当前课堂教学效益,发展学生、成长教师,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一次研讨活动解决一个方面的问题,大大提高了研训的效能。
三、促进反思,深化认识
一次完整的专题研讨活动不仅包括活动前的观察、分析、研究,还包括活动后的后续深入研究、提升研究,即每一位参与研讨活动的老师在活动后联系自己的教育教学情况,进行比照,深入思考,形成个性鲜明且较完善的反思。我们不仅让教师关注班上学生的实际情形,更引导教师关注运用新的策略后,有何变化,其效果是好还是坏。如是课堂教学设计的研讨,我们要求教师不仅关注教学目标的设定,更引导关注学生活动的目标设定;不仅重视达成教学目标的策略选择,更注重让教师思考各教学环节的设计意图。另外,我们还特别重视引导教师对教学活动设计及实施情况进行反思。
我们更鼓励参与研训活动的教师根据提供的专题课例撰写案例反思文章。教师参与研讨,交流经验,奉献智慧,同时也获取信息,增长见识,开启思路。这一过程使教师无形中获得了很多书本上、课堂实践后无法获得的启示。要引导教师在每一次活动中进行反思、总结、提升,由“讨论别人”到“琢磨自己”。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一是在本次研讨活动中,我奉献了什么有价值的观点或方法?二是哪一位同行的什么意见(方法)最使我受益?三是本次活动对我今后的教学有哪些影响?通过反思,教师不再是案例之外的“局外人”,而是置身其中审视自己的教学实践,进一步引发对以前或今后教学教研工作的深层思考,提升自己的教学研究和实践能力。
专题研讨改变了教师的“行走方式”,变“你讲我听”“你讲我记”为交流探讨与主动反思,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不仅为教师成长创造了多主体、跨时空、低成本和高效率的教研环境,更提供了民主、平等、对话、协商、合作的校本研训方式,这种研训方式将悄无声息地渗透在教师教学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照亮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
教师专业成长指教师在专业训练和主动学习的基础上,不断实现专业成长的过程。新《规程》明确提出幼儿教师应该“具有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及相应的文化和专业素养”。如何促进和提高幼儿教师专业成长是当前幼儿教育完善与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也直接影响到幼儿园课程改革的质量。
一、加强理论学习,夯实专业基础
1.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培训计划,规范教师培训管理制度,按教师的学历、年龄、业务水平、工作能力、实践经验,分层提出培训目标。2.开展专业理论培训。定期组织理论培训,通过邀请专家讲座、阅读理论书籍等,掌握理论知识,吸收新鲜知识信息,不断实践检验、研究发现,形成自己的教育理念。3.利用课余时间集中学习。通过印发相关学习资料,利用课余时间让全体教师参与到新课改的理论学习中来。让教师从思想上重视新课改,从理论上深入掌握新课改,不断提高教师的思想与教学水平。4.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培训。采用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让教师观摩名师教学实录,并展开充分的交流。
二、提高综合素养,全面充实自己
新时代对幼儿教师的要求是不仅要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还要具有广博的人文知识、良好的沟通组织能力、精湛的技能技巧、优良的师风等。要切实做好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经常开展师德师风教育、读书活动、技能技巧大赛等活动。不断提高教师综合素养,真正做到将《指南》的精神内化于心,对每个年龄段每个领域的目标了然于心,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
三、通过业务培训,提升教师能力
组织教师积极开展园内公开课评比、游戏设计、区域角环境创设、月主题活动创设等,提高全园教师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通过听评课,活动反思等锻炼了教师技能.每学期派教师外出培训学习,定期对全体教师进行专业素养、班级管理、技能技巧等方面的培训,促进教师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教育水平和专业技能迅速成长。
四、加强督导检查,促进规范发展
1.教学活动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点,要狠抓教学过程的各个细节,制定出符合幼儿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教育目标,分解到学期、月、周教育计划及一日活动设计之中。教育内容的选择,在突出养成教育、生活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实现五大领域内容的有机结合,根据幼儿年龄特征和兴趣爱好,把区域活动与主题活动有机结合,相互渗透,结合节日和季节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教学活动,创设适合幼儿能力发展的区域游戏。2.深入班级听课,检查一日生活常规管理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学期末,要求教师上交教育笔记、教学效果分析小结及各类总结,做到有检查、有记录,把平时的工作纳入学年考核,使各项工作走向制度化、规范化。
五、组织赛课活动,为教师提供平台
赛课活动不仅能全面实施素质教育,还能进一步加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激发幼儿园内部的活力,为教师搭建展示自己的舞台,通过赛课活动,引领教师聚焦主题背景下的集体教学,实践“帮助幼儿自己的教学理念,研究有效教学环节与教学行为,形成高效的师幼互动。每名教师将在设计、执教、观摩、研讨的比赛过程中,学习反思,获得专业提升,并形成自己的教学特长。
六、开展园本教研,加强教师交流
