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荷花诗词

荷花诗词

时间:2023-05-30 09:14: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荷花诗词,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荷花诗词

第1篇

一、以诗歌的题材为基点,进行拓展延伸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的文题非常明确地告诉了读者: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地点是净慈寺,送别的人物是林子方,送别的时间是天刚破晓时分。鉴于此,教学时,我们可以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古典诗词文化素养以及最近发展区的前提下,运用多媒体展示下列经典送别诗:

1.高适的七绝《别董大》(“千里黄云白日曛”);

2.李白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

3.王维的七绝《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轻尘”);

4.刘长卿的五绝《送灵澈上人》(“苍苍竹林寺”)

5.王昌龄的七绝《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等。

组织学生将上述古典送别诗逐一诵读之后,引导他们从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或者两首当堂诵读、背诵,直至准确无误地默写出来。或者引导学生从上述送别诗中选出一首或者两首,将之与课文《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进行比较阅读,比较的内容可以是下列任意一个角度或者多个角度:题目、内容、意境、艺术风格、表现手法等。当然,在学生自主比较阅读之前,教师应该做比较阅读的示范。

二、以诗歌的内容为基点,进行拓展延伸

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虽然是一首写送别朋友林子方的诗歌,但是,立意并不在于畅叙二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或者挥洒离愁别绪,而是通过极度赞美六月西湖的美景,委婉表达对友人的眷恋之情。如果抛开诗题,只看全诗,绝对是一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典型的山水田园诗。故此,教学时,我们可以以这首诗歌描绘的西湖美丽风景为基点,设置拓展延伸阅读训练。其具体方法是:运用多媒体展示下列山水田园诗:

1.陶渊明的《归田园居(其三)》(“种豆南山下”);

2.王维的五绝《山中》(“荆溪白石出”)与《竹里馆》(“独坐幽篁里”);

3.孟浩然的五言律诗《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

4.孟浩然的五绝《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引导学生齐读或者自由诵读上述古典诗词后,鼓励学生从中选择一首或者两首古诗当堂背诵、默写;也可以鼓励学生从中选择一首或者两首自己最喜欢的古典诗词,将之与《晓出净慈寺送林子》的诗题、画面、内容、表现手法等进行比较阅读。

三、以诗歌的意象为基点,进行拓展延伸

在古典诗词作品中,意象是指作者在作品中所描绘的客观事物。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中,对妆点六月西湖美丽风光的景物――荷花进行了精心的描绘:“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歌中的“荷花”是这首诗歌所描绘的美丽意象。鉴于此,我们可以设计与这一意象相关的古典诗词拓展延伸阅读活动。其具体方法是:运用多媒体将下列描写荷花的古典诗词作品展示出来,供学生诵读、理解、背诵、默写等。

1.李清照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

2.李白的《折荷有赠》(“涉江玩秋水”);

3.李商隐的《荷花》(“都无色可并”);

4.刘孝成的《采莲曲》(“金桨木兰船”);

5.殷英童的《采莲曲》(“荡舟无数伴”);

6.温庭筠的《荷花》(“绿塘摇滟接星津”)。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古典诗词中的意象虽然也是荷花,但是,内容比《晓出净慈寺送林子》难于理解。所以,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延伸阅读的同时,应该对其内容加以讲解,引导学生在基本读懂诗歌内容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延伸阅读。

第2篇

古漪园位于上海市西北郊嘉定区南翔镇,占地10公顷。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6年),原名漪园,取“绿竹漪漪”之意。全园划分为逸野堂、戏鹅池、松鹤园、青清园、鸳鸯湖、南翔壁6个景区。以绿竹依依、曲水幽静、建筑典雅、韵味隽永的楹联诗词以及优美的花石小路等五大特色闻名。独到精巧的艺术构思,使古漪园更显出古朴、素雅、清淡、洗炼的气韵。

大暑时节的池塘里,荷花正开放着。加上古漪园有大缸育栽的荷花,盛开灿烂绚丽,风情万般。天越热,荷花开的越茂盛。微风吹来,荷叶摇动,花姿美丽,很招人喜爱。荷花的花瓣粉红晰白,晶莹剔透,润嫩婀娜。睡莲也是乳黄的、紫红的,蜜蜂飞翔其中。太阳虽高升,光线直射,照透薄薄的花瓣,反而多姿多彩,别具风采。只要拍摄时,把握好角度,悉心注意光线的照射方向,感觉红花绿叶的色彩韵调,能拍摄出层次分明、色彩丰富的好照片。摄影爱好者拍照,拍起来很过瘾,也顾不得烈日当头,汗流如注。对着荷花,拍下许多丽姿美色。据我的经验,从北方的齐齐哈尔,到南方的澳门,都拍到过荷花,不仅仅是“江南可采莲,荷叶何田田!”

每年荷花开,总是惹人爱。大概与关于荷花的美丽传说有联系吧。荷花,相传是王母娘娘身边的一个美貌侍女――玉姬的化身。当初玉姬看到人间男耕女织,十分羡慕。于是,在河神女儿的陪伴下,偷出天宫,来到杭州的西子湖畔。西湖秀丽的风光使玉姬流连忘返,到天亮也舍不得离开。王母娘娘知道后,用莲花宝座将玉姬打入淤泥,永世不得再登南天。从此,天宫少了一位美貌的侍女,而人间多了一种玉肌水灵的鲜花!荷花又称为莲花。宋朝的周敦颐所著的《爱莲说》是赞美莲花的名篇:“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已成为君子品格的写照。

中华文化泱泱博大,抒写荷花的诗歌就不计其数。在这里,仅摘几首脍炙人口的诗篇和诗句。

阅读这些诗词,欣赏新荷之丽姿美色,品味人生之甘甜炎凉,是极为惬意的事情。读到宋朝诗人刘挚的一首《湖上口号》,却写得别具一格:“莫恨细葩犹未烂,叶香原是胜花香。”这里的细葩:是荷的小花蕾,有的尖尖的,比鸡蛋还小。未烂:是指花儿还没有盛开得灿烂样子、还未光彩鲜艳之风貌。笔锋一转,不动声色地写出了一句好诗:“叶香原是胜花香”。花好一时艳,而绿色的荷叶满池连片,虽淡泊而不鲜艳,却表达了默默无闻、光合养分、烘托花朵、培育莲藕的情怀。叶香原是胜花香,还正是一种自信、一种境界的真切写照呢。宋朝大名鼎鼎的苏轼写的《莲》:“旋折荷花剥莲子,露为风味月为香”,更加夸张了。花也折下了,莲籽儿也剥出了,倒使夜露带上了荷花的风味,月光也带有荷花的香气。不写花,却写得更加的浪漫,而更富有诗意。唐朝大诗人杜牧写的《齐安郡中偶题》:“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他表达的离愁别恨,也是西风中摇曳的绿色荷叶。中国文化的意境,常常营造在描写对象的具体形象之外,饱含着人的情感。坡真是大家,夜露有荷味,月光也荷香,亏他想的出来。这可给我们摄影的出了难题,怎么拍得出来?

