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七夕的诗句

七夕的诗句

时间:2023-05-30 09:14:35

七夕的诗句

第1篇

一.玄都五府风尘绝,碧海三山波浪深;桃实千年非易待,桑田一变已难寻。

二.别有仙居对三市,金阙银宫相向起;台前镜影伴仙娥,楼上箫声随凤史。

三.凤楼迢递绝尘埃,莺时物色正裴回;灵芝紫检参差长,仙桂丹花重叠开。

四.双童绰约时游陟,三鸟联翩报消息;尽言真侣出遨游,传道风光无限极。

五.宋玉愁空断,娇饶粉自红;歌声春草露,门掩杏花丛。

六.注口樱桃小,添眉桂叶浓;晓奁妆秀靥,夜帐减香筒。

七.钿镜飞孤鹊,江图画水荭;陂陀梳碧凤,腰袅带金虫。

八.杜若含清露,河蒲聚紫茸;月分蛾黛破,花合靥朱融。

九.发重疑盘雾,腰轻乍倚风;密书题豆蔻,隐语笑芙蓉。

十.莫锁茱萸匣,休开翡翠笼;太守仙潢族,含情七夕多。

十一.扇风生玉漏,置水写银河;阁下陈书籍,闺中曝绮罗。

十二.遥思汉武帝,青鸟几时过;二秋叶神媛,七夕望仙妃。

十三.影照河阳妓,色丽平津闱;鹊桥波里出,龙车霄外飞。

十四.露泫低珠佩,云移荐锦衣;更深黄月落,夜久靥星稀。

十五.空接灵台下,方恧辨支机;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

十六.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神光意难候,此事终蒙胧。

十七.飒然精灵合,何必秋遂通;亭亭新妆立,龙驾具曾空。

十八.世人亦为尔,祈请走儿童;称家随丰俭,白屋达公宫。

十九.膳夫翊堂殿,鸣玉凄房栊;曝衣遍天下,曳月扬微风。

二十.蛛丝小人态,曲缀瓜果中。初筵`重露,日出甘所终。

二十一.又近中元,素秋时候;月皎风高,渐凉生襟袖。

二十二.灏气澄凝,是谁清白,应此秀;味洗膏粱,才侔沈谢,三朝勋旧。

二十三.好是新来,日临连帅,化格黔黎,政归仁厚。

二十四.早祷群祠,有雨随车骤;愿与寰区,共资膏泽,岁岁称眉寿。

二十五.孝感灵泉,涓涓不绝,斟为醇酎。

二十六.坐中客。共千里.潇湘秋色。

二十七.渐万宝西成农事了,看.黄云阡陌。

二十八.乔橘洲风浪稳,岳镇耸.倚天青壁。

二十九.追前事.兴亡相续,空与山川陈迹。

三十.都会繁盛,依然似昔;聚翠羽明珠三市满,楼观涌.参差金碧。

三十一.乞巧处.家家追乐事,争要做.丰年七夕。愿明年强健,百姓欢娱,还如今日。

三十二.秋到郊原日夜凉,黍禾高下已垂黄;荷花犹有晚来香,天上佳期称七夕。

三十三.人间好景是秋光,竹洲有月可徜徉。

三十四.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三十五.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三十六.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

三十七.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三十八.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三十九.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四十.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

四十一.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

四十二.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摸素手,札札弄机杼。

四十三.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四十四.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四十五.今日云骈渡鹊桥,应非脉脉与迢迢;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

四十六.一道鹊桥横渺渺,千声玉佩过玲玲;别离还有经年客,怅望不如河鼓星。

四十七.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四十八.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第2篇

描写除夕的诗句有:

除夜

【宋】文天祥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描写春节的诗句有: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

元夕

【宋】欧阳修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5、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

端午

【唐】文秀

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

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

七夕

【唐】罗隐

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

中秋月

【宋】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第3篇

关键词:节序词 七夕 乞巧 七夕词

王国维曾经说过:“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文,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词的创作在宋代大兴,成为“一代之文学”,被宋代文士们认为是任情山水,流连光景,传情达意,怀古咏物的一种主要途径。作为一种抒情文学样式,宋词很适合表达岁时欢庆的场景。在宋词中,抒发节日的喜怒哀乐成为必不可少的主题之一,于是逐渐形成了以岁时节令为题材的重要类别——节序词。所谓节序词就是以时令节日、民俗风景为表现对象的一类词作,或抒情、或感怀、或睹物思人、或寄托遥深。

《全宋词》中的节序词数量众多,可见节日在宋人的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其中,以表现爱情为主题的七夕词更为引人注目。其感情的丰沛真挚都使我们感受到了“爱(狭义的男女之爱而非普遍的爱)”作为文学创作中永恒的主题,具有的璀璨夺目的光辉。

一、 七夕由来

在我国,农历的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七夕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它还有很多好听的名字,如女儿节、兰夜、乞巧、巧夕等。每逢七月初七,夏日的芳美还未褪尽,秋日的簌簌又为节日增添了几分清爽,空气中飘浮着果实成熟的芬香,到处都是爱情的味道,正适合爱情故事的上演。

这个爱情故事的男女主人公就是牛郎和织女。在中国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牛郎织女的故事有无数版本,而流传最广的,就是下面的这个:

勤劳纯朴的牛郎,父母双亡,被兄嫂赶出了家门,只得到了家中的一头老黄牛。在这头老黄牛的帮助下,牛郎娶了下凡的织女为妻。夫妻俩你耕田来我织布,生活过得宁静而幸福,还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后来,织女下凡的事情被王母娘娘知道了,派了天兵天将将织女抓回了天庭。老黄牛就让牛郎披着它的皮,带着两个孩子飞到了天庭去追织女。眼看就要追上织女的时候,王母娘娘从头上拔下了一个簪子,在天空中一划,就形成了一条天河,阻隔了牛郎和织女。两个有情人被无法跨越的天河所阻断,再也无法在一起,于是情人的眼泪就随着天河的水流淌起来。两个小儿女看见父母不能相见,也伤心地哭了起来。他们的哭声被玉帝听见,玉帝被他们的真情所感动,于是命喜鹊在天河两岸搭起了一座鹊桥,并允许他们每年七月初七都可以沿着鹊桥,与自己的爱人和孩子团聚。于是每年的七月初七都是牛郎织女相会的日子。

这个故事充满了重农的气息,老黄牛在故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同时,孩子在家庭中的作用也被凸显出来,这些都鲜明地反映了农业社会人们的家庭观和爱情观——男耕女织,生儿育女,充满了劳动气息和生活气息。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国古代社会里无数人的婚姻爱情模式。

古人以劳动为乐,享受着平凡而又怡然自得的生活。他们对于劳动一直持着歌颂的态度。像故事中的织女一样织得美丽的云锦,能够拥有这样的手艺是对女人“妇工”的具体要求。古代的妇女没有读书做官的权利,对她们才能的判定并不是以读书识字为标准。女红成为她们需要拥有的技能,并且成为一种美德被发扬光大。女红对于女性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出嫁前是闺中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而出嫁之后,女红的手艺优劣甚至决定了女子在夫家的地位。汉乐府诗中就有这样的展现:“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新人从门入,故人从合去。新人工织嫌,故人工织素。织嫌日一匹,织素五丈余,将嫌来比素,新人不如故”。这是一首弃妇诗,弃妇问前夫新娶的女子怎么样呢,前夫将新妇和弃妇做了一番比较,比较主要集中地女红上面。可知“妇工”对于女性而言的重要性。

再如《孔雀东南飞》中的焦母对于儿媳妇刘兰芝的不满,刘兰芝说:“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可以看出,焦母对于“织作迟”也曾经抱怨过。

