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4:2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桃花心木的资料,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说写训练;“五说”方法
一、桃红李白,比较练说
辨字组词、选词填空、相关句段对比分析是最普通、最常见的语文训练项目,其间也蕴含着可供挖掘的听说训练素材。如,“震”与“振”的辨字组词。实际运用中,这两个字很容易搞混淆,于是我先让学生从音、形、义三方面找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然后组词,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这样说道:这两个字读音相同,字形很相似,因为它们的部件是相同的。但这两个字有很大区别,震是雨字头,我查了资料,一般与天气有关的字才有雨字头,如,雪、霜、雾、雹等。但中国的古人一直以为,地震一直是与天象有关的,地震发生的日期和时间,可能与天文因素有关,所以,震是雨字头,是地震而不是地振,还可以组成震源、震中、震耳欲聋等词语。振是提手旁,说明与手有关,可以组成振臂、振荡等词语。
又如,通过“清、洁、流等”与“冷、冻、凛、等”的比较,学生得出前者与“水”有关,后者与“寒冷”有关的结论。其实,每一组字、每一组词,学生都可以说出一段条理清晰、形式有别的话。长此以往,学生的观察、思维及表达能力都能得到锻炼与提高。
二、照虎画猫,模仿学说
比喻与排比,是小学阶段必须掌握的修辞,学生虽然会判断,但写一个句子却很难,就更别说写一段话了。因此,同事们都说修辞课不好上,但笔者认为只要把说话训练作为切入点就不难了。
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笔者要求学生用“母爱”写一组排比句,并且组成排比句的每一个句子必须是比喻句。学生欷[不已,表情相当痛苦。我先播放了三段视频:春风吹过,花开艳丽;阳光照耀,绿草如茵;烈日高照,伞下嬉戏。要求学生观察后,说出每段视频的内容,然后用“母爱像……母爱像……母爱像……”说话,最后书面表达,由情境渲染,视觉冲击,过渡到独立思考,立字成文。结果,学生写出来的句子,除了“母爱像阳光、像春风、像雨伞”外,还有“像清泉,像火炉,像棉袄”等。既达到了说写与修辞教学的目的,又对学生进行了感恩教育。
由于仿说、仿写的方法来自阅读,内容来自生活,因而学生敢说、能说、会说,迅速地提高了听说能力。通过这样的模仿说话训练,学生在以后的作文中,语言定会更加多姿多彩。
三、抛砖引玉,设问诱说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紧扣教学内容精心设计一些扣人心弦的问题,可以诱发学生的说话兴趣,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笔者在指导学生阅读《桃花心木》时,当学生明白了种树人巧妙地把培养人和种树联系在一起时,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1)如果我是一颗即将枯萎的桃花心木,我会对种树人说: 。(2)如果我是一颗在成长中饱受痛苦的桃花心木,我会对种树人说: 。(3)如果我是一颗历经风雨,茁壮成长的桃花心木,我会对种树人说: 。学生通过阅读文本,畅所欲言,说得合情合理,也达到了对文本充分理解的目的。最后大家都能说出:育人如育树,只有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考验,克服依赖性,才能生存发展,成为强者。
四、触类旁通,类比引说
在现在的语文教材中,编排了一些优秀的儿童诗作。这些短小、有趣、优美的儿歌和童诗深受孩子们喜爱。它们构段形式往往相似,语言不受限制,只要大胆发挥想象,脱口而出便是诗。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触类旁通,类比说话。如,学习了《雪地里的小画家》《爸爸的鼾声》后,孩子们说出了这样的句子:春,是一个小娃娃,她在天地间乱爬;爬上了桃树,桃花红了;爬上了李树,李花白了;爬上了山坡,山坡绿了;爬进了校园,同学们笑了。真是一触即发,大家争先恐后,一吐为快。什么“天空中的云是不是天堂的鱼”“月亮是太阳公公剪下的一片指甲”……奇思妙想与儿童天性结合。给学生一个平台,一定会还你一份惊喜。
五、由此及彼,推理假说
在高段语文说话教学中,利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引导学生推想故事结局,如,莫泊桑的《项链》,让学生假说这个故事是什么结局,再揭开谜底,起到了欲擒故纵的效果,大大激发了孩子们课外阅读文学作品的欲望。在网络游戏泛滥及声像制品普及的今天,这个欲望确实来之不易。
假说练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其做到书面表达条理清楚,还能达到培养学生想象与联想相结合的目的。
以上文字是笔者对听说训练的一点感悟,希望能对其他教育工作者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一、 阅读教学的陌生化呼唤
