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4: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地质公园,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国家地质公园——太姥山
福鼎市卓越培训学校5年级
张 诗 琪
暑假的第一天,爸爸和妈妈为表扬我这学期取得进步,带我去国家地质公园—— 太姥山游玩。
坐在开往太姥山的车上,我的心开始飞扬,飞向那个神奇的海上仙都——太姥山。“夫妻峰”、“金龟爬壁”、“七星洞”、“一线天”……一个个,魂牵梦萦的景点向我招手,仿佛我已经置身于这个神奇的世界中。
秦屿到太姥山的路口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上,弯延曲折,像一条白玉带,随风起舞。不知不觉,我们已经到了太姥山。门口雄伟的建筑让你眼前一亮,凉爽的山风涤去身上的浊气,倍感神清气爽。
今天,来到太姥山旅游的人特别多,有各种各样的人,人山人海。我和爸爸妈妈刚走了一段路,就碰上了一个外地的旅游团来这里旅游,只见导游姐姐挥着小红旗,戴着小红帽,手提着一个小喇叭,一边走着,一边介绍太姥山的历史文化。爸爸看到,神秘兮兮地说:“不如我们也跟在他(她)们的后面吧!也可以听导游的介绍,了解太姥山的文化和传说。”
太姥山的景点有非常的多,我看得眼花缭乱,仿佛置身于现代抽象派雕刻大师的艺术展厅中。 “夫妻峰”向你讲述亘古不变的爱情故事,“九鲤朝天”告诉你做什么事都不能偷懒、“金龟爬壁”会使你明白要超凡脱俗必须过得了“美人关”“金钱关”……只要你用心欣赏,从这些传说中尼会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的知识。
太姥山的“洞异”是一绝,对于我来说,最好玩的是钻洞。
“葫芦洞”、“七星洞”、“一线天”……每个山洞都那么的神秘,那么得吸引人。“七星洞”,因为抬头向上望去,在阳光的照射下,像七颗星星散布于天空。“葫芦洞”,洞中套洞,大小不一,宽窄相差极大,小的仅容一个人侧身通过,宽的可以让几百位同学一起上课……
不知不觉,一天时间就过去了。我们要下山回家了,真得舍不得离开啊!真想在山上大喊一声:“我爱你,太姥山!”
恐龙化石类地质公园的分布特征
板块运动、古地理环境及气候的变化对恐龙的生存环境产生影响,中生代各个时期我国恐龙在分布区域及其动物群方面有着显著的特征。依照中国恐龙化石分布图(图1)及时代特征来看,我国恐龙发展演化的地理轨迹大体由南向北推进,在发展后期向全国范围辐射,区域分布特征明显[5-6]。早期恐龙分布范围局限,主要分布在西部(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四川、、新疆等地,尤其以西南部最为集中,而且西南部也是我国恐龙的发源地[6]。晚期恐龙分布范围广泛,主要分布在我国中东部、东北部、北部地区,以辽西热河、内蒙古二连浩特、河南西峡、甘肃刘家峡、山东莱阳、黑龙江嘉荫等为典型代表。我国恐龙化石类地质公园就是以这些恐龙化石产地及珍贵的资源为依托而建立。
1西部(西南)地区的恐龙化石类地质公园
(1)古地理环境
晚三叠世早期,在板块运动的作用下,川滇地区形成大型的近海盆地,为我国早期恐龙的生存提供了理想场所[6]。从侏罗纪开始,沿大兴安岭—太行山—雪峰山两侧出现了显著的“东西分异”:东部为小型断陷盆地,西部为稳定的大型内陆盆地。到了晚侏罗世,我国东部形成高原地貌,西部多为盆地,比如川滇盆地、准噶尔盆地、鄂尔多斯盆地[7],西部地区盆地的发育为恐龙的生存与演化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典型的恐龙化石类地质公园
西部地区(尤其西南地区)为我国恐龙的主要分布地与发源地,其化石时代以侏罗纪为主,涵盖了早侏罗世、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3个时期的恐龙化石[8-10]。化石丰富,包含了侏罗纪时期的典型代表恐龙动物群,层位明显。云南禄丰恐龙地质公园和自贡世界地质公园是早期恐龙化石的典型代表地质公园。云南禄丰恐龙地质公园是早侏罗世禄丰蜥龙动物群的恐龙化石主要分布地,自贡世界地质公园以中侏罗世蜀龙动物群和晚侏罗世马门溪龙动物群为主要恐龙化石遗迹。
2东部、北部和东北地区的恐龙化石类地质公园
(1)古地理环境
与侏罗纪相比,白垩纪古地理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变。早白垩世起,东部地区活动带的主要沉积区和岩浆活动向东转移。受燕山二期运动的影响,东部地区出现了一系列北北东向的大型盆地,与此同时,西部地区的盆地如四川盆地,范围逐渐减小。晚白垩世,随着我国西部的强烈隆起,川滇盆地进一步缩小,而东部的断陷盆地不断扩大,导致恐龙从西南地区向东部及北部地区迁徙[6]。
(2)主要的恐龙化石类地质公园
在我国东部(中东部)、北部、东北部地区(图1)发现了大量白垩纪恐龙化石,不仅有恐龙骨骼,而且有恐龙皮肤、足印及遗弃物化石。白垩纪我国有2个代表恐龙动物群,即早白垩世鹦鹉嘴龙-翼龙动物群和晚白垩世巨龙-鸭嘴龙动物群[11]。与西部(西南部)相比,东部(中东部)、北部、东北部地区这2个代表动物群的空间分布范围明显增大。基于恐龙化石分布区域较多,化石代表性强,研究价值高,在东部、北部和东北地区建立了多个恐龙化石类地质公园[12-28](表2)。
建立恐龙化石类地质公园的价值
1科学研究价值
(1)地球历史研究。恐龙自侏罗纪早期在我国出现到白垩纪末灭绝,有14亿多年的发展历史,但是在各个阶段并非都有大量的化石发现和产出。早、中侏罗世,我国只在西南部很小区域内产出恐龙化石,自贡是代表地区。自贡恐龙地质公园范围内三叠纪晚期至侏罗纪晚期的地层连续,出露完整,含有丰富的古脊椎化石,为系统研究恐龙的演化史提供了极为宝贵的化石材料,该地区也是地球演化史上侏罗纪陆相环境的代表性地区。白垩纪东部地区出现了一系列盆地,为恐龙的发展演化提供了基础。以白垩纪恐龙化石为主要地质遗迹的地质公园有多个,以二连浩特恐龙地质公园为例。它所在的区域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恐龙化石挖掘点,在古生代是古代浅海区,即“古兴安浅海区”[29],从中生代到白垩纪后期,浅海区被新山脉阻断,变为内陆海,海洋逐渐变为湖盆、沼泽。公园内所发现的恐龙化石及其他古生物化石为研究该地区白垩纪晚期恐龙的生存与灭绝以及其后的生物演化史、古地理、古气候等提供了珍贵详实的实物资料。因此,中生代含化石地层及其周围地质环境的研究,对追溯中生代地质历史具有重大的科学价值。
(2)古生物学研究。由于我国恐龙的发展演化和区域的差异,在不同的地质时期有不同的动物群特点。虽然我国恐龙类地质公园有多个,有些也分布在一个省份或地区,但是各个地质公园所发掘的恐龙化石和其他动植物化石组合各不相同,这些珍贵的化石标本对于研究我国恐龙及其相关古动物的系统演化、生理特征、生活环境等具有十分重大的科学价值。
(3)地层学研究。在地质公园的分布区域,埋藏恐龙及其他古生物的某个特定的中生代地质时期的地层都较为发育,而且分布广泛,沉积较连续,层序清楚,这也是古生物化石形成与发现的基本条件[30]。例如,西南地区的侏罗纪陆相红色碎屑岩系,与其他地区的陆相煤系地层迥异[31],在四川盆地、禄丰盆地等广泛发育,厚度大,在公园区域内侏罗系赋存了大量的恐龙化石及其他类同期的古生物化石,是我国富含恐龙化石的侏罗纪陆相地层的典型区域。二连浩特恐龙地质公园所处区域也有完整的中生代地层,含恐龙化石的上白垩统二连组层序完整,上下接触关系清楚,是研究亚洲地区上白垩统晚期地层的典型地区,被世界古生物界公认为白垩纪晚期化石埋藏标准地质剖面。另外,许多公园内具有明显特征或有代表意义的含化石地层以当地地名命名,如“自流井组”、“禄丰组”、“二连组”、“义县组”,在地学界都具有广泛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4)沉积学研究。对地质公园内赋存化石层位岩性特征的分析可以为该地区古生态环境的恢复提供资料。分析含化石地层的沉积物特征及具有的各种沉积构造,对于分析特定时期某一地质公园范围内的沉积环境和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2社会价值
(1)教学与教育价值。恐龙化石遗迹资源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宝贵财富,是珍贵的不可再生资源。在恐龙化石分布集中、化石种类具有代表性的地区建立地质公园,既是保护恐龙化石的最好方式,也是实施古生物教学和教育的最好基地。地质公园内有典型的恐龙化石及其他同期发掘的古生物化石、埋藏现场、标准地层剖面和恐龙博物馆等,在这里不仅可以进行实地研究和考察,而且可以开展古生物教学。此外,通过教育与教学活动也可以提高社会公众对古生物化石和环境的保护意识,激发全民保护地质遗迹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2)科学普及价值。古生物遗迹资源是某一地质历史时期形成并赋存于地层中的生物遗迹和活动遗迹。它是地球历史的见证,是研究生物起源和进化等的科学依据。古生物化石,特别是恐龙化石,科研程度高,学科专业性强,社会大众了解少,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地质公园的管理人员要充分掌握大众的这一需求,利用恐龙博物馆的展览介绍、就地埋藏馆对化石埋藏环境的展示、对外展览交流和网站介绍等,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对公众进行古生物科普知识宣传。另外,要加强地质公园导游员的培训与教育工作,在游客参观地质公园及博物馆时能够准确为游客讲解。
3经济价值
地质公园的建立,不仅能加强地质遗迹资源的保护,而且能够使地质遗迹与其所在区域的其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结合在一起作为地质旅游资源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恐龙化石以及神秘的恐龙世界一直是社会大众急切的向往,地质公园管理部门针对游客这一心理,开发以恐龙化石遗迹资源为主体,其他旅游资源为补充的恐龙文化特色旅游,使之成为当地旅游业新的增长点,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这样,不仅可以改变了这些区域传统的生产方式和资源利用方式,而且为该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提供新的机遇。
关键词:国家地质公园;科技旅游;开发模式
中图分类号:F592.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4161(2008)02-0153-04
1.地质公园研究进展与发展现状
地质旅游在我国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初,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世界地质公园”计划的推动,国土资源部于2001年3月16日准批成立了第一批国家地质公园11个,截止到2006年,我国共建立世界地质公园18处,国家地质公园138处。
1.1 地质公园的概念
地质公园是由一系列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价值的地质遗迹所组成,它的存在不只具有地质意义,还可能具有考古、生态学、历史或文化价值。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有双重目的,一是要保护环境,二是要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1]。
按照“国家自然和自然资源保护联盟”的定义,地质公园规划方案包含了保护利用地质遗迹和地质景观内容:①面积不小于10km2,具有优美景观、特殊生态或地形,具有国家代表性,未经过人类开采、聚居或建设;②为长期保护自然原野景观、原生动植物群、特殊生态系统设置的保护区;③应由国家最高权利机构采取措施,限制工商业及聚居开发,禁止伐木、采矿、设厂、农耕、放牧及狩猎等行为,以有效地维护自然及生态平衡;④保持现有自然状态,在一定条件下准许游人进入,可作为现代及未来的科研、教育、游览与启智场所[2]。
国土资源部对地质公园的定义是:“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的科学意义,稀有的自然属性,优雅的美学观赏价值,具有一定的规模和分布范围的地质遗迹景观为主体;融合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并具有生态、历史和文化价值;以地质遗迹保护,支持当地经济、文化教育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为人们提供具有较高科学品味的观光游览、度假休闲、保健疗养、科学教育、文化娱乐的场所,同时也是地质遗迹景观和生态环境的重点保护区,地质研究与普及的基地”[3]。
1.2 地质旅游资源的研究
旅游资源是旅游目的地籍以吸引旅游者的最重要因素,也是确保旅游开发成功的必要条件之一。地质公园的建立为开发新的旅游资源提供了基础,而这种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促进了地质公园的发展。
对于地质旅游资源的定义,不同的学者做出了不同的定义。《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定义为: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冯天驷指出:由地质作用形成的自然旅游资源都可称为地质旅游资源,一部分与地质形体有直接关系的旅游资源也可称为人文地质旅游资源[4]。郭威、丁华将地质旅游资源定义为那些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能被旅游业利用,具有经济效应、社会效应和生态效应的地质遗迹和地质体、地质作用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5]。
关于“地质旅游资源”与“旅游地质资源”,在现有的大多数学术著作中无明确的界定,甚至有些是相混淆的。杨世瑜指出旅游地质资源是指具有旅游价值,可供人类游览、观赏、休闲、疗养、考察、探险的各种地质景观、地质遗迹、地质现象及地质环境,是一种独特的和宝贵的地质资源,它泛指可作为旅游活动或发展旅游产业的一切地质资源;而地质旅游资源则是旅游地质资源中供专项地质旅游的那部分资源[6]。
1.3 地质公园科技旅游开发
地质科技旅游是指开发旅游地质资源(即那些具有旅游价值的地质遗迹和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利用地质遗迹进行旅游活动,大力宣传与之有关的地质科学知识,尤其是地质遗迹的形成,演化和发展规律,以提高人们的地学知识和保护地质环境的意识[7](66)。
