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2-01-27 19:14:1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职业技术教育,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从职业教育看
职业教育是西方世界的产物。以后,为了救亡图存、求强求富,当时在中国的知识界掀起了一场学习西方的教育制度,批判旧教育,建立新教育的热潮。我国的职业教育就是这一热潮中产生的。1904 年,山西农林学堂总办姚文栋在《添聘普通教习文》中写道:“论教育原理,与国民最有关系者,一为普通教育,一为职业教育……”,就目前文献资料看,这是“职业教育”这一名词的最早出现。纪芝信主编的《职业技术教育学》将“职业教育”定义为:在一定普通教育基础上,为适应某种职业需要而进行的专门知识、技能和职业道德教育,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职业所需要的应用人才。职业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职业性、生产性和社会性”这种观点形成的时间比较长且比较稳固,周明星将之称为“老三性”。黄炎培在《职业教育机关唯一的生命是什么?》一文中指出,职业学校“从其本质来说,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来说就是社会化。”所谓社会化,在他看来就是“办职业教育,并须注意时代趋势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办职业教育,是绝对不许关了门干的,也绝不许在书本里讨生活的……所以,职业教育,绝对不许理想家和书呆子去干的。”也就是说,黄炎培所说的社会化实际上就是指教育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以上观点不难看出职业教育应与社会密切相关,它最大的特点就是具有社会性,若是脱离了社会的时代背景,那样的教育就是失败的,更谈不上是职业教育。
在当时中国处在清王朝的后期,战乱遍及大江南北,西方列强用他们的坚船历炮打开中国的大门,形式内忧外患,可当时没有一只船可以作为战舰,没有一个士兵熟悉水师,这些我们在全集中均有描述,他说:“现在两湖地方,无一舟可为战舰,无一卒习于水师,今若带勇但赴鄂省,则鄂省已无贼矣;若驰赴下游,则贼以水去,我以陆追,曾不能与之相遇,又何能痛加攻剿哉?再四思维,总以办船为第一先务”。可以看出当时兴办船务以及水师学校是根据时代特征、社会需要而发展的制造业和培养了一部分专业人员,符合职业教育的社会性。
在继承传统教育的基础上,根据当时的社会实际,提出了“西学为用”的教育观,首先设立翻译馆,培养翻译人才,并翻译外国书籍,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并要在引进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吸收创新,培养了大量的专职人员。创办军械技术学校也是着眼于服务社会,在当时极具先进意义。另还派遣幼童赴美留学,试图对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进行全面的学习,以开放的心态,实事求是的态度去迎接教育国际化的趋势。这些成绩均可以看出所办教育符合社会发展需要和时代的要求,不仅着眼国内社会的问题,而且放眼世界还要跟上国际社会的发展。
二、从技术教育看
198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技术和职业教育术语》中,第8条为“技术教育”(Technical Education);第 9 条为“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技术教育”是一种培养中、高级技术人员的教育;作者在网络搜索技术教育解释为:“技术教育主要是指生产劳动方面的知识技能。”这里所指的生产技术教育主要是指劳动技能教育,它包括技术的学习、掌握与应用等相关联系的活动方式方法。由以上概念可以看出技术教育相对职业教育更高级一些,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是技能人才的培养,而技术教育是原创科技人才或者是高科技人才的培养。
1861年在遵旨筹议总理衙门购买外国船炮时,表示:“购成之后,访葬覃思之士,智巧之匠,始而演习,继而试造,不过一二年,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可以剿发逆,可以勤远略。”对而言,购买不是目的,最终的目的是学习制造,这就是一个技术活动了,我们不仅要学会用,而且要学会制造。对这一点,日后致函毛鸿宾,直言不讳:“弟前年初次复奏购买轮船,本欲访募军思之士,智巧之匠,演习试造,以勤远略,未敢逮问九世之仇,亦非稍蓄三年之艾。今所购七船既已化为乌有,不得不另求造船之方,拟开设铁厂,粗立规模。”同治元、二年间,“试造洋器”,还造过一艘小轮船,名为“黄鹊”号。这可以说是“制洋器”思想的初次实践,但由于“全用汉人,未雇洋将”,所造之轮船“行使迟钝,不甚得法”。加上总理衙门购船未成,决意扩充规模,开设铁厂,派容阂到美国购买“制器之器”,“另求造船之方”。这即是后来江南制造局的组成部分。、李鸿章联衔上《拟选聪颖子弟赴泰西各国肄业折》,称:“西人学求实济,无论为士、为工、为兵,无不人塾读书,共明其理,习见其器。躬亲其事,各致其心,思巧力递相师授,期于月异而岁不同。中国欲取其长,一旦遮图尽购其器,不惟力有不逮,且此中奥秘,苟非遍览久习,而本源无由洞彻,而曲折无由自明。古人谓学齐语者,须引而置之庄岳之间;又曰百闻不如一见,比物此志也。”经过、李鸿章等人的精心策划,幼童留美这项前无古人的事业得以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大地上生根发芽。可以说,中国最早的留学生种子是由等地方督抚播撤的。在他的积极倡导、主持下,制造出中国第一艘兵轮和第一台车床,炼制出中国近代第一磅火药和第一炉钢水,造就出中国近代一大批技术工人和一部分工程技术人员;首次翻译出版西方近代科技等方面的书籍数百种,为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培养人员为以后的技术活动储备力量,可视为技术教育的一种软实力。
三、从职业技术教育看
是中国传统教育的坚定捍卫者,但是他也不一味盲从,在他认为守道要与救世并举。在当时的社会,他敏锐地觉察到了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在的倡议下,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印刷翻译了第一批西方书籍,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学生。他所做的符合职业技术教育适应社会性的要求。可见在当时的中国已经就在进行着职业技术教育,虽然我们没有明确的提出这个名称。下面作者就从职业技术教育的四个方面来解读。
(一)工读模式
认为人才要通过教育提升,主张“勤教”与“严绳”主张育用并重,教与用交替进行,既用人又育人,即今天我们推崇的工读形式。“勤教”即如他所说:“人才以培养而出,器识以历练而成”。“满意之选不可得,故取其次,带徐徐教育可也”。“严绳”就是严格考察。其考察的内容十分广泛,涉及道德、品行、作风、能力等方面。要求全面发展的人才,对于合格者,尤其是优胜者,破格提拔;而对于不合格者,则坚决撤换。的幕府,既是储才之所,更是教育人、培养人、考察人的学校。
(二)发展特色教育
中国近代学校的产生,是与19世纪中叶多事之秋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的,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中外矛盾开始成为社会主要矛盾,中西文化大冲突和大交汇,封建社会全面衰败和资本主义开始产生,正是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相互交织的时期。这为办学提供了启示,翻译西方书籍,奠定了近代中国科技基础;修复书院,发展教育,还安排第一批赴美留学生,启动了近代教育国际化的大门,并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栋梁之材。目睹了西方科技的威力,但他不全盘西化,不盲目崇拜,坚持古代优秀传统文化。认为近代化决不是西化,近代化是一种历史潮流,国人必须以一种顺应潮流的开放心态去迎接近代化的挑战,闭关锁国不是强国之路(文化传统的“虚无主义”和“优越论”都是近代化的阻力),只有对我国文化传统进行近代转换和综合创新,才是富国强民的根本之道。光绪皇帝考虑改良维新,废除科举兴学校等各项改革都无疾而终,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要全盘西化,在中国行不通。当前,发达国家的职业技术教育现状及成果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仍然起着全方位“示范”作用,我们可以学习借鉴,但是不能盲从西化。
(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主张学习理论知识应与实践经验相结合。理论知识是根本,但实践经验也不容忽略。他认为理论知识主要是读儒家经典,“盖人不读则已,亦既自名曰读书人,则必从事于《大学》。”具体来说,他把儒家教育内容分成四部分,即如他所说“为学之术有四:曰义理,曰考据,曰辞章,曰经济。”他力图兼采汉宋两学之长,使义理与经世相结合。四者中言程朱理学、纲常礼教之义理之学是根本,但经世治邦的能力也不能忽视。他特别强调“经济之学”的重要性,认为官制、财用、盐政、漕务等都是宜考究的天下大事。他曾说“学于古则多看书籍,学于今则多见榜样。问于当局则知其艰苦,问于旁观则自知效验。”在一定程度上,他突破了仅以经书为学习对象的模式,而注重于在实践经验中学以致用。他还告诫自己的部属和弟子们要脚踏实地,不务虚名,要破除一切陈规陋习,学会因时而变。他说“前世所袭误者,可以自我更之,前世所未及者,可以自我创之。”他还说:“吾谓读书不求强记,此亦养身之道。凡求强记者,尚有好名之心横亘于方寸,故愈不能记;若全无名心,记亦可,不记亦可,此心宽然无累,反觉安舒,或反能记一二处,亦未可也”。可见,他很重视思考与理解,同时他又能辩证地提出理解与实践和生活积累的关系,解决知和行的辩证关系。这也就是他所谓的朱子“切己体察”之法。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 重要性 发展前景
中国的教育体制备受诟病,随着高等学历毕业人数的增长却没有出现人才的饱和,许多需要技术人才的部门出现了极为罕见的用人荒,于是曾经不止一次地出现了看似极为矛盾的现象:一方面,大学毕业生就业困难,找不到工作;另一方面,许多单位找不到合适的人才。貌似矛盾的人才现象凸显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尴尬处境,或者说表露了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缺陷和不足。职业技术教育的尴尬在社会的多个层面上表现出来,各有各的特点,本文拟把职业技术教育放在农村背景下加以观察和研究。
一、职业技术教育对于农村发展的重要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这样描述职业技术教育:它是可以有效消除贫困的、有利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帮助社会人终身学习并进入某一就业领域或者某种职业的以培养工作能力为主的培训手段。我国地域广阔,农村人口众多,如何转移农村社会劳动力,帮助他们实现小康,是一件必要而紧迫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必须重视职业技术教育。
长期以来,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虽然都充当着重要的建设者角色,但所从事的却是技术含量低、条件艰苦而收入低微的工作。这是因为这些劳动者不具备较高文化水平,缺少系统的职业技术教育。要想改变这一现状,使农村经济更好的发展,就必须加强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让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者进入职校进行学习,以具备更高的素养。
现阶段,农村经济逐年增长,许多农民企业办得有声有色,甚至逐渐出现了家族化、集团化的规模化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对于各种职业技术人才的需要越来越多,从而加重了人才的缺口。由此可见,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要加强职业技术教育,为社会、企业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
二、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现状
据相关部门统计,在我国现有的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有3.4%,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的仅有0.13%,接受过短期培训的有20%,而没有接受过任何技术教育和培训的则高达76.47%”。这里是从数据统计上得到的结果,如果详加分析,还必须认识到这个数字是培训机构纸面上的功绩,落实到实处则会大打折扣,再考虑到取得的实际效果,真正接受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并取得较好成绩的人员显然非常少。究其原因,这和农村劳动力文化水平普遍低下是有因果关系的。相关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不到五成,高中以及中专文化程度的才刚刚11.7%。文化水平影响了农村劳动力对于职业培训的看法,他们认为没有必要培训、学习。
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在农村的教育背景中,许多人对于职业教育没有正确和积极的认识。农民不仅自己没有主动接受职业技术教育的习惯,也不支持甚至是反对自己的孩子读职业技术学校。在他们的观念里总以上普通学校为正途,视职业技术学校为末路,导致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跟不上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前景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变化、社会的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成为了不可或缺的国民素质培训方式。在即将展开的高考改革中,把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的学术型教育做了明确的分离,这有助于人们用客观的、积极的眼光去看待农村职业技术教育。目前,农村职业技术教育还存在一些偏颇,比如在课程设计上存在某些缺陷,有些职业技术学校往往急功近利,对于能够短期发生效力的课程就开设的多,而不能很快见到效力的课程就开设的少,且课程设计变得浮躁而功利,课程内容距离农村的需求远。此外,教学方式上太过注重理论知识的宣讲,对能力培养欠缺,教学实践也越来越少。这些都不利于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