多年来阅读教学存在的两种现象,一直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一是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明显高于对课文的阅读。究其原因,是由于教科书在开学之初就分发给了学生,绝大多数学生出于对“新书”的好奇,会在教师还没上“新书”之前或上“新书”不久,就把整册课文通览一遍,并自认为“熟悉”课文了,尤其是中高年级学生更是如此。当再上课文时,由于没了新奇感,因而提不起兴趣。二是多数教师把课文当作普通文本来教学。众人皆知,课文是美文中的经典,要么出自名家名篇,要么是名家名篇的节选或改编,要么是教科书编者的创作或名家的约稿等。对这类课文,教师在组织教学时要从课程目标、教学目标、学生实际出发让学生充分领略到文本的题材艺术、情感艺术和表达艺术等,使其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中发挥典范作用。而事实上多数教师没有领悟到教科书的这一本质特征和编者的良苦用心,只是借助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内容与结构和浅显的言语表达。
阅读教学的实质是深入理解和运用,在展开阅读的过程中,创设冲击波,实现“深度阅读”。而要达成这一目标,关键在于教师跳出原有的思维,设法把学生自以为对课文的“熟悉”带入陌生化,从而增强新奇感,进一步激发阅读兴趣。教师的课文解读要从满足于浅层理解向挖掘陌生元素的研读转换,建构阅读教学新模式,这就是本文所倡导的陌生化阅读教学。“陌生化”理论是20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理论家维克托・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诗学概念,即“艺术的技巧就是使对象陌生化,使形式变得困难,增加感觉的难度和时间长度,因为感觉过程本身就是审美目的,必须设法延长。艺术是体验对象的艺术结构的一种方式,而对象本身并不重要”。这是艺术领域的思维方式,虽然它和阅读教学属于不同范畴,但在一定意义上两者是相融的。
二、 陌生化阅读教学策略
简而言之,陌生化阅读教学策略就是教师设法创设一种超越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阅读基础的教学情境的教学策略,把学生多次带入阅读的最近发展区,再次激发学生阅读的浓厚兴趣和不竭毅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益。
1.激发起教学内容的陌生化
“教什么”决定了“怎么教”,类似内容决定文体一样。在阅读教学中,只有那些陌生的教学内容,才能唤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起阅读的浓厚兴趣和持续毅力。
(1)事物的陌生化。事物的陌生化,即学生尚未身临其境的自然景观,如《鸟的天堂》中“落地生根,独木成林”的大榕树;《观潮》中山崩地裂,白浪翻滚,风号浪吼的钱江大潮;《少年闰土》中看瓜刺猹、雪中捕鸟、海边捡贝壳、沙地看跳鱼儿等有趣的事……在教学中教师要设法创设学生似见而非真见的教学情境,增添教学内容的陌生化、神秘感,激发学生深入认知事物的热情,并引导学生养成刨根问底的好习惯。如钱塘江大潮是为何形成的,榕树是南国怎样的一种树等,以此拓展阅读的深度和广度。
(2)道理的陌生化。道理陌生化,就是学生自己尚不知道或很粗浅感知的道理。如《桃花心目》告诉我们要培育自立之心;《钓鱼的启示》说明最可贵的品质是道德与自律;《巨人的花园》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等。教师要设法搭建学生从对道理的不知到知、从知之浅到知之深的脚手架,使学生剥笋般地理解道理的深刻性。
(3)情感的陌生化。情感的陌生化,即学生尚未了解过或尚未体验过的情感。特殊情感往往产生于“非特殊”,如特殊时段、特殊事件、特殊经历。而这种“特殊性”不要说小学生,就连成人往往也是陌生的。如《跨越千年的美丽》的对献身科学的由衷赞赏;《怀念母亲》的旅居海外的中国人对生身母亲与祖国的无限思念;《梅花魂》漂泊他乡、葬身异国的外祖父对经霜傲放梅花的钟爱,寄托了顽强不屈的中华民族的赤子之心。情感是很复杂的,体验、经历不同差异就会很大的,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已有体验,并恰如其分地铺垫和引导。
陌生化的阅读教学,关键是教学内容的确定与精准发力。其次是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在文本细读中发现问题,教师指导提示中提炼问题,教师直接向学生提出问题。
2.激发起教学内容理解陌生化
理解是指每个人的大脑对事物分析决定的一种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阅读理解主要是指顺着脉络或条理进行剖析,遵循“陌生――熟悉――再陌生――再熟悉”的循环往复过程。
高效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6A-
0086-01
语文课堂教学要避免出现表面热闹而收获不大的现象,教师要抓住语言文字训练这个根本,突出语文学习的本质,采用简洁的教学手段,真正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简约、高效。