金利霞等人提出我国地质公园科技旅游的开发模式主要有三种:①生态科普与地质科技旅游并重模式;②以地质科技旅游为主,辅以生态及其他旅游项目的混合模式;③以生态科普为主,地质科技旅游和其他旅游项目为辅的混合模式[7](68-69)。
1.4 地质公园走科技旅游开发道路的意义
目前我国对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研究主要集中在概念、资源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的还比较少,虽然在概念研究中提到了地质公园的科研教育功能,在产品设计和开发模式中也体现了地质公园的科技效用,但事实上我国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开发还处于初步阶段,实践经验远远落后于理论研究,其开发项目也主要集中于观光旅游、生态旅游、度假旅游、漂流、民俗旅游等大众化的旅游产品,对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科技方面还没有充分利用。
地质公园与其他性质的自然园(区)不同,进行科技旅游的开发有以下好处:①保护地质自然遗产及原有景观特色,维护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②以地质遗迹景观为中心来规划景点、景区,可突出自然科学情趣、山野风韵观光等多种功能,形成独特风格和地域特色的科学公园;③建立地质公园博物馆和解说教育系统等科普旅游设施,可揭示地质科学奥秘;④深度开发独特的科研价值,将地质公园变为一处野外科普教育基地,寓教于乐,使游客在游览公园时能获得地学科普知识,这对游人特别是青少年游客有很大的吸引力。
2.实证研究
2.1 选择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的依据
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位于黄河上游的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东南部中泉乡龙湾村,北距景泰县城70公里,南离甘肃省省会兰州136公里,面积34平方公里,其中石林面积16平方公里。景泰黄河石林在揭示黄河上游干旱石林地貌的发展演化规律、地质环境演变规律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在甘肃地区,地质遗迹资源整体开发滞后,与资源优势极不相称,本文旨在通过对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的实证研究为甘肃省地区地质公园的地质旅游资源开发起示范作用。
2.2 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开发现状
黄河石林景区内狭谷皆以沟命名,从东南至西北,共有八沟之多。正在开发的饮马沟大峡谷内有“雄狮当关”、“猎鹰回首”、“大象吸水”、“千帆进发”、“西天取经”、“月下情侣”、“屈原问天”等众多景点。景区内除石林外,尚有龙湾绿洲、滩坝戈壁、黄河曲流、河心洲及沙滩等景点[8]。石林与黄河山环水转,动静结合,有峰林映水之妙,是景区的主体资源。
景区将黄河、石林、沙漠、戈壁、绿洲、农庄等多种资源巧妙结合在一起,推出七大主体旅游项目:体验风情畜力车、黄河漂流羊皮筏子、龙湾古水车、人间仙境盘龙洞、“农家乐”西部乡俗游、风情万种的篝火晚会、宗教圣地清凉寺,其次坝滩的滑沙、捡黄河奇石、沙滩排球以及石林猎奇探险等也是景区内别有情趣的娱乐项目。
2.3 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存在的问题
在甘肃省内国家级和省级地质公园共有15个,其中国家级地质公园共有4个,分别是2001年12月授予的以雅丹地貌和黑色戈壁滩为地质特征的甘肃敦煌雅丹国家地质公园、以恐龙足印化石为主要地质遗迹的甘肃刘家峡恐龙国家地质公园;2004年3月授予的由桔黄色砂砾岩构成的石柱、石笋为特征的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以丹霞地貌为特征的平凉崆峒山国家地质公园[9]。但由于开发力度不够,长期以来游客对其了解甚少,例如堪称世界之最的敦煌雅丹地质公园、刘家峡恐龙足印化石平时很少有人问津,大多数游客对崆峒山的了解往往也只限于它的道教文化和自然风景。
近年来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方兴未艾,羊皮筏子漂流、沙滩浴、做客农家等旅游项目深受游客欢迎。但是基本上仍停留在一般风景区的开发项目上,未能充分体现地质公园的独有特色。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第一 没有正确认识到地质公园的内涵及价值
公园的开发项目主要集中于观光旅游、休闲度假、黄河漂流、民俗风情旅游等大众化的旅游产品,而对地质公园特殊的地质旅游资源没有充分利用,深入挖掘。虽然挂着国家地质公园的牌子,但宣传推介仍停留在传统风景区方面和影视基地方面,对相应的地质科学内容重视程度不够,不能充分挖掘地质旅游资源,降低了地质公园的科学品味和内涵。同时,过分的开发和不充分的保护造成景区环境压力过大,产生负面影响。
第二 地质公园旅游规划开发忽略地质专业人才的重要作用
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机构及导游人员普遍缺乏系统的地理学知识的学习,导致景区内资源管理和保护得不到地质专业知识的支撑;旅游标识不能突出地质景观旅游资源,地质科技旅游特色不突出;在景区讲解过程中,只停留在对石林的形状和传说讲解的表面性上,缺乏对地质地貌的成因、演变和保护的科学解释,地质教育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地质公园内缺少地质科学内容宣传介绍,造成地质公园名不副实。
第三 景区缺乏高科技手段支持,科技开发资金投入不够
就我国数量庞大的国家地质公园而言,应用GIS的国家地质公园还是凤毛麟角,只有吉林长白山、广东丹霞山、四川九寨沟等少数几个国家地质公园建立了地理信息系统[10],与美国等国的国家地质公园GIS的建设和管理相比,石林景区的GIS工作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利用地质科学成果进行旅游规划、景区景点的策划和制定等方面,现代技术支持还不够。
3.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科技旅游开发
3.1 景泰黄河石林地质概况
3.1.1 地质构造:
石林景区是一处主要由新构造运动控制,雨洪冲蚀、重力崩塌和风蚀共同作用形成的地质地貌景观,它的形成演化过程清晰地记录了青藏高原抬升以来这一地区古地理环境的变迁。石林发育于2.5亿年前的北山运动时期。距今65~23百万年,强烈的燕山运动使甘肃大部分地区褶皱上升,米家山、松山升起,奠定了本区地形、地貌的格局。
景区核心景观――古石林群形成于210万年前的积砂砾岩层,由于新构造运动,雨洪侵蚀及重力崩塌,形成许多高80~200米的峭壁、岩柱组成的峰林和峰丛。
石林及周边地区分布着距今约5亿年的古奥陶系变质岩系,盆地中有沉积形成的下更新统灰黄色、灰紫色砾岩、局部夹粉红色砂岩的五泉山组砾岩;沟谷中有多级跌水陡坎和水流携带泥沙在石林表面形成的泥幔;黄河在此形成Ⅰ、Ⅱ级阶地、河心滩;还有风蚀作用形成的新月形沙丘。
3.1.2 石林地貌
景泰黄河石林是中国垂直节理发育最完整的沙砾石林地貌群,景区内石林与峡谷、断崖并存,由于地壳运动、风化、雨蚀等地质作用,形成了以黄色砂砾岩为主,造型千姿百态的石林地貌奇观。以河湖砂砾岩为主的集雅丹、丹霞、峰林为一体的地貌奇观成为公园的主体。
在沟谷的不同位置分布着石林不同时期的形态:在沟谷最上游及沟岸两侧分布着石林地貌的最初形态――冲蚀凹槽和石芽;在沟谷的中部有石林发育早期的峰丛地貌;沟谷下游两侧有成熟期的形态为圆柱状、圆锥状、笋状、蘑菇状、城堡状等的峰林地貌;还有主要分布于饮马沟、豹子沟上游的石林发育较晚期的地貌形态――孤峰及晚期的地貌形态――残丘和崩塌。在各个沟谷内还分布着圆形、长条形、纺锤形等不同形状的风蚀穴和风蚀壁龛;在盘龙沟下游有风蚀作用改造岩壁上的泥幔形成的状如窗棂的特殊地貌――窗棂地貌及风蚀作用沿层理改造峰林形成的后期地貌形态――摇摆石。
3.2 科技旅游产品设计
为了保护、开发和利用好这些丰富的地质旅游资源,就需要将科技赋予旅游开发之中,充分挖掘地质景观的地理科技内涵,提高景区资源品味,设计出能满足旅游者新的消费理念的科技旅游产品,实施科技旅游发展战略。
3.2.1 市场定位
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的科技旅游市场类型可以划分为狭义市场和广义市场,狭义市场指地质及相关专业的专家、学者科考市场,而广义市场强调科普、观光和健身等功能的大众市场。从该地质公园的开发现状来看,其市场定位既要面向专业化市场(学生教学旅游、专家学者科考旅游、一般科技工作者科考旅游),又要面向大众化市场(普通旅游者科普教育旅游、普通旅游者观光、探奇),而后者更是公园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3.2.2 开发新型产品、实施精品带动战略
第一 开展以广大旅游者为对象的地质科普旅游活动,扩大地质遗迹知识的普及,使公园成为传播知识、开展科普的基地。在游览景区过程中增添科学内容,如对该地区的地质运动,气候变化等知识的讲解。讲解词中应减少神话和传说比重,还应通俗易懂,如可将“节理”讲解为“裂隙”,使游客不会感到讲解的枯燥乏味,失去游览的兴趣。景区还可以在特定时间内组织由地质专家带领的徒步旅游,寓科普教育于游览,寓知识传播于休闲。
第二 开展以中、小学为主体的教学旅游。通过参观石林博物馆,让学生了解地学知识,认识地质地貌现象,普及地质科学知识;在观景廊观看雄伟的石林全景;在水车园了解水车原理;介绍黄河相关知识,了解黄河水污染严重的现状,增强学生保护水资源,节约用水的良好意识。
第三 公园还可与大学和科研单位合作,开展以大专院校、研究机构和专业人员为主的科考旅游活动,共同开展地质科学研究,通过共同研究提高公园的科技含量,甚至可以成为某些重大地学问题的研究基地或中心,进行地质考察,野外研究,甚至还可以组织专题研讨会。公园还可与专家合作出版相关地质书籍、照片、光盘甚至是一些标本和模型,把科普宣传从野外延续到室内甚至是游客离开公园之后。
3.3 解说教育系统
解说教育系统是指运用各种媒体和表达方式,使特定信息传播并到达信息接受者中间,帮助信息接受者了解相关事物的性质和特点并达到服务与教育的基本功能[11]。
由于地质公园与一般风景区相比,以科研价值和科普旅游为主导,属高层次高品味的旅游地,所以地质公园的解说教育系统一般分为景区教育解说系统、景区道路布局指示、景区服务设施说明三部分。
3.3.1 景区教育解说系统
景区教育解说系统是地质公园科技旅游的重点,是地质公园教育功能发挥的必要基础。如在石林风景区内特殊地质作用形成的形状奇特的石笋、石柱、石峰等旁边应重点树立环保性解说牌示对其地质地貌演变过程、特点、成因进行科学的解释说明;在必要时还可以配有地学专业知识培训合格的导游人员图文音并茂的讲解,还可以给游客发放可携式电子解说工具。景区内还可以专门出版有关石林地质地貌的书籍、平剖面地质图、制作各种相关画册、照片集、明信片、DVD等,以及三维动态模拟技术的各种高科技视听产品。
3.3.2 景区道路布局指示
景区道路布局直接影响游客游玩时的顺序和方便程度,在考察了黄河石林风景区内的道路布局后,认为该景区内的道路布局比较合理。但在旅游旺季景区内游人增加时应考虑到景区容量,要适时限制景点的游客数,还应根据不同的地域分化出不同的保护等级和不同的旅游线路。景区内应该对不同的旅游线路有明确详细的牌示(包括路段距离,难易度,趣味性和科普性的比重),方便旅游者在选择时作出判断。
其次,由于石林特殊的地质情况,鉴于地形、水和土壤的化学成分、肥力、山坡稳定以及地下水、黄河水的流动模式等是地质作用的主要决定因素,要对景区时时监控,在第一时间发现地质地貌的变动,并在易侵蚀地段,拐弯处设置各种方向指示牌,危险地段设置忠告警示牌,并在生态脆弱地段设置提示牌,避免对石林地质景观的践踏和破坏。
3.3.3 景区服务设施说明
景区服务设施说明主要是在游客服务中心。由于一般游客进入景区前都会先在游客服务中心逗留,可以在此放置一些印刷物,游客在此逗留时可以翻阅了解景区线路,精华景点的位置等。中心还可以设立大屏幕放映景区地质遗迹形成过程,如地壳运动,构造运动等,游客在此可以事先了解石林的相关地质遗迹的知识,还可以摆放一些地质遗迹的陈列,遗址的再现等,提高旅游质量。
4.结语
景泰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在甘肃省地质公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但随着旅游交通的发达和出省旅游的方便,使得公园面对的竞争越来越大,如何能在原先良好发展的基础上长久立于不败之地,就需要将地质公园的旅游做出特色,依靠先进的科技和开发力量,充分利用黄河石林独特的地质旅游资源,实施科技旅游,满足游客从地质公园中获取地学知识的愿望,提升景区整体形象,打造独特的国家地质公园科技旅游品牌。
基金项目:甘肃省教育厅科研项目《黄河沿岸甘肃段旅游空间结构优化与开发模式研究》(编号0601-02);西北师范大学科技创新项目(编号NWNU-KJCXGU-03-20)。
参考文献:
[1]陈安泽.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建设的若干问题[J].资源•产业,2003,5(1):58-64.
[2]李玉辉.地质公园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6.
[3]李晓琴,赵旭阳,覃建雄.地质公园的建设与发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5):96-99.
[4]冯天驷.中国地质旅游资源[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8.
[5]郭威,丁华.论地质旅游资源[J].西安工程学院学报,2001,23(3):60-63.
[6]杨世瑜.地质社会化与地质科技人才培养[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2(1):99-102.
[7]金利霞,方立刚,范建红.我国地质公园地质科技旅游开发研究――美国科罗拉多大峡谷国家公园科技旅游开发之借鉴[J].热带地理,2007,(1): 66-70,85.
[8]黄河石林国家地质公园网[EB/OL].省略.
[9]窦贤.畅游甘肃地质公园[J].西部大开发,2007,(3):52-56.
[10]辜寄蓉,范晓.美国国家公园的地理信息系统(GIS)[J].四川地质学报,2003,(1):41-44.
[11]吴必虎,金华,张丽.旅游解说系统的规划与管理[J].旅游学刊,1999,(1):44-46.
[12]罗芬,钟永德,付.SMRM模式在环境解说中的应用初探[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5, 16(5): 38-39.
[13]谢洪忠,刘洪江.美国国家公园地质旅游特色及借鉴意义[J].中国岩溶,2003,22(1):73-76.