以后的职业技术教育应立足当地经济,以农村企业为目标、订单式培养为重点,不仅要注重对农民进行农村科技技术培训,还要俯下身来问农民所需,抓住农民的需要,真正把他们需要的技术送到他们的手中。尤其是对于青少年的职业技术培训,更要要眼光放得开、放得远。一方面,向外输送劳动力,使他们掌握热门专业需要掌握的技能和知识;另一方面,还要使他们做好服务地方经济的准备,和当地企业结成联盟,把职业技术教育办成没有围墙的大学。此外,农村的职业技术教育还要为农民和学生的长期发展做出规划,为他们构建更广阔的平台。
未来的职业教育应为国家的经济建设承担主要的培养功能,走精专的道路,使更多的人得到具有针对性的职业技能的培训,以最终改变我国大学生高分低能的尴尬现象。
参考文献: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大众性
我国的9年义务教育已经基本普及,高中及高中以上阶段教育的大众化程度也大有提高,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达15%,按国际惯例,已进入“大众型”水平。
在高中及高中以上教育层次的大众化进程中,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发挥了积极而重要的作用。2002年,全国中职教育招生470万人,占高中阶段招生总数的40%;举办高职教育的五类院校共计1374所,在校生781万人,占本专科学生总数的53.4%。更值得注意的是,各级职业技术教育面向绝大多数人群,培养社会绝大多数职业的从业人员。因此,职业技术教育相对于高中及高中以上层次的普通教育而言,具有鲜明的大众性特征。
一、大众教育相对于精英教育而又包含精英的培养
大众教育(Popular education)相对于精英教育 (Elite education),却扑不排斥而包含着精英的培养。精英人才及对他们的培养任何时代都需要,而精英教育是面向少数人的,与大众教育对立。职业技术教育的大众属性,并不排斥其他某个教育类型的大众属性,只是不包括培养学术型和大部分工程型人才的精英(虽然接受过职业技术教育人才当中,也有可能成长为:工程型甚至学术型精英,但不是主流,也不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初衷),而包括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中的精英。因为精英是同类人群中的出类拔萃者,职业技术教育所培养的技术型人才和技能性人才,都有自己的精英,尽管培养此类精英并不是职业技术教育任务的主体。
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已经进入大众型阶段,但考察我国基本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教育模式乃至相关的部分政策,居统治地位的仍然是精英教育。精英教育的主要特点之一是以单一的智力标准进行层层选拔,与此相伴的自然结果是层层淘汰,因此它是排斥大众的。同时,精英教育只承认学术精英而否认技术型和技能型人才中也有精英。精英教育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很低的情况下有它的必然性,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程度的提高,精英教育理念和体制的局限性与保守性就逐步凸显出来。我国教育的实践证明,精英教育思想的遗患还远不仅是它的局限与保守。
我国职业教育先驱黄炎培先生在《实施实业教育要览》一文中说过:“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及乐趣,—面尽其对群众义务,此教育名曰职业教育”。黄炎培先生对职业教育所下的这个定义,可以理解为,如果不能面向“人人”那就不能叫做职业教育。1999年4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汉城举行“第二次世界技术与职业教育大会”,大会提出“全民技术与职业教育和培训”的概念,并成为该大会的重要议题之一。所以,“大众性”不仅是职业技术教育的应有之义,而且是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的共同趋势之一。
二、大众的主体是平民,平民的多数在农村
本文所说的“平民”,是特指社会经济地位处于中等及中等以下的群体。“大众”的外延大于“平民”,平民是大众的主体部分。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前辈们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平民性”问题,不仅高度重视并有过丰富的实践。黄炎培先生曾经指出:“办职业教育,须下决心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诚然,社会新旧不能同日而语,但收入水平的不同导致许多方面的差距也是现在的一种客观存在,因此黄炎培先生“为大多数平民谋幸福”的思想,至今仍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让我借用重庆市教科所的一个调查结果,试图以此证明今天重申“职业技术教育平民性”问题的事实依据及其重要性。根据该所2000年对重庆市中等职业技术学校36969名新生的调查,家庭月收入低于1500元的占94.6%,父母的职业为农民、工人、个体户或无业者占96.4%。凡是有社会责任心的人,看到这样的数据,我想都不可能无动于衷。
在我国现阶段,“平民群体”不仅数量很大,而且经济水平很低,尤其在广大农村地区。2002年底,城镇居民接受最低生活救济人数估计达 2500万,约占城镇总人口的1/10。据中国扶贫基金会会长王郁昭2003年3月25口向中央新闻单位介绍说,当前我国农村人均收入在5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人口达1459.5万人;人均1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有9033.4万人;人均1000-2000元的人口有31079.3万人。有近3000万人未解决温饱问题,6000万人徘徊在温饱线工:。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如果不顾及农村,就势必脱离大多数人民群众,远离它固有的大众属性,必将严重影响全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
转贴于 三、面向大众要以就业为首要目标
在目前情况下,大众的首要需求是就业,因为“就业是民生之本”,人人都首先需要生存,然后需要发展,需要不断地提高生活质量,需要施展才华的更大空间。因此,尽管职业技术教育的目标有多种,但其首要目标应该是就业。
诚然,为学生的长远发展考虑,重视对学生的全面素质教育无疑都是完全必要的,然而就业目标与人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如果认识清楚,操作得当,这矛盾的双方可以获得协调和统—…;如果陷入任何一种片面性,则矛盾的对立必然出现。围绕这个问题,有必要在如下两个方面进一步形成共识:
1.不能把就业所需要的职业素质要求看得太狭窄。尤其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适应某种职业工作都需要综合的职业素质,包括德、智、体、美、劳诸多方面,包括知识、技能、态度,决不仅仅是“一技之长”而已。
2.能促进就业的教育是意义非凡、贡献重大的教育。黄炎培先生认为:如果职业教育能够解决人们的生计问题,“已足令感受生活压迫者闻而起舞矣”。当—个人眼前的生存问题都解决不了的时候,一切“未来”也将失去意义。正如鲁迅先生说:“……将来是现在的将来,于现在有意义,才于将来有意义。”
四、面向大众必然伴随教育的深度改革
完成从精英教育到大众教育的过渡,需要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模式的根本性转变。
第一,要更新人才观。对于在升学考试中成绩偏低的学生不能不加区分地一概看成“智力低下”,应该承认人的智力多元,相信人人有才。职业技术教育工作者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不是无奈地而是自觉地乐于吸纳任何基础的求学者,而且对任何一位学生都满怀爱心和富有信心,高度负责地帮助他们把自己的潜能最大程度地开发出来。
第二,要坚持教育的多样性。人类社会个性万千、人才各异,职业多种、需求多样,所以职业技术教育要为学习者创造尽可能多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路径和学习方法,然后,还学生以自主选择的权利与机会,实施因材施教。职业技术教育没有充分的多样性,就没有真正的大众性。
第三,要使学习制度弹性化。面对不同基础、不同潜质的学习者,要把学习时间作为变数,以“学会”为质量基准,因人而异,弹性操作。做到:“上不封顶”——支持每一位学习进度快的学生达到更高的目标;“下能保底”——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保证最基本的质量标准。
第四,推进“双证”的互补与融通。即通过教学体制和课程的改革,通过产学结合的途径,推动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证书教育的互补,努力促使相互融通,使多数学生在毕业时取得两种证书;对于要求升学的学生,采取加选部分课程的办法帮助他们实现继续深造的目标。
五、面向大众需要相应的政策支持
涉及职业技术教育大众性的政策问题是多方面的,当前最需要调整的是如下两方面政策:
1、要调整财政性教育投资政策和学生收费政策。 既然职业技术教育是面向以平民为主的大众群体,那么理应得到国家政策的特殊关怀。但是现在财政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不是偏重而是偏轻,恰恰与职业技术学校学生主体部分的经济承受能力形成巨大的反差。以前几年的教育投资情况为例,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财政预算内经费占职业技术教育总经费的比重,2000年比 1996年下降了9.8个百分点;预算内职教经费占预算内教育总经费的比重,从1996年的11.53%下降到2000年的8.43%。迫使面向大众的职业技术教育对学生的收费标准反而明显地高于普通教育。以河北省现行的收费标准为例,职业中专学生的收费标准14005fi/年,是普通高中的2.8倍;对口升学的高职院校学生收费标准5000元/年,是普通高校学生的167%。同一年,河北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661.2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478.86元。可见现行的收费政策,对于平民家庭不仅负担过重,而且不够公平。
值得我们警惕的是,在地区和群体之间,由于经济差距的拉大导致教育水平差距的拉大,而教育水平差距的加大又势必进—步激化经济收入的差别,如此恶性循环如何得了?我想,有关方面应该作为实践“三个代表”思想的具体行动,下决心对有关政策进行适当调整,首先要增加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财政性投入,然后改变职业技术教育相对于普通教育的高收费政策。
2.要改革以行政手段强行分批录取的招生政策。现在,高职院校多被列为第5批录取,中职学校也被安排在末批录取,而不是根据考生志愿平等地对待各类院校,无端恶化了职业技术院校的社会形象。
【内容提要】当前,处于工业化与信息化平行发展进程中的中国职业技术教育面临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需求,要求我们从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的结合上作出战略选择:以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总揽和架构职业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任务和实现形式;在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渗透和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逐步形成融入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对此,学习者、学习机构、学习制度必须实现相应转变。
【摘要题】改革与发展
【英文摘要】AtpresentChinese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whichisintheprogressofindustrializationandinformationalizationfacescomplicatedandvarioussocialdemands,whichneedsustomakestrategicchoicefromthecombinationofrealisticdemandsandlong-termdevelopment,thatis,constructingtasksandachievingmodesindifferentstagesofdevelopmentofvocationaleducationaccordingtolife-longeducationalideaandtargetoflearningsociety,infiltratinglife-longeducationalideaintheprocessofdevelopmentofvocationaleducationandgraduallyformingthesystemof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whichcanmergeintolearningsociety.Solearner,learningorganizationandlearningsystemmustbechanged.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学习型社会/终身教育/学习者/学习机构/学习制度