1.理论实践相结合。幼儿园组织教师扎实开展多种多样的学习活动,如教师外出学习回来后和大家交流探讨等学习方式,明确不同年龄段幼儿培养目标,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提升教师的学习和总结能力。2.积极开展教研活动,鼓励教师参与教学活动设计和创新。开展全园教师听评课活动,每位教师通过设计活动、集体说课、教师听课后再进行评课和活动反思,逐步提高了教师的备课、说课能力,在课程教育研究方面也有进步。学期末通过教学效果检查、探讨和反思使教师树立师幼共同成长的观念。
七、开展教学反思,引导教师自我调整
教师的专业成长既是建立在不断学习的基础上,同时又要重视幼儿在教学中的具体反应,要通过教学反思,来总结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这样才能为后续教学做准备。为此,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教师在课上认真观察幼儿的一举一动,认真记录下各种教学信息,课后开展教学反思,分析自己的教学行为。可以单独进行,也可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让教师在反思中总结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真正将幼儿纳入教师的教学之中,这样更加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从而使幼儿教育教学更具科学性与合理性。
八、开展“传、帮、带”,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
在课程改革理念层出不穷的今天,不少教师感到迷惘,不知道这样的理念与自己的教学实践存在怎样的联系。为帮助教师解决诸如此类的问题,我们提出了“学、研、培”这一促进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思路。
一、带着问题展开学习
学以疑为始,教师心中实际的“疑”正是启动有效学习的基础。为深入了解教师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疑惑。我们经常采用深入班级与教师交流,或开展调研等方式,捕捉教师的迷惑,并遴选出典型的教学问题,组织教师通过各种途径的学习想办法解决疑惑。为此,幼儿园购买了大量幼儿教育的专业书籍、报刊、音像资料及教学软件供教师自由借阅;还建立了校园网络,方便教职工上网查阅资料。多途径的资料提供,为教师通过学习来解决疑难问题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另外,我们还带着问题邀请省、市知名幼教专家来园开设专题讲座,通过教师与专家的平等对话和交流,直接帮助教师解决在教育实践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并指导教师如何从自己的教学中捕捉实际问题来开展适合自己的研究。带着问题的学习,不仅针对性强,而且提高了教师学习的实效,有效地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二、开展多种形式的研讨
多样化的教研形式可以激发老师研讨的积极性。一是开展基于教学活动现场的各种上课、听课、说课、评课、议课活动,如“一课多教”“同课异构”,等等。这样的教研活动,紧扣“过程”,追求“真实”,强调“合作”。使教师在个人的实践体验与群体的观察和反思相结合的过程中,教学经验不断提升,教学行为不断改善。二是开展体现《纲要》理念、彰显个性特色的各类交流会、报告会、研讨会等集体教研活动。这类教研活动主要是针对教育教学中遇到的一些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主题学习研究,让教师在相互质疑、答疑,展开辩论的过程中,既解决问题,又在互动中生成问题,引发教师进一步思考。三是开展读书交流会、信息会、教师经验超市、观点展示会等交流型教研活动,让教师在融洽的氛围中分享同伴的经验。四是开展反思性教研活动。教师的反思能力是其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因素,也是现代教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我们建立了以园为本的教研制度,创造性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学研究活动,并把教师反思能力培养的重点落在让教师掌握一定的反思策略上:自我提交反思策略与问题反思(录像课自评);行为记录反思策略与反思教案(教学感受及教学体会);同伴交流反思策略与反思札记(教研组讲评反思)。通过教学与反思性评课的活动,重视每位教师的积极参与,帮助教师互相切磋教艺,使教师逐步改进和优化自己的教学过程。
三、开展针对性的培养
心理学研究表明,领导以信任的眼光让员工做从未做过的事,干从未干过的工作,他们的兴趣、胆略、能力、工作热情会迅速得到提高,即“赏识+使用=培养”。我园就是根据这一思想来培养青年教师的。一是开展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汇报活动:由青年教师向全组同行上汇报课,然后由教研组长组织大家议课、评课,就课堂中的师生关系,教学重点难点的把握,教学任务的完成等方面进行“会诊”。二是聘请骨干教师为青年教师的“导师”。由“导师”与所指导的青年教师就同一个活动,共同备课上课。或“导师”先上示范课,青年教师再上实践课,或青年教师先上汇报课,“导师”再上研究课,以促进青年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三是在课题研究、教改实验上,大胆启用青年教师。如我园省级课题“幼儿综合素质发展性评价研究”,市级课题“体育活动与幼儿个性发展研究”,共有23位青年教师参与研究。
实践证明,“学、研、培”能有效地触发和良性地推动教师教学观念和行为的转变,让每个教师在感受到成功快乐的同时,获得专业的快速成长。
一、当前英语课堂教学听课、评课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听课是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没有主观能动性。因此听课很容易流于形式,不见实质内容。原因之一,教师的科研精神匮乏;原因之二,听课教师听前的准备不足;三是没有用心听课,人到心未到;四是教师的工作压力大,劳动强度也大,时间与精力不足。若老师工作超负荷,课都调不开,如何听评课?
