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深秋的诗句

深秋的诗句

时间:2023-05-30 09:14:59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深秋的诗句,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深秋的诗句

第1篇

例如:“夕阳西下几时回?”(晏殊《浣溪沙》)是对美好景物情事的流连,对时光流逝的怅惘,以及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微茫的希望。这是即景兴感,但所感者实际上已不限于眼前的情事,而是扩展到整个人生,其中不仅有感性活动,而且包含着某种哲理性的沉思:夕阳西下,是无法阻止的,只能寄希望于它的东升再现。而时光的流逝,人事的变更,却再也无法重复。这是晏殊词中经常流露出来的一种极富人生哲理的人生态度。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登乐游原》)则流露出一种悲凉﹑凄美的意境。诗人借登乐游原抒发了自己壮士迟暮之感,也强烈地宣泄了对国事盛衰之悲。诗人以其独有的才华和灵感将自己的怀才不遇、报国无门的不幸人生,妙笔生花成了一曲哀婉动人的悲歌。“夕阳”不仅是指落日这自然景物,还暗指诗人生当晚唐,目睹乱世,深患国家之内忧外患,曾想展一己之才,匡世济民,可惜其一生命运坎坷,至暮年都未能如愿。当然,这首诗千百年来撼人心弦,不是因为它的写景和诗人的自我伤感,而是因为“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所升华的境界,给人一种哲学上的意义。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不仅抒发的是人去楼空的感慨和深重的乡愁,更是作者对自己以前那种狂放不羁、荒唐无常生活的终结。据说,崔颢早年好赌酗酒,更被世人不齿的是他择妻也以貌美为标准,且稍不如意即离弃,被称为“有俊才,无士行”。而晚年的崔颢,“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崔颢诗歌的“忽变常体”,其标志就是这首连李白都自叹不如的《黄鹤楼》。此诗之所以被誉为唐人七律的压轴之作,盖因作者以摇曳生姿的古歌行体入手,特别是后四句中“晴川”和“芳草”对仗工整,而“日暮乡关”和“烟波江上”又很随意,读来让人不仅想起汉末狂生祢衡被杀此地的警世典故,更顿生空茫之感及不如归去之叹。这种亦古亦律,大巧若拙的结构体制,便于表现高唱入云的雄健气格,也使全诗意脉贯通,形成清拔俊秀,寄情高远的超妙仙境。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把羁旅在外漂泊人对家乡的思念情怀刻画得淋漓尽致。马致远最好的作品,都写于一种“夕阳”与深秋的背景中,《天净沙·秋思》亦如是。这首小令名作之所以被称为“秋思之祖”,就其作品内容本身而言,简简单单,普普通通,重要的就是这“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点睛作用。夕阳西下使枯藤、老树、昏鸦这幅昏暗的深秋画面有了几丝惨淡的光线,更加深了悲凉的气氛。试想,在深秋村野图的画面上,出现了一位漂泊天涯的游子,他牵着一匹瘦马,迎着凄苦的秋风,在夕阳残照的荒凉古道上,孤独的信步漫游,愁肠绞断,却不知自己的归宿在何方,这是何等的凄美与悲凉啊!这首小令不仅写出了游子背井离乡的漂泊之苦,而且透露了作者怀才不遇的悲凉情怀,而“夕阳西下”更增添了一层怆神寒骨的迷离孤立之意。赏吟完一曲《秋思》,让人心中隐隐作痛,悲泪欲出啊!

“黄昏鼓角是边州,三十年前上此楼。今日山川对垂泪,伤心不独为悲秋。”(李益《上汝州城楼》)这里的“黄昏”在诗人的笔下是何等的悲凉,那惆怅的意境,感伤的格调反衬出诗人在国土沦陷后的悲痛情绪。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孟浩然《宿建德江》)诗人由眼前的“日暮”景象,想起自己漂泊异乡的处境,把思乡的情感和“日暮”的景象糅合在一起,勾勒出一幅惆怅孤独的画面,深刻地展现了游子思乡的凄恻之情,给读者的心灵蒙上一层淡淡的惆怅。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范仲淹《渔家傲》)以苍劲的笔触,深沉的情怀,勾画出边塞黄昏时特有的气象,给人一种雄厚的力度,有力地表现了壮士们防守边塞的艰苦和坚持抗战的决心。

当然,描写黄昏的诗句也并非都是苍茫、悲凉的,与之相反,也有格调清新、奋发向上的诗句。例如,徐元杰的:“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湖上》)诗人笔下的“夕阳”,简直是一幅诗的画卷。夕阳西下,箫鼓声声,人们驾着归船,一片欢歌笑语,整个境界开阔明朗,表现了劳动归来时的欢快、喜悦之情。

“平冈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辛弃疾《鹧鸪天》)又给我们绘制了一幅恬静幽雅的图画:斜日柔光,细草青青,黄犊鸣叫,一片清淡的春色。

“日暮江亭春影绿,鸳鸯浴,水远山长看不足。”(欧阳炯《南乡子》)则呈现出另一种情趣:日暮江亭,春光碧绿,池塘中鸳鸯戏水,远山近水,斜晖脉脉,整个大自然充满了蓬勃的生机,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深厚情怀。

第2篇

窗外,小草沐浴着阳光,微风轻抚着花儿。秋来了。

又是一堂语文阅读课。全班自由轻快地朗诵着初一第4单元诵读欣赏部分的诗歌。

“老师,书上怎么少了写冬的诗句?”

