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

纳兰容若纳兰性德

时间:2023-05-30 09:14: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纳兰容若纳兰性德,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纳兰容若,又叫纳兰性德,清初著名词人。容若的一生,可谓充满传奇,无论是家族出身,还是爱情故事,都浪漫无比。纳兰容若这个名字,懵懂不知者初听会误以为是女子,容与若,朗读唇齿间,会让人体会到一种温柔辗转但同时荡气回肠的感觉,就如同他的词一般,清丽婉约,格高韵远。

关于他的家族出身:

出身叶赫那拉氏,其父为当朝大学士,其母为英亲王之女爱新觉罗氏。这样显赫的身世,可谓是名门望族的翩翩公子,一生荣华享不尽,一世恩荣常伴随。可他仍旧不走寻常路,从他的词中可以大体窥见他的一生。有人说,人生如逆旅,我本惆怅客,是纳兰性德短暂一生的写照。

关于他的爱情故事:

有的电视剧中展开想象,将康熙皇帝和纳兰容若的表妹作为主角,纳兰容若则充当配角,爱而不得,满腹才情且伤情。可我看,纳兰容若完全可以作为主角的,他生命中也出现过四位女子,有的擦肩而过,有的错失一生,有的平淡相守,有的深情相伴。

也许正是有过这样丰富的感情史,才造就了满腹才情的他,才留下了那么多脍炙人口的词作。

我青春期时最喜欢读容若的词,总感觉那种淡淡的忧伤,是痛彻骨髓的。那种来自于生活体验过之后的凄凉和伤情,纵然不能亲身经受,也能通过他的词,想见模样。

第2篇

关键词:纳兰性德散文综述

纳兰性德除创作出大量脍炙人口的诗词之外,还留下了不少优秀的散文作品。在学者们大多致力于其诗词研究之际,亦有少数学者对其散文进行了研究,本文拟从五方面对其散文研究的成果进行梳理。

对其序跋类散文的研究

纳兰性德的序跋类散文主要是收录在《通志堂集》卷十至十二中的经解序,以及卷十三、十四中的若干篇序文。学界目前对其序跋类散文取得的研究成果较少,且主要集中在对其经解序的研究上。

1988年,马遒骝、寇宗基先生出版了《纳兰成德诗集诗论笺注》一书,该书择录了《名家绝句钞序》《渌水亭宴集诗序》二文,并为之笺注。次年,姚崇实先生在承德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发表《简论》一文,解析出经解序不仅表现了纳兰性德对理学的推崇,还表达了纳兰性德的一些哲学、政治、伦理观点,还反映了纳兰性德的学术思想。此后,罗星明先生先后在承德民族师专学报发表多篇论文为《通志堂集・经解序》作注释,为其他学者研究纳兰性德的经解序提供了便利。

对其杂记类散文的研究

纳兰性德的杂记类散文即其《渌水亭杂识》,学界对其杂记类散文的研究取得了较大的成果。对其杂记类散文进行研究的专著有李晓明的《纳兰性德诗词美论》,该书的第二章第二节结合《渌水亭杂识》提炼出纳兰性德诗学的四个主要观念。

对其杂记类散文进行研究的硕士学位论文大致有三篇,分别是罗艳的《论纳兰性德的诗学观》,王丽勇的《纳兰性德的诗作与诗论》和崔双的《纳兰性德文学思想研究》。三者都结合《渌水亭杂识》中的诗词短论及纳兰性德其他作品来总结纳兰性德的诗学观。

对其杂记类散文进行研究的期刊较多,但大多学者都是研究《渌水亭杂识》中的诗词短论。赵秀亭先生率先对《渌水亭杂识》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既肯定了文中积极进取的部分,如对中外思想和学术的接纳,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对往古治乱得失的评论等;又指出了其迷信的部分。邓伟、项小玲的《管窥》一文,从关切政事、重视人才,学精识博、长于考据,文学大家、识见不凡三方面研究该杂识中显现出来的纳兰性德这一青年知识分子形象。2010年11月孙赫然发表《也曾裘马颇轻狂――浅析纳兰性德中的入世思想》一文,从为君者需具帝王之度、为臣者需备赤子之心、兴国政需为利无穷三个方面分析了纳兰性德在《渌水亭杂识》中的入世思想。

