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苏轼的古诗

苏轼的古诗

时间:2023-05-30 09:14: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苏轼的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苏轼的古诗

第1篇

关键词:古诗文;古韵之风;诵读;乐趣;感悟

作为语文教师,我喜欢诵读古诗文。我给同学们讲述《三字经》,告诉他们古诗文是人本性的传承。那么,古诗文到底是什么?语文教学实践使我明白:古诗文是精神的暗流,是绝妙的回味,是古韵纵横的书籍,是可以诵读出来的精妙绝伦的历史篇章。语文课堂中让学生乐之、温之、悟之是语文教师必须完成的工作。

一、乐在古诗文

目前机械地背诵古诗文似乎已成为一种时尚,但这与孩子认识事物的规律相违背,更严重的是有些孩子对古诗文的学习产生极大的厌恶心理。引导孩子恋上古诗文是诵读非常重要的前奏。

比如在学生们诵读苏轼的诗词之前,为了引发其对苏轼诗词的兴趣,适当利用故事:在苏轼二十岁左右之时,赶赴京城考科举。有几名瞧不起他、对他不屑一顾的文人想宴请苏轼,在行酒令期间戏弄他。年纪长者先说道:“姜太公渭水独钓。”说完不客气地拿走了一盘鱼肉。“秦叔宝长安贩卖马匹。”下一个文人接着端走了一盘马肉……菜已经全部被端走,这几个文人向苏轼投去了嘲笑的目光,正准备用餐,就听苏轼很淡定地吟出:“秦始皇吞并六国。”语毕,顺势把六道菜肴全部端到自己的前方,笑道:“诸位文人承让。”六位文人无不目光呆滞。这样的引入方法,使得学生对于作者的灵活和机敏更加深刻,就会更加有兴趣地诵读苏轼的诗词。

二、温在古诗

为了加深对学过的古诗文的印象,每天我都会带着同学们进行晨读,在语文课开始前,学生们总会诵读一两首古诗文。常常不需要知道古诗文的历史和内容,完全是处于自然状态下的诵读,自由地感知古诗文的韵律和节点,学生们的诵读和欣赏的水准必定有所提升。课堂上我会经常加入些课外的古诗文的知识,结合课内的古诗文一起教学,来加深同学们对于文章和作者内心的解读,同时也学到了课外的大量文学知识。

带领学生诵读《舟过安仁》的时候,提醒学生吟诵《宿新市徐公店》。“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一句,孩子们的那种欣喜的无奈、天真的可爱展现在学生面前。再读“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学生们就领悟出了杨万里笔下的儿童的天真活泼、无忧无虑以及杨万里的童心不渝。从联想的角度,在扩大知识范围的同时,就可以让同学们易于理解诗文的内容。

同时在学习古诗文的时候,为了让同学们更加形象地理解诗文的意境,我让同学们收集学过的诗文的一些典型事物,让同学们把它们用图片的形式画出来,把过去的诗文和现在学习的诗文的重要形象进行统一。以春天这个词来说:我们可以回忆起杜甫的《春夜喜雨》中的“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其中诗人对于春都是从不同的心境来理解。在观察自己绘画的春天的时候,可以使得我们获得春天美妙的景色,让学生们在心里获得感动。

三、悟在古诗文

古诗文中的诸多形象仅仅是存在于表象上面,学生们不仅要获得古诗文中的表象,更需要领悟出古诗文中的独特意味。我在平时也很注意引导学生进入诗人的内心世界,领悟出古诗文的古韵美;尤其在进行诗歌教学的时候,我们更加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想象意境,陶冶性情。学生们在欣赏古诗文的时候,也要联系自己平时的生活或者课外的知识,来完善内心的古韵之美,从而养成一种时刻领悟和感动的习惯,进入更深层次的审美氛围,悟出诗人的真情和思想。

例如在解读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的时候,我指导学生了解诗人当时的社会背景,诗人对于战争的无情痛彻心扉,深知即将远征的友人九死一生,此次分别就意味着永别。但他真诚地祝福友人,期待着友人能平安归来……“劝君更尽一杯酒”,这酒中不仅浸透了诗人对友人的一片深挚情谊,也是他期盼友人能顺利归来的祈祷,更饱含着他对国家和平安宁的美好祝愿――这正是“劝君更尽一杯酒”千百年来久吟不衰的魅力之所在!同学们先感知那种悲雨蒙蒙,柳树垂下的氛围中悲情离别的画面;倾听李玲玲老师的《蝶梦飞竹》,氛围更加凄美:

朋友,请干了这杯酒,

凯旋而归时,

或许,我已不在……

参考文献:

[1]黄益娟.小学语文古诗文教学方法谈[J].新课程(小学版),2007(12).

第2篇

教学设想:

诵读优秀古诗文,在诵读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本节课中利用远程教育设施与资源,去体现教学时自主、合作、探究的新理念。积极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走进诗歌世界,让学生在读—想—说的过程中感悟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古诗的热爱,从而继承并发扬中国的灿烂文化。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我们的祖国山清水秀、风景优美。由古至今,许多文人墨客都留下了大量的赞颂祖国大好河山的佳作,你们都积累了哪些有关这方面的古诗呢?

师:著名的北宋诗人苏轼在观赏了庐山后,写下至今仍为人们称颂的诗篇——《题西林壁》。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这首古诗(板书诗题)

二、初学感知

师:请同学们自读古诗,把不认识的自圈出来。

指名读。正音

再来读一遍,注意停顿。

三、理解感悟

师:这首古诗,同学们都读熟了,但是你们知道它的含义吗?今天,我们就要用学过的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你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步骤吗?

师生共同概括:

(一)知诗意

说一说这首诗题目的意思吗?

说说关于苏轼的了解

(二)品诗意

指名读古诗。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师:庐山只有一座,怎么在苏轼的眼中会呈现出这么多种形态呢?

师:你们真是爱思考的好孩子。对,我们站在不同的角度,看到的景物是不同的。假如你现在就面对着庐山……

完成填空:从左向右看,庐山是_________;从上往下看,庐山是____________;从远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_;从近处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高处(山顶)看庐山,像____________;从低处(山脚)看庐山,像___________。

师:作者浏览了庐山,不只是看,而是细心观察庐山的特点: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还用心去思考,你从哪儿看出来的?

不识庐山真(重读)面目:“我”没有认清庐山的真面目(全景)

只缘身在此山中:只因为我站在庐山中

想象一下,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

(三)悟诗情

师:作者为什么要描写庐山?

师:作者从多个角度,细致地观察了庐山,简洁而生动地描绘了庐山的奇特景象,可见他对庐山的奇丽景色流连忘返。表达了他对庐山的赞美之情。你能不能用优美的语调把你对庐山的情感朗读出来?

