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现代儿童诗

现代儿童诗

时间:2023-05-30 09:14: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现代儿童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现代儿童诗

第1篇

摘 要:语言是诗歌的灵魂,在儿童诗浅语世界中,它的语言“真善美”之上,不仅承载了儿童诗对童真、童心、童趣的坚守,而且映射了儿童诗的教学智慧和教学策略。剖析儿童诗语言的“真善美”,实际是对儿童诗进行的一场从形式到内涵的循序渐进的总结和审视。

关键词:儿童诗教学;语言“真善美”;语言能力

儿童诗作为诗的一个分支,由于它受到特定服务对象的心理特征的制约,它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这样才能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尤其在培养儿童健康的语言审美意识和创造力上,发挥它独特的作用。针对此,儿童诗的语言教学也必然遵循一定的价值指向性。对其语言“真善美”的发掘便能帮助儿童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儿童审美情趣,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丰富儿童的精神世界。

近年来,伴随着新课标的推行,儿童诗逐步走向了素质教育的前沿,其利用情感充沛、语言精练、想象奇特、意境纯真的笔触,浇灌着儿童的心灵,构建儿童言语生命的作用表现得日渐突出。这些可喜的变化掀开了儿童诗语言教学的新篇章,反映出无论是在儿童文学的大家庭中,还是儿童教育的天地中,儿童诗语言层面研究的话语权日渐增加。表现在儿童诗教学过程中,于抑扬陈情的韵响中,在新鲜活泼的文字中,儿童能走进儿童诗独树一帜、五光十色的语言世界,放飞思绪和想象,在跌宕有致、前后呼应的音韵美感中起舞,在包罗万象、趣味横生的意象中漫步。感受儿童诗这般魅力的前提便是把握儿童诗的语言规律,发掘儿童诗浅语世界的语言“真善美”。伴随着角色定位的日渐明朗和儿童本位意识的觉醒,儿童诗日渐焕发生机。在儿童诗的浅语世界中,儿童诗语言上的“真善美”也熠熠闪光,引人流连。“真善美”语言能力的发掘成了儿童诗教学研究的有力翘板。

所谓语言能力,指的是在人的大脑中形成的一种能够按照本族语的语言规则把声音和意思联系起来的能力,即语言使用者对语言内容内在规则的了解。儿童诗语言能力的发掘,必须将儿童诗的特质与“语言能力”“发展”等概念融为一体,必须兼顾儿童诗的“语体属性”、语言的“真善美”与儿童语言能力的发展等诸多方面。

关注儿童诗的语言特色,前提是了解儿童诗的语体属性。儿童诗是诗的一种,但它是诗的国度立独行的一员。一方面,它遵循诗歌创作的规律,表现诗歌的共性规律;另一方面,又因接受对象的心理、认知、情感世界等方面的特殊性,从而形成与众不同的语体属性。儿童诗的语言在“真善美”的指引下,表现出了独到的美学追求。它形式灵活多样,长短不一,张力十足,能寄生于各类文体中,以儿童的视角表现文艺语体的高度形象性、美感性和抒情性。通过让儿童感受儿童诗语言中灵动多变的动作感、具体可感的色彩、简单透明的情节、鲜明有力的节奏、昂扬向上的格调等,可以激发儿童对自身生活世界、经验世界和想象世界的形象性、简洁性、音乐性的认知。

著名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力倡“语言修养也应该要求真善美……语言的真,就是语言的真实性;语言的善,就是语言的正确性;语言的美,就是语言的形式美。语言的真实性是语言的问题,语言的正确性是逻辑问题,语言的形式美是美学问题。”儿童诗的语言是一种浅语的艺术。“真善美”可以用来概括一切艺术的最高美学追求,但儿童诗语言表现出来的“真善美”更加纯粹而直接,简洁而不失生动。在儿童诗的语言视角下,艺术真实、情感评价、形式创造是水融的。儿童诗语言的准确性和真实性,来源于对表达主体、接受主体、表达对象的精确把握和调配。面对特殊的接受主体,儿童诗尤其需要把握创作和教学的基调,即时刻掌握好方向,不能脱离儿童的视野。儿童诗语言的准确性和真实性,要求区别于成人化的艺术真实,要体现独属于儿童的艺术真实。这也正如王泉根在《儿童文学要高扬以善为美的美学大旗》中提出的“儿童文学的审美创造是以儿童特征为出发点的,同时又是以是否契合儿童特征作为儿童文学艺术真实的落脚点”,儿童诗语言的“真善”的形成,前提是搭建起表达主体和接受主体的一致性。儿童诗语浅而意深,欲要准确而真实地表达,尤其需要语言推敲和斟酌,才不至于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而且,儿童诗吸收了诗歌的形式特征,又能适应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状态,它能够轻易地调动汉语的语音、词汇、语法等层面的要素,形成语言的“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在它的字里行间,融合了诗歌的音乐性、抒情性与儿童的心理特征,少静态的抒情和艰涩的内心独白,不使用抽象的咏叹和空翻的辞藻,借助可观可感的事物,给不具形的思想感情以生动的、感性的形象。

综上所述,在儿童诗的浅语世界中,言情与言志是可以互补并存、平衡存在的。儿童诗语言对“真善美”的追求,会使知识与理性的解读变得更加内敛,情感的流露和本性的锤会变得更加纯粹而顺畅。儿童诗能填充各色接受人群之间的年龄、阅历、审美趣味之间的千差万别,成为老少皆宜的“营养品”。尤其是在课堂之上,教师要能以真实、准确、富有美感的语言形式,滋养儿童心灵之花。

参考文献:

[1]王力.龙虫并雕斋文集[M].中华书局,1980.

[2]王泉根.现代中国儿童文学主潮[M].重庆出版社,2000.

[3]张良田.教学手段论[M].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第2篇

一、“儿童诗”校本课程的提出

宿豫区大兴中心小学是江苏省行知实验学校之一,为了深化生活教育,提升学校品位,学校受陶行知创作的一组以“诗的学校”为题的诗歌的启发,提出将“儿童诗”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来开发和实施。我们觉得在小学生中广泛开展学创“儿童诗”活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华文化的传承离不开诗教。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早在3000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兴、观、群、怨”的诗教理论,他还亲自编定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从“不学诗,无以言”的孔子时代,到唐朝科举取士,官员经由科考出身,必须通晓诗律。民间也以读诗懂诗为荣,自庙堂至市井,到处是诗,到处是诗人,也到处是诗教。

2.课程改革呼唤诗教。我们开发儿童诗校本课程旨在提高学生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课程改革的目标,这个目标的达成离不开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翻开苏教版小语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诗歌的教学逐渐得到了关注,几乎每一册教材都安排了不少于5首诗歌(包括古诗),占比约20%。因此,让孩子多读诗、多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并以此来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已成为小学语文教学的共识。

3.学生全面发展可以依托诗教。诗人圣野说:“一个自幼受过儿童诗熏陶的人,长大肯定是个有是非观,有真性情的好人。”诗能让我们的心灵变得更加充实,让我们的情感变得更加丰富,让我们的想象变得更加广阔。因此,小学阶段学习儿童诗符合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也一定能为孩子营造快乐的童年,诗意的人生。

二、“儿童诗”校本课程的研发

为了科学有序地实施“儿童诗”校本课程,我们在市陶研会和区教研室的指导下,组织了研究团队,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研究活动。

我们多方面寻找“儿童诗”教学的理论支撑。聘请了全国著名诗人、宿迁市文联主席刘家魁先生为我校的诗歌教学顾问,具体地指导师生学习诗歌、感悟诗歌、创作诗歌。同时我们还邀请了宿迁市诗词协会在苏北地区很有影响力的胡继风、陈斯高、侍宝华等诗人到我校讲学,向师生传经送宝,极大地鼓舞和调动了师生学创儿童诗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我们还广泛搜集古今中外大量的优秀儿童诗作,编辑了《童谣集》和《儿童诗集》。《童谣集》作为一、二年级的校本课程,《儿童诗集》作为三至六年级的校本课程。全套教材共十二册,以画配诗,力求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以主题单元阅读和童诗创作技巧双线并行,并融入了丰富的地方乡土资源。让孩子们理解并掌握创作和修改儿童诗的技巧,让孩子们在诵诗、赏诗、写诗的过程中启迪思维,丰富情感,提高素养,接受美的熏陶,还结合宿迁市市级课题《农村小学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践研究》,积极开展儿童诗和学科教学的整合研究,形成丰富的童诗课程文化。

三、“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实践

1.利用地方课程教学校本教材。儿童诗校本课程在全校一至六年级开设,每周2课时,一节从语文课时中调剂,一节从学校的地方课程课时中调剂。按照每学期18周计算,每个年级每学期共有36课时,一至六年级共有432课时。在儿童诗教学模式的探索中,我们强调,课堂中,一切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发展为本,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勇于实践,以促使学生诗情激荡,思维飞扬,使课堂诗意弥漫。根据这样的原则,我们经过实践,总结出了阅读赏析、感悟仿作、采风创作三种儿童诗教学模式。

2.高举“生活教育”的旗帜,广泛组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我们充分利用农村的教育资源优势,组织学生参观生态农业种、养殖农场,带领学生到附近的污水处理厂、长江润发集团、宿豫张家港工业园区中节能生物发电有限公司等企业去参观、访谈;到农村集中居住区去了解新农村建设,感受家乡的新变化。然后,要求学生将这些生活体验写进自己的诗行。

3.根据不同年级的诗教标准,分年级成立诗社,具体负责指导本年级的儿童诗编创活动。

4.编辑印制了《童心・诗心》校园诗刊和《乐陶陶》校报。这两个刊物用来刊登学生最优秀的诗作及年级儿童诗社的佳作,作为学校对外宣传的一个窗口,一学期出3―4期校报,1―2册诗刊,并寄往儿童文学作家及全国有关报刊。

