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4:34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一根主线,把诗人的爱国情怀贯穿始终
邵红老师所选取的《示儿》《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书愤》《关山月》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等五首爱国诗篇中,《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示儿》是语文新课标上要求小学生必背的75首诗作中的两首,因此教学中邵老师把这两首诗作为重点,并以《示儿》这首诗贯穿整堂课的教学。
学习《示儿》,在学生自主阅读后,围绕“陆游要告诉儿子什么,唯一让他悲愤的事是什么”组织交流。为“九州未同”而悲,为“未见九州同”而悲,一个“悲”字力透纸背,诗人的爱国情怀跃然纸上。
邵老师结合那段历史,补充了其他几首诗,用情渲染更让诗人悲愤的是南宋统治者居然和金人讲和,签下了“和戎诏”。说是讲和、其实就是向金人屈膝投降。“和戎诏下十五年”了,52岁的诗人写下了《关山月》来谴责“和戎诏”。“遗民忍死望恢复”,诗人也一直盼望着王师的到来,52岁盼到62岁,十年过去了,但苦苦盼望的王师还没有到来,悲愤中,陆游写下了《书愤》。盼啊盼啊,盼到了67岁,陆游病倒在床,病痛中,陆游写下了诗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秋风习习,夜不能寐,恨山河落人金人之手,68岁,诗人写下了《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或听,或看,或讲,让学生们对这一段历史有了整体的印象,诗人的拳拳爱国心、悠悠爱国情,深深打动了每一个学生。了解了这一段历史,再回到《示儿》:“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可见收复中原的爱国痴心贯穿了陆游的一生,老师也让这一主线贯穿了课的始终。通过学习,一个忧国忧民却报国无门、壮心不已却含恨离世的诗人深深地印在了学生心中。
二、一个重点。以《示儿》的诵读感悟引领突破
在陆游留下的九千多首诗词中,最脍炙人口,流传最广的莫过于这首——《示儿》。在同学们把诗读正确的基础上,要让学生知道这首诗讲了什么。老师没有多说,而是让学生欣赏视频,组织自由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重点理解:诗题《示儿》和“但悲不见九州同”中“但”的意思。一个“但”字告诉我们,诗人临死之前念念不忘的、唯一牵挂的是“祖国统一”,他唯一感到悲伤的事情是“没看见祖国统一”,所以诗人在临死之前叮嘱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这是多么悲壮的遗言,这是多么执著而强烈的爱国情情怀呀!
《示儿》这首诗是诗人的临终遗言,是绝笔。教学以《示儿》这首诗为切人口,就如写文章以倒叙开头一样,引发学生思考:诗人为何会这样叮嘱儿子呢?随之追本溯源。这样,整堂课就有了基调,有了中心,有了灵魂。正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教学过程中,老师充分利用“读”这一教学手段,重点学习《示儿》,引领把握诗的节奏、韵律,充分感悟体验情感,读出诗的韵味,并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巩固,其余三首就采取了只诵读不深入理解的方式,借助多媒体及教师深情的话语对诗进行欣赏。有些内容即使不讲学生也能懂的,老师坚决不讲;只有那些虽然学生暂时不懂,但稍加点拨就能读懂的,才引导学生悟明白。剩下的时间,让学生充分地读,变化形式,读出不同语感,读出不同的理解来。
三、一种意识,让国学的经典文化渗透其中
优秀的古典诗文意蕴高远,可以培养孩子们的古典文化底蕴和优雅情怀。用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充实孩子,就是给了孩子们一把开启心智的钥匙。教学中,邵老师有意无意地把书法、绘画、音乐这些经典素材渗透、融入课堂,使学生受到多方位的熏陶,同时为接下来的诵读展示,积淀情感。在学习这几首诗时,有时配上古典音乐,有时出示一幅书法作品,如学到《书愤》时,老师相机出示了一幅草书作品。这些无疑都是传统文化的渗透。
1、秋色无远近,出门尽寒山。—李白《赠庐司户》
2、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鹧鸪天·雪照山城玉指寒》
3、巾发雪争出,镜颜朱早凋。—王安石《壬辰寒食》
4、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
5、挥毫落纸墨痕新,几点梅花最可人。—李方膺《题画梅》
6、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冯延巳《鹊踏枝·梅落繁枝千万片》
7、三春白雪归青冢,万里黄河绕黑山。—柳中庸《征怨》
8、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9、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白居易《夜雪》
10、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关键词】新课程古诗词教学
古诗词是古代圣贤智慧的结晶,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古诗词的学习贯穿了整个小学语文阶段,《语文课程标准》对不同学段的古诗词教学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那么,如何有效地进行古诗词教学呢?结合自己多年从事小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就古诗词教学谈谈笔者的一些方法:
一、 读出诗味
这里的“读”是让学生初读诗文,整体感知。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中,我一般是先让学生自由读诗文,根据拼音读准每一个字的字音,把诗句读正确,读通顺。在指导学生把诗句读通读顺的基础上,再听听老师的范读。老师抑扬顿挫的朗读对学生有很好的示范作用。然后,再采取形式多样的朗读形式,如:教师引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小组合作读等。我们都知道,古诗词大都押韵、对仗,读来朗朗上口。在经过如此这般反复朗读后,学生可以初步感受诗文的节奏和神韵,也就读出了诗味。
二、 品出诗味
品诗味可以用以下两种方法:1、品关键词句,明了诗意。古诗词离我们的现代生活相距甚远,要理解诗意,还需要教师适度的讲解。有些字词可以根据文本上的注释理解其意思,有些字词可以让学生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注释,如“举头望明月”中的“举头”换一个词,学生都知道是“抬头”的意思。再如《村居》“大儿溪东锄草,中儿房前织笼,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的“卧”,让学生想象:小儿子会怎么“卧”?课堂顿时炸开了锅:侧卧、仰卧、趴卧……一个“卧”字,把小儿子活泼调皮的形象跃然于纸上,也写出了这一家人悠然自得的幸福生活。2、品诗眼,把握诗意。在古诗词中,往往有一个“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诗眼。教学中如果抓住了这个诗眼,学生就更能品出古诗的诗味。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的“望”即是全诗的诗眼。正是这个“望”字,表现了遗民在希望—失望—希望—失望这种反复交替的情感中苦苦盼望而等不到军队到来的复杂心情。
三、 悟出诗情
“文即言情” 要理解古诗词的表面意思不难,难得是悟出诗词背后蕴含的丰富情感和艺术境界。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领悟诗情:如在学习《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时,我们可以联系陆游的其它诗作《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示儿》等,让学生深刻地感受这位六旬老人忧国忧民、壮志报国的爱国情怀;同时也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领悟诗情:如在学习《乡村四月》时,我是这样问学生的:除了“蚕桑”“插田”,你还知道什么农活?学生一一道来:锄草、松土、杀虫、采茶、喂猪、种菜……接着让学生用上这些词语也来当一当小诗人: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锄草又松土……通过仿写诗歌,从而让学生更深地体会到农民的勤劳与辛苦。
总而言之,教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要充分挖掘其深刻内涵,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古诗词的艺术魅力,从而对我国古典文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为我国古代灿烂的文化而感到无比的骄傲与自豪。
参考文献
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3、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4、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
5、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6、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7、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9、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10、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11、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过故人庄》