生:用各种方法诵读古诗提供背景音乐:

师:刚才同学们非常有感情地朗读了《题西林壁》。但有一个地方却很难让人理解:苏轼为什么说自己“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他不是已经说庐山“横看成岭侧成峰”了吗?

师:学习了这首诗你有什么收获?从中悟出了一个什么道理?

师:总结,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客观地、冷静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的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地正确认识这个事物。

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板书)。所以我们要想对事情有一个全面地了解,就要多听一听其他人的意见。

四、升华与拓展

1.观看成语故事片《盲人摸象》。

2.说说观后的感受。

3.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这个道理。

五、想象成诗人,多种形式背诵古诗。

板书设计:

题西林壁

横(岭) 侧(峰)

远近高低(实写)

(不同角度)

第3篇

古诗词是中国历史长河中深刻的印记,关于古诗词名句有哪些呢?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古诗词好句,欢迎大家阅读!

古诗词好句1黄昏鼓角似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李益《上汝州郡楼》

运往无淹物,年逝觉已催。——谢灵运《岁暮》

多事年年二月风,翦出鹅黄缕。——纳兰性德《卜算子·新柳》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凭觞静忆去年秋,桐落故溪头。——晏几道《诉衷情·凭觞静忆去年秋》

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徐再思《水仙子·夜雨》

重重叠叠上瑶台,几度呼童扫不开。——苏轼《花影》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沁园春·长沙》

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李煜《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厓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八声甘州·灵岩陪庾幕诸公游》

春风倚棹阖闾城,水国春寒阴复晴。——刘长卿《别严士元》

古诗词好句2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怅晨星残月,北州豪杰。——陈人杰《沁园春·丁酉岁感事》

常恐霜霰至,零落同草莽。——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二》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金地藏《送童子下山》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宰嚭亡吴国,西施陷恶名。——崔道融《西施滩》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杜秋娘《金缕衣》

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夏完淳《别云间》

千百年传吾辈语,二三子系斯文脉。——刘克庄《满江红·和王实之韵送郑伯昌》

人间岁月堂堂去。——辛弃疾《菩萨蛮·送曹君之庄所》

今年春浅腊侵年。——苏轼《一丛花·今年春浅侵年》

客行随处乐,不见度年年。——孟浩然《岁除夜会乐城张少府宅》

古诗词好句3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其一》

遗台何处是黄金?空阔已无千里志,驰驱枉抱百年心。——王鹏运《浣溪沙·题丁兵备丈画马》

少年自负凌云笔。——刘克庄《贺新郎·九日》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白居易《望月有感》

芳草年年惹恨幽。——石延年《燕归梁·春愁》

年华共,混同江水,流去几时回。——纳兰性德《满庭芳·堠雪翻鸦》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罗隐《七夕》

洛阳城里春光好,洛阳才子他乡老。——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春光好》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鱼行潭树下,猿挂岛藤间。——孟浩然《万山潭作》

云物不殊乡国异,教儿且覆掌中杯。——杜甫《小至》

古诗词好句4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涂《春夕》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陆游《观村童戏溪上》

无限伤心夕照中,故国凄凉,剩粉余红。——夏完淳《一剪梅·咏柳》

叹十年心事,休休莫莫。——吴潜《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朱颜那有年年好,逞艳游、赢取如今。——韩疁《高阳台·除夜》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苏轼《守岁》

鬓丝日日添白头,榴锦年年照眼明。——殷尧藩《端午日》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碧湖湖上柳阴阴,人影澄波浸,常记年时欢花饮。——杨果《小桃红·碧湖湖上柳阴阴》

古诗词好句5可惜当年,顿乖雨迹云踪。——柳永《雪梅香·景萧索》

四百年来成一梦,堪愁。——王安石《南乡子·自古帝王州》

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杜甫《赠李白》

孝廉因岁贡,怀橘向秦川。——孟浩然《送张参明经举兼向泾州觐省》

一襟余恨宫魂断,年年翠阴庭树。——王沂孙《齐天乐·蝉》

家国兴亡自有时,吴人何苦怨西施。——罗隐《西施》

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李商隐《风雨》

怨别自惊千里外,论交却忆十年时。——高適《东平别前卫县李寀少府》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欧阳修《生查子·元夕》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阳关曲》

十年驱驰海色寒,孤臣于此望宸銮。——戚继光《望阙台》

第4篇

一、由此及彼,增加阅读的宽度

有个成语叫“爱屋及乌”,我们不妨让学生喜欢这个人,由此及彼,再喜欢他的诗。《李清照》篇目不长,六年级的学生三五天即可读完,读了这本书,既可以对李清照的人生有个较为全面的了解,为理解她的古诗词打下厚实的基础,又可以从阅读其生平事迹方面吸取文化营养,丰盈人生底色,可谓一举多得。以此类推,在学习其他古诗词时有计划地安排阅读作者传记。走进作者,走进文本;和作者对话,和文本对话,全面深入地理解古诗词,领会意境。

二、由表及里,品味古诗词意象

b古读古诗词是一种直觉艺术,创作初就是供人吟唱的。通过诵读课感受古诗词的节奏美、韵律美,更何况“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们反对机械地读,有口无心地读,通过声音表情达意,分享作者的喜怒哀乐。

叩击词眼。文有文眼,词有词眼。《如梦令・常忆溪亭日暮》中“醉”是词眼,既表明词人看到的景色怡人,心情愉快,边赏边饮,边饮边赏,不知不觉而醉。又因“醉”而“误”惊起鸥鹭。反复诵读,勾勒出画面:傍晚河面一女子划船,微醉的神色,盛开的荷花,飞起的水鸟,定格在作者和读者的心中。叩击词眼,能让我们一锤定音,从而事半功倍。

呈现画面。课本上根据《如梦令》的已经配上了一幅经典的画面,让人遐想联翩,但毕竟只有一幅画面,我们刻根据词意丰富和勾勒画面,用文字描绘画面,表现自己读词后新的意境。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媒体搜索别人理解的创作画面,通过别人呈现的画面和自己想象的对照相映,加深对词的意境的把握。

三、由点到面,拓展诗教的广度

李清照的《如梦令》教学实践,取得超出预料的教学效果。在那段时间,学生阅读了《李清照》这本书后,谈的全是李清照。谈她的人,她的事,她的古诗词,津津乐道于她的种种轶闻趣事,阅读兴趣大增。李清照写的词有的学生一口气能背七八首,说起词境、典故也如数家珍。如法炮制,让学生阅读苏轼传记,领略这位千古一遇的天才人生。让学生重温了《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对弟弟的思念之情,并精选苏轼的另一首经典之作《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两首词虽然表达的是相近的主题,一首思念兄弟,一首思念亡妻,但风格迥异:一个豪放,一个婉约;一个积极向上,豁达开朗,一个痴情如水,哀婉感人。拓展阅读苏轼的传记,拉近与这位才子丰富细腻的情感。通过这样的阅读,我们认识了能呼吸、有温度、多姿多彩的苏轼,我们的人生因为这样的学习而显得饱满。