看来赏花、摄花,也该多多关注碧荷绿叶。因此,我把镜头对准荷叶,果然风情万般,风味也很浓,也能看到很多淡雅清新的美。

《古风》

唐・李白

碧荷生幽泉,朝日艳且鲜。

秋风冒绿水,密叶罗青烟。

秀色空绝世,馨香为谁传?

坐看飞霜满,凋次红芳年。

红根未得所,愿托华池边。

《重台莲》

唐・皮日休

欹红婧力难任,每叶头边半米金。

可得教他水妃见,两重元是一重心。

《秋凉晚步》

宋・杨万里

绿池落尽红蕖却,叶犹开最小钱。

红蕖:红荷花。却:开尽。

最小钱:形容新出水的小荷叶。

《踏莎行》

宋・贺铸

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芳心苦:莲心味苦。此处为双关语。

《莲藕花叶图》

元・吴师道

第3篇

1、芙蓉花象征着高尚、纯洁的君子。芙蓉花分旱芙蓉和水芙蓉两种,因旱水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花语。旱芙蓉花语:早熟,因为旱芙蓉在早上,花的颜色是白色或粉红色,一到了午后就会变成大红色。在短短的时间能有如此变化的花,相当的特殊,因此,它的花语是“早熟”.凡是受到这种花祝福而诞生的人,大多较早熟。这是旱芙蓉。水芙蓉就是们常说的荷花,荷花花语:无邪、荷花亭亭玉立于随风摇曳的田田荷叶间,远远望去秀美绝伦。荷花-清白。

2、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表示坚贞纯洁。这就是水芙蓉荷花。

3、水芙蓉(Nelumbonucifera),即莲花,茎极短、叶呈辐射状生长,直径可达三十公分,叶表面为黄绿色、背面为白色,两面均被覆白色透明茸毛。根为须根状、侧根发达,具多数走茎,原产地中国。具有药用价值,可治疗伤寒、水肿等多种疾病。易于栽培,为印度国花,因其叶大、花美、味香、洁净,被赋予很多宗教和艺术上的内涵,成为绘画、诗词和传说故事的重要题材。

(来源:文章屋网 )

第4篇

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题记

我心中的美神,便是李清照。在我心中,她美于沉鱼落雁的西施与昭君,美于闭月羞花的貂蝉与杨贵妃。她的美是独一无二的!她的美,令我陶醉,让我魂牵梦萦!

请跟随我共同穿过历史的烟云,追寻那些美丽的文字,还原一个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特立独行的美神――李清照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湖中荷花盛开,景色令人陶醉。李清照游览至日暮,逞足了游兴,开始奋力划船,赶着回去,不想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一群正在栖息的鸥鹭。她的欢笑声与惊呼声仿佛依稀可闻,真是一个纯真爽朗、机灵活泼的美丽少女啊。

“淡荡春光寒食天,玉炉沉水袅残烟,梦回山枕隐花钿。海燕未来人斗草,江梅已过柳生绵、黄昏疏雨湿秋千。”青春的情怀、人生的滋味渐渐潜入李清照的心怀。这时的李清照连“斗百草”的兴致都没有了,她足不出户,默默地看着细雨打湿空空的秋千,真是一个有着无尽伤春情怀的大家闺秀啊。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婚后的李清照,丈夫赵明诚在外做官,少则小别数月,多则一年半载,即使是短暂的分别,也常常牵动李清照的离情别绪,于是便有了这些反复的咏叹。从中,我看到了一位饱受相思之苦的深闺。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国破家亡这一人生惨剧,使李清照在南渡后心情更加愁苦沉痛。“倦梳头”“事事休”竟至“欲语泪先流”!这时的“愁”,已不是夫妻离别之“愁”,而是山河破碎的亡国之“愁”了!凄凉的文字中,我看到了一位身世飘零、不知该往何处去的乱世佳人。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对南宋的苟安、无心收复失地的可耻行为,李清照进行了有力的抨击和尖锐的讽刺,激昂慷慨。从这饱含浓浓爱国之情的诗句中,我看到了一位“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女中豪杰。

捧起《漱玉词》,回望千年前的风雨,我清晰地看到了那个高悬于历史星空的美神――李清照。

点评

第5篇

留白,就是在作品中留出相应的空白。比如画画,画画需要留白。艺术大师往往都是留白的大师,方寸之地亦显天地之宽。南宋马远的《寒江独钓图》,只见一幅画中,一叶小舟,一个渔翁在垂钓,整幅画中没有一丝水,却让人感到烟波浩渺,满幅皆水,给欣赏者提供了深远的意境,让欣赏者思考、补充发挥,让欣赏者和作者共同完成了对作品美学价值的再创造,给人以想象余地。这种以无胜有的留白艺术,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正所谓“此处无物胜有物”,作画是如此,文学更宜如此。在中国诗词中,留白可以说大放异彩,阅读诗词会让你体悟到深远的留白意境。如“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像这样的诗词,给人以空灵的精神境界。关注阅读教学中的留白艺术,会强化我们的审美意识和想象能力。

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智慧留白,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我认为在阅读教学中,需要引导学生发现文本内容中留下的“空白”,充分利用留白特质选择思维发散点进行训练,深入质疑、探究,启发想象,发展语言,让学生表情达意,从而培养创造力。学生对于这些“空白”的想象与思考,最能体现创新精神,使教学更生动活泼、生机勃勃。我在这方面作了一些尝试,它给我的回报是让人欣喜与兴奋的。

1.利用词语留下的“空白”进行探究

《卖木雕的少年》一文中的词“琳琅满目”,文章中并没有介绍木雕怎样琳琅满目,给读者留下了“空白”。我就在学生查字典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想象木雕有多少?有哪些样子?”,学生的思维马上被激活了:“木雕之城随处可见,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每个摊上都有各式各样的木雕。”“有人物、山水、花卉、鱼虫、仙佛、鸟兽、面具等木雕,还有日常使用的床、桌、椅。”“双狮抢球、两狮争斗、大象驮神仙……都在吸引你的眼球。”“古代人物、现代人物、珍禽异兽、山水风光、奇花异卉。”……在丰富的想象中,学生理解了“琳琅满目”,想象能力得到了培养。

