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汉语能力测试

汉语能力测试

时间:2023-05-30 09:14: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汉语能力测试,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汉语能力测试

第1篇

关键词: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 高考语文考试 区别

引言

汉语是中国人的母语、中华民族的标准语,是我们日常交流、交际的载体。近年来,中国的汉语教育教学呈现出“外热内冷”的局面,在国外,对汉语的学习热潮日渐升温,国内英语的地位备受尊崇但是汉语的身份却极其尴尬,国人“母语荒”的现象非常严重。中国人汉语应用能力水平下降的现象,引起了国人的担忧,也引起了语言文字工作者的关注,国务委员刘延东在庆祝《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10周年的大会上曾提到“要全面提升国民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建立健全覆盖听说读写的科学评价体系”,广大汉语言文字工作者为此受到了鼓舞,决心要加紧开发汉语言综合能力测试与评价体系, 研制出国家级的测试题目,在这种特殊的背景下,被称为“汉语四六级”的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应运而生了。

ZHC是由中国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推出的我国目前唯一的职业汉语应用能力的国家级测试,ZHC主要考查作为职业核心能力当中最重要的职业汉语的实际应用能力,此类考试有初级、中级、高级三个等级,应考者根据成绩的不同可获得不同级别的“职业汉语水平等级证书”。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和高考语文考试都是目前我们国家面向全国的权威的汉语水平考试,同为汉语能力测试,二者都关注应考者汉语的应用水平,都有指挥棒的功能,对汉语的教学有导向的作用。如何让考试发挥积极的作用,进而提高母语教育教学的效率,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笔者将对二者进行比较分析,希望对促进我国的语文教育有一定的帮助。

一、测试的目的:各取所需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测试目的:一是发展职业核心能力;二是促进母语教育和语文教学改革。ZHC测试可以检测一个人在特定的工作场所的职业活动中运用汉语进行言语交际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可以预测一个人在实际工作中的工作绩效和发展潜力。可以给高等学校考核评价大学生的汉语实际应用能力作参考,为企事业单位评价相关人员职业汉语能力提供依据。很多政府机关、金融机构和著名企业把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作为人才招聘选拔的重要工具。ZHC项目于2006年正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其推广母语的理念已经引起了社会的共鸣,目前ZHC在人力资源测评领域已经拥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参加测试的人员逐年增多。

高考是高等院校的招生考试,是全国性的公开、公正的大规模选拔考试,具有测量和选拔的作用。高考的功能有:检测学生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结果;检测教学的效果;选拔人才,而人才的选拨是它的最终目标,作为中国大部分学生必须面对的重要考试,这种“一考定终身”的格局在短期内是无法改变的,所以高考仍是我国当前选拔人才的最主要途径。文是高考中最主要的科目,检测的是学生的语文学习效果,通过对学生的语文水平的测量,区分学生的语文能力、语文素养和语文知识水平,为选拔人才提供依据。

二、测试的内容及要求:各具特色

ZHC测试内容是应试者的汉语实际应用能力,“主要考查语言交际能力,运用语言表达和交流沟通的能力,运用语言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运用语言完成一定工作和学习任务的能力。”考试主要采用闭卷笔试的形式,试题分为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两部分,阅读理解测查的是考生对给定语料的理解,特别是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也考查考试者的阅读速度。书面表达测查考生对汉字和语句的正确书写、组织句段的语言习惯和书面表达的格式及方法等。题目类型相对固定,全卷总共考102道题目,阅读理解和书面表达各有50和52道题目,前100道是客观题,后两道是主观题,第101题为作文,第102题为读后写,分值共计1000分,考试时间为150分钟。

而高考命题目前采用的是国家统一命题和自主命题相结合的方式,都以高考考试大纲作为指导,以全国卷为例,2014年高考语文考试大纲明确考试内容分为五大部分:语言知识和语言表达、文学常识和名句名篇、古代诗文阅读、现代文阅读、写作。大纲要求全卷采用 150 分制,考试时间是150分钟,答卷方式为闭卷笔试。2014年全国约有18套高考语文试卷,题目类型都大同小异,高考语文考试的结构一般分为第I卷的客观题和第II卷的主观题两部分,主要有:单项选择题、文言文翻译、古诗歌鉴赏、名句默写、现代文阅读阅读、语言表达和写作等。

两类试卷根据自己的考试目标来设计,形式上有些不同,各具特色,但是都关注应试者语言运用能力的考核,都讲究试题的信度和效度,力求能准确地检测出考试者的语言实际水平和逻辑思维能力,都具有科学性。

三、考查的能力:各有侧重

ZHC主要测查应试者的信息筛选能力、概括理解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遣词造句的语言表达能力等。高考语文考试对能力的要求近几年基本没有变化,考查的能力分为五个方面:识记、理解、分析综合、表达应用和鉴赏评价,五种能力由低到高形成一级级台阶。虽然两类考试都关注能力的考查,但二者考查的能力侧重点不一样。

(一)对识记、理解、分析能力的测试

ZHC 着重考查语言能力而不是语文知识,所以对语文知识的识记的题目基本没有,其中有一道题是别字辨析题,算是考查汉字的辨识能力。而高考语文考试还是很注重语文基础知识、作家知识和作品知识的识记和积累的。ZHC 着重考查职业活动中完成任务的语言能力,所以试卷当中的语料就是一个个特定的职业语言环境,ZHC把理解概括能力、言语推理能力等都放在语料的阅读理解当中考,考生有一定的语境,理解会更准确。ZHC书面表达中对词语的应用、别字、病句的辨析、语言的表达应用的考查,也都是有职业语言环境的。高考语文试卷在注重试题的语境化和情景化方面,还有待加强。客观题当中选项与选项之间基本没有关系,都是独立的词语或成语;对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的考查虽然也放在要求阅读理解的短文当中去考,但是试题的语境意识还不强,难以考出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

(二)对鉴赏评价能力的测试

ZHC试题中并没有像高考那样涉及对作品的鉴赏评价,原因在于鉴赏评价更多的是应试者的个人的感受和体验,而职业汉语能力更多地应体现在职场交流沟通当中对语言规范的遵守和对普遍语感的尊重。高考语文考试没有ZHC试题中测查考生的演绎推理能力的题目,但是在阅读理解题当中会涉及到一般推理能力的考核。

(三)对写作能力的测试

ZHC在书面表达的考查中, 主要考的是应用文写作,考查职场中语言表达是否准确得体,是否流畅、条理清楚, 着重考“文从字顺、条理清楚”而不考“立意构思”。ZHC作文试卷一般分“读后写”和“应用文”两部分,“应用文”写作题,着重考查考生对应用文的规范写作以及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条理性。高考作文命题内容却多侧重人生感悟、人格教育、时代生活等,除了考查考生的基本表达能力外,更看重的是考生的感悟力、思辩能力、想象能力、创新意识等,看哪位考生更有思想,思辨更深刻,想象更丰富,更有文采和创意。

四、关于两种测试的思考

与过去的测试题相比,两类试卷的科学性、信度和效度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还可以有更进一步的改进。

(一)应注重语言的实际应用

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在这几年的发展当中,因为它特有的实用性和科学性,受到了人们的关注和参与,已经逐渐适应了市场的需求,得到了社会的认可,赢得了社会各界用人单位的信任与支持。高考语文考试在评估学生语文能力方面是最权威的,作为一项语言能力评价工具,高考的可信度无可替代。两种考试都是对于母语运用的测试,母语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在“应用”,所以两种考试都应侧重于能力的考核,尤其是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的考查,测试的标准应更科学有效,测试体系应更完善,这样才有利于我国母语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二)可增加口语和听力的测试

两种考试虽然都可以作为我国选拔人才的重要途径,但是作为测查语言能力的专业试题,二者都缺乏对听说能力的考查,只注重书面的测试。高考语文试卷只涉及读和写两种能力的考查,没有考听、说的能力。仅仅靠书面测试对一个人的汉语实际应用能力的评价是不够全面的,高考语文成绩不足以反映考生的语言能力,著名作家王蒙、莫言等都曾试答过高考试卷, 成绩都不高。高考中要求考听力和口语的只有考外语专业的学生,而事实上很多中国学生母语的听说能力是非常糟糕的,有的学生能讲一口流利的外语,却不会说标准的汉语,所以高考仅仅通过读和写去评判一个学生的语文水平是不全面的。建议对填报了汉语、教育等与汉语言密切关联的专业的考生要进行听说能力的考查。在ZHC测试中,也建议增加口语测试和听力测试,使 ZHC 的测量更为全面和科学。

结语

无论是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还是高考语文考试,都为中国汉语能力水平的测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不管是哪一种测试都应该有利于考生能力的发展,有利于改进和完善汉语测评体系,以实现母语教育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北京华美杰尔教育研究所.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大纲[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谢小庆.HSK的设计和质量控制[M].考试研究文集(第4辑),2008.

