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时间:2023-05-30 09:15: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苏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篇

评价性内容是指与评价有关的内容,主要是教材中非课文内容部分中能够体现学生评价、判断的相关语句。当代教育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作为引导学生学习的重要媒介的教科书应当呈现一定的评价性内容,促进学生对学习,对内容的评价,提升其学习质量。基于此,探讨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的评价性内容,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的选择与归类

依据教育评价的相关理论,笔者翻阅现行苏教版全套小学语文教材(2011年版)共计十二册,对这些教材进行了仔细的阅读与认真地记录,并对相关内容进行了严格地筛选和归类。因此本文所呈现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评价性内容,都是非课文内容部分中与学生评价和判断有关的语句内容。如三年级(上册)第7课中的“找出课文中你喜欢的句子,再抄一抄”[1]。以及一年级(上册)中出现的“说一说,上面图中的同学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2]这些内容均属于笔者的研究内容。

对评价性内容进行的分类,具体从其分布、呈现方式、具体内容及评价方式这四个方面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评价性内容进行。

在评价性内容的分布分析中,按分布位置,将评价性内容分为三类,属于课后习题中的评价性内容、属于单元练习中的评价性内容、属于习作中的评价性内容。而在评价性内容的呈现方式分析中,按句式分为三类,属于陈述句型的评价性内容、属于问句型的评价性内容、属于组合型的评价性内容。在评价性内容的具体内容分析中,按其内容属性分为三类:一类是学习型的评价性内容,主要是关涉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另一类是内容型的评价性内容,主要关涉对课文内容及课文中人物的做法行为进行的评价;还有一类是生活型的评价性内容,主要是指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评价性内容。而在评价性内容的评价方式分析中,按其评价方式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比较进行的评价性内容;另一类则是不通过比较的评价性内容。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的具体分析

(一)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的分布分析

按分布位置不同,将评价性内容分为三类,一类是属于课后习题中的评价性内容,如二年级(下册)第24课《问银河》中课后的第四小题“你见过‘斜拉桥’和‘拦河大坝’吗;大家都来画一画,看谁画的好”[3]。一类是属于单元练习中的评价性内容,如一年级(上册)《练习6》中的“听老师讲《小猫钓鱼》的故事,然后再把故事讲给同学听;比一比,看谁讲得好”[4]。最后一类是属于习作中的评价性内容,如三年级(上册)《习作7》中的“请你把自己喜爱的玩具带到学校里来,摆一摆,玩一玩,再编个童话故事;先把故事大意讲给同学听,然后写下来,比一比,看谁写得有意思。”[5]评价性内容分布的具体情况详见表1。

经统计,位于课后习题板块的评价性内容共22处,位于习作板块中的评价性内容共5处,位于单元练习板块中的评价性内容共18处,从评价性内容的数量上来看,位于课后习题板块中的评价性内容数量最多,其次是位于单元练习板块的评价性内容数量,而位于习作中的评价性内容数量则最少。

位于课后习题板块中的评价性内容数量呈现出递增的趋势,内容数量随着学段的升高而增多。

位于习作板块中的评价性内容数量,从三年级上学期评价性内容开始在习作板块中出现,直至五年级上学期止,基本都处于第二学段。

位于单元练习板块中的评价性内容数量,呈现出先减后增的趋势,在第三学段时内容数量到达最高点。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内容分布有其独特的优势,具体表现为:分布区域较多,不论是课后习题、单元练习或习作板块中均有分布,有利于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练习;分布范围广,除二年级上册之外,每一册均有分布,尤其是从一年级上册便出现关于评价的内容,有利于学生培养进行评价的意识。

但从教育评价及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显示出以下不足之处: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评价性内容的分布较为零散,不论是横向的每一册中的内容分布,或是纵向的每一学期的内容分布,均无固定的板块及数量,就分布位置的固定性及分布的平均性均较差。因此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在分布的固定性及稳定性方面有待加强。

(二)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的呈现方式分析

笔者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评价性内容,按句式不同分为三类:一类是属于陈述句型的评价性内容,如一年级(上册)的“听老师讲《小猫钓鱼》的故事,然后再把故事讲给同学听,比一比,看谁讲得好”[6]。一类是属于问句型的评价性内容,如四年级(上册)的“你最喜欢这首诗里的哪些诗句”[7]。还有一类是属于组合型的评价性内容,如二年级(下册)的“你见过“斜拉桥”和“拦河大坝”吗?大家都来画一画,看谁画的好”[8]。评价性内容呈现方式的具体情况详见表2。

经统计,以陈述句型出现的评价性内容有27处,以问句型出现的评价性内容有8处,以组合型出现的评价性内容有10处,从数量上看评价性内容最多的是陈述句型,其次是组合型,而问句型出现的最少。

陈述句型的评价性内容,呈现出先增后减的趋势,在第二学段时内容数量达到最高点。

问句型的评价性内容,内容分布并无明显规律,甚至有些杂乱,有些学期并无相关评价性内容出现。

组合型的评价性内容,其分布较为杂乱,在第三学段时出现的评价性内容数量最多。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的呈现方式有其独特的优势:呈现方式多样,有包括陈述句、问句的句式,并且句式排列较为多样,从句式的作用来看,陈述句表述直白,内容简洁明了,有利于学生理解文字内容,问句表达的语气更为强烈,较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对于句子意义的思考,并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第一学段的学生要能够: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9]。而一年级(上册)中便已出现带有句号及问号符号的评价性内容,这一点十分符合课程标准对于学生标点学习的规定。

但从教育评价及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的呈现方式存在不足之处:句子较长,而且句子理解的难度并没有依据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依次递增,如一年级(上册)中的评价性内容就比四年级(上册)中的评价性内容,总体上学生理解起来要更困难一些,因此依照学生学习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行评价性内容呈现方式的选择更为科学合理。此外,笔者发现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的标点的标注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为什么”后面既有“。”标注,又有“?”标注,这也给分类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因此不仅要考虑评价性内容的呈现形式与学生发展之间的关系,还要注意规范标点的形式,做到准确、统一。

(三)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的具体内容分析

笔者将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按其具体内容不同分为三类:

一是学习型的评价性内容,主要是指对学生学习的评价,有评价自己学习的评价性内容,如三年级(上册)中的“读读下面的词语,加点的字可要留心呦;读后再查字典,看自己读得对不对”[10]。也有评价他人学习情况的评价性内容,如三年级(上册)中的“收集几个小笑话,讲给同学们听听。看谁说的笑话最有趣”[11]。

另一类是内容型的评价性内容,主要是对课文内容及课文中人物的做法行为进行的评价,如二年级(下册)中“看图,说说下面图中的小朋友在什么地方跟谁说话,说话姿势是不是正确,为什么”[12]。以及一年级(上册)中的“说一说,上面图中的同学做得对不对;为什么;应该怎样做”[13]。

还有一类是生活型的评价性内容,主要是指与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评价性内容,如对学生个性特长的评价、学生参加活动的评价等。如四年级(上册)中的“读了这两篇习作,你一定会想,我也有我的长处,我的本领。请选择自己最得意的一个方面写下来”[14]。评价性内容具体内容的分析详见表3。

经统计,学习型的评价性内容有17处,其中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的评价性内容仅1处,对他人的学习进行评价的评价性内容共16处。而内容型的评价性内容有23处,其中对课文词句进行评价的评价性内容共11处,对课文整体进行评价的评价性内容共7处,而对课文中人物做法行为进行评价的评价性内容有5处。生活型的评价性内容仅有5处。

