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教学案例评价意见

教学案例评价意见

时间:2023-05-30 09:14:06

教学案例评价意见

第1篇

环境影响评价是环境类专业的必修课,具有专业性、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的特点,要求学生既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要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更要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和归纳能力。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一种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这种教学方法对一些诸如英语等学科的教学还是有益的,它可以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教学过程得到提高。但对于一些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如环境影响评价则显得有些陈旧,这主要原因是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按部就班的授课,由于环境影响评价的很多内容是条条框框式的,很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难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既使课堂显得沉闷,又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有必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法教学是以案例分析为主要手段,以参与型的学习方法,促进学生对所掌握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的学习和运用,让学生置身于案例的情景中,能够帮助学生分析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1 案例法教学的特点

案例法是一种启发性、实践性很强的教学方法,有利于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得当,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其主要特点有以下几点。

1.1 注意学生能力的提高

案例法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正确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学生能力的提高可通过如下步骤实施:首先,在分析案例前,学生需要完成有关案例的知识准备;其次,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环境影响评价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学生遇到的很多问题可能是专业性的,这要求他们必须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案例的分析过程也促进了学生对这些专业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另外,对一部分学生来说,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可能使他们意识到自己知识的欠缺,为了达到教学要求,他们能自觉学习,使自己能力得到提高。

1.2 注意师生互动

案例法教学的教师作为教学的执行和组织者,不能像传统教学方法那样仅起着教的作用,而是应注意师生的互动,调动集体的智慧和力量,提高教与学双方的知识水平[1]。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学生可能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认真思考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解决问题。有些时候,学生对一些问题可能提出鲜活的观点和解决方式,这也促进了教师知识水平的提高[2]。

1.3 注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案例法教学应注意学生学习的主体意识,创造一个学生主动学习的环境,把枯燥乏味的学习(特别是理论学习)变得生动有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2 案例法在《环境影响评价》教学中的应用

我国的环境影响评价起步较晚,它具有综合性、技术性和社会性等特点。学好环境影响评价,学生需具有环境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知识,还要有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影响评价内容的繁杂枯燥、条框式的评价方法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和抵触情绪,根本达不到教学目的。所以,对教师来说,有必要采取一种新的教学方法,案例法非常适应《环境影响评价》的教学。

2.1 案例法教学的准备工作

准备工作包括教师的课前案例准备和学生的课前案例准备。教师课前案例准备的主要目的是围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针对性的选择案例,所选择的案例应具有真实性和代表性,在时间上应是最近的,这样能使学生尽快进入角色。在这里,案例的选择非常关键,案例选择适当,一方面能针对性的阐述教学内容,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能使学生持久掌握所学内容。例如:在讲授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时,选择的案例最好为一级评价项目,因为一级评价项目要求最高,评价最详细,这样,学生就更容易掌握二级、三级评价项目。同时,选择的案例项目最好是本地区学生熟识的,这样学生就有一个直观的了解,也更能接受。

学生的课前案例准备工作主要是要求学生对相关的教学内容有一定的了解,学生应根据教师的安排认真阅读案例,查阅相关资料,就教师提出的问题写出案例分析提纲,为课堂发言和讨论作好准备。当然,学生的发言稿还可以提出疑问,留待课堂解决。教师在布置学生课前案例准备时,应强调学生独立完成,课前不许一起讨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同时做到百家争鸣。

2.2 案例法教学的实施

这是案例法在《环境影响评价》教学中应用的最重要部分,一般来说,可以把它分成以下几个步骤:(1)教学内容的讲授,教师根据教学要求重点讲授学生应掌握的内容。提醒学生课前先预习所学内容,这样,教师就可以花很少的时间重点讲授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教学内容的讲授是案例法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灵活掌握,做到重点突出。例如:在讲授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时,大气扩散计算是该部分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虽然学生在大气污染控制工程中已学相关知识,但许多学生恐怕早已遗忘,所以,有必要强化该部分内容。(2)案例讨论,教学内容讲授完以后,接下去就是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了。学生应大胆地在课堂上发表意见,不允许学生在课堂上保持沉默,学生必须要主动积极地发表意见。教师应当把学生的观点写在黑板上,之后,就学生的观点在全班征询不同意见,如有不同,也写在黑板上。(3)案例总结与评析,全班同学对案例讨论完毕,这时的主角应当是教师了。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观点逐一评析,无论学生的观点正确与否,都要说明理由。教师应该以宽容的心态来面对学生在案例研讨中所提出来的各种幼稚、简单、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观点,对他们多鼓励、少批评,努力发现表扬他们思维中的闪光点和创新处[3] 。教师在阐述理由时必须结合教学内容。最后,形成正确结论。(4)内容回顾,内容回顾主要是教师结合案例重新浏览一下所学内容。这一步的目的是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巩固教学成果。

3 问题与展望

第2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 合作性学习 教学实施 评价机制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5-131-02

《教育大辞典》中对案例教学法的描述是教师以教学案例为基础在课堂中帮助学习者达到特定的学习目的一整套教学方法与技巧。它力图促进专业知识和行为技能的发展,以焦点或问题为导向,在本质上关注解释现实生活的经验。美国学者格柯认为使用案例教学法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的差距。

对于高职商贸类课程来说,案例教学法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教学方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通常整理、呈现、分析案例,并直接将结论灌输给学生。在全过程中容易出现教师完全主导,学生听的时候感到热闹精彩,过后印象模糊,对能力的提升效果甚微等现象。案例教学更应该关注学生在过程之中的表现与收获,所以在案例教学中研究学生“如何学”就成了题中应有之意。在各种学习形式中,由于合作性学习所具有的独特优势,使之成为在开展案例教学法中非常理想的一种学习方式。

合作性学习是指课堂教学以小组学习为主要组织形式,根据一定的合作性程序和方法促使学生在异质小组中共同学习,从而利用合作性人际交往促成学生认知、情感、技能的教学策略体系。美国当代合作教育研究的著名专家尼尔・戴维森(N.Davision)认为合作学习的定义应当有七个要点:小组共同完成、讨论、解决(如果可能)难题;小组成员面对面地交流;在每组中的合作、互助的气氛;个人的责任感(每人承担自己的任务);混合编组;直接教授合作技巧;有组织地互相依赖。学生通过在小组中共同学习,探讨案例中复杂深层的意义及争议性的问题,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学习倾听、响应挑战、辩论、妥协与决策等社交技巧,培养合作意识和精神。

一、课前准备工作

1、案例准备。案例教学是一项较为复杂的事情,若要取得理想的效果,教师必须舍得沉下去,用心思、花功夫,必须进行充分的课前准备。这些准备包括对所需案例的搜集、整理、改编、系统化等内容。最终被选用开展案例教学的案例应当具有适用性、典型性、复杂性和一定的难度。学生通过对案例的学习能够进行知识的建构和技能的提升。

2、学情了解。要想在案例教学中开展合作性学习,就必须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学生对案例教学的了解情况、是否开展过合作教学、学生的能力和兴趣以及特长,学生对必须的信息技术的掌握和运用水平等。

学生对合作性学习方法的理解程度,可以通过设计问卷进行了解。问题可以包括,在你以前的学习中教师是否使用过合作性学习方法;老师是按照什么标准进行分组的;在一个学期中合作性学习是贯穿始终还是偶尔在一两次课上使用;在合作过程中你主要承担的角色是什么;你认为合作学习对你的学习效果有帮助吗。另外还可以通过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的特长、爱好、兴趣,也可以通过班主任等渠道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征。为下一步进行分组做好充分准备。

异质分组因素的选择。在异质小组中,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学生的住宿情况(住校、走读),生源情况(三校、高中),学生性格(内向、外向),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情况(熟练、生疏),学生擅长处理的信息类型(文字、图片),学生课余打工的情况(有兼职、无兼职),是否担任学生干部(院、系、班级)。极端情况下,如果某一小组成员全部都打工,或全部是学生干部或全部走读,那么他们的业余时间就会很少,合作性学习需要的大量课下准备与讨论恐怕很难完成,必然影响学习效果。一个理想的异质小组,应该包含各类学生,取长补短,能力互补。

二、合作性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1、教学过程的设计在不同的案例教学任务中,合作性学习的要求、目标和侧重点都有所不同。按照刘篪(2007)的观点,商贸类课程的案例教学可以分为分析式、列举式和实践式。分析式案例教学,案例由教师整理并提供,学生在课前通过在线或纸质材料反复阅读、理解,以小组的形式提出并整理观点,并在课上选派代表阐述观点;列举式案例教学,教学活动的复杂性和难度都有所增加,在这种形式中,学生在学习教师提供的案例基础上,需要借助实际调查或网络,搜集能够反映所学内容知识点或理念的案例,并要求以文字、图片或视频的方式加以呈现;最后实践式案例教学活动则最具挑战性,学生需要利用所学知识和技能,针对某一企业或产品设计相关方案(如促销方案、物流方案、顾客投诉解决方案等)。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上述三种案例教学活动,学生需要完成的任务复杂性不断增加,对学生的思维能力、技能要求和合作技巧的要求不断增加。

2、分配角色,明晰个人责任。在合作性教学中,通过给学生分配角色,促使其有效的承担自身责任,除了自身掌握知识以外,还要促使其他组员更好的学习。在一个学期中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扮演不同的角色,从而使能力得到全面的发展。在分组之后,学生应以书面的形式提交其角色分配情况,以便教师了解每个同学在小组内的学习情况和进程。通常在案例教学活动中,需要的角色包括:资料的分发者,为了保证案例教学的效果小组成员必须在课前,对案例资料进行充分的认知加工,这项工作有时表现为将电子资料进行打印、复印然后分发,对于一些图片或视频资料,则需要上传至课程网站、BBS论坛、博客、小组成员的公共或个人邮箱、或是QQ群里,并确保每个组员都得到了相关的资料;信息技术支持员,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一个基础环境,为小组合作学习提供了诸多便利,使案例资料的形式更加丰富且具有及时性。但是许多高职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掌握程度远不能够达到教学要求。有调查显示,学生利用网络从事的事情排在前三位的分别是:聊天、购物、浏览信息,这说明高职学生对互联网的使用更多的局限于娱乐或游戏方面。因此,组员之间相互帮助和交流计算机的使用是非常重要的;概括者,需要将小组成员的各种观点、意见进行梳理、概括、提炼和总结,并以文字或其他形式上交;记录者,主要负责在小组成员的讨论过程中进行记录;联络员,负责与老师或其他小组之间进行沟通协调,或帮助联系调研或实践地点等。每个小组,可以选出组长一名,建议组长不要单独设置而是与其他角色兼任,并轮流担任,在小组成员发生分歧时,组长需要进行积极的协调,在进行决策时,吸收和归纳不同意见。

