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5:0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家庭教育文章,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蒙古族;家庭教育;女性教育;青旗;洲国
中图分类号:G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1-157-01
《青旗》(1941.1.6-1945.7.23)是日本统治中国东北时期的产物,也是政府发行的蒙文报纸之一。它的发行一方面反映了日本占领者为其殖民统治需要大力加强新闻出版等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文化侵略措施,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蒙古族各界进步人士为发展自己的民族文化事业所做的努力。创刊词指出其宗旨是“蒙古民族全体的振兴和精神文化的发展”。
《青旗》共发行178号,内容丰富涉及较广。据统计,蒙古族家庭教育相关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卫生、家庭与健康教育”栏目。内容从家庭教育的作用与重要性、女性教育、学前教育、贤妻良母应具备的品德、新时代女性到作为父母应注意的育儿常识、科学的教育方法等事无巨细,系统的介绍了家庭教育与女性教育的重要性与实施方法。本文主要对“养生、健康教育”栏的内容进行研究,论述时期日本在内蒙古地区的教育政策,同时阐述蒙古族进步人士在艰难地环境下为发展民族文化事业所做的努力。以期对时期蒙古族家庭教育及女性教育做一系统的介绍和分析。本文对《青旗》报家庭教育与女性教育有关内容加以总结概括如下。
一、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教育可分为三种: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其中家庭教育是所有教育的根本。初生的孩童如同一张白纸,家庭教育是这一张纸上的第一抹颜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都是在家庭教育这一抹底色的基础上着色,所以底色决定了这幅画的走向。
《青旗》报中刊出多篇文章循循善诱,劝导蒙古族必须要重视家庭教育,民族落后是因为轻视教育,忽略女子教育而导致的结果。并大力宣扬家庭教育对整个蒙古民族复兴与每个家庭兴旺发达的重要作用,激励广大蒙古族在人才培养中重视家庭教育的导向性。由于蒙古族自古以来采取游牧生活方式,坐落较分散,学校教育发展相较于其他民族非常落后,平均入校年龄在十多岁。因此入学前的十余年学校教育的空白期,家庭教育所承担的任务更加重要。
家庭教育中应注意不因独生子女而溺爱孩子,父母教育孩子的理念需要统一。家庭和睦,对子女成长成才提供良好的环境。子女明辨是非后使其谨记作为蒙古族肩负的使命,为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学习,培养其民族意识,成长为一个优秀正直的人。
二、女性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根本
在《青旗》中指出,教育子女是家庭主妇的任务,须重视女性的开化即女性身体素质和知识素养的提高。模仿是小孩子的天性。在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模式中子女主要依靠母亲的抚养教育而成人。最易模仿母亲的性格言行,母亲如果能受到教育,对其子女可进行入学前教育。如识字教育、讲求卫生、并且可以培养其忠诚朴实、尊敬长辈的优良品德。母亲言传身教的重要性是任何学校教育不可替代的。
正因为母亲在家庭教育中扮演者独一无二的角色,母亲的文化水平决定了家庭教育的成败。受过高等教育的贤妻良母,在潜移默化中带给子女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尤其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还没有定型的年龄,母亲就是人生导师。相反母亲如果没有接受过教育的文盲,带给孩子的教育定是与知识型母亲天壤地别的。总而言之,母亲决定了子女的人生起跑线。因此女子教育决定着一个家庭,一个民族的未来,是家庭教育的根本。
时期鼓励女子入学,除个别的军校或者男子学校,均接受女学生。在蒙古族聚集地兴安省建立了兴安女子高中。康德三年(1937年)洲国中学校统计中,兴安省女子在校生人数为309人,男女比例约为5:4。本刊多次指出学习日本先进的教育理念与办学模式,教育振兴蒙古族这一概念。对蒙古族文化教育的发展与重视不仅是当时日本对兴安四省的蒙古族采取的政策,更是一批蒙古族知识分子为了民族振兴而对这一政策顺水推舟,为民族文化事业而做出的努力。
三、科学的育儿知识的重要性
家长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孩子最容易模仿家长的言行,只有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收到最好的教育效果。只有家长意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主动去做好家庭教育,孩子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
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家长有意识地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和家庭生活实践,对子女施以一定教育影响的社会活动,包括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是大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一些发达国家在广义上定义的家庭教育,是指具有增进家人关系与家庭功能之各种教育活动。
(来源:文章屋网 )
关键词:家庭;学校;教育
在当今世界,教育不仅是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更是促进社会发展的强有力的手段。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就得必须依靠人才,对此“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的提出说明了这一点,而人才的培养就需要家庭和学校双方的共同努力,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用于家庭消费的收入、家庭的种族、民族和文化背景、家庭结构、个体家庭的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随之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就出现了一些相应的问题,甚至一些家庭开始对孩子进行完全封闭式的家庭教育,也曾经轰动一时,因此,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联系问题逐渐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
1 家庭教育
1.1 家庭教育的内容
家庭教育简称为家教,家庭教育是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其中首先是父母)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而按照现代观念,家庭教育既包括:生活中家庭成员(包括父母和子女等)之间相互的影响和教育;聘请专门的从事家庭教育的教师对子女的教育。家庭教育的对应的英语单词是Home education,family education,teaching education。
家庭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组成部分之一,是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基础。家庭教育是终身制教育,它开始于孩子出生之日(甚至可以追溯到胎儿期,如胎教),婴幼儿时期的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在人的一生中起着奠基的作用。
1.2 家庭教育的作用
家庭教育能够影响到子女的个人发展,在孩子入学前家庭教育是孩子开展接受教育的最早阶段,到了孩子上了小学、中学后,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和延伸。
1.3 家庭教育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一个人除天性外,他的成长是与他所处的环境和后天的培养分不开的,其环境的影响最具有造就人和教育人的作用,人在家庭、学校、社会以及工作环境中,得到发展和开拓性的教育,使良好的环境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尤其是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有着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家庭环境是孩子生活成长的都有乐园,这个乐园是由其父母共同创建、共同担负教育子女的第一所学校,因此,父母也就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他们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2 学校教育
2.1 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
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教育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在这种社会生活的形式里。凡是能够最有效地培养儿童。分享人类所继承下来的财富,以及为了社会目的而进行的运用自己的能力的一切手段,都被集中在这里,学校教育主要开设了语文、英语、数学、历史、地理、政治、物理、化学、生物、体育等科目。
2.2 学校的作用
(1)学校教育为人们进行终身学习打下基础。(2)作为终身学习体系的一环,学校本身也在为人们提供各种各样的学习机会。
2.3 学校教育的影响
学校是孩子的第二乐园,是孩子走向社会的奠基石,学校教育影响着学生的分析和判断等思维能力的养成,接受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学生成材的前提条件也是才能为国家提供 源源不断的动力的源泉。
2.4 学校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1)仍然存在“好老师”和“好学生”的错误批判标准的陈旧观念。(2)师生之间存在问题时大多数只是单方面的互动。(3)主观的把学生分为“好学生”和“环学生”。(4)随意的指责与批评学生。(5)教师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的意识,不愿意聆听学生的原因。(6)不及时的看出或对待学生所出现的问题如个人隐私中的青春期等问题。
2.5 对学校教育的建议
(1)打破“好老师”和“好学生”的批判标准。(2)进行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3)教师应该用真称的心唤起学生的信任感。(4)帮助学生确立“问题归属感意识”――教师聆听的价值所在。(5)开展换位思考的同理心的游戏活动。(6)不要随便的把学生相互比较。(7)表扬要尽量公平、一致,不能太廉价或过度。
3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联系
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学校教育的延伸和拓展,在进行学校教育的同时辅助以家庭教育,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知识结合起来,因为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共同目标都是为了把教育办得更好!