第2篇

关键词: 民航飞行大学生 汉语语言学习 学习策略

2014年6月16日经国家民航局局务会议通过的《民用航空器驾驶员和地面教员合格审定规则》(以下简称《规则》)第四次修订版本明确,为进一步规范飞机驾驶员的无线电通信资格,飞机驾驶员执照持有人需通过民航局组织或认可的汉语语言能力测试。民航局规定,自2016年起将对飞行学员进行汉语语言能力考试,只有达到汉语四级以上才能上岗。

《规则》的出台,无疑为民航高校飞行员的培养提供了新的“信号”。基于此背景,对《规则》明确指出的“汉语语言能力测试”的研究就显得尤为重要。据CNKI论文数据库检索显示,涉及“大学生学习现状”及“汉语语言学习策略”的文章很多,而有关“民航飞行大学生的汉语语言学习现状”检索结果为0。因此,民航飞行大学生汉语语言学习现状述评,作为民航汉语语言学习与能力测试研究的第一步,也就具有基础性、代表性的重要意义。本次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采用统计图表与Oxford语言学习策略量表相结合的方法,并结合调查对象所在学校的具体情况,设计一份民航飞行大学生汉语语言学习水平状况调查问卷表(见附录)。问卷共计25个问题,重点针对飞行大学生的学习状况与学习策略设置问题,并根据本研究的需要,以图表的方式呈现调查结果。

一、民航飞行大学生汉语语言现状调查分析

本次研究调查我国民航飞行员培养的主力院校:中国民航飞行学院2014级的1000名飞行大学生的学习现状,并就高考语文成绩、方言、民族、汉语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进行相关分析,旨在了解中飞院飞行大学生语言学习策略的使用情况。部分调查情况如下:

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飞行大学生了解“自2016年,新申办飞机驾驶员执照的飞行员必须通过汉语四级语言能力测试”这一情况,知道汉语语言学习的重要性,然而没有在大学期间的一个汉语学习的长期规划。

从调查中不难发现:针对飞行大学生的汉语学习在教学和训练上存在不足,没有相关的教学平台供飞行大学生学习。因此,民航高校在飞行大学生的培养上急需建立一个集教学、培训、测试为一体的汉语语言学习平台,提高飞行大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汉语水平。

二、民航飞行大学生汉语语言学习策略调查分析

在Oxford学习分类的基础上,问卷结合民航院校实际作了一些修改,其中问卷11―14题,分别对应记忆策略、功能策略、自我管理策略、情感策略。针对飞行大学生策略的使用情况,采用相关分析的方法进行统计,统计见表一(各策略平均值的大小表示该策略的使用频率:1.0-1.4表示“从不使用该策略”;1.5-2.4表示“很少使用该策略”;2.5-3.4表示“有时使用该策略”;3.5-4.4表示“经常使用该策略”;4.5-5.0表示“总是使用该策略”。):

表一 中飞院14级飞行专业使用4类汉语学习策略的人数、平均值

以上四大类学习策略的选择,反映了学生学习策略的一般使用情况,表现出相对集中的特点,对某些策略使用较频繁,而对某些策略几乎不使用。同时,调查显示策略的使用与汉语学习水平存在相关关系,见表二:

表二 相关分析法研究策略与学习水平的关系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本次调查内容所选取的四大策略:记忆策略、功能策略、自我管理策略及情感策略,与汉语语言学习水平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是能有效提高汉语语言学习的策略。然而,据调查,大部分民航飞行大学生只是很少或有时会使用四个学习策略,他们的学习策略仍停留在初高中阶段所养成的学习方法,如反复背诵课文等被动学习策略。这种学习策略对大学汉语语言学习是不适用、不科学的,因此,在大学学习中需要教师对飞行学生做相关培训并需要有合适的平台辅助教学,引导飞行学生较快适应大学学习环境,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意见与建议

此次调查问卷共发出1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80份,通过科学统计及相关分析的方法形成调查结果。统计结果显示,民航飞行大学生的汉语语言学习现状不容乐观,近一半的飞行学生汉语语言水平一般,然而他们普遍缺乏汉语语言的学习兴趣,学习方法仍停留在初、高中阶段,不会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

在问卷调查中,飞行大学生普遍表示希望有一个针对性的教学、培训平台帮助他们纠正语音,对民航专业词汇进行听说读写训练,以及普通话考试等上机模拟汉语训练。汉语语言学习对行大学生的就业及未来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民航高校在飞行大学生培养上,需要有专门的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同时也亟须推出这样一个集教学、培训、自学、测试为一体的有针对性的汉语学习平台辅助民航飞行大学生进行系统学习,更好地适应民航业的人才要求,为我国民航事业培育出更高水平的飞行人才。

总之,本文使用科学的测量和调研方法对飞行大学生汉语语言学习情况及学习策略使用情况做了研究,调查了学习策略大体的使用情况,进行了学习成绩与学习策略的相关分析,统计并整理了飞行大学生汉语语言学习的薄弱环节,旨在为民航院校针对飞行大学生的汉语语言学习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蒋军海.高中学生英语学习策略的调查与分析[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05(02).

[2]Bernard Spolsky.Measured Words.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第3篇

关键词: 职业汉语能力 能力分解 标准

“职业汉语”,从字面上讲是在职业活动中的汉语运用。狭义讲是指在职业活动中运用汉语交流表达和与人沟通的能力,也可称之为“职场交际能力”,职业汉语应用是职场中的有目的、针对性强的一种职业行动,也是一个人在职业场所中所完成的有目的的交际和沟通任务。

职业汉语能力的基础是运用汉语,职场人首先需要掌握汉语的基本知识,包括文字、语法、语调以及使用的基本规则等。在掌握了汉语使用的基本规则之后进行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的能力训练,从而达到“文从字顺”的标准。当然,运用职业汉语解决实际问题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其中不但包括汉语使用规则,还包括个人的思辨能力、逻辑判断能力、思维发散能力等。

在职场中,职业汉语能力强的人往往思维活跃,思路开阔,处理事务得心应手,工作效率和质量都相对较高。发表意见和号召能力也都比较强,同时都有良好的协调、沟通和团结协作的能力。

通常状况下,人们需要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积累相关经验才能不断提高运用职业汉语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实践证明,往往那些职业汉语能力较强的人获取新知的能力更强,具有触类旁通的悟性,更容易成为职场上的宠儿和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总之,职业汉语是一个宏观的概念,从广义上来讲,职业汉语能力可以泛指在职业活动中的任何需要运用汉语为工具实现工作目标的能力,因此,依据其在工作中的实际应用,职业汉语能力可以细化分解为以下几项,同时,高效的职业汉语能力要具备如下标准:

1.交流表达能力

这是职业汉语的基本能力,也是一项核心能力,它贯穿职场交际的始终,并对交际成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应该包括如下三项内容:

1)交谈讨论能力。

主持一个较大规模的主题讨论或会议;代表一个单位就实际问题对外进行对话和谈判;在交流谈论中,能够把握交谈主题、听懂别人谈话内容并作出反应,准确恰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2)当众演讲能力。

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就简单主题,当众做简短发言。在做简短发言时,能提前为发言做可行性准备、当众流利发言、把握说话的内容、方式及恰当借助各种手段增强发言效果。

3)阅读能力。

能阅读复杂主题的长篇文字资料,找到需要的资料和信息;为实际问题或研究课题查找和阅读有关资料;能看懂资料包含的思路和要点;看懂资料本身存在的价值和问题;利用资料表达自己的观点。

4)书面表达。

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就复杂的主题,撰写不同类型的文稿。

在进行书面表达时,能够采用多种书面形式、利用和组织材料、掌握基本写作技巧和采用适当的写作风格。

2.与人合作的能力

职场是一个动态的活动场所,身处其中的每个从业者都时刻需要与他人协作分工,推进目标的实施。这项能力包括如下三项:

1)调整计划的能力。

在职场活动中,能够站在合作组织者的角度,根据各方的需要,适当调整合作目标和计划。能够判断各方的利益关系,把握各个合作方的利益底线。发现问题,判定问题的根源。主导合作进程,与合作各方就合作的目标和计划,进行有效沟通。

在合作关系出现变化时,充分使用组织赋予的权限,调整合作目标与计划;调整合作各方的利益及冲突,控制合作过程的诸多可变要素。

2)控制局面的能力。

在职场工作中,能控制不断发展变化的合作进程。能够整合并调动各方资源,在互利的前提下,妥善处理内外矛盾,寻求适度让步,保证合作目标的实现。

判断合作过程中关键人物的影响力,对其加以引导,发挥其积极作用。将性格差异很大、矛盾关系复杂的多方面员工团结在一起。

在同事、伙伴面前,展示乐观的工作态度;进行有效的情绪激励,调动他人的积极性,缓解工作压力。采用积极沟通的方式,促使合作的成功。

3)实现目标的能力。

能够在合作过程中,及时检查合作的成效,分享建设性反馈意见,分析计划任务的完成情况和已经实现的目标。

评估同事、下属的工作能力,判断其潜力是否充分发挥,各尽其职。评估合作伙伴的工作状况,对照目标和任务,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

掌握解决问题的实现条件以及问题可能超出控制范围的变化,运用可行性策略,促进团队协同发展。

共同分析研究进一步改善合作的工作方式,包括提高团队积极性和效率的事务等。

3.继续学习和提高的能力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每个职场人都要具备终身学习的信念,给自己及时充电储备,树立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意识,才能在职场不被淘汰。那么,这项能力也可以进一步分解为如下几项:

1)明确目标途径的能力。

在制订学习目标和计划过程中,能够主动寻求他人支持,在一个确定的时间范围内,明确将要实现的目标及计划,拟定一个详细的列表。

在制定学习目标时,明确可能影响计划实现的因素;确认哪些目标在一定的时间内是可以实现的;制定每一个学习目标实现的时间表、列出可能需要的支持,以及对学习进度和效果检查的措施;预计可能发生的困难以及相应的应对措施。

2)有效实施学习计划的能力。

有效按照计划开展学习活动,以促进目标的实现,通过课程和技能训练,经过进一步的自学和实践,以提高工作能力或业绩。

在实施计划过程中,能够保证并采取有利于实现目标的行动;积极寻求和利用有关方面的反馈以实现目标;为按时完成任务果断处理面临的任何困难;选择并运用与学习内容相适应的学习方法;根据环境条件的变化及时对计划作出修正。

