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4: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麋鹿教学设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语文课堂; 以生为本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80-001
前段时间,在迎接市教研室组织的一次大规模随堂听课活动中,我上了一节公开课,内容为苏教版第十册的《麋鹿》一课(第二课时)。为上出一节高质量的教研课,我精心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环节。首先是复习导入,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并引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探讨麋鹿到底有何“奇特”之处?接着是学习课文,从外形特征、生活习性、传奇经历这三个方面具体感受麋鹿的“奇特”。在这三个方面的教学中,我又采取了不同的教学方法:外形奇特――读,引导学生看图、感悟、朗读;生活习性――写,要求学生认真读课文的3、4自然段,然后选择一个自己感兴趣的某一方面的知识写一段话,为学校网站的刘老师提供一些有关麋鹿生活习性方面的信息;传奇经历――说,反复朗读文章的5、6、7自然段,然后学着讲解员的样子将麋鹿的这段传奇经历讲给“游客们”听听。最后是总结全文,深化主题,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体会隐藏在这些知识背后的情感,让他们由衷地感到悲伤、同情、生气、骄傲……因为是公开课,所以无论是作为老师的我,还是作为学生的孩子们,课前都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课堂教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获得了听课领导、老师的一致好评,尤其对我班学生在写生活习性和讲解传奇经历时能灵活运用一些资料性课程资源的学习能力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由于上完课要跟听课的领导进行交流,所以没能及时收缴同学们在课堂上所写的那段关于麋鹿生活习性方面的小练笔。第二天的语文课上,当我提出要收那段话时,大嗓门的小欢竟叫了起来,他想也没想就大声说道:“真的要交啊?我以为老师你是说谎的呢。”其他同学也先是一愣,继而纷纷拖出书包翻找起来,叽叽喳喳的议论之声更是随之而起,“糟糕,我都不知放哪儿了?”“我的被我扔了,怎么办?”“啊呀,太好了,我的找着了。”“我的丢家里了。我以为不要交呢!”听着同学们的议论,看着他们手忙脚乱的样子,我也不由得陷入了沉思。
为什么这么多学生都没有将自己的学习成果保管好、都会认为不要交呢?甚至直言老师昨天在课堂上所说的“为学校网站提供信息”的事是假的、是说谎呢?思索再三,我清楚地知道这是一种“目中无生”的失落,这一切都源于新课标下语文教学的“真实”的旁落。
真实朴素是语文课的基石。可是很多情况下,我们却将上课演变成了表演,忘记了课堂教学的生成,忘记了学生发展的需求,缺失了真实朴素的基石。
一、教学设计≠美味诱饵
如今的语文课堂,特别讲究教学方法的设计。有位老师上《白鹭》,在指导朗读相关段落的时候,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采取了如下的教学策略:读好了,电视台的叔叔、阿姨会请你去为《白鹭》的专题片配音,想不想去啊?于是,课堂上,每一个学生都读得那么认真、投入,被指名全班朗读的同学读得更棒。但我们每一位听课的老师都心知肚明:这位同学读得再好,电视台也不会请他去配音的,因为这只是老师的一个教学设计。类似的教学设计在很多公开课上我们都能看到,而且渐成一种趋势。殊不知,正是这类看似精彩的教学设计,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小而言之,那个读得好的学生会感到今天老师上课时说了谎;大而言之,是让所有学生学会了如何忽悠人,如何弄虚作假。一言蔽之,就是以假乱真,忽略了对学生人格的塑造。
二、教学准备≠机械排练
为了上好课,我们很多老师喜欢试教。试教的目的无外乎让设计更科学、教学更有效。但许多上公开课的老师,却将课前的试教衍变成了一种排练。为了上课成功,要设计好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每一次发言等等,不允许学生丝毫的走样。更要命的是还要搭上学生一遍遍的演练,这个班试讲过了再到那个班,这批学生用过了,再用那批学生。最后练得学生都烦了,教师还意犹未尽。殊不知,教学是一个创造性的师生互动过程,所有的情节都事先准备好了,不等于以“死”对“活”、以“假”对“真”吗?