一、学生的阅读感悟不能偏离文本内涵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语文教学中,有的教师提倡张扬学生的个性,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内容来学习,自主交流学习感受,以为这样做便是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但是,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个性感悟时,更应该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有一次,笔者正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卖火柴的小女孩》,文中有一句话是“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当时笔者请学生说一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一个学生说:“小女孩死了就幸福了,就能永远和奶奶在一起了。”听了学生的发言,笔者顺势说:“是的,对于小女孩来说,死了还好,死是一件好事。”此言一出,学生疑惑地看着笔者。于是笔者接着说:“文中提到小女孩说‘奶奶,请把我带走吧’。那么,是什么让一个鲜活的生命渴望死亡呢?”另一个学生回答:“因为小女孩活着太痛苦了。”“难道小女孩死了就真的幸福了吗?”笔者继续提问。有的学生马上回答:“死了还怎么体会幸福呢,小女孩实在是太可怜了。”此时,笔者的教学达到了预设的教育目标,即培养学生的情感。于是笔者趁机引导学生讨论:这看似“幸福”的背后,你看到了什么?这样的正话反说,看似顺水推舟,其实也是模拟课文中的表达,对于学生理解“幸福”背后的深层含义有着重要的意义。假如学生也像安徒生笔下的路人那样冷漠、无情,这些偏离了文本价值取向的个性感悟,就会被教师所忽略,语文教学也就没有真正触及文本的内涵。
二、语言文字训练要体现语文的工具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认为,在阅读教学中,读与写宜并重,教师应引导学生“读中悟写,以读促写”,写不仅仅是为了写,而是要学习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以教学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下册课文《威尼斯的小艇》为例,文中第5自然段写了商人、妇女、孩子、老人乘坐小艇的场景,寥寥数语,但是人物的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很到位、很有趣。笔者让学生以“我看到了乘小艇”的句式,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并在说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作者如何描写人物的动作和神态,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训练。在口语表达训练结束后,笔者要求学生仿照作者使用的写作方法,抓住人物的神态、动作,展开想象,写一写不同职业的人的个性特点,同时要求学生使用“我还看到了乘小艇,他们”的句式写一些。这是学生语言内化后的应用,是领会情意后的表达。有的学生写道:“我还看到了老奶奶乘小艇去卖菜,她满脸笑容地招呼客人。”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写了什么,还要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是怎样写的,如何运用语言和技巧来表情达意,只有做到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才能真正地体现语文教学的本质。
三、语文教学流程要简约
我国古代哲学家老子说:“万物莫与朴素争美。”有的教师在教学语文时,喜欢使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插入图片、呈现学习资料,但是有时“非语文”“泛语文”的东西太多,占据了有限的语文教学时间,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其实,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力求简约、朴素、有效。
笔者在教学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课文《桃花心木》时,对教学设计进行了2次修改,笔者从中也获得了启示和收获。在学习课文第14自然段时,为了让学生的感受更深刻,笔者设计了这样一个教学环节:从网上下载了2幅人物图像,一幅是与癌症作斗争的少年诗人子尤,一幅是带着妹妹上大学的洪战辉,在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片时配上背景音乐。一位教研室的教师在听了笔者的这节课后,建议笔者删除这个教学环节,他说:“这个设计对教学的意义不大,反而将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多媒体课件上。你只需要带着学生好好地朗读课文,认真学好语言就够了。”于是笔者删除了繁琐的教学设计,带领学生一遍又一遍地朗读课文,抓住作者情感的变化和种树人的话语来感悟人生哲理,由树及人,扎实地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简约的内容要用简单有效的教学方式呈现,这样的语文教学才是真实有效的。
一、根据教材的特点,利用新的学习资源
