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历史小说

历史小说

时间:2023-05-30 09:15:05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历史小说,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历史小说

第1篇

>> 鲁迅与王小波历史小说的比较研究 穿越历史小说的故事 鲁迅与芥川龙之介历史小说的比较研究 浅谈金庸小说的历史小说特点 浅谈新历史小说的革命叙事 新时期历史小说的悲剧审美内涵 简论网络架空历史小说的流行 试论凌力历史小说的主题 新历史小说的雪国列车 历史的幽灵:新革命历史小说的想象与建构 论短篇小说的文体认知与现代历史小说的结构特点 新时期历史小说的女性表述及其文学史意义 试论高阳历史小说的创作态度与文体特色 论井上靖中国题材历史小说的叙事视角 唐浩明历史小说的人本还原 立足文本并超越文本――读《中国当代长篇历史小说的文化阐释》 小说的阅读 从《受戒》看汪曾祺小说的艺术特色 从《边城》看沈从文小说的艺术特色 试论毛宗岗的历史小说观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董建军(1973-),北京师范大学鄂尔多斯附属学校教师,中教一级。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初中语文教材(人教版)九上《隆中对》一文中有关“三顾茅庐”“隆中对策”的内容,在《三国演义》第三十七回、第三十八回中也有相关描述。因为前者是史学志书所以就客观求真;后者因其是历史小说因此也就有了在前者基础上的艺术加工和创造。关于这个问题教材在课后“研讨与练习”中留有一个研讨题,本文也想就这一问题通过两者的比较阅读来分析一下历史小说的艺术创造。

从大的方面来看,小说《三国演义》与课文《隆中对》比较有以下三处艺术加工:

《三国演义》中,刘备去隆中拜谒诸葛亮时备下了厚礼。后来第三次在隆中见到诸葛亮时,孔明固辞不受,玄德曰“此非聘大贤之礼,但表刘备寸心”[1],孔明方受。不仅如此,在最后一次去拜谒诸葛亮之前刘备更是“选择吉期,斋戒三日,熏沐更衣”[2],这些细节都是表现了刘备求贤之诚心。《隆中对》中并无此情节。

《三国演义》中在刘备去隆中之前,又遇司马徽再为刘备荐诸葛亮,说诸葛亮不当比管仲、乐毅二人,“可比兴周八百年之姜子牙、旺汉四百年之张子房”[3]。再次侧面突出了诸葛亮济世扶危的贤能之才,更加激起了刘备思贤若渴之情,为下文的三顾茅庐做足了铺垫。《隆中对》中无此情节。

《三国演义》中对三顾茅庐这一情节叙述得非常细致生动,每一次都详细描写了刘、关、张三人的对话,人物的语言也非常符合各自的性格特点。刘备等人三顾茅庐,遇人共五位才得以最后见到了卧龙,时间也从头年深秋到第二年初春历半年,可以说费尽周折。小说就此情节有洋洋五千余字的描述极尽戏剧色彩。但在《隆中对》中,对这一我们后人耳熟能详倍加推崇的历史事件却只有“由是先主遂谒亮,凡三往,乃见”[4]寥寥十二字!可见小说的作者在这一情节上所做的艺术加工之大。为什么要做如此见功夫的艺术加工呢?我们不妨看一下他主要的笔墨所至:

刘备等人每次到隆中所遇之人都较为傲慢。如童子,第一次见到他时刘备说明来意后,童子说“先生今早少出”,刘备问:“何处去了?”答曰“踪迹不定不知何处去了”,又问“几时归”,童子答“归期亦未定,或三五日,或十数日”。再如第二次去隆中见到的卧龙之弟诸葛均,当刘备问诸葛亮何处闲游去了,他回答说:“或驾小舟游于江湖之中,或访道僧于山岭之上,或寻朋友于村落之间,或乐琴棋于洞府之内,往来莫测,不知去所。”第三次见到诸葛亮时,诸葛亮才正睡白日觉。刘备一直在其旁边拱立几个小时,等到其醒来时,他却又是吟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又是半天工夫入后堂更衣整冠,实在是耍足了架子,做足了大腕儿。这些描写一方面为充分表现诸葛亮这一传奇人物增添了许多神秘色彩,从另一方面也充分地表现了刘备能礼贤下士思贤如渴的诚心和品质。