12、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杜甫《春夜喜雨》
13、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凉州词》
14、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王之涣《凉州词》
15、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绝句》
16、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浪淘沙》
17、无限山河泪,谁言天地宽。夏完淳《别云间》
18、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19、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20、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21、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22、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23、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4、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25、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6、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27、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28、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29、旦辞黄河去,暮宿黑山头。《木兰辞》
30、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31、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32、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33、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4、山随平野尽,江入大江流。
35、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
36、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37、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38、黄师塔前江水东,春光懒困倚微风。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39、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40、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41、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42、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43、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逋之任蜀州》
44、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45、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46、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蝶恋花》
47、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48、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浪淘沙》
49、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白居易《忆江南》
50、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51、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5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53、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5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55、寒雨连江夜人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56、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57、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8、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59、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
60、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61、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夏日绝句》
62、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63、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6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65、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66、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卢纶《塞下曲》
67、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将进酒》
68、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69、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关雎》
70、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71、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杜甫《赠花卿》
72、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73、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韩翃《寒食》
74、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白居易《观刈麦》
75、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76、蒌篙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题惠崇〈春扛晚景〉》
77、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78、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敕勒歌》
79、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
80、风劲角弓鸣,将军猎渭城。王维《观猎》
81、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题惠崇〈春江晚景〉》
82、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李商隐《无题》
83、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8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游山西村》
85、清风徐来,水波不兴。苏轼《前赤壁赋》
86、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87、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8、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89、三万里河东人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9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
“无赖”一词,现在多用来形容蛮不讲理、品行不端,很显然在“最喜小儿无赖”中不是这个意思。据考证,“无赖”在古代有可喜、可爱的含义。如果这么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就讲得通了。
像“无赖”一样,有很多词语从古到今含义发生了大变化,这类词语叫做“古今异义词”。让我们一起来看几个公式,了解古今异义词有哪些类型吧!