2.评课因为碍于面子,评的都是些大话、套话、空话,没实际内容,不能有效提高课堂教学的水平。评课往往落入俗套,一个模式,缺乏创新。比如说评教学效果,都从教学效果上评,都说效果良好,究竟好在哪里就没有具体评论了,无新意,没有发挥集体智慧。原因有四:一,没有积极听课,或受自身能力与水平的限制,不会听课,不会评课,所以受之前教师发言的影响;二,只评教师的教忽视了学生的学;三,对教研活动的目的认识不明确,把每学期听多少课当成苦差事,没积极参与;四,学校或教育主管部门没有规范的运作机制和检查力度。在文件下达或布置任务时,可操作性研究不充分,自然调不动教师的积极性,也形不成浓厚的科研氛围。
二、对策分析
1.多数教师认为多听课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可是公开课安排时间太紧、太挤,集中在某一个星期或某几天,加之教师仍需上课,造成撞车。所以建议公开课分散在每一周一节,在备课组内循环,且定主题定内容,通过多种形式评课。如同事互评、专家点评和学生学的反馈。日常教学过程中主要是同事间互听互评和学生学习结果的反馈,来提高教学水平和学生学习的效果。要把这个过程做实,专业理论的学习是不可或缺的。评课与专业理论的学习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一举两得一箭双雕,何乐而不为呢?从专家点评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专家的视角与侧重点,可以更好地促进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所以,建议从学校层面,多给青年教师提供这方面的平台,多方位多角度地约请各类专家来校听、评课。
2.改变评价机制,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既评长处也论不足,逐渐形成良好的评课氛围。评课者不局限在当地几个教研员和校内几个资历较深的老教师身上,建立起一个相对宽泛的评课队伍。这支队伍一定是从当地一线教师中抽取勤于笔耕、勇于钻研教育教学规律的、具有一定教科研精神的教师来组成。在评课活动时,要有学生代表参与,因为教师永远无法从学生的角度对课堂进行评价。评课内容力求多样化,不仅评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把办学条件、师资力量也纳入其中,力求多角度全方位的立体互动式评价,从而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3.强化教科研氛围,坦诚交流,共同进步。评课前,应组织简短的课前介绍会,授课教师简短地介绍自己的教学思路以及运用到的相关的教学理念,再加上学生的特点及学情分析。这样对于听课的教师而言,事先有个心理准备,先设计自己会怎么上这一节课,进行比对,也才能结合课堂实际有的放矢地进行评课。同时大家要统一认识,要认识到听课、评课的目的是对课堂本身进行分析评价,对事不对人。实事求是、畅所欲言、各抒己见、敞开心扉、从而互动起来,达到教学业务水平的共同提高
三、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如何听课评课
1.怎样听课
听课需专业理论引领,听课需用心,听课需带着学习与研究的心态去面对。具体来说,听课需做到以下几点:一,听课前做足准备。首先听前要明确上课教师所教授的内容,带齐听课用品,不因小失大。其次要明确自己为什么听课,听课时要做什么。二,听课时不仅要关注教师如何教,更要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对于学生的学习活动,听课者应该关注的是:学生是否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学习活动中学生经常做出怎样的情绪反应,学生是否乐于参与思考、讨论、争辩、动手操作,学生是否经常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还要看学生的学习方式、课堂表现、态度和习惯,等等。教学是一种学习活动,本质是学而不是教;而且教师活动是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而展开的,因此在关注教与学双边活动时,更要关注学生的活动。三,听课中,认真观察和记录。教师听课要集中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随时记录听课中的亮点和疑点。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听、要记录、还要思考。运用所掌握的教育教学理论来观察教师的教,要看他用什么教学方法来处理重点、突破难点和诠释疑点的,还要看他如何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的。要仔细捕捉每一个细节,随时记录,以便评课时拿来讨论。听课中不能忽视学生的学,要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看学生参与的情绪是否高涨、是否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本节课是否具有良好的实际教学效果,等等。四,听课后,及时思考和整理。听课后要对自己的记录进行思考和整理,把自己的疑团,对方的亮点反馈给授课老师,并与其一起探讨如何才能把课上得更精彩。然后结合自己教学实践与实际情况,吸收他人有益经验,改进自己的教学。
2.如何评课
在叶澜教授看来,一堂好课要达到“扎实、充实、丰实、平实、真实”五个“实”的基本要求。巴班斯基说:“分析一节课,既要分析教学过程和分析教学方法方面,又要分析教学结果方面。”
听课是评课的基础,评课是听课的升华。没有听课就无法评课,听课之后不参与评课,就不可能对所听的课具有全面深刻的认识。你还会失去解决疑点的机会,也听不到其他同行的不同视角与侧重点,失去进一步学习的机会。所以,听课后一定要进行评课,且评课要及时才能更有效。那么怎样去评课呢?笔者认为,要评好课需从以下几点入手:一,评课要全面、透彻。首先要对听课过程中所作的记录进行思考,寻找教育教学理论支持,把教学实例提升到研究的高度。思考全面,才能评得全面。全面的评课除了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这两个主要方面,还需考虑学校的教学条件、学生的基础和教师的个性特点等。全面评价教师的教无外乎从教学目标到教学效果的全程评述。主要是评教学目标的制定和达成情况:教学目标的制定是否以学科课程标准为指导,是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难易是否适度;教学目标是否体现在每一教学环节中,教学手段是否紧密围绕目标,为实现目标服务。二,评教学内容的组织处理:教师是否根据学生和教材的特点、教学条件组织处理教材,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布局合理、新旧知识连接有序,知识结构层次化,课堂张弛节奏适度,形成波浪式的教学过程。