3、合作性学习的组织实施。(1)分析式案例合作性学习。个人深入阅读掌握案例资料,并准备自己的发言提纲;在讨论时发言,并认真倾听其

他人的发言,交换意见,并随时准备修正自己的观点;资料分发者,通过各种方式将教师准备好的资料分发到每个组员;信息支持员,负责资料的下载、保存、整理、上传等技术支持;概括者,认真倾听所有人的意见,归纳总结提炼本组的观点,发言或以书面形式提交;记录者,记录组员的发言;教师,准备案例资料,做引导性发言,倾听学生代表发言,利用各种信息工具阅读学生提交的报告,就学生的各种观点展开对知识点的讲授,并对各种观点和意见与学生一起进行分析评判。(2)列举式案例合作性学习。小组成员进行讨论,就拟列举的案例的方向、资料搜集的方法、准备研究的行业、企业或产品充分的交换意见。组员各自搜集资料,资料分发者将所有组员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汇总后发给组员,信息支持员提供信息支持。每个组员看到所有资料后,进行充分讨论,提出案例制作的思路、切入点、对材料的取舍等,记录者负责记录,概括者负责对材料的进一步整理。由自己全部完成或由小组成员共同分工完成案例的整理、编写。最后选派组员进行展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需要随时跟进小组的进度,在学生遇到选题、资料搜集、案例写作切入角度等困难时,教师应随时提供帮助。并对学生提供演示文稿进行讲评分析,并结合案例对教学内容进行讲解。(3)实践式案例合作性学习。小组成员共同讨论选题,并对某一选题的实施的可能性进行评估,可以征询教师的意见,通过调研或搜集二手资料,进行充分的头脑风暴,组长做好讨论的引导,进行发散性思维,每个人提出自己的策划思路或解决方案,课上讨论,课下可以共同观看视频启发思路,最后由概括者进行整理创作或小组成员共同组织实施。最终选派组员进行展示。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充分尊重小组成员的选择,在实践式案例教学中,师生将共同面对不确定性,教师要随时做好与学生一起解决困难的准备,为学生搭建平台。

三、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的建立应遵循如下几个原则:从鼓励竞争到鼓励合作。将个人计分转化为小组计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组间互评,教师评价;评价内容丰富化,除了对小组提交的成果进行评价外,还要对合作态度、团队精神、个人承担责任情况、社交技巧的运用等内容进行评价。另外在学生互评和组间互评的环节,最好能够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以背对背的形式进行,以免受到学生之间情感因素的影响。在教师评价环节,教师不应仅仅满足于对小组提交成果的评价,要切实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这种学习模式下的感受、收获和学习成果,这就要求教师要进行过程评价,比如一个教师想了解某位学生在列举案例方式中,对资料的收集情况,即可以从记录员处调阅当时这位组员提供的资料,在小组讨论中他的发言,结合教师自己的观察及其他组员对他的评价进行综合衡量,必要时,甚至可以是教师与学生的一对一的交流和讨论。

总之,开展合作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促进每个学生的学习,切不可为了搞合作性学习而搞,只关注教学形式,图虚热闹,而使合作性教学成为一种摆设或少数学生展示才能的平台,让其他学生成为了“沉默的大多数”,这就背离了合作性教学的初衷。

在高职学生的商贸类课程的案例教学中开展合作性教学,还属于尝试阶段,其教学效果的提升有赖于实施的师生共同对合作性教学内涵的不断深入领悟,以及在实践中不懈的探索与创新,更有赖于与其他基于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的借鉴与融合。

参考文献:

1.柳力文.混合式学习的设计与应用研究.中国知网,2009

第3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律课;应用

案例教学法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需要,选择典型案例,通过学理的分析及各种研究方法导入,找到讲授内容的最佳切入点以及对案件的最佳解决方案,培养学生把握案件的关键点,进一步增强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尽管我国是成文法国家,法学教育应以讲授法学基本原理和法律规范为主,但是,由于职业院校培养的是具有法律职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再加上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进行案例研究并采用案例教学方法显得十分必要。根据多年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案例教学应掌握以下四个环节。

精选案例

实施案例教学目标是要教会学生将特定的原理和规则与相应的社会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并运用原理和规则去解决、处理各类纠纷和各类案件,使学生能在知识层面、技能层面和学习态度层面得到一定的锻炼,从而培养技能人才。教师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一个或几个案例,或者选择前后相关的一串案例,以便逐步深化学习内容。因此,教师要选择具有典型性、系统性、疑难性、价值性的案例。这是案例教学法的重要前提。所谓典型性不在于案例当时所产生的新闻效应,而在于案情与法律原理规范的联系性。这就要求在搜集案例、掌握大量案例并经过分析筛选的基础上,围绕教材的核心内容及教学大纲,选择能充分体现教材内容并且与学生知识结构、能力水平相一致的案例。案例选择既要有中、小型案例,也要有篇幅较长的大型案例。其中,中小型案例作为辅助理论知识教学使用,大型案例则用于课堂集中讨论或作为阅读材料。典型案例能使学生加深对案例的研究和与所学知识的结合,并领会法律原理、规范运用的条件和环境。所谓系统性,是指案例的编排能够在总体上系统阐述法律的规则体系。案例不在大小,内容不在繁简,关键是看所选案例能否解释一个或数个法律规则的内涵及其运用。所谓疑难性,即使是情节非常简单的案例,也可能出现多种结论性意见,而各种处理意见、方案及理由均应提供出来,从而给学生开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避免采用单一化和模式化的僵硬思维方式。所谓价值性,案例教学不同于一般的教学,它要求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选案例要包含诸多法律理论及其法律规范的因素,使学生能够通过层层分析,包括对不同案例的比较分析,弄懂弄通法学理论和法律规范,把握法律的基本精神,然后以这种理论去分析,解剖相关案例及现实法律问题,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把学习和运用统一起来,培养法律思维和法律意识,达到提高学生的法律职业能力和素质的教学目的。

另外,我们选择教学案例时还要注意结合教学目标、学生特点以及教师的能力等因素。如对初学法律的学生,教师给他们提供综合难度大的案例进行分析,教学效果不会太好。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刚入门的学生,一般要选用综合难度较低的案例,而对高年级的学生和具有法律实践经验的学生,选用案例的难度要相应地增加。

组织课堂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的课堂如何运用取决于教师的组织和管理。案例教学的组织和管理要有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之前,教师先将案例发给学生,做好启发引导工作,让学生阅读案例,熟悉案例,了解相关的法学理论和法律规范,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观点,为集中讨论和集体交流做好充分准备。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在每个学生经过必要的准备后,教师要视班级人数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讨论或直接在班中集体讨论。如果是分小组讨论,在讨论中,小组内各人各抒己见,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陈述个人理由,对不同的结论进行分析比较,然后,各小组选出代表在全班发言,其他同学可做补充或作辩论性发言。教师负有引导和组织的责任,关键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积极参加讨论或辩论。持不同意见和观点者相互争论,特别是各组学生承担不同角色时,争论的程度有时很激烈,因此,教师要做好有效的引导和管理。

教师组织案例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主要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在课堂讨论中,学生能主动参与,即席发言,锻炼随机应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由辩论到结论,弄清案件事实的是是非非,正确适用法律知识,从而了解案例的结论。这种方法对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培养他们“研究型”的学习能力是一个较好的措施。(2)要发挥引导作用。学生的独立活动在案例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但这种活动是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的。从案例的选择、布置、组织讨论以至最后的评价,都离不开教师的指导。(3)要引导学生注重推理过程。所谓推理,既包括事实的推理,也包括法律适用的推理。案件的处理结论应该是缜密推理的结果,也只有通过缜密推理所导出的结论,才具有说服力。(4)案例的分析应注重培养学生把握案例关键点,区分事实问题和法律问题,以及综合运用法律的各项规则。

总结、评价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是师生互动学习的过程,其教学效果一方面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及作用的发挥,一方面取决于教师的引导及对教学全过程的归纳、点评和总结。总结、评价案例教学可以发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使学生得到进一步的锻炼。但是,总结、评价案例教学一般多由教师完成,由教师指出讨论的优缺点,进行补充与提高性的讲授等。教师要对小组讨论和集体交流达成共识的某种结论进行概括,如把一些有答案的案例真实情况的处理或结论告诉学生。这种总结应重在讲清事实和理由,帮助学生以案说理,以案释法,使教学达到理想的效果。教师应通过总结和评价,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思考从案例教学的内容和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得到了哪些有价值的启示,掌握了哪些法学理论和法律规范,学到了哪些案例分析方法,是否提高了运用法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通过这一环节,学生将完成相关法学理论知识和法律规范与案例结合的学习。

第4篇

高职教育的主要目标就是促进应用型的人才培养,因此,教学的过程必须注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案例教学将学生视为学习主体,重视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重视充分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因此,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的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分析了案例教学的含义、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教学应用策略以及需要注意的促进其应用型的问题。

【关键词】

案例教学法;高职会计;教学;应用

0 引言

高职教育重视培养具有高素质的、应用型的人才。因此,要求学生不仅要熟悉相关的理论知识,还要具备较强实践与应用的能力。目前的毕业生缺乏工作、社会以及生活的经验,要想从根本上提高高职教育的毕业生的竞争力,就必须提高教学的效率。特别是会计教育这样具有较强实践性的学科,传统教学方法显然已跟不上社会的发展步伐。丰富教学的模式,提高教学的质量成为学校的必然趋势。案例教学在其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性方面受到各界关注,在进行高职会计教学的过程中采取案例教学,对于提高教学的质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1 案例教学的含义

高职学校应用案例教学实施教学顺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现代的企业对于会计不断提出更高的要求,学生较强的动手能力和实践水平受到企业的热烈欢迎。由此,高职教育院校为了提高会计人员的实践能力,就要采取最佳的教学方式,即案例教学。为了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就要深入地了解案例教学含义。

案例教学就是教师结合理论和实践知识,根据教学的目标及各个专业具体的教学目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相关素材案例,引导学生的自主研读,并结合相关的问题组织学生之间进行相关的讨论和研究,借以帮助学生理解和解决涉及的问题,促进学生对于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应用。案例教学对于激发学生潜能,提高学生对于问题的发现和分析、解决的能力。

2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会计教学应用策略

2.1 课前准备工作

会计的案例教学准备工作把敖汉三方面的内容:首先,准备相关的教例材料。教师必须为学生准备相关案例材料,而学生则需要对材料展开阅读,并相应的收集些和案例相关的材料;其次,对于理论的准备,教师需要准备系统、详细的理论知识及其有关的案例,以便于课堂上对于学生的指导;最后,教师还需要结合所选的案例提出些具有针对性的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借助对于案例的阅读和有关资料将问题具体化或是进一步的追问。

2.2 独立的思考和小组的讨论

小组的讨论主要是各小组借助课下的时间来自由的安排,每位学生借助认真的阅读和仔细的研究案例情节,结合自身实际来分析同一个会计案例材料,阐发自己的观点,借助小组辩论,形成浓厚的讨论氛围,最后借助整理,提出小组意见与总结,并准备好相应的课堂发言的要点。