5.每年举办“三个一”主题活动――一次诗歌节,一次教师诗歌沙龙和一次经典诵读大赛。让师生在诗歌的天地里倘佯。

6.儿童诗教学的真正落实和成功开展,关键在教师,只有建设一支能够胜任诗教的教师队伍,才能保证全校性诗教的顺利进行。我校制定了“请、学、研、送”的儿童诗教师培养方案。“请”即邀请诗人、儿童文学作家及儿童诗教学上有建树的老师到学校进行讲学指导;“学”则是以个体为单位,进行儿童诗创作理论、教学方法、儿童文学史等的学习;“研”就是在个体学习的基础上,定期开展教研活动,共同探讨诗教规律、经验,交流学习、教学心得;“送”则是选派骨干教师参加儿童文学研究中心的儿童文学讲习班,以提高教师的文学理论水平、实践操作能力。

7.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打造“诗意校园”。诗意的校园是美丽的,美丽的校园才富有诗意。“诗意校园”首先带有审美的况味,让学生身处校园,仿佛走进了一座清幽怡人的园林,整个校园建筑群通透大气,凸现传统文化意蕴与现代风格的完美结合,体现蓬勃活力,给孩子们以视觉的愉悦,情操的陶冶。

“文化气息扑面来,润得诗心好做人”。在学校环境绿化、美化的基础上,我校更加注重人文建设,追求物与人的和谐。校园内随处可见的儿童诗宣传栏、儿童诗墙等“儿童诗文化”濡染着孩子们的精神底色。孩子诵读不绝于口的《童谣集》、《儿童诗集》等让孩子们在“儿童诗文化”的浸润中明理修身,化育灵魂。

同时,学校积极营造人文环境,努力做到育人于无痕之处。“轻声漫步过走廊”、“茵茵绿草,踏之何忍”等温馨的提示语随处可见;诗意教师、诗意社团、诗意言行的宣传牌,为校园增添了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校报、校刊等装点着学校的诗意气息;学校定期开展快乐诗书节、社团风采节、阳光体育节等特色文化节日活动;定期进行诗香班级、校园小诗人评选等等。雅致宜人的校园环境,诗情画意的校园文化,已成为孩子们求知的学园,舒展身心的乐园,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孩子们无不在此感受乃至享受着诗意校园的魅力。

8.立足教研,寻求理论支撑。为更好地实施儿童诗教学,形成浓郁的诗教氛围,学校以儿童诗教学为立足点和突破口,大力开展诗教教研活动。首先,学校建立了诗教教研大组,教研大组包含各个学科的骨干教师,共同研究、学习、分享诗教的理论、教学方法、指导学生写作方法等。其次,积极开展诗教教研活动。学校定期开展相互研讨的诗歌教学活动课,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诗教课,既可以相互探讨、共同提高,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示范和指导作用。再次是主办诗教沙龙,由本校组织几位老师上诗教研讨课,并邀请诗人、作家上示范课及进行诗歌讲座。

四、开发实践“儿童诗”校本课程的收获

一年来,通过儿童诗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师生对诗歌的了解有了很大提高,读诗、学诗的人数大幅度地增加,甚至已经成为师生学习生活的一部分,诗教促进了学生读诗、写诗。随着诗歌阅读量和创作的加强,在诗的熏染陶冶下,学生变得更纯洁、更善良、更美好。学校涌现了一批校园小诗人,他们以自己独到的笔触描绘着自然、刻画着生活、抒写着情感。儿童诗校本课程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写作水平,另一方面也净化了学生的心灵,陶冶了学生的情操。

在教师层面,隔周一次的学校诗教教研活动成为老师们阐释诗意,放飞诗情的练兵场。通过上课、听课、研讨、沙龙、专家讲座,促进了老师们教学水平的提高。诗与语文、数学、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有效结合,使课堂充满了灵性和创意。教师在区级以上的课堂教学大赛中频频获奖。

第3篇

然而我们还是应该相信,当松鼠已经等得掉光了牙齿,这时候也许就会有人为我们送来核桃。虽然我们每天都被一些平庸的散文和小说包围着,但不少人的内心深处,总还是在牵挂着诗歌。

“疑此江头有佳句,为君寻取却茫茫。”现在,当我巡礼最近一年多来的儿童诗创作时,这两句唐诗不由得又涌上心头。

抒写中国

“抒写中国”,从来就是中国的儿童诗人们须臾不能忘怀的一个美丽而崇高的“主旋律”。读着这样的儿童诗,我们会相信这样一个真理:世界上没有渺小的体裁,而只有渺小的作家。

高洪波近期发表了《在天文馆感受诗意》等组诗。抒写自豪的中国情感与中国襟怀,张扬人类思想中的浩然正气,也是高洪波近年来的儿童诗中的一个“主旋律”。诗人金波先生在读了这些诗歌之后,认为它们显示了诗歌所应该具有的一种“隐秘的力量”,那是激情的力量、想像的力量,同时也是思考的力量。“这些诗行蕴蓄着诗人心灵上敏锐的感受力,和跳脱的诗的表现力。”(《诗歌的力量——〈在天文馆感受诗意〉赏析》)

对于诗人们来说,“中国”绝对不是一个抽象和空洞的概念,也并非惟有“黄钟大吕”的风格才能表现这个宏大的主题。“抒写中国”也可以写得十分具体而细微:把三月穿在小村身上 小村/便开始萌芽 今天是语文第一堂课/麦田睁开眼睛 很绿//小村三月/你看 炊烟正在拄着一棵树 爬山/草 是新来的考试卷子/把三月的早晨 考得满头是汗//先是一朵小野花 交了卷子/后面的天 迅速都蓝了……(冰岛《三月》)

如此清新和鲜活的形象与表现方式,不也可以呈现“抒写中国”的满腔热情吗?诗人说,给我一片三叶草,再加上我的想像,就是一片草原。这样的表现法则,或者说,这样的抒写才能,对于儿童诗人来说,尤其需要具备。毕竟,就篇幅而言,儿童诗是一种形制短小的体裁。也因此,较之一般的体裁,它为创作者们设置了更高的表现难度。

底层叙事

最近几年,在界里,有一个引起了广泛讨论和关注的文学话题,即底层叙事。不同的文化人群面对这一概念时的认知角度,有时会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例如社会学家和经济学家眼里的“底层”,一般都与贫穷、“三农问题”、国企改制以及社会分层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寄寓着明确的“意识形态焦虑”;而人文学者、评论家和作家、艺术家眼里的“底层”,则往往伴随着对社会公正、民主、平等以及苦难、人道主义等一系列历史美学难题的诉求。因此,有的学者指出,“底层”问题在今天的浮出水面,进入更多人所关注的视野,实际上也折射出当前中国社会结构的复杂形态和思想境遇。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似乎可以认同这样一个观点:所谓以文学的方式参与或介入底层现实,决不可仅仅理解为将底层和现实题材作为叙述对象,而应该在叙述过程中呈现出作家和诗人们的思想投射与独特发现。

儿童文学作家和诗人们的“底层关怀”和“底层叙事”,也不曾缺席。这一类题材的作品,尤其是具有这一类感情投入和思想投射的作品,明显增多,且大都具有一定的分量。就儿童诗来看,许多诗人写到了留守儿童、打工子弟小学、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生存问题、流浪儿童、卖花儿童等等;还有的诗人写到了对农业生态、农民生活、乡村变迁,尤其是越来越强大的现代物质文明对乡村传统观念的压迫与“话语霸权”等等。于是,我们在今天的儿童诗里看到一些前所未有的、不能不让人忧心忡忡的景象,如张绍民的《打工子弟小学》《流浪儿童》、张菱儿的《差别》。

我们这个时代,在它盛世繁华的外表下,毫无疑问也会潜藏着一些隐痛、无奈甚至忧伤。许多乡村少年因为生活的驱使,过早地告别校园、告别童年和故乡,到远方的城市去寻找自己的前程。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弱势群体,因为他们其实还是一些孩子,还正处在成长阶段。很少有人会去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所幸的是,我们的诗人在关注着他们。他们那孤独、单薄和无助的身影一次次出现在那些真诚的诗歌里,如曾学东的《燕子》、张泉的《栀子花般的笑意》、莫问天心的《公交车站卖艺的盲人》。

在这样的诗歌面前,我们没有必要去要求它在艺术上的纯粹与圆润。不,能够如此直面现实、关怀民生,呈现诗人的道义与良知,才是它最纯粹的质地。这些诗歌里有的地方或许稍嫌直白,有的在语言上锤炼不够,“诗味”有所欠缺,但这些缺点并没有从根本上损伤诗的素质。我们能拥有这样的作品,不能不为儿童诗感到自豪。在底层关怀的主题下,我们的儿童诗人毕竟也能够在场,而没有缺席。诗从生活中来。诗从对于生活的真切的感受和独特的发现中来。只有真实和鲜活的生活,才能够养育出同样真实和鲜活的诗与诗人,这是一个永远的真理。

乡村忆念

加缪曾说:“对大地的想像过于着重于回忆,对幸福的憧憬过于急切,那么痛苦就在人的心灵深处升起。”其实,对于诗歌,我们所需要、所渴求的并不是太多,也并非多么奢侈。一片青草地,一点来自山谷的风声,就够了,就足以使心灵变得柔软,发出回声。

秋天一到/村外河滩上的芦苇/就忙着给我们写信//那些灰白色的小小信笺/落在树枝上/落在屋顶上/落在草垛上/落在行人的衣裳上//收到这样美丽的信/我们该怎么回呢(陶天真《抒情的乡村·芦花》)

读着这么单纯和朴素的诗歌,我想到了一个无法回避的诗歌命题:乡村忆念。我想到了大地、乡村、田园和种种淳朴的农业文明,所投射在一代代诗人心中的无限的光亮与温暖。

对于许多儿童诗人来说,思绪一旦回到童年的乡村,正如诗人曼德尔施塔姆和帕斯捷尔纳克们回到自己的城市、自己的列宁格勒一样,真可谓“熟悉如眼泪,如静脉,如童年的腮腺炎”。那些比膝盖更低的泥土,就如一道低低的门槛,横在我们的命运里;而我们的生命和诗意,也注定了会与大地、泥土连在一起,并且从泥土里获得向上或向下的力量。