三,评学生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思考、判断、推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要善于训练学生的智力、意志、作风等,突出能力的培养。四,评教学方法:成功的课堂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学方法的恰当使用。优秀教师更善于采用灵活的教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考、判断、推理、应用。五,评师生配合:高质量的课堂教学,师生的配合默契,课堂秩序活而有序。教师幽默恰当的导入,创设合理的提问,生动活泼的讲解,往往能把课堂气氛变得轻松、和谐,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六,评教学效果:课堂教学效果是课堂教学活动的落脚点,是评课的重要依据。课堂效果评析主要是看学生的学,看学生是否会学,是否学会。教师是否顾及学生全体,是否每一个学生在其现有的基础上都有所收获。另外,还可从教学语言是否精炼、有效,指令是否明确、简单,及教态是否自然得体上来评。最后,教师评课要转变观念。评课是为了共同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共体进步,所以要畅所欲言,不搞假、大、空。
总之,听课,是一种学习的方式;评课,也是一种学习的方式。但是,只有学会听、评课,才能真正学到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真谛。要做到会听、会评,有两个基础:一是要有教育理论的学习基础;二是要有多听、多评、多实践的基础。有了这两个基础,再加上自己的教学经验积累,就会有听课、评课水平的飞跃。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广大教师必须扩大自己的视野,重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职业能力,并具有广泛的合作和沟通能力,与学生的合作、与同学科教师之间的资源共享,与跨学科教师的相互交流,以求知者的身份,投身到这股互学习、争提高的中去,在听课中学习,在评课中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提升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时俱进,更好地为教育服务。
教育高速发展到今天,教师专业化发展已演化为教师成长的趋势和潮流。它即是一个时代性概念,又是教师成长的时代标志。受“科研兴教”、“科研兴校”的启示,在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路上,“科研兴师”已然成为一种共识和教师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突破口。
所谓小课题是基于教师个体经验和个性特征,镶嵌在教育教学的情景和行动中,以特定的教师、特定的课堂、特定的教材、特定的学生为对象,其研究是对实践中产生的困惑,通过发现规律―查阅资料―编制方案―依案研究―反思总结的基本流程,围绕中心问题,以专题研究的方式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小课题研究是一种“面对真问题、展开真行动、获得新收获”的实践研究行动。
一、 小课题的价值力
就小课题研究的一般意义而言,资阳市教科所副所长刘怀明曾这样说:小课题研究从自身的教学出发,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研究问题小,但意义深远,研究活动和教学紧密结合,小课题研究真正让学生获得了最大最优的发展。从更宽泛的角度分析,我认为:
(一)小课题研究是教师教育科研的“敲门砖”:教育科研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研究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解决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但现在教育科研之所以论为摆设、作为花瓶、视为点缀、当为时髦,无外乎是找不到研究的方向和对其价值认识的模糊。要知道小课题正是介于教育科研与教学案例、教学后记之间的一种较为理想的研究形式,教师容易介入、研究容易深入、成果容易形成,甚至教师可能在不经意间就自然的由小课题步入了教育科研的行列。
(二)小课题研究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奠基石”:教师专业化要求教师在自己整个的专业生涯中,通过自身专业训练,获得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
二、 小课题的生成点
据相关资料介绍:小课题具有“小、近、新、实”的外显形态,也有“求真、求善、求美”的内部特征,单就小课题生成而言有关资料也详括了“十因”之法则,但我认为小课题的具体生成点还有待探讨之。
一个课题是否值得研究,需要综合考虑课题本身的科研价值和研究的可行性,好课题他的认定标准我认为有:(一)体现“三重性”:1、追求针对性,即小课题应该是迎着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而去,为解决实际问题而生,而且课题要从当前的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实际出发,观众有针对性、和代表性的期待解决的问题。说简单点也就是研究要有的放矢。2、突出开放性,简而言之就是小课题必须有适度的研究空间,适于教师的自主研究。3、增强有效性,有效乃是一切研究工作的生命,是从事小课题研究必须考量的根本问题,有效者乃有用、好用、适用也。(二)突现两个“有利于”:1、有利于实践操作,无从着手的或只可作纸上谈兵的小课题是毫无价值的,一个好的课题必须是通过某些技术手段和方法可具体操作化的。2、有利于培养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虽然课题仅以小课题定义,其特征显现也不如真正意义上的科研项目,但我们在确定小课题时务必要求其”科研”含量。(三)捏准一个“度”,这个度我们可以理解为深度、广度、信度,但其基本的内涵还是应该体现在教师能从”整体上把握、从局部上考虑、从微观处着手、从实践上落实”。(四)确定一个“重点”,小课题因其“小”,所以其解决的问题不可能多而大,在实际中我们基本要求一个小课题集中解决某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勿多勿烂,最好是一个人能在一定时期内切实予以解决.