3)反馈评估效果的能力。

适时检查所取得的进展并汇总学习成果。在检查学习进度和成果时,能够说明已经学到的专业课程、技能、包括核心能力等;指出学习方式和学习成功的经验;分析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以及对学习的兴趣和面临的困难;明确已经实现了的学习目标;证明新学到的东西能对自身有进一步的提升;能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听取他人的意见,以进一步提高工作能力,包括工作质量、学习方法,为职业发展和未来的继续学习打下基础。

4.信息处理能力

当今世界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能够从纷繁杂乱的信息中理出头绪,寻找对职业发展有用的部分,并巧妙利用各种信息完成工作任务是现代社会给每个职场人提出的基本要求。那么,信息处理能力又可以分解为如下三个方面:

1)获取信息。

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根据工作任务的需要,有计划地通过不同的渠道搜寻并选择需要的信息。

在获取信息时,能够明确完成工作任务所需要的信息;根据所需信息的重要性列出先后顺序,比较不同信息来源的优势和限制条件,制订工作计划,分解信息搜索工作任务;选择适当的技术来搜寻信息;防止计算机受到病毒侵害,确保安全操作和保护环境。

2)开发信息。

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需要,去探究开发、产生新的信息。

在开发信息时,能判断信息内容的准确性及可靠性并进行相应分类及筛选,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形成简讯、综述、述评、调查报告类;辨别错误信息及其原因;规范地输入收集到的信息,生成文本、表格,设计框架结构等,对信息进行分类、综合,建立较大规模的电子表格和数据库;生成新的信息。

3)展示和活用信息。

在信息处理过程中,根据工作任务的不同需要,展示来自不同渠道的新的信息,并能评估信息利用的效果。

在展示信息时,能够用口头的形式新闻信息,用电子邮件、电子公告牌、网页、网上会议等方式组织较大规模、复杂信息的与交流;优化和完善相关文本、图像和数字的形式以强化其效果,集合不同渠道的信息进行新的设计;遵守版权和保密规定。

5.解决问题能力

解决问题是职业汉语的终极目的,是检验交际成功的核心指标,也是体现职场人个人能力及综合素质的重要方面。这项能力可以分解为如下:

1)分析问题,提出对策。

面对问题的时候,能够明确问题的主要特征及解决途径,熟悉可利用的资源及现有条件,明确指出问题核心所在,提出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或对策。

在确认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时,能够预见问题并说明主要特征;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采取不同思路形成两个以上解决问题的方案并加以比较;确定一个最有效的解决问题的方案。

2)实施计划,解决问题。

实施具体方案时,能够在相关人员的配合下,制订计划并实施这一计划,在实施过程中能够充分利用相关资源。

在制订计划和实施解决方法时,能够获取和利用所需要的支持条件;组织实施计划,完成计划列出的各项任务并逐一解决,根据随时出现的新情况适时调整方案。

3)验证方案,改进方案。

调整或改进解决问题的方案时,能适时作出总结和修改。对解决问题的每个步骤和决定作出解释;回顾反思在各个阶段采取的措施的成功与不足;积累未来解决问题的经验。

职业汉语的能力不是靠一朝一夕的训练而形成的,它需要的是日积月累的实际操练和经验总结。对职业汉语的能力进行分解并提出可行性标准是一种助推力,将来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可以适当提出它的层级标准并建立有效的测评体系,对于提高职场交际能力能起到助跑的功效。

参考文献:

[1]陈宇.职业汉语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2]谢小庆.谢小庆教育测量学论文集.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第1版,2012.8.1.

[3]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大纲.法律出版社,2004(2).

[4]谢小庆.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效度分析.中国考试,2008,3.

[5]谢小庆.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的效度分析.中国考试,2008,3.

[6]谢小庆.“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开发中的一些思考/Article.

[7]ZHC官方网站.

课题:2012年华北科技学院高教研究所项目(项目编号:HKJYZD201237)资助。

第4篇

关键字:交际语境 对外汉语 语用失误 文化背景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逐步深入,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愈加频繁,人们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无不贯穿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同时互联网也已经进驻家家户户,即使人们足不出户也能进行跨文化的交流。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诸多差异,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交流中往往因为双方的沟通方式、文化背景等差异导致语言理解的错误,这就是常说的语用失误。语言是实现跨文化交流的基础,语言能力并不等同于交际能力,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培养来华留学生的语用能力,逐步引导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和吸收,尽可能地减少语用失误的发生,这不仅是语言学习的根本目的,也是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原因

(一)价值观念的差异。在中国人的价值观中,人们往往青睐于团体的合作,注重集体荣誉,所以当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产生失衡时,人们首先会考虑到大局。在评判个人行为的对错时,人们通常是以社会道德作为行为准则,并竭力地维护集体荣誉。但在西方人的价值观中,他们维护个人的价值,重视个人能力的展现,正因为中西方两种截然相反的价值观,在跨文化的交际过程中很容易产生语用失误。例如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下,中国人在接受他人的帮助时往往要先表现出自己的礼貌,与对方说些“麻烦了”等惯用语,而且需要对方多次请求的情况下才能接受,而这种交际行为在西方人眼中很容易误认为是虚伪。

(二)思维模式的差异。不同个体之间的思维模式各不相同,它与文化背景息息相关。人们长期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中生活,自然而然就会形成特定的文化特性,且他们在无形之中会生成相对应的思维模式。留学生在交际中突显出思维模式的差异性,受到西方传统文化的熏陶,他们具有很强的理性思维和逻辑性,而在东方文化的感染下,人们则倾向于个体直觉的感知,思维判断大部分来源于个体的经验累积。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在文化语境中形成了固定的模式,所以西方人较为注重科学技术、逻辑、竞争;而东方人则重视道德伦理、直觉以及和谐。

(三)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是一个注重仁义道德的国家,几千年的封建思想禁锢了人们的行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把集体利益放在首位,以道德作为基本的守则;西方文化重视个性化,追求自由平等,西方人在这种文化氛围下逐渐形成了独立自主的性格特征,他们力求在集体中得到凸显,并充分地展现出独特的自我。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人们具有深厚的等级观念,晚辈要主动向长辈问好;而在西方文化中并没有鲜明的阶级观,家庭成员以及师生之间可以直接用名字作为称呼,这种情况在留学生的日常交际中时常出现错误。

二、跨国文化语境下的对外汉语语用失误的表现

(一)语用原则选择的失误。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人们应遵循基本的语用原则,即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在应对各种交际场合的时候,对语用原则的应用也不尽相同,这是直接造成语用失误的主要根源。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外国留学生对礼貌原则的顺应程度各不相同,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英美国家倾向于得体原则,地中海文化重视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慷慨原则,而中日文化在交际中遵守谦虚原则,外国留学生在我国的文化语境中进行交际活动,很容易与交际中的一致语用原则产生冲突,例如对他者给予赞赏的时候,中国人通常用“不”、“哪里”等词汇来表达谦虚的意思,而西方人则直接用“谢谢”来感谢他人对自己的赞赏之意,在这种情形中,西方人的回答就与谦虚原则相悖。

事实上,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无论说话者倾向合作原则还是礼貌原则,都难以做到真诚而又得体的语用效果,因此当各种语用原则发生冲突的时候,说话者就要在第一时间做到取舍。关于语用原则的取舍,西方人在日常交际中往往青睐于合作原则;相反的,中国人则首先会选用礼貌原则,并力求表现出自己得体的一面。

(二)实施言语行为的合适性条件的失误。语用学理论中强调要真正发挥言语行为的作用,就要满足一定的合适性条件,这些条件主要指在很大程度上作用于人们言行的因素,包括要求、权力、权利等。详细地说,“要求”是指说话者与对方提出的要求大小,提出的要求越高,说话者选择的说话方式则较为直接;如同社会距离相近的两个人在对话,彼此之间越熟悉,采用的也是直接的说话方式;但在权力关系的限制下,对话双方的权力差距较大,那么对话方式也就委婉许多。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很多留学生会因为没有充分关照对话双方之间的社会距离等合适性条件,很容易导致语用的失误。

(三)言语行为实施方式的失误。深受不同文化背景影响的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运用言语行为时会产生差异化,一般来说,导致外国留学生实施言语行为失误的原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实施言语行为的方式、范围、程度不同。由于外国留学生不了解中国的语言文化,所以在交际中难以表现出得体的言语行为。

外国留学生在实施言语行为的过程中,也会因为中国文化与他们的母语文化在实施规则方面的不同而导致语用失误。在中国的文化中,当人们向对方提出邀约有两种情况,其一是出自真诚的邀请,可以通过说话者具体说明的地点、时间,甚至与对方进行沟通商量,从中就可以辨认出对方是真心的;另一种的邀请则是为了维持表面上的客气而说的客套话,缺失以上因素。在很多情况下,外国留学生会因为不明白对方的语用规则而分不清对方是真心还是假意。

三、跨文化交际语境下对外汉语语用失误的防范策略

(一)增强培养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敏感性和文化意识。外国留学生因长期受到母语文化的熏陶,当他们进入到全新且陌生的文化语境中,很容易在交际中发生冲突,尤其是语用失误等情况时常出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外来文化的适应能力,提升外国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认知,促使他们在思想意识上消除对外来文化的偏见,增强留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包容性。与此同时,教师在对外汉语的教学中应逐步引导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培养文化意识,使其尽可能不受母语文化的影响,做到语用移植,巧妙地应对不同的文化语境。

(二)引导留学生克服文化迁移对跨文化交际产生的负面影响。在跨文化交际中,教师引导不当很容易产生文化迁移的负面作用,文化迁移主要是在日常的汉语语言学习中表现出来的,由于文化差异而造成交际干扰,甚至会造成交际中断或双方的仇视。因此,在对外汉语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加强对留学生听说读写能力训练的同时,可以借助多种教学手段或模拟场景来引导学生对不同文化的对比,通过阅读课文让留学生熟悉中国的传统习俗和文化观念,让他们深入熟知汉语言。

(三)对外汉语教材的编写和语言测试方式应更加科学合理。教材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依据,现有对外汉语教材很少提到语用问题,很少考虑留学生在使用语言过程中会面临的问题。只有在教材中考虑到语用问题,设计相关的内容,才有可能帮助留学生提高语用能力。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测试起一定的导向作用,语言测试的目的应从单纯的语言能力测试向语用能力测试过渡,适当增加语用能力测试的内容。

四、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深入,在不同文化的影响下,无疑人们在跨文化交际中会发生文化的误解和冲突,语用失误现象时常发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的交流。来华留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发生语用失误现象可以归纳为价值观念、思维模式以及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因此,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督促留学生分析和改正语用失误,引导他们深入了解中国文化,增强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认识,提升他们对不同文化的包容度,使汉语在世界文化的激流勇进中散发出和谐的魅力。

参考文献:

[1]梁洁,黎珍,钟地红.浅析跨文化交际语境中的言语交际语用失误[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8):184.

