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祖国的诗歌

描写祖国的诗歌

时间:2023-05-30 09:14:3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祖国的诗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写祖国的诗歌

第1篇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

一、通过朗读,感受诗歌的韵律

众所周知,古诗对仗工整、平仄有律,具有独特的节奏美和音律美。对于不同的诗歌选择不同的诵读形式,往往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杜甫的《绝句》时,我引导学生边读边找诗中互相对应的字眼,学生很快找到了:“两个”对“一行”,“黄鹂”对“白鹭”,“鸣翠柳”对“上青天”,“窗含”对“门泊”,“东吴”对“西岭”,“千秋雪”对“万里船”。他们还知道了这些字眼像对联一样词性相对,读起来朗朗上口,十分容易记忆。于是,整首诗就在学生自娱自乐式的你一言、我一答的朗读中渐渐熟悉起来。他们在朗读中,知道了诗歌描写的是春天来临时一派生机勃勃,热闹中蕴藏着宁静的景象。此时,我又及时配上音乐,加以适时的解说,学生便像唱儿歌似地将诗歌顺溜地朗诵并背诵起来。在有节奏的朗读中,诗歌所描绘的这种自然景物的蓬勃向上、和谐之美,也在学生脑海中有了初步的印象,让学生随着诗人的脚步去欣赏那时空悠远的诗中情。

二、揣摩字词,品味诗歌的意境

教学时老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揣摩、品味那些关键字词,有利于准确把握全诗的情感或意境。李白的《独坐敬亭山》,全诗只用了二十个字,就把我们带到一个幽静孤寂的境地。教学时,我让学生朗读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引导学生品析“尽”“闲”这两个字,再去读一读“高飞尽”“独去闲”,就发现前二句看似写眼前之景,其实把孤独之感写尽了。而诗人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学生在品词赏句后体会到这首平淡恬静的诗之所以如此动人,就在于诗人以“静”作为全诗的血脉,巧妙地抓住了几个重点字,将思想感情与自然景物的高度融合而创造出来“寂静”的境界。

三、借助想象与联想,体会诗歌描绘的情境

胡令能的《小儿垂钓》寥寥数笔,用白描的手法,将一“垂钓”小童的认真、趣态,描绘得惟妙惟肖。教学时,我让学生读后想象小儿遇到路人问路时“遥招手”的情境以及接下去可能发生的事情。学生兴趣大增:有的说小儿听到有人询问,紧张得连连摆手,生怕惊跑了鱼儿;有的说小儿用手指指钓鱼竿,撅起小嘴,十指放在嘴边——“嘘”,告诉路人不要发出声音;有的意犹未尽,干脆和伙伴表演了起来……一幅小儿垂钓的景象,被他们描述得有声有色,让人自然而然地就体会到那乐趣横生的动人情境。

四、多样整合,将诗歌渗透到日常教学中

小学阶段的古诗词教学,除了让学生感受古诗词本身所蕴含的美,陶冶情操外,要让学生真正喜欢,还需要细水长流,对诗词多样整合,让其有用武之地。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将古诗词教学渗透到学生每一天的学习生活中。如每节语文课前3~5分钟,安排学生诵读古诗,每日评选“最佳诵读小明星”;每周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词,进行古诗配画并展示评奖;每月将学生学习古诗词的收获汇报给家长……平时,我还注重系列性导学,如学习了《村居》后,让学生搜集描写春天的古诗,进行“春之韵”古诗竞赛;学习了《望天门山》后,搜集描写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歌,开展“跟着诗歌游祖国”的快乐之旅;学习了白居易、王维等诗人的诗歌之后,搜集这些诗人的其他诗歌,组织“展示诗人才华”的诗歌朗诵会,鼓励学生作文时运用名诗佳句……一系列的整合活动,让孩子们体会到古诗的独特魅力,使古诗词学习不再孤助无援,同时,也让他们充分享受到了古诗词带给自己的成功感和乐趣。

五、联系生活实际,学以致用

第2篇

【关键词】诗歌教学 反复朗读 掌握特点 因类施教

诗歌用精炼、形象、富有节奏感和音乐没的语言创造出独特感人的意境,来集中反映现实生活,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诗中的意境、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能启发读者的遐想,学生通过领悟其中丰富的内容、真挚的感情,能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发展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能力。现就怎样抓好语文课的诗歌教学,谈谈本人的拙见:

1.反复朗读,掌握诗歌的特点。真挚的情感,丰富的想象,凝练的语言,音韵和谐是诗歌共同的特点,教学时应把这些特点通过反复朗读来展示。

1.1 通过朗读领会诗的语言。诗歌的感_人魅力,造词造句之妙都能从朗读中表现出来,诗人为了语言精炼,反复推敲。如僧敲月下门的“敲”,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特别是诗篇中的关键词,往往包含极丰富的意义。如《咏梅》词中的“犹有花枝俏”的“俏”,除了表面“秀丽、挺拔”的意思,更显示“自豪”的美感。

1.2 通过朗读,掌握诗歌的表现方法。作者为加强诗歌的感染力,常常采用多种多样的表现方法。如,比兴、夸张、拟人、象征等。在诗歌教学中,指导学生理解诗歌的表现方法。不单是哪些诗句是比兴,哪些是直抒胸臆,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借助对表现方法的理解,领会写作特点,如李白《秋浦歌》中有“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运用夸张手法展现诗人的绵延无绝的愁思,甚为形象:又如李白《行路难》中有“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诗人用“冰塞川”及“雪满山”来喻自己前面路途难险,荆棘丛生,令人容易透析其心境,因此,抓住某些诗歌运用一些手法,容易体会其诗歌表露的情感。

1.3 通过朗读领会诗的意境。诗的意境是指描绘的具体生活画面,以及蕴含在情景和画面中的思想感情和深刻意义。离开了形象,便难以领会诗的意境。如《,你在哪里?》,全诗在广阔的天地里以急切寻找为线索,展开诗的构思,创造出一个辽阔深沉的意境。反复朗读、随着诗人的呼唤,走遍祖国大地,同诗人一起呼喊“”

2.根据不同类型的诗歌,采用不同分析方法。诗歌虽有共同之处,但也有个性,对不同类诗歌应采用同分析方法。

2.1 寓情于景的诗歌:应分析景物入手,使景物的形象再现,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领会诗人抒发的思想感情,激起共鸣。例如李白的《望天门山》头两句写“天门”断开,江水穿过其间,奔腾东流折而北去的壮阔画面。一开一回写出了山形水势的特点,后两句下面写天门山的景物,相对出“静态动写”,“日边来”联想奇特:碧水、青山、红日、白帆色彩绚丽,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溶于景物之中,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和对祖国山河的无比热爱、

2.2 情景交融的诗歌:诗人把写景与抒情交织融汇在一起分析时,须把写景部分与写意部分有机的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王之涣《登鹳鹊楼》前两句写景,描绘了登鹳鹊楼时所见到山河壮丽景色,感觉到黄河奔流雄伟气势和诗人广阔胸怀,后两句,不仅表达了诗人准备登高远跳的兴致和感受。而且揭示一个深刻的哲理:要高瞻远瞩、永不自满、积极向上、不断登攀,全诗描写了登高望远的情景和诗人积极向上的情怀。

第3篇

[关键词]诗歌鉴赏备考策略解题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5)040031

诗歌鉴赏是近几年高考语文试卷中必考的考点。但从学生平时模拟测试及高考的得分情况来看,都不怎么理想。考题赋分6~8分,学生得到的分数大多在4分左右。针对这种情况,笔者根据几年来带毕业班备考总结出来的一些经验,提出以下几点备考复习建议,希望能给高三备考教师做一点参考。

一、 吃透《考纲》,弄清诗歌鉴赏题规定考查的内容及选材特点

《考纲》规定:(一)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二)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选材方面:1.篇幅短小;2.语言内容浅易。

弄清了这一点,就可以从浩如烟海的诗歌中缩小复习的范围。诗歌方面,篇幅太长可以排除,只选择唐诗中的律诗和绝句即可;内容深奥晦涩的宋诗也基本可以排除(文化较发达且自主命题的省市除外);宋词元曲也是内容浅易、篇幅短小的。题材方面主要有咏史咏物、山水田园、边塞生活;抒发的思想感情无非是建功报国、思乡怀人、忧国伤时等。

二、掌握诗歌鉴赏必备的一些术语

在答题过程中,是否运用鉴赏术语,也就是是否“说行话”,往往可以衡量出一个人鉴赏水平的高低,也是高考诗歌鉴赏题得分高低之所在。诗歌鉴赏中的形象(文学形象)包括作品中的人物、栩栩如生的自然图画。语言(文学语言)包括基本义和深层义,语言风格的术语主要有:平淡、工丽、直率、委婉、自然、清幽、雄奇、奔放、悲慨、洗练、明快、朦胧、沉郁、飘逸等。表达技巧包括:结构、表达方式及表现手法。结构方面的术语有:线索、顺序、过渡、照应。表达方式方面的术语有: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修辞手法有:比喻、比拟、夸张、对比、排比等。表现手法有:抑扬、点面、虚实、动静结合、借古讽今、对比映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象征烘托、用典等。诗歌中常见的塑造形象的方法主要有:细节刻画、烘托、对比衬托、比兴手法。抒情方式主要有:抒情主人公直抒胸臆、情景交融、寓事于情等。