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learningsociety/life-longeducation/learner/learningorganization/learningsystem
近代职业和技术教育是伴随着产业革命和工业社会的兴起而逐步发展的,随着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提高,经历了以技能为主向以技术技能为主的转变;从为制造业服务向同时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服务的转变;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职业技术教育也必然要经历这种历史性的转变。
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具有自身的特点,也就是说我们在还没有真正形成与工业化进程相适应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同时,却面临着迈向学习型社会的新要求,即工业化和信息化平行发展,这就使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面临更加复杂而多变的要求。
一、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社会需求
(一)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
当前,我们既面临着国内市场的需要,又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这种国际市场的竞争对我们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境外教育机构的进入,使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国际教育的竞争。
(二)技术进步和劳动就业
工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要求我们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但是,我国的技术进步是在有大量的低素质劳动者、教育问题非常严重的对比下来推动技术进步的,这就产生了一个“两难”问题:推动技术进步就会加剧低素质劳动者的失业,而要满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就必然会影响技术进步的推动,所以,职业技术教育需要探索出一条新路,既能为技术进步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又尽可能地适应中国的实际,为解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三)二元结构和城乡教育统筹
工业化过程中,要面临一个从二元结构转向发展城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乡教育资源统筹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包括城镇制造业的相当一部分就业人员向工业转移的问题,均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调整。
(四)工业化与信息化
我国的工业化处在全球信息化,尤其是网络发展的背景下,因此我们需要新型工业化发展。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加快信息化发展,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产品,要求我们在发展职业教育、为工业化服务的同时,为加快信息进程提供更多的教育。
面对如此复杂而多变的社会需求,我国职业技术教育需要从现实需求和长远发展的结合上作出战略和策略的选择。既要以终身教育理念和学习型社会的目标,总揽和架构职业教育发展不同阶段的任务和实现形式,又要在现阶段职业教育发展进程中渗透和体现终身教育理念,逐步形成融入学习型社会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因此,把握职业技术教育与学习型社会的关系及其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体现,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现阶段职业教育的主要问题还是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如何发展职业教育模式,如何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在这个过程中,要讨论终身教育理念,要体现终身教育理念,要把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融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中,要从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背景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
二、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职业教育必然经历相应的转变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形态和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它是以知识革命、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兴起为前提的,将从以制度化教育为主要形态的工业社会,转变为以终身教育为主要形态的知识社会。这个转变是覆盖全社会和全部教育的,职业教育也必然会经历相应的转变。
这里需特别提及“知识革命”这个概念。“知识革命”在国内提得不多,但是在国际上关于这一概念的讨论已相当普遍,在很多国际机构的报馆之间都会提到正在经历的这场革命对未来的影响。《美国国家知识评估大纲》里对知识革命描述如下:“近几年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世界运动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长途通讯价格的下降,计算机的普及,全球网络的出现,以及生物技术、材料科学和电子工程等领域的发展,创造出10年前根本不可能想像的新产品、新服务系统、新兴行业和新的就业机会,这就是人们所说的知识革命。”
这里面讲到的知识革命是上个世纪90年代出现的,它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相当深刻的,对我国职业教育的影响同时需要考虑。因为这场知识革命正在改变着世界运动方式,改变着产业结构,也在改变着产品生产方式,改变着就业方式。从学习型社会对职业教育影响这个角度,应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学习者
制度化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学习者主要是学习某种职业技能(技术)的谋职者,学习只是他谋生(职)的手段,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就实现了学习目的。而在学习型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学习者面对的是职业、职业岗位以及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也不断提高。这种情况一方面对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会要求更高,另一方面要求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
在学习型社会里,学习者面对环境的变化会有新的要求。2001年一份题为《中国与知识经济》的报告提到了这一点,知识经济带来工作岗位的变化和教育模式的变化。工业社会时期的劳动者,在泰勒制的管理下能够按照岗位规范化要求完成岗位工作,就可以称为工业社会的合格的工作者。当然,这种要求往往注重一些常规问题。而知识社会的工作经常会发生变化,面对的是很多非常规的问题。因此,知识社会的工作者不仅要按照岗位规范去完成岗位工作,而且要具备处理非常规问题的能力,尤其强调不仅要执行上面的指令,而且要能主动地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或者说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这种能力也是学习者在工业社会、知识社会发生变化的,当然还有组织的变化,在工业社会是相对固定的,在学习型社会是相对变化的。这就给我们的工作者和学习者提出新的要求,学习者必然要具备全面发展的综合素质、更加宽广的知识基础、职业能力基础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关心:21世纪的教育》的报告中曾经这样讲过:“归根结底,21世纪最成功的劳动者将是最全面发展的人,是对新思想和新的机遇开放的人。任何把对劳动者的教育计划局限在可能产生短期效益的劳动技能上的企图,都将导致大量长期的结构问题。其代价将是一个僵化的非学习性的劳动市场。这种市场面临快速的不可预测的变化会风险很大。”这里强调培养不断变化的有预见的应变能力。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在对学习者的培养上提出几个问题。
1.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的问题
我国的职业教育要针对岗位群的需要来培养人,但是这种针对性地培养人和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是不可兼顾的,我们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同时又能够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里面有一个近期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学生应在现有的职业学校里更好地学习各门基础课,打好基础,具备再学习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再学习以后转换经验的能力。同时,在普通学校教育中,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
2.培养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关系(略)
3.技术技能与人文道德的关系(略)
4.就业与创业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培养的人中有没有创业人才。根据我们所掌握的数据,今后10年左右每年新增的就业人口为1000万~1300万,而我们自己能够提供的岗位为500万~600万。经济增长所能提供的就业增长已越来越少,所以如何创出一条创业教育之路,需要我们探讨与关注。
5.就业与升学
前几年在职业教育发展比较困难的情况下,我们开通了一条中等职业学校可以继续去升学的途径,这为不同学生今后进一步发展创造了一个条件。但是应处理好就业与升学的关系,职业教育绝不能搞成一种升学教育,否则就失去了中等职业教育的本质。
(二)学习机构
在制度化教育体系中,学校是惟一的学习机构,而在学习型社会中,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即所谓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不是仅仅靠学校来支持的,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成为学习型机构。所以,需要探讨的是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环境中,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机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学校
这是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更新速度加快,学校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会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学校教育再也不能局限于传授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二是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且受经费、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不能与企业和工作场所的技术更新同步,所以实行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或者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的交替学习,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2.工作场所(企业)
在逐步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条件下,企业将成为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机构,其主要作用是:与学校联合进行职前教育,企业应该成为职前教育的合作伙伴;进行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场所。未来的职业教育应该是不断的继续教育。
3.社会教育培训机构(略)
4.网络(虚拟学校)
依托互联网开展的网络教育,正在成为新的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它既可以作为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的技术补充,又可以独立承担某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尤其是它在未来教育发展中的前景更是值得关注的。