2.3 课堂过程中的讨论

课堂讨论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对于案例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课堂讨论可以分为两个种类,一是合作式的讨论,就是学生在比较和谐、轻松的氛围里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寻求共识;另一种是对抗式的讨论,指讨论双方分别持有不同的意见,相互间展开辩论,提出不同看法,并提出自己的有利论据。这两种形式的讨论,都在最大的程度上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较好的启发作用。案例材料讨论结束后,应对其进行相应的总结,对于总结工作可以由教师担当,也可以让学生自己来作,通过归纳,做出一定评价,把学生在案例讨论中的相同观点和不同看法都进行组织、归纳。教师要促进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并引导案例研究的方向,适时的对学生给予一定的指导,引导其在案例讨论的基本问题上进一步深化,开拓学生的思路,加深其对于会计案例的有关理论的分析与理解,促进其根据疑惑展开进一步讨论和交流。

2.4 撰写相关案例报告与总结

各个小组要通过教师的指导,结合对于教学案例的广泛和深入的研讨,独自完成案例的分析与评价报告。学生借助分析与评价较为复杂甚至多变的会计应用的实际问题,有助于其学会正确处理与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完成会计案例的讨论、分析与评价后,教师需要对其进行归纳和总结,对其进行恰当的评价,解释会计案例的分析与评价重点以及难点,对于学生的分析与评价中的优点与不足进行评价。同时,教师可以借助进一步的深层提问,促进学生更加深入的分析其得出的结论。另外,教师需要评定学生案例分析的成绩,评定的内容包含资料的搜集、案例讨论过程中的发言情况以及书面的分析情况等,值得注意的是,学生对于信息的搜集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对于问题的解决和表达的能力都是需要教师重点突出评价的地方。

3 案例教学在高职会计教学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在案例教学中要正确的处理好理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的联系,虽然案例教学具有很多的优点,但是并不能完全代替理论的教学,教师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要结合相关的理论讲解,促进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提高问题的解决能力;同时,教师应注重案例筛选时突出高职教学特色。要注重案例实用性与适用性。教师要定期到企业寻找相应的案例材料,材料要与实际生活密切的联系,并要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另外要适应当时的社会环境;教师必须重视案例教学与其它教学间的关系。教师必须掌握不同的教学方法以及其优点与缺点,在教学的过程中能够灵活的运用,促进教学方法的融合、发展,以期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后,值得教师注意的问题就是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会计的案例教学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调动学生对于学习的兴趣,鼓励其积极发言,拓宽思路,展开讨论。同时,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不同观点,鼓励学生敢于同教师讨论,敢于向学生提问。

4 结论

高职院校为了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更好的满足社会对于人才的要求,而采用案例教学法。会计教学作为高职院校的总要学科,对于学生的动手能力具有较高的要求,由此看出,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在运用的过程中也还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通过不断地努力,进一步提高其在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清云.案例教学法在高职院校会计教学中的应用[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3年04期

第5篇

1对象与方法

1.1方法

1.1.1构建师资组由儿科护理学教研室专任教师2名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临床教师3名共同组建师资组,组长1名。师资组成员均参加过高校教师岗前培训与济宁医学院任课教师预试讲选拔,且均取得合格证及授课资格;师资组中硕士研究生学历3名,本科2名,副主任护师1名,主管护师2名,讲师2名,工作年限3~7年。

1.1.1.1制订儿科护理学教学日历师资组以教学大纲为依据,制订儿科护理学教学日历,包括课程进度、授课章节、授课教师及课时分配,并在新生儿疾病、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血液系统、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危重症疾病等章节理论课后设置相关案例教学课。

1.1.1.2收集编写案例师资组依据教学日历,结合临床精心选择1~2个典型病例,通过对病例进行修整、补充并设计问题,编写成教学案例。各案例的选择以围绕各章节重点疾病、常见病及多发病为原则,问题的设计以突出护理程序的应用为核心。

1.1.1.3课时安排该课程共计6时,其中理论课42学时,案例教学27学时;案例教学共9次,3学时/次,50min/学时,共150min。案例分别是新生儿的护理、婴儿腹泻、小儿支气管肺炎、法络四联症、急性肾炎、缺铁性贫血、化脓性脑膜炎、麻疹与手足口病、急性呼吸衰竭。两组使用同一教学日历开展教学,案例教学所用案例一致,课时相同。

1.1.2课前培训儿科护理学理论课开课前,师资组对试验组学生进行理论培训。培训以理论授课的形式进行,共计4学时。内容主要包括“六顶思考帽”思维方法的基础理论知识,“六顶思考帽”思维方法在各领域中的应用,“六顶思考帽”思维方法对护理教学的指导意义,如何将“六顶思考帽”思维方法与护理程序有机结合并运用于临床专业课(主要是儿科护理学)案例学习。

1.1.3教学方法两组按照学号顺序,依次分组,试验组每组10名,分为1~4组(第4组为11人);对照组每组10名,共4组。两组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案例教学。

1.1.3.1试验组运用“六顶思考帽”的思维方法,将层次思维与护理程序相结合运用于案例教学,通过制作层次思维图开展案例学习。具体方法如下。(1)报告案例、引导思考:教师采用PPT或Word的形式报告案例,引导学生运用“六顶思考帽”层次思维方法对案例及其涉及的各项问题进行思考,此过程历时约10min,具体如下:引导学生运用“六顶思考帽”思维方法进行思考时,应体现思维的“层”“次”结合内涵。层:即用六顶不同颜色的帽子分别代表不同角度或层面的思考,颜色不同,思考的方向即不同。白帽是事实与数据帽,代表客观思考,案例课上戴上白帽时,学生应剔除任何个人感受,始终以中立、客观的态度,只关注患者健康的真实事实与过程,通过对健康信息的收集和整理,为后续的判断(护理诊断)和决策(护理计划)提供客观依据;红帽是情感帽,代表直觉思考,带上红帽时,学生可以表现自己的情绪,表达对患者的健康状况或所需要的护理干预等方面的直觉、印象、感受、预感,并形成观点与判断;黄帽是乐观帽,代表正面思考,意味着价值与肯定,戴上黄帽时,学生从正面考虑问题,探寻各项护理干预的合理性、可行性及有效性,识别护理干预的积极因素,表达自己对护理干预乐观的、满怀希望的、建设性的观点;绿帽是创造帽,代表创造性思考,是新观点或新方式的代名词,案例课上带上绿色思考帽,能激发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增加联想与想象,培养创新性思维;黑帽是谨慎帽,代表负面思考,意味着谨慎与批判,戴上黑帽思考问题能发现事物的消极因素,阐述事物不正确或不可行的依据,并作出评价;黑帽是理性判断的思维方式,是评判性思维的代名词,案例课上带上黑帽思考,可以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培养评判性思维能力;蓝帽是指挥帽,代表冷静思考,其功能是指挥其他思考帽,控制各帽的使用顺序、规则和管理整个思考过程,并负责做出结论。案例教学中带上蓝色思考帽,可以使学生从所思考的问题抽身出来,随时对整个思维过程进行观察、调整与控制,把握讨论时间,避免偏离主题,使案例讨论更有效率[4]。次,即次序、排序。案例分析讨论时,思考帽既可单独使用,也可序列组合使用。单独使用,如护理评估时运用白帽思考,通过患者客观真实的健康资料,可帮助学生获得对患者健康信息的全面了解;护理评价时运用白帽思考有利于学生以患者目前所达到的健康状态为依据,客观判断护理目标是否实现;序列组合使用,如护理诊断时红蓝组合使用以及护理计划与实施中红、黄、黑、绿、蓝的组合使用。在案例教学中思考帽序列组合使用效果较好,组合使用时序列一般无定式,以能否有效解决问题为前提,根据实际需要合理组合排序即可。如护理计划中红、黄、黑、绿、蓝的组合使用使护理计划从红帽直觉感性的想法,经过黄帽与黑帽理性的分析研究、再到绿帽创造性的补充完善,最终蓝帽的确定制订,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经过各思考帽的分析论证,有效地保证了护理计划的合理、严密、可行。(2)分析、讨论、制图:各组在组长的主持下围绕案例,以问题为核心,以护理程序为框架,运用层次思维方法深入展开分析和讨论,并认真制作具体详尽的层次思维图,此过程历时约50min。(3)成果汇报:各组按分组顺序,由组长结合案例依次对本组的层次思维图进行详细的陈述与讲解,通过思维图的展示进行成果汇报,此过程历时约40min。(4)总结评价:一级评价:即学生自评,成果汇报结束后,各组通过认真阐述本组案例学习的思考路径,总结本组的层次思维图所能解决的护理问题与不足,客观评价本组层次思维图的优缺点;二级评价:即小组互评,自评结束后,教师组织学生依次对4个组的层次思维图进行集中分析、讨论,在探讨中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着重找出各组层次思维图的优点与长处,缺点与不足;三级评价,即教师评价,结合一、二级评价的结果,教师针对各组层次思维图的合理性、可行性及有效性分别给予客观评价,对优点与长处予以肯定与表扬,对存在的问题及缺陷提出修整意见。各组以意见为导向,对本组的层次思维图进行认真修改完善。此阶段历时约50min。

1.1.3.2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即在教师的主导下,学生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按部就班地对案例进行“平铺直述”式的分析探讨,具体方法为:教师报告案例;各组收集患者的健康资料进行护理评估,确定患者现存的或潜在的护理诊断/问题,并制订护理计划;各组长依次总结汇报。

1.2评价课程结束后,师资组对两组统一进行教学效果评价。

1.2.1理论考核师资组统一组织命题、编排试卷,并详细制订评分标准。试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基础理论,主要考核学生对儿科护理学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的情况,共计60分;第二部分是案例分析题,共两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护理程序解决护理问题的能力,共计40分。两组均使用同一试卷及评分标准。依据得分≥90%×总分为优,80%~89%×总分为良,60%~79%×总分为中,低于60%×总分为差,对两组的理论考核成绩采用分级评价:即基础理论部分≥54分为优,48~53.4分为良,36~47.4分为中,<36分为差;案例分析题≥36分为优,32~35.6分为良,24~31.6分为中,<24分为差;综合成绩(即基础理论成绩与案例分析成绩之和)≥90分为优,80~89分为良,60~79分为中,<60分为差。

1.2.2问卷调查

1.2.2.1问卷设计问卷由师资组就案例学习的目的、方法、预期效果等各项问题对学生进行访谈,结合对本科学生核心能力[5]相关文献设计而成。由从事护理教育、护理管理、流行病学、统计学的6名专家对问卷内容进行审阅,经小样本预调查测试后修订而成,问卷Cronbach’sα系数为0.87,内容效度比CVR为0.8。