4 小结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互辅助的,他们的目标都是为了使孩子能够健康的成长和成材为国家和为社会等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从而使自己成为有用的、用价值的人才。对他人、对社会、对国家而言,本篇文章就是基于此目的出发,将现实生活中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联系起来和将他们所遇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和进行相关的建议,最终,回归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本质,即教育问题上来。
关键词:家庭教育;指导方法;问题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9-169-01
现阶段的教育发展中,对于孩子的教育是系统化的工程,良好的家庭教育能为学生进一步发展提供温暖的港湾。在传统的家庭教育指导中,由于思想观念和认识上的不足,就没有正确的对孩子进行教育指导,造成学生的逆反情绪出现。通过从理论上加强家庭教育指导的研究分析,就能有助于促进孩子的健康成长。
一、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以及教育指导当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1、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分析
孩子的成长需要多方面的措施实施,对孩子进行全面的教育。家庭教育就是比较重要的内容,而通过家庭教育指导的科学措施实施,就比较有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指导在内容上也涉及到多方面,其中的学习指导就是比较基础的内容。家长对学生的学习成绩比较关注,但是对学生有效的教育指导方法就需要改善,在学习指导方面涉及到学习习惯以及家庭的学习氛围[1]。对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进行培养,需要家长在长时间的实践当中获得经验,而学校也有必要指导家长培养孩子的学习习惯。要能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也比较有利于亲子关系的完善。
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当中的情感品德指导,也是教育指导的重要内容。对孩子的个性倾向以及挫折教育等,都比较有利于孩子的进一步成长和健康身心的发展。对孩子加强道德品德的教育指导,对孩子的品德完善就能起到积极作用。
家庭教育指导内容当中的生活指导也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对孩子进行健康知识教学,以及对学生的身体发展和性教育知识等进行教学,这些都是生活指导中的重要内容。例如在对性教育方面,一直是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一个薄弱点,我从哪里来?常常会是停在孩子脑中的一个问号,而一些家长并没有在这一方面的教育指导提供有效的措施[2]。在生活教育指导中的多动症知识以及科学用眼的知识等,也是重要内容,对于这些内容就要加强重视。
2、家庭教育指导存在的问题分析
家庭教育指导过程中,由于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在当前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这些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相对比较单一化。面对新的发展时期,对家庭教育指导的要求也有着提高,但是一些家长只注重学生的学习成绩,对学生的品德教育方面的关注比较少。从而就出现了重视只是而忽视了道德品德的教育指导现状,这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就有着诸多不利影响。
家庭教育指导问题中,对孩子的智力开发比较重视,但没有重视孩子的个性养成。一些家长为了追求孩子的成绩分数,就划分心思为孩子找好学校以及好班级,不注重孩子的个性发展,对孩子的心理素质以及个性养成没有重视[3]。忽视了对孩子的能力培养,过高的期待心理造成孩子的负担比较中,这些教育指导问题,都从不同程度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二、家庭教育指导的策略实施
加强家庭教育指导就要从多方面加强重视。要对孩子的健康个性的培养充分重视,表扬以及批评孩子要适度。在家庭生活当中,对孩子的态度要以表扬以及鼓励为主,在对孩子进行批评的时候也要注意措辞,要以积极的批评为主。不能对孩子的心理上造成伤害。同时也要加强对孩子的挫折磨炼,让孩子在自身的能力上不断提高,这对孩子的未来发展就有着积极作用。
家长方面要注重教育观念的及时性转变,能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以及儿童观念,为孩子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进行教育指导。从孩子的幼儿时期就要对孩子的健壮体格以及品德和健康的心理进行培养,培养孩子的多样化能力[4]。家庭教育指导要面向未来,对孩子的基础能力的培养加强重视。家长不能将孩子作为附属品,要尊重孩子的人格以及自身的需要。只有从教育指导的思想观念上及时转变,才能有利于教育指导的效果良好呈现。
注重构建完善的家庭教育指导体系。在家庭教育指导的实施中,需要按照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进行规范化的落实。认识到家庭教育是正规终身教育,对孩子的教育也是很深的学问,只有在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方面进行完善建立,才能更好的按照体系步骤进行实施。这就需要政府以及学校和社会组织等进行配合,对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的构建进行密切的合作,只有在这一基础上得到了重视,才比较有助于教育指水平的提高。
为保障家庭教育指导的效果良好呈现,家长自身就要加强素质修养,为孩子树立好榜样,潜移默化的影响孩子。家庭教育是综合性的科学,并不是单方面的努力所能完成的,所以家长自身就要注意自身的素质水平提高,正确的进行言传身教,这样对孩子才有说服力[5]。在教育指导的方法选择上要注意,通过教育艺术科学化的处理方式,让孩子乐于接受,这样才能为家庭教育指导的顺利进行加以促进。
三、结语
总而言之,处在当前的教育发展阶段,对学生的教育要从多方面着手。而家庭教育指导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站,如果在这一层面没有得到加强,就必然会影响孩子在未来的发展。通过此次在理论上对家庭教育指导的问题分析,以及提出几点措施,希望能有助于对解决实际的教育指导问题提供又一发展思路,为我国的家庭教育指导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更好的促进孩子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郭丽萍,徐慧珠.家庭教育:好风凭借力 送我上青云[J]. 青年教师. 2014(07)
[2] 肖国玲.家庭教育中谨防语言伤害[J]. 青年教师. 2015(05)
[3] 于 梅.家庭教育的误区与改变策略[J]. 青年教师. 2014(03)
大家上午好!
初秋时节,秋韵淡雅,既有收获在即的喜悦,亦有探索创新的冥想。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__市家庭教育座谈会,一方面,要总结汲取近年来我市家庭教育工作的经验和精华,另一方面,要在此基础上集思广益,谋划我市家庭教育事业的新蓝图。刚才,与会同志围绕家庭教育的内涵和本质、当前家庭教育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等内容畅所欲言,积极建言献策,讨论十分热烈。在此,我代表市妇联向多年来为我市家庭教育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各位家庭教育研究会会员、各位校长、各位老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我们都知道,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系统工程密不可分的三个组成部分。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在教育体系中是基石,十分重要,引起了的高度重视,在多次谈话中谈及家庭,谈及家教。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总书记要求妇联组织“注重发挥妇女在社会生活和家庭生活中的独特作用,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在去年的六一儿童节座谈会上,总书记指出“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家长要时时处处给孩子做榜样,用正确的思想、正确的方法教育引导孩子,要善于从点滴小事教会孩子欣赏真善美、远离假恶丑。”今年的春节团拜会上,总书记再一次强调:“不论时生多大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阐明了家庭教育的独特地位和作用,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积极担当起家庭教育应有的责任。
近两年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市妇联、市教育局等部门和组织密切合作,认真组织实施《__市家庭教育工作“十二五”计划》,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的责任,为推动家庭教育工作持续、健康、有效开展作出了积极努力,打下了很好的工作基础。
一是理论研究、指导服务齐头并进。以“学术研讨”、“教子有方”和“爸爸妈妈,我想对您说”为主题,开展家庭教育征文活动。大家或围绕家庭教育新情况、新问题,阐述家庭教育研究成果;或根据自身教子所思、所感,分享教子育女心得;或结合内心的需求和渴望,向父母吐露心声,使以往限于成人间对家庭教育的探讨研究,多了青春年少的率真表达,营造了浓浓的亲子和谐氛围。活动共收到479篇征文,120篇论文获奖。创作印制12000余册儿童交通安全教育读本——小动物出游记,赠送给全市50余所幼儿园。通过讲述小动物们在去往游乐园的路程中所发生的小故事,展示了不系安全带、闯红灯、行驶过程中接听手机、超速超载行驶等交通违法行为,让小朋友们认识常见交通标志及文明交通行为规范,在“看”与“学”的过程中提升平安意识,以“小手牵大手·平安进万家”的实际行动,实现“教育一个学生、带动一个家庭、平安整个社会”。同时,组织50名流动儿童走进__市五星交警中队青少年法制教育实践基地,接受交通安全教育,增强安全文明意识和安全自护能力。
二是典型选树、理念传播两手齐抓。以“着眼未来,厚德载物;理念科学,教子有方;管理民主,环境优良”等为条件,评选表彰__市“百名好家长”,营造“为国教子、以德育人”的良好氛围。“百名好家长”中,既有本市户籍家长,也有新市民;既有培育普通孩子成长、成才的家长,也有伴随孤独症等特殊儿童成长的家长;既有积极参与学校各项管理和活动的家长,也有和孩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投身公益的家长……树立了“争做合格家长,培养合格人