利用网络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公共场所教育的一个补充,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当然职业教育如何利用网络这个问题还有待探讨。
对于职业技术教育学习机构的讨论涉及体系构建中的实体部分,而关于学习制度的讨论则涉及体系构建的软件部分。
讨论这几个学习机构之间的关系,应该从能力建设的角度来讨论。世界劳动组织2003年了题为《公共学习与教育培训》的报告,主要讲知识社会到来以后,工作、学习的变化对于教育培训的影响,其别谈到能力和能力建设:
基础能力——读写能力、计算能力、公民资格、社会技能、学会学习的能力、共同解决问题的能力;
核心能力——在以上能力的基础上,个人能力(自尊、目标之确定和动力、个人发展和职业发展技能)、集体能力(人际关系、团结合作精神和谈判技能)、组织能力和领导能力;
职业(岗位)能力——普通职业能力、特定职业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基础能力主要在学校里面培养,岗位、职业能力在工作岗位中培养,而核心能力应由工作岗位和学校共同培养,网络则为能力建设提供技术支持。因此,在学习型社会环境中,学习机构扩展为社会学习型组织,各种机构之间的合作和互补为终身教育提供服务。
因此,中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的构建必须考虑在学习型社会和终身教育体系构建的大背景中,各种教育机构的相互关系,及其所担负的主要责任,在这些职能里面如何合作,如何整合。
“终身学习和终身教育的要求表明,教育体系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寻求新的合作伙伴。学校再也不会是一个为学生一生准备一切的地方。实际上,终身教育意味着学校可以从为人计划一生的沉重负担中摆脱出来。只要社会能为人们以后的生活提供很多学习机会,人们就能取得适应并在一个急剧变化的复杂世界中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即使整个职业工种消失和出现整个的全新职业,也不应构成重大威胁。”
(三)学习制度
从制度化教育向学习型社会的转变,并不否定制度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而是从单一的学校教育制度向终身教育制度转变。
2003年世界发展报告《变革世界中的可持续发展》指出:“制度是用以协调人类行为的法规、组织机构和社会规范。”按照国际上一位很有名气的学者哈耶克的观点,这种制度是“由规则调节着建立起来的秩序”。
职业技术教育要建立一种制度,能够按照这种制度共同的争取这种规范来维持职业技术教育的运作秩序。所以,关于迈向学习型社会职业教育,特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供讨论。
1.就业导向与文凭导向
以就业为导向,对职业技术教育而言,不管是民办,还是国办,体制的健全都是一个前提。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遇到的首要问题是当前的文凭导向。如何从文凭导向转为就业导向,从近几年高校扩招和能学生就业的变化来看,很重要的一条,是市场会逐步改变文凭导向这种观念和意识。
2.学历本位与能力本位
职业教育要体现能力本位,必须强调能力建设。不能走普通教育完全学历的路,而应突出能力建设,当毕业生真正在市场竞争中显示出能力优势时,就可以看出职业教育的强大生命力。2003年国务院提出,大专毕业生不能就业可以到职业学校去学习技能,拿证书。这就体现了能力对于人们在社会上谋职的重要性。天津的一所信息工程学校2003年计划招收500多名学生,报名数远远超过计划招生,其中20%的报名者有本科和专科学历。所以,突出能力建设,是职业教育的优势所在。
3.单向考核与多向考核
现在的选拔基本上以考试成绩、知识作为衡量的标准,尽管现在考高职也是有一些侧重的考核,但是能力考核还没有在考核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包括经验,经验也是一种能力,这些都不包括在考核内容里面。所以,要真正体现能力本位,应该在选拔制度上调整。
4.弹性学制与模块教学
目前的职业教育学制是根据普通教育模式制定的,中等职业教育为高中段教育,为期三年,不管是哪个专业,不管实际需要,在时间与专业教学安排上缺乏必要的针对性。因此有必要强调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弹性学制与模块教学。
5.衔接、沟通、渗透(略)
6.政府与市场
就中国当前的情况来看,职业教育发展还是要强调政府起主导作用。但是,职业教育应主要通过市场调节,即使是在政府的主导下,也要更多地发挥市场调节作用。因为职业教育有没有生命力,最终要接受市场检验。
最近我到四川泸州合江县看了一所民办的中等职业学校,学员12000余人。这所学校设备条件非常简陋,但是读的人非常多,而隔壁一所公办职业学校却关了门,后来被这所民办学校买下了。同样是中等职业学校,民办学校靠的是市场经济,而公办学校没有利用好市场机制来增强竞争力。所以,职业教育发展固然需要政府支持,或者某种程度上政府要给些政策,但是市场机制对职业教育的发展是更重要的。
7.市场机制与教育规律(略)
一、帮助学生提高学术水平和技能水平
对高中生来说,不管毕业后的就业计划如何,要想获得经济上的成功就必须在高中阶段掌握高水平的学术知识和技能。雇主席飞对员工在阅读、写作、算术技能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而现在许多高中毕业生根本达不到要求。在当今动态多变的经济领域,一个刚步入社会的青年,在他将要从事工作的后半个世纪中,换工作的次数可能达15次之多,只有学术基础扎实的人才能灵活地适应如此多变的经济、生活需要,从而获得更多新的知识技能。
1.实业中学(HighSchoolsThatWork)。它是南方地区教育委员会在1987年推行的,旨在提高职高学生学术水平的综合学校改革战略。实业中学期望学生将他们的技术科目与大学预科学科结合,包括至少4个英语学分;3个数学学分,包括代数1、代数2和三角学;3个科学学分,包括两个预科阶段的生物、化学和物理学分;3个社会研究学分;1.5个基础计算机学分。这个改革模式鼓励参与的高中在技术和非技术领域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帮助,如就业指导、对有需要的学生给予课外辅导等。在美国已经有27个州的1100所高中采纳实施了实业中学模式,成为最被广泛认可与接受的职业教育改革措施之一,学生的数学和阅读评估成绩都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2智力开发中学(TalentDevelopmentHighSch00l)。贫困地区学生的教育需求尤为迫切,开发智力及职业技能中学正是由贫困地区学生教育研究中心创办的,旨在帮助有困难的城区高中提升学生才能,并提供高质量职业技术教育的改革模式。九年级的学生参加由跨学科老师传授的自行设计的“成功学院”课程,由于这些学生的知识水平并没有达到九年级程度,因而在数学和英语课程的学习上需要花费双倍的时间。十年级(十二年制的)开始上专业课,这是职业技术教育和学术教育的核心。学校要求教师在制订教学计划和准备授课时重视同事间的交流和咨询,同时,从校外请来的各业界“教练”也不断地向老师提供该职业的最新发展趋势,以支持他们的教学工作。一些中学采用这个模式后,效果显著。
3.要事优先原则(FirstThingsFirst)。该原则由教育研究及改革协会提出,是又一项很有前景的学校综合改革模式,它采用小班教学(如职业技能课)作为重点提高策略。1997年堪萨斯市的学校开始实施这一方案,现已初见成效。
二、简化学生深造学习的过渡衔接
目前,要谋求一份足以养家的工作,必须受过高中以上的教育培训,具有较高的知识技能。为了青年人有一个更好的将来,最基本的途径就是使高中学习向大学学习的过渡变得更为循序渐进,切实可行。
1.技术准备(Tech-Prep)。技术准备课程是专
为学生设计、为他们的事业生涯做准备的课程,学生需经过四年相关学术和专业课的训练。技术准备课程在高中的最后两年和大学的头两年里完成。经过了十多年的施行,这项联合计划已经延伸到1000多所社区学院、地方教育机构及一些对高等职业教育学生需求旺盛的职业机构。许多出色的项目应运而生,但数量上有限,只有约10%的技术准备计划实施综合“2+2”课程,5%参与该项目的学生得到了服务,也仅有1.5%参与技术准备项目的学生通过该课程并获得相关技术课程的学院资格认证书。以俄亥俄州迈阿密技术预备协会设立的二[程技术项目为例,看看怎样能使技术预备项目执行得更有效。这个由严谨的学术和技术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计划在一个高中学校开始实施,最后成为辛克莱社区学院的15个工程学副学士学位之一。在高中时,学生们可为他们的学位累积至15个学分。为对学院预科阶段学习进行评估,学生在高中时就需完成数学和阅读的测试,他们有1年多的时间去弥补技术上的不足之处,以免进学院后还要补习课程。完成了高中部分的课程并继续在辛克莱学习的学生可获得由非联邦基金提供的3000美元奖学金。2002年的一项实验评估表明,参与这项课程的学生在进入学院学习后不大需要补习,而且将来参加继续学习的可能性更大。
2.中级学院(Middlecolleges)。越来越多的社区和技术学院在他们的校园里创办高中,这些高中往往把大学的课程汇编进来以加速向学院的转化。很多中级学院旨在帮助“后进生”更好地向高等教育过渡。Washtenaw技术中级学院是位于密歇根州安·阿伯市的一所特许高中,为Washtcnaw公共学院的学习困难生服务,他们或是读写能力差,或是有其他方面的学习障碍。为了帮助正要踏人大学的学生成功地向学院的学分制课程学习过渡,该学院设置了“核心过渡”课程、职业发展讲座及学习技能课程。学生在接受学术帮助指导的同时,开始学习学校提供的双学分学术技能课程。有偿实习也是课程的一部分,学生必须获得37个专业领域的中等后教育证书才能毕业。在2001—2002学年,73%的毕业生除他们的高中毕业证书外还获得了至少一张其他高等资格证书,超过一半的人得到了准学士学位。
3.远程教育(Distancelearning)。社区技术学院还利用远程技术学习的优势为农村及偏僻地区的学生提供参加双学分技术课程的机会。比如,通过与花园城市社区学院的合作创新远程学习,在堪萨斯西南地区的小型高中可以为他们的学生在农业课程设置上的不足提供足够的补给,花园城市学院的老师以现场直播、互动电视、网络交流等方式向堪萨斯西南地区的学生传授一系列相关的双学分农业课程。学生获得学院的9个学分后就可以申请花园城市学
院或其他社区学院的学士学位,也可申请堪萨斯州立大学的学位。
4.学徒制(Apprenticeships)。学徒制是美国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模式,它把学过的技能和工作结合起来。美国有超过500多个行业的雇主协会、工会都倡议先实习,再上岗。这一现象在建筑业和制造业中尤为普遍。学徒们必须在严格管理下进行至上>、2000小时的工作训练,而他们所得的工资接近于正式熟练员工的一半。他们还须完成由社区学院或其他教育机构设置的相关学术技能课程。实习注册的毕业生将会被颁发工作通行证(JoumeyWorkerCertifieates),该证书全国通用。有学徒经验的学生在许多高薪职位中很有竞争力,有较强的社交、文字、算术能力,并且精通基础技术技能的求职者在就业竞争中拥有明显的优势。为给更多的青年提供参与学徒锻炼的机会,很多高中、社区学院及学徒制倡议者提出了“预学徒”方案,该方案为高中生提供学术、技能教育及兼职或在职培训,从而使他们在高中毕业后可以顺利地成为正式学徒。
三、提高教学质量
现在,很多迅速发展和待遇优厚的职位对技术技能水平的要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高。例如,汽车制造业专家认为,今天的汽车零件比宇宙飞船的零件还复杂,这就要求售后服务人员比10年前具备更先进的技术水平。为帮助学生满足这些更高的要求,职业教育管理部门正在跟产业界人士密切合作,制定一套更严谨、技术性更强的职业技术课程。
1.J叫标准及评估考核(Statestandardsandassessments)。许多州贯彻职业技术课程标准并据此对学生的技术技能进行测试、评估。例如,通过职业成就跟踪体系,北卡罗来纳州为129个CTE(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制定了发展规划,规划包括课程目标、教学方针、测试系统和评估项目。CTE学生必须达到参考标准,通过期末课程评估,国家也以这些评估结果来评价地方教学政策。例如,宾夕法尼亚州通过国家职业能力测试机构和产业协会实行的一系列测试来评估的学生的技术技能,诸如空调和冷藏协会、计算机科技产业协会等组织的测试。犹他州实施技能证书计划,根据学生在行业证书考试、州执业资格考试及技能评估中的成绩给参与学校提供奖励基金,表现好的学生被授予技术证书。国家依据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各项数据资料评价地方的职业技术教育政策,学生只要成绩达到或超出全国平均评估值,都将被授予州技能证书。
会计职业是会计人员所从事的职业,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注册会计师、企业会计和行政事业会计。
会计工作岗位是指一个单位会计机构内部根据业务分工为实现会计的核算、监督和管理职能而设置的岗位。
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实验活动方式。教学模式的纵横两种教学结构中,纵向教学结构是指教学过程中各阶段、环节、步骤及其相互联系,表现为一定的程序;横向教学结构则是指构成现实教学活动的各要素,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等因素的相关联系,表现为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或某一教学环节中的组合。
一、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特点
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是在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上发展而来的,相应地具有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的一些特点,主要有:
(一)“学术教学”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套用了传统的本专科会计的教学思想,基本上仍是“学术教学”,有的只是简单地把“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专门人才”改为“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开一些实践课,所做的仍是“学术教学”。