“是呀,老师,我们补上吧。”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议论开来。

我灵机一动:何不利用这一课进行语文教学的拓展延伸呢?

“同学们提得很好,大家说说看,你了解哪些写冬的诗句呢?”

小敏: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小东: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冬冬: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

“铃──”下课铃响了,学生意犹未尽地站了起来。我趁热打铁说:“同学们,写冬的诗句很多,写四季的诗句则更多,而书中仅各选了一首,是不是显得太少了。下课后,大家分组去找一找,并总结归纳一下,看哪个组找得多……”

“老师,我觉得散文中也有写四季的,而且写得很美,我们组也找一找,好吗?”

学生的话提醒了我:四季本是丰富多彩的,写四季的文章又何尝不是多彩的。我不妨利用这个单元开展一次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一个小小的创意在我心头油然而生。

“同学们,本周的活动课,咱们相约开展四季风采赛,怎么样?”“好!”

欢呼声响彻教室。

【准备】老师,这堂课让我们自由活动吧。

星期四下午,又是活动课。

我们相约分头收集整理描绘四季的诗词、散文及成语。由语文科代表组织商量后,全班拟订出本次活动的板块:

1.班级分组,分成4组(春、夏、秋、冬各1组),小组分头活动。

2.利用去图书馆、上网等方式查阅有关资料。

3.组织、整理并讨论小组收集的资料,诵读品味语言之美。

4.制作摘记卡。

5.小组合作设计板块式壁报。

各小组碰头商量了一下,便小鸟般飞出了教室,仅留下沉思的我:学生拥有了主动性就拥有了活力,也就拥有了创造力。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探究、主动学习、合作探究的积极性,才是作为教师的我所必须做的。

【准备】老师,谁来做主持人呢?

第二天晚读课,有学生提出做主持人的问题。于是,我帮他们设计了第二大板块:竞选主持人。我做了以下准备:

1.布置黑板:写上“主持人大赛”5个字,并配以插图,让黑板也展示美。

2.按抽签的方式进行比赛,语文老师兼主持人,让语文老师的主持艺术直接影响学生,激起他们的表现欲望。

3.邀请其他语文老师做本场比赛的评委。

夜幕渐渐降临,而竞选主持人的比赛还进行着,教室里的掌声此起彼伏。我知道,我已把学习语文的种子播洒在学生的心田。

【过程】“我爱多彩的四季”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课展示

教室里充满了“欢乐颂”的旋律,在一段优美的伴奏中,主持人小南缓缓走入布置好的会场中。在她身后的黑板上,画着4个大红灯笼,“春、夏、秋、冬”4个字刻在红灯笼上,更显得耀眼夺目。旁边,小画家小晨还精心设计了几枝红梅。虽已深秋,有点寒意,但教室里却春意浓浓。一切按计划进行。

主持人:同学们,“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春花秋月,夏云冬雪,有多少诗人曾陶醉于美的意境之中,多少词人曾为之挥笔抒情。“万紫千红总是春”、“五月榴花照眼明”、“霜叶红于二月花”、“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世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这一个星期以来,我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寻找美,用笔描绘美,现在,该是展示的时候了,大家准备好了吗?

主持人:今天的活动分为7大板块:

1.各小组交流写四季的诗词;

2.各小组汇报本组收集的有关四季的成语;

3.各组代表诵读名家的散文,其他同学加以评价;

4.各组展示本组的绘画作品,并用一段文字加以描绘;

5.小组评议,哪组说得最好,并说说理由;

第3篇

下面以具体例子对古诗词的赏析方法进行说明

一、字词品味与语言风格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一个“阔”字,直抒胸臆的表达了春潮把两岸变得浩渺无限,造成视野十分开阔的强烈感受,且读起来与“悬”字相对应,声响也更为响亮。“悬”字是高高直上挂着的样子,风顺风和,帆儿高悬,传神的表达出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的美景。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作者用“生”“入”字,使人拟人化,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力量,蕴含哲理。“海日”“江春”象征新生的美好事物,表现了作者乐观进取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这两句对偶句中,“海日”对“江春”、“生”对“入”、“残夜”对“旧年”,句式工整,形象生动,琅琅上口。

本诗语言风格可用朴素自然、清新飘逸、严谨细腻等来概括

二、画面欣赏与景物描述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首先,他有画一样的构图,空间阔大、层次丰富;其次,它有像画一样讲究的线条,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勾勒出劲舞的基本形态;第三,这两句话色彩很丰富:黄沙漫漫,橘红色夕阳,辉映这闪着白光的河水,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天空,形象鲜明突出。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更是用深秋的九种景物构成一幅深秋晚景图,把漂泊游子的凄苦愁楚之情,通过自然景物的鲜明形象、浓重的深秋色彩,烘托得淋漓尽致。

可根据此类方法赏析的还有――陶渊明《归园田居》、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中的诗句。