[14]孙振鲁,郝杨杨.从欧洲地质公园建设看我国地质遗迹的开发与保护[J].台声新视角,2005,(4):84-85.
[15]高亚峰.地质公园的建设及其保护与开发[J].西部资源,2007,(1):16-17.
[16]吴国玺,刘学功.岈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产品设计的基本思路[J].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3):26-27,63.
[17]黄金火,林明太.大金湖世界地质公园旅游产品设计与开发[J].福建地理,2005,(3):44-47.
[18]罗春科.地质公园旅游景观形成、分类及其综合评价[J].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7,(3):75-78.
[19]后立胜.国家地质公园的发展及其阶段性[J].当代经济管理,2005,(1):63-65,58.
[20]杨小荟,牛平山,温学友等.国家地质公园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以秦皇岛柳江国家地质公园为例[J].地质与资源,2005,(2):157-160.
[21]李国栋.湖北南漳水镜湖省级地质公园地质旅游文化价值,2007,(1):83-85.
[22]程驰.基于地质遗迹的地质公园开发与保护―以香港世界地质公园为例[J].科协论坛(下半月),2007,(8):126-127.
[23]向飞,童壁.旅游地学的成效分析―以湖北通山隐水洞地质公园为例[J].科技咨询,2007,(22):205-206.
[24]余菡,陈锦凤,刘新.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规划设计[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5,(6):102-106.
[25]郑丽,马木兰,何丽红.梭布垭奥陶纪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研究[J].上海地质,2007,(4):61-63.
[26]李雪,郑春霞.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的开发研究[J].企业家天地,2007,(4):198-199.
[27]保继刚,楚义芳.旅游地理学[M].修订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石培基(1961-),男,西北师范大学地理与环境科学学院教授,博导。研究方向:经济地理、城市与区域发展。
关键词: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综述
收稿日期:2011-04-26
基金项目:云南地质公园地学旅游开发策略研究(项目编号:2009JJ04)资助;地质公园旅游开发模式研究(项目编号:09Y0479)资助
作者简介:齐武福(1971―),男,硕士,讲师,工程师,主要从事旅游地质、工程地质等方面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1)05-0046-04
1 引言
1999年2月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召开的会议上,首次正式提出了Geopark(意为geological park)这一名词,并讨论了地质公园计划[1]。我国是世界上以政府名义首次正式命名设立国家地质公园的国家,2001年3月16日,我国正式公布了首批云南石林等11处国家地质公园的名单。迄今为止,我国已命名有182个国家地质公园(其中有24处世界地质公园)[2]。
近几年,随着国家地质公园的建设,许多学者在理论上积极地进行了探讨,并取得了大量的成果。其中内容主要涉及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如国家地质公园的涵义、特征、类型、功能、价值、选址、范围的划定、申报程序等;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如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征、类型和评价,开发理念、原则、内涵、模式等;以及国家地质公园的保护和管理,如国家地质公园的功能分区、产权、管理体制和机制等3个方面的基本问题。
2 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征研究
2.1 研究现状
在《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征研究》[3]一文中,杜霞、李磊从地质特征、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鲜明的人文景观等3个方面概括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特征。在《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及评价》[4]一文中,李建兵、李忠东等从总体特征和核心景观特征等两个方面概括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特征。在《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地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战略》[5]一文中,李赋屏从华夏之最、景观齐全、神奇诡秘等3个方面概括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地质资源的特征。在《郴州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设计初探》[6]一文中,胡能勇、蔡让平从地质遗迹的多样性、地质遗迹的稀有性、地质遗迹保存的自然性和组合的完整性、资源开发的可操作性、面积的适宜性、交通的便利性等6个方面概括郴州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特征。在《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征与评价》[7]一文中,江以平、赵赣等从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等6个方面概括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地质资源的特征。
2.2 述评
申报者理解的国家地质公园以及保护者理解的国家地质公园是由各种地质地貌遗迹构成的;而旅游开发者理解的国家地质公园则是由各种旅游资源构成的,两者的出发点是不同的。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不仅包括地质地貌遗迹中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的部分,还应包括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而未必受保护的人文景观。
地质旅游资源或旅游地质资源的所指范围较狭窄,无法概括地貌类和地下水体类旅游资源,所以用“地学旅游资源”这一概念相对较准确,当然还需进一步研究。典型性、稀有性、自然性、系统性和完整性等特性是用来描述地质地貌遗迹特征的,而直接用来描述地学旅游资源的特征则未必恰当。因为前者主要是地学专家可以体验到的特征,侧重于精神生产(地球科学研究)或精神产品传播(地球科学现场教学);而后者则必须是未来的游客可以体验到的特征,侧重于精神享受或消费(地球科学知识的普及或非专业性的探索)。二者在许多情况下是存在很大差别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如何从理论上阐明“地学旅游资源”与“地质地貌遗迹”的区别和联系,将会成为下一步研究的重点。
3 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类型研究
3.1 研究现状
关于地质遗迹的分类,陈安泽在《旅游地学概论》[8]一书中,将其分为地质构造现象、环境地质、古生物和风景地貌等4大类、19类、52亚类。《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说明书》[9]将地质遗迹详细地分为重要的剖面、重要地质构造遗迹、重要化石、古人类遗迹等35种。赵逊等在《从地质遗迹的保护到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10]一文中,根据我国已有的国家地质公园的类型分为地层学遗迹、古生物遗迹、构造地质遗迹、地质地貌遗迹等9大类。上述分类的详细程度有所不同,但分类的依据都是地质遗迹的成因。
在《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征研究》一文中,杜霞、李磊根据旅游资源的鉴赏原则和分类方法,将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分为2个大类(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7个亚类、22个基本类型。在《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征与评价》一文中,江以平、赵赣等根据旅游资源的鉴赏原则和分类方案,将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分为2个大类(自然景观资源和人文景观资源)、8个亚类、29个基本类型。并进一步将龙虎山丹霞地貌景观分为7种成因类型、23种形态类型。在《西樵山地质公园旅游景观形成、分类及其综合评价》[11]一文中,罗春科、周永章、杨小强等将西樵山地质旅游景观分为火山机构类、构造岩性类、构造裂隙成因的流水类及人文地质遗迹类等4种类型。
3.2 述评
显然,“地质遗迹的分类”与“(地学)旅游资源的分类”是2个有联系、但同时存在很大差别的问题。前者必须依据成因来分类;而后者仅根据成因来分类显然无法满足旅游资源开发的需要。相对而言,前一个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多且较成熟,后一个问题的研究成果较少且很不成熟。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12]已对旅游资源从 “主类”、“亚类”、“基本类型” 3个层次作了分类,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的类型划分应照此标准执行,但该标准中的地文景观类型只能从大体上涵盖地质地貌旅游资源类型,对于一些新类型应及时进行研究和阐释。
4 对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的
研究
4.1 研究现状
在《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及评价》一文中,李建兵、李忠东等从旅游资源类型多样、丰度高,自然性、原始性、神秘性突出,品位高,特色强,组合巧妙,功能齐全,极具科考、旅游观光和科普教育价值等6个方面对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进行了定性评价。在《试论浙江临海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功能》[13]一文中,李跃军从地质旅游资源特色鲜明、根据GB/T18972-2003评价、与世界著名的火山岩地区比较等3个方面对临海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进行了价值评价。并将该公园的地学旅游功能概括为旅游观光和科学考察两项。在《西樵山地质公园旅游景观形成、分类及其综合评价》一文中,罗春科、周永章、杨小强等从地质学意义、地貌学意义、生态学意义及考古学意义等4个方面对西樵山地质旅游景观的科学文化考察价值进行了综合评价。在《金口大峡谷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构想》[14]一文中,罗成德、方海川等从9个方面对金口大峡谷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进行了定性评价,并建立了资源定量评价模型。在《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规划设计》[15]一文中,余菡、陈锦凤等不仅对石林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资源进行了定性评价、定量评价与等级划分,同时还对该公园的气候适宜性、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分析和评价。
在《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征与评价》一文中,江以平、赵赣等从科学研究价值,社会、经济、环境价值2个方面对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进行了评价。在《西峡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16]一文中,王清利、常捷从旅游开发价值、旅游开发条件2个方面对西峡国家地质公园的恐龙蛋化石群进行了旅游价值评价。前者可分为典型性评价、规模评价和科学价值评价;后者则可分为区位条件评价、旅游资源地域组合评价及区位经济条件评价。在《国家地质公园及其旅游开发》[17]一文中,后立胜、许学工指出各国家地质公园均存在着很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但在作为旅游吸引物的价值方面,它们则主要表现为两个明显的功能,即科普修学价值功能和自然观赏价值功能。与此同时,它们还存在着其它的诸如疗养康体等方面的功能。从我国公布的第一批11个国家地质公园的特点来看,各国家地质公园几乎均具备这几个方面的价值。但是在价值含量方面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带来的是旅游开发策略上的不同。因此,提出对地质公园进行旅游价值的分类。
4.2 述评
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地学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性问题尚未得到应有的重视。一般而言,地学旅游资源评价的目的有3类[18]。第1类是规划的目的,即通过对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旅游环境及开发利用的综合评价,直接为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开发的重点、步骤等宏观规划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第2类是开发的目的,即通过对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色、结构、功能和性质的评价,在宏观规划的指导下,为具体资源开发方向和专项旅游建设项目提供论证,为已经开发和部分开发的老旅游区提供改造和扩大的依据。第3类是管理的目的,即通过对旅游资源的质量、规模、水平的鉴定,为旅游资源的分级管理提供系列资料。具有世界罕见的国际意义的国家地质公园,经申报批准后可作为世界地质公园等的管理级别来进行管理,同样也有省级和地县级的旅游资源的管理级别。显然,上面列举的文献本应该是从第2类即开发的目的进行评价,但有些实际上是从笼统的或者从第1类、第3类目的进行评价。
地学旅游资源评价的客观性问题并未真正解决。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是客观存在的事物,其特点、价值和功能也是客观存在的,评价时应实事求是,对其价值和开发前景既不夸大、也不缩小,应做到客观实际、恰如其分。但在事实上,由于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包罗万象,涉及多学科多方面的知识,且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审美情趣,必然导致评价结论的差异。比如很多省份都有同种类型,如火山地貌类的国家地质公园,但这些国家地质公园往往不约而同地称自己为“国际罕见、国内独有”或“火山博物馆”。显然,不能将此问题的出现仅仅归咎于“炒作”,而应进行深入研究。
(1)重地学旅游资源特点的评价,轻地学旅游资源环境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本来地学旅游资源评价的内容至少应包括旅游资源特点的评价,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3个方面[21]。但在《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及评价》、《试论浙江临海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功能》、《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征与评价》等文献中,作者几乎未涉及旅游资源环境和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2)在地学旅游资源特点的评价中,重地学旅游资源特色的评价,轻地学旅游资源价值、功能特别是旅游资源结构和规模的评价,本来地学旅游资源特点评价的内容至少应包括旅游资源特色的评价,旅游资源价值与功能的评价以及旅游资源结构和规模的评价3个方面[18]。但在《西樵山地质公园旅游景观形成、分类及其综合评价》等文献中,作者几乎未涉及旅游资源价值、功能特别是旅游资源结构和规模的评价。
(3)在地学旅游资源环境的评价中,重旅游自然环境,旅游经济环境和旅游环境容量的评价,轻旅游社会环境的评价,本来地学旅游资源环境评价的内容至少应包括旅游自然环境,旅游经济环境,旅游社会环境和旅游环境容量等4个方面的评价[18]。但在《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规划设计》等文献中,作者几乎未涉及旅游社会环境的评价。
(4)在地学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中,重区位条件的评价,轻客源条件,旅游投资条件,施工条件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条件等方面的评价。本来地学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的内容至少应包括区位条件,客源条件,旅游投资条件,施工条件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现状条件等5个方面的评价[18],但在上述文献中,作者几乎未涉及后几方面的评价。
在地学旅游资源评价方法方面,定量化方法还关注得不够。旅游资源的评价方法发展到目前已日臻完善,在评价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时,应尽可能避免带有强烈主观个人色彩的定性评价,力求定量或半定量评价,并要求不同国家地质公园尽量采用统一定量评价的标准,以便评价过程中的比较。但除了在《金口大峡谷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构想》中,作者建立了资源定量评价模型;在《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规划设计》中,作者进行了定量评价与等级划分外,在其它文献中的作者大多仅进行了定性评价。
5 结语
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征、类型和评价方面的研究而言,由于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时间短,目前仍存在许多问题。
(1)还未搭建起一个研究的理论平台。研究者至少要掌握《旅游资源学》[18]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还应熟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18972-2003)的内容。否则就只能停留在个案的描述、论证上,缺乏深层次的分析且易雷同。
(2)在研究方法上,大多引用地学和旅游学的一般研究方法,缺少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的交融、多领域的渗透。
(3)研究者尚缺乏强烈的“问题”意识 ――许多研究者仅满足于笼统地概述、泛泛地评价,根本无法满足下一步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需要。事实上,对任何一个国家地质公园而言,对其旅游资源特征、类型和评价方面的研究最终都源于一个基本问题――这个国家地质公园中的地质地貌遗迹连同其它旅游资源究竟对未来目标市场中的游客有无吸引力,有多大的吸引力。对前一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下一步能否进行旅游资源开发;而对后一个问题的回答直接关系到下一步将朝哪个方向对旅游资源进行开发。
参考文献:
[1] UNESCO. UNESCO Geoparks programme: a new initiative to promote a global network of geoparks safeguarding and developing selected areas having significant geological features[M].Paris:University of Toromto Press,1999.
[2] 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关于第五批国家地质公园资格审批结果的公示[R].北京:国土资源部地质环境司,2009.
[3] 杜 霞,李 磊.熊耳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特征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4,33(4):452~455.
[4] 李建兵,李忠东,朱世华,等.新疆喀纳斯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资源及评价[J].四川地质学报,2004,24(4):241~244.
[5] 李赋屏.广西资源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地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战略[J].社会科学家,2003,104(11):105~108.
