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医疗技术

医疗技术

时间:2022-11-16 08:54: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医疗技术,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医疗技术

第1篇

影像诊断,减轻痛苦

代表:胶囊内镜

上述医疗技术中2/5(约1778亿美元)的市场份额来自内科诊断技术,包括核医学成像、胶囊内镜等。

美国弗若斯特沙利文咨询公司的报告显示,近十年来,医用成像技术将成像时间缩短为几秒,拍出图像是三维、全彩的,能在很大程度上取代过去的穿刺活检。比如核医学成像技术为肝纤维化的无创检查打下基础;胶囊内镜让患者免受痛苦。胶囊胃镜比普通胶囊略大,有一个米粒大的摄像头。吞下后,它会以每秒两张的速度拍照,并将照片实时发送到体外图像记录仪中,6~8小时后随大便排出。医生只需分析收集到的照片,就可对胃肠道的状况一目了然。胶囊胃镜甚至实现了在家检查,然后用手机、电脑将照片发给医生,就可能早期发现胃癌等。但它也有弊端,如8小时拍出的5万张照片中,七八成是没有诊断价值的,而且存在盲区。这些问题需要厂家和医生合作解决。

分子诊断,定位癌症

代表:分子靶向治疗

顶尖科学杂志《自然・遗传学》早在几年前就将分子诊断技术列为十大健康技术之首。它在遗传病、传染病、肿瘤等的预防、诊断以及个体化治疗上发挥巨大作用。

以肿瘤为例,世卫组织的《全球癌症报告2014》指出,2012年,中国癌症死亡人数为220万,占全球总数的26.8%,我国肿瘤患者的治疗效果仍不理想。解决之道在于提高早期诊断率及对晚期肿瘤进行精确治疗。约八成肺癌患者就诊时已属晚期,失去手术机会。传统化疗属“试错治疗”,往往按照指南选择一种化疗方案,2周期治疗后评价疗效,有效则继续原方案,无效则更改方案。该模式疗效不佳且副作用较大。研究表明,肿瘤的发生发展往往与基因异常有关,比如肺癌,特别是肺腺癌,多存在特定的驱动基因。要明确驱动基因,就需要分子诊断来帮忙。找到特定基因,给予针对性的分子靶向治疗,疗效好且副作用小。比如携带EGFR敏感突变基因的晚期肺癌患者,给予EGFR-TKI(如吉非替尼、厄洛替尼等)靶向治疗,疾病控制率可达90%,患者无需住院,生活质量很高。许多药企因此投身该领域,分子诊断市场以15%~18%的年增长率递增。

微创技术,缩小伤口

代表:微创内固定

1987年,法国医生穆雷完成了世界首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开创了微创外科新纪元。几十年来,从胃肠镜到腹腔镜,微创概念已深入到各医学领域。有国外学者将微创外科、基因工程、器官移植并称为21世纪医学发展三大主流。

骨科微创技术正引领方向。以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最易发生的股骨粗隆问骨折为例,过去多采用动力髋螺钉,也就是“打钢板”固定,创伤大,患者需长期卧床,易诱发血栓。随后,伽马钉等微创设备的开发克服了手术切口大的问题,但不能把伤骨完全复位。对此,总医院骨科医院院长唐佩福设计出内侧支撑髓内钉,通过微创内固定技术,在伤骨内侧增加一个固定。该技术让患者可以早下地,避免发生致死性并发症,并得到国家食药监总局的认证、批准,并在国内推广。

药物输送系统,按需给药

代表:纳米晶体技术

国外报告显示,附加有药物输送系统(DDs)的药品已占据约1108亿美元的市场份额。DDs早期研究集中在缓控释制剂上,让患者打一针就能维持较长时间。比如醋酸亮丙瑞林微球、曲普瑞林微球、利培酮微球等在肿瘤、代谢性疾病、精神病的治疗中应用广泛。

近几年,DDs研究的主要目标是弥补因药物本身化学结构所导致的生物利用缺陷。比如美国阿维马克斯(AvMax)公司开发的肠道滞留技术,使药物在生物利用度最佳的小肠停留,保持对幽门螺杆菌的作用,治疗消化性溃疡。美国义隆(Elan)公司的纳米晶体药物输送技术包含一种防止聚集和改善溶解的赋形剂,解决了择时给药问题,药物输送与人体节律同步,保持24小时均衡的血药水平,在高血压的治疗上已产生效果。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斯蒂芬・莫顿研发了一种治疗癌症的双药、延时纳米输送系统,可避免癌细胞对化疗药产生抵抗。可见,纳米技术是DDS发展的重要方向。

非侵入性检测,取代穿刺

代表:唾液体测血糖

血液、羊水、骨髓……这些液体的指标是许多疾病的诊断依据。但获取它们需要穿刺,有侵入性,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还容易交叉感染。像糖尿病患者更需要不间断监测血糖,治疗依从性较差。

基于生物传感器技术的非侵入性检测设备的发展,为患者带来希望。美国普渡大学的科学家发明一种传感器,能通过泪液和唾液检测糖尿病,还可诊断帕金森病和老年痴呆症。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临床与转化遗传学系副主任玛丽・诺顿博士则开发出非侵入性产前检查技术,可检出超过80%常见染色体三倍体异常(如唐氏综合征),有望取代绒毛膜取样和羊水穿刺。

随着可穿戴医疗的发展,非侵入性检测技术有望走进千家万户,实现全天候监测。比如以色列BIG公司开发出手表式血糖监测装置,通过测量生物电阻变化监测病情。但美国科技杂志《收集世界》提出,无创血糖检测技术仍处于开发初期,尚无产品上市。如何保证数据更准确、分析更可靠,是此类设备面临的技术难题。

移动医疗,保证安全

代表:医院信息化

一位美国医生坐在办公室,就能通过可穿戴设备查看中国病人的心电图,这就是移动医疗带来的美好展望。美国著名心脏病专家埃里克・托普将其列为最具潜力的医学新技术。

第2篇

1区域性医疗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内容

本文主要研究基于IBM和微软的云计算技术架构一个涵盖医疗信息化全过程的医疗云公共服务支撑平台,集成医院人力资源综合管理云平台、护理岗位绩效考核云平台、医院不良事件上报与预警云平台、公共医疗信息服务云平台、移动医疗云平台,研究系统控制策略和运营机制,探索并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医疗云资源共建共享、信息安全、系统监控与运行服务机制,率先在连云港建立起一个架构技术先进、业务功能完备的医疗云应用示范工程[2-4]。本系统要研究以下几项内容:1.1基于云计算的医疗信息资源整合技术研究。如果采用云计算技术来构建医疗信息平台,开展医疗云服务,那么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融合现有各类医院信息化系统;因为目前的医疗由于多年来的发展,陆续引入了多种异构的平台,如何让这些平台无缝集成起来,是医疗信息资源融合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其次是不同医院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存储问题,比如对于共用的信息资源,如何解决共享及访问冲突的问题;最后是如何平衡不同管理模式和管理需求下的功能冲突。本项目拟采用微软最新的云计算开发技术打造一个通用的医疗云平台,对各平台底层数据整合,实现各平台基础数据的无缝集成和共享,减少数据冗余,消除信息孤岛,降低数据维护成本,并可根据用户规模动态分配软硬件资源,提高信息资源利用率。1.2基于物联网的移动医疗技术研究。由于全球都在设法利用无线网络技术的移动性、灵活性和快捷性,因此医疗系统具备了构建移动医疗的平台。开发移动医疗可以使医护人员更准确、快速和高效地获取病例信息,制定决策和采取措施;更多的医疗系统通过网络技术协作,使患者更方便地获得医疗服务[5-7]。移动医疗信息系统充分利用HIS的数据资源,通过数据整合,实现了医院信息系统向病房的扩展和延伸,加强医院的信息化建设,帮助医院实现临床服务的无线化、移动化和条码化管理,是智慧医疗发展的必然趋势。1.3基于人工智能的医疗知识发现与服务研究。智能决策支持系统是人工智能和决策支持系统有机结合形成的一种新型信息系统,通过智能诊断实现对每位病人治疗过程进行实时分析并提供预警、提示和智能辅助决策支持[8-10]。还可以利用个性化推荐实现病人的个性化医疗,为自己量身制作医疗方案,可以有效解决重复检验检查和重复治疗问题,同时能提高医生工作效率和加强对医疗差错的控制,提高病人从医的满意度,从而使病人真正从智慧医疗中获利。

