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小学数学

小学数学

时间:2023-05-30 09:14:13

小学数学

第1篇

【摘 要】 文章以笔者几年的小学数学教学实践经验为基础,着重探讨了小组合作学习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意义,及创设合作学习小组的方式。

关键词 小学;数学教学;小组合作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一方面能够创设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增加小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能更科学、有效地发挥小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在小学生之间形成团结合作的意识,在促进他们学习成绩提高的同时也帮助他们更加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中引入小组合作式学习方式,对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创建科学、合理的合作小组,营造轻松、有趣的学习氛围

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为了充分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顺利进行,教师首先要科学、合理地进行组员分配,保证每个小组的小学生不论是在性格特点、学习成绩还是思维能力、性别差异等各个方面都要相互均衡,从而确保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其次,要进一步明确组内成员的分工,并选出有能力的小学生分别担任组长或副组长。作为一个小组的指挥者,不仅要能够领导组员进行讨论、学习和交流,还需要对组员的观点进行总结,进而提升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提高学习的效率。此外,对于年龄偏小、自控力较差的组员,组长还需要树立起威信,对他们进行严格的管理,从而营造一个良好、积极的小组合作学习氛围。而对于学习小组组员职责的明确和分工,则可以让一部分小学生负责组织讨论,一部分小学生负责回报讨论的结果,另一部分小学生负责管理小组内的纪律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将每一位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动起来,让他们自主的参与到小组的合作学习中来,并保证小组合作学习的正常、有序进行。

2.创设科学、严谨的问题情境,培养小学生的合作探究品质

只有创设科学、严谨的问题情境,才能够有效地引发小学生对问题的深入思考和对数学知识的进一步探究。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创设良好的问题情境,对改善小组合作学习的质量与效率非常重要。具体而言,就是小学数学教师要在密切联系数学科目实际情况的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学习水平,创设出科学、严谨以及切实可行的问题情境,这样才能方便小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数学知识。

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小学生“观察物体”这一节内容时,如果让小学生回答从一个特定角度观察某个形体能观察到几个面这一问题,小学生的回答必然是不尽相同的:可能是1个,可能是2个,可能是3个,也可能是4个。对于不同的小学生而言,他们可能都会认为自己的回答是正确的,但是又没有合适的理由去说服他人。而如果数学教师直接给出正确答案的话,不仅不能让小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一问题,甚至反而会限制他们的想象能力,达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此时,数学教师就可以通过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让每个小组的小学生都通过自己的细心观察和思考去发现和探究问题。通过组内的积极讨论与交流,小学生们很快就能够得到正确地答案,即从一个角度去观察物体最好能看到3个面。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小学生学习数学和进行深入探究的兴趣,让他们在轻松、快乐地氛围中更好地学习。

3.掌握讨论的时机,不断发散学生的思维

为了激发小学生参与数学教学的积极性,进一步发散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与质量,小学数学教师必须要掌握好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讨论时机。首先,要处理好小学生独立思考与小组合作学习之间的关系。一般情况下,学习数学时仍然要将小学生自己独立思考放在首位。只有当小学生依靠自己的力量无法解决数学难题时,才指导他们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通过这样的方式达到互相学习、共同进步的目的。其次,在教学课堂上遇到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时,小学数学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因为对于此类数学问题,会存在多种解题方法,只有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才能充分发散学生的思维,尽可能多的找出解题方案,发挥集体思维和集体智慧的效果,从而提高小学生解答此类题目的效率。

例如,小学教师在教授圆的面积这一节内容时,由于它是小学数学教程中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是难点内容。所以,教师应该通过组织小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来帮助小学生加深对圆面积的理解。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创设出问题情境,,让小学生们以分组的形式讨论应该如何有效进行圆的面积计算,小组讨论结束后让小组代表在课堂上发表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进而由数学教师对小学生的观点进行点评,然后在他们讨论的基础上讲解这一节数学内容,让小学生更容易理解。通过小组合学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还能帮助小学生在轻松、有趣的课堂氛围中,更好地掌握小学数学课程中的重点与难点内容,让教师的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4.总结

综上所述,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不仅能够培养小学生独立、自主的进行思考的能力,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让他们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还能提升小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综合素质。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课堂上,科学、有效地运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对增加课堂氛围的趣味性,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值得在今后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广泛推广。

参考文献

[1]李敏.关于小学数学小组合作学习的探索[J].读写算(教育教学研究),2013(26)

第2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数学活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7)01-0232-02

前苏联教育学家司托里亚尔有一句风靡世界的名言,数学教学实际上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我们不防想想,数学活动的存在其实就是用生活验证数学存在的过程。在即成数学知识框架中,为干枯的定理公式增加一部分光鲜的色彩,这就是数学实践课。

1.让数学活动进驻课堂

让数学活动进驻课堂的同时,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是,课堂是谁的?老师的还是学生的。在传统的观念里,课堂的掌控者是老,一个老师影响着整个课堂的节奏,学生知识量的吸收程度,然而新课标提倡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掌控者,让他们可以有自己的阵营,可以抒发心中所想,可以积极的,主动的有创造性的实现自我价值。这个时候课堂活动的进驻无疑是契合的,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在活动中学习知识,掌握知识。课堂教学活动给予学生特定的环境背景,让知识变得鲜活,容易在学生大脑中形成概念。在学生的眼里,没有了特定的规矩,那么什么都变得"大胆"起来:大胆提问,大胆思考,大胆创新。

2.课堂活动的主导思想

第一:以趣味为前提。趣味是促使学生自我发展,自主讨论的前提。有了趣味性,课堂的主导者才可能变成学生,学生因此产生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并不在于认识一眼就能看见的东西,而在于认识深藏的奥秘"。我们教书育人,教的是死书,育的是活人。有意识的人存在潜在智能,他可以接受,可以无视,可以反驳。要使这样有意识的人积极的,配合的完成一项教学任务是存在一定难度的。学生能不能主动配合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所在。可见,激发其兴趣的重要性。有了趣味,也就有了兴趣,有了兴趣,也就有了对事物深层次的理解与认知。