正因为女红的手艺对于古代的妇女如此的重要,所以七夕节乞巧的风俗逐渐成为上至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都非常重视的活动。每年的七月初七是织女与她心爱的男子相见的日子,尘世间的女子在这一天可以向好心情的织女讨教织补的工艺,好提高自己的水平。七夕乞巧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就是“穿针引线”。据汉代刘歆《西京杂记》所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气孔针于开襟楼”,可见在汉代就已经有了七夕乞巧的风俗。宋代孟元老在其《东京梦华录?七夕》中也有这样的记载:“至初六日七日晚。贵家多结彩楼于庭。谓之乞巧楼。铺陈磨喝乐、花、瓜、酒、炙、笔、砚、针、线、或儿童裁诗。女郎呈巧。焚香列拜。谓之乞巧。妇女望月穿针”。可见,乞巧作为七夕节中的重要活动,已经形成规模,独具特色。另外宋代周密《武林旧事?乞巧》中亦有:“妇人女子,至夜对月穿针,饾饤杯盘,饮酒为乐,谓之乞巧”的记载。

二、宋代以前的七夕作品

七夕见诸于文学作品,最早是在《诗经?大雅?大东》中,其中载有:“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的诗句。着名的《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写道:“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扎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梁时刘孝威作《七夕穿针诗》:“缕乱恐风来,衫轻羞指现。故穿双眼针,特缝合欢扇”。唐时王湾亦有《闰月七日织女》:“耿耿曙河微,神仙此夜稀。今年七月闰,应得两回归”。唐代崔颢有首《七夕》更是将七夕乞巧的风俗融入诗句当中,他是这样写的:“长安城中月如练,家家此夜持针线。仙裙玉佩空自知,天上人间不相见”。可见牛郎织女的故事已经广为流传,并且已经成型。连诗人都在为牛郎织女可以相见而感到高兴。

唐诗中描写七夕风俗的诗数不胜数,内容大多围绕着牛郎织女的爱情作着诗人式的感慨。诗歌或感于二人的相爱而不相见,或借此抒发自己对于爱情的见解,或借七夕之际赞颂爱情的纯真和美好。“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天外凤凰何寂寞,世间乌鹊漫辛勤”;“通宵道意终无尽,向晓离愁已复多”;“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乌鹊桥头双扇开,年年一度过河来。莫嫌天上稀相见,尤胜人间去不回”唐人的爱情就在这欲语不得,欲罢不能中道破了心事。

七夕的风俗由来已久,无数的文人墨客都在这一天同时沉浸在爱情甜蜜而又略带伤感的爱情气氛当中。到了宋代,岁时节令体系日臻完备,节庆民俗活动愈加丰富。宋人对岁时节令的重视程度较前代尤甚。于是,作为节序词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七夕词开始在词人的笔下展现了它含情脉脉的一面。

三、宋代七夕词

中国的传统节日总是有太多沉重的文化因素,像是清明节和 端午节,然而也会有像七夕这样充满了浪漫气息的节日。可以想象,每年到了七月初七,家家户户都会在月下饮秋水,吃赤豆,交流各自对于爱情的看法。女孩子们则躲在一边穿针引线地乞巧,以求获得可以和织女媲美的女红手艺。宋代的文人在如此安逸的生活环境中,更容易生发出爱情的感慨。借着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在词中表达自己对待情感的愿望以及理想的感情世界。因此,七夕词从来都不乏浪漫和感伤的情调,这在文人骚客笔下表现的尤为明显:

皎皎牵牛河汉女,盈盈临水无由语。望断碧云空日暮。无寻处。梦回芳草生春浦。鸟散余花纷似雨。汀洲苹老香风度。明月多情来照户。但揽取。清光长送人归去。

苏轼的“皎皎牵牛河汉女,盈盈临水无由语”就是对“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的化用。伟大的词人坡在这样一个普天同庆的浪漫日子里,也不禁想起了牛郎织女的爱情传说,提笔写下了这样魂牵梦萦的词句。又如:

双针竞引双丝缕。家家尽道迎牛女。不见渡河时。空闻乌鹊飞。西南低片月。应恐云梳发。寄语问星津。谁为得巧人。

这首词以欢快的笔调写出了宋时百姓欢度七夕的场景。“家家尽道”说明七夕节在宋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尽管这个节日的女性味道更浓烈些,正因为这样,其七夕的风气流传下来,中国文人渐渐养成了某种柔弱的女性气质。这种女性气质使得词的表达更加的婉约含蓄,藏而不露,心性细致而温柔,深情一片,充满了浓情蜜意。

温情气质成为宋代词人笔下扣人心弦的力量,造就了无数动人心魄的爱情篇章。这其中最着名的便是秦观的《鹊桥仙》: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这首天人合一的词成为了千古以来吟咏爱情的绝唱。其抒情,悲哀中有欢乐,欢乐中有悲哀,悲欢离合,跌宕起伏。那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情韵兼到,风骨俱高,于黯然销魂之际笔锋陡转,流泻出欢快之意,以明朗的调子曲终人散,升华了无数情感,成为千古佳句。

谈到七夕词,柳永的《二郎神》也是不得不提的:

炎光谢。过暮雨、芳尘轻洒。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飙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

闲雅。须知此景,古今无价。运巧思、穿针楼上女,抬粉面、云鬟相亚。钿合金钗私语处,算谁在、回廊影下。愿天上人间,占得欢娱,年年今夜。

这首《二郎神》是柳永对于北宋七夕市民生活的白描,将北宋七夕的风俗尽现笔端,人物描写惟妙惟肖,至今仍然使我们如身临其境般地感受七夕节热闹的气氛。一位可爱的少女在月色中穿针引线,期望自己可以成功乞巧。好不容易穿上线了,她松了口气,没想到就在回廊的尽头,听见了金钗丝语之声,原来有人在月下定情呢!金钗成为七夕节男女恋人交换定情的信物。宋代词人曹勋也有“是向夕、穿针竞立,香霭飞浮。别有回廊影里,应钿合、钗股空留”的词句,其中亦提到金钗定情,可见七夕定情,也是乞巧之外七夕的另一个风俗。

词人与百姓不同,词人的爱情观与平民百姓的爱情观也不同。词人的温柔气质,使他们的爱情即使是无望的追求与反抗,都没有那么激烈,有的只是无可奈何,有的只是心有不甘。他们在尘世的罗网中编织着自己美好爱情的梦想,又在这种乌托邦式的梦想中越陷越深,不能自拔。他们尽全力扞卫自己心底最柔软的守候,在词作中投入了全部的执着。于是才有了欧阳修“一别经年今始见。新欢往恨知何限。天上佳期贪眷恋。良宵短。人间不合催银箭”的感慨;毛滂“下帘时。人间天上,一样风光,我与君知”的誓言;王之道“蛛丝有恨,鹊桥何处,回首又成惆怅。长江滚滚向东流,写不尽、别离情状”的叹恨;谢逸“桥横乌鹊,不负年年云外约。残漏疏钟,肠断朝霞一缕红”的脉脉深情。

七 夕词是宋词当中一道独特的风景,有着痴绝的情韵和美。它不仅使我们深入地了解了宋时的时序节令,民风民俗,更成为了无数词人抒发爱与情的途径。词人借着七夕的美丽传说,将心中那“不管天上人间,愿有情的,都成了眷属”的愿望呐喊出来。于是,今天的我们才能看到如此多优美的爱的词篇,字字句句,哀感动人。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版.

[2]黎亮、张琳琳.节令.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

[3]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版.

[4]周密.武林旧事.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5]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版.