[6] 胡能勇,蔡让平.郴州飞天山国家地质公园旅游设计初探[J].江苏地质,2003,27(3):168~170.
[7] 江以平,赵 赣,魏 源.龙虎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学旅游资源特征与评价[J].江苏地质,2003,27(2):103~106.
[8] 陈安泽.旅游地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9] 地质矿产部环境地质研究所.中国旅游地质资源图(1∶600万)说明书[M].北京:地质出版社,1991.
[10] 赵 逊,赵 汀.从地质遗迹的保护到世界地质公园的建立[J].地质评论,2003,49(4):389~399.
[11] 罗春科,周永章,杨小强,等. 西樵山地质公园旅游景观形成、分类及其综合评价[J].地质评论,2004,24(4):387~390.
[12]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GB/T18972-2003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S].北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
[13] 李跃军.试论浙江临海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功能[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04(3):60~61.
[14] 罗成德,方海川,罗利群.金口大峡谷旅游资源评价与开发构想[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19(12):106~109.
[15] 余 菡,陈锦凤,刘 新.石林世界地质公园旅游资源评价与旅游产品规划设计[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6(6):102~105.
[16] 王清利,常 捷.西峡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J].地质找矿论丛,2004,19(2):139~142.
[17] 后立胜,许学工.国家地质公园及其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22(5):54~57.
[18] 甘枝茂,马耀峰.旅游资源与开发[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Review of Research on Geopark Tourist Resources
Qi Wufu
(Yunnan State Land Resources Vocational College,Kunming,Yunnan 650217)
本文以可持续发展为指导,以湄江国家地质公园为研究对象,结合国内外在地质公园研究方面的成果,指出了湄江国家地质公园在旅游开发和保护上出现的问题;同时借鉴其他地质公园建设的成功经验,对湄江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开发和保护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借鉴性建议。
关键词:
湄江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可持续发展
1湄江国家地质公园概况
湄江位于湘中腹地涟源市西北部,总面积约有130平方公里,是湖南中部地区唯一的国家地质公园,拥有3处国家级地质遗迹,20处省级地质遗迹,数百处其他地质遗迹,其岩溶地质遗迹的规模、种类、文化均具有全国乃至世界性意义。景区内主要的景点有观音崖、藏君洞、仙人府、塞海湖、十里画壁、龙泉峡、大江口水库等。1993年被批准为省级风景名胜区,2002年被批准为省级岩溶地质公园,2009年取得国家地质公园建设资格,先后投入1.8亿元进行地质公园建设,于2013年通过国土资源部正式命名验收,2013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湄江的地貌是低山熔岩地貌,在景区内现有的资源开发来看,除了有山水景观的开发,还有溶洞、峡谷的开发。自然资源主要是以山水和溶洞奇石为主。
2湄江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现状
2.1功能分区发展现状由于旅游业的发展,湄江镇的交通条件有了明显改善,目前主要是以公路交通为主。湄江地质公园的景点较为分散,景点之间的转换主要依靠自驾开车和游人的步行来实现。景区内建有停车场,但没有直接的入口。休闲区一般是居民的民宅,观赏区有长廊、游艇、观光车。景区内在2013年修建了一个小型的博物馆,馆内通过多媒体方式对地质公园进行了介绍,还陈列了许多奇石供游客观赏。
2.2管理模式发展现状2014年之前湄江国家地质公园的管理是实行国家直接经营模式,景区内设有管理区,是由湄江镇镇政府来设立管辖的,门票也是由政府来制定。景区的建设经费是有当地的乡镇府出资。2014年以后由私人出资竞拍,拿下了湄江国家地质公园的经营管理权利。所以现在它属于市场化管理模式,符合盈利性的经营与管理标准。
2.3景区设施建设现状景区内由一条公路贯穿始终,主要的景点例如塞海湖、龙泉峡、仙人府、大江口水库都围绕在十里画壁周围。往塞海湖上去就是陡峭的十里画壁,在山顶上设有一个大型的停车场,大约能同时容纳两百到三百辆的小轿车。山顶停车场旁边还有长、短途汽车站是通往市中心的一个交通枢纽。在山顶的主景区内还有农家乐,例如烧烤摊位的租赁。设立蒙古包的景区内的固定摊铺主要是在当地居民的住宅内。景区内设有乘凉亭子大小有十余处,休息区内主要是有长椅的设立,公园内各处景点均有长椅。在爬山的过程中山腰设有石凳。为了保障游客的安全,山路边还有木制的栏杆。
2.4景区居民对环境的认知现状由于景区内仍有大量的居民生活,所以当地居民对景区的环境也有重要的影响。目前当地大部分受过良好教育的年轻人都外出务工,留守的主要是老人、小孩以及务农的中年人等。由于知识水平有限,因此居民并未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3湄江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3.1资源利用不完全在湄江国家地质公园中资源的分布是比较零散的,景点与景点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距离。最主要的是湄江是一个地质公园,在地质知识的挖掘与展示方面,景区是没有利用完全的。只在景点集中地的湄江镇中心建立了一个小型博物馆,但博物馆内展出的物品也是少数,许多展厅被空出来了。
3.2功能分区不明确游客的观赏区和居民的居住区没有明显的界限。观赏区内没有明确的标志来指引游人来进行观赏,在停车场处也没有一个指定的入口。停车场乱收费现象随处可见。更值得一提的是在景点与景点之间的售票处也规划的不明确。在旅游进行的途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小商小贩对游客进行商品的兜售,他们是可移动的,没有一个固定的贩卖商铺。
3.3管理模式不成熟在湄江地质公园没有被开发之初它完全是一个当地居民所生活的场所,当时还不能够被称为一个景区。在管理上也是放任自由,在被批准成为国家地质公园以后,它的管理模式才由当地的镇政府所设定,并指派管理区管辖。但是,在设施建设、门票的设定和收取上面仍然存在着不规范,例如随意让游人进入,在门票的收取上没有一个规范的价格,收取的门票往往落入私人手中,当地居民人人都是管理者。
3.4当地居民保护意识薄弱因为在景区内居住着大量的居民,所以,环境问题的由来除了游客的责任外,居民是主要的原因。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土地的不合理利用,例如开荒、建设、无休止的掠夺、乱占土地等现象严重。
4湄江国家地质公园旅游开发策略
4.1正确处理资源开发保护利用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之中难免会有不能顾及到开发和保护两者关系的地方,在旅游开发中需要对景区的整个布局进行一定的调整。同时,在调整的过程中又不能够肆意地破坏,例如填湖造洲,就是将景区中的湖泊填埋一部分造就湖中小洲。湄江国家地质公园内的湖泊中会有鱼来供游人垂钓,但是不能大范围地撒网捕捉,到了放置鱼苗的时节要按时放入新的鱼苗。这些都是保证资源开发和利用两者之间保持平衡的有效办法。
4.2完善基础设施,挖掘地方特色,大力开发旅游产品景区内的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备,在景区内还可以多增加景区游览车,方便游人的游览。用餐的地点还可以增加,景区内的管理方可以出资建立景区用餐点。住宿环境由于是私人的旅馆,接待力和环境都不尽如人意,因此,可以引进私人的资金建设餐馆和酒店,将食宿的质量提升上来。
4.3规范景区功能分区严格规范景区建设,形成景区中的保护区。禁止开山采石,明确景区的游览功能以及保护区域。除了规划中所要求建设的观景台以及道路外,不允许增加其他人工设施,尤其是规范当地的民居建设。在景区内还应该有更多的提醒标志,例如禁止进入,禁止攀爬,此处危险等。再者,就是指路牌,路线图也应该增加,在景点处也要有景点介绍的图片。
4.4加强当地地质公园管理人才的培养对管理人员进行规定时期的培训,让他们重视起学习来。再对外招进一批有专业技术的管理人员,以专业来带动他们,利用榜样的力量来推动他们进行学习。只有在意识上引起重视了才能够对接下来的工作进行管理,例如制定科学规范的管理条例,针对自己本身,也针对游客。不管是在仪容仪表还是在接待服务等方面,管理人员也要学习到位。既能够进行行政管理也要能够进行一线服务。
4.5加强旅游地居民的宣传与科普教育就现在的形式来说,当地居民的意识还没有到达一个高度,没有清楚地意识到湄江国家地质公园是一个真正的旅游景区而不是一个他们可以随意进出和改建的地方。所以要由懂的人来进行讲解和宣传,当地政府可以不定期地举行知识讲座,邀请一些有名望的专家学者来参加,以一个愉快的方式来进行宣传。
参考文献
[1]MillerNP.USNationalParksandmanagementofparksoundscapes[J]:Areview.AppliedAcoustics,2008(2).
[2]后立胜,许学工.国家地质公园及其旅游开发[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5).
[3]王立操,江海旭.大连市地质旅游资源评价及可持续发展研究[J].河南科学,2011(2).
[4]韩小荣.云台山地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J].鸡西大学学报:综合版,2010(5).
[关键词]鄂伦春旗自治区级地质公园;地质遗迹;研究与评价
一、地质背景及地质遗迹特点
(1)地质遗迹典型性
鄂伦春地质公园地处大兴安岭南麓,自然环境优良,生物类型多样,物种丰富。野生动物人类和谐共生存,构建了一个优良的生态环境。诺敏河园区内的火山地质遗迹景观壮美、奇特,火山、火口湖天池、石塘、石海及大峡谷等保存完好。从科学的角度讲,这些地质现象记录了地质历史演变过程中大量的自然变迁信息,对研究近代大兴安岭构造和环境演化意义重大。
(2)观赏性
诺敏河火山群绝大部分区域仍然保持原始自然状态。植被覆盖率几乎达100%。这里山峰耸立,群山环抱,水量充足,水系发育,河流纵横,碧水澄澈,波光万点,林海浩瀚,河谷草甸植被茂盛,林荫间山花艳丽,气候宜人,没有污染,没有喧嚣,有的只是大自然赐予的群山峻岭,翠绿欲滴的树林,是人们旅游观光的理想地之一。
(3)系统性和完整性
鄂伦春境内众多的景观资源中,不仅有内涵丰富的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丰富多彩的生物景观资源、绚丽多姿的水体景观等众多的自然景观资源,而且还有众多浓郁的民风民俗、古人类遗址和传奇迷人的神话传说等人文景观资源。这两种景观相互组合,互相补充,相得益彰,共同构成鄂伦春的整体景观资源系统。峡谷与多级瀑布互成一体,意境深远;山谷与地质遗迹互为补充,趣味迥异。鄂伦春众多的景观资源,不仅单个景观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科学性,而且它们所构成的景观组合群,配套类型多样,组合好,既体现了单个景观的价值,又使其原有的景观价值得到了升华,从而更好地体现出景观资源的整体优势和价值。
(4)社会、经济和环境价值
合理、有效地开发鄂伦春地区的地质遗迹资源,能够提高公园的科学含量,带动公园旅游业的发展,从而促进地方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然而地质遗迹资源具有不可再生性,一旦破坏则无可挽回。所以在体现地质遗迹的经济、社会价值的同时,提升人们的保护意识,避免对地质遗迹的破坏造成无法弥补的环境损害。
二、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现状
区内地质调查工作始于二十世纪50年代末,但系统的地质矿产调查主要在二十世纪70年代以后,1980年1:100万《黑龙江省及其邻区地质图》资料较系统,大致建立了区内基本地层系统及侵入岩序列。1993年由黑龙江地矿局区调一队对1:20万达来滨幅进行过部分区域地质调查,但资料零星,未正式出版。2005年黑龙江省地调院完成的1:25万诺敏河幅地质图,对区内地层、侵入岩及构造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建立了本区的构造格架,资料较系统,将第四纪玄武岩,经区域对比,均归为晚更新世大黑沟组,并对火山岩岩石和火山口构造进行了一定研究,反映了对新生代火山岩的最新成果。但对火山地质遗迹的调查研究很少。保护区由于地处大兴安岭深处,属原始森林区,通行困难,以往工作程度低,加之人员稀少,人类活动有限,因此,区内火山地质遗迹基本上还是原始状态,未遭受破坏。另外,火山群大部分地区20世纪80年代就建立了自然保护区,这也使火山地质遗迹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有效保护。但近年来,有些地方已被开发成旅游点,故应立即实行有效地保护,坚持科学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达到地质遗迹生态环境保护、开发以及社会和经济效益的最佳配置。
三、地质遗迹保护存在问题
(1)地质遗迹现状
鄂伦春自治的的地质遗迹、地质景观资源十分丰富,并于2010年申报成立了鄂伦春自治旗自治区级地质公园。景点的地质遗迹保护和规划建设基本未开展,因而基本尚无保护措施。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兴起,分布于宜里~乌尔其汗林区公路沿线的景点也开始有游人涉足。个别景点,如四方山多有游人前往,地质遗迹也面临着人为破坏。分布于其它地点的地质遗迹、地貌景观虽然基本处于原始状态,未得到有效开发,但部分地段亦然有游人光顾,随着旅游业的发展,位于旅游线路上的地质遗迹遭受人为破坏的威胁将会增加。鄂伦春火成岩洞穴(嘎仙洞)现已做为文物进行了一定保护,但没有做为地质遗迹进行过调查研究,因此,其地质特征和成因均不清楚。也未按火成岩洞穴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保护,局部如洞口已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应尽快开展调查研究,合理规划、科学保护。“冰川”遗迹尚未开展系统的调查研究,是否为冰川还有待研究,加之通行困难,保护工作还未开始。火山地质遗迹的基础调查研究工作刚起步,至今未列入国家或自治区保护范围。随着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以及科学素养的提高,人们渴望对火山资源有更多的了解,根据国内对火山资源开发利用的经验教训,建立保护区,才能实施有力的保护。
