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李白写的古诗

李白写的古诗

时间:2023-05-30 09:14: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李白写的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李白写的古诗

第1篇

《静夜思》这首诗的“主人”是谁?不用说,连三岁小朋友都知道,是李白。有一天,李白突发奇想:穿越时空,去21世纪看看!于是他四处奔波,终于在珠穆琅玛峰的山脚下找到了一位世界顶级知识分子(连牛顿、爱迪生见了他也会低声下气的那种)——“不三不四”大师。他听了李白的想法后,沉思了一会,说:“嗯,可以帮你,但只能在21世纪呆一天时间,OK?”“OK!”李白眉开眼笑地回答道。“不三不四”大师手持魔棒一挥,李白就在他眼前消失了。“不三不四”忽然想起什么似的,急得大喊:“事后记得请我吃烤鸭呀!”……

话说,李白来到了21世纪后,对一切事物都十分好奇。他想去看看自己写的诗是否对后代产生影响,但又找不到学堂,便拉着身边一个刚路过的小孩,问道:“如今孩童在哪里念书?”“?”小孩一脸腭然,眼睛直视面前一身古装、留着长长白胡子的老人,心想:他脑子是不是有问题呀?算了,别理他了。可妈妈说过要尊老呀!小孩只好硬着头皮回答道:“如今的孩子都是在幼儿园、学校等地方上学的。”话音刚落,小孩惊讶地发现,面前的老人不见了!

噢!原来李白找幼儿园去了。好不容易找到一间幼儿园,李白趁门卫不注意,溜了进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琅琅的读书声从身旁的“房间”传来。李白不禁感叹道:“想不到我李白写的诗,就连三岁孩童也会吟啊!”与此同时。下课铃响了。一位看起来虎头虎脑的小孩,站在椅子上,大喊道:“过来,大家都过来,我为大家演译一句‘经典’,大家可要听好了!床前明月光,李白打开窗。看到X光,牙齿掉光光。”“哈哈!”小朋友们都笑得前俯后仰。李白气得七窍生烟,真想把那小子痛扁一顿。但转念一想,自己是“名人”,肚里能撑船,不跟那小子一般见识。忽然,眼尖的李白瞧见门卫正向这边走来,三十六计——走为上计,李白一溜烟似的逃走了。

离开幼儿园后,李白又来到了一间别具一格的小学,正巧赶上放学时间,李白轻而易举地混进学校里。正当李白昏头转向的时候,一道声音从他身后传来,他转身定睛一看,原来是一帮小学生。其中的一位说:“我昨天改写了一首古诗,名为《望烤鸭》,诗句是这样的:日照香炉生紫烟。李白走进烤鸭店。口水直下三千尺,一摸口袋没有钱。”李白正“回味”这首古诗时,“李白”一词让他眼睛一瞪,不由地大怒起来:这不正是自己写的《望庐山瀑布》吗?我写的明明是瀑布,他竟然改成是我想吃烤鸭,太过分了!不知何时,一位调皮捣蛋的同学站在李白跟前,说道:“老头儿,你比我们穿着还‘潮流’呀!”此时,李白的脸上一阵青一阵红,但为了保持“形象”,强作沉默。他感到自己快要窒息了,马上飞也似地冲出校园。“唉!”李白一声叹息,像泄了气的皮球似的,耷拉着脑袋走在大街上,心中暗暗发誓:以后再也不到21世纪来了。

当李白穿越时空回到家时,刚好是午夜。他回想起一天的游历与见闻,顿时来了精神,将今天“美好回忆”整理成书。相信在老虎吃草之日,蜗牛会飞之时,这本书就会发行了。

开平市金山中学六年级:余婉华

第2篇

祖国古诗是瑰宝

敬爱的同学:

大家好!谢谢大家给我这次发言的机会。我演讲的题目是《祖国古诗是瑰宝》。

是谁家的庭院里飞出了这么美妙的玉笛声,这声音随着春风传遍了洛阳城。这让诗人李白听见了。他就写下了《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这是常年在外的游子李白写的,你看,诗人李白在自己的国家中都思念故乡,别说远离祖国了。