2.利用句子留下的“空白”进行探究

从《荷花》中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引导学生思考:“有哪些姿势?”学生有的说:“有的荷花藏在荷叶下,像害羞的小姑娘打着伞。”有的说:“有的荷花两朵靠在一起,像在说悄悄话。”有的说:“有的荷花低着头,像在仔细聆听流水声。”……此时,再让他们朗读这段话,那情感、那快乐早已融入朗读中。“《燕子专列》一文:它在说谢谢你们!”“我们和人类永远是朋友!”“我还会飞回来看你们的!”“贝蒂:你好,我是一只燕子,今年春天,我们在南方回北方时,气温骤降,风雪不止,很多昆虫都冻死了,我们经过长途跋涉,已经十分疲劳,再加上找不到食物,饥寒交迫,濒临死亡。听说你在皑皑白雪的山岩之间,救护了我们。谢谢你!”……

3.利用标点留下的“空白”进行探究

从《荷花》一文中“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引导:“句中的省略号省略了哪些内容?请你想象补充。”有的说:“小蝌蚪游过来,告诉我他们找到妈妈了。”有的说:“青蛙跳过来,为我们歌唱。”……从《可贵的沉默》中“孩子们沉默着,我和孩子们一起沉默着……”引导学生思考:“老师和孩子们沉默着,省略号中的他们在想些什么?”有的学生说:“孩子们在想:我怎么都不知道爸爸妈妈的生日呢?真不该呀!”有的学生说:“孩子们在想:要是我以前多关心一下爸爸妈妈多了解一些,就会知道他们的生日了。”……学生的许多智慧火花就在这“教学留白”中迸发了出来。

4.利用结尾留下的“空白”进行探究

《七颗钻石》一课,在学生充分朗读理解课文后,我利用结尾“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引导学生续编故事:“请发挥想象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后来的情景是怎样的?”学生的想象大出我所料,如同学的习作中有这样的描写:那七颗钻石越升越高,升到了天上,变成了七颗星星。地上的人们知道了那是小姑娘的爱心变成的永恒的仁爱之星,挂在天空,普照人间。人们有的急忙装起水拿回家给生病在床的老人喝;有的大口大口地尽情喝个痛快;有的激动地往脸上泼水;有的欢快地唱起歌,跳起舞;有的兴奋地互相泼水祝福……人们的脸上重现了笑容。地上万物复苏,所有植物有了生机,所有动物有了活力。从此,人们更知道水的宝贵,懂得珍惜水资源。如此这般的想象续写不禁让我叹服,说明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围绕“爱创造了奇迹”这一主题,大胆想象进行了故事续写。对文章中的留白艺术进行充分开掘,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因此,阅读时经常关注留白,教学时巧妙利用留白,教学双方都会有不同凡响的收益。

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留白”的艺术手法远远不止以上几种,我想,如果课堂教学能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余地,巧妙利用留白,选择好思维发散点进行训练,让学生的思维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翱翔,那么学生收获的绝不仅仅是知识,他们会因为不断思考而养成思考习惯。常言道:“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广大教师通过留白艺术,营造鸟飞的天空,鱼跃的海洋。

第6篇

关键词:整体;字词句;意境;修辞手法;表现手法

一、古典诗歌整体欣赏

整首诗的欣赏这要求我们具有全局观念。既要从字面意义上去理解全诗的内涵,解析诗中的趣味。又要体悟作者的内心世界,感受诗歌的人生哲理,品味诗歌带来的美学价值。

《踏莎行》是贺梅子的著名的作品。“杨柳回塘,鸳鸯别浦。”开头两句便勾勒出一个绿树环绕,鸳鸯戏水的池塘。荷花在绿叶的托浮下更显优美,作为男女爱情象征的鸳鸯双宿双飞,与水中独自摇曳的荷花形成对照。后一句中“池塘涨断莲舟路”,不甚宽广的水面上,绿色的浮萍遮断了小舟采莲来往的路,我们不禁感叹道,菜莲,谁又能够去欣赏那荷花呢,最后只不过是孤零零的而已。后一句“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无蜂蝶”却仍旧向往着“幽香”,这是作者对高洁品质的向往与追求。“芳心苦”着眼于一个苦字,这个苦,更是作者处境的悲哀寂寥之苦。这里作者用荷花自喻,实际上则隐含了自己的命运多舛。最后的结尾两句巧妙的将荷花的品质与自己的人生遭遇结合在一起,突出了自己不作为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荷式人物”的高洁志趣,不与统治阶级同流河污。但是,诗中隐隐约约可以看出作者怀才不遇的迁世之悲。同时这首诗塑造了完美的意境。荷花、绿萍、云、雨交互组合,情景交融,将荷花喻自己,抒发内心怀才不遇的愁苦寂寥,托物喻志的手法浑然天成,实乃词中之龙凤耶!

笔者认为,对诗歌的整体欣赏难度较大大,对古典诗歌的欣赏能力要求较高。它要求我们在欣赏过程中综合把握字、词、句的特色,把握每一句话在诗歌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同时更重要的是要把握诗歌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品味诗歌的意境。整体欣赏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过程,需要我们仔细体味并总结。

二、诗歌的意境欣赏

意境是我国独创的一种艺术审美范畴,诗歌中“意境”一词最早见于唐代王昌龄的《诗格》,其中称:“诗有三境”。提出了意境、物境、情境三境说,后又有人说,意境是抒情性作品中所展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及其所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李清照的《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南宋人黄N的《花庵词选》中题为“酒兴”。词人命舟备酒,畅游于清溪,因沉迷其中竟不知已到黄昏。沉沉暮霭中,回舟误入曲港横塘,藕花深处。这是一个香飘四溢,色彩缤纷的,幽杳中又有神秘的世界。这样的景色让词人又惊又喜,迷醉其中。让我们仿佛看到了诗人穿梭的情景,可谓词中有话,话中有词,寓情于景让人切身体会到了身临其境的感觉。意境是虚幻的主观感受,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文化背景,思想感情不同,大多数时候对意境的欣赏常常带有个性色彩。如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幽静空灵,不为世俗的忙碌所侵扰,对于一个追求高雅生活的人来说他一定能将自己融入此情此景中并且产生优思禅思。但是对于一个追求功名利禄,忙于世事的人来说或许又是平淡无奇。

寓情于景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大特点,对意境的欣赏需要我们与作者有情感上的共鸣。意境与情感本应当分别说明的。但是笔者认为,对意境的欣赏需要我们将感情彻底融入其中。诗中必言情,诗中必有情,诗人将创作时内心的情感通过景物、意境等来传达。而读者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因为某一时刻的内心情感从而出发产生共鸣。马致远的《天净沙》,通过各种景物的描写所营造的意境让漂泊在外的游子产生对故土的无限思念之情。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只是可以理解,而这份情究竟有多重有多深,我们又怎能感受得到,更不能体味“断肠”所包含的辛酸痛楚。或许,对于一个在外打拼的游子来说,又别有一番滋味吧!