鄂伦春地质遗迹处没有污染,没有喧嚣,有的只有大自然赐予的形态奇特的火成岩洞穴、冰川遗迹、火山和翠绿的原始森林,是地质学、植物学、动物学以及生态学家等开展科学研究的圣地,也是大众旅游观光的理想地之一。
[关键词]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岛
[中图分类号]P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52-0131-03
鉴于上海崇明岛独特的地质地貌景观,2005年9月国土资源部正式批准成立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经过近3年的建设,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于2008年4月揭牌开园。公园范围涵盖整个崇明岛,面积约1200平方千米,是目前上海唯一的一个国家地质公园。
1 博物馆岛概念由来
博物馆岛的概念来自于德国。德国首都柏林市中心施普雷河的支流上有个面积近1平方千米的小岛,因荟萃了柏林老博物馆、德国历史博物馆、国家美术馆、博德博物馆和佩加蒙博物馆等德国博物馆的精华,被称为“博物馆岛”。
本文所称的崇明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岛,是指在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建设一系列表现该地质公园地质地貌特征及演化历史和人文资源特征,以及反映中国地质公园事业发展状况的博物馆群,使崇明岛成为地质公园主题博物馆聚集的、具有特定科学内涵和景观资源的岛屿。
2 建设博物馆岛的作用
2.1 弥补景点的弱可视性
崇明岛是冲击沙岛,地势平坦。所以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既没有名山大川,也没有碧海金滩。虽然崇明岛之下的基岩、断裂、厚达400米的沉积物等地质遗迹蕴涵了丰富的地质内涵,但是这些地质遗迹都埋在厚厚的泥沙沉积之下,出露地表的基岩、断离、第四纪自然露头几乎没有,因此这些地质遗迹具有弱可视性和不易被观赏性。另外,三角洲地貌和大河分流、河口浑浊带等动力现象的范围非常大,人的视域不可能观看到这些自然现象的整体行为,只能是“一孔之见”,所以这些宏大的地貌遗迹也具有弱可视性。尤其在崇东和崇西地区,自然景观单调,观赏性差,对观众的吸引力不大。在崇明岛地质公园建设过程中,能否通过创新型的设计和开发,打造具有独特吸引力的观赏点,弥补可视性较弱的缺憾,成为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影响力大小的重要因素。
2.2 充分发挥地质公园科普教育的功能
科普教育功能是地质公园的基本功能之一。一般来说,博物馆具有收藏、展示、教育、研究、休闲等功能。而地质公园博物馆主要是通过对地质公园的科学解读、深入剖析以及专业、全面和细致的展示,让人们了解和探究地球的历史和奥秘,发现和欣赏地球演变留下的鬼斧神工般的地质遗迹,进而让人们认识自然规律,掌握地学知识,提高保护和利用自然的意识。因此,围绕地质公园主题建设多种题材和视角的博物馆,能让人们全面掌握相关科学知识,增强科学普及的力度,实现科普教育的功能。
2.3 积极推动中国地质公园事业的发展
中国一直是世界地质公园体系建设的积极支持者和参与者。中国地质公园事业的发展需要国际、国内的广泛交流和合作,也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尝试推动地质公园建设的多样化和现代化。建设地质公园博物馆岛是地质公园建设中的一个新的尝试。它既能弥补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的某种先天不足,又能为中国地质公园事业的国际国内交流创设一个新的平台,必然会对中国地质公园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3 崇明建设博物馆岛的优势
3.1 都市旅游的延伸和组成部分
博物馆是都市旅游的重要资源。世界很多城市因其种类繁多、展品丰富、地位特殊的博物馆而成为游客的旅游目的地。如美国的芝加哥、英国的伦敦、法国的巴黎等。近年来上海的博物馆对游客的吸引力也在不断加强。
目前,上海都市博物馆总数已经超过100家,参观人数逐年提高,2008年已达1117万人次。但都市中每万人拥有博物馆数只有0.06座,与世界城市相差10倍,人均占有率低。上海科学类博物馆只有3家。以上海科技馆为代表的科技类博物馆深受广大游客和市民的欢迎,参观人数每年都有新的突破,表明科学类博物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如下表所示。
3.2 成熟先进的展会技术
上海世博会的举行更是增强了上海博物馆建设和展示的能力,能为崇明建设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岛提供专业和技术支持。
(1)整体规划和展馆设计
上海世博会的整体规划建设突出了绿色、环保、生态、节能、和谐宜居的理念。世博会场馆建设中采用了大量太阳能、冰蓄冷、江水源、地源热泵等最新环保科技,将绿色、低碳融入世博会的各个方面。
在展馆设计方面,备受关注的中国馆主题是“东方之冠”,突出体现了生态环保和科技创新。斗冠造型形成了一个天然的遮阳体,减少了热量进入室内,超白透明的玻璃加大了透明率,减少了玻璃对周边环境的辐射影响;采用冰制冷技术,夜间制冰,白天制冷;采用中水回用技术、雨水收集技术、绿色建筑材料等多项新技术和新材料,符合环保节能理念。
其他参展国也大都带来了本国最新的科技成果。英国馆所有的建筑材料都可循环利用,整个建筑的碳排放量为零。日本馆专门为上海世博会开发了40多项最尖端的建筑技术。意大利采用了一种最新发明的多样化材料――透明混凝土,可以形成不同透明度的渐变,还能随时感知建筑内外部的温度、湿度等。
(2)新能源的运用
上海世博会为了突出绿色世博和低碳世博的理念,重点开展了清洁能源技术的科技攻关和大规模示范应用。
①半导体照明技术的运用
在世博城市最佳实践区及一轴四馆的景观照明将完全采用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整个园区80%以上的夜景都采用LED。这里已成为全球最大的LED示范区。大量采用的LED照明也为世博园区节约了不少能源,LED灯的节能率超过60%。
②太阳能的运用
以主题馆为例,主题馆的太阳能光伏发电站总装机容量为2825KW,是亚洲单体建筑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建筑一体化发电站,大大减少了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
(3)科技创新
2007年开始启动的上海世博会暨世博会历史回顾展上的多媒体展示手段的运用已让我们有很大的惊喜了。立体电影回放经典镜头、纱幕电影带来视觉冲击、环形屏幕讲述未来、虚拟翻书。一项项多媒体展示手段精彩生动地把世博的概念形象展示在参观者面前。2010年上海世博会成功开设了网上世博会,数字博物馆的理念再次获得了技术支撑和推广。
以传播科学知识为己任的地质公园博物馆也可以采用数字博物馆的手段,以突破传统博物馆的展示理念和方法,快速、远程、全覆盖地传播博物馆信息,使地质公园博物馆不仅在内容上,而且在形式上呈现新的生机和活力。
3.3 丰富的博物馆资源
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地质和人文资源丰富。因此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可建设多种主题的博物馆,一方面可以提高其科普和科研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可以强化其地质景观的可观赏度,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该岛地质景观可视性较弱导致的对游客吸引力不足的缺憾。
(1)河口沙洲水文化馆
用于展示世界河口三角洲的发育与地貌景观,重现长江三角洲的发育演变,展现崇明岛典型的淤泥质海岸潮滩地貌景观以及崇明浓郁的围垦文化,成为进行崇明岛地质遗迹科普知识,保护教育的研究教育基地之一。馆内可以保存崇明裕安村的古沙堤的沉积物标本,模拟潮汐的形成过程及潮汐过程中波痕的形成和潮滩的发育过程。
(2)世界河流博物馆
以世界河流独特的自然生态、水利工程及文化遗迹为主体的综合型博物馆,是具有长江口地域特色和上海大都市特点的地质生态旅游教育科普基地。该馆可由河流自然分馆、河流水利工程博物分馆、河流文化博物分馆和河流灾害博物分馆等几个分馆组合而成。
(3)崇明岛潮滩湿地科普教育馆
利用多种手段展示湿地生态系统的组成、生态功能等多种科学知识。如可利用沙盘制作技术和DEM技术,模拟制作西沙地质科学景观区的模型,再现潮滩各种潮沟、潮滩、植被分布状况。利用动植物标本制作技术,制作潮滩典型的动植物标本,还可以展示湿地生态恢复和引鸟工程的科普知识。
(4)长江口鸟类生态博物馆
可分为三个展厅。第一展厅展示东滩及长江口鸟类资源,第二展厅主要展示东滩的植物资源、底栖动物资源等,第三展厅主要展示东滩湿地形成、生态演替、生物多样性状况、湿地价值、湿地保护、湿地的可持续发展,使之成为上海市科普教育和环境教育的基地。
(5)崇明岛民俗文化博物馆
崇明岛水土洁净,空气清新,自然风光优美,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有许多自然、人文历史古迹。其中著名的景观有东平国家森林公园、明珠湖、瀛洲公园、金鳌山、澹园等自然风景区;学宫、寿安寺、广福寺、寒山寺、唐一岑墓等人文历史古迹。同时也是人类围垦规模最大的地带。历来是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和人文科学最理想的教育环境和场地之一。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生存环境也造就了崇明独特的人文气质和风俗传统,形成了崇明岛独特的民俗文化。如崇明的扁担戏是我国仅存的单人布袋木偶戏,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崇明多姿多彩的民俗文化也应得到保护和展示。
(6)中国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
目前中国已批准设立152个国家地质公园,它们从各个角度表现了我国丰富多彩的地质地貌特色,体现了中国地质科研工作者辛勤工作的成果。在崇明岛规划建设中国地质公园博物馆,通过现代科技手段,荟萃和展示中国地质科学的成果,展现中国丰富多彩的地质地貌景观中的精华,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绘就人类追求文明进步的灿烂画卷,使之与反映崇明本土地质、人文资源特色的博物馆相映成辉。
中国地质公园博物馆的建立,不仅能充分利用上海崇明岛独特的地理人文优势推动中国地质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对改善中国的国际形象,提高中国在地质科学领域的国际地位也将产生无可替代的作用。
(7)世界地质公园交流展示馆
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事业是世界地质公园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中国特殊的地质环境和在世界地学研究领域的崇高地位,以及中国在世界地质公园事业中的积极努力和贡献,中国应该继续为世界地质公园事业的发展起到新的推动作用,建立世界地质公园交流展示馆无疑是有必要的。这一交流展示馆可以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合作建立,用于介绍世界地质公园的发展历程,及各国在地质公园事业中的成果和经验,展示各国具有特色的地质公园景观,推动世界各国在地质公园领域及地质环境保护领域的国际交流和合作,举办相应的国际论坛,真正实现创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目标。
3.4 博物馆岛的集群优势
(1)聚集效应
在一个地方聚集多座博物馆,形成多种主题会聚的博物馆群,使得涵盖的知识更加丰富,知识领域跨度更大,能引发更多不同兴趣爱好者和研究者的注意。当博物馆融入了都市居民的生活,就能够唤起他们对本土文化传统、历史传承的热爱与追求,形成一种具有明显精神特征和高文化水准的都市人群。
(2)提升效应
通过博物馆的建设可以使一个城市原有的人文元素和历史价值得到质的提升和飞跃。特别是博物馆群的产生,使各博物馆价值发生叠加甚至乘数效应,并且形成具有特色的博物馆旅游线路,使人们了解上海这座时尚、年轻的国际大都市悠久的地质形成过程。
(3)品牌效应
形成博物馆群,打造博物馆岛品牌,吸引更多投资者对博物馆岛的投资,同时也使崇明成为地质研究的基地。使崇明地质公园博物馆岛成为崇明国家地质公园的名片,崇明国家地质公园成为崇明岛及上海的名片。形成一系列的品牌效应,拉动崇明各产业的发展。
(4)辐射效应
博物馆岛的建立对解决当地就业、当地历史文化提升、当地景区收益的拉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村的文化发展,以及崇明岛的旅游发展和城乡统筹等方面,都将起到辐射效应。
(5)公益效应
博物馆是对文物标本收集、保藏、研究、陈列、展示和传播文化科学信息,为社会服务的文化教育机构。公益性是博物馆必须始终坚持的宗旨。博物馆岛的建设能树立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公益性的形象,提升崇明岛国家地质公园的积极效应。
4 地质公园博物馆建设原则
《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指南和标准》指出,地质公园必须提供合作制各种工具或活动来向公众传播地学知识和环境保护理念。地质公园博物馆在规划设计阶段比较容易沿着科学教育和科学普及的思路,在结合户外游憩与大众旅游服务需求的同时,为普通游客的旅游活动增加科学知识含量,并最终促成以科学旅游取代神话旅游的知识经济时代潮流。地质公园博物馆要更加注重再现地球历史,揭示自然规律,传播地学知识,提高人们保护和利用自然的意识。通过对地质公园科学解读,让人们从中了解和探究地球的历史和奥秘,在地质公园的科学保护、合理开发、监督管理、永续利用方面发挥督导功效。
地质公园博物馆展品主要是大量的地质标本,对标本的选择、标本的组合、标本科学内涵的挖掘、标本与解说词的匹配效果等,都需要深入研究。在博物馆的建设过程中,要强调环境伦理,呼唤生命关照,借用生态博物馆的理念来构建公园社区和谐的人地关系,促进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维基百科.柏林博物馆岛[EB/OL].(2010-3-31).zh.省略/.zh-cn/%E5%8D%9A%E7%89%A9%E9%A4%A8%E5%B3%B6.
[2]万钢.科技创新与世博会[N].文汇报.2010-03-13(8).
[3]胡.上海世博会将成世界专利技术大舞台[N].中国知识产权报.2010-03-10(7).