庭院里泛着银白色的月光,树上栖息着夜归的鸦雀,冷冷的露水浸湿了桂花树。这个夜晚人们都在赏月。作者就写下了《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这是作者王建在八月十五中秋节写下的也是因为自己思念家乡时而写下的。

像这样的古诗还有很多,如:李白的《静夜思》、陆游的《示儿》、《金错刀行》、文天祥的《扬子江》、《过零丁洋》``````

这些爱国诗句让我们感到中国的古诗不仅是给人欣赏,还是表达作者爱国的情感,表达作者为国尽力的心情。古代人都每时每刻的想着如何为国尽忠,我们更要时时刻刻的想着如何建设祖国,不要让外国人看不起我们。另外,我们要将古诗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热爱自己的国家,建设自己的祖国;让以前破坏过自己祖国的人,让他改过自新,将功补过。我们还要让少年多读古诗,因为民族英雄文天祥说过这么一句话:“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屹立于世界,则国屹立于世界。”

让我们一起为自己的未来而奋斗;为人民的未来而奋斗;为祖国更加繁荣而奋斗。

第3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笔者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三趣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第4篇

1.复习学过的古诗、体会赏析古诗。懂得赏析古诗的方法。

2.培养朗读古诗、吟唱古诗、表演古诗、品评古诗、据诗画图以及语言表达的能力。

3.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及对大自然、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收集诵读、赏析学过的古诗。

2.多媒体课件制作。

三、活动过程:

(一)导入:(多媒体按序出示:“品、评、诵、演、唱、画、赏诗会”)

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好多首古诗。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开展一次品古诗、评古诗、演古诗、诵古诗、唱古诗、画古诗的赏诗会。

过渡:古代诗人为后人写出了许许多多、脍炙人口的名言佳句,请看——

(二)品古诗:

1.媒体出示《登雀颧楼》诗图及诗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引导学生谈谈对诗句的理解、体会。

(1)师:谁能说说诗句的意思

生:想要领略到更远、更美的景色,就要再登上一层楼。

(2)师:诗句不仅仅告诉我们登高望远的道理,大家从诗句中还想到些什么或领悟到了什么

生a:我想到诗人登上鹳雀楼,面对辽阔的景色,觉得自己看得还不够远,还想看千里、万里之外看到视力所能达到的尽头,而达到这目的的唯一办法是站到更高的地方去。

生b:我从“欲穷千里目”想到句中包含着诗人许许多多的希望、许许多多的向往,诗人想要达到最高境界;从诗句“更上一层楼”领略到诗人自强不息、奋进不止的精神。

3.小结:在人生的道路上要不断努力攀登。

4.诵读:(范读——齐读)

(三)评古诗:

1.媒体出示:磅礴的瀑布声,直泻而下的庐山瀑布图

(1)师:还没看见瀑布,就先闻其声,此声此景,此时此刻,你想用哪一诗句来形容

(2)生:“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3)师:媒体出示:“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4)学生上台操作电脑据图评析:

诗句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诗人李白运用了丰富的想象、夸张的语言,赞美了庐山瀑布从青翠的山壁中间跌落下来。形容水流用“飞”(媒体加点)来表现出庐山的瀑布凌空而出;用“直”(媒体加点)可见山势很陡。“三千尺”(媒体划出)更是体现了庐山瀑布的高而长。可是这样写诗人还是觉得没有把庐山瀑布的雄伟写够。于是又进一步发挥想象,怀疑是银河从九天云里落下来的。这里不用“真”(媒体出示)而是用“疑”(媒体加点),给人以恍恍惚惚的感觉,使人觉得好像是真的,又好像是假的,进一步写出庐山瀑布的雄伟与奇丽。

(5)教师小结:讲得太精彩了,庐山瀑布雄伟、壮丽,大家一起来赞颂一番。

(6)诵读:(范读——齐读)

2.媒体出示:黄鹂鸣叫、白鹭上青天的《绝句》图

(1)师:从这幅生动的画面中,你想到哪位诗人写的哪一首诗

(2)根据学生回答媒体出示:《绝句》一诗诗句内容。

第5篇

在古诗词教学中,我针对儿童的认知特点,优化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了古诗词教学的效果。

