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人才工作报告

人才工作报告

时间:2023-01-02 13:40:38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才工作报告,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人才工作报告

第1篇

一建立基于能力的宽带薪酬体系,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

薪酬战略的一个基本前提是把薪酬体系和企业的经营战略联系起来。因此在

进行薪酬体系设计时,从薪酬策略的选择、薪酬计划的制定、薪酬方案的设计、薪酬的发放及沟通,均应体现对企业战略、核心竞争优势和价值导向对人力资源尤其是对激励机制的要求,否则企业的战略目标和核心价值观将得不到贯彻。对于符合企业战略和价值趋向的行为和有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优势的行动在薪酬上予以倾斜,以强化员工的绩效行为。根据北京烟草行业发展战略,采取宽带薪酬结构。

二实行动态薪酬分配

目前公司实行的是“一岗多薪、动态管理、岗变薪变”的薪酬体系,此薪酬体系能很好地反映员工的各方面技术水平,对创新型人才有着特别的激励作用。此激励和约束机制,强化竞争,充分调动了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创造性。

对此,更进一步发挥薪酬激励创新型人才的作用,公司可以按照不唯身份,不唯资历,不唯学历,不唯职称及责、权、利对等的原则,实行岗级工资制,逐步拉开工资的差距,建立岗级、薪酬对应表。按岗级定工资,实行易岗易薪,体现岗位和劳动的差别。

(1)根据公司的实际用工情况,将薪酬级别按照员工职级、岗位和职称分成若干岗级,每一岗级对应若干档次,岗级、档次越高,薪酬水平越高,且高一岗级最低档次的薪酬水平须高于低一岗级最高档次的薪酬水平。

(2)合理设定岗级及档次薪酬差距。既要考虑差距的公平性,又要考虑其激励性,在充分调查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科学设定岗级和档次间的薪酬差距。岗级越高,承担的责任越重,工作的差异性也就越大,相应的岗级、档次薪酬差距应该越大。

三建立公开、公平、公正,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选拔用人机制

目前,公司普遍存在着人才流失的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公司的发展。尽管公司的经济效益相对较好,但也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人才外流的状况。面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公司赢得胜利的关键在于人才的管理。人才是公司生产和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谁拥有了一大批高素质的公司管理、技术、营销等方面的人才,谁就能够在竞争中处于领先地位。企业作为经济运行的微观基础,核心是对人的管理。企业管理过程中的决策、指挥和控制都是通过人来实现的,如果没有高素质的人正确合理地支配和使用企业的设备、物质,就不能使它们起到应有的作用。

对此,公司要把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这一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抓紧抓好、抓出成效。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努力创造培养人才、用好人才的良好环境。同时,还要建立权、责、利明确的有效激励和约束机制,为人尽其才提供制度保证。建立科学合理的创新型人才配置体系,关键是要彻底打破依靠指令性配置员工的单一模式,建立开放的、与市场接轨的能进能出、能上能下的用人机制。对创新型专业技术人才要尽快实行聘用制,对核心技术的创造者应按其贡献大小,积极探索按要素参与分配。

四培养准精尖人才队伍

IBM前任总裁沃森曾说过:“你可以接收我的工厂,烧掉我的厂房,然而只要留下我的人,我就可以重建IBM。”作为中国烟草企业,从烟叶生产管理和科研到卷烟市场营销,从信息化建设到物流配送,从企业内部管理到企业整体运营,员工是众多资源中最重要、最宝贵的资源,他们个人素质及能力的高低、积极性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生产经营和发展。而面对当前科技的日新月异,信息化时代的不断飞进,公司不仅仅要注重对人才队伍的建设,同时要针对性地培养创新性的人才,培养专精尖的人才队伍,充分发挥企业员工的积极性,挖掘员工潜能,优化创新性人才的激励机制。如此,公司才能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发展壮大,而不是固步自封。

五激励型薪酬制度实施的保障对策

第一,建立动态的绩效管理体系,提供有竞争力的薪酬水平。创新型的员工有较高的职业忠诚度,要求评估系统由以往关注员工工作态度转移到工作业绩上来,能够对工作给予客观公正、全面准确的评价,让员工及时了解自己的业绩情况,从而更好地调动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第2篇

肩负全省人民的重托,怀揣沉甸甸的民意,1月26日,五百多名来自各行各业的人大代表共赴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为促进今后五年科学发展、推动吉林全面振兴建真言,献良策,凝心聚力,携手开创吉林美好明天。

教育、人才、就业、医疗改革、食品安全、物价、社会保障、城镇化……连日来,这些目前亟待破解的难题,使社会对本次大会的关注度持续升温,人民群众迫切期待能够通过会议得到积极的回应。“报告实事求是,鼓舞人心,全面回顾了过去五年工作,提出了今后五年的发展目标,对今年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既符合中央精神,又符合吉林实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操作性。”始终关心我省教育事业发展的人大代表车秀兰十分高兴地对记者说,教育公平问题一直备受社会关注。她认为,过去五年,我省教育方面一系列重要成绩有目共睹,人民群众得到了诸多实惠,是真正的见证者、受益者。《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薄弱环节建设,着力提高教育质量,实现各级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的总体思路,从“办好民生实事”、“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的角度,布置了重点任务,体现了政府对教育发展的准确把握。车秀兰代表建议,下一步工作要更加注重教育总体布局和统筹协调,积极推动人才培养类型结构转型,保障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与巩固提高,发挥好教育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的重要作用。李念福、安立佳、高维平、刘和忠等代表建议,要重视高等教育规划,将其纳入全省总体发展规划,切实提升高等教育的规模速度和结构质量;要加强职业教育和敬业精神的教育,提高科研人员的整体素质。龚玲、马廷芳两位代表建议,要尽快出台学前教育方面的地方性法规,采取整合教育优质资源、加大政府专项投入、强化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培训等措施,确保学前教育的健康发展。

李元元代表特别关注报告中提到的“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发挥科技创新引领驱动作用”、“基本建成创新型吉林”等内容。他认为,这些都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创新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中作用的高度重视。为此,他建议政府要打造一个科技创新的“特区”,在“特”上下功夫,做好文章,建成创新的政策特区、创新的人才特区,特别是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的密集区、创新的组织机构特区、创新的企业特区。就大学而言,杨元元代表建议,要加快学科调整优化,完善创新体系,促进科技、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实现高校与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建与共赢。杨小天、郑秋林两位代表建议,要加快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能力和水平,加快制定实施人才兴省战略,用政策、环境和条件吸纳人才、留住人才。

推进具有吉林特色城镇化实现新突破是政府工作报告的一大亮点之一。究竟我省城镇化发展要走什么样的路子,代表们对此提出了很多切实可行的意见和建议。赵振起代表认为,发展城镇化要走产城融合的路子,科学规划产业布局、城镇空间布局,实现城镇功能完善和产业发展的有机统一。要突出产业支撑。他认为,现代经济竞争是产业竞争,只有产业发展,才能增加就业和促进人口的转变,才能促进城镇化快速发展。“发展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镇人口比例和城市面积的扩张,不能只靠土地财政来解决,必须把产业做大做强,才能有资金支撑功能完善的城镇化。”赵振起代表还提醒有关部门注意,在城镇化过程中,特别要注意提高土地的产出效率。“目前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底下的问题比较突出,应引起有关方面的注意。”

“积极保障改善民生”、“让城乡居民生活的更加美好……”代省长巴音朝鲁代表吉林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所做出的庄重承诺回荡在会场上空,令与会的代表们心潮起伏。“省政府能够把这些承诺写进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中,充分体现了一以贯之抓富民工程的决心。”陈洪海代表动情地说。他认为,过去五年,省政府始终把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将新增财力的70%用于改善民生,人民生活改善幅度前所未有,进一步增强了全省上下攻坚克难的信心和勇气。

长期以来,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大病”得不到及时诊治等问题一直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对此,王江滨代表“把脉”并开出“良方”。她建议政府从城乡居民的医保补助资金中划出一定比例的费用,设立体检专项基金,在全省范围内的基层医院对未曾因“大病”住院报销的城乡参保居民进行分期、分批筛查,为群众健康提供及时、可靠的保障。李海宽代表建议,省、市政府及医疗部门要增加对医保基金的投入,改革医保、农合统筹资金支付方式,加大对公立医院的补偿力度,促进医保、农合定点医疗机构正常健康地运转,切实缓解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

“报告中对劳动保障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王化文代表针对提高劳动保障水平问题提出,应进一步优化创业就业环境,鼓励引导劳动者创业,健全公共就业服务网络。在加强社会养老服务和残疾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方面,王化文代表建议,应切实提高社会保障待遇。此外,王化文代表还建议,应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补助水平,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保补助标准和最高支付限额。

肯定成绩不放大,直面问题不回避,这是报告带给每位人大代表的深刻印象。《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十二项民生实事中,“启动实施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引起代表们广泛讨论,大家纷纷为此提出真知灼见。瘦肉精、塑化剂、染色馒头、毒豆芽……近年来,频繁发生在百姓餐桌上的食品安全事件一次次向人们敲响警钟。一句“如今我们究竟还能吃什么?”已经成为大家常说的“冷笑话”。在分组审议《政府工作报告》中,宋亚坤、曲江、王向东、杨成虎等代表围绕时下的食品安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他们认为,政府要从源头上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建立完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统一利用检测资源,建立长效机制,确保食品安全。沈亚菊、张雪梅、哈日巴拉、李锐代表建议省政府相关部门,要把好入口关,打防并举,标本兼治,使假劣药品、食品无法进入市场。同时,他们还建议强化人大工作监督的作用,促进安全责任落实。

针对一段时间以来,物价波动不稳给人民群众日常生活带来的心理预期压力,刘桂凤代表建议,政府要加快分配制度改革,调整分配方式,逐渐缩小居民收入差距,稳定物价,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民主凝聚力量,团结成就伟业。参加本次盛会的代表们纷纷表示,要努力落实好会议精神,紧紧抓住国家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实施新一轮振兴东北政策、继续加快建设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等诸多良好机遇,解放思想、凝心聚力、真抓实干,在发展中抢占先机……我们相信,2013年春天召开的这次盛会,必将进一步坚定吉林人民团结奋进的信心,在全面振兴吉林经济的伟大征程上再创新的辉煌!