三、意境探求与情感体味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无边”写出林木的广漠,见出秋色的萧瑟;“萧萧”形容风吹叶落的响声,见出树叶飘落的情景。“不尽”写出长江的源远流长;“滚滚”写出江水汹涌翻腾的气势。绘声状势、音韵悠长、壮阔雄浑。造成一种天下皆秋的苍茫辽远的艺术境界,抒发了诗人在动荡不安的社会心酸悲苦的心情。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龟虽寿》),正确对待死亡是以令人钦佩,而在年华渐老之时能正确对待自己的有生之年则更为可贵。“老骥伏枥”四字把作者对人生的执著追求和不懈进取的精神显现于纸面。作者以老骥自比,胸中仍有凌云壮志,透露出作者希望有生之年完成统一大业的强烈愿望。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自珍《己亥杂诗》)等,均能体味出古诗词诗人的某种思想情感。

除了上述赏析方法之外,在解答中考诗词赏析题时,也可采用以下解题思路与技巧:

1、作品、作家的相关背景资料入手,准确把握作品的旨趣、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

2、从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和语言特征(简洁、含蓄)等去领悟诗句的含义和表达的情感。

3、从关键词语上着手,如抓住诗词中关键的动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去赏析。

4、从关键诗句(主旨句、哲理句、情感句)上着手,分析概括,推断解答。

5、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着手,品味语言,想象意境。

第4篇

将深秋的凉意卷起

一缕阳光的热透过树影

冷却在谷底的小路上

山坡上红黄绿紫的斑驳

镶嵌在秋天的季节里

山花开放、野果散落、

扑鼻的清香

醉倒了发黄的野草、退烧的叶

我迈着坚实的步履行走、跨越、跳跃

一条条溪流、一块块石径

从我的脚下走失

强劲的风在沟壑中盘旋

被溪水、石阶、树桩和落叶绊倒

成为呼啸的歌

绝唱到山洼沟底

而后在悬崖峭壁上回荡着颤音

我的目光不断向上飘动

用一身沸腾的汗渍

我气喘吁吁的诗句

翘望山头移动的画卷、凉亭

脸上落下的汗水

砸开一股清泉,哗哗流水

洋溢着热情的平仄音韵

凤凰谷,一个山沟的名字

流淌着深深的印象

第5篇

在一个深秋的傍晚,我乘着马车沿着弯弯曲曲山路去游玩。

行走在山中,我被眼前的情景紧紧吸引住,连忙叫马夫停下来,想好好地看看。远处,连绵起伏的山高耸入云,在夕阳的映照下,像穿山了一件红外套。一条弯弯曲曲的石头小路,像九天仙女甩下的银绸铺在山间,伸向远方。白云缭绕的山间忽隐忽现的几户人家,从屋顶冒出的袅袅炊烟,更像仙境一般。走在山中,漫山遍野的枫树火红火红的,红得那么鲜艳,红得那么热烈,红得那么迷人。比二月的花还要红,像被秋姑娘用红笔画过似的,一片枫叶落在水里,像一只只小船在游动,一片枫叶落在地上,像一只只蝴蝶在起舞。我捡一片枫叶,真的比二月鲜花还要红。这一切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杰作。我如痴如醉地欣赏着眼前的景色,我陶醉了,感动了,美妙的诗句在我脑海中;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江苏无锡江阴市江阴市周庄实验小学西区三年级:李炎

第6篇

时令正是深秋。清晨,肃风飒然而至,树叶纷纷从枝头飘落,投入大地母亲的怀抱。

我接住一片杨树叶,细细地端详它:脉络分明,色泽鲜亮,浓绿而微带淡黄,一点也不给人衰老的感觉,而是成熟中透出一点灵动、一点活泼的情调。刚才还在树梢发出响亮的笑声,瞬间便歌唱着跳下树梢、扑向大地。

我手捧落叶,想了很多很多------

忽然想起印度诗圣泰戈尔的诗句:“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是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叶是谦逊地真心地垂着绿阴的。”是的,叶的事业是高尚的,它不懂得索取,一生只知奉献。春天,它慢慢从树桠间伸展开来,开始了它鹅黄嫩绿的童年时期,从这时起,它就为母体奉献着养料,为人们奉献着亮丽的绿色。夏天,进入了它的成年阶段,这时,它迎烈日,淋暴雨,英雄般全无惧色,为人们谦逊地真心地垂着绿阴,恪尽着“绿色工厂”的职守。直到深秋,它已进入老年时期,感觉到自己的使命已尽,便自动地退下位来,飘然落到地上。

看看地上那些落叶吧,它们围聚在树间,亲近着与自己共同完成了一番事业的同样谦逊的根,准备化作春泥再做奉献。清人龚自珍有诗曰:“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他在赞美飘落的花瓣,我倒觉得这赞誉不应给予出尽了风头的花瓣,而应给予默默奉献终生的叶。我同样不敢苟同的是南宋诗人、画家郑恩肖对的赞美,说什么“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那枯萎的菊瓣既已完成了任务,已无任何价值,还死抱着枝头不退位,这有什么可称道的?何如落叶到该退时即毅然退下,把枝条腾出,让位给孕育中的春芽,而自己另找位置去发挥“余热”?我抚摸着手中的这片落叶,静静地听着它的喘息,思索着它的品格,渐渐地,我对落叶的喜爱变成对它的钦敬了。

此时,忽见杨树林间走来了几位老者,他们满头银发,精神矍铄,在林间空地上撩开腿脚,一招一式开始了晨练。我早知道他们是学校的退休教师,可从未从他们身上悟道什么。此刻,我把落叶与他们联系起来,对他们肃然起敬了!