2实现方案

本文结合IBM公司的云服务硬件解决方案和微软公司的云计算软件解决方案架构医疗公共服务支撑云平台。2.1区域医疗云服务平台的体系架构。医疗云服务平台自身是一个融合多个业务子系统与异构的管理软件、是一系列软、硬件和医务与职能部门人员、各项政策支持的综合系统体系。医疗云平台以EMR(电子病历)为核心,将CPOE、转诊管理和医嘱管理融入云计算平台中,将医疗机构中最重要和最核心的相关业务独立出来,第三方系统提供可以使用平台提供的统一数据规范和接口标准扩展自己的服务[11-13]。平台提供对各个分院、社区医疗点的业务支撑、病人信息共享和居发健康档案试点,并逐步与其他医院原有的HIS系统、LIS系统等进行数据接口集成,实现与其他医疗机构,资源共享与数据融合。2.2移动医疗系统架构。为了有效降低开发和维护成本,移动医疗系统采用三层架构设计,各层业务相对独立,层次划分结构清晰。终端分为移动护士工作站(护用PDA)和移动医生工作站(医用TPC)两种。为了适应大规模和复杂的应用需求,应用服务器能可根据业务需求的不断变化,随时进行动态响应,并且可以方便的访问异构数据库,能有效提高系统并发处理能力与系统的安全性。对于病患的识别技术采用基于13.56MHZ的被动式RFID,将RFID用于移动医疗,即能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的医疗服务,又可以保护患者的隐私数据[14-15]。采用RFID技术实现对患者诊疗过程中的每个环节跟踪确认,协助和指导护士完成医嘱,由于有了医嘱执行项目的电子化确认过程,可以实现对护理质量的监控和对护理工作量的量化,从而实现病人诊疗全过程的可视化管理。2.3医疗信息智能决策平台架构。随着智能决策与个性化推荐技术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渗透,将智能决策融入到医疗信息化平台中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趋势。医疗信息智能决策平台的框架结合了中间件技术的多层构架,底层为数据交换和共享层、中间为数据中心和决策信息支撑层、上层为决策支持应用层和服务门户层。平台将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分解为四个层次结构:部门业务系统、数据交换平台、数据中心平台、统一应用平台以及贯穿整个系统的系统管理维护平台:

3结论

医疗云服务是新医改政策的重点,也是当今社会关注的焦点,是提高民生的有效举措,是提升对公众的医疗服务水平的有效途径[16]。医疗信息化平台的服务和数据可以在最大范围内共享,能促进优质数字化资源共享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避免了医疗信息化系统的重复开发,有利于推进医疗网络的发展、改革与创新,这对于普及医疗信息技术、构建低碳型医疗体系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者:韩新年 施珺 李慧 汪滔 孟凡园 单位:1.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 2.淮海工学院 3.连云港市东方医院

第3篇

2014年被公认为可穿戴设备蓬勃发展的元年,因此这个会议显得意义重大。

据拓产业研究所的最新预计,全球可穿戴式消费电子出货量在2014年会达到3930万台,年增长49.32%,而2015年将出货6570万台,增长67.1%,此外,拓进一步指出,可穿戴设备在医疗居家照护、信息娱乐相关及运动健身三大应用领域增长最快,也占有最多市场份额。

随着面临高龄化的社会问题,让各家科技大厂都切入穿戴健康管理市场。许多大厂除了发展可穿戴设备技术与产品之外,也正在结合通信网络服务、医疗服务等来摸索及寻找能够真正促使可穿戴设备产品市场发展的商业模式。

目前Apple推出HealthKit及健康和健身服务,透过HealthKit API来共享相关数据App,提供整合至iOS 8健康数据,并集中储存于用户智能型手机,未来将扩及可穿戴设备。

科技巨头关注 多方开始投入

在国际两大科技巨头的影响下,全球科技公司开发出的各式各样的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眼镜等等纷纷侵入医疗领域。而国内小米、360、果壳网、婚恋网站世纪佳缘等都开始涉足这一领域。

对于新生事物,人们总会对它的前景抱有极高的期望,他们乐观的预计,可穿戴医疗设备将对传统的医疗行业和医疗器械行业带来巨大冲击。不过随着同质化严重、价格混乱、技术不足等问题的逐渐暴露,它的发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作为一个新兴行业,可穿戴医疗设备给人们描述了超乎想象的科技蓝图,比如监测大脑数据追踪情感、健康数据等。目前国内已有超过十几款的可穿戴医疗设备问世,如智能体温计、智能手环、智能血氧仪等,华为、小米已成立专门事业部准备发力可穿戴医疗领域。

与此同时,APP软件也成为搭载硬件活跃用户群体的重要平台。今年,拥有数千万活跃用户的大姨吗公司,先后与睿仁、PICOOC联合推出智能体温计和智能体重秤。用户使用智能产品后可迅速获得包括脂肪含量、水分含量、肌肉量等近10种身体健康指标,同时在数据分析引擎的支持下,可以收到分析报告和健康建议。

此前,大姨吗CEO柴可公开表示,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和想象空间巨大,在健康医疗领域里,大姨吗依靠自有APP的大数据平台,扩充医疗领域,通过与医院、保险等其他行业的跨界商业合作,推出更为专业的医疗增值服务。

宝莱特董事长燕金元表示,现在做可穿戴医疗设备的公司主要有两类:一种是创新型公司,他们通常把概念炒得很大,吸引风投融资,但大部分最后做不下去;另一种是传统企业,主要关注可穿戴设备的产业化和方向性决策,考虑能不能赚钱。于是,前者往往选择一些娱乐级的医疗设备,后者则选择专业级的医疗设备。

在美国,已经有一些健康保险公司尝试将可穿戴医疗设备免费提供给用户使用,作为代价,用户必须同意将设备采集的数据提供给保险公司。保险公司付费购买这些数据,通过这些数据,他们可以分析用户的生活习惯,作为调整相关保费的依据。在欧洲,有保险公司购买手环这样的可穿戴设备送给客户,长期、实时监控客户的健康状况,以减少客户吃药、进医院、做手术的几率,从而降低公司赔付的成本。

在国内,也有一些企业蠢蠢欲动。APP平台“乐动力”就与大都会人寿合作,用户可以用通过运动获得的乐动力积分来换取相应的保险产品。燕金元也表示,未来将与保险公司合作。

目前看来,通过硬件来收集医疗大数据,并借此创新盈利模式,代表了可穿戴医疗设备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

ABI公司预计,到2017年,用于远程病人监控以及在线专业医疗的应用,将占到可穿戴无线设备市场的20%。有分析认为,如果扩展到整个健康领域,健身和医疗可穿戴设备将占可穿戴设备市场的60%。

世界知名医疗咨询机构IMS预计,到2050年时,全球每5个人中就有一个超过60岁,高血压、晚发性糖尿病、心脏病等需要监控的慢性疾病将成为可穿戴设备需求增长的动力。

发展前景不错

技术与资本是短板

在燕金元看来,可穿戴医疗是一个要长期投入的产业。在大数据、粉丝经济等新概念下,外观炫酷的可穿戴设备,的确能够在短时间内吸引一部分消费者购买,但是冲动消费无法产生持续的购买力,已经购买的用户也不会持续、长期佩戴。

而根据现在的技术能力范围,短期内很难出现一款集所有功能于一体的可穿戴设备,未来可穿戴医疗设备必然要在细分领域深耕。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可穿戴医疗设备,虽然实现了部分健康数据的采集,比如心率、运动量、睡眠时间等,但在数据的系统管理和潜在价值挖掘上做得还不够。一位行业观察人士表示,现在智能手环的原理大同小异:通过内置加速度计计算使用者的步数、一天的活动水平,将数据到手机APP上。要想实现差异化,首先得在硬件上下功夫,把硬件做得舒适、续航时间长,再在便携性和外观上寻找突破口;第二是加入能测量更多生理指标的传感器,这是没有硬件开发经验的互联网公司的硬伤;第三是对后端数据的整合运用,把采集的数据进行再利用。“更多用户是希望有一款应用能对自己的行为做出指导,而不只是数据曲线描述。但这对厂家提出高要求,如果要切入医疗领域,还需要强大的芯片、算法、医疗技术和专业团队作支撑。”

第4篇

1、产品市场占有率高;

2、原创技术和研发优势突出;

3、近期主打品种的快速增长,长期看原创技术带来的产品储备系列化。

即将登陆创业板的广东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冠昊生物”,代码300238)是一家专业从事再生医学材料及再生型医用植入器械研发、生产及销售的高科技企业。公司拥有自主研发新型再生医学材料,主营产品为生物型硬脑(脊)膜补片,2009年达到43%的市场占有率,加之市场整体增速接近40%。

冠昊生物创新能力强,技术优势明显,2008年-2010年公司营业收入、净利润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70.8%、113.6%。近3年毛利率一直维持在90%以上。生物型硬脑(脊)膜补片的持续增长是冠昊生物收入和利润的稳定来源,未来公司的快速增长有赖于胸普外科修补膜和无菌生物护创膜的市场开拓。

硬脑膜补片推动高成长

冠昊生物是致力于再生医学材料及再生型医用植入器械的生产销售,目前拥有生物型硬脑(脊)膜补片、胸普外科修补膜和无菌生物护创膜三个细分市场品种。生物型硬脑(脊)膜补片是公司的主打品种,收入、利润分别占整体比重在85%以上,是近几年业绩的主要驱动因素。公司生物型硬脑(脊)膜补片自2006年6月上市以来,凭借优越的材料性能,打破了进口产品的垄断局面,市场份额逐年提升,在短短三年时间里成为国内脑膜市场的第一品牌,市场份额达到40%以上,市场占有率第一。

胸普外科修补膜和无菌生物护创膜目前基数还较小,但增速较快。公司于2008年开始进入胸腹腔修复膜领域,2010年销售额接近500万元。公司于2009年6月推出无菌生物护创膜后,迅速得到市场认可。2010年实现收入872万元,同比增长223%。公司的快速增长有赖于这二者的市场开拓。