顶风雪冒严寒刘备一行人一而再再而三地登门造访,却屡屡扑空。这期间,随行的关羽、张飞都表现出过不满情绪,认为诸葛亮是一介村夫有虚名而无实学,故避而不敢见。张飞更是要只身一人去隆中,用麻绳把诸葛亮缚将来。在最后见到诸葛亮,亮长睡不醒时,张飞更是急得(大怒)要去屋后放把火看他起不起。这些情节更是从侧面表现出刘备的礼贤下士、爱才惜才、思贤若渴。同时也不失时机地为张飞性格的火爆刚猛有余而智谋不足又书了一笔。

总之,通过以上阅读比较可以看出:

史家以务实求真为原则,不夸张、不妄言,是对历史忠实的记载与再现;而小说家则以塑造典型的人物形象努力让故事更生动吸引人为目标,对历史事件进行艺术化的虚构加工。

“历史小说化”[5]的历史演义小说其创作的目的是“以史为本,并敷衍其大意,达到以史为鉴,教育和娱乐民众”。因此,《隆中对》中“由是先主遂谒亮,凡三往,乃见”十二字的记载在罗贯中笔下便驰骋想象、渲染夸张“敷衍”出几千字的精彩,使“三顾茅庐”成为《三国演义》中艺术水平很高的一段文字,而为妇孺皆知,可谓其“教育和娱乐”目的达到极致。

历史演义小说是在以史为本基础上,真实再现历史的同时,根据文学创作的规律大胆地进行适当的艺术虚构。如《三国演义》中根据《隆中对》记载的刘备屯新野、徐庶荐孔明、三顾茅庐、隆中对策等基本史实框架重点艺术化地虚构了“三顾茅庐”这一情节,对于“隆中对策”时刘备的问策和诸葛亮的对策,小说基本上引用了《隆中对》的史料,体现了历史小说创作忠于历史的特点。

历史小说中的虚构情节是为塑造典型人物服务的。小说中“三顾茅庐”这一经典故事经过罗贯中的想象铺陈可谓是情节曲折丰满,可以说既充分塑造了刘备思贤若渴礼贤下士的特点,同时也突出了诸葛亮的神秘魅力,表现了关、张二人不同性格,收到了非常好的艺术效果。这或也是历史小说比史志资料更吸引大众的一点原因吧。

【参考文献】

[1][2][3]罗贯中.三国演义[M].长沙:岳麓书社,1986.

第2篇

1、《江山美人志》,作者:瑞根,简介:神奇的大陆,众多唐河帝国地图的民族,列国争霸。为了民族的生存,为了国家的强盛,为了理想的实现,乱世中,众多英雄奇才各显身手,鹿死谁手,拭目以待。

2、《异世界帝王行》,作者:网络骑士,简介:一个异世界的王者,在敌人和爱情的出卖之下,使得国破家亡,在异次元空间魔法之下,到了另一个世界大清王朝,在那里,他得到了真挚的友情,爱情,还有绝世的武功,当他再次回到他的世界会怎么样呢?

3、《江山如此多枭》,作者:南海十四郎,简介:一个黑枪分子在异界崛起的经历。异界正好处于冷兵器向热兵器过度的时期,掌握现代制枪技术的他,如何利用这个优势呼风唤雨,睥睨天下?

4、《声色犬马之风情大宋》,作者:狐云,简介:穿越到中国封建社会最繁华的宋朝,与古人一起吟风叹月,游历花丛。于风月中数风流人物,于风月中见史海钩沉。 谁说纨绔不能成材? 且看主角与纨绔们玩出个新天地来。

(来源:文章屋网 )

第3篇

近些年来,不少作家在写作历史题材小说时,都在力图寻找既往创作思路的突破。他们或着力书写以往被史家忽略的部分,或以所谓的“民间视角”解读为大多数人们所熟知的史实,或对既有史家结论予以颠覆性重述。在近期举行的一些有关历史题材的作品研讨会,评论家和学者们谈了他们对于历史小说创作的见解。大家几乎一致认为,历史小说创作的确需要有新的突破,但也需要保持历史题材小说写作应有的品格。