对其论辩类散文的研究

纳兰性德的论辩类散文为数不多,主要收录在其《通志堂集》卷十四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为其《原诗》《原书》。学界在这一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主要如下:

1988年,马遒骝、寇宗基先生在《纳兰成德诗集诗论笺注》一书中,笺注了纳兰性德的《原诗》一文。次年,马骥先生发表了《纳兰性德的文艺观》一文,不仅研究了《原诗》中的诗学思想――承袭汉儒诗歌理论“诗言志”的传统观点,批判“临摹仿效之习”;还研究了《原书》中的艺术思想。

对《原书》进行了较为系统研究的是别廷峰先生的《纳兰性德书法观管窥》一文。该文崇尚自然,主张“不临摹”、反对“仿效”;强调个性,从重视作书时的“兴会”和“意造”、反对“矜持”两个方面研究了纳兰性德的书法理论。对《原诗》进行研究的还有张佳生先生的《纳兰性德诗赋论二评》一文和禹克坤先生的《论纳兰性德的文艺思想》一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后者将纳兰性德的《原诗》一文与叶燮的《原诗》一书进行了比较研究。

对其书说类散文的研究

纳兰性德的书说类散文主要收录在《词人纳兰容若手简》和《通志堂集》卷十三中。目前为止,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但主要集中在对其作品的笺注。

陈子彬于1991年发表的《纳兰性德诗翰手卷简介》一文,布尼阿林于1992年发表的《印文简释》一文和铁男于1998年发表的《词人纳兰性德诗翰手卷印文若干问题笺注》一文,分别对纳兰性德的书说类散文进行了简介、简释和笺注。对纳兰性德书说类散文进行了综合研究的是郭明辉的《从纳兰性德书信看其为人》,该文通过纳兰性德的书信窥探其读书生活、日常生活与思想。

此外,朱鉴珉先生的《纳兰性德与顾梁汾书》一文对《与顾梁汾书》进行了注释。别廷峰先生的《纳兰性德教育观管窥――读》提炼出了纳兰性德的教育观,并大致予以肯定。张佳生先生的《八旗文论五评》首要研究了纳兰性德的《与韩元少书》一文,并从中总结出纳兰性德论文的最终标准。张弘的《传世纳兰性德致严绳孙手简的年份及有关问题》一文,在勾勒严绳孙与纳兰性德交往情况的前提下,确定了纳兰性德致严绳孙手简的年份。

对其辞赋理论与创作的研究

纳兰性德的辞赋理论主要集中在其《赋论》一文中,而其辞赋创作主要收录在《通志堂集》卷首中,也散见于卷十四中。

对纳兰性德辞赋理论进行研究的,尚有不少。张佳生先生的《纳兰性德诗赋论二评》、马骥先生的《纳兰性德的文艺观》、禹克坤先生的《论纳兰性德的文艺思想》,都结合了纳兰性德《赋论》一文概括其辞赋理论。

对纳兰性德辞赋内容进行研究的,有任嘉禾的《“满蒙联姻”的颂歌――辨析》一文;高民凯的《纳兰性德的赏析》一文;别廷峰的《歌颂进步,意寓改革――读纳兰性德的》一文。不难看出,以上多是对其单篇文学作品内容的解读,尚缺乏对其辞赋作品内容相对宏观的研究。

对纳兰性德辞赋特色进行研究的,主要有别廷峰的《纳兰性德赋的艺术特色》一文和董天恩《从看纳兰性德赋的艺术特色》一文。前者细致论述了纳兰性德赋的四大艺术特色,后者结合《金山赋》,从情致投映与想象联翩、典事选择与运典破体两方面论述了纳兰性德赋的艺术特色。

综上所述,纳兰性德散文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于此可见,纳兰性德散文研究尚存一定的拓展空间。

【参考文献】

[1](清)纳兰性德.通志堂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2]李晓明.纳兰性德诗词美论[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2008.

[3]马遒骝、寇宗基纳.兰成德诗集诗论笺注[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8.

[4]崔双.纳兰性德的文学思想.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5]王丽勇.纳兰性德的诗作与诗论.南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6]罗艳.论纳兰性德的诗学观.新疆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7]孙赫然.也曾裘马颇轻狂――浅析纳兰性德《渌水亭杂识》中的入世思想[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10,(4).[8]邓伟、项小玲.《渌水亭杂识》管窥[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2006,(4).