近几年我国植入医疗器械处于快速发展期,据行业协会估算,未来10年内我国植入医疗器械行业将达到每年1500亿元的市场规模,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植入医疗器械市场,市场前景广阔。

打造核心技术体系平台

在十年的发展历程中,冠昊生物自主研发了一系列世界先进的核心技术,并在再生型植入医疗器械领域积累了丰富的产业化经验,打造了从“基础研究―产业化研究―产品临床―规模生产―市场推广”的完整产业化链条。

凭借原创的核心技术,冠昊生物以动物组织为原料成功的研制出一大类具有诱导再生功能的再生医学材料,并以此材料为平台,开发出一系列再生型医用植入器械产品。目前公司已有三个膜类产品上市,正在研发的产品包括整形植入系列材料、骨填充材料、人工食管、小口径血管、人工韧带、神经导管等十多个产品。未来三年,公司将重点研发市场前景广阔的医学整形美容、妇科盆底功能重建领域等新产品。

冠昊生物未来看点在于县级医院学术推广。公司以学术推广为核心,采用自主服务配送带动分销的组合销售模式。平台性技术可大量复制新产品,2009年冠昊生物新推出的胸普外科修补膜和无菌生物护创膜分别应用于腹腔手术和烧伤、外伤、难愈性创面,技术先进,有望复制脑(脊)膜补片的成功之路。

募投项目孕育利润增长点

第5篇

【关键词】皮肤护理技术;教学探讨

《皮肤护理技术》是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也是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程。该课程是研究如何进行皮肤的养护,以改善皮肤的代谢,延缓皮肤衰老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直以来,美容皮肤护理技术这部分内容都是在《医疗美容技术》这门课程中讲授。我院美容医学教研室全体老师经过讨论,觉得美容皮肤护理技术属于美容基础护理部分,更加倾向于生活美容,又与美容师考试息息相关,因此将其单列为《皮肤护理技术》一门新兴课程。《皮肤护理技术》是主干课程,同时也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其他专业课的入门课程。该课程的特点实践重于理论,强调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皮肤护理的技术操作,同时又能帮助学生们顺利通过美容师资格的考试,在校期间就能够获得美容资格证书,为学生今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与高职教育“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理念异常吻合,所以教学中我们作了一些新的尝试和探讨,现抛砖引玉,期望各位同道不吝赐教。

1 优化教学内容

坚持理论够用为原则,优化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安排顺序上按照《美容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的要求以及实际岗位业务操作流程,紧紧围绕岗位实际操作的主线,将理论知识分为基本理论知识、皮肤护理流程、各种类型皮肤护理三大模块。首先,基本理论知识部分,为避免内容与其他医学课程内容雷同,因此在基本理论知识方面只选取皮肤解剖生理知识、头面部经络腧穴、常用皮肤护理仪器的功能和使用三方面知识进行讲解,而对头面部骨骼、肌肉、血管、神经、淋巴这些在《基础医学概论》中已经讲述过的内容则不再重复讲解。其次,皮肤护理流程部分,这部分内容的讲解就按照实际皮肤护理操作流程来安排,做到讲一步,练一步。最后,各种类型皮肤护理部分,在这一部分中介绍常见问题皮肤的原因、症状、特点及护理要求,并对常见问题皮肤的护理方法进行练习,训练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

2 重视课堂教学

2.1 改变教学模式,凸现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模式,优化课堂教学。比如说在讲解痤疮皮肤护理时首先提出问题:大家在长了青春痘以后怎么处理的呢?大家觉得怎么处理会比较好呢?因为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青年学生的常见皮肤问题,青春期的学生常常因青春痘而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所以同学们顿时兴趣高涨,人人参与,各抒己见,纷纷发表自己看法,课堂气氛异常活跃。接着再引导学生思考痤疮的形成与哪些因素有关,痤疮的常见症状有哪些,让学生讨论针对痤疮的临床症状和形成原因采取哪些护理措施比较好。最后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点评并小结归纳,对同学们的发言,正确的加以肯定,不足的加以纠正。同时将新知识和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进行强化讲解,使学生们在轻松快乐中学到知识。这样的问题导入和学生直接参与的讨论式、互动式的教学模式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实践证明,学生参与程度越高,学习热情就越高,对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越好。课堂上重视发挥学生为主体的潜能才能,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从而张扬其在教学中的主体性。[1]

2.2 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教学内容精彩纷呈: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我们制作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通过动画、音频、视频等手段可以使教学内容得到直观而生动形象的演示,有一些内容用语言表达时非常累赘,教师费了不少口舌,学生蒙蒙眬眬,似懂非懂,但是用了多媒体课件之后,学生们如身临其境,一目了然,很快能够掌握所学内容。比如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痤疮的形成过程,学生观看之后,不但可以一目了然理解从油脂分泌旺盛到毛孔堵塞到痤疮丙酸杆菌增殖到炎症发生的全过程,还可以通过思考知道痤疮形成过程中的影响因素有哪些?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扩大课堂知识的容量,而且帮助学生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知识和边缘知识,直接为教学服务,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情趣和学习效果。同时,我们还向学生推荐美容学术研究的专门网站,利用学院网络资源,让学生们了解国内外医学美容新动态、新观点、新技术和新方法,以及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就业等情况,激发学习的热情,让学生们体会到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前景辽阔,人才需求量大,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学以致用,使我们的教学紧随时代的脉搏。

2.3 采用情景教学,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景教学, 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依据教育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的不同, 通过建立师生间、认知客观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情景氛围, 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 使教学在积极的情感和优化的环境中开展, 让学习者的情感活动参与认知活动, 以期激活学习者的情景思维, 从而在情景中获得知识, 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活动[2]。这样的教学方法在各种类型皮肤护理的教学中显得尤其重要。在各种类型皮肤护理这部分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设计虚拟顾客,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对顾客接待、咨询,并分析、判断皮肤状态,最后设计出具有个性化的合理的护理方案。或者学生们进行角色扮演,由学生分别扮演顾客和美容师,各自体会本人所充当的角色,进行模拟演示。这样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教学“你讲我听,你教我学”的死板模式,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便于教师发现学生在学习中所存在的问题,并能实现更好、更快地从学校向市场、从书本知识向工作岗位的转变。

3 强化实践操作

周济部长在2004年6月教育部等七部委召开的全国职教工作会议上指出: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关键在于切实加强技能性和实践性环节,也就是积极推进产学合作,促进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大力加强实践性环节的教学[3]。《皮肤护理技术》正是一门技能性、实用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就更加凸现出重要的意义。关于如何提高实践课程的效果,我们做了三方面的探索。

3.1 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皮肤护理技术》课程总学时为80学时,根据培养目标,我们将理论与实践课程进行了有机合理的安排,注重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

其中理论课26学时,实践课54学时,理论课与实践课比例为1:2,在充分的实践课程中,让学生不断地进行模拟训练,手法练习,将理论知识与实践经验融会贯通。

3.2 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先进的一体化实训中心,采取“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教学做一体化”就是以做为中心的一个整体过程,将教与学建立在做上,三者紧密结合,教学才会产生最佳效果。教师边讲授,边演示,学生边学习,边操作,教师则边巡视,边检查,边纠正,边指导,实践证明“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肯定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作用,使学生变被动受教为主动学习,对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有着事半功倍之效,更有利于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4]

3.3 加强实践知识考核:因为本课程特别强调动手操作的能力,所以我们格外重视实践知识的评价。为了了解学生操作技能掌握得如何,在每一次学习新的技能之后都及时安排考核,做到学一课,考一课,人人过关,教师与学生进行面对面,一对一的考核,让学生在教师身上进行操作,亲身感受学生操作手法掌握的程度,发现问题及时点评,及时纠正,及时分析,及时总结,帮助学生提高认识,纠正不足,根据学生的操作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并记录成绩,载入记分册,实践考核成绩占总课程的考核成绩60%。虽然这样种考核方法无形中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是为了学生能更好地掌握实践操作技能,我们一直坚持这样做。所以我院05级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学生,在参加中级美容师考试时,全班46名同学除了缺考1名同学之外,全部通过了中级美容师的考试,未毕业就顺利拿到了中级美容师证书。

经过三年多的教学实践探索,初步取得了一点成绩。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们还将不断总结提高,深入进行教育改革和教学研究,力争将我院的新型专业——医疗美容技术专业办大办强办好,我们会为培养适于市场需求的高素质的医学美容技术学生继续进行不懈努力。

参考文献

[1][4] 周少林,林汉芳.“教学做合一”在“中国传统康复治疗学”教学中的运用[J].教育与职业,2009,(21):137,138

第6篇

【关键词】医院;物联网技术;医疗设备管理;措施

随着医疗设备越来越多样化,传统人工管理医疗设备的方式逐渐显露出弊端,主要体现在医疗设备购置的科学性不足、无法监控医疗设备使用情况、设备存在安全性漏洞等方面。但医疗设备是物,物联网正是基于物本身的自我信息表达及管理方式之一,医院可尝试基于物联网技术提高医疗设备管理水平。

