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程建设新模式

工程建设新模式

时间:2023-05-30 09:14: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程建设新模式,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程建设新模式

第1篇

关键词:大数据;工程建设;商业模式;经济分析

1背景

大数据已经成为一个社会性话题,在互联网和商业智能领域都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国务院2015年9月印发《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的通知,进一步明确了大数据的发展方向。在一些行业和领域,数据成为一种全新的生产资料,用数据量化方式重构企业的管理方式已经深入人心。这种生产资料不同于石油、天然气等消耗性物资,它是越用越多、越用越好的增量型生产资料。同时,在传统行业的一些先进企业的大数据应用,也出现星火燎原之势。

2工程建设大数据的特征

工程建设行业属于整个工业系统的一环,起到承上启下的串联作用。工程建设数据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工程建设数据表现为种类多、数量大、抽象性、异构性、非结构化,更多表现为静态数据;而与之对应的工厂企业中生产监控数据更多表现为时域上的动态数据。种类多体现在现代工程建设领域的分工细化,参与工程建设的企业多、专业多,需要从不同的角度用数据表达,是典型的高维数据。数量大体现在设计文档、供应商资料、施工记录、完工与开车等环节将产生大量的有效信息,其中供应商的随机资料还包括其分包商、原材料商、系统提供商的数据,换句话说将牵涉到整个产业链的数据。抽象性体现在工程与工业系统往往是复杂的人造系统,是理论、技术、经验的结合,其中融合很多概念,没有与之对应的数据语义描述。相比之下互联网的大数据应用更容易理解。异构性体现在不同的环节、不同的专业采用多种不同的软件,造成数据异构化和碎片化严重。不同的软件意味着不同的数据产生、存储和组织方式,由于历史和商业竞争的关系,很难形成统一,给数据整合带来很大困难。非结构化体现在工程建设的很多结果资料都以图纸、表格、说明、记录的形式为载体,很难自动转换为结构化数据。近年来,国家陆续起草和工程建设行业和领域的工程数字化标准,包括石化、电力、建筑、制造业等,希望统一工程建设行业数据规范,明确建设方向,解决工程建设领域大数据的特殊难题。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和需要,工程建设领域已经从传统的物理交付逐步转向物理与数字化的共同交付,将工程建设期的信息交付给企业,帮助其运行、维护、检修。

3需求内因与商业模式创新

随着国内建设行业整体增长日趋平稳,工程建设企业需要新的业务以维持运营和增长。同时,工程建设企业开始注重对数据的应用,从工程研发、工程设计、供应商采购、施工与安装、项目管理与完工、现场试车开车等,提供给用户工程期间完整的数字化交付。从服务用户的角度来说,工程大数据的建设与应用,结合工厂企业的生产监测数据,使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工厂成为可能[1]。传统的模式,工程建设企业一般负责工程设计、采购服务、施工安装,有些项目会涉及到试车和开车。作为工厂全生命周期的一环,通过工程技术和项目管理将利益相关者组织起来,通过合同和规范达到完成项目的目标。工程企业对于工厂企业,一般通过现场解决问题、项目定期回访来提供后续的服务,与用户很难建立紧密的关系,难以将工程建设服务延伸到后续的技改技措中。工程企业要面对众多同类型供应商,很难深入影响产品的制造和服务。供应商与工厂企业之间,主要是检维修或机电设备故障下的抢修。因此,在传统模式下整个产业链难以产生有效的合力[2]。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是以大数据技术为中心沿行业纵向架构衍生,通过平台建立对利益相关者的数据链接,充分挖掘各类需求,尝试通过大数据技术提供服务并产生价值。其中包括:对于纷繁复杂的档案资料,工厂企业需要大量准确的工程建设期数据。创新模式通过工程期的数字化交付与目标用户建立数据联系,通过数据分析提供生产期的技术和咨询服务,包括改扩建、检维修、设备可靠性、节能降耗、环保安全等。市场驱动下,工厂企业需要生产工艺的优化。创新模式通过工厂企业运行历史数据,将工程期工艺流程模拟的机理模型与生产数据模型相融合,进而提升工艺流程模拟整体的可靠性,并进行全厂优化应用。工厂企业需要预测设备的可靠性,从被动检修到主动检修。创新模式通过数据分析大型机电设备运行数据,结合对机电设备的合理操作的数据分析,进行数据可靠性预测。绿色发展的国家战略下,工厂企业需要节能减排。创新模式通过数字化工厂的三维模型,结合工厂环保传感器检测数据,对企业整体排放进行数据建模,有针对性地解决系统性排放问题,为工厂节能降耗。面对新时期的企业定员或减员增效,工厂企业需要更有效的工作。创新模式通过工程系统的知识与经验,结合现场安全预警记录,利用数据分析技术,减少频繁的安全预警对于操作人员的工作压力。工程建设项目需要减少预算和采购风险。创新模式通过互联网等平台,实施供应商采购,比如中石化的易派克,提供基于“互联网+供应链”模式的采购、销售、金融、综合服务,通过数据积累,消除信息不对称,减少项目在执行过程中预算和成本问题。同时对供应商进行征信,规范招投标过程,降低项目未知风险。同时工程企业通过建立工程期与生产期的数据链接,可以更快得到目标用户的数据反馈。利用相同装置在不同企业的大数据分析,分析已知问题,发现未知问题,再进一步有针对性地进行工程研发、工程设计,使在以后类似的装置中有更好的工程建设服务。引导国家或行业协会建立专业领域的大数据,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利用基于数据的动态项目风险分析,对海外项目工程造价与项目执行风险进行深度控制。

4新模式的经济分析

商业模式是一种建立在多种构成要素及其关系之上用来说明特定企业商业逻辑的概念性工具,商业模式可用来说明企业如何通过创造顾客价值、建立内部结构以及与伙伴形成网络关系来开拓市场、传递价值、创造关系资本、获得利润并维持现金流。对于创新的商业模式可以通过业务系统、定位、交易结构、盈利模式、关键资源能力、商业价值等方面进行经济学的理性分析。1)业务系统:国内工程企业的角色,由于历史原因,其承载的内容远大于国外企业。因此无论在工艺研发、材料应用、工程设计、项目管理、制造攻关、专家会诊等,在全生命周期过程中都与其他利益相关者产生交集。2)定位:工程企业可以利用技术与经验积累,通过大数据解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其新商业模式在整个产业链利益相关者中的机会成本最低。3)交易结构:工程企业咨询服务与现场处理的业务中,通过大数据技术可以显著降低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4)盈利模式:从传统的物理工厂单独计价,到同时交付物理和数字工厂的组合计价模式。同时数字工厂的大数据服务,可以为全生命周期提供咨询服务与解决方案,使单次计价模式变为连续性收益模式,更重要的是增加在后续工程和服务中的用户粘性。5)关键资源能力:工程企业聚集业务领域专家,参与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产化技术攻关、重要工程建设等。现今国内工程企业已经进入到垄断竞争阶段,核心竞争力的比拼逐步从工程建设规模和速度转向技术创新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业务基本能力和核心竞争能力是支撑新商业模式交易背后的重要资源。6)商业价值:从整个工业体系看,工厂企业的投资是高固定成本的、生产是低边际成本的,对于企业影响最大的就是设备与系统故障,甚至带来的停工,而这种情况往往是无法预见的。新的模式是利用知识、技术、分析的综合无形资产,通过大数据技术将不可预见的问题可见化,降低工程与生产的项目风险与人力成本,注重产业链的延伸,带给用户更多的价值,同时创造社会经济价值。

5结论与展望

随着大数据智能时代的到来,数据已经成为一种生产资料,如何将其转变成生产力,需要创新的商业模式以及对信息技术的深入研究。在不同的行业和领域,当同样的资源能力被不同利益主体拥有时,机会成本不同,应把资源能力配置到能发挥更高效率的利益主体,实现整个交易结构的价值增值。由工程企业来承担信息化发展的这部分社会责任,使其实现的收益大于机会成本,是经济分析的理性选择。大数据的应用给很多行业带来了商业模式的变化,如互联网行业就非常依赖大数据技术。本文提到的商业模式创新虽然有其经济分析支撑,然而在工程建设领域,人们还需要经历从整合数据、到认识数据、再到应用大数据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李文莲,夏健明.基于“大数据”的商业模式创新[J].中国工业经济,2013(5):83-95.

第2篇

关键词:退耕还林;森林经营;模式

辽宁省共完成国家退耕还林建设任务246666.67hm2,其中营造了204200hm2生态林、27733.33hm2经济林,为全省改善生态状况,增加农民收入,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按照保护、经营与利用相结合,采伐与更新相结合,经营活动与巩固成果相结合的方针,研究探索退耕还林工程的森林经营模式,进一步巩固好退耕还林成果。

1 经营措施类型创建

根据实施退耕还林工程森林透光抚育的实际生产经验,侧重生态林抚育间伐模式和生态林改造模式等7种重点经营模式的研究,科学指导退耕还林工程的实际森林经营活动。

1.1 经营措施类型模式划分

1.1.1 生态林经营措施类型模式。包括补植补造模式、幼林抚育模式、抚育间伐模式、低产低效林改造模式、主伐更新模式、封育模式。

①补植补造模式:对普查中确定的不合格地块和损毁地块采取的经营措施,确保退耕还林面积不减,应在规划期内尽早安排。②幼林抚育模式:对造林后到成林前所采取的抚育管护措施,主要包括除草松土、摘芽除蘖和修枝打岔。应根据不同树种,不同立地条件确定抚育年限。③抚育间伐模式:针对中幼龄林阶段,林木分化明显,出现自然稀疏现象的林分采取的经营措施。按《森林经营技术规程》(DB21/76—2009)和有关文件规定执行。④低产低效林改造模式:针对树种选择不合理、经营管理不善造成的中、近熟林阶段林木生长缓慢,以及遭受火灾、病虫害和风雪等自然灾害严重危害,无复壮希望的林分采取的经营措施。按《森林经营技术规程》(DB21/76—2009)执行。⑤主伐更新模式:原补助期满且达到主伐年龄,在不破坏整体生态功能的前提下,采伐面积或采伐量应与整体消长相衔接,一般应控制在退耕还林成熟林面积或蓄积量的5%左右,最高不超过8%。⑥封育模式:对不开展经营活动的退耕还林生态林所采取的管护措施。