第4篇

[摘 要]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教师要对传统的内容分析式的语文教学来一个转变,让学生学得开心、扎实。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文字 语用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01-079

一、教材分析

《乞巧》是唐代诗人林杰描写民间七夕乞巧盛况的古诗。农历七月初七夜晚,俗称“七夕”,又称“女儿节”“少女节”,是传说中隔着天河的牛郎和织女在鹊桥上相会的日子。过去,七夕的民间活动主要是乞巧。

二、教学目标

1.学会“乞”等四个生字。

2.能字正腔圆地诵读《乞巧》,感受古诗的韵律,并会背诵。

3.运用阅读资料、观察插图、展开想象等方法理解诗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渗透古诗学法,体会诗中丰富的想象。

4.适度拓展,增强语言积淀。

三、设计理念

这节课主要借助古诗这一文体,转变传统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方式,推行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学习,读读诗句,观察插图,联系注释和资料袋想想诗意。在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组成四人小组合作交流学习,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拓展思维,从而突显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主动探求知识,培养创新思维。

四、教学实录

1.出示任务:(1)请你想一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用看注释、查字典、读资料袋、看插图等方法解决;(2)理解完后,四人一小组交流、讨论。

2.生学习,师巡视。

3.交流。

师:每个组都学得很认真,讨论得很热烈。哪个组先来说说?

生1:我们组刚才查了字典,发现第一句诗中的“霄”和“宵”意思不一样。“宵”的意思是“夜”,“霄”的意思是“天空”。

师:其他组认为呢?

生2:在他们的基础上,我们组得出“今宵”就是今天晚上的意思,“碧霄”就是碧蓝的天空的意思。

师:我看到有的同学马上把有用的知识记录下来了,这个习惯真好!这两个字的意思在理解整首诗时有非常关键的作用,理解了第一行诗句的意思,理解这首诗就会比较容易。哪个组来说说看?

生3:在七夕节的晚上,人们仰望碧蓝的天空。

师:其他组有补充吗?嗯,看来大家都同意了。哪个组读懂了第二句?

生4:我们组读懂了。“牵牛织女渡河桥”是指牵牛织女在七夕节走过喜鹊搭成的桥相聚。

生5:我们组读懂了“家家乞巧望秋月”的意思,也就是每家每户都在望着秋月乞巧。

生6:我补充一下,我觉得可以理解成每家每户的女子都在望着月亮穿针乞巧。

师:你的理解与前面同学的理解有何不同?

生7:我觉得古代乞巧是女子在乞巧,乞巧的方式很多,这首诗是穿针乞巧,放进去更全面,而且与下一句诗连接得更紧凑。

生8:我们组读懂了“穿尽红丝几万条”,是穿着用几万条红丝做成的衣服的意思。

其他组纠正:是把几万条红丝穿进针里,把红丝都穿没了。

师:“穿没了”是从哪个字理解得来的?

生9:“尽”的意思应该是“没有了”。所以,这句诗的意思应该是,女子们穿了一条又一条,把很多红丝穿进针里,把红丝都穿完了。

师: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你看你们通过自学、同伴互学,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自己就能运用各种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了。现在把整首诗的意思连起来,自己再说一说。

五、教学感想

这个环节设计的主要特色是转变了学习方式,进行自主学习的课堂实践研究。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是转变学习方式,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对传统的内容分析式的语文教学来一个美丽的转身,进行自主学习的课堂研究。

第5篇

关键词:《鹊桥仙・七夕》 秦观 诗歌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资助项目”(PPZY2015A008)阶段性成果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两句广为传诵,多认为其意在二人情感深厚,所以即使不能时时厮守在一块儿也无妨。此语别出机杼,洒脱豁达,故多有欣赏称赞者。但笔者以为:从全词整体语境看,本意未必如此。两句出自秦观的《鹊桥仙・七夕》: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俞平伯先生在《唐宋词选释》中如此注解:“牛女虽一年一度,毕竟地久天长。人世虽暮暮朝朝,却百年顷刻,这里补足前片结句天上胜人间意,并用《高唐赋》字面。”[1]按此释义全词在结构上更加浑融,意思也更丰富蕴藉,这里启示一个新的想法:“天上”与“人间”二者是否存在着有深意的对照?即是否秦观原意并非旨在赞赏理想的如“天上”牛郎织女般高境界的爱情观,而是――着意在“人间”,重在突出俗世爱情的飘忽不定乃至流露出现实人生处境中的无奈。

先观全词。“鹊桥仙”词牌起初即专咏七夕牛郎织女相会事,此词正用词牌原意。另有传言此词乃秦观为一歌妓或邻村佳人所作,然不可确证,恐为后人附会。上片先交代二人相会的背景,构造出极为美好的意境为下文蓄势。“纤云弄巧”指秋天的云形状各异,又契合七夕乞巧的风俗,“飞星”此可以看作牵牛织女星,而一个“恨”字定下感情基调,下得极为有力。两短句相对,一轻一重,暗用拟人手法,传递出灵动愉悦又隐有浓重的氛围。“暗”字含艰难辛酸之感,点出二人见面不易,设有波澜。然后词人对此相会作出了极高的肯定,“金风玉露”表明时令,用李商隐《辛未七夕》诗:“恐是仙家好别离,故教迢递作佳期。由来碧落银河畔,可要金风玉露时。”极力高扬牛女一年一度相逢的珍贵,远超过凡夫俗子常日里平淡轻浮的遇合,甚至带有庄严华美的神圣感。

下片转入正面描写,再一妙对,点出“天上”这份爱情在情意的绵长与相聚的短暂间强烈的矛盾。同时这两个比喻的喻体“水”“梦”皆为极轻柔缠绵、朦胧婉约之物,描绘出相逢时难舍难分而又不得不分离的境况,与上片“金”“玉”的修饰之间构成对比,隐隐牵连出主旨。在声韵上两句也都由拉长的平声立转向急促的仄声,与内质情韵极为相配。“忍顾鹊桥归路”中“忍顾”是“不忍顾”的省略,加重了语气,翻转一层说使表达更为含蓄蕴藉。末尾句用《高唐赋》“去而辞曰:‘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阻,旦为朝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之字面。虽涵义正好相反,但人神别离的刹那时凄迷的美的意韵却是相通的,至此秦观词常有的纤美雅丽、精致工巧的特点已可体会。而该句对这份牛女间的爱情作出的总结和评价是我们讨论的重心,前已指出这里存在以“天上”为主还是以“人间”为旨的思考。貌似字面的纠缠,实则却是对全词旨意的细究。以“天上”为主,则全词的范围不会超过传统的爱情题材,盛赞一种理想爱情观的美好与高尚也只是将小情作出新意。而如落脚点在人间与天上的对照,则有对人生处境乃至生命存在本身的深刻体悟与思考在其中了。

观前人评论,多指出末两句富有新意,如:“相逢胜人间,会心之语。两情不在朝暮,破格之谈。七夕歌以双星会少别多为恨,独少游此词谓‘两情若是久长’二句,最能醒人心目”(李攀龙《草堂诗余隽》卷三眉批),“数见不鲜,说的极是”(《古今词统》卷八)。以男女离情为主题的词作毕竟以缠绵凄婉的传统风格为多数,在此背景下从表面孤立地来看末两句,确实有此效果。权且不论少游此词是否为纯粹就事论事赞扬理想的爱情观,至少确实比《满庭芳・山抹微云》中“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的格调显得洒脱些,毕竟他努力地把这种爱情境界提高了一层。但是在全词的深层语境下,这种字面上的旷达超脱就化作了自我一种极力排解却终显无奈的苦涩。纵使“金风玉露”“胜却无数”,但“归路”已经注定,有种无可扭转的悲剧美。“两情久长”与“岂在朝朝暮暮”又各自照应前句“柔情似水”与“佳期如梦”,即在上片的高扬后,下片不断陡转逆回,强作宽慰欲要扬起而终无法掩饰“忍顾鹊桥归路”的悲哀。这份理想的天上的爱情再超凡脱俗,最后仍要一再地导向分离,带有难以弥合的缺陷。陈正宏先生在《中国文学史新著》中即锐利地指出结尾两句“如果从全词的整体性考察,却不能说是个十分成功的结尾”,认为它有意无意地化解了二人分离的悲剧性,以致“最终冲淡了文学中感情的浓度”[2]。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个评价也显示出结尾感情涵义在全词整体结构下的微妙性,并不是如以往理解的那么简单明确。

如将本词与苏轼同词牌作比较,或能有更清晰直观的发现:

缑山仙子,高清云渺,不学痴牛I女。凤箫声断月明中,举手谢时人欲去。

客槎曾犯,银河波浪,尚带天风海雨。相逢一醉是前缘,风雨散、飘然何处?