三、 小课题的创新性
创新是研究的生命和灵魂。一项研究价值与否可以从课题上反映出来,但课题本身只提供实现价值的可能性,课题的真正价值只能通过研究过、研究结论最终得以实现,而其价值的大小又往往取决于课题本身所具有的创新性。
(一)课题的前瞻性:好的课题应该具有独创性。选题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研究目的,立论要充分、合理,教师要在全面占有资料的基础上形成课题。由于课题中研究问题与研究对象往往浑然一体密而不分。因此,我们此处的“前瞻“包括提出的问题要新、研究的对象要新两个层次。
(二)方法的新颖性:不论是行动研究、个案研究还是叙事研究,我们都必须尝试应用新手段、新方法、新技术,这里可以提供的方法方法有:调查法、观察法、统计法、个案法、实践法、尝试法等,教师在研究中可视课题而综合使用之,以利于获取最有价值的信息。
(三)成果的突破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课题所提及的创新是非科学的定义或普遍意义上的创新,我们在此把“创新”标准降低,定义在“超越自我、超越前人”之上既可。所以我们不要过度的受限,在研究中不能重复别人的研究,也不概括别人得出的结论,而是立足自己有价值的课题,以此为本,应用合理的方法与技术,去获取有用的信息,从而得出新发现、新观点、新见解。以形成自己研究成果的独创性。
四、 小课题的操作化
课题的研究总体上遵循“个人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的方式,可以说三者的结合是一个课题研究成功的基础,,但就具体操作而言,,我认为应该把握五个阶段,,三个关键:
五个阶段分为:(1)准备阶段:其中包括材料罗列,方法选择以及方案的确定,(2)资料收集:包括阅读书籍、查阅文献、收集书面材料,通过考察、调查等方式获得直接的研究材料,或通过体验取得相关资料。(3)整理归纳材料:寻找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得出新的研究结论。(4)充实材料、撰写报告或论文。(5)形成报告或经验推广。
可以说这五个阶段是具体小课题研究的正常轨迹,但课题要取得实质性、突破性的结论和观点,我们还必须把握三个关键:(1)理念的指导:我们要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先进的理念是必不可少的,有时候甚至可以说是理念先行,所以,教师在研究时,要广泛涉及相关专业的理念,要让自己的思想走在研究的前面,才有可能实现研究成果的突破。(2)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小课题研究的基础,是小、课题研究的必要累积,所以教师在课题研究中,必须学会收集大量的个案,,学会把个案以故事的方式生成并以故事方式进行讲述,从中发现共性的、理性的、内在的东西,从个案的点点发现中架构起小课题的新发现、新观点,应当说个案研究是小课题的支撑点。(3)反思:反思是教师对自身实践和研究进行的有意识的、系统的、持续不断的探索思考。课题研究是否按预期开展或是否取得有价值的成果,反思是一个标杆。如果研究实实在在,那么反思就应该覆盖研究的全过程。
由于小课题具有“短(周期短);小(切口小);快(见效快)的特点,是教师看得见、摸得着、融得进、搞得起的研究,所以,教师专业化发展以小课题为起点是一种理性,到实践中、到小课题中去体现受益多多。
一、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的基本介绍
1.教学反思
所谓教学反思,指的是教师针对自身实际教学行为而进行各方面问题的总结和分析,主要包括教学目的、教学效果以及教学方法等方面。教师在此期间为了实现教学有效性,将自身教学与学生学习有机统一,真正做到教有所用,与此同时,提高自身教学实践的科学性。细化后的教学反思,主要表现为:教师及时针对教学行动进行细致总结和分析,对于实际教学中产生的问题持续回想,并以相关教学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提高自己。例如,当教师进行课前教学设计和计划时,要确保已有的计划和设计具有合理性,从而促进教学目标的顺利完成。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学目标的实际效果与预设效果可能存在一定出入,然而这时正是教学反思的最佳时期,通过反思重新解读教材,重新制订教学计划,重新深入了解班级学生,以此确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这不仅能够提升教师的反思意识,而且还能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2.专业化
所谓专业化,即指职业的专业地位、专业现状以及专业性质等均达到相应的专业标准和范畴。教师专业化,指的是教师在职业发展中,经过系统化培训之后提升的专业水平、专业精神以及综合素质,该过程也是教师专业化成长的重要过程。
二、教师专业化中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1.有利于提高反思意识和能力
农村教师为了实现自身的全面、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地积累学科知识以及教学反思,教师发展主要通过教学行为来体现,然而教学行为又通过教育理念来彰显。从中能够看出,教师贯彻实行反思性教学,促进自身发展的同时,还能提高个人反思能力和意识,因此,教师要提高对教学反思的重视程度,注重教学反思的总结和积累。教学反思产生于教学实践,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能够及时发现自身在教学中的不足,对于教学不足,教师能够持客观态度,在此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创新教学方法,新型教学方法应用于实践的过程中,还要再次进行教学反思,直至达到预期良好的教学效果。只有反思教学进入良性发展状态,教师才能准确、全面地进行教学整合,才能促进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的真正提高。
2.有利于及时解决教学问题