[2]严菊环.跨文化非言语交际中的语用失误探析[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2(11):96-97.

第5篇

中学日语有效教学的初探

语言负迁移的分析及归因

日语课活动模式的探讨及研究

日汉语篇比较翻译教学法之探索

汉语偏误分析的理论意义

日语教学中的数词用法探讨

来自教学第一线的语法探讨

岛崎藤村在中国的译介和研究

现代日语动词结合价的考察与分析

论新日本语能力考试改革与对策

浅谈高校日语青年教师的困惑与需求

日语专业人文教学理念之思考与实践

从学生的需求角度探讨大学日语教育

基于学习者语料库的二语写作能力研究

视觉辅助下的日语语法教学研究

试论外来词与汉语词汇的规范化

论网络环境下的高校专业日语教学

网络信息环境下的可定制日语学习辅助平台

科技日语阅读类教材的编写原则分析

日语中的性别指向用语及其社会性差异

日语的名词叠词的形态特点与语法含义

日语专业职业能力教育现状及模式构建探索

全方位培养听说能力造就日语高质量人才

调整现代日语语法活用表的设想

贵州省日语方向研究生教育的现状和课题

浅谈日语学习者对日语暧昧性的误解问题

关于财经方向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的思考

基于视频语料库的日语授受表现的考察

从教学大纲的角度来看日语教学法的选用

基于语料库的日语新闻听力教材编写策略

日本文学课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不赞同言语行为的研究概述——以汉语语境为中心

佛教与日本人的战争责任认识——以净土真宗为中心

听解语篇结构解析——基于日本语能力测试一级语料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视角下的日语教学研究综述

句子改错题型的导入和评价及学习者习得情况分析

利用电子化语言资源辅助日语教学的实践研究

面向跨文化交际的日语教学的研究——思维模式的导入

日本概况多媒体课件案例分析——以日本茶道为例

国内日语专业基础阶段精读教材中基本词汇的计量考察

基于“对话”的日语专业毕业论文指导的实践研究构想

关于大学日语学生对称赞的应答方式问题的实证研究

论在华日资企业的需求的变化对日语教育的负面影响

日本汉语学习者偏误分析补遗(虚词篇)——兼与日语对比

高等院校日语专业开展商务日语网络课程教学的必要性探析

日语格助词误用比较分析——以日语专业与日强班的比较为例

探讨日语MTI建设过程中的若干问题——以东华大学外语学院为例

第6篇

关键词: 多元文化 民族预科教育 实验研究

一、引言

“教育科学的生命在于教育实验”。教育实验研究属于行动研究,一般要经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实验(收集资料)、传播发展(试行与修正、综合解释)等几个阶段。张定璋认为:“教育实验是为了解决现实的教育问题提出一定解答的假说或理论构想并加以科学的论证,有计划地干预教育过程……”[1]基于此,本研究为了解决民族预科教育发展存在的问题,提出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的构想并加以科学论证,有计划地对预科生施加新的教育影响,从中搜集和整理材料、数据,在总结分析的基础上做出价值判断和思考对策。

二、研究目的和对象

(一)研究目的

本研究在探索提高民族预科教育质量的基础上,对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展开实验研究。

(二)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为民族本科预科生。据调查和查阅相关资料所知,民考民学生比较难管理,对学习兴趣不大,所以,专门选择了中央民族大学民族预科教育学院2009级民考民两个班,这两个班的预科生大都来自新疆,年龄在19岁左右。一个班为实验班(A),一个班为控制班(B),两个班的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均相同,同为一个学期18周,一周8次16节汉语精读课。

三、研究工具与方法

(一)研究工具

自编的《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问卷表》和民族预科生的《汉语精读课程》教材。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笔者阅读了大量相关的文献资料,全面了解本课题的研究现状和前沿动态。

2.问卷调查法

实验前后根据需要发放《民族预科教育双语授课问卷表》、《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问卷表》,调查预科生对民语和多元文化教学的认可与了解。

3.数理统计法

运用教育统计学方法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将实验前后预科生学习成绩方面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得出相关研究结果,验证实验假设。

4.实验法

自2009年8月开始实验方案的设计,2009年9月至2010年1月先后在实验班进行双语教学和多元文化教学实验。在双语教学实验中,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教学内容相同,课时安排相同,控制组用传统的汉语教学,在实验组教学过程中适当运用民语授课与交流,验证双语教学在增强民族预科教育中民考民学生的教学效果;多元文化教学实验中,实验组和控制组的教师和课时安排相同,控制组用传统的大学语文教材,在实验组教学过程中采用新编的民族预科多元文化课程,验证多元文化教学对增强民族预科教育中民考民学生的教学效果的作用。

5.观察法

教学过程中通过参与观察和记录,了解预科生对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的兴趣情况;课下通过观察预科生的生活及需求,了解多元文化的校园对预科生产生的积极影响。

四、实验设计

(一)实验处理变量的选取

本实验以“组”变量和“实验时间”变量作为实验处理变量和分类变量进行实验设计,“组”变量分为“实验组”与“控制组”,“实验时间”变量分为“实验前”与“实验后”。

(二)实验效果检验指标的确定

本研究拟在实验前后测定实验组与控制组预科生汉语考试、总考评成绩得分,以考察民语和多元文化对预科生在汉语水平和总成绩等方面所产生的影响。

(三)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实验前后两种水平两种实验组别,实验组和控制组,两组进行随机化分组,控制组按照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常规教学,实验组在传统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施加实验因素进行实验教学。见下表:

为检验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能否提高民族预科教育质量,特别是民语授课是否会影响到预科生汉语水平的提高等,2011年9月10日,对预科生进行入学能力测试,测试试卷的内容依据民族预科《汉语精读教程》,实验前测的成绩仅代表学生以前的学习水平。之后,在实验班采用双语(民语和汉语)上课,教学内容融入多元文化,在控制班仍采用的汉语教学,课堂教学内容也很少涉及少数民族文化,实验结束后采用相同的能力测试,测试内容的难易度和实验前的测试相似,实验结束后对获得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

《汉语精读课程》是民族学院或民族预科教育学院中民考民预科生必修的一门课程,而来自不同地区的预科生汉语水平悬殊较大,因此,在试验中须控制一些因素:

第一,实验组和控制组两个班的平均成绩没有多大的差别,否则,就很难通过学生平均成绩来分析两个班的实验情况。

第二,一般来说,在语言学习方面,女生优越于男生。社会语言学中相关研究表明,女性与男性在语体、会话方式、语言规范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也有研究者认为,“女性比男性对语言的规范性及语言地位更敏感”。[2]因此,在试验中,控制组和试验组的男女生比例要相当。

第三,不同时间上课会对学生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实验中的两个班级上课安排在同一时间段,一周8节课,实验持续一学期,也就是从2011年9月10日至2012年1月10日。

第四,实验班和控制班为同一老师授课。实验班课堂多用民语,内容多涉及多元文化,控制班按传统的汉语和汉文化为主授课。

第五,实验者考虑年龄、性别、起始成绩、智力、动机、态度等因素。

五、实验步骤

(一)实验前测

1.实验组和控制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上的异同

实验组采用少数民族语言上课、教学内容涉及多元文化等进行实验干预,实验初期主要采取感觉刺激法,如让学生在学习前观看教学片、展示少数民族文化、聆听少数民族语言等,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正确的动作表象,在学习过程中教师用相机将学生的动作拍下来,让学生自己观察比较进行学习。控制组仍按传统的固定的汉语教材和汉语言授课。两组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也有异同,实验组除了讲解指定教材内容外,播放一些反映少数民族文化方面的内容,汉语和民语交叉使用;控制组播放教材配套光盘,按教材内容讲解。

2.实验前测总结分析

控制组仍按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虽然颇具理性化和规范化的课堂仪式只是现代教育在教育生活中的一个缩影,在中国任何学校的课堂上都可以轻而易举地找到几乎雷同的展演,但授课老师重难点突出,注重师生互动。笔者纳闷的是,这么高质量而又重要的课,学生为什么不能按时进教室,而是“纷至沓来”。

据调查和访谈所知,这个班学生来自5个不同民族,绝大多数是维吾尔族占58.3%;哈萨克族占33.3%;柯尔克孜族占4.2%;乌孜别克族占2.1%;汉族占2.1%。他们汉语水平高低不一,汉语基础较弱者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语言障碍,这样,他们的学习压力就很大,难免会出现自卑心理现象,就经常迟到、逃课,给教育教学管理带来较大的难度。或许就像Weiner等人所认为的,个体过去的成功、失败的经验、成功失败的组合模式、他人的成功率和失败率等诸信息对成败归因判断产生影响又会进一步影响随后行为和结果之间的关系。[3]