1物联网关键技术

物联网是通过传感设备技术把实物信息、互联网信息连接起来,在物与物之间实现信息共享、互联[1]。物联网技术是基于无线射频技术发展起来的,为医疗设备管理提供了信息化发展契机。物联网关键技术主要有三项:一是自动识别技术,它主要含有条形码技术、声音图像识别技术、射频识别技术等,是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通过非键盘形式输入医疗设备数据,拥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能同时将动态运动的多个电子标签识别出来,操作快捷简单,不仅能减轻劳动复杂性及强度,还能使医疗设备信息的收集更加快速、准确;二是无线传感技术,它有机结合无线网与由传感器感知的声、光、热、电等信息,从而采集、传输、存储、处理信号,可通过物联网对无线传感网中的各种医疗设备信息进行感知、采集,并将其转化成电信号,由无线网络发送,具备较强的抗干扰性,且安全性很高;三是智能处理技术,包含数据挖掘、云计算等智能计算机技术,基于物联网技术,终端能产生庞大数据流,通过收集、存储、处理、分析海量的数据,为医疗设备管理提供正确决策,对设备实施智能化管理。

2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疗设备管理措施

2.1优化医院医疗设备的购置工作

设备购置是医疗设备管理的源头,医院各个科室本着功能全面、经济实用、技术先进、基础需要等原则采购设备,但采购论证并不简单,如果没能充分了解设备,获取的设备信息不透明、不对称,无法直接感知、测试设备等都使购置工作面临困境。基于物联网技术实施医疗设备购置工作可有所改善,即在网上系统整合医疗设备的外观大小、功能质量、各种指标性能以及操作流程等,甚至可以远程操控,把设备及嵌入其中的信息传感器连接上物联网,医生就能充分接触并了解医疗设备,通过比较选择最适合的设备,比仅依赖文字、图片介绍来开展设备选型工作来得更加立体、生动,为医院各个科室领导做出更有效、更明智的设备购置决策提供依据,让设备购置工作更优。

2.2改善设备的安装、调试及验收

医院设备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操作人员需通过三方讨论熟悉医疗设备的原理及各种各样的性能指标,拟定验收计划,接着准备安装,进行测试验收,建立维修保障记录。但在日常的安装、调试、验收医疗设备的过程中,人们往往忽视记录全程工作,为设备的使用及维修等不利,应用物联网技术则能解决该难题[2]。医院应积极引入物联网技术,对医疗设备的安装、调试及验收等进行全程录像,或通过视频直播传递给有需要的人,提高监管医疗设备安装、调试及验收的效率,促使各方人员能高效、快捷地办公,提高设备的安装、调试及验收速度,让设备能更好更快地为医院医疗事业服务。同时,一些大型的医疗设备一般产自国外,精密程度很高,对长途运输环境提出严格的要求,尽管长途运输环境中的温度、湿度、振动等微小改变并不会对初始运行设备产生较大影响,但设备的使用寿命极可能因此而缩短,全程监控医疗设备的运输过程很有必要,建立物联网运输箱就能实现全程监控,即通过温度、湿度、加速度等传感器进行数据采集,再通过物联网与无线网的对接,确保相关人员能通过网络查询大型进口医疗设备所处的运输环境,改善设备管理。

2.3实时监控医疗设备的使用状态

通过物联网技术中的射频识别技术将无线定位信息号发出,就能实时定位医疗设备,但无法判断设备的使用状态,无法及时向服务器发送信号[3]。而分析医疗设备使用情况、统计医疗设备使用率可为医院购置医疗设备提供客观的、重要的参考依据,并及时对购置计划进行合理的调整。医疗设备是特殊的,一般都配备了报警指示系统,以此为基础就可加装采集、发送医疗设备报警信号的传感器装置,通过无线局域网技术向终端服务器发送报警信号,通过发出警报声、红灯闪烁或弹出警告信息等方式提醒设备管理人员,以便他们第一时间发现医疗设备故障信息,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如果医疗设备无法假装报警信号装置,则可安装传感器,采集设备的电压、电流等指标数据,通过将其与正常指标数据比较,对医疗设备告警实现人为干预或自动诊断,记录设备使用时间段,统计、分析医疗设备使用情况,并生成、打印报表,以便高效利用医疗设备。

2.4提高医疗设备的维修管理效率

建立预防性、应急性相结合的医疗设备维修管理机制,预防性维修分为强制性预防维修以及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动态评分系统的动态性预防维修。一是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修。强制性预防维修针对的主要是医院的急救与手术设备,包括呼吸机、输液泵、麻醉机、心电除颤仪等,应以周为周期实施医疗设备的强制性预防维修;除了进行强制性预防维修的医疗设备之外,其他装备应严格执行基于射频识别技术的动态评分系统动态性预防维修制度,它由感知医疗设备的使用时间、频率以及故障发生频率、人为风险,再结合仪器生产厂家、国别、型号、价格等因素,对医疗设备产生动态性维修频率,从而改变医院既有的定期预防性维修所有医疗设备的习惯,让医疗设备的预防性维修管理变得更加智能、灵活和科学,大量节省劳动力及设备维修时间;二是医疗设备的应激性维修。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感应医疗设备故障,预警系统能把故障情况告诉相关工程技术人员,他们就能按照设备故障代码迅速判断出医疗设备的故障点,如果自己有能力把故障排除,就应迅速到现场处理,如果自己没有故障排除能力,预警系统则会通知第三方维修者或厂家,减少人工报修错误。

3结语

在信息化时代,尽管医院已有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但其设备管理功能并不完善,无法为医疗设备管理的优化提供技术数据支撑,而医疗领域对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尤其是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疗设备管理势必能提高管理效率,增加医疗设备的使用率,从而实时监控医疗设备,避免发生医疗事故,提升医院服务水平。

参考文献:

[1]杜新峰,章祖华.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疗装备质量管理探讨[J].医疗卫生装备,2013(04):123~124,138.

[2]郑茹琼,傅饶.浅析物联网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4(28):6785~6786,6790.

第7篇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医疗领域;患者;医疗设备

近年来在医疗、医学领域有广泛的应用,也已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特殊患者管理、移动护理等方面,物联网技术的价值逐步彰显,这样昭示着物联网技术的巨大应用潜力。就现况而言,当下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也是十分引人注目的。

1 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医疗患者和医务人员的管理

物联网技术的“物”就是与技术应用相关的一切事物,具体到医疗物联网,就可以将这个“物”理解为以医疗、医务活动相关的各类事物,当然也就包括患者、医生、护士等人物。在加强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管理方面,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优势逐步显现出来。以在医院就诊的患者为例,透过对患者信息、健康数据、病史资源的整合与分析,可以在物联网内部勾勒出患者的具体诊疗模式,同时开展全数据链甚至全天候的监控,以达到对患者负责的目的。

特别是谷歌眼镜的问世,更是将利用物联网技术的穿戴式设备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通过穿戴式设备采集的各种信息,通过网络传递至大数据平台。这种模式在医疗行业具有广泛的前景,通过实时远程的监视被监护人员的主要生理指标,来实现指导被监护及时的调整饮食习惯、生活规律是目前医疗行业物联网厂家的指导思想。

如,医院可以使用RFID技术将患者的姓名、年龄、血型、过敏史、亲属姓名、紧急联系电话、既往病史等信息储存在射频腕带中,这样的话,患者的挂号、就医、取药只需要通过刷卡或输入腕带信息即可实现,一方面极大的便捷了患者的就诊和诊治,另一方面也避免了人为的失误,同时规范了合理用药,提高了医疗效率。此外,3G技术的发展,使得移动互联网成为生活的必须品。通过3G网络,将物联网的网络延伸到各个角落。比如保险公司可以为购买重大医疗疾病险的人赠送穿戴式的医疗设备,可以将投保人的脉搏、血压、心律等信息实时采集,发现异常时及时通知投保人,这样投保人就会及时去就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也起到了关爱健康的作用,同时也减少了保险公司的意外支出,得到了各方的认可,从而进一步推动了物联网的发展。

2 医疗设备、废弃物管理中物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

医疗设备是医院的核心资产,也是维系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工具。在加强对医疗设备的管理方面,物联网技术也具备广泛的应用价值,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设备使用的效能,降低损耗与浪费。另外,在医疗废弃物管理的过程中,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降低废弃物处理的嗜好,提升处理的整体效率。因此,物联网技术真正转变为对“物”的管理,这一点在医疗物联网应用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例如,通过RFID技术设计的医疗设备信息管理系统,可以智能化的对医疗设备进行高精确的管理,甚至开发出更多的实用功能。以标签植入的方式,RFID技术可以实现医疗设备的科室管理、出库入库、防盗报警等功能,也可以对设备进行报修甚至定期的保养以延长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在废弃物处理方面,RFID技术可以实现对废弃物处理一条龙的跟踪、监控与信息汇总,保证废弃物处理的效率和效果。特别是随着数据量的发展,为后续的大数据发展奠定了信息基础。

不难发现,针对医疗领域设备、废弃物的管理,物联网技术的优势是一般的传统技术难以比拟的。由于物联网技术集成了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优势,能够实现所有物品直接的信息通讯,从而给医疗设备管理、医疗废弃物的管理都带了巨大的便利,这也是物联网技术在医疗领域取得深度应用的重要原因。