第二:以灵活为目的。数学的学习其目的是为了培养数学思维,而不是单纯的知识量积累。前者无法完成,后者再怎么增加都是负担。这就要求学生能够活学活用。知识可以活学活用,就会不拘泥于常规思维,打破常规思维,最终有所创新。因此,在解决问题时,要本着数学中的基础原则尽可能寻求不同的简介和解决办法,力求别出心裁,勇敢的追求与众不同。人天生有惰性,我们不能期望自己的孩子身上就这么恰到好处的少掉了不好的习惯,还得习惯需要引导以及后天培养。

3.数学活动存在的意义

学习基于学生来说大多是枯燥的,喜欢学习的孩子是有,但随着这样那样的因素叠加,这部分孩子慢慢缩水。这个时候,往往需要引导者创造趣味,而这个时候的数学课堂也就需要引入数学活动。数学活动的加入,可以使学生更多的接触自然,社会,科学,文艺体育等,创造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4.课堂互动的具体实例

我们列举一例:甲、乙两人相距300米,甲乙分别以1米每秒和2米每秒的速度匀速相向而行,在出发的同时,甲带了一只小狗且命令小狗跑向乙,再遇到乙后又返回甲,在甲乙相遇前,小狗一直以3米每秒的速度往返之间,求小狗在甲乙相遇后共走的路程。

看到此题通常学生思维比较盲目,首先会思考到底从甲到乙,又从乙到甲到底得跑多少个来回,一个来回的距离到底是多少,又想想即使知道有多少个来回,但是每个来回的距离又不停的在缩短,那这样不是把小狗跑晕,就是把我们计算的人给算晕,那如果我们能让学生更直观简单的体会这个题的解法――我们可以选择4位学生分角色扮演,其中两位分别扮演甲乙两人,另外两位分别扮演速度相同的狗一号和狗二号,其中主演狗一号往返甲乙之间,狗二号在老师命令出发的同时,一直保持匀速行驶,直到其余三位主演人员按照"剧本"停止的同时,走直线的小狗扮演者同时停止,此时,老师可让同学们把目光移向这只走直线的"小狗",告诉同学们其实两只"小狗"都是以同样的速度走了同样的时间,根据S=VT概念可知,我们只要知道走直线的小狗的距离就等于走往返小狗的距离。这样也就不同去想狗走了多少个来回,每个来回的距离时多少。让同学们亲身体会到做题跟演戏一样,不能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主演身上,配角也是会"得奖的"。我们分别一个题时如果比较复杂,可以设法化繁为简,把思想转化一下,这样问题就可迎刃而解了。可见,数学活动在课堂中的出现,不仅仅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更多的是可以将数学联系生活,使复杂问题简单化。

结束语:数学活动也可以叫做数学互动。单一的互动与多元的互动,无论怎样的互动,学生都变成了主导的那个,有了主导地位认知也就发生了变化。数学活动终将成为课堂主体。

参考文献:

第3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经验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2)23-084-01

一、巧妙设置情镜导入,激发学生兴趣

课堂的导入如同整台戏的序幕,仿佛优美乐章的序曲。如果教师能巧妙地组织教材,精心地设计导入,诱发学习兴趣,就能增强课堂活力。学生智慧的火花就会被燃起,学生思维的闸门就会被开启,学生蕴藏的潜能就会被挖掘,进入最佳学习状态。例如,教学“分数的认识”时,,课一开始教师先讲一个“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然后围绕“平均分”展开讨论,引出“分数”并板书。这样富有艺术性的导入,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可以说“课伊始,趣顿生”。

二、灵活多变的教法,激发学生兴趣

爱新奇,好胜是小学生的特征,结合数学教学内容,不失时机地诱发学生学习兴趣,会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例如:教“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少几”的应用题时,如果把新概念细细讲解,学生会感到枯燥乏味。因此,巧妙设计准备题搭桥铺路,让学生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促使知识正迁移,把前面练习的“求多几”的问题,改为“求少几”问题作为尝试题,通过启发学生比较,引导他们学习课本上的例题。然后激发他们试着解答,就能激发学生的情趣。

三、脑动,口动,手动。激发学生兴趣

学习数学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践,从中获得知识,可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让学生去实践,去动口数、动手量、动脑想,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并掌握概念实践,变枯燥被动的学习为主积极主动的学习,达到激趣乐学。

四、开展游戏,激发学生兴趣

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游戏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这一特性。在教学中,我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和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游戏活动,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在生活中学习数学,激发学生兴趣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一些孩子们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使他们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例如,在教学《利息》一课时,教师可让学生到银行询问有关利息的知识,然后帮助家长计算家里存款的利息。用学到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同时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乐趣。

六、注重多形式的练习,巩固学习兴趣

巩固练习是帮助学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的重要手段。心理实验表明:学生经过近30分钟的紧张学习之后,注意力已经渡过了最佳时期。此时,学生易疲劳,学习兴趣降低,学生的表现尤为明显。为了保持较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除了注意练习的目的性、典型性、层次性和针对性以外,还要特别注意练习形式的设计。通过这些形式新颖趣味性较强的练习题,变学生被动做题为主动参与。既能增大练习面,又能使学生主动参与。

七、适当的教学评价,激励学习兴趣

在小学生的心目中,教师是受尊敬的人之一。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影响。在学习上,孩子们受到表扬,他们就很高兴,能产生更大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批评,则容易产生消极情绪。只有当教师采取恰当的方式,准确把握、合理评价每位学生,这样,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充分认识自我,充分发现和展示智能优势的机会,以此来激励他们的学习兴趣。

八、精妙小结,增加学生兴趣

第4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课标要求;教学技巧

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小技巧”是教师在教学中积累和总结的经验和方法,这些小技巧和方法有时候虽然不登大雅之堂,但却很实用,特别是让学生记牢重点和难点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现罗列几例供大家参考:

一、结合生活经验把知识形象化、意义化

在数学教学中,有一些需要学生死记硬背的知识,我们称之为死知识,像一些定义、法则、符号等等,这些知识不是推理出来的,它是就这样规定的,必须这样读、这样写,我们又必须牢牢记住,而这些知识学生刚接触时往往又是不容易记住的,怎么办呢?我们就要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学会把“死”知识变成“活”知识,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快速而牢固地掌握.

