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4:3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猴子种果树,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师:今天,陈老师带来了一只爱吃水果的猴子。你能把它的名字读准吗?
(生读词卡:猴子。)
师:“轻声”读得真标准!“轻声”读得真好听!我们一起来读。
(生齐读。)
师:我们一起把它的名字写到黑板上好吗?会学习的小朋友,会在老师的身后和老师一起写。
(师范写,生书空。)
师:“猴”字,反犬旁中间单人旁,最后一笔是——
生:(齐说)是“捺”。
师:对,最后一笔是“捺”,不是“点”;“子”字,横钩、竖钩、横,一起和它打招呼。(生齐读:猴子。)
师:这只小猴子想天天都吃到水果,所以它决定要——种果树。(板书课题。)
师:“种”是本课的一个生字,它是“禾”字旁,我们在识字3中就学到了,“禾”字旁和什么有关系?
【创设情境识字,渗透字义蕴涵的文化。教学伊始,教师开门见山引入课题,指导学生先从题目入手,并相机指导“猴”字、“种”字,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认识生字。】
生:“禾”字旁和庄稼有关系。
师:对,我们一起来写。“禾”字旁的最后一笔是——
生:(齐说)是“点”。
师:“果”字要注意笔顺,“撇、捺”要写得舒展,“树”要写得紧凑一些。
(生齐读课题:猴子种果树。)
师:题目中有一个字是多音字,谁能找到?
生:种,种花、种树;种,种子。
师:那么在这里要读成——
生(齐读):种(四声。)
师:对,表示动作的时候读第四声。
(生再次齐读课题。)
二、 自读课文,音准句顺
师:猴子到底种了哪些果树呢?认真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
(学生自由认真读课文。)
师:同学们琅琅的读书声真好听。拿起笔到文中去圈一圈,圈出猴子都种了哪些果树。
(学生圈画有关句子,教师巡视。)
师:小猴子都种了什么树?
生:小猴子先种了梨树。
(师相应板书。)
生:又种了杏树。
生:接着种了桃树。
生:最后种了樱桃树。
(师板书:梨树、杏树、桃树、樱桃树。)
三、再读课文,随文识字
师:小猴子忙乎了半天,最后得到了什么呢?快去读读第一小节,看看猴子是怎么种梨树的吧!能读准了就举手。
【就题设疑。教师对质疑环节进行了有梯度的处理,教师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借助拼音自读课文。学生第一遍自读,读准字音,对课文已经有了基本的了解,这是基础层面的质疑,旨在疏通文句、扫清障碍。接下来进入质疑的第二梯度,教师设计疑问再次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走进文本,实际是在有意识地指导学生在不错字、不添字、不重复、不破句、不掉字的阅读行为中进一步与文本接触,理清文章脉络。】
(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小节。)
师:你能读准吗?试着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又正确又流利,读得还有节奏呢,谁能学着这个小老师的样子,再来读一读?
(生读:“猴子种了一棵梨树苗,天天浇水、施肥,等着将来吃梨子。”生重读“天天”。)
师:哦,这个小猴子“天天”都在干什么?
生:浇水、施肥。
(师相机出示词卡:浇水。指名读。)
师:怎么记住这个“浇”字?
生:它是三点水旁。
师:和水有关系,你利用偏旁记住了这个字。
生:它右上面的部分像水壶,下面像小草。水壶用水在浇小草。
师:你真会想象,利用部件来记字也很好。来,我们来写写吧,它是一个生字。
(师指导学生一边书空,一边说笔顺。)
师:(范写)左边是——(三点水),右边的“横“略微倾斜。
(师生再次共同书空。)
师:能给它换一个偏旁,变成另一个字吗?
生:换成火字旁变成“烧”。
生:换成提手旁就是“挠”。
生:换成日字旁变成“晓”。
生:换成绞丝旁变成“绕”
生:换成食字旁变成“饶”
(师相应贴字卡:烧、挠、绕、饶。)
【在教学“浇”字时,教师将联想识字法、语境识字法及演绎识字法有机地结合,通过析形及做动作、以及换偏旁的方法,巧妙地将一个生字落实到其他生字上去,引导学生发现规律,通过有变化、有节奏的迁移,帮助学生识记生字。此处,教师教学方法的渗透润物无声。】
师:哪个小老师带领大家读一读这几个字?
(指名读、领读、齐读。)
师:看准了食字旁是富饶的饶。谁能把这些词放到小儿歌里呢?自己先读一读。
生:用火烧,用水浇,换上提手挠一挠,左边绞丝弯弯绕,丰衣足食很富饶。
【教师采取填儿歌的形式发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看到“色彩”、感受到“趣味”、体会到形近字的意思。】
师:汉字多有趣啊,我们借助偏旁就知道它的意思了!
(生有节奏地拍手齐读儿歌。)
师:真好听。小猴子不仅天天给小树苗浇水,还给树苗——
生:施肥。
师:翘舌音读得很准。
(开火车读词语,注意翘舌音的读法。)
师:这两个字怎么来写好呢?仔细看一看。老师先来写“施”字。注意方字旁的笔顺,举起小手来写一写。“肥”怎么写才能写好呢?
生:肥,把“月”字旁写得细长。
生:把“巴”字写得宽一些。
生:“月”字旁比“巴”高,写得瘦长一点。
师:还有吗?
生:要写得左窄右宽。
师:老师写到黑板上,你们一起写,看老师身后有多少会学习的小朋友。把你们的书打开,在书上描红一个,在旁边写一个。注意写字姿势,要标准。
【教师至始至终坚持低年级识字写字教学的原则,在识字的同时坚持写字练习,做到识写结合。】
(生描红、临写。)
(师展示学生的作品。)
师:你觉得自己写得怎么样?
生:月字偏旁写得好看。
师:大家觉得她写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巴字写得好,月字的竖撇没有写好。
生: 我觉得“巴”写得蛮好,“月”竖撇太扁。
师:学习她的优点再写一个。
(学生再写。)
师:她又写了一个,写得怎么样?
生:更漂亮了。
师:好,小猴子“天天”浇水、施肥,它想干什么呢?
(生再读书。)
师:小猴子,你为什么“天天”都给它浇水、施肥啊?
生:我急着吃好吃的梨子。
师:真是心急的小猴子。还有谁想当这只心急的小猴子?
(指名读。)
师:一起读,我们都来当心急的小猴子。
(生齐读。)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本课不同要求、不同形式的读贯穿于整节课堂教学,这样的设计有助于学生充分感悟语言文字蕴涵的情感,并将之内化、积淀,从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朗读训练的过程中,教师除了在朗读的方法上给予指导,对朗读过后的评价也极具艺术性,不仅对学生的朗读活动进行评价、指导,而且激发学生向更高的朗读目标努力。】
师:这梨树本来应该长满了梨子,可是乌鸦飞来了,说了些什么?小猴子又是怎么做的呢?默读第二三小节。把乌鸦说的话画出来。
(生默读,不出声地读。)
师:都画出来了吗?谁能把小乌鸦的话读一读?
(指名读。)
师:读得正确、流利,谁还想读?
师:看准了再读,就能读正确,再读一遍。是啊,你有这个耐心吗?你想等吗?
生:想等。
生:不想等。
师:小朋友在外面等陈老师等了那么久,也不急躁,不厌烦,这就是“耐心”,能读好这个词语吗?
(师出示词卡:耐心。开火车读词语。)
师:同学们这么有耐性,那小猴子呢?带着你的感受再来读这段话。
(生再读课文。)
师:你这只小乌鸦懂得真多,你提到了“农谚”。
(生读词语。)
师:这个“谚”是前鼻音。农谚是什么?文中哪一句是农谚?
生:“梨五杏四”是农谚。
师:农民伯伯认为梨树几年成活,杏树呢?
生:梨树五年成活。
生:杏树四年成活。
师:这就是“梨五杏四”。农民伯伯总结出来的植物的生长规律就是“农谚”。小猴子听到这个农谚怎么做的?
生:它把梨树拔掉了,改种了杏树。
师:梨树就这样被拔掉了。这个“拔”字,你能读准吗?
(生齐读。)
(生做“拔”的动作。)
师:用什么拔?