1.1.2 经济林经营措施类型模式。①经济林改良模式:针对植株健壮、生长良好,但品种退化或不适销对路的经济林所采取的嫁接优良品种等经营措施。②经济林改造模式:针对植株发育不良,难以高产丰产的经济林所采取的经营措施。

1.1.3 退耕还林工程封山育林模式。分应用人工促进自然恢复措施,实行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结合,重点防护,综合治理,封闭管理。

2 创建生态林抚育间伐及改造模式

抚育间伐和低产林改造是促进林分长势,不断提高质量,有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确保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的关键技术手段。

2.1 生态林抚育采伐模式组

抚育采伐:根据林分发育、自然稀疏规律及森林培育目标,适时伐除部分林木,调整树种组成和林分密度,改善环境条件,促进保留木的生长发育。

2.2 生态林改造模式组

林分改造:指对低效防护林,生态林中的通过采取伐除劣质低质林木,或引进优良树种等营林措施,调整林分结构、更新树种等科学营林措施,将劣质林分改造成优质高效防护林。

第3篇

关键词:物资供应;铁塔;管理模式;供应计划

0 引言

为满足我国日益增长的用电负荷需求、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计划,目前多条特高压工程同时建设,供应商特高压设备扩大生产将面临有效产能不足和批量生产质量稳定性控制的巨大压力,大批量设备生产、运输、安装和试验,以及钢管塔大批量供货质量稳定性控制难题十分突出,面临巨大挑战,是制约工程建设质量和工期的关键瓶颈。这就要求电力公司对铁塔的备料、生产及供应各环节做到严密监督。制定详细的物资供应计划。供应计划由工程建设管理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物资供应管理单位和供应商联合制定,制定是应考虑供应商产能、目前的中标工程情况、现场施工进度、工程里程碑计划等各因素。使供应计划和工程进度有效衔接。特高压线路工程物资主要包括铁塔、导线、地线、光缆、金具、绝缘子等。针对不同物资生产工序的不同,制定相应的供应计划。下面以铁塔为例说明。

1 铁塔物资的供应现状以及原因

物资供应计划是指为企业生产顺利进行提供物资保证而编制的物资计划,是企业计划期内物资供应活动的行动纲领。

随着特高压工程的全面推广,原有铁塔物资粗放式管理模式在物资招标、物资生产和物资供应等环节呈现出一定的盲目性、片面性、被动性,时常出现铁塔供应不及时或铁塔产成现场无法接货的局面。问题主要原因:一是缺乏对物资供应过程的前段管控;二是缺乏对物资供应计划的正确认识;三是“两个现场”(工程施工现场、供应商生产现场)信息不对称缺乏共享;四是信息量大,信息缺乏有效利用机制。以上铁塔特点和问题迫使物资管理部门必须创新物资供应管理模式,建立基于主动服务式的物资供应管理模式才能适应新形势,才能为特高压工程建设提供有效的物资供应保障。铁塔是最重要也是最先到货的物资。因此铁塔供应计划应尽可能详细。我们将所有铁塔以基为单位,并将每一基塔的生产过程(如备料、放样、试组、半成品、镀锌、包装等)的开始和完成时间固定。铁塔每个工序完成时间应以现场需求时间为基准倒排,签订后供应商即按此计划生产和发运。铁塔之外的电气材料基本以合同中的订单行为单位制定供应计划,制定的原则与铁塔类似。到货顺序应按照现场施工需要依次制定。

2 实施物资供应管理新模式

深入研究特高压铁塔物资的供应特点,对铁塔物资在签合同、供应计划制定、生产、运输等环节进行优化,有效提升特高压铁塔物资供应保障能力。通过加强以下几方面提升特高压铁塔物资供应保障能力。

2.1 加强铁塔物资合同前端管控

为提升特高压铁塔物资供应管理能力,应强化物资合同前端管控,主动介入,提前熟悉工程建设网络计划和跟踪项目前期建设进度,提前掌握招投标、中标、流标、合同签订等信息,提前与项目管理单位、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等参建单位建立有效沟通机制。合同签订环节,对各参建单位和供应商提前提出物资管理要求,将物资管理要求纳入项目管理全过程;生产加工前期,考虑到铁塔材质特殊而国内钢厂产能不足等因素,物资管理部门应主动加强对供应商备料的管控。

2.2 创新铁塔供应计划制定模式

原有铁塔物资管理模式要求供应商按供应计划交货,交货时间不晚于合同交货期。供应计划一般由项目管理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三方根据工程网络计划共同制定,因在制定供应计划时未考虑供应商实际生产能力,经常出现供应商无法按供应计划交货或铁塔产成现场无法接货等现象。为加强供应计划合理性,在锡山特高压输电工程物资管理中,企业要主动组织项目管理单位、物资单位、监理单位、施工单位、铁塔供应商等五方共同参与供应计划制定,并强调供应计划刚性执行。在供应计划制定会召开前,企业管理物资计划人员提前协调施工单位结合跨越线路的停电计划、跨越铁路和高速公路的封网计划按塔位重要程度来逐基排定铁塔需求计划,组织供应商根据施工单位需求计划和自身实际产能来逐基排定供应计划,以做到“普通塔位有供应、重要塔位有保障、特殊塔位有管控”,在宏观上保证“两个现场”无缝衔接。

2.3 构建“两个现场”横向协同沟通机制

工程的不确定性导致工程时常出现施工进度滞后于网络计划、施工进度超前于网络计划或供应商因备料、人员变动、恶劣气候等原因生产进度滞后于供应计划的现象。为解决以上矛盾,企业管理人员要主动与参建单位、供应商建立横向协同沟通机制,按月召开物资协调会,组织各方提前30天提交“两个现场”实际进度和计划,对不满足的供应计划进行微观上调整,以做到有的放矢。

2.4 加强大数据信息应用

特高压铁塔物资按基排定供应计划并采用生产信息周报制,每周更新数据约1.5万条,并按周开展统计分析预警工作,通过大数据分析判断“两个现场”存在和潜在的问题并研究解决措施。巨大的信息量使物资管理部门亟待利用先进信息化技术开发基于物资调配系统的物资供应管理系统平台,平台可以由数据库分析模块、3G无线通信、安全认证加密机制、手持便携移动设备等技术构成。功能主要包括工程现场进度管理、供应商生产进度管理、合同管理、数据分析等。物资管理人员可及时掌握生产、发货、到货、验收信息,工程各参建单位可随时随地查询物资供应、工程现场施工等信息,同时借助QQ、微信平台,确保信息及时沟通,加强了建设管理与物资管理的有效衔接,使物资供应信息交流更加通畅,实现了物资供应全过程监控,提升了物资供应的信息化管理水平

3 结束语

虽然通过物资供应管理新模式,有效提高了物资供应管理模块的工作效率及满意度,但物资供应管理工作程序复杂,突发事件较多,为了进一步做好物资供应管理工作,切实提高物资供应保障能力,将在已摸索到的管理模式及已取得的工作成效的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工作方法,巩固已有成果,创新管理模式,细化工作流程,将日常管理常规化、规模化、流程化,从而从多方面、全方位地强化物资供应管理工作,提高物资供应的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赵朋,赵龙.浅谈特高压输电工程铁塔物资供应管理新模式[J].无线互联科技.2016.7(14):124-125.

[2]倪桦.电网工程项目全过程审计重点分析[J].商业会计.2014(20)

第4篇

0引言

早在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在其影响下,中国出口受阻,经济增长速度、居民消费指数大幅下滑,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更加严峻。为此,国家提出了“4万亿拉动内需战略”,其大型交通工程成为重中之重。特大型交通工程一般具有工期长、投资大、建设环境复杂、难度大、工程质量和施工安全要求高等特点,且事关民生和城市形象,对发展地区经济、国家经济战略意义大。特大型交通工程的特点决定了在工程建设中的难点,而工程建设管理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工程的安全、质量与进度。本文试图从政府引导、人才支持、科技创新、细节管理等方面阐述特大型交通工程的管理创新模式。

1一般交通工程建设管理模式

一般交通工程的建设管理模式为“设计-招标-建造”模式,项目管理公司在项目的施工阶段进行管理,协调业主与施工方的关系。该方法的优点是管理简便,存在的问题是,对待大型项目仅仅是项目公司的力量难以推动工程进展。且该类项目公司中一般人才较少,重视协调组织,淡化科技创新。另一种常见的建设管理模式为代建式,代建单位作为业主的现场,为业主提供服务,该模式对于业主来说,其很难对工程细节有较好把握,特别是在面对科技含量高的特大型工程时,往往不适用。为此,本文根据特大型交通工程特点,简述了几种有针对性的建设管理模式。