从内容数量来看,内容型评价的数量最多,其次是学习型内容,而生活型内容的数量则相对最少。

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的评价性内容仅有一处,并且在第二学段中才出现;在对他人的学习进行评价的评价性内容中,第二、三学段中的相关内容明显较多。两者从比例上来说极不均衡。

在对课文词句进行评价的评价性内容中,同样也较为集中在第二、第三学段;在对课文整体进行评价的评价性内容中,几乎仅在第三学段出现过相关内容;在对课文中人物做法行为进行评价的评价性内容中,则只在第一、第二学段出现过相应的内容。

而生活型的评价性内容,则基本分布在第三学段,一共仅出现了5处,占总体数量的比例也较少。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内容具体内容的编排有其独特的优势: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涉及的范围较广,既包含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评价性内容,也包含了与学生相关的评价性内容,内容的类型多、范围广,这样的内容编排有利于学生体验不同类型的评价,丰富学生对评价内容的认识。

但从教育评价及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中具体内容的编排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尽管教材涉及的评价内容类型较多,但有关学生对自我进行评价的内容很少,直到三年级上学期,即第二学段时才出现相关的内容,并且仅有2处相关内容。而根据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相关知识:我国儿童自我意识各因素(自我评价、自我体验、自我控制)的发展是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的,其中自我评价开始发生的年龄为3—4岁之间。[15]这一结论正说明了处于第一学段中的学生,完全有能力也应该进行自我评价,并且学生在1至3年级期间,自我意识的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因此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应该适当增加有关学生自我评价的内容,并且应该从一年级上学期开始就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与自我评价的能力,这样能够使得评价性内容的内容编排更为全面、科学。

(四)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的评价方式分析

笔者对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按其评价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通过比较的评价性内容,即有对比的评价性内容,如三年级(上册)的“练习讲一讲‘哪吒闹海’的故事,看谁讲得最生动”[16]。另一类则是不通过比较的评价性内容,即无对比的评价性内容,如三年级(上册)中的“当你一个人在家的时候,有人敲门,你会怎么想,怎么做;大家说说这些做法对不对,为什么”[17]。而有无对比的评判标准,笔者则是依据评价性内容中有无“比一比”、“看谁”、“谁最”等一些含有比较性质的词语。评价性内容的评价方式分析详见表4。

表4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评价性内容的评价方式分析

经统计,有对比的评价性内容共19处,无对比的评价性内容共26处。从数量上看,无对比的评价性内容多于有对比的评析性内容。

有对比的评价性内容,总体呈现递增的趋势,第三学段时内容的数量达到最高点,但六年级时并无相关内容出现。

无对比的评价性内容的趋势则相对平稳一些,第二学段及第三学段时所占比重均较多,第一学段时内容数量最少。

尽管从数量上来看,无对比的评价性内容多于有对比的评价性内容,但从内容出现的时间来看,在一年级上学期时就已经出现让学生进行比较的评价性内容,过早让学生进行比较,这一点是否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仍需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内容具体内容的编排有其独特的优势:体现的评价方式较多,学生能够得到不同锻炼机会,并且通过比较也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等方面的发展。

但从教育评价及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评价性内容的评价方式存在以下不足之处:尽管评价方式较多,但其中大部分评价的进行需通过比较的方式,并且还让学生通过比较他人与自身的学习表现,从中选出表现较好的一方,这样的比较方式、结果,以及比较次数的过于频繁,会使学生之间产生相互攀比、相互竞争的问题,从而影响到同学之间的关系。此外,对学生评价能力发展的相关研究中也并未提倡或鼓励过早的让学生接触比较性的评价,因此关于选择何种评价方式让学生进行评价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注: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大陆与台湾现行小学语文教科书比较研究”(12YJA880066)的阶段性成果。)

注释:

[1]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五册[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38.

[2]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一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28.

[3]张庆,朱家珑.语文第四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35.

[4]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一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38.

[5]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五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23.

[6]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一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38.

[7]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七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8.

[8]张庆,朱家珑.语文第四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35.

[9]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8.

[10]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五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07.

[11]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五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93.

[12]张庆,朱家珑.语文第四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78.

[13]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一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125.

[14]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七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40.

[15]朱智贤.中国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育[M].北京:中国卓越出版公司,1990:420.

[16]张庆,朱家珑.语文第五册[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1:55.

第2篇

一、提前穿插式

成尚荣先生说:“研读教材是语文老师的第一基本功。”教学过程中唯有教师的正确把握,唯有教师首先与文本进行细致、广阔、深入的对话,才能引领学生把握文本的精髓。针对语文综合练习的教学,教师更要善于寻找教材编排的规律,并巧妙地将相关的内容有机穿去,这样既能高效地利用好教材,亦能引导学生关注教材前后的联系,同时让综合练习中的题目为阅读教学提供更好的能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训练点。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练习2中“处处留心”――《北大荒的秋天》中有一句话:“明镜一样的水面顿时漾起了一道道波纹。”这句话中的“漾”字该如何解释呢?字典有两种解释。一是指“水面轻微动荡”,一是指“液体太满而向外流”。根据上下文的意思,你觉得这里的“漾”该用哪个解释比较确切?

这样的练习,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结合课文的理解,学生能轻松完成。通过这个练习,此题之后的查字典找找加点字的确切解释,就可以作为本篇课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训练点,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联系上下文确定字词意思的方法。

二、延后巩固式

叶圣陶先生说:“学习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编者设计了许多培养学生语文学习技能的题目,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不断巩固学习技能,从而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练习4中“处处留心”――读一读,学会查词典。该练习通过师生的对话,生动展示了查词典的正确方法。在练习中,还设计让学生现学现用,查查几个词语的意思。我认为最重要的环节是第三小题――用你学到的查词典的方法,预习即将要学的课文。

语文学科不属于系统性很强的学科,知识间的联系不像理科那样直接、紧密。像这样一个练习中的题目,如果教师只是为教而教,之后便不再关注,那未免有点顾此失彼。手把手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技能,在放手让孩子自学的过程中,这个技能也是需要不断巩固的。这个练习之后,在组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设计巩固“查词典”环节――可以交流查词典的方法,可以商讨选择合适词义的捷径,也可以说说查词典扫除阅读障碍的快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里巩固的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技能,还巩固了自主学习的一种态度、一种能力。

三、学科融合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科之间界限分明,互不联系。这样的封闭式教学,肯定不符合当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需要,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造能力,也无益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语文学科既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又是一门基础性学科。教师在教学中应巧妙利用语文的辐射性,整合其他学科,优化课堂结构,打造魅力语文课堂。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练习4中“处处留心”――秋景是美好的,从词串中选一个你喜欢的场景,展开想象,画一幅美丽的画儿,再涂上颜色。

学习语言可以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可以大大丰富美术创作中所需要的想象力。反之,美术教学中发展的学生联想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等又可以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提高。在教学实践中,教师放手让学生作画,然后以语言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而且形象思维能力也会有所提高。

再如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练习l中“处处留心”――省、市、直辖市的简称歌。除了引导学生背诵之外,了解简称来历是学生学习历史、了解地理的好机会。相关的历史故事、有趣生动的中国地图上的地域介绍,让简称歌变得“丰满”起来,练习题的辐射效应大大增强。

总之,教师在相关练习题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横向联系,扩大知识的空间范围,加强学科之间的协作与融合,与数学、音乐、思品、科学等有机联系,使各个学科从分散的、相对隔绝的、自成体系的小形态向一种综合的、联通的、互相紧密的大范围发展。

四、生活延展式

于漪老师说:“语文与生活同在,把语文学习挤到狭小的课堂里,又怎能学得好呢?”语文教材及其课堂教学有其局限性,教师只有借助课内外的衔接,才能将狭小的语文时空通向广阔的生活天地。

语文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发展又完善于生活。教师可凭借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培养其生活能力,陶冶其生活情操。这样的教学将学习活动融于学生的生命活动中,是真正的内部动力驱动下的主动学习。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练习4中“处处留心”――下面是一些常见中草药的名称,看拼音读一读。

人参(ren shen)

大黄(dai huang)

黄芩(huang qin)

黄芪(huang qi)

茯苓(fu ling)

白术(bai zhu)

川芎(chuan xiong)

此题除了要求学生准确认读几种中草药名称外,还设计了让学生解读药盒说明回答奶奶的疑问的情景。

第3篇

关键词:苏教版 小学 成语教学 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4)4-0213-01

日常教学,很多教师都将成语教学置于重要的位置。可通常使用的是一种没有生动性并缺少文化素养的简单性抄写与记忆的方法,实际教学效果并不理想。那么,用什么方法才能提高成语实际教学效果,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掌握成语呢?

