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工业发展思路

工业发展思路

时间:2023-05-30 09:14: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工业发展思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工业发展思路

第1篇

年生产总值在建政52年后才达到29个亿的水平,而进入“十一五”期间仅用了3年时间就达到52个亿;年地方财政收入在建政52年后才突破1个亿,而进入“十一五”仅用了3年时间就突破了2亿元。这是记者在青海海南藏族自治州调研时了解到的数字,尽管从横向比,海南州的经济总量还很小,但纵向比,这样的发展速度还是十分惊人的。

海南藏族自治州因地处青海湖以南而得名,是青海省较大的牧区,也是青海特色的缩影。近年来,海南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州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结合自身实际,积极转变发展思路,依托资源优势,旅游优势,区位优势,做大做强产业链,推进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富裕文明新海南的建设。经济社会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资源转换 推进工业强州

海南州有着丰富的水电资源、农畜产品资源、矿产资源等资源优势,如何把资源优势转变成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是州政府一直思考的问题。大力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最大限度、最佳效能地发挥资源对经济的强势驱动作用,依托资源来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结构,探索海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结合海南的工业基础薄弱的实际,海南工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一带两区”的工业发展思路,挖掘一批新的资源开发项目,开展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培育一批支柱企业,着力提升工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立足水电资源,带动环保型、高附加值的高载能产业发展;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发展农畜产品加工业;加快矿产资源的开发利用;加快以恰卜恰毛纺、棉纺和兴海有色金属加工工业园区为重点的工业区建设步伐,为推进工业化发展进程提供良好的发展平台和载体。力争到“十一五”末把海南州建设成为青海牧区最大的毛纺和棉纺基地、农畜产品加工交易基地、全省最大的水电能源生产基地、有色金属采选基地、碳化硅生产基地。更宽视野谋划科学发展

为进一步推进海南的科学发展,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海南发展的突出问题,从更宽视野上谋划发展思路、谋求发展良机,谋取发展实效,解决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根本的问题。2007年,由20名州级领导牵头联合省、州、县组成的近500人参与的九个工作组,深入海南州所有乡镇和大部分村社、单位,抓住农村牧区、教育卫生、旅游发展、住房保障等若干个事关长远发展、事关社会和谐、事关百姓生计,能够撑起全面、搞活全局的重点工作,进行了为期近一年的集中调研活动。通过调研,已经出台和即将出台197份符合科学发展观根本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切合海南实际,具有一定科学性、前瞻性的调研报告、政策措施和规章制度。为海南州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保障。在北京和大兴、门头沟这些友好城区交流观摩后,我们既看到了差距,又对海南州的进一步发展充满了信心。

海南作为边远落后的西部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的发展任务更艰巨、更繁重。在国务院制订了支持青海等省藏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对青海藏区今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第2篇

【关键词】:农业地区、农业现代化、现代农业综合产业体系、城乡统筹

【 abstract 】 the xinxiang city plain new city as an example, explore a suitable for two, three industrial comparative advantage is not apparent,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foundation superior agricultural areas urbanization and urban development of development. Thought the regional development should change the traditional industry area for the start of the transfer of the development ideas and make full use of their own agricultural advantage, take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o "three"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urban development road.

【 key words 】 : agricultural area, and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o the modern agriculture comprehensive industrial system, urban and rural areas

中图分类号:DF41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工业经济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基本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过渡。然而,从农业人口所占全国人口比重来看,我国仍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国,存在着许多二、三产业发展落后、动力不足,而农业基础相对优越的农业地区。这些地区作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经济转型以及促进城乡统筹等国家战略的重要主体,其健康发展已成为关系全局的重要问题。新乡市平原新区地处粮食大省河南,属于典型的农业地区,于此,本文望通过平原新区发展战略规划,引入一种基于现代农业的城镇化与城市发展的新思路。

新区概况

1.1现状特点:典型“农业地区”

1.1.1空间区位特征

平原新区地处中原城市群,北与新乡市中心城区相距40公里,南与省会城市郑州主城区隔黄河相望,另外与中原城市群得核心城市焦作、开封等有着便捷联系。

1.1.2经济特征:工业尚未起步,农业基础与优势突出

平原新区内部的工业发展相对滞后,但由于地处黄河冲击平原,土地肥沃,农业条件十分优越。同时,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地,全身农业科研基础雄厚,仅新乡市内就集聚了位列全国地市级农业科研机构前十强的市农科院,省农科院现代农业示范中心等行业翘楚。此外,中国农科院及省市农科院所属的多家农业科研机构相继落户平原新区河南省农业科研开发基地,农业科研机构成集聚发展之势,为片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支撑。

1.1.3城镇建设特征:传统乡村聚落特征

平原新区规划研究范围共465平方公里,其主城区为188平公里。在如此大面积的区域内,除了桥北镇新建了部分道路基础设施和河南省农业科技研究开发基地外,全为传统的乡镇聚落地区。

挑战与困惑

结合片区现状发展特征,平原新区发展将主要面对以下几方面的挑战;

其一,平原新区作为我国粮食大省河南省的重要粮食生产区,直接担负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使命。因此,城市发展必须在不牺牲农业的原则下进行。

其二,城乡统筹是我国的基本国策,要求城市发展需将建成区与非建成区并重考虑。以往的城乡统筹规划的编制都是围绕已建成区重新构建城乡关系,而平原新区现状全为乡村聚落,这为地区从规划建设伊始就将乡村与城市统筹考虑提供了机会,但怎样实现乡村与城镇间的高效分工与空间有序组织是新区发展应该重点解决的难题。

其三,广大中西部地区主观快速发展的强烈诉求,导致产业转移竞争十分激烈,呈“僧多粥少”的局面。仅中原城市群范围,建设有175个产业集聚区,总面积多达1700余平方公里。如此大手笔的工业区建设意味着一轮惨烈的产业转移争夺战。

在对平原新区发展现势条件一系列的认识背后,我们的困惑在于:怎样才能在不牺牲农业的前提下实现城市快速发展?在工业基础不强的情况下,走怎样的城市发展道路?如何推动地区城乡统筹?