二、要善于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

讲课不像写文章那样讲究咬文嚼字和注重语法逻辑,重在能让学生听懂、理解、学会,必须把高深的道理用平常的、通俗易懂的语言说出来才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术语虽看起来简洁,但是却显得呆板,尤其学生刚开始接触时根本听不懂。这时我们就要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讲解,慢慢地使用术语,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新知识。

三、巧用图表板书的方法

数学知识一般都是非常抽象的,有些题光凭口说是很难让学生理解的,这时候如果我们根据需要采用画图板书分解的方法进行讲解,就会变得一目了然,学生就很容易明白,有这样一个例题:

一口锅里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每面3分钟,爸爸、妈妈和我每人一张,怎样烙才能尽快吃上饼呢?

在讲这道题时,如果单凭口述讲解的方法,是很难让学生弄清楚的,于是我就把这道题的做法编成图表的形式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观察,方法是这样的:把三张饼分别编成①号、②号、③号,并把每张饼分成正反两面,正面写正、反面写反,每次往锅里放的方法图表如下:

[\&①\&②\&③\&所需时间\&第一次放\&正\&正\&\&3分钟\&第二次放\&反\&\&正\&3分钟\&第三次放\&\&反\&反\&3分钟\&]

这样,学生一眼就能看出烙三张饼所需的最短时间是9分钟,因此采用这种画图的方法,能让复杂、抽象的问题变得清楚、明白而易懂。还有两车相遇类型的题目也比较适合用画图的方法。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很容易就理解和接受了,现在不但我经常使用画图,我的学生也跟着学会了。由此可见,采用这种方法我们不但教会了学生知识,还教会了学生解题的方法和思路,提高了学生的能力,真可谓一举两得。

四、巧将“大数”改“小数”讲解数学

数学具有非常强的严谨性和规律性,解应用题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难点,在讲解比较难的应用题时,很多学生理解不了,我采取的方法是将原题中的数字改小,改小到10以下的数字,用口算就能算出来,然后再试着让学生找出运算规律,然后再根据规律将原题中的大数套进去,这种方法学生如果学会了,很多难题都能迎刃而解。

例如:在教一年级数学时,有这样一个题:小明的爷爷今年68岁,小明今年8岁,10年后,小明的爷爷比小明大多少岁?这道题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比较难,经过多次讲解很多学生都理解不了,为了让学生明白,我就先撇下这道题,又给学生出了这样一道数学题:我班的小兰今年8岁,小红今年6岁,到明年小兰比小红大多少?经过数字一改,这道题马上就变得容易多了,而且跟学生的生活还联系紧密,很多学生用口算的方法马上就推算出了答案,我就趁机继续讲解:“小兰和小红今年相差2岁,到明年她们都长了一岁,还是相差2岁,无论过多少年,她们都相差8-6=2(岁)。”这样,学生很容易就明白了。我趁热打铁,马上又把开始的那道题板书在黑板上,让学生比较:这两题一样吗?如果一样,这道题应怎样列式计算呢?这时大部分学生都理解并学会了这类题的解法。

在教学工作中,只要处处留心、勤于思考、多做总结和记录,时间长了,就会积少成多,教学水平也会不知不觉地提高。这样下去,慢慢你就会觉得教学不是一件苦差事,而是一件非常轻松快乐的事情,而且由于你经常有所收获,还会产生很大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第5篇

    小学数学毕业复习课的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系统地整理小学所学过的知识和技能,使遗忘的内容得以重视,薄弱环节得以巩固,将知识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形成知识网络和“板块”。如何使小学数学复习课能够有效地发挥高度概括、形成知识网络、加深学生记忆、发展学生思维的作用,克服时间短、内容多等因素,提高学生综合数学素质呢?笔者以为,上好小学数学复习课至少要做到如下“六要”。

    1、目标要明。一节复习课必须有清楚明晰的教学目标,才能把握复习的主攻方向。具体说来,一是复习的内容要明确,诸如基本概念、基本性质、基本技能等要求向学生表达清楚。二是目标的层次要明确。对复习的知识给出知道、理解、掌握、应用、会、比较熟练、熟练等不同层次的要求。三是复习要求要明确。对重点、难点、关键、疑点及易混淆处让学生高度重视,学有重点,思有目标。

    2、择例要精。复习中选择一些恰当、新视觉、最能体现复习内容本质特征、唤起学生思维灵感而引起思维共鸣的例题而施教,达到温故知新。择例时要做到“三性”。一是准确性;符合大纲和教材标高,谨防过深或过偏而加重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二是典范性:体现重要知识点,其有“范例”作用;三是综合性:体现各类知识的横向联系,培养学生综合解题能力。一般而言,复习时应精选学生平时漏缺的知识,精选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精选带有关键性、规律性的知识。

    3、方法要巧。利用一切有效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复习的主动性、创造性,使学生学得轻松、理解得透、掌握得牢。教师指导复习时要做到四点:第一是定调。给出复习“导引单”,学生依“纲”复习,掌握基本的知识和技能。第二是给法。对复习方法给予具体指导。善于抓住重点组织复习。第三是树靶。对复习中的疑难问题展开辨论,审视真伪。第四是立样。对辨论的结果给出是与否的肯定回答,澄清模糊认识,树立正确观点。

    4、训练要活。复习中配以灵活多变的训练,能达到巩固知识、理解规律、强化记忆、灵活应用知识的目的。首先在训练的内容上要活。要选择内容新颖、规律隐藏、思路灵活的习题训练,创造新的思维意境。其次,在训练层次上要活。采取巩固训练、模仿训练、变式训练和综合训练等灵活方式。再次在训练形式上要活。加强“一题多变”的训练。尽可能覆盖知识点、网络知识线、扩大知识面,增强应变能力。加强“一题多解”的训练,寻找多种解题途径,择其精要解题方法,逐步提离学生的创新能力。