一、故事激趣

在古诗词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加入与课文相关的故事,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词的内容。我常常根据古诗词的特点自编或引导学生编出生动、有趣的故事,把古诗词的学习融进有趣的故事中,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赠汪伦》这首古诗时,我用这样的一个故事进行导入:一天,汪伦听说李白将来泾川,便写信迎请,信云:“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听后欣然前往。到后,汪伦告诉说:“桃花者,潭水名也,并无桃花;万家者,店主人姓万也,并无万家酒店。”李白听后大笑。学生在听故事中,不知不觉地了解了诗的背景,他们对诗歌自然学得主动积极、兴趣浓厚。

二、作画赏析

苏轼曾称赞王维的诗“诗中有画”。其实何止是王维的诗?如果我们鼓励学生展开想象,把诗中的画画出来,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诗的意境,而且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在教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时我和学生一起进行各种形式的读,读完之后,还让学生说说诗描写的画面,再用画笔把诗描写的画面画出来。学生画了“日出”“江花”“江水”等栩栩如生的江南风景画。这样,学生不仅在画中欣赏江南春天的美景,还感悟到白居易作词时的情感,又发展了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吟唱体味

吟唱是富有中国特色的古诗学习方法。 中国古人在读诗时不仅“高声朗诵,以昌其气”,还讲究“密咏恬吟,以玩其味”。咏,歌也,吟,呻也。在高声朗诵之后,通过吟唱,进一步入诗径,悟诗心,品诗味,这一点值得我们认真学习和借鉴。在古诗教学中,这种将古诗学习转化为富有韵律的活动,深受爱说爱唱的孩子的喜爱,而且有助于学生通过语调、韵律、节奏,进一步体味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如教学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时,可选用古筝乐曲《春江花月夜》指导学生吟唱……

四、生活实践

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能加深体悟,进一步提高诗歌教学的实效。在教学《观书有感》导入时,我让学生先理解诗的背景:朱熹的思想很多成为明清两朝治国的方针,他取得如此大的成就,缘于他一生勤奋读书、积极思考。一天他走到一个池塘边坐下来(媒体出示图),一池清水引发了他对读书的一种思考,颇有感触地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在上图中出示全诗)。在学生读正确、读通顺,读出感情,体会诗境时,我让学生联系生活,题目是《观书有感》,而诗的内容怎么一点都没有写有关“书”的内容呢?让学生说说自己看书的感受,学生联系到阅读对自己写作的帮助,阅读丰富自己的见闻等实际,体悟到看书的重要性,明白了“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深刻含义。在联系实际谈感受中,学生明白多读书的好处,明白了不断汲取新知识的重要性与珍惜光阴、好好学习的紧迫性。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安市柳城小学 责任编辑:辛铭 )

第6篇

关键词 古诗词;诗意;朗读语感

古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在新大纲中明确指出小学阶段古诗词的教学目标是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50篇。低年级背诵古诗词是每学年30篇以上,中年级 30篇左右,而高年级则为20篇以上。由此可见,新课程标准肯定和提高了小学古诗词教学的地位。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妇孺皆知、脍炙人口,都是古诗中的精品。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这些古诗词呢?

一、初读诗文,了解作者

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诵读古诗方法很多,分自读、对读、群读,又可分为默读、声读等。多读,可以让学生把握诗词的内在节奏。节奏是古诗词的生命,读诗的过程也是欣赏诗歌的一种过程。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读多了,自然成诵,化为心中之本。

整体朗诵诗歌的过程中,由于现代文和古文之间的不同,首先要引导学生读准每个字,每个词的读音,例:《回乡偶书》中“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现在“衰’’读“shuai",但古读音应该是“cui”,古读音更能押韵,更能体现古诗的韵律美;例如杜牧《山行》:“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古时应该读xia,而现在用汉语拼音读xie,就不和谐,不押韵了。在处理这个问题时,笔者就先让同学们自己读,多读几次,体会到古诗的押韵美,学生自然选择读古音了。