发展路径选择

分析农业地区的发展路径,可以发现,由于依靠农业经济自身发展累计的内生发展,农业地区发展速度缓慢,与工业发达地区的经济井喷增长间的存在巨大落差,使得农业在农业地区眼中成为落后的代名词。这导致农业地区大多选择牺牲农业,走承接先发地区传统工业转移的工业发展之路。显然,这种发展思路无法解决平原新区目前面临的困惑。

因此,规划转变发展思路,扬长避短,充分利用平原新区自身农强工弱的现实条件,摒弃了牺牲农业的城市发展之路,而从国家战略发展需求出发,依托区域与自身的雄厚的农业科研优势,将农业作为城市发展根本,选择一条以“农”兴城的科学城市发展路径。具体来说,是利用农科优势,促进农业现代化,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起农业工业体系及相应的产业服务体系,通过农、工、服务业综合经济间的产业联动,推动区域整体发展,形成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协调发展的共赢局面。

规划要点

4.1动力营造:构建农业综合经济体系

所谓农业综合经济体系实质是现代农业生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产业群所组成的产业网络。具体包括现代化农业耕作,基于现代农业的工业化体系以及相关的服务支撑体系。

4.1.1依托农业科研优势,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

借助区域农科资源,推进新技术、新品种、新生产方式的应用,实现农业现代化生产。重点发展现代化、商品化的无公害农副产品种植,并建立完善的销售服务体系,培育流通加工、会展、国内外市场拓展等功能,促进农产品商品化,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并利用农业的生态等拓展功能,发展服务于周边的农业休闲旅游等服务产业。

4.1.2依农兴工,建立农业工业化体系

规划以农业初级产品为原材料和载体,兴办一批根植于农业的工业企业,利用河南省科技研发试验基地的技术实力,重点塑造“绿色、安全”品牌,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的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业;并积极延伸产业链,培育生物医药、生物能源研发制造等新兴工业,完善现代农业工业化体系,增加城市经济总量,通过特色工业化带动作用推进城市化进程。

第3篇

经过前几年的招商引资及县内原有老企业自身的不断发展,部分企业已初具规模,集群(聚)效应已初步显现。但还有很多企业,由于自身在人才、资金、发展思路等方面的原因,一直在低水平上徘徊,甚至有相当部分小企业人走楼空,这是目前现有工业企业存在的一种现状。存在的另一种现状又正好相反,有些好的项目,好的企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但由于条件的限制,最后业主失去了发展的机遇。

造成这些企业发展困难的原因,既与社会的服务配套体系不健全有关,又与政府的政策和支持力度有关。在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政府有专门的机构及政策来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其中包括财政金融支持政策等。中国是一个不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市场缺位的地方很多,在这种状况下,更需要政府建立相应的组织机构,出台相应的政策,为广大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给与长期有力的支持和帮助,让他们健康成长。在此建议:

1、在政府内建立一个高规格的领导机构(组织),并安排足够的工作经费,让该机构(组织)真正肩负起支持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重任。

2、政府牵头,聘请企业管理、金融、财税、法律等方面的专业人才,组成一个高规格的资讯服务班子,为企业服务。

3、加强对现有企业的调研。每年确定一批重点支持的项目及企业。在支持上一定要讲究实效,要真正去解决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二、关于铜梁工业发展的产业定位问题。

在谈这个问题前,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叫新型工业化,给新型工业化怎么定位的问题。我认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不同的地区应该有不同的定位。例如在上海,因为资源、劳动力、各项生产成本要素的制约,必须走技术密集型、资金密集型的高新技术的工业发展之路。而我们铜梁,由于区位优势较差,既缺人才,又缺资金,就不能走上海那样的工业化道路;但我们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各项生产成本要素优势也很明显,所以我们只能走传统工业发展的道路。结合目前铜梁工业的基础状况和铜梁的资源优势,建议今后重点发展铜梁的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皮鞋制造业,特别是食品工业的发展将直接促进农民增产增收,又能解决大量农民就业。我们县有各种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能为食品工业长期提供丰富而廉价的原材料。目前我们县的食品工业已有一定基础,但做大做强的很少。究其原因,一是业主的资金实力较差,二是对产品宣传、创品牌方面做得不够。如果我们把支持“三农”和支持食品工业的发展结合起来,政府给与一定的资金支持,在产品宣传、创品牌上由政府牵头,统一实施,打包宣传,这样既节约产品宣传、创品牌费用,效果也比单个企业去宣传自己要好得多。

三、关于招商引资的建议

1、组织专门班子,调研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中受各项资源制约性较强、生存已经较为困难的行业及所在地区,对那些地区的行业实行定向招商。例如江浙地区的高能耗行业、广东地区的劳动密集型行业等,这既符合工业发展梯度转移的必然规律,又充分利用了我们在能源、劳动力及其他各项生产成本上的优势。

第4篇

红花岗区委、区政府秉承“坚持工业强区,加快园区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思路,突出抓好工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和工业企业招商引资。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区工业总产值达5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把红花岗区打造成黔北地区重要的新材料加工基地。

红花岗区作为黔北老工业基地,工业曾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支柱,并创造出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随着城市化发展进程加快,城市扩容的必然要求与原有的工业产业布局产生了矛盾;同时,由于原有的工业支柱产业,绝大部分属于以高能耗和资源消耗型为主的冶金产业,城市环境与工业发展产生了矛盾,原有传统重工业必须进行技术改造,升级换代,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此外,由于工业支柱产业单一,在国家产业调整政策下,工业经济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支柱地位逐步萎缩,工业带动一、三产业提速发展的作用日渐缺失。

只有加快发展,才能破解矛盾,但如果没有科学的理念,干劲越大,就离目标越远。面对这一严峻的态势,为推进城镇化与工业化协调发展,推进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红花岗区委、区政府审时度势,立足区情实际,研究提出了用“坚持工业强区,加快园区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思路,撕开了工业发展板结的冻土。从此,红花岗区人便走上了一条漫长而曲折、充满改革阵痛的工业改革发展之路。全区上下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强烈的发展意识、机遇意识、创新意识、拼搏意识和争先意识,满怀忧患重工业、满怀信心谋工业、满怀激情抓工业、满怀执著兴工业,集中精力、集中人力、集中资金,苦干加实干、快干加大干,数年如一日负重前行、埋头苦干,不断加大投入,突出抓好工业集聚区规划建设和工业企业招商引资,筑巢引凤谋腾飞,默默地积蓄着力量,等待着绽放喷薄的时刻。

思路理清了,中心工作突出了,红花岗区的工业改革和发展局面为之一振。通过加大对工业园区建设的领导和服务,在每个规划建设的园区内设立指挥部,并加大对工业发展的投入,坚持每年由区财政安排1000万元用于支持工业园区,全力做好工业园区“七通一平”配套建设,近四年来,全区共投入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近10亿元。经过不懈的努力,在南部新城,红花岗区在全市率先建成了遵义高新技术产业园,百花药业、廖元和堂等一批知名制药企业相继入驻生产;在东南部,红花岗区率先在全市建成了坪桥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但两个总面积加起来不过5个平方公里的产业园区,还远远不能满足红花岗工业布局未来的发展需求。