1 熟读成诵

成语是传统语言文化积累的成果,读起来均朗朗上口,就像诗歌一样很有韵味。在苏教版教材中几乎自一年级上册练习4开始,几乎以后的每一个单元的练习中读读背背都安排了成语,其韵味伸长,比较适合学生进行诵读。

例如:相关教师就可以积极引导学生们像对古诗的朗读一样进行多种形式的朗读,要让学生们读出它的美与内涵以及所表达出来的含义。不仅要在实际教学中进行内容的诵读,同时也要利用课堂时间进行朗读,这样不仅帮助了学生养成自然诵读的习惯与效果,更让他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成语语言的魅力。

2 照图识记

对于中国传统的文化来说,一个成语就是一副美丽的画,常常是人们脑海中比较动人的图画。当学生对成语弄清楚以后,要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经验将成语用画面的形式画出来,这样可以进一步帮助学生对成语进行理解、记忆与感悟。

例如:三年级下册练习7的读读背背中的一组成语“烟波浩渺、一碧万顷、游人如织、谈笑风生、一帆风顺、风平浪静、鸥水相依以及海波不惊”,理解起来比较简单,并不需要对其逐字进行讲解,只要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想象将成语与教科书中的图画对照着理解记忆,就会直接看到不一样的学习效果。

3 讲出典故

中国好多成语都有其动人的故事,苏教版语文教材就编排了很多具有故事性的成语,比较适合让学生以讲故事的方式学习。

例如:三年级下册练习8的读读背背中的“揠苗助长、杯弓蛇影、螳螂捕蝉、鹬蚌相争”等成语就包含了很多有意义的故事,让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自己讲出故事,这样识记成语的效果就很好。教材中还编排了一些神话故事,如一年级下册练习3读读背背中的“精卫填海”“愚公移山”等,均可以直接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进行课程教学。

4 分散与集中教学相结合

在相应的教材中,每个单元中多安排了成语,其均与相关课文有着直接的联系。所以,教师就可以十分巧妙的对课文进行集中性学习与训练,从而达到目的。

4.1将单元中的成语逐渐深入教材

在进行单元教学之前,每个教师都应该对教材进行认真研究,并对课后练习中的成语和相关课文进行对照,找出其中存在的关系,而当课文的实际教学时采用什么方式来对成语进行教学。

例如:在《少年王勃》一课中,相关教师就可以结合一些课文中的语句来帮助学生对课文中的成语进行理解,比如:出类拔萃,风华正茂,笔下生花,文思如泉以及力透纸背等多个成语。要对学生进行针对性诵读教学,从而让学生更轻松更扎实地学到成语。

4.2从每个成语中寻找课文内容

在教学每个单元的成语时,不但要对学生进行读的指导,同时也要在文中直接找出与成语相关的内容,对成语的意思进行感性的理解。如三年级上册《学会查“无字词典”》一课中“骄阳似火”这个成语的解释,在文中就有解释:烈日当空,连树上的叶子都晒蔫了。因为学生们已经对相应的课文内容有了足够的了解,所以骄阳似火这一成语也有了深刻的理解。再比如:炉火纯青,栩栩如生,浑然天成以及鬼斧神工等多个成语词汇。相关教师就可以根据实际文章中的作者生平进行直接性理解,让相应的文章中所蕴含的实际内容和成语进行融合,这样学生们就可以对成语的意思进行直接理解,同时对作者也有了充分的了解。

5 相关成语的活动教学

对于小学生来说,其进行成语学习的渠道有很多种,教材中所提供的一些成语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实际针对不同的状况进行成语活动课的灵活运行,让学生们轻松的进行成语的积累与搜集。

5.1课外阅读式成语学习

教师可以安排课外阅读,要让学生自觉地进行成语摘录,同时也可以利用成语对所学文章中的一些人物与内容进行概括。在进行课外阅读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交流,当然交流的方式有很多种。

比如:当学生们将《三国演义》阅读完成以后,可以让学生相应结合书中的人物来进行成语的积累,让学生真正懂得望梅止渴与三顾茅庐的真正含义,也可以让学生们各用几个成语形容一个人物。诸葛亮可以用神机妙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等来形容。

5.2游戏活动中成语学习

可以开展游戏式成语学习活动,让学生在活泼而又紧张的气氛中进行成语的积累。

比如:让学生进行全班成语接龙游戏,顺接或逆接。顺接就是下一个成语的开头汉字一定是上一个成语的结尾汉字,例如:信口开河――河鱼之疾――嫉恶如仇等。逆接就是下一个成语的结尾汉字是上一个成语汉字的开头,比如:理直气壮―合情合理―百年好合等。让学生在紧张而又轻松的氛围内掌握课本上成语的同时也掌握了课文以外的一些成语,在实际的成语游戏中,相关教师可以设定惩罚那些没有将成语接下去的学生,可以让他们讲笑话也可以让他们讲一个自己知道的成语故事等。

总之,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革新,国家对相应的素质教育越来越关注。以上就是对成语教学在小学语文实际教学中所运用的方法进行的探究,期待同仁共同探讨,研究出更多适合的有效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贾珍珍.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人文内涵及其教学策略研究[D].延边大学,2010,13(07).

[2]李功连.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训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

第4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是教学的两大主要目的。本文结合教学实例,试从以读促写,读写结合的角度打破阅读课和作文课的界限,将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有机地融合为一体,更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

小学语文 阅读教学 写作教学

陆游说:“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说的就是应当多读书,多积累,勤观察,多思多想,就会萌动文思,就会有写作实践的欲望,不积累无以促质变。的确,阅读和写作是相辅相成的,所谓“文选烂,秀才半”,阅读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我们应该认识到在学生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之间一衣带水的关系,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应除旧革新,打破阅读课和作文课的界限,积极探寻在阅读教学中渗透写作教学的有效策略,以读促写,读写结合,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仿写奠基,探索写作入门之道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语文的使用是一种技能,一种习惯,只有通过正确的模仿和反复的实践才能养成。”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仿写是读与写结合的最基础、最实用的形式,尤其是对于初学写作者,文句仿写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表达应用能力。教师可以通过仿句或仿段的练习,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典型的词汇、句式,并在仿写中融入自己富个性化的字、词,从而让文字体现出无穷的生命力。

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东方之珠》一文,语言简洁、优美,对香港的介绍层次非常清晰,把香港这个世界著名的大都市风貌展现在读者的眼前,不仅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好教材,也是学生练习仿写的绝好素材。如有学生仿写如下:

步行街是张家港城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那里有光彩熠熠的珠宝、设备一流的电影院和各品牌服饰的专卖店。

没有车水马龙的嘈杂,也没有商业街摩肩接踵的拥挤的步行街,是人们假日松驰与休闲购物的好地方。每当节假日,各大商店都会挂满花花绿绿的巨幅广告,吸引着过往行人的眼球 ,可谓是热闹非凡。

……

一到夜晚,步行街就成了灯的海洋。流光溢彩的灯光伴随着轻快流行的乐曲,彰显着张家港现代城市建设和现代商业的繁华。

步行街,无疑是这座城市最别致的名片。

可见,典型例文例句,通过文句仿写不仅可以让学生熟悉教材内容,更能在仿写中探索写作入门之道,可谓一举两得。

二、改编扩充,文本拓展翻出新意

入选苏教版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曲折生动、意蕴丰富的小说、童话、剧本、诗歌等题材,很多文本都有留白艺术的存在,教师可以抓住文本背后的空白点,引导学生在原文的基础上进行改编扩充,比如可以增删一些情节,也可以改变文章顺序进行复述,还可以对文章结尾给予合理想象等,这种“新瓶装老酒”的写作形式,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能培养学生的文学创新能力。

以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为例,笔者针对教材中的文本特色,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了如下语言实践训练点(摘录部分):

三、感想思悟,挖掘文本思想内涵

教材中所选的许多课文,都能给人以审美的愉悦和思想的启迪,尤其是一些精彩的细节描写片段,可谓是栩栩如生,给人一种言尽而意无穷的感觉。这时,教师可“趁热打铁”, 寻找适合学生作为细节描写范例的材料,这不仅能让学生深一层次的体会文本的思想内涵,也能帮助学生获得细节描写的经验,丰富自己文章的感染力。

例如《掌声》一文,虽然文章语言质朴,但在平淡的叙述背后包含充沛的情感,尤其是通过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心理的方法,而三年级的小朋友还不能很敏感地去发现或分析,这就需要教师积极引导并帮助学生以拓展练习的形式内化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比如:读课文,圈画出描写英子神态、心理变化的词句,想一想,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课文中写了两次掌声,这两次掌声有什么不同?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这掌声包含着什么?通过一步步的品读课文、畅谈感受、升华情感,帮助学生深层次的理解掌声内涵,知道人与人之间都需要关心、鼓励。最后再进行拓展练习:如果你的一个好朋友考试考的不好,他很难过,请用一段语言描述出他的难过以及你会对大家说些什么鼓励的话呢?

这样的题型不仅能让学生运用课文中所学的描写人物、动作、表情、心理的词句进行仿写,也能让学生学会运用细节化的处理手法提升文章的感召力,并在文章最后用自己真挚的情感表达生活中真、善、美情感的方法。

“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教师应注重写作方法指导的渗透,才能使学生阅读和写作功底两不误。

【参考文献】

第5篇

一、诗词同现,区分诗词结构异同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一课是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这是教材中第一次出现词的教学。为了区别诗与词的不同,教师出示高鼎的同名诗作《村居》,学生通过观察发现诗每句的字数一样,而词中的句子有长有短,教师就可告诉学生词为什么也叫长短句。学生发现诗只有一部分,词分为两部分,老师顺势指导什么是“上下阙”。学生发现词题前有“清平乐”三字,而诗没有,老师顺势解释什么叫“词牌名”……用一首课外阅读的同名小诗做对比教学,学生大致了解到古诗与词在结构上的不同特点,从而也达到了小学阶段古诗词学习的目标。

小学语文姓“小”,意思是说小学阶段的学习是最基本知识的学习,因此要认清古诗中的五言或七言绝句、五言或七言律诗等等,我们可运用对应对比的形式,这样学生容易区分,也利于记忆。

二、组诗同现,丰富学生积累

王冕所作《墨梅》收录在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是一首题画诗,作者借梅自喻,表达自己的人生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古人借花抒情的诗词很多,教师打通学生记忆之门,可以得到很多的佳作,如《题都城南庄》(崔护)、《咏梅》(王安石)、《浣溪纱》(晏殊)等,数不胜数。学生在汇报自己课外阅读成绩、重现旧知识的同时,周围的同学也受到教益,获得丰富的知识积累。

学习五年级下册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可带学生到志南和尚的《绝句》、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中去看雨。学习四年级上册的《峨眉山月歌》可领学生到李白的《古朗月行》、张九龄的《望月怀远》中去与月亮对话……只要找到一个合适的切入点进行引导,展现在学生眼前的,将是一个缤纷的世界。

三、紧扣诗、词眼,领悟语言锤炼功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在语言锤炼方面匠心独具。教授《清平乐・村居》一文,要教会学生通过抓住一个统领全篇的“醉”字来品味古诗词语言的凝练。诗人为什么“醉”?为小小的茅屋而醉,为清澈见底的小溪而醉,为茂盛的小草而醉,为相濡以沫的老夫妇而醉,为勤劳的大儿而醉,为乖巧的二儿而醉,为天真无邪的小儿而醉……说到底,是为恬静清远、悠闲自得的乡村生活而醉,表达了词人心中的美好向往。在学生的情感和认知得以升华之后,可以引入学习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柳宗元的《江雪》两诗,引导学生抓住“还”和“独”两个诗眼,体悟诗人的人格魅力。

“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是古人锤炼语言的真实写照,学生在词语的赏析中知诗意明诗情,领悟语言与品味精神同构共生。

四、轻呷修辞,品味创作手法之妙

在古诗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相当普遍。小学生只要了解其中的一些就可以了。像比喻、夸张、拟人、对比等这些显而易见的手法,不妨让学生理解领会。

“潭面无风镜未磨”和“白银盘里一青螺”出自刘禹锡《望洞庭》,收录在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诗人用镜子比喻夜晚平静的湖面,把浮在水中的青山比作白银盘里的青螺,别出心裁。这时,引入学习贺知章《咏柳》中的“二月春风似剪刀”句,引领学生感受古诗丰富的想象和生动的比喻。学习三年级下册《望庐山瀑布》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夸张,可以引入学白《夜宿山寺》中的“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学习六年级下册《石灰吟》中“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的拟人,可以引入学习曹植《七步诗》中的“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学生学习古诗词中的修辞方法,加深了对诗、词句的理解,揣摩了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品味了诗、词中深远的意境,认知水平不断提高。

五、前后照应,展示诗人高尚人格

第6篇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教育多以身心发展为主要方向,教师应该通过多元拓展的方式,建构开放型语文课堂,使学生的知识面能够得到有效的拓宽,激发出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在接受知识的基础上,全面地提升语文整体能力。那么,如何进行拓展教学呢?

