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4: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春晓孟浩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林散之先生的草书,有的人简称为“散草”,有的人叫作“林体”,还有的人称“林草”、“林书”。综合大多数人的观点,称“林体”更好一些。其理由有二:一是按照习俗,二是方便传承。如的草书叫“毛体”,颜真卿的楷书叫“颜体”,柳公权的楷书称“柳体”。如果称“散草”等,相对来说不便普及,不懂书法的人容易产生岐义。
如果对“林体”草书进行定量分析、概括提炼,吸收马鸿增、庄希祖、衡正安、王冬龄、郑必宽等诸贤对“林体”的研究成果,就会发现“林体”主要有四个特征:一是瘦劲圆涩。主要说的是林散之先生的用笔。笔笔中锋,线条瘦劲,圆中有方,方中见圆,柔中有刚,遒健雄浑,力透纸背,牵丝引带,字字相连,以及生宣纸和长锋羊毫笔的选用所表现出来的审美效果。二是璀灿华滋。主要指林散之草书的墨法。包括墨破水、水破墨后形成枯湿浓淡的墨像,还涵盖宿墨、渴墨等。三是偏正相依。主要讲林散之草书结体布白的变化,这里有两层意思:一个指林散之先生盛年大草的体态有正有偏,偏正相辅。另一个指七十年代作品中有的字是以偏为正,八十年代作品中的字是以正为主。七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合在一起就是“偏正相依”。四是飘逸天成。主要从气息上分析,指林散之先生的人品、学问、才情、思想的总和,尤指林散之先生书艺高超,人书合一,自然所为。如果对“林体”再作进一步概括可能就是4个字:瘦劲飘逸。瘦劲主要指线条等方面,飘逸大体指墨色、结体,还包括林散之的人文思想和人品等。
概括“林体”的基本特征是一道难题,不像一加一等于二那样绝对,也不像几何题的解析,通过论证,最终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而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里只是一个大概,是一个指向。其实,林散之的草书是无法用什么标准来衡量的。有法无法,有形无形,有笔无笔,有墨无墨,有心无心。“林体”是无言的诗,无形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歌。
林散之草书《孟浩然 春晓》,立轴,1978年创作,尺寸为95×29,约3平方尺。落款是林散耳,印有“江上老人”(白文)、“大年”(朱文)。水墨纸本,生宣纸,长锋羊毫笔,宿墨。裱工精细,品相十品。正文内容是: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幅草书作品全面地再现了“林体”的基本特征,是典型的“林体”。首先看用笔。通篇中锋用笔,“春”、“夜”等字是笔笔中锋,线条坚挺。“晓”中的牵丝细而圆,有一种弧度美,没有几十年的功力是写不出来的。“眠”、“来”的最后一个笔画的结尾是方笔。“不觉”、“风雨”是字字相连。其次看用墨。“春眠”、“啼”是浓墨,“少”是枯笔,枯中有润,浓淡相宜。“燥裂秋风,润含春雨”。再次看布白。“声”字上半部分密不透风,下半部分疏可走马。“知”和“多”偏正相依,或密或疏,左升右缩。行和行之间,互相避让,彼此照应,起转钩连,行气线上直下曲,落款与正文配合得体,毫无任何摆布之意。最后看气息。通篇行笔流畅,极具动感,鲜活自然,充满了书卷之气、山林之气、庙堂之气,是一件不可多见的精品力作。江苏省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国著名画家、林散之作品收藏家宋玉麟先生题签:“林散之先生草书唐诗精品轴。”中国著名书画鉴定家萧平先生题跋:“散翁1978年书孟浩然诗真迹,笔精墨妙可珍也。”
2003年9月28日下午,林散之书法作品专场拍卖会在南京金陵饭店举行。中国首席拍卖师刘新惠举槌,专场一共50件作品,草书《孟浩然 春晓》是2号作品,编号是02,是公认的精品,被多位收藏家看中,经过激烈争夺,最后以高出一般作品三分之二的价格落槌。草书《孟浩然 春晓》先后出版过3次:2010年4月,《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第70页,文物出版社。2012年,《林散之草书精品赏析》,文物出版社。2012年3月,《华人时刊》杂志第3期。查阅相关资料,以《孟浩然 春晓》这首诗为题材的草书作品先后出版过的共有3幅:1985年12月出版的《林散之书法选集》中有1件,2010年4月出版的《林散之中日友谊诗书法手卷》中有2件。3件作品相比,这幅草书更为精彩。
林散之草书精品《孟浩然 春晓》,现由朱韬宇先生收藏。
(作者系林散之草书收藏家、林散之草书鉴赏家)