反思教学能够为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手段。教师针对疑难问题进行课堂探究时,这时教师首先要对以往的教学情况进行总结和分析,同时,及时意识到自身的教学缺点,以清晰的解题思路和规范的解题方法重新审视教学内容,以此缩短问题的解决时间,优化教学质量。教师在开展反思教学的过程中,不仅要明确教学结果,还要针对已明确的教学结果进行二次反思,从而全面解决学生的学习疑惑,以此促进教学问题的顺利解决。除此之外,教师的反思性教学,能够提高教学实践的合理性,并且反思阶段即教师发现新问题的关键阶段,它能极大地提高教师的教学自信心和责任心,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高度。
3.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在常规教研中,教师个体被动专业发展
在传统的校本教研中,教师的教研活动始终遵循的是自上而下的活动路线,强烈地受到学校内外行政人员、教育教学专家及教育政策的影响,表现为一种“常规的教研行为”。在技术理性主义的教育观下,教育、教学被看作是一个传授系统,即用他人设计好的课程达到他人设计好的培养目标的知识传授系统,教师在其中鲜有发言权,只是教学研究成果的接受者和消费者,无奈地扮演着技术人员的角色,其实仅是一个操作工人。技术理性下的“技术型教师”专业发展模式,强调教师被动执行,不要求教师主动思考自己在真实的教学情景中遭遇的困惑和自己教学行为的后果。在这种以技术型教师培养模式为特征的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个体被动专业发展,教师是“被造”的。
在传统的校本教研中,还表现为经验主义至上,教师的教研行为总是依赖于他们在实践中的经验积累,但是在实践中不少教师的经验是重复的。“并非所有的经验都能给人以教导,并非所有的经验都能导致经验的增长,经验只有经过反思才具有保存的价值。”[1 ]美国杰出的心理学家波斯纳指出:“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中所积累的经验如果没有通过教师的反思,这种经验就是狭隘的经验,充其量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2 ]因此,他提出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入的思考,即使教了一辈子书,也往往会因为缺乏对经验的反思,不能通过反思和批判将缄默知识(教学经验)显性化,不能通过反思重建经验以超越自我,那么他将永远停留在一个“新手”教师的水平上。通过反思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改进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提升校本教研品质,是近年来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随着社会和教育的发展,技术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教师个体被动专业发展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变迁和新课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传统的校本教研正面临着提升品质,助推改革的重大抉择。
二、构建校本教研“反思生态”,让“常规教研行为”向“反思教研行为”转型
构建校本教研“反思生态”,无疑是基于教师专业发展和有效提升校本教研品质的首要抉择。校本教研“反思生态”是指在学校教育生态系统中,通过校本教研主体与校本教研反思文化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以反思为核心的教师专业生活习性。在校本教研“反思生态”下,教师的“常规教研行为”将日渐自动化为“反思教研行为”,逐渐形成反思行为习惯,以提升校本教研品质。
“在校本教研活动中,如果没有教师对行动的反思,校本教研工作就变成了在同一水平上的不断重复”[3 ],是一种高耗低效的技术性操作。有研究说明“教学反思是教师有意义的专业成长的必要条件”[4 ],所以,学校应为教师构建校本教研“反思生态”,为以反思实践培养反思型教师为特征的教师个体主动专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外在环境,从而为“技术型校本教研”向“反思型校本教研”转型创造有利条件,进而走出校本教研因缺失反思而形成的低谷。“反思型校本教研”模式的构建源于“技术型校本教研”存在的弊端。在“技术型校本教研”中,“教师扮演的是技术人员的角色,教师只是注重对行为和技能的训练而忽视对行为和技能的思考,忽视在其具体的教研实践情景中的体验、理解和创新”。[5 ]由于教师教研场景中的教育情景是一个动态的变化场,情景发展多变,其间充满了“非确定性”因素,教学因人而异,没有固定的模式和教学技能可以效仿,教师只能凭借自己对教育、教学的理解和领悟,对“非确定性”教育情景创造性地分析、判断和抉择,因此“技术型校本教研”已不能适应发展多变的教育情景。而“反思型校本教研”是一种反思型教师培养模式,是教师主动专业发展方式的优先选择。
在“反思型校本教研”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系统学习教育理论、开展课例研究、撰写教学反思案例、撰写教学日记、对他人和自己进行观察、分析他人的典型案例、与他人交流对话等形式进行教学反思,学校可以通过案例教学法、反思性教学、行动研究等凸显反思性的教研活动来促进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改进与专业水平的提高,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一条便捷的发展路径,促使教师短时间内由“技术型”的教书匠向“反思型”教师转变,助推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
三、构建校本教研“反思生态”,让反思成为教师专业生活的习惯