生:用手拔。
生:所以它是“提手旁”。
四、整体回归,探究名理
师:梨树就这样被拔掉了,那么杏树、桃树、樱桃树会有什么结果呢?
【感悟基于体验。此处设计教师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学生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本节课,教师引导学生力求做到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学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文中词句的意思,以此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展开想象,获得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
师:这只小猴子会醒悟吗?今后,它又会怎么种果树呢?下一节课再和老师一起学习,再见。
生:再见。
【总评】
陈默老师执教的《猴子种果树》是2年级下的一节阅读教学范例。陈老师能够将教材本身优势创造性地深度挖掘,并将教材的特色发挥到极致,这节课带给我们的教益与启示是多元的。这节课的教学,陈老师既很好地处理了低年级阅读教学与识字写字的关系,做到识写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又提供给大家独具创意的课堂范式。本节课的教学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扎实读文,体验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
本节课,教师以读为主线,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以识字写字为重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教师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创设语境让学生于切身观察、联系生活实际中进行识字学文。学生凭借生活场景及人物形象获取对文本的再认识,进而加深对文本的体验感悟。如初读,教师强化学生用普通话朗读,音准句顺,初步了解课文;复读,正确流利,随文识字。进一步感受课文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再读,标记圈画,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想法。本节课,学生的体验感悟在教师机智的点拨下更多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有水到渠成的感觉。如,在学习“浇”字的时候,教师没有满足一个“浇”字,而是在“浇”的千变万化中引出“烧、挠、绕、饶”字。这样的引领点拨,促进了学生顿悟,使学生对事物的认识提升到了单凭自悟所难以企及的高度。
二、 习惯培养,学得与习得并进
综观陈默老师的整节课,学段教学目标准确,学习习惯培养意识加强。整节课,陈老师对学生学习行为的培养、识字写字方法的渗透是随时随地、潜移默化的。
倾听与观察习惯的养成对低年级学生非常重要。陈老师通过预设问题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体验观察——认真听老师的话、同桌的话、听其他同学的发言来培养学生倾听与观察的习惯。
另外,《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特别要求 “每个学段都要强调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本节课,陈默老师关注细节,不仅做到由知识而方法,由方法而技能,更由技能而习惯。从握笔坐姿的提醒,到写字要求的提出,在教师自身自觉的习惯意识指引下,促成学生习惯的养成。
三、方法渗透,学以致用
言语基本功的训练是语文学习亘古不易、历久弥新的话题。《猴子种果树》一课,教师对言语基本功的训练可以称之为一以贯之,一丝不苟。陈默老师执教这节课时,她没有局限于显性目标的完成,识字方法的指导在她的课上是多元的,又是整合的。教师对于识字方法的挖掘与开发是本节课的隐形目标。
联想识字法。陈默老师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将“禾”字旁和庄稼联系起来学习“种”字。这种生活实际与文本的对话的设计,巧妙地做到识写结合。为引导学生学会识字方法,打好识字基础奠下良基。
演绎识字法。陈默老师根据教材自身特点巧妙开发,对生字的极富变化处理让本节课彰显丰厚。比如教学“浇”字,尽管抽象集中,但是,她却能够引导学生把“ 尧”提出来,再将字旁落实到其他4个字中,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字的规律,这种由一般走向个别的识字方法,引领学生由方法到技能。
一、特色词串的复习,简约而有法
字词复习,一个一个出示,往往零散且枯燥,但是经过薛法根老师的设计,成为了新鲜的词串,词语之间有了内在的关联,词语教学就有了情境,也就增添了情趣。
如:薛法根老师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童话故事《猴子种果树》
出示:梨树 乌鸦 哇哇 梨三杏四
李树 喜鹊 喳喳 李四桃三
桃树 杜鹃 咕咕 桃三樱二
樱桃树 樱桃好吃树难栽
竖着读,第一排是树,第二排是鸟,第三排是鸟的声音,第四排是农谚。横着读,是故事发生的情节。简简单单几组词串为线索,既有规律可循,又能将词语连成课文情节。此设计简约而又有法,可谓妙哉!
二、语言文字的训练,简约而丰满
王尚文先生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人际交往的工具,而且是人的生命中最美丽的花朵,培养一个人的语言能力就是培养人本身。根据新课标精神,语文教学必须紧扣语文课程的核心任务——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薛法根老师的课堂里就紧扣语言文字的运用,巧妙设计,扎实训练。
如他在执教苏教版二年级下册《猴子种果树》课尾,让孩子们借用段落结构续编故事: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对猴子说:“……”猴子一想:“……”于是就……
孩子虽小,但想法挺多。
生■: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乌鸦“哇哇”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种樱桃树呢?我知道你最喜欢吃桃子,你就种桃树吧!”猴子一想:“对!我最喜欢吃桃子,当然要种桃树啦!”于是拔掉樱桃树,改种桃树。
生■: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兔子跑过来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这么伤心啊?樱桃树很难种,但是你要有耐心啊,没有耐心怎么种得活呢?”猴子一想:“对!我要有耐心,一定要种活樱桃树。”于是,猴子继续种樱桃树。
……
接着,薛老师出示续编的故事,让孩子们接着往下想:正当猴子伤心的时候,一只狐狸“嘿嘿”地对猴子说:“猴哥,猴哥,你怎么相信这些鸟话呢?俗话说,‘世上哪有什么好鸟’!它们不是真心帮你,而是存心给你捣乱的!”猴子一想:“……”
生1:猴子一想:“不对!狐狸最狡猾了,我才不上它的当呢。”
生2:猴子一想:“对!我就是听了它们的话,改了又改,最后一棵树也没有种成。”
……
创设小动物对话的情境,非常符合孩子的年龄特点,富有童趣。薛老师先引导孩子借用段落结构续编故事,当孩子们续编得非常有趣,各自有自己的想法时,薛老师没有就此罢休,而是又巧妙地引导想象一只狐狸“嘿嘿”地劝说猴子,再启发孩子思考,猴子会怎么想,怎么说。这么一设计,看似不经意,着实见教者语文功底的深厚。课堂上,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想象的羽翼逐渐丰满,思想同时得到发展,这样的训练,很简洁,很丰满。
三、品味朗读的方法,简约而有趣
在教学《青蛙看海》这课时,薛老师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1.“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如果你就是那只苍鹰,觉得那座山高不高?提示学生:从“喏,只要……就……”体会出,苍鹰觉得,登上那座山很容易,并不难。怎么读才能读出这种意思呢?注意“喏”这个语气词的读法。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板书:不难)
2.“天哪,这么高的山!我们没有像你一样有力的翅膀,也没有四条善跑的长腿,怎么上得去呢?”引导学生理解:在青蛙看来,要登上那座山是不可能的。指导学生朗读:借助图画,将山的高读出来;提示学生注意“哪”这个语气词的读法,抓住反问句,读出“一定上不去”的感觉。(板书:很难)
3.“这有什么难的!”“再试一下!”“好,你一定能看到大海的!”引导学生体会三个感叹号包含的意思:容易极了!鼓励的、肯定的、高兴的!赞扬的、夸奖的!然后有感情朗读。
4.“不知不觉”,你从这个词读出什么意思?登上高山并不难,只要一级一级往上跳,就能登上山顶。(板书:不难)
5.“啊,大海就展现在他们眼前。”引导学生体会语气词“啊”中包含的感情,然后读一读,说说为什么这样读,特别是要说出体会到什么。
此环节教学中,薛老师一是归纳出有共同特征的句子;二是找到朗读训练的突破口;三是运用移情+评价的方法指导朗读。根据文本的语言特点,薛老师把朗读训练的点放在语气词的指导上,紧紧抓住“喏,只要登上前面那座山,就能看到大海了”中的“喏”和“啊,大海就展现在他们眼前”中的“啊”,引导学生体会两个语气词中包含的感情,进一步理解“登上那座山”难还是不难。因为三个角色(青蛙、苍鹰、松鼠)说的话都有明显变化的语气词,而语气词则是理解人物、读懂人物的切入口。薛老师在指导语气词的朗读的同时,结合反问句,标点“?”“!”等引导学生深入感悟。这样提领而顿,品味朗读,方法简约而充满情趣!