评论家和学者们认为,中国拥有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不断开掘本土文化资源,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写作中,应该突破原来的模式和较狭窄的视野,以更新的历史眼光,把多种因素放在同一个历史平台上进行考量,从而显现出中华民族历史的丰富性,也开拓出历史题材小说写作新的空间。

学者叶舒宪谈到,20世纪后期以来,在西方文学中有一个新潮流,就是超越自身民族文化的界限,写过去被正史所遗漏的那些历史盲区,比如表现以前被边缘化的民族的生活。他们认为,文化都是相对的,每一种文化都是在特定的历史生态环境中发展起来的,都有自己的合理性,不能以一种文化观点去强迫看待另一种文化。这样的写作常常带有人类学报告的性质,其中写到了大量的民俗和地方性的知识,从而把文化多样性还原展现出来。但是,写作历史题材的小说不是光靠灵感写的,必须要做大量扎实细致的工作,要把所表现的那段历史搞清楚。

评论家陈晓明说,现在有一种说法,就是反对历史题材小说的宏大叙事,强调解构,这其实只是一种理论的说辞。实际上文学是多样化的。我们谈论一种对史诗般写作的解构,是因为以前我们的史诗性写作对民族国家的想像过于强烈。我们在观照历史时一定要有一种现代精神,应该回到一个民族寻找自己生命足迹的原始生活状态中去,写出其中真实的生存境遇,这就是我们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最富有活力的资源。我们要在自己的作品中生动地展现出一个民族生生不息创造自己生命历程的力量、能源、意志,这样的作品才有开阔的视野和丰富的涵容量,书写起来才会更加挥洒自如,也能够尽情展示作者的想像力和才华。

针对当下一些历史题材小说创作中出现的种种问题,评论家和学者们也谈了自己的观点。大家认为,在历史题材小说求新求变的同时,还应该准确把握一些不变的东西,即不能为新而新,还是要坚守一些历史题材写作应有的品格。

评论家雷达说,以新的文化视野进行创造,如何处理这一题材,如何深入挖掘其意义,刻画其主要人物,无不考验着每一个涉足其中的艺术家的才能和见识。作者应该努力使自己的作品具有普世价值,这就涉及到作者的概括能力、叙述能力、驾驭宏大题材的全部知识和学养的支撑问题,重要的是在整体上揭示复杂的文化内涵。

在青年评论家李东华看来,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固然要用历史的眼光、现代的视野来透视解读描绘历史事件,但最大的难度在于通过细节营造一种现场感。因为对于大的历史事件,史家已经交待得很清楚,读者来读史书就可以了,无须来看历史小说,因此,对历史小说来说,是要用扎实的细节来还原、再现当时的历史场景,要用一个个具体的细节把历史人物塑造得血肉丰满。所以,写历史小说一定要把它做得非常真实,使读者有如临其境的现场感。在历史小说中,细节是最基本的单位,这就如同人体要由细胞组成一样。一些硬伤可能看起来很小,也无关宏旨,但对作品的伤害却可能很大,会使读者对作者还原的历史场景、营造的现场感产生质疑。

也许现在一些历史小说过于追求使当代人方便阅读和理解,作品中还时常出现一些现代语汇,如描写200多年前历史生活,竟出现了“接班人”、“性解放”等字眼。于是,评论家们也做出了善意的提醒。陈晓明说,在写作中完全还原一个年代是不可能的,但起码应该相对接近,尽可能地还原历史人物历史情境,尤其是语言上的接近。不能只追求让现代人阅读起来更好理解一些,就破坏了作品应有的历史感。

其实依记者理解,作家们对历史进行“补写”,甚至另辟途径,关键还要掌握好一个度,在求变和不变间寻求一种最佳的平衡。这恐怕不是一个单纯的写作技巧问题,需要的是更丰富更高层次的精神资源。做好这一切,需要作家和评论界做出更艰苦的努力。

第4篇

关键词:商鞅形象;《史记》;《大秦帝国》;小说与历史的对比分析;小说特有的魅力

商鞅,何许人也?读《商君书》时,你会为他的种种政策措施感到毛骨悚然,不寒而栗,有人称:其政治残酷,残酷得妇子皮骨空,蝼蚁微生贱!读司马迁的《史记》与长篇历史小说《大秦帝国》,对商鞅却又是另番感受:他让人敬、让人惜、让人怜。历史的陈迹离我们太遥远了,遥远得已经很难看清了。商君,一个生在适者生存,战火连连的战国时代的人,其人到底如《商君书》所说,还是像《史记》与《大秦帝国》所描述,请诸君自己斟酌之,就我个人而言,我更愿意相信后者。

那么《史记》与《大秦帝国》中的商鞅的形象究竟怎样呢?历史中的商鞅在后人的记载与叙述中又有何不一样呢?