才”的典范。举办“文明礼仪进万家”公益讲座,邀请东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向真,为各中小学、社区家长学校负责人和家长代表等近300人带来《礼仪与孩子健康的心灵》主题讲座。马教授从“人和自己,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存在”等关系入手,循着埃里克森的生命周期,结合生动感人的例子,讲解了如何爱孩子,如何给予孩子安全感,引领家长们当好文明礼仪引领者,培养文明礼仪小天使。 三是家风引领、亲子活动交相辉映。家风家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是每个家庭教育智慧的深刻体现,也是每个家庭成员成长的重要源头。通过开展“弘扬文明家风,争当最美家庭”好家风好家训征集活动,挖掘宣传普通家庭的优秀传统美德,引领广大妇女儿童和家庭律己修身、崇德向善,以好家风带动好民风。在2个多月的征集期内,共收到好家风好家训350条、家庭故事300余,85条蕴含着深刻“草根哲学”的好家风好家训获奖。同时,以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以亲子活动为特色,将心理健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同家庭教育工作紧密结合,努力寻找家庭教育工作新的结合点,家庭教育事业新的增长点。以“中国梦,我的梦,美丽乡村文明行”为主题,组织近50名少年儿童走进全国文明村——__镇__村,领略社会主义新农村风貌,聆听全国道德模范__讲述__“幸福家园”的故事,学常爷爷树理想,做新时代小主人。举办“书香滋养文明风阅读成就中国梦”__市“书香宝宝”阅读家庭活动和家庭亲子趣味赛等,亲子互动提升素养、融洽关系。
总的来说,我市的家庭教育工作,在包括在座各位在内的家庭教育研究者、工作者和爱好者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一些薄弱环节亟待解决,比如其基础地位和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结合度不高,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仍需规范等,特别是在经济社会生活正在发生深刻变化的今天,互联网等新媒体迅猛发展,给家庭教育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家庭教育工作遇到很多新情况、新问题,对做好家庭教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此,我讲三点希望,与大家共勉。
一要提高认识,培育家庭教育工作的动力。“家和万事兴”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家庭历来是传递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渠道,在今天,家庭仍然承担着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神圣职责。我们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家庭教育的中心任务,作为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作为贯穿家庭教育工作的主线,认真领会贯彻中央精神,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倡导良好家风家教、引导家长用核心价值观科学教子方面实现新作为。要组织研究家庭教育工作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在激发家庭教育主体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上发挥更大的作用,通过评比优秀家长、家庭教育优秀案例等,引导家长树立好家风,传承好家训,言传身教给孩子树立做人的榜样、教会孩子做人的道理、养成良好的习惯。要探索网络时代对家庭教育工作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将有形的家长学校与新媒体有机结合,提高家庭教育工作在网络空间的影响力,通过线上线下的互动,促进形成立体式的家庭教育格局。要开展“好妈好爸好孩子”家庭教育公益巡讲,举办故事会、书画展等多种形式宣传展示好家风,传递正能量,更好地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我市家庭教育工作注入强大的精神源泉,努力在创新家庭教育工作、关爱儿童健康成长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二要整合资源,凝聚家庭教育工作的合力。家庭教育关系下一代健康成长,关系家庭和睦、社会和谐、民族振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我们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不断推动家庭教育的深入发展。要推动完善党政领导、妇联教育部门协调,文明办、卫计委、民政、关工委、共青团等多部门合作,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家庭教育工作格局,在优势上互补,在资源上共享,在工作上联动。要充分发挥“妇女儿童之家”、村(社区)、学校家长学校等阵地作用,扩大家庭教育工作的覆盖面,提高家庭教育知识的知晓率和受益率。要发挥家庭教育研究会作为专门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指导服务的学术团体作用,切实担负起引领、推动和促进家庭教育事业发展的责任和使命。要打造一支高素质、专兼结合的家庭教育工作队伍,把握机遇、找准定位,拓展实践领域,增强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在家庭教育领域和社会上的凝聚力、影响力,推动家庭教育理论创新,指导家庭教育实践发展。借此机会,也真诚地希望各级教育部门、各学校能将家庭教育方面的培训纳入教师职业能力提升培训计划中,通过系统专业的培训,不断促进家庭教育业务能力建设;能够利用学校贴近家长、便于组织家长的优势,积极开展家教宣传实践活动,为普及科学的家庭教育知识、提升家长综合素质,促进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结合作出不懈努力。
在高考刚刚结束、中考即将来临之际,在全社会高度关心关注教育工作之时,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家庭教育工作协调委员会工作会议。刚才,市妇联主席作了很好的工作报告,我完全赞同;市文明办、教育局、关工委、区和县分别作了交流发言,我很受启发、很受鼓舞;会议为获得全国表彰的三个单位颁发了奖牌。借此机会,我谨代表市政府和市家庭教育工作协调委员会向获得表彰的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长期以来为我市家庭教育工作付出辛勤劳动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家庭教育工作,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促进家庭教育事业发展,家庭教育的外部环境以及儿童生存、发展和保护条件得到显著改善。各级妇联组织、教育部门和关工委切实担负起指导和推进家庭教育工作的责任,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面发展的家庭教育格局。有关部门各司其责、密切配合、积极协调,使我市家庭教育指导和研究水平不断提高,实践与服务能力不断提升,阵地和网络建设不断发展,家庭教育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下面我就进一步做好新时期的家庭教育工作谈三点意见,供大家参考。
一、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做好新形势下家庭教育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构成了“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这其中,家庭教育是人之初的教育,对儿童的健康成长和素质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人的一生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既是教育子女的阵地,也是教育家长的阵地,是家庭成员相互学习、陶冶情操的重要舞台。孩子的纯真、家长的成熟,在理念上相互碰撞,可以演绎出多彩的生活。家庭是推进社会进步的细胞,细胞虽小,但作用很大,每个家庭都是健康的细胞,社会就会成为和谐的大家庭。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我国家庭教育工作正面临着发展的大好机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实践为家庭教育发展带来了生机与活力;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一系列法律法规为家庭教育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法制保障;家庭教育科学研究的突破、指导服务机构的发展、教育活动载体的创新、家长理念和素质的提升,为家庭教育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随着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所带来的各种价值观念的相互交织碰撞、家庭结构的变化、教育观念的多元化,给家庭教育带来的影响不容忽视,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着需求多元化、问题多样化、环境复杂化的挑战。城市流动儿童、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日益突出;部分未成年人基本生活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不强;有的在校学生面对较大的学习压力心理脆弱,自我调节能力差;部分家长重智育轻德育、重知识轻能力;有的家长对子女尤其是独生子女过分溺爱或期望值过高,影响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环境。
面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新形势,我们一定要站在历史的高度,深刻认识到家庭教育不仅关系到每个家庭的幸福,是提高家庭幸福指数的需要;而且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和民族的兴旺发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我们一定要站在新的起点上,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家庭教育工作作为一项民心工程、德政工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二、加大工作力度,推动家庭教育创新发展
家庭教育工作看似简单,但是做起来相当复杂。我们要针对家庭教育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特点,拓宽视野,创新方法,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开创我市家庭教育工作新局面。