任何一门学科,其容量都是有限的。要使学生充分感受语文学习的内容,必须充分利用新的学习资源,即经常所说的课外学习资源,以此辅助有限的课内学习。这不仅要求学生具备以往所常见的学习资源,如工具书、图书、报刊以及影视广播,还应该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社会的新生资源,如网络,这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引导学生充分使用这些新生的而且高效率的学习资源,可以有效地避免学习中的单一性和枯燥无味。尤其是网络对于现在的少年儿童具有相当大的诱惑力,老师和家长经常为防止孩子去看网络中不好的东西,而限制孩子们接受新事物。与其这样,倒不如放心大胆地安排他们去利用网络做一些有用的事情,比如查阅语文学习的相关资料,这在预习当中所起的作用是明显的。因此,对于小学生来说,利用新的学习资源,使他们的语文学习富有了鲜活的生命力和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根据课文材料,拓展延伸学习内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要鼓励学生自主选择阅读材料”;“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拓展阅读的研究和实践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展开的,其基本做法就是根据语文教学中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主题,搜寻更多的材料加以整理、阅读,进而加深对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并通过这一开放的过程,使学生直接接触更多的阅读材料开展阅读实践,以期对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积极作用。
语文综合性学习也要求课内外学习的有效结合与迁移,这样才可以真正培养驾驭语言的能力。如在执教《赤壁之战》这篇课文时,可先布置学生阅读《三国演义》中相关的部分故事,弄清楚整个故事发生的背景、涉及的主要人物以及战争的影响。同时,针对文中出现的几个人物,要求学生去查阅相关的资料,对其性格有个初步的认识,明白曹操、周瑜、黄盖三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和贡献,以及后人对其评价。
授课时,把课堂交给学生,让他们自己去试着完成学习过程。因为大多数知识都是学生自己通过各种渠道得到的,所以,这样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自我展示的过程,因此,也自然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三、根据学习过程的需要,开展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
《新课程标准》更加注重了人的社会生存能力、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首次提出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传统的语文学习过于机械化地吸收知识,过多地注重课文分析和知识掌握,而忽视了综合能力的发展,尤其是语文学习与现实的联系。在小学语文学习中,学生很少有展示才能的机会。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回到儿童实践活动中,打破书本与生活的界限,弱化学科边缘,在开放的、动态的、实践的土壤中,帮助学生构筑自己感兴趣的,并能为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如传统的故事会、辩论会、演讲会,以及新生的表演会、记者招待会等,这些无疑都会给小学生语文学习增添新的内容。
由于小学生问题意识淡薄,教师有必要精心创设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以利探究主题的形成。如教授《桃花心木》时,与其枯燥地分析种树人的育苗方法,不如让学生开个辩论会或者表演会,充分想象几种情况:如果我是那棵枯萎的树苗,我会……如果我是那棵生长旺盛的树苗,我会……如果我是那棵经常会得到种树人偏爱的树苗,我会……也许这样更加广阔的空间对于小学生更有吸引力,更能使他们学习知识的过程充满兴趣和体验,呆板的说教与之相比,自然也就逊色得多。在使学习有了生命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教育教学的任务,可谓是一举双得。
四、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发挥课程整合的作用
在语文课教学中,经常可以感受到演示一个实验,开展一次体验,都会取得令教师出乎意料的非常好的教学效果。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文教学与学生学习的实际都在呼唤课程资源的整合。在教学中,教师更要拓宽自己学习的渠道,才能顺利地整合课程资源。
五、根据课堂教学过程,及时采用多样的评价机制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评价,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园林绿化;评价指标;福建
中图分类号: S68 文献标识码:A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简称AHP)是美国运筹学家T.L.Saaty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的对定性问题进行定量分析的一种简便、灵活而又实用的多准则决策方法。1982年,该方法引入我国后,以其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系统灵活而简洁地处理各种决策因素的特点和优点,迅速地在各个领域内得到了广泛的重视和应用。