2特大型交通工程建设管理模式

2.1政府主导的作用在市场经济充分发展完善的上海,政府已渐渐脱离出“运动员”的角色,行使起“教练员”或“裁判员”的职能。特大型交通工程项目具有规模大、难度大、投资大、工期长、影响大等特点,若全部由市场、企业来运作,容易造成工程质量、安全等问题。应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有机结合的作用,利用政府主导,调控资源、资金和人员,科学合理安排工程进度,保证项目建设的质量,保障项目经济、社会功能的发挥;利用市场机制高效配置资源、控制价格、降低风险。为此,在这些投资过百亿、周期过百年的特大型交通工程建设与管理中,应充分发挥政府这一有形的“手”的作用,参与到工程的建设和监管中,有效调控资源、资金和人员,主要包含如下方式:(1)政府全程监控项目运作。特大型交通工程投资大、工期长、经济社会效益大。这类交通工程项目是城市交通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助于改善目前交通现状,提高区域通达性。为此,政府须全程参与,尤其是在前期规划和后期监理方面,要发挥政府优势,通过规划设计论证,充分了解把握项目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奠定项目建设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可行性。自开始起,工程应开展一系列相关研究,涉及结构、交通、地震、气象、港口、航道、河口、工程地质和城市规划诸方面,从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等角度多方论证,保障工程建设的可行性;工程项目中,政府作为业主,全方位掌控项目前期、设计、施工、质量、安全、工期、造价、竣工验收、运行管理,实现了项目建设的全过程管理。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项目建设的质量。严格工程资金的控制和管理,在内部控制机制建设上,具体细化设置财务管理重点工作业务流程,监管并确保工程建设资金全部用于工程建设,防止工程建设资金的流失和挪用,以使投入的建设资金发挥最大的效能。(2)政府与企业合署办公。政府作为建设管理主体之一,可自上而下地协调工程进度与各职能部门的衔接,有效整合各类组织资源,及时有效地解决各类跨部门的矛盾与问题,促成全员协同工作,有序推进工程建设进程。工程建设启动后,政府通过与企业组织合置办公模式,在平衡社会利益和项目投资效益的基础上,有效参与特大交通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因此,针对特大型工程的特点,应成立工程建设指挥部,履行“研究决策重大问题、统筹协调重大事项、督促保证节点目标”的职责,加强指挥和决策。指挥部下可设办公室与项目公司合署办公,主要职能是建立并实施工程建设的投融资体系和行为,为工程建设筹措必要的建设资金;严格工程资金的控制和管理,使投入的建设资金发挥最大的效能。(3)政府资金保障工程建设。首先,政府的有效参与为交通工程的启动提供了资金保障;再次,有效控制投资和合理确定交通工程造价,建立严密的资金监管体系,引进第三方监管机构,确保建设资金的安全性、及时性和效率性,防止投资资金不到位、资金挪用、资金拖欠、资金超预算等现象。

2.2建设精英的集聚“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要豁达大度,胸怀宽阔。人要如此,城市亦如此,特大型工程的建设与管理同样如此。特大型工程的顺利开工与建设,离不开一个高效的建设与管理团队。众所周知,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级人力资源正成为企业、城市、国家竞争力的主要因素之一。人不仅仅在精神上自认为自己是物的主宰,人在与自然的抗争中确实展现了自己的力量。人可以战胜自然,可以创造物品,人力可以转化为物力。生产中,人的因素不断地取代了物的因素,人是一种资源,而且是一种最宝贵、最活跃的资源。人力资源是由一个一个具有正常智力和正常体力的人而汇成的抽象集合。人力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源,与其它资源一样具有使用价值、共享性、可测量性、可开发性和独立存在性,以及需要管理和有效配置等特性。为建成精品交通工程,应以“最先进的理念、最成功的经验、最优化的方案、最成熟的工艺管理”为主要内涵,将掌握的先进的知识、技术、信息有机地引入和揉进工程建设的每一个细部、细节和细胞,而这一切取决于优秀人才和以优秀人才组成的优秀的建设团队的加入。具体方法如下:(1)聘请专家参与技术决策。专家顾问组是项目建设的智囊团,具有谋划思路、拓宽视野、总结成果、保证质量等作用。在特大型交通工程建设中成立专家顾问组,对工程实施过程中的重大技术问题给予理论支持、技术指导和咨询服务,同时,参与重大技术方案的论证、重大施工方案的审查以及重大技术问题的处理,确保工程建设的优质、安全。(2)汇聚优秀公司负责施工。在许多城市建设中,存在着本地企业垄断的现象,容易造成工程质量不过关等问题。特大型交通工程项目影响大、意义深远,工程质量尤为重要,应避免“自家亲”现象的发生,采用全球公开招投标方式。通过国内外公开招投标方式,围绕“汇聚国内最强阵容,打造品牌工程”的目标,在工程施工单位、技术咨询、设备配备等环节招标中,实事求是,创新思维,以吸纳最优参建力量为引导,优中选优,构建一个集国际、国内、市内最强的工作团队,打造一支高素质的施工建设与管理队伍,无疑有利于大型工程的顺利建设,减少工程施工风险。

2.3科技创新的体制自主创新是指通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特的核心技术以及在此基础上实现新产品的价值的过程。企业是市场经济的主体,同时也是自主创新的主体。自主创新是企业自主创新,无疑也是特大型工程项目成功的关键所在,具体如下:(1)提高科研投入与构建政产学研结合并举。国际上通常采用科研试验活动的规模和强度指标反映一国的科技实力和核心竞争力。科研试验经费的金额、使用结构一定程度上反映企业创新能力与活力,是企业生存并不断发展的根本。项目从可行性论证开始,科技研发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开辟多元化的科研试验经费筹集渠道,这主要包括:一是自有资金投入,这部分占绝大部分的比重;二是申请各级政府科技主管部门的资助;三是申请国家有关科研计划立项目,获得资金支持。通过多方面着力,有力地保证了科研试验经费的投入。立足工程建设实际,针对建设过程中的难题,以施工和设计单件为主体,横向联合科研院校,建立了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通过产、学、研有机结合,达到了充分借助外脑、提高技术力量、提高科研试验投入效率等预期效果。政产学研一体化是生产(企业)、学习(高校)、研究(研究所)一体化合作的新形式,是将“科学家与工程师”结为一体的模式,让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应用的主体。科研成果只有进行有效转化,才能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对工程建设和管理的贡献率。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体系,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并将其转化为生产力,有效推动特大型工程项目建设进程。(2)加强成果及时应用转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科研攻关形成科研成果,并将这些成果应用于建设,有效地保障了工程项目的顺利进行。

2.4细节管理的重视特大交通工程建设中,应从细节入手,全方位、多层次动态监控工程进程,努力做到“安全第一、质量创优、稳步推进、好上加好”。(1)细节成就完善。小事成就大事,细节成就完美。随着经济的发展,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也要求人们做事认真、精细,否则会影响整个社会体系的正常运转。特大型工程项目的成功更要如此。为有效确保工程质量,努力按照精品工程的要求,整体推进工程建设的各项管理,确保各项工作、各个环节、各个流程处于严格受控状态,做到项目管理科学、制度健全、职责分明、质量管理成效明显。以工程质量为中心,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防治和消除质量通病为突破口,全面提高工程建设的整体水平。以争创一流工程、建设世纪精品工程为目标,激励和促进整个工程每个环节的质量管理工作。(2)争创行业标准。特大型工程项目建设困难大、技术要求高,在没有即定的规范和标准可以参照时,应结合项目实际情况,以高标准、严要求为原则,争创具有国际水准的施工和建设标准。(3)保安全,建精品。质量和安全是重大工程建设的生命线,是投资过百亿、设计运行逾百年的重大工程建设的“重中之重”的工作。工程建设过程中要以最先进的理念、最成功的经验、最优化的方案、最成熟的工艺管理为内涵,建成精品工程。具体措施有:应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以突出重点、标本兼治、重在治本的原则,加强安全管理责任体制建设,来促进安全保障体系正常运行;重视专项施工方案管理,以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积极开展安全专项整治,以强化项经部安全基础管理。(4)以建精品为导向。建设质安管理体系,分层明职管理。在工程建设之初,应明确工程建设的质量目标、安全操作规程,建立以项目公司牵头的、覆盖工程建设各层次的质安管理体系和质量安全管理网络,并随工程的进展不断扩充完善。规范工地试验室管理、注重过程质量验收。对各单位工地试验室的建立、管理、人员等提出明确要求。施工单位根据自身所承担的工程需要,按照公路乙级试验室的要求,配置试验设备和试验人员,并对所有的设备按属地化的原则全部重新校验,在通过政府质监站的检查验收后投入使用。

第5篇

关键词:质量监督,建设工程,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F25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建设工程质量关系到工程项目的投资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工程质量危及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定。高度重视、严格控制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参建各方义不容辞的责任,同时是工程建设中政府维护国家和公众利益质量职能的主要体现。因此,为了提高建设工程质量,必须积极探索政府对工程质量的监管,努力维护国家和公众的利益,建立以规范标准为主要内容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质量管理体系和质量监督体系,围绕工程项目和建设主体,多层次,全方位实施工程质量监管,有效维护建筑市场秩序。在《建筑法》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颁布实施后,建设部又相继制定了《关于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房屋建筑工程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验工验收备案管理暂行办法》,一改以往的“工程质量核验制”为“工程竣工验收备案制”,客观上对质量监督机构的职能和地位作了重新的审视和界定,确立了新形式下的工程质量管理体制,改进了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方法,加强了工程质量监督信息化管理工作。随着我国基本建设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工程质量监督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工程质量监督领域实现了“有法可依,依法监督,依法行政”。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的基本原则和主要目的是依据现行的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确保建设工程的合理使用寿命、功能和环境质量。为达到这一目标,作为代表政府执行强制监督管理的第三方,工程质量监督站应根据工程质量不断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建设工程已普遍实行监理的情况下,针对其角色和职能的转化,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理念,深化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健全执法运行机制,建立建设工程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新模式。

第一、要切实转变质量监督的思想观念。长期以来,对建设工程质量进行“检验并评定其质量等级”成了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的一项重要工作。这一工作方式直接导致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事实上主导了工程的竣工验收,并使得其处于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的中心地位,从而客观上也成为了建设工程的责任主体。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质量监督站作为监督者的监督职能。

事实上,质量监督站应该是受政府委托的执法单位,履行代表政府对建设工程质量实施全面监督的职能,质量监督站不应该再是工程建设的主体,而应当从工程建设的主导地位上退出来,保持具有独立性和公正性的第三方的身份,只有这样才能更超脱地、更客观地行使监督职能,才能建立起更权威的监督者的形象。工程建设质量的责任主体是建设、监理、勘察、设计、施工等单位,要对建设工程的质量各负其责,而质量监督站的职能是检查并督促各方建设责任主体行使他们各自的质量责任和义务,只有建设各方责任主体切实履行了其责任和义务,工程建设的质量才能有有效的保障。