关键词:语文教学 导入 课堂 激趣
对学生来说,每一堂课都是一个新的开始,其内容也各不相同,而学生在课前却可能从事各种各样的活动,其兴奋点可能还沉浸在刚才的活动之中,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实现兴奋中心的转移呢?关键在于导入,只要导入得法,就能使学生离开正从事的活动,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全身心转到课堂上来。
目的性是人类实践活动的根本特性之一,很多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常常直接或间接地让学生预先明确学习目的,从而激发起内在动机,使其有意识地控制和调节自己的学习。教学《猴子种树》一课时,老师问:“读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呀?”“猴子为什么要种果树?”(生甲)“猴子种了些什么果树?”(生乙)“猴子种果树有没有成功?”(生丙)其实这些正是本课所要学的一些内容。于是老师便让大家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一读课文。由于学生带着明确的目的(解决刚才自己提出的这些问题),所以读起来特别认真,而且带着某种自发性,因为这些问题都是他们自己想要了解的。
精彩的导入会使学生如沐春风、如饮甘露,进入一种美妙的境界。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成功的艺术就在于使学生对你所教的东西感到有趣。”巧妙的开讲,会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怀着一种期待、迫切的心情渴望新课的到来。
导入既是传授知识的开始,又是沟通师生情感的过程,师生的情感会在导课中得到交流和升华。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的情感,牵动着学生的心弦。唐代诗人白居易说“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必须注意激发学生的情感,注意师生情感的交流,只有在和谐愉悦的气氛中,学生才能畅饮知识的琼浆,完善个性的发展。《少年王勃》中的王勃是一位很有才学的人,年少时便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名文《腾王阁序》。对于王勃,学生都不太熟悉,那么该如何导入呢?教师通过配乐朗诵《腾王阁序》中有名的一段,让学生从老师深情地朗诵中感受到这篇文章的美妙及老师对它的喜爱之情,从而激起学生情绪的共鸣。
导入的功能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在教学课文前,怎样的导入才能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
大家都知道,各门课程之间都有其相通之处,在教学某一门课程时,如果能够恰当地运用其它课程的内容,特别是当这一内容已被学生所熟知时,将会使他们产生一种亲切感与兴奋感。多感官的结合往往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导入时,如果能够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所潜在的音乐元素并且合理运用,那么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小语教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每篇课文都配有美丽的插图,这些图片形象、生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学习的起点,有疑才有问、有思、有究,才有所得。利用问题,产生疑惑,激发思维也是教师常用的导入方法。小学生大都充满好奇心,对周围的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爱因斯坦说“对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当他们真正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才能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兴趣, 并且在活动过程中形成“兴趣”。兴趣越浓,求知欲望越强,学习的注意力越集中,学习也就越加积极主动。在教学中,因势利导,巧问设疑,引导学生的注意,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在兴趣盎然的心理氛围里,与教师进入新知识的探索学习过程中。此外,在诱发学生兴趣和激发学生学习求知欲后,更重要的是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让学生自己开动脑筋,积极思维,独立地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般来说,学生对于接近自己生活实际,与自己相关的一些课文往往会投入更大的关注。导入时,如果能够恰当地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更有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
口语交际教学要选择直观、形象的内容,生动活泼的教法,使学生饶有兴趣并主动地投人到说话训练中去,积极地观察、思考、想象。低年级学生词汇量少,抽象思维能力较弱,这些影响了学生说话能力的提高,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怎样指导低年级学生进行说话,使学生乐说、善说,真正做到"能说会道"呢?我就多年的教学实践说说,我的几点做法。
1.创设情境,激发说的欲望
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情况:上课时教师要学生发言,却总是"千呼万唤难出来"。主要是因为教师没有给孩子充分的机会,没有给予适当的引导。作为教师要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利用图片、故事、动物、游戏激发学生兴趣,从而激发他们说的欲望。如教学《语文园地四》时,有一幅有趣的动物园参观图,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引导学生说话。教学前我搜集了很多小朋友和动物合照的照片制作成FLASH课件。上课时,便有了如下师生对话的场面:
师:每逢节假日,老师特别喜欢去动物园游玩……
生:我们也喜欢!
师:动物们也喜欢小朋友。瞧,它们迫不及待地想和大家见面哩!(播放FLASH课件。当最后一张照片定格在我与小海豚的合照时,孩子们竟惊喜地拍起手来。)于是我说:"老师喜欢海豚,想拥有象它一样的海豚音"。孩子们眼睛里闪着亮光,与我的情感产生了共鸣。我话锋一转问:你最喜欢什么动物?为什么喜欢呢?生动的教学情境把学生引领进入了真实的生活场景,使外部的环境与学生的情感建立起了密切的联系,唤起了他们生活的真实体验。接着我展示出教材文本图:图上画着一群小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到动物园参观,假山上姿态不同的小猴子吸引着他们。
师:假山上的小猴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1:小猴子们太可爱了!我喜欢孙悟空,喜欢小猴子。
生2:小猴子很顽皮,有的吃苹果,有的哈哈大笑,有的把尾巴倒挂在树枝上荡秋千,还有的母猴子在帮小猴子抓痒痒呢!……
师:现在,我们来做一个"猜猴"的游戏。把你最喜欢的那只猴子介绍给大家,大家根据你的介绍在图中寻找你喜欢的那只猴子。看谁介绍得清楚,让大家一下子能找到。
教师有机引导的互动游戏场景,可以使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思维场和语言场中,流淌出率真而又充满个性的思想和语言。
2.双向互动,锻炼交际能力
2.1看一看。低年级口语交际以看图交际为主,形象的图画为学生展示一个特定的口语交际情景,要使学生交际好,必须先把图看明白,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大多以无意注意为主,自己不大可能一下把图看清楚、看完整,这就需要教师教给他们看图的方法。首先是看图的顺序,可由远及近、由近及远、由上到下、由左到右,也可由整体到部分或由部分到整体。看单幅图,如果是人物图,就要弄清楚"有什么人",重点是"谁"、"在什么地方"、"做什么"、"怎么样";如果是景物图,要弄清"有什么"、"在哪里"、"怎么样"、"景中的人在干什么"。观察多幅图时,要求学生把图连起来看,再逐幅观察,最后连起来说说。这样学生观察起来有目的、有顺序、有主次。
2.2说一说。学生看完图,就要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说出来,要让学生充分地说,先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地说,然后再综合说,教师进行点拨,指导学生不断调整、规范自己的语言,最后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小组交流,全班交流,使每个人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并对学生创造的佳句有目的地进行板书。经过老师的启发,学生对事物的观察更仔细了,对图画的领会加深了,就能把话说得具体、生动、完整。不仅如此,还要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补充画面的情节,人物的内心及对话,想象事情的结果。只要情节合理、自然便可。
2.3演一演。学生说话通顺、准确、有条理了,但要让学生把自己说的话演下来,也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教师要着重提示表演的要求、方法及应注意的问题,让学生在表演中锻炼口语交际的能力。我在教学《猴子种果树》时,主要引导学生认识到猴子三次种果树时的心理,让学生通过朗读它和乌鸦、喜鹊和杜鹃的对话来理解课文,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表演。表演完,还要让学生评价谁表演得好,怎么好?这样不仅使学生理解了课文,通过表演复现了课文内容,进行了再创造,而且还在组织排练演出的过程中,进行了交际与合作,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3.关注生活,练习口语交际