三、教学过程≠完美展示
听过很多的公开课,每一次听完课后,总会产生一个共同的感受:“这位老师教得真好!这个班的学生真能干,知识面真广!”是啊,谁能不这样想呢?公开课上的师生是如此地配合默契,教师不断提出一个又一个的问题,学生不假思索地一个接一个回答,那熟练的程度,真让人怀疑比老师水平还高。还有那不断变换的教学形式,更是让人目不暇接:一会儿,一个学生上台介绍;一会儿,几个学生合作表演;突然间,老师一声令下,众同学便纷纷交头接耳,热烈讨论;最后,老师一番声情并茂的慷慨陈词使本课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整节课可谓迭起,热闹非凡。然而,听后稍作一番思考,我们便会产生这样的疑问:教学过程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一堂课下来,学生毫无思考的必要,且对答如流,有无教师去教的必要?长此以往,学生又如何去探索求知?
关键词:高中英语;对话;教学设计
下面我就以高中第一册(下)Unit17 Nature Lesson 65为例说明以上的教学设计思路。
教学目的:通过Nature这一话题,学习日常交际用语:Why are you making this journey?We are trying to collect the money for a wildlife project.We want to…What is the purpose of your new project That sounds a great idea.Good luck with your trip!
教学重点:侧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兼顾读写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话题的知识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
教学过程:
1.看图讨论导入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幅大自然美景的图片,提出下列问题:Do you love nature?Why?What can you see in nature?Can you find many wild animals now in nature?Why not?Do you know how to protect nature?Can you give me some suggestions?
教师让学生自由发挥,说出自己的看法。
教师再让学生看一些野生动物的图片,包括麋鹿,提出问题:
Can you tell me what these animals are?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tigers,bears,pandas,milu deer...
然后教师引入话题说:The milu deer is one kind of deer.But there are not many milu deer in China now.What shall we do?
教师听取学生的意见,最后引入正文,说:We must protect nature so that more milu deer will live in China.Now we will see what some other people do to save milu deer.
听录音,回答问题。
教师向学生交代对话的背景,提出问题:Today we are going to hear about a long journey.Now please listen to the tape and answer the questions:What are the four people going to do?Why are they doing that?
放第一次录音,让学生回答以上的问题。
放第二次录音,向学生提出下列要求:Listen to the tape again,and try to write down a11the questions you hear in the dialogue.
放第三次录音,让学生问答记录下来的问题。
这样,既训练了学生听力,也使学生了解了对话的主要内容。
2.理解对话学生经过上面的训练,其实已经比较熟悉对话的内容。教师应抓紧时机作适度的讲解,指导学生划出重要的词组和句型,为下一个步骤做好准备。处理难点。
新词组有:collect money for,make a journey/make a trip,wildlife(合成词的构成法)
新句型有:We want to…
What is the purpose of your new project?That sounds a great idea.Good luck with your trip.
3.新语法有用现在进行时表示一个最近按计划将要进行的动作,也就是说,用现在进行时表示将来。
对话中的句子有:
where are you traveling to,Gary?How are you getting there?
How many of you are making the trip?Why are you making the trip?
这种表达法可用于下列的动词:
arrive,come,go,get,1eave,make,return,sleep,start,stay,travel
教这个语法点的时候,老师叫学生把对话中的有关句子找出来,领悟当中现在进行时的用法,然后用上面的动词造句,练习这种表达法。
4.操练对话
两人一组,一个做Gary,另一个做a newspaper reporter,分角色朗读对话。
5.巩固对话
首先,教师让学生进行对话后的Practice,根据书上的提示,运用本对话所学的用语,编一个类似的对话,然后当堂表演。
从上面的课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对话课是可以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但应该侧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反思:
1.提高形成性评价的可操作性和实效性
每次实施中要求有明确的目标和评价标准。教师应该投入更多的时间准备,仔细考虑好评价的各个环节,避免目标不清,指令模糊。如果采取的评价方式缺乏可操作性,或者是操作起来十分繁复,那样学生会失去耐性,老师也会失去信心。
当前,在文化创意产业中,随处可见以振兴本土传统文化为名的“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传统民族文化成了一种吸引眼球的华丽包装。另一方面,我们的视觉环境中充斥着大量西方文化语境下的图形图像,这种西方视觉信息的富裕也体现了一种深刻的本土的视觉文化匮乏。目前,中国文化创意产业正在探索和实践如何从“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在达成这一目标的过程中,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本土文化创意产业中内容创意的重要资源,在产业发展和本土品牌打造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培养艺术设计领域实用人才的高等职业院校,担负着为我国文化创意产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的责任。面向未来文化创意产业的职业人,“应从‘全球化——本土化’的双视角出发,放眼世界,合理采纳和运用世界文化和文明财富,立足本土,挖掘民族文化的优秀资源,从视觉信息的认识、理解和应用三个方面培养视觉素养;也就是说,这些能力决定了他们在本土文化传统语境下,对于借助‘图’传达的视觉信息和视觉文化,能看懂什么,看懂多少,如何运用”[1]。一般而言,视觉素养是指“可以获得的理解和创造视觉信息的能力”[2]以及“视觉信息交流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课程是高职教育的核心载体,也是培养艺术设计类高职生视觉素养的重要途径。
一、课程的类别
“从基础到应用,把专业课程划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践课”[4]的“三段式”结构,仍然是当前国内高职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类的呈现状态。而“以工作过程为依据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结构,并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是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根本原则。打破现有的‘三段式’结构,从艺术设计类专业工作过程分析开始,以完成一项完整的工作任务为主要目标,结合各年级学生现有及应达到的目标,可以将课程分为三个类别[5]”。
第一类是在技能传授基础上的任务驱动课程。主要是通过将本地文化融入课程内容,使学生达到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并通过学习艺术设计类专业的相关技术,对该资源做风格化方面的创新。
第二类是以项目为主的综合实践课程。这类课程一般开设在高年级阶段,主要通过一段相对集中的时间开展校内教学。课程在既定主题的安排下,将校外委托项目、教师研究课题等与专业相关的内容纳入课程,并且将实际项目的时间进度、技术标准、提交产品等作为课程考核的规范。区别于第一类以技术传授为基础的任务驱动课程,此类课程注重对实际项目的整体性把握和创造性完成。
第三类是“假期课堂”。它是利用假期集中时间开展的一种灵活的设计实践活动。这类课程以校内工作室和校外实训基地为主要场所,所展开的教学活动包括企业项目参与、校际假期交流课程的开展、国际交流课程的开展等鼓励打破专业限制,多方面、多角度实现的体验设计实践。
二、课程内容的选择、组织与实施
“对本地文化发展的研究和探索是对生活在这一区域内人的自我文化身份的认识,将其作为课程资源引入高职艺术设计类课程,可以使课程内容的丰富性、复杂性、关联性都有所提高,并构建属于个人的丰富的经验世界”[6]。结合上述课程分类,本文作者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提出了本地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的三种存在形式,并形成了一种课程内容组织方法。
其一,以造型设计基本元素为主的存在形式。本地传统文化类别中拥有丰富的、且独具艺术风格和高视觉辨识度的视觉元素,如陕西皮影中的人物形象与人物运动方式、苏州桃花坞年画中的色彩配置与形象设计等,无论形象被直接应用还是被归纳提取,都较容易被学生理解和掌握。
其二,以故事为主的存在形式。针对以叙事为主的专业课程,如动画设计、影视广告设计等,本地传统文化中的传统故事可以经由资源转换运用在课程内容中。这类设计主要通过讲述一个故事,向观众传达设计者的观念和意图。传统文化中丰富且广为流传的故事资源正是当代动画及影视广告设计课程内容不可或缺的重要来源。如2009年上映的动画电影《麋鹿王》即改编自《山海经》原创故事,加上源自中国古代神话的‘麋鹿’形象,使《麋鹿王》一经推出就洋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
第三,以行为为主的存在形式。提出从行为方式上分析和提炼本地传统文化资源,并将其应用在艺术设计课程中的初衷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在本土化问题上,中国“著名导演特伟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提出他的理解,‘最初,我们对民族形式问题理解很浅,以为在背景上采用一些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或者在拟人化的动物身上加一个中国式的肚兜,在服装上加几块传统的装饰图案就是民族风格了,还要在人物的思想感情、生活习惯、动作姿态以及语言上都力求具有中国民族的特点’”[6]。二是,随着当前互动媒体技术的发展,将本地传统文化引入课程,必须从行为和活动方式上研究一些非物质传统文化,如民俗活动中的特殊活动、传统游戏中的活动等,并将这些行为方式转换到交互设计中,促进传统行为方式与现代生活方式的结合,进而设计出符合现代人行为习惯的交互设计产品。