    5、评价要准。适时、准确进行复习评价,可以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程度、窥视解题思维心理、准确把握复习节奏。由教学实践知,评价要做到;一是评价试题的拟定要准确。试题要以大纲为标、教材为本,切忌任意放宽和加深。试题难度、数量要适中,防止过多或过繁。测试的次要控制,防止加重学业负担和经济负担;二是评价手法的应用要恰当。评价手法一般有自评、互评和师评三种。借助自评,尽可能把游离的知识点归位、整理、形成解题技巧。同时,对照规律,逐一审视,增强辨析能力;借助互评,帮助学生弥补知识缺陷,校正思维歧途,增强运用能力;借助师评,把握重点,突破难点,辨清疑、混点,增强解题能力。三是评价结果的展示要充分。让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尽可能多地暴露掌握知识的残缺点,捕捉、收集、整理其错误,并研究其错因,起到防微杜渐的作用。

    6、矫正要快。对评价中表露的“反面”信息,教师要及时加以矫正和补救,及时解除学生困惑,一般对个别问题采取分散指导、个别矫正的方式进行;对普遍性的问题采取集中会诊、集体订正的方式进行。及时有效地进行矫正和补救,有助于学生准确、深刻地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6篇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不断的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自己的课堂实践,用科学的教学模式来充实自己的课堂实践,用现代化的教育教学手段来完善和提高自己的课堂实践,这样才能顺应教育教学改革的大潮。

一、认真钻研课程标准

我怎样教数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对数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评估教育价值观等多方面都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要身置其中去迎接这种挑战,鲜明的理念,全新的框架,明晰的目标,有效的学习使我对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设计思路,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及课程实施建议有更深的了解。

二、注重师生互动,共同发展

每位数学教师都是课堂教学的实践者,为保证新课程标准的落实,把课堂教学作为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索的数学学习环境,把学生在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能够充分发展作为教学改革的基本指导思想,把数学教学看成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多次参加了校内教研活动。在有限的时间吃透教材,分工撰写教案,以组讨论定稿,每个人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说课、主讲、自评;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公开轮讲,反复听评,从研、讲、听、评中推敲完善出精彩的案例。实践表明,这种分工协作的备课方式,既照顾到各班实际情况,又有利于教师之间的优势互补,从而整体提高备课水平,课前精心备课,撰写教案,实施后趁记忆,回顾、反思写下自己执教时的切身体会或疏漏,记下学生学习中的闪光点或困惑,是我最宝贵的第一手资料,教学经验的积累和教训的吸取,对今后改进课堂教学和提高我的教学水平是十分有用。近几年的改革收获多,课前准备不流于形式,变成一种实实在在的研究,教师的群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课后的反思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许多有益的经验与启示,呈现开放性,突破原有学科教学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态势中。例如我在教学《圆的周长》的设计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契机,学生通过量、绕、滚找出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用计数器把测量的周长和直径的倍数关系算出,填写报告单,观察数据发现倍数关系,由“是——也是——还是——总是”最后概括为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三倍多一些。”较强的数学思想方法得于渗透。学生在观察、操作、讨论、交流、猜测、归纳、分析和整理的过程中,周长公式的形成、获得、应用了然于心。提倡自主性“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与参与者。”

三、夯实基础,搞好教学根本

美国有一位总统曾说过,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是中国的基础教育,美国的高等教育。这充分说明了多年来在全国教育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在全国教育工作者的积极参与下,我国的基础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更应该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更好地去夯实基础,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对于形象性、趣味性、多元性的新课程,我们在看到它的优势的同时,我们更不应忽略数学教育中基础知识、基本概念的教学,为此,我在教学过程中为每一位学生设计了一个数学积累本,让学生把每一章节的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基本算理等作一个细致全面的总结与记录。通过近几年来的实践,在教学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这样既有利于知识的巩固,又有利于知识的衔接,达到了温故而知新,从而为今后的数学学习奠定了良好的知识储备。

四、言行一致的评价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发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历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我们广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解题能力的培养,更应重视学生分析理解题意并进行表达的能力的培养,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把做与说相结合才能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综合起来看教学活动兼顾到知识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而这些都并非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需要我不断学习、不断修炼,提高文化水平与做人境界,这将是一个长期而非常有价值的努力过程。我在总结成绩的同时,也要不断反思教学,以科研促课改,以创新求发展,不断地将公开课上的精华,教学实践中的经验延伸运用于日常教学实践,把仍在困惑着我的许多问题,有个再认识。努力处理好数学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努力处理好应用意识与解决问题的重要性,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能力。努力实现教学高质量,课堂高效率。

第7篇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数学生活体验;师生关系生活化

一、相关概念

1.小学数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的传授,讲解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并且能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能够自主的运用数学情境去思考,解决数学数学问题。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方法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1)灵活的使用数学教材,利用生活情景进行教学。