这样的阅读形式还可以拓展到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柳宗元的《江雪》、王士祯的《题秋江独钓图》,同样写钓鱼,但作者的情怀不一样,表现的意境不同,展示的画面有别。

四、由“受”到“授”,提高学习诗教能力

(一)激发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确立自己课程的吸引力,必须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每一节课的内容,学生都怀着好奇和期待的心理,如果教师能从学生好奇处入手精心设计导入课题,一下子就能吸引住学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在学习《静夜思》时,我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圆圆的月亮,边画边要求学生回忆与月亮有关的故事传说和诗句,然后再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思考古代诗人常常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情感,《静夜思》这首诗又会借月亮表达怎样的情感。如此激趣,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兴趣盎然。

(二)培养能力

第5篇

[关键词] 古诗词 研究性学习 人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那么,何谓“人文性”呢?程红兵老师说:“所谓人文性,从感性层次上来讲,是对人的理解,对人的宽容,对人的接纳,对人的尊重,对人的爱护;从理性层次上来讲,是对人终极价值的追寻,是对人类命运的忧患,对人自身完善的关注和追求。” 可见,人文性指向的学生的人文素养无法被“灌输”或“训练”,要通过自主探究和熏陶感染来培养。

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凸显课程的“人文性”呢?我尝试了一条通过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教学之路。我发现:

一、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引发了学生对自然生命的热爱

英国诗人勃莱克在《天真的预示》一诗中所写:“一颗沙里看出一个世界,一朵野花里一座天堂,把无限放在你的手掌上,永恒在那一刹那里收藏。”②

我国古典诗词中的一草一木,都是诗人对自然生命的细致体验、感悟:“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诗人在凋谢的残花身上体验到积极乐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是诗人在盛开的桃花身上品味到春意盎然;王“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是诗人在孤傲的梅花身上感悟到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对这些诗句,我觉得若只让学生朗诵、欣赏是不够的,就还让学生进行了研究性学习:

例一:我引导学生研究“古诗词中的色彩描绘” ,学生赏读了“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等诗句之后,不仅获得了强烈的审美体验,也因色彩的触动而生发爱自然爱生命之心。

例二:我引导学生研究“诗人眼中的柳” ,学生归类了大量咏“柳”名句:唐彦谦的《垂柳》“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极写柳之苗条婀娜;李商隐的《赠柳》“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极写柳之繁华茂盛;施肩吾的《折杨柳》“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极写柳之离别伤感;李商隐的《柳》“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极写柳之稀疏憔悴……在交流成果时,学生感慨道:“自然万物万象更新,只有拥有一颗最细腻的心,拥有一双充满情感的眼睛,才能真正欣赏到自然生命的美。”

例三:我引导学生研究“唐诗中雨的感官角度” ,学生得出这样的结论:有人听雨――“耿耿残灯背壁影,萧萧暗雨打窗声”;有人看雨――“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有人触雨――“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之后,我引发学生去观察感悟自然,以“雨”为对象写一首现代诗,同学写道:“雨,飘进我甜蜜的心灵,冲洗一切聚散离合。”“春天的雨轻声呼唤着大地……冬天的雨透示着隐藏的生命。”“雨,全世界的痛楚都好像是你在解除。”

我还针对四季让学生研究了“诗人的悲秋和喜秋”,针对动物研究“唐诗中的鸟声鸟影”,针对植物研究“春花春草春常在”……这些研究性学习引发了学生与自然生命的共感,培养了他们的人文精神,开启了他们善感的心泉,去诗意地感受自然,享受生活。

二、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丰富了学生的情感。

当代教育的过度物质化、功利化,导致许多学生情感淡漠、道德缺失。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曾经指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③千古传诵的诗词佳作,所展现出的道德世界是至高至善至美的。如果开展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势必能创造出良好的德育环境,丰富学生的情感,完善学生的人格。

设想,在研究《古诗词中的拳拳“母爱”》的过程中,学生怎能不体验到“慈母手中线”中母亲对子女的牵挂;在研究《古诗词中的炽热“爱国”心》的过程中,学生怎能不体验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报国赤诚。

曾经,我引导学生研究过“陆游的爱国”,“苏轼的豁达”,“李白的洒脱”,“杜甫的忧国忧民”等,学生在一条条探究之路上细细品尝着一道道情感大餐,将道德感性体验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内化为自己的高尚道德和健全人格。

三、古诗词研究性学习提升了学生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学生经历单一、思想单纯,让学生在成长中间接获得人生经验,正确认识社会、人生、自我,也是人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体味人生百态,全面认识生活,思考自我人生,学会为人处事。

我采用的方式:针对诗人的人生经历作研究。我曾让学生在暑假里看百家讲坛北师大副教授康震讲的李清照、苏轼、杜甫等专辑,然后研究语文教科书向学生推荐的孟浩然、李白、李商隐、杜牧、杨万里、李清照等诗人诗词的写作背景,学生写出了不少小论文,如《我看李清照的清丽人生》、《李白的浪漫人生之旅》、《彷徨的杜牧和他的忧国忧民诗》等。这样,让学生站在前人的肩膀上俯瞰社会、认识人生,让学生对人生的跌宕起伏,对自身生命价值的如何体现,都有了深刻的认识,或许将来面对困境,学生会走得从从容容。

四、古诗词研究性学习构建了学生的自由精神

自由是人的天性,是生命的本真状态,人的一切生命活动都向往着自由。法国哲学家萨特说:“人是自由的,人就是自由。”④卢梭也说:“在一切动物之中,区别人的主要特点的与其说是人的特性,不如说是人的自由主动者的资格。”⑤一个国家如果不能让公民拥有自由的个性精神,民族的集体精神就会沦为空话。初中阶段正是人生的起始阶段,是人的个体生命的“童年”,中学校园在学生漫长的人生旅途中是一个“精神之乡”。从这个意义上讲,初中语文教育应该成为一种奠基性的精神教育,教师要让学生在语文的天地中体验自由的愉悦,并获得自由的个性精神。