――苏轼《鹊桥仙・七夕》

苏词以送别意为主,但仍引七夕牛女之事,不过开首便用《列仙传》中王子晋的典故明确指出“不学痴牛I女”,来比友人陈令举的潇洒飘逸之姿。下片继描绘一齐驰骋银河的瑰丽大胆想象之后,结尾承传统送别题材的伤感笔调:“风雨散、飘然何处?”但苏轼的这种伤感明显地被弱化,更似是思绪在转回现实后恍然醒悟的慨叹,打散融入在全词萧散飘逸的意境之中。也因此,“相逢一醉是前缘”的论调并不因后半句淡淡的哀伤似违心之语,完全是苏轼作为达观者出自内心的对宾客、对自己,抑或对人生种种如别离之类无法避免的遗憾所发出的真挚宽慰。

苏轼性格豪迈,送别题材亦不同凡常哀响,而秦观此词并不见有送别之由,至少今日来看本由七夕而作。在七夕牛郎织女如此动人的传说题材中,秦观却用“巧”“恨”“暗渡”“柔情”“忍顾鹊桥归路”等词细密勾连,将语意层层委曲回转。于是之前描述的这份感情所拥有的各种美丽特质,如“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便都只能是作为铺垫将这份美推至极致,在最后如梦般的佳期破碎时展现出极大的反差,使人更觉其中悲哀。借陈先生所说也可发现,如从全词结构意蕴的完整性上考虑,将其理解为伤感基调似更为合适。它的悲剧性过于浓重,因而无论末句如何开脱排解,终显空泛无力,好比朱淑真相应的同名词作中“牵牛织女几经秋,尚多少、离肠恨泪……何如暮暮与朝朝,更改却、年年岁岁”的疑问。关于牛女为何不能长久相守的惋惜执着地萦绕于心,秦观心目中坚贞绵长的爱情便只能极力渲染其珍贵以示不易得见,并在最后轻轻浅浅地落笔归结于爱情的品质了。

《蓼园词选》评有:“按七夕歌以双星会少别多为恨,少游此词谓两情若是久长,不在朝朝暮暮,所谓化臭腐为神奇。凡咏古题,须独出新裁,此固一定之论。少游以坐党被谪,思君臣际会之难,因托双星以写意,而慕君之念,婉恻缠绵,令人意远矣。”[3]56在肯定其新意后指出其中有“慕君之念”。虽自离骚来中国文人就有自比妾妇的传统,但在这篇歌古题的作品中如论以七夕牛郎织女事隐喻君臣的离合,窃以为是不明晰的,然而也并不能排除这首词有在爱情以外更广泛的个人遭际寄托的可能性,加之《鹊桥仙》一词尚没有明确的写作时间定论。徐培均先生在校注的《淮海居士长短句》前言里这样评价秦观:“以后随着仕途的失意,他渐渐消O起来……特别是政治上遭受打击之后,他更感到人生无望,内心充溢着忧郁和悲愁,他希望从痛苦中解脱出来,于是就用浪漫主义的手法抒写自己的情怀,表面上似乎很旷达,骨子里却更加痛苦。”[3]6秦观的仕途较为坎坷不顺,京华三年里的风光只是昙花一现,在这段短暂的得意时光之外是长期的不遇和贬谪,而他本人的性格特质更对其词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他在贬谪中所写的大量诗词都有满腔的愁怨,典型的如《踏莎行》:“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少游词可以说在总体上气格都是比较纤弱的。

前文既已指出结尾两句点睛之笔在情感上的基调并非如表面昂扬,则以往一般认为的,对理想中洒脱、重质的爱情观的赞颂之说便较显无力。作者在全词牛女爱情的评价方面情感态度上的软弱与不坚定性,其内在即显示出比天上这种理想标准更低一级的人间的爱情悲哀之处。牛女情感深长,然终是一年一度;世人可以长守,然又无法情比金坚。何况人间又焉得没有生死别离?从缺陷的理想到更加不完满的现实,这两重的矛盾无不展示出作者心境的怅惘迷离、彷徨无所归,以及涉及本体层面的对人生存状态的悲慨。其间浓重的悲凉与愁怨,很有可能是作者对现实如仕途挫折等困苦遭遇难以释怀的心结的回响。再者,诗词的妙处即在于以有限的字句传达无尽的神韵,包括在作者确定的意图之下承载后世读者的再创造。从语码及其接受角度来看,“传恨”“迢迢暗渡”等词也确实可以使文本存在合理联系暗示的成分。当不同的读者带着自身独特经历观此词,便可由其词引发出不同的指向。无论是表现无疾而终的短暂爱情,还是与友别离、独自漂泊的苦楚,甚至是君王的中道相弃,在本词中都能找到不同比重的感发的依据。

四、结语

因而对诗中“天上”“人间”两个评述对象的定位,从全诗来看并无必要将其割裂,“天上”与“人间”,牛郎织女与凡夫俗子,理想与现实,都是作者心象的显示,都统一于作者创作情绪的熔铸。本文所发现的是:在秦观细腻易感的心理特质中,此词无论是纯粹的爱情咏唱,还是复杂身世之感的并入,都有深厚的可待琢磨品味之处,并非如以往认为的仅胜在新意而已,且有所寄托的说法或更胜一筹,尽管未必要同前人一般将其旨固着在君臣之义上。种种坎坷不顺的遭际在作者丰富敏锐的内心体察后都将有所反映,尽管折射的方式、表现的情感或有所趋异(如上苏轼与秦观一词的比较即可见一斑),所反映的人生境界也或有高下之分,但对于词作本身,重要的是它们都切实地传达出作者的真情,并且表现出了艺术上的美感。另外,这样解读该词,无疑从意脉的接连、结构的精巧、意蕴的丰厚还是情感的力度都胜过以往,从而会对秦观《鹊桥仙・七夕》该词有更深一层的体悟。张炎《词源》评秦观词道:“清丽中不断意脉,咀嚼无滓,久而知味。”《四库全书总目提要》里指出:“观诗格不及苏黄,而词则情韵兼胜,在苏黄之上。”其中意味,此词可以为证。(拙作承刘嘉伟教授指导,特致谢忱!)

参考文献

[1]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116-117.

第6篇

该句的意思是从前在王谢大堂前筑巢的燕子,如今再来飞进平常百姓人家。该句出自《乌衣巷》,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收录于《全唐诗》中。

这是一首抚今吊古的诗篇是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此诗凭吊昔日东晋南京秦淮河上朱雀桥和南岸的乌衣巷的繁华鼎盛,而今野草丛生,荒凉残照,感慨沧海桑田,人生多变。

作者选取燕子寄居的主人家已经不是旧时的主人这一平常现象,使人们认识到富贵荣华难以常保,那些曾经煊赫一时的达官贵族,如过眼烟云,成为历史的陈迹。诗中没有一句议论,而是通过野草、夕阳的描写,以燕子作为盛衰兴亡的见证,巧妙地把历史和现实联系起来,引导人们去思考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含着深刻的寓意。全诗语虽极浅,味却无限。

全文是: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来源:文章屋网 )

第7篇

坡听罢不禁暗暗吃惊,因为这个谜面是从唐代大诗人柳宗元的五言绝句《江雪》一诗中的“万径人踪灭”一句化出,况且袁公济也没有说明“半句七言唐诗”究竟指3个字呢?还是指4个字,7或者指3个半字?正当坡百思不得其解时,路旁的树林中忽然飞出了一群鸟雀,叽叽喳喳地叫着向远方飞去。坡见后不觉心中一动,胸有成竹地对袁公济说道:“公济兄,我这儿也有一个谜,叫做‘雀飞人高空’,同样猜半句七言唐诗,把你那半句补齐吧!”