第3篇

这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开局之年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精神是当前及今后一个时期首要的政治任务。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就是要坚定不移走广东海事科学发展道路,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团结拼搏、攻坚克难,努力建设广东海事现代化强局。

梁建伟在大会上作的报告,充分显示了建设广东海事现代化强局的决心和勇气。这份立足于新形势、新起点、新使命的工作报告,明确指出建设“广东海事现代化强局”这个产生于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奋斗目标从何处而来、向何方发展,又需要广东海事人为之付出怎样的不懈努力。

这是一个海事强局奋斗目标与发展思路的体现。梁建伟的行政工作报告,体现着广东海事局对自身奋斗目标有了新的定位,对自身发展有了新的思路,对确保水上安全形势、提高航海保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对提高服务水平、深入推进“四型海事”建设有了新的内容,对推进人才强局、科技强局、质量强局战略有了新的部署,对推进海事核编转制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构想,更对加强广东海事局作风建设有了新的规定,对推进广东海事现代化强局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描绘了宏伟蓝图。

成绩解读

2012年“十二五”开局之年,是广东海事局迈向新征程的又一个开始。在这一重要的历史节点,广东海事局各项工作成效显著,成绩可圈可点:出色完成“海巡31”出访美国、南海航海保障中心筹建等大事,顺利完成海事公务员登记、专业技术人员确定非领导职务等要事,妥善处置“雅典娜”轮自沉、“南方6号”轮搁浅等难事,举办“2012粤港澳三地海上联合搜救演习”、承办琼州海峡客滚运输安全联席会议等盛事,圆满完成各项工作任务。

目标解读

建设“广东海事现代化强局”是我们新的目标和方向。广东海事局“十二五”期提出了“继续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建设现代化海事强局,成为提升中国海事国际地位主力局”的奋斗目标,第一次旗帜鲜明地将建设广东海事现代化强局提到战略性的高度。

建设广东海事现代化强局——

依据是“摊子大、战线长、任务重、欠账多、不平衡”的基本局情和“大而不强”的现状,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立足于这一基本局情。

布局是整体推进两基建设,三大战略,四个体系,五项保障。

方法是统筹沿海与内河、发达与欠发达地区海事协调发展,统筹航政与航保协调发展,统筹行政、业务与党群工作协调发展,统筹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协调发展。

标准是安全监管效果好,事故指标低位运行,在系统中处于领先地位;业务建设品牌响,履约研究、规则标准制定有大的话语权,在系统中处于主导地位;海事服务口碑好,在社会中享有广泛赞誉,在系统中起到标杆作用;综合管理质量高,行政党群工作不断出成绩、出经验,在系统中起到示范作用。

坚定不移走广东海事科学发展道路,努力建设广东海事现代化强局,是我们当前及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战略任务。多年来,广东海事局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开展各项工作,并在科学发展道路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实践。“十五”期提出“由大变强”的口号,“十一五”期,提出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几经完善,终于在“十二五”期,顺利吹响了建设现代化强局的号角,提出了“继续争当科学发展排头兵,建设现代化海事强局,成为提升中国海事国际地位主力局”的奋斗目标。

大而不强,一切都只能是空谈。那么,如何实现由大到强的跨越?这个问题,梁局长也在报告中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六个“基本要求”,即始终坚持把科学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始终坚持把维护水上交通安全形势稳定作为重中之重;始终坚持把提升还是公共服务水平作为价值体现;始终坚持把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作为工作准则;始终坚持把人才科技质量建设作为强局战略;始终坚持把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作为政治保证。

形势解读

2013年是广东海事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之年,也是海事核编转制的冲刺之年。这不仅是广东海事局2013年面临的新形势、新起点和新使命,也是其建设现代化海事强局道路上的“三座灯塔”。

这种形势之下,哪些是广东海事局取得的成功经验,需要坚持?哪些是薄弱环节,需要克服?哪些是我们工作的“短板”,需要学习和吸取兄弟单位好的做法和经验?哪些工作进展缓慢,需要重点加强?哪些举措不合时宜,需要创新?哪些困难影响全局,需要着力解决?哪些是工作瓶颈,需要突破?哪些是干部职工关注的热点问题,需要积极回应?

可以说,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广东海事局都将面临繁重而艰巨的工作任务,机遇与挑战并存。但其实方法只有一个,只要找准结合点,全面审视、科学引领,并积极有效的贯彻执行,一切困难都将只是成功道路上的小插曲。

热点解读

安全监管是重点,基层工作是难点,那么哪些工作是热点?是人才、是质量、是科技、是……放在整个广东海事层面来讲,就是人才强局、质量强局、智慧海事等。

第4篇

那么这个岁尾年初,关于趋同,又该讨论些什么呢?

21世纪以前——国际会计准则的发展

1973年,由来自澳、加、法、德、日、荷、英、美及墨西哥的会计职业团体发起成立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为寻求各国的支持,IASC初期制定的会计准则几乎包容了各国会计实务,在许多会计问题上允许在多种备选方案中选择,因而早期“大杂烩”式的国际会计准则不可能是高质量的。到20世纪80年代末,共颁布近30个准则及一份《关于编制和提供财务报表的框架》,1990年6月开始实施IASC可比性计划。1993年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IOSCO)开出旨在运用于跨国证券发行与上市的核心准则清单,共五大类40个项目,1995年7月IOSCO与IASC就制定核心准则工作计划达成协议,这是国际会计准则质量得以提升、IASC地位得以提高巩固的重要转折点。2000年5月IOSCO正式宣布IASC于1995年7月开始制定的核心准则已通过评估。2001年1月IASC公布新成立的会计准则制定机构——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成员,历时四年的重大重组基本完成。

21世纪第一个10年——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

IASB的第一个10年叙写了一个耀眼的成功故事——IFRS已被近120个国家所接受。在此背后是IASB及其监督者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基金会(IFRS Foundation,IFRSF)持久的努力和艰苦的修炼,包括完善自身组织结构、选准技术合作伙伴、构造多重趋同路径、维持各国博弈平衡等等。

(一)内功修为

1.完善自身组织结构。IASC在2001年改组为IASB时,IASB仍是具体负责准则制定的机构,但由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基金会(即现在的IFRSF,时称IASCF)为IASB提供独立性屏障,包括筹集资金并监督准则制定活动。金融危机的爆发凸显公众权威当局支持的重要性,IFRS制定的治理结构遂快速应对,于2009年成立监督委员会(Monitoring Board),起到资本市场监管者与IFRSF之间正式联系机制的作用,批准IFRSF受托人的任命,复核受托人的履职情况并提供建议。监督委员会成员包括欧盟、日本金融服务局、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证券委员会国际组织的新兴市场委员会及其技术委员会等组织的相关负责人,巴塞尔委员会银行监管主席以观察员身份列席。

2.选准技术合作伙伴。IASB自2002年10月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签订《诺沃克协议》起,就坚定地将FASB作为攻坚克难的技术合作伙伴,即使面临欧洲的质疑诘难也不改初衷。2006年2月,IASB和FASB关于未来两年IFRSs与美国公认会计原则(US GAAP)趋同线路图的谅解备忘录(MoU),明示双方联手打造MoU项目的决心和具体安排,并于2008年进行更新。FASB在准则制定方面的经验、能力及其所倚靠的发达资本市场使美国元素的加入为IFRS提供了技术支持和质量保证。

(二)外功修为

1.构造多重趋同路径。IASB知道趋同前途光明而道路曲折,在时间上不能一蹴而就,在空间上也难一径通途。以G20国家为例,欧盟成员国(包括英、法、德、意)、澳大利亚和南非上市公司自2005年要求采用IFRS;中国自2007年起使用与IFRS基本趋同的本国会计准则;土耳其、巴西自2008年起要求上市公司采用IFRS;韩国和加拿大自2011年起要求采用IFRS;阿根廷、印度尼西亚和墨西哥要求自2012年起采用IFRS;印度在自2011年4月起的一段时期内与IFRS趋同;俄罗斯要求银行和证券发行者使用IFRS,其余公司允许使用IFRS;日本自2010年起允许跨国公司使用IFRS,并在2012年左右决定是否强制使用;美国自2007年允许在美外国公司使用IFRS,并于2011年决定是否要求美国公司使用IFRS编报;沙特阿拉伯是个异类,不允许上市公司使用IFRS。

2.维持各国博弈平衡。虽然IASB“并非各经济体的协商机构”,但是要顺利扮演各国会计准则趋同轴心角色的话,没有高超的调和手段和博弈技巧显然不行。例如2002年3月欧洲议会通过2005年采用IFRS的规章,当年10月IASB与美国签订《诺沃克协议》,这个时间顺序如果倒过来会怎样?IASB的分寸感和节奏感功不可没。

21世纪第二个10年——会计准则天下大同?