首先,古诗词研究性学习能给学生学习形式上的自由。在古诗词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把确立课题、研究体验、交流成果等自由权都交给了学生,教师只是穿针引线者。我在教学七年级上册《西江月》时,几个学生对“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中数字的运用感到好奇,就趁机收集了众多带数字的诗句:“白发三千尺,缘愁似个长”、“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等,并写了小论文《数字入诗赏析》。一次,几位学生要研究苏轼的一生,在收集资料时发现苏轼曾2次到杭州做官,就转为研究《苏轼和杭州的不解之缘》,例谈了苏轼在杭州的政绩、作品、趣事等。可见,古诗词研究性学习所张扬的自主探究方式,所体现出的开放性特点,真正把自由学习原汁原味地还给了学生,让学生在学习中构筑自由的精神家园。

其次,古诗词研究性学习给学生学习内容上的自由。精神的鸟儿只有在辽阔的蓝天才能自由飞翔,古诗词中流露出的人类精神世界足以让学生“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我引导学生对“李白”作专题研究,学生从不同角度确定了许多课题:《酒中诗,诗中酒》、《李白杜甫“相看两不厌”》、《李白诗中月亮之意象》、《善于想象的李白》等,研究过程中,学生们无不徜徉于李白的精神世界如痴如醉,各有收获。可见,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向学生充分、具体地展示了一个丰厚、广大、美好的人文空间,学生自由享受志士“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高贵品格,仁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广阔胸襟,智者“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挥洒气度……

再次,古诗词研究性学习给学生学习思维上的自由。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在开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和创造能力,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我曾结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探索月球奥秘”,启发学生去研究诗人对月亮的描写,体会其中的想象。学生撰写出小论文:《古诗词中“月”的想象之笔》,例谈了李商隐“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等对嫦娥心理的想象;晏殊“未必素娥无怅恨,玉蟾清冷桂花孤”等对月宫情境的想象,苏轼“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文征明“风泛须眉并骨寒,人在水晶宫里”等由月及己的想象 ……在研究学习中,学生揭开了想象的真面目,在本单元的写作中也大胆展开了自由的想象思维。另外,学生在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中作出自己的分析、判断、筛选,融入自己的思考视角,这是创造性学习。所以说,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激发创新思维的学习契机,给学生学习思维上的自由。

如果我们把人文素养比作一个地球,那么古诗词研究性学习就是一个支点。在古诗词研究性学习中,我们会看到学生自由的翅膀、流动的思想,我们会看到学生对社会的关怀、对人生的审视,我们会看到学生爱的胸襟、美的心灵。语文教师们,愿我们都能成为一个“阿基米德”吧!

参考文献:

1、李镇西、程红兵.关于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通信.行者在线网.

2、肇星编.古今短诗三百首•外国. [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27

3、人文素养读本编委会.我与大师学哲学 [M]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114

第6篇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分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3-228-02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的意义

古诗词语言凝练、情感充沛、想象丰富、韵律和谐,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典。古诗词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学习古诗词能够培养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弘扬与传承,而且可以提升其对祖国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锐度和道德情操的培养。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古诗词教学提出了要求,规定了每个学段的学习篇目和背诵内容,并指出“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能初步理解和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和趣味上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1]等教学建议。

所以教师应转变教育观念,针对古诗词分类及特点有针对性地带领学生去领略古诗文的文化美,感悟深厚的人文底蕴,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小学语文课程。

二、小学古诗词内容分类及特点

小学古诗词选编以学生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为标准,时代从春秋到清代,体裁丰富,题材多样,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生动,韵律和谐优美,富有传承性和趣味性。

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本(2002)共选古诗词64首,诗作58首,词作5首,元曲1首[2]。以题材为标准,小学古诗词可分为以下几类:

1、咏物诗词

咏物诗词即托物言志和借物抒情的诗词。此类诗词共有11首:王维《画》; 骆宾王《咏鹅》;唐寅《画鸡》;白居易《草》;贺知章《咏柳》;苏轼《题西林壁》;杜甫《春夜喜雨》;李贺《马诗》;皮日休《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于谦《石灰吟》;郑燮《竹石》。咏物诗词的特点是借物咏人,通过事物的特征来表现诗人的自我形象,借此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感悟。

2、写景诗词

写景诗词即以景物为主的诗词,描写自然风光和农村景物。此类诗词有17首:邵雍《一去二三里》;孟浩然《春晓》;杨万里《小池》;苏轼《赠刘景文》;杜牧《山行》;北朝民歌《敕勒歌》;李白《望庐山瀑布》;杜甫《绝句》;叶绍翁《夜书所见》;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朱熹《春日》;陆游《游山西村》;刘禹锡《望洞庭》;白居易《忆江南》;《诗经・采薇》;白朴《天净沙・秋》;杜甫 《江畔独步寻花》。写景诗词的特点借物抒情和写景言志,以景物寄托诗人的情感。

3、抒情诗词

抒情诗词就是抒发诗人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古诗词。此类诗词有15首:李白《静夜思》;贺知章《回乡偶书》;李白《赠汪伦》;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孟郊《游子吟》;李白《独坐敬亭山》;林杰《乞巧》;李商隐《嫦娥》 ;张籍《秋思》;纳兰性德《长相思》;刘禹锡《浪淘沙》;王安石《元日》;曹植《七步诗》;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龚自珍《己亥杂诗》。抒情诗词的特点是不具体描写事物而是集中抒与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送别诗词

送别诗词,是诗人所写离别感情的作品。此类诗词共有 4首: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送别诗词充满依依不舍的离别之情。

5、田园诗词

田园诗词是以田园生活为写作题材的诗歌。此类诗词共有15首:李绅《悯农》;高鼎《村居》;袁枚《所见》;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胡令能《小儿垂钓》;孟浩然《过故人庄》;翁卷《乡村四月》;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张志和《渔歌子》;吕岩《牧童》;杨万里《舟过安仁》;辛弃疾《清平乐・村居》;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王维《鸟鸣涧》;苏轼《浣溪沙》。田园诗词的特点是自然朴实。

6、行旅诗词

行旅诗词是写诗人在旅途中的各种感慨。此类诗词共有2首:李白《望天门山》;王安石《泊船瓜洲》。 行旅诗词浅显易懂,感情真挚,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希冀。

小学古诗词语言简洁,朗朗上口,容易记忆,在于其精炼含蓄,富有韵律的语言特色。古诗词可以用少的字表达丰富的内容,在于用字准确、生动。同时,适当第使用典故,也可使作品内容丰盈。古诗词语言节奏鲜明,借助音节见的组合与诗句后的押韵表现了强烈的音韵节奏。

除此之外,古诗词中非常注重意象,诗人借助意象来表答自己我感情。意象形式简介却蕴含丰富。有时,同样的意象承担着不同诗人的情感。 第一,咏物、写景诗词的的意象多为自然意象。