也因此,对乡村生态的关注,对农民生活的关怀,对逝去的乡村童年的追忆,也成为许多诗歌作者的一个沉重而永恒的主题。他们的诗歌里总是呈现着一种永恒的、挥之不去的“土地道德”的情怀。像土家族诗人谭岷江的《山寨四月·农具和耕牛》,以及另一位同样是生在乡村的土家族诗人谭国文的《石头与村庄》,这样的诗,其实与风花雪月无关。它们具有一种纯粹和朴素的情感力量,足以唤醒那些多年来已经迷失在城市的大街上和楼群里的乡村之子的沉睡的灵魂,使更多的人明白,即使是在灰暗的生活中,毕竟还有一些我们所热爱的事物,是能够用我们的双手和心灵把它们保存下来的,因而,对乡土与生活的热爱也是可以做到始终不渝的。这是许多乡村孩子命运里与生俱来的、与泥土息息相关的生命的隐痛。

转贴于

艺术本位

现在我们再来看另一类着重于艺术本位的儿童诗。与那些世界一流的儿童诗人相比,我们的许多儿童诗的差距,或许并不表现在语言文字上,也不表现在观念上,而是输在想像力上。

我们很多儿童诗作家和儿童诗作品缺少那么一种大风呼啸般的想像力,或者说,缺少那么一种纵横天地、若气流激荡一般的“天才气”。但近来也有几首诗,使我们看到了中国儿童诗的一种充满想像力、充满“天才气”的面貌。

先看萧萍的《四重奏第931号:朋友们》。且看开头的一节:漂浮着的冰,/趴在浅湖妈妈的胸前熟睡。/它们都有着雪白的睡袍,/大眼睛安静的蓝,/爪子很淡很淡,/风吹过来有些微微发抖。/它们清澈的凝视,/用牙齿彼此轻咬,/哈出好多看不见的气。/在清晨的湖面上,/它们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亲一亲浅湖妈妈,/让最小个子的银鱼/缓缓地从身体穿行过去。/它们头挨着头,/想了很久,才害羞地/说出今天的第一句话——/嗨,我喜欢你!

这首不短的儿童诗充分呈现了萧萍与常人不同的想像力,以及凭着敏感的直觉,于细微处去感受事物和把握事物本质的能力。

捷克诗歌大师塞弗尔特有言:“诗可以不是思想性的,也可以不是艺术性的,但是它首先应该是‘诗’的。就是说,诗应该具有某种准确的直觉的成分,能触及人类情感最深奥的部位和他们生活中最微妙之处。”萧萍的这首诗可以为塞弗尔特这一“纯粹艺术本位”的观点做出例证。

在儿童诗坛上,与萧萍的儿童诗堪称“双璧”的,是另一位女性诗人王立春的作品。这两个人是一南一北的“双子星座”。她们的诗歌里都有着细腻和准确的直觉成分,都有极其丰沛和鲜活的想像力在纵横运行,也都有语言和表现上的与众不同的创新与探索。《野小河》和《哑巴小路》,是王立春的代表性作品。

我要走了/小河//你贴着山脚玩耍吧/你缠着草坡撒欢吧/枕着小山望天/你亮晶晶的眼睛/再也看不到河沿上/这个整天缠着你的孩子了……

这是《野小河》的第一节。我们拿它和萧萍的“四重奏”第一节相比,就不难看出她们的异曲同工之美。她们仿佛在用各自的想像力和最细微体验互相“致敬”,不约而同地用一种来自女性诗人的直觉体验、想像力、才气和优美的文字,一起推动着中国儿童诗的帆篷,越过浅湖而进入一条新的航道。

读这首诗,使我感到流露在作者笔端的眷顾深情和悲悯情怀,以及直抵人心的温暖力量。它也让读者充分地感受到了诗人独特的才情和睿智的诗心。再如《哑巴小路》,其中所书写的童年体验、乡村记忆,许多人也许都曾经有过。但是如何能够更准确、更逼真地呈现出这些体验与记忆,却是需要才气的。这也正是一位外国著名诗人说过的一句话:题材总是公平地摆在人人面前;主题却只有少数人知道;而如何表现则永远是一个秘密。

四代同堂

长期以来,中国儿童诗坛上,呈现着四代同堂的良好的创作生态。老一代的儿童诗人,如任溶溶、金波等,仍然宝刀未老,继续保持着饱满的创作激情和超凡的创造力,并且时有不俗的新作奉献出来。

且以任溶溶先生为例。他在最近一年多的时间里,又有新的贡献。我们先来看这首《书怎么读》:

爷爷读书,一本又一本,/有一些书,厚得像块砖。/我忍不住,问我爷爷说:/“书这么厚,怎么读得完?”/爷爷回答我说:/“就这样:/一个字一个字地读,/一句一句地读,/一段一段地读,/一页一页地读……/很简单。”

这是一首饶有童趣和智慧的儿童诗,带着典型的任溶溶风格:单纯、幽默,凭借着字体的大小改变和诗行排列形式上的视觉效果,营造出一种形象而好玩的游戏味道。任先生年逾八十,还具有如此丰沛的创造力与不俗的童趣,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再如他那首《夜里什么人不睡觉》,带着一定的“认知性”,这也是写给小孩子看的诗歌所应该具有的一种职能。诗中告诉了小孩子一些不同身份的人所从事的不同工作的特点,同时也对这些在夜晚里工作的人们的奉献精神予以了默默的赞美。浅显而优美的诗句里蕴涵着一种老年人的从容不迫和机智幽默。

王忠范是属于中年一代的儿童诗人,其创作活力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一直持续到现在。他继续抒写着他几乎写了大半辈子的内蒙古草原和草原上的事物。他的儿童诗里融进了他对草原的深切的爱与知:草原上的草跟马一样/站着睡觉/只有广阔的夜/才能装下满地的梦(《花季草原·草原的草》)

同属中年一代诗人的王宜振,仍然在不断地探索和攀登儿童诗艺术的新高峰。他近期写出了《悬浮的光芒》等组诗,这些纯粹的儿童诗,无论放在哪个民族或哪种文化背景之下,都不会失去它的光芒和亮度。

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那批儿童文学作家,也在不断地奉献着自己的儿童诗新作。陶天真的一组《抒情的乡村》,给我们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意象单纯而想像丰沛,就像他在另一首诗歌里写到的冬天里大雪中的小村庄,“干净得像个童话”。我们很久没有看到这种带着呼呼的风声和飘舞的芦花般生动的诗歌了。

更为年轻的一代儿童诗人,包括一些“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少年诗人”,在近期发表了出色作品的有:张晓楠、汤萍、冰岛、魏捷、向辉、邵思梦、张牧笛、阮梅等。

无所谓结局。也无所谓开始。除了那深隐在心灵底层的对生活的热情和对诗歌的敬重之意,有若不熄的火粒。所幸的是,在儿童诗领域里,我们的四代诗人,仍然在忠诚地、固执地、持续地,一点一点地拨燃那些活着的儿童诗的火粒。

诗歌不朽。儿童诗歌永在。

最后,我把不久前为一个儿童诗朗诵晚会写的几句祝词,粘贴在这里,作为这篇述评的结束语——

第4篇

一、诗意氛围的营造――影响人

良好的校园环境能陶冶师生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孕育精神力量。为此,学校十分注重诗意环境的打造。比如,在“好玩儿精心之家”布置了名诗、名画、名星、名曲、名著,让学生耳濡目染名家风采,激发学生努力进取;教学楼三楼栏杆的铝塑板上,则设计了学生喜欢的儿童诗和一些书籍的介绍,让儿童诗成为学生永远的朋友。花园中、楼梯口、水池旁、教室里,随处可见以儿童诗形式出现的提示语或警示语,让学生在驻足欣赏,徜徉诗海的同时,也接受着思想道德的教育。学校还把花草树木与师生特点结合,赋予其诗意的解释,如红花酢浆草具有花开遍地,纯真浪漫,生机盎然,乐观向上的特性,就像咱们平小学生的写照,而雪松具有厚重伟岸,四季常青,志存高远,虚怀若谷的特点,确如平小的教师们。而校园雕塑上,则镌刻着学生的成长宣言:我是一名学生,在诗意的平小成长。我知道,选择了蓝天就要去展翅翱翔,选择了大海就要去乘风破浪,在这里,我愿用生命写下诗行,让梦想张开翅膀。旁边还镌刻着教师的宣言:我愿用诗温暖学生的心灵。校园里还有四个学生吟诗品诗的好去处,那也是学生陶冶情操的好地方。而在分高中低三段的开放式阅读书吧里,学生既吟诗品诗,又培养阅读的习惯。诗苑是诗意校园的重头戏,在其北边的木板上,刻着古典诗词。这些诗词中有美景,有深情,有壮志,意蕴深远;有人物,有故事,有哲理,芬芳童年。诗苑的南边,则是有关儿童诗的各种活动展示:有校园首届十佳小诗人介绍,有近年来学生在各种报刊发表的诗作,有参加小诗人夏令营活动的精彩瞬间……古代与现代的融合,静态与动态的辉映,构成了学校充满诗情画意的教育和智慧空间。诗苑既是学生展示才艺的舞台,又是渲染校园文化氛围、提高学生道德情感和审美情趣的佳所。

二、诗意课程的研发――丰富人

为了创造诗意的校园生活,学校在充分发挥品德、晨会、班队等德育主阵地的作用,加强学科渗透的同时,着力打造了六大系列课程,即以金钥匙竞赛、纵横码、电子小报为主的小院士科技系列课程,以儿童画、油画棒为主的小达人艺术系列课程,以学謇弘謇为主的小状元弘謇系列课程,以《种太阳》为主的小精灵诗书系列课程,以球类、运动会为主的小龙人体育节活动课程,以绿色环保为主的小天使好玩系列课程。此外,还重点打造童诗校本课程,开设的儿童诗地方课程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审美情感和趣味,使他们形成了美善的情感,增厚了道德情怀。由于语文教材中的诗歌远不能满足学生成长的需要,学校以新公民道德教育为重点,从学生成长需要出发,收集并创作了各种题材的诗歌,还增加了图像诗、寓言诗、数字诗等各种有趣的童诗体裁。每周安排一课时用于诗教,将收集到的不同体裁、题材的童诗佳作,按学生年龄、认知发展、心理特点,由浅入深、由短及长、由今至古,连点成线,形成序列,并精心筛选出其中的两百多首儿童诗按年级分成六段,编印成低中高三册校本教材《种太阳》,师生人手一册。每位语文老师每天带领班上的孩子晨诵经典诗作,开启生活的第一道曙光。同时,我们还在班本课程中融入童诗元素,在诗歌诵读和各种活动中,让学生感受诗中美的形象、美的品质和美的意境。

