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4:3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曹操用人之道,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天下大乱、群雄逐鹿的三国大战场,曹氏集团能够平定中原,甚至一统天下,和他们的用人之道不无关系。另一方面,强极一时的曹氏集团之所以仅仅维持了二十几年即土崩瓦解,同样和他们的用人之道不无关系。一句话:得天下者,人也;失天下者,亦人也。
史书上,戏曲里,演义中,我们看到的曹操常常是阴险、奸诈、多疑的。然而,这远不是他性格的主要方面,至少加入了人为的演义:他对人才的爱惜与渴望,以及他培育人才、吸引人才的制度同样是非常突出的。为留住关羽这位超重量级人才,他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上马金,下马银,既封官,又许愿。可以说,一位领导者能够采用的一切挽留人才的办法,他都采用了。他的诚意也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后来曹军在赤壁之战后败走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使他逃过了一劫,这是后话。用人上,曹操打破豪门士族的小圈子,不论出身,唯才是举。把大批出身庶族寒门的人才罗致到自己的手下,形成了“文武并用、英雄毕力”的盛况。不仅政治人才军事人才他兼收并蓄,当时一批特立独行很难伺候的文人们,也被他吸引到自己的麾下,服服帖帖地为其服务。以“建安七子”为核心的邺下文人集团就是他一手培育起来的。在他们父子三人的大力提倡和亲身参与下,形成了盛极一时的“建安文学”。
和曹操相比,他的后继者曹丕就差得多了。他一改曹操不拘一格、唯才是举的用人良策,接受陈群的建议,确立了“九品官人之法”,使统治集团固定化。在这种体制下,形成了新的士族,扩大了社会等级隔阂。从此以后,由创业到守城,曹丕的进取心弱化多了,选才用人的视野也狭窄多了。丢掉了曹操长处的同时,曹丕却把其父性格中的弱点继承下来。并在不知不觉中把它发展到一种极致。
这在曹丕对待他兄弟们的态度上可见一斑。
曹操一生共养育25子,除曹昂早逝,曹冲短命以外,还剩下23个。曹丕继位后,立即把他们打发出京,并命令他们:不得擅留京师,不得随意行事,不得离开封地,不得互通音讯。同时,他还给每一位兄弟配备专门的监国使者,对他们的言行严加督责,稍不如意,即奏其过失,弄得兄弟们无不人人自危,如履薄冰。对生性刚毅威猛的曹彰,他不惜用毒药将其毒死。对于和他有太子之争的曹植,他更是无所不用,让曹植一生都在都郁寡欢中艰难度过。曹丕人才政策的结果,使得猛将如云、谋士如雨的曹魏集团变得门前冷落,对曹姓诸王的压制和打击,更直接地动摇了他的统治基础。最后,等到司马氏集团起而攻之,竟然不费吹灰之力,悲夫J
如果说,曹操性格的弱点是那个动荡混乱、危机四伏的社会环境造成的话,曹丕在相对稳定的背景下采取的做法,则更多地暴露了他自身性格上的嫉贤妒能和缺乏自信。
曹操被名士许劭称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足见其雄才大略,然而曹操之所以能和孙刘三分天下,除了自身的才干之外,还得益于帐下文臣武将的出谋划策。
曹操文有郭嘉、贾诩、程昱、许攸、荀攸、荀??饶笔浚?溆械湮ぁ⒗畹洹⒄帕伞⑿眈摇⒄培A、徐晃、夏侯渊等武将,曹操阵营可谓人才济济,这才使得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威镇华夏,成为“三巨头”中实力最强的一个。
那么曹操究竟凭借什么使貔貅之将、智谋之臣为自己效犬马之劳呢?笔者这里援引几个例子。曹操兵败,落荒而逃,清点残兵,损失惨重,长子曹昂与大将典韦俱战死,而曹操不哭爱子曹昂,而哭爱将典韦,并亲自祭奠典韦。曹操难道不爱子吗?且举一个后面的例子来反驳。曹操称魏王后,欲立世子。此时曹操有三子,曹彰、曹植、曹丕。曹彰好为将,每每打仗,总是披坚执锐,身先士卒,一生的愿望不过是当一个将军罢了,因此曹彰第一个被曹操从侯选接班人中剔除。而曹植、曹丕兄弟究竟选谁为接班人,曹操一直踌躇不定。曹操曾对曹植、曹丕兄弟说:“曹昂之死,乃吾之大不幸,而汝之大幸也。”说白了,就是如果曹昂在世,你们俩就没机会成为我的接班人了。而曹操不哭爱子而哭爱将,如此惜才,人才能不竭股肱之力,报知遇之恩吗?