IASB和IFRSF在21世纪第一个10年基本实现了趋同目标,那么第二个10年呢?IFRSF最新章程明确“趋同本身并非目标,趋同是为实现采用IFRS所采取的策略”。第二个10年之初的IASB和IFRSF面临三大挑战。一是趋同,美国的态度和决定是关键,直接影响趋同之路是通途还是天堑;二是质量;三是治理结构,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两个问题是交织在一起的,金融稳定性的考虑在制定准则时占多大分量?准则制定过程需要监管当局有多少涉入?从IASB走马上任的新主席汉斯·胡格沃斯特先生(曾任荷兰财长并担任IOSCO技术委员会副主席)和副主席麦金托什先生(原任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主席)的背景来看,IASB试图找到最合适的黄金分割点,可谓用心良苦。

世界期待美国也向IFRS趋同,从而成就财务报告领域的天下大同。现在美国几乎是游离于IFRS体系之外的唯一经济体了,日本的决定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的选择,欧洲和中国也都在盯着美国。美国SEC一度铺设的趋同快车道——2007年11月允许在美外国公司使用IFRS、2008年趋同路线图——曾令外界欢欣不已,很多人认为美国SEC2011年的决定几乎没有悬念。

但是2008年下半年开始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以及奥巴马政府组阁后SEC主席的更迭,不仅令趋同进程放缓,而且使得IFRS能否取代US GAAP充满变数。金融危机令可在“2009年12月15日自愿先行使用IFRS”的110家巨型上市公司不愿意在准则转换方面一掷千金——SEC预计这笔支出约为3 2 0 0万美元。2009年初担任SEC主席的玛丽·莎碧萝女士,最急于处理的不是会计准则,而是麦道夫“庞氏”骗局案的善后事宜和金融危机暴露的监管漏洞。更重要的是莎碧萝对其前任克里斯托弗·考克斯先生公布的路线图本就心存疑虑,公开表示“不会让路线图缚住手脚”。于是,路线图公开征询意见的期限一延再延;路线图中最初确定的最早强制使用IFRS的时间由2014年推迟至2015年,同时取消了公司提前使用IFRS的选择权。

对SEC所归纳的IFRS运用模式——主要包括趋同模式和认可模式,主流倾向是支持认可模式。SEC提出的“趋同认可”模式本质上是认可模式,只不过在5~7年的过渡期内采用趋同模式,过渡期结束时实现的目标不是“美国发行人采用IFRS”,而是“采用US GAAP的美国发行人编制的财务报表与采用IFRS的主体编制的财务报表是一致的”。

此外广获认同的意见是应于IASB和FASB联合项目取得进一步进展之后再谈将IFRS引入美国之事。本着“好钢用在刀刃上”的策略,IASB和FASB已然缩减了优先考虑的联合项目,那么SEC的决定是否相应延迟至2013年以后呢?

2012年7月美国SEC关于IFRS的最终版工作报告。按照程序,美国证监会工作人员下一步应拟定提交给决策官员的建议报告,但是这一时间表并未予以公布。SEC工作报告后不久,IFRSF受托人即声明,承诺会仔细考虑美国SEC工作报告的观点。2012年10月下旬,IFRSF工作人员向受托人提交报告,对美国SEC工作报告进行了详细分析,并总结道“只要有适度政治意愿致力于单一全球准则之宗旨,一切挑战均迎刃而解”。IFRSF对美国SEC工作报告的唱和,明晰了未来几年的趋同主题。

关于未来趋同的主题

在SEC先后的几份工作人员立场公告和工作报告中,美国对以下三个问题始终予以高度关注——IFRS的制定机构和程序、IFRS的质量及其与US GAAP的差别、向IFRS过渡的模式及其挑战。IFRSF对此一一给予回应,阐述发展规划,承诺持续改进,在双方的博弈中,或许得窥未来几年会计准则的趋同主题。

(一)关于IFRS的制定机构和程序

SEC工作报告承认IFRSF治理结构在监督IASB与支持其独立性之间实现了合理的平衡,同时指出IASB的客观性可能受到外部政治因素的影响。IFRSF继而对自身持续强化治理结构和保护IASB独立性的活动进行介绍。IFRSF的治理安排要持续接受IFRSF受托人的战略复核和监督委员会的治理复核,这些复核会进一步加强治理,强化IFRSF的受托责任。IFRSF还相信IFRS共同体的异质性、IASB成员组成的国际性和专业多元化以及监督委员会的建立,均有助于缓释来自某一国或某一利益群体的不当压力。

对于IASB的准则制定程序,SEC工作报告给予充分肯定,认为IASB的程序充分基于事实和观点的收集与咨询,并向公众公开其讨论、分析和结论解释,IASB成员的讨论包括深度分析与辩论,IASB成员的决定以其技术专长和对投资者以及其他报表使用者是否有用为依据。IFRSF报告回应,2012年IASB和IFRSF受托人进一步完善程序,要求整个项目期内IASB报告其在准则制定过程中采取的每一步骤;IFRSF受托人可以通过程序监督委员会(DPOC)采取行动强调准则制定程序独立的重要性,强化DPOC按既定框架定期核查准则制定程序的职责,加强DPOC与IFRS咨询委员会和IFRS解释委员会的合作以获得关于IASB功能发挥程度的有价值的反馈信息。

对于IFRSF的筹款机制,SEC工作报告则颇有微词。虽然承认IFRSF在筹款机制的建设方面已取得进展,但又特别提出几点值得关注之处:筹款来自不足30个国家;美国的缴款应包括FASB参与IASB趋同项目所投入的人力等形式的实物缴款;对大型会计师事务所的持续依赖;从美国筹款所得金额总是低于IFRSF预算给美国分配的份额。对此IFRSF报告予以辩驳:一是考虑欧盟有27个成员国,还有19个国家支付版权使用费,实际上有69个国家向IFRSF提供资金支持;二是FASB虽然有投入资源,但同样分享了趋同项目的好处,因此FASB参与趋同项目投入的资源不应作为美国缴款;三是对大型事务所自愿缴款的依赖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尚未实施公共资助计划,这同时导致美国缴款份额的不足。换言之,美国的筹款机制改进了,IFRSF的筹款机制就能得到改善。

(二)IFRS的质量及其与US GAAP的差别

从2008年工作计划到2012年工作报告,SEC对IFRS质量的关注焦点始终围绕“是否全面”和“原则导向”两个方面;同时SEC并未建立一个应予遵循的最低标准来评判IFRS,而是采取与US GAAP进行比较的方法以形成对IFRS的评价。

1.关于全面性

SEC工作报告将IFRS与US GAAP的差别分为两类,其中基本差别如表1所示;行业指南差别包括费率管制行业、石油天然气行业、投资公司和券商,US GAAP针对这些行业有特别规定,而IFRS则没有特定的行业指南。对于基本差别,SEC并未说到底是US GAAP还是IFRS是更好的解决方案,只是说两者不同,并且这些差别的重要程度不应小觑。

对于SEC所说的基本差别,IFRSF报告以欧盟和澳大利亚等国的经验为例指出,是否采用IFRS的核心问题应是准则整体质量是否足够高,而非个别规定是否会发生变化;再者对于IFRS未予涉及的项目,可以先采用本国做法,直到IASB能够建立规则以提高国际可比性。2012年5月IASB根据公开征询确立了自己未来三年的项目计划,包括修订对农业资产报告的要求等等,致力于持续的改进。IASB报告明确指出,10年的IASB-FASB趋同项目已经使US GAAP与IFRS之间的差别比起别国当初发生转换时面临的差异少多了,因此美国没什么好担心的。

对于行业指南差别,IASB一直倡导行业中性,即适用于各行业交易事项的财务报告要求,认为这种方法能够避免特定行业要求之间的不一致。

2.关于原则导向

SEC工作报告注意到通常的看法是IFRS比US GAAP更为原则导向。US GAAP更为详细,运用更多的量化界线标准,具有更多的特定行业和特定交易要求;IFRS更多地倚重于建立明确的目标和原则性要求。SEC报告指出,基于目标的准则不一定产生审计和执行方面的问题,但是利益相关者通常认为原则导向的准则会导致可比性降低而主观性增强,带来审计问题,对准则的不同解释可能是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