一要开拓创新,不断提升家庭教育工作水平。创新是各项事业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家庭教育工作的生机所在。我们要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推动家庭教育工作内容创新、方法创新和手段创新,使家庭教育工作体现时代性,符合规律性、富于创造性,推动家庭教育与时俱进。要围绕四个“新”做好文章:加强源头参与,在研究解决重点难点问题上有新突破;推进学校、家庭、社会教育网络建设,在促进“三个教育”协调发展上有新进展;在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上有新探索;在统筹城乡、区域、群体,促进家庭教育全面协调发展上有新举措。家庭教育应该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应该是充满生机与活力的,方式方法应该与时俱进,能够入脑入心。
二要拓展渠道,完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要巩固和发展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发挥家长学校提高家长素质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作用;要积极探索家庭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有效衔接,探索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社会化、市场化运作新模式;要大力发展家庭教育指导中介服务机构,加强行业管理和服务;要着力建设和发展一支以专兼职教育工作者为主体、社会工作者以及方方面面参与的家庭教育工作者队伍,汇聚各方面力量,夯实家庭教育工作基础。成员单位的领导要成为行家里手、成为专家,要勇于作为、勇于创出成效。
三要科学指导,增强家庭教育工作实效。要加强调查研究,开展经常性的家庭教育学术交流活动,组织好课题研究,更好地指导家庭教育实践。要准确把握家庭教育工作的新情况、新问题、新趋势,掌握家庭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广泛宣传和传播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使科学育儿理论成为家长的行动,让更多家庭受益、更多儿童受益。要抓好社区、村镇家庭教育示范点建设,不断积累经验,以点带面,形成家庭教育新风尚。
四要关注弱势,促进城乡家庭教育均衡发展。弱势群体、特殊群体的家庭教育是当前家庭教育工作的薄弱环节。要特别关注留守流动儿童、单亲、残疾和困境家庭的家庭教育。重点抓好农村留守儿童和城市流动儿童家长的家庭教育,引导他们承担家庭教育责任,为他们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服务,促进城乡家庭教育均衡发展。
三、密切配合,进一步巩固家庭教育工作的合力
关键词:农村;家庭教育
完整意义上的教育应该由家庭、学校和社会三部分共同组成。而在中国,随着孩子的出生和成长,教育的矛盾性、片面性和扼杀性已经不容忽视地摆在人们面前。近年来国家对农村基础教育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农村学校教育水平及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改善,但农村家庭教育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始终不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一、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
分析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是解决农村家庭教育问题的关键。本文的研究基于2007年7月20日至2007年8月1日对安徽省宿松县五里中学,长铺中学,响堂小学部分学生、家长及老师进行的随机调研结果。此次调研的326个样本中,家长102人,学生224人。学生中男女比例为5:4,其中高中阶段的平均年龄为15.4岁,初中阶段为12.2岁,小学阶段为9.3岁,学生样本在个教育阶段即高中、初中、小学的所占比例分别是2:3:3,在访谈的家长样本中,其中父母83人,其他家庭成员19人。
(一)家庭教育目标——跳出农门
调查结果显示几乎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通过学习走出农村,在这些家庭中48%是核心家庭,“农村生活太苦,农民太累”,“考大学,赚大钱”,城市中优越的生活环境和较好的发展机遇成了孩子学习的最终目标。调查显示,92.1%的家长希望子女能跳出农门走进城市,“城市最优化”成为不变的主题,有的父母为了让孩子过早的感受城市的优越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想方设法将孩子送入城市的私立学校。根据孩子自身的条件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为他们确立一个正确的教育目标,这是做好农村家庭教育工作首应解决的问题。
(二)家庭教育主题——配合文化教育
调查结果显示,现阶段农村高中生的父母大多出生在60年代,由于特殊历史环境的影响,他们整体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有将近一半的父母只有小学文化水平,可想而知他们根本无法在孩子的学习过程中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而对于初中生和小学生而言,父母已有的知识以无法满足孩子的需要。现在农村中的许多父母已认识到在科学技术水平日新月异的今日知识的重要性,并努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成为他们的弥补措施,有89.2%的家长确定不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有57%的父母不要求自己的孩子干农活,有58.8%的父母支持孩子在假期上辅导班,37.2%的学生曾经有过或现在有自己的家教老师,家庭教育中智力投资增加了,孩子课余辅导的质量提高了。但相对之下,孩子的学习负担也随之加重了,学校减负,父母加压,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之下的孩子难免会出现厌学、逃学现象。知识爆炸的时代家长们感到了没有知识的压力,高强度的学习负担下孩子也感到学习的压力,如何在二者之间寻找适度的平衡迫在眉睫。
(三)母亲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及地位
根据美国之音(VOA)、英国广播公司(BBC)和英国医学杂志等权威媒体及学术期刊的最新报道推知,母亲的文化水平直接关系到孩子的胎教问题。首先,文盲的母亲无从得知胎教的意义和方法。其次,低文化水平的母亲不能给与胎儿良好的语言环境,须知母亲说话的语气和内容都会影响孩子以后的语言教养。家庭教育过程中父母双方对子女有教育的责任和义务,许多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指出母亲对孩子有着全面持久而深刻的影响。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专家研究表明,母亲的素质对孩子的十二项主要心理品质能够产生全面的影响。
调查结果显示在占12%的文盲和半文盲家庭中女性的文盲率为67%,调查的所有母亲样本中,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到总人数的80.8%,而小学文化程度占绝大部分比例。随着中国城乡差距的不断扩大,许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务工,在转移的劳动力中男性占大多数,家庭教育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女性的身上,照顾家庭、干农活、教育孩子等家庭负担一下子全落到她们的身上。母亲还须面对强大的压力,一方面必然导致孩子无法接受良好的胎教及出生后的家庭教育;另一方面也进一步强化了妇女对自身所属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许多女性的重男轻女观念比男性更加强烈,这样的角色期望与角色认同的理念必然会对家庭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
(四)对新事物的认知落差
现代社会报刊、网络铺天盖地,新文化、新知识层出不穷,易于接受外部新鲜事物的孩子由于自身认知能力的局限难免会出现错误,而对于外部新鲜事物本身就接受比较慢的农村父母们,他们也难以帮助孩子真确认清它们的本质,不免在家庭成员的之间双向学习过程之中出现子女对长辈们的误导,从而给家庭教育带来许多麻烦甚至失误。以网络为例,调查结果显示有66.1%的父母知道网络但并没有亲自用过,只有19.6%的父母表示自己曾经接触过网络,对一般的网络知识略有所知,还有13.3%的父母竟对网络一无所知。
(五)攀比——学习方向误导动力
家长相聚,谈话的主题之一就是孩子的学习,有的家长把分数和在班级或学校之中的排名作为判断孩子学习的唯一标准,这不仅加大了孩子的学习压力而且会误导孩子的学习方向,扼制孩子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挥。
调查结果显示,有65.1%的家长对孩子考试的成绩非常重视或重视,在望子成龙心理的驱使下有许多的家长用经济手段作为孩子学习的动力,孩子的学习成绩直接与经济利益挂钩,这无疑会加重家庭的负担。
(六)农村学校无奈的双重角色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两者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学校教育是个体接受正规教育的开始,个体在接受学校规范教育的同时,家庭教育仍时刻伴随着个人的成长,让孩子“学会做人”这是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共同的奋斗目标,如果二者能够很好的配合,必然对个人的成长起到促进作用。但遗憾的是,农村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似乎责任不清,一方面教师承担着学校教育的义务,另一方面农村的家长们又将家庭教育的部分职能推脱给学校,许多父母认为学校应当对孩子的成长负全责,学校一身挑两担,扮演双重的角色。
调查结果显示,当孩子犯错误后有46.8%的家长选择了立即向老师寻求帮助。帮助父母教育孩子这是老师的职责,许多老师反映有些农村家长将孩子送进学校时好像将孩子的教育权全部移交给了老师,家长对老师的信任有利于学校与家长联合起来对孩子因材施教,但农村家长对老师信任的前提值得深思。近年来随着农村进城打工浪潮的不断兴起,许多的农村家长常年在外打工根本没时间教育孩子,而对孩子的教育长辈们的教育理念又无法满足孩子成长的需要,学校就成了他们的求救站。除此之外许多家长还认为“我们把孩子送进学校,交了学费学校应该对孩子的全部负责”,“管孩子这是老师的义务”。
农村学校作为遍布城乡基层的公共机构,在培养孩子的同时还承担着面向广大农民传播先进文化和科学技术,提高农民劳动技能和创造能力的重要任务。向孩子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保证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这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但真正要使孩子学会做人,这仅仅靠学校教育是难以完成的,家庭教育有着其它教育形态无法弥补的内容,学校如何通过提高家长的文化认识水平来引导孩子的成长,这是提高农村教育水平的重要条件。实质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在教育的内容上不应该有十分明显的界限,而且在现实生活中应尝试着将两者结合,建立起家庭、学校和社会相结合的教育网络。