三、诗意活动的渲染――发展人

学校把“每月一事”与主题班会、综合实践活动、品德教育、传统节日等有机整合。每一个活动都从主题阅读、实践活动、展示交流、评价反思等环节,精心设计,各年级组长再在学校方案的基础上制定出相应的年级方案,形成阶梯式系列活动。学校每周举行班主任培训、沙龙,对习惯养成教育研究的策略、方法等进行指导,解答教师们的问题和困惑,交流分享经验。

(1)培养环保意识。学校利用创建省绿色学校的契机,围绕植树护绿组织学生搜集和创作了大量的诗歌作品,之后组织学生评比、诵读、感悟,感受保护环境,爱护家园的重要意义,带领学生积极参加活动,形成人人关心绿化、人人参与绿色校园创建、人人争当文明使者的氛围。

(2)抒发爱国热情。结合“红领巾相约中国梦”教育活动,举行了月儿圆圆话中秋活动和红领巾相约中国梦重阳节活动,开展了朗诵、剪报、绘画、诗歌创作等活动。许多学生把自己的童诗梦和中国梦结合起来,抒发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有十多篇童诗发表于《中国童诗》杂志。

(3)弘扬传统美德。组织师生参加了“学謇、弘謇,争做常乐新人”的师生书画作品大赛,同时组织学生收集张謇“思故乡”的诗歌,通过吟诵、创作、表演张謇的诗歌,学习他“爱故乡,报祖国”的精神;编排的情景剧“老师告诉我”在第五届张謇国际学术研讨会专场文艺演出中,得到来宾的高度赞誉,并获海门市“学张謇爱家乡报祖国”校园剧比赛二等奖;六(4)中队被江苏省委宣传部、共青团、少工委联合授予“张謇中队”的光荣称号。由“好玩儿”诗社成员组织开展的“我是小小志愿者”活动,增强了队员们对学校和家乡的热爱,提高了志愿者们自身的文明素质和主人翁意识,活动还荣获了优秀组织奖。

(4)倡导身心健康。学校围绕六大系列课程,倾力打造魅力六节,即小天使好玩节、小龙人体育节、小状元弘謇节、小精灵诗书节、小达人艺术节、小院士科技节六大节日,每个节日都精心策划、筹备,对活动中表现优秀的学生颁发诗意少年卡。每年通过全校师生、家长、离退休同志共同投票,评选师生中的十大超越,努力培养学习优秀、性格开朗、身体健康的诗意学生。

这一系列主题实践活动的扎实开展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活动中,学校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童诗为元素,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快乐体验、有效评价,让每一个活动成为学生难忘的记忆。

四、诗意成果的采撷――激励人

“打造诗意的校园,追求诗意的生活,享受诗意的成长”是学校开展以诗厚德活动的精神内核。这样的诗教不在于学生读了多少诗,写了多少诗,而在于擦亮孩子诗的眼睛,唤醒孩子的美好心灵,实现“以诗育人”的远大目标。近年,学校加大了儿童诗教育教学的研究,力求营造出诗中所表达的那种能给人以美感的教育教学意境,使师生在教育教学中诗意地生活。

第5篇

一、魔幻式畅想,尝试精神历险

诗歌需要通过魔幻来达到超验的境界。儿童也特别擅长于魔幻式的畅想,乐于享受一种精神历险的体验。魔幻式的畅想,是孵化诗想的重要途径。

诗想,就是诗的思想。童诗从诗想开始。诗想比什么都重要。诗想从何而来?对于物象加以“魔幻化”就是一种有效的催化诗想的方式。而转换视角和加入魔法变形就是其中的两种想象策略。对于儿童来说,眼前的事物能幻化成什么,关键是他心中有什么。教师所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创造的线索,学生会利用过去所学或经验,以及课文上的材料,分别试着去解决。然而,学生之间有差异,个人的经验不同,遇到挫折或感觉没效果时,学习兴趣就会降低。这时,教师必须以“助产士”的角色,创设想象的情境,提供想象的策略,有效地催化诗想。如,出示数字“0”后,教师创设了一系列想象的情境:

在天的眼里,它是_________

在树的眼里,它是_________

在小草眼里,它是_________

在汽车眼里,它是_________

在____眼里,它是_________

在不同的对象眼里,0就成了不同的样子:在天的眼里,它是一轮红红的太阳;在树的眼里,它是一枚小果子;在小草眼里,它是一滴晶莹的露珠;在汽车眼里,它是圆圆的车轮,在我的眼里,它是一个圆溜溜的皮球……其实每一个阿拉伯数字,细细观察,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象。1可以是小棒,可以是一棵树,也可以是一座小桥,还可以是一条长长的路……采用转换视角想象的策略,每一个阿拉伯数字都可以成为写作的素材。

除此之外,加入魔法旋转变形是魔幻式畅想的另一重要想象策略。世间万事万物之间都有其相似性,如何建立起它们之间的联系,是催生诗想的重要途径。现代的多媒体课件成为其重要媒介。将眼前的事物进行翻转、拉长、压缩等等,不知不觉中就将儿童观察的视角切换到“旋转变形”观察的角度。如,出示“3”,在你的眼里,它是什么?老师告诉你们,在数字王国里,3是个魔术师,它可会变形了!瞧――(播放:3的线条变形动画)媒体课件中的“3”不断地旋转变形,让各种和 “3”相似的物体,以梦幻般的形式在学生心中浮现。最后,教师出示:“3特别爱变魔术”,让学生接着往下说一整首诗:

3特别爱变魔术

刚刚还是连绵起伏的大山

转眼间就变成了飞翔的海鸥

明明是漂亮的卷发

眨眼间又变成了吓人的鼻孔

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次创设情境:如果0和3来一场赛跑,猜一猜3和0谁跑得快?怎样才能让3转败为胜呢?别忘了使用你的魔法变形哟。

赛跑

3和0比赛跑

3

哎呀!

0快赢了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学生通过两种想象策略的自由尝试与探索,终于制作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数字儿童诗:

赛跑

3和0比赛跑

3跳着走

0滚着走

哎呀

0快赢了

3灵机一动变成了一只海鸥

哈哈

一下子飞到了终点

儿童心中本能的缪斯终于“现身”了,顺利完成了诗想飞腾的再一次“点火”。教者启动“魔法变形”的魔术体验项目,其真正的旨趣就在于为诗想的诞生奠定外在的基础。

二、童话式变形,释放艺术潜能

如何用最自然的方式来激活儿童的诗感,一直是个难题。因为最好的童诗创作就是让奇妙的诗想从儿童的心泉中自然地流淌而出。教者在解决这个难题上,巧妙地采用了“最儿童”的游戏方式――童话“出”童诗。如,教者出示数字儿童诗:

6和9

一群6玩游戏,

9想参加。

6撇撇嘴:

不行,不行,

只有6才可以参加。

9灵机一动,

它来了个倒立:

哈哈,

现在,我也是6了。

启发学生:读一读,你觉得哪里特别有意思?然后创设童话的情境:9变成6,6也能变成9,颠来倒去翻跟头。想象一下:它们之间还会发生什么有趣的事儿呢?学生在《6和9》中那有趣的诗想的启发下,迅速把6和9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于是根据6和9的体形衍生出大肚子、小蛮腰、推铁环、举铁环等等童话情境,真可谓精彩纷呈:

6和9比赛推铁环

9一下子就跑到了终点

6不服气了:

你怎么可以举着跑?

9帮6试衣服

试来试去不合身

裁缝奇怪了:

明明是个大肚子

怎么变成个小蛮腰?

……

显然,用童话的方式,来丰富儿童的生活体验,激发儿童的游戏精神,最容易让儿童释放艺术的潜能。

孩子眼中的世界是一个更具诗意、更具情趣的世界。因此,孩子们都喜欢童话,也愿意来编写童话。在童诗教学中,我们可以指导孩子融入童话的色彩,让童诗增添童话的意味。

三、整合式变形,拜访相邻学科

诗歌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要实现一种心灵的超越,需要有大的胸怀,大的视野。采用大学科的视野,让童诗元素与小学的各门课程进行融合,是非常必要的。而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互为灵感源泉,数学和诗歌形影相随,诗歌带来的美学刺激正激发着人类理解数学中抽象的概念。因此,将童诗与数学进行整合,将诗意的文字和单调的数学符号和数字融合,让学生尝试“通过想象的刺激来支撑理性”,转换学生的创作思维,可以为童诗创作提供意外的“惊喜”。如教师提供一个新鲜的刺激――

一颗糖+两颗糖+三颗糖+好多好多颗糖=?

蜗牛-沉重的家=?

蒲公英×风=?

让学生以不同的方式自由反应,学生立刻便会由其所学过的知识或所经历过的经验中,运用联想和想象的技巧,去解读眼前的数学符号,然后建立起创新而富有新意的联结。这样,不知不觉中,一个数学算式就会伴随着儿童的数学化畅想,变成一首首美美的诗了:

一颗糖

两颗糖

三颗糖

好多好多颗糖

哎呀!

满口的大蛀牙!

蜗牛

丢掉沉重的家。

哈哈!

我终于健步如飞了!

蒲公英乘着风,

撑着小伞去旅行。

看!