下面就孟浩然的《过故人庄》和《春晓》谈谈他田园诗的特点。
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是盛唐少有的以布衣终老的名诗人。他长期居住在乡下,熟悉农村的田园风景和风土人情,他的《过故人庄》就形象地描绘了一幅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图景: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首联,故人以“鸡黍”相邀,显示出农家特有的风味,待客不讲虚礼,对人诚挚而纯朴,与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描写的桃花源中人见到有外人来,“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的热情场面如出一辙。颔联把“绿树”“青山”本来是静的景,动写为“合”“斜”,有远有近富有层次,静谧中又带有生气。颈联的“开轩”“把酒”,把田园风味写足又显得心情格外愉悦、轻松、畅快。由第二联的户外景写到户内饮酒高谈,所见所谈,均是纯正的农村风味。而将第二、第三联合起来看,则又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宁静优美的田园风景画。尾联表现出意犹未尽的情态,这就比乘兴而来、尽兴而归更有味道了。这表现了朋友间的真诚率直,淡语出之而浓情具在,主人的热情朴实,客人的愉快率真,主宾之间的亲切融洽跃然纸上。清人沈德潜评孟诗“语淡而味终不薄”(《唐诗e裁》)实在一语中的。
整首诗把恬静优美的农村风光和淳朴诚挚的情谊融成一体,显得自然天成,就如沈德潜说的“篇法之妙,不见句法”。诗中几乎看不出哪一两句诗是诗人特意炼制出来支撑整首诗的,这是其艺术水平的高超表现。就如一位清丽的美人,她的美是通体上下整个儿的,不是由于某一部位特别动人。她也不靠搔首弄姿、艳抹浓饰,而是以一种天然的颜色和气韵使人惊叹。
淡而有味,宁静而悠远,是孟诗的特色。有人认为,孟诗表现如此是因为受了禅宗禅学的熏陶。禅宗是中国化的佛教,是印度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儒学)融合的产物,它兴于唐而盛于宋,与唐诗宋词同步。而中外文化,多民族文化的交流融汇是唐诗繁荣发达的一个原因。禅宗的禅寂是指通过坐禅达到心冥空无,其观照就是“寂照”,由静到寂也就达到了解脱。这种思想对孟浩然山水诗的影响是可寻的:孟浩然笔下的田园山水有一种静态的美,即使要写动,写声也是以动写静,喧中求寂,是动中的极静,体现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如他的诗句“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宿业师山房期丁大不至》),“荷老送香气,竹露滴清响”,寂静到这种程度,露水滴下来的声音都听得清清楚楚,是用动和响来衬出静与寂。如非心境与情境合为一体,怎能得此清音。
景中含情,情托于景,情景交融,是孟诗的又一特色,也反映出唐诗主情,讲求刻画意境,以刻画意境制胜的特点。看他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小诗写的是春天早晨浓睡醒来时的感受。读之似觉平淡无奇,反复吟诵,便觉诗中别有洞天。它短小而有起伏,自然又有韵致,情在词外,诗味醇永。春天,春光烂漫,春景无限,可歌可唱的颇多。要在短小的形式中写出迷人的春光,首先就要选好角度,才能以少胜多,俗语说的“四两拨千斤”,就讲究这巧的艺术,而这“巧”又不能让人看出,除非是有极致的艺术造诣,难以为之。诗人从听觉的角度,写春之声;用意中之念想,写春之景(春花烂漫)。浓睡初醒,晨光入户,这新的一天,迎接你的首先是百鸟的婉转鸣唱,可以说春声盈耳。古人说,春之精神写不出,以鸟鸣之。又说以鸟鸣春,以雷鸣夏,以虫鸣秋,以风鸣冬。这是有道理的。在百鸟婉转中浓睡醒来,该多惬意。接着又想起了昨夜潇潇的春风春雨声。在静谧的春夜,轻柔的春风,飘洒的春雨,也令人听得分明,那是柔美的天籁,能把人带进如烟似梦般凄迷的意境。现在又想到了那风雨声,不禁又联想到,这一夜风雨,该不会把那繁盛的春花摧落了不少吧?流露出一种淡淡的惜春之情。结尾问句,表达出诗人想象落花太多但又希望落得不多的复杂心理。整首小诗,主要从听觉形象的角度来写,写了春眠、春晓、春夜、春风、春雨、春鸟、春花;情感线索则是喜春而惜春,惜春而爱春。总的来说,时间的跳跃,阴晴的交替,感情的微妙变化,都极有情趣,韵味极浓。它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它是诗人对春天活泼生动、耐人寻味的歌唱。
孟浩然除了歌唱田园山水风光之外,还写了别的内容的一些诗,比如送别怀友、登临览胜、羁旅行役、游子思乡等,但大多以田园山水自然景物的意象入诗,实在是“一切景语皆情语”,句句情语皆动人。