要概括思想内容,必先分析形象,要分析形象,必先分析语言及表达技巧,所以将这些术语烂熟于心是非常必要的。

三、搜集整理掌握意象语言及寓意

柳、杨柳、折柳――离别惜远;芳草――离恨;芭蕉、梧桐――孤独忧愁、离情别绪;梅花、、蝉――高洁品格;竹、松、柏――坚韧、孤直;杜鹃――哀怨、悲苦、乡愁;猿啼――哀伤;乌鸦――衰败荒凉;蟋蟀――怀念征人;大雁、青鸟――传书信使、离人思绪;喜鹊――喜讯;白云、明月――孤冷凄清、高洁美好、思乡念亲;南浦、长亭、灞陵――送别之地;羌笛、胡笳――凄切;哀鸿――哀伤悲痛、流离失所的人;吴勾――宝剑、利剑;红豆――男女爱情或朋友情谊;柳营――军营;采薇――隐居生活;红叶――传情之物;琴瑟――夫妇感情和谐、兄弟朋友情谊;昆山玉――杰出的人才。如果诗中出现了这些意象语言,一一对应,不难理解诗歌的形象及思想内容。

四、教会学生把握诗歌形象和概括思想内容的方法

诗歌的形象及思想内容不是孤立存在的,往往跟作者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有直接的关系。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行路难》,杜甫的“三吏”“三别”,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无不与诗人的人生经历和时代背景有直接的联系。所以,分析形象,概括诗歌的思想内容应分三步走:一看题目,二看作者,三看背景(包括注释)。

1.看题目(诗题),往往可以看出诗歌的写作内容。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过”就是拜访的意思,“故人”就是老朋友。诗歌的内容就一目了然:到老朋友家做客。诗歌写的肯定是介绍老朋友家及周围的环境,老朋友的热情款待,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以及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千万记住,孟浩然是山水田园诗人。

2.看作者,可以联想作者的写作风格以及作者最喜欢表现的主题。诗人所写的诗歌中,就风格来说大体是一致的。如李白的飘逸,杜甫的沉郁顿挫,始终贯穿在诗人绝大多数的诗篇之中。诗人最喜欢表达的主题也往往固定的。比如李白就喜欢歌颂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自己抱负,以及仕途的失意;而杜甫则是深刻地反映现实,抒发自己对祖国的命运的担忧。

3.看背景,除了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诗人所处时代的社会状况外,更重要的是可以看到当时的社会对诗人的影响。如唐朝经济的全面繁荣,接连出现了“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的局面,国内堪称清平富庶,对外更是军威大振。因而唐朝尤其是盛唐的一般人士对自己的民族和时代充满了自豪感,由衷地赞叹“生死大唐好”以表忠心。唐代诗人的主干是一些朝气蓬勃积极向上的世俗士子,他们向往和追求的是意气和功业。回荡在唐诗中的主旋律是“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的爱国热忱(杨炯《从军行》),是“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雄心壮志(李的《行路难》),是“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的远大抱负(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介入态度(白居易《与元九书》),是“欲回天地”的济世情怀,还有献身精神、历史责任感,等等。唐诗中所表现的颓唐、失望和痛苦,大多是诗人壮志难酬时的消极反映,较少书写对现实的逃避和超脱,很少表现对声色的贪婪占有与享受。所以,唐诗中“济苍生”“安社稷”是它们最突出的主题。所有这些,无不对诗人产生影响,其作品自然是这些思想感情的流露。如果在对唐代诗歌的思想内容概括中出现了“逃避”或“超脱”等字眼,很可能是离题了。

另外,所处的朝代不同,或者在同一朝代的不同时期,对诗人的影响也不一样。如李清照的少女时期,婚后的短暂幸福日子,南逃后的孤寂生活都直接对诗人的诗歌(词)产生影响。看注释,看写作时间,都有助于理解诗歌。

在分析形象、概括思想内容时,还要特别关注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情等。反映心情的词语,如直接表露的“悲”“孤”,间接表露的“不堪”“强”等;描写人物所处的环境(时、地、天气及周围景物);诗中出现具体景物含义;对物象描写方面、描写用语及评价用语的感彩;进一步由物象联想到有关人的品质或理想;特定称谓语言如“秋水――眼睛”“盗泉――不义之财”;用典,即引用典故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等。

五、掌握古代诗歌鉴赏常用的表达技巧

(一)从语法角度关注以下一些词

1.名词。意象名词:表情达意;意象名词连用:营造一定意境,情景交融,含蓄而耐人寻味。

2.动词。点燃整个诗句。如“舞”“驰”“随”“抱”多重含义的动词。

3.形容词。描绘形、声、光、色等形象特点,其中颜色最能表达心情,增强描写的色彩感、画面感,渲染气氛。

4.副词。如“忽”。

5.量词。如“一片”“万点”等。

6.叠词。增强韵律感或起强调作用,意象名词罗列通常用来特写,或营造意境。

(二)语言的表达效果和内容有关

1.为形象服务,使形象生动逼真,形神兼备。

2.为主题服务,表达思想感情。

第4篇

关键词:课堂诊断 目标分类 分类框架

教学目标也称为学习目标,是指教学活动实施的方向和预期达成的结果,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教学目标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是完整的教学设计过程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随着有效教学的开展,越来越多语文教育工作者关注教学目标制定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问题,因而目标分类进入我们的教学当中,它作为一种测量手段,将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估任务置于目标分类框架中,检测出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从而对课堂质量起到预测和评估作用,对实施有效教学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追因分析

新课改开始前后,由于没有相关的教学论、课程论、学习论研究对教学目标的设置和陈述进行明确的界定和规范,我们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难于把握目标制定的准绳,更没有科学的测量评估的尺度。使长期以来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制定教学目标时,非常迷惑。本文主要运用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和课程、单元、本节课目标分类框架对搜集归纳的语文课《渡荆门送别》进行追因分析,把几种目标制定的误区整理分析如下:

(一)目标繁多

例1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①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能力目标

5.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6.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7.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

8.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9.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10.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分析:

将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估任务置于布卢姆分类表中

知识维度

认知过程维度

1.记忆2.理解3.运用4.分析5.综合6.评价

A.事实性知识目标1目标4活动1

B.概念性知识目标2目标3活动2目标6

C.程序性知识活动3目标7活动4

D.反省认知知识目标5

表例

活动1=旨在提取这首诗的相关知识。

活动2=旨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活动3=旨在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活动4=旨在拓展迁移,运用当堂掌握的技巧。

诊断结果:例1目标设置数目太多,教学设计里没有活动环节与此一一对应,这些多余的目标沦为伪目标。

目标8~目标10为德育目标,和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一样难于测试,因而不能置于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框架中。这显然是已经落伍的教学目标,难度较大,数目繁多,不利于学生记忆,更别说理解运用,难于被学生当堂吸收,因而目标达成度低;从布卢姆的目标分类检测表中可以发现,目标之多,缺乏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对应,不符合建构主义提倡“以学生为主体”,“先学后教”,“以学定教”的原则,这注定教学形式肯定是满堂灌,缺乏全体学生的主动参与,这样设置教学目标,效度可想而知。此外,这种方法对检验活动环节是否与目标设置一一对应,重点是否突出,也是有效的。

(二)词不达意

例2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②

教学目标:

目标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目标2.过程与方法:①温故知新,调动已知;②初读课文,唤醒情感;③细读课文,品

味探讨;④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目标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分析:

将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估任务置于分类表中

知识维度

认知过程维度

1.记忆2.理解3.运用4.分析5.综合6.评价

A.事实性知识目标1活动1活动2活动3

B.概念性知识活动3

C.程序性知识

D.反省认知知识活动4

表例

活动1=旨在再认与这首诗相关的知识,调动已知,创设情境之用。

活动2=旨在反复诵读,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活动3=旨在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活动4=旨在提取学生的元认知知识(即反省性认知知识)。

诊断结果:例2目标没有使用心理学界定的专用动词和名词进行陈述,使至目标难于置于表中,这说明该目标陈述不规范。

将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估任务置于分类表中可知,目标1属于事实性知识,主要有活动2和活动3与它对应;而目标2由于是过程与方法目标,加上表述不明,均无法找到类目与它匹配。如目标2中的②“唤醒情感”情感一表述就非常不专业,“唤醒”一词并不可能是所有学生预期的学习结果,一位市教研室专家曾在中考质量分析现场会上非常幽默地举例“不睡觉怎么唤醒?”其次,第③第④点的表述也缺乏指向性,没清楚地说明究竟让学生探究些什么?如果是表达技巧,它应属于程序性知识;如果是思想感情,它应属于概念性知识,也就是说没有使用心理学界定的专用动词和名词进行陈述。

(三)缺乏衔接

例3 诗歌鉴赏――《渡荆门送别》③

[学习目标]

课程目标单元目标本节课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内容大意;2.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

3.体会古诗文语言特色。1.能够有感情地吟诵古诗;2.能够概括诗中景物的特点,说出作者的情感。

分析:

将目标、教学活动和评估任务置于分类表中

知识维度

认知过程维度

1.记忆2.理解3.运用4.分析5.综合6.评价

A.事实性知识目标1活动1

B.概念性知识目标2活动2活动3

C.程序性知识

D.反省认知知识活动4

表例

活动1=旨在提取与这首诗相关的知识技能;

活动2=旨在理解诗意,概括景物特点;

活动3=旨在反复诵读,感悟诗情;

活动4=旨在拓展迁移,让学生再认并运用本节课的程序性知识。

诊断结果:例3的目标1与目标2间的跨度过大,腾空了“理解”与“运用”两个不可逾越的认知维度,这说明目标的设置缺乏必要的环节作衔接。

比起前两例,例3教学目标数目少,表达简练,陈述用词规范,置于布卢姆的目标分类表都可以从宏观预测到这样的目标达成度会很高。可是横向一比较,就会发现学习目标1和目标2之间的跨度太大,如果在目标相对应的知识点上作量化分析就会知道,能“朗读”的学生未必都掌握“概括”的技巧,能“概括景物特点”的学生同样也未必能“说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因为在目标预设的过程中缺乏“提炼关键词句”等方法作衔接指导,它们属于“理解”或“运用”的认知维度类目,在学生的认知当中具有梯度性建立连接的意义。

其次,这种现行的课程、单元和子课题学习目标三者并存的学习目标陈述方式本身就是一个目标分类的框架,具有一定的导测评功能。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置于这个框架之中就会发现,如果预设目标不符合前面相关的总目标,或本节课中的学习目标少于前面的指导性目标,那说明学习目标没有以课程大纲为依据,脱离指导思想,可操作性低,预设的效果可能低于全国或广州市平均水平,这不能不引起我们对该目标的信度和效度的质疑。班中如果有语文古诗鉴赏能力较弱的学生,他们的茫然被这种低难度的目标“达成”掉了。

二、改进策略

上述微型实例一来向大家展示目标分类框架在评教评学时发挥的科学诊断作用,对目标制定时所犯的数量多、不规范、不连贯等问题有着显著疗效,为我们的课堂诊断提供高效度的客观依据。二来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语文教师目标设置和陈述的现状:㈠目标设置繁多,成了难以达成的伪目标;㈡目标陈述不专业,词不达意,难以归类;㈢有些达成度高的目标经不起课程、单元、子课题的目标分类框架的比对,忽视学情分析,脱离教学实际。本人基于上述原则以及注意事项,根据教学实际进一步对目标的制定提出几点改良策略:

(一)目标多重分析,数量难度适中为佳

例3的分析告诉我们,语文子课题的教学目标受语文课程目标指导,不能全用达成度来表示,否则会陷入另一个误区。有鉴于此,本人提出在制定教学目标前,要以最新版的《新课程目标》为指导,结合学情进行分析,最后再把目标置于多种目标分类的框架进行归类比对,宏观和微观相结合,上完课后最好还能对某知识点进行量化分析,以便全面客观地检验评估它的实效性。

(二)以学生为主体,立足基础发展能力

从例3的分析提示我们对待知识与能力的目标的陈述,除了要使用专用术语讲究规范以外,表述时还要以学生为主体,所有的环节设置必须以学生的认知规律为依据。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经验学习以学生的经验生长为中心,以学生的自发性和主动性为学习动力,把学习与学生的愿望、兴趣和需要有机地结合起来,因而经验学习必然是有意义的学习,必能有效地促进个体的发展。基于有意义的自由学习观,我们使用教学目标分类评估教学质量不在于学生之间的差异比较,而在于考察预期的教学目标是否为学生所掌握。在关注共性的同时,兼顾学生个性发展,因而提出“立足基础””发展能力”的要求,以达成”高效愉悦”的教学效果为宗旨,符合因材施教、分层教学的需要。

[附录1] 《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了解这首诗相关的背景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及语言风格。

3.了解把握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能力目标

5.加强朗读训练,让学生充分体会诗歌特有的节奏及韵律,感受其声韵美;在反复诵读中,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6.分析这首诗中的景物描写,体味文中情景交融的意境,赏析作品的意境美。

7.揣摩品味诗中精彩语句的含义和技巧,并使之了然于心,成为自己的语言财富。

德育目标

8.这首诗,描绘自然山水,文笔优美,情真意醇。学习它们,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9.体会作者对诗人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从中进一步体会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结故乡的无限爱恋之感。

10.激发学生对家乡景物、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1.体会诗词的意境美、语言美。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想像,再现诗歌画面,深刻体会景物描写中蕴含着的深厚的情思经及对“送别”的理解。

教学方法

1.朗读教学法:在教学本首诗时,通过放朗读读音,让学生体会,然后学生齐读这首诗并感悟这首诗的思想内容。

2.问题式教学法:教师依据教学目标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严密思维、拓展想象。

3.采用课件进行教学(幻灯片)。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七年级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学生齐背这首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

二 教学新课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他是我国继屈原之后又一个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常以奔放的激情抒发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以强烈的叛逆精神和傲岸不驯的态度抨击社会,鞭挞权贵。他的诗风雄奇豪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韵律和谐多变。杜甫曾给予李白的诗篇极高的评价:“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李白是我国伟大的诗人,是继屈原之后又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是唐代诗坛最杰出的代表之一,被后人誉为“诗仙”。

2.简介写作背景

诗题中的“送别”应是告别故乡而不是送别朋友,是设想故乡的山水送别自己。

诗人李白一生足迹几乎踏遍了祖国的名山大川,写了不少歌颂祖国壮丽河山的名诗佳篇。这首诗是诗人于开元十三年(726)辞亲远游,出蜀至荆门时赠别友人而作。诗人在二十五岁之前一直住在四川,这次是诗人第一次离开故乡开始漫游全国,准备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

3.播放朗读读音,整体感知。

活动1: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朗读课文并解释词语。

渡远:乘船远行;

云生:云彩兴起;

怜:爱;

故乡水:指流经四川的长江水。

活动2:学生齐读这首诗,然后个别学生读。

活动3:思考下列问题:

A.理解《渡荆门送别》一诗各句的意义。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诗人乘舟顺流而下,经过漫长的水路,来到荆门之外。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山已经到了尽头,江水就在这大荒野地上奔流,浩浩漫漫。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皎洁的明月在空中流转,如同飞在空中的明镜。云气勃郁,在大江面上变幻莫测,如同海市蜃楼一般。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虽然进入异地,我仍然依恋着故乡的山山水水,不远万里,一直伴着我这位游子。)

B.《渡荆门送别》是一首五言律诗,首联交代了什么?

(远渡的地点和此行的目的。)

C.颔联写景,展现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是从什么角度来写景的?烘托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描写渡过荆门进入楚地的壮阔景色,画出一幅气势磅礴地万里长江图,写的是远景。烘托诗人开阔的胸怀,开朗的心境和蓬勃朝气的形象。)

D.诗中是怎样以时空的变换来描绘江山的美景的?

(“月下”写夜晚,描绘近景,“云生”写白天,描绘远景。)

E.诗人已为荆门外的美景所陶醉,为什么却“仍怜故乡水”?

(作者见到楚地美景的兴奋和激动,但也忘不了曾经养育过自己的故乡。)

F.“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给我们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

(描写明月映江水、江上云霞的美丽景象。)

G.全诗表达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通过对长江两岸秀丽景色的描绘,反映了诗人开阔情怀和奋发进取的精神,同时表现了诗人对故乡山水的无限眷恋、思念之情。)

三 写作方法

可以从整体构思、意境、语言、表现手法等几个角度来分析。

从构思看:题目“渡荆门送别”,“渡荆门”包括前三联,尾联照应诗题中的“送别”,全诗紧扣题目展开,结构分明,章法有度。

从意境看:诗歌意境高远,形象奇伟,想像瑰丽。抓住两联写景名句,特别是颔联,要求学生通过想像,用一段话展示其画面的壮美。

从语言看:可以从“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中的“随”“入”字入手分析揣摩,品评一字传神的艺术效果。

从表现手法看:①“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运用衬托的手法和对偶的修辞手法写江水的平静,江岸的辽阔;②“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江水以情意。

四 课外拓展

活动4:学生自学李白的《送友人》一诗,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这是一首送别诗,充满诗情画意。首联工对,写得别开生面。中间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写得有情有景,情景交融。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全诗写得新颖别致、丰采殊异。)

五 小结

这首诗通过对出蜀至荆门沿途所见景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由高山、大江、原野、明月、彩云构成的雄奇壮丽的画卷,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无限爱恋的真挚感情。

六 作业

1、学生自由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2、预习下一首诗《游山西村》。

[附录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这四首诗;

2.过程与方法:温故知新,调动已知;初读课文,唤醒情感;细读课文,品味探讨;展读课文,深入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体味诗歌的内涵。

教学用具:录音机、课件、微机或投影仪

教学方法:诵读、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渡荆门送别》李 白

活动1导入新课

初一时我们曾学习过表现乡愁的诗歌――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你还记得吗?另外你还知道哪些描写乡愁的诗歌?(学生回答,教师可再做补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另一首反映故园之思的诗歌――李白的《渡荆门送别》。整体感知教师范读