下雪了……

四、陌生化变形,创造表达新式

写作是用文字将思想表达出来的过程。每个人的思想不尽相同,文字表达的内容也不一样,所以,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数学儿童诗,是用一种陌生化的姿态来创造性地演绎思想。如,课堂伊始,教者出示了一首“加法”数学儿童诗――

给夏天梳辫子

柳树弯腰

+ 调皮的夏风

给夏天梳一个美丽的辫子

如果你认真观察,池塘边的柳树有事没事都爱弯弯腰。可是,你可知道,那是调皮的夏风在背后捣蛋呢。张开想象的翅膀,赋予美丽的诗意,让每一阵风与每一棵柳树都相遇(相加),这就是数学,也是诗。特别的数学算式,新鲜奇妙的想法,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诗歌之间的距离,激发了学生创造的灵感。当孩子们熟悉了这种诗歌的语言,熟悉了这种陌生化的表达形式,他们就可以借助这种数学思维,借助“+”“-”“×”“÷”等数学符号,用诗歌的形式来“重演欧几里得的论证”。

为了让学生散乱的诗思流淌成为一首首整齐的童诗,教者还可以为儿童提供必要的支持。如,

脚-袜子+( )=( )

光脚丫

脱下袜子

光着脚丫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你有过赤脚的经历吗?感觉如何?你能联系自己的生活,把这道数学公式变成一首好玩的数学诗吗?先填写完整,再把算式变成一首小诗吧!面对这样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学生不自觉地就会由其所学过的知识或经验,运用联想的技巧,去建立创新而富有新意的联结:

光脚丫

脱下袜子

光着脚丫

踩到白云上

哇,

我又有了一双云袜子!

光脚丫

脱下袜子

光着脚丫

踩在风火轮上

哈哈,

我也变成哪吒了!

……

第6篇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以凝炼见长,以意境见美。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抓住古诗的特点,通过语言文字训练,引导小学生感受古诗的精炼和优美。整堂课紧紧围绕“为什么说春雨是好雨?”这一中心问题,引导学生自由阅读、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打破以往古诗教学中由老师代替学生思考,逐字逐句讲解意思的枯燥模式,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领略古诗的意境美,激活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前5个生字。

3.理解《春雨》这首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理解《春雨》这首诗的意思,感受作者热爱春天、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儿童诗《春雨》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首优美的儿童诗。大家可以闭上眼仔细听,展开想象。(教师出示课件,有感情朗诵课文)

师:为什么种子、梨树、麦苗、小朋友都那么喜欢春雨?

生:因为下雨了,种子可以发芽,然后开花。

生:因为下了雨,小朋友就可以种瓜,所以小朋友喜欢下雨。

生:因为下了雨麦会长高,所以麦苗也喜欢春雨。

师:对,春天的小雨细细的、柔柔的,她让播种的季节变得湿润,适合万物生长。刚才,我们欣赏了一首现代的儿童诗《春雨》,现在让我们去看一看古人写的诗《春雨》。

(投影出示整首诗)

【设计意图:让学生欣赏现代儿童诗《春雨》,既创设了情景,又帮助学生回忆相关的生活经验,理解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是播种的季节。】

二、初读

师:(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你想读这首古诗吗?自己试着读一读,圈出生字多读几遍,读准字音。(课件出示)

(生自由读生字,读古诗)

师:你知道哪几个字是生字,指名学生在课件上的诗句标出生字读音。其他同学自己在心里默读这些生字,看看台上的同学标对没有。

(集体交流,检查读音是否标正确。请刚才标读音的几个同学认读生字,全班跟读。开火车读生字。)

师:读准了字音,自己再x读古诗,把它读流利(生自由读古诗)

三、细读

师:同学们,你们读了古诗,知道古诗写的什么?(课件出示)

生:古诗写的是春雨。

师:春雨是什么雨?

生:春雨是春天的雨。

生:春雨是好雨。

师:为什么说春雨是好雨呢?好在哪些地方?(生自由读古诗,思考)

师:也许你找到的答案和别人不一样,在小组里交流一下,注意专心听别人发言也是一种学习。

(四人小组交流,品读诗句)

生:我觉得春雨是好雨,因为她很细,下起来没有声音。

师:从哪一句看出春雨没有声音,“细细的春雨”通过你的朗读能表现出来吗?

(学生读该句,“细无声”弱读很明显。全班模仿读。)

生:春雨是好雨,好在把这些树木、花草(指图)淋湿了,让它们生长。

师:是啊,多好的春雨啊!淋湿了大地万物,还悄无声息地不让人知道。

(师生有感情齐读“润物细无声”)

生:我读了“随风潜入夜”还知道她是在夜里跟着风悄悄来的。

师:从哪个词知道春雨是悄悄来的?

生:从“潜”这个词知道的。

(师生共同学“潜”这个动作,模仿春雨悄悄地来)

生:我知道了,春雨这样悄悄地来是为了不打扰人们,因为她来的时候是晚上,人们都在睡觉呢!

师:那该怎么读呢?(生自由试读、指名读、评议、齐读)

师:还从哪些地方看出春雨是好雨?

生:从“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看出春雨是好雨。因为春天是播种的季节,春雨知道人们要播种了,需要她,她就来了。所以说春雨是好雨。

师:说得真好,春雨真是了解人们的心思。大家能美美地读读这句吗?

(自由试读、指名读、评议、范读、齐读)

(指导朗读全诗:试读、抽读、师评议正音。愿意美美地读一读的孩子都站起来读,可加上动作、表情。配乐。)

【设计意图:紧紧围绕“为什么说春雨是好雨?”这一中心问题,引导学生自由阅读、思考,小组讨论,集体交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领略古诗的意境美,激活其情感体验。】

四、品读

师:(在“春雨”前加上括号,课件出示)你认为这是怎样的春雨?(课件出示)

生:美丽的春雨、温柔的春雨、善解人意的春雨、令人喜爱的春雨、闪闪亮的春雨、无声的春雨、细细的春雨……

师:你知道是谁把春雨描写得这么美吗?怎么知道的?

生:是杜甫写的。我是看书的下面知道的。

师:会看书下面的补充介绍,你真会学习。

师:同学们,你想和美丽的春雨交朋友吗?比比谁先把这首诗记下来?

师:同学们,在我国古代,诗人们还写了很多赞美春天的花草树木、风、雨的古诗,希望大家回家以后,翻翻《唐诗三百首》等书籍,找找描写春天的诗,介绍给大家好吗?

第7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 晨诵 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8(a)-0145-01

一年之计在干春,一天之计在干晨。新教育提倡的晨诵项目是以适合孩子当下的儿歌、优美的儿童诗及古典诗词为主的复合课程。就是让诗歌与孩子建立起关系,丰富学生的心灵,让我们的学生能有一个博爱而敏感的心灵,能有诗的情绪,感动于花开花落,流泪于天边的一丝流云,敞开心扉迎接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聆听第一声鸟鸣。

1 晨诵的目的

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通过晨诵,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让孩子的灵魂、精神因诗歌而获得充分的舒展。

2 晨诵的内容

晨诵的内容是丰富的,只要是人类优秀的文化,无论是古典诗词、现代诗歌,还是散文,无论是中国的,还是外国的,都可以纳入晨诵的范围。词句优美、儿童在吟诵时可以感受与理解、传递人类美好的愿望与情愫,这是新教育晨诵的三个基本特点。

新教育晨诵内容的选择遵循两个原则:

(1)童年是一段彩色的阶梯。新教育认为:“童年是一段由浪漫到精确,由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晨诵的内容的选择遵循此规律,从一年级到六年级,按照从“粉红”到“天蓝”的彩色阶梯顺序,从童谣、儿歌开始起步,随后是大量优秀的儿童诗和浅易五言绝句的诵读,像三年级的孩子将走进金子美玲课程,感受诗中的至纯、至真、至美,或者进行金波儿童诗的诵读。在四年级的时候以“在农历的天空下憩息劳作”为主题,重点进行“经典诗文”诵读,到了六年级,则以更广阔的视野,诵读人类最优秀、最经典的诗作,比如泰戈尔的《飞鸟集》,纪伯伦的《先知》等。说白了,就是说,晨诵内容的选择要遵循孩子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2)与孩子当下的生命紧密相连:所选诗歌与季节相结合:每个季节都有各自不同的物象,教师要让学生在不用的季节通过诗词领略生命与自然的不同精彩。所选诗歌与重大节日相结合:在妇女节、植树节、母亲节、儿童节等节日我们要选择属于各个节日的诗,带给孩子。所选诗歌与儿童心理相结合:儿童的心理I生界是个五彩缤纷,但变化莫测的世界,那么诗歌的选择也要契合儿童的心理状态和思想状态。像六年级的孩子马上就要毕业了,可以让他们诵些珍惜小学阶段珍贵的友情的诗,如《男孩子和女孩子》;感谢师恩、感怀母校的诗,如《无题》

3 晨诵的相关建议

(1)晨诵以诵为土,不能进行过多分析,也不要过多进行技巧指导,老师不能挡在诗歌与孩子之间,以免破坏诗歌本身与晨诵的氛围。

(2)晨诵根据诗歌内容合理采用个体读及共读。自由单独的吟诵要多于集体的齐诵。要让每个孩子亮出自己的声音,感受自我的存在。

(3)晨诵主要以体验、感悟、吟诵、玩味为主,当然也可以对儿童诗的内容进行改写甚至创作。

(4)晨诵需要一种宽松、和谐的氛围。晨诵是我们带给孩子一份珍贵的礼物,所以要让学生消除恐惧,带着一种安全感,真正地进入诗歌,体验诗歌,达到一种忘我的境界,在生命的黎明让心灵在诗歌里得以自由舒展。

(5)所谓晨诵,其实并不一定局限于“晨”这个时间上,可以根据自己学校或班级的情况进行调整。

4 晨诵与语文课堂教学的结合

新课标的主要精神是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实现个性化的学习。

针对此,我进行了大胆尝试,以“晨诵”为中心,让诵读成为每个学生生命的一部分。

(1)读词语:过去,学生对朗读词语没有兴趣,读来味同嚼蜡,原因在于这样的读枯燥、乏味,毫无生趣。而现在,我要求学生读出词语的具体意思,每课的词语,每个单元的词语盘点,我都相当重视,带着学生一起诵词语。如“毅然”,读出坚决果断,“狂风怒号”读出环境恶劣,“思潮起伏”读出思念愁绪的心情,“纯洁”读出宁静、美丽,如雪花般,“热烈”读出火热、激情的语气。几个星期下来,学生对词语的朗读变为“吟诵”,朗读不再是无奈、痛苦,而是一种享受。