第7篇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代诗词教学创设情境方法

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它语言凝练,韵律优美,想象丰富,它独特的魅力是其他任何艺术所无法比拟的,它浩大与深邃的文化内涵让世人惊叹。面对如此优秀的文化财产,该如何去研读和教授呢?我认为在教学中创设恰当的教学情境,可以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以下是我对初中语文诗词情境教学方法的一些探索。

一,联系作者和时代背景,为学生重温那些旷古绝唱

诗歌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和思想感情的外现。我让学生在课前搜集资料,如诗人的人生经历,作品的创作背景等,上课时师生交流。

如在教授《观沧海》一诗时,我让学生查找有关资料,通过学生的搜集,发现曹操写作此诗时,正是在他取得官渡之战胜利之后,作为一代枭雄,他当时有着统一北方,进而统一全国的志向。洪波涌起的大海,激发了他澎湃的诗情,也激发了他的壮志雄心。此时,教师再介绍曹操《龟虽寿》中的诗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总结出曹诗有“慷慨悲壮”的风格,在对这些资料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学生不难体会出诗中所体现的曹操纵横天下的博襟。

二,抓住诗词意象,为学生打开意境欣赏之门

古诗中的物象一般都有作者寄寓的感情,诗人想要通过意象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了解意象,有助于快速把握诗词意境,进而深刻理解诗词精髓。

如“月”多表达离愁别苦,渲染悲伤寂寥的氛围。诗句有:李白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杜甫的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苏轼的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斜阳”多表达诗人在苍茫暮色中的万千愁绪。如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中的诗句: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又如温庭筠 《忆江南》中的诗句:“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频洲”。

“杨柳”、“芳草” 等意象多含有离别之情,难舍之意。如:刘禹锡《竹枝词》中的诗句:“杨柳依依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又如:崔颢《黄鹤楼》中的诗句“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另外,笛、箫等乐器的吹奏,也都有特定的含义,多代表相思之情、离别之痛和内心的无边愁苦。如王之涣《凉州词》中的诗句:“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其实,古诗文中有许多这样能让人产生共同感受的意象,如用 “流水”代表对时光飞逝、年华不在的感叹,用“磐石”代表对爱情或其他事物的忠贞,用“浮云”代表君子在名利面前豪放不羁的那种豁达态度,用“夕阳”来形容愁肠百转的心情,用“柳”来抒发离情别绪,……总之,由于历代诗人的反复应用,一些常见的物象,几乎都被赋予了特定的涵义。 熟悉古诗词的人,几乎一看到出现的物象,就能猜到诗人心中所想,明白诗人所要表达的内容。

通过意象的把握,可以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怀,归纳意象,犹如给学生一把打开意境之门的钥匙,可以使学生快速的理解诗词意境,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三,展开想象的翅膀,让学生在诗词意境中自由飞翔

艺术离不开想象,诗词作为文学艺术的最重要表现形式之一,更是与想象息息相关。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可以在脑海中展现出诗词的独特意境,从而深切体会诗人的内心世界。

如马致远的《天净沙 秋思》,描绘了一幅绝妙的深秋晚景图,它深切的体现出了一个天涯游子孤寂愁苦的情怀。学习时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在秋天这个容易触动愁情的季节,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看到缠满枯藤的老树、回巢的暮鸦、静默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恬静安适的人家时,一定会萌生很深切的惆怅之情和悲凉之感,此时正值黄昏,夕阳将自己和瘦马的影子越拉越长,在暮色苍茫中,自己的乡愁也越来越深,孤寂的感觉就像漫漫长夜一样铺天盖地席卷而来,叫人怎能不愁情满怀、肝肠寸断?学生借助想象,可以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体会出作者孤独走天涯的悠悠哀愁,自然能够融入作品孤寂愁苦的意境之中。

四,播放音乐,将意境渲染的妙如乐曲

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根据诗词内容选择恰当的播放音乐,使学生既为文学所感染,又为音乐所激动,教学中就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如,我在讲授辛弃疾的《破阵子》之前,先播放雄壮苍凉的琵琶独奏曲,雄壮的音乐一下子将学生引入沉郁而激情飞扬的氛围中,为理解诗文奠定了一个情感基调。词中“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谓千古忠信之言,它将无数爱国志士怀抱梦想、立志报国的心情一语道破。讲授时播放古典琵琶曲《十面埋伏》,使激烈跌宕的音乐充满整个教室,同学们在欣赏中慢慢进入角色,陶醉在美妙的音乐氛围中。

五,诗画相融,将意境展现的美如图画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揭示了诗与画之间的相互联系。借助图画可以更好的表现诗词内容,使诗词内容更加生动、形象,便于学生真切的感受诗词意境,迅速的感知诗词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讲授《钱塘湖春行》一诗时,可以用多媒体展现图景,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内容,发挥想象,用画笔展现美好的图景。结果学生们画出了春水初平的堤岸、舒卷的云、柔柔的垂柳、初绽的春花、初生的春草……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色。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兴趣提高了,激发了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绘画中进行合理的想象和创造,产生了审美愉悦。