行=走,走=跑
这两个等式是不是让你很困惑?原来,古人要表达我们今天所指的“走路”,用的是“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中的“三人行”就是指大家一起走路,同行。而古人的“走”则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奔跑”。《宿新市徐公店》中,“儿童急走追黄蝶”的“走”不是“走路”,而是“奔跑”,试想,慢慢走哪能追上飞舞的蝴蝶呢?
在这些例子中,词语的意义“搬了家”,也就是说词义发生“转移”。词义的转移还包括感彩的变化,比方说“乖”,原来指违背、不和谐,现在指小孩听话、顺从。要是你“穿越”到古人家里作客,开口就夸主人家的孩子很“乖”,那一定会很讨人嫌的。
江
在古代许多诗文中,“江”“河”并不是随意哪一条河流,一般是特指长江、黄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这些诗词中的“江”专指长江,“河”专指黄河,后来长江和黄河的支流也被称为“江”“河”,而现在“江”“河”已经扩大为河流的通称了。
这么说来,是不是古代的“江”小于现代的“江”,古代的“河”小于现代的“河”?在这两个例子中,词语在现代的意义范围大于古代,词义发生了“扩大”。
禽>禽
看了这个公式你一定就明白了,意思是古代的“禽”含义大于现代的“禽”。没错。今天我们所说的“禽”专指鸟类。在古代词语中,“禽”是鸟兽类的总称,包括飞禽,也包括走兽。神医华佗创编的“五禽戏”,模仿的就是老虎、鹿、熊、猿猴和鸟这五种“禽”。
--《滁州西涧》唐·韦应物
2、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乌衣巷》唐·刘禹锡
3、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江南春》唐·杜牧
4、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踏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竹枝词》唐·刘禹锡
5、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秋夕》唐·杜牧
6、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赠花卿》唐·杜甫
7、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宋·林升
8、喇叭、唢呐,曲儿小,腔儿大;官船往来乱如麻,全仗你抬身价。军听了军愁,民听了民怕。哪里去辨什么真共假?眼见的吹翻了这家,吹伤了那家,只吹的水尽鹅飞罢!