二、改进农村家庭教育对策
目前中国农村15岁及以上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与城市平均水平相差近3年。在15—64岁的农村劳动力人口中,受过大专以上教育的不足1%,比城市低13个百分点。全国有8500万文盲半文盲,3/4以上集中在西部农村、少数民族地区和国家级贫困县。在这些地区许多父母的文化素质水平较低,面对现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他们已亲身体会到了知识的重要性,他们开始尊重知识,注重德行,试图通过自己最大的努力使自己的子女能够德才兼备,但是由于受客观环境——家庭教育观念及主观因素——文化水平较低的局限以至他们蹊径难寻。结合本次调查的实际及我国部分地区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的经验,文章尝试提出以下建议:
(一)改变农村教育教学环境
通过学校教育来引导家庭教育的正确方向。2001年《中国统计年鉴》公布数,1993年全国城市小学生的人均经费为476.1元,农村为250.4元,差距为1.9倍。到1999年,两者的差距扩大到3.1倍,绝对金额分1492.2元:476.1元。李岚清曾在回答中国青年报记者关于中国农村基础教育问题时指出。从1995年开始到‘十五’期间,仅中央财政就安排了89亿元,加上地方配套资金共198亿元,实施了两期“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2001年至2002年,中央财政投入30亿元,用于实施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今后还将继续投入专项资金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在4年内解决农村中小学危房问题。中央财政还拨款3.64亿元,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2002年示范试点项目”,2002年以后将进一步加大投入,缩小农村与城市教育的差距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
(二)鼓励农村兴办儿童教育机构
相对延长学校正规化教育的时间,可以暂时缓解父母家庭教育知识贫乏的压力。但现存农村幼儿园布局分散、规模小、效益低、职责不清、管理不顺。先进的教育信息得不到共享,教育资源浪费严重。建立适应农村学前教育现代化需要的办园新体制,更好地推进幼儿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农村幼儿园质量,为农村幼儿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建立家长教育培训机构
在学校中建立家长学校,通过专业的学校社会工作者向家长传授正确的家庭教育信息,用学校和学生的“文明”带动家庭和家长的“文明”建设。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家长会、家访、家庭教育咨询等形式展开工作,主要工作目标应包括帮助家长树立“为国教子”的家庭教育观念;通过定期的培训来提高父母在子女成长方面所需的基本知识;提出关于家庭教育的建议,并且组织学生和班主任对家长的家庭教育进行评比;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交流,比如组织学生给父母写信,让学生对家长的不良行有正确认识,向家长提出合理的建议;使家长认清现在的教育及就业现状;对孩子加强“三农”教育,使他们真正认识自己所处的环境,变不利为动力。
(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妇女联合会的作用
有计划、有步骤的对当地妇女进行家庭教育方面的指导,转变她们的观念,改变她们对固有的、不正确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的认同,从而充分发挥妇女在家庭教育中作用。
(五)文化反哺——“我来教教父母”
家庭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是家长与孩子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影响的过程,施教与受教育者之间应冲破传统的“家长改造制”模式的局限,这样才有利于教育双方的沟通,寻找合适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模式。
有77%的学生表示当自己的父母与他们的观点出现分歧时或生活中遇到什么不懂的问题时,他们愿意向自己的父母耐心的解释或与父母商讨,而大部分的父母也能接受孩子的意见。家庭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学习,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父母自身文化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
(六)采用“示范性教育”与“规范性教育”相结合的方法
学校可邀请家庭教育比较成功的家长与其他家长分享教育成功的经验;学校不断规范家访制度,改变以往班主任负责制的固定模式,由专业的学校社工人员对学生家长进行帮助,建立家庭教育档案,定期回访,及时评估;开设家庭教育热线,方便家长进行随时咨询。
三、结论
国外有一句名言:人人都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为“二爱型”巨人(爱迪生和爱因斯坦),就看你的耐心、信心和决心。21世纪是一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时代,我国正在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村中、小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发展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到社会总目标的实现。本文从一个小范围对农村家庭教育的现状进行了调查和研究,目的是要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引起全社会对农村中小学家庭教育的重视。农村地区的家庭教育,不仅需要政府在财力、政策上的投入与关注,而且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农村家长们的支持,“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是当前教育永远不变的口号。
参考文献:
1、张健鹏.都是爸爸妈妈的错[M].学苑出版社,2001.
2、赵石屏.家教[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3、林国煽.现代社会学[M].重庆大学出版社,1990.
4、马长英.大学生问题[M].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
5、刘中华.家庭教育的真空谁来填补[N].中国教育报,2004-04-14.
6、仲原.关于农村家庭教育思想[EB/OL].家庭教育网,2003-06-12.
7、苏欣.教育专家妙谈家庭教育新理念[EB/OL].人民网,2003-11-19.
8、张建新.孩能否健康成长家长以身作则是关键[EB/OL].新华网,2004-02-05.
9、姚颖.让孩子自己选择——坐圆凳面还是小板凳[N].新民晚报,2003-12-12.
10、王红飞.农村家庭教育的困境[N].中国青年报,2004-09-20.
11、毛丽利.农村家庭教育情况不容乐观[J].教研与进修,2003(17-18).
12、Diave.Bittger.EducationinPoorAreas.AnEducationalSystemGrapplingwithPoverty[M].ChinaPerspectives,1995.
13、CountryReportontheChildDevelopmentinChina(2003-2004).
14、镇江句容市农村教育工作调查研究[EB/OL].中国妇女网,2003-03-23.
关键词:家庭因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08-0020-01
家庭教育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家庭教育的浓厚情感性。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由血缘关系决定,这种情感关系贯穿人的一生一世。这一特点使家庭教育特别富有人情味,而且使受教育者在各方面都受到深刻而持久的影响。第二方面是家庭教育的个别性。学生在家庭接受的是个别教育,这一特点使家庭教育更具有针对性。这两方面的特殊性,既为家庭教育的有效性提供了前提,又容易使家庭教育失去分寸,难以把握。尤其是家庭教育的情感特征,既可能直接转化成教育的动力,使受教育者接受父母的影响,又常常使教育者的情感与理智失去平衡,从而导致教育的失败。对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的家庭因素进行分析,是正确认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关系,沟通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取得家长在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的积极配合和支持的基础性工作之一。
在家庭教育中,感情往往起着重要作用,而感情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因此,造成父母对子女要求的宽严度把握不准。有的家长对孩子要求过严,每个方面都要争第一,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很容易导致一些父母采用粗鲁的教育方法。比如训斥辱骂,抑或是棍棒相加。他们错误地理解了传统“棍棒底下出孝子”的古训,以粗暴的方式逼迫孩子实现父母对他们的过高期望。这种让子女生活在高压恐惧环境中的行为,会把孩子推到自己的对立面,让子女产生怨恨、逆反的负面情绪,加深亲子之间的心理隔阂。有的父母或是祖父母教育孩子的观念不统一,对子女的要求不能达成共识,都想按照自己的方式培养孩子,往往会使孩子陷入两难的境地,无所适从,最后同样不会取得良好的教育成果。有的家长过度溺爱子女,对于孩子有求必应,什么事都由家长包办代替,孩子有错不仅不批评教育,还想方设法进行包庇掩护,长此以往纵容孩子的任性、自私,让孩子形成懒散、蛮横、不体谅尊重父母的恶习。这三种家庭教育对孩子极易产生负面作用。
撇开家庭教育的好坏不说,影响孩子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家庭环境。常见的家庭一般由父母与子女构成,在家庭环境中父母与孩子是最亲近的“伙伴”,他们不仅是孩子的养育者也是他们的监护者,他们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因此,他们的言行举止是孩子直接模仿的对象,他们的一举一动对孩子的影响是最直接的。轻松融洽和谐的家庭环境有助于学生健康快乐成长,有助于他们形成良好的品德。耳濡目染的家庭教育对子女的影响是终身的,长远的。为孩子营造一个民主、和谐,夫妻相敬如宾,家庭成员互亲互爱的温馨的家庭环境,可以使孩子从小接受良好家庭环境的熏陶,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有利于帮助孩子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质,养成优雅的言行举止和礼貌待人接物的习惯。