3 物联网技术可以应用于医疗资源的调配和管理

包括医药产品、医疗血液、医疗用品在内的所有产品,都可以通过物联网技术加强管理,提供调配、整合与使用的效能。如,针对医疗血液的管理,医院可以从献血开始就将每个血袋上记录献血这基本信息和血液生物信息的RFID标签,从而简化血液筛选和储存流程,提高血库内部处理效率,降低出错率和血型配错率。由于RFID技术很精确,所以这样的应用可以简便血液管理的手续,提高准确率,降低出错的几率。

对医疗产品的管理,RFID技术可以实现对药品的全过程跟踪、监控与识别,一方面可以严厉打击假冒伪劣药品,同时可以监控药品流程,保障患者用药的安全性。基于RFID技术的库存跟踪与跟单系统,可以为医院、药品生产商提供信息沟通和呼唤,从而提高对单生产的效率、准确性,降低不必要的库存,减少医院的损失,杜绝医疗资源的浪费。

综上所述,物联网技术是现代互联网技术的高度集成与升华,在各个领域都具备强大的应用潜力。在医疗领域运用物联网技术取得不错效果的今天,物联网技术的应用价值再次受到关注。展望未来,医疗改革的全面推进必然呼唤物联网技术的全方位参与和应用,这为医疗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为医疗卫生服务的提升提供了支撑,二者将相辅相成,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第8篇

[关键词]信息技术;医疗质量;可视化;应用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16.054

[中图分类号]R19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16-00-01

随着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社会生活不断发展,人们对医疗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保障医疗安全是社会对医疗机构的基本要求,是医院获得经济效益的基本保障,是防止医疗事故和纠纷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的普及,使医疗的质量管理更加精准化、严密化、科学化和简洁化,使医院的质量监管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

1 现代医疗质量管理的难点

1.1 医疗质量的全程掌控

对医疗质量的评价不是对某一阶段的工作效果进行单一评价就可以取得较好效果的,而要纵观整个医疗过程,控制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管理。由于每一个控制点的质量特性各不相同,要真正实现医疗质量的全程监控非常复杂。

1.2 对服务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

随着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需要的服务项目越来越多,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社会对医疗服务越来越追求人性化、透明化和及时性,医院的工作者必须不断完善医院的服务模式和工作流程,以满足病人提出的各种服务要求。

1.3 新技术的有效评估难度加大

医学进步较为缓慢,而医疗技术的进步却极为迅速,对新兴医疗技术评估往往需要大量实例论证,这将面临大量医疗信息,仅凭手工提取有用信息不仅分析难度大、过程漫长,而且出错率高、评估效果较差。

1.4 病人的安全难以得到保证

医疗安全是医疗质量的前提,没有安全保证就谈不上质量保证。病人在整个就诊过程中,环节众多,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医疗事故,这些环节若仅靠人力维持,不仅工作效率差,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还很容易出现差错。

2 信息技术在质量管理上的优势

信息技术的管理在医疗质量管理工作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准确性,信息技术的使用有利于全面采集病人信息,准确反映医院的运行状况,减少人为误差;第二,集约性,信息系统有利于统一整理分散在不同部门的数据信息,为医学研究提供更加充分的准备;第三,实时性,信息系统可实时传递医务人员需要的数据资料,解决信息滞后问题,有效提高医疗服务和管理效率;第四,延展性,医院可根据需求对质量控制系统进行深入研究,将质量控制贯穿于医疗全过程,扩展医疗质量的控制手段,提高医院服务效能。

3 信息技术在医疗质量管理中的应用

3.1 电子健康档案在医疗系统中的应用

随着现代信息系统建设的不断加快,电子健康档案在医疗质量监管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通过该系统,医疗人员可随时随地获取患者信息、更新医疗记录、下医嘱、开药物处方,同时还可为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充分利用电子健康档案,方便医院加强对患者、医疗关键流程及病历质量的管理,电子健康档案在医院系统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卫生行政部门和医院管理者的支持和重视。通过电子健康档案的使用,方便临床管理,满足医疗管理需求,避免自相矛盾的错误。

3.2 可视化技术的应用

可视化技术的应用对医疗质量决策提供了较大帮助。可视化技术就是将不同方面的业务状态在同一张报表中集中体现出来,通过更加直观的方式反映问题的根本原因。通过界面集成技术将决策平台和医院的各大办公系统有效结合在一起,相关医护人员只要通过统一的登录界面就可以进行办公和决策分析,决策平台和办公系统使用的是统一的用户管理,因此,需要实现账号、权限和角色分开管理,保障信息分级授权。

3.3 数据集成系统的应用

数据集成是以所有管理对象为主线,将分散在医院各个部门的相关信息进行分类汇总,筛选、删除和加载业务系统中的数据信息,数据集成的效果会直接影响指标分析的结果和数据模型的有效性。数据集成有实时统计和定时抽取两种,便于将业务的明细数据转化为用于分析的汇总数据,利于对门诊挂号、就诊进度的实时监控。若将两种数据集成的方式有效结合,可大大提高数据集成效率,减轻系统业务负担。数据集成系统的应用,使医院质量管理的监控更加细致、全面,确保全面、系统地管理医院信息。

3.4 临床系统的技术支持

医院要努力研发各种系统,覆盖医院整个工作流程,使医院工作的所有流程都标准化、自动化、流程化,实现对病人生命体征数据的采集和进行动态实时监控,全程监控医院的整个工作流程,确保病人的人身安全,满足社会对服务流程优化的需求。为提高医疗的及时性,缩短病人和医务人员的等待时间,需要引进图像存储和传输系统、心电传输系统,以方便临床调阅,实现无胶片化管理。检验信息系统可实现信息的实时传输和资源共享,对标本进行全程质量监控,可将病人的情况第一时间反馈给相关医护人员。使用合理的用药系统,科学指导用药,确保患者用药安全。

主要参考文献

[1]陈敏,曾宇平,王春容.基于医疗信息技术的医疗质量管理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11(2):52-54.

第9篇

关键词:医疗废弃物 危害 管控 处理

中图分类号:X799.5 文I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2(b)-0149-02

1 医疗废弃物带来的危害分析

表1是对医疗垃圾的分类及特征归纳。

2 医疗废弃物的管控现状分析

一是医疗废弃物容易与生活垃圾混淆,很多医疗机构在处理医疗废弃物时,对于传染性的医疗废弃物,在简单地进行化学和消毒处理之后,甚至没有进行任何处理就与生活垃圾混合后拉走。二是医疗废弃物在包装与运输设备方面存在诸多亟待规范的地方,在医疗废弃物处理时,仍存在不按技术标准采取分类包装和管理,加上包装袋较薄,其密封盒的密封性差,经常导致污染泄漏的情况出现。而在运输设备方面,在自动化与专业化水平上有待提升和规范。三是虽然很多医院配备了小型医疗焚烧炉,对可燃的医疗废弃物进行了分散处理,加上处理量较少,且运行成本较高,所以其利用率较低[2]。

3 处理技术

3.1 卫生填埋技术

这一处理技术是处理主要医疗废弃物的最终方法,主要是把医疗废弃物埋入地下之后,利用微生物的长期分解的作用,将其分解成无害化物质。但是医疗废弃物的填埋系统应设置相应的防渗系统,预防医疗废弃物中的病原体和有毒有害物质随着雨水进入土壤之中,避免有害物质从食物链进入人体,确保人体的健康。这就需要强化卫生填埋场,对其科学选址,尽可能地利用高密度的聚乙烯和粘土进行防渗层的铺设,并设置好收集与输出填埋气体的管道。因而在填埋处理时应十分慎重,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强化医疗废弃物的预处理之后才能填埋。

3.2 高温焚烧技术

在医疗废弃物中,包含的有机碳氢化合物最多,也就是其具有较高的可燃性和较高的热值,采用这一方式进行处理时,实际就是深度氧化的过程,由于受到高温火焰的影响,在焚烧设备内的医疗废弃物,通过对其实施烘干与引燃以及焚烧3个环节,把医疗废弃物转化为残渣与气体,从而有效地破坏医疗废弃物内的有害物质与传染源。因而在对诸多传染性的医疗废弃物的处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必须确保其炉内的温度较高,氧气混合工况良好,且气体的停留时间足够,并在烟气排放以及残渣处理上实现对其的无害化处理。

3.3 高温蒸汽灭菌技术

这一技术在应用过程中,主要是在对医疗废弃物进行分拣与破碎的基础上,在100 kPa和121 ℃的环境下运行20 min之后,确保压力蒸汽能从物体的内部穿透,且微生物的蛋白质凝固变形而被杀死,当医疗废弃物被处理之后才能进入卫生填埋场或者采取焚烧的方式进行处理。且这一方式能用于受污染的注射器、工作服以及微生物等的消毒,而不能对病理性的垃圾进行处理,且在化学垃圾与药物垃圾等方面的处理效率较低。

3.4 热解技术分析

这一技术在医疗废弃物处理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医疗废弃物内的热稳定性较差的特点,在缺氧或无氧的条件下对其实施加热蒸馏,从而将有机物进行热裂解和冷凝之后生成多种固体、液体和气体,并从中提取相应的燃料、燃料油以及油脂的过程,这一过程中同时发生了诸多化学反应。

3.5 化学消毒技术

这一技术主要是把医疗废弃物破碎后和一定浓度的消毒剂进行混合,且确保消毒药剂的接触面积与接触的时间达标,并在有机物消毒时将微生物进行进行杀灭和将有机物进行分解。确保医疗废物和消毒药剂之间的接触面积足够,最终确保其得到有效处理。

3.6 焚烧炉在医疗废弃物处理中的综合应用

焚烧炉具有两个热解汽化炉、二次燃烧室,这两个热解汽化炉之间交替工作,分别用于燃烧和装料。一是热解汽化焚烧炉的燃烧温度在450 ℃~500 ℃之间,且二次燃烧室的温度在850 ℃~900 ℃之间。二是烟气的停留时间至少应在2 s以上。三是焚烧的残渣在热灼减率在3%之内。四是燃烧率应在99.95%以上,而烟气内的氧气浓度在8%±2%之间,二f英浓度为0.27TEQng/m3[3]。

4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在医疗废弃物处理方面还处于初级阶段,所以为了强化对其的处理,人们应紧密结合各区域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强化对其的集中处理,针对性地采取技术措施,才能确保其得到无害化和高效的处理。

参考文献

[1] 张瑞霞,孟晖.医疗废弃物的处理[J].中国科技信息,2006 (5):327.