[9]别廷峰.纳兰性德书法观管窥[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9,(4).

[10]高民凯.纳兰性德的《雨霁赋》赏析[J].古典文学知识,1999,(4).

[11]铁男.词人纳兰性德诗翰手卷印文若干问题笺注[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8,(4).

[12]任嘉禾.“满蒙联姻”的颂歌――《五色蝴蝶赋》辨析[J].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7,(5).

[13]朱鉴珉.纳兰性德与顾梁汾书[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6,(4).

[14]罗星明.纳兰性德《通志堂集・经解序》注释续[J].承德民族师专学报,1995,(4).

第3篇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纳兰性德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满族词人 。顺治十一年腊月十二日(1655年1月19日)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初名成德,字容若,为避太子允(初名保成)之讳改名性德。号楞伽山人。他的先祖本为蒙古人,在部落的征伐战争中又以新领地命名自己的姓氏,称为叶赫那拉(又译作纳兰,纳喇)。叶赫部与努尔哈赤统率的建州部有着既相互攻伐,又为姻亲的恩仇交并的复杂历史。纳兰曾祖父的妹妹就是努尔哈赤的孝慈高皇后,亦即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纳兰之父明珠官拜武英殿大学士,加太子太师,权倾当朝。纳兰自幼聪慧好学,天资过人,童子时已句出惊人,而且文武兼擅。他十八岁中举,二十二岁殿试二甲第七名,赐进士出身,授三等侍卫,寻升一等。他虽生长于富贵之家,仪表堂堂,又为皇帝近侍,却不媚世悦俗,恃强傲物。每每扶危济困,尤喜结交落拓不遇的汉族文士。他的人品和学问在当时就传为美谈。康熙二十四年五月三十日(1685年7月1日),年仅三十一岁的纳兰因为寒疾“七日不汗”(徐乾学《通议大夫一等侍卫进士纳兰君墓志铭》),如花生命随风而逝。他的死使当时“识与不识,皆哀而出涕也”(同上),甚至有人愿意死一百次来换取纳兰的生。可见他的巨大社会影响。他的座师徐乾学将纳兰生前所著诗词文赋编辑成二十卷的《通志堂集》。这些尚不包括他生前整理、考订、注释、编选的其他大量著作。不过,他的主要文学成就在于词。他的词集初名《侧帽词》,后易名为《饮水词》,纳兰在世时已广为流传。其词以真纯自然,情深意切著称。虽师法后主词,却自成家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北宋以来,一人而已。”可见评价之高。难怪当时已有“井水吃处,无不争唱”的轰动效应,连朝鲜诗人也曾说:“谁料晓风残月后,而今重见柳屯田。”(徐《词苑丛谈》)

这首《长相思》写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二月。康熙帝因去年彻底扫平了延续八年之久的三藩(平西王吴三桂等三个藩王)之乱,而要谒永陵(地在今辽宁新宾,清皇室部分先祖之坟所在)、福陵(努尔哈赤墓,即今之沈阳东陵)、昭陵(皇太极墓,即今之沈阳北陵)告祭先祖。纳兰扈从皇帝出行,此词当作于出山海关前后途中。