活动2学生听读,注意字音、节奏并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说说《渡荆门送别》一诗的主要内容。b.抒发作者乡愁的是哪一句?学生讨论交流a.写作者李白出蜀至荆门来到楚地时所见到景色及自己的感

受。b.“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从景物方面着笔,表现的是作者写出浓浓的乡思。

活动3自由背诵课文抽查背诵研读赏析齐背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a.写景的句子是哪几句?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b.找出自己最喜欢的诗句,并说说理由。

出示学生设计的图画或课件,引导学生对照赏析,四人小组讨论交流a.“山随平野尽,江人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按由远到近的顺序写的。b.示例:“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前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峡、渡过荆门山后长江两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渐消失了,眼前是一望无际的低平的原野。巧妙地将静止的山岭描绘出充满动感与空间感的活动画面来。后句写出江水奔腾直泻的气势,写荆门一带平原旷野寥廓高远的景色。这两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峡,见到广阔平原时的新鲜感受极其真切地写了出来。景中蕴藏着诗人喜悦开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气。“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是先以水中明月如圆镜反衬江水的平静,再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诗人以移步换景的手法,从不同角度描绘出长江的近景和远景,奇妙多姿,艺术效果十分强烈。“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不直接说出对养育过自己的故乡的思念之意,而是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谊;万里送行舟,从另一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情深。齐读背诵延伸作业阅读《归园田居》其他四首。摘抄盛唐高适、岑参的著名边塞诗,并点评赏析。

活动4从四首诗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一首,用文字把自己的阅读感受写出来。

[附录3]

诗歌鉴赏――《渡荆门送别》

[学习目标]

课程目标单元目标本节课学习目标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文的能力。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对山水景物的感悟能力、欣赏能力。1.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内容大意;2.反复诵读,在整体感知内容的基础上,品味诗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3.体会古诗文语言特色。1.能够有感情地吟诵古诗;2.能够概括诗中景物的特点,说出作者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

能够概括诗中景物特点,说出作者情感

[学习方法]

诵读法、比较法、探究法

[学习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唐朝以其灿烂的文化盛极一时,请为唐朝推荐以为形象代言人并说说理由。

活动1 朗诵诗句

1.个别朗读

2.全班齐读

活动2 品读诗句

1.读标题,引入诗歌。

2.来到楚地,诗人看到哪些景象?请引用诗句回答。

3.作者笔下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活动3 诵读诗句

说说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当堂小结

活动4 拓展延伸

自由朗读《送友人》,回答问题:

1.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找出诗中能体现作者情感的景物。(作者单位:广州市第四十一中学)

注解:

① 目标选自《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见[附录1]

② 目标选自《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见[附录2]

③ 目标选自《诗歌鉴赏--〈渡荆门送别〉》教学设计见[附录3]

参考文献

[1] 方相成.论语文有效教学三要素[J].浙江丽水教师教育学院,2011.(3)

[2] 胡庆兰.科学评价框架与国际比较[J].课堂教学研究的国际比较与诊断改进框架的构建,2011.(2)

[3] 黄甫全.现代课程与教学论[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4)

[4] 闫艳.课堂教学目标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2010.(4)

第5篇

“意境深远”,是考场作文的较高境界。意境是由文章所描绘的图景与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融合而形成的,是作品所塑造的形象中蕴含的或者体现出的含意。通俗言之,“意境深远”就是“意”与“境”的有机融合,景与情的自然结合。其或是象征隐喻,含意幽远;或是诗情画意,言有尽而意无穷。

意境深远表现为一种形象化的描写。有形象不一定有意境,但有意境就必定有形象;意境是对形象的更高要求。刻画一个人物,描摹一种情状,如果只是表面的形似,只求其生动逼真,而不能揭示生活哲理,不能表现作者崇高的精神境界,不能引起读者的联想和深思,那么就难说它是生动形象的。那么如何使考场作文“意境深远”呢?

一、诗意地写作

1.意象的选择。朱自清在《关于散文写作》中说:“意境似乎就是形象化,用具体的暗示抽象的。”意象是诗歌艺术的精灵,诗人一般借意象来表现自我,来寄托主观情思。其实在考场作文中,考生也可以借鉴诗歌中意象的选择方法,来对文章的意象进行处理。如舒婷《祖国呵,我亲爱的祖国》,作者从不为常人注意的平凡事物中发现美。如“老水车”“矿灯”“路基”“驳船”,这些作者精心选择的新颖独特的意象,几乎很难在此前赞颂祖国的诗中找出。作者采用意象叠加(如老水车、路基、驳船、蛛网、古莲、笑涡、起跑线等)和强化(如深深、挂着眼泪的、新刷出的等)的手法,表达出祖国从苦难到新生的发展过程,使不可感的主体的情感,变成了可以用五官感知,看得见(如矿灯)、摸得着(如隧洞)、听得到(如疲惫的歌)的情感,激活了读者的想象,使诗歌更为生动可感。再如“祖国”这个抽象的概念,如何让这一概念产生诗意?正如一位俄罗斯作家说:“祖国,就是你的家、我的家、他的家,那亮着灯的窗户……”那么拓展开来就是:“祖国,是祖父老屋后那青翠的竹园;祖国,是家乡小镇那青石板铺就的小路;祖国,是雨点打在门前芭蕉叶上的声音;祖国,是屋檐下挂着的那成串的辣椒……”“青翠的竹园”“青石板铺就的小路”“雨点打在门前芭蕉叶上的声音”“屋檐下挂着的那成串的辣椒”,这些意象赋予了“祖国”这一词语丰富的内涵及诗意。显然选择富有特征的意象,运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是建立诗意的第一步。

2.意象的表达。选择了新颖独特的意象,还要思考如何表达才能体现真正的诗意。一般来说,最常用的方法是运用修辞,如比喻、象征、对比、夸张、对偶、拟人、反复等。如母爱是考生写作中常常遇到的话题,那么怎样把母爱诗意化?运用修辞把选择好的意象表达出来,是体现诗意的好途径。什么是母爱?罗曼・罗兰说:“母爱是一种巨大的火焰。”通过仿写句子,考生就可以写出诗一般的语句:“母爱是在孤寂的深夜里,那一杯热牛奶的温暖;母爱是放学时,永远伫立于路口的等待;母爱是在我们成功时,那缀满欣慰泪花的笑容;母爱是我们因失败而选择逃避时,那坚毅的眼神……”再把这些动作、语言、神态等进行拓展、细化、延伸,我们的作品就会充满感染力。所以说,意象的表达通常要借助修辞,来表现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最终形成富有诗意的文章。

3.意象的升华。再美好的意象、再华丽的表达,如果没有真实的情感就是缺少诗意的灵魂,无论怎么写,只能是一潭死水,不可能成为透着灵气的一泓清泉。如《家乡的树》原稿:“家乡老井边上有一棵树,已经很老了。它为爷爷的童年遮风拦雨,为爸爸的童年投下阴凉,也是我童年的港湾。”作者把对家乡的老树的深挚感情写得很平淡,此时如果能寻找恰当的意象,把对故乡的一片深情投射到这棵能产生温馨、依恋、感激、思念等感觉的老树上,就会收到不一样的效果。如:“老井边站着一个你,几只小鸡在你的脚边啄食着岁月。你微笑地看着小猫在你的身躯上小憩。有淘气的孩子在你身旁笑闹,你‘嘘’了一声,怕吵醒了那只小猫。你把你印在月亮上,让远方的我仰头便看见你的笑容。”文段选择独特意象,借用恰当修辞,升华真情实感,诗意便盎然而至。

二、思想情感含蓄蕴藉

“意境深远”表现在内容上往往蕴含哲理。这种哲理不是直白的,而是寓于描写、抒情之中的、隐含的一种理念。“意境深远”表现在感情上是含而不露、自然有机地渗透在具体生动的形象描述之中。写景状物可以通过象征、暗示等,或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把所要表达的感情表达出来;写人叙事可以进行虚实相间的处理,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

写作时,如果考生描写的内容有画面感,同时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暗示作者的意念,“意境深远”的目的也就达到了。有的考生片面地以为只要有了“景”,就能表达“情”,就能达到“意”与“境”的融合。在这样的认识之下,考生为写景而写景,为抒情造景,生硬地在文章中穿插“景”,甚至于在议论文写作中也用上“景”。如此的“景”是“景”,“情”是“情”,是无法达到“意境深远”的,考生在写作中要注意避免。

第6篇

【关键词】古典诗歌 ;心灵宣言; 熟悉的风景; 课堂亮点

在“有效教学”的大背景下,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课堂形成了特有的课堂结构。先简介作者、写作背景,然后领学生读两遍,再弄清楚诗歌大意,最后思考几个问题。形成了所谓的“知人论世――初读文本――细读文本――文本探究”的课堂流程。且不说这类课堂阅读层次浅,不能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就是应试都过不了关。仔细观察上述形式的课堂,诗歌的韵味流失了,只读到了诗歌的轮廓。