--《朝天子·咏喇叭》元·王磐
9、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示儿》南宋·陆游
10、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南宋·陆游
11、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南宋·辛弃疾
12、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夏日绝句》南宋·李清照
13、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泊船瓜洲》宋·王安石
14、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唐·杜甫
15、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春夜喜雨》唐·杜甫
二、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王令《暑旱苦热》
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
四、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
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六、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七、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冯云山《咏瀑布》
八、鱼泽滩头嘶猎马,省嵬城畔看黄河。——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九、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十、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十一、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春景》
十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夜泊枫江》
十三、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赠卫八处士》
十四、锦江春*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十五、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十六、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十七、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欧阳修《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
十八、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白居易《采莲曲》
十九、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二十、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二十一、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二十二、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吴潜《水调歌头·焦山》
二十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二十四、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二十五、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二十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二十七、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二首·其
二十八、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二十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
三十、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三十一、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十二、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三十三、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三十四、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三十五、引之于山,兽不能走。吹之于水,鱼不能游。——牛殳《琵琶行》
三十六、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三十七、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
三十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三十九、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四十、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朱庭玉《天净沙·秋》
四十一、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四十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王维《桃源行》
四十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四十四、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
四十五、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四十六、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王之涣《送别》
四十七、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四十八、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春题湖上》
四十九、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崔季卿《晴江秋望》
五十、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王勃《山中》
五十一、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五十二、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五十三、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欧阳修《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
五十四、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五十五、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
五十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王维《画》
五十七、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五十八、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五十九、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郑谷《鹧鸪》
六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六十一、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张籍《成都曲》
六十二、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六十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六十四、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储光羲《江南曲四首》
六十五、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六十六、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六十七、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六十八、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杜甫《古柏行》
六十九、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
“未成曲调先有情”,我们可以用“听音乐”这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来导入课堂,以便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兴趣,同时也激发学生对乐曲意境的向往,课堂教学也因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如教学《牧童》一诗,课前先播放一段《牧童短笛》并配以画面。让学生交流:从这段音乐中感受到了什么?然后顺势引导:唐代诗人吕岩给我们留下一首不朽的诗篇,它和这段音乐一样,能给我们带来同样的感受。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回到1000多年前的唐朝,一起来感受牧童的生活。
二、反复吟诵,读出优美诗味
富有“音乐美”是古诗的特点之一,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与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诗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在古诗教学中不可或缺,它贯穿于整个课堂。我们只有用心诵读古诗,才能彰显它独特的韵味。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大多是抒情诗。而这些诗都富有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之感,诵读起来朗朗上口。读通读顺是关键的一步。因此,在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要求学生读通读顺,做到停顿正确,这就可采取范读、引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师生合作读、根据节奏读(多媒体出示古诗节奏)、配乐读、加手势吟诵等多种形式,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三、品味词句,悟出诗中意境
“意境”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它是一种感性的形象,需要感性观照和情感的体验。要想进入诗歌的意境,必须引导学生学会品味诗歌。“品”即让学生深入地对古诗进行读解和情感体验,披文入情,由浅入深,因形体味。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有的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
许多古诗词都具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意境,现在很多古诗读本中也配有插图。因为插图具有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在教学时适当地运用插图,不仅有利于对古诗词意思的理解,而且可以调动学生的想象,更深入地体会诗词的意境。执教辛弃疾的词《清平乐・村居》的过程我就是用课文插图贯穿始终,既能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又能攻克教学上的难点,其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在指导感知词的大意时,教师让学生观看插图:“你们在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因为图上已一目了然:大儿子在田里锄豆,二儿子在家门口编织鸡笼,小儿子趴在小溪边剥莲蓬,老两口正在亲热交谈着。学生就这样很轻松地获悉了词所描写的情境。
四、了解作者,触摸诗人心灵
古诗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精华,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就像一杯陈年醇香的佳酿,滋养着炎黄子孙的血脉;又如一枚磁石,凝聚吸引着民族的魂魄。但由于古诗的内容时空跨度太大,加之学生的阅历背景又太浅,学生很难与诗人心同此情、意同此理。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懂诗中人――即诗人的思想与灵魂的体现。人们常说“诗如其人”,那么,了解“其人”,也能从侧面了解其诗。这对孩子们来说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这也是学习诗词的难点。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教学过程中可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到的作者,或教师借用多媒体出示诗人的背景材料以及写作背景,这样就更能体会到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
五、拓展诗作,培养学诗兴趣
课改提出的新理念,“不能教教材,而要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教师要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古诗词距离学生遥远,有很多诗词都有当时特定的历史背景,这就要靠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在学习诗前要阅读、收集大量与本诗有关的资料,以便更好、更深地理解。在这一次次的积累中,学生的语文功底,领悟理解力才能渐渐地厚重起来。
知识目标:
通过理解、品味某些重要语句,体会作者的观点。
能力目标:
提炼并理解朱光潜先生的观点,用之于实际的文学欣赏与写作。借鉴本文的分析方法,培养求异创新的思维方式。
情感目标:
养成严谨治学的语文学习习惯,培养对汉语言文字的深厚感情。
二、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教师导入,设置问题,引入新课。
设计意图:将问题设计放在前头,并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积极思考与归纳。
教师导入:
唐朝诗人郑谷住在袁州,和尚齐己带着自己的诗作前去拜见。其中有一首《早梅诗》这样写道:“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了笑着说:“‘数枝’不能表现出‘早’意来,不如用‘一枝’好。”齐己惊讶不已,不由得提衣整装,举手加额长跪而拜。从此,文人们把郑谷看作齐己的一字之师。
设置问题:
修改前: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
修改后: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上面的诗句修改之后好在哪里?