从课程内容的组织方法上,依据艺术设计类工作过程的特征,并借鉴计算机软件工程中软件开发的一种模型,即迭代式模型,对课程内容进行新的组织和架构。通过螺旋型的一个项目的完成,实现第一个迭代,并在之后的课程中,通过每一个完整工作任务的完成,实现学生能力的提高和人才培养的目标。
根据如上所述的课程类别,在实际教学中,无论使用哪一种利用本土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都需要要求学生通过影像、图片、文字等资料形式,对设计或制作对象的造型特点、历史文化背景、造型结构、装饰风格、色彩搭配等进行研究。在获取资料的方式上,可以采取实地调研、博物馆参观、图书或音像资料搜集、网络搜索等方法。
在具体的课程实施过程中,传统文化资源主要作为一种背景资料的形式存在于以技术、技能传授为主的课程,视觉素养的培养着重在视觉信息的识别和理解能力,即解决所见到的“是什么”的问题。这一问题的解决,需要在课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拓宽“课堂”概念,不仅将当代社会生活中丰富的视觉信息引入课堂,更要鼓励和带领学生们走出课堂,走出校园,用自己的眼睛,也就是通过运用自身观察力、视觉辨别与理解能力去体认周围真实多彩的传统文化,以此深入认识和理解自己所表现的对象。
另外,一些以设计和再创造为主要目的的课程,对引入其中的传统文化资源的利用不是简单的利用新手段进行表现,更多的是需要从这些资源中抽象或提炼出一些元素。这其中包含着视觉视角下的设计和交流能力的培养。教学实践者可以从此类传统文化资源中提取色彩、形式、材料、肌理、结构、图式等多种元素,组织成设计资源,通过元素的结构与重构,指导学生对设计主题进行多方面的设计尝试。我校教师“以秦淮灯彩展览馆主题项目为引领,将秦淮灯彩图形设计、秦淮灯彩标志设计、秦淮灯彩展示设计、秦淮灯彩宣传包装设计总和为一个整体进行实训课程教学”[7],这一系列设计就在对“秦淮灯彩”这一主题的应用上涵盖了多种元素的分析、提取和应用。
三、实施效果
1. 基于课程的艺术设计类高职生本土视觉素养培养效果问卷设计说明
本次调查以开展课程实验的三个自然班级为调查对象,专业方向包括视觉传达设计、游戏艺术设计和影视动画(虚拟现实设计)。共发出问卷88份,有效回收76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86.4%。被调查者中男生33名,占43.4%;女生43名,占56.6%。所有学生均为二年级学生。在内容设计上,主要考察学生是否通过课程文化的学习提高了视觉信息的认知、理解能力以及视觉表达能力。
2. 数据分析
①直接纳入课堂的传统文化资源再认度较高
在对直接纳入课堂的传统文化再回忆的调查中,有45位学生可以回忆起课上所涉传统文化的名称及基本内容,占总数的72%。由此可见,将传统文化直接引入课堂,可促进学生们对此视觉信息资源的识别和再认。
②对直接纳入课堂的传统文化资源的认识和理解类别不足
对回忆出课上所授传统文化内容的学生进行进一步调查发现,36.8%和27.6%的学生可以对所授资源的内容从建筑造型特征和图形特征两个方面实现进一步理解和认识,而对资源中色彩特征、工艺造型和叙述故事的理解和认识分别只占到13.2%、15.8%和5.3%。可见,学生们从造型设计基本元素出发对传统视觉信息的认识理解类别不够全面。
③普遍掌握2-3中视觉信息的创造技术
调查中发现,被调查者由于目前均为高职艺术设计专业二年级学生,普遍掌握的视觉信息创造工具包括photoshop、3ds Max、Illustrator。因专业方向不同,视觉传达专业学生一般掌握上述第一种和第三种工具,游戏艺术设计和影视动画(虚拟现实方向)学生掌握第一种和第二种工具。学生们对上述工具均有1年左右的使用经验,掌握程度良好。
④要有针对性地教授在设计实践中使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
在对学生传统文化资源使用情况调查时发现,五分之二左右的学生能将图形、配色、布景结构运用到作业中,另有23%的学生会选择资源中的故事用在作业中。在使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方面,近五分之四的学生选择按照“资料中的某些部分”和“根据资料,进行改编”来做,其中14.5%的学生选择“根据自己对资料的理解,重新做设计”。
⑤个性化视觉表达意愿强烈,但自我探索实践较少,对作品风格的认识不足
调查中发现,学生们的个性化视觉表达意愿强烈,60.9%的学生表示希望自己的作品有个性,没有一位学生在此调查栏目中选择“无所谓”或“不希望”。但在对课余时间个人设计实践探索的调查中,90.5%的学生表示,课后有1到2次的设计实践,没有一位同学有过3次以上的自我设计实践。在对作品风格的认识方面更表现得五花八门。学生对作品可能呈现的风格的认识处于极其个人化的感性认识阶段。
结论
本项目以培养高职生本土视觉素养的课程设计将现行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划分为三种类型,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将本地传统文化作为教学资源引入课程,并将其分为“以造型设计基本元素为主”、“以故事为主”、“以行为为主”三种存在类型,并在课程内容的组织形式上提出依据艺术设计类工作过程的“迭代式结构”。
从课程实施的效果来看,通过本地传统文化资源的引入,学生对直接引入的内容再认度较高,但对内容的认识深度和广度仍然不足;虽然学生们个性化视觉表达意愿强烈,也掌握了一些视觉信息的创造技术,但对如何将传统文化资源用在各自的设计实践中仍然存在困惑,缺少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些都需要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鼓励自我设计实践,有针对性地在使用传统文化资源的方法和作品风格探索方面给予指导。
参考文献
[1]张舒予,王帆.视觉素养培养与民族文化传承[J].当代传播.2008.4.