有鉴于此,有必要仔细琢磨《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语文》(2012版)有关《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教学目的的说明:通过有计划地引导学生阅读一定数量的古代诗歌散文名篇,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力和审美力,提高对古代诗文语言的感受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深化热爱祖国的感情,增进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上说明字字千钧,值得语文工作者认真领会。本文试图从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古香古色的现代人”出发,提出古典诗歌教学的指导思想。

1 树立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宣言书的理念

创作诗歌的过程就是诗人的生命活动的过程,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的颠簸,流传下来的多是较有思想高度和艺术境界的,诗句往往蕴涵哲理,体会诗人的崇高理想、高尚节操,或表达人类普遍的美好情感;同时句子描写生动、意境优美、体现高超的艺术技巧,代表了人类的审美取向。特别是其中闪耀的古代文人的哲学观念、教育方法、生活情趣、艺术趣味、思辨认识、达观态度,不但没有被历史湮灭,反而在当今的世界焕发了独特的青春光彩。在当今这个后阅读时代,越发唤起了人类的朴素的记忆。但不管如何,诗歌是诗人心灵的写照,正如艾青所言: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最真实的代言人;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时代的情感、风尚、趣味等等最为真实的记录。

1.1 诗歌是“这一个”时代的产物。

从春秋战国到三国两晋到唐宋明清,一时代有一时代诗歌的风貌。“诗能养人”,《诗经》是一首首歌,据说这些诗歌都曾由孔子在音乐的伴奏下歌唱过,这个传说显示了诗歌的音乐价值。当今流行乐坛还有许多直接演唱或改编《诗经》里的曲目的故事。为什么曹操会有《短歌行》。一个“忧”字统摄全篇。“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不仅曹操的去日似朝露,天下贤才亦是,提醒贤才们快拿定主意,到我曹某处施展抱负吧!“青青子,悠悠我心”引用《诗经》却又巧妙地省略“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提醒贤才们就算我没有找你们,你们也可以主动投奔我曹某人的。“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更是让人想象到曹操对贤人的思念、渴盼、欢迎。这种对人生的思考、对贤才的思考、直至对天下的思考正是东汉末年天下分裂,作为一代英雄曹操心灵的真实写照。

为什么李白诗中有那么多的“酒劲”、“月亮”,杜甫的诗中有那么多的“秋意”、“愁苦”。正是盛唐时期及以后安史之乱在他们心灵留下的痕迹,为什么顾炎武的诗中“一轮明月心”天地可鉴,正是明清之际社会大变革在孤臣心里烙下的印记,一言以蔽之,诗歌是特定时代的产物。正如索绪尔所言: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文化……各种信仰和偏见”。

1.2 诗歌是“这一个”诗人的产物。

诗人首先是普通人,诗歌中的美都需在情感上生根,没有情感,就没有诗。表达在诗歌中的崇高、神圣、先天下之忧而忧的品质固然值得称道,而蕴含其里的悲剧、恐惧、忧愁、悲悯、叹穷甚至卑微的品质也令后人心有戚戚。是人,心理就极其复杂,性格往往多面。苏轼、等豪放派词人也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我失骄杨君失柳”的儿女情长。李清照、柳永等婉约派词人也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的豪迈之作。郁郁寡欢的杜甫哪怕忧愁也来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其写景之壮伟、声调之激越,令人叹为观止。俗话说:定点打铁,方能百炼成钢。但即便是“定点打铁”,也要求正反面兼顾,方能成钢。优秀诗歌中那伤孤寂冷清、萧瑟凄凉、恬静优美、雄浑壮阔总是若隐若现、欲露还藏、反复缠绵、终不许一语道破。而文人总有一种将自己的作品“藏诸名山,传诸后世”的愿望,总喜欢将自己的作品化作虚弱的声音,在浅吟低唱真挚的情怀、赤子的心愿,后人不可不察。

第7篇

高考语文《高考大纲》对本考点的考查要求是:鉴赏诗歌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不同题材的诗歌所写的内容、所用的意象和表现手法不甚相同,这就要求考生了解不同题材诗歌的一般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答题。从宏观层面来说,要求考生掌握诗歌的主旨、意象、艺术形象和表现手法等。

【原题回放】

(2011年高考语文新课标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春日秦国怀古

周 朴①

荒郊一望欲消魂②,

泾水萦纡③傍远村。

牛马放多春草尽,

原田耕破古碑存。

云和积雪苍山晚,

烟伴残阳绿树昏。

数里黄沙行客路,

不堪回首思秦原。

[注]①周朴(?~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②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愁。③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纡:旋绕曲折。

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解析:该题考查的是思想感情。这是一首典型的咏史怀古诗,或借古讽今,或吊古伤今,表达昔盛今衰之情。由注释可知,作者周朴身处唐末,唐王朝已岌岌可危。作者遥看秦川大地,回想昔日秦国之强盛,不禁悲从中来,吊古伤今,感叹昔盛今衰之情。

参考答案:表现了怀古伤今之情。作者于春日眺望泾水之滨,不见春草,只见古碑,行客之路尽是黄沙。想当年秦国何等强盛,看如今唐王朝的国势日衰,眼前一片荒凉,于是“不堪回首”之情油然而生。

【解题技巧】

一、送别诗

内容:送别诗一般通过描写景物,表达离愁别绪,或直接抒写离情别绪,或借以一吐胸中积愤、表明心志,或重在写离愁别恨,或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或以上几个方面兼而有之。送别诗大多写得情真意切,感人肺腑。

常见的意象:长亭、短亭、劳劳亭、谢亭、灞陵、南浦、杨柳、夕阳、日暮、酒、秋等。

常用表现手法:大多采用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抒情方式,也借助想象联想,或通过场景、景物、神态、动作等的描写来传达离情别意,具体的如衬托、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直抒胸臆、比喻、双关、用典等。

鉴赏方法:抓景物描写、细节描写、意象、化用的典故,品味语言特色。

二、山水田园诗

内容:1.表达对宁静、平和、归隐生活的向往,抒发闲适自得的心情。2.描写农村勤劳、淳朴、安乐的生活情景,表现作者轻松愉快的心情以及在劳动中与农民的深情厚谊。3.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怀才不遇的苦闷。4.反映农村凋零残破的情景及人民贫困的生活。5.表现自己遗世独立、甘于淡泊、守拙归真、远离尘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媚俗,不改变志向的高尚情怀,追求平和悠闲的心境与冲淡朴素的物境相融合的幽寂高雅。

常见意象:山水、草木、花鸟、虫鱼、林木、庄稼、家禽、家畜等。

常用表现手法:融情于景、比喻、拟人、夸张、白描、渲染、烘托、动静结合、虚实结合、远近结合、视听结合等。

鉴赏方法:1.抓意象,把握形象的特征和寓意。2.绘图画,品味诗歌情景交融的意境。3.析情感,领会景物传达的作者情感。4.找特色,分析诗歌语言表现技巧。

三、边塞诗

内容:1.描摹边塞奇丽壮阔的风光,歌颂祖国大好河山。2.抒发报效祖国、建功立业的豪情。3.赞颂边疆战士不畏艰苦、保卫边疆的战斗奉献精神。4.描写将士的思乡念亲之情,家中亲人(妻子)的离恨。5.控诉战争的残酷,统治者的穷兵黩武。

常见意象:烽火、狼烟、鼓角、征马、孤城、羌笛、雁、鹰、大漠、冰川、雪山等。

常用表现手法:渲染烘托、正侧描写、虚实描写、动静结合、情景相生、直抒胸臆、用典比兴、对比衬托、乐景哀情等。

鉴赏方法:1.知人论世,把握诗歌创作背景。2.分析诗歌不同的艺术风格,豪放旷达、雄壮悲慨、委婉清丽,把握作者情感。3.抓住边塞诗特有的意象和思想感情。

四、羁旅诗

内容:这类诗,或描述个人游历见闻感受,或表达思亲怀乡之情或抒发郁郁不得志的苦闷,或表现人生感叹、漂泊愁苦。简言之就是:文人失意,漂泊哀伤,思念亲人,生活潦倒,互勉互慰,孤傲不群,珍爱友谊。

常见意象:月亮、孤雁、寒蝉、猿猴、落花、沙鸥、黄叶。

常用表现手法:渲染烘托、寓情于景、直抒胸臆、比拟铺垫、虚实相生、对比抑扬等。

鉴赏方法:1.鉴赏时要明确作者在什么情况下写了哪些“眼中景”?借此抒发怎样的“心中情”?2.鉴赏时要抓住意象,构建图景,展开想象和联想,在脑海中勾勒诗歌意境。3.掌握诗歌使用的表现手法。

五、咏史怀古诗

内容:此类诗作者往往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常见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名城、历史遗迹等。

常用表现手法:运用典故(正用和反用、明用和暗用)、今昔对比、借古讽今、用典、衬托(正衬、反衬)、寓情于景、欲扬先抑等。

鉴赏方法:1.弄清触感的媒体,包括古迹、典故、历史人物等。2.弄清史实,对作品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3.体会写作意图,所写古迹或人物的遭遇与作者的经历有哪些相似或相关之处。4.体会感情,作者想借助这些史实或人物表达怎样的感情。

六、咏物诗

内容:作者借自然界中的万物寄托自己的情感。在作者笔下,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草一木皆关情。