教材是教师主要的教学资料,但是这并不是要教师‘照本宣讲’,这样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如果只是单纯的按照教材的模式进行上课,那么学生自习就可以达到这个标准,甚至是任何一个非教师者也可以进行讲课,教师的责任是在于如何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教材的内在含义,而不只是赋予教材的表面。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要根据学生生活经历,体验对教材进行加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融入生活素材,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体会。比如在进行负数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第一次见识到负数,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那么教师可以对这部分知识生活化,首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知识运用开始进行负数知识的导入,提出问题,例如小明在商店要买2块钱的玩具,但是身上没那么多钱,就向小芳借了2块钱,这时候小明就欠了小芳2块钱,这个欠的,不够的就用负数表示。通过这个生活情景的引入让学生明白负数是什么,对负数有一个更直观的概念,随后再引入比较难的数学知识,巩固知识,加深对数学概念的运用。选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与生活相联系的数学内容,可以将比较抽象的,难懂的数学内容,转化为更为直接的,易懂的,学生更为接受的数学知识,便于学生的利用。同时这样的转化也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面对同样的情景时回忆起数学课堂知识,加深对数学知识运用的能力,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探究生活中的情景,引入数学知识进行解答。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可以更直接的将学生引向与数学问题相关的探究情景中。让学生在实际的运用中感受数学问题,从而对知识来源生活有更清晰的了解。例如在对数的正确认识的教学中,小学生可能会对一连串的数字感到枯燥,在认识到这个现象,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情景,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教师可以这样进行设题,在今年比较有名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中,导演向知道《爸爸去哪儿》到底有多红,有多少人在看《爸爸去哪儿》,他拿了《爸爸去哪儿》的收视率的表,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读收视,同学们一起来帮帮导演把?42150000,56710070,65040044,56500008这组数就是《爸爸去哪儿》的收视数,同学们帮导演读出来把?通过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情景,在情景中蕴含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把枯燥,繁琐的数学信息,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有趣的数学游戏,基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教学设计,可以更快速的增长学生的知识积累,感悟生活中的数学,达到最高效率的学习状态。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领略生活中的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选取一些学生常见的生活景象进行改编,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一个具体的了解,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的过程。例如在学习长度的测量的过程,米,厘米,毫米是一个非常抽象概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测量走一步是多长,半步是多长的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测量长度,同时加深学生对长度的一个具体的感悟。通过用眼睛看,动手测量,学生对米,厘米,毫米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性的实物,便于日后学习。

同时,组织班级活动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思想更为活跃,有益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将‘过家家’(一种儿童游戏)式生活情景剧引入课堂的模式,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加强学生间的互动。比如,在进行平均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互动游戏,给小组长20块钱要求组长分给小组成员,要求每个成员都是相同的钱,该怎么分?随后慢慢的增加难度。通过这样的生活情景剧的设置,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的学习当中,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指引学生自主的发现生活化的数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对学生进行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慢慢的渗透到学生思考方式当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数学的生活化,这样更让学生记忆深刻,理解数学的生活价值。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加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为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3.深入探究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传统的学习方式中,教师会把书本知识和结论直接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体验不到数学建构的过程,从而让数学与生活脱轨,更体会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生活的数学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让学生‘体验’数学,在体验数学的过程,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解剖式’的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数学形成的过程,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更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形成对数学的独特的情感,从而形成自身的对数学的思考和判断,进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味主动式学习,自主发现数学知识。

数学学习中教师要通过关注生活,适时的改变教学的模式,也要在潜移默化中将这种模式映入学生的脑中。让学生通过关注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掌握知识,而不仅仅只是书本上呈现的那一种方式,不要让书本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来源,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用自己的方式去建构数学知识。

比如在学习《梯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时,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利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得出梯形面积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让学生自己一边思考得出的方法,一边让学生动手剪,拼,凑平行四边形,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与梯形面积公式之间的关系,通过自己在动手的过程中得到答案,然后归纳,总结出梯形面积公式。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教学生如何去做,该怎么做,而是让学生自己找方法去解决,通过这种方法,学生学会的不仅仅是知识,而是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体会到的知识建构的过程。通过这个体验过程,让学生理解知识,也是数学生活化要达到的目标。

(作者单位: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

参考文献:

[1] 范梅南.宋广文等译.《生活体验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第8篇

1.小学数学生活化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指在小学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将数学知识的传授,讲解与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解决现实问题中提高学生的数学知识的掌握能力,并且能够在以后的学习生活能够自主的运用数学情境去思考,解决数学数学问题。

二、小学数学生活化的方法

1.创设生活化的教学模式

(1)灵活的使用数学教材,利用生活情景进行教学。

教材是教师主要的教学资料,但是这并不是要教师‘照本宣讲’,这样就失去了教学的真正意义,如果只是单纯的按照教材的模式进行上课,那么学生自习就可以达到这个标准,甚至是任何一个非教师者也可以进行讲课,教师的责任是在于如何让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教材的内在含义,而不只是赋予教材的表面。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要根据学生生活经历,体验对教材进行加工,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融入生活素材,使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刻的体会。比如在进行负数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第一次见识到负数,对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那么教师可以对这部分知识生活化,首先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知识运用开始进行负数知识的导入,提出问题,例如小明在商店要买2块钱的玩具,但是身上没那么多钱,就向小芳借了2块钱,这时候小明就欠了小芳2块钱,这个欠的,不够的就用负数表示。通过这个生活情景的引入让学生明白负数是什么,对负数有一个更直观的概念,随后再引入比较难的数学知识,巩固知识,加深对数学概念的运用。选用学生比较熟悉的,与生活相联系的数学内容,可以将比较抽象的,难懂的数学内容,转化为更为直接的,易懂的,学生更为接受的数学知识,便于学生的利用。同时这样的转化也可以使学生在以后的生活中面对同样的情景时回忆起数学课堂知识,加深对数学知识运用的能力,同时也利于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2)探究生活中的情景,引入数学知识进行解答。

通过具体的生活情景,可以更直接的将学生引向与数学问题相关的探究情景中。让学生在实际的运用中感受数学问题,从而对知识来源生活有更清晰的了解。例如在对数的正确认识的教学中,小学生可能会对一连串的数字感到枯燥,在认识到这个现象,教师可以利用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情景,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教师可以这样进行设题,在今年比较有名的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中,导演向知道《爸爸去哪儿》到底有多红,有多少人在看《爸爸去哪儿》,他拿了《爸爸去哪儿》的收视率的表,但是不知道该怎么读收视,同学们一起来帮帮导演把?42150000,56710070,65040044,56500008这组数就是《爸爸去哪儿》的收视数,同学们帮导演读出来把?通过学生比较感兴趣的情景,在情景中蕴含数学知识,激发学生的数学兴趣,把枯燥,繁琐的数学信息,变成学生感兴趣的,有趣的数学游戏,基于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作出相应的教学设计,可以更快速的增长学生的知识积累,感悟生活中的数学,达到最高效率的学习状态。