二、精读课文,了解诗意

读通古诗后,就要了解这首诗的意思,在语文课本中,古诗词都会有注释,将不太容易理解的字词翻译出来。这时,笔者多半希望学生采用小组合作或个人发言的方法,一句一句让学生慢慢去自己探究,老师在旁适当点拨即可。还可以鼓励学生借助古汉语词典,去自己翻找。每首古诗都着力表现一种意境。因此,在理解了诗的大意后,还必须深入挖掘,细细品味,发挥想象力,把学生引入诗的情境,使诗中描写的景象在头脑中浮现出来,这样,就会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会对诗意理解得更深刻,对感情体会得更深入,同时又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发展空间思维力,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创设条件让学生去想象,去领悟古诗中的意境美。可以让学生配乐朗读,可以让学生画一画、演一演,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古诗去想象、丰富相关情节等等。这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很大帮助。

三、研读诗文,体会情感

(1)了解背景:在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词中,有不少的古诗词,它们作者不同,背景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就拿“送别"主题来说,有李白的《赠汪伦》,写汪伦以歌声送友,李白借潭水抒友人对已感情之深;有李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写李白以目光送友,以长江之水喻友人之间感情绵绵不绝;有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王维以酒送友,借朝雨,青柳,美酒表达对友人离去的伤感之情。这些都淋漓尽致的表达出作者对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再比如:翁卷的《乡村四月》、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的《渔歌子》等为我们描绘出风景优美的田园风光,表达出对大自然、对劳动人民的赞美。同样是写景诗,不同的是李白的《独坐敬亭山》,不仅写出了敬亭山秀丽的风光,其中“尽’’、“孤独"、“只有”等词又体会出诗人无比孤寂的心情。从背景资料当中,我们知道李白才华横溢,青年时雄心壮志,无奈朝廷黑暗,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所以朗读时要读出压抑孤独的心境。

(2)想象力的培养: 亚里士多德说过:“想象力是发现、发明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善于创造就必须善于想象。想象力对于一个人的重要可见一斑。古诗词具有简洁、篇幅短小而意蕴丰富的特点,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诗句的言外之意,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去联想、补充和创造,以构想诗词中的画面。例如:《江上渔者》学习古诗后,请同学们想象在波涛滚滚的江面上,捕鱼人冒着生命危险,打捞鲜美的鲈鱼,使人不由对捕鱼人产生同情与怜悯。

第7篇

一、课始"引趣"

古诗教学伊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初中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够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三、课末"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初中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又如教学王维的《渭城曲》,就可引导学生做"考官",采用两种方法让其他学生"考试",一种是拼字法,一种是嵌字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再如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根据它抒情性较强的特点,可引导学生改编原诗,使之成为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

第8篇

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

小学生由于观察力、抽象的空间想象力不强,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常常只知从单一的角度进行观察。因此,我在改写前花了大量时间让全体学生参与编排课本剧,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亲身经历、感受古诗中描述的生活画面。

学生们在表演《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本剧时,将“李白”与“孟浩然”的送别活动,分别安排在“楼旁话别”和“江边送别”这两个场景中。在“楼旁话别”场景中学生首先是在画有黄鹤楼的黑板前摆上了一排花盆,纵然时值深秋,然而盆中正怒放着的花朵,让人仿佛又回到了阳春三月。“李白”与“孟浩然”坐在桌前一边饮酒一边说话……在“江边送别”场景中,“李白”和“孟浩然”相互挥手告别。“李白”依然久久站立在讲台上,目送着“孟浩然”渐渐消失在教室门外……

看完课本剧,然后让学生分别从观众的角度、“我”(李白)的角度以及李白和孟浩然对话这三个角度对剧情进行叙说。

二、作前指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表达

作文不能像拍照那样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分主次、原封不动的全盘实录,必须根据写作的目的,对积累的素材进行提炼、取舍、加工合成,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主题鲜明,形象突出。但叙述方式的选择又得如同照相角度的选择,只有恰当的角度才能让景物更完美的展现。因此在指导学生用不同的人称进行改写时,我们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明确自己在文章中的观察点和立足点,从而剪截出最精彩的生活片断来叙写。