校本教研只有从“技术型”转型为“反思型”,教师才可谓是走上了专业发展与教学改革之路。在校本教研转型的过程中,一直以来习惯于“技术性实践”(教师仅凭自己有限的经验进行简单重复的教学实践)的教师,在“反思型校本教研”的发起上往往显得有些被动。对这一部分教师来说,无论是在工作场景(教学过程、备课、办公室同事的交流)中还是在教师专业发展场景(参加培训、新课程赛课、研究课)中,反思并不是他们自愿的行为。他们会认为,自己教学中最主要的做法就是钻研教材和倾听学生,还不如把反思时间让自己钻研教材来得收获大。无论从情感上还是从认识上都不太乐意去反思。俗话说,“久居芝兰之室,不闻其香;久居鲍鱼之肆,不觉其臭也”。尽管教师的习性,诸如教师的态度、教师对自己的期望,还有教师是否有足够的、连续而安静的思考时间,以及教师的探究能力,都是能影响教师教学反思的最现实的因素,但是,只要学校构建起校本教研“反思生态”作为教师的专业生活环境,只要他们身处其中,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会受到学校教研文化的浸润。只要这种文化以其潜移默化的方式把它的信念、态度、习惯和做事方式渗透到教师的身心中,并明确地向教师表明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样的做法会受到支持和回报,他们在明白了其中的功利性目的后,反思自然就会成为他们的专业生活习惯。可见,“教师是否反思是学校教研生态文化与教师动机作用的结果”。[6 ]
半个世纪以来,教师专业化成长经历着“被造”到“自我成长”的转变。这说明“教师的发展是教师主动学习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改变的过程”。[7 ]构建校本教研“反思生态”,就是为教师营造专业成长的文化环境,为教师“自我成长”生发内在动力机制,以缩短教师专业发展从“被造”到“自我成长”之间的距离,而让教师得以持续地自主发展。
(注:本文系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室2012年度校本教研专项研究课题“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研究”(立项编号:XBJY1252)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信阳市第五中学,河南 信阳,464100)
参考文献:
[1]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鱼霞.反思型教师的成长机制探新[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3]赵明仁.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中的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金美福.教师自主发展论——教学研同期互动的教职生涯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5]叶澜,白益民,王枬,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
一、以理论为先导,促进教师反思
观念是行为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依据。因此,我们有计划地学习纲要和规程,并组织教师进行考试。在学习中每个老师都带着任务来,带着问题来。在每周的教研活动会上,要求每个老师对自己的一次活动进行反思,然后大家来讨论。促进教师对不同学习中的理论知识进行对比,刺激教师进行反思,从而解决困惑不解的问题,促使教师们带着疑问去实践中探索的愿望,去不断学习国内外的优秀案例,从而使教师切实转变观念,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促进了教师的反思。
二、做好活动前的反思工作
1.目标的制定是否合适
目标的定位要适合孩子的认知能力,看其是否能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否能激发孩子学习的兴趣。在一次《水的秘密》公开活动课上,执教老师读完自己的教案让大家来讨论,大家觉得目标定得太低,不适合大班孩子上课。在大班试教过程中,由于知识面太浅,整个活动过程不到十分钟就完成了。第二次在中班试教,效果完全不一样,活动过程井然有序,幼儿的积极性很高。
2.教学方法是否恰当
以往听过的一些公开教学课,老师只顾自己讲得有声有色,教态亲切,其讲课水平是无可挑剔的,但一点也没有顾及幼儿的感受,幼儿成为了一个完全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还有些课教师准备了大量的教学玩具,很多的现代化教学设备,如有一堂课是认识树叶,老师准备了各种各样的树的图片和各种各样的关于树叶的课件,可唯独没有一片实物树叶。其实树叶随处都有,真正的实物远比那些花里胡哨的教育实用得多。这就是老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上的失误。
3.重点难点是否突出
每一节课,教师都要定位它的重点部分和难点部分,要引导孩子如何攻克难点,安排在突破重点的教学环节要时间要相应多一些,还要有充分的操作时间。
三、活动过程中的反思不容忽视
教案写好了,准备工作完成了,并不代表课就上得好,课堂上老师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孩子的积极性和兴趣的调动都是很重要的。每个学期,我们都规定每位老师听课不得少于15节,所以没课的老师每周都要去听一至两节课。听课老师基本上是带着教案去听课,结合教学实际,及时提出疑问,及时进行教学反思,反思的内容主要是:目标是否完成,是否关注孩子的情感体验,教具的运用是否恰当,师生在课堂上的交流和合作是否充分,幼儿的情绪是否积极高涨,提问的方式是不是引导性的,最重要的是教师对预设与生成的处理是否正确,也就是课堂应变能力是不是灵活等等。
四、课后反思是关键
上完一节课后,对自己的教学理念,教学效果,对孩子所起的效应进行反思是最关键的,但也是最难的,最迷茫的过程。幼儿园的课后反思要从幼儿教育的特点出发,应有自己的特色。在做课后反思时要注意一下几个方面:
(1)反思要及时,在上完课后总有一些感想,如不及时反思,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会淡忘,所以在反思中要发现问题,总结经验,并要有记录。
一、充分认识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我们身处在信息时代。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正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其在学习过程中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学习的方法,有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为更好地适应信息时代给教学带来的变化,这就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及时跟上时代的发展,树立全新的教育观念,勇敢面对挑战,抓住机遇,积极投身于对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研究和应用之中,尽快提高自身能力。