教师对课堂教学产生的影响是决定学生学业成就的最重要因素,但不能成为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学生的基础和文化背景也是课堂教学不能忽视的最重要因素,否则,无论是多么优秀的老师,课堂上不会收到应有的效果。

我国目前的少数民族预科教育试图为不同民族的学生提供共同的生活经历和共同的环境,正如杜威所设想的:“不同种族、不同宗教和不同风俗的青少年混合在一所学校里,为大家创造一个新的和更加广阔的环境。共同的教材使大家习惯于统一的观点,比任何孤立群体的成员看到更为广阔的前景。”[4]但外来文化价值观与本族文化价值观的冲突造成了文化适应方面的困难,也为民族预科教育教学和管理带来一定难度。

(二)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的教与学实验过程

教学是传递、选择、发现、创造文化的重要手段,聚焦课堂教学是提升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而将课堂置于文化的背景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研究视角。因为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教学是承传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而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是课堂的重要养分。

以课堂为展演舞台,以第一周某一次为例进行多元文化融入民族预科教育的实验,时间为两个课时(100分钟)。[5]

1.导入(10分钟)

精彩的导入会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民族预科汉语精读课程以“精练”为原则,所以,导入时间不能太长,一般控制在十分钟以内。

导入语言尽量使用某一民语,依据生源所属民族多少将少数民族语言排序使用,也可依据课文内容。

导入的内容应是少数民族文化,尽量与当天所学课文相关的少数民族文化,可以是文化背景、历史背景、时代背景、成语故事、语言故事等。

2.引导(25分钟)

积极引导,诱趣。针对不同的少数民族学生进行引导时采用不同的民语,但老师总体讲解时使用汉语。

通过预习,学生已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获取了不少相关信息,但基本上是杂乱无章的,处于一种无序状态,因而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文,积极地引导学生阅读课文,让学生有目的、有步骤地阅读课文,诱使他们产生学习的情趣。

3.思考(30分钟)

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难点、疑点,自己设置问题和解决问题。最后,使用本民族语言就本民族的环保意识按民族进行分组讨论,展现本民族文化。

4.设问(30分钟)

建构主义理论下的自主学习强调以学生为中心,但我们绝不能忽视教师在自主课堂教学中的作用。因为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培养学生的言语交际能力。那么如何做才能达到这一目的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前认真备课,仔细分析研究教学内容,了解专家和同行的教学思路,吸取精华,课堂教学中精心创设情境,即模拟现实生活场景,并巧妙提问,让学生通过大量的课堂模拟演练,逐渐把知识内化为习惯,形成能力。

5.总结(5分钟)

教师对在课堂出现的、发生的和潜在的现象和意识进行总结,除指定学习内容之外,温习了哪些少数民族文化知识。

总之,依据预科生的文化背景,融入多元文化,努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平等、信任、合作的学习环境,促其自由和谐地发展,使学生结合本民族的文化与教育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参与问题的设计,参与问题的解答,参与问题的评价等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师密切配合。只有这样,才能激发预科生的学习兴趣,提供民族预科教育质量。

(三)实验后测

一学期的实验结束后,对实验班和控制班的学生再进行测试,测试结果作为实验后两个班的汉语精读成绩。

六、实验结果与分析

(一)实验结果

对实验组与控制组运动成绩做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实验后实验组与控制组成绩也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前,两组的成绩在同一水平线上。

实验后两个班预科生必修课程平均分测试成绩

从上表不难看出,实验后的实验班并没有因为课堂使用民族而影响总成绩,相反,总成绩总体上比控制班高。

为了检验课堂上适当使用民语和内容上融入多元文化会不会影响预科生的汉语成绩,实验后对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同一时间和同样试卷进行测试,测试结果如下:从下面测试结果的表中可以看出,使用民语授课和融入多元文化并不会影响民族预科生的汉语学习,因为注重民族预科生的多元文化背景,使民族预科生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实验后两个班预科生汉语精读课程测试成绩

(二)实验结果简析

实验班预科生实验前后的成绩呈现明显的差异,实验后的成绩有了较大提高,有语言、认知、文化模式和文化资本等几个方面的原因。在美国,少数民族学生在高校里能够顺利完成学业的比率仍然较低。与美国相比,我国的高校是“严进宽出”,学生不能顺利完成学业的比率从来就很低,少数民族学生在民族预科阶段是进步了还是停滞不前或落后呢?归因理论是一种以认知的观点解释动机的理论,其中影响比较广泛的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韦纳(B.Weiner)在1974年提出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6],但韦纳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是建立在“探索理解是人类行为的重要动机”[7]这样的假设基础之上的。虽然寻求理解只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机的一种,但归因的动机作用对后继行为会产生重大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定璋.教育实验的历史考察和本质探讨[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1.04.

[2]Hudson,R.A.Sociolinguistics[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3]Weiner B.A Theory of Motivation for some classroom experience[J].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1979(71).

[4][美]杜威著.王承绪译.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8.

[5]唐永川.自主学习视野下的少数民族汉语课堂教学模式[J].教学与管理,2007.09.

第7篇

[关键词]普通话水平测试;语感;非语言因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5-0105-03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我国一项大规模的国家通用语语言测试,测试从1994年正式实施。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对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的制定、测试对象以及相关行业的资格准入要求进行了明确规定,并指出:“凡以普通话作为工作语言的岗位,其工作人员应当具备说普通话的能力。”

民族大学从办学以来,为培养了大量的人才。大部分藏族学生毕业后回工作,进入公务员、教师、事业单位等不同岗位和部门,他们肩负着推进藏汉民族进一步交流和融合以及促进地区社会发展、经济繁荣的重任。在地区汉藏交流融合的大背景下,他们不仅是普通话的使用者,还是国家通用语言的传播者,他们的普通话水平对的国家通用语推广具有深远的影响。

我校从2002年成立普通话测试组以来,共对约一万六千多名师生进行了普通话水平等级测试,其中藏族学生约占应试人员的三分之一以上。藏族学生在学习普通话以及参加普通话测试过程中会或多或少都要受到其母语的影响,从而影响到他们普通话水平的等级认定。但是,从多年的测试中,我们也发现,和汉族学生相比,藏族学生在应试过程中更容易受到汉语基础能力、测试环境、测试心理、测试方式、应试准备等非语言因素的影响,这使得有的藏族学生的等级认定会往往会低于其实际的口语能力。

普通话水平测试是语言能力测试,以测查应试人语码操作能力为主,兼顾语篇能力和语用能力。测试项目有:读单音节字词、读多音节词语、朗读短文和命题说话四项,是以口试的形式对应试人的普通话水平等级进行测查和认定。读单音节字词,测查的是应试人声母、韵母、声调以及音节发音的标准程度;读多音节词语,测查的是应试人音节组合时发音的标准程度,包括轻声、儿化、变调等;朗读短文在测查应试人语音标准程度的同时,重点测查连读音变、停连、语调以及流畅程度;命题说话主要测查应试人对于语言的总体把握程度、词汇语法规范程度和自然流畅程度。“四个测试项由简到繁,和我们传统语文教育字、词、句、段的序列相配合,基本可以综合反映应试人普通话语音的标准程度和词汇、语法的规范程度。”这些项目的测试形成了一个普通话水平测试系统,该系统由测试主体、应试者及测试方式等要素构成,各个要素互相作用、互相配合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从而完成了对应试者等级的测定。正因为如此,每个要素对应试者的等级认定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测试员对测试成绩的影响

“广义的测试主体指在测试实践活动中对应试人受测起到施测影响作用的组织执行机构和执行人;狭义的施测主体包括测试实施机构、测试决策者、管理者和实施者(测试员)”我们这里仅论测试行为的具体实施者即测试员对应试藏族学生的影响。

(一)测试员的测试能力

测试员除了自身普通话水平要达到一级乙等以上外,还要了解并熟悉国家语言文字政策法规和推广普通话工作方针政策。更重要的是,作为测试员要非常熟悉各测试项目的评判标准,以及要具有相当水平的辨音能力。普通话测试是面对全国所有应试者的测试,测定标准不因民族而异,因此,测试员在面对不同民族的测试对象时,要秉持始终如一的标准,如果把一些主观的情感因素掺杂进去,影响了辨音能力的下降和评判标准的偏颇,就会影响受测对象的成绩。

(二)测试员的主观态度

主观态度是也测试员职业素养的体现。普通话测试工作基本上是利用周末或晚上的时间进行,而且是兼职做此项工作,这就要求测试员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责任感,能够较长时间集中注意力对应试学生的口试进行辨音并打分,并且能一以贯之,做到对每个同学都公平公正。另外,由于在我校还没有开展机测,测试工作还需要测试员和受测对象面对面共同完成。测试员如果在测试的过程中显示出不耐烦或者态度生硬、表情过于严肃都会给应试学生造成紧张的情绪,尤其对于母语不是汉语的藏族学生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紧张情绪会导致习惯用母语进行思维的藏族学生不能立刻进行语码转换,造成朗读或说话的断断续续,不流畅。相反,如果测试员能面带微笑,给应试者一个宽松的环境,就能大大降低因非语言因素造成的成绩下滑。