父母要培养孩子正确的言行举止,帮助孩子树立正确追求的前提是首先从自身出发,从自我做起。父母要提高自身素质,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加强亲子之间的交流,加深亲子之间交流的层次,引导子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家和万事兴,融洽和睦的家庭氛围是培养优秀子女的重要条件。子女是家庭成员的一部分,孩子虽然小但也有自尊。因此,父母要充分尊重子女的人格尊严。无论是孩子的生活习惯、学习方式、兴趣爱好等,父母应给予子女充分的尊重。只有真正认识、了解孩子,才能理智地对待孩子,心平气和地教育孩子。
以更新教育观念为起点,从深入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情况入手,构建学校和家庭教育网络。对此,教师应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和沟通,共同配合,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首先,通过家长会和家访等形式,指导家长认识小学生行为规范养成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德育的培养目标,端正家长教育观念,使家长清楚意识到,孩子既是自己家庭中的一员,也是社会的一个分子,而不能仅仅把孩子看作是自己的私有财产,进行随意不负责任地管教。家长应站在对社会负责的高度思考问题,增强责任心,理智地对待孩子,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其次,与家长一起制定符合教育规律和小学生身心特点的家庭教育方案。通过各种途径让家长明确对孩子的教育应遵循“非成人化”原则,而不能简单地用成人的标准去要求孩子。要克服以己度人的“自我中心”倾向,经常有意识地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问题,充分认识到孩子与成人之间有量的差异,又有质的区别,如思维能力、心理特点、行为习惯等都与成人有质的不同。若能认识到这一点,就能正确地对孩子进行引导,促进孩子身心健康发展。要帮助家长认识到“表扬是人人皆宜的营养品”“批评只是功效有限的药物”。家长要多关心孩子的成长,多挖掘他们的闪光点,用爱心和耐心对他们进行感化,使他们不断成长,不断进步。家长表扬和批评要注意把握分寸,做到客观公正。
良好的品德行为从娃娃抓起,小学阶段是少年儿童初步建立正确的信念,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的关键时期。学校、社会、家庭要通力合作,对小学生开展全面的思想道德教育。从一点一滴做起,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抓住一切有利时机,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适时地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创造各种有利条件,促进学生健康成才。
参考文献:
关键词:家庭教育; 新昆山人; 现状分析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3)07-103-00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昆山市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生活不断富足,吸引了许多外来人来到昆山工作和创业,新昆山人的数量急剧增多,但由于外来人口的不确定性,导致新昆山人的家庭教育成为了昆山市的一个难题。
家庭教育是一种基本的教育形式,是一个国家教育体系中无法更改的重要部分,是培养国家未来接班人的基本途径之一。从古至今,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视从来就没有改变过,所以我国在家庭教育方面的历史也是相当久远,从古代就有“孟母三迁”,“岳母刻字”等故事广为流传。
二、新昆山人子女家庭教育现状分析
1.家庭结构的多样化
现代家庭的主要特征就是多样化,随着昆山市现代化的发展,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昆山市内的人口结构发生了明显的转变,外来人口向昆山市流动的现象越来越明显,外来人口比重越来越大,昆山市已经面临着家庭子女教育的新问题。目前我们国家已经进入了人口老年化的阶段,计划生育政策取得了明显效果,家庭子女明显变少,父母的年龄与子女的年龄差距过大,导致了代沟的存在,从而对于家庭文化的传承带来了非常大的困难。随着昆山市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很可能导致在子女的精神方面造成空虚或价值观迷失等社会问题。再加上现代社会文化的变迁,新昆山人的离婚率的也不在少数,对于家庭教育来说会带来很多的负面影响。
2.新昆山人家庭教育缺失
从昆山市的人口结构比例上来看,外来人口不断增多,所占的人口比例也在不断增大,而作为新昆山人,必定会在昆山市努力的工作,来维持自己家庭的必要经济开支,所以对于子女的教育意识方面就会显得十分薄弱,家庭教育的观念还没有及时更新,仍将全部的权利交给了企业、学校、政府等专职教育机构所取代。赚钱第一,子女交给学校不问表现,只注重子女学习成绩,盼望书包翻身,摆脱贫困,从而将自己的子女沦为学校教育的附属品,这为学校教育造成了很大阻力。孩子回到家,有的帮父母做生意,有的就解放了,三个二个出去玩个痛快,很容易沾上社会上一些不良习气,如打架斗殴、说谎骗人、小偷小摸、抽烟喝酒等,有的误入歧途,最终悔恨终生,对社会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不仅是家庭教育的失职,也是社会的一种损失。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必须破除把孩子作为父母私有财产的观念;破除单纯以学生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惟一标准;破除单向传授和灌输的教育方法,注重榜样的力量和感受、熏陶的育人功能,教育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办事、学会合作、学会创造。要具体事例具体分析,在不同的家庭中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才可能改变新昆山人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
三、对新昆山人子女家庭教育的建议
1.提高新昆山人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
想要解决昆山市外来人口家庭教育不足这一问题,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我们可以利用网络宣传,媒体宣传等手段,将家长的家庭教育意识提升上来,充分向每个家庭的家长解释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使其转变观念,在家庭教育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也可以举办家庭学校,以专家讲座、家长座谈会等形式向家长们进行讲解,通过互动式问答,案例分析等多种新颖的教育模式,使家长从原先的被动听讲,到主动配合,从而激发起家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此基础上还要鼓励家长进行教育理论基础的研究,理论联系实践,才能取得家庭教育的成功。要让外来人口家长充分意识到,家长在家庭教育中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著名作家老舍曾经说过:“我真正的老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虽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由于父母和子女之间存在亲密的血缘关系,其天然的亲子之情是无可比拟的,其情感的感染力是强的,感化作用是大的。好家长的话,子女会听;指出的问题,子女能接受;寄于的希望,子女会记在心上,付之行动。家长的权威性越大,对子女的约束性也越大。家庭教育的优势和家长的教育力量是其他教育难以具备的。所以说家长的言传身教、细致入微、和蔼可亲能成为孩子生活的准则和健康成长的行为规范。
2.充分掌握子女特点
在现代家庭中,由于孩子数量较少,对于许多新的事物并没有一个非常明确的了解,尤其是在孩子刚刚进入幼儿园时,对于幼儿园的学习生活既好奇又不适应,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但在这一阶段中却是孩子从心理和生理上产生巨大变化的阶段,作为父母的一定要细心观察孩子,引导孩子与父母进行交流,要多抽些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平等的看待在孩子成长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同时在教育中要把握教育尺度,切勿对孩子进行激烈的批评。要从孩子的只言片语中捕捉信息加以思考,同时防止小学化倾向的教育。
3.增强子女的自信心
当今孩子大多是独生子女,由于教养上存在诸多问题,幼儿不良性格和行为较为突出,如挑食、偏食、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独立性差、“小皇帝”任性、专横、孤僻、焦虑、抗挫能力差等。因此,孩子在学习游戏生活过程中有这样那样的过错是正常的,老师与家长都要有宽容、理解的心境,不能不问青红皂白批评,有的即使添乱,有的甚至站出来表达自己意见,也应平心静气同他们一起探讨,宽容、理解,真心实意的赞赏和鼓励,保护好奇心,增强自信心,把他们看成是未来的发明家和创造家。当孩子很努力但达不到理想的要求时,我们更应该给他信心与鼓励,不要一味的向孩子泼冷水,打击孩子。努力帮助子女解决他们在学习上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解答子女的困惑,鼓励孩子要以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生活,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不灰心,不放弃,永远朝气蓬勃迈向未来。
参考文献:
[1].戴宏,胡志峰.子女的成才引导[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07)
[2]杨宝忠.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J]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04)
如何做到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有机结合,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增强家长抓好家庭教育的自觉性