就多数作品来看,孟浩然的感情比较平衡,像一泓秋水,平静无波,少有感伤。他热爱祖国河山,特别是故乡山水景物,诗作抒情气氛浓,诗意活泼跳动。读他的山水田园诗,如置身于田园山水间,沐浴着春风暖阳,心醉神怡,掩卷则神往之。
【关键词】古曲;春晓;演唱;意境
中图分类号:I20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02-0069-01
一、古曲的概念
古曲也就是古诗词艺术歌曲(古代艺术歌曲)。中国古诗词歌曲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如《胡笳十八拍》、《阳关三叠》,以及由南宋作曲家姜白石(姜夔)创作的《杏花天影》、《鬲溪梅令》、《扬州慢》等曲目,这些都是我国早期的古代艺术歌曲。歌曲内容多为写景咏物、借景抒情,同时也有含蓄地表达对国家命运关心的内容。第二类即古词新编,是当今的作曲家结合新的创作意向、方法,借鉴和研究我国古代声乐艺术、昆曲、琴歌等传统声乐创作的歌曲,是在吸收西洋作曲技法的同时,通过不断的实践、改进,探索出的和我国传统的歌唱艺术风格紧密结合,而又带有新的光彩特色的声乐艺术途径”。如《春晓》、《长相知》、《枫桥夜泊》、《红豆词》、《花非花》等等。只有正确理解古曲的概念,才能准确把握好歌曲的意境,用我们所学的声乐技巧,把古曲完美展现出来。
二、分析古诗《春晓》的背景,剖析歌词内容
孟浩然(689-740),男,汉族,唐代诗人。本名不详(一说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玄宗谓:“卿自不求仕,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因放还未仕,后隐居鹿门山,著诗二百余首。孟浩然与另一位山水田园诗人王维合称为“王孟”。他的诗现存260多首,当时很负盛名,艺术上有很高造诣。
黎英海,出生于1927年,2007年1月5日逝世,中国著名作曲家、教育家。1948年毕业于南京国立音乐学院理论作曲系。建国后在上海音乐学院及中国音乐学院任教。曾任中国音乐学院副院长、教授。他建立了五声调式和声体系,一生中创作了许多的音乐作品,很多作品已成为各种音乐会经常演出的经典佳作。他的风格简洁、精细,有鲜明的民族特点,艺术性和时代感很强。黎英海著作有两百多首歌曲,主要代表作有:《春晓》、《登鹳雀楼》、《枫桥夜泊》、《千年的铁树开了花》等。他还改编了数十首民歌,还有钢琴曲和大提琴、二胡独奏曲,出版了《民歌独唱曲》等等。
《春晓》的意境十分优美。诗词大意为:春天的夜晚不知不觉一觉睡到天亮,等到醒来的时候只听见窗外的鸟雀到处鸣唱。感觉好像昨晚下雨和刮风了,经过通宵的风雨袭击,不知道有多少的落花?此诗写得很自然,很多作曲家都将其创作成曲,有儿歌、有通俗版本、有古曲风格。黎英海作曲的《春晓》就是古曲风格,歌曲没有大的起伏,用声柔美,而且古典诗词的韵味十足。
三、深入歌曲意境,注重歌曲布局
演唱古曲应该具有一定的声乐技巧和表演艺术的能力,还要具备全面的综合能力。比如音乐的综合素质、文化审视能力、音乐审美能力和文学修养。古曲不仅要求歌者对其演唱技巧进行恰当处理,还对歌者本身所拥有的涵养和对古典音乐的理解作进一步要求。演唱古曲,只有在弄清诗情词意的基础上,发挥古人情趣意境、气韵神韵的前提下,以及在探索歌唱表达技法达到恰如其分的和谐状态下,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唱好一首古曲。咬字方面要注意诗词的韵律,第一句“春眠不觉晓”不可以太生硬,用声轻但不能虚,“晓”字要归韵(ao),音唱完口型才能变。第二句“处处闻啼鸟”要注意用声细腻,不宜唱得太重,用气息把声音推动出来。“夜来风雨声”音域高了,要注意把气息放稳,声音才不会飘。“哦”在歌唱时要有感叹的意思,尤其“哦”字的最后要有自由处理。反复的时候应注意弱音的运用要自如。
《春晓》是一首惜春诗,看似极为口语化,却既有悠美的韵致,行文又跌宕起伏,充满了大自然与人类,以及生物界各物的和谐美、自然美、安详美。演唱此歌曲应该抓住惆怅、感叹、惜春、宁静的艺术特点,在声音的运用上多用连音和弱音技巧,用气息推出声音,将声音挂在口腔上膛,从容地把声音从头腔发射出去,传到远处。这个作品应采用轻柔、细腻、精致、透明的声音和音质,运用高位置高控制的弱唱、连唱的发声技巧,这是全曲的难点和重点。作品中最后一句“花落知多少”,声音收至高弱音上,进入遐想的意境,将听者引入作品“春眠”的意境里。演唱此作品要注意古诗词的吟唱和特有的吐字、行腔。词中“哦”的演唱,要带有对春的怜惜、感叹之情和古韵行腔的典雅。
参考文献:
[1]杨曙光.杨曙光中西多种风格演唱研究与教学曲选(上册)理论篇[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43.