明确:用‘一枝’能表现出“早”。
引入新课:
改动一个文字就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那么如果变换句式、语气或者增删句子内容,意义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我国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将给予我们一个全面、系统的指导。
(二)研读课文,获得新知,提升能力。
1.筛选信息
教师导入:
朱光潜先生的这篇文艺美学随笔有事例,有观点。让我们从事例入手来研读课文吧。
设置问题:请找出课文中关于“咬文嚼字”的具体例子。
学习方式:学生独立思考。
明确:
事例①:演员建议郭沫若对“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及相关例子;
事例②:王若虚对《史记》中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事例③:对“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事例④:“烟”的例子及对《惠山烹小龙团》第三、四两句的分析;
事例⑤:对“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2.探究剖析
教师导入:
那么,这些事例背后朱光潜先生到底要表达哪些观点呢?请仔细阅读课文,圈出重要的语句。
学习方式与过程:
先独立思考3分钟;
然后分组探究、讨论;
再由各学习小组选代表说说对其中一个事例的见解,其他学习小组评价。
设置问题:(1)以下句子有哪方面的不同?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相关探究:
你这奴才!
你这!你这!你这你这……大虫口里倒涎!你这你这……
明确: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是不带强烈感情的判断;“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语气坚决,感情强烈,“你这”表现出极大的愤怒和蔑视。
可以从语气、语意、句式、情感特点等方面咀嚼加以补充。
设置问题:(2)王若虚改写《史记》中李广射虎。删改后作者认为有何不妥?
明确:
这是简洁与详细的区别,导致内容强调点不同,意味不同。(品味意味)
设置问题:(3)在贾岛请教下,韩愈的“敲”是否就完全合理呢?
明确:
作者在不同的情境会有不同的情感表达。(品味情境)
设置问题:(4)①“烟”字让人产生联想,说明什么?
明确:
字有不确定意义,有直指义与联想义;
设置问题:(4)②苏轼《惠山烹小龙团》中第三、四句为何很有蕴藉?
明确:
善于运用联想意义,因而很有诗味,很有情趣。
设置问题:(5)①联想如果习惯走老路会如何呢?
设置问题:(5)②请解释“套板反应”。
明确:
易误用而生流弊,太俗,太滥而生套语。
3、领悟归纳
设置问题:(1)本文前三个事例综合说明在写作与文学欣赏中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明确:
在文字上的推敲,其实是对思想情感上的“推敲”。(或:文字与思想情感、内容与形式相互依存,改动文字,即改动了思想与意义。)
设置问题:(2)课文倒数第二段说“联想意义让人易走老路而生俗、滥的流弊”,那么我们在平时学习与训练时应注意什么?
明确:
克服“套板反应”,只有刻苦自励,推陈出新,时时求思想和语言的精练与吻合,才会达到艺术的完美。
3.迁移运用
设置问题:“在文字上的推敲,骨子里实在是思想情感上的推敲。”请同学们尝试朱光潜先生的做法,将下面几个炼字炼意的例子来推敲一番。
①2010年湖南省高中学业水平测试语文模拟卷
《沁园春·长沙》末句早期写为“曾记否,向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后改为“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由“向”变为“到”有何区别?