二、应试者自身的汉语素质对测试成绩的影响

应试者即受测对象。藏族学生在普通话测试前的准备工作和应试过程中的汉语语文素养、心态和情绪都会影响到测评的效果。

(一)藏族学生的汉语语言基本能力

藏族学生是作为第二语言学习汉语的,但又不同于外国人学习汉语。在国家双语政策的大力支持下,大部分藏族学生从小就开始汉语的学习,并在进入大学阶段后都能用汉语进行日常的交际和学习。只是,的双语教育模式在不同地区并不一致。据了解,目前汉藏双语教育模式大致有三种:保存式、过渡式和沉浸式。保存式是指“儿童入学后以藏语教学为主,同时开设汉语文课程,交际语言也以藏语为主。随着年级的逐渐升高,部分课程用汉语辅助教学,最后发展到所有的课程都是两种语言并用。在比较偏远的城镇和农牧区学校基本采用的是这种模式。这种模式的使用能够使学生始终在母语的环境中学习和生活,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较强,但学生的汉语基础较差,与汉族交往和融入主流社会的过程比较缓慢。”过渡式是指“儿童入学后除汉语文课外其他课程以藏语教学为主,汉语作为辅助语言。到初中阶段,随着汉语文学习的深入和汉语的逐渐熟练,部分课程逐渐采用两种语言交替使用教学,而部分课程则完全使用汉语教学。高中阶段则所有的课程(藏语文除外)都使用汉语教学。在一些经济比较发达的城镇学校主要采用的是这种教学模式。这种模式能够促使学生在掌握两种语言的情况下,尽快往汉语过渡,学生的学习水平容易提高,文化的适应性也比较强,对教师的要求也比较高。”沉浸式是指“儿童入学后除藏语文课外其他课程全部用汉语教学,在学校中的交际语言也是以汉语为主,藏语只是作为低年级学生的辅助语言,小学高年级以后学生全部使用汉语教学,同时加授藏语文课。在拉萨市和各地区所在地的学校主要采取的是这一模式。”不同的双语模式使得藏族学生进入高校前,汉语语言能力差异很大。语言能力的参差不齐使不少藏族学生在命题说话中运用词汇语法的规范性和组织语篇的能力也呈现出较大的差异。总体而言,拉萨地区的藏族学生语言表达较为流畅,而来自较偏远的城镇以及农牧区的藏族学生往往不能及时熟练地把自己对所说主题的想法自如地转换成普通话,说话前后不连贯,不流畅,而且还会较明显地受到藏语词汇和语法的影响,比如会说“我所在的集体是很有团结的”、“都是无法别人理解的”等病句。

(二)紧张的情绪,胆怯的心理

“普通话水平测试中良好的心理素质对测试成绩很关键。有的藏族学生在测试前往往对自己的普通话水平认识不清,造成了心理上的紧张情绪,有的藏族学生则因为自己母语不是汉语而造成了自卑心理。”因此,作为非母语的应试者,藏族学生比汉族学生更容易产生焦虑、紧张的情绪。精神的紧张,加上较弱的语言能力,使得他们在测试的时候经常会出现把这个字念成那个字,把一个词的内部顺序随意颠倒等失分现象。比如把“拣”读成“练”、把“次第”读成“第次”,把“整修”读成“休整”,把“惹”读成“怒”等。有的同学甚至在应试的过程中喘着粗气,读得上气不接下气,语速加快,发出颤音等导致语音失误增多。这种失误会体现在各个测试项中,比如在朗读中有同学会把“居然收获了”读成“竟然收获了”。在说话篇目中,表现出“嗯”等语气词多,反复重复说过的话,或者不到时间就停止说话测试。

(三)语感弱

“从心理学角度看,语感是语言神经中枢对于语言文字信号的反应。是一种凭借日积月累的阅读积淀而形成的直觉思维下的悟性。”部分藏族同学把汉语当作日常交流的一种工具,而不是作为提高自身文化素养的一种能力和途径,阅读汉语文学作品量少,在单音节字和双音节词语的测试中,常用字识别较好,但对多音字、形近字的辨识能力较弱,甚至是读半边字的现象比较明显,从而影响了测试成绩,如:

锦标赛一读成“棉标赛”;轻描淡写―读成“轻描谈写”;咏叹调(diao4)-读成“咏叹调(tiao2)”;征兆-读成“征逃”;堆砌-读成“堆彻”;谬(miu4)论-读成“谬(miao4)论”;捧着-读成“棒着”;霜-读成“相”;潜(qian2)-读成“浅(qian

例①:格外喜欢你的-*格外的喜欢你的

例②:有形而上的色彩-*有形/而上的色彩

例③:简言之-*简而言之-*简单而言之

例④:朋友新烫了个头-*朋友新烫了几个头-*朋友烫了几个新头

(注:以上标有星号的部分是读错的话语)

(四)考前准备不足

有不少藏族同学对普通话水平考试认识不足,不认真参加考前培训,不了解考试流程,也缺乏一定的应试技巧,遇到难题难免内心慌乱,难以及时恰当地应对。从藏族学生各项测试分值来看,测试成绩偏低的藏族学生往往是说话项目失分太多。除了受到母语影响、紧张等影响外,准备不足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只要认真准备,完全可以克服不流畅的弊端,但藏族学生往往在进入考场后的准备阶段忙于应付第一、二题的识字问题,浪费了宝贵的整理话题思路的时间。而且在说话题目中,往往采取回答问题式的方式,比如话题“我喜欢的节日”,藏族学生往往直接回答自己喜欢的节日是什么以及为什么喜欢,而不加以具体说明,说上几句就无话可说了。又如话题“学习普通话的体会”,他们通常会概括性的说几句对普通话重要性的认识,而不具体说明自己如何练习普通话,导致几句大话下来,自己也接不上自己的话,导致说话时间不够或表达不流畅。

三、测试方式对藏族学生普通话测试成绩的影响

第8篇

作为中专学校的语文课程,既要满足未来社会主义HH现代HH化建设的基本教学要求,也要为中专学生进一步学习专业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更要体现为专业课程服务的原则。对此,中专语文教学应该如何改革?

我谈以下几点看法: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我们知道,语文知识并不完全等同于语言能力。对于知识并不完全等同于语言能力,对于知识与能力的区别,古人早就做出了非常清楚的回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鱼就是知识;渔就是能力。正基于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如何变灌输语文知识为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在眉睫。学生的语言能力是指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术鉴定中心主持开展的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将应试者在职业活动中运用汉语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能力分解为运用语言获得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对于语言环境的适应能力、运用语言完成一定工作和学习的能力。

针对上述语言能力的目标与要求,中专语文课程应该调整、充实、革新教学内容,在教学中要着力突出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大能力。

首先,听是指聆听,聆听在某种程度上是HH听力HH理解的过程。教学内容应包括聆听的含义、聆听的作用、影响聆听的因素、如何提高聆听的水平等。

其次,说话是人际交流最简单、最直接的方式,它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门HH艺术HH。

教学内容包括说话艺术的重要性、说话的基本原则和要求、中专语文教学活动的艺术性、社会活动中的说话艺术、常见的说话技巧等。

再次,阅读是获得知识和信息的重要途径,是生活中、工作上必不可少的基本技能之一。教学内容包括阅读的作用和价值、阅读材料的选择、阅读的方式、阅读能力的提高等。

最后,写作是书面表达能力的具体体现。教学内容包括应用文、记叙文、说明文、议HH论文HH等文体特征及写作技巧、写作规范等。

二、考核方式的改革

为充分调动中专学生学习与训练积极性,切实收到训练实效,还要认真改革语文课程的考核方式。这样,学生若想在HH考试HH中取得好成绩,需要把功夫用在平时,要做到平时善于倾听,能够准确捕捉、整合信息,发言踊跃并善于表达自我观点、见解,阅读面广、阅读量大,人文知识面开阔,勤于思考、喜欢动笔,对语言文字敏感、运用熟练等,这样才可以获得好的考试成绩。而以往学生那种考前突击准备的复习方式对成绩的高低就会变得没有影响或者至少影响甚微。

在考核方式改革中应坚持以下原则:

1、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在教学与训练过程中,要结合学习与训练的内容多阶段、多层次考核,从而使学生在长期学习中形成稳定的汉语交际能力,而不是单纯考核前短期突击训练。

2、改能力考核为主。不要让学生记忆孤立的文学知识、语言文字知识,注重考查考生实际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考查学生运用语言工具完成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任务的能力。

第9篇

一、教师队伍情况

我校现有教师43名(包括校长书记及其他领导班子成员),其中汉族教师24名,民族教师19名。19名民族教师在暑假期间地区组织的国语能力测试当中,60分以上(基本合格)的教师6人,低于60分(不合格)的教师13人。

二、各年级分布情况

巴格阿瓦提乡中心小学现有24个班级(一年级4个班,二年级4个班,三年级4个班,四年级4个班,五年级4个班级,六年级4个班级),在校学生总数为1107名(其中一年级199名,二年级204名,三年级213名,四年级172名,五年级155名,六年级164名)。

三、各年级教学模式情况

一年级为全国语模式授课(学生教材为人教版教材),二年级为全国语模式授课(学生教材为新疆专用人教版教材),三年级至六年级(六年级4班除外)为部分国语模式授课(学生教材为双语版教材,汉语数学为汉文,副课教材为维文),六年级4班为仅汉语使用国语授课(教材为普通版教材,仅汉语书为汉文,其他教材均为维文)。

四、国语不达标教师培训学习情况

应教育局的要求,我校针对不能胜任国语教学岗位教师制定了培训规划及具体措施,其中包括教师的分层培训(针对地区统一的国语测试时成绩,将教师按不同层次编入A(高于60分)、B(40分-60分)、C(低于40分)3个班)、背诵(为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了不同的背诵计划,旨在落实每周5篇课文的要求)、听课(针对不同层次的教师制定了不同的听课制度)、周末培训(利用星期天的时间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组织了相对应的强化培训)、定期的背诵比赛(对一段时间内教师的背诵情况进行一个简单的检查和督促)及定期的培训结果测试(对一段时间内教师的培训效果有一个大致的了解)等。