1.设计题目。人们常说题好一半文。作文的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不仅能吸引读者去阅读,还能让作者产生创作的灵感,文思泉涌。因此,我为了让学生很快进入不同叙述角色,我在每次作文前都会根据三种人称,设计了三类题目。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我就为学生设计了三个题目①再见了,孟兄(用第一人称写),②李白致孟浩然的一封信(用第二人称写),③李白与孟浩然(用第三人称写)。

2.指导写法。由于小学生想象能力有限,生活的阅历不够深,因此老师的作前指导尤为重要,要帮助学生弄清在不同人称的文章中自己(作者)所处的相应位置。在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是这样对学生进行指导的:《再见了,孟兄》这个题目采用第一人称比较适宜,它要求作者以“我”(李白)的身份讲述自己在与友人送别过程中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以及心里所想。《致孟然的一封信》根据书信的行文要求,必须使用第二人称写李白向好友说心里话。《李白与孟浩然》是作者站在观众的角度,以第三人称将李白和孟浩然依依话别场景中人和事全方位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下面是我们班的柯清清同学用不同的人称改写的三篇文章。

再见了,孟兄

我在黄鹤楼为孟兄摆酒饯行,因为孟兄今天就要去扬州了,虽然楼前花红柳绿,蜂飞蝶舞,桌上摆放着美酒佳肴但丝毫不能引起我的兴趣。我们只是默默地看着对方,谁也没说话。

眼看太阳已经西沉,我站了起来,慢慢地为孟兄和我自己斟满酒,然后举起酒杯说:“哎!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见,来!让我俩干了这一杯。”说完,我俩一饮而尽。孟兄背起行囊,说:“贤弟,我要走了。”“让我再送你一程吧!”说完,我和孟兄一起走下楼去。来到了江边,船早已经来了。在船家的催促声中,孟兄一步一回头地走上了船头。眼看着船渐渐地划向了江心,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说:“一路顺风!一路顺风!”。我呆呆地站在江边,看着孟浩然向我挥手的身影越来越小,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一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与孟浩然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

江南名楼黄鹤楼上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然而坐在窗前的李白和孟浩相对无言,任凭桌上的美酒佳肴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可是谁也没有动筷子。原来今天是孟浩然下扬州的日子,李白特意摆酒为他饯行。

太阳已渐渐西沉,李白站起来为自己和孟浩然倒上酒,然后端起酒杯说:“哎!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见,来!让我俩干了这一杯。”,孟浩然端起酒杯一干而尽然后背起行囊,说:“贤弟,我要走了。”“让我再送你一程吧!”说完,李白和孟浩然兄一起来到了江边。在船家的催促声中,孟浩然一步一回头地走上了船头。李白久久站立在江边,看着孟浩然的船渐渐在天边消失了,于是拿下笔写下了一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致孟然的一封信

孟兄:

别来无恙。自从去年的今日我们黄鹤楼一别转眼间已经一年了。今天我又独自登上了黄鹤楼,窗前的花又像去年开得正旺,白的似雪,粉的似霞,红的似火。风景依旧,可同来登楼的您却不在了。您还记得去年临别的那一幕吗?那天看着那无情的船儿载着您慢慢离我远去,我的心真比刀割还难受,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那天目送着您渐渐地消失在了天边,我不禁写了这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三、作后品评,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叙述角度在作文中的妙用

第9篇

【关键词】古诗;儿童教育:小学教学

一、创设情境,感情朗读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小学课本中选入的古诗都意思浅显,讲究平仄押韵,对仗工整,脍炙人口。学生对朗诵古诗也饶有兴趣。针对这一特点,我在指导学生学习每首古诗时,都十分重视为学生创设情境并进行朗读训练,以帮助学生体会诗中的意境,理解诗句的意思。我一般分这样几步进行教学:先请学生欣赏古诗。(教师范读,有的可配上音乐,配上画面。)再让学生自由放声练读,注意揣摩诗句的大意,主动质疑。接着小组合作学习,集体解疑。最后在学生理解诗意的情况下,再指导朗读背诵,体会意境,加深理解。比如,在教学《早发白帝城》这首诗时,我先简单向学生介绍了时代背景,然后在理解全诗后,问学生:“这首诗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的?”“那么,诗人此时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哪些词语可以表现出诗人愉快的心情?”“这首诗我们要带着怎样的感情去读?”“好了,现在请同学们试着读一读,并画出停顿及重音。”这样指导,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很快就能背诵。