明确:
到中流才能击浪阻船。(或:更显作者青年时一往无前的豪迈。)
②2009年高考四川语文卷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其二)陆 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
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
南望王师又一年。
请谈谈这首诗一、四句中“入”字和“又”字的表达效果。(2分)
明确:
“入”字表现出大河奔涌,汇聚大海的生气,暗合江山统一之意。“又”即复,年复一年,尽现沦陷区百姓盼望宋军恢复中原之切与失望之深。
③学生作文评析
下面是高一学生“触动心灵的人和事”作文选段,请将其中部分内容改为有具体意象而且情感性较强的语句。
第二天,太阳还是那么毒辣。下午三点,我要回学校了,当我路过村口的砖厂时,我又看到爸爸的身影。
【关键词】爱国情感;比较教学;难点释疑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4课《古诗两首》选取的是两首经典的爱国诗篇――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陆游的《示儿》。
这两首古诗明白如话,感情饱满深厚,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之情: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之所以那样激动、欢喜,不仅仅是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国家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陆游临终作诗,不说别的家常话,而只是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对儿子没有别的嘱咐,只叮咛他们在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喜讯告诉他。这是多么深厚真挚的爱国情感啊!
在教学完这两首诗后,学生提出了一个问题:《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示儿》在表达情感方面有什么异同?学生提出的问题是本课教学的难点。如何突破这个难点呢?在教学中,我主要采取的策略是在比较中巧破难点。
[情景再现]
师:比较一下,今天我们学习的两首诗,你有什么发现?
生:这两首诗都是爱国诗,都表达了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师:对,在表达情感上是相同的。它们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呢?
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欲狂”表达爱国之情;而《示儿》是通过“悲之切”表达爱国情感的。
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中,哪些词句体会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
生:我从“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一句中感受到诗人是喜极而涕。
生:“漫卷诗书喜欲狂”是说他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读书了,一心只想着高兴的事。
生:我从“放歌”和“纵洒”中看出诗人的狂喜之情。
生:我觉得最后一句诗准确地表现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师:他为什么这样高兴?
生:因为河南河北收复了,国家又统一了。
生:因为作者可以回家了,那些流落在外的人也可以回家了,人民不用再受战乱之苦。
师:杜甫这样的心情,这种行为表现了一种什么感情?
生:表达了他强烈的爱国之情。
师:杜甫听到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之所以激动、欢喜,不仅仅是自己从此可以结束颠沛流离的生活,更主要的是因为从此国家可以重归统一,人民可以免受战乱之苦。全诗通过“喜”来表达诗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师:那么读了《示儿》一诗,你又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诗人因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伤。
生:我体会到诗人渴望恢复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师:诗人是怎样表达这一情感的呢?
生:《示儿》是诗人的临终绝笔,是通过“悲”来表达爱国之情的。
师:同是表达爱国之情,《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通过“喜”来表达,写作者听到失地收复的喜讯后极度的喜悦和急切还乡的心情;而《示儿》是通过“悲”来表达的,写作者临终前的牵挂,他所念念不忘的是没有见到“九州同”。
[教学反思]
1.比较要基于学生的需要
学习文本贵在学生能大胆质疑,学生的疑问就是我们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学生在学习中提出“两首诗在表达情感方面有什么异同”这个问题,很有价值,是教学的难点。解决这个难点,必然要将两首诗联系比较,为学生解疑提供支撑。
2.比较要基于文本感悟的需要
古诗是精华的浓缩,留下了许多的空白。这些空白既给学生学习带来难点,又同时为教师提供了拓展的空间。我们要巧妙引导学生同中求异,实现真正地理解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情感。
3.比较要注意课内课外的巧妙结合
课上由于时间的关系,我没有能够将“比较”深入一层,显得有点为“比较”而“比较”。其实,我们都知道,这两位诗人的其他爱国诗篇,如,杜甫的《春望》和《月夜》,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和《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其二)》,都值得推荐给学生阅读,进一步体会他们的爱国情思。