三、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上对诗歌欣赏

1.修辞手法在诗歌中比较容易理解,八种修辞手法中诗歌通常有比喻、夸张、拟人、对杖、典故。相对于对杖,用典来说,比喻、夸张、拟人在古典诗歌欣赏中难度不大,且非常常见。笔者在这里不做过多的阐释。只针对对杖和典故展开说来。(1)对仗,是诗词中对格律的严格要求。对杖的巧妙体现出作者对诗词格律的深刻理解和诗歌创作中的匠心独运。诗词本就是具有音乐美的艺术,而对杖使诗词的这一特点得到充分展现。(2)典故,又称为用典。“所谓典故,修订本《辞海》、《辞源》都解释说,是“诗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即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说的“盖文章之外”的“事类”,这是其一;其二,更重要的是,典故言简意赅,言有所指,或言约意丰,意在言外,起到“明理征义”、借古喻今之作用。”,即是用来以古比今,以古证今,借古咏怀。

2.另一个是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多种多样,这里只谈比兴、渲染、托物言志等几种。比兴手法是用比喻或者借物的方法描绘事物,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多见于先秦两汉,犹以《诗经》为典型,而在之后的诗歌中并不常见。如《诗经》中的《关雎》,用关雎鸟求偶比而起兴引出男子对窈窕淑女的追求;白描手法在景物描绘中经常运用的一种手法,用粗勒的线条勾画美景而不做细致的描绘。最典型的便是《天净沙.秋思》短短几十个字便描绘了一幅落日秋景图,而诗人的思乡之情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了清新,淡雅,高洁,灵秀;渲染也是描写景物的一种方式,一般来说渲染主要用于营造诗歌的气氛,或悲凉、或孤寂、或欢快,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一种情绪。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驿外断桥边”“驿外”“断桥”营造出了梅花的孤单寂寞之情,为下文写梅花渲染了气氛,从而更好的突出了梅花高洁的品质。另一个重要的表现手法便是托物言志,即通过外在的事物来写自己,不直接表露自己的思想、感情,而是采用象征、兴寄等手法,将自己的人生理想理想和高洁品质融入诗歌中表答出来让读者自己体会。南宋故臣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高傲孤寂,不屑与“百花”为伍。它坚持自己的品格,不与世俗争艳。同时决不向北风低头的顽强精神,体现出不畏强权,坚持自我的精神。这里的“北风”实际隐喻来自北方的元朝统治者。他们灭亡了国家,却无法征服像作者一样的铮铮铁骨。诗人通过写而表达自己的心境。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如于谦《石灰吟》,郑板桥的《咏竹》等等。

诗歌的欣赏是一个由局部到整体,或者由整体到局部的过程。我们必须在整体中有局部观念,局部中有整体观念。同是要在诗歌内容和作者的感情方面对诗歌有双重把握,不失其表不失其里。从表面来看,字、词、句、联,表现手法及诗歌整体。从内部来看,诗歌的感情,意境,象征性的表现以及话外之意。要善于从整体把握,而非一个方面的单独欣赏。尤其注重表现手法和诗歌意境的深入理解,表现手法是诗歌在外美,意境则是诗歌的内在美,在诗歌欣赏中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

参考文献:

[1]《杜甫》.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53页―54页.

第7篇

一、研读诗词,学习修辞

诵读古诗词,不仅可使学生的情感受到熏陶,增加文化积淀,提升语文素养,而且对于学生改进作文中的语言表达方式也有很大的作用。仔细研读古诗词,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常用的修辞手法在古诗词中随处可见,而且运用得更为恰当。1.比喻:如“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用“珍珠”比喻露珠,不仅形象地道出其圆润,而且写出了在新月的清辉下露珠闪烁的光泽。2.拟人: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千百年来脍炙人口,历久不衰。3.夸张: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壮观的瀑布从高处急冲而下,真让人怀疑这是从天上倾泻下来的银河,夸张的手法道出了庐山瀑布向下倾泻的磅礴气势,现在人们常常用这两句诗来描写瀑布的壮观景色。4.对偶:如“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5.设问:如“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在古典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是相当普遍的,除上述修辞外,还有反复、排比、互文、借代等,真可谓博大精深。只要我们潜心研读,一定会受益无穷。

二、引经据典,增强魅力

要想提升作文语言的魅力,一靠生动形象,二靠文化特色。如果语言既有形式上的生动形象,又有内容上的文化内涵,就能一下使文章变得厚重起来。因此,在作文中正确、巧妙地运用一些经典的东西,会使文章更具魅力。如在痛苦中执著,我们可以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在迷惘中追求,我们可以说“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豁然开朗,喜获丰收时,我们可以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又如写到春播可引用诗句“春播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写到萤火虫可引用诗句“轻罗小扇扑流萤”;写到荷花可引用诗句“接天连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写到秋天的枫叶时可引用诗句“霜叶红于二月花”……如果觉得经典古诗词难以表达自己的感受,也可以适当改动,表达效果更佳:市场上看到两位妇女较劲,一学生这样表达“黑云翻墨未遮山,‘唾沫’满天落脸盘”;弟弟年龄小,却是万分“奸诈”,一学生慨叹“老妈呀老妈,您老人家真是‘不识老弟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一家中’”;考试前夕,一学生这样改动李白的《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考试快到了,复习不慌张!”……