常见意象及表现的情感:月,思乡;莲,高洁;柳,送别;松,坚忍;梅,孤高;菊,坚强、清高;梧桐,凄凉悲伤;芳草,离恨;杜鹃,哀怨、思归等。

第8篇

我国的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 作品内容丰富,作品手法多种多样,作品题材广泛,塑造的形象众多,可以称得上是一个诗的国度。在这浩渺无际的诗的海洋中, 有着堪称璀璨明珠的诗作。 它记载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表现着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 反映着中华民族斑斓多彩的生活。 在新课程背景下,在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的形势下,利用古诗歌中的传统文化内容对学生进行教育,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 语文教师一定要利用好这个时机,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内容,适时地对学生进行教育, 挖掘这座宝库中的精华,使之成为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是我们语文教师在新形势下的任务。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 面对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可以从古诗中撷取朵朵浪花对学生进行教育, 让每一个学生在传统文化中受到熏陶。 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的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历经几千年而不衰, 维系着中华民族的情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在。 爱国主义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是新时代的主旋律。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诗歌的主旋律。 南宋诗人陆游位卑不敢忘忧国,一生忧国忧民,不忘国家的统一,很多诗歌都表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可以说首首感人至深,无不催人泪下,称得上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的真实写照。 他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诗人在病危中,仍心系国家统一,不忘恢复中原,其爱国之心跃然纸上。 王昌龄以一曲《出塞》抒写爱国之情,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无不流露出其感人肺腑的家国之情。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时代背景, 通过具体的语句把握诗人的思想感情。 古人浓烈的爱国之情延续着我们民族的血脉, 今天学习古人的作品,就是要学习古人的思想,学习古人的情操,学好本领,为将来建设祖国、报效祖国做出应有的贡献。我们还要热爱家乡的教育。 家乡是每一个游子魂牵梦绕的地方。 古人道言:美不美,乡中水;亲不亲,故乡人。 故乡的山水永远都会铭记在每个人的心里, 家乡的亲人是每一个人永远的牵挂。 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静夜思》中写道: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借助明月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 一诗也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依然借助明月,表现了自己的思乡情绪。 教师要引导学生反复吟咏,让学生在诗歌里留住乡愁,从小热爱自己的故土,热爱自己的亲人。

二、 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人的情感是丰富的。 爱情,友情与亲情贯穿着人类发展的历史, 成为诗歌吟咏的亘古不变的话题。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传递正确的伦理价值观,有着积极的意义。 诗歌蕴藏着这方面丰富的题材, 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好素材。 唐代大诗人王维在《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写道每逢佳节倍思亲,兄弟之情让人感动不已, 这是每一个远离故土的人在重要节日思念亲人的自然表现, 其诗句至今让人们传唱不已。 孟郊的《游子吟》歌颂了母爱的伟大,感情细腻,让人读后泪流满面。 李白的《赠汪伦》, 表现了诗人和汪伦之间纯朴而深厚的感情。 高适的《别董大》、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为朋友而作,表达了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深入感知,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育他们要珍惜朋友之间的感情。

三、在古诗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观的教育

雾霾天气的频频出现,让我们感到环境的日益恶化。 看看曾经秀美的河山,今天有的因为所谓的开发满目疮痍。 生态破坏,环境污染已经摆在每个人的面前,引导学生爱护自己生存的环境,让每个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有着重要意义。 古人的意识,古诗的描写让我们感到环境如此重要。 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写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一幅壮丽的瀑布图何时在出现在我们的眼前? 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 鸟语的情境如何回到我们的生活? 杜甫在《绝句》中也写道: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自然和谐的美何时重现? 指导学生学会学好这些诗歌,可以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而且能培养学生正确的环境观。

利用诗歌进行传统文化的教育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项任务, 它有着其他文学形式不可比拟的优势。 对于诗歌,学生易学、易记,也便于诵读,有利于表达思想感情。 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好教材, 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的教学, 让古诗这一颗璀璨的历史明珠放射出更加耀眼夺目的光芒。

第9篇

【考点透视】

1.注意把握现代诗歌朗读的节奏、语调、重音等。

2.对现代诗歌重点句的理解与品析。

3.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中某些形象的象征意义。

4.理解诗歌的主旨,评价作品的思想内涵。

5.体验作品中的情景和形象,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真题解析】

(2015・内蒙古呼和浩特卷)学校开展诗词诵读活动,参加这项活动的有知名的研究诗词的专家,听说他不仅要朗诵的《沁园春・雪》,还要请同学们回答问题。如果他问你下面这些问题,你怎样回答?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请写出上阕的最后一句。

2.这首词的下阕是“惜”字统领下文,到哪句为止?请你把这个句子写下来。

3.这首词上阕的前几句写了眼前的实景(现实景象),后几句写的是虚景(想象景象)。请把写虚景(想象景象)的句子写出来。

4.这首词下阕中的“略输文采”与“稍逊”含义相同吗?请写出理由来。

5.这首词上阕与下阕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分别是什么?(各写一种)

6.请写出这首词中既是对偶又是比喻的句子。

解析:题1考查考生对现代诗歌的分段能力。让考生写出下阕最后一句,要做好这类题目,一定要对整首词有所了解,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因此考生把握好诗歌的分段点,应该是“分外妖娆”。

题2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惜”字起领起下文的作用,考生就从这个字向下找,本题应该到“只识弯弓射大雕”。

题3这首词作者借景抒情,上阕写景,所写的景物有实有虚,前面几句是实写,后面几句是虚写。考生了解这些后就能找出虚写的句子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题4考查考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做好本题考生须仔细阅读诗句,思考词语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里的两个词语“略输”与“稍逊”意思相同均为是“稍差”;而“文采”与“”意思也是相同的应该是指广义的文化。

题5考查考生对表达方式的掌握情况。做好本题考生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结合诗歌看,这首词是借景抒情,因此上阕以“描写”为主,下阕以“议论”为主。

题6考查考生对修辞的把握能力。本词使用了不少的修辞,考生做本题要按题干的要求去做,找出使用对偶和比喻的句子。所以考生首先要了解这两种修辞手法,根据定义去判断。

参考答案:1.分外妖娆2.只识弯弓射大雕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素裹”是核心句。)4.(1)含义相同。(2)“略输”与“稍逊”都是稍微之意,“文采”与“”都指广义的文化。5.描写;议论。6.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解题策略】

1.要知人论世。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就是说在鉴赏诗歌时,既要明确作者的创作背景,了解其写作动机,又要从整体上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例如闻一多的《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闻一多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用《一句话》表达出对理想中的中国的热切期盼,用自己的全部情感讴歌了一个永恒的爱国主题。

2.要抓住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语句,是作者精心构思的语句,是诗歌“立言之本意”。考生要抓住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或诗歌的最后一节,这里往往是诗眼所在。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全诗的“诗眼”,表现出作者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死水》中的“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创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

3.要分析意象。意象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事物相融合的产物,是通过作者的选择与锤炼,重新组合后产生的一种含有特殊意义的语言形象,是作者借助客观事物来表现其内心世界的结果。例如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连续使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揭示自己的思乡之情、思亲之苦,表达了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迫切愿望。

4.要知晓抒情。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抒胸臆,即在诗歌中直接表现作者的情感态度;一种是间接抒情,即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过程中渗透作者的感情,主要有寓情于事和寓情于景两种形式。例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采用了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的手法,借助一只鸟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挚爱真情。

5.要明确手法。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我们要掌握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如比兴、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反复、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这样才有助于披文入情,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例如臧克家的《三代》: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

诗歌运用排比句式,为我们刻画了一辈子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写出了他们世世代代与土地为伴的艰辛,既有对农民的同情,更有对农民的礼赞。

【即学即练】

一、(2015・山东东营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

1.作者情感随“手掌”活动而变化,试仿照示例填空。

示例:“贴”:向往与期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谈你对诗中“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含义的理解。

3.就本诗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的赏析。

二、(2015・湖北恩施卷)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完成文后各题。

雨 伞

苏叔阳

你的命运就是陪伴乌云,

注定了要一生经受风雨。

你撑开整个身躯,

为他人创造一片干净天地,

却湿透了,你自己。

(选自《苏叔阳文集》)

第10篇

关键词 唐诗 邮驿 交互

我国东汉学者许慎之在《说文解字》中解释说,所谓“邮”:“境上行书舍。从邑垂,垂,边也”,意思是“邮”只古代边远地区传送书信的机构。所谓“驿”:“驿,置骑也,从马,睪声”。意思是“驿”指古代传递官方文书的马车。邮驿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称呼,而现代我们将古代进行官方信息传递的活动简称为邮驿。唐代的邮驿制度是邮驿史上的一个高峰,一方面,唐诗作为唐代文化生活的产物,大量记载和书写了我国邮驿的传播活动,为我国邮驿史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另一方面,驿站也为诗歌的书写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文人墨客也通过邮驿传播进行了文化的交流,唐代的邮驿制度为诗歌的创作起到了传播的作用。