1.2.2.2问卷内容问卷包括教学效果(9条)、学习效果(5条)、课堂效率(3条)及职业态度(3条)4个方面,共20个条目。各条目按Likert5级评分法计分,即非常同意5分,同意4分,不一定3分,不同意2分,非常不同意1分,满分共计100分。

1.2.2.3问卷发放课程结束后,由研究者向两组统一发放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学生单独逐项填写,统一收回。共发放问卷81份,收回81份,回收率100%,有效问卷81份,有效率100%。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录入与分析,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比较两组学生考核成绩及对教学方法评价的差异。

2结果

2.1两组理论考核成绩(表1)

2.2两组对教学方法的评价(表2)

3讨论

3.1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框架,有效提高了学生案例教学的效率传统的案例教学法在教师的主持下,学生以护理程序为框架,按照护理评估-诊断-计划-实施-护理评价的步骤对案例进行“程式化”的分析探讨,教学过程按部就班,缺乏新意,难以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与热情;同时,由于成绩或性格等原因,案例课上学生的表现也千差万别,一些成绩较好,善于表现的学生,往往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成为课堂的主角,而一些学生由于成绩较差或由于自身不善言谈、畏惧争论,而不敢参与发言与讨论,被游离在课堂活动的边缘,成为尴尬的配角;学生表现的差异大大降低了讨论参与的广度[4],使教学过程易被少数人把持,不能集思广益,展开全面分析与充分讨论。另外,个别教师对案例教学缺乏认真的准备,没有规范严密的教学计划,易使案例教学无章可循,陷入混乱,不能对学生的思考进行科学的思维引导,易使讨论陷入偏题,或成为“流于形式”、“走过场”[4]。以上种种因素大大降低了案例教学的效率及效果。“六顶思考帽”层次思维案例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案例教学的不良现象,该教学方法通过严密的教学设计,保证了案例教学有章可循,有条不紊的顺利开展;思维的“层”“次”结合,为学生参与案例讨论提供了思考角色,建立了思考规则,学生运用此方法进行有规范的、有约束的思考,避免了天马行空,离体偏题;层次思维与护理程序的有机结合,为学生的案例讨论提供了一个全面思考问题的思维框架[6],促进了学生从多角度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综合分析与判断,加强了学生对患者健康状况的全面了解,确保学生对案例的分析更全面、判断更准确、讨论更充分,为进一步提出护理诊断、制订护理计划、实施护理计划及评价等工作提供了可靠保证;另外,层次思维有助于引导学生注意力,帮助学生转换思考角度,将无意义的争论变成集思广益的创造,避免以自我为中心,减少争议与对抗,节省时间,提高案例教学的效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理论考核案例分析成绩与综合成绩的优良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3.2有利于增强案例教学的课堂效率,提高案例教学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对教学效果、学习效果、课堂效率及职业态度的评价均优于对照组(P<0.01)。“六顶思考帽”思维方法与护理程序相结合并运用于案例教学,有利于突出护理学临床专业课特点,增强学生创新性思维能力(如绿色思考帽),使学生变得富有创造性,促进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如黑色思考帽),提高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该教学方法逻辑性强,以报告案例———分析讨论、制图———成果汇报———总结评价为教学思路,通过典型案例,以护理程序为框架,引发学生思考,有利于突出重点、难点,帮助学生解惑释疑,促进思考,从而有效地提高案例教学效果;思维层次图的设计制作,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与热情,学生以问题为中心,以自身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翻阅教材、查阅文献,对各类知识进行归纳、整理,在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沟通合作能力等得到培养锻炼,学习效果得到明显增强;成果汇报展示环节刺激学生积极发言,有效地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活跃了课堂气氛,促进了课堂效率;层次思维与护理程序相结合的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了一个系统、严密的学习路径,从收集患者健康信息(即护理评估)———针对患者的健康状况进行全面、客观的分析与判断(即护理诊断)———制订细致、完整的护理计划———详尽具体的实施方案等一系列缜密而连续的护理工作,不仅培养了学生严谨、求实、勤奋、创新的职业精神与责任感,而且使学生对护理职业有了更深刻、更客观的认识,护理不再是打针输液的“苦差事”,而是以专业理论和技能为支撑,可以为患者减轻痛苦,解决健康问题的事业,从而增强了学生对护理职业的认同感和从业志向,职业态度得到提升。

第6篇

论文摘要:采用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法,分析了韶关学院旧的会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的弊端,并构建了一种符合新《纲要》要求的评价方案,使评价真正成为促进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提高教学水平的有效手段。

体育学习评价在体育课程改革中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评价改革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日本和美国等先进发达国家在体育学习评价方面呈现出一些共同的趋向,从传统的注重终结性评价向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向发展;强调个体评价,淡化一般标准评价,注重学生个人进步度评价;评价内容多元化,注重情感态度的评价;强调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的有机结合,使体育学习评价更为客观全面(1l。教育部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指出:学生的学习评价应淡化甄别、选拔功能,要强化激励、发展功能,把学生的进步幅度纳人评价内容。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是课程评价改革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其本身所具有的导向和教育作用,对于促进学生发展和成长有着重要意义。因此,为适应当前全面实施新《纲要》、全面推行体育课程改革的需要,针对韶关学院旧的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的问题和弊端,构建一个综合的、动态的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对2005级、2006级公共体育课程的学生进行教改试验,并从2005级、2006级各随机抽取四个选项教学班共400人进行问卷调查研究,研究新的公共体育课学习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及对学生体育课学习成绩的影响等。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

查阅近10年来有关教育评价、教学论和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等方面的文献资料,了解国内外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的现状,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参考借鉴。

1.2.2问卷调查法

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总计发放问卷400份,回收有效问卷392份,有效回收率为98%。

1.2.3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韶关学院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的构建

2.1旧评价方案的弊端

韶关学院公共体育课程旧学习效果评价是学期末对学生所学的运动技能进行达标与技术评定的考核,教师按照考试标准对学生进行终结评价(见表1)。然而,根据“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思想,审视当前的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认为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在学习效果评价内容方面,过分注重体育运动技能的评价;在学习效果评价方法上过分注重定量评价、终结评价;在学习效果评价形式上采用单一的教师对学生的外部评价等等。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导致了相当多的学生对体育课产生畏惧,甚至厌恶情绪,使部分学生体验不到体育课健身快乐和成功的乐趣。因此,对我校现行公共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进行深人分析研究,改变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观念,设计一个适于学生体育学习实际的新评价方案已势在必行。

2.2新评价方案构建的指导思想

“纲要”将大学体育课程目标分为两个层次五个领域,两个层次包括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五个领域包括社会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因此,大学生体育课程评价内容应与课程目标相一致,大多数学生必须达到基本目标,而少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可在基本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纲要”提出了以学生为本、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注重对学生评价的全面性、人文性,强调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过程性、激励性、发展性等;评价内容从运动技能的评价深人到学生的态度、情感、参与、合作等方面,主要包括体能与运动技能、认知、学习态度与行为、交往与合作精神、情意表现等;在评价方法与形式上,重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评价目的是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与表现,以及达到学习目标的程度;判断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不足及原因,改进教学;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培养学生自我认知、自我教育的能力。

2.3新学习评价方案的提出

教改的基本要求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既要评价学习能力,又要评价其情感因素和在体育活动中的表现;既要评价学习的结果,又要评价学习的行为过程;定量评价与定性分析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地进行体育课程的学习。体育课程的达成目标主要包括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运动技能等方面,所以评价的内容既有显性的,如身体健康状况、运动技能、运动成绩等;也有隐性的,如积极程度、态度、兴趣等。其次,评价方案中的指标应客观、公正、全面地评价学生,充分肯定学生,让每个学生都能看到自身的潜力,激发学生体育学习的浓厚兴趣和活力,从而优化学生的心理,促使其全面发展。

新评价方案主要包括参与程度、身体健康程度、情意表现、身体素质等指标,且身体素质,运动知识与技能、技术两项指标所占的比例较高(见表2)。体育课程学习效果的评价方案,最终目标就是使学生在校期间掌握一至两项体育运动技能,培养终身体育意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练就健康的体格,形成良好的思想、意志、品质,全面提高综合素质,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而满怀自信地走向社会、立足社会。

由于公共体育为多项目的选项课教学,每个项目的教学形式、运动量不同,为避免学生耐力素质下降,增加中长跑作为耐力素质考核指标,所占的比例也比较大,因为这样对学生的自我锻炼增加了强制性,在满足学生选项课需求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力量、耐力素质的提高,促进了心肺功能的改善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提高。评价标准采用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因为此标准有一定难度,学生只有通过坚持锻炼才能通过,而体质健康标准低,不利于激励学生锻炼的积极性。

注:多元评价包括学生自评(巧%)、学生互评(15%a )、教师评价(70%)。

体育课程就是对学生进行身体教育,其本质就是要求学生健康,即身体、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新方案运用学生自身纵向比较的进步评价有效激励学生学习积极性,鼓励学生课上课下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只有这样,才能最终达到大学体育的目标,所以,选取参与程度、身体健康程度、情意表现作为评价指标。另外,对于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步幅度这项指标对他们具有激励作用,而对学有所长,参加校级以上体育项目比赛并获得名次的学生,附加分指标设置体现了大学阶段课程目标的自由度和个性化。

3新方案的效果分析

制定方案后,于2007年1月对2005级学生使用新评价方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评价,评价方式有学生自评、学生互评,最后教师参照自评和互评给出最终评定,并发问卷200份调查;并于2007年7月对2006级学生使用新的评价方案,之后同样发问卷200份进行调查。

评价中,学生自评是学生对自己进行综合评价,主要侧重于自我纵向的评价,教师可通过学生的自评更加客观地了解学生的情况,尤其是在隐性评价内容上,对学生的态度、兴趣、爱好、课外参与程度等了解得更具体;学生互评主要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如以教学小组为单位,或以教学班中所在的各行政班为小组单位进行横向对比评价,由于学生之间相互了解,因此评价更趋于客观、准确;教师评定结合横向与进行评价纵向,新方案中,更强调对学生纵向评价为主,重点发现学生的点滴进步,起到激励作用。

3.1新评价方案对学生体育价值取向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91.3%的学生认为新评价方案能够培养体育兴趣,85.5%的学生认为能够提高参与体育的积极性,97.7%的学生认为能够培养终身体育意识与习惯,94.3%的学生认为可以培养合作精神,77.3%的学生认为可以提高和改善人际关系的能力(见表3)。从总体上来说,绝大部分学生认为新评价方案对他们有积极的影响作用,激发了他们对体育的浓厚兴趣,上课积极参与练习,课外积极参与锻炼,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并从中享受到了体育的乐趣,同时培养了合作精神、提高了交际能力。