三、展开想象,填补空白

诗词语言往往高度浓缩、概括,情节跨度较大,具有很强的跳跃性,这就使得诗词中存在许多“空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合理的想象,把空白的情节补充出来,将浓缩概括的语言具体化,就是很好的练笔。《江畔独步寻花》是唐朝诗人杜甫在去黄四娘家的路上被似锦繁花深深感染后写下的诗。我们在阅读时,要充分发挥想象,展开联想,努力想象诗中的画面,还可试着用简笔画把联想到的内容描绘出来。对诗文有了充分的感悟后,我们即可以此为材料进行描绘春景的练笔。再如《悯农》一诗,教者紧抓“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让学生发挥想象,进行扩写,一学生精彩描述如下:“正当农夫们将割下的稻子一捆一捆扎好时,田边出现了几个肥头大耳的大汉,他们手持皮鞭,个个气势汹汹。‘快收,快收,打晒干净后交到我们老爷那儿去,还有县老爷那也正等着呢!‘’官爷,您就发发慈悲,让我们自己也留点吧。’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跪地不停地作揖,‘我们也指望着这些粮食过……!’‘啪!’老者话音未落,无情的皮鞭已抽到他的身上。‘哪有这么多废话,滚一边去。’彪形大汉抬腿又是一脚。四周一片沉寂……”社会的不公、农民的疾苦及所受的残酷剥削在这种情节描写中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许多古诗词内容充实,结构完整,人物个性鲜明,完全可以作为作文教学的补充。练笔时,为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意,教师应将诗词的出处、背景及作者的情感详尽地介绍给学生,使学生领悟诗词内涵。总之,只要我们多读、多诵、多想、多积累古诗词,并在文章中巧妙地加以运用,就一定能使文章的意境更优美,语言更吸引人,更具文采。

作者:缪芳单位:如皋市安定小学

第8篇

一抹夕阳照在蔡起宝的画室,窗外是车水马龙的北京中关村南大街。朋友来访,先品茶或酒,再看他挥毫泼墨,已成蔡起宝招待客人的惯例。

茗香西窗西山东海,禅音南阁南天北斗。

“这是我最喜欢的一幅自撰联。茶为我所最爱,观其形辨其色,闻其香品其味,我的画室西窗面向西山,我为东海出生之人;禅音为我平日作画时安心静意必听之曲,我的窗外是国家图书馆音乐厅,斗室自号‘国一阁’,南人居北方之天地,处北斗之下,也算写尽了此生之处境与心境。”

他的画室在北京国家图书馆对面一栋陈旧写字楼里,室内,一侧是丈二的画案,上面笔墨纸砚印章书信叠放,墙上悬着几幅草书《沁园春.雪》。正中是一镜框,内嵌着北宋端明殿学士、大书法家蔡襄的朝服图,追根寻源,蔡起宝还是蔡襄的第三十二代孙。蔡起宝作画,得侧身而过,不留意会带掉宣纸堆上的物品。起宝自嘲,大概这也是北京最小的画室了。

相邻的房间摆一茶案,墙上几幅竖写意,红梅傲然静荷枝立,寥寥几笔意蕴独具。一幅横幅:静风阁。起宝字静风,号三珍堂主人。

朋友们与起宝闲谈,当谈到荷花的“物格”、“人格”、“神格”时,方才恍然大悟他为什么把“荷”作为今生痴迷的创作源头。荷作为一种生物的形态,用中国传统文化语境来解释是清高而不入俗流、和平和睦、美满幸福的象征。自北宋周敦颐写了“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名句后,荷花便被赋予人文情怀,幻化为“君子之花”。而“神格”自然指的就是是荷花与中国佛教文化的渊源。

曾做过多年设计工作的起宝,受益于中国转型期后现代文化的熏陶,他把自己与荷花融于一体,将中国当代实验水墨元素注入了现代形态,构成了既有传统,又富有强烈时代气息的画风,用清新的格调表现当下人的情感,他所创作的荷花造型朴拙、简约素淡、禅意深邃、笔墨成趣、语言纯正、韵味隽永;黑与白的对比,浓与淡的对比,面与线的对比,脱胎换骨、达到极致。

茶喝浓处,我问三珍堂的出处。

蔡起宝说,古人言天、地、人三才,天时最宝贵,地利最难得,人情最贵重。文史哲、诗书画、琴剑茶也可以论为三才,文史哲是道,诗书画是技,琴剑茶是器,道以明达,技以养身,器以赏心,子曰:依于仁、据于德、游于艺,故曰三珍之堂。

对于自己的创作之路,起宝自嘲:一路走来,赏荷、画荷、问道,已然30多年。年少时,自家鱼塘藕花盛开,心生大喜悦。有感于荷花的大美,中国水墨的韵致,爱上了画荷。书屋小阁楼,荷图环壁,自题一匾,曰:“荷花仙都”,款署“荷花仙子”,此是可追忆的荷花融入我生命的原始点。心追手摹张大千及其他历代画荷高手的作品,同大师交流。行访各处荷湖、荷田,同自然融合。于佛教经典《妙法莲华经》和历代咏荷诗词文集中参悟。画荷图,感念最深时,每每题写“梦也荷华”。梦外写荷日日精进,常常忘 我,唯荷花是也。以书法入画,又于荷图中呈水墨山水吉祥气象,当是我生命的魂魄所在,是赏荷清友所激赏并期待的。于今,画荷问道更以永世相许。感悟良多,谨以如下三句作文结尾:画荷问道,涵浑溢清。清气宇内,富贵人间。壁上荷图引光辉,我心沐浴春风里。

第9篇

荷花,又称莲花,古称芙蓉、芙蕖、菡萏。古人早就赋予它“花中君子”、“瑶池仙子”的雅称。

荷花,“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冰清玉洁,与世无争,它犹如一位亭亭玉立的少女,带着高贵的品质,载着诗意的生活,静静伫立于湖池,轻轻摇曳于人们的眼眸。

因了初中课本上周敦颐《爱莲说》里的一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所以,在我豆蔻年华时,对于荷花就心生仰慕和欢喜,只是,我生活的这个岛上以前很少有人种荷花,因此,亲近荷花成了我一直以来的梦想。

其实,在五六年前我也曾在杭州西湖边靠近过荷花,但因为是医院组织的集体旅游,根本就没时间好好停留观赏,当时,只能说是惊鸿一瞥,匆匆离去,心中,深感遗憾。

每年夏天,我总会忍不住跟随着“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样的诗词意境一遍又一遍地把自己置身其中,感受荷花的清新和易安居士在世时的那份情怀。

上个月,有朋友告诉我说附近有人种了大面积的荷花,得此消息后我高兴得跳了起来。

终于,在这个月初,我,得偿所愿。

三号那天,微风徐徐,我走近荷塘时已是黄昏时分,美丽的荷花,在落日余辉的照映下显得分外的妖娆。远远望去,一株株荷花就像是身着粉红长裙的女子,在绿色铺就的地毯上,优雅地跳着舞蹈,我,不禁看呆了。

一塘荷影,在碧波潋滟中流转,荷花浅笑盈盈,风情万种,清香四溢,让我深深陶醉。

近观盛开的荷花,粉里裹着白,白里透着红,那个美哟,搜遍辞海,也难以觅到合适的词语去形容。再看那含苞待放的花朵,一种欲说还羞的情状油然而生,让我心盈柔情,好不喜欢。