(2)读课文:每天的晨诵诗教学与大家如约而至,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同学们带着满心欢喜,满心希望,吟诵着,那铿锵裂帛的节奏,汇聚成一种流连忘返的旋律。

更为欣喜的是,学生对朗读的范围已不仅仅局限在晨诵诗。语文教材的课文真正让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得到更大地发挥。课堂上,在晨诵课的影响下,再没有了往日的浮躁之气,有的只是静静地阅读,静静地倾听。我要同学们学会用心灵诵读,用生命诵读,带着感动诵读,学生这时候才真正走入文本的世界,学生建立起来的诗歌情怀得以升华。

第8篇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 幼儿语言教学 信息传递

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人们都通过各种途径进行信息传递。幼儿期是一个人语言能力发展的关键时期,而语言作为幼儿生活中一种思维、交往工具,始终伴随着他们的生活、游戏和求知过程,语言交流是他们获得信息的重要方法。多媒体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教学方式,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优越性,幼儿教师应该让幼儿更多地接触它们,并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育教学,有利于教育教学信息迅速有效地传递,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技术应用于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能够为故事、儿歌等语言活动配上生动、形象的音像,为幼儿营造充满快乐、有趣的学习娱乐氛围,能够多方式、多角度地刺激幼儿的感觉器官,使幼儿在特定的语言教学活动情境中,不仅能够获得生动、丰富、形象的图像、声音,而且能够受到特定氛围的感染,活跃幼儿的语言思维,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兴趣,有效培养幼儿听、说的能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给我们幼儿语言教学带来了质的飞跃,下面结合我近几年幼儿语言教学经验,谈谈我对幼儿教学的几点研究和探索。

一、多媒体的应用,有利于创造宽松的语言情境,激发幼儿对语言活动的兴趣。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是幼儿语言学习的重要动力。幼儿对有颜色的、有声音的、动态变化的事物最感兴趣,并且注意力最集中。而多媒体教学手段具有丰富的色彩、动态的画面、悦耳动听的音乐、逼真的音响效果,具有其他传统教学手段所不能代替的独特优势。它能够把无声的文字变得绘声绘色、有动有静,能够极大地刺激幼儿的感官,有利于集中幼儿语言学习时的注意力,激发幼儿语言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促使幼儿主动参与到语言活动中来。一旦幼儿对语言教学内容感兴趣了,老师就掌握了幼儿语言教学的第一把金钥匙。

例如:我在组织语言游戏《动物谜语》时,当幼儿看到大屏幕上出现活泼可爱、富有动感的小动物,听到逼真、动听的小动物叫声时,都不由自主地模仿各种小动物,并且很快知道各种小动物的名称。幼儿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还学会了走、跑、跳等动词,形象生动的动感画面为幼儿构建了通向语言的桥梁,幼儿的语言学习情绪高涨。在轻松愉悦的活动氛围中,幼儿的思维非常活跃,勇于表现,从而有效促进了幼儿的语言学习。

二、多媒体的应用,有利于创设动态情境,激发幼儿语言表达积极性。

幼儿,受自身个性和班级环境的影响,在语言表达能力上存在非常明显的个体差异,有的幼儿性格外向,能说会道;有的幼儿性格内向,沉默少语,这样就使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极不均衡。为此,幼儿语言教学中,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能够创造一个富有动态的语言学习环境,这也是幼儿语言教学中一个必然的选择。

例如:我在《会动的房子》这个教学活动中,我把整个故事内容精心制作成一个教学课件,在课堂上幼儿被那些活泼、可爱的小动物们深深地吸引住了。在整个活动中幼儿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就连那些平时不爱说话的幼儿也都积极主动举手发言,幼儿的注意力完全集中到活动之中。由此可见,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语言活动中,一方面可以培养幼儿的注意力,另一方面可以使幼儿这个群体的语言向积极方向发展,从而有利于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多媒体的应用,有利于渲染欣赏气氛,培养幼儿对语言的感知力。

在幼儿语言学习活动中,让幼儿欣赏优美的儿童诗、儿歌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通过对儿童诗、儿歌的欣赏、朗诵,能够培养幼儿对语言美的体悟和提高幼儿语言表达的能力,但由于受幼儿身心发展的限制,他们对儿童诗、儿歌内在含义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做到了文、声、像有效地结合,有效地烘托、渲染了幼儿语言欣赏教学的氛围,促使幼儿快速地入情、入境。由此可见,在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幼儿能够容易清晰地理解儿童诗、儿歌语言所表达的意义,也能够主动结合语言和画面进行丰富大胆的想象,有利于培养幼儿对语言的感知力。

四、多媒体的应用,有利于呈现丰富的语言情境,提高幼儿的创造力。

幼儿是一个主动的学习者,而不是简单的接受者,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转变教学方式,不再是将知识、经验直接传授给幼儿,而是通过教学引导让幼儿自己发现知识,学习知识。那么,多媒体技术就显示出了它的独特的优势,它可以利用其声、像有机结合的整体性特点,在语言活动中模拟再现故事、儿歌情景,使幼儿情不自禁地进入教学情景之中,使幼儿不断地利用现有学习经验去探寻新的学习方法、新的学习思路。

第9篇

溶思想于形象

最近,在总结我三十年从创作实践中对散文诗这一文体的认识中,提炼出最主要的三条,是:溶散文于诗歌,溶思想于形象,溶古典于现代,或可称之为“三溶说”。读方舟的散文诗,觉他在这几方面都有成功的实践,尤其在后两溶上。这里选出的五章,可为例证。

“钟声就是一场细雨”,这是很现代的一句诗,完全来自诗人的感觉,新鲜漂亮。他写的是黄昏时候在一所庙宇内的片刻感觉,其突出的特点是非常传神地捕捉并营造了一种意境,在古典和现代的交织,或说是“接合部”上,展示了中国古典诗意境美的精粹,其语言意象和节奏和谐的完美程度,在方舟散文诗中,堪称最佳,恕不一一列举。我想必须一提的是:“寺门半掩,进退维谷”,这八个字不可忽略,它乃是诗的思想之核。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诗人的两种迷离恍惚的情感,及情感深处复杂的思想矛盾,全蕴藏在这八个字中。有了这一层“溶思想于形象”的内涵,这诗便深厚了,不仅仅有着意境美的表层,且有着思想深的内蕴了。“我们双耳如钵,承接着涓涓细流,佛国梵声”,结尾处的点题,将“钟声就是一场细雨”的文章做足了,“双耳如钵”的“钵”,恰是佛门中物,其用笔之细密,可见一斑。

《纤夫》是个老题目,方舟写的都是画中的人物。这便有了独特之处。将纤夫艰难行程中的感人画面,放置于画幅陈列的展厅的“玻窗、大理石”与人们悠然赏画的脚步,与乐曲悠扬的“妹妹你坐船头”歌声的背景下,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这一构思赋予了此诗以新的创意,便不俗了。“雕像皱紧眉头”,依旧“匍匐向前”,诗人在结尾时写道:“我看见纤夫的泪,在历史的岸上滴落”,诚然是抚今思昔,但似乎也可能引起敏感者的幻思:而今是否仍有人的泪“在现实的岸上滴落”呢?

《遐思》也和《钟声就是一场细雨》那样,由片断时刻的意境凝聚而成:月光下的静夜思。它充分体现了诗人对细节的敏感和运筹能力的高超,从平常的自然现象与生活细节中,酿造出引人入胜的诗境,人物心态的抒写淋漓尽致:“鸟栖在哪片树林?/知了的歌声遗落在土里,发芽吧?/再长成一棵树,在小溪边摇摇摆摆地舞”,像这样快速跳跃,使想象力自由展现的写法,只有散文诗才得心应手,诗是难为的,更不必说散文了。我以为,这章散文诗相当典型地体现了散文诗的文体特征和优越性,方舟的运用和掌控,已十分老到干练。“门响了”之后的动静对诗人“静思”之干扰并未切断了诗,而是拐进了生活的日常面,但并没有弱化诗情,反而使之更上一层楼:“我坐在桌子前,轻轻拍拍自己的脑壳,很疼”。如此调度,略含幽默感的尽在不言中,显示了现代人生活处境的复杂性。原来,即使是静夜思,也是难以完全“超脱”的。

北岛的名诗《我不相信》发出一代青年对于迷信权威的怀疑,是一个时代觉醒的标志。方舟的《你不相信》,以孩子为主人公,将天真儿童的成长,置之于对现实人生复杂性认识的起点上,这是一个更深的开掘。他写过不少儿童诗,对儿童的世界了解颇多。但我觉得此诗的价值尚不仅于此,如果从“溶思想于形象”这个角度来看,我以为完全可以从儿童视角引伸到成人世界。“不再相信只用三原色,就可以画出一个多色的世界”,简单化地观察和理解现实,轻信“诺言”,盲目追随某些美丽的神话而陷入绝境的中国人,对此应该颇多教训的。这章散文诗没一句理性的说教,却含有深刻的思想性,这便是“溶思想与形象”的一例了。

《造佛》是耐人寻思的一章作品。老石匠在“造佛”,这或许只是一个“媒介”,或假借,此诗似乎更有“超现实”的成分。“我是造佛的老石匠,依旧衣敝履破,依旧凿石为生”。而佛呢?“饱食之后的雍容之态”,“佛在祭坛上神气十足了”,在佛与造佛者之间,诗人给予的“造型”,是否有颇多的联想空间,足以发人深思呢?“佛祖在西方,极乐世界在西方”,而老石匠又在何处?“他们的儿孙们呢?”诗人一概不予说破,思想溶在形象里。我以为,这正是散文诗中思想的价值、地位,及其“存活方式”的一种适当显现。