3.1在课间交流中进行对话训练。对话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说话方式,是人们运用口头语言进行交际的主要形式之一,说话具有即时性。学生在校最多的空余时间就是课间,所以,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课间交流中,要求学生对每一个话题的表述都尽量做到说流利、有条理、说准确,并注意选择恰当的对话方式,形成良好的训练氛围和说话习惯,进行对话训练。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在对话中不断纠正错误,提高说话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有效作业《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要关注作业的有效性。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那么怎样的作业才是有效的?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应针对小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适时适量地布置形式多样的开放而充满活力的语文作业。那么,怎样设计有效的语文作业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作业的设计要有趣味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教学的实践也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低年级学生受年龄特征的限制,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对简单的重复抄写,机械的死记硬背,或枯燥的题海苦练有抵触情绪。因此教师的作业设计应富有创意,形式新颖,内容联系实际并有一定的趣味性,使学生在一种愉悦的环境中,体验到增长知识的成功乐趣。
低年级学生天性酷爱绘画,图象比文字更符合儿童的认知能力。在学习《美丽的丹顶鹤》后,我让学生画一只或几只丹顶鹤,很多学生把丹顶鹤的神态动作都通过绘画展示了出来;我又抓住学生喜欢模仿的特点,在学了《乡下孩子》后,让学生也当诗人写一首《城里孩子》。如:在学习《蜗牛的奖杯》一课后,让学生自由组合排练课本剧,评出“最佳演员”、“最佳拍档”。这类作业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获取知识。
2. 作业的设计要有自主性 课外作业应体现“自主性”原则,为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奠定基础。而承认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是学生主体作用发挥的前提。因此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体现层次性,给学生选择作业内容、作业形式的自由。
2.1自主选择作业的数量和完成方法。每个学生的认知水平、思维方式、兴趣爱好等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在布置课堂练习、家庭作业时,允许学生在练习的数量、深度、形式上有一定的选择权力,避免传统的“一刀切”的做法,就可以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作业的针对性。如在教学课文《水乡歌》后,我设计了“作业超市”,里面供学生选择的作业有:(1)想当诗人的,自编一则赞美家乡的诗歌;(2)想当导游的,课后搜集图片资料,写上简单说明,展示家乡的风土人情并写一段导游词;(3)想当画家的,把水乡的美景描绘出来;(4)想当朗诵家的,搜集描写水乡的诗歌,读给小伙伴或爸爸妈妈听。
2.2自主作业的设计。《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而我们的教学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多元、综合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无拘无束的环境中,学得主动,学得积极,使每位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的作业,都是我们设计好习题让学生完成,学生被动应付,主动性得不到发挥,所以,我想不妨根据课文特点和课文内容,让学生自己编作业题。怎样落实这个环节呢?赞可夫指出:让学生们自己提出目标,拟订行动计划,可以产生一种强有力的动机,使他们去克服完成既定任务的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难。鉴于此,我还尝试把课后作业设计的自交给学生的做法。如教学《猴子种果树》时,我让学生自主设计作业。有的学生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并改编了故事;有的用童趣盎然的儿童画展示了种果树时的心理变化;还有的学生给小猴子写信,安慰它,并告诉它为什么为什么一棵树也没种成,给它下次怎样种果树提出建议。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学生获得了许多知识信息,锻炼了全面参与学习的能力。
3. 作业的设计要有生活性教育家陶行知说:“生活即教育,教育极其广阔而自由,如同一只鸟放在林子里;生活即教育,是承认一切非正式的东西都在教育里面。”确实是这样,教学活动是人类生活中的一部分,离开生活的教学活动是不存在的,而语文教学更离不开生活,生活中无时无处不存在语文教学。设计作业时也应善于挖掘生活中的素材,提供大量的实践活动的情境和参与的机会,让学生体会语文与生活同在的乐趣。如:在教学第四册识字1韵文时,我让学生去了解传统节日的由来,搜集丰富有趣的民风民俗,举行展览会;在教学《母亲的恩情》后,建议学生母亲节、父亲节里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家务活,送父母一首小诗、一句祝福、写一封充满情意的信,感激父母养育之恩;在教学《一株紫丁香》后鼓励学生自己写最喜欢的话,献给最敬爱的老师。在教学《夕阳真美》一文后指导学生去观察夕阳,领略夕阳的美景;在北京奥运会期间布置学生观看直播、收集中国愿动员的资料整理展览。这样做不仅利用作业对学生进行了思想教育,培养了学生留心观察生活、感受生活的能力,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了基础。
4. 实践性
(1)以“动眼”为主的实践性课外作业,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学习完《静夜思》后,可以让学生留心观察夜晚的天空,然后通过小组交流、全班交流等方式把看到的夜空说一说。这样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更重要的是让孩子走进生活,体验生活,走进大自然。
[关键词]表演朗读 低年级 语文教学 运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54
表演朗读符合低年级儿童言语发展的特征。采用表演朗读的方法,除了可以依靠朗读时大声的言语来组织儿童的思维外,还可以依靠形象化的形式动作来组织儿童的思维,这样就能保持他们朗读时注意力的稳定,从而把书面文字和其所表达的内容联系起来。
一、运用表演朗读,培养学生感悟词语的能力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所学有限,对课文中的一些词语理解起来有困难是正常的。教师可以抓住文中的这些关键词,通过动作的指点、语言的点拨、情感的体验等引导学生去理解、去感悟。如教学《小稻秧脱险记》,学生对“警觉”一词理解有困难,教师就请两个学生一起表演,一个学生读书,一个学生当喷雾器大夫,教师当杂草。
生:(旁白)突然,一阵毛毛雨从天上飘下来,一棵杂草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说――
师:(警觉地抬起头,看了看天)不对呀,大晴天怎么会下雨呢?
生:(喷雾器大夫)我是喷雾器大夫。平时,你们欺负小稻秧,现在轮到你们倒霉了。
在这个环节中,学生的表现十分积极,表演也是相当投入,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了课文中。这样,学生对词语的理解、感悟便水到渠成了。
二、运用表演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表演朗读是对课文内容最形象、最生动的再现。通过表演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会有更深入的理解。
如教学《小河与青草》一文时,我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读小河和小草对话的语句。
生:(小草)你的水真清啊,一眼就能看到底。
生:(小河)这要感谢你呀!是你把河岸的泥土紧紧抱住。要不,我早就变成混浊的泥水了。
生:(小河)你长得碧绿碧绿的,真让人喜爱!
生:(小草)这也要感谢你呀!是你给了我充足的水分。要不,我早就干枯了。
看着学生生动的表演,其余的学生情绪也十分高涨。在表演朗读中,学生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与理解。
三、运用表演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记忆
表演朗读可以帮助学生体会人物之间的关系,理解人物的性格,把握人物的思想,还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加深对课文的记忆。如教学《狐假虎威》时,我让学生自由选择角色表演朗读。扮演狐狸的学生演出了狐狸大摇大摆、神气活现的模样;扮演老虎的学生表现出将信将疑、东张西望的样子;扮演小动物的学生表现出纳闷、惊慌失措的神情。通过这样的表演朗读,营造了生动有趣的课堂氛围,让学生在玩中读、玩中思、玩中说,使学生对故事的寓意有了更深刻的记忆。
四、运用表演朗读,培养学生手、口、脑并用的能力
只有将文本内容和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才能触动学生内心的独特感受,朗读才有味道。如教学《小壁虎借尾巴》时,学生的表演朗读就很生动。
生:(小壁虎)(用手做爬的动作)小鱼姐姐,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
生:(小鱼)(摇摇手)不行啊,我要用尾巴拨水呢。
生:(小壁虎)黄牛伯伯,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
生:(老黄牛)(摇摇手)不行啊,我要用尾巴赶蝇子呢。
生:(小壁虎)燕子阿姨,您的尾巴借给我行吗?
生:(燕子)(摇摇手)不行啊,我飞的时候,要用尾巴掌握方向呢。
(小壁虎借不到尾巴,很难过,爬回家里找妈妈)
生:(妈妈)(笑着说)傻孩子,你转过身子看看。
生:(小壁虎)(转身一看,高兴地叫起来)我长出一条新尾巴啦!
这样的表演朗读,让学生的手、口、脑都得到了充分发挥,既能各司其职,又能相互配合,从而形成了一种互补、协调、高效的活动机制。
五、运用表演朗读,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表演朗读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已有的感悟与体验产生新的飞跃,从而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猴子种果树》中有一句:“就这样,这只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只要学生分角色表演朗读乌鸦、喜鹊、杜鹃和猴子的对话,就能完全明白为什么猴子什么树也没种成了。这样,课文中的问题不但在表演朗读时得到了解决,同时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该如何引导学生开展“体验式学习”呢?