IFRSF报告逐一进行分析。首先,US GAAP和IFRS都是原则导向的准则。其次,IASB一直在关注相似合约在不同国家的报告各不相同的情形,这一现象可能表明IFRS没有得到一致应用,更多地却可能是交易中的具体因素不同(如立法不同)导致会计处理的不同。当然IFRSF报告承认目前IFRS解释委员会的作用亟待加强。最后,IASB的职责是建立一套可理解、可审计、可执行的全球接受的会计准则,但这只是全球可比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经验研究表明IFRS的好处取决于各国的执行水平,IASB可以支持但是无权确保执行。若SEC决定采用IFRS,则IFRS在美国的执行永远是SEC的责任,并无受外部影响侵蚀之虞。

(三)向IFRS过渡的模式及其挑战

SEC工作报告讨论了将IFRS纳入US GAAP所可能遇到的各种问题,IFRSF报告承认许多问题是美国自己的特定问题,只能由美国自己解决,不过其他国家采用IFRS的一些做法和经验可以提供给美国以供借鉴。

1.将IFRS纳入US GAAP的模式

最终版SEC工作报告中没有再使用“趋同认可”这一字眼,直接表明认可模式在法律上和管理上都是最符合逻辑的方法,同时再次强调FASB在认可过程应发挥重要作用并应通过认可对IASB的准则制定过程施加影响。IFRSF报告对此表示理解,但指出若将IFRS纳入US GAAP的过程导致IFRS发生重大变化,则IFRS能否作为全球接受的高质量准则就存在风险,这实际是强调不认可的门槛应高一些,换言之尽可能不要启动不认可行为。

2.过渡安排

SEC工作报告不再将趋同模式与认可模式视为并列关系,而是认为将IFRS纳入US GAAP的方法有直接接受和认可两种模式,在过渡安排时有“全面导入”和“渐进”两种方法,“渐进”的过渡安排就是之前SEC所说的趋同模式。在美国,渐进法的支持者更多。对此IFRSF报告明确指出,趋同模式有助于弥合两套准则之间的差距,但其本身并不能代替真正采用IFRS,因此渐进法只是权宜之计。IFRSF报告进一步指出,原来考虑采用渐进法的国家最终都采用了全面导入法;而且逐个渐进导入IFRS可能会带来很多技术问题,包括准则之间的相互索引、信息的可比性、对金融市场的干扰等,渐进法不仅昂贵耗时,还会使针对IFRS的例外增加。

3.其他挑战

第5篇

《计算机世界》: 重庆市信息产业在创新方面有怎样的成绩和举措?

沐华平: 创新型国家落实到信息产业的具体工作中,就是要加大研发投入、抢占信息技术的制高点。根据我们的统计,2008年,重庆市电子信息产业研究开发经费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6.5%,较上年增加0.2%。

2008年,信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获得重大突破,重邮信科“TD-SCDMA终端核心芯片平台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08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天海公司“LED芯片手术无影灯”等5个项目获得2008年中国创新设计红星奖。截止目前,全市信息产业领域已获得18项国家科学技术奖、3项国家信息产业重大技术发明奖,名列西部第一。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推进产学研合作,围绕军民两用集成电路、嵌入式软件、新一代移动通信、汽车电子、低成本信息终端等领域,实施重大信息科技专项,力争形成一批国家级、具有产业特色、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和产品。

《计算机世界》: 作为西部的重点城市,重庆市信息产业形成了怎样的特色优势产业?

沐华平: 作为西部大开发的重镇,重庆市信息产业综合考虑了全国不同区域的经济特点,在电子产品制造业领域将以电脑制造、移动终端、平板电视、新一代交换设备和多媒体数码为重点发展方向,打造千亿级电子整机产业链,实施“整机+配套”一体化引进策略,快速形成新的产业增长点。

在软件业领域,集中力量,聚焦危机影响小的软件外包等行业,打造“中国软件外包前沿城市”品牌和“中国在岸外包引擎”业务品牌,促进外包企业规模化、国际化发展,实现软件及服务外包产业的反周期发展。

毫不夸张地说,目前重庆的信息基础设施条件不弱于全球任何一个城市。良好的信息基础条件,吸引了众多知名IT企业到重庆投资。惠普公司已有“四朵金花”落户重庆; IBM、微软、甲骨文等一批国内外知名软件研发机构纷纷落户重庆。巨大的产业集聚效应和带动效应还将逐步显现。

《计算机世界》: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了人才强国战略,而人才也是重庆市信息产业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在培养、引进人才上,重庆市又是怎么做的?

沐华平: 刚刚过去的1月份,我们启动了“重庆市软件外包中高级人才百人深造计划”,由信息产业局资助重庆的软件外包企业选派中高级人才赴海外深造。

我们将逐步实施IT5000公益培训计划、百人深造计划、千人引进行动,以及外包项目经理(PM)发展计划,推进高校课程“3+1”改革,建立服务外包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实训基地,满足软件与信息服务外包企业的人才需求。

其实,重庆地区人才资源丰富,拥有重庆大学、西南大学、重庆邮电大学等57多所培育IT人才的高等院校,每年毕业的大学生约15万人,加上中等职业教育,每年毕业生达40余万人。

但是这些人才还远远不够。为了引进高端人才,重庆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配套优惠政策和措施。比如,对重点项目正式录用的一定数量的软件人才提供1000元~5000元人民币/人的人员培训费补贴; 为国际知名软件企业提供或建设符合要求的办公场所,并给予2~3年的免租期等。

《计算机世界》: 工作报告中多处提到了“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您看来,信息产业在其中应该起到怎样的作用?重庆市有什么探索?

沐华平: 不久前,重庆市被工业和信息化部列为首批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

“两化”融合试验区将重点围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促进工业由大到强的战略目标,以创新为驱动力,以实施重大项目为依托,着力抓好“三个统筹”。一是在企业层面,统筹设计、制造、管理、物流等各个环节信息化,以增强企业竞争力; 二是在行业层面,统筹加快发展信息产业、生产服务业和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优化产业结构; 三是在政府层面,统筹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健全完善的政策支持措施,以发挥政府的宏观导向作用。

同时,我们也计划启动一批重点项目,如新产品网络化协同设计开发、工业装备数字化提升、供应链信息化、信息化节能降耗、机构分离与业务流程再造等若干重大工程。

链 接

看各省内需,找IT机会

江西

强化金融等现代服务业对加大投入、扩大内需的支持,扩大信贷规模。以交通运输和电力能源重大基础设施、农林水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加大投入,确保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以上。

组织实施好“家电下乡”工作,完善新农村现代流通服务体系,促进农村消费。

辽宁

努力抓好收购国外100个科技型企业和引进100个国外研发团队的双百工程,务求取得突破性进展。

努力抓好100个高技术产业化项目,新建50个省级以上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开展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200项,研制开发重大装备和新产品50项,转化重大科技成果500项。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要达到17%。

实施扩大消费行动计划,积极培育旅游,文化,教育,卫生等服务领域消费热点,努力扩大居民消费,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福建

积极有效扩大内需,强化投资消费拉动作用。一是加大投资力度。在优化投资结构的基础上扩大投资规模; 二是加快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一批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码头,推进能源保障体系建设,加快核电,煤电,气电,风电,抽水蓄能等电源项目建设; 三是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着力提高居民购买力,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积极发展消费信贷等,并着力培养消费热点。

第6篇

麦可思公司《2015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红黄绿牌”专业榜单中,本科类生物科学等生物类专业继2010年以来,连续六年类列入红牌专业。生物科学毕业生在就业困难的同时,也出现了相关专业应用技术型人才匮乏,企业无法招聘到技术型人才的现象。高校培养的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是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教育部2014年度工作要点明确提出,要引导一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出“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型”。据此,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转型发展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前进方向。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高校教师起到关键作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水平决定了学生的未来发展,可以说高校的转型核心是教师转型。

一、生物科学专业教学现状

以往的生物科学专业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特点是“教师从头讲到尾,学生从头记到尾”,缺少互动,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普遍按照教学培养计划、教学大纲呆板授课,很少能做到与时俱进,结合现实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及需求安排讲课内容。甚至有些课程多年沿袭同一课件循环讲解。实验课也是在实验室内简单重复操作,始终如一,知识点落后于技术更新,与社会发展需求严重脱节,导致学生还没出走出校门就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走出校门又被落下很远。

二、生物科学专业教师转型途径

1.专业教师“走出去”。转型建设时期学校应该引导教师主动“走出去”,走到企业去交流、学习,甚至挂职锻炼。通过到生产一线去了解企业当前运用的新技术、新成果、新需求,回到学校后结合本门专业的特点不断完善自己的授课内容,向学生们传授新知识、新发展方向,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兴趣。实验课的教学也可以尝试通过建立校企合作实习基地,把课堂搬到生产一线,通过直观讲解和实践操作把专业知识点运用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使学生直观地接受新知识,激发其学习兴趣,明确学习方向和目的。