袁公济一听,立即哈哈大笑,连声说道:“佩服!佩服!东坡兄真乃天下奇才啊!”原来坡不仅猜出了谜底,还非常聪明地“和”了袁公济一谜,凑了一句完整的七言唐诗。

小朋友们,你能猜出这两条谜语的谜底码?它们凑成了哪一句七言唐诗呢?

又一日,坡闲着无事,就去游山踏青。他走到半山腰,看见一个小和尚眼泪汪汪地跪在一扇庙门边,不由得上前关切询问,一问才知他因不慎打碎油灯而受罚。坡看到这孩子的手上和脸上都有伤痕,心想:出家人理应慈悲为怀,怎么会对一个孩子如此狠毒?于是便人庙一探究竟。

寺中住持和尚听闻坡来庙里了,心中大喜,揣度着:天下人都仰慕坡大名,我要是能让他留下墨宝,也是为寺院增添光彩,今天这个机会万万不能错过。住持和尚见了坡,殷勤地跟在他身后百般奉承,然后便央求坡题字。

坡很厌恶那住持和尚的市侩嘴脸,本来不想为他题字的,但转念又想起小和尚还在门口跪着,于是提出要那小和尚磨墨才肯动笔,住持和尚自然是一口应允,就免了对小和尚的责罚。小和尚感激地磨好墨,坡奋笔疾书了一联:一夕化身人归去,千八凡夫一点无。住持和尚看见此联,还以为是赞誉自己德高望重,对坡千恩万谢,立刻让人将坡的字深深地凿在山门之上,以便炫耀。

坡见了,也不言语,含笑离开了。

一天,坡的好友佛印和尚云游到这里,见此联后仰天大笑。住持和尚得意地对佛印说:“这是当今东坡居士的真迹呢!”佛印笑着说:“阿弥陀佛,这是一幅字谜,难道你没猜出来么?”

住持和尚连忙追问谜底是什么,佛印说:“老僧不便直说,请取纸笔来!”住持和尚赶忙命人拿来纸笔,佛印挥毫写上两个大字,拂袖而去。

住持和尚看了佛印写下的谜底后,气得两眼直翻,差点没有昏过去。

小朋友们,你知道谜底是什么吗?

第8篇

七夕情人节表白的句子【推荐篇】1. 七夕就到,王母娘娘急电:有情人的要恩爱如初,没情人的也不要哭,正在找情人的要勇于付出,找不到情人的不要怕输。愿你运势如牛,事业如虎,爱情幸福。

2. 失去的,是那些无法弥补的惋惜。加深的,是那些与日剧增的思念。怀念的,是那过往快乐的曾经。七夕节到了,不要过于忧愁,珍惜眼前,珍惜未来。

3. 七夕七夕,喜鹊报喜,欢笑不喜,幸福不息,浪漫不息,快乐不息,美好不息,祝福不息,祝愿亲爱的朋友,爱情之火永不熄!

4. 我已办好缘份签证,领到爱情护照,将于浪漫七夕从鹊桥航空港出发,搭乘幸福航班,飞越茫茫银河,前往爱的国度。机票有两张哦,等你不见不散!

5. 乍露冷风清庭户爽,天如水玉钩遥挂。应是星娥嗟久阻,叙旧约飚轮欲驾。极目处微云暗度,耿耿银河高泻。——柳永《二郎神·炎光谢》

6.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7. 烟霄微月澹长空,银汉秋期万古同。几许欢情与离恨,年年并在此宵中。——白居易《七夕》

8. 烟外柳丝湖外水,山眉澹碧月眉黄。——清姚燮《韩庄闸舟中七夕》

9. 星桥鹊驾,经年才见,想离情别恨难穷。——李清照《行香子·七夕》

10. 向日穿针易,临风整线难。——唐祖咏《七夕》

11. 未得渡清浅,相对遥相望。——唐孟郊《七夕》

12.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唐罗隐《七夕》

13.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唐杜牧《秋夕》

14. 他乡逢七夕,旅馆益羁愁。不见穿针妇,空怀故国楼。——孟浩然《他乡七夕》

15.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范成大《鹊桥仙·七夕》

16. 伤心拍遍无人会,自掐檀痕教小伶。——明汤显祖《七夕醉答君东》

17. 桑蚕不作茧,尽夜长悬丝。——晋《七夕夜女歌》

18. 牵牛出河西,织女处其东。万古永相望,七夕谁见同。——杜甫《牵牛织女》

19.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唐杨璞《七夕》

20. 能无意酬乌鹊,惟与蜘蛛乞巧丝。——唐李商隐《辛未七夕》

七夕情人节表白的句子【经典篇】1. 莫言相见阔,天上日应殊。——唐宋之问《七夕》

2.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宋秦观《鹊桥仙》

3. 家人竟喜开妆镜,月下穿针拜九宵。——唐权德舆《七夕》

4. 当日佳期鹊误传,至今犹作断肠仙。桥成汉渚星波外,人在鸾歌凤舞前。——晏几道《鹧鸪天·七夕》

5. 在我的爱情世界里,你就是我的唯一。谁叫我爱的就是你。在没有发现的时候,我迷失了自己的方向,在你来到的时候,我找到自己的指南针!

6. 在漫漫人生的旅途上,我们差点擦肩而过,是你轻轻的拉住了我的手,真希望这双温暖的手永远牵着我!

7. 你那一瞥,像一股晶莹的泉水流注我的心头,它比诗还深远,比画还优美,恰如我生命的一个新世纪的早晨。

8. 总想找一个藉口,在遇到你的时候,捕捉你的眼神,即使是刹那的回眸,也回味许久。

9. 人生如戏,有悲有喜,更加不能缺少你!情人节,不玩花腔,不耍杂技,只是认真的传个短信给你,我爱你!

10. 爱上了你,我才领略思念的滋味分离的愁苦和妒忌的煎熬,还有那无休止的占有欲。为什么你的一举一动都让我心潮起伏?为什么我总害怕时光飞逝而无法与你终生厮守?

11. 爱加爱等于非常的爱,爱减爱等于爱的起点,爱乘爱等于无限的爱,爱除爱等于爱的唯一。或许对于你来说,我的出现只是你生命中的+=。但对于我来说,你的出现在我生命中却是+=的算式。

12. 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死相隔,不是天各一方,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爱你。

13. 总有些时候,正是为了爱,才悄悄躲开。躲开的是身影,躲不开的却是那份默默的情怀!

14. 我要让巧克力的浓香围绕你,让玫瑰花的清香萦绕你,让节日的烟花照耀你美丽的面庞,当烟花绽放的那一刻,你会在上面看到我用心为你写下的三个字“我爱你”,亲爱的,情人节快乐。

15. 最远的是山,最近的是心,隔着山水相望,不如真实地靠近,爱你,决定嫁给你!

七夕情人节表白的句子【精选篇】1. 浪漫美好的七夕佳节就要到来,愿你在七夕的月光里,邂逅爱情,抓住属于自己的幸福;牵手真情,珍惜已经拥有的缘分;再遇痴情,在爱的甜蜜里享受人生;深陷浓情,在浓浓家庭的温馨里感受快乐!愿你拥有千种好心情,万般妙风情!提前祝你七夕快乐!

2. 爱情是一场持久战,经过长期的阵地战拉锯战运动战地道战游击战,我终于明白,你是不可战胜的!我决定七夕节向你无条件投降,请接收战俘一名!

3. 把烦恼装进冰箱,冻结忧伤不出舱;把快乐融入棒棒糖,甜蜜滋味入心房;把好运化作太阳光,如意光辉变万丈;把吉祥变成树荫凉,幸福做床任你躺;夏日里,愿幸福的阳光你来收藏,美妙的心情你来存档!