三、小学古诗词教学策略

1、中小学古诗词教学存在问题

小学古诗词教学重点在于引导学生学习领悟作品中的意象和意境。但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些误区。课堂教学中“死记硬背”占主导,教师主要考察学生背诵默写能力;教师讲解忽略意象作用;讲解中实词词义,轻视语句感悟。还有一种情况则是教师本身语文素养不高,对诗歌本身的理解存在问题,则上课疲于应付,无法深入讲解。

总体来看,古诗词教学存在着教师观念和教学方法两方面的问题。

2、中小学古诗词教学教学建议

不同的分类表明了不同内容的侧重点与相应的教学策略。

在不同类别的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配合讲解,例如分角色扮演,引入音乐,营造意境,分享故事,提升理解等。不管在何种方法下,教学需注意两大问题。

第一,深入理解,扩展延伸,提升教师古诗词修养和学生学习兴趣。教师要有深厚的专业修养,掌握教材,合理规划教学内容,以适合学生理解的话语进行教学表述,采取

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提升巩固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二,明确目的,重视教学内容连续性[3],帮助学生以学固旧,以旧促新。以联系的观点来串联新旧知识,通过复习已获得的基础知识来降低新问题的难度,鼓励学生积极探索小学古诗词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张 丽.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研究[D].北京:首都师范大学.2013

第7篇

情于景。引领学生将两首诗整合着学习,感知诗人围绕“西湖”抒发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感悟诗人的写作风格,特有感触。

一首诗,一幅画:

感知六月西湖景美

1.读出古诗独特的韵味。

教学伊始,学生尽情地朗读,读出这两首古诗都描写了什么地方、什么时候的景色。目的是让学生对文本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同时在学生体会都是描写西湖六月的景致时,教师适时教给读诗歌的方法――细读诗题,能知道相关知识;详读注解,能读懂诗歌。学生被诗句“风光不与四时同”感染时,引导学生回到两首古诗中一遍一遍地读,读出“两首古诗讲了六月西湖的哪些风光?”尽管学生对词语还没有形成清晰的画面,但他们对景色有了心灵上的“意会”。第三次回到每首诗中细细地品读,体悟词语所构成的语境,美美地读,对比着读,读出它的独特韵味,读出六月西湖的别样景致。

2.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

诗歌的语言文字所描述的显像结构本身没有什么可感性,必须借助人的联想和想象,才能让干瘪的符号化为鲜活的画面。教学“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两行诗时,教师不是让学生来解释本身的字面意思,而是让学生想象,从这两句诗中读懂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同样,在教学感悟“乱”字时,教师问学生:“同学们仔细听听,这个 ‘乱’字中,有声音吗?你听出了怎样的声音?”学生的想象就在引导中不断地扩散,一个“乱”字丰盈了,它描绘了一幅可观可感的画面,组成了一曲动听的交响乐。

3.体悟诗人真挚的情感。

如果说,诵读、想象是语言感性的点滴累积,那么体悟则是学生语言感性的统整和勃发。当学生对《望湖楼醉书》形成了鲜明的表象,有了欲罢不能的情感时,就要适时引导将语言的“感”引向语言的“悟”。整个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教师引领下层层推进,螺旋上升:第一步,读着读着你会发现,这首诗描绘了很多不同的景色!引导孩子沉醉于文本中,在他们眼中,这不再是28个字的一首小诗,而是一曲韵味无穷的篇章。第二步,带着这种感觉,读一读雨中西湖这一景致吧!此刻,孩子的诵读应该说是“其言皆出自吾之口,其义皆出自吾之心”。第三步,学完《晓出净慈寺》《望湖楼醉书》两首诗时,学生也欣赏了晴好、雨奇的六月西湖,学生们情不自禁地赞叹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也就发自肺腑了。

一个字,一诗人:

感受诗人创作风格

本堂课阅读体验的深度,对这两首古诗教学的第二个层次建构体现在理解“乱”这个字上。这一“乱”字看出了雨中西湖怎样的景致?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用词风格?成了本堂课精心构筑的“精深叙事”,也成了学生体会雨中西湖的切实“抓手”。要知道,让今天的孩子去理解古代诗人所描绘的诗的精髓,是有距离的;让天真的孩子去感知诗人的创作风格,是有挑战的。

1.走进“乱”字构筑的画面。

首先,教师让学生想象 “白雨跳珠乱入船”是一幅怎样的画面?感受“乱”字,能感觉到雨点的大、急、密,无限的活力;接着让学生仔细听听,这个“乱”字中,有声音吗?你听出了怎样的声音?体验 “乱”字仿佛将那丁丁冬冬、噼噼啪啪的声音汇合在一起,组成了一首动听的交响乐。这是多神奇的景致,多有气势的画面呀!最后引导学生结合生活实际,比较 “乱”字平时的用法,当学生感知“乱”字都用在形容非常嘈杂令人生厌的语境中,都不轻易使用时,教师引导:大诗人却将它用在西湖雨景上,为什么?就是这样,教师锁定“乱”字不放松,步步跟进,层层剥笋。学生对“乱”字的理解逐步深入,心灵中的西湖美景也越发浓郁。尽管有一部分学生理解的“乱”字还处在感性的层面,但诵读时已浸透了浓浓的情愫!

2.品味“乱”字融入的风格。

第8篇

一、用名家朗诵引路

诗歌重在吟诵,而心不在焉应付差事地读只会糟蹋古典诗歌。为了调动学生的朗诵积极性,并提高学生的朗诵能力,可以选用名家的朗诵作品作为引路人。一首鲍国安朗诵的《蜀道难》令学生群情激奋,一个个跃跃欲试。尽管这首诗年代久远,但从诗句里依然能听得到诗人千百年前心跳的声音。比如在教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学生结合注解已经感受到诗人的怀才不遇。此时播放名家的朗诵,并配以音乐,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涵咏诗句,让学生逐渐与诗人产生共鸣。

名家朗诵富有表现力,或铿锵有力或抑扬顿挫的语气易于感染学生,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美的熏陶、艺术的感染和哲理的启迪,由此达到“入境”的状态。对于古典诗歌我们应让学生少齐读,多个体品读,浅吟低唱,细细涵咏。尤其是组织诗歌朗诵会,更易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兴趣。教师应选好评委,定好打分细则,设立奖项,让学生真正过把朗诵的瘾。

二、体会诗中意境

当名家朗读和热身朗读打开了学生学习古诗兴趣的大门,接下来就是深入理解诗中情味了。这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再现诗中动人的世界。在放幻灯片之前,先让学生用语言描述诗中的画面或情境,接下来再用图片印证。当学习林逋的《山园小梅》时,可以组织学生分两组,引导一组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用形象的语言描述诗中美丽的画面,同时让另一组用绘画的形式展示。之后,让两组交换自己的成果,交流心得,探讨诗歌里的意蕴和图片间的差距。通过这些活动,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联想比以前更丰富了,最关键的是,古诗在他们心里焕发了生机,活了起来。