怪不得诗人徐志摩的诗句:“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会让许许多多的人对莲花心生幻想,对如莲女子心生爱怜,一生痴迷。

望着美丽的荷塘,我的耳边仿佛有江南女子的采莲曲隔水传来,我的心随着歌声渐渐飘上了云天……

“人来间花影,衣渡得荷香。”那一刻,我好想化身为一个宋代的女子,一身紫罗衫,一袭长水袖,渡一叶兰舟,横一管长箫,涉清雅荷花深处,细细聆听荷花仙子的浅唱,低吟……

今天下午,雨儿纷飞,我又撑伞独自去西塘那边赏雨荷。

雨中的荷塘有一种朦胧极致的美,当淅淅沥沥的小雨点,有节奏地敲打在荷叶上,那错落有致的声响,既似古筝,又如琵琶在弹奏,那声声美妙带着我穿越到了晚唐时期,依稀中,我看见诗人李商隐正左手执卷,右手执扇,踱着方步,低首轻吟着他的诗句:“秋阴不散霞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一阵风吹来,荷叶摇摆,满塘荷珠零落,我,如何也捡拾不起。

经过雨的洗涤,荷花显得更加水灵,清秀,妩媚,雅洁。在雨中,我的一份诗情又因雨荷而生。

好想,自己能够笼一袖幽幽的荷香,怀着一份淡淡的江南烟雨情怀,拥着静好岁月,一生踏歌而行。

我想,此生,我永远都不会学那浮萍,浅水自安,我要学那荷花出污泥一尘不染,把纯美的情怀寄于云水,柳岸,远离红尘喧嚣,享受寂寞,享受淡淡清欢,让一世的芳华,在花开花落里悠然起舞。

弯腰,低头,我,轻轻吻住了雨荷……

看!风止了,雨荷停止了摇曳。或许,荷花仙子们要入眠了。

我不忍心再去惊扰仙子的梦。

第10篇

作文中适当引用诗词佳句,可以显示出作者丰富的积累,增加内容的深度,使文章显得富有文采。如果能巧妙地以诗词佳句构成全文的骨架,让其成为文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更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引用诗词佳句的方式灵活多样,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一、用诗词佳句做小标题。小标题贵在简洁、新颖,用诗词佳句做小标题则更显匠心独具。如,佳作《这里风光不再美》的主体分三部分,一写眼前的荒凉景象,一写昔日的美好风光,一写自己对环境的担忧,三个板块分别拟小标题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巧妙地点明了各部分的中心。

二、在某一段里集中引用多句诗词,共同表达一个主题,诗词佳句之间适当穿插自己的感悟,使文章更富意蕴与气势。这些诗词佳句可以是同一位诗人的,也可以是不同诗人的。如:

我欣赏李白的“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感慨于贺知章的“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我喜爱孟浩然的“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无奈于张九龄的“徒言树桃李,此木岂无阴”;我向往杜甫的“豪家旧宅无人住,空见朱门锁牡丹”,更敬佩贾岛的“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

这些诗词佳句同时出现在一个段落里,言简意丰,有效地突出了主题。

三、化用诗词佳句,即不直接引用诗词原句,而是根据其含义和自己的理解巧妙加工,形成新的意境。如:

那润万物的小雨,可曾抚淡了锦官城的浓艳?那满皇都的烟柳,可牵来了一片撩起闲绪的蒙陇?可是那飘逸的太白,为我拉来了九天的银河、三千尺的飞流?可是那潇洒的杨万里把我带到晴柔的树阴下,静看满塘接天莲叶、映日荷花?更让我心醉的是,乘上落霞,与孤鹜齐飞,泛舟秋水,共长天一色。

作者围绕“让我心醉”这个中心,分别化用了杜甫、李白、杨万里、王勃等诗人的名句,不但紧扣主题,而且表现出浓厚的古典文化之美。

四、通篇以引用见长,在全文各个段落里恰当自然地引用诗词佳句,且引用方式灵活多样。如此,不但能使文章极富文采、饱含激情,还能彰显作者丰富的积累和文字驾驭能力。

在古诗词的花园里,我们可尽情采撷,以巧妙的构思、灵活的笔法,编织出属于自己的动人篇童。

第11篇

关键词:王昌龄;女性题材诗;微电影;素材

一、诗词改编微电影的创作空间

中国现代影视作品,往往是由小说、剧本文学、报告文学乃至网络小说改编而成的,如《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以及2012年热播剧《甄嬛传》等就属于这类作品,这类作品繁多,笔者在此不一一列举。而同样作为文学最重要组成部分的诗词,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往往是以人物台词的形式呈现出来,如《红楼梦》、《甄嬛传》就有众多诗词穿插在影视人物的台词中。中国诗词向来重视意象的运用和意境的塑造,通俗点讲,意境往往就是我们只能在脑海中所能意想到的画面。影视是以其独特的声画艺术向观众呈现画面的现代媒介,所以我们不妨把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与现代影视技术相结合,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和故事以影视作品的形式呈现给读者。因此笔者有一个设想,就是把诗词改编为影视作品,以期能为影视作品的改编与创作提供更加广阔的源材料。其实在中国的影视作品中,诗词以声画艺术的方式呈现在荧幕上已经有一些例子。如小说《红楼梦》中的《葬花吟》,在电视剧《红楼梦》中,就以一种非常唯美的画面诠释了这首诗的整体内容和意境,新版《红楼梦》除了切合诗意的画面以外,还配上了音乐。电影《花木兰》除了结合人物故事外,与《木兰辞》的内容也是有很大关联的。另外,如果现代音乐MV也可以称作影视作品的话,那么这一系列作品也可以称作由诗词改编而成的。

微电影是一个完全“中国化”的概念。目前业内公认的第一部微电影是凯迪拉克公司与著名影星吴彦祖在2010年合作的广告片《一触即发》。本片由戛纳广告金狮奖得主法国导演Frank Vroegop执导,开启了商业定制微电影的先河。那么究竟什么是“微电影”,微电影专门指那些专门主要运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放映(30秒—300秒,时间长的一般也在10分钟以内)、“微”周期制作(1—7天)、和“微”规模投资(几千到几万之间)的视频(或“类电影”)的短片。现代微电影内容大多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都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如《凋落的花样年华》、《购房风波》以及《爱,在四川》系列。学术界则认为“可把把微电影视为一种文化文本”,中国艺术艺术研究院电影电视研究所所长丁亚平认为微电影是除影院电影、电影短片之外的“第三电影”。现代微电影主题多取材于现世的现实,涉及环保、家庭、生活、人文、地理等多个方面,而取材于我国诗词的则微乎甚微。