一、唐代邮驿概览

我国古代邮驿的发展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唐代处于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邮驿制度在这一时期也达到了顶峰,唐代的邮驿事业在南北朝驿传合一的基础上继续发展,驿取代了以往“邮”、“亭”、“传”的功能,驿除了功能的增加外,数量也不断增加,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张密布的交织网,唐代诗人岑参在《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一诗中形容到:“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星流”,形象地描绘了唐代邮驿的盛况。

1、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

在唐代,交通路线遍布全国各地,柳宗元在《馆驿使壁记》中记载了以唐都长安为中心有七条主要的交通要道通往全国各地,东西连贯,南北交错。此外唐朝与当时的亚非拉地区建立了广泛和密切的政治、经济、文化联系,外交活动频繁,因此除了国内的七条主要交通要道外,对外还有七条国际要道,这些要道有水路和陆路,通过这些要道可通往东亚、中亚、东南亚的各国。完善的邮驿制度和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保证了唐朝邮传长期内的正常运行。

2、私人逆旅的发展

驿站和邮传是唐朝时的官营舍管,由国家统一经营。而逆旅则是私人经营用来接待沿途往来的旅客,逆旅的发展基于唐朝雄厚的政治经济基础和对外开放的国风国貌。这些逆旅相对自由,有的设在驿站沿途的乡镇路边,有的设在江岸道边,有的设在城内繁华的闹市,不仅提供住宿,还提供酒食。逆旅不仅为唐朝百姓提供了经济来源,而且也为旅人提供了方便,私人逆旅的发展也反映了唐朝经济的繁荣、邮驿交通的发达和社会生活的丰富。

二、唐诗中有关邮驿的描写

在邮驿高度发达的唐代,驿站与唐诗如并蒂之花相生相依,邮驿诗就是两者的结晶之作。纵观历史,文人志士在驿站中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词供后人吟诵。邮驿生活不可避免地成为了文人墨客们的吟唱题材,或是游览祖国的历史名川,或是答赠好友的赠诗,或是沿途探访亲友,必经之地的驿站留下了唐代诗人、书法家的文学印记,这些宝贵的文学作品为今天研究唐朝的驿站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是一份珍贵的历史遗产。

1、从唐诗的内容上看,描述驿站生活的唐诗数不胜数,内容也多种多样

在诗词中诗人们喜爱将驿馆名称嵌于诗题内,例如宋之问的《题大庾岭北驿》、苏颋的《晓发方骞驿》、陈子昂的《宿襄河驿浦》等。唐诗中有描写在驿站迎往送别的,如张说的《还至端州驿前与高六别处》:“旧馆分江日,凄然望落晖。相逢传旅食,临别换征衣。”描写了诗人与友人在驿馆前别离的情景;也有描写驿使传播活动的:崔颢在《渭城少年行》中描写了偶遇驿使,并带来长安气候的消息:“扬鞭走马城南陌,朝逢驿使秦川客。驿使前日发章台,传道长安春早来。”可以看出在没有现代通讯设施的情况下,邮驿是主要获取信息的途径;在唐朝,全国各地的驿站机构所拥有的驿产也各不相同。“这些驿产,包括驿舍、驿田、驿马、驿船和有关邮驿工具、日常办公用品和馆舍的食宿所需等等”。驿站丰屋美食,生活设施环境优雅,因此过往文人常常在此留下墨迹,形成驿站一道亮丽的风景线。韦庄在《秋日早行》中描写驿站外风光:“烟外驿楼红隐隐,渚边云树暗苍苍。”由此可见,唐诗和邮驿的密切联系。

2、从唐诗的形式上看,除了在内容上唐诗和邮驿大有关系,邮驿还为诗人提供了写作方便,形成了历史上一大奇观——驿壁诗

题壁是诗人驿行途中非常普遍的文化生活形式。所谓驿壁诗是指古代诗人在驿站墙壁上题写的诗,虽然在汉代纸张就已经出现,唐代的书写材料更是多种多样,但一开始诗人是在旅途中不方便携带纸张竹简,因此在墙壁上题字题诗,后来逐渐形成一种文化,到了唐代,旅途中的诗人不仅在墙壁上题诗,还在名山岩石上题诗,形成了独特的碑石崖刻作品,“邮驿作为信息的聚集地、人员来往的聚散地,成为诗文传播与保存的媒介,当时许多诗因邮驿而传播开来,大量的邮驿题留诗使得一部分诗歌得以保存,可以说若没有驿站的帮助,当时的人便无法看到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而今天的我们更无法阅读到如此丰富的诗文”。驿壁诗有一种独特的形式就是互为赠答,诗人们见到故人曾在驿壁上留下的真迹,便在其下留诗回赠。白居易和元稹就有一段有关驿壁诗的佳话广为传颂,白居易遭贬谪流放时沿途经过驿站总会寻觅元稹的旧使题诗,如有发现必定在其旁赋诗一首,而元稹在途中见到白居易的题留,也会立即写诗应和。在通讯设施落后的古代,很多的诗人就是通过这种方式相互欣赏,交流诗作,建立了深厚的友情。驿壁诗在古代成为了一种诗作发表的途径,在当时的传播条件下,许多诗人的佳作,正是通过这种形式得以广泛流传。

三、唐诗和邮驿制度的交互关系

1、唐诗和邮驿的发展在唐代同时达到顶峰的原因

唐朝经济的繁荣、政治的清明、交通的发达使得邮驿制度在唐朝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这一时期的诗作也大放异彩,尤其是有关邮驿方面的唐诗数量可观,可以说唐诗和邮驿在唐朝同时达到了顶峰。这并不是偶然的巧合,两者之间有着必然的联系,唐诗和邮驿都获得空前的发展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在唐代以前,虽然邮驿制度有所发展,但是邮驿制度不完善,道路不畅通,已经开辟的道路也因战事而受到阻碍,尤其是在东汉末年,战事不断,百姓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正常的通信邮驿根本无法传递信息,可谓“道路壅塞,命不得通”。唐朝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形成了统一的格局,统治者励精图治,建立了遍布全国的交通网,邮驿制度获得空前发展。唐朝强大的国力、兼收并蓄的文化精神与丰厚的文化积累,为唐诗的繁荣准备了充足的条件。国家统一带来民族的融合,促进中外的文化交流,使诗坛呈现多彩的风格与流派,另外唐朝沿用了隋朝的科举制度,并加入了诗赋的考试内容,使吟诗作赋在知识分子之中蔚然成风,再加上唐朝统治者本身就热衷于诗作并于身边的文人交流,得到文人的效仿,进一步推动了唐诗的发展。

在唐朝这个政治清明的时代,统治者求贤若渴,知识分子也迫不及待的要为国效力,施展自己的才能,他们或入京赶考、或走上仕途、或从军边塞,或升迁或贬谪,一生奔走的路途中就与驿站结下了不解之缘,一路的艰辛,一生的坎坷,写下了大批有关邮驿的诗歌。古代诗人认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驿道途径的区域有无数的历史古迹和风景名胜,文人志士行役其间,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抒发感慨,将见闻以诗歌的形式表达出来,往往成为名篇。优越的地理位置和政治文化优势,密集的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川流不息的文人墨客,使这里具有非常有利于文学创作的“文化生态”。

2、邮驿与唐诗的密切联系

从交通工具上看,唐代全盛时期疆域面积在1600万平方公里左右,幅员辽阔,地貌复杂,为保证驿路的畅通无阻,国家开辟了不同的邮驿道路,平原丘陵以驿道为主,江河湖泊以水驿为主,山地以山驿为主,不同的驿线使用不同的交通工具,驿路用快马传递,有些驿站也配有驿驴。如岑参的《初过陇山途中呈宇文判官》中“马走碎石中,四蹄皆血流。万里奉王事,一身无所求”,描写的就是驿使快马传递消息的情景。水路用驿船,从一艘到四艘不等,唐代诗人王建曾作《水夫谣》描写水夫的艰辛生活:“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不同交通工具接力进行信息的传递,保证了信息传递的畅通无阻。

在唐诗和邮驿的传播交互关系中,唐诗充当了媒介,承载了唐代邮驿的传播活动,而邮驿作为信息丰富了唐诗的内容,跨越时间的长河,以其独特的魅力而源远流长,为现代人所熟知和吟唱,充分验证了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理论,即:“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物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因此,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唐代的邮驿制度作为一种信息传播的媒介,除了传递政府公文外,其本身已经为唐代经济、政治、文化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在文化上与唐诗的碰撞更是为唐代的文学锦上添花,而唐诗作为文字的载体,承载了邮驿传播活动的内容,同时唐诗作为信息本身也通过邮驿的传播在全国普及开来,上至君臣嫔妃,中至文人之交,下至黎明百姓,邮驿为唐诗的扩散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参考文献

①④臧嵘:《中国古代驿站与邮传》[M].商务印书馆,1997:98、99

②李娜,《从〈全唐诗〉看唐代的邮驿与诗歌》[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2005(8)

③田新华,《唐诗与邮驿传播之关系》[J].《新闻传播》,2012(1)

⑤马歇尔·麦克卢汉 著,何道宽 译:《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译林出版社,2011:18

⑥彭定求 等编:《全唐诗》[M].中华书局,1997

⑦张大卫 主编:《邮驿诗词选》[M].中州古籍出版社,2009

第11篇

冰心既是一位小说家,又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散文家。她一生勤于写作,关心祖国和人民,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著名的女作家。她的早期诗作《繁星》和《春水》,不仅是冰心诗歌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现代诗作的代表性作品,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所熟知。

【精彩片段一】

(一)

母亲啊!