关键词:云南;地学资源;地质公园;发展
云南北依青藏高原,南向中印半岛(包括东南向两广丘陵)倾斜,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云南的地貌以山脉为骨架,呈掌状分布、阶梯状逐级下降;山地和高原地形构成云南地貌的主要特征,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云南大地构造处于欧亚、印度洋、太平洋三大板块的汇集地带,西半部属于地壳活动性强的特提斯―喜马拉雅山带,东半部属于地壳稳定或半稳定的古老地台及环太平洋带,并受到了雅鲁藏布江缝合带的影响,造就了云南多样化的地质特征,可以说是一个活的地质博物馆。全省共有重要地质遗迹806处,其中:基础地质类407处、地形地貌类364处、地质灾害类35处。
一、云南地质公园的地学特征
云南各个地质时期的构造活动频繁活跃,带来了大量的地质活动遗迹和景观。西北部处于三江褶皱系南部、冈底斯―念青唐古拉褶皱系南部云南省境部分、松潘―甘孜褶皱系中的玉树―义敦褶皱带南部,平均海拔4500米左右,形成了高山大川、江河纵横为特征的地形地貌,此为云南地形的第一阶梯。这一地区二、三级构造单元常以深断裂为界,形成了怒江大峡谷、虎跳峡大峡谷等世界级地质构造景观和“三江并流”的地质奇迹。第二阶梯为奔子栏―格咱一线以南至永平―下关―宾川以北,平均海拔3500米左右,其特点是深切稍有收敛,山峰矩阵罗列,纵深断裂伴随较为典型的地质构造变质,辅之以混合岩化作用或混杂堆积,使高山沉陷湖泊和丹霞地貌时有出现,丰富了云南地学资源的类型。在这一阶梯上,分布着云南最具地学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众多地质奇观:老君山、玉龙雪山、苍山、洱海、泸沽湖、腾冲火山遗迹,云南地质公园的相当一部分就分布在这一地区。第三阶梯以滇东高原为主体,是残留的古夷平面,平均海拔2400米左右。这一阶梯同样极富地学、地史学与古生物学意义:石林奇观、抚仙湖出现在这一阶梯,禄丰恐龙化石、澄江帽天山古生物群化石等均集中出现于此,是云南地学旅游的又一富集区。第四阶梯在省境南部、东南部一带,由海拔1200m~1400m的低山和河谷、盆地组成。此区域喀斯特地貌与上一阶梯承接,并有发育较为完善的岩溶地貌,有九乡峡谷洞穴地质公园、泸西阿庐地质公园、罗平生物群地质公园等国家级地质公园。
云南目前共有两处世界地质公园:石林世界地质公园(2004)、苍山世界地质公园(2015)。有10处国家地质公园:石林地质公园(2001)澄江动物化石群地质公园(2001)、腾冲火山地质公园(2002)、禄丰恐龙地质公园(2004)、玉龙黎明-老君山地质公园(2004)、大理苍山地质公园(2005)、丽江玉龙雪山地质公园(2009)、九乡峡谷洞穴地质公园(2009)、罗平生物群地质公园(2011)、泸西阿庐地质公园(2011)。第七批国家地质公园资格名单已于2014年1月15日公示,共22处,云南无入选者。
云南地质公园从地学特征看,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地质学典型地貌与地质奇观类,共三处:苍山世界(国家)地质公园、玉龙黎明-老君山国家地质公园、丽江玉龙雪山国家地质公园。苍山地质公园被誉为“天然地质史书”、“地质构造博物馆”,其丰富的地质遗迹资源,对于沉积学、地貌学、构造学、岩石学以及地球历史等地质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苍山高山黄杜鹃景观更是独步天下。老君山国家地质公园的高山丹霞地貌,是国内迄今为止已发现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丹霞地貌区;该景区内还有丰富的冰川地貌、金沙江河谷地质地貌景观、侵蚀地质景观、丹霞峰丛、岩浆岩节理等多样化地质景观。
第二类:古地史演变遗迹类,共二处:石林世界(国家)地质公园、腾冲火山国家地质公园。石林保存和展现了最多样化的喀斯特形态,高大的剑状、柱状、蘑菇状、塔状等石灰岩柱是石林的典型代表,此外还有溶丘、洼地、漏斗、暗河、溶洞、石芽、钟乳、溶蚀湖、天生桥、断崖瀑布、锥状山峰等,几乎世界上所有的喀斯特形态都集中在这里,构成了一幅喀斯特地质地貌全景图。腾冲火山地质公园以古火山遗迹和与之伴生的地热泉为主要特色,现有97座火山体。其中火山口、火山锥保存完整的有25座。
第三类:古生物化石遗址类,共三处:澄江游锘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禄丰恐龙国家地质公园、罗平生物群地质公园。澄江动物化石群地质公园拥有保存完整的寒武纪早期古生物化石群,涵盖16个门类、200余个物种化石,是了解寒武纪早期海洋生命景观,研究地球早期生命起源、演化、生态的珍贵证据。禄丰恐龙地质公园号称“恐龙之乡”“化石之仓”,是世界著名的恐龙化石出产地之一,科研价值和科普价值都极为突出。
第四类:岩溶地学资源类,共二处:九乡峡谷洞穴国家地质公园、泸西阿庐地质公园。九乡峡谷洞穴国家地质公园是中国西南岩溶高原地形地貌演变进程的代表性区域,具有国际典型意义的高原流域峡谷洞穴系统。泸西阿庐地质公园拥有亚洲最壮观的溶洞之一泸西阿庐古洞,其地下洞穴喀斯特地貌极具特色。
若以稀缺性而言,第二类地质公园最具特异性。特别是石林因其发育演化的古老性、复杂性、多期性和珍稀性以及景观形态的多样性,保存和展现了最多样化的喀斯特形态,成为世界上反映此类喀斯特地质地貌遗迹的典型范例,同时也成为“石林”这一专有地质学名词的起源地。若以地学价值、美学价值、旅游价值而言,第一类地质公园可说是旅游开发中的“当红小生”。以此为基础,加上滇西北地区独具特色的白族、纳西族、摩梭人等少数民族风情,构成了滇西北黄金旅游线并长盛不衰。第三类地质公园科普价值独领,但游客类型相对小众。第四类资源具有自身特有的高原岩溶地貌特色,但容易被周边省份更负盛名者如织金洞等屏蔽。
二、云南地质公园的发展前景
1. 打牢基础、谋求升级是云南现有地质公园未来一个时期的发展方向。中国目前已有世界地质公园33处,数量在世界各国中名列前茅;33处中云南有两处,属于中上水平。值得注意的是,已经获得国家地质公园称号或在建的项目,都铆足了劲想冲击世界地质公园的荣誉称号,因为这被认为是名利双收的事情。云南省的国家地质公园中,目前至少有腾冲火山国家地质公园、禄丰恐龙国家地质公园、澄江动物化石群国家地质公园、玉龙黎明-老君山国家地质公园等四个地方在跃跃欲试;但每年通过两处左右的速度,注定了这将是一个漫长的等待过程。如何提升景区内在质量和管理水平从而间接提升竞争力,对这些地方可能更有现实意义。
2. 制定标准、完善体系是未来云南地质公园体系建设的主要着力点。在云南省地质公园体系中,目前尚缺少省级与县级这十分重要的两环。过分倚重世界级和国家级,忽略省级地质公园的建设,显然不利于地质公园体系的完善和发展。像云南这样地学资源丰富的省域,建立省级地质公园评建标准,建设30个左右的省级地质公园,不仅必要而且可能;省政府应授权国土资源厅,加快推进这方面的工作。同时,通过试点,审慎稳妥地推进县级地质公园建设,在全省建成50个左右县级地质公园,从而完善云南省地质公园体系,不失为一件有意义的事情。
3. 保护优先、有序开发是地学资源与旅游业发展联动的必然出路。区域经济发展,助推脱贫攻坚任务完成,都需要加快推进地学资源市场化开发步伐――主要途径在当前就是旅游开发,具体实现形式则为地质公园或地学景区建设。以保护为前提,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指导下,加强规划引领、加快地学旅游资源开发,在政策、措施和节奏上作必要的提速,一定时期内不失为可以考虑的策略。
关键词:地质公园;系统集成;内涵;框架模型
作者:黄松,广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桂林。541001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9)02-0179-005
一、引 言
地质遗迹是地球46亿年演化历史的遗存,是具有极高美学价值和重要科学价值的自然遗产和旅游资源。为了保护与合理开发珍稀的地质遗迹资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9年正式启动了“世界地质公园计划”(UNESOD Geopark Programme),并将地质公园界定为“以稀缺性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深厚人文底蕴的综合性公园”,同时强调建立地质公园在“保护地质遗迹,推动地方经济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地质公园已成为当今旅游市场上的生力军。地质公园研究得到国际学术组织的高度重视,成为倍受关注的新兴研究领域,并在中外学者的努力下积累了一大批有价值的研究成果。随着研究的逐步推进,科学方法论的指导对于地质公园研究发展的重要性日益显现。
系统集成方法论的出现是20世纪人类方法论的重大突破。同机械论方法不同的是,系统集成方法着眼于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及建立在这种联系基础之上的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系统集成方法的应用因从根本上解决了传统牛顿机械论在认识复杂系统方面遇到的难以逾越的障碍而倍受科技界、产业界的关注,并作为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各个层面得到广泛的应用,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基于此,本文尝试将系统集成理论引入地质公园研究领域,从地质公园系统的结构入手,从概念、定位、属性、与狭义系统集成的区别和联系等方面界定地质公园系统集成的内涵,进而构建包含宏观目标层、中观单元层和微观过程层三个层次的地质公园系统集成理论框架模型,试图以此回答何为地质公园系统集成、地质公园研究为何需要系统集成、地质公园系统集成集成什么等关键性问题。以期实现地质公园研究方法论上的创新尝试,为地质公园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先进、科学的方法论指导。
二、地质公园系统结构
我们把极其复杂的研究对象称为“系统”,即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而且这个“系统”本身又是它所从属的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任何系统都是有结构的,所谓结构,是指系统的各个要素相对稳定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亦即系统内部的组织形式、结合方式和秩序。这种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实质,就是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和传递。
地质公园系统作为一个具有多重功能的复杂系统,具有自己特殊的结构组成。概括起来,地质公园系统是一个由资源、开发、保护、管理四个子系统构成的结构严密的复杂系统,其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在地质公园系统结构中,资源、开发、保护、管理作为四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要素构成了系统的内部要素组织方式。这种组织方式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并包含了四者之间发生联系和作用的方式,也隐含了系统内部各子系统组成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相对次序。地质公园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及其与外部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等相关因子之间时刻进行着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维持着地质公园系统动态平衡和稳定。
三、地质公园系统集成的内涵界定
(一)地质公园系统集成的概念
地质公园系统集成(GeDpark system Integration)是将地质公园视为一个由资源、开发、保护、管理四个子系统构成的开放性复杂系统,为实现系统整体功能最优的目标,充分整合、调控地质公园系统中各相关子系统及其要素的理论、方法与技术有机集合的完整体系,其要义可概括为:增强整体功能,提高有机关联,把握过程变化,重在协调匹配。
(二)地质公园系统集成的定位
地质公园系统集成是把地质公园视为一个复杂的开放系统,从系统角度把组成地质公园的各子系统及其要素集成起来,从战略角度把地质公园的资源、开发、保护、管理策略的制定、实施与控制集成起来,从而推动地质公园系统整体功能最优目标的实现。
(三)地质公园系统集成的属性
地质公园系统集成的属性可归纳为以下六个方面:全局性。表现在地质公园系统集成从地质公园系统的整体出发,着重对影响系统全局的资源、开发、保护、管理等核心集成单元进行集成;综合性。地质公园系统集成涉及资源集成、开发集成、保护集成、管理集成等集成单元,单纯针对某一单元的优化均无法实现地质公园系统整体最优,而必须采用系统集成的方法对各集成单元进行综合集成;复杂性。地质公园系统集成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复杂性是地质公园系统集成客观存在的基本属性;层次性。不同层次的地质公园系统集成具有不同的特征、性质和内容;动态优化性。地质公园系统集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系统工程,强调对地质公园系统的持续整合和调控,并以地质公园系统整体功能最优为最终目标;进化适应性。是由地质公园系统的自组织性决定的,表现在地质公园系统集成在适度的弹性范围内可进行调整,以适应地质公园系统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