要切实改变质量监督的方式。应从原来被动的事先通知质量核验,转变为主动的、动态的巡查和抽查相结合的方法。改变原来的预约式、式验查,加强巡回检查和随机抽查,保证检查内容和部位以正常施工的真实的质量状态受检,保证切实掌握工程施工的第一手资料。质量监督的手段应从原来“眼睛看、耳朵听、榔头敲、用手摸”的观感检查以及凭经验判断检查,转变为运用现代科学的检测仪器设备检测,使监督手段更加具体化、更具可操作性,使监督结果更具有科学性、权威性,更加具有说服力。并且要把握住建设工程的重点环节关。质量监督的重点在基础、结构,对待每一工程都应有针对性的监督计划确定具体的控制点,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把好关键环节,尤其在基础和结构主体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和中间验收过程中,随机检查应是监督检查的主要方式。监督抽查施工作业面、操作层的质量过程控制,要弄清楚影响工程质量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的不断找出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利于结构安全。应监督验收的程序过程是否正确,是否符合现行法律法规规定的程序要求,验收结论的依据是否真实、有效、具有可靠性。

切实认真履行建设工程竣工备案制度。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结果应该从质量监督站签发单位工程质量综合评定表,转变为质量监督工程师写出质量监督报告,上报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审查,真正做到政府实行对建设工程质量的宏观管理。质量监督工程师所写质量监督报告的依据应该是在日常的质量监督活动中亲自收集到的第一手资料,能够客观、真实地反映建设工程质量的实际情况,包括施工过程中相关参建各建设责任主体履行职责及强制性条文情况等。严格把好建设工程竣工备案验收关,不让一个不合格工程流入社会,使得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成为诚信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四、建立健全工程质量监督告知制度,提高监督执法的透明度,使工程质量监督真正成为“阳光监督”。针对不同建设工程的具体情况,要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具体的监督计划,做到预控在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确保质量监督工作的有效落实,特别是针对一些质量通病更要提前做出预防措施或改进施工工艺。只有进行阳光作业,才能使建设工程参建各方了解监督工作的内容和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各参建单位的自查自纠、自我约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自觉规范自我质量行为,减少和避免质量事故的发生。另外还要强化处罚力度。没有处罚,就没有监督。对检查出来的质量问题必须进行认真处理,对相关责任单位应当严格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作出处罚,只有这样,才能制约和规范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从而使工程质量真正处于受控状态。也只有在处罚基础上才能建立有效的监督,达到监督整个建设工程全过程建设质量的目的。 第五、建立集体监督机制,保证执法监督的公正性和准确性。提高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力度的重要手段是加强监督执法,只有这样才能很好的取信于民,才能树立诚信形象。建立新的集体监督机制,每个专业配备两名以上监督人员共同执法,并规定要持证上岗。在日常工程质量监督和调查建设违法行为过程中,切实推行“一人为私,两人为公”的执法理念,保证执法检查和处罚的严肃性和准确性。

第六、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站应不断提高监督队伍的素质和监督工作水平,保证政府监督的有效性和权威性。没有高素质的质量监督队伍,就很难建立与质量监督职能相适应的权威。因此,必须加强质量监督工程师日常学习的管理工作,不仅要加强建设工程专业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同时更要加强职业道德的学习,彻底改变“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老爷作风,不断提高其自身综合素质,加强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仅要不断提高个人的技术水平、执法水平和综合素质,而且要不断提高监督站的整体素质。这样既保证了工程质量,防止低质量水平工程出现及质量事故发生,又显示了监督工作的权威性。

我们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不断提高监督水平和执法水平,不断探索和实践适应新时期要求的质量监督管理新模式,建立起规范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为开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工作新局面,为我们工程质量总体水平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79号2000.1.10

第6篇

1.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独特特征

⑴政府工程质量监督的执行者是政府建设主管部门的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属于政府行为。

⑵政府工程质量监督则是项目组织系统外的监督管理主体对项目系统内的建设行为主

体进行的一种纵向监督管理。

⑶政府工程质量监督则具有明显的强制性。

⑷政府工程质量监督以国家、地方颁发的有关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为依据。它的重点主要在工程项目建设的施工阶段,对工程质量进行阶段性的监督、检查、确认。并且在工作方法上更侧重于行政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2.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的必要性质量监督机构应当从工程建设的主导地位上退出来,保持独立性和公正性,只有这样才能更超脱地、更客观地行使监督职能,才能建立起更权威的监督者形象。质量监督机构从直接管理变为重点监督,变保姆式的具体指导为超脱的宏观把关,质监员不再是工程建设场上的运动员,而是更高层次上的裁判员、监督者。具体而言,质量问题的出现,不应视作是质监员的过错,而发现质量问题应是质监员的工作职责和工作业绩。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必须加强质量管理、质量控制的学习,还应不断完善质量监督手段,增加检测设备,改善传统的“敲、打、看、摸”等落后的检查方法,加大科技含量,提高工程质量监督的工作水平。同时,应不断建立健全行政管理、技术管理和质量监督制度,严格遵循质量监督程序,充分发挥各方责任主体的主导作用,依靠先进的建筑施工技术、质量管理技术和信息网络技术,充分用运经济和法律手段监督管理工程质量活动,不断探索和实践适应新时期要求的质量监督管理新模式,建立起规范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制度。

监管的方式由重视事先审批转化为强化事后监督,而工程质量监督正是事后过程监督的主要内容之一。因此,工程质量监督在建筑市场监管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工程质量监督的性质应该是监督管理的事业单位,而不是中介组织。

3.立足点在于结构安全明确质量监督的重点是结构安全,这是十分正确的。结构安全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一个建筑物,连结构的可靠性都保障不了,其它的什么功能、什么环境也就如空中楼阁。土建结构工程的安全性是结构防止破坏倒塌的能力,是结构工程最重要的质量指标。结构工程的安全性主要决定于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水准,也与结构的正确使用(维护、检测)有关,而这些又与土建工程法规和技术标准(规范、规程、条例等)的合理设置及运用相关联。 对结构工程的设计来说,结构的安全性主要体现在结构构件承载能力的安全性、结构的整体牢固性与结构的耐久性等几个方面。

3.1检测结构的牢固性

除了结构构件要有足够承载能力外,结构物还要有整体牢固性。结构的整体牢固性是结构出现某处的局部破坏不至于导致大范围连续破坏倒塌的能力,或者说是结构不应出现与其原因不相称的破坏后果。结构的安全度通常指安全系数或可靠指标,实际上只是对结构截面强度安全的一种度量,与此相关的还有荷载和材料强度标准值的取值。影响结构安全性的因素大多,安全度是保证结构安全性的重要方面但不是全部。有些设计人员往往只满足于规范对结构强度计算上的安全度需要,而忽视从结构体系。结构构造。结构材料、结构维护、结构耐久性、以及从设计,施工到使用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人为错误等方面去加强和保证结构的安全性。有的结构整体性和延性不足,抗偶然作用和防倒塌能力差;或者计算图形和受力路线不明确,造成局部受力过大:或者混凝土强度等级过低、保护层厚度过小、钢筋直径过细、构件截面过薄,消弱了结构耐久性;这些都会严重影响结构的安全性.

3.2检测结构的耐久安全性

结构耐久性不足已成为最现实的一个安全问题,设计时要从构造、材料等角度采取措施加强结构耐久性,并要对施工单位提出具体要求。现在有这样的倾向:设计中考虑强度多而考虑耐久性少,重视强度极限状态而不重视使用极限状态,重视新建筑的建造而不重视旧建筑的维护。设计人员不能只套规范,应该根据不同的设计对象,不同的环境和使用条件,发挥自己的才智和创造性;规范再详细也不能包罗本来应由设计人员自己去解决的各种问题。此外,不同的结构体系针对其特点需有特殊的布局与构造,例如预制预应力多孔空心板的楼面结构,板端应考虑墙的嵌固约束,并配置负钢筋以防止端部开裂而造成脆性剪切破坏,可是过去多按简支设计而出现端部裂缝,造成大面积隐患。在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应用中,有许多专门技术需有专业公司合作配合,如有特殊防腐蚀要求的后张预应力筋或混凝土等。 现阶段,质量监督机构在注重桩基工程、基础工程和主体工程的结构质量的同时,还应对有关安全的电气和电梯工程的质量予以足够的关注。

4规范质量行为和监督管理

工程质量事故的发生除极少部分是由于人力不可抗拒的因素外,极大部分都是由人为因素造成的。规范人的质量行为对于保障工程质量有十分重大的作用,质监的职能要求质量监督机构不但应当监督工程的实体质量,而且应当监督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这是监督工作的经验总结的结果,其内涵是很深刻的,监督质量行为的本质是监督各方主体责任到位,使整个工程建设过程的操作施工管理处于质量标准的受控状态,使完成的工程实体质量达到预定的质量目标。在具体监督过程中自始至终贯穿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监督相结合的思想,把质量投入要素、质量转化过程和质量的过程产出、中间产出、最终产出的监督相结合,以投入监督和转化过程监督为重点,保证产出品质量,体现事前主动控制的监督思想,并且着重是对公众和社会可能产生不利影响因素的预控监督和中间监督。