三、感悟诗歌意象

意象是解读诗歌的密码,感悟意象丰富的内涵,是学习诗歌的关键。古典诗歌常常借助景物形象来传情达意,所以说诗贵含蓄,言有尽而意无穷。学习时必须静下心来在想象中还原彼时彼景,去感受诗人无我之境的超然或有我之境的浓烈。诗歌的代表意象有很多,但每一种都承载着比较固定的情感。诗歌的意象分以下几类:

1.自然意象

如月,月在许多诗人笔下都是思乡、念亲的标志,多传达离愁别恨、寂寞思归之情。例如李白《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刘禹锡《石头城》:“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张九龄《望月怀远》:“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杜牧《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如杨柳,“柳”与“留”谐音,多传达怨别、怀远等情思。《诗经》:“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戴叔伦《堤上柳》:“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如猿,猿多传达衰亡、凄楚、哀婉之情。郦道元的《三峡》中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2.人或事意象

如舟,多传达离情别绪、思乡怀远、孤寂落魄和愁苦之情。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柳永《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如登高、凭栏,多传达相思之情、报国之志和壮志难酬的悲伤与激情。杜甫《登高》:“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如折柳,多传达惜别怀远、思乡之情。杜牧《独柳》:“含烟一株树,拂地摇风久。佳人不忍折,怅望回纤手。”李白的《忆秦娥》:“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语文教师对以上这些意象要深讲,并通过诗句加深理解,抓住了这些意象,诗歌的精髓就不难理解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走进诗歌的世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理解诗歌的精髓。

四、带着理性走进诗的世界

懂得了诗歌的思维特点,接下来就是真正理解诗歌并产生情感共鸣了。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千古名篇,可以通过走进苏轼的内心世界,让学生用独立的思维去思考苏轼身上有哪些值得他们肯定或否定的地方,从而拓展学生思想和思维空间。先找一段合适的音乐做背景,让学生自由地朗读,然后就意象展开讨论,看哪些事是打开苏轼内心世界的密码,找到白发、大江、酒后,再以此为切入点,感受情感,结果学生很快就能把握词中的感情精髓――叹岁月易逝,功业难立。到了这里,再让学生回忆北宋和三国的历史,结合苏轼和周瑜的经历,梳理出苏轼内心慨叹的轨迹。如此循序渐进,学生很自然地读懂了苏轼,他们各抒己见,肯定了苏轼的才学,肯定了他建立功业的积极心态,但就词尾的慨叹提出了批评。这样学生就真正地走进了诗的世界。

五、以独特的视角审视诗中乾坤

诗歌鉴赏主要分形象和主旨两大部分。

1.常见人物形象的类型

(1)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的形象。(2)心忧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3)寄情山水、归隐田园的隐者形象。(4)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形象。(5)矢志报国、慷慨愤世的形象。(6)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7)献身边塞、反对征伐的形象。(8)体察人民痛苦,反对战争的形象。(9)爱恨情长的形象。(10)孤寂、落寞(惆怅),愁苦幽怨的形象。(11)积极乐观,笑傲人生的形象。(12)爱民惜才的形象。

针对这些诗人形象,学生可以结合历史和诗人的经历,深入探讨诗人形象形成的因素,探讨诗人的得失,揭示时代的局限性,要有高度有思想,以独特的视角探索。

2.主旨

主旨大致也可以分以上几类。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关于诗歌主旨思想,少明确统一,多个体感悟。古典诗歌是古代诗人生活的反映,也是他们思想、人格的写照,因此理解诗歌不能忽略其历史背景和诗人的人生经历,但是也不能用时代和诗人的特征局限了对诗歌的理解。教师应该提倡学生用独特的视角去解读,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只要学生对这首诗的主题及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够自圆其说,就应该充分肯定。学生会学得主动,学得活跃,学得积极,学得有效,迸发出强烈的探求精神和创造力。

第9篇

古诗词鉴赏既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又是语文考试中的必不可少的题型。在150分的语文试卷中占11分,分值重,然而学生的得分情况却不尽人意。学生普遍反映古诗词在内容上很难理解,在鉴赏的相关试题上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当然这与古诗词特殊的体式、短小的语句有关。对此,如何促进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和鉴赏能力的提高,是高中语文教师所必须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其实古诗词的鉴赏有很多规律可循,只要抓住其中的规律,对其鉴赏还是能起到一定的帮助作用的。本文结合自身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经验,对如何提高古诗词鉴赏的得分率,有以下几个步骤和方法:

首先应让学生掌握诗歌大体上的几种主题和各种表现手法。古代诗人写诗的最终目的就是要借助某种表现技巧来表现诗人自己的感情、志向、愿望或表现事物的特点。因此学生大体上要掌握不同题材的诗的不同主题,如田园山水诗、羁旅诗、思乡怀人诗、送别诗、咏史诗、怀古诗、边塞诗、咏物诗、闺怨诗等。如送别诗又大体上有这么几种主题:1.离情别恨(依恋和牵挂);2.深情厚谊;3.激励劝勉安慰(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4.表明心志的(表明自己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还要掌握古诗词的表现技巧和相关术语,如常见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用典等)、各种描写方法(各种修辞、动静结合、虚实相生、正侧面描写等)、常见的表现手法(衬托、借古讽今、托物言志、象征等)、抒情方式(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用典故抒情等)。不管是哪种题型的考查,最后都要落实到技巧和感情、主题。为此,必须让学生强记古诗词的有关知识点以便学生答题时,相关术语能信手拈来。例如:2016年福建省毕业班单科质检卷中杜甫的《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中第一题的设题为“与诗的首联相比,颈联描写江涨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很明显,这道题要考的是颈联的描写方法。这时,同学们就应该想想描写的方法有哪些,而且请注意审题,与首联相比,描写角度有什么不同,“不同”,这个题目隐含着比较。首联“宿雨南江涨,波涛乱远峰。”很明显,这是直接的正面的描写波涛高涌,水映远峰有似摇乱,而颈联“霄汉愁高鸟,泥沙困老龙”写的是水涨而阔,故鸟愁;水涨而荡,故龙困。很明显是从侧面来描写江涨之景,借高鸟发愁,老龙受困,从侧面突出江水上涨后江面变阔以及江水激荡高涌之势。所以说,这首题考的是景物的描写方法:正面描写与侧面的描写的不同。

其次要读懂诗。要把短小精悍的古诗用自己的理解翻译出来,读懂诗人写什么,为什么要写,写这首诗的目的何在。然而,学生常常遇到看不懂,难以把握诗的思想,难以入题的情况。为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看题目。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题目是眼睛,也是体现诗人写诗的内容、情感和目的。如:2016年福建省毕业班质检卷中苏轼的《点绛唇再和送钱公永》,从题目来看,这是首送别诗。为此,就可以想到送别诗的四种情感。