目前,还未见有应用层次分析法(AHP)构建福建园林植物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报导。应用AHP对园林植物开发价值进行评价,目的是要客观、科学评价一种植物的开发价值,为引种、开发研究、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1.1构建原则
园林植物丰富多样,要得到全面、准确、合理的评价结果,确实为引种、生产开发、推广应用提供科学指导,在构建评价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3个原则:
1.1.1科学性原则
评价指标要能反映园林植物的内在价值和开发应用前景。
1.1.2全面性原则
评价指标尽可能有较大的覆盖面,充分分析该园林植物的观赏特征、生态习性、生长特性等相关因子与评价指标之间的权重关系,做到全面准确。
1.1.3可操作性原则
尽可能采用定量评价指标,定性指标要采用一些主观评价指标,使得所构建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2 递阶层次结构模型的构建
依据提出的构建原则,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综合考虑福建自然地理环境和园林开发利用水平,建立福建园林植物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总体上将评价指标分为3个层次: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准则层根据其表征特性又细分为26个指标。
表1福建园林植物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构成
目标层(A) 准则层(B) 指标层(P)
福建园林植物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 观赏特性
景观美感
市场分析
生态适应性
生长特性 形态质地、色彩格调、花形花相、枝叶干根形态
芳香特性、美感特性、园林造景
研究报导、市场状况、市场预测
耐盐碱、耐贫瘠、耐旱、耐涝、耐热、耐寒、抗风沙、抗病虫害
繁殖方法、生长势、移栽成活率、恢复期
2.1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的计算方法及其结果
应用AHP首先要把复杂问题中的各种因素划分为相互联系的有序层次,根据对一定客观现实的主观判断结构(主要是两两比较),把专家意见和分析者的客观判断结果直接而有效地结合起来,对一层次元素两两比较的重要性进行定量描述。再利用数学方法计算反映每一层次元素的相对重要性次序的权值,通过所有层次之间的总排序计算所有元素的相对权重并进行排序。
2.1.1 AHP计算步骤
2.1.1.1构造判断矩阵 在确定的递阶层次结构模型中,每1个元素和该元素支配的下1层元素构成1个子区域,利用子区域内的各元素来构建若干个判断矩阵。
假定A层中元素Ak与下一层次中的元素B1,B2,...,Bn有联系,构造的判断矩阵见表2。
表2 判断矩阵
Ak B1 B2 ... Bn
B1
B2
...
Bn b11
b21
...
bn1 b12
b22
...
bn2 ...
...
...
... b1n
b2n
...
bnn
其中:()表示对于Ak而言,Bi对Bj的相对重要性的数值表现形式。运用1~9比率标度法,取{1,3,5,7,9}及他们的倒数{1,1/3,1/5,1/7,1/9},将相对重要性的逻辑判断数量化,构造判断矩阵。
表3专家打分规则
标 度 含 义
1
3
5
7
9
2,4,6,8
倒数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具有相同重要性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稍重要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明显重要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强烈重要
表示两个因素相比,前者比后者极端重要
表示上述相邻判断的中间值
含义相反
定义1 若矩阵满足:
,(2)(),则称之
为正互反矩阵(显然,,)。
通常情况下,判断矩阵的数值是根据专家意见、数据资料和分析者的认识水平,加以平衡后得出的。
当(),则称它具有完全一致性。
为了考察AHP决策分析方法得出的结果是否基本合理,需要对判断矩阵进行一致性检验。
2.1.1.2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a方根法
采用方根法求解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及其所对应的特征向量。
计算判断矩阵每一行标度的乘积的n次方根:
。
通过归一化处理,得特征向量(其数值即为权重)
。
计算判断矩阵的最大特征根λmax:
,其中表示向量AW的第i个分量。
b一致性检验
计算一致性指标CI:CI=,当CI=0时,判断
断矩阵具有完全一致性,反之,CI愈大,就表示判断矩阵的一致性就越差。
一般情况下,1、2阶判断矩阵总具有完全一致性。对于2阶以上的判断矩阵,需根据判读矩阵的阶数n,查找同阶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对于n=1~9阶判断矩阵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见表4。
表4 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值
λ 1 2 3 4 5 6 7 8 9
RI 0.00 0.00 0.58 0.90 1.12 1.24 1.36 1.41 1.46