我国的诗词内容博大精深,是作者情感、生活经历及当时社会情景的集结,它不但展现了我国丰富的文化渊源,也为后世人民及当世人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因此,把这些文字以影视作品或微电影的方式呈现给国人,不但可以展现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可以丰富人们的审美对象。微电影一般可以取材于较短的同一首诗词的意境或故事内容,我国古典诗词中用典较多,所用的典故也可以成为微电影的选材视点。据作者目前的研究来看,抒情诗因其篇幅短小精悍,故事相对独立,因此把抒情诗改编成微电影的空间相对较大。

二、王昌龄的女性题材诗

近几年来,以女性为主要塑造对象的影视作品较多,其中尤以后宫戏居多。如《宫·锁心玉》、《宫·锁珠帘》、《后宫》,一部《甄嬛传》更是把后宫戏捧高到极点,播出、收视率直逼83版《西游记》,2013年则是湖南卫视新近播出的《陆贞传奇》等。这类影视作品带给笔者一个联想,在我国古代,乃至现当代,描写女性题材诗歌的也较为常见,结合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我们也可以把这些女性题材诗制作成微电影,下面以王昌龄女性题材诗为例,谈一下王昌龄女性题材诗可以为微电影的创作提供哪些素材。

王昌龄笔下的女子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民间女子,另一类则是宫中女性。其中民间女子又包括无忧无虑的少女、思妇和青楼女子,宫中女性大多是后宫争斗下的牺牲品。

1.民间少女

描写民间少女,常以淳朴自然、天真烂漫、美丽纯洁为关键词。如果需要拍一部展现中国民间少女美的微电影,则当以《采莲曲》为首选。

《采莲曲》尤以第二首为佳。呈现的画面是:首句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荷叶与罗裙一色。罗裙呈翠绿色,仿佛就是用荷叶裁成的。这里暗用了屈原《离骚》句意:“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兮。”但是本诗句却把屈原的句子用活了。这句诗既含有少女的罗裙是用荷叶裁成的,也含有池中的荷叶并不是天然生长出来的,而是用漂亮的丝织品裁剪出来的意思。次句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仿佛鲜艳的荷花正对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也与鲜艳的荷花相互映照,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三、四两句荷叶罗裙、芙蓉人面。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亦真亦幻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唐汝询曰:采莲之女,与莲同色,闻歌始觉其有人,极赞其貌也。(《唐诗解》卷二十六)。瞿佑曰:贡有初,泰父尚书侄也,刻意于诗。尝谓予曰:“‘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王昌龄《采莲词》也。诗意谓叶与裙同色,花与脸同色,故乱入花间不能辨,及闻歌声,方知有人来也。……。”(《归田诗话》卷上)。黄牧邨曰:梁元帝《碧玉诗》“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意所本。向脸字却妙,似花亦有情。乱入不见,闻歌始觉,极清丽。(《唐诗笺注》卷八)

2.思妇

古人描写思妇,或多或少总参杂了一些“怨”的因素在里面,思久必生怨。远在汉代的《古诗十九首》的大部分作品就是这类诗的代表作,一直到唐代还未间断,这与当时的社会形态是分不开的。当时的中下层士子为了谋求前程,只得奔走交游。他们离乡背井,辞别父母,“亲戚隔绝,闺门分离,无罪无辜,而亡命是效”。然而往往一事无成,落得满腹牢骚和乡愁。王昌龄的《闺怨》描写了一个不知忧愁的,在春天里打扮得齐齐整整上楼去眺望。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已经抽青,才后悔不该让丈夫离家远去,追求封侯做大官。诗歌的“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从当前的感受引起往事,以矛盾的心情表达怨思。唐汝询曰:伤离者莫甚于从军,故唐人闺怨,大抵皆征妇之词也。知愁,则不复能“凝妆”矣;“凝妆”上楼。明其“不知愁”也。然一见柳色而生悔心,功名之望遥、离索之情亟也。(《唐诗解》卷二十六)。在该诗中,诗人先用“不曾愁”埋下一个伏笔,又用“春日凝妆上翠楼”一句七言诗把古诗中的“盈盈楼上女”四句二十个字给大大缩写,接着用一个“忽”字和一个“悔”字,把心理上的急剧变化写得洞若观火,入木三分。陌上春光无限,却独独缺了一个与自己可以共赏的人,夫婿何时归还,无可而知,不禁悲从心来;杨柳依依,牵牵念念,悔随悲来。春光的无限美好与女主人公的心情的不断变化,便构成了一幅思妇的画面。

3.宫中怨女

王昌龄的宫怨诗深沉凝重,唱出了宫女们心灵深处无告的幽怨,所着意表现的是宫女所无处可话的凄凉。如:《西宫春怨》这首诗以一个“春色恼人眠不得”的花月良宵为背景,描写一个被幽闭在深宫里的少女的一连串动作和意态,运思深婉,刻画入微,使读者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并看到了她的曲折复杂的内心活动。再如《长信秋词》。众所周知,唐代诗人常借汉言唐。此诗借汉成帝时班婕妤、赵飞燕故事,并用《怨歌行》诗意,代后宫女性一抒孤寂之情怀。《长信秋词》共有五首,五首诗的题材都是讲汉成帝两个妃子的故事。王昌龄运用这个历史故事,作《长信秋词》,描写班婕妤在长信宫中秋天里的思想感情。这类宫怨诗则可以为拍摄后宫的微电影提供一定的素材。同时他的艺术创作手法,也可以为微电影的拍摄技巧提供一定的借鉴作用。