曹操与袁绍大战于官渡,曹操听说许攸来降,高兴得跣足出营门,迎许攸。
曹操南征张绣,张绣降,曹操得钱粮、战马、布匹、人口、土地不计其数,而曹操似乎对这些不太感兴趣,而听说张绣的谋士贾诩也随张绣投降,十分高兴。曹操对贾诩说:“我得到你,比得到土地、钱粮更高兴。”
类似曹操爱才的例子还很多,不胜枚举。所举例子说明什么?说明要使人才为己所用,首先要让人才知道自己是尊重和爱惜人才的,其次才是给他以丰厚的待遇。给人才以丰厚的待遇是物质投资;而敬才、爱才和惜才,是感情投资。光有物质投资,没有感情投资,是没有用的。而我们现在的不少CEO往往只注重物质投资,而忽视了感情投资。只要你是人才,CEO们给你年薪10万、20万是不成问题的,而遇到公司的重大决策时,多数情况下还是相信亲朋好友的意见,而把人才的意见掷于一旁。当遇到公司重要职位(如财务主管)空缺,CEO们总是优先从亲信中选择。这样对待人才,倘若此时竞争对手给己方人才开出更高的薪水,己方人才会不跳槽吗?
而曹操对待人才,则是感情投资和物质投资两手都抓,两手都硬。打了胜仗,把功劳归于部下,使之能够精神振奋,再创辉煌;打了败仗,把责任归于自己,不给部下包袱,好让他们重整旗鼓。凡打胜仗,曹操把所得之物,都赐与部下,并为部下加官进爵,赏赐的比部下想要的还要多。每与重大问题与部下相商,当部下正确的意见没被采纳,而导致失败后,没有找种种理由为自己开脱,而是推心置腹,真诚的向部下检讨。这种主公,部下能不感恩戴德,不为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吗?
我们现在不少的CEO呢?生意谈成了,公司赚了,总以为那是自己高屋建瓴、高瞻远瞩,运筹于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生意没谈成,公司赔了,那是部下酒囊饭袋,IQ太低,不会办事。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曹操执法如山,执法必严。一次,曹操行军,正好路旁是麦田,曹操遂令骑兵下马步行,有纵马践踏农田者斩。骑兵都下马,手握缰绳,小心翼翼的牵马步行。而曹操却没有下马,此时,路旁有猎鹰飞起,曹操的战马一惊,踏坏了很多麦苗,曹操欲自刎,被部下拦住,遂割发掷地以谢罪。笔者还特地去查了一下,古代割发也是一种酷刑。
我们现在的不少CEO,当自己违反了为约束部下而定下的规矩,会用处罚部下的方法来处罚自己吗?还是自我原谅?或者这样想:“整个公司都是我的,我做错了,谁敢管我?”在公司内部大搞特搞古代那套“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那套,我CEO再怎么错,我都是CEO,你们员工都没法管我,你部下做错了,违反我CEO定下的规定,对不起,我可以根据情节的严重,选择是扣你薪水,还是炒你鱿鱼。
商场如战场,战场的瞬息万变亦如商场的瞬息万变。优胜劣汰是规律.企业管理必须以人为本,假使各位CEO都学习借鉴曹孟德用人之道,那破产和被兼并的企业可能就要少很多了吧!