二、凭借插图,启发想象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每首古诗一般都配有色彩鲜艳的插图,它从总体上或某个侧面描绘出诗的主旨或诗的意境,形象生动,有很强的艺术性,便于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因而,凭借插图,启发学生想象确实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及对古诗的理解能力的好方法,深受学生的欢迎。如在教学《山行》这首诗时,我首先指导学生初读全诗,然后指导学生有序地观察插图,进而讨论、想象,看图说话。学生通过观察画面,想象情境,首先感受到了诗中的意境,再来感知有些难度的诗句,就容易多了。这样由表及里,不但加深了对诗句的理解,而且对学生进行了说的训练,培养了想象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更易于和诗人产生情感共鸣。

三、活动表现,加深体验

小学生活泼爱动,古诗对他们来说显得有些深奥枯燥。为了降低难度,加深理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诗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我采取了编演课本剧、绘画、配乐、配舞、编抄报、演讲评论、改写、续写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多种方式,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接受了教育。

诗词、音乐与舞蹈在古代起源时本是三位一体的综合艺术。教学时可以发动学生在了解诗意的基础上,根据诗词的意境、情调、节奏等,为诗词选配或自谱乐曲、编排舞蹈并即兴表演。如教学《江雪》一诗时,我就给学生留了一个创造性的作业:为这首诗选配或自谱乐曲。也可自编舞蹈。第二天上课时,我先让学生边汇报边表演,接着让学生之间互相评一评哪些乐曲或舞蹈最符合这首诗的意境。然后给学生放了自己准备好的这首古诗的配乐歌曲,让学生边欣赏边品味诗中描述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的空旷、寂静与凄凉,体会诗人孤独寂寞的心情,并说说这首乐曲为什么适合这首诗,最后教唱这首歌曲。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不但背下了这首诗,而且加深了对这首诗的理解与体会,还培养了学生的自信心。

编演课本剧是带领学生体味当主角乐趣的行之有效的好方法。它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深入理解古诗,更可以让学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培养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促进思维,发展智力,培养创造力。学生在编演课本剧时,创造性地复活场面,自制布景、道具,设计对白、动作、表情,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地锻炼和培养。如在教学古诗《小儿垂钓》这首诗时,我就放手让学生分组编演课本剧,教师耐心地下去指导,使每个孩子都受到锻炼,然后再集中汇报表演。学生们把诗中的小孩天真可爱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使课堂趣味横生。最后再让学生评一评,谁演得好,谁演得不好,为什么?更使学生加深了对诗的理解。

在古代,诗画一般是配在一起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相得益彰。所以在古诗教学中,我经常让学生为诗配画,并把诗摘录在画旁,使诗与画融为一体。这样,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也培养了学生的写字能力和绘画能力,可谓“一箭双雕”。如在教学《古朗月行》一诗时,我就先启发学生想象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再根据诗意画一幅画。评画时以鼓励为主,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效果非常好。

第10篇

一、不懂诗歌词句,曲解诗歌词句的基本意义,误解词句的隐含意义。

例: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春闺思

张仲素

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试说明诗中两个叠词运用的好处。

有学生这样回答:“袅袅”“青青”两个叠词,生动形象。

尽管学生知道“袅袅”“青青”是叠词,问题的思考点找得对,为正确的鉴赏评析奠定了基础,但接下来的分析却令人失望,因为没有具体分析出这两个叠字的表达效果,也就是说学生没有真正理解这两个字用在这里的妙处。

正确的回答应该是:“袅袅”写出了柳条依人的意态,“青青”则是柔桑逗人的颜色,这两个叠词渲染出融和宜人的无边春意,给女主人公的怀思提供了典型环境。

二、表现手法张冠李戴或只答手法,不会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例: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观祈雨