毋庸置疑的是:“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痤为中庶子”。这是《史记》中对商鞅的简洁的介绍,这也体现了《史记》记事的客观性。而《大秦帝国》是一本500多万言的长篇历史小说,共有六部,而主要描写商鞅的是在第一部中的《黑色裂变》,这部小说不像《史记• 商君列传》那样人物单一,个性不鲜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冲突不强烈,也没有过多的人物与环境的描写,心理描写更是少之又少。而我们知道:人物,情节和环境三要素构成完整的小说世界,这是小说样式的基本特点。小说能够充分表现出丰富多彩的旨趣、情况、人物性格、生活状况乃至整个世界的广大背景。因为它涉及到了方方面面,就像这部历史小说,它包括了商鞅的身世家族的兴衰,商鞅的相貌,以及他的学识,他的气度,他的为人,他的生活与爱情,这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商鞅,透过小说,我们可以更了解他,更懂他。与《史记》不同,《黑色裂变》是在书的两百多页,在商鞅初入秦地时才对商鞅的姓氏,籍贯作了说明,表明小说更具复杂性、更有连贯性,尤其长篇小说,往往头绪纷繁,线索众多,错综复杂,小说中的作家能对丰富而统一的人物作多方面的细致描写,而且小说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也许,大多数人读了《史记•商君列传》后仅知商鞅实行了变法,很残暴,读了《大秦帝国》后,你会发现一个人他的内心是很复杂的,他的所作所为与当时的社会环境是密不可分的,而且,他的角色也是多方面的,有政治上的,生活上的,还有情感上的。这时我质疑:历史的真实真的比小说的真实更可靠吗?从前总是以为历史当然比小说更真实了,小说是作者依据自己的想象和经验而进行的创作,它是虚构的,当然没有历史真实。其实,这未必如此。

《史记》中没有对于商鞅的外貌的描述,而小说却描写得很是生动形象:

他身材修长,一领长长的白布袍几乎要盖住那双轻软的白布鞋,连头发也是用白色丝带扎束,一支白玉簪横插在发束中。他虽很年青,但却有一双锐利深邃的眼睛,脸庞棱角分明,与中原人常见的浑圆脸庞大是不同,沉稳的举止中透出一种冷峻高贵,与丞相府效力的身份相去甚远。

这时的卫鞅,已经是黑瘦高挑胡须连鬓破衣烂衫。

《史记》中对商鞅的外貌为什么没有涉及呢?很大的原因就是商鞅没有留下画像,就算后来留下了,在当时恐怕也难以辨认了吧。然而小说却可以大胆地虚构,但又不是任意地虚构。对于商鞅的衣着,发带,玉簪,鞋的颜色都用白色,我想作者是为了体现商鞅的气度非凡,如同仙风道骨般的气质吧。而且商鞅的外貌在小说中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实现实生活中也会因为种种变化而有所不同。这样,他仿佛就活在我们中间一样。所以,我认为文学的小说,相比历史来讲更精彩,更迷人,更耐人寻味。它是可以更改的一段事,或者一个艺术。每一个人都应该:欣赏艺术,了解历史。品味艺术,分析历史。

在商鞅离开魏国的时期,《史记》仅寥寥数语:“公叔痤死后,公孙鞅听说秦孝公下令全国访求有才能的人,打算重整请木工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就向西进入秦国。”但在《大秦帝国》中,却向我们展示了商鞅在面对公叔痤死后,自己面对人生选择的时候的内心活动,以及当时与各种人物的相遇和当时的各国情势的影响,才最终决定了一个人的人生去向与抱负所在的。