《长相思》为词中小令(58字以下者),分上下两片。其正格为上下片各四句三平韵,一叠韵。上片写词人“身”之所历。首二句“山一程,水一程”,由于“一程”的反复和“程”字的叠韵,不仅形成一种回环往复的音乐性,而且也造成一种步步紧逼,层层推进的艺术效果。似乎这山,这水,永远也走不完,趟不尽似的。虽不明写词人感受,而厌倦之感已不言自明矣。第三句一“身”字下得好,可为上片词眼。“榆关”,明代以前对山海关的称呼。“那畔”,那边。这句明写此行的目的地,实则一“身”字已透露出词人身不由己之意。上片“夜深千帐灯”写夜晚宿营所见。在排排扈从皇帝的营帐中,灯火闪烁,热闹非凡。王国维先生激赏此句,他说:“‘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黄河落日圆’,此种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容若塞上之作,如《长相思》之‘夜深千帐灯’,《如梦令》之‘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差近之。”(《人间词话》)词人这句颇为壮观的环境描写到底何意,我们要到下片才能理解。下片写“心”之所感,与上片“身”之所历形成鲜明对照。“更”,古时将一夜分为五个更次,每更大约两小时。首二句“风一更,雪一更”与上片首二句相同,都是上下互文见义。并非说刮一更风,再下一更雪,而是风雪交加,连绵不断。“一更”的反复和“更”字的叠韵,不仅写明时间的推进,更造成一种繁弦急鼓似的艺术效果。这风雪声敲打着词人落寞的心。在此基础上推出第三句:“聒碎乡心梦不成”。聒,声音嘈杂。“心”为下片词眼。“聒碎乡心” ,造语是何等的新奇,又将抽象的思想感情形象化。嘈杂的风雪声让词人辗转难眠,因此想在梦中回乡与亲人团聚来慰藉自己的愿望转瞬成空,乡梦破灭,乡心碎了,难怪他要责备这塞外嘈杂的风雪声:“故园无此声”。词人生长在北京,京城并非没有风雪,只是“月是故乡明”,在思乡心切的词人看来,故乡的一切都要比塞外好多了。看到这里,我们才明白上片作者为何写下一“身”字。原来,身在前行,而他的心“好像迎风展开的一面旌旗,老是向后飘着”。(印度迦梨陀婆著《沙恭达罗》第一幕)这身与心的矛盾,让词人陷入深深的痛苦之中。我们也明白了上片“夜深千帐灯”的含义,词人是在用热闹反衬凄冷,用繁盛反衬萧疏。皇帝巡行盛大壮观之景正反衬出词人孤独寂寞的情怀。再加上风雪之景的渲染烘托,这种感情变得更加浓烈。

关于这首词的思想内涵,论者大都以“思乡”二字来概括。我觉得思乡只是其表,实则个中大有深意。纳兰在此次出行中写的另外一首词《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似乎透露出更多的内心隐秘:在别的护驾人员酒醉酣睡之时,他却一心要做一个归乡的美梦,然而“归梦隔狼河(今之辽宁大凌河——笔者),又被河声搅碎。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人们不禁要问,他醒来不是在皇帝身旁当值吗?而且纳兰对皇帝的护卫一向恪尽职守,吃苦耐劳,曾多次受到皇帝的赞赏。可他却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这是“无味”的。厌于扈从的心情表达得多么直白大胆。为什么在当时或后世令许多人艳羡不已的一等侍卫(官级正三品,每年俸银一百三十两,米六十五石),却令纳兰如此厌恶呢?

原来,纳兰素有远大理想,他曾留心“往古治乱,政事沿革兴坏,民情苦乐,吏治清浊,人才风俗盛衰消长之际,能指数其所以然,而亦不敢易言之。窥其志,岂无意当世者”。(韩《进士一等侍卫纳兰君神道碑》)他在许多作品中都表达了这种治世的理想和抱负。然而康熙皇帝一手制造了这个扼杀人才的悲剧,让这位青年才俊学非所用,怀才不遇。他的挚友顾贞观在他逝后的《祭文》中揭示了他内心的隐秘:“吾哥所欲试之才,百不一展;所欲建之业,百不一副(相符——笔者);所欲遂之愿,百不一酬;所欲言之情,百不一吐。实造物之靳(吝惜,不肯给予——笔者)乎斯人,而无由毕达之于君父者也。”可见在那样一个令人窒息的环境中纳兰受到多大的压抑啊!因此,他常常慨叹“世无伯乐谁相识?骅骝日暮空长嘶”。(《长安行·赠叶庶子》)他的文武全才不能用来安邦定国,却只能在无休止的护驾出巡中消磨,做个皇帝身边钩沉豹尾之列的一介侍卫及恭顺的鹰犬,想过寻常人的日子都不可能。况且,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便会给身家带来灭顶之灾。质性自然的纳兰又怎能忍受这樊笼般的生活呢?因此他才在许多作品中极为含蓄地抒写这深沉的郁闷。他的英年早逝正是精神长期压抑的结果。所以《长相思》这类作品,如果仅仅以思乡来解读,甚至认为是席丰履厚的满族膏粱子弟娇生惯养,把祖宗关外发祥之地都视为畏途,那离纳兰性德的思想感情实在是太远了,纳兰地下有知,也会冲冠一怒吧。

第4篇

谁翻乐府凄凉曲?