[2][3]殷宝媛.培养学生视觉素养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4]徐国庆. 实践导向职业教育课程研究:技术学范式[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5]徐俊.高职艺术设计类“工作室”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构建[J],职业教育研究,2012.4.
【关键词】环境保护;持续发展;教学设计
【Abstract】In student’s life background and the experience has the simple understanding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but they are rich in the fervor, dares to move, communicates ability in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spect and the family member, is rich in the fervor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ccessful aspect and gives free reign to the imagination, but dares to the undesirable tendency to face directly and to have the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and the sense of mission. Because the first day student are few to th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xperience, therefore the classroom upholstery lead must live existing from the student the background, the experience of life and the interest embarks, is being intimate with the nature, shows loving concern the life, treasures the environment then attentio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Keywords】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ustained development; Teaching design
1教学目标
1.1知识与技能目标:①通过环境现象,感性认识人与环境的关系。②认识教材及课程标准所反映的环境保护方面的概念:环境、环保、人与自然、环境资源等。
1.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构建师生互动的平台,通过学生获取环境保护成果及环境存在的问题等方面的知识及信息,感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升华为理性的思考和实践。②根据年龄特点及地区情况(农村),学生能够认识环保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增强学生环境意识和保护环境的行为。③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激活他们的环境意识,忧患意识,将激情转化为环保的行动和行为。
1.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①对小鸟的爱,上升为对大自然的爱;珍爱生命之情,升华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理;从环境保护的成果激发学生更加爱护环境;从校园环保意识延伸到人类共有的家园——“地球村”意识。②自我的环境保护意识行为拓展为学生家庭成员的环保意识行为,尽而延伸为环保责任意识行为。从环保行动转化环保习惯,从习惯养成行为,从行为升化为责任意识。③从学生已有的兴趣和生活经验出发,构建学生活动、师生活动,情境畅想的环境教育平台,树立科学发展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教学设想根据《中小学环境教育实施指南》,《中小学环境教育专题教学大纲》的要求,初一学生的生活背景及经验中对环境保护有浅显的了解,但他们更富于激情,敢于行动,在环保方面与家庭成员沟通能力强,对环保的成功方面富于激情和畅想,而对不良现象敢于直面和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由于初一学生对环保的体验较少,所以课堂铺垫导语必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背景、生活经验和兴趣出发,在亲近自然,关爱生命,珍惜环境进而关注环保。逐渐升华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3教学流程