第10篇

第一条为规范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确保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有序进行,依据《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应当按照程序进行,坚持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做到事实清楚、定性准确、责任明确。

第三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分为首次鉴定和再次鉴定。

设区的市级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接管辖的县(市)级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专家鉴定组进行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省、自治区、直辖市地方医学会负责组织医疗事故争议的再次鉴定工作。

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以下简称医学会)可以设立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办公室,具体负责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组织和日常工作。

第四条医学会组织专家鉴定组,依照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常规,运用医学科学原理和专业知识,独立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第二章专家库的建立

第五条医学会应当建立专家库。专家库应当依据学科专业组名录设置学科专业组。

医学会可以根据本地区医疗工作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实际,对本专家库学科专业组设立予以适当增减和调整。

第六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成为专家库候选人:

(一)有良好的业务素质和执业品德;

(二)受聘于医疗卫生机构或者医学教学、科研机构并担任相应专业高级技术职务3年以上;

(三)健康状况能够胜任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

符合前款(一)、(三)项规定条件并具备高级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法医可以受聘进入专家库。

负责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原则上聘请本行政区域内的专家建立专家库;当本行政区域内的专家不能满足建立专家库需要时,可以聘请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专家进入本专家库。

负责再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原则上聘请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专家建立专家库;当本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的专家不能满足建立专家库需要时,可以聘请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专家进入本专家库。

第七条医疗卫生机构或医学教学、科研机构、同级的医药卫生专业学会应当按照医学会要求,推荐专家库成员候选人;符合条件的个人经所在单位同意后也可以直接向组建专家库的医学会申请。

医学会对专家库成员候选人进行审核。审核合格的,予以聘任,并发给中华医学会统一格式的聘书。

符合条件的医疗卫生专业技术人员和法医,有义务受聘进入专家库。

第八条专家库成员聘用期为4年。在聘用期间出现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由专家库成员所在单位及时报告医学会,医学会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进行调整。

(一)因健康原因不能胜任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

(二)变更受聘单位或被解聘的;

(三)不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

(四)受刑事处罚的;

(五)省级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情形。

聘用期满需继续聘用的,由医学会重新审核、聘用。

第三章鉴定的提起

第九条双方当事人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需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共同书面委托医疗机构所在地负责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第十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或者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要求处理医疗事故争议的申请后,对需要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书面移交负责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组织鉴定。

第十一条协商解决医疗事故争议涉及多个医疗机构的,应当由涉及的所有医疗机构与患者共同委托其中任何一所医疗机构所在地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工作的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医疗事故争议涉及多个医疗机构,当事人申请卫生行政部门处理的,只可以向其中一所医疗机构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处理申请。

第四章鉴定的受理

第十二条医学会应当自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之日起5日内,通知医疗事故争议双方当事人按照《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第28条规定提交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所需的材料。

当事人应当自收到医学会的通知之日起10日内提交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书面陈述及答辩。

对不符合受理条件的,医学会不予受理。不予受理的,医学会应说明理由。

第十三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学会不予受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一)当事人一方直接向医学会提出鉴定申请的;

(二)医疗事故争议涉及多个医疗机构,其中一所医疗机构所在地的医学会已经受理的;

(三)医疗事故争议已经人民法院调解达成协议或判决的;

(四)当事人已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司法机关委托的除外);

(五)非法行医造成患者身体健康损害的;

(六)卫生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十四条委托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应当按规定缴纳鉴定费。

第十五条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双方当事人协商预先缴纳鉴定费。

卫生行政部门移交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由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的当事人预先缴纳鉴定费。经鉴定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由医疗机构支付;经鉴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鉴定费由提出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的当事人支付。

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接到医疗机构关于重大医疗过失行为的报告后,对需要移交医学会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鉴定费由医疗机构支付。

第十六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学会中止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一)当事人未按规定提交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材料的;

(二)提供的材料不真实的;

(三)拒绝缴纳鉴定费的;

(四)卫生部规定的其他情形。

第五章专家鉴定组的组成

第十七条医学会应当根据医疗事故争议所涉及的学科专业,确定专家鉴定组的构成和人数。

专家鉴定组组成人数应为3人以上单数。

医疗事故争议涉及多学科专业的,其中主要学科专业的专家不得少于专家鉴定组成员的二分之一。

第十八条医学会应当提前通知双方当事人,在指定时间、指定地点,从专家库相关学科专业组中随机抽取专家鉴定组成员。

第十九条医学会主持双方当事人抽取专家鉴定组成员前,应当将专家库相关学科专业组中专家姓名、专业、技术职务、工作单位告知双方当事人。

第二十条当事人要求专家库成员回避的,应当说明理由。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医学会应当将回避的专家名单撤出,并经当事人签字确认后记录在案:

(一)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或者当事人的近亲属的;

(二)与医疗事故争议有利害关系的;

(三)与医疗事故争议当事人有其他关系,可能影响公正鉴定的。

第二十一条医学会对当事人准备抽取的专家进行随机编号,并主持双方当事人随机抽取相同数量的专家编号,最后一个专家由医学会随机抽取。

双方当事人还应当按照上款规定的方法各自随机抽取一个专家作为候补。

涉及死因、伤残等级鉴定的,应当按照前款规定由双方当事人各自随机抽取一名法医参加鉴定组。

第二十二条随机抽取结束后,医学会当场向双方当事人公布所抽取的专家鉴定组成员和候补成员的编号并记录在案。

第二十三条现有专家库成员不能满足鉴定工作需要时,医学会应当向双方当事人说明,并经双方当事人同意,可以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其他医学会专家库中抽取相关学科专业组的专家参加专家鉴定组;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专家库成员不能满足鉴定工作需要时,可以从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专家库中抽取相关学科专业组的专家参加专家鉴定组。

第二十四条从其他医学会建立的专家库中抽取的专家无法到场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可以以函件的方式提出鉴定意见。

第二十五条专家鉴定组成员确定后,在双方当事人共同在场的情况下,由医学会对封存的病历资料启封。

第二十六条专家鉴定组应当认真审查双方当事人提交的材料,妥善保管鉴定材料,保护患者的隐私,保守有关秘密。

第六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第二十七条医学会应当自接到双方当事人提交的有关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材料、书面陈述及答辩之日起45日内组织鉴定并出具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

第二十八条医学会可以向双方当事人和其他相关组织、个人进行调查取证,进行调查取证时不得少于2人。调查取证结束后,调查人员和调查对象应当在有关文书上签字。如调查对象拒绝签字的,应当记录在案。

第二十九条医学会应当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7日前,将鉴定的时间、地点、要求等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双方当事人应当按照通知的时间、地点、要求参加鉴定。

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双方当事人每一方人数不超过3人。

任何一方当事人无故缺席、自行退席或拒绝参加鉴定的,不影响鉴定的进行。

第三十条医学会应当在医疗事故技术鉴定7日前书面通知专家鉴定组成员。专家鉴定组成员接到医学会通知后认为自己应当回避的,应当于接到通知时及时提出书面回避申请,并说明理由;因其他原因无法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于接到通知时及时书面告知医学会。

第三十一条专家鉴定组成员因回避或因其他原因无法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时,医学会应当通知相关学科专业组候补成员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

专家鉴定组成员因不可抗力因素未能及时告知医学会不能参加鉴定或虽告知但医学会无法按规定组成专家鉴定组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可以延期进行。

第三十二条专家鉴定组组长由专家鉴定组成员推选产生,也可以由医疗事故争议所涉及的主要学科专家中具有最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专家担任。

第三十三条鉴定由专家鉴定组组长主持,并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双方当事人在规定的时间内分别陈述意见和理由。陈述顺序先患方,后医疗机构;

(二)专家鉴定组成员根据需要可以提问,当事人应当如实回答。必要时,可以对患者进行现场医学检查;

(三)双方当事人退场;

(四)专家鉴定组对双方当事人提供的书面材料、陈述及答辩等进行讨论;