2009年,红花岗区召开区委二届三次党代会,围绕遵义市委市政府产业布局调整,提出“要大力实施‘退二进三’、‘退城进园’战略,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并喊出了要“全面推进工业经济的重新崛起”的呼声。为了给需要搬迁的城区六大企业搭建发展的平台;为了给城市建设和三产发展腾出空间;为了更好地整合工业资源,推进产业集群、企业聚集、资源集约节约利用道路;为了满足未来红花岗区工业经济大发展所需的广阔空间,红花岗区投资1.3亿元建成通车了长11.3公里、宽12米的忠深工业大道,为打造15平方公里工业集聚区奠定了坚实基础;长6.36公里、宽40米、投资5.28亿元的湘江大道开工建设,为工业集聚区与城市新区之间搭建了畅通的道路,实现内外交通相互融通,用交通引领经济,为加快优势转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红花岗区还注重在加快六大企业搬迁入园的过程中,引导扶持企业转型升级,坚持做大企业、做优企业、做强企业,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符合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截至目前,遵义钛厂新址选址确定,新增1万吨海绵钛项目场址拆迁工作完成。贵州钢绳(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异地搬迁技改项目获准列为2010年度省级重点预备项目,新址测绘及控规、详规编制完成。遵义电厂全面关停,原址详规编制完成。忠庄水泥厂原厂全面停产,新厂日产2500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全面投产。近年来,全区累计投入技改资金约35亿元。

栽得碧梧引凤凰,经过全区上下数年的艰辛努力,大投入、大规划建设的工业集聚区带来的“磁场效应”开始逐渐激发红花岗区工业经济重新焕发蓬勃生机。在“十二五”期间,红花岗区将高举发展的旗帜、团结的旗帜、奋斗的旗帜,大力发扬精神、精神和“贵州精神”,按照“增比、进位、突破”和“六个率先”新要求,突出“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主基调,重点实施工业强区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和投资拉动战略,围绕工业园区建设、培育优势特色支柱产业和“六大企业”搬迁三大重点,大力实施工业经济“2710”战略,围绕忠深工业大道、S205省道两条交通主干线,建设湘江工业园区、忠庄高新技术产业园、坪桥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银屏山粮油食品加工物流园、深溪建材工业集聚区、深溪家装与轻工产业集聚区、长沟工业集聚区七个园区,发展新材料、精细化工、装备制造、新型建材、医药、食品、精密铸造、冶金加工、包装印刷、家装等十大优势特色支柱产业,构建以新材料及高新技术产业、加工制造和承接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移为重点的产业集群。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区工业总产值达500亿元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把红花岗区打造成黔北地区重要的新材料加工基地。(作者系遵义市红花岗区委书记)

第5篇

新到××工作,来××调研,一是了解情况,二是看望大家。走访了水长工业园区云维项目建设工地和昆钢嘉华建材公司,刚才又听取了元标、鹏声同志关于县情的介绍,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近两年工业迅速崛起的情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仅就今天的调研,我重点谈三点意见。

一是××在市

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稳农强工,开拓进取,使经济发展由低速徘徊走向快速增长,实现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和谐稳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这里面凝聚着大家的心血、智慧和汗水。成绩来之不易,令人欣慰。希望××的同志们再接再厉,再增信心,再鼓干劲,再上台阶。

二是县里几套班子对县情的认识是全面的、深刻的,发展思路和举措既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符合××实际;既看到了发展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也找准了发展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分析是客观的,判断是科学的,认识是理性的。办法总比困难多,只要提振信心,鼓足干劲,凝心聚力,开拓奋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不断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三是提几点希望:一是要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今年是“xxx”最后一年,因而也是最关键的一年,我们要认真贯彻落实党的xx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省委八届八次全会和市委二届七次全会精神,抓住扩内需、调结构、保增长、惠民生的政策机遇来谋划发展。今年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我们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和难得的发展机遇,××作为欠发达地区,必须抢抓机遇,强势推进项目支撑、投资拉动、扩大内需、调整结构等各项工作,顺势而谋,顺势而上。如果抓不住或错过了机遇,发展将更为困难。二是要深入实施“农业稳县”战略。农业是基础和根本,要继续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下功夫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高效化。中低产田改造、蚕桑产业培植、核桃等林果产业发展是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的工作,有政策和资金支持;蚕桑、茶叶、林果等产业又是农民增收的产业;要瞄准政策导向,抓紧落实。第三是要重点推进工业发展。没有工业化和城镇化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在今后的工作中,市、县两级要密切配合,重点引进大集团、带动大项目,以此为支撑,打造好工业园区平台,切实加快工业发展。同时,要更加注重农工贸一体化和城乡一体化统筹发展等问题,实现三次产业的有效连接和互动发展。四是科学谋划“xx”。××关于“xx”发展的思路、目标总体上是好的。在发展战略上,建议就生态建设和扩大开放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关于生态建设,要落实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实施生态立县战略,结合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和配套改革、中低产田地改造和工业园区第二片区开发等工作目标,努力发展生态产业;关于扩大开放,要深入贯彻胡总书记到云南视察时的讲话精神,统筹对内对外开放两个大局,结合我市建设沿边开放试验示范区,××如何定位的问题,认真研究××扩大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五是市政府各部门要围绕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及社会事业等战略和重点,多给××出主意、想办法,多给××支持和帮助,共同推进××更好更快的发展。

第6篇

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破解经济社会发展难题,关键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密结合实际创新发展思路。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是旅游大市、农业大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但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问题仍比较突出,如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保护与发展矛盾突出,漓江保护压力较大;旅游产业规模效益不明显,发展质量不高;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等。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桂林市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确立的“保护漓江,发展临桂,再造一个新桂林”的战略决策,科学分析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即:实施一大战略,狠抓两大经济,做强五大产业,推进“三化”进程,坚持走农业稳市、文化立市、旅游兴市、工业强市之路,全面实施科学发展三年计划,努力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让桂林城市靓起来、企业强起来、市民雅起来、百姓富起来,着力打造现代化国际旅游名城、历史文化名城和生态山水名城。

农业稳市。桂林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优质大米和水果生产基地。我们以漓江、资江、湘江三大流域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重点,突出发展特色农业;大力推广优质水稻品种,确保农民增产增收;抓好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试点,促进农业生产实现公司化管理、机械化作业;改善种养结构,扩大特色农产品种植规模,推行一县一品工程;统筹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文化立市。桂林有多年的建城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是国家首批公布的历史文化名城,既有甑皮岩、古王城、桂剧等古代文化瑰宝,也有阳朔县风情西街、《印象·刘三姐》等现代文化名片。我们精心打造文化精品,推出大型实景演出《印象·刘三姐》和桂剧《大儒还乡》等,获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同时,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着力打造“百姓大舞台”、“百姓大讲坛”、“桂林读书月”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推进文化产业建设,在再造一个新桂林规划中把桂林大剧院定位为新城的标志性建筑,突出桂林文化新城建设。

旅游兴市。桂林因“山水甲天下”而闻名于世,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秀美山水。旅游是桂林的城市名片,也是桂林的朝阳产业。我们着力整合优势旅游资源,加强文化、餐饮与旅游的结合,推出适合不同旅游对象的旅游精品;举办山水旅游文化节,加强旅游产业结盟,组织旅游大篷车推介活动,做足做好旅游文章。