(四)地质公园系统集成与狭义系统集成的联系和区别
地质公园系统集成与狭义系统集成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两者的联系表现在:地质公园系统集成与狭义系统集成都运用了系统集成的哲学思想;都涉及各个集成单元的方方面面;都具有高度的复杂性。两者的区别表现在:地质公园系统集成是对地质公园系统这一特殊类型系统的集成,而狭义系统集成是指对工程技术系统的集成;地质公园系统是一个由资源子系统、开发子系统、保护子系统、管理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而工程技术系统则是一种纯粹的物理系统;地质公园系统集成需要运用综合集成,而狭义系统集成只是一种技术集成;地质公园系统集成理论属于软科学理论,而狭义系统集成理论属于硬科学理论。
四、地质公园系统集成单元及其耦合关系
(一)地质公园系统集成单元
与地质公园系统的资源子系统、开发子系统、保护子系统、管理子系统相对应,地质公园系统集成单元由资源集成(Resoutses Integration)、开发集成(Development Integration)、保护集成
(Protedtion Integration)、管理集成(Managrment Integration)四个部分构成,分别是实现地质公园系统整体功能最优目标的各种资源要素(地质遗迹资源、生态环境资源和人文环境资源等)、开发要素(总体布局、形象策划、市场营销、产品设计、设施建设等)、保护要素(地质遗迹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环境保护、其他资源保护等)、管理要素(地质遗迹管理法律体系、地质公园管理模式、地质公园投融资体制、地质公园管理信息系统、地质公园教育科研体系等)的集成。
(二)地质公园系统集成单元的耦合关系
空间耦合关系:堆栈是计算机科学中的一个概念。指在内存中开辟的一个按照后进先出原则组织的一个专用区域。本文将其引入地质公园研究领域,用地质公园系统集成堆栈(图2)对地质公园系统集成中资源集成(RI)、开发集成(DI)、保护集成(PI)、管理集成(MI)之间的空间耦合关系进行直观表达:资源集成(RI)属于地质公园系统集成中的基础集成,位于在地质公园系统集成堆栈中的最底层;开发集成(DI)和保护集成(PI)属于地质公园系统集成中的应用集成,位于地质公园系统集成堆栈的核心部位;管理集成(MI)属于地质公园系统集成中的组织集成,位于地质公园系统集成堆栈的最顶层。
逻辑耦合关系:基础集成是地质公园系统整体功能最优的资源保障。基础集成除了有组合的含义。更有集中、突出重点之意,基础集成的过程是不同类型资源相互激发和协同作用的过程,是实现地质公园中各类型地质遗迹资源,以及地质遗迹资源与生态环境资源和人文环境资源等其他资源有机整合,从而创造地质公园综合资源优势的过程;应用集成是地质公园系统集成中以保护、开发为核心内容的实施操作。从应用集成内部来看,包括开发集成和保护集成两部分,是开发集成和保护集成各要素的有机整合。从整体来看,应用集成处于地质公园系统集成中承上启下的核心位置,既是对基础集成实施的保护、开发操作,又是对组织集成措施的响应;组织集成是地质公园系统整体功能最优的措施保障,是实施基础集成与应用集成的关键。组织集成不仅是其内部诸要素的有机整合,同时还通过有效的沟通实现地质公园系统集成中资源集成、开发集成、保护集成、管理集成等各个集成单元之间的有机整合。
五、地质公园系统集成框架模型
【关键词】鞘褶皱 洞穴群 成因分析
在桐柏山地质公园桃花洞景区深切河谷地貌的太古界变质表壳岩系小寨片麻岩陡峭岩崖壁上,分布着大小不同、深浅不一的“洞穴”或“壶穴”,构成独具特色的洞穴群地貌景观,不仅极具观赏性,更是研究我国“壶穴”不同类型、成因不可多得的理想场所。由于该洞穴群成因与桐柏山造山带伸展构造变形形成的“鞘褶皱”密切相关,因此,深入研究桃花洞景区洞穴群类型及成因,既有助于了解桐柏山造山带形成与演化,同时可进一步提高桐柏山地质公园科学研究内涵和开发“洞穴群”旅游资源。
1桐柏山地质公园鞘褶皱洞穴群地质遗迹形成的自然地理环境
桐柏山属秦岭东延的余脉,山脉走向西北-东南,主脉位于鸿仪河-桐柏县城南侧一线。太白顶为桐柏山主峰,海拔1140m,向东北延伸依次形成低山、丘陵和盆地。地势以南侧边缘最高,东北部最低,由西向东总体依次降低。由于受西北-东南向断层的影响,山体边界十分整齐,形成山坡陡、山脊窄、群峰高耸的地貌形态。山体北侧为淮河及众多支流的发源地,河流横切山体,形成一系列深切河谷和近南北向的山岭,山势雄伟壮观,深切河谷多呈“V”字型,因落差大常形成瀑布。
桐柏山地质公园属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的季风型大陆性温湿气候,兼有南北气候特点。
桐柏山地质公园内主要属淮河水系,桃花洞景区淮汉鸳鸯池所在地是淮河与汉水的分水岭,东为淮河流域淮河水系,西属长江流域汉水水系。大气降水大部分成为地表径流,少量渗入地下。
2桐柏山地质公园鞘褶皱洞穴群地质遗迹形成的区域构造背景
桐柏山地质公园区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间的东秦岭一大别山碰撞造山带的中段。在漫长的地质演化过程中,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经历多次的伸展裂解、汇聚拼接,直到印支期在陆内俯冲作用下全面碰撞造山,形成独具特色的、结构复杂的东秦岭-大别山造山带。也是我国地质、气候、生物、地理的南北天然分界线,是了解中国大陆造山带形成与发展史的重要窗口,是研究板块构造的良好基地。
据黄少英等人研究,桐柏山由一系列镶嵌拼合的构造条块组成,自太白顶向北依次可分为桐柏山(CC)、鸿仪河(Hp)、蒋庄(Dy+Nw +Gs)、瓦屋庄(Ql)和朱庄五个形成于不同时代、不同构造环境,具有不同沉积-岩浆建造和不同变形变质历史的“岩片”,各“岩片”之间由区域性大断裂(韧性剪切带)所分割。尤其是鸿仪河高压岩片(HP)及固庙、松扒大断裂(韧性剪切带)尤为重要。这些“岩片”和区域性大断裂(韧性剪切带)构成了桐柏山地区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缝合带主要构造地质形迹景观。它们发育典型,并且反映板块碰撞缝合造山带成因和形成过程的各种标志齐全,在地质意义和观赏价值两方面都非常稀珍贵。
3 桐柏山地质公园桃花洞景区鞘褶皱洞穴群的成因分析
鞘褶皱是2O世纪7O年代研究韧性剪切带时发现的一种新型的A型褶皱,对鞘褶皱而言,由于变形介质一般由变质岩或未完全冷却的岩浆岩组成, 其粘性较低,“滑移褶皱极限”(指在剪切滑移运动过程中出现褶皱到产生断裂的临界值) 较高,允许出现较大剪应变值(γ)的物性特征,导致它可在长程滑移过程中跨过初期B型褶皱阶段,而直接形成枢纽与运动方向平行的A型鞘褶皱( 图1)。
鞘褶皱可以由剪切作用直接形成,或者由B型褶皱随着剪切变形的加剧逐步拉伸改造而成,其几何学样式类似剑鞘而得名。其重要特征是拉伸线理与褶皱轴近于平行,实为一种AB型褶皱,常呈扁圆状、舌状,甚至呈圆筒状,多数为不对称褶皱,沿剪切拉伸方向拉得很长。目前认为它的规模主要是露头尺度的中、小型构造,从几厘米至数米不等,常成群出现。为研究方便常将鞘褶皱的长轴,即平行运动的拉伸线理的方向确定为“X轴”,“Y轴”与“X轴”垂直,“Z轴”垂直XY面(如图1d所示)。这样鞘褶皱在不同断面上的形态变化很大,在垂直“X 轴”的YZ 面上以封闭的圆形、眼球状、豆荚状;在XZ断面上多为不对称及不协调的平卧或同斜褶皱,在XY面上显示出长条形或舌形,其上发育拉伸线理,并指示剪切拉伸运动的方向。
桐柏山地质公园洞穴群主要分布桃花洞景区,尤其是桃花洞(普化寺)一带最为发育。规模以中、小型露头尺度为主,小型露头尺度鞘褶皱的洞穴直径一般5~1Ocm,洞深20~30cm,大者洞穴直径3~5m,洞深17m(如桃花洞),洞口均向北西310°方向倾伏,倾角5°~15°,与桐柏变质核杂岩中发育的拉伸线理一致。
对桃花洞景区发育的鞘褶皱(A型褶皱)洞穴群地质遗迹,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其形成过程与下面三个因素密不可分:
(1)地壳内动力地质作用是形成鞘褶皱(A型褶皱)洞穴群的前提。桐柏山变质核杂岩(CC)印支期前一直滞留在下地壳大于30km的地下深处,其温压(P=6kb,T=520℃)环境有利于变质核杂岩发生“固态塑性流变”。燕山期在南北向伸展构造作用下,在中、下地壳复合拆离带过程中,桐柏变质核杂岩(片麻岩穹窿)强烈隆升侧向挤压,形成北西向拉伸力的作用,其结果在桐柏变质核杂岩变质表壳岩系形成北西向展布的鞘褶皱(A型褶皱)、杆状构造和拉伸线理。
(2)变质核杂岩“变质表壳岩系”岩石的能干性是控制鞘褶皱(A型褶皱)洞穴形成的主因。
桐柏山变质核杂岩“变质表壳岩系”鞘褶皱(A型褶皱)的形成与组成鞘褶皱的介质和岩石的能干性有关。由于桐柏山变质核杂岩(CC)由变质表壳岩、花岗质片麻岩和变质基性岩组成,岩石的能干性各有差异,因此,变质核杂岩在伸展构造变形中,整体构成一“开阔背形”构造,而夹持在“开阔背形”核部的中、下地壳复合拆离带,其岩性组合以小寨片麻岩(TXog)为主,为一套黑云母片岩、黑云母石英片岩、条带状石英岩、黑云母花岗片麻岩等组合的副变质岩。由于岩石能干性、厚薄或软硬相间的岩性层差异,控制了鞘褶皱(A型褶皱)的形成和发展,并且,黑云母片岩、石英片岩、薄层条带状石英岩等岩性段(薄或软相间的岩性层)容易被拉伸,发生塑性变形,导致了软岩性层在长程拉伸滑移过程中跨过初期B型褶皱阶段,而直接形成枢纽与运动方向平行的A型鞘褶皱。
(3)鞘褶皱(A型褶皱)形成后,岩石遭受外动力地质作用 (物理、化学、生物风化)差异性风化剥蚀。
由于组成鞘褶皱岩石主要是太古界变质表壳岩系黑云母片岩、黑云母石英片岩、黑云母花岗片麻岩等,并且各种片岩、片麻岩岩石组成的矿物、颗粒的粒径大小、热力膨胀系数不同,昼夜温差变化,岩石湿胀干缩、经后期(物理、化学、生物风化) 风化剥蚀、大气降水及其流水侵蚀后,使一些抗风化能力弱的岩石,如黑云母片岩容易遭受风化剥蚀,使黑云母片呈片状风化剥落,并顺着鞘褶皱(A型褶皱)X轴线理方向发生风化侵蚀,形成深浅不一、大小不同的洞穴,而在YZ 面上形成封闭的眼球状、豆荚状、马鞍状、新月形钩状等不同形态的洞口形态。
由上述可知,桃花洞景区鞘褶皱洞穴群地质遗迹的形成,除与太古界变质表壳岩系小寨片麻岩(TXog)等特殊岩性外,还与桐柏造山带燕山期伸展剥离构造的内动力地质作用,以及外动力地质作用 (物理、化学、生物风化) 风化剥蚀、大气降水及其流水侵蚀作用有关。是以内动力作用主导,多种外动力风化剥蚀综合作用的结果。
参考文献:
人文:假如梦回明代的北雁荡山,你会与哪些名人遭遇?
五珍:它们是这座海岸高山的馈赠,也是可遇不可求的人间珍品:毛峰茶、金星草、香鱼、山乐官、观音竹,它们有个统一的名字,叫作“雁荡五珍”。
雁荡山山系绵延数百公里,按地理位置不同可分为北、中、南、西、东五个区域——而山脉最为精华的部分,应该是浙江省乐清市境内的北雁荡山。
北雁荡山形成于1.2亿年前,为火山喷发所造就,山中拥有中国最壮丽的海岸地质奇观“破火山”。流水侵蚀、遍地孤峰,许多地质关键词让它跻身我国最早的一批“世界地质公园”,并赢得了世界唯一的“古火山立体模型”称号。登临北雁荡山,“海到尽头天作岸”的感觉油然而生,这种浑然天成的山、海风光,让北雁荡成为了人文荟萃之地……
三山之首
“古火山立体模型”
2013年 9月9日,韩国济州岛。
此时此地召开的是第三届亚太地质公园会议,来自世界各国的代表讨论的关键话题只有一个:浙江雁荡山是否能够继续成为世界地质公园?
最后,经过中方代表团的多方面资料图片展示,雁荡山顺利拿到“绿卡”,被确认在未来4年里继续成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GGN)的一员。至此,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已经顺利通过第二次中期评估。这是雁荡山继“三山之首”(“三山”分别指雁荡山、黄山、庐山)后,又一次代表中国拿到的“世界头衔”。
雁荡山之所以能在申请世界地质公园的路上一帆风顺,有一张地理王牌:北雁荡山破火山。
雁荡山山系绵延数百公里,按地理位置不同可分为北雁荡山、中雁荡山、南雁荡山、西雁荡山(泽雅)、东雁荡山(洞头半屏山),而北雁荡山是山脉最精华的部分,也是亚洲大陆边缘巨型火山带中白垩纪火山的典型代表。作为地质学界研究流纹岩的天然博物馆,这里的每一山每一石,都记录了距今1.28亿年至1.08亿年间一座复活型破火山演化的历史——从火山爆发、塌陷到复活隆起的完整地质演化过程。可以说,对于人类的火山研究而言,北雁荡山就是一部永久性文献,被学界赞为“古火山立体模型”。
由于处在古火山频繁活动的地带,北雁荡山山体拥有众多独具特色的峰、柱、墩、洞、壁等奇岩怪石,火山爆发制造出了102奇峰、66洞天、23嶂峦;以及灵峰、灵岩、显胜门、仙桥、羊角洞等地质奇观。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曾4次考察北雁荡山,认为这里“峰奇、嶂奇、洞奇”,最后,他在《梦溪笔谈》中用一句话概括了所有的赞扬:“天下奇秀”。
所谓山顶有湖,湖畔有瀑,北雁荡山的另一个主角是瀑布。西大瀑、梅雨瀑这些壮观水景,很容易就使人感到与自然的神交契合。而所有瀑布中最著名的当属大龙湫,它落差197米,为中国瀑布之最,与贵州黄果树瀑布、黄河壶口瀑布、黑龙江吊水楼瀑布并称为“中国四大瀑布”。
梦回古雁荡
你会遭遇哪些传奇人物?
据史料记载,北雁荡山是雁荡山山脉开发得最早的区域,它始于南北朝,兴于唐,盛于宋。相传释迦牟尼的弟子诺讵那曾率领三百弟子进山兴建寺院,后来诺讵那在大龙湫观瀑坐化,后人奉他为雁荡山开山祖师——从那时起,人们便在北雁荡山中广修佛寺与道观,佛仙传说开始流传山间。直到今天,这里仍被尊为诺讵那的道场,香火繁盛。
北雁荡山自古就广受文人墨客青睐。那么,有哪些名人在此留下过足迹?现在假设,你就是一位穿越时空隧道回到明代北雁荡山的人,你可能会与哪些名人遭遇?