针对目前的建设现场,质量监督机构对质量监督管理应围绕三大分部的现场监督,开展事前、事中和事后巡回闭环监督管理,三大分部即地基基础、主体结构工程质量和环境质量。质量行为的监督应当在这样一些方面多下功夫:建设单位的程序是否符合要求,各方主体的资格是否与工程相应,各类上岗人员是否持证上岗,监理人员是否到位,建筑材料使用前有否试验、管理,施工技术资料是否与工程进度同步,内容是否真实有效。在对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进行监督检查中,重点是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等影响结构安全的主要部位。现场实体质量的检查方式应采用科学的监测仪器和设备,提供准确可靠、有说服力的数据,增强政府工程质量监督检查的科学性和权威性。通过监督抽查,保证强制性标准的贯彻执行,保证建筑法律、法规和规范的贯彻落实,从宏观整体上把握建设工程质量和结构使用安全. 总的来说,监督管理是以施工主体为主线,业主、监理、设计、材料、设备生产或供应主体及检测主体的协作配合的全面、全过程的监督管理,其方法主要是通过现场的地基基础质量验收监督、主体结构的验收监督和随机抽查监督为主要形式,把各方主体的质量行为和活动结果纳入监督的范畴,环境质量的监督渗透于各个监督全过程,也是质量监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施工中的监督,保证各主体的质量行为规范,质量活动结果有效,国家和公众质量利益通过实体有效操作全面得以实现,保证施工过程的质量处于受控状态,确保建设工程质量。

5 监督新模式

单一的实物质量监督,无法实现质量监督机构对工程建设参与各方质量行为的全面监控。建筑工程工期长、多专业、多工种和材料设备多品种的特点,决定了传统单一的实物质量监督方式已远远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单纯依赖质量监督机构的几次到位。施工几百天,“判断”一阵子,难免使监督的全面性受到约束,造成无法对工程质量进行全面准确的核验、评定和有效控制。为了全面贯彻执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一系列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以及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根据工程质量不断发展的要求,特别是工程普遍实行监理的情况下,针对工程质量监督机构角色和职能的变化,积极探索新的思路和理念,深化工程质量监督机构改革,健全执法运行机制,建立工程质量管理与监督的新模式。

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应针对工程质量的事前控制、过程控制和事后控制三大关节,在做好过程监督和工程违规行为的严肃查处的同时,加强工程质量的事前监督,提高监督工作的预见性、服务性。当工程质量出现下降的趋势或工程施工的难点部位、易出现质量通病的部位时,监督人员及时到现场提示和指导,以此扭转滞后监督、被动应对的局面。

工程质量监督工作应采取巡查和抽检相结合的监督方式,以保证建设工程使用安全和环境质量为主要目的;以保证地基基础、主体结构、环境质量和与此相关的工程建设各方的质量行为为主要内容:以施工许可和竣工验收备案制为主要手段,改变原来的预约式、通知式的监督检查方式,加强巡回检查和随机抽查,保证检查内容和部位能够真实反映施工质量状况。同时,严格按《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进行处罚外,还要建立工程质量信息公示、公告制度,通过报纸、新闻媒体定期向社会工程质量信息公示和公告,提高监督执法的透明度和全社会的质量意识,使工程质量监督真正成为“阳光监督”。

第7篇

1.1自力更生,艰苦创业

参与我市水土保持建设工程的经济实体老板,多为原来的民营企业家或经济大户,为了响应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号召,尽快改变恶劣的生态环境,建设美好的家园,他们主动放弃原来的舒适生活,在沙区安营扎寨,建设新家,常年吃住在艰苦沙区,既现场指挥治沙,又与员工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常年奋斗在艰苦的环境中,一干就是十多年,每人都有一本艰苦创业史。宁夏银湖农林牧综合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郭有,原来是银川一家鞋厂厂长,为了谋求更大发展,为生态环境治理做出贡献,在反复考察的基础上,不顾亲友的反对和责怪,于1999年承包了狼皮子梁吊装移民区1.1万亩沙荒地,克服重重困难,常年坚持在治沙第一线指挥建设,经过14年艰苦创业,使浩瀚的沙海变成了绿洲和良田,为灵武和全区的治沙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1.2创新模式,增强活力

宁夏灵武市白芨滩林场全体职工,经过20多年的艰苦探索,逐步摸索出成功的“五位一体”治沙和综合发展模式,即两大防护林体系、一个核心产业、两项循环产业构成的“212”发展模式。两大防护林体系就是产业区的前沿干旱灌木林和周边乔木防护林体系;一个核心产业就是发展经济果林、设施园艺等支柱产业;两项循环产业就是种植业和养殖业。防护体系为核心产业区起到了防风固沙、降低风速、减少沙尘等自然灾害的危害程度等作用,为经果林提供了有利保障;种植业、养殖业的发展为改良土壤、提高肥力、降低成本、增加收入创造了有利条件,逐步形成了“以林养林、以林养蓄、以蓄养地、以地养人”的沙区经济良性循环发展模式。通过经果林发展,不仅促进了生态建设,而且大幅度增加了职工收入,经果林成为职工增收致富的绿色银行,初步实现了沙漠绿、场子活、职工富的奋斗目标。

1.3建设各种示范基地

这是不少开发治理大户共同的做法。宁夏银湖农林牧综合开发有限公司与相关部门和科研机构紧密配合,建设了国家级“宁夏中部干旱带沙生耐寒林业繁育育苗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自治区级“灵武市移民技能培训就业基地”、“温棚果树示范园”、“现代农业肉羊产业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示范区”;银川市级“科普示范基地”和“万亩长枣有机食品基地”,有效地促进了沙产业的高效发展,提高了投资和经济效益。宁夏绿源恒农业综合开发公司,坚持科技兴企,高效开发,建立了灵武市临河特色产业综合开发示范基地,被银川市命名为“现代立体循环节水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示范推广了枣树、葡萄、瓜菜立体栽培技术和标准化种植、养殖技术及节水灌溉、生态植保技术。成为灵武市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试验、示范、展示的窗口,形成了以抗旱节水为纽带的立体种植、养殖、观光、休闲为一体的生态农业循环经济技术运行模式,在推进全市高效农业规模化、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1.4政策支持,资金扶持

各级党政组织重视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水土工程建设,鼓励和支持社会各层到毛乌素沙漠边缘,沿山草畜产业带和干旱沙山区治理沙漠,采取种苗补助,项目带动、资金扶持等措施,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水保工程建设。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至2012年,国家、自治区、银川区、灵武市对15家开发治理大户的扶持资金共5731.6万元,占开发治理总投资的10.64%。

2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2.1存在的主要问题

2.1.1资金短缺由于治沙等水保工程投资大,效益慢,而开发户的开发治理资金很有限,争取项目资金和银行贷款又十分困难,严重影响到治沙工程的建设进程,使得治沙工程步履艰幸。

2.1.2经营项目单一有些治沙大户由于没有稳定可靠的增收经营产业,使得治沙工程难以开展和继续进行,更谈不上高效开发利用。

2.1.3经济和社会效益欠佳由于沙区立地条件差、投资大、见效慢,使得沙漠化治理普遍效益较差。据调查,绝大部分治沙大户至今未能收回投资。

2.1.4科技治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据调查,目前有一半左右的开发户不重视科技治理,粗放经营的倾向比较突出,栽植果树不能科学修剪,林果和牧草种植管理粗放,不重视有机肥的使用,沿山草蓄产业带节水灌溉技术尚未广泛推广。

2.2对策建议

2.2.1加大对民间参与水保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为了加快民间资本参与水保工程建设的步伐,国家和有关部门应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调整项目扶持政策,像支持引黄灌区农田基本建设那样支持民间治沙等水保工程建设,资金扶持的财政补贴应占总投资的50%以上,重点支持沙漠化治理工程,解决平田整地、节水灌溉、打井抗旱、育苗、苗木补助和林木管护等问题。金融部门应放宽政策,积极支持沙漠化治理项目。

2.2.2继续坚持农林牧副综合发展的战略方针应借鉴和推广白芨滩林场“五位一体”的发展模式和宁夏银湖农林牧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等民营企业“一业为主,多种经营,以短养长,综合发展”的经验,做到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加快沙区治理步伐。

2.2.3突出科技治沙和科技兴林应示范推广白芨滩林场“草方格固沙、营养袋造林、穴播造林、雨季撒播造林、秋末初冬造林”的五项技术措施,有效的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应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立体种养、林果科学修剪、设施栽培、配方施肥、三元杂交改良和肉畜短期育肥、暖圈养畜等种养技术,高效治理和开发沙山区。应利用山区林草资源,规模发展草原鸡,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的发展。

第8篇

关键词: 项目管理 建筑经济

1 引言

随着中国加入WTO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完善,全球对建筑业的要求和期望越来越高,希望建筑业产品的成本逐步降低,建筑产品的质量逐步提高,建筑产品和生产过程的不确定性不断降低。与此同时,投资方希望简化建筑产品购买的组织,而又不损害其利益,并希望建筑业能提供范围更宽的服务,由此必须对不适应要求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进行改革。

采用何种管理模式与项目的特征、规模、现场条件、业主能力以及项目所在国的政治经济体制等有关,我国传统的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有建设单位自管模式、工程指挥部管理模式、总承包管理模式(交钥匙管理,或称一揽子承包方式)、工程托管模式等,目前国内外比较常见的有三角管理模式、CM模式 (Construction Management)、BOT(Build Operate Transfer)模式等,在一些国家和地区还存在如BOOT(build Operate Transfer)模式、+D+B(Develop+Design+Build)模式、D+B+FM(Design+Build+Facility Management)模式等。

2 我国现阶段工程项目管理模式及其弊端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我国建筑业始终走在改革的前沿,建筑经济国际化也取得进展,建筑业已成为我国对外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伴随着一系列经济体制改革,我国的工程项目管理体制也得到进一步完善,管理模式也逐渐更新。项目法人责任制在投资责任约束机制方面较项目业主责任制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项目法人的责、权、利也更明确。1998年试点、1996年全面推行的建设监理制使传统的建筑市场主体由两元结构转化为三元结构,即在两元结构中增加秉公执法的第三方——监理单位,形成了现阶段由项目法人、监理单位、承包单位(设计承包商、施工承包商,或设计施工一体化承包商)三元主体以经济合同为纽带,以提高建筑水平为目的,互相协作,互相制约的新模式。

建设监理制、项目法人责任制和招标投标制作为我国基本建设领域的三大改革制度,对规范建设市场、建立投资责任约束机制、提高投资效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也毋需讳言的是,在我国建筑业的管理体制中还存在不少弊端,建设领域中质量低劣。工期长,投资“三超”现象还很严重,现行的项目管理模式还远不能适应建筑国际化的要求,具体表现在:

1)投资管理体制出现诸多弊端,集中反映为“高投资、低效益,高积累、低发展”

现阶段,我国工程建设领域的投资主要来源于国家、地方政府和公有制企事业单位,但建筑市场上最大的买方仍然是政府,各级政府在项目建设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为体现项目的重要性,保证项目实施的顺利进行,项目法人的领导班子大多由各级行政领导和主管部门负责人组成,项目法人责任制实质上还是“厂长、经理负责制”加“工程指挥部制”,投资体制仍带有浓厚的行政色彩和极强的计划性。

2)项目法人的管理压力、责任压力、利益动力和行为约束力没有切实落到实处

由于非经营性建设项目的项目法人普遍没有资本金,除项目建设资金外,无其他流动资产和固定资产,因此没有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同时,项目法人不具备资金的自我积累能力和向外部融资的能力,没有独立的投资决策权,项目建成后如没有工程的所有权,收益权,项目法人通过正常渠道(按概算)在项目建设成本中列支的管理费用和开办费用不能反映其为管理项目所必须的开支,其职工的住房,医疗,养老保险,奖金无合法来源,因而没有控制工程成本的动力。权、责、利失衡,项目法人只管花钱不管还钱,导致投资决策失误后,赔偿责任成为“空中楼阁”,可望而不可及。

3)项目经理与监理方权限重复过多,不利于工程实施

在《关于实行建设项目法人责任制的暂行规定》中,由项目法人聘任的建设项目经理具有从初步设计到项目后评价的管理职权,并负责组织工程建设实施和控制工程投资、工期与质量,这与监理方的权限产生了很大的重复。再加上监理费用等原因,监理单位名为社会中介机构,实则受雇于项目法人,建设项目经理的“长官意志”使监理单位“秉公执法”产生了很大阻力。再者,本来监理单位能够负责工程的全面监督与管理,项目法人下面又设立项目经理管理班子,这不仅导致了机构的膨胀,而且从制度上增加了一笔不少的建设单位管理费,背离了降低建筑产品成本的要求。

4)设计单位、监理单位、承包单位总体水平不高,竞争力弱,不能适应建筑业国际化发展的需要

目前我国现有的设计单位多为综合性设计单位,包含着建筑,结构,机电等多专业工种,大都组织庞大,少则上百人,多则上千人,这些设计单位远远不能适应目前国际上流行的以设计为龙头的总承包体制。监理单位人员素质不高,许多是东拼西凑的杂牌队伍,对监理的性质、任务、机制认识不够,监理不力,而且往往局限于对施工质量的临控。小而专、大而强的承包单位和项目管理公司不多,使我国建筑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严峻的挑战。由于管理模式、水平的差距,使得国内工程项目管理市场拱手让给国外公司,如鲁布革水电站、小浪底水电站、大亚湾水电站、深圳地王大厦以及北京、上海、广州等地的许多大型项目的项目管理基本上是被西方欧美国家的项目管理公司或项目咨询公司所包揽,更谈不上占领国际市场了。

5)有法不依,执法不力,建筑市场不规范现象令人堪忧

近年来,工程建设领域中仍存在诸多问题,一些建设主体受经济利益的驱使,置法规体制于不顾,处处钻空子,严重损害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反映在:基本建设有章不循、有法不依,不抱建、不招标、搞私相授受,以及任意肢解发包工程,强行不合理压价;行业垄断,一个行业的工程往往是本行业立项、本行业投资、本行业设计、本行业的施工、本行业监理,不允许外行业队伍进;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成为“可批性研究”;现场签证无中生有、价量不实;不法中介行为严重;还有钱权交易,搞工程腐败等。这些都极大地制约和限制了我国建筑业的发展。

2 改革的方向

由上述分析可见,现阶段我国建筑市场仍处于一种较为混沌的状态,与国际惯例无论从体制上、水平上都相去甚远。因此改革现行建筑业管理体制,加速与国际惯例接轨,加紧构造适应国际建筑市场发展需要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新的管理体制和管理模式是当务之急。今后的改革中应该有选择地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模式,对此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实行工程保险制度,建立强有力的风险约束机制

遇有国家投资的项目,由一个与投资无关而与建筑企业有关的地方建设主管部门管理招标投标,难免产生“掏国家的钱,请自己的客”,使投资效益受到损害。当投资不力、资金无法回收时,经济赔偿也成为空谈。而保险的最大作用就是充分发挥经济赔偿的功能。

工程保证担保与工程保险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已是很常见的一个规避信用风险的金融工具,特别是在工程建设领域得到了极为普遍的应用。美国、拉丁美洲对公共投资项目实行强制性保证担保,保函由经批准从事担保业务的保险公司和专业担保公司出具;在日本和韩国,传统上实行的是替补承包商保证担保制度,它的特征是由竞争者来提供担保。我国目前虽然有北京、上海和深圳作为全国工程担保和工程保险改革试点城市,但我国的工程保证担保与工程保险业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制度。建立工程担保和保险制度是我国建筑勘察设计行业同国际惯例接轨以迎接“人世”的迫切需要。

2)完善监理行业协会体系,确保监理单位“秉公执法”

现阶段监理费用一般是从甲方手中得来,监理单位自然在许多地方都要迁就甲方,这样就不可避免地影响了监理单位的中立地位,使监理单位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笔者认为可以考虑让甲方将监理费用交给第三方——监理行业协会,再由监理行业协会对工程的监理情况考铰后,将监理费用转交给监理单位。目前我国尚未形成自上而下的完善配套的监理行业体系,包括国家监理法规、管理制度、机构设置、工程程序等,即在监理行业的系统化、法制化、规范化、标准化和程序化等几个重要方面与国外监理相差甚远。如监理市场,缺乏公开、公平、公正、平等竞争的愉悦环境,存在着地区保护、违规交易、行政干预等不良因素,监理深度远未到位,当前现场监理普遍还在以质量控制为中心这一低水平阶段徘徊,不早日突破这一步,我们的监理业就很难适应建筑业国际化的需要。

3)精简不必要的机构,降低工程建设成本

如工程项目的三控制,本应是监理单位的职能,却又有建设项目经理的管理班子参与其中,这种“越俎代庖”行为不仅阻碍了工程项目的有效管理,而且增加了多余的管理机构,势必在工程成本中多出一部分管理费用。笔者建议,这部分多余的管理班子应予撤除。

4)健全建筑法规体系,成立建筑法院以及建筑执法队伍

我国的建筑业必须关注工程项目管理模式需求变化的动向,逐步引进新的建设模式。与此同时,为适应项目管理模式的变化,需要尽快制订我国自己的冈 FIDIC条软和NEC条款,建立健全我国的建筑法规体系,以规范建筑市场,促进与国际惯例的接轨,提高我国建筑企业的管理水平和竞争能力。

与此同时,建筑法院及专门的建筑执法队伍也应尽早成立和组织起来,这支队伍必须是建筑业的专业人员,由于建筑业的特殊性,非专业人员是很难做到高效、正确执法的。

3 工程项目管理新模式的提出

结合以上巳述及思想,笔者在借鉴国外做法的基础上对现行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提出了改进与创新,

这种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工程建设项目的相关主体有所变动

这种模式取消了建设项目经理班子,增加了监理行业协会和保险公司。投资方不必通过项目法人,而是直接通过公开招标委托监理单位负责对工程设计、施工过程进行监管。这样,各主体在更大程度上以经济手段来相互约束,减少了行政化色彩。在施工现场,只有施工方与监理方负责进行工程管理,改变了多头指挥的现状,并节约了工程成本。(承包单位包括设计承包单位与施工承包单位等,监理行业协会则是为促进整个中国的监理事业而组成的行业性社会机构。)

2)监理费用的获得方式有所改进

投资方先将监理费用交给监理行业协会,监理单位的费用由监理行业协会处获得。行业协会的监理费中转作用消除了投资方与监,理单位之间的明显的雇佣关系,相对于现阶段管理模式而言,监理单位较容易保持中立,有利于“秉公执法”,确保工程项目的正常实施。

3)强制实行保险制度,风险约束机制加强

这种模式要求强制实行工程保险制度,规定工程建设各方都必须先购买工程保险,否则项目不予批准。凡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注册,并取得国家有关部门槟发的监理单位资质等级证书的监理公司,均须提出投保申请,成为被保险人。由于监理单位疏忽或过失而未履行监理合同所规定的监理义务或指令错误,致使投资方在保险期限内对其提出赔偿要求的,视为保险事故发生,保险公司将根据规定,赔偿监理单位依法应承担的投资方的直接经济损失及经保险公司事先书面同意而发生的律师费用。诉讼费用等。

对外承包工程的承包单位,一般要承担从投标开始,施工阶段以至工程竣工移交为止的一系列风险责任,因此必须按合同规定办理各项保险。如设计承包单位必须购买设计责任险,对外承包工程的险种还有:投标保证保险;履约保证保险,货物运输保险,土木建筑工程和安装工程保险,如施工人员人身意外伤害险,第三者责任保险等,以及合同规定投保的其他保险等。

通过实行工程保险制度,有利于提高各建设主体的忧患意识。不购买保险就接不到工程,但是对那些实力弱小的“杂牌”设计。施工或监理单位,保险公司也不愿意为其承保。优胜劣汰,一部分竞争力弱的建筑企业必然破产或被兼并,保存下来一批富有竞争力的监理单位和承包单位,使我国建筑业的总体水平得到提高。

第9篇

关键词: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9-0064-02

1 前言

施工项目的安全管理不是少数企业和安全机构的事情,而是一切与生产有关的人和机构共同的事。缺乏全员的参与,安全管理不会有生气,不会出现好的管理效果。这并非否定安全管理第一责任人和安全机构的作用,生产组织者在安全管理中的作用固然重要,全员性参与管理也十分必要。