[2]肖英群.声乐表演美声篇[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3]郑燕梅.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特色初探[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9.
[4]张晓农.中国古代声乐艺术[M].北京:中华书局,2003.
[5]吴启慧.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特点及风格研究――以三首古诗词歌曲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6]张春巧.意象――诗歌翻译的灵魂[J].海外英语(上),2012(02).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2、《咏柳》
【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3、《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最近,笔者在教学五年级《黄鹤楼送别》这篇文章时,尝试从不同角度进行教学,结果也大不一样。
教法一:故事型文本解读思路——显故事之情
(1)师:在这样的季节里,一对朋友就要分别了。请大家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一想此时他们的心情如何?
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谈自己的感悟和理解并作交流,学生提出“依依惜别”。
(2)师:走进课文,体会他们的依依惜别之情。谁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师:老师也找到了一个字,你们一起帮着我来体会体会。(“藏”字显示红色)
(学生齐读)
师:“藏”的是什么?(藏在心里的依依惜别之情)
师:既然是“藏”,他们愿意让对方知道吗?你是从哪儿看出来的?
(学生联系上文谈:“有意不去触动”“一会儿……一会儿……”)
师:也就是说,他们不是在欣赏风景,而是在强抑内心的情感,他们都不想让离别的时刻到来,都想让相聚的时光再延长些许。一“藏”字包含了多少深厚的心意啊!谁来读这段话?(指名读)
(3)师:往常,李白与孟浩然会在黄鹤楼干什么?(吟诗、喝酒、聊天、赏景……)
师:吟诗、喝酒、聊天、赏景,这是多么惬意、多么潇洒的事情啊!可是今天,他们却要分别了,谁再来读一读,读出这一份离别之情。
师:所谓“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终于,李白举起了酒杯说——(指名读李白的话)
师:把酒送别,情浓意厚,自由读这段话,你能读出哪些情感?(学生自由朗读,体会,交流)
生1:六个“您”,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生2:“夫子”,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尊敬。(理解”夫子”)
生3:“兄长和老师”,体会到李白对孟浩然的敬仰。
师:李白敬仰的是孟浩然的什么呢?(人品与诗篇)
师:孟浩然是唐朝最早创造山水诗的诗人。你们知道他的哪些诗?(指名背诵《春晓》《过故人庄》《宿建德江》)
师:同学们都是听着这些诗长大的,所以李白说,您的诗篇——
生读:“誉满天下”!
师:李白不仅敬仰诗篇,还敬仰他的人品,李白曾经这样评价孟浩然:
(出示《赠孟浩然》)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师指导生理解)
师:这样的孟浩然怎么不令李白敬仰,他们是志同道合的——(知己),如果你就是李白,现在就请你面对你的兄长与老师,说出你的敬仰之情吧!(生齐读)
师:是呀,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也许这一别就再也见不到了,谁再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这杯中盛的仅仅是满满的酒吗?还有什么深意?(敬意、不舍与祝福),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一遍。(齐读)
师:作为知己的孟浩然当然也体会到了李白的这份情,他接过酒杯——(一饮而尽),然后说:——(引读孟浩然的话)
师:孟浩然引用王维的诗,想说什么?(不管两人在哪里,我们的心在一起,像邻居一样永不分开)
师:孟浩然当然也不想和李白分别,作为兄长的他此时只是在——(安慰李白)。(再读本句)
师:除了安慰,孟浩然还有什么意思在里面?(引导体会“永世不绝”)这里不仅是说长江的波涛永世不绝,更是说他们的友谊天长地久。
师:是的,友谊就是这样,当心存敬意的时候,留恋之情会情不自禁衍生。
(4)出示课文的第四自然段
师: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们的友情很深?(凝视)
师:他凝视的是什么?(孟浩然,船,江水)
师:你们理解“伫立”吗?(久久站立) “伫立”前面还有一个词,是——(依然),这个词,你体会到什么?(李白在江边站了很久,一直目送孟浩然离去)
师:白帆渐行渐远,朋友也渐行渐远,李白的目光却未曾离开,哪怕是白帆早已消失。这目光里面是什么?请你闭上眼睛,在乐声中细细体会一下,并动笔写下你的只字片语。(学生写话)
师:让我们来听听诗人的心声。
(学生围绕留恋、回忆、祝福进行交流)
师:此时此刻,李白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随即吟出了脍炙人口的名诗——(出示诗句,学生齐诵)
教法二:诗歌型文本解读思路——展诗歌之意
(1)从课题入诗。在读诗时候想想,李白和朋友分别会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学生结合诗歌能很快说出“不忍心”“依依惜别”)
(2)从诗的哪些句子能体会到这种情感?(学生很快找到诗的后两句)
(3)抓住诗句的重点词句感受李白送孟浩然的情景。