试想,商鞅也是二十多岁的青年,对于去秦还是不去,应该是有点举棋不定的,然《史记》记载得相当平淡,但小说却将这种心理上的迷茫描写了出来。如卫鞅沉吟道的“沉吟”二字,表明对于去秦的怀疑,但听得老人一席话后,怦然心动。这种决定是由一个过程的。

商鞅离开魏国还涉及到庞涓此人对于商鞅的信任程度,一个在《史记》中看似简单的去秦行动,却隐含了如此多的内心抉择以及人物事件。可见,《大秦帝国》虽作为历史小说,但它最大限度地接近了历史真实,它没有原封不动地照搬史料,而是鲜活丰厚地展现了历史精神,展现了人物命运。而史书所记载的历史,其本真事迹与人物轨迹也都是相对分散的,甚或是扭曲或模糊的。史料所记载的人物言行与人物关系,也多是相对简单。

商鞅之死,在《史记》中,商鞅先是逃亡,然后被逼无奈,在攻打郑国时,被杀之于渑池,然后才被车裂的。也许,小说在写商鞅之死的时候,说其一心一意往死路走,而且走得很义无反顾,这大概与小说所要表现的商鞅相关,是小说前后的情节一致的需要。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以真实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础上,为了增加艺术感染力,强化人物个性,独出心裁地设计了商鞅和白雪的绝世恋情,使商鞅的人物个性和内心世界更加丰满、更加立体化。绝代佳人白雪对生命之美的追求和一代法家、旷世奇才商鞅达到高度的一致。在白雪的眼里,商鞅是天生的铁腕政治家,他的灵魂、意志、智慧、秉性,都是为建立法制社会而生的,他的精神追求和高贵品德都是白雪为之崇拜和爱恋的。因而白雪也是心甘情愿、义无反顾地为和商鞅谱写这种至高无尚的爱情奇迹而燃烧自己。最终,商鞅的魂魄化作漫天白雪,法在人亡、慷慨悲壮、浩气长存,精神不灭,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从这两部作品的对比分析中,可见小说的特性及想象与虚构的魅力。小说更活灵活现地展示了一个人物形象,通过读历史小说,商鞅的形象更深深的印在我们的脑海中,他不是死气沉沉的,他有血有肉,而且更加真实,我们可以更全面的去了解他,认识他。(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四川;成都;610000)

参考文献:

[1] 孙皓晖:《大秦帝国•黑色裂变》,河南文艺出版社,2008年版

[2] [战国]商鞅:《商君书》,章诗同注,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第5篇

世界上有柯南这个人,他的名字为阿瑟·柯南·道尔。

阿瑟·柯南·道尔简介:

阿瑟·柯南·道尔:生于苏格兰爱丁堡,因成功塑造侦探人物夏洛克·福尔摩斯而成为侦探小说历史上重要的作家之一,堪称侦探悬疑小说的鼻祖。作品涉及科幻、悬疑、 历史小说、爱情小说、戏剧、诗歌等,代表作有《福尔摩斯探案集》、《血字的研究》、《四签名》、《巴斯克维尔的猎犬》等。

柯南·道尔对侦探小说的贡献巨大,其小说的故事结构、推理手法及奇巧的构思为侦探小说树立了范本。他为当之无愧的文学大师,将侦探小说推向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福尔摩斯探案全集》开辟了侦探小说的历史黄金时代,为历史上最受读者推崇的侦探小说之一。

(来源:文章屋网 )

第6篇

首批推出的五本新书分别为:国历图书总监绿茶主编的《私信@他们》,邀请二十多位文化名人,写给心目中远去的大师们的私信。跨越时空的思想交流,情真意切;王恩山主编的《散落的历史》,从海量的信息中,梳理出这些历史故事的耐人寻味之处,引发我们通过这些细节,描画历史人物的鲜明个性、探寻历史事件的真实侧面;《文史参考》编辑上林的《电影狙击历史》,借经典史诗电影所展现的真实历史故事,深入电影背后的历史解读,让电影和史实在文本间形成光影的交错;学者谢志浩的《那些有伤的读书人》,对中国百年学术史上的几代学人做了深入的观察和剖析,描绘出一幅传承脉络清晰的中国学术地图;150多年过去了,关于圆明园保存和重建,依然争议不断,《争议圆明园》,带我们面对争议,全景展示这个园子300年的前世今生。