2.行业导师“请进来”。转型建设时期学校还应重视行业导师“请进来”,通过聘请行业内知名企业的高级技术人才,将优秀人才请进学校以充实专任教师队伍。企业高级技术人员了解本行业内各种新技术发展趋势,掌握大量的先进技术和成果。通过开展学术讲座、给本科生授课等方式可以与生物科学专业教师进行深入交流,使专业教师了解本学科相关领域的最新技术、成果、发展方向和需求,以便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的讲授。

3.以科研活动促进转型。培养应用型的人才,需要应用能力强的教师,教师要了解行业一线存在的问题,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和学术水平。生物科学专业教师要深入开展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促进知识更新,提高自身知识水平,通过科研成果的应用促进教学水平提升。尤其是横向课题的研究,横向课题可以使教师紧密结合企业,明确产业需求,解决制约行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瓶颈问题,生产建设一线中存在的问题,实用性很强,既能让老师不断了解行业一线,又能为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专业教师在教学和科研,理论与实践中不断完善自我,才能为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实用型人才做出更大贡献。

三、结语

教育部在2014年适时吹响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前进号角,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对地方高校转型作出重要说明。一时间,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转型发展成为地方本科院校的前进方向。与此相应,对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学理讨论、模式探索和经验介绍一度成为热门话题。笔者根据自身教学经验与想法简要探讨如何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如何实现教师转型、实现地方高校又好又快的转型。

作者:张帆 单位: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第7篇

摘 要 青年是企业改革发展的生力军、创新创效的主力军,只有引导青年投身企业生产、技术、科技、管理创新的丰富实践,提高创新能力,以双创平台促进其成才,同时积极改进企业双创工作体系,才能促进企业和谐稳定持续发展。

关键词 青年 创新创效

一、概念认知

近年以来,大家所指的双创多是指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继2015年这一提法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强调要构建新型创业创新机制。国家“十三五”规划提出,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融入发展各领域各环节,鼓励各类主体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打造发展新引擎。具体到企业内部层面,就是要创新创效,围绕创新创效开展的一系列活动,就是双创工作。

二、重要性认识

青年作为公司员工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积极投身双创工作实践,助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青年双创工作的重要作用有以下三方面:

1.助推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从企业的实际出发,从生产一线出发,从企业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出发,围绕制约企业生产经营建设发展等方面重点、难点寻找新课题,并将新课题的“触角”延伸到生产中的各个领域,科技成果的覆盖面拓展到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方方面面,只要充分调动起青年职工的积极性和聪明才智,就能够为企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增强竞争力和发展后劲,促进企业又好又快发展。

2.助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把青年作为创新创效的生力军,敢于给青年加压,让青年在业务范围内发挥创造力、创新力,将青年的才华充分展现。寻求青年自我价值与企业价值的共同点,实现二者利益与价值同频共振,才能留住人才,进一步更好的创新创效为企业服务。因而搭建创新创效平台,将有能力的青年技术、操作、管理人才发掘、展现,必将推进企业人才队伍建设。

3.促进青年职工成长成才。青年职工进入企业时间短,资历浅,在很多工作中只能打打下手,做做配合工作,对企业的重点岗位、关键工程也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结合这样的情况,以重点岗位、关键工程作为青年创新创效的有效载体,先让青年在次要岗位、节点工程上能为、可为,通^不断积累提高,为今后担当大任做好知识和能力储备。

三、改进青年双创工作的有效措施

从实际出发,主动适应“互联网+”新潮流,加快发展动力转换,采取有效措施开创新局面。具体如下:

1.营造氛围,强化意识。充分利用各种传统媒体和新兴传播手段大力宣传,引导青年踊跃投身创新创效实践。积极培育青年创新文化,注重“四个结合”,即:与企业实际、青年特点、组织建设、企业文化相结合。努力营造时时、事事、人人创新的良好氛围,鼓励创新,宽容失败,充分调动广大青年创新创效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企业与青年同心同力、合创共赢的局面。

2.学习培训,提升能力。加大青年学习培训力度,采用青年大讲堂、科技论坛、创新年会等方式,组织青年学习专业技术、职业技能、安全、管理等方面知识,不断优化青年知识结构、提高青年科技文化水平和创新思维能力。通过开展岗位练兵、技能竞赛、导师带徒等活动,促进青年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术、运用新方法,不断提升青年业务水平和创新能力。

3.立足实际,选题立项。引导广大青年结合实际提出或积极领办创新项目,围绕企业中心工作,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自有品牌。采取灵活方式,允许个人立项、集体立项、联合立项。明确项目目标、责任人、参与人、时间进度和实施方案,增强青年创新创效活动的可操作性。

4.丰富载体,拓展平台。高度重视“互联网+”时代特征与煤炭传统产业有机结合,建立双创交流微信群、QQ群、电子简报、企业内网专栏,便于相互沟通交流。深化青年“五小”活动、技能竞赛、QC小组、创新基金、创新论坛等载体建设。在依托“青”字号品牌活动的同时,建立各类创新协会,不断探索新平台。

5.总结经验,推广交流。扩大双创的思路和范围,深入推广延伸青工创新创效工作到每个有青年的班组岗位,不只是在生产科室、一线区队,更要延伸到经营管理、后勤服务等每个角落,在不同的领域中全面展开。坚持“以评促创”,广泛开展青年创新奖评选等活动,挖掘、选树、宣传先进典型,促进青年双创活动不断深入,进一步创出成果,创出效益,创出人才。要及时总结推广经验和做法,持续提高青年创新创效活动水平。

第8篇

摘 要:新常态下地方高校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关系,两者互为依托,相互耦合。本文详细论述了地方高校转型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间的耦合关系,并从保障机制的角度提出了具体对策。

关键词:高校转型;区域经济;耦合;保障机制

步入新常态后,各地都面临着经济转型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巨大压力,亟需高校提供人力和智力支持,这对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也带来了新机遇。地方高校的建设发展和人才培养如何与地方经济发展实现耦合是今后一段时期地方高校特别是以培养应用技术性人才为主的高校需要面临的课题。

一、地方高校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关系

(一)耦合关系内涵

“耦合”是物理学中的概念,实现地方高校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就是要将两者有机地联系起来,使其要素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促进。办学实践中大多数高校是由培养综合型人才向培养专业技术型人才转变,其办学机制、人才培养模式、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教学管理等也相应发生变化,学科建设要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人才培养模式要与当地的支柱产业和重大企业相衔接,教学模式应以解决实际应用问题为重点,以学生生产实习为突破口,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良性互动发展的耦合状态。

(二)地方高校转型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

新常态下一个地方的经济发展已有原来的粗放型低效发展向集约型高效发展转变,本质上要提高科技创新和人才在地方经济发展中的贡献度。地方高校作为地方政府支持创办的高等院校,是地方中非常稀缺的优秀智力资源和高素质人力来源。另一方面,地方高校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越高,获得政府的支持就越大,自身的建设也愈加完善,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因此,区域经济发展转型与地方高校转型发展两者在互为动力的作用下,就产生了有效结合与互动耦合。

1.人才供需要素的耦合。区域经济发展亟需与之相适应的人力资源,笔者所在的城市的支柱产业是装备制造业,而与之相适应的高端装备制造业人才却严重不足,能够拥有扎实理论知识、掌握现代应用技术的高端人才更是缺乏。因此,地方高校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要进行充分的社会调研和论证,广泛听取意见,邀请相关企业人员参与制订计划。在培养路径上,要坚持“教学实践一体化”,以解决生产实际问题为目的进行教学,以教学的理论知识指导实践,再以实践的成果检验教学,形成互动。

2.智力资源要素的耦合。很多企业在转型发展的过程中遇到的不是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问题,而是智力资源不足的问题。通过调研发现一些具备上市能力的企业但苦于没有资本运作专业人才而迟迟未能上市。地方高校的教师队伍中,很多都是各领域的拔尖人次,有的甚至是领军人物,是企业亟需的智力资源。另一方面,高校在发展过程中受办学基础和条件的限制,也需要企业提供办学基金和生产实习基地。因此,从智力资源要素的角度来看,两者存在耦合关系。

3.新时期教育改革的耦合。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引导部分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此前,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上也提出,“地方高校要把办学思路真正转到服务地方经济发展上来,转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上来,转到培养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上来,转到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上来”。可见,地方高校的转型发展已成为国家战略,也是中国高等教育深化改革的重大举措。这些国家用嫔系恼铰跃霾撸为经济发展转型和地方高校转型发展提供了政策导向和环境条件,两者在核心要义上是高度耦合的。

二、地方高校转型与区域经济耦合发展机制保障

(一)建立促进转型互动发展的工作机制

各地政府应根据本地实际,研究建立政府主导下高校、政府、企业互动发展的协同工作机制,如成立产学研合作领导小组,负责产学研合作工作的指导协调,解决相关重大问题,建立定期会商制度,共同推进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工作。

(二)建立促进转型互动发展的引导机制

地方政府应把服务区域经济发展转型的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共同制订产学研合作协同创新的管理办法和考核标准等规章制度。制定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相关制度与鼓励政策,建立激励机制,调动企业参与地方高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积极性。

(三)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

地方政府应根据经济发展与高校转型的实际,建立促进两者互动发展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如设立产学项目资金,支持高校与企业合作共建专业、生产实习基地等基础设施,增加产学研合作科研项目的资助经费等。

(四)搭建协作发展平台

地方政府应充分发挥“纽带”作用,引导地方高校和企业按照自愿互利、优势互补、合作互动的原则,建立长期稳定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实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的地方高校和企业资源的整合,合作开展教育,共同实施科研与教改项目,共同培养应用型人才,为地方高校转型和区域经济发展互动搭建平台。

参考文献:

[1]赵友亮.高等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耦合关系分析一基于山东省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研究[J].《中国科技纵横》,2012(15):234-236.