第二,看作者。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诗风。对一些重要诗人的生平、思想、写诗的风格都要有所了解。如李白的浪漫洒脱,豪气干云,但却怀才不遇;苏轼的豪放豁达;杜甫在安史之乱前的愤慨激昂,忧国忧民,战乱后的穷困潦倒,迟暮伤感;辛弃疾的爱国报国却壮志难酬等。特别是同学们不了解的诗人,可以借助注释的补充。如:2016年福州市高中毕业班质检卷中张耒的《发安化回望黄州山》,给出的注释是:①安化即安化驿。张耒,“苏门四学士”之一,其诗风与苏轼接近。1097年因朝中党争,被贬黄州;1101年宋徽宗新立,被召回京师,担任太常。此诗写于回京途中。这个注释给了我们两个信息:一是张耒的诗风与苏轼接近,二是被贬黄州后又被召回京师的途中。

第三,猜读每一句的内容。在读题读人之后仍不能了解诗词的情感的,便要猜读每一句诗的意思,抓住重要的字词进行理解,找到每句诗的名词,注意意象(平时要积累重要意象蕴含的意义),看看写的是什么,抓住句中有感彩的形容词,看看能表达诗人什么情感。如:辛弃疾的《蝶恋花送v之弟》,找找描写了哪些意象(每一句中的名词)或是带有感彩的词,从诗中可以找到如:“衰草”“孤鸿”“凄凉”“两鬓”“新来病”“离愁”“恨”这些词语,可以猜到这首诗的感情基调大体上是孤独忧愁、伤感郁恨的。

因此,诗词鉴赏要顾全到诗词的题目、作者、内容、注释等多个方面的信息,只有全面把握,才能更好地把握诗词的诗意。

最后,要掌握不同题型的答题模式和技巧。古诗词鉴赏的设题一般从作用题、炼字(语言)题、形象题、表现手法题、思想感情题等方面进行考查,要根据题目的设题作具体解答,避免答非所问,题目问什么就答什么,注意解答时分点作答,逐点表述,做到层次清晰,简明扼要。当然,学生必需熟练掌握各种答题的方向和运用相关术语,进行模式性的答题,如作用题考查,就要抓住“内容”“结构”“情感”三个重要的答题步骤。“内容”方面要答出诗歌描写的景色或描写的对象,“结构”方面首先要区分关键词或者关键句所在的位置,如句首的结构作用有:①总起下文、开篇点题。②引出下文,引出话题。③奠定某种感情基调,渲染某种气氛,营造某种氛围,烘托某种情感。④为下文作铺垫或作对比,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最后“情感”是重点,要结合全诗的内容进行分析。有了答题的步骤后,还要根据考查作用题有考查引用典故的作用,那么就要求学生必须记住引用典故的作用有哪些。如:①表达对某人或美好事物的讴歌和赞美。②表达对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进取和追求。③表达对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慨叹。④引用典故来影射时事.达到借古讽今的表达效果。⑤用典是对历史故事等的高度概括,在增加诗歌容量的同时,还可收到言简而意丰的艺术效果。例如:李白的《古风》(其十五)的第一题的设题:这首诗开头四句运用燕昭王招贤纳士的典故,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题时,注意引用典故的作用题答题的技巧和方法,可以得出答案为:①以燕昭王招贤纳士典故引出诗歌话题,引出下文对现实人才际遇的描写;②与下文描写的现实中人才的遭际构成对比,突出诗人不被重用,怀才不遇的现实处境;③赞许燕昭王招贤纳士之举,表达诗人的向往之情。

还有考查景物描写对全词的感情抒发起到了什么作用,如:2016年全国高考1卷中李白的《金陵望汉江》的第一题: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考查的是景物形象题和描写景物的作用题。这时,就必须注意分点答题,首先回答第一问,第二问就得注意景物描写的作用,根据平时的积累,进行模式答题:这样写的作用是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或铺垫,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注意“为下文作铺垫”“突出主旨”相关术语的运用。因此,平时就要根据不同的题型归纳答题的方向和模式、技巧。

总之,对于古诗词鉴赏,笔者提出了必须掌握的诗歌相关知识、答题的步骤和方法,具有一定的实用性。然而,要提高古诗词的鉴赏能力,特别是提高古诗词鉴赏的考试成绩,最重要的还是学生平时不断的积累和训练,从而提高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解题的能力。

第10篇

每年高考,都有很多考生在古诗文鉴赏上失分。其实,如果我们能找到其规律和方法的话,就能揭开它的神秘面纱,从而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综合近十多年来高考对古诗词鉴赏的考查,我们不难发现高考对古诗词鉴赏的考查不外乎以下几方面:氛围特点、诗人的思想感情、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现手法以及诗歌的语言特色等。具体方法如下:

一、通读纵览,整体感知

如杜甫《绝句二首》: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我们通过春风、花草、泥融、燕子、沙暖等意象可整体感知到诗人描绘了一幅明净绚丽的春景图,可感知诗人的心情是轻松愉悦的,并处处体现了诗人的闲适之情。

二、寻找意象,联想想象意境,分析意境的氛围特点

如苏轼《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词中的“缺”“疏桐”“幽人”“孤鸿”“寒枝”就是诗词的意象。通过这些意象再加上“独”“缥缈”“恨”“寂寞”“冷”等词的感情倾向还有“拣尽寒枝不肯栖”这一具有象征意味的词句,我们不难概括其氛围特点是孤独,凄凉,萧索等。

三、借助景物,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志向

如上面所举苏轼的《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作者借助缺月、疏桐、孤鸿、寒枝、沙洲等景物来表明自己尽管处于孤独凄凉的氛围之中,但自己的信念却非常坚定,进而表达了诗人孤高自赏,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高洁的品格。

四、整体与局部相结合,分析诗歌的技巧与手法

技巧手法可分为表达方式、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三类。表达方式分为记叙、议论、描写、抒情四类。常见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设问、反问、虚实结合等。表现手法常见的有用典、联想与想象、衬托或烘托、对比或对照、抑扬、动静结合、渲染、正侧面、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等。

五、牢记语言特色的一些术语,准确答题

能用来答语言特色的术语一般有清新自然、质朴无华、含蓄委婉、明白如话、明白晓畅、善于用典、苍劲豪放、简洁生动、多用口语等等。我们要针对具体的诗歌来分析它们各自的语言特色,调动我们蓄备的知识,从而做到准确答题。

六、看清题干要求,明确答题区域与方向

做诗歌鉴赏题,我们一定要看清题的要求是什么,这样我们才能带着问题来锁定答题区间,才能确定思考的主方向。如苏轼的《望江南》: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问题:请从“情”与“景”的角度对这首诗作一赏析。