六,通过形式多样的活动,营造诗意课堂

第8篇

“厚地天高,堪叹古今情不尽,痴男怨女,可怜风月债难偿。”一部“红楼”,刻画了穿越历史的古代爱情,无数的角色在其中演绎了封建社会的悲喜人生。读完《红楼梦》将书页闭合,闭上双眼沉思,其中的人物在脑海中闪过,从书中的人物身上我体会到了很多,宝玉的叛逆,宝钗的处事,袭人的顺从和晴雯的自尊,然而这些却并不是给我印想最深的,在大观园形形的人物中,最让我牢记的是在别人看来太过于憔悴的林黛玉。

“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这句对林黛玉的判词在开始便注定了她的命运,皎洁的玉带空挂在秋风萧瑟的树林中,对判词的解析无不透着暗暗的凄凉。纵观红楼黛玉的一生,“凄凉”二字可谓是和她紧密相连。说林黛玉凄凉并非空穴来风,然而事物都是有因果的,林黛玉让人感到的凄凉,同样有原因可究,这个原因在我看来便是她的几个出众之处造成的。

首先,是她的“才”。什么是才?这里所说的“才”指的是她的,智商。她的高智商在书中的最好体现有以下几处:1、第八十七回“感深秋抚琴悲往事—坐禅寂走火入邪魔”,在这一回中黛玉看到已是深秋节气,想到“父母诺在,南边的景致,春花秋月,水秀山明,二十四桥,六朝遗迹”因此便抚琴怀念,此时林黛玉不弹琴已是多年,然而书中写道“虽是手生,到底一练就熟”,同时书中对她做出了一个评价写到“黛玉本是个绝顶聪明人”,由此不难看出,林黛玉“才”是有的。2、第三十八回“林潇湘夺魁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中,众人兴起以为题作诗,林黛玉便写了一首《咏菊》,诗中写道:“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诗从心来,从中便可以看出林黛玉的内心始终不离凄凉之意,李纨称赞她的诗,曰:“巧的却好,不露堆砌生硬”,最终黛玉胜出。这一回中通过黛玉的胜出,不难看出黛玉的才在大观园中是十分出众的,她的才在这得到了肯定。

按常理来说,智商高、有才气这些都是好事又如何会与凄凉扯上关系呢?其实在书中的初始,作者便给出了答案。黛玉葬花是《红楼梦》的一大经典,而我要说的答案便隐藏在其中,我先来逐一分析一下。首先,是从时间上分析,每个人都有喜欢的季节,在古代“春”,被人看作是一年的开始,而晚春更是受历代文人墨客的追捧,“一年之计在于春”我想人们都已是耳熟能详了,南宋诗人谢灵运曾写过“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的诗句,韩愈的《晚春》“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一句更是对春赞赏有加,由此便可以推断,黛玉春季葬花,在时间上应是愉悦的。排除时间再看地点,在大观园中地点的名字往往便点明了一切,就像“大观园”一样,院子里到处是景观,称为大观园便点明了园子的一切。葬花黛玉选在“花?V”,“?V”往往代表坟墓,而花的坟墓可想而知,遍地的花瓣空气中飘着泥土的清香和花的香气,“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样的景象简直使人心旷神怡,所以地点删去。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四要素,除去两个,我们来看人物上,黛玉葬花虽为经典,但在书中作者对于人物的描写却并没有细细勾画,所以凄凉就只能与事件有关了。

事件无非是葬花,其实从“葬”上就多少带了一点哀伤,继续分析,黛玉做的第二件事便是吟诗,看看她吟的是什么诗?诗名为《葬花吟》,诗中写道“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是黛玉对于自己命运的的诉说,“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诗中每一句都包含了黛玉对于自己人生坎坷的哭诉和对未来的悲观看法,到这里凄凉便露面了,是诗使凄凉在她的身边徘徊。深究诗的来源,诗来便来自于她的才气,所以才是她凄凉的原因之一。

第二,是她的“感”,林黛玉十分得多愁善感,至于这一点可以从她的经历上来分析,林黛玉的父母双亡,只身一人寄宿在贾府,同时林黛玉的出身是官宦之家,幼时的生活和在贾府之间的巨大反差难免会使她怀念过去,所以她的多愁善感是能够理解的。在第三十二回“诉肺腑心迷活宝玉—舍耻辱情烈死金钏”中,“林黛玉因无意间听到宝玉和史湘云的对话,她的反应便是她多愁善感的最好证明,书中是这样写的:“林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喜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所惊者,他在人前一片私心称赞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叹者,你既为我之知己,则又何必有金玉之论哉;既有金玉之论,亦该你我有之则又何必来一宝钗哉!所悲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有黛玉的这一番所思所想,便完全可以看出黛玉的多愁善感。

黛玉的善感不同于他人,由于经历的原因,正像第三十二回中一样,黛玉总是由喜事联想到身世从而有喜到悲,善感也就使得凄凉与她紧密相随。“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细细品读红楼,品读黛玉,一句判词早已预言般地揭示了她的一生,“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黛玉的结局是凄凉的,她的一生也是凄凉的,很多人说林黛玉的人生是一个是悲剧,然而我想林黛玉像花瓣,她的结局就像葬花吟中的诗句,纯洁的灵魂,魂归遥远的天际,这不是悲剧对她来说这也许是一个令她满意的圆满结局。