(二)演绎理论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沿用了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演绎理论的思维方式,让本无实践经验的学生接受抽象“完美”的理论。
(三)课程体系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仍然沿用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设置专业课程体系的做法流行至今,以会计专业课程为核心,不以职业工作岗位所需的知识与技能为核心。会计教学各课程之间各自为政,授课内容上多有重复,教师之间缺乏交流,结果是:学生不能学以致用,教师教学资源浪费严重,团队实力无从体现。
(四)灌输式课堂教学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因为套用了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所以会计课堂教学仍是教学的中心环节,在“学术教学”、“演绎理论”和“课程”的共同作用下,课堂教学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灌输模式,费时费力,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
(五)以师为本。以书为据
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和传统的本专科会计教学模式一样,强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依据”,教师按部就班地讲授课本知识,学生得到的大多是书本层面的知识。
(六)止于模仿
在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下,学生模仿例题学会了编制分录、编制报表,但并没有真正会运用,“熟练”不够,当然难以“生巧”,一到工作岗位上,仍是一脸茫然。
(七)应试教学
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以会计专业课程为核心,每门课程都要考试,“考考考,教师的法宝;考考考,学生的比较”,师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都要适应应试教学的考核方式。
总之,由于套用有余、扬弃不足,结果使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成为本科会计教学的“压缩饼干”,或普通专科会计教学的“克隆”,或者是中专会计教学的“发面馒头”。
二、社会经济发展对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要求
按照我国的人口实际状况,根据科教兴国战略,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提高国民素质,保证社会劳动力充分就业,已不是单纯的社会经济问题,而是一个政治问题。就广西而言,推进工业化进程,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要求仍然是十分迫切的。而后WTO时代国际竞争的加剧,对高职会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标准。传统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已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变革传统的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势在必行。
三、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特征
(一)“职业工作岗位教学”
“以胜任会计职业工作岗位为目标”是会计教学模式探讨的起点,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应该是面向对象的,即面向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的教学模式,针对劳动密集型产业企业,开展“职业工作岗位教学”。
(二)“任务驱动”
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应该是面向教学任务,以归纳事实形成结论为特征的模式,由一个实际的案例(任务),归纳出相应的“知识和技能”。
(三)岗位模块体系
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中的内容应该是面向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的模块体系,而不是传统的面向专业的课程体系。必须打破原有的以课程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采取以模块为核心的教学模式,构建以职业工作岗位技能训练为单元、以单元组成模块、以单元训练实现模块功能的全新的教学模式。
(四)互动式课堂教学
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听;教师写,学生抄;教师考,学生背”的模式,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应该是“教师教,学生做;学生练,教师正;学生练,教师核”。
(五)以岗为本,以职为据
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应该“以工作岗位为中心,以职业的知识、技术和能力为依据”。
(六)熟能生巧
高职会计教学模式要求学生不但要模仿案例学会编制分录、编制报表,而且要对所练技能真正做到“熟能生巧”,达到准确、快速的境界。
(七)“应对教学”
改“应试教学”为“应对教学”,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以应对求职当时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的要求为考核目标,过时的知识是往者已矣,可以不学。考核方式也要以胜任会计工作岗位为标准,以使学生顺利通过应聘面试、实务操作等就业环节为着力点,使学生能够取得与所从事工作岗位相应的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职业能力和就业优势。
四、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一)面向对象原则
从目标上说,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针对的是会计职业工作岗位;若将岗位分解,就是面向工作岗位要求的技能模块;从教学主客体上说,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是面向学生、以学生为本的;从具体内容上说,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教学内容就是会计职业工作岗位模块及其组合。
(二)顺序衔接,结构合理。组合恰当
教学模式是指向教学结构的,是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诸要素在一定时空结构内或某一教学环节中的组合,这就要求纵向教学结构要顺序衔接,横向教学结构要结构合理,教学模块要组合恰当。
(三)循序渐进原则
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从转变观念到拟定计划、组织实施、控制质量,再到结果评估与处理,都需要结合实际,一步一步地、循序渐进地展开。
(四)成本效益原则
构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效益必须大于构建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成本。
五、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
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主要是围绕“教出什么样的人”和“怎样教”展开的。从横向结构角度看,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包括培养目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保障体系五个方面。
(一)培养目标
从培养目标上看,根据会计从业人员按工程型会计人才、技术型会计人才和技能型会计人才的分类,笔者认为,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应定位在为企事业单位培养技术型和技能型会计人才上;在企事业单位中,他们的职位定位在中层管理人员、白领、高级蓝领和技能型专门人才上,要求具备相应的理论水平、实践能力、知识结构和实践技巧。
1.技术型会计人才。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并进行适当的财务管理和会计分析,其工作的侧重点是进行会计核算,但在会计核算的过程中注重智能运用,能根据所产生的会计信息进行会计分析、会计预测、会计决策,有较敏锐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能为企业管理提供意见和建议等。
2.技能型会计人才。以从事会计核算工作为主,工作的重点是进行会计的核算和监督,具备一定的会计基础知识,熟练掌握会计核算和计算技术,能操作计算机和会使用会计软件,并最终能编制真实可靠的会计报告。
(二)教学目标
从教学目标上说,就是要求工作岗位单元训练熟练透彻、岗位模块专而精通、职业模块应聘成功!
(三)教学的内容
根据“面向对象”的原则,职业工作岗位用什么就教什么,职业工作岗位需要什么就训练什么。在设计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知识、技术和能力训练单元和模块时,根据会计职业岗位分工来研究确定各自要知、要会和要做的知识、技术和能力模块,一个职业工作岗位对应于一个模块组合,每个模块又包括若干个技能单元,每个单元就是会计岗位技能训练的基本单位,会计职业工作岗位的所有模块就构成高职会计教学的内容。在确定教学内容时要考虑:
1.实行订单式培养的,通过校企共同协商,把绝大部分或全部模块的设置权交给用人单位,由用人单位制定职业工作岗位要求。
2.学院自行培养的,通过行业调查研究,组织教师和行业会计专家一起制定具有行业性、实用性、操作性、标准性和及时性的会计工作岗位实训单元方案。
3.突出重点,通过对模块合理组合,对模块提供的时间多少、训练强度的高低,进行综合考虑,突出要强化的内容。并通过安排学生到模拟公司或真实的企事业单位工作,进行务实性岗位技能专项训练和综合训练,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考核办法。
4.强化职业工作岗位素养。在会计职业道德方面,核心是教会学生做人,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学好专业技术的同时,更应当学会如何运用这些技术为企业处理纷繁的事务。
计算机实用技能方面,要求能操会用,开设widows200/xp/98操作技术、网络技术、办公自动化技术、会计软件应用技术、ERP应用技术等训练模块。
在职业外语方面,要能看懂英文报表,会用英报表,会说日常英语,开设英语或东盟各国的语言训练模块。
(四)教学方法
在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中,不管是案例教学,还是对实务直接操作,都要普遍运用面向对象的任务驱动式归纳方法,要创新案例教学,即案例教学加公司工作的方式。在运用模块或单元案例教学法之后,安排学生到模拟公司工作,可将一个教学班分成两个公司,每个学生在公司担任不同职务,他们有相应虚拟工资,指导教师应有“总经理”、“总会计师”、“财务总监”和“注册会计师”等角色,开设的部门按照真实公司的划分,如市场开发部、销售部、生产技术部、采购部、财务部、翻译部、办公室、人力资源部、总务部等,每个部门均设部门负责人,由学生担任。总经理(教师)召开企业管理会议,布置工作任务,财务部门和其他部门负责人(学生)参加会议,会后各负责人向本部门工作岗位(学生)布置工作,各工作岗位(包括会计职业工作岗位)开展工作,教师检查。公司应有的办公设备在合作公司或者模拟实验室里都配备齐全。学生在企业商务运作的环境下,按照实际公司的职能开展工作,将学到的职业工作岗位技能应用到公司的具体业务中,深入体会经济业务发生的各个环节及其详细情况,进行会计核算和管理。在实习的一定阶段,要进行岗位轮换,以更换角色,共同提高。
(五)保障措施
第一,增加资金投入,建立以单元知识与技能为系列的会计教学单元库、模块库,建立会计模拟实验室,增加内容全面、样板性强的多层次、多方位的综合性实验项目(如集团公司会计实务)等,扩展实验项目内容,使之包括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审计、税务、金融等,提高实验室硬件的档次,配备专职的实验员,实现会计实验室的现代化、规范化和制度化,组建模拟公司、计算机中心、多媒体教学系统等。第二,加大对师资培训力度,增加培训资金投入。第三,落实职业共建项目,企事业单位、会计师事务所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习机会和关键能力的训练,使学生在会计工作岗位上进行实地操作训练,并且随时能够得到会计专家的指导。第四,发挥集体智慧,会计实务专家、会计人员和会计教师一起进行会计职业工作岗位模块的开发的统筹兼顾与方案安排。
从纵向结构上看,现代高职会计教学模式包括:分析学习环境、学习任务和学习者特征,教学过程设计与组织策略等。首先分析学习环境;其次用细化技术分解学习任务;再次根据学习者并无经验的特点,用主成分显示技术分析案例。这要求:一是面向过程的每阶段(环节)展开教学设计;二是各环节教学的衔接和配套;三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等等。
英国是第一个提出终身教育概念的国家。其实,英国的开放大学、网络平台等都是终身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英国是一个学术传统浓厚的国家,重学术、轻技术,重学位、轻职业资格的理念根深蒂固。然而,受到经济低迷、失业率增高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现阶段英国的联合政府为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在全球范围内大张旗鼓地开展了职业教育学徒制的宣传工作,还从教育体制和就业制度入手,积极推动各项工作。英国的职业教育由政府、机构、行业协会、企业、私人机构等多重主体构成,不仅包括通常意义上的学生、学院、教师和资金提供者,还包括雇主、行业协会以及负责职业教育的有关部门。