(3)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领略生活中的数学。

在数学教学中,选取一些学生常见的生活景象进行改编,使学生对数学概念有一个具体的了解,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的过程。例如在学习长度的测量的过程,米,厘米,毫米是一个非常抽象概念,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测量走一步是多长,半步是多长的游戏,在游戏中让学生学会正确的测量长度,同时加深学生对长度的一个具体的感悟。通过用眼睛看,动手测量,学生对米,厘米,毫米有一个具体的,形象性的实物,便于日后学习。

同时,组织班级活动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的思想更为活跃,有益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通过将‘过家家’(一种儿童游戏)式生活情景剧引入课堂的模式,带动学生的学习激情,加强学生间的互动。比如,在进行平均数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互动游戏,给小组长20块钱要求组长分给小组成员,要求每个成员都是相同的钱,该怎么分?随后慢慢的增加难度。通过这样的生活情景剧的设置,可以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数学的学习当中,带动学生的积极性,易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指引学生自主的发现生活化的数学。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对学生进行生活化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将生活化的教学理念慢慢的渗透到学生思考方式当中,让学生自己去体验数学的生活化,这样更让学生记忆深刻,理解数学的生活价值。同时也能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加强学生对数学的理解,为数学的学习打下基础。

3.深入探究过程,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传统的学习方式中,教师会把书本知识和结论直接的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体验不到数学建构的过程,从而让数学与生活脱轨,更体会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生活的数学教学方式要求教师让学生‘体验’数学,在体验数学的过程,将数学知识的建构过程‘解剖式’的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去探究数学形成的过程,启迪学生的数学思维,更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形成对数学的独特的情感,从而形成自身的对数学的思考和判断,进而达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由被动的接受式学习变味主动式学习,自主发现数学知识。

数学学习中教师要通过关注生活,适时的改变教学的模式,也要在潜移默化中将这种模式映入学生的脑中。让学生通过关注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去掌握知识,而不仅仅只是书本上呈现的那一种方式,不要让书本成为学生学习的唯一来源,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空间用自己的方式去建构数学知识。

第9篇

[关键词]数学 数感

数感是学生基本的数学素养,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理解数和运用数的意识。具有良好数感的人,对数的意义和运算有敏锐而强烈的感悟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因此,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是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1 对“数感”的认识

1.1 数感是认识客观事物与数建立起来的一种意识。“数感”是既熟悉又陌生的一个概念。在英文中“Number Sense”,可翻译成数感、数觉或数意识。在人们的学习和生活实践中经常要和各种各样的数打交道,人们常常会有意识地将一些事物、现象与数量建立联系。如走进一个戏院,在我们面前的是2个集合,一个是戏院的座位,一个是看戏的人,有人会自然将这2个集合作一下估计,不用计数,就可以知道这2个集合是否相等,哪个集合大,这就是一种数感。

1.2 数感是人对数与运算的一般理解。“数感”可以帮助人们用灵活的方法作出数学判断和为解决复杂的问题想出有用的策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感主要是指,使学生具有应用数字表示具体的数据和数量关系的能力;能够判定不同的算术运算,有能力进行计算并具有选折适当的方法(如心算、笔算、使用计算器)实施计算的经验;能依据数据进行推论,并对数据和推论的精确性和可靠性进行检验。

1.3 数感是一种“数学地”思考。数感就是将有关实际问题与数联系起来,用数学的方式思考问题。我们没有必要让人人都成为数学家,但应当使每一个公民都在一定程度上会数学地思考。美国学者格劳斯认为,学会数学地思考就是形成数学化和抽象化的数学观点,运用数学进行预测的能力,以及运用数学工具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如一个学生去文具店买练习本、铅笔、橡皮等学习用品,就要考虑购买每种文具的数量、单价,应带多少钱等。对这些问题的思考过程就是一个“数学化”的过程,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逐步地学会用数学思考的方法理解和解决现实中的问题。

培养数感,就是要让学生经历数学化,学会用量化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世界,当遇到可能与数学有关的具体问题时,就自然地、有意识地与数学联系起来,或者试图进一步用数学的观点和方法来处理和解释。

综上所述,“数感”就是一种主动地、自觉地或自动化地理解和运用数的态度与意识。数感是人的一种基本数学素养。它是建立明确的数概念和有效地进行计算等数学活动的基础,是将数学与现实问题建立联系的桥梁。

2 小学生数学数感的培养策略

2.1 开放活动时空,让学生感受数有何能。学生对数学一般有枯燥无味、神秘难测之感。为此,教师在教学时要开放活动时空,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社会,使之感受到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如在认识厘米、米以后,我带学生走出教室,让学生小组合作用一根5米长的绳子结合估算实际丈量校园内某一地方的长度,进一步加深对米等长度单位的认识。往后我又随机设计了一个操作活动,让学生以绳子当篱笆,去围一块地,开展“看哪个小组围得多”操作活动,学生很有创意的想出了各种五花八门的围法,有在操场上围成长方形的,有靠一边围墙的,还有找一个角靠了两边墙围的……学生通过相互比较,最后择优选定了操作的方法。这样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就使原来枯燥乏味的单位概念教学“鲜活”了起来,学生也更加喜欢数学,更好地应用数学,使学生的数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2.2 引导学生观察,思中优化数感。学会观察史学好数学的前提条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发展儿童的思维,首先就是发展他的观察能力,就是通过对周围世界的视觉感知来丰富他的思想,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积极思维参与的比较持久的感知活动,是一种“思维的知觉”。观察是思维的门户。在教学中,任何一个数学问题都包含一定的数学条件和关系,要想解决它,就必须依据问题的具体征,对问题进行深入、细致、透彻的观察,然后认真分析,透过表面现象察其体质,才能对问题有灵敏而强烈的感觉、感受和感知的能力,并能作出迅速准确的反应。

2.3 自主探索,体验数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数感的重要途径。大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内心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内心深处,这种需要特别强烈。而“数感”不是通过传授能得到培养的,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感知、发现,主动去探索、实践,这样,在习得知识、培养数感的同时,还能发展学生多种能力,调动非智力因素。

第10篇

教学目标:

1?郾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

2?郾归纳小数乘法计算法则,并能对算理作出解释,培养初步的推理、抽象、概括以及计算能力。

3?郾初步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4?郾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探索活动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过程:

一、探究积变化的规律

乘法中因数变化了(扩大或缩小),积也会随之变化,这种变化规律是小数乘小数的算法、算理基础,故引导学生深入探究并深化认识是必要的。

出示表格,学生填写。

学生填写后问:观察因数和积,你有什么发现?