一、链接拓展,开发资源

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哪吒闹海》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们充分地理解这篇课文,并且拓宽学生神话故事的知识面,我在教学中通过互联网找到很多相关的小故事,“女娲补天”“大禹治水”等等,在课堂上,我用这些小故事作为课堂的辅助教学。在多媒体教学进行链接时,学生们都露出兴奋的表情,一个个都认真地观看着。在课堂上,我在对课文进行讲解后,留出时间交给学生们,并且进行引导:“同学们,通过对这些小故事的了解和熟悉,大家都说一说学到了怎样的道理?”有了链接故事的铺垫,学生们对于这部分学习内容都有了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回答问题时都非常的活跃:“通过对这些小故事的了解,我明白了我们做人要充满正义,要乐于助人,要帮助有困难的人。”“面对困难时,不要害怕,要坚强勇敢。”回答尽管不是很准确,但从他们的话语中,我看到了对故事的认真分析和认真思考。通过这种多媒体链接的方式,使学生们在创设的情境里,愉快地进行学习,在兴趣的带动下,自觉地进行自我提升。

二、梯度拓展,尊重差异

梯度拓展教学,即从易到难的逐渐变化的教学方式,考虑学优生与学差生的差异、内向与外向学生活动时的表现差异等等,不仅传授知识,更教会品行修养,使学生全面发展。在教学中,我经常会带领学生们进行梯度教学拓展训练,使他们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限度地锻炼自身的分析能力。

如在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寓言两则》中,通过对故事的解读,学生能够明白其中的道理,进而联系自身实际,对自己的学习、生活有所感悟,今后规范自身的言行。为了能让学生们充分理解这则故事的寓意,在备课时,我准备了一些小故事来作为辅助教学拓展资料。在课堂上,当我对课文详细地讲解过后,又给学生们讲述了“盲人摸象”“井底之蛙”“夜郎自大”三个成语故事,并且引导他们回答问题:“同学们,这三则寓言故事有什么共同点?”“它们告诉我们,看事情要看得全面。”接着我又继续进行深层次的提问:“大家想一想,他们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错误的思想呢?”“因为他们懂得的少。”“很好,下面大家说说你从这三个故事中明白了什么?”“不能像‘盲人摸象’那样,只看到一部分就以为看到了全部。”“当有一些成绩时,不能骄傲。”通过这种拓展的方式,不仅能使他们尽快地掌握所学知识,更能够主动地联系自身,进行自我教育。

三、实践拓展,提升能力

任何的理论学习都离不开实践。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实际的操作,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的难度,由此可见,实践拓展是拓展教学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我经常通过实践教学来引导和启发学生的思维,用实践来提升他们的学习能力。

如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诚实与信任》,@篇课文是教育学生懂得诚实与信任的可贵。在实际教学中,我讲解过后,组织学生们进行一场辩论会,题目就是“善意的谎言该不该说”,选择一部分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的过程中,学生们针对“善意的谎言”,结合自己的理解进行观点的阐述。随着辩论的进行,学生们对于“诚实”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通过这种教学方式,将真正的拓展融入实践中,整体提升学生的实力。

小学阶段的学习既是基础也是关键。要注重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使他们在良好的习惯下掌握、熟悉和运用知识,同时注重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增强课堂教学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智慧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教师的责任和使命。

第7篇

关键词:对话 学生 小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216(2015)10B-0052-01

阅读教学,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充分而且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在对话中去启动思维,了解作品的深刻内涵,使其情感得到熏染,同时注重审美感的培养。教师要尊重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引领学生对话文本,品读、揣摩作品的语言情感,实现心灵的沟通交流。通过对话,给小学语文课堂埋下一颗灵动的种子。

一、导思――创设情境,走进文本

语文教师要明确责任,调整角色定位,摒弃满堂灌、填鸭式的陈旧教学模式,让学生走上表演的前台。努力营造宽松、自由的阅读环境,精心预设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兴趣的支配下,展开对文本的阅读,与文本对话,从中获得真实独特的体验。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一课,我运用多媒体展示一组不同角度荷花的画面。用强烈的视觉效果,使学生学习的兴趣喷薄而出,“这么美的荷花,喜欢吗?我们一起来学习《荷花》吧。”让学生带着感情细读课文,结合插图寻找荷花不同的姿势。教师特别提醒学生,注意文中句式的特点,用自己的话来表达,作者为什么把一池莲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呢?学生畅谈自己的感受,“我读懂了挨挨挤挤,说明荷花很多。”“荷花有了绿叶的衬托,显得更美。”“我觉得‘冒’字用得好,写出了荷花奋发向上的精神。”设计美读、朗诵环节,鼓励学生运用恰当的语调、语速、语气,读出自己的感受,读出对荷花由衷的喜爱之情。学生们在诵读中,体会到作者“想象自己变成荷花”的感受。

要让学生带着情感走进文本,教师就要设计好导入环节,调动学生的视觉、听觉,发挥他们的思维想象,使之进入积极的学习状态。从细读到精读,鼓励他们读出语感,读出神韵,进入作者的思想境界,产生心与心的碰撞和交流,得到情感的升华与共鸣。

二、品读――揣摩语言,领悟情感

品读是学生接触文本的第一步。学生需要沉浸于文本中,逐字逐句去品味,去揣摩。在细细的品读中,实现与文本的近距离对话,领会词语的选择、修辞手法的运用,以及思想感情的抒发。作为教师,就应该巧妙组织,设置悬念,引导学生质疑、探索,在一遍一遍尝试默读中,寻找问题的答案,领会作者的意图。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军神》时,通过学生逐段品读文本语言,突破重点。让学生阅读文中人物的对话,从中感悟出医生“冷冷”和“不悦”背后的含义,反衬出病人的情况,虽然伤势很严重,但病人异常镇定。提问:“为什么他坚决拒绝使用?”(他不愿因此损伤脑神经,影响指挥作战。)手术中,揣摩沃克医生“微微颤抖”、“一声不吭”“汗如雨下”“崭新的床单竟被抓破了”等动作描写,回忆自己生病、受伤时的情景,体会强忍巨大疼痛坚忍不拔的意志。手术后,琢磨为什么“脸色苍白”、“勉强一笑”,沃克医生听到“七十二刀”怎么会“惊呆”,体会超凡的毅力和军人气概。最后,让学生饱含感情地朗读“了不起!你是一个真正的男子汉,一块会说话的钢板!你是一位了不起的军神!”

学生在对文本的研读中,针对每个词语、每句话,结合亲身经验,去理解体会主人公的感受,和他们融合在一起。通过对重点词语的揣摩、品味,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增强了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他们的心灵也因品读受到了洗礼。

三、交流――表达感受,沟通心灵

交流,是在沉入文本、用心品读的基础上,与文本、与作者、与人物进行交流,表达独特感受,发表独到见解。教师必须宏观把握教学,设计学生对话的切入点,把学生带入“愤悱”的状态,使其津津有味地思考,勇敢说出自己的意见,在自由的表达中获得素养,熏陶情感。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孔子游春》时,把学生带到了大自然的课堂上。从他们喜欢的春天引入,请他们读第一段,“你看到了春天的什么景象?”(阳光、桃红、柳绿、小草、泗水河)“为什么说大自然像一个伟大的母亲?”学生找出“胸怀”“长发”“眸子”“絮语”,后边的省略号留给学生自由拓展。学完课文,鼓励学生谈学习的收获,畅谈自己的志向,再次引发学生讨论的热潮。

从儿童的兴趣出发,带领他们思考水的哲理,倾听人物的志向,引发感想。同学们读书、寻找、发现,主动发表意见,在互动交流中丰富了认知,沟通了心灵。

对话,让学生走进文本,深入角色。在教师的引导下,斟酌字词,理解句意,品读作品的思想感情,交流心得体会。学生的兴趣被点燃,想象力被释放,打破了传统课堂沉闷的气氛,使语文学习灵动起来,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参考文献:

第8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01A-0091-01

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民族的未来。苏教版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章都是从儿童的视角出发,或是以儿童的生活经历为核心选编教材。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照本宣科,对教育对象――儿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致使课堂教学成人化现象严重。要想改变这种现状,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注重儿童与生活、儿童与文本的联系,站在儿童的立场,以儿童的思维方式看待事物,这样才能充分发掘儿童的潜能,使语文课堂焕发出活力与生命的光彩。