风也萧萧,雨也萧萧,

瘦尽灯花又一宵。

不知何事萦怀抱,

醒也无聊,醉也无聊,

梦也何曾到谢桥。——(清)纳兰性德《采桑子》

第一次在诗词中见到“萧萧”便是在纳兰容若的这首《采桑子》中,注解中给“萧萧”加的注是“凄凉的风声和雨声”。中年的容若怀才不遇,更兼伊人已逝,抑郁苦闷的心灵在小小的风雨中倍感孤独,夜不能寐的身影在封建社会晚期那没落暗淡,缺乏生气的混浊气氛中苦苦挣扎着“纳兰心事几人知”的痛苦,划过世纪的交叠,烫伤了后世善感的双唇。

或许是太爱《采桑子》,太爱纳兰,于是当敏感的心在词的华美中寻到“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时,便特地留意了蒋捷在这《一剪梅》里熔化了情思与羁愁得“萧萧”。“一片春愁待酒浇”载上吴江春水里“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时光飞逝的温柔,牵动了游子归乡心切的惆怅,触动满腹的愁思:“何日归家洗客袍?”

“萧萧”与重复交叠着的“萧萧”从喉间划过,流出凄冷怅惘的卷卷气流,和着“流光容易把人抛”的清泪,从吴江的初春两岸滴落江心,激起一漩又一漩清澈却酸楚的波光。

于是我在这萧萧的风雨,萧萧的文字,萧萧的华美中,感悟到了:风声“萧萧”所牵动的,是敏锐的情感在凄凉中勾勒出的压抑的诗意;雨声“萧萧”所呈现的,是纯洁的心灵在思念里描绘出的伤痛的美。

“萧萧华屋下,白发老诸生。”萧萧中那残缺的美丽撞到心中的泪水与酒水,往往荡起伤感与悲凉的破碎的涟漪。风雨的萧萧声从窗棂与门户的缝隙中疾疾穿过,打透了人的心灵,带来不合季令的寒意,冻伤了人的意志,借这诗词为载体,将风流人物在不公与磨难中的心境与心情传达给后人。

同情,感伤,悲怆。

原来,这人心里触景生情的“萧萧”,才是萧萧里的“萧萧”,是心的原野上折磨与感伤的悲歌,是情感在人性的地狱中发出的无声却最为凄厉的。尤其是那些并未出现“萧萧”的词句里隐着的萧萧。

当后主倚着雕栏,轻吻滔滔东逝的一江春水;当小山捧着银?,照亮魂萦梦牵的面容;当七郎执着泪水,作别晓风岸上的杨柳;当易安拈着西风,负起舴艋不堪的忧愁,我想他们的心底,都会或多或少地泛上一丝痛着的甜蜜,那微笑着的泪水被冷风吹洒在骨髓上的萧萧吧。在众多的“萧萧”中,我最留恋的,仍是纳兰的一首词:

谁念西风独自凉,

萧萧黄叶闭疏窗,

沉思往事立残阳。

被酒莫惊春睡重,

赌书消得泼茶香,

当时只道是寻常。—《浣溪沙》

独自怀念早已阴阳相隔的另一半,萧萧的西风卷起满地如飘零的花瓣一样的枯叶,如蝶的曼舞,缠绕在追忆与无奈的痛苦中,这样的萧萧,恐怕只有容若能懂吧。“当时只道是寻常”。

“萧萧”也许不是一个令人感到愉快舒心的意象,但没有了萧萧,不知有多少文字会变得苍白无力。

现在的生活条件好了,过得越来越舒服了,许多人却与心中的那轮月亮和那壶酒越来越远了。多想一个人到外面住一晚,看一晚上的月亮听一晚上的“萧萧”。

被禁锢在城市的纸醉金迷与流光溢彩中,到哪里去寻找那令人剧痛却又美丽无比的萧萧呢?只能作一首《浣溪沙》,来缅怀并期待那一缕在当今这世上难得的凄美与无瑕。

浪荡香尘满客袍,

灞陵折柳踏杨桥,

人间儿女恨难消。

玉兕金樽盈酒绿,

第5篇

《人间词话》是我国近代学者王国维撰写的词论著作,对历代词作名篇及作家作了精辟的评点,并提出了以“境界”说为核心的词论观点,代表了作者文艺思想的精髓,是“晚清以来论词的最有影响的著作之一”。