第9篇

阅读下面这首律诗,按要求作答。

野 菊 【 宋 】杨万里

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

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

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

花应冷笑东篱簇,犹向陶公觅宠光。

【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

问题:1.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2分)2.请自选两个角度赏析颈联。(3分)3.尾联化用了陶渊明的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解析】第1题考查对诗歌中形象的把握情况。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第2题考查诗句的赏析。其实对诗句的赏析,也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字词的赏析。第3题是分析诗歌的思想感情和内容。

【答案参考】(1)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2)修辞:对偶、借代 炼字:“逢”、“忙”。 色彩:“碧”、“黄”。 情感:喜爱之情。(3)采菊东篱下。率性自然,超凡脱俗。

通过阅卷,发现学生存在以下问题。

一、审题不清,所选角度不准确

比如第2题 “请自选两个角度赏析颈联 ”,即赏析“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这一联。生甲:“写出了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写出了傍晚相见山坡的景色。”生乙:“从内容上看,写出了菊傲然于世、高洁傲岸的精神;从结构上看为全诗点明了主旨。”显然这两个学生审题不清,强加因果,答非所问。生甲在没有认真审题的情况下,上来就给出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属于答非所问。生乙的“点明主旨”也属于强拉因果。他们所给答案,赏析角度不够准确,导致该题不得分。那么这类赏析型的题目该如何作答呢?

首先应选准角度,其实对诗句的赏析,首先要体现在对诗句中具体的字词的赏析。比如炼字角度、修辞角度、色彩角度和考虑情感角度。

其次看清是“两个角度”,而有的学生只选了一个角度,比如生丙:“已晚”表现出作者对的喜爱,突出了诗的主题,令人深思。可见该生只是从情感角度进行了回答,是很难得满分的。而有些学生就回答的很好。请看生丁:(1)对偶用得好,“半山碧”与“一枝黄”对仗,堪称完美,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韵律美和音乐美;(2)色彩对比鲜明,“碧”与“黄”勾勒出一幅深秋傍晚图景,凸显了的鲜艳美丽,从而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这一解答就非常棒。该生先按题干要求,从修辞和色彩两个角度切入进行赏析,并且有分析性的语言,感情也答出来了。角度准确、全面,又有分析,这样的答案就得满分3分。

二、答案表述不够准确全面

比如第1题颔联描绘了怎样的野菊形象?一生:“描绘了野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高洁傲岸的形象”。只能给1分,为什么?因为答案包含两个方面(1)生存状态:政缘在野有幽色,即在自然界中的客观形象,野菊生长于山野,花色清淡,香气清馨。(1分)(2)内在品质:肯为无人减妙香?不因无人欣赏而减其香,不为外部环境而改变内心的高洁。总之,赏析诗歌中的形象,首先要立足诗歌内容,然后再结合诗中的文字分两个方面作答,即客观形象描述加内在品质挖掘,然后进行语言的整合即可。

三、语言表述过于笼统、宽泛,导致表达不恰当、不准确

比如第3题尾联化用了陶渊明的哪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趣?(3分) 一生:“采菊东篱下,表达了作者与陶渊明志趣相投,喜爱野菊且要做一个野菊一样的人”。大家可以看出该答案的表述过于笼统宽泛:与陶渊明哪些志趣相投?“喜爱野菊且要做一个野菊一样的人”,野菊又有哪些品质?点出来了吗?没有。因此,这样的答案很难得分,至多得1分填诗句的分数。而下面这个学生的答案:“该句化用了‘采菊东篱下’这一诗句,表达了诗人率性自然、洁身自好、不慕名利、超凡脱俗的高洁志趣”,就非常规范地回答了题干中提出的两个问题。因此同学们在做诗歌鉴赏题时,要牢牢记住:怎么问就怎么答,问什么就答什么,要什么就给什么。不要笼统宽泛,不要含糊不清!

四、诗句回答不对,对于课内诗句,缺少理解性记忆、缺少灵活应用

比如第3题回答陶渊明的诗。生一: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诗句混淆);生二: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混淆);生三:悠然采菊东篱下(自编)生四: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混淆)生五: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混淆)。由此可以看出,学生准确理解课内古诗名句,并能灵活应用到课外,还是诗歌教学中要着重加强的。

第10篇

本人对那些不常见的题型进行了总结,并归纳了相应的解题思路。在这里和大家分享。

1.关系题。关系题就是针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设置的一种题。常见的有动静关系、虚实关系、情景关系,前后词语或句子的关系。例如: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

解题思路:首先点明二者之间的关系,然后具体分析二者,最后是表达效果。

常见的关系: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寄情于景、因果、承接、假设、递进、衬托、对比、照应等关系。

2.赏析题。主要是针对诗歌中的环境描写的诗句而言的。例如:

过融上人兰若①

綦毋潜

山头禅室挂僧衣,窗外无人溪鸟飞。

黄昏半在下山路,却听钟声连翠微。

【注】①融,诗人所要寻访的和尚的名字;上人,对和尚的尊称;兰若,梵语“阿兰若”的简称,指和尚的住所。

末句中的“钟声连翠微”五个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请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①以景作结(以景结情),通过描写城郭笼罩于烟雨迷蒙中的凄迷景象,以景衬情(寓情于景),表现自己的“伤心”。②语意双关(答“虚实相生”“象征”“想象”也可),“烟雨冥蒙”既可指自然之景,又可象征当时动荡不定、战乱频仍的社会现实,表现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