一、关注儿童立场要联系儿童的生活

在语文教学中,课堂教学如果完全与学生的生活脱节,脱离了儿童立场,这样的课堂将会枯燥而乏味。儿童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语文教学只有与学生的生活联系起来,才能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儿童生活与文本的联系入手,打开儿童心灵的闸门,从而使课堂充满活力。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下册《放飞蜻蜓》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从陶行知对孩子们的教育中,认识到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培养学生保护动物的意识,笔者在课堂教学之前从生活入手,通过谈话向学生了解他们课余时间捉蜻蜓、追逐蝴蝶的情形,然后让他们谈一谈自己平时是如何对待蜻蜓、蝴蝶等昆虫的。学生说话的愿望被调动起来,纷纷开始议论。结合学生的口述,笔者将话锋一转询问学生:“你们知道陶行知先生看到孩子们在捉蜻蜓时,他是如何处理的吗?”这样教学,从儿童立场出发,有效地把课堂学习与儿童生活联系在一起,学生学习起来更加轻松、有效,既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满足了好奇心。

二、关注儿童立场要认同儿童的情感

儿童的内心世界是丰富、奇特的,充满了感性的色彩,他们对一切事物更是充满了真实的情感。作为教师要呵护学生的童心童趣,不能用成人的思维来误导学生,而要充分尊重儿童的情感,使学生展现出最富生气的面庞以及最富有灵性的情感,增强课堂的活力。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珍珠鸟》一课时,有一位教师为了显示出作者对珍珠鸟的关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了这样一个话题:“如果别人送你一对珍珠鸟,你会如何对待它?”教师本以为学生会说自己也会像作者一样爱护它,给它筑巢、做窝,陪它玩耍、嬉戏,不料学生却说:“如果别人送我一对珍珠鸟,我会把它放飞,因为蓝天才是它们的家。”教师对学生精彩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这位同学的做法是非常正确的,放飞珍珠鸟,让它们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才是更重要的保护。同学们应该为他鼓掌!”其他学生受到启发纷纷发散思维,有的说应该建立鸟类公园,有的说要给鸟儿制作巢穴等。教师根据教学实际进行教学策略调整,尊重和保护学生情感的需要,关注了儿童鲜活的情感,不让“儿童立场”游离于课堂之外,使得这种情感成为学生深入理解课文的“金钥匙”,为提高学习效果服务。

三、关注儿童立场要接受儿童的思维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有些教师在行动上还不能从儿童的视角出发,用儿童易于接受的方式展开教学。要想改变这种教学现状,教师就要站在儿童的立场上,结合儿童的思维方式展开教学。如在教学苏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只拣儿童多处行》一课时,有一位教师先让学生阅读文本,然后设计一组思考问题让学生在自主合作学习中进行解答。在学习成果展示时,学生都有比较出色的发挥。其中针对“游人不解春何在,只拣儿童多处行”这句诗的理解,有的学生认为“春天在哪里,哪里就有儿童”;有的学生认为“儿童在哪里,哪里就有春天”,还有的学生认为“当游人不知道春天在什么地方时,只要找个儿童问问就行了”。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都给予极高的评价:“儿童是花朵,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春天的使者。有儿童在,即使寒风料峭,也会给人们以春意盎然的感觉。春天是儿童的,儿童的眼里都是春天。”听了教师这样评价,学生显得非常兴奋,学习劲头十足。这样教学,学生用儿童视角解读诗句,充分展现其个性美。教师给予学生高度评价,激励他们从认知实际出发,说出内心所想,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9篇

问题一:口语交际以单向互动为主

【症状】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学会赞美》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如何赞美别人,我们身边有哪些人是值得我们赞美的呢?

生1:我要赞美小红,她的作业每次都写得很认真。

生2:我要赞美老师,他教给了我很多知识。

【诊断】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口语交际中,是口语交际教学的重点。营造和谐融洽的氛围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灵丹妙药。上述案例呈现的是教师问,学生答的单向交流方式,学生的语言空洞,算不上真正的互动交流,没有体现口语交际的本质属性。

【处方】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乐说

师:其实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值得我们赞美,如老师、同学、爸爸、妈妈等。他们做了什么事情让你们印象深刻?

生1:我最想赞美我的妈妈。她每天起早贪黑,既要送我上学,还要上班,即使很晚才下班,她也不忘关心我的学习。我想对妈妈说:“妈妈,您辛苦了!”

师:我想你的妈妈听了这番话一定会很欣慰,其实天下的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

生2:我要赞美我的好朋友小明,上次我的座位旁有垃圾,他帮我捡起来并丢到了垃圾桶。

师:赞美的力量是神奇的,今天老师给大家一个机会,大家可以敞开心扉,尽情地赞美每一个值得赞美的人。

【反思】围绕“学会赞美”这一主题,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真实自然的情境,激发了学生参与交际的欲望,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不吐不快,从而为互动交流做好准备。在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断启发引导,逐步训练学生的语言能力,使其表达得更具体生动。

问题二:口语交际轻语言的提升

【症状】苏教版四年级上册《小小讨论会——用好压岁钱》

师:春节期间,你们收到了长辈们给你们的压岁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交流,说说你们准备用来做什么。

生1:我要用来买储蓄罐。

生2:我想买一支钢笔。

师:他们说得怎么样?你们还有其他想法吗?

【诊断】这部分的教学从表面来看,课堂气氛很活跃,学生对压岁钱比较感兴趣,交流的积极性很高。但这样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在口语交际过程中出现的语言不规范的问题没有及时地进行更正和引导,对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方面作用不大。

【处方】善于适时引导,让学生会说

师:春节期间,你们都收到了长辈们给你们的压岁钱,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交流,说说你们准备用来做什么,看看谁最会使用压岁钱。

生1:我要用我的压岁钱买一本我最爱看的童话故事书。

生2:我要用它来买一个变形金刚。

生3:我想给妈妈买一个发卡,因为妈妈的发卡已经坏了,可是她还一直戴在头上,舍不得重新买一个。

师:你真的长大了,你想到的不只是自己,我想你的妈妈一定会为拥有你这样乖巧的女儿而感到骄傲的。

【反思】对比以上两个案例,第二个案例的老师注重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一开始只是围绕着自己交流,思考的范围比较小,老师要及时引导,开阔学生的思维。当学生说到想为妈妈买一个发卡时,教师及时给予鼓励,既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能力,又培养了学生孝顺父母的良好品质,有效提升了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问题三:口语交际呈单一趋势

【症状】苏教版三年级上册《学会拒绝》

师:如果你的朋友想叫你一起捅马蜂窝,你会怎么办?哪两个同学上来表演一下?

生1:臭小子,这样做很危险!(师插话:这样称呼你的朋友不太好吧。)

生1:小明,这样做很危险。

生2:怕什么?你还是不是男子汉?(师又插话:斜着眼睛,装着瞧不起他的样子。生重新表演。)

师:他们表演得怎样?还有谁想来表演一下?(另一组的表演与上一组大同小异。)

【诊断】这两组学生的表演为什么跳不出固定的模式呢?原因是老师插话过多,干预太多,束缚了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迷失自己,语言没有个性,缺少生机与活力。

【处方】尊重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善说

师:对于不合理的要求,我们要学会拒绝。那么,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生1:我的一个朋友很调皮,老是叫我和他一起去捅马蜂窝,我拒绝了也没用,真讨厌。

第10篇

一、渗透数学知识

在语文教材中,有的内容涉及一些数学概念,更有不少课文通过具体数字来表现内容之丰富、场面之恢弘或气势之威猛。但小学生生活经验及社会经验不足,对这类仅限于书面的描述往往缺少直观感受,因而不能很好地理解课文。仅仅停留于语文课堂字、词、句等方面的教学,就远远不能满足圆满达成教学目标的需要了。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把高度凝练的数学概念以浅显、直白的数学语言表述出来,把看似简单却又难以直观感知的数字变成自己相对熟悉的东西,就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了。

《郑和远航》(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介绍了明代大航海家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盛况和他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引导学生由一系列具体数字感受郑和船队的雄伟壮观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之一。为了帮助学生理解“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这句话,课前,我带孩子们一起在学校大操场上丈量了一块长148米、宽60米的长方形地面,并拍摄下来。课堂上,我通过多媒体模拟,在这个长方形地面上建起一座十多层的楼房,再演变成同样高的一艘宝船。这就使学生直观感受到:这样的宝船是多么雄伟、壮观!