4. 七夕抬头望碧霄,喜鹊双双连鹊桥;家家乞巧对秋月,无尽心思君知晓?悠悠心意短信送,浪漫祝福朋友情;愿你早日遇真爱,幸福美满过一生。七夕节快乐哦!

5. 香醇的酒,一滴就醉;美艳的花,心情陶醉;七夕的故事,传诵千年;爱你的真心,天长地久。七夕情人节,将玫瑰雕成短信,相约葡萄架下共密语。

6. 誓言总被大地见证,行动总被情人见证,友情总被朋友见证,情人节,献上温馨的短信,字字句句,淳朴厚实,目的只有一个,祝你和你的爱人情人节快乐!

7. 点点飞星传情,片片纤云弄巧。脉脉月华如练,悠悠又见鹊桥。天淡银河垂地,相思无计回避。纵然千山万里,寄我心中情语:爱你永不变!七夕愉快!

8. 七是一个奇数,需要一个你凑成偶数;夕是一天的末尾,需要一个你,与我相约黄昏后。七夕节这一天,我在鹊桥的另一边等你,不见不散!

9. 万籁俱寂七夕夜,一段深情埋心中;碧海晴空星闪烁,思念遥遥寄梦中;葡萄架下听情语,爱你无声润心脾。喜悦因你,悲伤因你,思念亦因你,这一生爱你是唯一。

10. 一辈子多久,天知道;人生路多长,地知道;比翼鸟飞多高,云知道;连理枝靠多紧,风知道;爱你有多深,我知道;祝福有多真,你知道。七夕快乐!

11. 情无长短,爱无距离,缘分总在你身边。收藏甜蜜,把握幸福,真爱永远不改变。愿你能拥有世上最真挚的爱,最浪漫的情。七夕快乐!

12. 七夕七夕:欢笑不息,幸福不息,甜蜜不息,情意不息,浪漫不息,快乐不息,美好不息,祝福不息,祝愿亲爱的朋友爱情之火永不熄!

13. 七夕情人节快到了,为维护情场稳定,国家将发布限情令,规定每个人只能拥有一个情人,凡拥有两个及以上情人的,统统征收多情税。朋友,悠着点。

第9篇

1、《暮江吟》这首诗歌的意思是:一道夕阳的残影铺陈在水面之上,在残阳余晖的照耀之下,一半的江水仍旧碧绿无比,但另一半却红的似火。我最喜欢农历九月初三的夜晚,在弯弓般的明月照耀下,露水如珍珠般晶盈剔透。

2、诗歌全文如下:

《暮江吟》作者:白居易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3、赏析:《暮江吟》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的诗作,诗歌的体裁是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的是残阳西沉,新月初升时异常美丽的景色。前两句描写的就是日暮时分,残阳西沉的画面,江面因夕阳余晖的倒映,半边碧绿,半边火红,艳丽且迷人。

后两句写的是新月东升的画面,在精巧地如同弯弓一般的月亮之下,露水就是想珍珠般晶莹。从诗中描写黄昏到月下这两个时间的跨度之下,侧面表现出诗人对于美景流连忘返,流露出诗人对这些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来源:文章屋网 )

第10篇

关键词:日本俳句;幽玄;禅悟;联系;区别

日本俳句是“世界文学中最短的格律诗之一[1]”,它的创作遵循两条基本规则,其一是一首俳句必须由十七个音组成,这十七个音按照上五、中七、下五的形式分为三节;其二是一首俳句中必须有一个季题,即与四季有关的题材。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一文说:“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2]它的意思是说,中国诗并没有因为篇幅、韵律、平仄等要求而陷入困境,反而成就了它自身的篇幅、韵律和平仄等美感,承载了特定的中国的诗意。日本俳句的兴起与发展其实和这个道理如出一辙,十七个音和季题的限定承载了特定的日本的诗心,使它有了从“有限”中生出“无限”的可能,推动了它“幽玄”美和“禅悟”境界的形成与发展。

在产生源头上,“幽玄”美和“禅悟”境界皆是感发于物,因物生情,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幽玄”所生之情在“物”上,而“禅悟”所生之情在“心”内,是超然于物外的。在生成意境上,“幽玄”美和“禅悟”境界都实现了物我一体,相生相融,两者的不同点在于,“幽玄”的“物我一体”是物我两在而融于一体,而“禅悟”的“物我一体”则是物我相融而两忘,前者是物在,我在,后者是忘物,忘我,因不执著一切而超越时代、社会具有了最高价值的存在,获得一种“闲寂”。

一、比较俳句中“幽玄”与“禅悟”的必要性

根据中日众多前辈学者们的调查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关于“幽玄”这个词的出典问题,学界已经有了共通的结论:首先,“‘幽玄’这个词,最初是佛教学者用来表达‘佛法深奥’的意思的”[3];其次,“老庄哲学又用这个词来表达与‘佛法深奥’同样的意味,尤其是老子的‘玄’”[4]。在佛教典籍中,“幽玄”主要表示幽深冥暗,难以捕捉的意思;在老庄哲学思想中,“幽玄”的意义主要在于“玄”字上,“幽”是“玄”的修饰语,“玄”字指黑色、天色,有“幽远”之意,因此它深奥幽远、难以尽知,在这个意义上添加一个“幽”字,称为“幽玄”[5]。

禅宗最早是作为佛教一派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之后,它与中国传统的老庄以及儒家等思想合流而逐渐发展成为一支独具中国特色的佛教派别。它的秉性是由内而不是从外在去把握生命,如果说“禅”有思想或理念的话,那么就是非“悟”莫属,“没有‘悟’,就没有‘禅’[6]”。禅悟是一种依赖于直觉的理解方法,在心理学上是对“无意识”的意识,它是基于“东方式的‘穷尽而通’[7]”的真理的。

比较“幽玄”和“禅悟”的产生与发展,我们可以知道,它们都与佛教有着非常密切的渊源关系,同时,它们又都包含着老庄哲学的精神内涵,简言之就是,它们有着相同的哲学和宗教内涵。基于此,我们对它们的比较,区分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行为才有了可行的方向、意义与价值。

俳句发源于和歌。平安朝以后,和歌发展成为短连歌,平安朝末期、镰仓时代初期,短连歌发展成为长连歌,至室町时代又发展成为俳谐连歌,俳谐连歌的发句(第一句)即是最早的俳句。俳句作为文学形式出现,至今不过四百余年,最初的俳句都被称为“发句”,明治维新以后,正冈子规提倡俳坛革新,力主使用俳句这一名称,“由于当时子规派俳句风靡天下,流风所及,‘俳句’一词遂被普遍采用[8]”。

“俳谐原本是机智的应答,有意识地对和歌、连歌进行戏谑性的模仿,以滑稽直率,甚至不惜流于卑俗的方式表现庶民的现实生活”[9],那些多是游戏之作,缺少文学欣赏价值。到了江户时代,松尾芭蕉对俳谐进行革新,把俳谐变成真正表现自己内心生活的形式。通过俳谐表现汉诗、和歌、连歌等无法表现的美学情趣,创造出一种抒情诗般的俳谐美,并创立了使俳谐获得更高、更深层次的“风雅之道”的闲寂俳谐理论,从而使俳谐走上真正的艺术道路,进入文学艺术的殿堂,开创了俳谐的黄金时代,使俳谐成为一种独具日本特色的文学成就。

俳句对十七音和季题即季节主题的严格要求,决定了它若想取得其自身的艺术特色,实现其自身的艺术价值,就必须抛弃宏大的艺术境界,转而专注于自然、生活中的小片段、小场景描写,专注于深化这些片段、场景所蕴含的思想、哲理,即发掘并表现“花中的世界”、“草中的菩提”。在这种情况下,俳句就必然会形成重意象、贵含蓄、言简意赅的语言风格,而日本俳句的这种深层意识的活跃,则能够有效地使思维突破语言、物象的约束,获得一种小中见大、意蕴深远的“幽玄”美与“禅悟”境界。