但值得注意的是,认为新评价方案不能提高人际关系能力的学生人数占22.8%,认为不能培养合作精神的占10.8%,反过来说,还有部分学生在体育课程教学中未能达到目标,或没有意识到体育课程的目标并努力达成,这是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体育教师应积极启发、引导、教育学生如何在体育运动中学会与人交往、团结合作、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还有14.5%的学生认为新评价方案不能提高体育参与度,主要原因是部分学生本来就已经有经常参与体育运动的习惯,另一部分学生虽然有体育意识,但由于时间、场地等原因没有真正自觉参与到体育运动中来。

从以上分析中得知,学生对新评价方案的评价是积极的、肯定的。

3.2新评价方案对学生体育成绩的影响

新旧评价方案对学生体育成绩影响效果的比较(见表4、表5),结果显示:新旧评价方案对05级全体同学体育成绩平均分影响的差异不显著,但总及格率(60分以上)、良好段的比例(76-89分)、优秀段的比例(90分以上)显著提高,及格分数段(60--75分)的比例和不及格率显著下降;06级体育成绩的总及格率和不及格率变化不显著,但良好段的比例(76--89分)、优秀段的比例(90分以上)有显著提高,及格分数段的比例( 60--75分)显著下降。分析表明,新方案使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就可达到及格或者更加优异的成绩,对学生有强烈的激励作用,可以促进学生积极参与、培养自信和提高体育兴趣,以促使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4结论与建议

4.1结论

本研究制定的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方案符合当前“以学生为中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评价理念,也符合《纲要》的指导思想,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理论价值,适应现时普通高校学生体育课程学习效果评价的发展趋势。新评价方案具有一定的客观性和可操作性,评价内容包括学生的体育参与程度,身体健康程度,情意表现,身体素质,运动知识与技能、技术,进步幅度等指标,强调过程性评价,改变了过去只以运动成绩作为终结性评价的方法。新评价方案的实施使学生体育成绩有了显著提高,说明新评价方案对学生有明显的激励和导向作用,学生只要培养兴趣、积极参与、养成习惯,就能取得好的体育学习效果。新的评价方案对我校教学改革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为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提供有益参考。

第7篇

一、教学主体定位策略

(一)实现教师从“传道者”到“引道者”的角色转变

案例教学形式上是一种师生间交互对话的讨论式、启发式教学模式。它改变了传统灌输式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事实不平等状况,师生角色发生重大转变。教师不再简单地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观点的知识传授者和思想传播者,而是引领学生走自主探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之道的引道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目标就是要使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内化为行为指南,这要求教师在案例选择、问题设置、讨论结果等教学环节应指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目标。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的角色就应从讲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道者”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感知、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道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教学对教师提出更高素质和能力要求。第一,教学目标的独特意识形态性要求教师必须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第二,教学内容的高度概括凝练性要求教师有精深的专业知识储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24个字高度概括凝练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精髓,这要求教师要有马克思主义学科的扎实理论功底和专业知识,深刻掌握社会主义价值观基本理论,还要对资本主义价值观理论,对西方“普世价值观”深入了解,以便回应学生对这两类价值观的疑惑。第三,案例教学方法的实践性要求教师熟练的组织案例教学能力。教师具备扎实的信息处理能力、高超的课堂组织能力、流利的语言表达能力、灵活的临场应变能力是开展案例教学的基本能力。

(二)实现学生从“观众”到“演员”的角色转变

在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师生之间是一种主动“传道”与被动“受道”的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重在实践,简言之就是要“做中学”。案例教学就是要教师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在交互讨论中获取新知识培养新能力。因此确立学生中心主体地位,实现学生从课堂的“观众”到“演员”的角色转变尤为关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教学中如何实现这种转变呢?首先要充分调动每位学生积极性。教师可用激励的语言、肯定的眼神去鼓励,用成绩加分制去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那些不积极参与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的同学,教师可深入到小组讨论中主动与他们沟通,一起讨论,使之逐渐形成习惯。其次要精心组织好小组讨论。小组设置成员在6-8名,执行组长、执行秘书各一名,规定在每次案例教学课轮流担任。执行组长负责组织小组讨论、代表小组在班级发言,阐述对案例的分析结果,执行秘书则记录每位学生发言。因学生的性格差异较大,有些表现积极,有些相对消极,甚至胆怯,为防止部分学生对积极参与讨论的同学的依赖性,教师可根据学生发言记录了解每位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做出评价。再次要切实保障学生平等话语权。在案例分析和讨论环节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与教师平等的参与权和话语权,不以教师身份强行压制学生意见观点,而是对话中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领悟社会主核心价值观内涵,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

二、案例选择优化策略

选择恰当的案例是开展好案例教学的前提基础。案例教学的教学案例不同于传统讲授课的“例子”。教学案例是教师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标给学生选择的在社会实践中发生的具有典型、代表性事例,它集中反映一种现象、问题、事件的产生、发展、演变过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教学,第一个环节就是选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教学案例,找到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合适载体。从所选案例内容看,首先要求具备案例教学的案例一般特征,即“呈现一个真实的故事、包含学科内容、提供分析的资讯、有冲突的元素、鼓励学生思考和建立自己的立场、包含诸多待决定的议题、有超过一个以上的答案或解决方案。”[2]其次,要求案例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形态的特性要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它培根于中国土壤,具有中国特色,它立足于时代,具有时代特征,它扎根于人民大众,具有人民属性。因此案例选择要把握三项原则: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导向性原则

由于案例教学法本质上是一种开放式教学法,案例是一种事实描述,设置的问题具有开放性,问题讨论结果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开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是专业知识教育,而是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有鲜明的意识形态性,当然这并不要求案例本身有鲜明政治色彩,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识形态特性决定在案例的价值导向上必须政治方向正确,应避免选择容易引起学生对案例判断产生政治方向性的误解、曲解、错解的案例。这里就要处理好正面案例与反面案例的关系。正面案例能让学生提振精神,鼓舞人心,反面案例能增强学生认识问题和不足。选取案例要以正面为主,负面为辅,对负面案例要给予客观评价、正面引导,以消除负面影响,绝不可火上浇油。

(二)坚持“三贴近”原则

所谓“三贴近”就是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选取的案例要贴近实际才真实,贴近生活才生动,贴近学生才亲切。案例不能虚构,必须具有客观真实性,真实的故事才有说服力,真实的情感才能打动人心,杜撰出来的东西没有信服力、震撼力。贴近学生思想和学习生活的鲜活案例,容易引起学生共鸣,产生兴趣,达到对核心价值观抽象干涩概念的内化。

(三)坚持民族性与时代性结合原则

指出:“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3]这不仅指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建的方向而且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上都要体现中国特色、民族特性和时代特征,因此,选择案例首先要讲中国故事,讲中国人的故事。中国故事有中国历史故事,有当展故事,有百姓身边故事,让学生在分析讨论这些故事时体认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如钱学森的传奇故事就是一个非常好的经典中国故事。其次,选择案例还要反映时代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立足于中国现实土壤,吸收了人类优秀文明成果,是符合时展潮流的全党全社会的价值共识。所选案例描述的故事要反映时代性,故事蕴含的价值观更反映时代性。表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十二个概念不是绝对的抽象名词,它们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时代属性。以“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四个概念为例,缺乏语义背景的理解就会差之千里。

三、案例分析讨论策略

(一)组织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是研究案例中所有的信息,然后找出正确的问题答案的教学过程。组织好课堂案例分析是保证案例讨论顺利进行的基础。首先,课前向学生呈现教学案例。根据教学案例内容灵活运用文字、音频、视频等不同载体呈现案例信息。这项准备工作需要在案例教学前至少一周时间完成,给予学生充裕时间了解、思考案例信息及其相关背景。比如我们课前一周时间就向学生传发央视纪录片《钱学森》视频资料,让学生充分了解钱学森的故事。其次,课堂组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能否正确分析案例关乎案例教学目标实现与否。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解读案例蕴含的信息。那究竟如何对案例进行解读?要引导学生通过对案例背景因素的识别,框定、缩小案例分析的范围,识别和理解案例情境中的重要方面并弄清它们对整体情境的意义,使学生围绕预设的问题充分利用案例中的背景因素进行思考,从案例本身寻求答案。

(二)组织案例讨论

如果说案例分析实际是学生依据案例提供的信息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那么案例讨论则是教师检验学生是否已经找到正确答案的过程。所谓案例讨论就是在教师指导下组织学生对案例中的问题的产生背景、环境及其解决方案进行探讨,案例讨论充分与否关系案例教学成败。案例讨论的目的是根据案例所提供的信息形成认识和理解。如何组织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案例讨论?首先,要以价值观问题为抓手。所谓“问题”,通俗说来就是某些难以处理或棘手的事物。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学案例中的“价值观问题”,它是这样的情境:教学案例故事情节产生了重要的行为或结果,且对于这些行为或结果还没有明确价值观判断和解释。价值选择决定人的行为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而言,案例故事情节冲突在深层次上反映的实际是价值观冲突。组织学生讨论案例时要引导学生始终围绕价值观问题展开。因此,教师预设问题时要以案例故事情节冲突为依托,以价值观问题为缰绳,拽住学生沿既定轨道讨论,避免讨论东拉西扯,信马由缰。其次,要以师生提问互动为推手。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后由执行组长代表小组发言,此后课堂可能陷入沉闷,教师要及时提出中肯而关键的提问来推动案例讨论。教师要围绕价值观讨论主题向学生提问,问题要有针对性、有深度、有启发性,不可信手拈来。另外,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推动案例讨论。一般情况下教师要直面问题对学生提出问题,不回避不躲闪不指责,但轻易不主动亮出自己的观点意见,以免过早对学生产生导向作用,从而影响学生独立思考。案例讨论阶段要求学生认真倾听,积极发言。要求学生既不能无视其他学生,自说自话,也不能任由他人发言,自己却保持沉默,教师要对学生适时引导,不让学生感到拘谨,能做到畅所欲言,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考,使课堂气氛热烈而不失控,做到紧张有序。讨论阶段教师要做好阶段性概括总结,综合学生的发言,推进学生进一步学习探讨。讨论阶段结束后,最后教师必须做最后的总结点评发言。案例分析和案例讨论是案例教学的中心环节,搞好这个中心环节需做好以下准备工作:一是安排案例教学时间。就时长而言,高校每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安排的课堂案例教学时长最好在1至2课时。四门思政课程要统筹安排,每门课应有针对性展开核心价值观教育,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选取侧重“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价值观的案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课侧重“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价值观,切不能设计一两个课时内面面俱到地将核心价值观全盘渗透。就时间点而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的特殊性,教师选择在重要节庆日、纪念日等特殊时段组织安排案例教学能增进教学的实效性。控制讨论时间,一方面是保证完成课堂教学计划,使教学顺利按时完成,另一方面是为防止学生在讨论中纠缠于某个细节偏离讨论主题,也占用别的学生太多的发言时间影响教学效果。遇此情况可以采取对学生发言时间做出强制性限定,规定学生发言时间不能超过规定时长,以保障课堂时间利用效率,提高学生参与度激发思想的碰撞。二是提供理论分析框架。教学中的案例分析讨论及最后的教师总结点评环节一定要对案例涉及的问题给出理论分析框架。案例分析的理论分析框架借鉴了经济学中的理论分析框架一般模型,即由视角、参照系和分析工具组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案例教学应以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为视角、以人民、人类整体利益为参照系、以唯物辩证法为分析工具构成理论分析框架,否则案例分析和讨论的结果极可能无法达到对学生进行培育和践行核心价值观的教学目标。