2 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的概念

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是指在项目施工的全过程中,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指导方针,运用科学的安全管理理论、方法,通过法规、政策、技术、组织等手段,使人、物、环境构成的施工生产系统达到最有效安全状态,实现施工安全生产目标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实施、协调、监督等系列活动的总称。

3 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新模式构成

目前,我国的安全生产工作目标就是努力构建全社会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努力打造“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企业全面负责、群众参与监督、全社会广泛支持”的工作局面。

一般来说,在施工项目安全管理方面,承包商(施工单位)担负着最主要和最直接的责任。但是要保证施工安全生产目标的实现,要保证“安全生产工作新格局”的出现,就要求凡是与施工项目安全管理相联系的承包商(施工单位)、建设单位、勘察单位、设计(咨询)单位、监理单位、政府监督机构、建设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单位的互相配合和协调,共同担负安全生产的责任,这就是我们要努力构建的“全员参与”的施工项目安全管理新模式。通过对施工项目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全天候、全社会的安全管理,形成“齐抓共管的安全生产工作格局”,实现施工安全生产目标。

4 建筑施工项目安全管理新模式解析

4.1 承包商(施工单位)与安全管理

承包商(施工单位)与施工生产活动直接联系,故对能否实现施工安全目标承担着主要的责任;而承包商(施工单位)能否建立一个具有较高的现场管理水平的过硬的项目班子,对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工作产生着直接的影响。美国的很多项目承包商都把“零事故”作为努力的目标:英国则要求项目承包商在施工中要充分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以使工作方法更安全、有效,要在可能的情况下,用各种方法和物资完全避免风险。

目前,我国越来越多的承包商(施工单位)在政府的监督引导下,以“安全第一”为指导,以“预防为主”为原则,高度重视施工安全,对施工全过程中各种工种的不安全因素和施工安全保证要求,相应采取消除隐患以及警示、限控、保险、保护、排险和救助等安全技术与防护措施,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同时,随着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新措施的应用,更有利于人类和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建筑、智能化建筑、生态环保型建筑的纷纷出现,也对施工安全技术和措施、施工工艺等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对承包商(施工单位)的施工安全管理水平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承包商(施工单位)的安全管理工作也要与时俱进,紧跟建筑市场的变化而发展,结合建筑施工安全管理的特点,不断增强安全意识,向科学技术要安全,向安全生产要效益,全面深入开展安全标准工地建设活动,创建以文明工地和实现安全生产要求为目标的施工现场,实行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做好一管(设专职安全员管安全)、二定(制定安全生产责任制度、制定安全技术措施)、三检查定期检查安全措施执行情况、检查违章作业、检查冬雨季施工安全生产设施、四不放过(麻痹思想不放过、事故苗头不放过、违章作业不放过、安全漏洞不放过)工作。另一方面,承包商(施工单位)也要抓紧以增强操作者安全意识和提高其操作技能为目的的培训教育工作,做到培训与生产同步,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并举,标本兼治。

4.2 建设单位与安全管理

目前,越来越多的建设单位意识到在建筑项目中增加安全投入、改善现场施工面貌会带来更大的收入和好处。就房地产行业而言,建设单位对于现场文明施工带来的销售收入增加的拉伸效应会有更好的体会。项目施工现场文明施工,场地材料布置合理,安全防护措施到位,工地流水作业有序,作业现场繁忙而不紊乱,这就给前来参观楼盘的潜在客户以好的印象。同时,对于一些看期房的直接客户更是打上“公司管理规范”的强心针。目标客户的增多,对公司品牌的传播,都让建设单位受益。也会让建设单位越来越多地参与到建筑施工安全管理工作中来。

一旦建设单位在安全上建立起明确的目标,就可以多种方式加以实施。首先,可在招标文件和合同文件中强调这个安全目标;其次,可以在标前会议中进一步强调;此外,建设单位还可以通过选择承包商发挥积极作用。由于承包商(施工单位)在项目安全中的重要作用,将承包商(施工单位)的选择范围限于过去安全记录良好的公司是合理的、慎重的。如果一个项目建设单位通过安全状况筛选承包商,在施工现场就可能实现很大的安全效益。而这种筛选主要是基于过去的安全状况的选择,故只有通过本项目施工合同及附件的约束,安全工作才能成为建设项目的一个完整部分。

4.3 设计(咨询)单位与安全管理

设计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设计,防止因设计不合理导致生产安全事故的发生。设计方案的决策会直接影响建筑安全,设计师设计内容、选择材料、安排设备构件以及对设计变更处理的方式都会直接影响施工人员完成工作的方式。其次,设计单位应当考虑施工安全操作和防护的需要,对涉及施工安全的重点部位和环节在设计文件中注明,并对防范生产安全事故提出指导性意见。采用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建设工程和特殊结构的建设工程,设计单位应当在设计中提出保障施工作业人员安全和预防生产安全事故的措施建议。

有人认为,设计决定的是最终施工结果而非方式、方法、技术或顺序,设计师没有施工安全方面的责任。然而,《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93号)之“第十三条”明确规定:设计单位和注册建筑师等注册执业人员应当对其设计负责。因而,一名专业的建筑设计师或结构设计师应该知道如何修改设计以加强建筑工人的安全。

4.4 勘察单位与安全管理

勘察单位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进行勘察,提供的勘察文件应当真实、准确,满足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的需

要。勘察单位在勘察作业时,应当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采取措施保证各类管线、设施和周边建筑物、构筑物的安全。在对建筑物基础的质量安全验收或其他需勘察单位参加验收的工程部位的质量安全验收时,勘察单位要积极参加,并配合好相关单位的工作。

4.5 监理单位与安全管理

设计师通常被认为是建设单位的,而建设监理也经常起着类似的作用。一般来说,建设监理的现场管理职能主要是“三控两管一协调”(即三个控制:投资、工期、质量;两个管理:合同、信息:协调:协调施工中的各类关系),也就是在管生产的同时,同样要管好安全。

工程监理单位应当审查施工组织设计中的安全技术措施或者专项施工方案是否符合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在实施监理过程中,如果发现存在安全事故隐患,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整改,情况严重的,应当要求施工单位暂时停止施工,并及时报告建设单位。施工单位拒不整改或者不停止施工的,工程监理单位应及时向有关主管部门报告。

工程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应当按照法律、法规和工程建设强制性标准实施监理,并对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承担监理责任。一般来说,监理工程师在施工现场开展安全管理工作时,比较具体的做法有:1、督促施工单位健全安全保证体系并切实搞好自控;2、严格审要部位、关键工序的施工安全技术措施或方案,搞好预控;3、监督施工单位安全管理、文明施工措施落实情况;4、加强季节性生产的安全防范工作;5、加大安全检查力度,对常见事故隐患、惯性事故隐患的发生做好预控;6、认真审核施工中出现的设计变更要求;7、督促施工单位落实各项整改措施。

4.6 监督机构与安全管理

建筑安全生产监督机构是代表我国政府对生产和服务中的安全措施和安全保证体系所具备的条件进行监督检查、科学指导,其安全管理的依据是国家及地方政府有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及建筑安全生产的技术标准及规范。可见,政府授权的监督机构所进行的安全管理行为具有强制性、科学性和权威性。而这些被授权的监督机构要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作为在实际安全管理工作中的中心任务,其目的是要最大限度地避免或减少安全意外事件或事故的发生。但不要过于着重形式而忽视实效,实效就是不出事故。

另外,政府授权的监督机构也应不断强化业务素质,应本着实事求是、公平、客观态度对施工安全管理进行指导和服务工作,以利于切实保障老百姓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以保障社会利益不受损失。

4.7 群众监督与安全管理

第10篇

通信产业网讯 日前,工业和信息化部下发《做好通信建设市场管理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指出,根据《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等事项的决定》(国发〔2013〕19号)、《国务院关于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13〕44号),工信部取消了5项通信建设资质资格审批事项。为进一步落实事中事后管理要求,工信部就有关事项下发通知。

2014年5月,工信部印发《通信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27号),废止了《通信建设项目招标投标管理暂行规定》(原信息产业部令第2号),其中有关通信建设项目招标机构从业的规定不再适用。

2014年9月,工信部印发《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废止和修改部分规章的决定》(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28号),其中删除了《工业和信息化部行政许可实施办法》(工业和信息化部令第2号)附件“行政许可项目的条件和程序规定(第一批)第2项、第3项、第4项、第5项和第6项项目”,进一步明确取消5项通信建设资质资格审批事项。工信部要求各相关单位应认真按照要求规范开展通信工程建设工作。

工信部将积极探索通信建设管理工作新模式、新方法,推进通信建设领域诚信体系建设,提高通信建设市场监管水平和效率,充分发挥市场和社会组织自律管理作用,进一步激发市场创造活力和发展内生动力。

《通知》指出,各通信管理局要强化通信建设市场监管工作,加强对通信建设各方主体从业行为的监督检查,对违法违规行为进行查处,营造公平竞争的通信建设市场环境。各电信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招标投标、工程建设相关管理制度,坚决遏制各类转包、违法分包建设行为,确保通信建设工程质量和安全。

《通知》指出,自本通知之日起,《关于实施通信建设行政许可项目具体问题的通知》(工信厅通〔2009〕98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做好取消通信信息网络系统集成企业资质等4项行政审批事项相关工作的通知》(工信部通函〔2013〕314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做好取消通信建设项目招标机构资质行政审批事项的通知》(工信部通〔2014〕46号)同时废止。

工信部通函〔2013〕314号)、《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做好取消通信建设项目招标机构资质行政审批事项的通知》(工信部通〔2014〕46号)同时废止。(布 轩)

第11篇

关键词: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农田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是农村经济、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组织实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一项重要的政府行为。当前我国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还很脆弱, 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 这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因此, 加大以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 不仅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不断提高我国农业竞争力的需要, 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