从一定意义上来讲,俳句中的“幽玄”美学和“禅悟”境界均离不开“一花一世界,一草一菩提”这种思想和哲理,它们二者相辅相成,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然而,若不加区分地把这两者等同起来,则又忽略了它们之间的细微的不同,这不仅会误导我们对“幽玄”和“禅悟”的认识,也有碍于我们对俳句的欣赏和理解。所以,不论是从“幽玄”与“禅悟”本身存在的异同出发,还是从我们要深入细致地理解俳句出发,比较俳句中的“幽玄”与“禅悟”的异同都显得非常有必要。

二、从产生源头辨析“幽玄”与“禅悟”

有的评论家认为,一切伟大的艺术品中都体现着幽玄,幽玄就是对变化的世界中永恒事物的瞥视,就是对实在秘密的洞察[10];铃木大拙说,禅悟“带有一种特别的佛教色彩,它的作用,就是发现同生命的神秘及事物的实在相关的佛教真理[11]”。从这两种观点中,我们可以看出,“幽玄”和“禅悟”都将目光投射到实在的事物之上,从事物的实在中瞥视出生命的神秘,瞥视出“永恒”的神秘。这种对外物的洞察而使内心有所得的同一的模式,正说明了“幽玄”与“禅悟”二者共同的产生源头——感发于物,因物生情。

不过,同样都是“永恒”,却是不一样的“永恒”。“幽玄”所生发的“永恒”在“物”上,是“物”的“永恒”或“物”的某一特性如美、宁静、朦胧、易逝甚至残缺等的“永恒”,是实在的永恒;禅悟所生发的“永恒”在“心”内,是生之于“物”却又超然于“物”的思想、认识的“永恒”,如人生观、世界观等,是真理的永恒。下面,我们以与谢芜村的《春景》为例进行辨析:

遍野菜花黄,东有新月西夕阳。[12]

这首俳句摄取的是天地运行中的某个瞬间的景象。极目远眺,漫山遍野都是一望无际的金黄色的菜花,作者身处其中,欣赏着这秀美而又壮美的景致之时,发现东边一轮新月正在升起,西边的夕阳正缓慢落下。天地浩淼,日月运行,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这是一幅视野十分广阔的画面。在这画面之中,我们和作者一样,一开始是沉浸于遍野的黄花之中,沉浸于黄花与新月、夕阳相互映衬所构成的美景之中,可是,却于欣赏之时突然意识到了斗转星移,意识到了时间的流动……菜花与新月、夕阳构图时的静美与日月如梭的时光流逝形成了不动声色的对照,这正暗合了题目的“春景”之意。

乍一看去,这首俳句只是物的陈列——“遍野的黄花”、“东升的新月”、“西沉的夕阳”,然而,我们必须透过这些物象认识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作者身处这些物象之中,瞬间的所见实际上早已引发了瞬间的所感,感发于物,因物生情。也正是因为作者面对这些物象有所感,所以这些物象才由孤立的点连缀成线,联结成片,揭示出时光所创造出来的美与时光在某一刻和谐共生但两者之间又存在着根本的不可调和的矛盾的现实,意蕴深远,幽深玄妙。菜花与新月、夕阳在相互映衬中达到了美的极致,而新月、夕阳又时刻暗示了这种美的流逝,于是,关于这种美的矛盾与悖论就产生了。“幽玄”美学正是通过这种矛盾和悖论展现出来,这种展现正依靠于“菜花”、“新月”、“夕阳”这样的物象或者另外一些物象。

美的产生与逝去的不可捉摸又让人联想起人生的不可捉摸,其幽深玄奥之意顿生。禅悟则不一样,中国古人讲为人治学的三种境界,第一境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第二境为“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第三境为“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如果说在《春景》中“幽玄”美属于第二境的话,那么,“禅悟”境界则是它的第三境,那显然是更高一层的境界。“幽玄”美是自然之景经过我们的内心深化的产物,禅悟则是自然之景经过我们的内心深化然后又还原其本真的产物,它不拘泥于心,它已经从心中走出,走出之后,美产生与逝去的不可捉摸没了,幽深玄奥也没了,菜花还是菜花,新月还是新月,夕阳还是夕阳,一切有的,无的,都回归生命的本真,由最初的交流变为最后心照不宣的静默。这正是“禅悟”的境界,也正是“禅悟”高于“幽玄”之所在。

三、从生成意境辨析“幽玄”与“禅悟”

立足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幽玄”与“禅悟”的基本出发点,俳句对季题的严格要求,实际上将其自身的“幽玄”与“禅悟”主要定格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之上。从心的感受出发去洞察自然,于是产生了“幽玄”与“禅悟”相似的“物我一体”的境界,然而,“幽玄”与“禅悟”的生成境界同也同在“物我一体”上,异也异在“物我一体”上——相同点在于,从自然现象中探照出人及人生的本质,人与自然就在这一本质上实现了一体化,即达到了“物我一体”的境界;不同点在于,“幽玄”的“物我一体”是物与我的对照,物在,人在,而“禅悟”的“物我一体”是物我两忘,忘物,忘我。下面,我们以松尾芭蕉的《古池》为例进行辨析:

古池呀,青蛙跳入水声响。(林林译)[13]

这首俳句是芭蕉非常有名的代表作之一,“是芭蕉给十七世纪日本排坛敲响的头一声革新之钟”[14]。草庵旁有一口古池,一只青蛙跳入水中,响起了刹那间的水声,响声过后,四周重又归于宁静。诗中对自然现象的表现方式十分平淡,但是,正是在这平淡的自然中蕴含着不平凡的哲理。一个“古”字,意味着时间的古老,而青蛙却是在现在的某一时刻跳入水中的,响声产生之后,又有了未来这里不可知的宁静或另外一声响——这样,过去、现在、未来就在某一瞬间具有了绝对的“同一性”,一种幽深神秘的时空观由此产生。池水本是静止的,却因为青蛙的跳入产生了波澜,发出了声响,于是,我们领悟到了静止中所包含的千变万化的运动,领悟到了世界的运动的本质。

青蛙跳入水中是一个媒介手段。古池是“过去”的凝结,具有幽深的神秘;青蛙跳入水中是“现在”的活动,具有蓬勃的活力,“二者在这里相撞,水声扑通一响,是时空撞击的声音[15]”。这一声即是这首俳句的“诗眼”,它打破了千古的沉默,打破了静止的世界,大自然的生命律动仿佛就涌动在这一声水响之中,这一声水响即是大自然的声音,它渗透到作者的心灵之中,两相交融,彼此呼应,制造出一种“幽幻”的深邃意境。这即是俳句中“幽玄”所生成的物我两忘的境界的表现。

铃木大拙先生在《禅与日本文化》一书中记录了关于芭蕉作这首俳句的一个传说[16]:

芭蕉一直跟禅师佛顶和尚学习参禅,有一天,和尚来拜访他,问道:

“今日作么生?”

芭蕉答道:“雨过青苔湿。”

和尚又问:“青苔未生时佛法如何?”