王国维(1877―1927),初名国桢,字静安、伯隅,号观堂,是我国近代著名学者,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包括美学、哲学、文学、史学、考古学等,留下了许多有深远影响的著作,其中不少是开风气之先,为当时的学术研究开辟了崭新的视角和道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例如在文学研究中第一个用西方理论来阐释中国古典文学作品,文论著作除《人间词话》外还有《红楼梦评论》等。在史学和考古学方面,他首创“二重证据法”,用出土文物和文献资料互相对照来考证古史和甲骨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王国维的学术造诣,与他的治学方法关系极大。他精通英、日、德三种外语,饱读康德、叔本华、尼采等人著作,在治学思路和方法上受西方哲学思想影响很深。《人间词话》虽然名为“词话”,体例上似乎也与传统的“诗话”一类批评著作有某些相似之处,但实际上却有其颇富创见的理论体系,是“新观念与旧修养的结合”,是“可以导引现代的读者通向古代的文学、结合西方之观念与中国传统之心智的一座重要桥梁”。

二、深入品评

《人间词话》最初发表于1908年,分三期刊登在《国粹学报》上。此后有一些学者对其进行标点、注解。王国维逝世后,又陆续有学者辑录他未发表的遗稿,搜集他在其他著作中论词的部分,不断补入,因此我们今天看到的《人间词话》较最初发表时的内容更为丰富。

今天通行的《人间词话》,全书分三卷,都是针对历代词家及词作的短评,共一百余则。这种体例看似与传统的“诗话”“词话”类著作没有什么区别,但王国维的创举在于,他建立了以“境界”为核心的词论体系(这一理论有时也被用于词之外的其他体裁文学批评中),对后世的词学研究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境界”一词,来源于佛教,本不是王国维首创,他以“境界”作为评词的术语,其含义当然与佛典中不同。究竟什么是王国维所谓的“意境”呢?作者本人在书中并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但多有举例,明确赞赏“有境界”的作品,肯定能写出“境界”的作家。有学者认为王国维所谓的“境界”,“其含义乃是说凡作者能把自己所感知之‘境界’,在作品中作鲜明真切的表现,使读者也可得到同样鲜明真切之感受者,如此才是‘有境界’的作品”(叶嘉莹语)。简单地说,即作品在描写上能做到“情景交融”,准确写出所见之景或所感之情,并能使读者产生共鸣。

树立了“境界”这一标准,作者进一步对“境界”作出划分,提出词中有“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认为“有我之境”是“以我观物”,“无我之境”是“以物观物”,此二者“一优美一宏壮也”。对“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含义,也有许多解释。简单地说,“有我之境”是将作者本人的感情带入对景物的描绘中,使景物也带上作者的个人色彩;“无我之境”则是作者泯灭自我意识,与外物融为一体。这是对“境界”的进一步分类和阐述。

除了对“境界”本身的描述,关于营造“境界”的手法,王国维也提出了“造境”与“写境”两种,认为它们是“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有学者认为“理想与写实”的提法来源于叔本华,但“造境”“写境”的观念本身却是中国传统文论、诗论中所固有,这种区别正体现了王国维以西方哲学思维治中国学术的方法。王国维虽然将这二者并举,但同时他自己也认为它们“颇难分别”。由于文学形象来源于客观存在而又必然不同于客观存在,所以“写实家亦理想家”,“理想家亦写实家”,“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可见“造境”与“写境”大体上是作品因取材不同而产生的区别,是两种有区别又不对立的创作手法。

三、名篇选读

(一)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五代北宋之词所以独绝者在此。

有造境,有写境,此理想与写实二派之所由分。然二者颇难分别,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亦必邻于理想故也。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①,“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②,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③,“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④,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然未始不能写无我之境,此在豪杰之士能自树立耳。

无我之境,人惟于静中得之。有我之境,于由动之静⑤时得之。故一优美,一宏壮也。

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互相限制。然其写之于文学及美术中也,必遗其关系限制之处。故虽写实家亦理想家也。又虽如何虚构之境,其材料必求之于自然,而其构造亦必从自然之法律⑥。故虽理想家亦写实家也。