五、提高国语教学工作的安排情况

1. 打好基础。低年级学生是我们学校的未来,为了让现在的低年级学生能在以后的学习上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更有助于以后的学习,我校将学校的师资力量向低年级段做了倾斜,1-3年级的所有班级的国语课全部为单人单班上课,且让更多的汉族教师担任班级的班主任职务,增加学生和汉族教师交流的机会,为学生的口语打下良好的基础。

2. 分层教学。为了更好的做到培优、拔中、补差,全面推进国语教育全覆盖,我校根据学生国语水平的高低强弱对全部年级(一年级除外)进行了分班,根据学生的汉语和数学综合成绩,将整个年级的成绩较好的学生全部放到了1班,其他班级则同一水平配置学生,分班之后不仅便利了教师更好的实施分层教学,也对学生的学习有了很大的督促作用。

3. 抓好早、午、晚读。为促进国语背诵进一步制度化、规范化,我校认真组织并开展了早读、午读、晚读活动,要求所有班级必须按时开始早读(10:20-11:00)、午读(15:20—16:00)、晚读(18:30-19:10),所有任课教师要按时组织参加,并制定好学生每日背诵计划,做好背诵考勤,教务处、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各班学生国语背诵情况。

4. 增加国语课课时量。应上级增加国语课课时量每周至少15节的要求及学生每日3句话,每周15句话的要求,我校对国语课程进行了重新安排调整,1-2年级每周国语课增至20节,3年级每周国语课增至18节,4-6年级每周国语课增至15节。为了不浪费上课时间,我校对上课内容也进行了调整,1-6年级的每周的所有国语课中,选出5节课作为国语强化的口语交际课(内容为每周的15句话),剩下的课时作为以教材为主的正常的国语课。

5. 严格落实每日“3句话”。我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每周组织全乡小学所有国语课教师利用每周六下午的时间对下一周每日三句话、口语交际课进行集体备课,认真整理,确保每日“3句话”内容贴近教材,贴近实际,真正让学生做到能用、有用、会用。同时每天晨读时让教师将每日“3句话”内容抄写在黑板上,利用晨读、午读、晚读、上课前5分钟的时间对每日“3句话”的内容学习巩固,让学生能说、会说、敢说,并督促教师做好考勤,对学生的“三句话”情况了如指掌。

第10篇

吉林省高校对外汉语教师人才培养调研

国际汉语教师是国家文化的传播者,更是国家形象的代言人。教师队伍的人才素质、文化水平、专业技能以及政治态度都要承受国际的眼光和国家的考核。为了提高国际汉语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培训工作至关重要。根据国家汉办颁布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2010版)》,参照国内外外语教师标准和培训大纲,学员应具有从事国际汉语教育的职业意识和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汉语教学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胜任国际汉语教育教学工作。随着中国文化在国际市场的导向性逐步增强,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高校纷纷设立对外汉语专业。该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深厚的汉语言文化底蕴、熟练的英语口语、较好的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并且毕业后能够在国内外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工作。目前,对外汉语专业已经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汉语言文字学、汉语国际教育、中国语言文字以及语言应用及语言规划等相关专业因与对外汉语专业有着相似的教学目标和课程内容,也日益得到就业市场和对外汉语教师的认可。目前,吉林省高校汉语言类专业根据层次差异授予学位,包括学士、硕士、专业硕士和博士学位,具体专业设置及师资力量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根据表1统计分析结果如下:①吉林省开设汉语言教学类专业的高校共14所,以师范类或文科类院校为主;②吉林大学和东北师范大学具有这类专业的博士学位以及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授予权,东北师范大学还具有对外汉语专业的二学位授予权;③长春理工大学、延边大学、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吉林师范大学、北华大学具有这类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其中,长春理工大学拥有对外汉语专业的二学位授予权,吉林师范大学拥有汉语国际教育硕士的授予权;④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长春理工大学、吉林师范大学、白城师范学院这类专业的教授、副教授数量较多,长春、四平、白城3个地区教学师资和学生数量较集中;⑤民办院校华侨外国语学院紧跟市场脉搏,在对外汉语专业的师资方面也具有一定优势。高校专业人才的培养不仅要依托教学系统管理及师资水平,课程设置的合理安排同样重要。吉林省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课程设置情况如表2所示。到目前为止,吉林省高校对对外汉语人才的培养主要是依托专业设置、课程内容、必修科目、选修科目、课程实践、社会实习来开展的,除授课内容之外,其他方面与普通专业区别不大。部分高校会采取推荐实习、课程模拟等方式提供实习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在理论和实践上达到统一。

吉林省社会培训机构对外汉语教师人才培养调研

2006年国家汉办停止了“国家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证书”的认证考试,到目前仍然没有重新启动。随着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对对外汉语教师的需求量日益增多,对外汉语教师培训市场也在逐步扩大。在市场的驱动下,市面上出现了五花八门、名目繁多的“对外汉语教师”类的培训及认证,目前全国汉语教师认证机构多达7家,授权不同的培训机构,吉林省范围内现有的授权公司和培训机构及培训详情如表3所示。社会培训机构一般采用周末班和网络班两种课程设置,课时设置在100学时-300学时之间,实践课30学时-60学时左右。在内容上,大多根据学员的不同背景、特点和需求,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课程组合方案,实施分类、分层培训;在形式上,采取案例分析、课件设计、小组讨论等多种方式,提高学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实习实践上,通过教学观摩、模拟教学、试讲等环节,培训学员的实际教学能力。网络班型大多采用面授、网络相结合的方式,将线上线下、课内课外有机结合。各培训机构所提供的认证明目也不尽相同,包括①国际认证协会———国际注册汉语教师资格证书。认证注明为中国区唯一经美国国务院签印并由中国驻美国大使馆认证认可的国际认证协会,于2011年在中国首次举行国际汉语教师资格测试考试。目前在长春有两家合作单位,分别是圣禹博凯国际教育咨询(北京)有限公司、儒森汉语对外汉语国际授课机构,四平市的合作单位是吉林伊格尔学院,在吉林也有合作单位。②国际汉语教师协会———国际汉语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国际汉语教师协会(InternationalChi-neseLanguageTeachersAssociation,简称ICA)是专业从事国际汉语教师培训、考核和外派的国际权威认证机构。ICA推出的“国际汉语教师职业资格证书”得到153个WTO成员国教育部门的共同认可;在国内经过中国外交部、国家人事部等认证部门认可;在欧美该证书是唯一经过英国大使馆、美国大使馆等100多个国家的领事馆认证认可的国际汉语教师资格证书。③国际汉语教育学会———国际汉语教师执业能力证。国际汉语教育学会于2007年研发了《国际汉语教育评价体系》,为各国汉语教学单位提供汉语教学总体设计方案、学习者语言水平测量系统、教师评价体系、教学评估方案、教材选择系统等服务。国际汉语教学执业能力测试通过者获得国际汉语教师执业能力证书。④北京语言大学———国际汉语教师职业培训证书体系。

建议

经上述分析,吉林省对外汉语教师的培训,包括省内高校及培训机构的教学管理和师资、教材及课程等方面的设置都比较成熟和完备,但仍显现一些问题,主要有①省内高校对外汉语教学的师资分布不均,与韩国、俄罗斯等交流较频繁的延边等地区对外汉语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没能得到重视,并且师资相对薄弱;②对市场洞察力相对较敏感的民办高校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缺乏动力,原因不仅在于教育行政部门对对外汉语的人才培养投入力度有待加强,还在于对外汉语专业人才的就业渠道有待拓宽,以增加该专业人才培养的吸引力;③对外汉语及相关专业课程体系中对实践教学重视程度不够,体现在实践课程明显少于理论课程,这种情况的出现也缘于省内提供教学实践的机会较少,倡导向社会培训机构借鉴和学习;④专业教学内容更新较慢,教学形式单一,并且整个领域内学生的基础教育不够扎实,尤其是培训机构的培养方案,甚至进行以拿证为目的的教育。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如下。

应均衡分布对外汉语教学及相关专业的师资为让更多的省内高校对外汉语教学及相关专业的师资平均分布,建议采取教师轮流制,教授专家级教师轮流到不同地区的高校进行讲座、授课及指导,增加学术权威的受益群体。使全省高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水平均衡发展,以便于不同地区对外汉语教学相应优势的充分发挥。另外,鼓励权威教师到教学相对薄弱的院校进行兼职,指导其他教师教学,全面提高教学水平。#p#分页标题#e#

应为对外汉语专业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对外汉语是一种教学方法的艺术,并不是只要根据书本知识就能学到手的。为此,高校应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科知识,另一方面还要提供必要的实践平台,为广大学生提供实战舞台,在实践中吸收和消化课本知识。对现有留学生实行导员制,对外汉语专业的学生以一对一或一对多的形式对留学生进行汉语辅导实践。甚至要求高校加强对外交流及姊妹校关系的建立,尤其是与吉林省相邻的国家,发挥地缘优势和教育优势,将实践机会放眼于世界。

应强调教学内容同步更新教学内容的更新是教师必备的能力之一,对对外汉语教师这方面的要求更加严格。因为不同国家的教育体制有所差别,选用的汉语教学形式、教材及评估形式都有差异,而这些方面基本上由对外汉语教师来选择制定,加之教学内容本身的变化与更新是吸引学生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对外汉语教师必须深刻把握时代的发展,不断改革教学内容,以满足外国学生的需求。