芭蕉答道:“青蛙入水泼剌响。”

佛顶问“青苔未生时佛法如何”,其实就是在问“世界存在之前有什么存在”,佛顶与芭蕉之间谈的并不是什么“下雨”、“生青苔”或“青蛙入水”的问题,而是万物创生以前的宇宙面貌,这是一种没有时间的时间,是一种无意识的意识,是一个近乎于“空”的概念,芭蕉的“青蛙入水泼剌响”,正是这种“空”的观念的表现。青蛙入水的声音被幻化成从无声到有声,再回归无声的过程,归于无声显然是作者禅意的体现。作者领悟到,无常是自然的开始,是自然的过程,也是自然的终结,一声水响之后,一切又化入“无”的世界。此句中既有我也无我,“作者在与客观对象融为一体的同时,也已经遁入禅寂空境[17]”,在物我一体中实现了物我两忘,忘物,忘我。这即是俳句中“禅悟”所生成的物我两忘的境界的表现。

四、总结

“幽玄”美和“禅悟”境界共同存在于俳句之中,两者都是从人的内心出发,立足于对外部世界的观照,属于一种形而上学的概念,也许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才容易造成人们的混淆。本文首先分析了区分这两者的必要性,然后从产生源头和生成意境这两方面具体分析了这两者的异同,旨在更好地理解、把握这两者。同时,笔者也相信,俳句中“幽玄”与“禅悟”之间的异同并不止存在于产生源头和生成意境这两方面上,在以后的学习和研究中,笔者将会再接再厉,继续发现和探寻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

参考文献:

[1]彭恩华:《日本俳句史》,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

[2]钱钟书:《钱钟书集·人生边上的边上·谈中国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

[3][日]能势朝次,大西克礼:《日本幽玄》,王向远编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

[4][日]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陶刚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

[5]郑民钦:《俳句的魅力——日本名句赏析》,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

[6]李东军:《幽玄研究——中国古代诗学视域下的日本中世文学》,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

[7]叶渭渠,唐月梅:《物哀与幽玄——日本人的美意识》,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注释:

[1]彭恩华:《日本俳句史·引言》,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1页。

[2]钱钟书:《钱钟书集·人生边上的边上·谈中国诗》,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版,第163页。

[3][日]能势朝次,大西克礼:《日本幽玄》,王向远编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第9页。

[4]同上。

[5][日]能势朝次,大西克礼:《日本幽玄》,王向远编译,长春:吉林出版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11年,第16页。

[6][日]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陶刚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46页。

[7][日]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陶刚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56页。

[8]彭恩华:《日本俳句史·引言》,上海:学林出版社,2004年版,第3页。

[9]郑民钦:《俳句的魅力——日本名句赏析》,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第1页。

[10][日]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陶刚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49页。

[11][日]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陶刚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49页。

[12]引自郑民钦:《俳句的魅力——日本名句赏析》,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第38页。

[13]引自郑民钦:《俳句的魅力——日本名句赏析》,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第11页。

[14][日]铃木大拙:《禅与日本文化》,陶刚译,北京:北京三联书店,1989年版,第163页。

[15]郑民钦:《俳句的魅力——日本名句赏析》,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年版,第12页。

第11篇

2012年浙江卷、江西卷,2010年天津卷、湖北卷,2009年湖南卷,2007年湖北卷均涉及思想情感比较鉴赏题。

应考锦囊

提问方式:

两首诗寄寓的思想感情有何异同?

答题步骤:

首先结合注解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了解作者的生平境遇、思想倾向以及诗作的时代背景;然后从诗作中找出感情的具体载体(意象情节)及其关键词语;再后分层分句对比分析,挖掘蕴含的情感,辨析其情感的异同。

答题范式:

两首诗通过(或分别通过)( )的形象(或情景)的描写,寄托了(或分别寄托了)( )的思想感情。

现场练习

鹊桥仙·七夕

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 相逢草草,争①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注〕①争:怎。

对于牛郎织女鹊桥相会,此词说“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而秦观说“两情若是长久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请简要分析二者所表达的感情侧重点有何不同。(4分)

(2010年湖北卷)

答案解析:

本题考查比较鉴赏诗歌作者的情感、态度,由于两词作者的出发点和对待爱情的观点不尽相同,因此两作者的情感迥异。理解了诗句含义不难作答。“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是说一年的别离,相逢仅只七夕这一刻,旧愁何其深重,新欢又何其深重有限。不仅如此,旧愁未销,反载了难以负荷的新恨归去。年年岁岁,七夕似乎相同。可岁岁年年,感情其实不同。作者感情悲伤,认为见面的欢喜抵不上原来的离愁,随着离别又添了新的离别的悲伤,感情侧重于相见前后的悲伤,只看到了消极的方面。秦词写深沉的爱情,认为只要是心中感情长久,就不在乎是否在形式上的日夜相守,是对离别人的劝慰,侧重于表现情感之深,态度积极。由此答案确定为:范词强调别离的旧愁与新愁(1分),旧愁未去,新愁又添,虽有新欢,却不抵思念愁苦(1分)。秦词强调感情的坚贞与长久(1分),虽然相逢短暂,但只要感情真挚,不在乎朝暮厮守(1分)。

强化训练

峡口送友人

司空曙

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

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故人。

送蜀客

雍 陶

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

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

第12篇

一.挖掘意境,引发联想想象

“意境”即是指意与境、情与景、心与物的交融与统一。鉴赏古典诗词,关键要会挖掘其意境。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景物只有融入感情,才有生命;感情只有景物附丽,才有依托。如王昌龄的《从军行七首》(其二):“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此诗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不尽“边愁”。结句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无限的乡愁,壮志难酬的忧怨,对祖国山川的深沉的爱等等。一下子涌了上来。

联想与想象是诗歌鉴赏中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没有想象就没有诗歌。如李清照的《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有人认为这首词“短幅中藏无数曲折”,就是作者省略了一些引发读者想象的情节:词人为什么嗜酒,竟至一夜之后,残酒还未消尽?酒醒之后作者并未起身去花园,那么她又是怎样的情态?急切地询问了一些什么?这些问题都应通过想象,才能身临其境地感受到诗人的慵懒情态,窥见诗人惜春的心情。

二.抓住意象,反复揣摩意象

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抓住意象并反复揣摩、体味意象,是顺利进入诗歌意境的关键。晏殊的《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这首词用坠落的夕阳、无声的落花、寻旧垒的归燕几个意象,就使读者体会到词人对人事变迁的无比惆怅之情。天气、亭台与去年毫无二致,可是人事已非;夕阳虽好,终要沉没,燕子虽回,只是似曾识得!花只有落去,园只能独自徘徊,好不惆怅!

三.斟酌词句,提高审美水平

诗歌是语言的艺术,是作者的情感体验,渗透着诗人崇高的审美理想和新颖的审美情趣。

(一)真情美:艺术中的情要真,真情才能铸真景。李后主的《虞美人》:“春花秋月”年华多美好,作者却殷切企盼它早日“了”却;小楼“东风”带来春天的信息,却反而引起作者“不堪回首”的嗟叹,因为它们都勾起了作者物是人非的惆怅,映衬出囚居异邦之愁,描绘出他阶下囚的心境。结句以水喻愁含蓄地显示出愁思的长流不断,无穷无尽。许多人喜爱李后主的这首词,主要原因就是被词中的深沉真挚的情感打动了。

(二)音乐美:“诗”向来是与“歌”并称的,一直以来就和音乐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李清照的《声声慢》连用七对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诗人内在情感的流动。这首词之所以受到人们的喜爱,最重要的是因为这优美的节奏和音乐旋律恰当而又充分地表现诗人孤独、空虚、悲苦、凄凉的精神状态,读来令人回味悠长。

四.重视吟诵,仔细品赏体味

刘勰说得好:“观千剑而后识器,操千曲而后晓声。”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的诵读,往往能先声夺人,使人从听觉情感上受到感染,达到“言若出于吾之口,意若出于吾之心”的境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词句通俗易懂,把本来没有必然联系的自然事物,通过高度艺术概括组成一幅极其凄凉的清秋逆旅图,让读者体会到作者那股浓浓的思乡之愁,通过多次品读,给人以深刻的艺术感染。再如《琵琶行》,全诗基本上节奏都要求舒缓、深沉,但对于琵琶演奏的一段,只有扣合琵琶旋律的抑扬变化,读得缓急有度,才能体会出音乐回肠荡气的魅力,令人感叹琵琶女的技艺高超。总之,吟诵是一种能够触发读者的情绪,进入并体会诗歌情境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