课程上,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用人单位以及学校根据社会的需求和社会发展需要,联手进行顶层设计。同时,企业雇主参加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机构,参与制定国家专业证书标准,参与对职业技术学院的质量评估和开设专业课程的研究,接受学生到企业学习,并安排专门的教员,提供部分教学经费,推荐雇员和其他中小雇主参加职业教育学习。政府主管办学方针,以及宏观的政策协调、监督、评估办学质量及拨款情况。其他诸如开设专业、课程设置、招生数量、教学方式都由学校根据企业雇主的要求和市场需要自主决定。学校实行的基本都是模块教学,十分灵活,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由选择,完成一定的模块学习,经评估合格者就可获得相应证书。
下面我谈一下英国职业技术教育的证书体系。英国的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相互融合,贯穿个体发展始终,并以资格证书体系为基础,逐渐发展成为终身教育体系的主体。资格证书体系以能力为本,兼顾个体知识更新和就业需求,不同级别的资格之间相互衔接,与普通教育之间沟通顺畅。2011年10月,英国推出了最新的资格与学分框架,取代了原有的国家学分框架,成为英格兰、北爱尔兰、威尔士教育资格的国家学分转换体系,新的资格与学分框架将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对接关系进行了进一步调整,以达到方便二者接轨和转化,鼓励终身学习的目的。新的框架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双维度。过去的框架基本上都是单维度的,即只有难度的区别,而没有更多的学习量的体现。新的框架纳入了对学习量的考核,并且引入了学分的概念,以学生为最小的学习单位,每个学习单元都包含相应的学分和级别,学习者可以根据行业技能委员会的组合规则,积累学分,并获得资格。
第二,全纳。通过学习单元、学分、学习内容和等级,将英国所有的资格体系都纳入这个框架,包括学徒制。过去,学徒制一直都是被放在大体系之外的,这是第一次把学徒制也纳入其中。同时,新框架还延续了原国家资格证书框架内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衔接和对应。
第三,资格类别更加丰富,每级资格都分为三种规格,即证明、证书和文凭,用于不同学分值的评估。
第四,首次引入了学员成果记录。每个学员都会得到唯一的学员编号,相当于一个学分银行的户口,学生所取得的学分均记录其中。
英国的第一个职业证书体系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NVQ),诞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共分为五个等级,涵盖了11个职业领域,每一个职业领域中都包含不同的数量和专业方向。1992年,英国又推出了普通国家职业资格证书(General National Vocational Qualification,GNVQ),这是一种兼顾文化教育与职业教育的预科课程,分为三个等级。1997年,英国政府推出了五级国家资格证书框架,试图实现英国职业证书与普通教育资格证书一体化。在之后的十多年里,英国政府又对其进行了若干次改革,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学分框架。
英国资格与学分框架的不断变化,表现出其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劳动力市场的适应性,资格框架的建立与完善,是英国教育培训事业的重要成就。中英之间的职业教育合作是双方教育合作的重要内容,我们两国也面临着不少共同的挑战,如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偏见等。英国在证书体系的有益探索和取得的成果值得我们借鉴。
张 超 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130012
课题:虚拟现实技术在职业教育中的应用 课题批准号:BCA110020
【文章摘要】
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其中职业技术教育以其惊人的发展速度已经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21 世纪是信息技术的时代,如今信息技术在全国各大行业领域中均有涉足,其技术的先进性为各大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做出了不小的贡献。本文将以此为背景,分析信息技术应用于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以及如何将其进行合理的应用。
【关键词】
信息技术;职业技术;教育;优势;应用
职业技术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 其主要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教学过程以实践教学为主,重在讲练结合与案例教学,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技术技能为主要教学目标。在新形势下,信息技术日益普及,不仅为职业技术教育创造了优势条件,也为其发展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如何将信息技术在职业技术教育中进行合理应用,具有现实性的研究意义。
1 信息技术应用于职业技术教育的优势
1.1 丰富教学过程
信息技术的先进性及多样性可以为学生带来丰富多彩的教学体验,它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以多样化教学方式和丰富的教学资源丰富了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环境,能够使学生沉浸其中,直观自然地感受所提供的视觉、听觉、触觉等信息资源,体会其中蕴含的深刻教学原理以及设计定律等,在获得切身感受的基础上将其与相关事物进行很好的联系。这样,将信息技术的优势进行合理的应用,使其与职业技术教育进行很好的整合,可以将其自身优势进行充分的发挥并提升教学质量水平。
1.2 为学生营造虚拟实践
职业技术教育多以实践为主,因此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成为了教学的主要目标,而信息技术以其自身的虚拟性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通过将虚拟信息技术与实验教学的相结合,构造了所谓的虚拟实验教学体系,可以为学生提供虚拟实验室、虚拟场景漫游等虚拟实践环节,无论是对学生还是对教师,这无疑是一个最佳的选择。在虚拟实践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参观和访问的空间进行模拟,在所提供的全景图像中能够体验现实中无法感受的情景刺激从而产生更加深刻的体会。
2 如何将信息技术合理应用于职业技术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也日益广泛,各种新型的教学媒体和手段应用于教学中,不仅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学生带来了丰富的学习体验,更重要的是,信息技术本身已经成为了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学生中得到普及。在职业技术教育中,信息技术的应用已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在与信息技术的整合中,教育教学质量明显得到了提高,但是与此同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应用水平较低、开拓深度不够、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等,而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信息技术合理应用于职业技术教育中,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2.1 加强信息技术理论实践学习是合理应用的基础
现代信息技术以其技术的先进性及教学资源的丰富性等优势,能够为职业技术教育提供便捷,将二者进行合理的整合能够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教师应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作用,增强应用信息技术的自觉性与迫切性,并加强对信息技术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操作的学习,方能将其合理的应用于职业技术教育中。通过掌握网络基本操作技术可以利用其丰富的教学资源进行课件的制作并开展辅助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可以实现虚拟实验从而有效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这些都是信息技术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应用,都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为此,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育教学观念,努力学习现代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为合理地运用信息技术奠定扎实的基础。
2.2 进行有效的产教结合
职业技术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主要为现代企业培养优秀的一线工作专业人才,与企业实践有着紧密的联系。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重视产教结合,了解学生的专业及特长所在,并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广泛开展一些社会服务活动与企业实践活动等。例如,与企业合作进行学生就业指导、技术应用项目的开发、编写教学计划、落实实训项目和基地以及进行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研究等,这样既加强了与企业间的联系,使学生走出封闭式的学校教育系统,锻炼学生的学习实践能力,又保证了其技术应用能力的持续提高以及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从而使高职教育得到稳定的发展。
2.3 根据学生特点开展信息技术教育
每个学生都有其独特的学习特点和专业特长,教师要注意到这一点,将其纳入信息教育的开展工作中来。职业技术教育重在通过专业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传授来培养学生适应社会发展和生产发展的实践动手能力,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因此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需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其技术实践能力的培养,针对这一点,教师应当合理利用多媒体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教学设计,将其作为一种教学工具,为学生开发丰富的学习资源,并引导其将信息技术作为认知工具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在潜移默化中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信息化发展,将二者进行有机的结合。这样,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学习到信息技术的理论与实践知识, 也锻炼了自己的专业实践技能,从而有效地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顺利开展,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3 结束语
现代信息技术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应用,丰富了学习内容,增添了学习乐趣, 也提高了学习质量,它正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深刻得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信息技术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在为其创造无限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教师既要认识到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职业技术教育中的优势,又要积极的转变教学理念和教学设计思想,利用信息技术开发教学资源,改善教学环境,加强信息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学习,走产教结合之路,并依据职业技术教育学生的特点有效的开展信息技术教育。这样, 才能培养出具有独立思考的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的技术型应用人才,取得显著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杨倩. 浅谈职业技术教育中的多媒体教学[J]. 电子测试,2014, (6):102-117.
[2] 林南秀. 浅议职业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问题及对策[J]. 科教导刊, 2014,(5):110-119.
[3] 石艳红. 对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J]. 大观周刊, 2012,(10):99-106.