撇开你的忧愁,

容我沉酣在你的怀里,

只有你是我灵魂的安顿。

(二)

小小的花,

也想抬起头来,

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恩慈,

反使她终于沉默。

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

【品味赏析】

冰心小诗中的母爱往往有双重内涵:一是母爱对诗人的浸润;二是诗人对母爱的深情颂赞。这两首小诗对这双重内涵都有所体现。它们抒发儿女对慈母的眷眷依恋之情,唱出了对慈母的爱的赞歌。比喻新颖,语言清丽,感人至深。

【精彩片段二】

成功的花,

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

浸透了奋斗的泪泉,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品味赏析】

这是一首哲理小诗。诗人把人生事业的成功比喻为花,把成就事业的起步阶段比喻为花儿的“芽儿”,把奋斗的辛劳比喻为培养花儿的“泪泉”,把自我牺牲比喻为滋润花儿的“血雨”,生动贴切,引人深思。告诉我们在羡慕别人取得成功的时候,更应看到成功背后所付出的艰辛。

【精彩片段三】

《春水》之一七四:

青年人!

珍重的描写罢,

时间正翻着书页,

请你着笔!

【品味赏析】

这是一首极富哲理的劝勉诗。诗歌开篇用呼告手法,采用倒装句式,劝勉青年人勤奋努力地学习,去“珍重的描写”自己的人生诗篇。不要懈怠,不要蹉跎。然后,用一拟人兼比喻的修辞手法点明原因,催人上进;因为“时间正翻着书页,请你着笔”啊!诗歌与岳飞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读到此,我们耳畔会油然响起古代那位哲人震聋发聩的警语:“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而扬鞭催马自奋蹄,勤勉地去抒写辉煌的人生。

【精彩片段四】

繁星春水

寂寞增加郁闷

忙碌铲除烦恼——

我的朋友!

快乐在不停的工作里!

【品味赏析】

在寂寞里我们只会想到那些令我们烦恼的事,而在忙碌中,就会没有时间去想烦恼的事,自然而然忙碌就会铲除烦恼,有的人不喜欢忙碌,然而在不忙碌的时候,就会增加烦恼,不是也很烦恼嘛?所以快乐在不停的工作中!这首诗写得最好的就是第一句中的“增加”,这个词的本身意义就是在原有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而不是只是在寂寞中才有郁闷。

【精彩片段五】

繁星春水

聪明人!

在这漠漠的世上,

只能提着“自信”的灯儿,

进行在黑暗里。

【品味赏析】

这首诗像是冰心对聪明人的一个警告,警告那些聪明人不要自以为是。这个世界上有不少自以为是的聪明人,但是就像冰心所说的一样,只能提着“自信” 的灯儿。有多少人聪明反被。我觉得这首诗写得最好的词是:漠漠,这个词写得很新颖,也有一点诗意!

【精彩演练】

1.冰心原名___________ ,是著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冰心于l923年发表的两部诗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创作上受到印度诗人___________的影响,其诗歌作品,在当时吸引了很多青年的模仿。

3.“五四”以后进行新诗创作取得较高成就的除冰心之外,还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等,他们的代表作分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4.冰心的诗有丰富而深刻的哲理,并恰当地运用对比,如:“言论的花开得愈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冰心早年艺术上,追求“___________ ”的境界,她的诗也具有这些特点。

6.“春江水暖鸭先知”是 朝

___________ 的诗句,在冰心笔下有着同样的诗句:“人在廊下,书在膝上,

___________ 。”

7.冰心在《繁星》里回忆童年的美好:“童年啊,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

8.冰心的《繁星》诗中发人深省的格言式小诗触目皆是,如“成功的花,___________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___________ ,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9.冰心的诗中洋溢着_________的哲学。

10.冰心的早期小说创作以“问题”小说为主,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12篇

【关键词】诗词;意见;理解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华夏文明博大精深,五千年历史源远流长。而作为浓缩了文化精华的代表——诗词更是备受关注,民间一直就有“唐诗宋词”的说法,可见人们对于诗词文化的推崇。事实上,中国诗词的发展并不是仅限于唐、宋两代,中国文学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就收录了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约五百多年的诗词歌赋,而随着近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新体诗更是出现了许多经典代表作。就初中诗词学习而言,由于当前教材上所选取的部分古典诗歌的写作时间与学生的时代间隔较远,且传统古诗词教学多采用“字词句段篇”的剥竹笋形式,学生在学习时容易将侧重点放到字、词、名的解释及用法上,很难从整体意境上来理解诗歌的美感,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较低。那么,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对于诗词内容的学习兴趣呢?下面,我就结合自己在教学中的一些教学实践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下,以期寻找到合理途径。

一、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创作背景

从诗歌创作的内容来看,初中课本当中出现的诗歌可以大致分为叙事诗、抒情诗、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史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等类型。不管是哪一种类型的诗歌,想要真正去领悟其中所表达出来的思想感情,都不可能将诗句与当时的创作背景割裂开来,只有深刻了解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经历,才能从意境上去真正领悟诗歌内涵以及写作意图。

如学习唐代李白与杜甫两位大诗人的诗歌,这两位诗人在中国古诗作者当中的地位可谓首屈一指,分别被后人推崇为“诗仙”、“诗圣”。但这二人的诗词写作风格却是天壤之别,李白诗歌中充满着一种自由浪漫主义色彩,整篇诗句给人一种气势磅礴、放荡不羁的感觉;而杜甫的诗词则可以称得上是一种批判现实主义的代表作,他的诗词里面充满着对社会底层人物的同情与悲悯,用词上严谨、形象。那么,为什么这二人同为唐代著名诗人,但诗歌的风格以及内容却差异这么大呢?这就要归结到二人所生活的时代背景以及个人经历的不同。

李白出生于武后长安元年,天宝元年时被荐入京为官,此时正值大唐国力鼎盛之时,且从族谱来看李白也同样归属于大唐李氏一族,他年轻时就纵情于山水之间,游览各地自然人文风光,因而造就了他不甘寂寞、洒脱浪漫的个性,留下千古名句“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更是发出“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无限感慨。而杜甫的一生与李白相比却是另一个极致,杜甫字子美,乾元元年因直谏被贬,此后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接触到的都是穷苦大众。且当时正值安史之乱,社会动荡、民不聊生,杜甫正是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这样一场社会变革,在动荡中成就了他的诗词风格。他的代表作“三史”、“三别”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实际情况,其中的名句“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形象传神地将他悲悯大众、批判官吏以及忧国忧民的心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他们的诗歌时,可以将二人诗歌创作的社会背景、个人经历给学生以简单的介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将诗歌融入创作背景当中,更有利于学生对于全文思想、作者意图的准确把握。

二、引导学生理解关键字词

与其他文体相比,诗歌的一大特点就是篇幅较短、字数较少。因此,作者在诗词的创作过程中选字用词时往往会慎之又慎,用“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来形容也不为过,这就要求大家在诗词学习的过程中要逐字分析、深刻理解,这样才能体会到作者炼词炼字之妙境。如王安石《泊船瓜洲》中“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句中的一个“绿”字,按现代语意来讲属于表示色彩的形容词,但在这里却变成了使动用法的动词,有色彩感和动态感,给人以视觉上的形象美。同时,从修辞上来讲这个绿字还是一种“通感”的用法,风一般只能让人从听觉和感觉上辨别出来,但在这里却作为一种视觉上的感受表述出来,真正起到了传神、形象的作用,不禁让人拍案叫绝。

事实上,只有抓住关键的字词,才能从意境上更加准确地鉴赏全文。同时,让学生深入理解诗词中的关键内容,也有利于培养学生严谨、细心的学习态度,对后续语文知识的学习是非常有好处的。

三、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美感

从字、词、句上对诗词进行分析只是局部上的学习,而整个篇幅下来对诗词的理解就涉及意境的体会,也就是对诗词美感的把握。具体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引导学生把握诗词的美感。

(一)体会语言美。与其他文体相比,诗词的形式更加讲究工整、对仗,读起来朗朗上口、韵感十足。一方面,教师可以通过课文的标准化阅读来让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在阅读中体会作者当时的写作心情;另一方面,还可以让学生自己进行品读,以自己的实际感受去领略诗词意境。

(二)体会画面美。在众多诗词描写中,画面描写是每首诗词必不可少的一项重要内容,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时可以让学生依据诗词内容在自己脑海中去勾勒一幅场景画面。如讲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这句时,就可以引导学生去想象这幅广阔无边的大漠画面。

(三)体会思想美。古诗词中的许多名篇都是以热爱祖国、奋发向上为主旋律的,因此,让学生在学习文化知识的同时还可以从思想上开展相关的教育工作,让学生从小就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念,区分大是大非。

总之,初中诗词教学并不仅仅只是字词的简单理解,而是要让学生真正走进诗词的灵魂当中去,切实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写作手法以及写作目的等内容,这样才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对诗词的理解、鉴赏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