①理解诗句:你从中读出了什么?(学生:朋友远去了,李白还站在江边,如“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并能结合文本来谈)
②你觉得李白和孟浩然的感情如何?(学生说感情好)
2、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3、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王维:《相思》)
4、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5、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白居易:《观刈麦》)
6、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李商隐:《晚晴》)
7、首夏犹清和,芳草亦未歇。(谢灵运:《游赤石进帆海》)
8、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曹操:《观沧海》)
9、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李峤:《风》)
10、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11、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汉乐府 长歌行》)
12、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杜甫:《兵车行》)
13、秋月扬明恽,冬岭秀寒松。(陶渊明:《四时》)
1、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孟浩然《春晓》
2、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4、春*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游园不值》
5、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
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7、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
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词三首》
9、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10、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来源:文章屋网 )
唐代是我国文化繁荣的朝代之一,比较闻名的诗人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张九龄、王维、孟浩然、王昌龄、杜牧、岑参、韩愈、柳宗元等等。比较著名的诗有《春晓》《望庐山瀑布》《登高》《使至塞上》《长恨歌》等。
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可谓是唐诗,唐朝著名的诗人层出不穷。他们的诗作风格各异,既有对神话世界的丰富想象,又有对现实生活的生动描写,既有激昂雄浑的边塞诗,亦有沉郁厚重的“诗史”,还有清新脱俗的田园诗。这些诗作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使得唐诗成为了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国学;孟浩然;田园诗;友情
孟浩然的诗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秋登万山寄张五》、《夏日南亭怀辛大》、《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李白称赞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高尚”。杜甫说他“清诗句句尽堪传”(《解闷》),又赞叹他“赋诗何必多,往往凌鲍谢”(《遣兴》)。皮日休则称:“先生之作遇景入咏,不拘奇抉异,令龌龊束人口者,涵涵然有干霄之兴,若公输氏当巧而不巧者也”。北齐美萧悫,芙蓉露下落,杨柳月中疏;先生则有,微云澹河汉,疏雨滴梧桐。乐府美王融,日霁沙屿明,风动甘泉浊;先生则有“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沈德潜称孟浩然的诗“语谈而味终不薄”(唐诗别裁)。的确不薄,语谈仅仅是外表,主客之间的情谊,由谈初到清真最后清切。这是内在的韵味散发出来的醇香,淡中有味,含而不露,细细读来,却是词浅情深,含着悠然不尽的意味。正是谢榛语的那种“清音有余的感觉”。
有关友情的描述,唐朝诗人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此句真切的表达了知心朋友,情谊深厚,即便远在天涯,也好像近在眼前。显示出友谊的真挚。胸怀的阔达。可见人生中拥有真诚的朋友,心中便不会孤独,当代人也常说:多一个朋友,便多一条路。是啊,真正的友谊就是不顾及对方的社会地位,富贵贫贱,美貌与丑陋,而注重双方的心有灵犀一点通,注重自然,注重默契。很多唐诗中体现了这种情感:王昌龄的《送魏二》“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王维的《山中送别“除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未见常见天际流。”而最令人欣赏的友谊之情,是孟浩然在《过故人庄》中体现出的那种“淡”“真”“切”的淳朴自然的朋友之情,值得大家细细赏读:
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