出发前与山里人攀谈,他们很可能会向你推荐一种木质登山鞋——这是南朝诗人谢灵运在北雁荡山发明的,鞋底的木齿可以活动,上山时去掉前齿,下山时去掉后齿,便于蹬坡和泥泞中行走,极为方便。据传说当时的人们争相效仿,并名之曰“谢公屐”,李白更赋诗曰:“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关于谢灵运的传说也在山路上流传——据说这位大师是个旅行家,喜好翻山越岭,总是喜欢到那些最幽深最险峻的地方去,即使千岩万险,也阻挡不了他。而他凭借祖父和父亲的资本,家产丰足,仆从众多,所以每次出门,跟从他的总有几百人,一次登山归来,搞得当地太守大为恐惧,以为来了造反的山民,差点派兵打将过去。
在不同的时间里,你有可能与不同的名人相遇:拿着毛笔记录山水的是徐霞客、一脸书生气息的是汤显祖、身着甲胄英气逼人的是戚继光……更早一点,你甚至可以见到那位被“诛灭十族”的“不屈先生”方孝孺,登雁荡山时,他还不是建文帝的忠心大臣,只是一介书生,正在专心创作记录雁荡山水的《中山草堂记》。
还有很多大家是在随后的时间里陆续到来的:清代的袁枚、邓石如,近现代的康有为、、叶圣陶、郁达夫、潘天寿等,他们都在北雁荡山留下了足迹,百年之后,他们留下的摩崖碑刻多达300余处。
除了这些闻名天下的大师,你不能不去拜拜那些当地的神仙,比如忠靖王温琼。相传他是一位住在雁荡山山下的秀才,某晚夜读时,突然听到窗外井边有异响,察看后知是有疫鬼在井水里投毒。于是早上他便站在井边,阻止大家汲水,众人不信,温琼选择了投井而死,众人捞起他的尸体,发现他全身已经中毒,尸体发蓝。为纪念这位秀才,当地人拜他为忠靖王——驱疫之神,刻蓝面、蓝手、蓝脸的神像供奉他。至今,每年农历3月初,当地山民仍然会敲锣打鼓请王出庙,巡行城内外,以驱瘟疫……
雁荡五珍
可遇不可求的仙山风物
雁荡山拥有中国最富戏剧性的自然景观:山林、瀑布、湖泊、海岸线。人们采集,捡拾,挖掘,捕捞,种植,穿越四季,书写了一段人与风物的传奇。
梳理这些自然的馈赠,有5种风物可以作为这座海岸高山的代表:毛峰茶、金星草、香鱼、山乐官、观音竹,它们有个统一的名字——“雁荡五珍”。
北雁荡山雨多、气寒、雾浓,著名的产茶区位于雁荡山深处的龙湫背、斗蟀洞及雁湖岗,平均海拔800米。这里所产的雁荡山毛峰已有近千年历史。史料记载,北宋大中祥符年间(公元1008年—1016年),雁荡毛峰就已是皇家贡品,名扬四海。
因为茶园地处高山,茶芽萌发迟缓,雁荡山茶叶的采摘季节比其他地区都晚。茶树终年处于云雾荫蔽之下,生长在深厚肥沃的土壤之中,叶片色泽嫩绿油润。有些茶树生长在悬崖缝隙间,人力采摘相当困难,所以在古时候有僧人专门驯猴攀援悬崖峭壁,去采集香茗,所集毛峰茶又被称为“猴茶”——猴茶因终年吸取雨露滋润,冲泡后茶叶浮于汤面而不下沉,汤色浅绿明亮,茶味浓郁醇爽,异香满口,可谓妙不可言。同时,由于雁荡毛峰耐贮藏,又有“三年不败黄金叶”的美誉。
金星草也叫铁皮石斛,是中国历史上最悠久的中药养生品之一,而雁荡山的金星草属于“珍品中的珍品”,在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中,成书于东汉的《神农本草经》就有记载,《本草纲目》、《名医别录》等古代医学名著更是推崇有加,被历代名医奉为“补五脏虚劳,羸瘦,强阴,厚肠胃,轻身延年”的良药。遗憾的是,现今的雁荡山野生金星草已经是可遇而不可求,常有人以重金雇药农进山寻觅,但基本上都是空手而归。
[关键词] 地质公园 旅游电子商务 对策探讨
一、旅游电子商务及国内外发展现状
1.旅游电子商务的概念
旅游电子商务是电子商务在旅游业这一具体产业领域的应用。世界旅游组织在其出版物《E-Business for Tourism》中指出:“旅游电子商务就是通过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改进旅游机构内部和对外的连通性(connectivity ),即改进旅游企业之间、旅游企业与上游供应商之间、旅游企业与旅游者之间的交流与交易,改进旅游企业内部业务流程进而增进知识共享”。旅游电子商务,以网络为主体,以旅游信息库、电子化商务银行为基础,利用先进的电子手段运作旅游业及其分销系统的商务体系,最大限度地整合旅游资源,为游客提供酒店预订、机票预订、游船预订、旅行线路预订、网上直销、网上拼团等多项交易服务。旅游电子商务缩短了空间距离,加快了交易速度,符合旅游业产品销售特点。同时,促进旅游企业更快速更便捷地走入国际市场。
2.国内外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化工程的推进,旅游业在利用信息技术方面已抢先一步。从50年代开始,美国航空公司就用计算机作为预订系统,短短几十年的发展和应用,在世界发达国家旅行社业务运行中,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例如:电脑预定系统(CRC)的拥有率,德国是100%,法国99%,西班牙75%,意大利75%,英国60%。到今天已经有很多信息技术应用于旅游的各个行业,包括旅游饭店、旅游交通、旅行社、旅游地等。
目前我国的旅游网站主要有四类:一为门户网站,如新浪搜狐、网易等的旅游频道,对一些旅游景点、旅游路线、旅游知识等方面做简单的介绍,但因不能全面地提供整套的旅游服务和缺乏专业资源的支持而竞争力不强;二为传统旅游企业自建的网站,如昆仑在线、青旅在线等;这类网站虽然基本具备宣传自我和信息的功能,但还不能提供全面的旅游服务;三为专业旅游网站,如上海携程旅游网、中国旅游资讯网、西部旅游信息网等,他们一般有风险投资的背景,能够以良好的个和强大的交互功能迅速占领网上的旅游市场份额;四为政府背景类 ASP(应用服务供应商)网站,这类网站以国家“金旅工程”公共服务网──金旅雅途网为代表,自身不经营旅游业务,而是要构建一座“旅游电子商厦”,为旅游企业提供电子商务平台,以全面解决旅游企业上网营销、管理的问题。到2007年第二季度,我国网络旅游市场总体市场规模达到6.24亿元,根据国家旅游局的最新数据,预计到2007年年底网上预订量将同比增长63%,达到25.2亿元,2008年的增长幅度依然会超过60%。
二、国内地质公园电子商务发展概况
1.地质公园(Geopark)的含义
地质公园是以具有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观赏价值的地质遗迹为主体,并融合其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组合而成的一个特殊地区;是以保护地质遗迹、开展科学旅游、普及地球科学知识、促进地方经济、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而建立的一种自然公园。截至目前,我国已有18家世界地质公园、138家国家地质公园及数百家省级地质公园。地质公园的建立为景区注入了新的元素――科学性,增加了新的活力,使之不同于一般的风景名胜区,提高了旅游的文化含量,游客从新的角度去欣赏这些美景,奇观,增加了游客的兴趣,在游览的同时学习到许多地质方面的知识。这不仅吸引了游客,增加经济效益,同时,也普及了地质遗迹知识,提高游客保护地质遗迹的意识,使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更好开展,遏制了地质遗迹的破坏势头。
2.我国地质公园电子商务发展现状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许多地质公园也开始陆续在网络中做文章,但是据笔者对我国上百家国家地质公园的旅游网站调查中发现,国家地质公园基本上都没有自己的官方网站,它们大多在一些旅游门户网站上做基本的宣传,如景区介绍、路线介绍及交通情况的介绍,而这些根本不足以吸引广大游客前去游览。
笔者对我国18家世界地质公园的旅游网站的调查中发现:
(1)通过Baidu、Google两大查询网站找不到张家界、王屋山――岱眉山、四川兴文、泰山、雷琼等5家以“世界地质公园”冠名的主页,他们的信息大都在一些商业旅游网站上呈现,大多都只介绍了景点概况、线路、及交通情况,内容非常有限。
(2)在打开的15家世界地质公园的网站中有六家世界地质公园没有除中文外的其他语种界面,有三家有三种以上语言界面的如: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网站有中、英、日、法四种语言界面、浙江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有中、英、日、韩四种语言界面、五大连池世界地质公园有中、英、俄三种语言界面。
(3)在打开的15家世界地质公园网站中,全部都涉及到地质科学知识,有的是通过视频呈现,有的是通过文字呈现,其中伏牛山世界地质公园网站的“科普知识”、“地学研究”、“地质遗迹”栏目及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网站中的“遗迹保护”、“科普知识”、“自然生态”、“文化遗产”专栏里清晰地介绍了诸如①什么是化石?什么是冰斗?②国家地质公园的由来及意义;③我们怎样才能保护好地质遗迹?等等地学问题。
(4)在打开的15家世界地质公园网站中有六个网站建有视频观看的功能,但除了少数可以快速播放外,其他的都存在网速太慢或无法播放的现象。其中只有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网站建立了三维虚拟实景系统。
(5)所有的网站都建有“景点介绍”、“住宿餐饮”、“旅游线路介绍”、“交通概况”、“文化特色”、“新闻动态”、“图片集锦”或类似的栏目,只有少数网站建立了在线预定系统,如云南石林世界地质公园和浙江雁荡山世界地质公园。
三、我国地质公园电子商务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地质公园电子商务的发展不成体系
国家地质公园中只有少数一些建立了自己的官方网站,大多数的地质公园仅仅依靠一些旅游门户网站做简单的宣传,而且形式老化,没有突出地质公园特有的科学性、专业性特点,仅仅是对一些景点的简单介绍、提供几条路线的选择,还处在对景区的一个初级宣传阶段,没有形成规模营销、特色营销,使得网上预定和交易成功率低,严重影响了整个行业的销售额。因此地质公园电子商务体系还没有形成一个规模式的发展。
2.地质知识的宣传不到位
在打开的15家地质公园网站中,只有很少的网站把地质知识作为一个专门链接,大多数的网站把景点介绍、新闻资讯、政务政策、宾馆信息放在首页,“地质”的特色并没有很好的突出出来。
3.网页语种的单一性
只有六家地质公园的网站除了中文网页外还有其他语种的网页,在国际化、信息化的今天,应该认识到我国地质公园的对外宣传不能仅仅限于国内,我们还要把优美、丰富的旅游资源呈献给全世界,不但要在国内形成知名度,而且要提高国际知名度。
4.视频宣传的局限性
视频作为一个直接的吸引游客的工具却只有六家地质公园的网站上有,而其中有的还因为技术或其他原因而无法观看。
5.在线预定系统很不完善
在线预定系统已经成为了许多专业旅游网站收入的主要来源。然而,在15家打开的地质公园网站上仅仅只有四家拥有在线预定功能,预定过程烦琐,而且交易数量有限。
四、旅游电子商务对发展地质公园的作用与意义
旅游电子商务对发展地质公园的作用
1.增强地质学知识的普及,提高公民保护地质遗迹的意识
传统地质知识的学习以课堂为主,以地质类专业的学生为学习主体。建立地质公园电子商务后,可以通过网络视频等方式让更广大的游客群体获得旅游地学方面的知识,以便他们正确地、科学地认识旅游景观的形成、发展,使其形成自觉保护旅游景观,地质遗迹的意识。
2.调查评估、在线交流的作用
利用电子商务,地质公园各部门可以在网络上各种调查表,比如景区调查表、服务质量调查表、产品调查表等,并且可以在线解答游客提出的各种疑问,为地质公园各部门的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并评估现有旅游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针对问题制定相关的措施。
3.积极的宣传促销作用使地质公园旅游产品更具竞争力
传统的宣传促销方式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和财力,但效果还不一定显著,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宣传促销成了最广泛的方式。它以其信息量大、信息传递速度快、形式美观等优点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大规模的购买降低了成本,为地质公园经营机构进一步占领市场、获取利润打了好基础。如当今国内旅行社业务平均利润率只有 1%左右,而随着电脑科技和网络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客人选择在网上进行咨询和预订服务,因此电子商务是满足客户的一种新型服务方式,并且今后的规模还会继续投入和扩大。
五、我国地质公园建立电子商务体系的对策探讨
1.加快地质公园网站建设力度,建立有特色的地质公园旅游网站
加大地质公园信息化力度,利用网络大力宣传地质公园的特色,应建立以中英文两种为基础的多语种网站界面,并依据地质公园自身的特点建立“地学知识讲堂”、“地质遗迹视频介绍”“3D三维在线体验”等不同频道来引起游客对该景区的兴趣。通过建立旅游地理信息系统来实现信息查询和检索功能、行业管理分析功能、缓冲区分析功能、最佳路径分析功能及多媒体信息显示功能,以图像、视频、音频、照片、地图文字等多媒体信息全面介绍部分景区的最新旅游风貌,包括主要的风景名胜点、宾馆、酒店、娱乐场所的图片介绍;地方特色的风俗、饮食视频显示等。
2.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完善旅游电子商务的宏观环境
政府主管部门要从多方面对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予以支持,完善旅游电子商务的软硬件环境。诸如,尽快建立完善的第三方CA(Certificate Authority)认证机构;对电子合同、数字签名、电子凭证、电子支付等的伪造、变更、涂销等做出相应的法律规定;加快互联网的基础建设,提高网速、降低网费,使网络更加普及并提高用户有效利用率,以此在大环境下消除制约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
3.培养既精通电子商务又熟悉旅游管理及地学知识的人才
地质公园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具有既精通电子商务又熟悉旅游管理及具有地学知识的人才。目前,我国这种人才还很少,所以,应该加快这方面人才的培养。旅游管理部门应与旅游院校紧密合作,以科学的理论指导工作;旅游院校也应调整办学方向,开设与旅游电子商务及地学相关的课程,如旅游地学原理、电子商务、旅游电子商务理论、旅游电子市场、电子消费、网络经济等,使学生毕业后能掌握旅游电子商务系统知识和技能、丰富的旅游地学知识,为地质公园的电子商务化进行转型或更有效管理服务。
参考文献:
[1]周烨:我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对策研究.电子商务,2006.1~2
[2]赵宇茹师军王祖正:国内旅游信息系统研究概述.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2
[3]魏敏:电子商务在我国旅游业现状及发展态势构想.恩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 年第 2期
[4]赵刘:中国旅游电子商务发展浅析.华东旅游报/2006 年/3 月21 日/第 A10 版
[5]果超:B2C旅游电子商务现“另类武器”[N].中国商报, 2007-6-29(11)
[6]陈安泽:国家地质公园概论[c].飞天山丹霞地貌与生态旅游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2年P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