揭幕仪式后,与会嘉宾参与了两场“国历沙龙”:首场主题为“历史写作如何提高影响力”,著名学者马勇、丁东、十年砍柴等嘉宾交流了彼此的历史写作心得和对未来历史写作的期望,并就如何提高历史写作对当下的影响力方面发表了各自的高见。第二场沙龙主题为“数字阅读与传统出版的出路”,学者谢玺璋、媒体人孙月沐和编剧史航等嘉宾参与讨论,就当下数字潮流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展开了深入讨论。

(杨萌)

通过汽车百年发展史看人类社会进程金城社出版《汽车百年》

本刊讯汽车的发明是人类历史发展的重大成就,是人类工业文明的一个标志。在汽车发明一百年之后,著名纪录片导演周兵携手故宫团队首次以汽车发展历史为脉络用摄像机带我们走进汽车工业的百年发展史。此纪录片同步书籍《汽车百年》由金城出版社于7月出版发行。本书是一部厚重的人类社会进化史诗,也是汽车引领人类进入变革时代的全方位纪录。

《汽车百年》图书收入了纪录片最真实、最有价值的镜头,囊括了大量珍贵素材,包括所有名车、老爷车甚至是概念车的图片,极大地增强了该书的审美和历史价值。全书的脉络追寻着汽车的发展足迹,由汽车的诞生、成长到全盛时代,展示了由技术驱动带来的巨大社会变革。详细讲述了多个著名汽车品牌的诞生故事,并由内而外解读了这些品牌所特有的文化内涵。此外,该书着墨于公路的建设发展史,刻画了城市在汽车时代的变迁。

(李晓靖)

《纽约时报》畅销书《听见颜色的女孩》中文版上市

本刊讯2012年8月,经接力出版社引进,在美国获16项大奖、一出版就登上台湾诚品儿童馆销售冠军的《纽约时报》畅销书——《听见颜色的女孩》在内地出版了。作为美国著名畅销书作家莎朗·德蕾珀的最新作品,自出版以来,美国著名媒体纷纷对其给予了高度评价,感动了美国无数读者,该书讲述了“一个激昂而坦诚、令人无法抗拒的故事”。

本书故事主人公11岁的美乐笛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她是整个学校最聪明的学生——但没有人知道这一点。老师、医生都认为她没有学习能力,这令小女孩绝望得几乎失控。就在她绝望到近乎失控的时候,她发现了可以让自己发出声音的方法。但一切都在意料之外,美乐笛即将面对的是更大的挑战……如果没有养育特殊儿童的经历,莎朗·德蕾珀不会将美乐笛的故事写得如此人木三分。而今,随着该书的出版,莎朗’德蕾珀也将应美国大使馆邀请来中国演讲。作为对“所有正在努力挣扎的、家有残障儿童的父母、对所有不被理解的孩子、对所有曾真心帮助过他们的人的礼赞”,希望所有读过本书的人都能从中读到力量、韧性!

(盖云飞)

智谋百科全书:《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走红

本刊讯近日,一本名为(《战国纵横:鬼谷子的局》的畅销书攀升至各大图书排行榜,该书以小说的形式,讲述谋略家、兵法家、纵横家、阴阳家、道家共同的祖师爷——鬼谷子布局天下的辉煌传奇。

第7篇

曾在全国热播的电视连续剧《魂断秦淮》及其同名小说,被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青春》杂志社原副编审陆拂明指为剽窃之作。7日,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这桩著作权纠纷案。

由著名影星陈道明、方舒、郭东临等主演的电视剧《魂断秦淮》,开播以来引起强烈反响,该片编剧邵玉清随后根据剧本又推出了同名长篇历史小说。但陆拂明却认为这两部作品剽窃了他提供给邵玉清及其所在单位——江苏省总工会电视剧制作中心的3万多字的《秦淮八艳》剧本提纲,以及他的小说《兰舟恋——秦淮八艳。柳如是》,遂提起诉讼,要求邵玉清和江苏省总工会电视剧制作中心立即停止侵害,消除影响,赔礼道歉,并赔偿经济损失10万元。