计算判断矩阵的随机一致性比率CR:。
当CR
2.1.1.3层次总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a层次总排序计算
设上一层次(A层)包含共m个因素,它们的层次总排序权重分别为。又设其后的下一层次(B层)包含n个因素,它们关于的层次单排序权重分别为(当与无关联时,)。则B层的总排序结果见表5。
显然,,层次总排序是归一化的正规向量。
表5 层次总排序表
层次A
层次B A1 A2 … Am
a1 a2 … am
B1 …
B2 …
… … … … …
Bn …
b一致性检验
设B层中与相关的因素的成对比较判断矩阵在单排序中经一致性检验,求得单排序一致性指标为(),相应的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为(、已在层次单排序时
求得),则B层总排序随机一致性比例为。
当CR
2.1.2评价指标体系AHP权重计算及结果
为了使评价指标体系更具科学性,笔者所在的课题组请了30位园林植物方面的专家进行问卷咨询,对福建省园林植物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两两比较并打分,应用层次分析法进行计算,获得各评价指标的权重值。
2.1.2.1 判断矩阵一致性检验
运用Excel对所有的判断矩阵进行计算,经过一致性检验,结果见表6。
表6 矩阵一致性检验
判断矩阵 检验指标 是否具有满意
一致性
Λmax CI RI CR
A-B 6.3411 0.0682 1.24 0.0550 是
B-P 4.1424 0.0475 0.9 0.0527 是
B2-P 3.0030 0.0015 0.58 0.0026 是
B3-P 3.0233 0.0116 0.58 0.0201 是
B4-P 8.0798 0.0114 1.41 0.0081 是
B5-P 4.0035 0.0012 0.9 0.0013 是
B6-P 4.0845 0.0282 0.9 0.0313 是
2.1.2.2 评价指标体系AHP权重计算结果
按层次分析法计算各指标权重,结果见表7
表7 福建园林植物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目标层(A) 准则层(B) 指标层(P) 权重Wi
福建园林植物开发价值评价指标体系A 观赏特性B1
0.3024 形态质地P1 0.2010
色彩格调P2 0.2637
花形花相P3 0.3786
枝叶干根形态P4 0.1566
景观美感B2
0.2561 芳香特性P5 0.1975
美感特性P6 0.3635
园林造景P7 0.4390
市场分析B3
0.1972 研究报导P8 0.5361
市场状况P9 0.2854
市场预测P10 0.1785
生态适应性B4
0.1018 耐盐碱P11 0.1033
耐贫瘠P12 0.0966
耐旱P13 0.1291
耐涝P14 0.1140
耐热P15 0.1389
耐寒P16 0.1457
抗风沙P17 0.1248
抗病虫害P18 0.1476
生长特性B5
0.0903 繁殖方法P19 0.2426
生长势P20 0.2299
移栽成活率P21 0.4089
恢复期P22 0.1136
资源特点B6
0.0522 资源级别P23 0.2102
资源类别P24 0.3642
地方特色P25 0.2293
科研经济价值P26 0.1962
从计算的权重结果看,福建省在园林植物开发价值的评价上最注重观赏特性和景观美感,市场的开发前景次之,生态习性略比生长特性重要,而资源价值较低。主要原因是福建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全年气候湿润,水热、土壤、生态环境条件优越,从相邻省份引种的园林植物在福建从南到北总可以找到适合其生长的地方,引种驯化较容易成功。因此,在评价上更注重引种园林植物的观赏特性和景观美感。
3应用评价指标模型对初步筛选的园林植物进行评价及结果
为了验证评价指标的合理性,笔者运用园林植物开发价值的评价模型对随机选取的20种园林绿化植物进行综合评价,计算结果见表8。
表8 20种园林植物开发价值综合评分表
名 称 综合分数 名称 综合分数
铁冬青
少穗竹
海红豆
福建山樱花
水同木
红豆杉
蓝花楹
红千层
水石榕
青丝黄竹 2.58305382
2.54815984
2.48453666
2.4674468
2.46410064
2.4289856
2.4099304
2.3921295
2.381415
2.35095984 金丝桃
桃花心木
水翁
杨梅
火棘
香港四照花
猴欢喜
布迪椰子
蚊母树
腊肠树 2.33253257
2.32490861
2.30774634
2.29538475
2.28276546
2.23794827
2.2258051
2.15925066
2.11619118
2.00703679
评价结果表明,得分最高的铁冬青、少穗竹、海红豆、福建山樱花、水同木等品种在福建的园林绿化开发应用中较受欢迎,与实际情况高度吻合,有力证明了该模型在福建省园林绿化树种开发价值评价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4 结论与讨论
在福建省园林绿化树种的开发价值评价中引入AHP法,解决了评价要素权重确定过程中主观性问题,不但考虑到了各种因素对所研究问题的影响,综合了多个评价主体的意见,而且有效地解决了评价过程中出现的模糊性问题,进行了科学地定量化处理,大大提高了建省园林绿化树种的开发价值评价的精确度,且计算方法也简单易行,可行性较强,为园林植物的引种选育提供事前判断提供了科学依据,极有利于园林绿化树种的产业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张华,宋宗强,等. 城市园林绿化定量评价方法研究[J]. 广东园林,2004(1).