首句“故人具鸡黎,邀我至田家”。“这”一邀一致,文字上毫无渲染,召之即来,简单而随便,好似小学生在日记本上写的一日行程一样的朴素而平淡,再加上“鸡黎”相邀,既显出田家特有风味,又见待客只简朴而随意,这样,客人和主人彼此的心扉毫不顾及地向对方敞开,客人不嫌弃你农舍之主而降低身份,主人不谄媚你达官显贵而升官发财,那就盘腿而坐,促膝而谈,气氛润恰而平静,不讲虚礼和排场,如此幽静而祥和,这不仅是主任和客人的真挚情谊所至,也有清新愉悦的环境所衬托,你看那外景――“绿色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这两句一近一远,近景绿树环抱,自成一统,别有天地。下句荡开笔锋,展示一片开阔的远景:郭外的青山依依相伴,让村庄不显的孤独。一“合一“斜”,静中含动,景都活跃着,人怎能闲坐,于是主客敞开胸怀,娓娓而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轩窗一开,放眼望去的不仅是主人和客人,而且也将读者的眼球引向这这特定情境当中去,随着主人和客人一起欣赏:强烈的农村风味,劳动生产的气息,映入眼帘,让人心旷神怡,那一片打谷场和菜圃,在绿荫怀抱之中,又给人以宽敞,舒适的感觉。于是,话桑麻中,主人与客人的欢声于笑语都仿佛萦绕在我们耳际,正是在这种情景氛围中,客人忘记了仕途的荆棘丛生,名利得失,他从主人的笑语中寻到了安然,坦率,真实,从他对青山绿树的顾盼中,盼到了已久的向往之地,从他与朋友对酒而共话桑麻中,他心境平和,思绪舒展,举猎灵活,自然省净,这样的环境,谁愿意离去,谁不渴望再来,虽然没有说出自己乐而忘返的想法,但客人和主人的情谊无需再遮掩,淳朴而诚挚溢于言表,于是,再不需客气,我想我做客人既主人,主人即客人,下次的约会,定在了――“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孟浩然深深为农庄生活所吸引,于是临走时,向主人率真地表示将在秋高气爽的重阳节再来观赏。不请自到,那种率真,那种理直气壮的情怀,好比小女孩在父亲跟前撒娇:“我要,我要,我就要。”古人相待的热情,做客的愉悦。淡淡两句诗,故人相待的热情,作客的愉快,主客之间的亲切融洽,都跃然纸上了。
此句看死信笔写来,却首尾衔接。首句“一邀一致”尾句“还来就”,此外既感到篇法圆紧,有体会到客人的洒脱自然。
当然,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也有用张扬和比喻的手法体现的,如李白的《赠汪伦》:“讨还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中不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清湛,更出动离人的情怀,难忘王伦的深厚情谊,水深轻身自然的联系起来,以比物手法形象的表达了真挚纯洁的深情,潭水已“深千尺”那么王伦送李白的情意更有多深呢?李白毫无掩饰的用夸张的手法表达了他与王伦不一般的情意:“不及汪伦送我情。”耐人寻味。清朝的沈德潜很欣赏着一句,他说:“若说汪伦之情比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载》显然,秒就妙哉“不及”二字,好就好在不用比喻而才用比物手法,便无形的情意为生动的形象,空灵而有余味,自然而有清真。而孟浩然的《过故人庄》与《赠汪伦》相比较,纯属于平淡的叙述至此,没有一句夸张之句没有一个兴奋之词,但到了平头百姓的谈话,让我们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进人的风格,与作者描写的场景――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力形式与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诗词是在平淡中蕴涵着深藏的情谊,一方面固然是每个句子都几乎不见费力锤炼的痕迹,另一方方面每个句子又都不显得薄弱。比如诗的头两句只写友人邀请,虽只有鸡黍,但那份友谊之情,却一点都不薄,而是主客情深的精妙之处。
一个普通的农庄,一回鸡黍饭的普通款待,将主人与客人之间的情谊演绎的谈中含真,真中含深,深中含切。描写的是眼前景,使用的是口头语,描述的层次也是完全任其自然,笔笔都显得很轻松,连律诗的形式也似乎变得自由和灵便了。你只觉得这种淡淡的平易近人的风格,与他描写的对象――朴实的农家田园和谐一致,表现了形式对内容的高度适应,恬淡亲切却又不是平浅枯燥。
一、默读批注得滋味
王崧舟先生在《好课三味》中这样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咬文嚼字”的“品味”。
1.“依依惜别”这几个字我们说起来很容易,可是对于即将分别的好朋友来说却是那么沉重,谁也不愿轻易触动。打开书,默读1、2小节,边读边注意体会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
2.哪个句子写出了好朋友即将分别时的心情?(出示句子)这个句子中有个字耐人寻味,是“藏”字。
(1)让我们来找一找,两个好朋友藏的是什么?(板书:藏情)
(2)他们是怎么藏的呢?(借观赏景色藏惜别之情。板书:赏景)
(3)他们赏的是怎样的景呢?1、2小节中有一个描绘江上美景的句子,你能找出来吗?
*我们要善于一边读书一边想象,通过“烟雾迷蒙”,你能想象出怎样的画面?“繁花似锦”的景象又是怎样的呢?写两个你想到的描写春景的四字词语。
二、品读感悟出滋味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化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要做到这些,必须注重读书。读是根本,没有读,就没有感悟和理解,就没有语感的生成、情感的熏陶、语言的积累和运用。
学习第3小节,品读“对话叙情”。
1.不忍别,终须别呀!引读。
2.如果说两人刚才还在“赏景藏情”的话,他们现在用什么方式表达感情?(板书:对话叙情)
3.李白和孟浩然的对话里蕴含着深深的依依别情。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深入到课文的字里行间,用心品味,然后说说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依依别情?你是怎么感受到的?
(1)还没分别就想见面,可见难舍难分。指导读。
(2)引用王勃诗句说明人虽分但心相连,说明珍惜友谊,同时含有宽慰之意。
(3)把友谊比作长江的波涛,说明友谊深厚,彼此珍惜。指导读。
(4)引读李白开头的话,你从这些语句中读出了李白对孟浩然的什么感情?为什么“敬仰”呢?