如果将一个因数扩大1000倍,它的积会怎样变化?为什么?

刚才我们是从左往右看,如果从右往左看,你又发现什么?(缩小)

二、引入新课,探究例3

1?郾提出问题。

师:同学们,我们校门口的宣传栏上的玻璃碎了,今天你们和老师一起去换玻璃,你们愿去吗?

(多媒体出示宣传栏的特写镜头)学校宣传栏长1?郾2米,宽0?郾8米,如果要给这宣传栏换玻璃,需要多大面积的玻璃?

同桌讨论解决问题:

(1)宣传栏是什么形状?(长方形)怎样求它的面积?(长×宽)

(2)列算式。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0?郾8×1?郾2)

2?郾尝试计算。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想想怎样算的?(把小数转化成整数进行计算。)现在能否用这个方法来计算1?郾2×0?郾8呢?如果能,应该怎样做?

指导学生阅读教科书第4页相关内容。

想一想,积的小数位数与因数有什么关系。

3?郾小结1?郾2×0?郾8(小数乘小数)的计算过程。

引导学生说:先把被乘数1?郾2扩大10倍变成12,积就扩大10倍;再把乘数0?郾8扩大10倍变成8,积就扩大了10×10=100(倍)。要求原来的积,就把乘出来的积96缩小100倍得0?郾96。

4?郾巩固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完成第4页“做一做”(先口答各式积的小数位数,再计算)。

(2)引导学生讨论计算的方法步骤:

①先按整数法则算出积。

②因数中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几位,点上小数点。

(3)计算0?郾56×0?郾04时,你们发现了什么?(当积的小数位数不够时,要在前面用0补足,再点小数点。)

三、指导学生学习例4,进一步理解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1?郾个人尝试。

(1)怎样计算6?郾7×0?郾3、0?郾56×0?郾04?(同桌说一说,试一试。)

(2)概括计算方法。

2?郾展示、讨论。

展示作业(有代表性的做法),说说自己的计算过程。

师:做这道题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新问题?你是怎么处理的?(强调:在积里点小数点时,位数不够的,要在前面用0补足。)

四、尝试解决问题(学习例5)

多媒体出示例5。

1?郾师:图上告诉我们哪些信息?鸵鸟的最高速度是非洲野狗的1?郾3倍,怎样表示鸵鸟的速度?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2?郾列式计算。

鸵鸟的最高速度是56×1?郾3=________( )

师:积是几位小数?(1位)为什么?

学生进行竖式计算(略)。

3?郾让学生根据要求说明验算方法。

五、提高练习

1?郾计算下面各题。

0 . 7 1 . 0 5 0 . 1 8

× 0 . 9 × 0 . 0 6 × 0 . 3

计算后提问:计算要注意什么问题?

2?郾游戏:小数点想回家。

要求:根据136×24=3264,不计算,你能直接说出下面各题的积吗?请把小数点送回家。

13?郾6×2?郾4 1?郾36×2?郾4

13?郾6×0?郾24 1?郾36×0?郾24

第11篇

小学数学在教学上非常活跃的,涌现很多的先进经验,这些经验中有继承发展的传统经验有教改的新鲜经验,还有引进了国外的教学经验,我们都应该加以学习,把自己的教学实践和这些经验结合起来,不断地改进自己的教学。

要善于总结,善于吸收,教学的成功来源于实践,实践的目的是解决教学中的矛盾,从实践中感受获得收获,把积累的感受和收获总结起来,就是教学的经验,从而加深对数学教学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教学能力。

在吸收别人经验时要对照比较,取长不断,把自己的经验于别人的经验相比较,一是找出差距:二是找出不同的特点和优点:三是方方面面比较。发现别人和自己尚未解决的问题,以确定教学的瞄准点。

首先要以自己的经验为基础,如没有自我准备,就失去比较的依据,取长不断无从谈起,对于刚参加教学工作的教师,容易片面的认识,自己的教学时间短,没有经验可谈,就是总结出来也不会别人重视,理论知识于实践知识的距离拉开,其实是否善于总结自己经验,不完全取决于教学时间的长短.最重要的是思想是否重视,哪怕就是一点点经验,只有认真对待自己工作中的成败,就会从中找出规律牲的东西来。

教学质量的提高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只有塌实的从点滴做起,才能积少成多,积小为大.其次我国教育的一项重大改革,是基础教育中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往往只注意别人经验中的某些具体做法,忽视对经验的本质的认识,教学中要处理方方面面的矛盾,质量的高底受多种因素影响,教学中不是一通百通钥匙,即使是成功的经验,也收到不同教学环境,条件,对象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制约.因此学习别人的经验一定要与自己的数学实际结合起来.对于某些具体做法在教学中的载然不同,下面谈谈在教《小时,分,秒》这节课时,教学可以先给他们请一个短语引入课堂,也可以编儿歌来帮助记,还可以说本年国家的重要大事等,加深对时间的了解.在教学中几方面的结合将会有利于学生记忆深刻,也有利于促进教学改革发展。

用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理论联系实践,实践的目的是解决教学中出现的矛盾,以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首先找出教学中的矛盾问题,在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小学数学教学在思想,数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多方面都存在着教与学之间的矛盾,探索正确认识和解决这些矛盾的基本规律,是小学教师的职责,没有实践,就没有探索没有创新,就无法发展.怎样探索创新呢?首先根据实际出发,找出解决犷要矛盾,涉及到的范围很广,在一堂好课上不要面面具到,蜻蜓点水,要根据一堂课的具体环节缩小范围,压缩内容,应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深入。

可吸收别人经验中的精华,融汇到自己的教学中去.其次,要不怕失败,坚持不懈,在教育改革的浪潮中,就是打破旧的,落后的教学格局.因此在实践中要认真运用有关理论知识,查阅资料,把握教材内容,才能搞好教学工作.反之,理论得不到利用,实际脱离,纸上谈兵,单一强调一个方面,那就得不到发展.教学实践要有雄厚的文化基础知识,以科学理论为基础,不能凭空臆想,要通过反复推敲,了解其本质,去粗取精,去伪取真,由此及彼,由表里的改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概念的理解,公式的推导,都必须深入实际去认识.