我想,我们应该冷静地纠正自己对领导的认识。
实事求是地说,领导之所以能成为领导,多数因为他们要比别人能干一些,干得更辛苦一些,同时,更能承受一些,眼光更远一些。有些人总认为,领导能够成为领导,是由于他们的运气、他们的关系……一句话,他们会“来事”,使领导的领导“任人唯亲”,他们才当了官。
各行各业中,人品最好的、业务最精的、头脑最聪明的。不一定能当上领导,有人一生只能是一个专家。有些业务二流的、甚至三流的人,反而当了领导,这样的事不是没有,你千万不要把它当成普遍现象。不管是在通常情况下,还是在特殊情况下,登上高位的,多数还是精英或准精英。
觉得领导水平不高,来源于人们某种误解,认为领导在精神上即使不是道德风尚的楷模。在业务上也应该是样样皆精、路路皆通的“十项全能”,一旦不符合这种标准,就认为是靠关系爬上来的平庸之辈。我觉得,这是把领导太过于理想化,其实,领导不是圣人,对其也不宜求全责备。况且,领导的水平,有时恰恰不表现在技术和业务的“硬件”上,而是体现在管理与综合的“软件”中。
论耍大刀,刘备不如关羽;舞长矛,赶不上张飞;决胜千里,运筹帷幄,比不上诸葛亮,就是这么一个遇事只会哭鼻子的平庸之辈,偏偏统领手下的文臣武将,与一代奸雄曹操、江东豪杰孙权,成犄角之势,做了汉中王。
在用人之道、关系协调、任人唯贤、管理差遣等方面,刘备的确无人可比,他手下那些文臣武将,不服不行。这也许就是一些业务二流、三流的人能当领导的原因之一。
遇事不服、逆反,专门与领导作对较劲,是一种幼稚的表现。
有些事想不通,看不惯,是因为位置不同、角度不同,如果换位思考,很容易一通百通。例如,领导与下属韵不同看点:前者经常考虑的是你能为公司做些什么;后者经常考虑的是公司能够为我做些什么。想想看,如果没有公司的整体利益,个人的利益如何兑现?弄通这一点。相信你的情绪和干劲就会有所变化。
又比如,自己上班迟到,又不希望领导批评,如果别人也都如此,工作的损失,谁来担负?
又比如在发牢骚方面,一般员工总能随时随地找到同盟军,不管三七二十一,发泄一通为快。但是,当领导的就没有你那么自由,更多的时候,他还得窝在心里。自我排解。等有一天你也当了领导,才会发现,你的下属,包括原来的盟友,竟然也会对你有同样的抱怨。这时候,你才知道,原来,领导就是供员工射箭的靶子、编排的目标、发泄的渠道。这时,你才会体会到,为什么当领导的最不愿意听到的就是空发牢骚、借题发挥的议论。
实在说,当领导既是肥缺,又是一个苦差事,是块“豆饼”――上压下挤。比方说,上面要对他整个的工作进程进行考核监管,单位承担的任务指标需要他的检查督促来完成;一遇上裁人缩编,或评奖名额有限,他还得头一个做恶人,本来心里烦得不行,表面上还得装成状态良好。从这些方面看,领导真值得理解同情。
特别有胸怀、有能力、有魅力的领导,也许你一生只能碰上一两次。如果你自我疏离,觉得和领导接触多一些,怕人说是走上层路线,拍马屁,这就是你自我疏离和反应过敏的问题。
我觉得,中国的知识分子在亲近或疏离仕途方面。具有反差极强的摇摆性和两面性。遍察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出身,许多人是先走仕途,由于自身性情不宜或受谗佞之徒的挤压,官运不通,才走上孤高自傲、愤世嫉俗之路。倘若官运亨通。像王安石那样怪僻的人,也可以做到宰相的位置。千万别学以往文人的迂腐和寒酸。既别为了一己私利,设法亲近领导,也别因显示清高,故意轻视领导。应当把领导当成正常的人,过分清高并非英雄豪杰,而是一种自视过高,其中夹杂一点点自己都意识不到的野心。
民间早有“处对象”、“处朋友”之说,和领导也要“处”。不过,这个正途的“处”,少了一个礼尚往来,多了一个理解、体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