家庭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了家庭,它便随之产生了。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的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按受家庭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有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地教育和影响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同程度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但是部分家长还没真正认识到自己就是教育者,我们常常碰到这样一些家长,把孩子送到学校,把一切都交给老师了,除了物质上由家庭负责外,教育问题应该全是学校的责任,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吃好、穿好、住好就行了。至于教育,那是老师的事。针对这种现象,首先应转变家长这种不正确的观念,学校老师可通过家访交谈、开家长会等办法,除讲清学习方面的要求外,还要讲清家长配合家庭教育的必要性,还可以做书面联系,向家长推荐家庭教育重要性的文章等方法,使家长认识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增强家长主动抓好学生的家庭教育的自觉性,从而使家长逐渐地担负起教育孩子的责任。
在提高认识、增强责任心的基础上,家长还要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时时处处做好子女的表率。家长的道德修养、言行举止随时随地影响孩子,如果父母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事物或突发事件时,表现急躁恐慌,措手不及,对子女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才能起到积极的作用。
要使家庭教育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必须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转变家长观念,增强抓好家庭教育的自觉性,主动与学校配合抓好学生的家庭教育,这样才能使家庭教育真正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步调一致,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存在的问题和误区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协调的一个整体,尤其学校与家庭承担着对孩子的直接教育责任。家庭、学校教育是否密切配合,积极协作、相互支持、形成合力,决定教育的质量和效果。但是在现实中,家庭与学校教育之间也存在一些问题和误区:
(一)家庭教育的误区
1. 家庭教育意识淡溥。有些家长缺乏家庭教育观念,缺乏参与学校教育意识,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把一切责任全推给学校了,自己管好孩子吃、住等物质保证,至于教育那是老师的事,这些家长一般不会热心参与其子女的教育。
2. 有些家长因工作业务忙,无暇顾及孩子的教育问题,就把教育孩子的事委托给爷爷、奶奶等隔代人。这样孩子要啥就给买啥,致使孩子的许多不良习惯和行为得到滋生。
3. 只重视智力培养,忽视品德教育。有些家长非常愿意和老师交流,但其中大多数家长首先关注的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为了孩子能上升名次,买参考书、请家教、参加各种补习班,对孩子成绩稍有变化便给孩子施加压力等。这样家长虽然在学习上和老师交流的比较多,但是这种交流只局限于对孩子智育上,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孩子全面发展。
4. 有的家长对孩子有毛病就打骂,缺乏正确教育。不给孩子解释的机会,对孩子缺少尊重。有的家长虽不打骂,但对孩子的一切事物横加干涉,这种现象也很多。
(二)学校与家庭教育存在不协调的问题
有的老师认为,教育的主要对象是学生,学生的主要任务就是学习,只偏重抓学习,忽视孩子其他特长和主观能动性以及孩子全面发展;有的同学学习不好常被老师“请家长”对孩子协助教育,有家长对孩子不是训斥就是打一顿了事。有的老师对学生说:你再不认真学习或再不好好表现,就把你家长叫来,向家长“告状”,对孩子进行一番教训;再有,对学习差或上课有些小毛病的学生不是采取引导或正面教育改正,而是喜欢采用体罚学生的办法来处理。长此以往,这样做法,必将带来一定的消极影响,产生不良后果。它不仅拉大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还削弱了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不利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有机结合,更阻碍了学生与家长之间的感情交流。这些都说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双方沟通和交流的缺乏,造成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不协调,不配合,容易使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作用力相互抵消,影响教育效果。
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结合的对策和方法
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如果说提高家庭教育认识是基础,那么家教方法就是关键。家校联系目的是为了争取家长的配合,然而家长毕竟一般都不是教育工作者,多数人缺乏家庭教育的方法与经验。这样就需要我们在进行家校联系时,要注重教育方法的指导。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反映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塑到家庭”。所以,把学校力量和家庭力量进行整合,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融为一体,同心协力,达到教育有所获,学生有所得,才能培养出社会有用的人才。
为了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密切结合,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达到教育的目的,应采取以下对策和方法:
1. 建立家长委员会。学校做到定期召开家长委员会会议,通报学校工作计划及取得成绩和问题,听取家长委员会成员的合理化建议等。为家校教育沟通提供平台,从家庭教育的视角,与家长们一起思考如何提高教育的有效性,同时还通过家长委员会面对面沟通,了解到孩子在校、在家的表现,研究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办法,提高教育水平。
2. 召开家长会。根据学校工作进程,一般在期中、期末考试结束后召开家长会。通过家长会,家长不仅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行为表现,可以单独与老师沟通,了解孩子的表现,有针对性进行家庭教育。还可以在家长会上请专业的教育工作者进行专题讲座和理论辅导,探索家庭教育规律给予理论武装家长。也可以请家长代表以现身说法形式介绍家庭教育的经验,使家长在了解学生共性问题基础上,结合自己子女的个性问题有针对性地考察家庭教育的对策措施和教育方法。
3. 家访。家访是一种传统的,最常用的家校联系方式。家访是联系学校和家庭的纽带,也是学校、家庭协同教育的有效手段。家访可分为随访和定期访。随访是发现苗头,即时与家长联系,做到有问题及时解决;定期访是对有问题的学生跟家长商定定期联系,互通情况,随时督促教育。家访是沟通学校与家长联系的主要方式,建立了一种相互了解、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家校合作关系,对学生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使教师与家长配合形成做学生思想工作的“合力”,使学生认识到家庭与学校都在关注他们的学习和进步,吸收了家庭教育信息,积累了教育经验,对推动学校教育工作的研究起着促进作用。
4. 电访、。随着现代通信工具的普及,每个学生家里都有电话,每个家长也基本都有手机,学校老师可以给家长打电话,或用手机发信息及时交流和沟通。另外,家访异地也可采用通信的办法交流等。
[摘要]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单靠学校教育就能取得的,而是必须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社会教育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
[关键词]教育 配合 沟通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962(2012)03(a)-0122-01
人的一生要经历三大教育,即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孩子最早的教育来自家庭,因此,家庭教育至关重要。密切学校同家庭,社会的联系,加强家庭教育的指导,提高家庭教育水平,使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和协调一致。这样,我们所进行的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就能更好地达到目的,能使少年儿童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一个人从出生开始首先要接受的就是家庭教育。家庭教育不仅是启蒙教育同时也是终身教育。在一个家庭中父母是家庭的主要成员,也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一切言行都将时刻影响着孩子的一生。这就在某种程度上奠定了家庭教育在整个教育中的基石地位。当孩子长大了,到了入学的年龄,这个时候他将开始接受学校教育。学校作为教育的主体,不仅要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教授社会规范与道德价值观,这就与家庭教育的职能不谋而合。所以二者的教育目的在根本上是一致的。此时家庭教育在学生学校教育中起到了辅助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家庭中家庭成员的相对减少,孩子成为家庭生活的中心,家长越来越重视孩子的健康成长。重视家庭教育,已成为众多家长的共识。尤其是到了初中阶段,孩子步入青春期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不再对家长的话言听计从,举止叛逆。众多家庭尤为重视孩子的发展变化,这时候家长已成为孩子教育的积极参与者。家长重视教育投入,重视孩子的发展,以期进入主流社会,这已经成为家庭教育追求的目标。但是其中暴露的问题也是很尖锐的:部分家长认为高中学生除了物质上由家庭负责外,教育的问题应该全是学校的责任,孩子发展片面,除了书本知识的掌握,应试技能的提高。人格发展、道德素养以及社会技能等发展不足;教育子女方式简单传统,社会转型时期特有的道德规范不定型的状况,使家庭教育面临着道德问题的两难选择等等。家庭与学校在学生成长过程中是影响学生思想的两个最主要外因。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校,孩子极易受家庭的影响。如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孩子在学校里受到的教育,到了家庭可能就“一笔勾销”。要使学校教育达到预期的目的,只有加强家庭和学校的联系,积极争取家长的理解、关心、配合和支持,不仅要行动一致,要向学生提出同样的要求,还要信念一致,始终从同样的原则出发。使家庭和学校形成一股教育合力,才能提高教学质量,达到教育的目的。不仅如此,在教育过程中,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还得保持一致性,否则就会使孩子无所适从,从而导致教育的失败。