二、渗透音乐知识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两类课文最适合联系音乐知识开展教学:一类是歌词类课文;一类是适宜进行配乐朗诵的课文。歌词类课文,其实就是一首首词句优美、层次分明、结构简洁的散文诗。我们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即能较好地理解全文。但如果我们适时引入相关的音乐知识,实现语文学科与音乐学科的有机结合,在演唱中理解,在理解中升华,就能有效激发学生的真情实感,加深学生的理解,从而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在教学古诗、散文这类课文时,我们如果通过配乐来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聆听或开展配乐朗诵,让他们在高亢悠扬或低缓抒情的乐曲中诵读、感悟,能很好地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有效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这样的语文学习真可谓是事半功倍,相得益彰。

《长江之歌》(苏教版六年级下册)是著名电视纪录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全文采用形象、凝练的语言,简洁、明了的结构,深情地咏唱了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抒发了人们对伟大祖国的赞美之情。应该说,全文浓厚的抒情意味,使我们以朗诵的方式即能很好地抒发对母亲河长江的无限深情。但为了帮助学生更真切地理解诗意,体会情感,我请音乐老师在之前的音乐课上教唱了《长江之歌》,然后在课堂教学的巩固环节组织学生朗诵歌词、合唱歌曲。孩子们对歌词的理解、对感情的体验,在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升华。

此外,少数课文中涉及到一些学生较难理解的音乐专业术语。这也需要我们以便于学生理解、接受的音乐语言加以解释,为达成教学目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渗透品生(品社)知识

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中包含了大量的政治知R、经济知识、人文知识、历史知识和地理知识。而语文教材中的许多课文的素材,都来源于上述诸多知识。《课程标准》指出,“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教学内容上的诸多联系与融合,决定了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必须有效渗透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的知识,通过形象感染、感情陶冶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勤奋学习精神、助人为乐精神、尊老爱幼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等。

《我给献花》(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生动地描写了一位香港小朋友在的大喜日子里,在启德机场恭候、欢迎,并给献花的情景,表现了香港同胞欢庆、欢迎中央代表团的喜悦心情。教学前,我引导学生共同回顾了香港在十八世纪中叶沦为英国殖民地的沧桑历史,为让他们更好地体验香港同胞庆祝回归的兴奋之情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在课堂总结环节,我又通过多媒体展示了近二十年来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使学生真切地认识到,正是在回归祖国后,香港才变得更加繁荣,香港同胞才活得更有尊严。

语文知识与社会知识、历史知识的有机融合,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热情。他们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人文素养也得到了有效提高。这样的课堂,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

四、渗透科学知识

科学知识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少课文内容涉及到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知识在内的诸多科学知识。由于种种原因,不少课文对一些事物或现象只做了表面的描述,没有给出科学概念或揭示出其中蕴含的科学道理。这给孩子们的理解带来不小的困难。如果我们能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在课堂教学中适时传授一些相关的科学知识,不仅能帮助学生克服学习困难,还能拓展他们的知识面,培养他们开展探究性学习的意识和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

在教学《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苏教版三年级上册)时,我向学生介绍了什么是听诊器和听诊器的用途。听诊器是从人体体表听取体内声音的医疗诊断器具。它主要用于检查胸部和腹部的听诊、测量血压等。还向他们介绍了什么是肺结核病以及这种病对人的巨大危害。这样做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到,雷奈克发明听诊器对人类是一个多么巨大的贡献。科学知识的有机渗透,不仅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培养了学生勤观察、肯思考的良好意识。

第11篇

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安排了9篇神话:《沉香救母》(二年级下册)、《哪吒闹海》(三年级上册)、《日月潭的传说》(三年级下册)、《开天辟地》(四年级上册)、《普罗米修斯盗火》(四年级上册)、《九色鹿》(四年级上册)、《嫦娥奔月》(五年级上册)、《牛郎织女》(六年级上册)、《三打白骨精》(六年级下册)。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共安排5篇神话:《开天地》(三年级上册)、《女娲补天》(三年级下册)、《夸父追日》(三年级下册)、《普罗米修斯》(四年级下册)、《猴王出世》(五年级下册)。

以上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神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主题积极、形象鲜明、想象奇特、情节生动、语言优美。

根据神话文体的特点和小学生学习语文的认知规律,我们在教学时,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借助神话形象,进行审美教育

神话的美学特征是崇高,其主人公大多是正义凛然的英雄(如《沉香救母》中沉香、《普罗米修斯盗火》中的普罗米修斯、《九色鹿》中的九色鹿、《三打白骨精》中的孙悟空、《女娲补天》中的女娲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如果始终以“形象”作为教学的中心,神话中的英雄,可以使学生的心中烙下无限伟大、无限神勇的形象。事实上,学生感知、理解神话形象的过程,也是提高文化品位,提升审美情趣的过程。

二、紧扣神话形象,精心设计教学流程

对神话形象的感知、理解,可采用“四读”的教学策略:初读,整体感知,了解形象细读,梳理文脉,理清形象品读,品词析句,理解形象深读,拓展训练,丰满形象。

三、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确定教学的重点

不同学段的学生由于认知水平和生活经验不同,阅读神话的要求也不同。低年级学生主要通过朗读走进神话的情节,感知神话形象的神奇,并能复述故事。如,学了《沉香救母》后,能讲讲沉香救母的故事。复述故事的过程,既是加深感知故事形象的过程,也是发展学生语言的过程。它先要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内部语言,然后通过讲述,又要将内部语言外化为“独白”语言。中年级侧重在通过品味重点词句段的基础上,感悟神话形象的神奇。高年级侧重在通过品味语言表达效果、揣摩谋篇布局方式的基础上,领悟神话形象的象征意义。

现以《九色鹿》一课的教学为例,谈谈具体的操作程序:

第一,初读,整体感知,了解形象

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求:(1)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2)想一想:课文写了哪些人物?

第二,细读,梳理文脉,理清形象

细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板书:

九色鹿 调达

九色鹿是怎样救调达的,调达为什么又要害九色鹿呢?这就是这节课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三,品读,品词析句,理解形象

1.这是一只怎样的九色鹿?自由朗读课文第1小节,画出描写九色鹿的语句。

练习说话:真是一只________的九色鹿!

过渡:这么美丽的九色鹿,你们见过吗?可惜我们大家都没遇到过,但是有一个人却遇到了,那就是(调达)。调达是在怎样的情况下遇到九色鹿的呢?

2.默读课文第2~5自然段

要求:(1)用“————”画出描写九色鹿的语句,想想这是一只怎样的九色鹿。

(2)用“————”画出描写调达的语句,想想这时候的调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3.课堂交流:

(1)这时候的九色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从哪些语句中可以看出?