在教学工作中少不了教师对学生的爱,没有师生之爱就没有教育,只有热爱学生的教师才能教好学生.热爱学生,首先要关心了解,亲近他们,也他们建立感情的桥梁,它的影响不级是一种教育手段,也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

教材是同教师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的,教师必须对教材融会贯通,把其中包括的知识技能思想,感情以至世界观转化为教师自己的东西,根据学生情况的基础上,进行教学方法上加工,然后通过教师自身的言传身教方能使学生接受教材,教师的劳动付出具有强烈的示范牲,正如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杨雄说《师者,人之模范也》赞扬了教师的辛苦.

经过几次课改之后,现在的课本比起以往的课本,内容要丰富得多,教材中所涉及的内容也都很贴切实际;此外,教学目标也较以往的有所变化,以往的教学目标只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即可,而现在的教学目标则不是,除了要求学生掌握书本上的知识以外,还要教会学生将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并能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教学方法上也与以往的有所不同,以往的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几乎是满堂灌,把知识硬塞给学生,而现在的则完全不是,现在要求教师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地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并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规律及定理等。

第12篇

主讲人:冯老师

评课人:孙建磊

主题:训练学生准确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冯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二年级数学上册关于"数学王国"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2、教师利用了一条主线贯穿全课堂,利用数字王国的大锁密码,开始课堂,最后又用大锁的密码结束课堂,并且对本节课做了升华提升,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有始有终。

3、教师的教学环节设计比较巧妙,尤其是对于涂色的设计,根据地图进行了改变,让学生理解题意,注意题意的要求,并在黑板上进步摆出图形,结合自己制作的图,让学生明白定位法的确定方法,可以先确定前面的,也可以先确定后面的。

4、教师通过几次个例题和操作实践,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让学生自己探究实践,对具体的方法最后提出总结,根据学生的活动,挑出能够快速完成的几个,总结方法,让学生来了解方法的重要性。

5、在练习题的设计上也别出心裁,形式多样,有排数字,合影留念,教学环节联系生活,抓住学生的心里特点,实际进行模拟演练,让学生倍感兴趣,而且在练习上也拓宽思维,让学生根据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编号排序。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1、课堂的开始地图出示虽然比较新颖有趣,引起学生关注区分比较,但占用的时间过长,教师可进行适当的裁剪,直接给出阳泉地图,把盂县和郊区的地图首先图上不同颜色,问学生还有其他涂色方面吗,口头回答几个后,直接开始涂表格,不用涂地图。

2、讲解定位法和交换法是是否可以再具体详细些,感觉学生课上还是不是很明白如何定位。

小学数学评课稿(二):四年级数学《口算除法》评课稿

活动形式:听评课

主讲人:邓海转

评课人:孙建磊

主题:切准知识衔接点,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

时间:2014-11-19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邓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四年级数学上册关于"口算除法"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1、从整体上看,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都给出了相应的证明和解释,让学生能够真正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进行口算,教师的讲授给人最大的优势就是点点滴滴就能够从课堂上渗透出来,整堂课的讲解其实也训练学生不同方面的能力和技能。

2、从知识点的引导上做了很好的铺垫,以一个环节是从数的四舍五入法改写成整十数,为后面的估算口算做了很好的准备,让学明白估算的基本过程,又让学生用仿照的说法练习语言描述,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从而很好的做了知识的界定。

3、在针对题的口算中能够及时总结出计算的特点,让学生明白计算中的几个重点内容,而且注重方法的多样性,从一个80÷20的口算中得出不同的计算方法以及给出了验证,最后有得出了这种口算的计算特点,再从一个特点得出拓展应用。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

2、在给出计算的不同方法后,其实没有必要比较哪种方法快,而且给出了计算式40÷20也不易比较,目的主要是让学生明白方法的多样性。3、整节课教师的教学过于细,讲的多,学生练习的少,前面用了太多的时间来讲解,其实对于口算主要是让学生知道计算的方法后,进行大量的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速度。

小学数学评课稿(三):一年级数学《6、7、8加几》评课稿

活动形式:听评课

主讲人:施老师

评课人:孙建磊

主题:训练学生准确表达数学语言的能力

今天上午有幸听了施老师的讲课,讲了一节一年级数学上册关于"6、7、8加几"的课程,从听课中可以总结出一下几点:

1、教师对知识的复习充分,了解到9加几的加法计算利用凑十法来进行计算,复习巩固了算法的原理以及方法,让学生明白9如何凑十,如何分解两一个数,这完全为本节课计算6、7、8加几做了很好的铺垫,学生也能够很快的从中领会到计算原理。

2、还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那就是,施老师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训练到位,学生从课堂的说凑十法的过程非常熟练,在课堂上也做到了不断练习,充分让学生反复说,准确说,流利说。

3、对课本的教学用图充分挖掘,从例题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明白题意,知道给出的数学信息,引导学生的会利用信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道从不同的方向进行解决问题,有前后人数相加,有不同衣服颜色的人数相加,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4、注重计算的方法练习,例如在计算8 5=的时候强调可以看8分5,也可以看5分8,从两个方面进行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考能力,让学生明白凑十法的灵活应用。

5、从一个儿歌帮助学生解决凑十法的口诀要点,抓住特点进行计算,提供学生快速计算的小诀窍,利用减法计算结果,很得出结果。可以说是整节课教师都把握住了重点内容,强调方法练习,讲解细节重点内容,让学生明白抓住关键内容进行计算。

对本节课意见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