四、教学效果评估策略

第8篇

[关键词]进展性案例;外科护理学;评判性思维;情景剧

《外科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临床护理学科,护生只有进入真实的临床情境才能达到较好的学习效果[1-2]。临床实践所面临的各种情况是动态的,疾病并不总是按照预期的轨迹发展,这对教学提出了挑战,教师必须培养护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和临床决策能力才能应对在临床实践中遇到的各种问题[3]。进展性案例教学是一种利用体现患者病情变化的综合知识,促进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发展的教学策略[3]。进展性案例教学有助于护生学习知识并将知识运用于临床复杂的情形[4]。基于此,将进展性的案例引入到外科护理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采用随机抽样法,随机抽取我校2015级护理专业两个班的99名学生为研究对象,采取抽签法将两个班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49名,对照组50名,均为女生且两班学生均为全国统招录取。两班学生的年龄、入学成绩及已修课程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研究方法

两个班统一使用《外科护理学》教材,由同一教师授课。对照组采用传统案例教学法授课,实验组采用进展性案例教学法授课。两班案例素材来源于临床同一患者并征得患者的同意。选择乳腺癌、阑尾炎、泌尿系统结石、颈椎病及颅脑损伤5个典型病种制作5个进展性案例,共20学时。每一个案例教学内容均为4学时,第1学时均用于讲解与疾病相关的基础知识,剩余3个学时用于案例教学。

1.2.1传统案例教学法

教师授课前一周把案例展示给学生,并在案例后提出相关问题[5]。案例按照医疗文书的格式编写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医疗诊断等[6]。用此案例导入授课内容,在上课时围绕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教师总结。

1.2.2进展性案例教学法

(1)制定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制定是整个进展性案例教学中心[7],依据护理人才培养目标并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制定教学目标。进展性案例的每一幕对应着相应的知识、能力、素质及持续性发展目标,能力目标的制定以培养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为核心,具体体现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及临床决策能力等方面。目标的制定非常具体,具有很强的操作性,以乳腺癌的进展性案例第一幕为例简单介绍如下:知识目标,为掌握乳腺癌的病因;技能目标,为针对乳腺癌的病因指导案例中患者避免不良的生活方式;素质目标,依据乳腺癌病因对社区人群进行健康指导或讲座,预防乳腺癌;持续性发展目标,在知识、技能及素质目标完成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的方式,能够客观地进行自我评价。(2)编辑进展性案例:将采集的临床真实案例在医生及临床资深护理专家的指导下进行剪辑,形成符合学生需求难度适宜的教学案例。每一个案例以时间为基础按照病情的进展以6~8幕的形式呈现,呈现的方式为视频、动画等。每一幕集中体现1~2个主题(主题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大纲的知识点相对应),时间以不超过3min为宜,每一幕结束提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评判性思维问题供学生探讨。第1幕以视频的方式呈现一个真实生动的生活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护生学习的积极性。(3)教学实施过程:授课前一周教师将按照医疗文书书写的案例发给学生,以供学生自学,案例同传统教学法。授课过程中教师采用进展性案例的第1幕以情景剧的方式导入新课,情景剧结束后提出问题,预留5min时间供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讨论,小组以情境模拟的方式解决第1幕遇到的问题。未进行操作的学生可作为观察者,对实施者进行评估和记录,这样班级所有成员都能够参与其中[8]。以时间的顺序按照逻辑循环“第2幕情景剧——提出问题——小组讨论——情境模拟解决问题——评估、记录”逐步推进编辑的进展性案例。

1.3教学效果评价

(1)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学生登录网上评教系统对教师的授课质量进行匿名评价。评价指标涵盖了教师的职业素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3个一级指标、20个二级指标,每一个二级指标设立优、良、中、较差和差5个等级,从差到优分别赋予1~5分。学生只有完成对任课教师的评价才能选课,确保了学生评教的参与性。(2)知识应用能力的评价:学期结束后,由临床护理专家(在临床上相关科室工作5年以上并具有副高级以上职称)事先准备案例,护生依据相关案例为模拟病人实施护理评估,提出护理问题及实施护理措施,进行护理评价的方式对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进行综合测评。测评的主体为临床护理专家、模拟病人及未进入研究的平行班级的学生。评价的方式为采取双盲法利用自制的临床综合知识应用能力评价量表进行评价。评价量表含护理评估、护理诊断及措施、护理评价3个一级指标,其中护理评估含有健康史、身体状况、辅助检查及社会心理状况4个二级指标,护理诊断及措施含有至少3个与案例紧密相关的主要护理问题及相对应的护理措施,对采取护理措施进行评价。学生得分=模拟病人评分×15%+临床护理专家评分×70%+平行班级的学生评分×15%。(3)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评价:采用彭美慈等[9]两岸四地的护理教育专家翻译和修订的中文版评判性思维能力测量表(CriticalThinkingDispositionInventory-ChineseVersion,CTDI-CV)于《外科护理学》课程开始前及课程结束后对两组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进行评价。该量表包含寻找真相、开放思想、分析能力、系统化能力、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求知欲和认知成熟度7个维度,每一维度含有10个条目,每一条目的回答从“非常赞同”到“非常不赞同”共6个等级,负性条目赋值1~6分,正性条目反向赋分。CTDI-CV总分为70~420分,210分以下代表负性评判性思维倾向,210~279分之间代表评判性思维倾向性不明,280分及以上代表正性评判性思维倾向,350分及以上代表具有很强的正性评判性思维倾向。此量表Cronbach’sα系数为0.90,总内容效度CVI为0.89。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录入及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采用进行统计学描述,采用t检验的统计学检验方法。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学生对教师教学效果评价的比较

课程结束后,两组学生对同一名教师授课的网上评教结果显示:采用进展性案例授课班级学生对教师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的评分,在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方面两组评教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2.2两组学生知识应用能力的比较

实验组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得分为(89.89±2.98)分,对照组为(77.52±5.52)分。由临床护理专家、模拟病人及学生组成的考核小组考核的结果显示实验组在各维度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的比较

《外科护理学》课程开始前测得实验组、对照组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分别为(243.51±14.81)分、(246.37±15.07)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P=0.78)。课程结束后,实验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为(291.51±22.44)分,除评判性思维的自信心子条目外,其余各条目得分均高于40分;实验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及各个子条目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讨论

3.1进展性案例教学的优势

3.1.1学生对教师教学质量认可度高

传统的案例教学先给出案例,在案例后面紧跟着一系列的问题,学生依据给出的信息提供一个解决方案。与传统案例教学相比较,进展性案例教学因为在最初只包含了少量的疾病信息,更能反映出临床真实的情况[10]。患者病情资料分成多幕呈现,学生一次只对一幕的资料进行分析和讨论,每一幕往往以图片、动画、视频的呈现增加了案例的真实性及课堂内容的生动性,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虽然由同一名教师授课,在教学设计及教学实施方面实验组对教师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对教师的评分(P<0.01),实验组学生对教师授课的满意度高。由同一教师授课,两组学生对教师职业素质的评价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934),因职业素质主要包含的子条目为教师的精神面貌、教学态度、上课是否遵循学校的规章制度等。

3.1.2提高学生知识综合运用的能力

临床实践需要学生具备发现问题、识别问题、分析问题、验证问题、预测问题的发展方向并利用以前及新学的知识解决问题的技能,随着患者病情的进展能及时对患者的复杂情况进行评估并提供解决策略[11]。进展性案例以护理情境动态、持续性发展变化为特征,按照时间的顺序将疾病与人、环境有机结合,体现整体护理的理念[6,12]。采取进展性案例教学,更加符合临床真实的情境,实验组学生在针对具体案例进行护理评估、依据患者目前的状况提出护理问题、采取护理措施及护理评价方面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的学生在针对具体案例提出护理问题时,提出的护理问题分不清主次,甚至有部分同学只是把课本相关章节提出的一般性护理问题照搬过来,而这些护理问题该患者并未出现;提供的护理措施并不能解决患者存在的护理问题。实验组大部分学生都能依据患者存在的问题提供有效的护理措施,患者病情突然发生变化时能够及时观察到并采取有效护理措施。

3.1.3提高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

《外科护理学》课程开始前测得实验组、对照组学生的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分别为(243.51±14.81)分、(246.37±15.07)分,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27,P=0.78)。由于外科疾病的特点,护理人员常常需要面对复杂多变的临床环境,并且需要护理人员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作出正确的应对措施[13]。因此,外科护理学的教学需要学生不但要掌握护理学相关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当患者的病情发生变化时能及时评估、分析、判断及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外科护理教学主要的挑战是帮助学生形成评判性思维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临床环境[3]。进展性案例教学在每一幕情境剧结束后提出评判性护理思维问题,学生通过分析、评估、讨论解决遇到的问题,课程结束后实验组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总分及各个子条目得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

3.2进展性案例编写的反思

编制进展性案例的教师要求在与案例相关的科室顶岗工作一个月,并参与护理该疾病的患者至少5例。顶岗实习结束后,本研究发现由于某些疾病在该医院该时间段发病率较低,因此未能参与到5例该案例疾病的护理。因此,下一阶段编写进展性案例的教师去临床顶岗进修前,事先去相关科室了解所要编写案例近期患者住院情况,选择合适的时间段进行顶岗进修。案例的多幕情景剧主要内容往往牵涉过多的医疗记录,情景剧的动态发展也是以医疗为主线,每一幕情景剧包含过多的医学术语,没有体现出护理特色。在下一步编写案例的过程中,首先在征得患者及家属同意的基础上,在保证患者隐私不被泄露的前提下,研究组成员按照时间顺序详细记录5例典型的与案例相关疾病患者的住院过程,对5例案例进行提炼,罗列出进展性案例编写提纲,再对记录的内容加工丰富提纲形成情景剧。