陆拂明研究秦淮文化20多年,著有长篇小说《兰舟恋——秦淮八艳。柳如是》《横波夫人——秦淮八艳。顾眉》等,在南京颇有文名。陆佛明说,1998年初,邵玉清邀请他合作创作电视剧《秦淮八艳》,他提供了88页3万多字的剧本提纲,此后邵玉清就一直没与他联系合作事宜。

2002年底,陆拂明看到电视台播放的《魂断秦淮》后,认为其中许多内容来自他的创作。随后,他又发现根据同名电视剧本改编的、署名为“邵玉清”的长篇历史小说《魂断秦淮》,与他的《秦淮八艳》剧本提纲及小说《兰舟恋——秦淮八艳。柳如是》,在基本情节、人物形象、精彩细节、故事走向以及人名、地名甚至部分字句有多处雷同。陆拂明认为自己的著作权受到了侵害,于是将邵玉清和江苏省总工会电视剧制作中心推上了法庭。

在庭审中,陆拂明向法庭出示了小说《魂断秦淮》与其作品雷同处的对照表,并指出其中有些细节为其独创。他将清初陈其年《妇人集》中50名士兵执50盏灯迎娶寇白门的场景,夸张为五千红灯迎白门;并借用《板桥杂记》中大收藏家项子京为负心火烧沉香床的情节虚构了马湘兰火烧沉香床的故事。这些情节此前从未有人写过,而电视剧及小说《魂断秦淮》却基本沿用了这些情节。

对此,辩方律师指出,邵玉清的创作搜集调查了大量的历史资料与相关文学作品,并征求了许多专家的意见,剽窃之说站不住脚。创作大型历史电视剧,自然会借鉴大量史料和有关名著,但借鉴和剽窃是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

目前,此案仍在进一步审理中。

第8篇

文章标题:在小说新闻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

在这春意盎然、百花盛开的季节,**教授以唐代大文学家**生平著作的历史小说《**》出版了,在此,我谨代表**集团公司董事长**先生表示热烈的祝贺!

**作为射洪人民的骄傲,以一曲绝唱《登州台歌》而流传千古,至今历历在目: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历史小说《**》从阅读趣味、文化品位且关注现代人思维方式的角度完整地勾画了《**》一生的足迹,用热血、用生命谱写了**的历史壮歌。

自古诗酒同乡。四川**曲酒股份有限公司座落在风景秀丽、气候温和的射洪县柳树镇。公司前身为李氏太安作坊。1952年,改组为国营企业。1979年,企业职工45人,资产总值54.24万元,年产白酒588吨,营业收入72万元,亏损6亏损万元。自改革开放以来,**藉着厚重悠远的酒文化,抓住机遇,锐意改革,走出了一条抓改革、促发展的“**之路”。1988年,**曲酒跻身中国17大名酒、四川“六朵金花”之列。1994年,**列为僵百户现代企业制度试点企业。1996年5月,**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1997年,**列为全省37户扩张型企业。

2000年末,公司资产总值达20亿元,形成以酒业为主导,兼营饲料、包装、制药、运输、商业、酒店、农产品开发等跨地区、跨行业,融科、工、贸为一体的国家大型一档企业。

各位领导、各位朋友,从冰清玉洁的长江之源沱沱河,到明澈秀丽的蜀中涪江,从盛唐时期的射洪春酒,到今日的中国名酒**曲酒,源远流长的中国历史文化长河,将酒文化的灿烂篇章,留在川中广袤的肥沃土地上,淳美的酒香塑造出唐代诗人**那博大的胸怀,也孕育出诗圣杜甫“射洪春酒寒仍绿”的佳句。**,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与传统的诗书画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把**做强做大”,是我们不懈奋斗的目标;继承和发扬光大中华传统文化,是我们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服务社会、繁荣地方经济是所有**人的共同愿望。面对新的一年,**公司将继续紧紧围绕公司“十五”发展规划和2003年生产经营目标,团结一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爱岗敬业,奋力开拓,以更加饱满的热情,以更加昂扬的斗志,以“只争朝夕”的精神,一心一意干好**事业,为实现2003年目标任务而努力奋斗!

最后,我再次感谢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对**一贯的关心和支持,衷心地祝愿各位领导、各位朋友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谢谢大家!