那么,如何更好的做到家校配合呢?我认为应该做到:
第一,家长应提高对家庭教育的正确认识。家长本身如果不重视教育,总持“读书无用处”之观点,尽管我们的老师再“苦口婆心”“用心良苦”也是徒劳无功的。很多家长都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教育不了孩子,但我们在教育中发现,孩子的学习态度、学习成绩与家长的文化水平有一定关系,但并不是绝对的,相反,倒是一些父母重视孩子家庭教育的孩子,往往能投入专心学习,成为学习上的佼佼者。家长要提高认识,首先就要做到经常与老师沟通,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去。让家长熟悉我们所做的和我们所期待的。班主任要针对性地把孩子的情况反映给家长听,以及时地让家长配合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而对于自认为“教育不好孩子”的家长,我们更要因材施教,制定可行的具体的教育方法,让家长也尝到有效教育的成功喜悦。
第二,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情况。家访是教师深入了解学生和家庭及其教育情况重要形式,是学校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种延伸手段。家访时,多采用奖励家访,即当孩子取得点滴进步时,就去家访。与家长交谈,首先将孩子的点滴进步加以肯定,甚至将成绩加以夸大,辅助制定相对低的目标,使其孩子看到美好的未来,以产生前进的动力,让家长心里有一种安慰,缩短与他们之间的心理距离。消除家长对老师家访就是告状的误解,再以平等诚恳的态度指出孩子的缺点,阐明纠正它的重要性,虚心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当我们真正地以平常心与家长进行沟通,对家长产生足够的信任感时,家长才能主动敞开心扉,袒露自己的观点,进而达成共识。书面联系时,也应把学生取得的进步归功于家长,造成学生落后的原因首先划给老师自己。让家长感到教师对其信任,从而提高教育孩子的积极性。
第三,教师与家长的双向沟通。老师对家长应采取积极主动的态度,主动地与家长联系,认真听取家长的意见和建议。家长有意识地向学校正确的教育观念靠拢,掌握科学的教子方法,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另外家长有了问题,也可以主动与老师联系,互相交流一些习惯培养的好方法、好措施等。教师与家长联系的目的是让家长了解学校、班级近期的教育内容,孩子成长的教育氛围让教师了解孩子在校外的情况,以便正确地把握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共同教育好孩子。在沟通教师和家长思想的过程中,可以尽力克服家长的依赖、应付心理,做到彼此了解,相互支持、互相信任,共同研究教育措施。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没有整个社会首先是家庭的高度教育素养,那么不管教师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学校里的一切问题,都会在家庭里折射反映出来,而学校复杂的教学过程中产生的一切困难的根源都可以追溯到家庭。”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桥梁作用,把学校力量和家庭力量进行整合,把师生之爱和亲子之爱融为一体,同心协力,使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和谐统一。最终使我们的教育成为有灵魂的教育,达到教有所获,学有所得,使我们的学生成为有底气的人。
总之,家庭教育是学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把社会比作孩子成长的大家庭,那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就相当于这个大家庭里面的父母双方,缺少或忽略任何一方,都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只有两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才会给孩子营造一个和谐的成长氛围,所以,无论是学校、教师还是家长都应将二者紧密结合起来,共同配合,只有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齐步,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才能真正塑造一个个完美的灵魂。
关键词:家庭教育;子女;影响;健康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23-162-01
一、当代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从理论上来说,家庭是孩子的天然学习环境,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这都是正确无误的,但是实际生活中又能实现多少呢?显然是有差别的。因为有些家长甚至还不明白什么才是真正正确的家庭教育,因此造成我国目前家庭教育问题重重。
1、对孩子过分溺爱。当今的中国家庭,多数都是“421”组合,四个老人,一对年轻夫妻生下一个小孩,当成宝样心疼,“含在嘴里怕化了,捧在手里怕掉了”凡事都包办代替,爱子如命,处处呵护,事事顺从,他们将自己的子女视若掌上明珠,孩子要吃的,玩的,样样都是百依百顺,该孩子做的事情父母都一一代劳,甚而有些祖父母代替孩子去参加学校劳动,逐渐发展成为溺爱。这实际是剥夺了孩子在生活中学习生活、在逆境中锻炼意志的机会。使得孩子变得没有了勤俭和爱惜的品格,没有了自理、自立的能力,更没有了责任感、上进心。家长的这种教育方式其实是对孩子没有任何期望值的表现,放弃了教育的主动权,没有尽到教养责任。
2、过分注重智力的发展。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值的不合理。这是普遍存在于现在我们这个社会中的家庭现象。它导致了家长对孩子在教育上的“太过”和“不及”。望子成才的心态与迫切的心理,使得很多家长把希望或者自己不能实现的目标寄托于自己的孩子,这虽然是人之常情,是父母对子女爱心的体现,然而他们的期望值过高,使其陷入苦恼的误区。有的家长教育观念陈旧,以孩子上重点大学为唯一出路,只注重孩子智力的发展,以孩子成绩的优劣来评判孩子,不注意孩子在“德、体、美、劳”等方面的发展,以及孩子个性的发展。促使一些孩子出现“智高德差、智高体弱”,或由于思想压力过大而产生心理障碍。一个朋友的孩子,以前成绩特别好,每次考试都是班上第一名,但由于一次考试他考了第二名,他不能接受自己是第二名的现实,便从此患上了忧郁症而无法继续再上学。由此可见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不仅要注意孩子在智力方面的发育,更应注意孩子在孩子其他方面的教育,才能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发展。
3、家庭氛围差,家长教育方法简单粗暴。有的家长对孩子采取高压政策,认为孩子应该绝对服从自己的意志,面对孩子的错误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孩子犯了错或成绩不好,不问青红皂白的揍一顿,稍有不丛便发火、训斥。长此以往,使孩子产生“最多打一顿”的消极想法或是抵触的情绪。久而久之,孩子在家长面前便不敢敞开心扉,家长与孩子之间出现了沟通问题,使孩子的心情长期处于压抑状态。这类情况还有很多,不一一说了。
二、让孩子拥有良好家庭教育的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作为家庭的主要经营者――父母,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面对孩子不溺爱,不推卸责任,漠不关心,把握好对孩子的爱的距离,在美国的家庭教育法则中就有一个20码法则,父母与孩子的距离相距20码,这样能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在不纵容孩子的基础上,面对孩子的错误应该循循善诱,以理服人。
2、树立正确的人才观。俗话说:“三百六十五行,行行出状元。”父母们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有句名言:“人类本质中最殷切的需要是渴望被赏识。”所谓赏识,其实是一种激励,它要求家长善于发现孩子的优点和长处,加以肯定与赞赏,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不断培养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激发孩子的内驱力,从而使其不仅有勇于进取的信心,也能有不断进取的动力。詹姆斯还发现,一个没有受过激励的人仅能发挥其能力的20%~30%,而当他受到激励后,其能力是激励之前的3~4倍。每个孩子都有自己优秀的一面,都有闪光的地方,作为父母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有赏识的、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孩子,让孩子在父母这里得到鼓励和努力的动力,让孩子朝着个性的方向发展。
3、建立良好的家庭氛围。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陈鹤琴说:“家庭教育,对父母来说首先是自我教育”。[1]父母自身具备的人格修养会潜移默化地对孩子产生影响。孩子来到世界上,首先是从父母那里开始学会认识世界的,父母的言行举止、家庭的生活氛围,每时每刻都会给子女的情感、行为、道德、个性产生着丝丝缕缕的影响。家长要坚持言教和身教并施,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这是家庭教育中的大前提。所谓言教,就是父母对子女进行语言的教育、劝戒、开导、鼓励、批评等,也包括用文字、书信、立家规等形式。在家庭教育中,言教是了解孩子诸方面的情况,交流感情,沟通思想,进行指导,传授知识,进行鼓励、劝戒批评等的方法和渠道。
良好的家庭情感氛围促进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品德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民主氛围增强家庭的内聚力和相互间的沟通、交流,维护家庭成员之间温馨和谐的关系,促进孩子个性和社会性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围启迪孩子的智慧,扩大文化视野,提高审美情趣,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家庭秩序氛围培养孩子独立自理生活习惯,认真有序的学习习惯和能自制、负责任的行为习惯。由此可见,良好的家庭氛围确是塑造幸福人生、保证全面发展的基础,也是进行良好的家庭教育的必备条件。
参考文献:
[1] 黄 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J]家庭教育报,2005
[2] 王文忠.家庭教育手册[J].
[3] 谢沫珠.家庭教育的价值分析[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20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