李 约

桑条无叶土生烟,箫管迎龙水庙前。

朱门几处看歌舞,犹恐春阴咽管弦。

试分析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特点。

有学生回答:对比。

学生答“对比”,说明读懂了诗的内容,基本明白这首诗所使用的艺术手法。但这样答的学生忽略了“题干”当中“分析”这个要求。因此,这个答案没有完全满足此题的要求。

应该还要这样来分析:此诗前两句写心急如焚的小百姓强颜欢笑,祈求上苍哀怜的画面,表现他们深重的隐忧与不幸;后两句,写花天酒地的大人物品味管弦,欣赏歌舞,唯恐下雨使丝竹受潮的担忧,表现了他们的戏嬉与闲愁。两者形成鲜明对比,揭示了世道的不公,表达了诗人对穷人的同情和对为富不仁者的憎恶之情。

三、对诗歌鉴赏题给出的注释视而不见,在答题的时候没有把它考虑在其中。

例: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贫 女

秦韬玉

蓬门未识绮罗香,拟托良媒益自伤。

谁爱风流高格调,共怜时世俭梳妆。

敢将十指夸针巧,不把双眉斗画长。

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

注:秦韬玉,应进士不第,在宦官田令孜府中做幕僚,后来田荐其为工部侍郎。

本诗题为“贫女”,写的仅仅是一个贫女吗?请结合全诗及注释分析一下诗歌的立意,并指出其写作方法。(不少于80个字)

在这个题目中,如果我们不看注释,这首诗的立意可以有多种理解,完全可以理解为通过这一女子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苦难和地位低下。所以,在具体的练习中有不少的学生就是这样答的,这就是他们忽略了注释的作用。注释在考试中,除了对原作的解释外,还是一个重要的出题点。在注释中包含着重要的信息,像这道题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从秦韬玉的身世和经历中,我们就应该理解到出题者的意图是什么了,就是以贫女作比,暗示自己的身世和遭遇。

四、对作者本身没有好好考虑,导致失分。

例:阅读下面一首古诗,回答问题。

山中问答

李 白

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第11篇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篇幅很多。为了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的积极性,经过我这些年的摸索,总结出了一些教学方面的方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成效。

一、引趣

古诗教学开始,大家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唱歌曲、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把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调动起来。

如在教李白的《赠汪伦》这首古诗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绅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绅士,此亦人生快事也!”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时,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l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句,唱着入手,设疑置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诗化课堂,让小学生在琅琅书声中走进古诗。在教室黑板上的 “每日一诗”处书写浅显易懂的古诗, 如《静夜思》等,坚持课前2分钟吟诵古诗, 让古诗的吟诵声充满校园,成为学校的一道独特风采。在古诗教学上,教师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感性到理性的原则,将语文双基教学,思想教育同古诗文诵读教育有机统一起来,和学生一起进入“角色”,一起进入“状态”。如诵读“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体验“成功的道路没有尽头”这一哲理;读“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感受朋友间的情谊;读“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难得几回闻?”欣赏音乐的美;读“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洞察绘画的美……在声情并茂、情景交融的氛围中,增长文化知识,提高审美情趣。

采取“引趣”之法,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持趣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简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休眠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讲授诗歌,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我们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用打开电脑、欣赏图片、音乐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陶冶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如在教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这首诗时,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假如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画面的西湖风景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这首诗时,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继续用电脑播放音乐画面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课文“持趣”的方法是很多的,我们要合理运用在诗中,就能使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保持下去,从而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学习中去。

三、增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学生毕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的特点比较明显。学习古诗,我们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还可以让学生用唱歌的方法唱出来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最佳教学效果。

如教孟郊的《游子吟》这首诗时,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又如教王维的《渭城曲》这首诗时,就可引导学生做“考官”,采用两种方法让其他学生“考试”,一种是拼字法,一种是嵌字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再如教文天祥的《过零丁洋》这首诗时,根据它抒情性较强的特点,可引导学生改编原诗,使之成为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来理解。

“增趣”主要是为了使古诗的课堂教学结尾趋于完美,并将有限的课堂古诗资源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所以不宜轻视。

四、古诗妙用

一次,中午就餐时,有位同学把整盆的饭随手扔入垃圾桶里。我知道后,没有在同学面前点名,而是让大家当一次“小老师”。结果,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背了首《锄禾》,那位同学也惭愧地低下了头,看到这微妙的变化,同学们真切地体会到了诗的“妙用”。