第10篇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始有境,入境始觉亲。”儿童诗的创作同样源于生活,作者在此时被此景所触发而生的情,融成笔端简单的几句诗,其思维的跳跃往往较大,相应的留白较多,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但读者唯有入其境,才能领其情。这些特点值得教者认真思索,真切把握,否则处理时易陷入蜻蜓点水式的简单化之中。加上低年级学生理解时往往只能就字论字,就句读句,难以从整体加以把握。这就更需要教师善于捕捉诗中空白,作层层铺展,为学生搭建“入境”的阶梯,让学生一边走进文本,一边获得体验。但走进文本后,还要跳出文本,进行基于个体体验基础上的个性的升华与张扬,即发学生“自己之声”。信息技术的使用,对于学生诗歌学习起到重要辅助作用。

一、指导朗读,体会思想感情

朗读无疑是诗歌教学重要的教学手段,应贯穿于整个课堂。引入多媒体范读,容易把学生带入美妙的诗歌意境中,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在教学《影子》时,在学生初读的基础上,运用多媒体那声情并茂的朗诵,让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有感情地朗诵起来。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相应的朗读指导。而在这时进行的个别朗读,好的同样可以起示范作用,不足的更可以和多媒体范读进行比较而得到有效纠正。而此时齐读,让每个学生参与,增强了对诗歌意境的理解,有助于朗读能力的提高。

多媒体集文字、图形、影像、声音、动画于一体,组成一个交互系统。在辅助教学中,能把抽象的而又隐含的诗意用声像的形式表现出来,让学生在声情并茂的语言环境中欣赏诗歌,感悟、体会诗歌所蕴涵的人文美。如教学《静夜思》时,在多媒体所呈现的哀怨缠绵的古筝声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在一轮明月照耀下,诗人李白孑然一身,伫立在床前。他望着天上的明月,在深深地思索着什么。伴随着画面的切换,以及声情并茂的朗诵,又以字幕在恰当时机出示相应的诗句。在学生理解了诗意以后,教师针对画面适时提问:“伫立床前的李白,他在想些什么?”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进行班级交流。经过讨论,学生深刻体会到: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二、激发兴趣,陶冶审美情操

多媒体技术可以将静态的、呆板的画面变成动态的、生动的情景,一些比较抽象的,离儿童生活经验较远的作品可以采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例如《小小竹排画中游》,小朋友们没有到过江南,体会不到江南鱼米之乡的美,运用多媒体播放江南的风景,使学生身历其境,更能体会作者对家乡的赞美之情。再如《四季》这个作品描述出美丽的春天,热烈的夏天,丰收的秋天,童话般的冬天,但凭儿童的想象力或借一幅静态的画面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而运用多媒体技术,配上轻柔舒缓的钢琴音乐背景,诗情画意的教学情景,儿童的注意被吸引了,儿童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了,他们就能积极主动地把听到、看到的景象告诉他人。情景交融,有声有色的活动可以让儿童充分感受到散文诗的意境,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美、情景美。此情此景,对启发儿童想象力、创造力是大有好处的。

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诗歌的兴趣,有着“粉笔+黑板”所远远不可比拟的教学效果,强化了直观教学的作用,调动了学生的听觉、视觉参与感知,激发了学生求知欲。诗歌都在着力表现意境之美,恰当运用多媒体教学,正是引导学生感悟美和鉴赏美的极佳手段。多彩的画面、优美的音乐、声情并茂的配音,把学生带入一幅幅美丽的画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之美;“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的宁静幽雅之美……无处没有美,美的形象,美的情怀呼之欲出,跃然纸上。在教学中,充分发挥电教媒体传递、变动、再现作用,让诗中的形、声、色、情、意直接作用于学生的感觉器官,这样有利于将学生带入诗中所描绘的艺术境界,感悟美,鉴赏美,表达美。如在教学《雪地里的小画家》时,师生共同进入网络教学平台中的资料室,点击视频动画,随即在学生眼前出现了一幅幅动态画画:在白茫茫的雪地上,一群小动物在快乐地玩耍,他们身后是一幅幅优美的画。他们激情高涨,思维活跃,已经自然而然地进入到课文的意境中了。这样,学生从一开始就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进入了知识的殿堂。

三、变革学法,培养创新能力

信息技术进入诗歌教学的课堂,表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要求教师在数字化环境下,不断变革学生的学习方法,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例如:学完了《比尾巴》,学生通过自读、自悟、交流,对诗歌有了充分的领悟,教师此时激发他们的创作愿望,让学生的感悟产生质的飞跃。在网络环境中,学生创作关于动物尾巴特点的小诗,让学生完全融合在诗的意境之中。

第11篇

【关键词】诗性德育;校本课程;诗性智慧;诗意情感;诗意精神

【中图分类号】G4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43-0049-03

【作者简介】程晓琳,江苏省东台市实验小学(江台,224200)副校长。

校本课程是各学校根据地域、文化等诸多差异,依托本地丰富资源和学校办学特色,自主创编的具有本校鲜明特色的课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实施的阵地是学校。我校基于儿童立场的诗性德育校本课程,带着童心和智慧,以母爱般温婉适切的方式走进儿童的精神生命,走进儿童自在、真实的心灵世界,让孩子沐浴在诗性、德性的阳光下,“每一天在心上开一朵花”,滋养生命,快乐成长。

诗性智慧――在熏陶涵育中复活新感性

美国哲学家和社会理论家赫伯特・马尔库塞把富有艺术性和审美特质的感性命名为新感性。站在受教育者的角度,每个儿童都具有新感性,他们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充满好奇,喜欢探究,喜欢新奇的想象,喜欢用自己的语言夸张地表达情感,喜欢与自然、社会、同伴、老师展开有益的对话,并通过多种艺术手段和形式表达,凸显自己的独立、独特、与众不同。我校为孩子们量身打造的活动课程给儿童新感性的智慧表达和艺术展现提供了丰富的渠道和平台,扎根于实践的成熟的活动逐渐成为范式,并以校本课程的形式得到固化。

1.诗意班名:我的诠释不简单

“努力文化”是我校的校本文化,在努力文化的濡染中,班级文化建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各班级自创班名作为班级文化符号。有勤奋努力的“蜜蜂班”、团结向上的“蚂蚁班”、不畏风雨的“海鸥班”、渴望胜利的“风信子班”、童心飞扬的“白玉兰班”……

学生和教师还从不同的角度诠释班级名字的形象和隐喻意义,比如“蜗牛班”,有的孩子说:“在流光溢彩的春天里,我们‘蜗牛班’带着梦想,快乐出发!希望我们的小蜗牛们不畏艰难、勇敢攀登、勇于超越,在梦想的天空中快乐飞翔!”也有的孩子表达了这样的理解:“世界上有两种动物能登上高山之巅,一个是老鹰,另一个就是蜗牛。老鹰有强健的翅膀,蜗牛靠的是持之以恒和坚持不懈的精神!希望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像蜗牛一样,把梦想放进背壳,以无限的勇气和激情矢志不渝,追逐理想!”教师则借用台湾诗人张文亮的一首小诗《牵一只蜗牛去散步》来勉励自己和提醒自己:“蜗牛牵我去散步,我不急,也不吼,花园中,我嗅到花朵的芳香,温柔的微风在抚摸我的脸庞,鸟叫、虫鸣,满天的星斗在闪亮!”

2.故事漂流:我的成长我做主

有人说: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和成长。采取富有感召力的诗意言说方式,变“祛魅”的外化式的规训教育为直指内心的对话式教育,不仅增强道德教育的魅力,更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和持久性注入因子,因为来自心灵深处的力量是最持久、最具有生命力的。

“成长故事漂流瓶”活动引导学生用心记录自我以及同伴成长的点滴故事,每班由四个小组分别开展班级故事接力,每天一名同学负责记录班级发生的点点滴滴,或者日记或者散文或者诗歌,甚至可以是一组简单的图文配。分享快乐,共担忧愁,从别人的故事中观照自己、反省自己,“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心灵驿站”活动尊重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我的道德反思中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审视自我,进行自我思想斗争,在分析、判断和选择中,养成辩证分析、换位思考等理性思维习惯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3.图解规范:我的心灵在闪亮

文明礼仪系列活动作为德育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意义重大。图说文明礼仪规范作为活动的内容之一,充分契合了儿童爱唱爱说爱画的天性,让精致优美的绘画与简练生动的语言紧密搭配,为儿童诗性智慧自然“流溢”提供了适切的载体。例如,我们这样图解“八礼四仪”中的“仪表之礼”:画面上两名少先队员胸前佩戴鲜艳的红领巾,站在碧绿的草地上,抬头挺胸,目视前方,身后是一条五彩缤纷的彩虹拱桥。整个画面色彩鲜艳,充盈着强烈的视觉美。小学生仪表之美、姿态之美和周围的美景水融在一起,孩子们一看就被吸引、感染,期望自己也能那样,做风姿翩翩的少年。

我们还用绘本的形式呈现来自学生生活的简单的故事,让孩子们在阅读中探索故事衍生的象征性,意蕴自我发现,留白自我增补,要求自我投射,重建自己心中的“规则大厦”。

4.形象代言:我的创意有个性

家乡丰富的本土文化资源为孩子们提供了广阔的活动空间,我们巧妙设计融知识性、趣味性、挑战性、创新性于一体的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赞美家乡、推介家乡,为家乡做形象代言,这样的活动课程赢得了孩子们的喜爱。例如,“东台西瓜大挑战”“美丽乡村大挑战”系列活动中,知识竞赛、“夸夸东台好西瓜”、“团结合作运西瓜”、“我心目中的美丽乡村创意画”等活动环节,使孩子们精彩的创意、奇妙的想象和独特的表达得到了充分的彰显。

诗意情感――在心灵自律中走向真善美

儿童天生就是诗人,他们对那些语言清新活泼,闪烁着童真、童趣的儿童诗有着近乎本能的亲近和喜爱。在我们的学校,由教师、家长和孩子共同创编的《我有好习惯》和《努力花开》童诗读本在儿童的世界中贴地飞行,孩子们在反复吟诵中体味美好、内化认知,在心中播下真、善、美的种子。