上片写春景,写登台时所见城中的景象,以春风、春柳、春水、春花将眼前之景铺排开来,表明春天依然充满春意,依然生机勃勃;下片触景生情,联想自己老大无成,春未老而人空老,由下面所抒的故乡之情可看出上片写的是异乡之景。而下片所抒之情则是由眼前之景而触发的。

七、规范化地组织答案,做到精确答题

如2002年高考全国卷《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论这首诗时曾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第11篇

去年年底,笔者有幸参加了江苏省小语特级教师工作坊暨市小语骨干教师研修活动。历时两天,我们了解了先进的教学思想与理念,领略了专家名师的风采与魅力。

黄河分校高芬芬执教的《走进苏轼》,以苏轼的生平为线索,通过引导学生对代表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和《定风波》的品读和吟诵,感悟苏轼的多情与豪放。课程最后,高老师引导学生读名家全集,推荐了李煜和辛弃疾的全集。这节课,为我们呈现了古诗词教学的典范,也提出了崭新的教学思路:不在字词句段上刨根问底,而要海量阅读,不求甚解;传授方法,触类旁通;学以致用,厚积薄发。同时,这节课还启发我们要灵活开发校本、班本课程,学生课堂学方法,课外学知识。我认为,不求甚解可以,但必须了解大意,否则影响阅读兴趣,诗词里面的典故有必要作简介。

徐州铜山行知实小特级教师黄兴安沿着前课《走进苏轼》的教学脉络,引导学生通过背诵苏轼的《题西林壁》,导入到对《天游峰的扫路人》的学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天游峰的扫路人,衔接近乎完美。黄老师课的最大特点是出示阅读任务,让学生有的放矢,边读边圈注,从宏观出示任务,从微观引导解决方法。如引导学生认识天游峰的扫路人时,列举了从性格、工作态度、对待生活的方式、追求等等,也留给学生补充新思路的机会。他的评价有针对性和激励性,如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重复,他认为是较好的强调。

沭阳二实小特级教师李彩香执教的《黄鹤楼送别》真实而灵活。在引导学生概括大意时,预设的一句话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当学生漏掉时间,李老师出示课件及时调整,再引导补充,展示了大师的教学艺术。在引导学生寻找散落文中的诗句时,她能站在学生角度,分解难点,逐步突破。拓展部分,引导学生以岸边景物的身份理解诗人心情,进行说话训练,师生自由吟唱古诗,把课堂推向。

在主题沙龙中,孙向阳老师主持台上九位特级教师,针对儿童阅读现状,寻求发展学力的途径。各位名师间思维碰撞,不断给观众推开一扇扇窗,让我们领略阅读教学那明媚的天空。苗彩成校长正在推广方便式阅读,像超市书架一样在走廊摆满书柜,学生随时可读。在激发和培养阅读兴趣、保持阅读动力方面,专家们提出推荐、伴读、专题讨论等方法。最后,师专一附小教育集团陈红副校长作了《寻找属于自己的句子》专题讲座,让我们领略了共生与差异的魅力,引领我们自己与自己比,扎根课堂,教书育人,向着更高处迈进。

(作者单位:宿迁市沭阳县塘沟小学)

第12篇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积淀,诗词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理解诗词中的情,感受诗词的韵。仅靠传统教学媒体几张图片和教师的讲解难以让学生领会诗词的美。多媒体以它丰富的形式创设古诗词的意境,大大调动了学生的视听感官系统,弥补了传统古诗词教学的枯燥和乏味,优化了古诗词课堂教学。

配乐朗诵,陶冶情操。古诗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有感情地朗读有助于理解诗中意境和情感,体会诗中语言美和音乐美。在教古诗词时,根据诗词的内容、情感,配上符合感情基调的音乐教学生朗读,能使学生从中得到美的教育、美的熏陶、美的愉悦。例如,我在范读时播放了用古筝演奏的民乐《空山鸟语》,音乐的轻盈、悠扬、婉转,极好地帮衬着诗歌表现了禅院寂静极美的境界,从而很好地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旨趣和言外之意。在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只要借助音乐教育的审美作用,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把两者糅合起来,就能达到耳听其音,心生其情的艺术效果。

诗画合一,领略意境。“诗画合一”的观念在中国文学中源远流长,一首好的诗词,就是一幅耐人寻味的图画。我在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时,尽可能减少理性的分析,充分利用多媒体再现与作品相应的立体画面,使学生进入诗词所描绘的境界中,与诗词的意象融为一体,与诗人同歌同吟,同悲同乐,从而更好地领悟到作者寄寓于诗词中的情感,以达到最佳的欣赏效果。利用幻灯、动画、视频再现古诗词的画境,就成了绝妙的教学手段。例如,我在带领学生学习杜甫的《登岳阳楼》一诗时,诗中的第三、四句“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学生认为不好理解,提出疑问:洞庭湖怎么能把吴国和楚国分开呢?乾坤之大,无与伦比,怎么会在湖里浮动呢?于是,我把学生带到多媒体教室,把课件中“登楼观湖”的视频调出来播放给他们看,他们立刻看到洞庭湖波澜壮阔,水天相连,把祖国东南之地从中分为两半,天地似乎都在湖水中日夜浮动的景观。我再稍加点拨,学生立刻就明白了,这是作者采用实写和想象结合的手法,是为了要表现洞庭湖的壮阔气势。

配乐解说,美的享受。利用多媒体配设解说词,可提高学生鉴赏能力。我在上苏轼的《水调歌头》一词时,由于诗词的内容不易理解,在指导学生朗读的基础上,我把写有原文,并在原文的下面注上解说词的透明胶片放在投影仪上,然后通过银幕投放给学生看,说明这是一首著名的咏月词。自古以来,人们都非常喜欢它,把它奉为词中的上品,广为传唱。苏轼作这首词时,正在受排挤,被贬谪到地方做官,因而,词中寄托了他想超脱现实的愿望。由于配上了解说词,学生对词的创作背景和复杂的感情有了逐步的了解,我再配上邓丽君演唱的歌曲《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同学们一边随着节奏在手上击打着拍子,一边跟着轻轻地哼唱,把课推向了。这样由情入景,由景抒情,构成了完美的整体,给人一种和谐的美的享受。

综上可见,多媒体与古诗词教学联姻能和谐共处,相得益彰。运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能充分引导学生领悟古诗词的意韵,使学生由声入情,由情入景,学生的听觉、视觉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渐入莺啼蝶舞佳境,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的调动,能力培养就有了保证,教学效果自然事半功倍。

(作者单位 湖北省竹山县楼台乡沧浪九年一贯制

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