第12篇

首先,我们来看看《语文课程标准》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古诗,笔者经过十余年的实践,摸索出一套专门争对古诗的“三趣曲”教学法,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古诗教学的课堂效率颇为有效。

一、课前引发学生兴趣

古诗教学开始,教师可采用猜谜语、讲故事、提问题、设悬念等方法,精心引发学生兴趣。

如教学李白的《赠汪伦》时,可先讲述汪伦用计诚邀李白到桃花潭做客——汪伦是当时有名的歌手,隐居在安徽泾县西南的桃花潭畔,对李白佩服得五体投地,日夜吟诵他的诗。有一回,汪伦听说李白来了安徽,就修书一封。信中写道:“先生好游乎?此地有十里桃花。先生好饮乎?此地有万家酒店。”李白早知汪伦是一方豪士,便欣然前访。见面后,李白方知“受骗”:所谓桃花,只是桃花潭,并无“十里桃花”;所谓“万家酒店”,只是店名,并无酒店万家。但李白哈哈大笑:“临桃花潭,饮万家酒,会汪豪士,此亦人生快事!”于是,两人结为金兰之好。临别时,李白即兴写下七言绝句《赠汪伦》。——这个故事会大大激发学生学习《赠汪伦》一诗的兴趣。又如教学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就可采用设悬念的方法——古代有位大文豪写了一首七绝,在诗中直接将西湖比作美女西施,这位大文豪是谁呢?这首诗叫什么呢?是怎么写的呢?再如教学李商隐的《夜雨寄北》,可从“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这句千古佳唱着手,激疑设趣,从而引导学生欣然诵诗。

采取课前引发学生兴趣,能促使学生兴趣倍增,情感激荡,再引导他们学习全诗,教学效果往往会出人意料。

二、课中趣化课堂

古诗距离现在毕竟时代久远,兼以“文约而意丰”,课堂教学时间一长,多数学生对学习古诗的兴趣不由得会淡化,他们的大脑皮层会进入暂时抑制状态。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此时,教师如果注意学生心理、态度和情感的变化,采取放录像、赏图片、配音乐、想画面等手段,努力扩展学生的想象,维持学生的兴趣,教学效果就会有意外的收获。

如教学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当学生了解全诗大意后,笔者设计道:如果你是一位摄影师,根据《钱塘湖春行》的内容拍摄西湖风景你决定选择哪些镜头?(如果指导细一点,可以再加一句:“比如哪些水,哪些景,什么样的人,等等。”)待学生各抒己见后,可播放一段配有音乐的西湖风景录像供学生借鉴。再如教学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当学生弄清颔联和颈联的禅意后,他们学诗热情有所回落,这时可设置配音乐这一环节,以延续学生的兴趣。

趣化课堂的方法是很多的,教师只要能结合当时课堂氛围合理运用,就能使学生的学诗兴趣保持下去,从而积极自主的以饱满的情绪投入新的学习。

三、课末增添情趣

“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小学生不是成年人,抽象思维尚不成熟,重感性轻理性特点明显。学习古诗,教师不妨抓住这一特点,运用类似于游戏性质的活动,在课堂教学行将结束之际,采取演小品(多用于写人类的)、编故事(多用于叙事类的)、打擂台(多用于哲理性的)、改原作(多用于抒情性的)、拼字词(多用于绘景类的)等手段,再次掀起教学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结束学习,并求得向课外延伸的教学效果。

如教学孟郊的《游子吟》,在距离下课十来分钟时,可征得学生同意,引导全体学生根据诗的内容恰当地布置场景,并邀请一位女生和一位男生,分别扮演母亲与游子,像演小品一样演《游子吟》。这样一演,既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加深了对该诗的理解,还让学生的心灵受到一次洗礼。又如教学王维的《渭城曲》,就可引导学生做“考官”,采用两种方法让其他学生“考试”,一种是拼字法,一种是嵌字法,学生的激情一下子就高涨起来。再如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根据它抒情性较强的特点,可引导学生改编原诗,使之成为抒情性较强的记叙文。

课末增添情趣,主要是为了使古诗的课堂教学趋于完美,并将有限的课堂古诗资源延伸到无限的课外学习活动中去,所以不宜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