从“单线灌输”到“多面创生”。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小学德育课程的重要内容,将具体的要求融入可亲可感的童诗中,坚硬、冰冷的法则变得柔软而温暖。没有枯燥刻板的说教,没有高高在上的发号施令,一切都是那么真诚和温馨。童诗美好情感的清泉潺潺流过孩子的心田,不知不觉中,爱护环境、团结友爱、遵守规则的意识也注入孩子的血脉,成为童年生活不可磨灭的印迹。

从“成人外塑”到“儿童自诉”。站在儿童的立场,用儿童的视角观察、审视周围的一切,用儿童的语言来表达规范和要求,更容易取得孩子的情感共鸣。我们用儿童诗《小树苗》来引导学生热爱环境:“小树苗,绿枝杈,就像我的小脚丫,我爱我的小树苗,就像爱我的小脚丫。”简单的句子里面却蕴含着极为丰富的教育意味,对学生的道德养成和行为习惯培养可以起到很好的作用。

从零散活动到系列课程。扎根于学校厚实文化土壤中的“努力”系列校本课程,以丰富的情感、广阔的视野热忱引导学生理性地找到自己的坐标,积极地付诸行动,保持健康向上的人生状态,享受美丽的成长过程,收获过程的精彩。

我们依托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遴选明志、做人、修身、交往等方面的经典名言和故事,开展诵习、编剧、讲演等活动,打造“道德讲堂”“道德剧场”系列精品课程。比如,“母爱如歌”主题课,第一部分是《游子吟》改编的课本剧,母为儿缝衣,母问儿归期;母子惜别,母亲拄拐泪眼相送。这两个场景以《感恩的心》《母亲》为背景音乐,表现母亲对儿子远行的牵挂,儿子对母亲的依依不舍。第二部分呈现经典现代诗――冰心奶奶的《纸船》《寄小读者》,采用吟诵童谣和朗诵相结合的方式,配以童声合唱《虫儿飞》和钢琴曲《太阳的梦》。“母爱是船,母爱是帆,母爱载着我们一路远航……”优美的旋律,充满情感的文字,营造出感人情境,触动儿童的灵魂,唤醒他们对母爱的回忆和共鸣,这种深刻的情感体验会形成“感恩”的记忆储存下来,为儿童道德的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诗意精神――在拓展意蕴中到达新境界

教育的价值取向是使人的精神生命获得成长。诗意精神赋予学生自我发展以积极的意义,让学生学会正视现实环境,自我生发成长的力量,即使面对困境,也能用诗意的眼光来审视周围的一切,在自我内心的丰满与感动中,保持昂扬向上的生长姿态;诗意精神给予学生打开情感之门的钥匙,让孩子体验弥漫在生活当中的亲情之美、友情之贵,生发内心的共鸣和精神共振,完善人格,走向更加温暖、澄明的精神境界;诗意精神让学生带着好奇和想象,走进自然,走进社会,从生活中捕捉美的事物,熔铸进丰富的想象,用美的方式创造美的意境,从而与外界环境相通、相融。

1.培植珍爱自我、爱心共享的价值意识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情感,把爱种植在孩子的心灵,就等于为孩子一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储备了最丰富的营养。爱的滋养和浸润,使孩子能以平和的心境、博大的胸怀超越所有的羁绊和束缚,达到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等所有外在的一切和谐共生的高度。从学校德育品牌活动中衍生出来的《爱的教育》校本课程精选古代、近代、当代爱心故事,汇聚成爱的洪流和海洋,冲击着学生的心灵,滋养着学生的身心。课程的最特别之处是一个个来自身边的鲜活事例,朝夕相处的同学和老师走进了课本,走进了故事,给学生带来心灵的震撼。孩子们在阅读中回忆、品味、感悟,在感悟中明理,再在活动中体验,在实践中内化。他们渐渐明白把关爱传递给身边的人,让爱的亲情温暖他人的同时,也给自己传输了爱的力量。天长日久,懂得爱、学会爱、传播爱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觉行动,当这一切都变得司空见惯时,孩子道德生命的枝叶已自由蓬勃、枝繁叶茂。

2.培育体验生活、热爱生活的生长情怀

家乡丰饶的自然资源为德育校本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钟灵毓秀、人文荟萃的历史文化更为课程增添了文化气息和诗性魅力。古风犹存的西溪小镇,从远古款款走来,留下串串足迹;两汉风情,演绎仙配奇缘的千古绝唱。名闻遐迩的七里长街,称得上是现代版的《清明上河图》,承载了百年昌盛与繁荣。《东台印象》撷取沧海一粟,通过“小记者访东台”“小脚丫走东台”“小问号探东台”“小主人爱东台”“小博士话东台”等主题活动让孩子们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访家乡名胜,赏家乡美景,寻家乡历史,唱家乡赞歌……让学生回归自然,走向社会,在探究、实践、体验中了解、发现家乡的可爱、美丽,在脑海中定格成一幅幅画、一首首诗、一支支歌谣,心灵与自然深情对话,生长情感,引发生活哲思,改变自己,完善自己,走向生命的丰盈、充实。

3.培育睿智坚韧、昂扬向上的成长信念

课程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一种智慧的启迪,一种精神的引领。学校“努力文化”滋养下的“努力精神”,是学生生命成长、自我实现、自我超越不可缺少的因子。学校扎根于本土,集家乡精英,以他们的成长经历和典型事迹编写的校本教材《五湖四海东台人》,将睿智坚韧、努力奋进的因子融进故事、插图中。孩子们在采访、阅读、绘画创作、写读后感的过程中,心灵共振,情感共鸣,在情境与场域中汲取成长的力量。

徜徉在这样的课程中,学生当小记者去采访,写感受,谈体会,访故居,读故事,品故事,创故事……潜移默化中,一个个高大伟岸的形象在心中树立起来,一个个动人的情节在心灵闪亮。当自己面临现实的困境时,真实的家乡人、真实的采访场景会及时出场,在脑海中闪现,催生无穷的力量和勇气,鼓励自己通过努力来摆脱现实的困境。

儿童立场下诗性德育校本课程犹如为具有新感性的儿童打造了一条通向自然、通向社会的“跑道”,在这条跑道上,学生通过想象创造智慧,通过艺术表达提高审美情趣,在不断的反观自照和丰富多样的实践中,审视与超越,步入自我成长的快车道。

【参考文献】

[1]林姗.儿童天生就是诗人[N].福建日报,2012-5-9.

[2]赫伯特・马尔库塞.审美之维[M].李小兵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98-119.

[3]冯铁山.诗意德育与诗意精神的培育[J].中小学德育,2014(10):17.

[4]杨英.坚守童真,享受教育[J].人民教育,2013(11):33.

[5]冯铁山.诗意德育与诗意精神的培育[J].中小学德育,2014(10):15.

第12篇

一、激发童趣,创设诗化意境。

“创设情境,就在于为学生精神生活提供基础,让学生全身心地进入情境,以促进语言形象和语言情感的深入感悟。”诗歌教学中,应该重点创设情境进行朗读,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学习中获得愉悦的情感体验。

如,教学作家金波写的儿童诗《春的消息》(四年级下册),我是这样激趣的:“春雷滚滚,带来了春的消息。在同学们的眼中,春天带来了什么样的讯息给你呢?”学生纷纷发言:“小草绿了!”“树枝萌芽了!”“草长莺飞!”…… 由此,教师带领学生进入《春的消息》描写的意境,反复朗读,细细品味,把学生不懂的地方提出来讨论。这首诗寓情于景,写出了童心童趣,与孩子们的生命体验非常接近,半节课的工夫多数学生就已经熟读成诵了。记得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课堂教学的亮点在于朗读。”所以,作为语文课,朗读是最平常、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手段。

二、发现童心,体验诗意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要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生活体验是语文教学的沃土,新课标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提倡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运用语文。

一张中国地图张贴在黑板中央,我带领学生学习《我站在祖国地图前》(四年级下册)这首现代诗歌。“金黄的是沙漠,深褐的是高山,碧蓝的是湖泊…… ”学生在地图上寻找着不同颜色所代表的不同地域,我在旁边适时点拨。一个学生赞叹:“祖国真大啊!”“说得对,还可以用什么词语形容祖国大呢?”“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孩子们在诗歌中深切领略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激发了热爱祖国的情感。这首诗的第四小节只有短短的两行:“我站在祖国地图前,像依偎在妈妈身边…… ”省略号留白的内容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此时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也成为发现童心之旅。

三、捕获童言,发掘创作灵感。

“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理念之一,通过创设行之有效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使学生容易掌握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感,使原来枯燥抽象的知识变得生动形象。

《大自然的语言》(五年级上册)这首诗分为三部分,用诗的语言告诉孩子们怎样看懂自然现象,启发思维,增长见识。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明白,鸟语花香、莺歌燕舞,抑或黄叶凋零、冰天雪地,都是大自然的语言。课后拓展题布置学生观察大自然的景物变化,学着去发现大自然的语言,然后仿照课文的写法写一小节。

教师示范《秋》:

落叶在空中飘落,

就像那彩蝶翩翩。

大自然的语言写着:

秋天已来到人间。

学生创作《春》:

小草伸了伸懒腰,

使劲地顶开了泥土。

大自然的语言写着:

春天已经来到大地。

这样的诗歌课堂,孩子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是超乎我们成人所能想象的。

又如,《小草之歌》(四年级上册)这首诗歌采用拟人写法,抓住小草的特点,赞美了小草的奉献精神。全诗押ao韵,读来朗朗上口。在充分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采用第一人称进行即兴创作。学生作品摘录如下:

树种子的梦

我是一颗树种子,

闪着乌黑发亮的光泽;

渴望投入泥土,

生根发芽是我的梦想。

……

聆听春燕的呢喃,

感受夏雨的清凉;

我舒展开手臂,

撑起一柄绿色的大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