[论文摘要]着重从教师需要实现的新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服务对象新的学习需求方面的变化,分析探讨教师必须完成的职业角色的转换及应当承担的新的职能。
为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与此相适应,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师,应当充分认识到新的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模式对教师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提出了迫切的更新要求,我们必须在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及时调整,转换角色,才能真正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需要。
一、新形势下教师要完成的教育教学目标
学校教育教学目标的变化,必然使教师要完成的课程的教育教学目标发生变化,教学中我们不再强调课程理论体
系的完整,不再强调学生学习的系统性,而是强调教学应以学生能力培养为中心,在学生的能力培养中又以学生的职业能力为重点。这种变化打破了多年来教师习惯的教育教学目的,况且对于知识体系的界定是明确的和较为简单的,但对于学生综合能力与具体职业能力的界定与评估却是相对模糊和困难的,这使许多教师一时无法适应,教师为适应现阶段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教学目标,必须从一个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一个学生职业能力设计的引导者和训练师。
二、新形势下教师面对的需求权益者
在以往的职业技术教育中,学校和教师直接面对的权益者是企业,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成为学校培养的唯一指向。但是在今天,社会的发展更强调以人为本,学生本人对自身的能力结构设计和就业取向也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面对企业和学生这两个需求权益者,学校、教师要做的是充分与企业建立联系,了解企业对人才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并将这种需求客观的传达给学生家长和学生,对其将来面临的职业环境进行尽量客观的描述,帮助他们了解将来就业的市场环境、就业条件、能力需求等,使他们尽量合理的制定个人职业教育目标,再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加以贯彻执行。
三、教师角色转换
(一)计划课程的设计体现角色转换
在职业技术教育中,我们强调学生的职业能力,但在当今社会,职业要求和个人职业能力的一一对应法则已被否定,新职业和就业领域中,岗位要求和个人技能是一种开放式的对应,两者处于一种相互动态适应的过程。基于这种形势,在职业技术教育计划课程的设计中,教师不再是过去意义上的设计者,而首先应当是一位学习者。教师要不断认识和解读职业领域中的需求变化,判断这种变化给就业者职业能力带来的新要求,思考应当采用怎样的教学设计来适应新的变化和需求,才能实现学生培养与岗位需求的动态适应。
教师在计划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不再是一个主观的设计者,而应当首先是一个观察者,学习者,是一个学生职业能力设计的协助者,是在企业需求与学生个人需求之间的一个协调者,我们要做的是像一个人工智能系统所作的那样,为我们的服务对象提供一个相对多样的,能满足学生不同个性的方案选择,提供一个参考服务。
(二)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体现角色转换
课程教学是教育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课程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集中体现了教育者的教学理念与价值取向。为适应职业技术教育的新形势,应当首先从教师的角色观念作起,从课程结构与管理、教学与学习方式、考试与评价制度等方面作全面的变革,具体包括:
课程结构与管理方面:改变过去课程以学科为基础的做法,以生产生活和学生的发展需要为基础;改变过去一元化、专业化的倾向,向多元化和均衡性的管理转化;改变过去教学过程管理的同一性与指令性,为教师和学生创造更灵活的,指导性的教学管理模式;突出教师与学生在教学管理中的参与性与自觉自律。
在课程内容与教材的设计中,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内容组织习惯,代之以职业工作经验和生活经验为课程内容的组织中心;改变过去课程组织强调系统与规范的做法,强调从解决实际问题出发;减少过去课程组织中原理与经典知识,增加现代化的技术应用与技术政策问题;变旧有课程教学的难、窄、旧为浅、宽、新;将过去教学过程的概念、法则、练习的渐进模式变为经验、思考和应用模式;将过去的教学重心从注重结论、获得知识转移到关注过程、强调体验。通过课程内容与教材的设计,使教学从一个单向的授递过程变为一个双向的互动过程。在课程内容与教材设计发生以上变化之后,教师的角色必然随之转变,教师不再成为知识传授者,而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促进者和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的研究者。
(三)教育评价方法体现角色转换
教育教学评价应当是根据教学的目的和目标出发对教育教学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的评价。新形势下职业技术教育的教学评价应当是与教学过程浑然一体的,通过评价可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及时的反馈。评价过程中应以评“学”为主,改变过去学生在教学评价中被动地位,多鼓励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反思,加强对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精神与学习收获的总结评价。具体实施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首先少给定标准化答案,鼓励学生个人思考;其次改变单一的书面测试形式,多采用论文、答辩和制作作为考核学习效果的方式;在此从评价考核的内容出发,减少知识掌握的测试,加强技能、技巧、参与性、多元思考和创新能力的考评,以此种评价的指向作用鼓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思考、提升能力。
在这样的评价标准之下,教师不再作为教学评价的直接对象,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效果需要通过学生体现出来,因此教师便成为学生主动学习的帮助者,在学习种起组织、帮助、沟通的作用,积极启发学生寻找和搜集学习资料、进行检视与反思,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展专长与兴趣爱好、帮助学生在探索过程中面对问题与困惑,挫折与失败,引导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习和成长,并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学习方法做出评价,在民主的互动种共享、共进,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在这一评价体系中,教学是一个共同体。
职业技术教育不是一个人职业生涯中的指路者,而应当成为人们职业发展的加油站,我们要做的不是为企业提供由我们设计的就业者,而是时刻准备着满足企业对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满足劳动者个人对职业技能发展提高的需要,我们应当是一个随时可以依靠的强大的支持系统。教师此时就是这个支持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为系统能提供更好的、更周到的服务、不断反思、不断创新,不断解决新问题,使系统运转的更有效和更富有活力。
参考文献:
[1]曹莉莉,《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评价的标准》,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7-8.
一、加强政府的政策倾斜与教育资金投入
职业技术教育以专业技能培训为主,需要相关的实验实习条件和实训设施等,培养成本较高,而政府对职业技术教育的财政投入严重不足,又加之其资金来源单一,使得职业技术教育面临着经费短缺、师资力量薄弱等问题,这种自身发展需求和教育资源资金供给不相匹配的困境,较大程度上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质量和持续发展。所以,政府应从社会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理性认识职业技术教育的成就贡献和存在问题,科学规划引导、合理定位,制定相应政策法规,从物力、财力上支持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首先,政府应从改善民生和社会和谐发展的角度出发,灵活地、适度地加大对职业技术教育的教育资源资金的财政扶持力度,逐步改善职业技术教育的生存空间;创新职业技术教育的资金来源机制,在法律法规允许范围内,鼓励、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办学,使职业技术教育的资金来源多样化,建立健全社会融资、社会监督机制,统筹规划、整合资源,以最大合力扶持当地职业技术教育发展。
其次,政府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劳动人事制度,任人唯贤,实行竞争上岗的流动机制,反对各种形式、各种借口的就业歧视,给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提供公平的就业机会和选择。
再次,政府应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市场需求状况来引导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优化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以及初、中、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之间的层次结构。通过职业技能资格证书转换制度将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结合起来,注重普通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初中等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内在融合和相互衔接沟通,搭建有利于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继续深造和再培训的“立交桥”,提升职业技术院校的办学层次和办学质量,优化人力资源结构,推动职业技术教育的科学、合理、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深化职业技术教育体制改革
首先,加强职业技术教育的职业性和教育性的有机统一。目前,社会上出现的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技术层次不高、社交能力不强、拓展素质较低等现象严重影响了职业技术教育在社会上的地位和认同度,不利于职业技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所以笔者认为,职业技术院校在明确自身的存在价值——职业性的同时,还要始终铭记教育的本质属性——教育性,即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等各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社会属性的人。努力寻求职业性和教育性的最佳结合点,实现二者的有机统一是职业技术教育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因此,职业技术院校不仅要传授客观性知识和专业技能,还要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论的指导,根据个体差异努力开发学生自身潜能,注重学生素质拓展教育,把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融入日常教学之中,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培养学生表达、沟通能力,合作、奉献精神,社会责任等社交能力和基本职业道德素养。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还要使他们懂得如何做人,怎样与他人和睦相处。
其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深化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改革。职业技术院校应根据当地经济市场因科技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所产生的岗位职业技能变化和需求,适时调整职业技术教育的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积极拓展岗位职业群建设,让学生在熟练掌握所学专业的同时,了解相关的岗位职业信息和技能需求,为毕业生继续深造和工作岗位转换打下良好基础;在互赢的基础上,实行顶岗实习、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聘请企业有经验的技术专家担任兼职教师,参与职业技术院校的教学设计和专业技术课程指导,在大中型企业中建立职业技术院校学生校外生产实践示范基地,将课堂理论教学和实际技能操作有机结合起来,积极构建职业技术院校和企业的多元化合作平台,建立共同的技术研发中心,将职业技术教育和生产实践、技术推广、社会服务紧密联系起来,积极探索产学研的有效合作机制。
再次,确立终身教育理念。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地位决定了所有外在事物都要经过受教者能动性地加工构建,才能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结构和思维体系。所以,在快速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只有受教者学会学习、自动更新知识、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等才能与时俱进,在日新月异的外界变化中求得生存和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不仅是要达到固定知识和技能的积累,更应注重知识和技能的迁移和更新能力,注重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的培养。所以职业技术院校应从学生和学校长远发展的战略目标出发,确立终身教育理念,注重培养学生在时空上终身学习能力、自我反思和自我教育能力,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让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灵活地应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形成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三、更新传统文化观念,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首先,加强社会舆论宣传引导。运用主流媒体宣传职业技术教育在加速经济发展、加快教育大众化进程、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建设中的战略地位和重要作用,弘扬“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的社会风尚,开设技能专栏节目,宣扬各层次的技术精英,重奖有突出贡献的技术人才,定期举办各式各样、有意义的技能竞赛活动,逐渐改变人们对职业技术教育的刻板印象,提高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的理性认识和对劳动技能价值的认可度。
其次,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职业技术院校毕业生薪酬、福利待遇和社会地位不高,同其他企事业单位所能提供的社会保障程度相差较大等,使人们感到职业技术教育的投入产出比较低,这在很大程度上弱化了职业技术教育的吸引力,因此,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统一所有企事业单位的最低社会保障标准,消除不同岗位劳动者的后顾之忧,使不同就业性质和就业形式的劳动者都能享受最基本的生存权利和生活尊严,都能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为职业技术教育的蓬勃发展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
四、结束语
职业技术教育对我国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及创新型国家的构建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在遵守教育发展内在规律的基础上,社会各界要共同努力,携手共建与经济市场动态需求相适应、层次结构合理、特色鲜明、注重内涵式发展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这是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健康、和谐、可持续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增强职业技术教育吸引力,提高认同度,改变社会对职业技术教育鄙薄观念的根本之路。
【参考文献】
[1]刘根.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问题探究[J].才智,2010
(28).