总之,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和陆游的《示儿》都充满了深厚的感情,都洋溢着诗人的爱国情感。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细心体味,在对比教学过程中,教师让学生大胆地将自己的意见与感悟说出来,不仅体现出了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的阅读规律,同时也进一步强化了学生的情感认同,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这两首古诗中体现出的爱国情思,更好地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实现统一。
参考文献
那么,怎样“回归”呢?笔者认为:
一、学习语用,创设情境
李吉林创设的情境教学法是通过再现或营造一定的情境,为学生提供一个学习平台,使学生在心理最佳状态下去学习,使学习变得生动有趣,从而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参与性、创造性。
王崧舟也特别强调要创设学习语用的情境。那么就整篇文章来说就要创设的是大情境,是根据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来确定这个大情境创设的感情基调。如《珍贵的教科书》讲的是革命战争年代延安小学的师生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下坚持学习,张指导员为保护教科书而英勇牺牲的经过。营造情境是激昂、深沉、严肃、庄重的,读语气缓慢的。在这种氛围学习,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教科书的珍贵,来之不易,从而对课文中为了保护教科书而付出生命的指导员怀有崇敬的心情及更加珍惜今天的生活。
就一个个环节训练点来说,就要创设训练点的小情境。小情境构成大情境,一个个训练点情境的创设才能产生整篇文章的学习、整节课的大情境。如开课、新内容的导入、朗读、说话、写话等小环节训练,都要认真创设情境。例如:王崧舟教学古诗《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创设情境引读片段:
师:“‘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你知道这‘又一年’已是多少年了吗?诗人陆游在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六十五年了。六十五年――七百八十个月,六十五年――两万三千七百三十九天啊!同学们,‘一年过去了’(指示诗句),读――”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十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师:“六十五年过去了――“
生:“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教者采用排比、层递、复现等修辞方法创设情境:漫长的时间,漫长的等待,整天以泪洗面,哭干眼泪,哭瞎眼睛,等来的总是失望。在这个情境中学生反复地层层推进式朗读,自然产生对南宋统治集团苟安误国的无限痛恨和对沦陷区人民的痛苦、失望那种悲凉的心情。
如何创设情境?借助语言来创设语言情境、以图画创设情境、以音乐创设情境、以实物或演示创设情境等。创设情境的方法很多,但不论以何种方式创设情境,我们都应以调动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兴趣,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为主要目的。让学生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才能创设高效的语文课堂!
二、学习语用,文道统一
新课标指出:“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一语道出语言文字运用的领域和语言文字运用的形式,听说读写既是形式,又是能力。以“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为主线、为核心的语文教学就要求学生诵读、背诵、积累范文的语言,学习范文的语言形式。广西专家黄亢美曾强调语文主要是学习言语形式:“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内容,而是学习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语形式。”形式语言指什么?如:字、词、句、段、篇、点的表达、字词的运用,句子的表达结构,文章的结构,作者的思路等。总之是表达的方式和方法。
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必须与理解文本的内容、表达的情感、价值取向紧密联系,相互融合。这样做,才能贯彻课标提出的“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理念,即“文道统一”。如换词训练,学生找到几个可以替换的词就认为可以了,那只能说是为换词而换词,应该继续训练,把新换的词放进句子中读,体会句子的内涵。又如品词训练,理解后应把词放在句子中读,这样,学生对文本内在的东西感悟更进一层。
三、学习语用,渗透方法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方法,方法得当就做得快,做得好。学习也是一样。有人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在未来社会里,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因此,对学生进行有关学习方法的指导是最关键的。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要求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新课标对学习方法、学习规律多次渲染、强调,达43处之多,分别在识字、阅读、自学、写作、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等方面要求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掌握语文规律。
关键词:古诗 背诵 理解 多样性方法