工业强市。选择远离漓江水系的临桂新区作为工业发展的重点区域,着力推进秧塘工业园、苏桥工业园以及各县区的工业集中区等园区建设,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引进知名的大公司、大企业,构建桂林强壮的工业骨架。重点抓好汽车及零部件、食品饮料、锰业、机械电器、电子信息5个规划超100亿元和橡胶制品、医药及生物制品、竹木加工、建材、电力生产5个超50亿元的“五大五小”产业。依托桂林高校和科研院所集中的人才优势,发挥桂林在航天电子、精密仪器、电子信息等方面的产业优势,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抓住扩大内需的机遇,开展“项目建设年”和“企业服务年”活动,对在建项目和120家重点企业实行一名市领导负责、一个小组抓落实、一个部门牵头或帮扶的工作机制,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和企业发展。

第7篇

纵观**年经济的发展,取得的成就是巨大的。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和启示:

必须把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作为先导。近几年来,全市上下掀起了一股思发展、议发展、谋发展的热潮,市委、市政府先后推出“科学发展,和谐创业”、“创新创业、共创和谐”、“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等主题教育活动,把解放思想活动不断引向深入,使全市的经济发展获得了持久不息的强大动力。

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实践证明,只有改革开放,用改革的办法解决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问题,加强与外界的交流,引进外部资金和技术,吸引外部人才,借鉴外部管理经验,开拓外部市场,才能实现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必须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的发展。作为欠发达地区,*市发展经济的任务任重而道远,客观上需要以较快的速度向前发展。坚持以发展的硬道理统领各种道理,以发展的目标凝聚各方面的智慧和力量,以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激励全市上下同心同德、共同奋斗。这是全市人民总结的一条重要经验和启示。

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探索和完善符合市情的正确的发展思路。

上世纪80年代,针对党的十二大关于20世纪末翻两番战略目标的提出,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使*经济发展速度略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上世纪90年代,市委市政府根据市情的发展变化,提出了“立足农业、主攻工业”的战略思想。特别是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把握发展大势,抓住发展机遇,确定了一系列顺应时展潮流和符合*市实际的战略性措施。实践证明,全市经济呈现出蓬勃生机的发展局面,一条重要经验就是市委、市政府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举措,制定出了科学合理的符合省情的发展战略。

必须坚持正确处理好三次产业的关系。随着“立足农业、主攻工业”战略的提出,特别是以工业化为核心战略的实施,*市工业发展明显加速,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最主要拉动力量。正是由于工业的强劲发展,才使全市经济跨上了一个又一个新台阶。第三产业的兴旺发达,是现代经济的一个重要特征。加快第三产业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有利于消化、吸收一、二产业的过剩劳动力,有利于缓解资金的矛盾。总之,必须以资源禀赋为基础,市场导向为原则,注重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国民经济才能保证持续快速的发展。

必须坚定地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年来,*市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保证了经济快速的发展。

第8篇

1我国畜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

1.1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慢我国畜牧业产品加工业发展速度较慢,与世界其他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据报道,世界发达国家的畜产品加工量在畜产品生产总量中的比例为60.00%~70.00%。但我国畜产品加工业产量的比重还不到5.00%。例如,我国主要产细毛羊,而羊毛细度以66~68支毛为主体毛。且羊毛品质不断下降,68支以上羊毛比重下降,与国内纺织企业大量需求的70支以上羊毛不能适应。

1.2畜产品质量问题突出,监管手段有待加强由于受到利益驱动,有些养殖户采取不正当的养殖方式和技术手段生产有毒产品。例如,近几年出现的“瘦肉精”、苏丹红、三鹿奶粉等事件频频发生,这给我国城乡居民身体健康以及消费心理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除此之外,由于监管体制的不健全,疫病控制措施无法有效开展,造成我国畜禽死亡率上升,猪、禽、羊病死率分高达为10.00%、20.00%和8.00%。这就严重制约我国畜牧业的发展,进而影响企业效益。

2畜牧业发展的措施

2.1增强监管制度,提高畜产品卫生质量加大对牲畜疾病的预防,是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前提。合理制定出牲畜疫病防治规划,加强牲畜防疫设施建设,建立起科学的防治标准和办法。在实施标准和办法时,要以一系列法律法规、管理系统以及先进的生产技术作保证。大力推动牲畜免疫标识管理等制度的落实。加强检疫管理部门办理证、章、标志等手续的严格性。提高畜产品品质、环保、卫生以及安全等方面的规范标准。

2.2搞好畜牧业结构调整和优势区发展,提高畜牧业效益按照相关规定提出的“两稳定”“两加快”“两突出”的发展思路,积极开展区域性发展策略。打开市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抓住产品质量,大力推动产业化经济发展。

2.3大力推进畜牧业投入资金坚持国家扶持政策,广泛吸纳社会资金。采取横向联合,城乡互动的投资战略,鼓励和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向牧业投入。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进一步优化畜牧业投资环境。同时,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调,积极动员金融业为畜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重点支持市场前景好、技术水平高、示范作用大的畜牧养殖户或畜产品加工项目。

3总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我国要想在农业发展方面更上一层楼,就要深刻认识到当前畜牧业养殖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运用正确的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改变我国农民的生产观念,以人为本,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最终实现畜牧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王成吉单位:内蒙古包头市固阳县职教中心

第9篇

我县是全市的人口大县、农业大县、资源大县、移民大县和国家级扶贫重点县。到"十五"期末,全县拥有各类工业企业871家;*5年,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70.8亿元,位居全市前18位,在库区生态经济区排第4位。今年,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作出了加快库区产业发展、解决库区移民就业、促进社会稳定和谐的决定,县委十一届十次全委会提出了通过弘扬"自强不息,敢为人先"的人文精神,并着力进行解放思想的大讨论活动,这些都为我县进一步加快工业发展带来了又一个"春天",可以说加快开县工业的发展正逢其时。

工业经济是我县的重要经济支撑,要实现"构建渝东北区域性中等城市、打造重庆经济强县、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键要发展产业,破解产业的空心化。而发展产业重中之重就是要发展工业,只有工业发展了,移民就业才能解决,强县的目标才能实现。《开县"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确立了全县"十一五"时期的发展思路、发展目标和战略重点,在我县爬坡上坎、负重前行的关键时期,要实现经济社会既快又好地发展,就应该深刻认识和全面把握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理清工作思路,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坚持解放思想,抢抓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发展民营,自主创新,园区聚集,扶优扶强,优化环境,以此努力开创工业强县的新局面。

——筑好巢引凤来,大力招商引资引项目。项目是集聚生产要素的载体,一个好的项目就能造就一个大的产业,撑起一方经济,富裕一方百姓。抓优势资源开发、抓工业发展,归根到底要落实到项目上。市委二届九次全委会对加快库区产业发展、破解库区产业空心化抛出"重典",并出台了许多扶持库区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