第11篇

关键词 汉语言文学 创新能力 高级文秘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当今社会的竞争日趋激烈,纵观以创新和技术升级为主要特征的激烈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创新能力的竞争。在文化产业和创意经济的大趋势下,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的创新能力与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特点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主要学习汉语言文学和秘书学的基本理论,课程安排以强化素质教育的培养目标,注重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并重。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基本特点如下:

1.1 传统文学底蕴深厚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专业,中文学专业在传统专业中是最具底蕴的一个专业学科,也是现代大学专业体系中最为固定的专业之一,其学科自身有着独特的魅力和丰富的内涵。新时期汉语言文学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经历了从复兴、繁荣、理性和回归四个阶段。

1.2 教学内容较为固定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传统积淀相当深厚,它是一股强大的因循守旧的保守势力,目前所用的教材、考试方法、授课方式等,仍然将人才培养模式中主体内容限定在知识点的传授上。长期的发展和变革使得这门学科在教学体制和教学内容上相对而言也比较固定,缺乏将文化资源与现代高新技术及市场需求完美结合起来的创新性人才。

1.3 创新能力培养较少

汉语言文学教育主要注重学生文学素养的培养,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培育下,创新性能力的培养比较少。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处理好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关系。教师不仅要向学生传递知识,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使他们用所学知识进行批判性、创造性思考,促进其全面自由的发展。

2 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创新人才的意义

当代社会的创新人才,是立足于现实而又面向未来的创新人才。搞好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设置和教学改革,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树立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概念是对汉语言文学知识的开发与有效利用。重视思想上学者传统知识的错误观念影响,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形成一个全方面的、多层次的新型教育观,走最终以质量取胜,以创意取胜的道路,以适应经济时展的需要。其次,确立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性能力的目标是学用结合,偏重实际能力的培养,注重实践锻炼。在现代素质教育新的时代背景下,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的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目的。再次,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知识经济时展的必然要求。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一个传统的品牌专业,其研究对象与社会的发展息息相关,每时每刻都可能出现新的语言现象,新的语用方法,这些新的语言现象都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反映,与社会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3 提高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3.1 改善教学内容,培养良好的文学审美能力

审美能力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基本素养,文学审美能力侧重于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也是他们今后事业发展最重要的人文基础,承担审美能力培养的学科主要是文学史、文学理论、美学等课程。文学审美能力包括文学美的鉴赏能力和创造能力。培养高级文秘的审美能力应放在审美感知能力和审美想象能力上。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适当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文学作品和生动的语言形象,运用具有审美价值的技能和方法进行富有独创性、针对性并且能够收到理想效果的方法学习,从而培养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文学审美能力。

3.2 优化教学环节,培养良好的语言交流能力

对秘书而言,沟通的主动性和高效性为其立足之根本,高级秘书的沟通能力则有着更高的要求,然后,从现实情况来看,秘书沟通技巧的培养尚未得到足够重视。汉语言文学专业中要求的语言交流能力切合国家职业汉语能力测试(ZHC)要求,语言交流能力的培养则主要依靠古今汉语、语言学、逻辑学等课程,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可以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秘书职业素养。从优化教学环节来看,学生在新颖别致的教学设计中更容易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进而充分发挥汉语言文学专业内容本身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培养学生的审美个性和创造精神。

3.3 关注心灵感悟,培养良好的文字表达能力

写作能力的训练是语言和文学学科类教学在学生实践中的具体体现,它是本专业各学科能力培养结果的综合检验,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中文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可以从写作能力的高低上得到验证。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和评价能力,关键在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写作能力,首先要加强理论修养,只有具备一定的思想高度与深度,才能正确认识事物的本质。其次,还要加强语言文字的修炼,力求做到“精”,用词要精练,语句精辟独到。再次,加强辞章修养,除了在结构上缜密外,语句力求做到“活”。

3.4 改革教学模式,坚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汉语言文化专业坚持人才的培养要适应社会发展与科技进步的需要,汉语言文学文秘专业在塑造和培养学生的过程中,需要紧密结合现代社会对秘书和助理工作人员的新要求,注重培养学生具有综合素养,除了具备良好的观察能力、沟通能力、写作能力之外,还有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放型教学氛围帮助学生培养创新意识,在学习过程中,多元化考核方式可以多方位、多角度地考核学生的能力,将学生的诸多创新潜能发挥出来。只有团结拼搏,务实创新,与时俱进,发展中的汉语言文学才能走向璀璨的明天。

第12篇

关键词: 元认知策略培训 词汇学习 自主学习

1.引言

词汇学习是英语学习的重要部分,没有词汇我们就无法进行听、说、读、写的任何一个方面的学习。我在实践教学中,经常听到学生抱怨单词难背易忘,单词学习费时低效。近三十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英语词汇学习策略,元认知策略也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元认知策略培训能否有效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和促进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呢?为此我进行了一项关于元认知策略培训的实证研究,试图回答下面的问题:元认知培训能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元认知策略培训能否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词汇学习,尤其是在扩大词汇量和提高词汇能力上?

2.研究方法

2.1受试对象

本研究选择山东烟台鲁东大学2010级2个自然班为实验对象,430(男生21人,女生44人)为实验班,407(男生16人,女生45人)为控制班。整个实验为期10周,策略培训在精读课上进行,两个班使用同一本教材《新编大学英语1》。

2.2调查工具

本研究包括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定量研究需要收集两个变量的数据:元认知水平和词汇成绩。元认知水平数据通过调查问卷获得,词汇成绩通过词汇测试获得。定性研究采用访谈和课堂观察的方式,目的是进一步检验定量研究的结果。

2.2.1调查问卷。此问卷是我参照国内外权威问卷,自行设计,并进行了一次预测,经过修改后改问卷的信度系数达到0.84。所有问卷均采用五级测量表,1=从不,2=很少,3=有时,4=经常,5=总是。培训前调查问卷成绩分析表明两个班在元认知水平上无显著差异,p(计划)=.686>.05,p(监控)=.385>.05,p(评估)=.641>.05。

2.2.2词汇测试。试题分两部分词汇量测试和词汇能力测试。词汇量测试采用了三种形式:根据所给汉语写出英语单词;Nation的接受性和输出性两种词汇量测试。词汇能力测试部分出自鲁东大学期末测试试卷的一部分。词汇前测成绩表明两个班在词汇成绩无显著差异,p(词汇量)=.457>.05,p(词汇能力)=.552>.05。

2.2.3访谈。为了进一步检验实验的结果,根据词汇测试的成绩,从实验班中选出6名同学分别代表高分组和低分组进行开放式访谈,了解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和学习情况。

2.3数据收集分析

在实验过程中,实验班和控制班在培训前后分别做了两次问卷调查和词汇测试,剔除了无效问卷,共获得了有效问卷116份。所有数据都在SPSS16.0中进行统计分析。

2.4为期10个星期的元认知策略培训

在10个星期的实验过程中,实验班和控制班都完成了《新编大学英语》第一册(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教学任务,不同之处是实验班的课堂教学中融入了元认知策略的培训。融入性培训以教学材料为主,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培训活动,及时针对学生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讨论、指导和解决。此次培训的重点是增强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帮助学生制订计划、自我监控和自我评估单词学习。

3.试验结果

3.1元认知策略培训是否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元认知水平

表1描述两个班在培训前后元认知调查问卷的成绩。从总体来看,两个班在培训前元认知水平的平均分相差无几;两个班的第二次的平均成绩均高于第一次。表2对两个班培训前后的两次元认知水平进行了纵向比较。结果表明,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两个班的学生的元认知水平均有提高,而且实验班学生的元认知各项成绩较控制班有显著提高(p=.000

3.2元认知培训是否促进学生词汇学习

表3描述了培训后两个班的词汇测试成绩,从mean的值可以看出,实验班学生的词汇量成绩(mean=42.0508)明显好于控制班学生的词汇量成绩(mean=36.0000);实验班的词汇能力成绩(mean=17.1186)也高于控制班学生的成绩(mean=14.3158),由此得出结论实验班无论是词汇量测试的成绩还是词汇能力测试的成绩都要高于控制班。独立样本t检验表明经过培训,实验班在词汇量和词汇能力两项测试上与控制班比较有极其显著的差异(p=.000

另外,从表3可以看出,培训后实验班学生在词汇量的扩大上进步较大,短期培训效果较好;词汇能力的提高上不如词汇量的成绩提高的幅度大。由于词汇量可以在短期内有突破,而词汇能力则需要更长时间学习和掌握。

学生在开放式访谈中也体现出了元认知策略培训对英语词汇学习的促进作用。经过策略培训,学生开始有意识地制订合理的单词学习计划,不再好高骛远,半途而废;并且在执行的过程中可以自己监管自己的行为,以及及时调整学习方法及策略;完成学习任务后有目的地对自己的学习结果进行评估,从而更好地进入下一轮学习。

4.结语

本研究证明,元认知在学生的英语词汇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元认知策略培训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词汇学习中的问题,消除障碍,而且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实验班的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明显强于控制班,主要表现在实验班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更加积极动脑思考问题,在后来的四级考试中通过率也高过控制班十几个百分点。但是作为一项实证研究,本实验的样本较小,试验结果也仅限于两个班。

参考文献:

[1]Cohen,A.D.Strategy in Learning and Using a Second Language[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

[2]Nation,I.S.P.Teaching and learning vocabulary[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4.

[3]O’Malley,J.M.& Chamot,A.U.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4]Oxford,R.L.Language Learning Strategies:What Every Teacher Should Know[M].Englewood Cliffs,NJ:Newbury House,1990b.

[5]范琳,王庆华.英语词汇学习中的分类组织策略实验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2,(3).

[6]刘培华,周榕.元认知与外语学习[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98,(4).

[7]纪康丽.外语学习中元认知策略的培训[J].外语界,2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