[2]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实践与政策研究报告[R],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研究中心,2013.

[3]《2015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R],人民网,2015.

[4]《袁贵仁部长在2015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南方网,2015.

作者简介:

赵骊(1986―),女,辽宁鞍山人,学士学位,营口理工学院经管系系秘书,经管系教工第一党支部组织委员,研究方向为党建工作及学生管理。

第9篇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2011’学术年会于4月21-22日在广东省深圳市隆重召开,会议主题为“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会议由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主办,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深圳市富源学校承办。

来自中央教科所、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浙江大学、西南大学、四川省教科所、广州市教科所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和有关代表200余人出席了本次会议。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理事长田慧生研究员作了题为《全面落实,推动教育实验研究科学发展》的工作报告,报告回顾了五年来我分会的工作,总结了研究成果和教育实验的先进经验,并提出了未来的工作设想。

中国教育学会秘书处信息室主任杨太清代表中国教育学会在会上作了讲话,肯定了实验研究分会近年来所做的工作,并对分会未来工作以及教育实验的开展提出了要求和期望。

深圳市教育局副局长唐海海在开幕式上指出:《教育规划纲要》实施及十二五的开局之年,选择在富源学校召开年会具有里程碑的战略意义。深圳近期承担了国家课程改革、教育体制改革、民办教育改革三大试点任务,教育实验研究在深圳正赶上黄金时代。

全国政协委员、富源学校董事长缪寿良博士在大会上强调,民办学校应该勇于承担培养更多大师级人才的重任,让优质学校培养出的高端人才和精英人才像滚滚长江一样源源不断,只有这样我们的事业才能越做越大,国家才能越来越强。

首都师范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副理事长石鸥作了题为“创新教育:障碍与出路”的主题报告,富源学校校长张希怀、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山东省昌乐二中校长赵丰平、广州市教科所副研究员冯国文、北京广渠门中学校长吴、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秘书处黄爽分别作了专题报告。各报告全面、系统地回顾了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历程和进展,并且以前沿的学术思想为指导,指出目前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改进思路,同时,报告还紧密结合目前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从加速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角度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和新见解。

会议期间,50名来自全国各地中小学优秀教师进行教学设计交流,7名教师代表在大会上作了展示和发言,专家和学者对发言教师的教学设计进行了精准的点评,并与教师及与会代表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交流。

会上,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实验研究分会进行了理事会换届选举工作,选举产生了新一届理事会,新老理事成员以及参会代表发言,表达了对参加本次学术年会的感受和对实验分会未来发展的展望和建议。会议在全体参会代表的掌声和祝福中圆满闭幕。

【黄爽,教育实验研究分会秘书处】

第10篇

劳动争议网4月课程预告:劳动合同与劳务合同的区别与应用;如何依法对员工进行降级、降薪与调岗;员工手册、人事制度与劳动合同撰写与风险规避。有意者请致电(010)62626505。

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千方百计增加就业是政府的重要职责,今年的预期目标是新增城镇就业900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00万人。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近日宣布,国家将采取三条措施,确保今年新增就业900万人。这三条措施包括:进一步加大对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的培训力度,加强政府购买公益岗位的工作,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进一步完善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扩大就业考评体系,建立和完善促进就业的长效机制;进一步贯彻落实促进就业的各项优惠措施,并加强在产业政策上的引导工作。

来华留学生规模快速增长

据教育部统计,2003年我国大陆各省共接收175个国家的留学生7.77万人次,韩国、日本、美国分列前3名。在这些留学生中,接受学历教育的达2.4万余人,自费生占92.08%。

另据不完全统计,从我国毕业回国的留学生中,有30多人在本国担任了部长一级的领导职务,有10多人先后担任驻华大使,有30多人担任驻华使馆的参赞,另有120多人在各国大学担任教授或者副教授。

我国将筹建老年人才市场

今年我国将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对老年人才资源的开发力度。包括设立老年人才交流、老专家咨询服务、老干部技能培训等企业和民办非企业机构;创办和资助能充分发挥老年人才智力的项目,资助拥有特种工艺、特种技能的老年人开展传艺活动;积极筹建老年人才市场,召开老年人才招聘会。

虚位以待

建设行业:复合型管理人才、高技能人才走俏

近日,首届全国建设行业人才交流大会在京举行。从招聘会提供的5000余个职位看,需求排名前十的岗位为:建筑师、项目经理、土建工程师、概预算员、电气工程师、监理工程师、营销经理、暖通工程师、行政文员和财会人员。而企业对中高级复合型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占到了40%。在高技能人才方面,年薪10万的高级职位多达300余个。但据主办方统计,2万余名求职者中中高级人才仅占15%,而且大多都是“骑驴找马”。

第11篇

论文关键词:国际服务外包 自主创新 人才培养

国际服务外包市场的发展趋势 国际服务外包是服务外包的一种境外提供形式。服务外包(service outsourcing)就是指企业将价值链中原本由自身提供的基础性非核心服务业务剥离出来,外包给企业外部专业服务提供商来完成的经济活动。如果外部服务专业提供商来源于境内,则称境内外包,如果外部服务专业提供商来源于境外,则称国际服务外包(也称离岸外包)。 根据联合国贸发会议的《2011年世界投资报告》,服务业外包已经成为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主要引擎,以国际服务外包为主要载体的新一轮产业转移已经出现,许多跨国公司为了降低成本、优化产业链、提高核心竞争力,大量转移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到成本较低的国家。

预计未来几年全球外包市场将以每年30%-40%的速度递增,到2010年将有20万亿美元的规模。我国商务部的《中国服务外包发展报告2007》认为,除了传统的信息技术外包(ITO,Information Technology Outsourcing)之外,业务流程外包(BPO,Business Process Outsourcing)在21世纪前20年也将进入成长期。也就是说,除了传统的软件开发外包、测试外包等信息技术外包(ITO),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流程外包(BPO)如管理、运营和维护服务等也将大量增加。目前,国际服务外包业务范围不断扩大,涉及软件、电讯、金融服务、管理咨询、生物信息等多个行业,涵盖产品设计、财务分析、交易处理、呼叫中心、IT技术保障、办公后台支持和网页维护等多种服务类型。国际服务外包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方式,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其市场规模和发展前景十分乐观。

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现状 国际服务外包产业是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随着新一轮世界产业结构调整而出现的重要新兴产业之一,由于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能耗低、附加值高,被认为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因此,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成为我国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促进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选择。2006年我国公布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加快转变对外贸易增长方式”,“建设若干服务业外包基地,有序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为此,中国商务部2006年实施了“千百十工程”。

具体目标是:“十一五”期间,在全国建设10个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推动100家世界著名跨国公司将其服务外包业务转移到中国,培养1000家取得国际资质、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国优秀服务外包企业,全方位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进一步强调,要“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提高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同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把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作为扩大服务贸易的重点,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承接信息管理、数据处理、财会核算、技术研发、工业设计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继续强调“扩大服务出口,发展服务外包”。

在中央政策的引导下,各地政府积极创造条件,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 据有关部门统计,在我国,作为服务外包主要内容的软件产业国际化步伐正明显加快,出现了东软、海辉软件、中讯软件、大连华信、和勤、上海畅想、浙大网新、文思创新、博彦科技、中软等有一定知名度的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企业,信息安全软件、中间件、嵌入式软件等相继取得突破。同时,商务、影视文化、互联网以及动漫制作、设计、研发等领域的服务外包,都已初具规模。截至2007年10月底,我国已经建成大连、西安、北京、上海、武汉等11个“中国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已经开始承接包括IBM公司在内的50多家跨国公司的服务外包业务,承接信息技术外包和业务流程外包额保持较快增长势头。以服务外包基地城市武汉为例,2007年,武汉市实现服务外包产业收入125亿元,比2006年增长30%,其中服务外包出口达到1.2亿美元;武汉在软件开发、数据处理、计算机系统维护等方面已形成了产业规模,动漫和数字媒体内容制 作已成为主要的外包业务范畴。 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量偏低,“中国服务”占世界市场的份额仍显不足,总体而言仍处于起步阶段。“如果按目前发展状况,估计到2010年我国离岸服务外包产值不过40亿美元”。(《经济日报》2008年3月报道),与联合国贸发会议测算的2010年全球20万亿美元的服务外包规模相比,这个数字有很大差距。 全方位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的策略