古诗词是中国文化典籍中引人注目的奇葩,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资源。但许多教师缺乏对其教学及背诵方法的探究,导致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也导致了小学生不能长期的记忆下来古诗词。随着古诗入选教材的增多,古诗教学及背诵方法也越来越生机勃发,并呈现出一派“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新面貌。可见,古诗词的学习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让学生学习古诗,既是传承中华文化的需要,也是学生学习语言的需要。下面本人就加强小学诗词学习提出些看法。
就学生方面而言,应该从以下方面努力:
一、 初读古诗时,学生要坚持课前预习古诗词,并要做到熟读古诗
古诗词,就其语言和内容而言,其实真的离我们的时代比较遥远。古诗词寄予着古人的思想与情感,与当今学生的生活还是有相当大的距离。仅就课堂上的那么点时间,学生是不能把整首诗全部掌握的,因此,课前预习,搜集资料、了解古诗的背景是尤为重要的。
首先,看古诗词的标题,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标题是古诗词的眼睛。透过标题,我们能够捕捉到很多信息。古诗的标题极为凝练,需要花时间才能真正理解。如果能真正做到这点,学生不仅能培养到搜集信息的能力,而且能锻炼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听说能力,同时又加深了对诗歌意境的理解和对诗歌整体感情基调的把握。
其次,要了解作者,即诗人。学生可通过各种渠道,如图书、网络等,查找、探寻诗人的生平、经历、成就,做到了解诗人。
再次,要求学生熟读古诗词。朗读是学习古诗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在读的过程中,要争取能背下来,为后面的古诗学习作好铺垫。
如果学生真的能坚持这样的学习过程,就能更好地提高学习的效率。
二、学生要精读诗词,做到了解诗意。在品词析句时,要体味诗词中的意蕴
读熟古诗词后,就开始了解诗词的意蕴了,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学生可以结合起来理解。本人比较喜欢学生自主学习诗词,老师可以提供适当的帮助。诗词其实是人类语言文化的精华,一字一句都是诗人经过斟酌得来的,有的甚至达到了完美的境界。如果我们一字一句地逐一讲解,反而会让古诗失去原本的魅力。古诗的学习,重点在于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教师不要过多地干预,一味追求标准理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理解,把握中心,体味诗情。
学生还要善运用想象。古诗词用凝练的词句造就意境、勾画形象。教师要引导学生循着诗所创造的意境和形象去想象,这样才能融入诗境,才能品悟诗情。
如《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一诗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感情沉郁。为此,在讲到“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句时,我特意播放了殷承宗的《黄河颂》。那雄浑的音乐,那黄河奔腾的壮阔景象,以及黄河边上山岳耸峙的巍峨,让学生感动。在这么一种氛围感染下,学生反复吟诵古诗,他们的情感得到了激发,朗诵的场景大气磅礴。
三、学生要做到研读诗词,进入境界,在意象中体验古诗词的内在情感
首先,学生要了解诗词的创作背景,在古诗词中,有不少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比如,李白的《赠汪伦》一诗,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一诗,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一诗,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诗人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
其次,学生要培养想象力,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和领悟,要能构想一个诗词的画面。学生在想像中要会领悟情感。古诗词教学中只有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产生移情和共鸣,让学生驱遗想象,引起联想,由此及彼,调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再现作品中的形象,才能入境悟情。
就老师方面,本人认为要做到以下方面的工作:
教师要提高自身的古诗词审美能力。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首先自己要有一桶水。”这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努力提高自己,外塑形象,内强素质。经典诗词除了语言艺术之外,还包含有其它的艺术因素,如果教师自身缺乏一定的艺术修养,很难领会到诗词作者对艺术的体验和感悟,以及由此生发的对人生的思考和认识,也就很难使学生感受到这一点。俄国作家契诃夫说:“审美情感是人特有的本性。”教师只有具备丰富的审美情感,才能展示自身的美,感受美的力量,认识美的本质,这样才能更好地把美展示在经典诗文诵读中,并带领学生去感知经典诗文的美,使学生体验到美的愉悦。
教师还应注意古诗词教学中诗词诵读方式的多样化,教师应该做到引导小学生诵读古诗词。在学生诵读经典诗文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要求和诗文的写作特点,在关键性的地方提点一下,引导学生朗读。对一些特殊的、说明问题有承接性和层次性的句、段,通过引读,能直接抒发作者与读者的真实情感。引读要求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根据教师的提纲挈领,经过思考理解,收到口诵心传的朗读效果。教师引导包括以下两种方法。
1.提示式。像记叙文一类的诗文,教师可以朗读课文每段落或句子的开头部分,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提示语句,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层次,以引导学生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