一、 以“演读”促体验
演读,就是表演式地读。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与课文和谐的“真实情境”,让学生模仿文中角色,原汁原味地朗读、表演,直接体验,这不仅能促进学生对课文的解读,对提高其语文综合素养也有很大的帮助。如苏教版二下《猴子种果树》一课的教学,在学习猴子和乌鸦、喜鹊、杜鹃的三次对话时,就可以采用“演读”的方式,请学生戴上头饰上台来演一演文中的角色,请台下的小导演们,用自己的火眼金睛看看小演员们表演得怎么样,给他们提出宝贵的建议。学生在有声有色的演读中,转换着角色,进入了课文意境,与人物心灵相会、相融,真切地感受到猴子做事没有耐心,也没有主见。
二、 以“换位”促体验
阅读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的情感,移他人之情于自己心中,引感转化。比如,教学苏教版五下《和他的大黑骡子》一课时,在怒吼的命令声中,枪声响了,大黑骡子倒下了。大黑骡子为革命献出了生命,从此失去了一名心爱的战友,他怎能不悲痛欲绝呢!此时此刻,心里会默默地说些什么呢?假如大黑骡子在天有灵,它又会说些什么呢?在悲壮的氛围中,让学生想象与大黑骡子的心理,换位体验并模拟角色对话。学生有感而发,对指战员的大爱,对大黑骡子的真爱,对矛盾、痛苦心理的体验喷薄而出,把爱大黑骡子的深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一声发自肺腑的“大黑骡子,对不起……”,一句发自内心的“主人,我不怪你……”,犹如学生心灵的呼唤。情与景的交融,生与死的话别,化为了爱大黑骡子,更爱战士们的伟大情怀在学生们的心中荡漾。
三、 以“补白”促体验
很多课文留有空白之处,正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空白,补充形象的画面和真实可感的材料,促使学生进入课文情境,强化内心体验。当然,这个空白一定要有挖掘的价值,或者有利于文本内容或情感的感悟,或者有利于语言文字的训练等。例如,苏教版五下《二泉映月》中第4自然段:“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此时阿炳感慨万千,心情是十分复杂的,以学生的经历是无法体验的,必须让其先了解阿炳生活的“坎坷”。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想象:“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冒着严寒出去卖艺,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阿炳?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在一条幽长的小巷,阿炳拖着沉重的步伐回来了,这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阿炳?在那间破旧不堪的茅屋里,阿炳又饥又渴,病倒在自己的床上,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阿炳?”通过想象,学生仿佛看到了一幅幅真切的坎坷画面,理解了阿炳此时的心情。抓住文本空白,让学生去诠释,放飞他们的灵性,实现对文本的深度理解,让解读变得饱满,同时也有效促成学生在文本阅读中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涵。
四、 以“媒体”促体验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发展,给我们的语文课堂带来了一缕清风,也为语文教学提供了更丰富的课程资源。教师应具备敏锐的观察力,洞察出学生学习文本可能出现的“盲点”,然后利用网络,寻找适当的内容,架起学生体验的桥梁。如苏教版五上《莫高窟》一课的教学目标中有这样一项: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学生对敦煌莫高窟是陌生的,仅凭借文本以及几幅插图,是很难完成这种体验过程的。这时,就需要通过多媒体实现学生与莫高窟的亲密接触。我通过制作课件,链接网页,把一张张形态各异的彩塑图片、一幅幅宏伟瑰丽的壁画图片、一个个触目惊心的记载着莫高窟遭受浩劫的数字呈现在学生眼前,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莫高窟确实是艺术宝库。学生们发出了这样的感叹:“我国古代的劳动人民真是了不起啊!”“如果不是清政府腐败无能,这些宝物也不会沦落到国外去,真是可惜!”“外国侵略者真是可恶,在我们的土地上为非作歹,只有国家强大了,才能不被欺负。”一句句发自内心的感言,让学生的体验走向了深处。
(作者单位:太仓市明德小学)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更新教学观念、转变教学方式,提倡有效教学。有效教学指教师遵循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以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大化和学生个性培养与全面发展,为此,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探讨了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途径。
【关键词】高效课堂;小学语文;有效性;途径
提高语文课堂效率是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首要问题,在这条路上,无数一线同仁在不断地探索,争取找到更好的方法和手段来实现,需要我们倍加努力地去实践与反思。课堂效率看的不只是教学目标完成没有,课是否上得认真、顺畅,重点还要看小学生对于所学知识是否能够掌握,是否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深刻的体验,切实学习到了知识,掌握了方法,提高了学习能力。这样的教学才是有效的课堂,才是有效的教学。在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时,很多方面都需要我们做好。其中,有效性的实现,必须结合一定的途径来完成。为此,笔者参照小学语文新课改精神,将自己教学实践所得到的几点体会,探讨如下。
一、明确目标,因材施教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只有目标明确,才能有的放矢,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老师在讲授新课时,应及时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公布于众,让小学生一目了然,心中有数。这样师生双方都有明确的目标,学生在课堂上就能紧紧围绕目标展开学习。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师首先要紧扣教材,吃透大纲,使所制定的目标既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又难易适中。其次,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切实符合学生的实际,充分体现出因材施教,唯此才不至于产生两极分化。再者,在所制定的目标中,要充分体现知识点和能力点的训练与培养。为此,教师要精心设计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小学生进行不同层次的训练,特别对课本中的练习、活动要进行扎实训练,让小学生解决问题,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语文能力。总之,要通过制定目标,力争使教师心中有书,眼中有人,教学有法。
二、挖掘教材亮点,激发学生兴趣
教学活动是教师和学生围绕教学内容展开的互动关系活动,三者之间对立统一,又相辅相成,必须平衡发展,缺一不可。笔者认为,要想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就要努力挖掘教材亮点,激发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如此才能唤醒孩子们的求知欲。新课程改革积极倡导小学生自主发展,主动学习,这都需要兴趣做先导,只有小学生们积极自主学习才能实现教学实效性。因此,语文教师就要将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作为第一要务,可通过挖掘教材的亮点来牵引学生的注意力。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草原》时,笔者首先要求小学生们反复诵读课文,让学生从字里行间感受美不胜收的草原景色,明朗天空下的草原,更是别有一番风味。虽是“一碧千里”,辽阔无边,但是却让人看得真真切切,透出了大草原特有的纯净。在教学导入时,笔者先富有激情地给学生示范诵读,努力将文章中的语言、景色、情感等方面的美,传递给小学生,让他们在教师有感情的朗诵中感受作者优美的笔锋和唯美的草原景色。小学生在具体的文本学习中,透过文本的描写,体会文章的人文性和文学性,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兴趣。
三、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其学习动机
与其他教育阶段的学生相比较而言,小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是,由于其生活背景、成长经验导致的经验积累的不同,使得小学生的这种好奇之心往往带有着强烈的经验性,通常会表现出来“很幼稚”的特征。但是,正是因为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存在着强烈的好奇心,使得小学语文教师在激发学生学习动机以及兴趣培养方面拥有良好的条件。但是,目前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之中,部分语文教师并没有认识到由于学生经验积累较为淡薄而“犯的错误”,而是片面的认为小学生在故意捣乱,或采取不理睬,或者进行直接或变向的批评。因此,笔者认为立足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心基础上进行学习动机的激发,将大大的促进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提升。同时,笔者在小学语文教学之中还发现一个矛盾,即教学大纲与小学生兴趣之间矛盾。伴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上升,人们加强了对儿童的早期智力开发。部分小学生语文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这使得小学语文教材之中的许多内容对于这部分学生而言索然无味。由此笔者认为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要结合具体的实际进行小学语文教学,在此过程之中切记保护小学生的好奇心。[1]