①善良、勇敢

出示句子:“九色鹿立即纵身跳进河中,将落水人救上岸来。”

a.你从哪些词可以感受到九色鹿的勇敢?

b.“立即”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c.这时候的调达正处于怎样的境况中?(抓“汹涌”、“奋勇挣扎”感受情况的危急)

d.就在这危急的时刻,九色鹿出现了,难道九色鹿掉进这汹涌的波涛中就没有生命危险吗?那它为什么还要去救他?(勇敢)

e.再读这句话,读出九色鹿的勇敢、善良。

②不求回报

出示句子:“九色鹿打断了调达的话……就算知恩图报了。”

a.什么是“知恩图报”?这里的“恩”在文中指什么?

b.对于调达来说,他准备以怎样的方式去回报九色鹿?

c.九色鹿需要调达这样的回报吗?(它只要调达不泄露自己的住处)

d.这真是一只_____________的九色鹿。

(2)此时的调达给你的印象又是怎样的?(感恩戴德)

①出示句子:“落水人名叫调达……终身受你的驱使。”

a.此时此刻的调达内心有着怎样的情感?

b.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的?(抓住“连连叩头”、“感激”、“永远”、“终身”等词语体会)

c.读出调达的感激之情。

②出示句子:“调达郑重起誓,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然后千恩万谢地走了。”

a.什么是“郑重起誓”?

b.出示“誓”,解释:誓,上“折”下“言”,古人发誓时跪在地上,手拿枝条,发完誓后折断枝条,如果违背了誓言必将和这根枝条一样。

c.面对自己的救命恩人九色鹿,调达郑重起誓:我调达对天起誓,今生今世决不说出九色鹿的住处,如果说了,必将____________。

过渡:真切的誓言还在耳边回响,可是这样的誓言禁得住时间的考验吗?调达又是以怎样的方式回报九色鹿的呢?

4.默读课文第6~9自然段,要求:

(1)用“———”画出描写调达的句子,想想这时候的调达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用“”画出描写九色鹿的句子,想一想:你从中读出了什么。

(3)用“===”画出描写国王的话,想想国王为什么惭愧。

5.课堂交流。

(1)这时候的调达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句子:“调达看了皇榜,心想发财的机会来啦,就进宫告密。”

①告什么“密”?(说出九色鹿的住处)

②刚才还是信誓旦旦,为什么突然之间就发生了变化?(看到了一张皇榜)

③皇榜上会写些什么内容?联系课文内容谈一谈。

誓言:决不说出

④调达

黄金万两

此时,调达会想:________。

过渡:调达最终还是没能抵挡得了金钱的诱惑,他选择了金钱,出卖了九色鹿。他不仅告了密,还带领国王的军队去捕捉九色鹿。

(2)当九色鹿发现调达站在国王身边的时候,他内心的感受怎样?(十分愤怒)

①为什么愤怒?

出示课文第3、5、7小节内容,通过对比,感受调达的背信弃义,忘恩负义。

②读一读九色鹿的话。

a.此时九色鹿眼中的调达是怎样的?

b.“见利忘义”中“利”、“义”分别指什么?

c.什么是“灵魂肮脏”?这和衣服的肮脏有什么不一样?为什么说调达灵魂肮脏?

d.九色鹿仅仅斥责了调达吗?它还斥责了谁?斥责国王什么?

e.带着愤怒之情再次读一读九色鹿的话。

③听完九色鹿的话,国王十分惭愧,他为什么惭愧?

最终,国王还是醒悟了,他会对调达说________。对九色鹿说________。对全国臣民说________。

(3)读到这儿,你心里一定有很多话想说,把你从故事中受到的启迪用一句简短的话写下来。

第四,深读,拓展训练,丰满形象

1.“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同学们,让我们多一份善良,常怀一颗感恩之心,那样我们的人生将会变得更加美好!

2.小组讨论:假如调达再次掉入河中,九色鹿还会救他吗?

第12篇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2)08-0206-01

星期三下午第一节课,我校全体语文教师齐聚多媒体教室,参加语文教研活动。此次教研活动是请语文教师们朗读课文。每个年级推荐了一名最年轻的教师朗诵课文,各位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诵赢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不过,在朗读的过程中,也有些语文教师表示现在语文课上已经很少范读了。这些老师说的是真话,现在的语文课很重视朗读的指导,但是教师却很少范读,似乎新课程标准倡导的“个性化阅读”就是一定要先听学生读,一切尊从学生的读。似乎教师一范读,就影响了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影响了学生的个性化朗读。许多教师在课堂上用了很多方法指导学生朗读,“这句话该怎么读?”“作者此时的心情怎样?你能将你的阅读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许多时候学生是云里雾里,到头来还是不能理解文本的内容,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不知道该怎么朗读。还有些教师用多媒体完全代替了范读,其效果也大打折扣。

教师示范朗读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应该成为阅读教学中的一抹亮丽的风景。首先,教师范读可以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指导朗读的方法。教师示范朗时,学生在听的基础上,又有意识地去观察老师朗读课文时的表情及形体 动作,这就多了一个“看”的训练。这样一来,多种感觉器官协调工作,有效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例如,笔者听一位老师执教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三袋麦子》,当教师指导朗读时几次要求学生放下课本,看老师读。她给书中每一个角色的语言在声音上化了妆,读得深情并茂。小猪的声音憨厚可爱,小牛的声音透出朴实,小猴的声音机灵清脆。老师在朗读的同时伴之传神的面部表情和得体的形体动作,把课文中三个角色的语言和神态表达得淋漓尽致。笔者发现,学生看老师范读时,神情专注极了。他们的表情随着老师的表情变化而变化,眸子里闪着渴望学习的强烈愿望。看老师范读后,学生的朗读劲头十足,朗读特别动情,特别有味,不仅语气、语调,就连老师的表情也“仿”到家了,一颦一笑,一招一式,全都模仿得像模像样。

其次,教师范读是让学生理解教材、体会情感的有效手段之一,对于培养学生语感具有重要作用。所谓语感就是人们对语言文字的正确、敏锐、丰富的感受力,是语言文字引起的复杂的心理活动和认识活动的过程,是人们直觉地感受、领悟、把握语言文字的一种能力。强烈丰富的语感是理解一切文字的基础。教师的充满情感的示范朗读能感染学生的情绪,当学生们在细心聆听的时候时,仿佛身临其境,陶醉于课文情境之中,爱其所爱,恨其所恨,乃至达到忘我境界。例如,一位教师教学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课文《安塞腰鼓》时,学生对于远离自身生活的安塞腰鼓这一事物缺乏直观印象,课堂上朗读时始终不能够体现安塞腰鼓壮阔、豪放、火烈的特点,此时教师不失时机地进行了示范朗读,激起了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共鸣,学生感受到安塞腰鼓的独特魅力,了解了黄土高原后生们的粗犷、豪迈和开放的性格,也有想要大声朗读的冲动,产生强烈的想读好的欲望和能读好的信心,纷纷举手要求朗读课文,语文课堂沉浸在了安塞腰鼓惊心动魄的氛围之中。正是这种有形知识信息和无形语言结构的不断沉淀,逐渐提高了学生的语言素养,使他们的语感水平由浅白简单的低层次进入文雅繁富的高层次。

当然,要想充分发挥范读的作用,语文教师课前应该深入钻研教材,首先融之以情,尔后勤加练习,才能读出感情。这就是古人所说的“以吾身入乎其中,方能识其真味。”否则,课堂上教师的示范朗读非但不能取得积极的效果,还有可能误人子弟。教师范读形式也要注意改革创新、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伴画面范读,配上音乐范读等等,让学生将朗读与理解、朗读与欣赏、观察与想象结合起来,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语感,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语言文字的美,从而最大限度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