但按照市上的精神,扶持必须以项目作基础。为此,应当充分认识项目带动对加快经济发展的特殊意义,进一步强化抓项目就是抓发展的观念,在全县形成千里迢迢跑项目、千辛万苦争项目、千方百计上项目的浓厚氛围,切实抓好项目落实,对在建项目加快建设进度,抓紧建成投产;对已签约项目抓好资金落实;对在谈项目搞好跟踪服务,力争促成。对于重大工业项目,各相关部门要形成携手协作、共同服务的意识,特别是要积极妥善做好项目报批、土地征用、环保评审、搬迁安置等工作,为项目开工建设创造良好条件。

——放宽放活放手,切实发展壮大民营经济。民营经济是实施工业强县战略的主力军。从发达地区的经验可以看出,结构调整、企业改革、项目带动、扩大开放,主体都是民营企业。我县近几年工业经济之所以快速发展,也主要得益于民间资本的释放,外部民营资本的进入,国有企业民营化的改造。要继续把民营经济作为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来抓,真正做到思想上放心放胆,政策上放宽放活,工作上放手放开,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切实降低企业市场准入门槛,认真落实鼓励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大胆解放思想,凡是国家法规没有明文禁止的,都可以向民营经济敞开大门,鼓励民营资本兴办工业企业,促进民营工业企业在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加强自主创新与技术进步,转变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也是工业强县的不竭动力。一个企业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抢占先机、赢得主动。星星套装门坚持科技自主创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成为了我县工业企业的典范。为此,面对目前的大好发展机遇,企业自身更要解放思想,一是要加强机制创新,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企业用工制度和分配制度,充分调动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二是企业自身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自主研发能力和高新技术的吸收消化能力,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要创新管理,向成本管理、资金管理、质量管理要效益,实现由经验管理、传统管理向科学管理、现代管理的转变。

——搭好工业园区平台,提升产业规模,形成产业集群。当前我县工业园区建设方兴未艾,星星套装门、宁宇门业、德凯覆铜板、勇华鞋业等企业已入驻A区,一批工业项目正在陆续向园区聚集。园区建设是发展工业经济的重要平台,要加强企业进驻园区各项优惠政策的落实,并借助我县的资源优势、劳动力优势,加快B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引导招商引资项目向园区集中,大力推进资源开发型、劳动密集型、生<BR>态环保型企业的发展。同时,统筹安排园区内一、二、三产业的发展,努力提高土地投资强度,使工业园区真正成为我县招商引资的载体、产业转移的阵地和技术创新的平台,形成A区、B区两大工业经济增长极。

——壮大支柱产业,培育重点骨干企业。市场经济是强者的对话。我县煤炭、电力、天然气等自然资源十分丰富,为此,在工业发展中,要通过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现有产业为基础,进一步发展壮大能源、建材、食品三大支柱产业,积极培育天然气化工新的支柱产业。抓工业、上项目,从"面"上抓总量扩张是远不够的,还必须下大力气从"点"上抓骨干膨胀。结合我县农业大县的实际,要做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搞好工业与农业的产业链接,引导协调龙头企业参与或自主建设直接相关的农业产业化种养殖业生产基地,力争到2010年,培育发展工业产值上10亿元级的企业5户,5至10亿元级的企业5户,1至5亿元级的企业5户,上5000万元级的企业18户。

——优化发展软环境,在服务上开拓创新。优化环境是工业强县的生命工程。引进一个项目、一个企业很不容易,环境上、服务上一个小小的问题处理不好,就可能使项目夭折。所以,在解放思想大讨论中,应当牢固树立"人人都是投资环境"的思想,加强对工业运行的监测预警,建立和推行重大工业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制度,搞好煤、电、油、气、运等各种要素的综合协调,为企业生产经营创造更加优越的外部环境。要进一步密切银企、银政关系,积极探索银企合作的新途径,加快建立多形式、多元化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工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深入开展"诚信企业"评选活动,加快企业诚信网建设。

工业更兴,则开县更兴。实施工业强县,是推进我县工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时代赋予的重大历史使命。站在新的起点上,每一个帅乡人都任重如山。只要把解放思想大讨论活动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我县工业经济一定能取得更辉煌的成绩。

第10篇

在这里,我首先代表市委、市人民政府对各位专家的精心评审表示感谢,对各位专家对课题成果提出的建议性意见和看法表示认同,对各位专家对工业经济发展的关心和支持表示敬意。

各位专家对工业经济发展路径与思路主报告及三个子报告已经给予了高度评价。我认为,这份报告的分析基础是扎实的,从国内外宏观背景和实际情况出发进行深入分析,深刻揭示了当前工业经济发展所表现出的三大矛盾:即工业经济快速增长与资源相对紧缺之间的矛盾、工业经济平稳发展与产业结构相对失衡之间的矛盾、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迫切需要与经济创新能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这份报告提出的发展路径是可行的,就如何破解上述这几对矛盾,从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出发,着眼我市的现实基础和要素禀赋,给出了内部提升传统产业、外延拓展新兴产业的集约发展之路。这份报告提出的发展思路是新颖的,我想在这里把它补充概括为“五个三”,即三个要求(增强企业内在素质、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三个方向(纺织产业要加快提升,机械装备与新型医药产业要努力壮大,技术密集的新型产业要大力发展);以及建设现代纺织、机械装备、新型医药三大支柱产业;构筑电子信息、新型建材和有色金属加工三大支撑产业;实现工业经济的产品结构、产业结构、经济增长方式三大转变。这份报告提出的措施是很有针对性的,从政府导向服务、企业主体提升、生产组织协同三个层次构建起了促进工业经济发展的强力三角。

下一阶段,工业经济的发展要围绕报告提出的路径和思路,着力于创新,努力走出一条发展新路。创新发展是工业经济发展今后的主题。前段时间,基础重化行业和电子信息业成为经济增长热点,我市对是否发展基础重化业也出现了一些争论,可以说这份报告也给出了解答,要解决产业结构不协调的问题,如果走发展当前增长和效益潜力大的基础重化产业,对于有了原始资本积累的企业而言,资本门槛的影响不大,但我市的区位条件决定了无法克服能源和基础性原材料的制约,也无法满足“大进大出”的物流要求,重化产业发展有一定的资本基础,但缺乏区位和资源禀赋,只能有选择的适度发展;从现实出发,应着力发展的是具有一定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产业,也即高加工度化的产业,主要精力要放在现存产业特别是纺织业的提升上,同时创造条件发展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

产业的提升要着力在研发和品牌方面的创新。中低档劳动密集型轻工产品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产品的需求弹性低,当前我市纺织等产业在生产率提高产量增加的后面,却是“增产不增收”,因为这种生产率提高的只是同类产品的量,而没有实现产品的差异性,量大了价却低了。因此,如何通过研究开发促进产品升级实现产品差异,如何通过品牌建设实现产品差异,即差异路线和高端路线是今后劳动密集型产业要走的路。