四、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
环境对于人类内心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比如说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可以让人们在学习的过程中达到忘我的境界,从而加深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而沉闷的学习环境则会分散学生们的注意力,使他们产生压抑和枯燥感,从而降低他们学习的效果。营造浓郁学习氛围的主要措施有以下几点:一是老师以朋友或者是伙伴的身份出现在教学中,和小学生们相互探讨、微笑式的问答时不时穿插一些小故事来提高小学生们的学习热情。二是创设情景教学,拓展小学生们的思维和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小学语文学习中,多是寓言、故事以及人物传记等等故事情节比较丰富的文章学习,这对于开拓小学生们的思维和培养情感有着重要的作用。创设情境教学给小学生们丰富的想象空间对于提高小学生的兴趣以及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有着比较重要的作用,比如说我们在二年级《猴子种果树》一文中,可以先问小学生们有没有见过猴子?谁能给我描述一下猴子种果树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形啊?从引发小学生们的想象,给小学生们一个虚拟的情景,从而提高教学的吸引力、加深他们的印象。三是经常性举办各类语文知识和应用能力的比赛,比如说朗诵比赛、书法比赛、讲故事大赛等等,既能让小学生们在比赛中学到了知识,锻炼了能力,也能增加他们学习荣誉感和竞争的意识。[2]
五、借助多媒体,保持小学生注意力的集中
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儿童的智力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过渡到抽象逻辑思维。特别是在语文课堂的学习中,小学生学习的难点会时常出现,这需要教师的指导。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多媒体教学因为它小仅能把声、形、色集于体,最大限度地调动小学生的感官,保持小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多媒体教学真的让我深受其益,就拿《字诗》的教学来说,对于孩子们来讲,诗中出现的些景物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甚至没有听说过,在大脑中并没有什么感性的认识,所以对诗的字而意思理解就成了难点。基于此,充分借助多媒体,笔者先将诗中出现的景物图片搜集以后,制作成幻灯片并配以意境悠远的古曲,在上课时先播放给小学生们观看,没想到孩子们的注意力都很快集中起来,更令人高兴的就是在多媒体的帮助下学习,孩子们的理解比枯燥的说教要深刻很多。[3]
六、结语
总之,教师只有认真落实新课程标准,一切从全体学生出发,尊重小学生的心理特点,遵循教育教学规律,虚心借鉴他人成功的教育教学经验。树立新的课程观和学生观,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大胆探索,勇于创新,从激发小学生学习兴趣入手、做到因材施教和营造浓郁的学习氛围,然后使用好多媒体来保持小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就能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荔丽.刍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兴趣的提升[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2(15)
作为中国最大的原创童话微信公众平台“混童话”的主编,郑枫是网络世界里的“童话大咖”。而在生活中,她和大多数人一样,每天在都市的喧嚣事物中忙碌着。
有一天早晨,郑枫送儿子墨墨上幼儿园,眼看就要迟到了,墨墨仍哭闹着。郑枫又气又急,儿子已上幼儿园两年多了,竟然还没有消除“幼儿园恐惧症”。郑枫诱惑儿子说:“我们去外面看看有没有掉落的芒果吧。如果去太晚,芒果就会被清洁工扫走了。”
从家里去幼儿园的路上有一条芒果街,街边种植着芒果树。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墨墨起床去幼儿园的唯一动力,就是每天都要捡些从树上掉下来的芒果。由于已过了芒果的收获季节,郑枫只能趁墨墨不注意,悄悄把母亲特意从超市买的小芒果扔到路边让儿子捡……
墨墨从小就不喜欢变形金刚、汽车、飞机之类的玩具,独爱花花草草,自称“植物小王子”。他的身体里好像装了一个“花果发现器”,无论走到哪儿,他总能发现一些花、捡到一些果,然后向郑枫开启“十万个为什么”的问题模式。
然而,墨墨在外人面前表现得极其害羞和内向。很多次,郑枫带墨墨去同事家玩,无论别人怎么引逗,他都不搭理,甚至不敢和人家对视。一开始,郑枫只是觉得儿子性格有些腼腆。有一天,一位同事委婉地提醒她:“你要不要带墨墨去看看心理医生,他不会是自闭症吧?”
郑枫大吃一惊,这怎么可能?她赶紧去找幼儿园老师了解情况。老师的一句话提醒了她:“墨墨平常的表现还是挺正常的,我们只是感觉他好像不大快乐。”郑枫的心隐隐作痛,一个5岁的小孩,能有怎样的不快乐呢?
当墨墨再一次闹腾着不想上幼儿园时,郑枫答应了他的“无理”要求。墨墨说:“妈妈,我想下午放假,因为下午的时间比上午充裕。”他提议,“妈妈,我想的可美了,我想种西瓜和南瓜,让它们长满咱们整个家,然后让它们结婚,它们的孩子肯定又像西瓜又像南瓜。”
整个下午,郑枫安静地陪着墨墨,一起找来西瓜种子和南瓜种子,把它们种在不同形状的贝壳里。看着儿子沉迷在花花草草的世界里,郑枫突然想起一年前曾答应儿子,等有了时间要带他进行一次“梦旅行”――到外面的大自然去采花采草采果子,但是因为自己为事业忙碌不停,此事一拖再拖。
趁着儿子上小学前还有一年的时间,郑枫觉得,陪着“植物小王子”去路上“拈花惹草”的时候到了。 在春天里出发,寻着种子的方向
2014年2月17日,郑枫作出辞掉工作、让儿子停课游学的决定。“梦旅行”的每一站,他们必然要和植物亲密接触。
在泰国清迈,母子俩常去街头一家果汁店喝牛油果汁。小店的墙角里种了很多小盆栽,墨墨一进门就盯着看。店主说,这些树苗是牛油果苗,是用牛油果大大的核种出来的。墨墨坚决要求拿到牛油果的核,准备带回国种植。老板很慷慨,足足给了十几颗。要知道,牛油果的核比一个鸡蛋还大啊!正当郑枫发愁怎么带回去时,墨墨拍着胸脯说:“没事,我自己背。”
在杭州飞来峰脚下,墨墨在树下、草间寻寻觅觅,嘴里嘟囔着:“我要寻找更多品种的种子。”那个下午,母子俩捡到了枫香树像刺球一样的种子、桂花树如小鸡蛋一般的种子……
有一天晚上,墨墨翻阅图画绘本《我的课外观察日记》,指着一种果子的蒂,得意地告诉妈妈:“看吧,在厦门海边,我们捡到过这个东西。我都说书上有吧?”郑枫看了一下,书上标着“秋茄”,是一种红树林植物。他们确实在厦门的海边捡到过这种长条形的果实,那会儿墨墨就告诉她:“我们家那本植物书上有。”郑枫当时还不相信,没想到真让墨墨说对了。
在上海,墨墨可以整个下午哪儿都不去,一个人待在一处小树丛里,摘桂花的小果子。“妈妈,我爱那棵树,我要它用脚走路跟我回家。”一路上,墨墨变得越来越爱表达,还时不时地蹦出几句诗一般的语言,让郑枫惊喜不已。
2014年6月底,到达大理不久,郑枫把墨墨送进一家开在菜地里的幼儿园,开启了他的“植物时间”。幼儿园每周组织孩子们进行一次野外郊游,上苍山下洱海,是一种快乐与健康的教育活动。他们常去一个叫白鹤溪的地方,那里有一处阶梯式的石坡,一级一级的,有的很高很陡。
墨墨几乎是幼儿园里年龄最大的孩子,却也是唯一一个自己爬不上石坡的孩子。有一次,看见连班里年纪最小的小姑娘安妮都爬了上去,墨墨噘着嘴一屁股坐在地上。这时,前面的小朋友发现了一株有着鸽子蛋大小果子的植物,纷纷惊讶地喊道:“这是什么呀?”墨墨凑过去看了看,回答道:“玫瑰茄嘛。”
“哇!”小朋友既惊讶又佩服地看着墨墨。墨墨一扫刚才的沮丧,开始加快速度向坡上爬,他想发现更多的植物,好向小伙伴们显摆。
因为了解很多植物知识,墨墨在小朋友中间渐渐大受欢迎。他越来越喜欢为小伙伴指点迷津:“这是薄荷,这是太阳花……”在小伙伴崇拜的眼神下,墨墨自信心大增,爬山的次数也多了。到最后,越来越矫健的他竟然可以第一个爬上去。后来,他被小伙伴们选为队长,成了“孩子王”。
幼儿园里每周三有简单的农耕课,除草、浇水是墨墨乐此不疲的事。在田里做农活儿的时候,墨墨喜欢脱掉鞋子,光着脚丫。有一次,郑枫刚给菜地浇完水,回头一看,墨墨竟然像猴子一样爬到一棵核桃树上,兴奋地大喊大叫。他在树上爬来爬去,好奇地闻一闻这片叶子、嗅一嗅那颗果子,又一阵风似的蹿到郑枫身边,悄悄地说:“妈妈,告诉你一个秘密,果实都是花的心脏。”
郑枫任由墨墨和其他孩子一样,光着脚丫踩着泥土,在各种植物间穿梭和疯玩,随意地躺在菜地里,泥巴沾满身体……在大自然里,墨墨得到了极大的放纵,快乐感像野草般噌噌地生长。 翻滚吧,“滚草少年”
在大理的日子,墨墨最主要的玩伴就是植物和泥土。郑枫发现,墨墨的身体和心理有了很大改变。他从温顺、腼腆的乖孩子,变成了活力充沛、力量饱满的野猴子。他喜欢主动和人交流,遇到聊得来的人时就像个“话唠”。
仅仅一年的时间,这个小小少年在大自然里获得了满满的力量。
大自然还给了墨墨更多的想象空间。他会说,之所以会出现北极光是因为有人躲在云朵里画画;他会说,太阳在天上发芽长成向日葵,然后葵花籽会从天上掉下来……一路上,儿子的一句话甚至一幅画都能让郑枫产生创作童话的冲动,她把母子俩在旅行路上的童心梦境写进了新书《梦旅行》中。
把孩子扔进大自然后,原本是“植物盲”的郑枫,也学会了关心身边的花草树木。大自然里有一种草叫“风滚草”,那是一种生长在戈壁深处会随风“打滚”的植物。有一天,郑枫惊喜地发现,当年那个害羞、沉默的小男孩忽然间变成了“滚草少年”。
那天黄昏,母子俩在草地上走着,突然,墨墨开心地倒地打起滚来。
“哇,你这么爱滚草啊?”