解题思路:四方面考虑。优先考虑的是表达技巧,包括表现手法、修辞手法。一般情况而言,整体考虑表现手法,局部考虑修辞手法。其次考虑感官,主要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然后考虑的是方位,包括远近,高低等。最后考虑的是色彩,主要指色彩词语的运用,常见的如红、绿、蓝等。

3.评价题。常见的是某人对一首诗有一个特殊的评价,让你来分析一下这种评价。例如:

溪 居①

柳宗元(唐)

久为簪组②累,幸此南夷谪。

闲依农圃邻,偶似山林客。

晓耕翻露草,夜榜③响溪石。

来往不逢人,长歌楚天碧。

【注】①元和五年(810),柳宗元在零陵西南游览时,发现了曾为冉氏所居的冉溪,因爱其风景秀丽,便迁居此地,并改名为愚溪。这首诗就是柳宗元贬官永州居处冉溪之畔时的作品,写他迁居愚溪后的生活。②簪组:古代官吏的冠饰。③榜:用棍子或竹板子打。

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柳宗元的诗是“不怨而怨,怨而不怨,行间言外,时或遇之”,试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参考答案:这首诗表面上看似只写溪居生活的闲适,然而字里行间隐含着孤独和忧愤。开头二句,耐人寻味。诗人以反意落笔,久为做官所“累”,这次贬窜南荒为“幸”,包含着辛酸的苦笑。“闲依”、“偶似”两句,既强调了闲适,又说明他并不真正具有隐士的淡泊、闲适。“来往不逢人”两句,看似自由自在,实则孤独寂寞,透露出了诗人的强作闲适。

解题思路:首先明确是如何评价的,然后按照评价的思路层次去回答。

4.作用题。这种题型很容易判断,就是问你某个词或诗句的作用。例如:

清平乐・弹琴峡①题壁

〔清〕纳兰性德

泠泠②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

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

【注】①《大清一统志・顺天府》载,“弹琴峡,在昌平州西北居庸关内,两山相峙,水流石搏,声若弹琴”。②泠泠:水流声。

这首词描写了怎样的边塞景象?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描绘水声泠泠、关塞入云、秋风苍劲,鸿雁低飞的边塞景象,渲染苍凉肃杀的气氛,烘托作者行旅天涯的悲凉凄苦,为结尾抒情做铺垫。

解题思路:与小说中作用题的解题思路是一样的,但我们可以侧重考虑环境描写的作用。一般问的都是描写环境的诗句的作用。从内容和结构两方面回答。内容上: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奠定情感基调,刻画人物形象,暗示主题等。结构上: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或总领诠释、为下铺垫、总结上文、照应前文或题目等。

5.原因题。这种题型就是题干问你为什么或原因的题。例如上例中的《思远人》。

解题思路:有的原因题可以转换成作用题,按照作用题的思路去解答,有的需要到原诗中寻找原因,可以用关联词“因为”、“所以”来验证。题干是结果,写的答案是原因。如果因果不成立,说明答案是错的。

第11篇

1. 借助图画,引发想象

生动的画面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感知,现行语文教材中,有很多古诗配有插图,这些图往往从某些角度揭示了诗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如在教学《泊船瓜洲》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短短几个字把诗人的思念和盼望早日与故人相聚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然而学生很难想象当时的情景,我在教学时借助图画让学生看到在一片盎然的春绿中,诗人身背行囊,仰天远望的身影,然后设问:你如果就是此时的诗人,你对着江河远山会说些什么?我会说:“家乡的亲人啊,我什么时候才能与你们相见?”我会说:“春天来了,可是我不觉得美”,我会说:“故乡啊,你现在是什么样子了”……这些表述充分体现了学生对诗歌的真切理解。

2. 自己作画,再现想象

绘画是儿童反映自然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古诗言虽尽而意无穷,教师让学生把想象到的景物用笔画出来,同样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如我在教学《卜算子・咏梅》这首词时,在经过品读与想象后,学生的脑海里出现了梅花的形象,他们似乎看到了凌寒独放,俏不争春,乐观谦虚的梅花在悬崖边上盛开着。此时发下画纸,让学生把自己头脑中梅花的形象画出来,学生的感受就会更深,从而加深对梅花品格的理解。

3. 使用多媒体,帮助想象

在古诗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可达到调动情感,诱发想象的目的。《望庐山瀑布》一诗写出了庐山瀑布飞流直下的壮观景象,教学时,老师播放了瀑布激流而下的录音,再配有一幅庐山瀑布的挂图,学生体会到了一种惊心动魄的美,更好地理解了诗人浪漫的想象,同时自己也对“日照下”的“香炉峰”,“挂前川”的瀑布,“直下”的飞流。“落九天”的“银河”展开丰富的想象。从而领悟了庐山瀑布的壮丽气势和作者对祖国壮丽山川的热爱之情。