【注释】

①“泪眼”二句:出自冯延巳《鹊踏枝》。

②“可堪”二句:出自秦观《踏莎行》。

③“采菊”二句:出自陶渊明《饮酒(其五)》。

④“寒波”二句:出自元好问《颍亭留别》。

⑤由动之静:即由动态到静态,由荡动到平静。

⑥法律:这里指自然的法则、规律。

(二)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①、谢②之诗不隔,延年③则稍隔矣;东坡④之诗不隔,山谷⑤则稍隔矣。“池塘生春草”⑥,“空梁落燕泥”⑦等二句,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欧阳公《少年游》⑧咏春草上半阙云:“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⑨《翠楼吟》⑩“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k“服食求神仙,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素。”l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m“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n写景如此,方为不隔。

【注释】

①陶:指东晋诗人陶渊明。

②谢:指东晋诗人谢灵运。

③延年:指南朝宋诗人颜延之,字延年,与谢灵运并称“颜谢”。

④东坡:指苏轼。

⑤山谷:指黄庭坚,自号山谷道人。

⑥“池塘生春草”:出自谢灵运《登池上楼》。“潜虬媚幽姿,飞鸿响远音。薄霄愧云浮,栖川怍渊沉。进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禄反穷海,卧对空林。衾枕昧节候,褰开暂窥临。倾耳聆波澜,举目眺岖。初景革绪风,新阳改故阴。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祁祁伤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离群难处心。持操岂独古,无闷征在今。”

⑦“空梁落燕泥”:出自隋代诗人薛道衡的《昔昔盐》。

⑧欧阳修《少年游》:“阑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色苦愁人。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吟魄与离魂。那堪疏雨滴黄昏,更特地忆王孙。”

⑨白石:指南宋词人姜夔,别号白石道人。

⑩《翠楼吟》(淳熙丙午冬,武昌安远楼成,与刘去非诸友落之,度曲见志。予去武昌十年,故人有泊舟鹦鹉洲者,闻小姬歌此词。问之,颇能道其事。还吴,为予言之。兴怀昔游,且伤今之离索也。):“月冷龙沙,尘清虎落,今年汉初赐。新翻胡部曲,听毡幕、元戎歌吹。层楼高峙,看槛曲萦红,檐牙飞翠。人姝丽,粉香吹下,夜寒风细。 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天涯情味,仗酒祓清愁,花销英气。西山外,晚来还卷,一帘秋霁。”

k“生年”四句:出自《古诗十九首(第十五)》。

l“服食”四句:出自《古诗十九首(第十三)》。

m“采菊”四句:出自陶渊明《饮酒(其五)》,见上篇注③。

n“天似穹庐”四句:出自《乐府诗集・敕勒歌》。

四、名句积累

1. 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2. 尼采谓:一切文学,余爱以血书者。后主之词,真所谓以血书者也。宋道君皇帝《燕山亭》词亦略似之①。然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②、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

【注释】

①道君皇帝:指宋徽宗赵佶。他信奉道教,自称“教主道君皇帝”。

②释迦:指释迦牟尼。

3.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①,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②,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③,此第三境也。

【注释】

①“昨夜”句:出自晏殊《蝶恋花》。

②“衣带”句:出自柳永《凤栖梧》。

③“众里”句:出自辛弃疾《青玉案》。

4.纳兰容若以自然之眼观物①,以自然之舌言情。此由初入中原,未染汉人习气,故能真切如此。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注释】

①纳兰容若:即纳兰性德,原名成德,字容若,清代著名词人。

5. 古诗云:“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故欢娱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

6.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

五、拓展阅读

晓步

王国维

兴来随意步南阡,夹道垂杨相带妍。

万木沉酣新雨后,百昌苏醒晓风前。

四时可爱唯春日,一事能狂便少年。

我与野鸥申后约,不辞旦旦冒寒烟。

清平乐・况夔笙太守索题香南雅集图

王国维

蕙兰同畹,著意风光转。劫后芳华仍畹转,得似凤城初见。 旧人惟有何戡,玉宸宫调曾谙。肠断杜陵诗句,落花时节江南。

水龙吟・杨花用章质夫苏子瞻唱和韵

王国维

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蒙蒙坠。日长无绪,回廊小立,迷离情思。细雨池塘,斜阳院落,重门深闭。正参差欲住,轻衫掠处,又特地,因风起。 花事阑珊到汝,更休寻满枝琼缀。算来只合,人间哀乐,者般零碎。一样飘零,宁为尘土,勿随流水。怕盈盈,一片春江,都贮得,离人泪。

六、探究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