4小结

第9篇

[关键词]案例教学;教学方法;运用策略

一、案例教学的内涵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案例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式,具有实践性、情节性、趣味性、互动性等特征,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可以广泛应用于医学教学的多个教学环节。由于有些教师对案例教学的内涵与特征把握不准或者自身案例教学的专项素质不高,在教学应用环节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突出问题:首先,在开展案例教学时,有些教师所选择的案例比较陈旧,是学生反复见到或多次接触的案例,这些案例通常很难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教学应用价值也大打折扣;其次,有些教师在应用教学案例时,不太重视教学的导入时机,导入过早或过晚,不利于学生掌握医学知识和提高专业素质,也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再次,有的教学案例的导入,未能实现与课堂教学任务目标的充分结合,没有体现案例教学的针对性和严谨性,其教学效果也受到限制。此外,有些教师的案例呈现形式比较单一,不重视与其他教学方法的融合,也常常忽略课堂教学评价。

二、案例教学法在医学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针对当前案例教学在医学教学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将案例教学引入医学教学实践时,需要遵循案例教学的客观规律,丰富案例教学的运用方法和呈现形式,营造出更加优良的案例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医学专业素质和能力的提升。

1.科学选择医学案例教学素材

当前,针对医学案例教学内容陈旧、形式单一的问题,医学教育工作者在平时要重视案例教学资源建设,丰富医学案例的类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医学学习资源。在选择和应用医学案例教学素材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案例的选择和应用要把握好导入时机,即在学生掌握相应基础知识的情况下,当学生学习注意力出现分散、对医学知识理解出现思维障碍时,可以适时导入案例,这样更有助于提高医学案例教学的实用性。其次,医学教学案例的选择要与课程教学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即教学案例要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服务,使案例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医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促进学生医学专项素质的发展。再次,案例的难度要适宜,要符合学生已有的医学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由于医学学科的知识内容非常丰富和多样,因此,教师在选择案例时要从易到难、循序渐进,并且多用学生身边的案例开展教学。例如,在肺癌的病例教学中,可以讲解吸烟的危害,将吸烟定性为肺癌的主要诱因,但从生物学角度诊断,又可以诊断为神经质,因为患者可能因为家庭矛盾和生活压力而吸烟。这样的案例带有较大的开发性和互动性,便于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2.丰富医学案例教学的呈现方式

当前,医学教学案例的呈现形式过于单一,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将案例教学法运用到医学教学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对案例呈现形式进行灵活选择。首先,要重视引入式案例的应用。尤其是学习新知识时,教师可以通过案例的引入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集中学生的学习注意力。其次,教师要重视穿插式案例的应用。尤其是讲解医学重点和难点知识时,可以根据课程内容的特点,在教学中应用穿插式案例,帮助学生加深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有效突破学习的重点与难点,培养学生的医学思维。再次,教师要加强讨论式、互动式教学案例的应用。这样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反思与应用,实现学生知识、能力、思维的共同发展。例如,在讲授医疗卫生服务的相关内容时,在理论内容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通过导入医学卫生服务的案例,让学生加强对所学知识的反思,讨论医疗卫生服务的现实意义、开展方法和职业素养等,提高学生的医学专业素养。

3.提高教师运用案例教学的能力和素质

目前,案例教学在医学教学中的运用非常广泛,很多教师应用案例教学法也具备了一定的意识和能力,但教学效果还是不够理想,主要是因为教师对于案例教学法的综合运用能力和素质还不够强。医学类专业教师要在掌握专业医学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对医学案例的教学设计能力。同时,教师要处理好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的关系。案例教学法的应用并不是对其他教学方法的彻底否定,而是与其他教学方法相互补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让教师的教学方法体系更加健全和完善。所以,教师要具备案例教学法与其他教学法相结合的应用意识,以追求最佳的教学效果。首先,医学类专业教师要重视将案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相结合,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其次,教师要将案例教学与问题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在相应的问题情境中开展案例讨论,以参与者的身份去探究处理问题的方法。如在临床医学教学中,该方法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预判和诊断能力,体现其独特的人才培养优势。再次,医学类专业教师要将案例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相结合。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信息化教学已经成为医学教育的最有效的辅助手段之一,教师通过多媒体手段呈现教学案例,可以让案例内容与形式的呈现更形象、生动和活泼。如在讲解一些重点、难点问题或学生在面对复杂疑难的案例时,多媒体教学与案例教学相融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突破医学学习上的思维障碍,加快医学专业思维和职业素质的形成。

第10篇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的算法,在计算的时候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算法进行计算。

反思:课堂教学评价要具有导向性。

算法多样化是《课程标准》鼓励并提倡的,但是,《课程标准》所指的“提倡算法多样化”绝不是形式上的越多越好,而是从培养学生数学素养,发展学生数学思维的角度提出的,更深层的目的是从逐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我价值观念角度提出的。在一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常常会以算法的多少作为课堂教学好坏的一个指标,教学中教师过于盲目地引导学生尽可能用多种方法去计算,造成学生为了迎合教师的愿望提出违背认知规律的算法。如在案例A1中,学生提出了想减算加,这样的算法根本就谈不上是一种算法,而是学生为了想出一种方法而生硬地来凑数的。如果此时教师的评价不注意其导向性,势必造成孩子们的误解,在上课时为了显示自己方法独特而思考,这种思考严重制约了思维的发展。而下面的案例就在评价的导向性上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

师:“孩子们,你们经过思考,提出了这么多的算法,说明你们动了脑筋,特别是这种算法很独特,但它是笔算方法,没有其他的口算方法快捷。所以我们在想算法的时候尽量选择一些便于思考、便于理解、能提高运算速度的方法,好吗?”这样的评价,不仅肯定了孩子们动脑筋思考的学习习惯,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还指出了在思考算法时的方法和方向,具有鲜明的导向性。

[案例B]:

三年级“时、分、秒”教学片断

师:“钟面上有几根针?”

生:“三根。”

师:“你真棒。钟面上有三根针。”

师:“最细的,走得最快的是什么针?”

生:“秒针。”

师:“真聪明,是秒针。秒针走一格是多长时间,走一圈是多长时间?”

生:“秒针走一格是一秒,走一圈是一分。”

师:“你真棒,老师太喜欢你了,大家为他鼓掌!”(教室里顿时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反思:课堂教学评价要适时适度,有针对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评价过分强调定期评价、频率高、次数多,既费时又效果不佳。因此,形成性评价一定要适时适度,才更有效。如果不论问题的难易,也不顾学生已有认知水平,每次回答后,都要用:“好极了”、“太棒了”“你真聪明”等语言来评价,这种评价过犹不及,起不到任何激励作用。在追求课堂改革思潮的影响下,教师们迷失在一个生硬、程式化的“赏识”怪圈里,使得课堂教学评价失去了其真正的价值和意义。而下面这个成功的教学片断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例:

[案例B2]:四年级“三角形的内角和”

在学生交流并尝试了测量、剪拼等方法、验证了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后,一生又提出了把一个长方形沿对角线折成两个三角形,因为长方形的内角和是360°,所以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方法。

师:“你的方法与别人不一样,很独特,说明你是个善于思考的孩子,这种方法确实能验证每个折成的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教师话音未落,一名学生举起了手:“他的方法只能验证直角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

师:“那么用他的这个思路怎么验证其他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也是180°?”

同学们开始开动脑筋思考,小组讨论,操作,从而用普通四边形折出两个三角形,得到了任意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的结论。(在四年级上册已认识了四边形的内角和)

师:“同学们善于倾听别人的发言,并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能多角度的思考问题,非常棒。”

这样的评价,肯定了学生的课堂表现,也为其他学生提供了榜样,评价适时、适度,有针对性,非常有效。

[案例C1]:四年级“三角形的认识”

“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叫做三角形”这句话对吗?

生a:“对,三角形是由三条线段组成的三角形。”

生b:“对,三角形有三条边,所以三条线段组成的图形就叫做三角形。”

同学们还是很困惑,这时,教师:“这句话是错的。如果三条线段没有首尾相连,就不是三角形。”(教师出示相关图形)

反思:课堂教学的形式要多样化。

在上述案例中,教师用单一的方式,每次回答后都要奖一颗星,这样的评价,势必占用过多的时间,而且运用的次数越多,对学生的诱惑力也相应越来越小,使课堂教学评价成为无效评价。课堂教学评价反对单一的形式,评价形式应多样化。在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发挥自己的教学智慧,采用生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等多种形式,采用口头评价、作业寄语、单元总结性评语等多种手段,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对学生进行广角多元的综合评价,相信学生的学习潜能就能最大限度的得到发挥,使学生的素质得到相应的提高。

[案例D] :四年级“简便运算”

在巩固练习环节,教师出示计算题:

528-53-47 545-167-145

让学生做在本上,两名同学板演,完成后订正

师:谁想对在黑板上做第一题的同学说点什么?

生a:孙浩同学,你的字写得太小了,等号也没对齐,写得不好,以后要注意。

生b:孙浩同学,你写得不工整,不清楚。

生c:孙浩同学,你写的字应该大小一样才好看。

……

反思:学生自评、生生互评要用辩证的观点一分为二地客观评价。

在上述案例中,生生互评,开成了小小的批判会!无论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还是生生互评、学生自评,都应该持辩证的态度,体现一分为二的辩证法的思想,应富有哲学的思辩色彩,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辩证思想的熏陶。在上述案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作出公正的评价,再给他提出适当的意见和建议。可以这样评价:孙浩同学通过观察,发现53和47的和正好是整百数,所以他把两个减数相加,再用528减去他们的和,得428,结果正确,思路清晰。但是,如果注意书写再整洁美观些就好了。

第11篇

摘 要:该文阐述了案例教学法的内涵,根据汽车电气设备检修课程标准及目标要求,将课程设计为8个学习情境,以汽车电气运行中的常见故障“起动机不运转”项目为载体,详细分析了案例教学法在课程教学中的具体实施过程,并提出案例教学法在实施中须解决好设备、教材和师资三方面的问题。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汽车电气;检修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4)03-0107-03

汽车电气设备检修是中职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内容涉及到汽车整车的动力性、可靠性、经济性、安全性和舒适性等一系列问题,在专业课程体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教师应通过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着力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提高教学效果。

一、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选用专业实践中常见的具有一定难度的典型案例,组织学生进行分析和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具体实施的一种教学方法。其宗旨不仅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而是解决问题的思考和实施过程,主要包括教师引导、资料收集、小组讨论、操作实践、交流和归纳总结等阶段。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汽车电气设备检修课程尝试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在学习课程标准、深入研究教材及调研的基础上,根据学习目标与能力目标要求将课程设计为汽车电气基础与检修设备、电源系统检修、起动机不转的检修、点火系统的检修、照明与信号系统的检修、仪表与警报系统的检修、雨刮等辅助系统的检修、汽车电器线路图的分析等8个学习情境。案例教学法的学习任务或者项目来源于企业典型的工作任务。本文以“起动机不转的检修”为例,介绍案例教学法的运用。

(一)故障案例的设置

学校现有全新威志V5教学汽车9台,根据图1,在4台车上设置如下故障点:(1)设置30A起动机保险丝断路故障;(2)设置AM2保险丝断路故障。在另4台车上加设一个起动继电器虚插接(接触不良)故障,1台车完好,作起动正常演示用。