(一)制定并落实鼓励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的实施细则 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以及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明确提出了发展服务外包,特别是大力承接国际服务外包,在政策层面上对发展国际服务外包进行引导。但是这些毕竟只是宏观引导,要真正打造“中国服务”,还需要进一步制定鼓励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发展的实施细则,并抓好落实。 打造“中国服务”,各级政府要出台具体措施完善投资环境,提高办事效率,要给予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前置审批和工商登记注册便利;要为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性贷款;对符合条件的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进行国际市场开拓活动提供便利的融资担保和信用保险服务;要为国际服务外包企业提供相关的税收优惠;要完善政策配套,营造鼓励国际服务外包的环境与氛围。

(二)加强自主创新并培育国际服务外包品牌企业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国际服务外包集中了大量的研发、管理咨询、信息通信,以及与会计、金融和营销相关的服务活动等知识密集型服务,因此作为国际服务外包承接方的企业更加需要提高自身服务质量,更加需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靠创新驱动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另外,承接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不同于一般的货物贸易,服务外包的对接有其自身的特点,为此,需要进行思维创新,下大力气积极探索适应发包商需求的新营销模式、新促进模式。 培育品牌国际服务外包企业,帮助其成长为国际服务外包总承接商和对内服务外包总发包商,对于带动全国服务外包业务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各级政府要通过奖励、安排专项资金等支持国际服务外包企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实施品牌战略;要以补贴的方式鼓励国际服务外包企业申请服务标准国际认证,对符合条件且取得行业国际认证的企业给予一定的奖励,支持企业做强做大;要通过财政和金融支持,推动国际服务外包投资工作,大力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高增值服务能力的国际服务外包企业。

(三)建设成熟的信息、交通等现代基础设施 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必须做好信息化基础建设。让企业能享有质优价低的信息服务,这是实现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的前提。要建设成熟的信息化基础设施,充分利用通信与互联网高新科技成果,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使信息产业对国际服务外包业的腾飞发挥更加有力的支撑作用。同样,建设成熟的现代交通基础设施,对于承接与物流有关的服务流程外包业务来说也是必需的。

(四)完善国际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国际服务外包有其自身的特点。发包商将业务交给接包商,相当于把企业的商业信息与数据交给了接包商。国际服务发包商都非常重视商业秘密的保护,所以,要加快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制度,推进建立现代企业诚信制度,不断完善服务外包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创造有利于国际服务外包发展的良好环境。同时,由于接包商有没有国际通行的认证资格,是判断企业能否保守商业秘密的直观证明,所以,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要在不断完善自身质量的过程中,积极参与国际认证工作。

(五)加强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养 我国拥有大批受过高等教育的高素质、低成本劳动者,这是我国承接国际服务外包的利好因素。但是,国际服务外包的相关知识在我国并未普及。因此,必须在全社会普及、深化国际服务外包相关认识,在全社会树立打造“中国服务”、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思想观念。要调整人才培养战略,安排服务外包公共培训专项资金,搞好国际服务外包人才培训;要在大学中开设服务外包专业知识和技能相关课程,进行国际认证培训、行业标准及相关知识产权培训;要对大学生重点进行外语听说培训;要鼓励国际服务外包企业进行新任职工岗前培训,发展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国际服务外包人才教育。

(六)完善国际服务外包公共服务 平台 国家商务部与各地政府应开展合作,根据国际服务外包产业的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国际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在目前中国服务外包网站的基础上打造国际服务外包业务交易平台,并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打造“中国服务”良好形象。必要时可由国家政策性银行提供政策性贷款。要建立健全促进国际服务外包的中介组织,充分发挥中介组织的作用,为国际服务外包企业提供市场调研、法律咨询、信息及管理等方面的服务。

(七)巩固扩大原有市场并积极拓展新市场 目前,全球软件发包市场主要集中在北美、西欧、日本等国家,其中美国约占发包市场的40%,日本约占10%。在中国离岸外包市场中,有52%的份额来自日本,另外22%来自于欧美企业,欧美企业在全行业对比中利润率高,是市场争夺的焦点。我国对亚洲地区客户有良好的地理优势和文化相容性,今后要继续巩固扩大原有市场,积极拓展新市场。要加大服务欧美市场的力度,进一步扩大服务空间。

(八)促进国际服务外包主体多元化 加快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产业,需要进一步推进服务领域各项改革,提升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要按照政企分开、事业企业分开、营利性机构与非营利性机构分开的原则,放宽市场准入,引入竞争机制,推进国有资产重组,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创业,鼓励外资进入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实现国际服务外包投资主体多元化,为打造“中国服务”提供不同性质的的企业支撑,通过竞争增加活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九)构建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国际服务外包格局 国际服务外包市场业务范围不断扩展,目前,我国已经承接了软件开发外包、研发设计外包、物流外包、金融后台服务外包、检验检测外包、财务会计外包、标准制定外包、生产性国际服务外包等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各地在发展国际服务外包业务时,要根据自身优势进行选择,找好定位,争取在全国构建出各具特色、协调发展的国际服务外包格局。政府要进行统筹协调与分类指导,构建充满活力、特色明显、优势互补的国际服务外包发展格局。

第12篇

各位代表,同志们!

20xx年全省盐业工作会议在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关心下,在全体与会代表的共同努力下,圆满完成了会议的各项议程。下面,我受班子的委托作会议小结,讲三个方面。

一、会议的基本情况

这次会议是在贵州盐行业面临“体制大转型、行业大调整、经营大转变”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的会议;是一次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面对新形势,抢抓新机遇,应对新挑战,实现新发展的深入宣讲会;是站在集团生存发展的高度谋划未来、确定方向、明确目标的全面动员会;也是集团一年一度总结和安排工作的盛会。

会议体现了以下特点:一是领导重视。此次会议,得到了省国资委、发改委、卫生厅、物价局、工商局、质监局、法制办和整规办等有关单位(部门)的指导、支持。省国资委副主任薛宝军、省发改委副主任李路、省卫生厅副厅长朱征明、原商业厅、信息产业厅厅长张英峰等领导亲临会议并讲话,充分肯定了集团过去一年所做的工作和取得的成绩,并对下一步的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集团刘董事长、彭总经理亲自修改会议文稿并分别代表集团党委、集团公司作工作报告,班子其他领导也经常过问会议筹备的相关情况,各级公司(部门)积极支持配合。我们的老领导张树良也亲临会议指导。这些都为会议的圆满召开打下了基础。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对上述单位和部门的领导及嘉宾表示衷心的感谢。二是召开及时。“一年之计在于春”,集团班子意识到,当前贵州盐行业处在体制大转型、行业大调整、经营大转变的关键时期,面临着生存、稳定、改革和发展的艰巨任务。要想抢抓机遇,实现集团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先想一步,先走一步,把各项工作提前谋划好、安排好,为应对专营政策的变化做好充分准备。为此,集团主要领导要求“今年的全省盐业工作会议要在春节前召开”。在都匀召开的集团党委中心组学习扩大会议结束后,各相关部门立即着手筹备会议,对20xx年的工作主题、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任务进行了丰富和完善,并在昨天顺利召开了会议。大家感到,现在的形势逼人、时不我待,会议在春节前召开非常恰当、非常及时。这也是集团第一次在春节前召开全省盐业工作会议,充分体现了集团党委、董事会的危机感、责任感和使命感。三是内容丰富。会议全面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落实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省国资委、省发改委有关精神,总结了20xx年的工作;分析了集团当前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安排了20xx年的工作任务;分组讨论了党委、行政、盐政三个报告和集团营销网络建设方案(讨论稿);表彰了20xx年度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和在贵州盐业工作满30年的员工;与各直属分子公司(单位)签订了20xx年的目标责任状等。大家认为会议时间不长,但会议精神很重要、安排很紧凑、主题很突出、要求很明确、内容很丰富。四是求真务实。大家普遍认为,会议紧紧围绕“抢机遇、应挑战、调结构、建机制、促合作、求生存”的工作主题和生存、稳定、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对各级领导干部提出了明确要求,对全体党员职工提出了新的希望。会议上所作的党委、行政和盐政三个工作报告求真务实,前瞻性、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都很强,是今年全省盐业工作的纲领性文件。会议期间,刘董事长、彭总经理亲临分组讨论现场,认真听取了代表们的发言,表达了集团党委、董事会、省盐务局对向与会代表诚挚问候和谢意,对打造“四大板块”的内容和《集团营销网络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等进行了说明,对认真学习贯彻此次会议精神,做好今年的工作提出了希望和要求,为大家鼓劲加油。集团班子其他成员按照分组安排参加了小组讨论,在认真听取发言后,结合实际就抓好今年的工作提出了建议和意见。与会代表结合实际,认真思考,踊跃发言。面对取得的成绩不沾沾自喜,面对严峻的挑战和困难不气馁、不松劲,充分体现了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会风。