[2]唐五湘,程桂枝主编.Excel在管理决策中的应用[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
【关键词】自主;活动;体验;成长
体验式学习与传统的学习方式相比有很多不同,它主要的特征如下:1..团队形式,以学员为中心的个性化学习;2.实践化,强调做中学;3.直接学习,即时的感受和领悟认识; 4.学习的资源是参加者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观念态度;5.以分享直接经验、解决问题为导向,并进行多元体验……笔者把它理解成一句话:体验式学习是学生在团体中积极参与活动,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成长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的主要元素有三:团队、目标和强化物,即一个团队的所有成员在强化物的激励下,向着共同的目标努力。
从四年级接班开始,我尝试着把体验式学习引进了语文课堂,带领学生参与到“口语交际”、“交流平台”、“预习展示”、“课文阅读”和“综合性学习”等不同课型的语文课中来。如今这届学生即将毕业,他们的语文学习状态良好,达到了自主学习,积极参与,体验领悟,快乐成长的预期目标。
下面以学生个案的形式,呈现口语交际、交流平台(也名“精彩回放”)、预习展示、课文阅读(也名“课堂问答”)和综合性学习五种课型的课堂学习形式、程序和效果。
一、口语交际“我不怕!”
全班同学组成8个团队,强化物为第一名8分,第二名7分……以此类推。每一单元所得分累积,期末达到总分32的组,每个同学的成绩为“优”,达不到的同学依次为“良”、“及格”。
学生甲:从四年级开始,我们就接触到了口语交际,这能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上台演讲,我也不例外。让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六上年级第七单元的口语交际,我准备的是《最后一头战象》的故事。
口语交际的前一天晚上,我就做好了充分的准备,我一遍一遍地熟读课文,将重要情节、重要语句和嘎羧的一些动作都牢记在心,一遍遍的对着镜子练习, 当然还要配上必要的表情,而且声音要响亮要大方。这晚我一直到自己满意了,才停下来安心入睡。
第二天,口语交际比赛开始了,我们是以抽号的方式来进行的。这次我们组被抽到最后一个,我看前面同学都讲得很好,还真为自己捏着一把汗。终于,到我们组了,没想到正好抽中了我。当我听到”2”字时,心里不由得一阵紧张,但又很快回过神来。我在心里暗暗地告诉自己:要勇敢。于是我壮了壮了胆,大步流星地走到讲台前,看见下面黑压压的一群人用直勾勾的眼睛望着我,还是有几分紧张。我清了清嗓子,很快就有同学笑起来,但我不介意,流利完成了这次演讲。在同学们的掌声中,我结束了这次演讲。我为我们组拿了第一名。耶!
二、交流平台“我很棒!”
“交流平台”是学生在一个单元学习之后,交流收获、体会的一个平台,我们把它美名为“精彩回放”。每单元一次活动,均以团队(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比赛,比赛结果分为一、二、三等奖,获得一等奖的团队,每个成员在本单元的检测练习中加10分,二等奖获得者加9分,三等奖的加8分。
学生乙:让我记忆犹新的一次成功的表演是五下年级第二单元的“精彩回放”。那时,我第一次当组长,我们准备表演《冬阳.童年.骆驼队》。这是我们第一次排课本剧,我饰演作者(林海音)。在排演时,我们遇到了一个大问题----怎么看骆驼吃草?我们没有当骆驼的道具,作者如此专注观察骆驼,我该怎样演呢?吃草时,作者有一段心理描写,我又怎样表达出作者想象的样子呢?这三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我便想象着我的面前就有一骆驼在吃草,它的鼻子还正呼呼喘着粗气呢。"哇哦,组长你演得太像了!!"孔雪琳说。这时我想到了一个主意来解决现场没有骆驼这个问题了――我们不是有PPT吗?我可以在PPT中展现出来呀!在我看骆驼吃草时,把骆驼这张PPT放出来,既解决了没有骆驼的问题,又有PPT让同学们观看,不是一举两得吗……我们如愿以偿地拿到了一等奖,这是我们组全体同学心血和智慧的结晶。
三、预习展示“我参与!”