二、提升教师现代教育技术能力的对策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今教育改革的制高点和突破口,为了跟上教育信息化的步伐,我们就必须积极采取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一)加强校本培训.提高对教师的现代教育能力的培养
1.更新教育观念,奠定理论基础。学校通过邀请校外专家开展专题讲座、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培计划”、全国继教网远程培训、优秀教师外出培训进修等手段,让教师们亲身感受到现代教育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主要地位及其应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引导教师树立适应信息时代的教育观念。
2.依托全员培训。奠定人才基础。为了让教师更快更好地掌握电脑技术,在培训中.要充分考虑到不同年龄结构教师接受知识的能力。年轻教师对新鲜事物有强烈求知欲和较强的接受能力,而老教师相对于接受新知要慢些。在学习时应针对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提出不同的要求,其培训进度、内容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如:对年纪较大的教师,只要能熟练进行电脑操作,了解办公软件的使用,运用现成的教学资源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就可以了;对年轻教师可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会利用互联网信息资源进行有效的收集、整理,掌握PowerPoint制作多媒体课件、Flash制作动画等。这样可以较快地推动教师的学习质量和进步.既满足年轻教师的学习欲望,又帮助老教师消除畏难情绪,提高使用水平。另外。教师学电脑主要是运用到教育教学中,所以在培训中我们要淡化理论知识的讲解。加强应用软件的学习和上机练习。因此,应将深奥的理论讲得通俗易懂,使教师便于理解。如在讲授PP,r制作时,结合教师的教学实际,一步一步地制作一些简单的教学课件。使教师们明白原来课件制作也不是很难。经过培训,广大教师不仅电脑水平得到了提高,更重要的是教师应用现代化教育技术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实现了由“学电脑”变成“用电脑学”“用电脑教”的转变。
(二)以应用为突破口,让教师在工作中提高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积极为教师创造好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在注重信息化硬件环境建设的同时。还应加大软件建设,如购置课件资源、多媒体教学光盘、资源库等,以满足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为教师自觉的学习和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提供有力保障。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就是为教育教学服务,不断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学校就提出了要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特别是应用于教学。每位教师要将日常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情况(使用次数、效果、时间等内容)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下来.便于学校管理和督促,对未能及时完成任务的教师进行通报。学校还定期组织教师开展基于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技能比赛.让教师深深地感受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不是简单的应付就可以的,而是只有在不断的使用过程中才会有收获、有提高,这样才有利于学校的信息化的发展,才能最终提升教师的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三)鼓励自学,在实践中锻炼现代教育技术能力
电脑的特点是操作性强,只有亲自动手,亲自实践,才能真正提高自己的信息能力素养。我们积极提倡教师在工作、学习中多用电脑处理日常事务。只要能用电脑处理的事情。就要尽可能让电脑来做,如编写教案、制作简单的教学课件、学生成绩统计等。只要教师利用电脑解决了实际问题.尝到了“甜头”。那他们学习电脑的兴趣也自然而然地增加。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提高了工作效率,方便了工作;同时,教师也从中看到了其优越性,增强了学习和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兴趣和热情。因此,我们应紧跟信息时代的步伐,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从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人手,建设一支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具有信息素质和业务能力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适应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