(五)经合议,根据半数以上专家鉴定组成员的一致意见形成鉴定结论。专家鉴定组成员在鉴定结论上签名。专家鉴定组成员对鉴定结论的不同意见,应当予以注明。

第三十四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应当根据鉴定结论作出,其文稿由专家鉴定组组长签发。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盖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用印章。

医学会应当及时将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送达移交鉴定的卫生行政部门,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对符合规定作出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应当及时送达双方当事人;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的,直接送达双方当事人。

第三十五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应当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双方当事人的基本情况及要求;

(二)当事人提交的材料和医学会的调查材料;

(三)对鉴定过程的说明;

(四)医疗行为是否违反医疗卫生管理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诊疗护理规范、常规;

(五)医疗过失行为与人身损害后果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

(六)医疗过失行为在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责任程度;

(七)医疗事故等级;

(八)对医疗事故患者的医疗护理医学建议。

经鉴定为医疗事故的,鉴定结论应当包括上款(四)至(八)项内容;经鉴定不属于医疗事故的,应当在鉴定结论中说明理由。

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格式由中华医学会统一制定。

第三十六条专家鉴定组应当综合分析医疗过失行为在导致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中的作用、患者原有疾病状况等因素,判定医疗过失行为的责任程度。医疗事故中医疗过失行为责任程度分为:

(一)完全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完全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

(二)主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医疗过失行为造成,其他因素起次要作用。

(三)次要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主要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次要作用。

(四)轻微责任,指医疗事故损害后果绝大部分由其他因素造成,医疗过失行为起轻微作用。

第三十七条医学会参加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会的工作人员,应如实记录鉴定会过程和专家的意见。

第三十八条当事人拒绝配合,无法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应当终止本次鉴定,由医学会告知移交鉴定的卫生行政部门或共同委托鉴定的双方当事人,说明不能鉴定的原因。

第三十九条医学会对经卫生行政部门审核认为参加鉴定的人员资格和专业类别或者鉴定程序不符合规定,需要重新鉴定的,应当重新组织鉴定。重新鉴定时不得收取鉴定费。

如参加鉴定的人员资格和专业类别不符合规定的,应当重新抽取专家组织专家鉴定组进行重新鉴定。

如鉴定的程序不符合规定而参加鉴定的人员资格和专业类别符合规定的,可以由原专家鉴定组进行重新鉴定。

第四十条任何一方当事人对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不服的,可以自收到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之日起15日内,向原受理医疗事故争议处理申请的卫生行政部门提出再次鉴定的申请,或由双方当事人共同委托省、自治区、直辖市医学会组织再次鉴定。

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地方卫生行政部门对发生医疗事故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进行行政处理时,应当以最后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结论作为处理依据。

第四十二条当事人对鉴定结论无异议,负责组织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医学会应当及时将收到的鉴定材料中的病历资料原件等退还当事人,并保留有关复印件。

当事人提出再次鉴定申请的,负责组织首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医学会应当及时将收到的鉴定材料移送负责组织再次医疗事故技术鉴定的医学会。

第四十三条医学会应当将专家鉴定组成员签名的鉴定结论、由专家鉴定组组长签发的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书文稿和复印或者复制的有关病历资料等存档,保存期限不得少于20年。

第11篇

[关键词]:移动医疗 智能技术

由于医疗成本上升,全球人口老龄化,发展中国家需要更好、更普惠的医疗服务,全球医疗保健业迫切需要转型。行业利益相关方――从患者到医生、医疗服务提供方和支付方――正越来越多地转向移动技术,将其应用于治疗,以应对不断增加的挑战。行为方式变化和没有被传统医疗机构所覆盖的患者也能得到医治已经成为医疗保健服务无处不在这一愿景的核心,这既能提高治疗效果,又能降低成本。在这一转型中,智能移动技术将发挥重要作用:智能移动技术的普遍性以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能有效改变行为的能力,使之处于由信息技术驱动的医疗保健未来愿景的中心。

一、移动技术可在医疗保健中发挥重要作用

移动性已经使多种技术能够改善医疗服务。降低成本、改善疗效、提高可获得性是推动医疗保健变革的主要目标。目前,云计算、社交网络和大数据分析等多种技术大趋势支持智能移动技术在医疗保健中发挥作用。云计算可以向移动手机提供链接健康信息和应用程序的途径,社交网络已经开始提供以患者为中心的信息共享和同行支持,大数据分析可以随时随地提供诊断意见。重要的是,这些技术现在已经准备发挥作用,众多小规模试点和相关实例也已经证明了这些技术在支持上述三个主要目标中的价值。

改变医疗保健激励方式可以推动移动技术的采用。如今,与医生服务质量挂钩的新型绩效支付制度开始兴起,以激励医务人员和医疗保健提供方(即医院和医院网络)采取以结果为导向的行为。移动技术能够远程监测患者,当出现问题时,向患者提供快速访问临床医生的途径。

移动技术的采用可以推动以结果为导向的激励措施。移动技术在提高医疗效果的同时,还能提供电子记录以证明医疗保健与结果的关系。按服务付费的方式很可能是造成医疗费用高的原因,因为它使医务人员注重会产生医疗费用的行为。一旦以结果为导向的激励机制到位,移动技术会推动医疗行业的激励模式由按服务付费向按绩效付费转变。此外,平板电脑和智能手机可以向医生提供患者的信息和诊断见解,而无论医生身在何处。

医疗保健应用程序正在推动移动医疗技术的采用。虽然以结果为导向的医疗服务支付计划仍处于试验阶段,很多组织(从运动服饰公司到医院)已经提供了移动医疗保健应用程序,其共同目标是改变人们的饮食、锻炼等生活方式以促进健康,或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慢性病。

二、移动医疗的关键要素

由于与医疗保健相关的移动技术和应用程序大量出现,移动医疗保健的愿景已经开始初步形成。该愿景以患者为中心,但其核心是信息服务和数据分析。

移动医疗涉及多种方式,包括:向消费者传递信息,使之能够做出更加健康的选择:通过移动传感器或其它机制开展远程患者信息监测:向即将为患者提供治疗的临床医生提供信息和深刻见解。正是这些大量信息汇集起来后可以创造知识和见解,进而实现个性化医疗,并改善疗效。

移动医疗保健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将更多的医疗保健活动移出医院、医生办公室等高成本场所,转入患者家里或其他任何恰巧需要的地方(即安永公司所谓的“第三空间”)。通过这样做,并使用移动技术的信息,可以促进人们选择更好的生活方式,有助于改善疗效。这一愿景将医疗保健成本降低到可持续的水平,同时会超越传统医疗保健的范围。

移动医疗保健的另一个要素是需要迅速构建以患者为中心的移动生态系统框架。这样的框架将是患者与所有的临床医生、医疗服务提供方和支付方进行数字化互动的主要机制。

移动医疗保健的核心是信息技术,因为医疗保健从根本上说是信息交易。从医疗保健信息的组织、分析和传播的角度来看,实现移动医疗需要做什么是清楚的,但不太清楚的是由谁来做:是医疗服务支付方或提供方的信息技术部门,是技术公司,还是政府。尽管如此,这也需要建立一个由各利益相关方共担成本和责任的生态系统。

三、加速移动医疗愿景实现的因素

使移动医疗愿景加速实现的因素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对移动服务的需求。促进全球医疗保健产业移动化的最大推动力是来自医疗保健消费者、内科医生、护士和临床医生的基层需求。在医疗保健等许多行业已经看到对移动服务的广泛需求。

二是改善医疗系统的紧迫感。慢性病治疗和相关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使发达国家的医疗保健费用处于不可持续的发展状态,而在发展中国家,无数人口因未能获得医疗服务或遭受疾病折磨或死亡。尽管对最佳解决方案存有争议,但人们普遍认为,最发达国家现有的医疗系统不能正常运行,这造成了不可持续的巨大经济负担,这些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会变得更加严重,从而迫切需要试验移动解决方案。

三是社交网络。从共享最佳实践和同行支持,到鼓励和开展积极的行为改变,社交网络为以患者为中心的试验和医生之间的协作提供了信息流和平台。

四是移动医疗解决方案的成功试验。虽然这些方案也许不能都满足政府卫生监管部门的要求,但许多试验产生了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移动医疗的进一步采用。例如,英国远程医疗试验使到访医生办公室的次数减少15%,急诊入院量减少了20%,计划入院量减少了14%,最引人注目的是死亡率减少了45%。

五是协同医疗服务模式。协同医疗服务模式的一些试验已经开始,会成为加速目前医疗费用报销模式改变的催化剂,从而有助于驱动移动医疗带来的产业变革。

四、有碍移动医疗愿景实现的因素

在实现移动医疗愿景的过程中,也有一些值得注意和克服的抑制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大数据的挑战。这实际上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数据质量和数据集成存在挑战,这影响健康信息在医疗保健生态系统中的无缝传递:其次,一旦数据能够无缝访问,那么大量数据将带来数据分析上的挑战。但是,这些步骤是发展以结果为导向的医疗服务模式的先决条件。

2.隐私担忧。移动解决方案将使个人医疗保健信息面临更大风险,这种担忧可能会减缓信息技术解决方案的采用。

3.人才挑战。虽然有许多的医疗保健专家和技术专家,但是很少有同时熟知这两个领域的个人或团队,以推动移动医疗保健的迅速发展。

4.安全问题。信息技术会不可避免地引起对信息安全问题的担忧。如果不能高度自信地解决安全问题,就可能会减缓移动医疗的应用,因为移动传输会不可避免地增加数据丢失和安全漏洞的风险。