预习展示是六上年级“开发”的一种课型,经过大半个学期的摸索,最后基本固定的模式是这样的:四个团队上场展示自己的预习成果,第一个上场的展示读课文的学习成果;第二个展示字词方面的学习成果;第三个展示课文内容形式方面的学习成果;第四个展示对句子理解的学习成果。每个小组在展示之后有老师做出评价,并给每个小组加上“在校表现分”,分为21、14、7三等。下一课有另外4个小组上场展示;再下一课仍有上一课展示的小组出场,但出场顺序有第一变为第二,有第二变为第三,以免展示项目的重复。
学生丙:记得有一次预习展示,我们在网上搜索《桃花心木》这一课,找到了作者简介、主要内容、课文结构图等资料。我把这些内容放在PPT里,再配上背景和动画,屏幕就显得更漂亮了。第二天展示的时候,我们一三五七组的同学各显神通,朗读课文的小组,在放映PPT的同时,还配上美妙的音乐,使课堂充满了诗情画意。我们组锦上添花,PPT呈现着丰富多彩的内容,同学们都低着头,刷刷地在书上记着,我想大家的学习可以算是高效率了吧。王老师夸我们组的展示内容正确、全面,给我们组加了21分,这可让我高兴了整整一天呢!
四、课堂问答“我能行!”
课堂问答是讲读课文的自主学习形式,课堂互动分两大块:提问和回答。所提的问题有四类:内容类(用一A表示)、形式类(用二A表示)、思想类(用三A表示)、价值类(用四A表示),回答与之对应,分别是:一B、二B、三B、四B。问答活动开始之前,先有各组代表抽签,然后各组集中,进行针对性的讨论,准备时间10分钟。之后进入问答环节,其间老师可适时穿插补充,以强调重点,突破难点。每一组问答之后,老师及时评价各组的提问(总结)质量和作答情况,满分为10分,加到各组的“在校表现分”竞赛栏中。
学生丁:我们组抽到的是3B,第六组抽到的是3A,我们组是回答他们的问题的。这次抽中潘泓怡来提问,她站了起来,礼貌而又响亮地说道:“请第四小组听题:我们组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以《北京的春节》为题?”
话音刚落,章婧婕马上站起来回答:“我来回答潘泓怡同学的问题,作者写出了北京春节的习俗,表达了自己对春节的喜爱。”
说实话,章婧婕第一个回答是让我吃惊的,我暗暗高兴:幸亏刚才讨论时,大家对这个问题有所准备。庆幸过后,我也不忘补充她的回答:“我来补充章婧婕的回答:作者围绕北京的春节来写,有详有略,突出重点,写出了节日的喜庆,表达自己对传统节日的喜爱。我的回答完毕,谢谢!”我故意只回答了一点,是希望组员们能全员参与,但我知道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令我意想不到的是,组员们陆陆续续都举起了手,每个人都表达了自己的想法,零零总总组合起来,把问题回答得完整、具体。
五、综合性学习“我在行!”
进入高年级,综合性学习在每册教材中至少有一次,综合性学习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从明确目标到讨论方案,到按计划执行,到活动的顺利进行,到最后总结,每一步都以团队的形式开展活动。四年级的《走进童话世界》、五年级的《有趣的汉字王国》、六年级的《轻叩诗歌的大门》,我们都搞得轰轰烈烈。
学生戊:?刚上第六单元,老师便把任务交给了我们,其中就有诗歌欣赏。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我觉得诗歌欣赏比其它的更有难度,便早早准备起来。第一步,我上了网,在网页中寻找合适的目标。忽然,我被一首叫《过零丁洋》的是吸引住了,就开始阅读起来。当我看到它的作者是文天祥时,心中涌起一种迫切要欣赏的感觉,所以我就选好了题材。我欣赏诗歌是要讲给大家听的,于是我便查找了古诗的意思,从中我了解到了这是一首饱含爱国深情的诗。
很快诗歌欣赏的日子到了,八个小组蓄势待发,各组评委在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时,就争先恐后地奔向主持人,想抽个好序号。我们组抽了个第一。我有点忐忑,虽然我准备过,但还是有一丝紧张。只听我们组的人叫了一声“五”,我知道要上场的人是我。
我上台后大声说出了我的题目:“大家好,我为大家来介绍宋朝爱国诗人文天祥的作品《过零丁洋》。这首诗的意思是......”刚开始时,因为紧张,我讲得不是很顺,原本的台词被丢三落四了。我暗示自己:这样可不行,要稳定心态!我继续讲下去,“……我从中体会到了文天祥的爱国之心,以及国破家亡后的悲伤和豪壮的感情!谢谢大家。”讲完之后,我走下讲台。最后结果出来,我们组和另一个小组并列第二,这是个不错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