“是啊!我最爱滚草了。”儿子的身体很轻巧,转身再转身,翻滚再翻滚,娴熟又欢快。
一、重视兴趣培养,激发“说”的热情,使学生“想说”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教师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资源,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说话兴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利用角色效应,让学生在已创设的特定情境中担当角色、扮演角色,激起学生对角色的喜爱,从而产生代角色说话的欲望和兴趣。如在教学口语交际课《学会待客》时,我先引导学生仔细看图,说说小女孩是怎样接待王阿姨的,再分角色演一演,最后让学生说一说“家里来客人了,你是怎样待客的?”这样,一下子就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不但开阔了说话的思路,而且能够让学生把话说通顺,说完整,说得合情合理。
在阅读教学时,教师可抓住疑难问题让学生讨论,如教学《青蛙看海》一课时,可先引导学生据题质疑:青蛙是生活在池塘里,怎么能看到海呢?青蛙真的看到海了吗?让学生大胆猜想课文内容,从而激发读书兴趣。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通过朗读、评议和指导,让学生感受松鼠和青蛙的心情的变化,感受它们顽强的毅力和坚持不懈的刻苦精神。最后引导学生看插图进行想象说话:青蛙和松鼠千辛万苦地跳完了无数级阶梯,终于到达了山顶,展现在它们眼前的是一幅怎样的情景?它们会说点什么?任由学生展开想象,并从中领悟深刻的道理。这既是对课文的展开、深化和延伸,又对文本起到迁移作用,还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营造良好氛围,树立“说”的自信,使学生“敢说”
低年级的学生往往在无主题时能说很多话,但当给他们限制一个主题,并且当众说话时,学生就产生了畏难心理,这势必影响到自己把话说完整。在口语交际中,教师应始终以宽容、慈爱的心态,爱护学生,保护学生口语交际的点滴热情,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句话,以饱满的热情、微笑的态度,和蔼的提示,亲切的鼓励去消除低年级学生“怕”说的心理,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让他们在大胆的品尝成功的喜悦中,产生说的自信和兴趣。例如:“你的咬字真清楚,如果声音能响亮些就更好了!”“你的声音真响亮,但有一个地方说得不够清楚,好好想想,把它说清楚,你一定能行!”
三、创设丰富情境,烘托“说”的氛围,使学生“乐说”
创设情境是语言训练的常用手段,它把学生带到具体活动情境中,由此激发学生运用语言的内在动力,可使学生学习兴趣倍增,学习情绪高涨。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巧设口语交际的情境,为学生口语交际提供具体生动的场合,使他们感到交际的对象就在眼前,从而产生交际的动力,使学生乐说、爱说。同时,使口语交际变得生动直观,既具实用性,又具可操作性和趣味性。如在教学《猴子种果树》时,在学生充分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分别扮演猴子、乌鸦、喜鹊、杜鹃等角色,并给他们戴上可爱的动物头饰,同学们就会兴趣盎然地进入到情境中进行口语交际。
四、联系生活实际,提供“说”的内容,使学生“会说”
口语交际的话题要来源于生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这样才有利于激发学生口语交际的兴趣,调动学生口语交际的积极性。这是有效地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重要前提。教学时,教师应拓宽学生的口语交际空间,利用不同渠道,创设和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话题,提供说话内容。如教学《爱吃的水果》一课时,图中有苹果、梨、香蕉、橘子、葡萄等。水果自然不止这些,这些水果也不一定是自己班的学生熟知、爱吃的,如果非得围绕图上这些水果让学生说,结果肯定很不理想。必须把着重点转到让学生无拘无束地谈自己在生活中爱吃的水果上来。当学生在课堂上说的是自己最喜爱、最熟悉的水果时,他才会津津乐道,讲得绘声绘色。
五、规范交际语言,引导 “说”的准确,使学生“说对”
刚入学的儿童,口头语言普遍存在着缺陷。如有的语态不雅,说话粗俗;有的拖泥带水,夹带方言土语;有的用词重复,说话没有条理等。教师应注意用规范的语言来指导学生说话。首先,要求学生说普通话,并逐步养成说普通话的习惯,形成用普通话交际的良好风气,对提高农村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起到重要作用。其次,学生口语表达时,教师要随时纠正其语病,提高其用词的准确性,并提醒他们表达完整的意思,逐步使学生树立“动口即是练说”的观念,从而自觉、随时随地地培养自己的口语交际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模仿课文中的一些优美而规范的句式说话,更是一种有效地提高学生说规范语言的好方法。如:教学《秋游》一课时,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文中出现的句式:“同学们有的在草地上打滚儿,有的忙着逮蚂蚱,有的向着蓝天亮开了嗓子”进行说话训练,激发学生说话的兴趣,同学们踊跃发言,有的概述体育课上开展的体育项目,有的描述菜市场顾客买菜的情景,有的叙说丰富的课间活动……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句式的理解,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还活跃了课堂学习气氛。
六、掌握交际语体,指导 “说”的礼貌,使学生“说好”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在交际中注意语言美,抵制不文明的语言”。有礼貌不仅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直接关系到口语交际的时效性。俗话说:“问路不施礼,多走二十里。”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注意说话的仪态和用语,恰当使用称谓,对别人多用敬语,对自己多用谦词,对不便直说的事情多用委婉语,并配合恰当的体态语,做到言之有礼。如:与人相见说“您好”, 求人帮忙说“劳驾”,向人询问说“请问”, 求人办事说“拜托”,麻烦别人说“打扰”, 得人帮助说“谢谢”, 客人入座说“请坐”,临分别时说“再见”,请人勿送说“留步”等。
总之,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是一个长久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口语交际的训练任重而道远,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讨、研究,认清其实质,才能摸索、总结出科学的、行之有效的策略,让学生想说、敢说、乐说和会说,从而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关键词: 任务驱动 小学语文 教学研究
任务驱动法作为探究式教学法的一种主要形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具有其他教学法不可比拟的优势。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任务驱动法不仅能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还能够深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真正实现由内向外的任务演化,帮助学生建构探究、自主、实践的高效学习体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的关键。具体来说,我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一、创设情境
任务驱动法充分体现了以学定教的人本教育观,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选择贴近学生生活且被学生喜爱的内容作为切入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情境创设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式,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引导,帮助他们明确任务。小学生受各种因素的限制,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都相对匮乏,很难独立理解课文内容,对此,教师可以通过情境创设,借助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给学生以身临其境之感,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共同参与学习,使学生不由自主地进行讨论,进入学习状态。例如在学习《猴子种果树》一文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出示图片或播放动画,将课文转为动态、直观的视频并组织学生观赏,提问:“同学们,你们种过树吗?你是怎么种的?你有和文中的小猴子一样的经历吗?”问题一提出,学生肯定会相互讨论,这样能促使学生积极发言。不难发现,通过这样的情境创设,学生可以潜移默化地调动自身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联想,实现对新知识的“同化”或“顺应”,同时也有效锻炼小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二、合理分组