[2]王云波.试析如何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J].成人教育,2010(09)
[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 职业院校 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8-0175-02
我国职业院校担负着为我国各行各业发展培养技术人才的重任,近些年来,职业技术学院培养了大批学生,在步入社会后,他们将自己在学校中习得的知识和能力奉献给社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发挥了生力军作用。但同时,通过社会实践的检验,也暴露出我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一些问题。仅从适应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需要看,就暴露出很多需要调适的问题,且集中反映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因为,党的“十七大”以来,我国工业化发展逐渐从跟随模仿阶段步入自主创新阶段,工业化的发展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作为工业化人才培训聚集地的职业技术院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也必须做出相应改变,以适应社会需求,但是,实践说明,职业院校在这方面的转变尚不到位,适应策略还需要进一步摸索,从目前情况看存在的问题和应该采取的对策可包括:
一、解放思想,理清职业技术教育发展进程中应调适的相关方面和相关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应提高
在我国工业化发展的跟随模仿阶段,主要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劳动力市场对一般性熟练工人的需求量最大,不要求劳动者必须拥有较高的知识技术素质,所以,在这种劳动力需求市场的条件下,职业院校将普通技能人才作为培养目标无疑是正确的选择。但随着企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传统劳动者在素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使得传统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式等都受到了冲击,过去的传统经验与现实需要不再契合,出现了不予以改革即无法适应劳动力市场对新技术人才培养要求的问题。因此,职业院校必须改革成为不争事实,要求职业院校必须全面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始终贯穿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企业培养出迫切需要的一线创新型技术人才。
(二)人才培养模式需创新
长期以来,我国职业教育多以题海战术和机械模仿的培养模式为主,教学缺乏创造力,所培养出的人才也只是一种适应性人才,缺乏主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这就使得以往职业教育所培养出来的人才只能适应技术和社会现状,自主创新意识和能力薄弱。在当今工业化与信息化高度融合伴生发展的现阶段,我国必须借鉴发达国家的职业教育模式,结合我国经济发展的需要,结合职业院校的发展现状,来思考和形成与时俱进的适应一线需要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从而,逐步实现从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应改变被动学习的旧有局面,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使学生在教师设置的教育情境中逐步培养观察、思考、创新及合作的能力,在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上有明显提高,在走上工作岗位后,能在工作岗位上担纲创新发展的技术层面的重任。
(三)企业的主体作用应得到发挥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种为生产进行服务的半公益性行业,依附于企业而存在,所以,在职业院校的专业选择、规模确定、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实习及效绩考核等环节,都应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这是得到了职业教育实践证明的。也就是说,创新型企业应当是学习型企业,必须积极开展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职业院校应成为企业独办或与政府合办的专门性教育机构。这样职业院校才能为企业培养出所需的生产及管理一线创新人才,真正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我国之所以提倡校企合作是因为现行职业技术教育处于企业发展目标系统之外,而当职业院校嵌入企业内部时,就只有生产与教学结合,而不存在校企合作了。
(四)职业院校的办学模式应灵活开放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多种多样,创新型企业的生产经营更是不断变化,而职业院校为了更好地为企业的发展服务,其办学模式就必须灵活开放。在办学主体方面,职业院校可由政府或企业单独作为办学主体或由政府和企业合作办学(政府与企业合作办学的情况下,当职业院校的公益性强且面向多个企业时,应由政府为主要办学主体)。
(五)职业教育体系应上下衔接、左右互通
技能水平同学术水平相同,也是逐步发展的,想要获得创造性的技能也是需要长时间的学习的。而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技能起点基本一致,需要进行教育系统的整体设计,如果只是单一地在某领域内局部改革,是无法得到突破性进展的。我国目前的中高职衔接刚刚开始,课程体系、教学模式、学籍管理和学业评价等方面都需建立完善的制度保障体系,职业技术教育和工程教育还未沟通,要构建一个现代的职业教育体系还需做出进一步的努力。
(六)职业院校的评价体系应开放
我国职业院校的评价体系,无法达到特定效果和信度,急需实现评估主体的多元化;从中间层次的评价方面来看,职业院校对事和对人的评价相互分离,易造成评价结果与实际状态的背离,亟待建立科学的标准和程序;从学生学业评价方面来看,缺乏社会化考核标准,无法保证教育教学质量。所以,在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中职业技术教育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标准的制度化无法回避。
二、开拓进取,积极谋求职业技术教育改革所需的政策支持
职业技术教育改革不仅需要职业院校自身的改革,而且需要政府出台相应的一系列政策来带动职业技术教育体制机制的创新。
(一)推进工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进校园
工业文化和企业文化是在市场氛围中形成的务实、创新的文化,它包括了质量文化、安全文化、效率文化、效益文化、团队文化等方面。推进工业文化和企业文化进校园可以改变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在当前条件下,师资力量薄弱,政府应着手制定职业技术教育人力资源规划、配置、使用和评价的系统政策,不仅要加强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和对优秀师资的引进,还要借鉴企业的提前退休制度和下岗制度,使一些知识落后,无法适应改革要求的人员提前退休或退养。
(二)建立校企一体的职业教育集团
校企一体的职业教育集团是生产企业和职业院校的联合体,可以实现生产和教学的有效结合。校企一体根据不同产业或行业的不同特点可以实行校办企业或企业办校,但都应以公益为主,政府应在税收、人事管理和财政投入方面给予政策优惠,特别是在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尚未成型的现阶段,政府更应大力扶持。
(三)建设职业技术教育标准
虽然我国职业技术教育改革进行了30多年,但随意性与盲目性仍然桎梏着我国职业技术教育发展。我国政府应加强推进职业院校的院校设置、专业设置、课程、教学、师资、实习基地、教学管理等方面标准的建设与落实,这样才能推动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输送出更适合需要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关景灵.职业技术教育是新农村和谐文化建设的基石[J].传承,2007(08):54-55、57.
[2]李中国.新加坡成人职业技术教育管窥[J].职业技术教育研究,2003(09):62-63.
[3]钟一先.推进成人技职教育 提高企业人员素质[J].工会理论研究.上海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04):25-28.
[4]刘青.英国成人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J].山西成人教育,1995(12):44.
论文关键词:职业技术教育 学习型社会技术与就业
近代职业和技术教育是伴随着产业革命和工业社会的兴起而逐步发展的,随着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作用的提高,经历了以技能为主向以技术技能为主的转变;从为制造业服务向同时为制造业和服务业服务的转变;从学历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转变。我国正处于工业化中期,职业技术教育也必然要经历这种历史性的转变。
1 职业技术教育发展面临的主要社会需求
(1)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当前,我们既面临着国内市场的需要,又面临着国际市场的竞争。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这种国际市场的竞争对我们培养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由于境外教育机构的进入,使我国的职业教育面临国际教育的竞争。
(2)技术进步和劳动就业。工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技术进步,技术进步要求我们加快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专业人才。但是,我国的技术进步是在有大量的低素质劳动者、教育问题非常严重的对比下来推动技术进步的,这就产生了一个“两难”问题:推动技术进步就会加剧低素质劳动者的失业,而要满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就必然会影响技术进步的推动,所以,职业技术教育需要探索出一条新路,既能为技术进步加快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和专业人才,又尽可能地适应中国的实际,为解决低素质劳动者的就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3)二元结构和城乡教育统筹。工业化过程中,要面临一个从二元结构转向发展城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城乡教育资源统筹问题、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包括城镇制造业的相当一部分就业人员向工业转移的问题,均影响到职业技术教育结构的调整。
(4)工业化与信息化。我国的工业化处在全球信息化,尤其是网络发展的背景下,因此我们需要新型工业化发展。在推进工业化的同时加快信息化发展,用高新技术来改造产品,要求我们在发展职业教育、为工业化服务的同时,为加快信息进程提供更多的教育。
2 建设学习型社会过程中,职业教育必然经历相应的转变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社会形态和教育形态的深刻变革,它是以知识革命、知识经济、知识社会的兴起为前提的,将从以制度化教育为主要形态的工业社会,转变为以终身教育为主要形态的知识社会。这个转变是覆盖全社会和全部教育的,职业教育也必然会经历相应的转变。
2.1学习者
制度化教育体系中,职业教育的学习者主要是学习某种职业技能(技术)的谋职者,学习只是他谋生(职)的手段,习得某种知识和技能就实现了学习目的。而在学习型社会的终身学习体系中,学习者面对的是职业、职业岗位以及职业知识和技能不断变化的环境,同时随着科技进步,各种职业岗位的知识含量也不断提高。这种情况一方面对学习者的综合素质会要求更高,另一方面要求知识和技能不断更新。断变化的有预见的应变能力。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在对学习者的培养上提出几个问题。
(1)近期需要与长远发展的问题。我国的职业教育要针对岗位群的需要来培养人,但是这种针对性地培养人和一个人的长远发展是不可兼顾的,我们既要把学生培养成能够胜任某种职业的人,同时又能够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这里面有一个近期和长远发展的关系。学生应在现有的职业学校里更好地学习各门基础课,打好基础,具备再学习的能力,知识迁移的能力,以及再学习以后转换经验的能力。同时,在普通学校教育中,要有针对性地制定学习计划,让学生能够有更多的选择。(2)培养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的关系。(3)技术技能与人文道德的关系
2.2学习机构
在制度化教育体系中,学校是惟一的学习机构,而在学习型社会中,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建设成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组织的建立,即所谓的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不是仅仅靠学校来支持的,各种社会机构都应该成为学习型机构。所以,需要探讨的是在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环境中,职业技术教育的学习机构会发生怎样的变化。
(1)学校
这是职业教育的主要载体。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知识和技术、技能的更新速度加快,学校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会有两个方面的变化:一是学校教育再也不能局限于传授现有的知识和技能,而是要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基础;二是学校教育具有相对稳定性,且受经费、信息等因素的影响,常常不能与企业和工作场所的技术更新同步,所以实行学校与企业合作教育或者学校教育与工作场所的交替学习,应该成为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
(2)工作场所(企业)
在逐步建设学习型组织的条件下,企业将成为实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机构,其主要作用是:与学校联合进行职前教育,企业应该成为职前教育的合作伙伴;进行在职教育和继续教育,为学习者提供终身学习的场所。未来的职业教育应该是不断的继续教育。
(3)社会教育培训机构
(4)网络(虚拟学校)
依托互联网开展的网络教育,正在成为新的教育体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部分。它既可以作为学校教育和企业教育的技术补充,又可以独立承担某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尤其是它在未来教育发展中的前景更是值得关注的。
利用网络教育作为学校教育和公共场所教育的一个补充,是我们应该关注的。当然职业教育如何利用网络这个问题还有待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