(二)学生分组

将全班48个学生按照学生学习能力、动手能力等情况分为8组,每组6人,尽量保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结合专业特色每组以一个汽车品牌命名(如红旗组、奇瑞组、丰田组等),让小组的学生自己讨论,确立小组的目标、小组的标志、小组的口号、小组的分工。每个小组设组长1名、主操作员1名、辅助操作员1名、记录员1名、检查员(安全员)1名、发言人(观察员)1名,让每个人都有事可做,且分工可动态变化,以期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三)教师引导

(1)教师描述故障案例:威志V5轿车,车主反映,打开点火开关至START时,起动机不工作,发动机无法起动。对车辆进行初步检查,发现蓄电池电量充足,初步诊断为起动系统不工作故障,需要对起动系统进行检测,确定故障部位并进行修理。

(2)器材准备:事先设置有故障的威志V5轿车8台,万用表8只,工具8套。

(3)维修资料:威志V5轿车维修手册8套,检修工单,评价表,图1(视情况不提供或稍后提供)。

(4)注意事项提示:实践中注意人身安全,注意万用表电阻档与电压档的正确使用,禁止带电拔插电线接头。

图1 威志V5轿车起动系统(电源系统)电路图

(四)资料收集

学生通过阅读案例材料,查阅相关维修资料,读懂电路原理图,根据教师设置的案例进行积极分析思考,进行资料整理。此阶段通常事先在课外完成。

(五)检修方案的制定

小组成员利用已经学过的起动系统的各组成原件的结构、原理的知识和检测的方法,根据教师布置的任务进行积极分析思考,畅所欲言,充分交流,争取达成共识,制定出检修方案。

・教学教法・案例教学法在汽车电气设备检修课程教学中的运用

(六)操作实践

操作实践是对小组讨论的检修方案进行验证的过程,以学生实际操作为主,让学生大胆尝试,使他们在操作实践中体会、感受和领悟,提高团队合作精神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巡视观察,适时地给予必要的指导,掌握每组学生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的表现,使学生的行为掌控在教师的视野之下,并做好记录工作,以利于客观准确地进行评价。各小组记录员根据检修实际情况,填写好检修工单。

(七)交流分享

各个小组的发言人将本组的检修方案、检修流程、检修结果及经验和体会进行限时描述介绍,小组其他成员可进行补充。此环节,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可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八)教师点评与归纳总结

教师在学生总结分享的基础上进行以鼓励为主的点评。同时进行拓展,指出导致起动机不运转的其他可能的原因,如起动机损坏等,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九)评价学习效果

设立三维评价表,通过学生自评、学习小组内互评、教师评价等,对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及效果进行评价反馈,并将评价结果与学生的最终成绩挂钩。

三、案例教学法实施的思考

课程的教学目标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掌握起动系统的构成及线路连接关系和检测方法,使学生上岗后具备排除起动系统的常见故障的能力,能较快适应维修岗位工作。由上述“起动机不运转”案例可见,运用案例教学法可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达成教学目标。然而,案例教学法的实际运用需要相应的条件。

由于行动导向法特别强调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表现出较为强烈的学习愿望,在存在小组与小组竞争的情况下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全部教学过程,但具体实施起来要求非常高,笔者认为至少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一)教学设备充足

采用案例教学法要求教学情境模拟真实的生产现场,这就要求学校的实操设备充足,而且最好是区域使用较为广泛可供实际操作的真实设备。

(二)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开发校本教材

根据对工作任务的分解构建起“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将教学内容进行重新组合,根据学校的教学设备开发校本教材,并精心设计工作页(工单)。

(三)拥有综合素质高、责任心强的“双师型”专业教师

开展基于工作过程的案例教学,要求教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知识水平、还要有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还要有甘愿为设计工作任务、工作页(工单)付出更多准备时间的奉献精神。教师在进行任务设置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问题:

(1)此任务能否调用学生的已有知识?该任务能否让学生感兴趣?能否激励学生收集有关资料,激发学习自觉性?如何让学生把他们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任务内容学生能否完成、是否有助于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2)课前熟悉并深入研究任务,准备好任务讨论可能涉及到的有关知识。

(3)介绍任务内容要讲究艺术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讨论的热情。

总之,案例教学法强调实践,强调学生的参与和自主学习,强调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体现“做中教、做中学”。

参考文献:

第12篇

关键词:外科护理学;高等职业教育;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44-03

一、高职外科护理学教学改革背景及现存问题

外科护理学属于护士执业考试主干科目《成人护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按我院现行护理专业课程设置,外科护理学(含外科临床护理技术)124学时,包含理论课98学时、实训课18学时、见习8学时,外科临床实习10周。课程原先的教学设计是以理论课讲授专业知识,实训课教授单项技能,见习课到临床深化理解教学内容,期末进行操作和理论考试评定学生成绩,最后到医院外科临床生产实习。

实践中发现,以上课程设计存在诸多问题:理论知识量偏大,高职学生学习能力较本科学生弱,掌握不了;理论知识学习与操作实训脱节;理论知识和单项技能教学较多,应用教学较少,学生应用所学解决实际工作问题的能力较弱;授课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少,学生对课程兴趣不高,缺乏学习主动性;考核方式单一,主要反映学生识记知识的能力,对教学情况反映片面、滞后;实习医院教学水平不一,学生疏于学习理论知识,实习效果差别较大。基于以上问题,需要重新设计课程教学。

二、教学设计的理念

以外科临床护理工作过程为导向,学生与教师互为主体,聚合多种先进的高职教学和评价模式,使学生在实践中学,在兴趣中学,实现课程教学、学生发展、社会满意的统一。

三、课程目标

根据国家教育部制定的《三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护理专业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指导方案以及根据外科临床护理工作岗位的需求,制定出课程目标包括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即掌握必需的外科护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常见外科疾病预防与健康保健知识以及专科护理的基本技能;具有分析和解决临床常见护理问题的综合能力、对护理对象实施整体护理的能力。

四、教学内容

参照护士执业考试大纲,结合教材选定教学内容。总体上将教学内容分为外科护理学总论、颅脑外科、心胸血管外科、普通外科、泌尿外科、骨科疾病病人的护理,共6个模块。另外,为适应校企合作,可在6个模块基础上增设校企合作模块,实现差异化教学。

五、教学实施

采用模块化教学+项目教学+临床见习、实习相结合的课程模式。

1.模块化教学分为知识模块和技能模块,其内容主要包含外科护理学总论部分的专业知识和各项单项操作技能。该部分的教学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首先布置采用多媒体教学,直观扼要地教授医学相关知识——引入教学案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进行评估、诊断、计划、实施、评价等整体护理内容的教学—演示单项操作—学生练习操作—授课总结。

多媒体教学和工作工程为导向的教学设计更符合高职学生的特点[1],使学生更容易产生兴趣和学习动力。教学中采用的案例教学可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工作技能;使学生学会思考、学会探索,发展并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体系[2]。

2.项目教学采用工作任务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导入案例—设定工作任务—小组讨论制定护理计划(书面可见)—分角色协作实施护理计划(行动可见)—小组自评、教师评价总结。

每一教学模块中,设计若干教学项目和工作任务开展项目教学。教学实施中主要注意:(1)项目教学中,教学案例均以真实病案为基础,以真实工作任务为导向,逐步引导学生完成教学项目,提高情景的真实性。(2)项目教学涵盖教学重点内容,同时具有综合性、实用性、挑战性。(3)项目教学在理实一体化教室进行,任务设计得具有可操作性及成果的可见性。项目教学需要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团队协作教学,课前小组内制定护理计划和预先练习各项操作技能。因此,理实一体化教室需进行开放式管理。(4)实施分层教学,灵活使用基础案例和拓展案例。例如:在前列腺增生症病人的护理项目教学中,首先使用传统开放式前列腺切除术后的病人为基础案例,设定采用双腔尿管+膀胱造瘘管进行持续膀胱冲洗的工作任务。同时使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的病人作为拓展案例,设定采用三腔尿管进行持续膀胱冲洗的工作任务。这样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掌握不同情况下相同工作任务的不同处理方法。(5)邀请临床护理专家参与教学。项目教学是课程教学中,校企合作的主要形式。尚未有统一行业标准的操作项目的企业标准、企业特有护理项目或流程的教学等都有赖于项目教学开展。

3.见习教学与校内教学同步,采用临床见习+案例汇报、讨论+学生、教师评价的模式进行。在这一环节中,注意避免“老师带着走一圈病房”完成见习的现象。让学生带着任务到临床见习,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由临床老师代教见习临床护理、收集临床案例后制作幻灯片,集中汇报、讨论、教师点评。教学中做到以下几点:(1)将小讲课成绩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增强学生对小讲课的重视。(2)事先给学生提供学习参考资料、样板。(3)公布评价标准,将课件需要图文并茂、汇报语言表达要求等方面制定入评分标准进行规范。

4.临床实习采用各专业科室轮转,临床教师一对一带教的模式。同时为了避免期间工多学少的情况,教师采用网络辅助教学的形式,通过网络论坛、讨论群、网络测试系统、定期实习检查的形式组织督导学生学习。

六、教学评价

传统教学考核主要存在以下方面的不足:(1)侧重专业知识和单项技能的考核,考试形式单一,不能较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2)多是终结性考试,对教学过程质量反馈不够及时,教师不能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并调整教学策略及方法;(3)考核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指导性不强。

现设计采用多元化的考核形式,过程考核与阶段考核,知识、技能考核和能力考核并重,采用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模式,以期能更全面反映学生的能力和教学成果。

(一)校内评价

(1)项目考核占40%。根据学生教学项目完成的成果及在其中承担的工作任务进行考核评价,主要考查学生综合应用和团队协作能力。(2)理论考核占40%。以期末闭卷考试的形式,主要考查学生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情况。(3)见习案例分析及汇报占20%。以见习小组为单位进行考核,主要考查学生书面语言表达、口头交流沟通及健康教育能力。

(二)社会评价

多层次引入社会评价,主要通过以下机制引入社会评价:(1)在项目教学中邀请一线临床护理骨干参与教学,共同制定项目任务、实施方案、评价标准等,并参与项目考核。(2)选取操作标兵,参加操作技能大赛,由临床护理专家进行评判。(3)实习考核。采取开发网上测试系统,每个学生按实习进度,在完成该科室实习后2周内登录测试系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作为实习考核成绩依据。科室进行的出科考试也是实习成绩的另一部分。(4)执业资格考试通过率。

通过以上社会评价反馈调整教学策略,保持校内教学与临床护理同步发展,使学生能更大程度地获得社会的认可。以良好的社会评价作为最终教学质量的评价指标。

参考文献:

[1]赵根瑞.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创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教学方法[J].教育与职业,2007,(9):103-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