*人品:补充李白另一首写孟浩然的诗《赠孟浩然》,指导朗读,理解意思:我钟爱孟浩然,他潇洒的风度、超人的才华天下人都知道。但他宁愿在田园里种菜也不愿给皇帝当欺压老百姓的官。孟浩然的人品就像高山一样,令人敬仰。
*诗篇:“誉满天下”。什么叫“誉满天下”?你能背一首孟浩然的诗,让我们感受一下他的“誉满天下”吗?(指名背《春晓》,齐背)为什么你觉得这首诗能说明“誉满天下”?(这首诗几乎老幼皆知、家喻户晓,真可谓“誉满天下”!)
*怎样敬仰:称呼“孟夫子”“您”,当作兄长和老师。
*指导朗读:李白前面这两句话充分表达了对孟浩然的敬仰之情,谁来读?为什么李白开始要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呢?(道出了“依依惜别”的原因)
4.读了两个人临别前的这番对话,让我们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两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人物对话对人物情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这正是对话描写的魅力所在。
5.让我们来分角色读一读这段对话,体会一下两人是如何通过语言来表达内心情意的。
我播放舒缓优美的音乐,创设情境,学生读得那么投入,那么动情,那么令人陶醉,让人仿佛身临其境那感人的离别世界。“得趣全在涵泳”。作为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但是这优美的语句、丰富的情感,不会无端地自己植入学生的心田,也不会单凭教师的教达到目的,而要靠学生自己用心w会,在教师教的基础上,自己领悟、体验出来。而这领悟、体验最基本的途径就是“读”。
三、留心写法品滋味
课文中的语言就像沙滩上的一颗颗贝壳,是那么丰富;又像一颗颗发光的钻石,是那么精美,那么引人入胜;还像一杯杯龙井茶,耐人寻味。丰富、精美、耐人寻味的语言怎样才能流淌在孩子们的笔尖?语文味除了藏在文本的思想内涵中,更隐藏在课文的表达方式等方面。在本文中,我从写人的角度关注了“怎么写”,引导学生品出语文味。
(一)环境描写独具匠心
(媒体6:想象说话)
岸边杨柳依依,好像 ;江上沙鸥点点,好像 。虽然白帆已经消失在蓝天尽头,只能看到一江春水流向天边,但是李白依然伫立在江边,凝视着远方,好像在想 。
再指名说。(第2、第3名同学配乐)
1.同学们,作者本来是写李白与孟浩然两个人物之间的惜别之情,为什么要写到杨柳、沙鸥、蓝天、春水这样的景物呢?
这种写法叫“借景抒情”,这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种写作方法。
2.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第4小节,再来感受一下这种借景抒情的写作方法。
设计意图:运用配乐朗读渲染情感;运用电脑动画再现情境;运用想象说话体味深情。三个教学环节层次清晰,目的鲜明,同时又渗透了借景抒情表达方法的指导。
(二)仿写文包诗启发想象
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春姑娘摇摇花,花开了,碰碰树,树绿了,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戴个绿草帽,新奇地看着这个世界,柳树抽出了新芽,正迎风锻炼,舒活着全身的筋骨……广阔无垠的大地一下子活跃起来了。
我们三年级在老师的带领下去迎泽公园,一进迎泽公园的西门,顿时我觉得我们到了绿色的大草原似的,河边的树都披上了新装,嫩绿嫩绿的,真美!走过七孔桥,春风吹过,柳枝偶尔沾了一下水面,就看见波纹一圈一圈的荡漾开去。来到长廊,我们在那里休息了一会儿,欣赏到了火红的榆梅,去往藏经楼路上鸟语花香,有喜鹊、麻雀等清脆的叫声,而两旁苍翠欲滴的松柏还依然穿着那件墨绿的外衣。离开藏经楼我们原路返回到了学校,要是再能欣赏一会儿该有多好呀!