综观王昌龄的宫怨诗,全诗不着一个“怨”字,却处处透露着无尽的怨意。首先,作者在诗中采用华丽的意象来烘托反衬,珠帘玉枕、熏笼银灯、金殿珠翠、锦袍罗帐、云和团扇、芙蓉细草等意象频繁摄入诗中,组成了华美、瑰丽的意象群落,并使这浓丽华贵的宫中景物与孤独悲怨的宫女心境烘托出巨大的反差,从而收到哀乐反衬之效。诸如“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 芙蓉不及美人妆,水殿风来珠翠香”,“金井悟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 等莫不如此。而在这富丽堂皇的环境中生活着的正是凄凉寂寞、孤独悲苦、心灵倍受煎熬的宫殡。以乐景写哀情。其次,通过对宫嫔细腻的心理刻画,来揭示她们悲怨的内心世界。诗中失宠的宫嫔由哀叹、沉思到入梦“ 承欢”,再到醒后疑虑,最后触景忆昔,这就十分细腻地刻画出了寂处冷宫的的情感意绪和心理流程,深刻地揭示了她们悲怨的内心世界。再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动作。王昌龄的宫怨诗又能通过刻画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典型动作,来表现她们痛苦复杂的思想情感。比如《西宫春怨》一诗中“ 斜抱云和深见月,朦胧树色隐昭阳”。她本欲以音乐打发时间、消愁解恨,然而最终她又并未弹奏乐器,而是欲弹又止,将云和斜抱胸前,凝望夜月。这里的一“抱”一“ 望” ,十分细腻,栩栩如生,极形象地写出了这个宫女百无聊赖的举动和情态,表现了她极其微妙、也极其痛苦而复杂的心情。最后,对比的艺术手法。一类是人与物的类比。如:《长信秋词》(其一)“且将团扇共徘徊”,“团扇”在这里暗用了班婕妤的《怨歌行》诗意。秋天一到,团扇则即被人抛弃了,恰好象征妇女的失宠。“玉颜不及寒鸦色,犹带昭阳日影来。”那姣好的容颜还不如空中飞过的寒鸦幸运,因为它们尚能从昭阳殿上飞过,君恩如日,它们的翅膀尚有机会沐浴一点光泽。以无情之物比之,团扇、寒鸦极不足道,用于此处,则令人惊心动魄。另一类则是物与物的对比:如《长信秋词》(其五)“白露堂中细草迹,红罗帐里不胜情”两句,写出了失宠与得宠迥然不同的差距。白露堂中细草迹是指失宠嫔妃的宫闱冷清,杂草丛生,一片荒凉凄清,使得人物也显得十分幽怨。红罗帐里不胜情是指得宠的嫔妃寝宫里红帐高挂,与君王软语温存,不胜惬意,说不完的情意绵绵话。因此,对比手法也是诗人深化失宠宫女幽怨的常用技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诗词对影视创作除了可编入人物台词外,还有另外有两种作用,一个是诗歌的艺术手法为影视作品的制作与拍摄可以提供一定的辅助,诗歌是由一个个意象组成,这就如同影视中常用的蒙太奇,而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利用这种蒙太奇的手法,借用诗中的意象,把诗词的意境搬到荧幕,成为流动的、可视、可听的画面。另一个则是诗词的内容与意象则可以成为微电影的创作素材,甚至无须台词,只需要人物姿态与环境的巧妙变换和蒙太奇镜头的对接,以及恰当背景音乐的选用,就可以为我们讲述一个故事,展现一段人生。

三、诗词与影视创作结合的意义

(一)诗词对影视形式的意义

1.诗歌可以在影视作品中构成人物台词,成为突显人物个性的一个良好工具,同时也增强了剧作的文艺性。

2.诗歌的创作艺术手法,还可以成为影视拍摄艺术的互补,比如影视中的蒙太奇与诗歌的艺术手法极为相像。甚至还有导演以诗歌的叙事手段和艺术手法来拍摄电影。2005年12月,泰伦斯·马利克导演的《 New World》上映,电影讲述的是西方人熟悉的英国人John Smith和印第安人某种族的公主Pocahontas的故事,导演想像他俩处于一个洁净世界里超越朋友的爱人关系。电影里有大量的第一人称叙述,大量的“突然”片段,像是一个人在回忆或想像什么东西,而且这个第一人称的角色也经常在男女主角之间穿插。虽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但这是一个较为大胆的尝试。

(二)诗词对影视内容的意义

经过以上的例证分析,我们可以知道,一些抒情诗可以改编成微电影,而一些叙事诗则可以改编成影视剧,诗词的加入,进一步丰富了影视作品的素材,扩大了影视作品选材的范围,使影视作品的选材不再仅仅局限于小说、剧本文学、报告文学乃至散文(赵本山电视剧《樱桃》)取材自散文《疯娘》)。根据诗词内容所改编的微电影或影视剧,实际上是在以影响的方式,结合一定的声画艺术和电子技术,将作者所描绘的世界展现给读者,我们在了解诗歌内容的同时,也得到了切实的视听感受,使诗歌的世界显得不再那么遥远与空幻。另外,“读诗诗人聪慧”但是并非所有的人都喜欢读诗,尤其是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压力与追逐已经使人很少能耐心去赏析诗词,尤其是正处在生活奋斗阶段的80后、90后,快餐文化已经成为他们最主要的阅读方式,如若把诗词改变成微电影或影视剧,一方面容易使他们接受这种新颖的阅读方式,另一方面则是对中国文化的一种快捷而美妙的传播。中国诗词尤其古典诗词所包含的丰美的文化意蕴与厚重的文化历史,不但使电影作品具有气质独特的古典美学风韵,潜移默化地提高了制作者、欣赏者的文化品位,而且电影作品也实现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延续,以及对历史的再现。

【注:本文系广州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何少杰.朱青微电影:命名、分类及本体论初探[J].电影新作,2013(2).

[2]贺新辉主编.全唐诗鉴赏辞典( 第二卷)[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04.

[3]袁行霈.中国古代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

第12篇

躲在枝头的鸟音,被清风幻化如泉,那悦耳的妙音,携一把弦琴,孤独了岁月的寒冷,婉约成落花飘零的红尘。

九音回转日月之风雨,细雨飘摇日落之黄昏。

一把琴弦弹奏风月,一曲妙音看红尘滚滚,枝头的鸟音淡去,睡在我梦中的琴弦弹奏韵律,一杯香醇,让我把盏黄昏。

弹梦惊鸿的一瞬,月桂的韵律悠然,你我相守红尘,小溪的流水亲吻月色,池塘的荷花摇曳诗韵。一朵莲花的开放,还有谁与我牵手浪漫?共同饮一杯醉红尘。

莲花开放绽开神韵,清风徐徐在月光下洒下那妙曲清音,小荷偎依着日月,翠柳相守着黄昏,莲花开放,清风自来,我在迷人的古韵里,踩碎黄昏里的乐音。

莲花洁身自爱,摇摆迷人的风韵,清风透出荷花香,摇曳醉人的风采。是莲花的风韵弹乱了琴音,一曲高歌唱落了日月风尘。

相守日落的黄昏,把盏醉倒了红尘,千千阙歌唱出了妙音,花朵醉倒了诗词中的妙曲神韵,我守着这开放的莲花清香,让清风为我谱写那最迷人的妙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