5.生态系统中的竞争。每个医疗保健提供方都趋向于开发自己的信息生态系统,而缺乏政府对总体框架作出规定。如果这些“有墙的花园”继续发展,而没有一个以患者为中心的采用符合互操作标准、促进信息无缝共享的生态系统,移动医疗技术的推广步伐很可能放缓。

6.现有的激励体制。虽然已经有很多小规模试验,但是众多发达国家的医疗费用报销模式仍然不能适应移动医疗,这使得一些便捷的医疗保健方式难以实施。

7.自带设备(BYOD)方面的挑战。医疗保健机构在保护敏感信息方面面临着特别困难的挑战,因为医生、护士和其他医疗服务提供者将携带自己的移动设备工作。自带设备需要提供可在多个平台上工作的应用程序,并具备一切必要的安全和隐私保护。

8.过度监管。监管机构将如何对待不同类型的移动应用和服务仍是悬而未决的问题。如果监管部门监管过度,就会放慢移动医疗的发展速度。例如,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将对特定医疗保健和健康应用程序指南的最终版本,未来移动医疗应用程序的开发成本将显著增加。

第12篇

框架结构

Web service本质就是通过Web接口完成某个功能的程序段,在Internet 上通过HTTP等协议可以容易访问该功能。也可以简单理解为,Web service就是一个向外界暴露的能够通过Internet进行调用的API或者说应用程序。Web service是一种部署在Web上的对象,具有面向对象技术的所有优点,Web service建立在以XML为主的、开放的Web规范技术基础上,具有比现有对象技术更好的开放性,是建立可互操作的分布式应用程序的新平台,它定义应用程序如何在Web上实现互操作性。具有平台无关性、互操作性、功能复用和安全通信特点。Web service同时也支持在局域网环境下的功能调用;NET技术提供集成设计环境,同时支持Web应用程序和Windows应用程序的设计,为Web应用程序和Windows应用程序同时调用Web Service 提供良好的设计环境。

本系统设计主要采取采用 XML Web Service核心技术,实现面向服务的体系结构,以适应不断业务发展,适应业务流程的重组和功能的更新,本系统体系结构可见图1所示。

主要功能

社区医疗服务管理系统应用在Internet网络和局域网的分布式网络环境下,一方面面向Internet网络环境,构建Web服务器,采用Web技术实现预约就诊、健康宣传、健康档案管理和双向转诊等功能,支持社区人员和社区医生等可以不同的身份和权限访问该系统;同时可以提供Web Services 功能,通过功能调用可以有效支持卫生行业主管部门对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的宏观管理。另一方面是针对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内部管理,具体实现门诊挂号、门诊收费、医嘱管理、药品管理和住院管理等业务管理功能。本系统是集成系统,包括Web方式提供的功能和基于医院内部网提供的功能,具体功能如下:

社区医疗服务中心信息查询:社区医疗服务中心针对不同类别的用户授予相应的权限,提供各类数据浏览和查询功能。支持对社区医疗人员概况查询、显示各社区医生的基本状况,诊疗特色和社区医疗服务中心机构信息查询。

预约服务:系统提供表格,有效用户填写申请,预约医生、家庭病房或上门服务,确定就诊时间、就诊联系方式及就诊地点等信息。

健康档案及网上查询:建立个人和家庭健康档案表,存储体检及诊治信息,方便医生和患者查询。实现社区居民和医院在线获取个人健康档案资料、就诊资料、病历信息,支持社区群体健康调查统计与决策分析,支持区域内各社区服务中心健康信息集成与共享。

特殊人群保健服务和常见慢性病管理:进行孕产妇保健、儿童计划免疫、老年人保健、传染病人等特殊人群信息管理,支持对冠心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保健、治疗和康复的有效管理。

健康教育、咨询和健康状况统计分析:根据不同时期对各种多发病、常见病及突发性疾病进行预防措施的宣传教育及常见医学知识的咨询。根据各个季节人群易患病情况的统计,有针对性地进行健康宣传和指导;可将最新医疗诊治信息、最新医疗诊治设备和手段,以网页形式;同时支持社区人员健康状况统计分析,具体实现根据个人健康档案表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以直方图、饼图等、趋势曲线等图性进行直观显示。

双向转诊服务:引导社区居民充分利用社区医疗服务便捷、价格相对较低的优势,在社区医疗中心诊治一般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支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大型医疗机构之间建立起有效的会诊和双向转诊机制。从而支持“小”病治疗在社区“大”病治疗在大医院,康复治疗仍回到社区的良性循环之中。同时达到社区患者整个病程信息完整保留并存储起来。

基于局域网(社区医疗中心内部管理)提供的功能有:

基础数据维护:负责对医院内包括人员、科室、收费项目明细和药品等各种基本信息的录入。同时完成医生、工作人员、科室等相关信息的维护,保证各项数据完整、准确。

门诊挂号:首先录入本人的基本信息,分配患者门诊病志号,确定就诊科室和就诊类别,同时患者信息自动传到门诊医生处,完成门诊工作量各项统计查询。

医嘱管理:医生可以查询就诊患者的基本信息,具有处方功能,支持医嘱模板,可同时执行包括药品和处置的医嘱,可进行各种查询统计,支持医嘱打印和处置单打印等功能。

门诊计价收费:支持人工处方和电子处方,自动完成计价收费,具有日结算月结算、科室费用统计和按项目类别查询统计与报表功能。

住院管理:支持预交金、收费、结算、出院结算,并具有当日和当月收入汇总统计功能。

家庭病房:设计“逻辑”病区,病人逻辑入院后由护士为其分配床位和医生,执行医嘱,提供对医嘱执行和费用使用情况查询。提供住院处理、患者费用明细查询 等查询统计功能。

药局管理:该模块包括药品摆药、退药、入库管理、库存管理、药品处方管理、药局台账、库存盘点、药品调价和查询统计等功能。

技术实现

在Microsoft .NET集成框架体系下,实现B/S和C/S结合开发模式,应用程序采用C#.NET技术开发。其中采用XML Web Service 核心技术实现面向服务和系统集成,较好适应今后业务动态变化和业务重组,满足系统较高的网络安全要求。后台数据库为MS SQL 2000 Server数据库管理系统。

系统特点

先进的系统体系结构,具有良好的信息集成和共享特点:由于采用XML Web Service 核心技术实现面向服务和系统集成,系统具有良好集成性和可拓展性,支持区域社区医疗和具有综合特点社区医疗服务信息平台建设,该系统支持在社区医疗管理部门统一管理下的分层管理,具有支持区域、社区服务中心和社区服务站三级管理的综合社区医疗信息平台。最终可以达到形成地理覆盖面广、统一规范、相互协调的分布式的区域性社区服务信息网络,有效避免以往单一社区服务中心的“孤岛”现象。便于社区服务中心网上提供优质服务,也便于医疗管理部门行业管理和群众民主监督,同时避免各个服务中心按各自标准低水平重复建设,同时减少大量用于信息管理的资金浪费。

先进的设计思想:将Internet提供医疗服务和社区医疗内部管理融为一体设计理念,摒弃以往社区医疗软件网上服务与内部管理脱节的问题,实现医疗信息、财务信息和服务信息管理全方位、一体化统一管理,最大程度的实现了医疗信息数据的共享,有效提高医生的诊疗效率和服务水平。

采用先进的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技术:系统同时运行于Internet和医院内部局域网上,采用B/S和C/S模式混合的体系结构,既可以满足医院对信息集中管理、大量处理数据的要求,又满足面向社会向更广大区域提供社区医疗服务。同时,各Web子系统和医院内部子系统既可独立运行,也可联合运行,子系统间实现有效的数据共享。

功能齐全、界面美观、操作简捷,系统响应速度快并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和安全性能:系统设计力求功能齐全实用,满足各项业务要求,注意用户操作习惯,系统操作简捷方便,同时进行充分的系统优化缩短读取数据所需时间,加快系统的响应速度,由于系统具有连入Internet,增加了系统的网络安全设计和灾难恢复方面的设计。

结 论

本文给出基于Web Service技术的社区医疗信息平台的设计方案,给出该社区医疗信息系统设计的体系结构、主要功能和技术手段。该系统是支持B/S和C/S混合模式的新型医疗服务信息平台,该系统是社区医疗信息系统的在Internet网络与医院内部局域网环境下的集成应用的有益尝试,通过实践表明以上方法是切实可行的。该系统既可以适应单一社区医疗服务中心管理,又可以适应区域社区医疗服务信息管理,具有良好的可集成性和扩展性,能较好地适应今后业务的拓展和业务流程的更新,为促进社区医疗信息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信息化,整合、优化医疗资源,更好的发挥社区医疗资源和综合性医院的整体优势,为社区居民和病人提供更加优质健康医疗服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当前国家十分重视社区医疗工作,它是解决看病贵和看病难有效解决办法,随着宽带网络进入家庭的日益普及,相信该项研究的应用将逐渐发挥出更大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 李殿奎,等.基于Web方式技术的社区医疗服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佳木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