大家感到,此次会议收获很大:一是认清了形势。大家认为,这次会议对集团当前面临的形势作出了准确的分析和判断,深刻分析了贵州盐行业当前面临的挑战和困难、现状和问题、机遇和优势,深刻指出了制约集团生存和发展的突出问题,实事求是地提出了集团当前生存、稳定、改革和发展的艰巨任务。听了以后,深感形势紧迫,责任重大,一致表示,要把思想认识统一到中央、省委的部署和省国资委、省发改委的要求上来,统一到集团党委对形势的分析判断上来,化压力为动力,团结一切积极力量,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二是明确了任务。大家认为,刘董事长的《党委工作报告》,全面总结了20xx年集团党委的工作,认真分析了形势,指出了制约集团生存发展的突出问题,提出了全省盐业当前主要的任务和今年工作的主题、指导思想,并从“统一思想,转变观念,切实增强推进集团改革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为应对 新形势,迎接新挑战提供思想观念保障”等五个方面明确了集团党委20xx年的工作任务,并号召集团上下“越是关键时期,越要增强机遇意识;越是关键时期,越要树立工作信心;越是关键时刻,越要维护集团大局;越是关键时期,越要增强创新观念;越是关键时刻,越要敢于承担责任;越是关键时期,越要增强团结意识”,为实现集团的生存和发展而努力奋斗。彭总经理的《行政工作报告》,全面介绍了20xx年度各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回顾了20xx年行政、业务工作,指出了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了20xx年工作的目标,并从“巩固和维护食盐专营,切实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等七个方面对今年的工作进行了具体安排。龚副局长的《盐政工作报告》,总结了20xx年全省盐政工作,指出了20xx年我省盐政工作的任务和措施。大家表示,要按照这次会议的部署和要求,联系集团工作全局和本单位、本部门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三是进一步开阔了视野。为了落实“务实、精干、高效”的原则,此次全省盐业工作会议没有专门安排交流发言和专题会议。但是,在分组学习讨论和交流中,同志们都分别谈了学习中的一些体会,交流了工作中的一些新做法。很多地区、单位分别结合各自实际提出了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的初步打算。通过相互切磋交流,感到深受启发,既沟通了思想、交流了看法,又深化了对盐业工作规律性的认识,视野更加开阔了。四是增强了信心。会议指出,集团当前任务艰巨、使命崇高,既对我们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又为我们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和动力。省国资委、省发改委以及上级有关领导对贵州盐业集团的关心和肯定,给了我们信心和力量。特别是认真听了党委、行政和盐政三个报告,大家感到,虽然贵州盐行业处在体制大转型、行业大调整和结构大转变的关键时期,面临严峻的形势和困难,但是,集团党委、董事会对形势的判断是准确的、发展的方向是正确的、工作的思路是清晰的、工作的目标是明确的、工作的措施是具体的,各项工作有了具体的检验标准。特别是集团为应对形势的变化,提出了打造“四大板块”等一系列重要举措,大家深感振奋、倍受鼓舞,做好今年工作的信心更坚定了,工作的劲头更足了。一致表示,要在省委、省国资委和省发改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以更加开阔的眼界、更加开放的思维、更加良好的状态,不断开创贵州盐业工作的新局面,努力实现集团的生存和发展。

二、对分组讨论中大家提出的有关问题作简要说明

按照安排,会议期间各小组对党委、行政和盐政三个工作报告进行了学习讨论,并征求了《集团营销网络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下面,对一些带有共性的问题作以下说明:

1、关于对《集团营销网络建设方案(征求意见稿)》“下称《方案(征求意见稿)》”的意见和建议:

大家认为,《方案(征求意见稿)》是集团为应对食盐专营政策放开的新形势制定的,较好地体现了市场化的原则和要求,充分体现了集团班子较强的危机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意识。《方案(征求意见稿)》的总体思路、组织架构和建设方向是符合实际的,纷纷表示赞成、支持和拥护。同时也感到《方案(征求意见稿)》是粗线条的,很多具体的内容并没有明确、细化,建议在实施之前要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或细则,提高《方案》的可操作性。

在这里要说明的是,集团请贵州财经学院根据集团面临的新形势在拟定《集团营销网络建设方案》已经有两个多月的时间了,该《方案》涉及的内容非常多,在此次会议上提供给大家的《方案(征求意见稿)》,主要目的是想征求大家对《方案(征求意见稿)》的总体思路、组织架构和建设方向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对《方案》中的很多具体内容进行了删减,有些内容还需论证、调研,但是,大家提到的很多操作层面上的建议,会在具体的《方案》中予以考虑。同时,《方案》是为应对食盐专营政策调整、市场放开做准备的,充分体现了市场化的原则和要求,需要大家跳出传统的思维和计划经济的束缚来认真学习领会。

2、关于集团新业人才培养的问题:

在党委《报告》中,对人才素质的不适应性作了专门的分析和阐述,特别是针对加强经营管理者队伍、技术人员队伍和党务干部队伍的培训、加强岗位锻炼培养、通过项目带动和促进主业新业公司之间人员的合理流动以及对做市场、做品牌、做渠道和做新业人才的培养、引进等方面作了具体安排,请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

3、关于拓宽商品渠道,增加品种的问题:

这一问题在今年的行政《报告》中虽然未明确。但是,集团对各单位商品的品种并没有作严格的限制,在下达的年度指标中除要求完成集团明确要的品种外,鼓励各公司结合当地实际,选择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商品品种开展业务,提高新业的销售收入,做强做大新业。同时,集团正在调研一批,准备新增一批商品。

4、关于盐化产品和商品与市场上同质、同类产品差价过大的问题:

这一问题的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是我们现在仍然缺乏市场化的经销模式和激励手段。实业公司和特种盐公司要就这个问题进行调研,提出科学合理的作价办法交集团讨论。

5、打造集团“碧源”系列品牌的问题:

关于集团品牌建设的问题,在今年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具体工作安排中均有明确要求,集团将尽快按照会议的要求,研究制定实施品牌战略的总体规划方案,在打造“贵盐集团”大品牌的基础上,细分“碧源”、“百家福”、“皙娜”、“荣和”等系列品牌,发挥品牌效应,发展品牌经济。

讨论中提出的其它一些个别需要集团帮助解决的问题,会后各有关单位根据实际,该上报的上报,集团将按照有关程序进行研究解决,这里不再作一一说明。

三、关于及时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的几点要求

为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以应对食盐专营政策的调整变化,集团党委、董事会在春节前召开了一年一度全省盐业工作会议,其目的就在于想让集团上下早一天认清新形势,早一天明确新任务,早一天做好市场放开的准备,赢得集团生存发展的主动权。对此,集团各级各单位要有清醒的认识,及时抓好此次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具体讲:一是各位代表特别是各级公司(单位)主要负责人,要在进一步吃透会议精神的基础上,及时采取各种行之有效的措施把会议精神迅速传达到每一位干部职工,使大家有一个清晰的工作思路,有一个明确的努力方向,把大家的思想、行动统一到这次会议精神上来,统一到各项目标任务和具体工作措施上来。二是各单位要按照集团的总体安排部署,结合单位实际,认真调查研究、理清工作思路,进一步细化和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和目标任务,切实做到思想到位、行动到位、任务到位、措施到位、落实到位,确保20xx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圆满完成。三是各级领导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认清当前的发展形势,在优势和成绩面前不沾沾自喜、盲目乐观,在困难和问题面前要增强信心,把握方向,自觉肩负起维护食盐专营的重任和认真落实集团生存、稳定、改革、发展的艰巨任务,努力实现集团的生存和发展。

各直属分子公司(单位)将贯彻落实此次会议精神的情况,请于3月1日前以书面形式反馈集团公司。

再过几天就是春节了,对春节期间的工作强调三点:一是确保春节期间食盐的供应和市场的稳定。食盐销售和市场监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必须牢记。这项工作,集团已经专门下发通知作了安排,各级各单位要认真抓好贯彻落实。“春节”是一个长假,一方面要妥善安排好加工、经营和配送,保证春节期间食盐市场的供应。另一方面要加强市场监管,杜绝食品加工用盐、不合格碘盐、劣质盐和工业盐等流入小袋盐市场。这一工作抓得不好,将会给全年的市场监管和小袋盐销售带来严重后果,对此,要高度重视,认真抓好落实。二是认真抓好安全和稳定工作。“安全工作无小事”,要认真落实《食品安全法》和集团的有关规定,确保全省食盐卫生安全。同时,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开展春节安全大检查活动,对存在的安全隐患要认真排查解决。“稳定是第一责任”,各级各单位要认真落实工作责任制,对维稳工作要及时发现苗头,妥善进行处理,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要认真落实安全稳定工作值班制度,及时报送有关信息,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应急准备,确保春节期间的安全稳定。三是要认真落实集团有关廉洁自律和勤俭节约方面的规定,提倡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过一个安全、稳定、祥和的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