4. 运用导语,激起想象

在古诗教学中教师绘声绘色、形神兼备的导语同样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唤起学生的想象。如:“太阳依着连绵起伏的群山就要落下去了,黄河滔滔向东海奔流而去。诗人王之涣在鹳鹊楼上看到了这样的景象,在今天仍然深深吸引着后人”。“一位慈祥的母亲非常爱护儿子。在儿子远离家之时,手中拿着针线给儿子缝补身上的衣服,这是一位多么伟大的母亲啊。今天我们来学习孟郊的《游子吟》,真切地感受一下母爱的伟大,”学生因导语而动情,动情则入境,入境才会浮想联翩,这为学生理解诗句、诗意作了很好的铺垫。

5. 改写诗文,体现想象

第12篇

古典诗词的形象鉴赏一直是高考的热点,近3年来,高考对形象类进行直接考查的情况情为:2011年有6处,2012年有5处,2013年有4处。

下面拟就近几年高考真题来具体探究古诗词形象类鉴赏题型的解题技巧。

一、鉴赏诗中某些意象

意象既可以理解为“意加象”,也可以理解为“意的象”。诗人艾青认为:意象是具体化的感觉。指诗融合了主观情思的具体可感的客观物象,即含有某种思想感情的形象,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比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烟、枯藤老树之类的,都是诗中的意象。古诗词中的意象往往是约定俗成,有规律可循的,例如:“梅花”是高洁品格的象征;“月亮”代表思乡之情;“鸿雁”是传书的信使,等等。有时诗人还会创造一群意象,如马致远的《秋思》就创造了11个意象,用“断肠人”这一中心意象来表达思归怀远的秋思。鉴赏某一意象,就是挖掘物象所蕴含的主观情感。所谓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诗歌意境的载体。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鉴赏诗歌,通过跳动的意象去捕捉诗人的情感、思绪。可见,意象是鉴赏诗歌的中介与途径。

(一)提问方式

1.诗中运用了哪些意象?结合全诗分析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2.结合诗歌分析某一意象在两首诗中的作用是否相同。

(二)答题步骤

①找准意象,然后加以描述;

②概括意象的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揭示意象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三)答题句式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2.本诗用……的意象,渲染了的……氛围,……(术语概括作用)地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例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2012山东卷)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注:吴松:即吴淞,江名。

(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

(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

参考答案:

(1)描写了清晨起航耐,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

(2)孤舟联结着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二、分析诗词的意境

众多的意象构成不同的意境,但意境的内涵又超越意象。意境传递了整首诗的气氛,直接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一)提问方式

1.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有什么作用?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答题步骤

①解说相关诗句;

②概括意境的特点及作用;

③分析意境中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三)答题句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的画面,营造了一种……的氛围(意境),表现了诗人……的感情。

例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2012湖南卷第10题)

度破讷沙①(其二)

李益

破讷沙头雁正飞,鹈泉②上战初归。

平明日出东南地,满碛寒光生铁衣。

[注】①破讷沙,沙漠名。②鹈泉,泉水名。

(2)请从意境营造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参考答案:全诗描绘了戍边将士战罢归来的图景,前两句写大漠辽远、大雁高飞,既有胜利者的喜悦,也有征人的乡思;后两句写日出东南、铁衣生寒,既表现了壮阔背景上军容的整肃,也暗含了军旅生活的艰辛,诗歌撷取极具边塞特色的含蕴丰富的意象,通过喜忧、暖冷、声色等的比照映衬,营造出雄健、壮美的意境,抒写了征人慷慨悲壮的情怀。

三、分析诗词中人物形象

诗词中的人物形象有塑造的人物形象(虚构的)和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自我)两种。

1.塑造的人物形象

在偏重叙事的诗歌作品中,诗人往往借助笔下塑造的人物或隐喻的人物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受、对社会的看法、对人生的领悟,或者寄托自己的理想,因此,人物形象是我们阅读诗歌时必须把握的。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往往以片段的形式表现出来,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眼神、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因此,鉴赏人物形象应以人物(肖像、行动、语言、神态、心理)、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情节为依据,以所写人物的身份、性格、思想感情以及作者对所写人物的态度为角度进行。

2.抒情主人公形象

在抒情诗歌中,诗人为了表达某种较强烈的感情,往往会设置一个“代言人”,并借此来表达爱憎是非、价值取向和人生追求等。这个“代言人”即为抒情主人公形象。从这个角度讲,抒情主人公形象实际上是诗人自己,是“诗化了的作者”。鉴赏此类诗,要抓住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特点,并要知人论世,从背景角度切入,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主旨。

(一)提问方式

1.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2.“……(诗句)”勾勒出了怎样的形象?

(二)答题步骤

①找出诗词中描写形象的相关语句。

②概括形象的特征。

③结合诗词主旨,指出所写形象的表达作用和效果。

(三)答题句式

这首诗描写了……(特定的环境或氛围)的一个……(特征、性格、思想)的……形象(身份)。

例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2013年辽宁卷)

竹轩诗兴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①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①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诗第二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5分)

9.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6分)

参考答案:

8.全联视听结合,生动地描写了诗人的所见所闻,表现了竹轩环境的清幽和诗人生活的闲适;“梢影细从茶碗入”准确地描绘了茶具间光影的变化;“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比拟(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叶声与烟缕升起相伴的动态美。(5分。答出视听结合并加以分析,给2分;若答出衬托或动静结合并加以分析,可给1分。答出光影变化,给1分;答出比拟手法并加以分析,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