一、农田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重设计规划,轻具体实施

在建设初期,通过多方案比较研究,能确定技术经济都合理的设计方案,在设计时也能在许多细节问题都能合理安排,认真设计。但在具体实施上,由于资金难以到位,以致设计方案大打折扣,或者虽有经费但严重不足。平整土地,调整农作物结构难度大。方案在实施过程中,标准质量达不到设计要求,加之用得少、失修损坏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所以难以具体实施。

2、重工程建设,轻工程管理

在农田水利建设中,投入大量的资金、人力、物力、兴建了大量小型电灌站、机井、农桥、涵闸,但这些闸、站因管理不善导致站房被毁,电线被割,电机被盗,损坏严重;有的涵闸启闭不灵,地表水流失严重。因此必须加强工程管理,提高农民旱涝灾害意识。

3、重站房建设,轻配套设施

有些村寨兴建的灌溉井站,多数站房建设得较好,但因田间渠系不完善,配套设施跟不上。在设计中,灌溉值数定律偏大(按1 立方米每秒灌溉6000 亩设计)一个流量0.15 个流量的混流泵站实际灌溉面积不到400 亩。又由于管理不善,加之当地的土质情况,平地、筑渠做畦难度大,有的甚至出现了有站无渠的现象。机电灌站很难发挥应有的经济效益。

4、重排涝作用,轻蓄水功能

在“以排为主,灌溉为辅”的规划思想指导下,注重大中沟开挖、疏浚,这对及时排涝产生了很大的作用,但由于大面积建立了通畅完善的排涝系统,地表水排走的同时浅层地下水也被排走一部分,其结果是农作物根系从地下水吸取的水量减少,旱情加重。

二、农田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管理措施

1、政府引导规划

首先,由乡镇把现有的规划以及未来规划的设想上交县级部门,再由县级部门在此基础上做一个可行性研究和做一个总的的规划。这个规划要对全县农田水利建设和水利设施存在的问题作一个全面的分析,找出问题所产生的原因,而后对全县所有农田水利建设的目标、任务、内容提出明确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做到科学的规划与管理。在县级农田水利建设综合规划的基础上,由乡镇级政府依据其综合规划,组织制订乡镇级小型农田水利建设实施规划。这个实施规划的实施要到村、到组、到山塘、到河坝,使各个村组都能够明确这个村有多少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多少需要维修,多少需要改建、有多少需要新建才能满足本村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需要多少钱、多少劳力才能完成任务,达到工程量和资金管理上的透明。该实施规划由乡镇政府组织,乡镇的水管站具体组织人员编制。在编制的过程中,要让农民代表参与实施规划内容的讨论,资金和工日的测算,以及实施方案的制定等工作。从规划开始引导农民参与小型农田水利建设,让广大农民明白水利工程是为自己谋福利。

2、政府引导建设

在过去,小型农田水利建设主要是依靠地方各级政府发动农民群众自力更生,肩挑手提挖塘泥、清理河坝、疏通水渠、高强度的劳动,低技术标准的工程建设。项目建设则靠各级政府亲自组织、全面规划、政府处于一种绝对主导的位置,建什么、怎么建、劳力怎么出、建后怎么管,都由政府说了算。最后确实是建了不少小型工程,建一个工程政府就背一个债务,农民背下一身的劳务。面对这种问题,政府怎么办?首先应该自我反思,摸索一些解决这些问题的新办法,建立以政府为引导管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新模式,实行政府宏观管理、综合引导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的新机制。

3、财力支持

政府可以制定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扶持政策、补助政策、奖励政策来扶持农民修塘修堤筑渠,对一些特别困难的地区,要制定特别的扶持方案,尽量让农民在建设中多出力、少出钱。使当地农民能够对建设项目资金承担得起、对付出的劳动也要肩负得起。政府在力所能及的条件下,帮助农民改变落后的农村水利面貌。使农民在进行资金筹措时,能够做到心中有底,看在政府的补助的条件下能否将资金筹得够。任务是否能完成,从而引导农民学会量力而行地开展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总之,要通过政府制定合适的政策来引导农民实现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再到自主建设这个角色的转换。

4、加强农田水利管理体制改革

(1)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根据有关产权制度改革的政策规定,深化小型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明确工程设施所有权,落实管护责任主体,提高现有工程设施的管理使用效率, 并通过拍卖、承包、租赁、股份合作等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促进产权流转,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步伐。乡镇政府整合行政区域内的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在资产清理、评估并得到确认的基础上,可授权水利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

(2)发挥农民用水户协会的作用。按照“ 自愿组织、民办民营、共同受益”的原则,支持农民兴办和管护小型农田水利设施。推广农民用水户参与建设与管理的新模式,完善相关管理办法和政策措施,为农民用水户协会等用水合作组织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通过用水合作组织使农民用水户得到优质、便捷的全方位服务。

(3)建立健全乡镇水利管理与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面提高服务能力。建立健全乡镇水利站或小流域水利中心站,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做到有场所、有人员、有编制、有经费、有设备,强化防汛抗旱、水资源管理、工程安全、农田水利等公益性职能,做到责任有人担,工程有人管,确保水利工程效益能长期发挥。

5、 进行科学管理

要把农田水利工程管理作为一门科学来对待,注重向管理要效益,扭转重建轻管的局面。建后形成的农田水利资产要及时移交给有关单位和个人,向他们颁发产权或使用权证书,采取专业管护、拍卖经营、个人承包等形式,以便形成切实有效、适合当地社会情况和不同工程类型的运行管护模式,使新老水利工程都进入良性运行轨道。根据各种不同农村水利的特点,需要对不同功能的水利工程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尊重农民意愿,依靠农民自己的力量,使水利工程在完善的工程管理条件之下,取得较好的工程效益。以水利为主的工程,既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有偿服务,核算成本,降低费用,促使工程良性运行,又要坚持不以盈利为目的的宗旨。

总之,对于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而言要努力开发新技术,通过人力资源的开发实现对工程建设质量和效果的保证; 对农田水利工程的管理要做好总体规划,并多角度地扩大资金使用额度,使农田水利工程建设为广大农村地区带来全新的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 兰代祥. 浅谈农田水利工程中的质量控制及相关管理工作[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01)

[2] 杨永华. 对我国农田水利建设滞后的原因透视及立法思考[J]. 农业经济. 2011(01)

第12篇

关键词:山区;农业灌溉;水利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S27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70333069

1 制定山区水利规划和灌溉指导意见

当前国家还没有出台针对山区水利现展建设的相关规划,东北3省也没有制定似的山区灌溉发展规划。新形势下,应该探索与农业现代化相适应的农田水利现代化发展新模式,出台山区水利建设规划和相关指导意见,以农村生活、农业生产、农村生态“三生”服务为目的,用人与自然和谐的现念指导山区水利建设,为我国山区水利现代化提供政策支撑,满足现代农业灌溉发展乃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对农村水利建设发展的需求。

2 制定山区水利建设技术标准

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变革,种植结构、经营模式的转变必然对灌溉方式、工程模式、灌溉技术及灌溉管理等产生新的需求,山区水利面对新形势,制定现代化建设技术标准是十分必要的,可为山区水利现代化发展提供依据,为山区水利建设和管理提供保障,为国家决策提供依据。

3 大力推动灌区水利骨干工程建设

东北山区自然灾害频发,东部涝灾较多,西部旱灾较多,对灌区的水源工程和骨干渠道进行配套完善,可以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使灌区耕地可完全免受旱灾的威胁,成为高产、稳产、高效农田。水利工程改造后,随着田间工程的配套,可加强农业措施的实施,如平整土地,增施有机化肥,进行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肥力,使中低产田变为稳产、高产、高效农田。

4 开展集体经济管理和土地流转

东北山区土地以分散式经营模式为主,水利设施和灌溉工程在一定程度上会存在空间布局不合理或不能满足规模种植需求等问题,通过土地流转或集体经营模式,可实现水土资源更高效合理的分配利用。土地流转和集体经营后对农田水利设施田间改善有很高的积极性,也有财力搞好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设,保证了农田灌溉对水资源的需求。

土地流转或集体经营模式可实现适度规模化经营,能够促进水利现代化的发展、现代灌溉特别是高效节水灌溉,会在农田规模化经营、规模化种植中大显身手,展现现代灌溉的威力与魅力。因此,研究解决好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对东北山区农业的发展至关重要。

5 大力推进山区特色农业建设

东北山区特色农业的开展属于起步阶段,需要进一步提高和普及推广新技术。以各县农业技术推广站为主体,进一步加大推广新优品种、温室结构改造、温室内微灌优化及智能管理等先进实用技术的力度,尽快缩小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差距。特色农业和园区设施农业智能化灌溉模式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推广,需要农业技术推广部门自加压力,自我更新技术,向农村进行推广;还需各级政府在农业发展方面多给予政策和资金上的扶持和支持,增加农业科技发展的推广力度。

科学规划发展、加强生产力度、改变市场管理方式。要针对不同市场需求,与土地流转相配合,集约化生产,取得稳定的规模效益,引导农民在栽培形式、品种布局和管理技术上统一选择、集约化生产,取得稳定的规模效益。

6 多渠道筹集资金保证山区水利建设可持续发展

在今后山区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中,建议加强对新技术、高科技的研究、创新和应用,并充分发挥政策引领作用,形成以政府为主导的水利投入新机制。加强资金的统筹协调,整合各渠道、各层次、各方面的资金,用于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发挥资金的最大效益。

发挥公共财政主渠道作用。各地要把水利建设作为重要基础设施,把水利投资作为应保必保的重点领域,加大水利投入。财政方面要严格征收、管理和使用水利建设基金,认真落实农田建设资金的政策措施,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各乡镇要突出以奖代补、以奖等政策,实施政府资金补助,坚持多筹多补,先干先补等政策,调动农民和合作社等农业经营模式对农业发展积极投入。建立和健全水利设施管护制度和激励机制。开展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工作,落实好工程维护费的补贴政策,开展新的运营和管理机制,确保工程后期的管理工作,发展工程的长久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