市委、市政府为解决制约经济新一轮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也及早采取了相应措施。早在2004年7月,在市委五届三次全会上就提出了要按照“优化创新、加快提升”的发展主线,在工业经济领域实行六大创新,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性向质量效益型提升;在2004年底召开的市委五届四次全会上就提出了“13458”发展战略,提出工业发展重在结构优化和集约发展,要实现产业的高级化;今年3月,市委市政府又出台了扎实开展十大创新发展系列活动,进一步提高了对工业经济创新发展的认识,深化了创新发展的举措。

下一阶段,我市工业经济工作重点要做好以下几方面:

一、要加强领导、优化服务。

要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政府运作机制,实行政府经济管理方式创新,以“加强服务、培育机制”为工作重点,把精力集中到服务企业、优化环境、化解矛盾上来,把工作重点放在搭建服务平台和鼓励创新上来。当前重点要通过搭建优化以创新型企业家、知识型人才、技能型员工三位一体的人才服务平台,以国家级技术中心、区域性技术中心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和技术转移转化中心为基础的研发创新信息交流平台,以网上政务为基础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以银企合作和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为基础的企业融资服务平台,以协会转型为基础的行业服务平台,加快我市工业经济服务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形成极具优势的工业经济发展环境。要建立和完善政府对企业创新投入的补贴政策,逐步将政策引导转移到对创新的引导上来,重点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和集成性创新,同时要加强对创新成果的保护。通过引导和保护,增强企业进行创新投资的意愿和信心。要解决行业信息不对称问题,消除企业投资的盲目性,促使企业投资重点从扩大规模型向创新发展型转变。要探索多种投资形式,建立公共技术中心、工业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形成多层次的创新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对提升块状经济的技术支持,加快实现高新技术的产业化。

二、要整合政策、加强引导。

要把报告的路径思路贯彻到“十一五”工业发展规划上来,贯彻到下一阶段工业经济的具体工作上来。要通过制定一批重点产业集群、重点培育企业、重点建设项目、重点技术中心、重点培育名牌、重点发展产品等导向目录,同时出台相应的扶持政策,有效整合企业资源和政府资源,形成合力,尽快实现产品和产业升级的突破,加快形成我市工业在上述方面的核心基础和核心竞争力。重点要加强对纺织产业升级与转型的引导,促使纺织业从不同产业环节特点出发,采取相应的竞争和发展方式,引导前导原料规模化、化纤差别化、织造印染品质化、服装品牌化,进一步发挥纺织业的独特优势,打造先进纺织制造业基地。我市工业企业研究开发和营销能力薄弱关键在相关生产行业的滞后,生产力其实不仅仅是个效率的问题,更是一个进行质量和差异创新的问题。要把政策引导的着力点从追求制造效率向追求制造品质转变,从注重生产环节向注重研发和品牌环节转变,从依赖价格竞争向品牌以至于标准竞争转变,促使我市工业中间产品进入高端供应链,消费产品进入品牌销售渠道。

三、要落实载体、加快转型。

当前,我市工业经济的转型升级已经到了关键时期,下一阶段要以工业经济发展路径和思路的确定为契机,努力“争创工业发展新优势”,切实抓好工业经济的产业转型升级和加快发展。一是抓重点项目促调整。有投入才有调整、有投入才有提升、有投入才有发展。要抓好重点工业技改投入项目建设,实施好我市第一批单体规模投资1亿元以上的100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实现工业经济的存量提升和增量提质;二是抓重点企业促升级。要加快大企业大集团培育,着力抓好88家重点培育企业建设,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品牌创新、人才创新等途径,不断增强企业的核心能力,不断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抓科技进步提能力。要深入开展企业技术中心试点示范工作,在抓好现有国家、省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同时,集中力量抓好20家重点示范企业技术中心。围绕先进制造业基地技术创新体系支撑平台建设,着力构建国家级技术中心支撑平台和区域性技术中心支撑平台两级技术创新体系。四是抓管理创新提素质。积极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制造过程信息化和管理创新,重点推动企业加快以erp为重点的信息化建设,以企业管理现代化为方向,有效引导企业运用信息技术开展管理创新,全面推进企业上网和电子商务。五是抓节能降耗促集约。全面开展以工业循环经济为核心的节能、节水、节材活动,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集中抓好主要行业的节能、节水、节材工作;集中精力举办好节能产品展示和循环经济示范大会和有关宣传活动。

工业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2004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53.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高达60%。去年8月省委在视察时,要求在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优化经济结构方面走在前列。工业经济是经济发展的支柱,经济要率先发展,工业首先必须实现率先发展,的要求也就是对工业经济发展提出的要求。让我们以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八战略”统领全局,以攻坚克难的信心和意志、创新发展的思路和举措,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转变增长方式,着力谋求工业经济的新一轮发展,努力争取工业经济走在全省前列。

第11篇

出发前考察团深入到漾洱电站工地、*大钢有限责任公司*轧钢厂、跃进化工厂进行考察,了解了全县的工业经济发展状况。

在历时4天的学习考察过程中,考察团实地考察了*县财富工业园区、*县“新华村”、*县上兰工业小区、*县新希望云南邓川蝶泉乳业有限公司、*市嘉士伯集团(*)啤酒集团有限公司等18个考察点,并分别与考察县市的主要领导、县市级综合经济部门主要负责人进行了座谈,交流了经验,探讨了工业经济发展思路和方法措施。

通过考察交流学习,与考察县市增进了了解,加深了友谊,实现了工业项目对接、产业项目对接、优势互补意向,达成了合作意识,铺就了工业经济发展互助快车道。

通过考察学家受到了鞭策、拓宽了思路,使大家得以在对比中深刻反思、增强了迎头赶上的信心和决心;使大家得以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强化了立足地方优势,创新求发展的意识。

考察结束,大家一致认为,这次学习考察活动,触动很大,收获不小,体会深刻,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学到了经验,都感到前所未有的强烈震撼和压力,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责任感和信心、决心。大家纷纷表示要学先进、找差距、转观念、树雄心、争突破,立足县域资源优势,强力推进*工业经济大发展。

一、*等四县一市的工业发展基本情况及特点

在考察学习活动中,大家充分感受到*、*、*、*、*等地的工业经济发展,都能立足自身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表现出了空前的大手笔、大气魄、大力度、大举措。

一是工业园区起点高。这些县市在工业经济发展中,都立足当地的资源优势,以园区为载体,引导企业集约发展,实施一县一品、一乡(镇)一品战略,在辖区范围内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业园区。

二是培植支柱抓龙头。这些县市都紧紧依托地方优势,培植壮大矿冶、建材、煤炭、农产品加工、橡塑等五大产业,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切实加强技术创新,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工业体系的建设,取得了好效果。

三是投资环境引力强。强化软、硬件环境建设,制定优惠政策,提高服务水平,进行改造路面、改造城市公园、改造文化体育活动中心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着力营造优良环境。