任务驱动的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运用这一教学方法的时候应注意对学生进行合理分组。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有所欠缺。现代社会发展要求个人不仅具备良好的技能,而且具备一定的团队合作能力。对此,教师应营造合作的课堂气氛,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借助其他学生的力量,共同完成任务,实现目标。首先,小组的划分应该由教师科学规划。“异质划分”“互补划分”是目前我们比较提倡的分组方式。教师要综合考量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特点、性格爱好等多个方面,合理划分小组,使小组成员之间协同进步,达到“以优扶差”的教学效果。教师应充分把握小学生心理特点,由小组成员推选小组长,方便管理。在布置任务时,可以以小组为单位,确保小组内的所有成员都能参与任务,引导各小组自主分离任务,这样可有效锻炼学生的分工能力,锻炼学生之间的默契,为接下来的学习做好准备。例如在朗读时,可以由小组成员分工,各自明确自身角色,合作朗读,体验文章情感。
三、巧妙提问
提问是在运用任务驱动法的过程中十分重要的环节,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提问时机,灵活掌握提问方式,提高提问的有效性,通过提问培养学生的问题分析及解决能力,为学生创造良好的思考条件。提问是发展学生智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有效方式,为了发挥提问的价值,教师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在提出一个问题后,要为学生留出充足的思考时间,适当停顿,考虑学生的水平和问题的难度,尽量避免在问题提出后立刻指名回答,这样可以为其他没有起来回答的学生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其次,教师要注意提问的质量,不要使提问流于形式,表面上学生讨论热烈并没有实质意义。例如在学习古诗《江南春》时,在理解古诗含义后可以提问学生:我们能不能把千里莺啼绿映红中的“啼”字换成“叫”?为什么?通过这样一个问题使学生体会古诗中用字的精妙和古诗的意境。此外,教师提问时要学会制造一定的悬念,让学生对问题充满兴趣,不要提问在原文中能找到答案的问题,给学生探索的空间,让学生带着“任务”去文章中探寻答案,以此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四、明确任务
任务驱动法的实施主要经历出示任务―分析任务―实施任务―任务评价四个阶段,教师要从这个四个阶段入手,使任务环环相扣,同时也要帮助学生明确任务,使其学习过程更高效,使任务规则化。具体来说,教师在出示任务时就要收到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各个任务之间想换连接,层层递进,教师对于学生需要完成任务的步骤可以先进行分析操作,进行重点示范,将任务落实。其次,任务的实行必须以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为前提,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在学生实施任务时密切关注学生表现,给予适时指导,可以将学生在实施任务过程中的表现记录下来,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之一,将其纳入评价体系。最后,教师要进行合理的任务评价,通过评价给学生以激励,对每个学生的表现作出细致的点评,以此提高其任务完成的质量,同时也对学生的任务完成情况进行检验,教师在评价中反思和总结自己的教学工作,这是启发、驱动学生自学的有效途径。
结语
任务驱动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需要广大教师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更好地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和素养。
参考文献:
[1]梁新勇.任务驱动在小学语文作业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3(25).
[2]王景国.小学语文任务驱动法教学探究[J].学周刊,2015(20):82-82.
生活中,“美”无处不在,它不仅存在于大自然,而且也出现在课文中,只是有时我们缺少发现,缺少引领学生去体验、去感受的实际行动。本文就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谈几点做法,以求教于方家。
一、诵读诗歌,领会语言美
儿歌、浅近古诗词,语言十分优美,让学生阅读、背诵,不仅丰富知识,也能感受诗歌的语言美,培养审美情趣。就以最浅显的骆宾王《咏鹅》为例,这首儿歌,用简洁的语言,形象地描摹出了鹅的叫声和曲项向天歌唱的形态;而“鹅、歌、波”又有押韵,朗朗上口,从中可以感受到儿歌、童谣的语言美。古诗词语言精练,是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美的最好教材。又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这是一首匕言绝句。首两句,写诗人从远处眺望瀑布的情景。那瀑布从高处“挂”下来,瀑水飞泻,溅起蒙蒙水雾,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仿佛笼在紫色的雾里。两句十四个字,状写远观瀑布的全貌。语言简洁流畅,形象生动。“飞流”写瀑布的“急”,“三千尺”夸张地写出瀑布水多、长;从高处“直下”,照应了前句的“挂”。最后一句以一个“疑”字写出自己的观感。全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大自然明媚秀丽的情境,抒发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胸怀。教师应让学生在边想象问面,边朗诵,从中体会到古诗的语言美,从小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感染,从而培养审美情趣。
二、读童话故事,培养向往情境美
童话故事,有趣生动,充满神奇色彩,往往会吸引儿童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可以给儿童想象的空间,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审美情趣。如苏教版《蘑菇该奖给谁》《小动物过冬》《猴子种果树》《青蛙看海》《三个小伙伴》等故事,都含丰富的想象,神奇有趣,作者采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语言浅显,易于学生阅读接受,在反复阅读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教学《青蛙看海》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充分阅读,在有一定的理解基础上,引导学生透过“青蛙”这个形象,明白只要坚持不懈地刻苦努力,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就一定能实现自己的理想。这个解读也只是站在“青蛙”的角度,如果我们再站在“老鹰”和“松鼠”的角度理解,当“青蛙”需要帮助的时候,有朋友愿意支持它、鼓励它,为它指引方向,无形中让学生感受到助人为乐之美。童话故事,情景优美生动,充满着神奇的幻想,最能吸引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他们向往美好事物的想象力。因此,我们要重视童话教学,培养学生向往情境美。
三、讲古今英雄事迹,体会道德美
培养儿童健康完美的道德品质,也是我们语文教学的目标之一。而古今英雄人物的事迹,最能感染幼稚的童心。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古今英雄故事,让学生体会英雄们的高尚品德,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自古以来,人人传颂,家喻户晓。在教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木兰从军》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感受这位古代女英雄的道德美。她英勇善战,在十年的漫长战争一岁月中,成长为“壮士”,保家卫国身经百战,终于胜利归来。以她的卓著功绩,应得到很高的奖赏。而她不慕荣华富贵,更愿回家乡过着儿时的耕织生活,在父母身边尽孝道。这是多么高尚的美德呀!
除了这篇课文,我还借机进行课外拓展,给学生讲岳飞抗金,秦桧卖国的故事,让学生辨别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美,什么是丑。除此之外,我还给学生推荐《雷锋的故事》,让学生感受雷锋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英雄人物事迹激励着学生,从小养成向英雄学习的良好习惯,塑造美好的人格,提升审美情趣。
四、赏优美的写景课文,感受景物美
小学课本里,选取了许多图文并茂的写景散文。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优美课文进行教学,让学生感受景物美,塑造积极的向往美好生活的人格,从而培养审美情趣。如苏教版二年下册的《台湾的蝴蝶谷》,运用优美的文字、色彩鲜艳的插图,介绍了我国宝岛台湾“蝴蝶谷”里美丽的蝴蝶。字里行间融入了作者情感之美。在教学过程中,学生通过反复读课文,在理解的基础上欣赏形态各异的美丽蝴蝶,学生仿佛置身于蝴蝶谷中,切身感受到蝴蝶谷的奇妙景象。作者用优美生动的笔触,描摹那“一群群色彩斑斓的蝴蝶飞过花丛,穿过树林,越过小溪”的生动形态。三个动词的使用,令读者仿若置身其中,很容易捕捉到作者所要表达的对蝴蝶谷的那份喜爱之情。这篇课文在描绘彩蝶时,作者仿佛是在问彩色,有声有色,妙趣横生。尤其是文中的那句比喻句:“就像谁在空中撒了一把把五颜六色的花瓣,随风飘来,又随风飘去。”一个“撒”字生动形象地将蝴蝶的多表现得淋漓尽致,那随风飘荡的花瓣就是蝴蝶的化身。我让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想象问面,加上动作读,他们在视觉与触觉的相互碰撞中体会出作者对蝴蝶谷这份美景的赞叹与喜爱之情,从而培养了学生对美的敏感与即时捕捉。
五、带领学生踏春秋游,欣赏大自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