3.1引入环保的课题。让本班学生阿楠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发现有一群小孩子在树下大呼小叫的围着,走近一看,原来一只小鸟不知从何处跌落在此处,嘴黄黄地,扑闪着小翅膀向小学生示威,但摇摇晃晃地走不稳,更不用说飞起来了。怕孩子们弄死小鸟,我把小鸟捉起来,带到家里。给水,它不喝;给馍它不吃。中午爸爸妈妈下班回家,我们一家商量怎么养活这个可爱的小鸟,爸爸说:“这只小鸟名叫黄莺,是吃昆虫的益鸟,所以它不吃谷米,请从厨房拿点肉割碎喂它。”果然,它嘴张的很大,啾啾的叫着,吃的好高兴。从此,每天的饭桌上多了一位客人,每次吃饭都撕一点肉给它,有时放学路上,捉几只虫子,它吃的好欢。不知不觉,它长大了,全身羽毛长长了,嘴也不黄了,从一个树枝飞到另一个树枝,它的叫声引来了它的朋友,一只,两只,……。我们家成了鸟的乐园,我家的果树成了它们的家园,而且草莓、果子各菜从没有虫眼,早上它们按时叫我起床,爸爸、妈妈和我每天听着它们欢快的歌声,更加幸福、欢乐。
故事讲完了,全班同学长久的鼓掌。
3.2将课题引向深入。
活动一:
师:同学们,刚才我们为阿楠的爱鸟护鸟的行为鼓掌,也为这只小鸟的成长欢乐鼓掌,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故事,我们明白了,美好的家园,不仅是人的家园,也是小鸟的家园,放大一下家园,就是我们的生活环境,我们大部分同学在农村,结合这个故事,同学们想一下,我们的生活环境发生了那些好的变化(要求同桌之间相互交流,写在纸上,贴在黑板上,最后总结出不同的变化,举手发言,教师归纳在黑板上)
生:校园里看到了多少年没有看见过的麻雀,这是环境好的现象。
生:我们村里退耕还林,树多草长,野鸡(雉)很多,走路不小心会踏在脚下,(大家笑)而且野兔也很多。
生:学校前面的河滩里有水,而前几年这个时候没有水,说明环境变好了。
生:我们庄子里来了一只“四不象”,(麋鹿)被大家抓住后交到公园,说明环境好了。
生:我家的大榆树上鸟越来越多了,说明环境变好了。
生:农村几乎每家都有猫了,前几年耗子药药死了很多。
生:我家的小鸡被老鹰、鹞子抓完了,说明鹰、鹞子多了,环境变好了。(全班大笑)
师:同学们,大家发言很积级,说的很好,通过以上现象(教师总结在黑板上的同学们的发言),我们感到很高兴,我们的环境越来越好了。但是,也有不足方面,与环境保护相反的行为,我相信同学们从身边的事例,能够说也破坏环保的现象。(要求同活动一)
活动二:
生:有些同学在树上掏鸟窝,造成小鸟家庭家破“人”亡。
生:人们抓鹰、鹞在市场上出售。
生:秋后在玉米地里撒网拉野鸡、抓鸽子,有些人到保护区抓雪鸡、斑鸠等鸟。
生:我村退耕还林的地成了砖厂,无人过问。
生:外商投资修建的淀粉厂的污水污染了下游的河水,炼铁厂(硅铁厂)的烟污染了空气。
生:尕护林石海、黄草坪旅游区(积石山县国家 AA 级旅游区)人为破坏严重。
生:一次性卫生筷破坏环境,塑料袋污染土地、河水。
活动三
我们刚才搞了两个活动,同学们对我县环境保护方向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说的很具体,说明同学们有环保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于存在的问题,我们自己应该怎样做?还有什么建议?同学们根据上面的两个活动继续讨论。
生:爱护动物,爱护花草树木,旅游时要有环保意识。
生:珍爱生命,珍爱水资源。
生:不用塑料袋、不用耗子药、不用禁止的农药。
生:从自己做起,不抓小鸟,不掏鸟窝,不捞小蝌蚪,不捉野鸡、斑鸠。
生:让我们的父母亲也要有环保意识,不要将农药瓶子扔在水里或草滩上。
生:从我做起在饭馆不用一次性卫生筷。
生:建议给环保局写一封信,让污染河水的淀粉厂停止生产,制止乱挖河床沙石。
生:根据《动物保护法》,严禁捉鹰、鹞。对卖买保护动物的依法处理。
师:同学们说的很多,更主要的是我们以后要做的很好,要有环保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劝我们的父母亲要有环保意识,劝我们的兄弟姐妹做环保的卫士。
3.3激情畅想 。同学们!刚才的三个活动,大家说的很好,说明同学们平时关注环境保护。请同学们做好自己父母亲的工作,在家庭中宣传环保知识,劝自己的兄弟姐妹做环保小卫士。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有待于你们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我县的经济要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要提高。同时,要创造优美的生活环境和自然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环境和资源,这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科学的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最后,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环保誓词,全班共同朗诵,作为同学们环保的誓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