在回来的路上我想起古诗,孟浩然《春晓》、朱熹《春日》、贺知章《咏柳》,这些优美的诗篇让我更加体会到春日的美丽。
郑重声明:本文系作者独家授权,版权归作者及作文库所有,任何媒体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五言绝句大全(一):
1、《静夜思》
唐·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2、《草》
唐·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3、《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4、《鸟鸣涧》
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5、《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6、《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7、《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8、《七步诗》
曹植
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10、《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11、《望月怀远》
唐·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12、《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3、《暮秋山行》
唐·岑参
疲马卧长坂,夕阳下通津。
山风吹空林,飒飒如有人。
苍旻霁凉雨,石路无飞尘。
千念集暮节,万籁悲萧辰。
鶗鴂昨夜鸣,蕙草色已陈。
况在远行客,自然多苦辛。
14、《春望》
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5、《春夜喜雨》
唐·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16、《旅夜书怀》
唐·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着,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7、《前出塞》
唐·杜甫
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
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
杀人亦有限,立国自有疆。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18、《长歌行》
乐府诗集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曦。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19、《剑客》
唐·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
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20、《望岳》
唐·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五言绝句大全(二):
1、《访隐者不遇》,唐·贾岛《小学生必背古诗70篇》P66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2、《咏鹅》,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3、《春晓》,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玉台体》,唐·权德舆
昨夜裙带解,今朝蟢子飞。铅华不可弃,莫是藳砧归。
5、《苔》,清·袁枚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6、《寻胡隐君》,明·高启
渡水复渡水,看花还看花。春风江上路,不觉到君家。
7、《山村咏怀》,北宋·邵康节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8、《偶步》,清·袁枚
偶步西廊下,幽兰一朵开。是谁先报信,便有蜜蜂来
9、《画》,唐·王维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10、《京师得家书》,明·袁凯
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
11、《华山》,北宋·寇准
仅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
12、《夜宿山寺》,唐·李白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13、《七步诗》,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fǔ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14、《遗爱寺》,唐·白居易
弄石临溪坐,寻花绕寺行。时时闻鸟语,处处是泉声。
15、《登鹳雀楼》,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16、《相思》,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xié,此物最相思。
17、《梅花》,北宋·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líng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18、《江雪》,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9、《夏日绝句》,南宋·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20、《江上渔者》,北宋·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21、《秋浦歌》,唐·李白
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22、《剑客》,唐·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
23、《舟夜书所见jiàn》,清·查zha慎行
月黑见xian渔灯,孤光一点萤。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
24、《鸟鸣涧》,唐·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
25、《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唐·刘长卿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26、《27、《悯农二首》,唐·李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8、《乐lè游原》,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9、《山中》,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路元无雨,空翠湿人衣。
30、《鹿柴zhai》,唐·王维《小学生必背古诗70篇》P26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ying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1、《对花》,唐·于濆fen
花开蝶满枝,花落蜂还稀。惟有旧巢燕,主人贫亦归。
32、《蝉》,唐·虞世南
垂緌rui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
33、《所见》,清·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yuè。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34、《池上》,唐·白居易
小娃撑小艇tǐng,偷采白莲回。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35、《风》,唐·李峤
解jiě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
36、《绝句》,唐·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37、《塞下曲》,唐·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chan于yú夜遁逃。欲将轻骑ji逐,大雪满弓刀。
38、《送灵澈上人》,唐·刘长卿
苍苍竹林寺,杳yǎo杳钟声晚。荷he笠带斜阳,青山独归远。
39、《书事》,唐·王维
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
40、《山中送别》,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41、《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仅有敬亭山。
42、《桐》,唐·薛涛
庭除一古桐,耸干入云中。枝迎南北鸟,叶送往来风。
43、《微雨夜行》,唐·白居易
漠漠秋云起,稍稍夜寒生。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
44、《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45、《马诗》,唐·李贺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46、《渡汉江》,唐·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47、《杂诗》,唐·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qǐ窗前,寒梅著花未。
48、《山中》,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49、《宿建德江》,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zhǔ,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50、《夜雨》,唐·白居易
早蛩qióng啼复歇,残灯灭又明。隔窗知夜雨,芭蕉先有声。
51、《蚕妇》,北宋·张俞
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qǐ者,不是养蚕人。
52、《游春曲》,唐·王涯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53、《怨情》,唐·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54、《绝句》,唐·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
55、《咏风》,唐·虞世南
逐舞飘轻袖,传歌共绕梁。动枝生乱影,吹花送远香。
56、《弹琴》,唐·刘长卿
泠líng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57、《问刘十九》,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pēi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58、《秋夜寄邱员外》,唐·韦应物
怀君属秋夜,散步咏凉天。空山松子落,幽人应未眠。
59、《八阵图》,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江流石不转,遣恨失吞吴。
60、《终南望余雪》,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证明霁jì色,城中增暮寒。
61、《哥舒歌》,唐·西鄙人
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不敢过临洮。
62、《听筝》,唐·李端
鸣筝金粟柱,素手玉房前。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63、《送崔九》,唐·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64、《新嫁娘》,唐·王建
三日入厨下,洗手作羹汤。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
65、《春怨》,唐·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66、《行宫》,唐·元稹zhěn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67、《何满子》,唐·张祜
故国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
68、《送上人》,唐·刘长卿
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莫买沃洲山,时人已知处。
五言绝句大全(三):
1、《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2、《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相思》
唐·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4、《登鹳雀楼》
唐·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5、《江雪》
唐·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6、《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7、《江南春绝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8、《独坐敬亭山》
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仅有敬亭山。
9、《八阵图》
唐·杜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10、《问刘十九》
唐·白居易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11、《宿建德江》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12、《怨情》
唐·李白
美人卷珠帘,深坐蹙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13、《行宫》
唐·元稹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14、《送崔九》
唐·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15、《送别》
唐·王维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16、《终南望余雪》
唐·祖咏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证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17、《送崔九》
唐·裴迪
归山深浅去,须尽丘壑美。
莫学武陵人,暂游桃源里。
18、《鹿柴》
唐·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 ·
· ·
· ·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