四是文化底蕴显实力。凸现文化底蕴是加速发展和提升综合实力的基础,进入*等县市的城区见到的都是错落有致的传统民居建筑群,别具特色的民族服饰,使参观者切身感受到处处是文化、乡乡有商机、人人在促经济发展。

五是信念胆略闯出路。这些县市都紧紧抓住土地广阔利于招商引资、矿藏丰富利于矿业冶炼开发、传统产业利于促地方经济发展、民俗文化利于旅游业开发等优势,突出加快发展这个主题,抓住招商引资和非公有经济发展两个重点,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实现了经济总量、农民收入、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四大突破,充分体现了“处处都有宝,行行出状元”,密切联系实际,善于识宝、能于掘宝,敢想敢干。

六是转变职能促发展。这些县市在工业经济发展中,切实把政府的职能转变到公共协调服务上来,兑现相应承诺,努力营造透明高效的服务环境,强化“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环境就是资源,环境就是生产力,环境就是竞争力”的意识,加速区域的发展。

二、*等四县一市在发展工业中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四县一市的工业经济发展,措施有力,成效显著,经验可贵,考察团成员边看边议,深感受益匪浅,体会良多。

(一)这些地区的干部群众都牢固树立了“工业强县”“无工不富”的思想意识。这些地区在加快发展中都把加速工业经济发展列入了重要议事日程,把发展和培植工业支柱产业作为头等大事来抓,使“新型工业化强县、农业产业化富民、城镇特色化活商”深入人心,为发展工业经济奠定了基础。

(二)这些地区的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工业经济发展,县、乡主要领导带头抓工业形成了制度。在工业经济加速发展中,这些地区都建立完善领导负责项目制度,落实好领导挂钩联系企业制度,建立领导干部抓工业经济激励机制,创新领导干部抓工业的方法和措施,把领导干部抓企业、招商引资等作为考核领导干部业绩的主要内容,致使在当地形成了想工业、议工业、抓工业,大办工业、加快工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立足优势抓特色,立足创新抓效益”成为这些地区发展工业经济的理念。积极创新工业经济增

长方式,不断营造新优势的同时,把优势发挥到极致,使优势变资源,资源变资本,实现招大商引巨资的突破成了他们发展工业经济的特色。如*等县,他们在招商引资活动中利用区位优势招大商、发挥城建优势招大商、打造信用招大商、强强联手招大商等方式实现了“你投资我发展”的双赢目的;又如*、*等县市,他们在加快发展中始终紧紧围绕农业产业来发展工业、提升传统产业来发展工业、围绕旅游产业来发展工业、围绕市场商机来发展工业,达到了依托资源优势招大引强的突破。

(四)这些地区在加快发展中切实转变政府职能,努力营造环境抓优化成为典型。这些地区在快速发展工业经济过程中,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真正成为工业经济运行过程的调节者,工业经济活动秩序的制定者和维护者,以及发展战略规划的制定者,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不“错位”,把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到公共协调服务等职能上来,全力做好优质服务工作,全面兑现相应的承诺,真正为企业妥善解决好用地、信贷、技术和人才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落实重点企业挂牌保护措施,成立了企业合法权益委员会,强化软、硬件环境建设,着力营造优良环境。比如努力建设法制政府,规范市场秩序,放手放胆让自然人发展为个体私户,继而发展成企业、又让企业自由发展成股份制企业集团;在招商引资、工业经济建设活动中,强力落实引进最优惠政策、营造最宽松环境、提供最优良服务,努力做到服务零障碍、感情零距离、管理零投诉,实现招商引资大突破。

(五)这些地区都高度注重培植支柱抓龙头来发展壮大工业经济。龙头兴则产业兴,在培植支柱产业的过程中,积极扶持龙头企业,切实加强科技和技术创新,以龙头企业带动产业发展,以产业发展促进工业体系的建设,达到工业经济大发展的目的;联系实际,用工业化手段抓农业产业化,通过农业产业化促进工业化,实现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县域经济大发展的目标。

三、这次考察给我们的几点启示

看*、*、*、*、*四县一市的工业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比自己,我们虽然有的方面存在差距,可大家明显感到,在加快工业经济发展中*有着诸多的发展优势、有潜在的加快发展动力。

(一)符合县情的发展思路是加快发展的前提条件。仔细分析其他县的发展思路,回首我们几年的发展实践,县委政府所制定的以核桃为主的农业产业化、水电推动式的工业化、以城镇和交通为突破的基础设施建设的“三篇文章”为突破口的发展思路,符合*的实际、科学、切实可行,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有力地拉动了县域经济的大发展。目前,以核桃为重点的农业产业化在不断推进、以水电推动式工业化进程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漾江工业经济走廊”已见雏形,全县上下加快发展的思想高度统一,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强大合力,形成了全力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广阔的地域和优良的区位成为加快发展的便利条件。我们有1957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为以核桃为主的农业产业化发展创造了先机,为建设工业经济园区、工业经济走廊提供了空间。*地处博南古道的要冲,大保高速公路和320国道穿境而过,与*、巍山、*、云龙、永平、保山等县市连接的公路四通八达,县城距*州府仅有29公里,与*火车站相距仅30公里,与*飞机场仅距35公里,是州内离州府最近的“卫星城”,是*的后花园,是滇西的交通要道和物资集散地,是云南连接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的区位优越都利于招商引资和加快发展。

(三)丰富的水能等资源成为推动全县工业经济大发展的最优势资源。*境内千峰竞秀,百溪激荡,具有山高水高等特点,水能资源得天独厚,仅*江等8条主要河流能蕴藏量就达45.21万KW,为开发水电产业、加速工业经济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目前,全县已建成电站总装机达22.794万KW,电能资源成为我县加速工业经济发展的巨大动力,尤其是在能源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今天,电能对*发展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也是其他县不可比的。我县矿藏资源丰富,有*石、金、锑、锌、铜、硅等30余种。此外,全县的森林植被覆盖率达67.2%,被誉为是“绿色宝地”,生态环境优越,有利于招商引资。

看*、*、*、*、*四县一市的工业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比自己,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全县加快工业经济发展还面临着一些不足和困难。

一是创业先天性不足。我县虽然地广辽阔,但山多平地少,创建大规模的工业园区难度相对比较大,背靠大山,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利于大都市的直接辐射,工业经济发展的外界推力不足。

二是服务环境质量不高。近年,虽然我们加大了机关效能建设力度,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求真务实宣传教育活动,但机关整体服务水平不高,个别干部服务至上的意识不强,顾全大局的观念淡薄,梗阻现象时有发生,软环境建设任重道远,政府转变职能力度需加大,这些与有的县市自觉强烈的亲商观念和服务意识相距颇远。我们有些干部的思想观念、市场意识、开拓精神、发展魄力等与先进县市比,差距明显。

看*、*、*、

*、*四县一市的工业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可借鉴的重要启示:

(一)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等地发展工业经济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思想不断解放的过程,他们每抓住一次机遇,都是以思想解放为前提,在解放思想中快速发展,在快速发展中解放思想。联系*的实际,要认真做好中央精神与县情密切结合的文章,坚定“三篇文章”的发展思路不动摇,在加快发展中不断完善和丰富“三篇文章”的内容,细化发展目标,紧紧抓住发展不放松,在更高层次上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用改革创新的精神推动工作、破解难题,化压力为动力,变考验为机遇,强力推进彝县工业经济快速发展;要以结合实际为着力点,通过加大“走出去,请进来”的力度,推动思想解放,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

(二)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经济发展的差距主要是开放型经济的差距,*、*、*、*等地的工业经济发展,就是得益于开放型经济抓得早、抓得快、抓得实。联系*的实际,扩大对外开放就要全力做好公共协调服务,真正为企业妥善解决好用地、信贷、技术和人才方面的困难和问题;要落实重点企业挂牌保护措施,成立企业合法权益委员会,强化软、硬件环境建设,着力营造优良环境;要强力落实引进最优惠政策、营造最宽松环境、提供最优质服务,努力做到服务零障碍、感情零距离、管理零投诉,做好“筑好金丝巢,引来金凤凰”,实现招商引资大突破。

(三)加快工业经济的发展,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等地的工业经济发展,关键是他们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使政府真正成为工业经济运行过程的调节者,工业经济活动秩序的制定者和维护者。联系*的实际,切实把政府的职能转变到公共协调服务上来。一是要转变政府职能,要在服务中体现和实现管理。该市场调节的就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该中介组织办的让中介组织去办,该下级办、办得好的让下级去办。切实管精、管少、管好、管大,把重点产业、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抓好、协调好。二是推进依法行政进程。深入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和《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进一步规范行政许可行为,实行“一个窗口”办理行政许可事项,公布行政许可项目,公示行政许可办事人员。三是大力推行政务公开,严格执法责任制和执法责任过错追究制。四是要不断创新领导方式和管理方法,变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直接管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间接管理,变指令性计划为指导性计划,变行政手段为市场调节手段,着力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

第12篇

走规模化扩张发展之路

企业战略的制定是企业面对经营环境激烈变化和严峻挑战的生存和发展之道选择。面对不同的竞争环境、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产品定位,甚至不同的地域,企业有不同的选择。差异化发展战略和规模化发展战略是企业发展两种常见的战略选择。我省工业发展长期相对滞后,发展环境相对封闭单一,往往企业的生存是第一位,我省企业选择差异化发展战略较多。虽然企业差异化发展战略也是企业常选择的战略,但其扩张性、规模化效益较弱,往往导致企业的产品和市场外向性不足。在我省实施工业强省战略的新的发展阶段,我省企业,特别是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应该审时度势,适时调整企业战略,走规模化扩张发展之路。

产业链延伸形成整体优势

产业链是指从最初始的原材料生产和销售到中间产品生产和销售、再到最终产品生产和销售的全过程中各个环节所形成的一种企业关系群体,产业链的延伸是提升区域发展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省的工业在优势产业的带动下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形成了一大批优势产品和优势企业。我省产业链的延伸要紧紧依靠已有优势企业和优势产品,发挥龙头作用,促进产品或企业的单体优势转化为整体优势和区域优势;做好资源这篇文章,靠近资源端延展产业链,降低物流消耗,发展深加工和高新产业,把高附加值产业链段留在贵州,把靠近资源上游的产业留在贵州;积极发展产业园区经济,构建产业发展协作链,提升产业集中度以及综合配套能力,发展产业发展的上下游服务业,共享市场、技术和管理信息;积极引入外部资源,重视市场和上市融资,特别是引入中央企业、世界五百强企业和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入驻,利用好其市场资源、资本资源;在积极做好配套产业的同时,积极构建贵州自己的整机、全系列产品体系,加强上下游产品和市场的培育,提高区域经济整体素质和优势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形成集团和整体优势。

民生工业加大力度

民生工业多属于传统产业,具有劳动密集程度高的特点。民生工业包括烟草、食品及饮料制造业、纺织业、成衣服饰品及其他纺织制品制造业、皮革毛皮及其制品制造业、木竹制品制造业、家具及装饰品制造业、纸浆纸及纸制品、印刷及其辅助业、非金属矿物制品、其它工业制品制造业等。民生工业一方面可以满足我省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降低本地域生活成本,有利于民生改善,另一方面可以为省外、国外提供民生需要。要高度重视民生工业在扩大城镇就业、解决脱贫致富、推动城镇化建设和中小企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省的民生工业中烟酒工业是我省重要的支柱产业,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已经做出了重大贡献。近年来,我省辣椒制品和茶叶产业也取得了快速发展,发展势头强劲。但其它民生工业仍然较弱,特别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常生活需求的工业大有潜力。今后我省应加强特色食品及饮料、装饰、建材、家具、森工、石材、竹制品、造纸、旅游产品、印刷、纺织、日用品等民生产品工业的支持力度。

军民的互动与融合

世界先进发达国家非常重视军用技术与民用技术相互融合、相互转化。各国根据自身技术和产业特点采取了不同的发展策略,促进军用科技和民用科技的双向交流和渗透,推动军工产业和民品产业的共同发展。目前贵州军民分割的格局没有从根本上得到突破,军民之间良性互动、互相渗透、协调发展的格局还没有形成。民产业总体上存在规模较小,带动能力不强,产品之间相互的依存、关联相对较小,民产品与地方优势资源结合较少,没有融入贵州民用工业大产业链等不足。因此,贵州民产业应进一步大力发展民用航天、民用航空和军民两用新型元器件等主导民品,汽车零部件、医疗器械、家用电器、民用爆破器材等支柱民品,工程液压件、铝工业装备、农用机械、汽车电子、微特电机、化学电源等优势产品,充分利用军工企业已有的技术和产品基础,提高产品质量竞争力;拓展内外市场,构建内在联系紧密的企业发展群;围绕地方优势资源,重点开展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拓展传统产业发展领域;采取多种方式,介入贵州支柱产业、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融入贵州地方产业发展链,促进产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提升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效益。

产品制造的精细化与高效化

产品生产的精细化、高效化是实现产品竞争力的重要途径。我省地处西南交通腹地,长期以来受交通和上下游产业支撑配套的制约,造成产品的生产成本居高,严重影响了我省企业的竞争力。因此,我省工业的发展必须走精细化和高效化的道路,只有精细化才能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和技术附加值,只有高效化、集约化生产才能合理控制生产成本,提升市场竞争力。因此我省传统企业必须立足于技术进步和集约化生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把企业管理人才队伍和技术人才队伍的培养和引进摆在突出位置,高度重视校(院)企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的产品开发能力;高度重视科技创新,建立产品的技术开发体系,提高企业发展的后劲;高度重视产品的质量,牢固树立质量意识,建立质量保证体系,提升企业的品牌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