《在小说新闻会上的讲话》来源于,欢迎阅读在小说新闻会上的讲话。

第9篇

一、当下历史题材创作的成绩与问题

1.满足了广大接受者的审美需求与乌托邦想象。随着商品大潮的涌动,我们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也呈现日益“物化”的趋势。人欲横流、拜金主义、利益原则越来越影响到人们日常生活的价值观念。但是人毕竟不是动物,人需要精神生活,需要想象与幻想,需要心灵的安顿与超越,乌托邦冲动永远是挥之不去的精神潜能。因此回到古代,借助于再现古人的精神风貌与生存智慧,可以弥补当下精神世界的贫乏,可以寄托现实中日益远去的人文关怀与意义诉求。于是古代的“圣主明君”、“贤臣良将”们就应运而“复生”了。古人的精神追求与价值取向与现代社会当然有诸多圆凿方枘,格格不入之处,但在当前精神萎靡、价值失范、人们无所适从的情况下,却恰好能够“乘虚而入”,为人们提供想象的空间,使心灵获得“暂住”之所。与古人相比,我们的生活方式的确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毋庸置疑的是,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东西依然很多――这正是古代文化得以延续的现实基础,也是人们可以借助历史题材作品寄托精神的现实基础。例如“清官”,这原本是古代百姓千百年中在想象中自我安慰、维持心理平衡的文化符号,也是统治者积极参与建构的意识形态话语。但是在今天的历史剧中这个文化符号依然占据很大份额,依然满足着人们的当下精神需求。从“历史理性”的角度看,这些现象也许是应该遭到否定的,但是从现实的审美角度来看,它们的确具有存在的合法性,也还有其积极价值。

2.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尽管存在着价值观念上的错位现象,但就其主流而言,历史题材的作品还是起到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作用,并且可以增强民族认同意识。改革开放以来的20余年间无疑是西方文化大举进入中国文化领域的时期,从哲学、社会科学等理论层面到日常生活的文化消费层面,西方文化几乎无所不在。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的民族认同意识与文化认同意识都受到严重挑战,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就更是如此。历史题材作品,从总体上来说是以历史上的优秀人物和对中国历史发生过重大影响的事件为描写对象的,这可以使那些对自己的历史所知甚少的人了解中国古代曾经有过的辉煌,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也可以增强人们振兴中华民族的自信心。能够唤起人们自觉的民族认同意识正是这类作品得以兴旺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其存在之合法性的主要依据之一。

3.为我们解决现实问题提供借鉴。近年来那些优秀的历史题材作品实际上都包含着深切的现实关怀,也包含清醒的历史反思意识,有的还相当深刻。历史具有延续性,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事情常常会以另外一种形式再现。透过历史题材的作品,人们会对现实有更深入的认识。这不是所谓“借古喻今”,而是提供前车之鉴。

当然,当前历史题材作品创作中存在的问题也是十分严重的,最为批评者所指责主要有下列几项:一是知识性错误,也就是人们所说的“硬伤”。二是价值观问题;三是将复杂的历史事件简单化。其他问题还很多,诸如爱情情节的泛滥、过于追求传奇性,甚至有的带有宿命论倾向等等。总之当下历史题材创作具有不容置疑的积极意义,为广大接受者所喜闻乐见,但是也的确存在着许多严重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二、从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看历史题材小说创作的史学边界问题

所谓“边界”是指文学叙事与历史叙事之间差距的限度。这个问题一直是学界讨论的焦点,也是历史题材创作面临的最大问题之一。在当代中国文学史上,二月河的“落霞三部曲”无疑是较成功的历史小说,但小说的文学叙事与其主要依据的清史书的历史叙事之间的差异在哪里?差异是如何产生的?很值得我们去分析和思考,通过比较和研究至少可以为我们把握这个“边界”问题提供有益的参照。

首先是历史与艺术的关系问题。历史与艺术的区别主要在于,历史是历史学家根据有限的知识和史料进行的理性判断和认识;而艺术则是艺术家根据有限的知识和史料进行的形象创造,并由此勾画出艺术家自己心目中的图像。两者都是从“知识”和“史料”出发,依据不同的手段和思维方式达到了再现历史的目的。历史与艺术的这一不同特征决定了历史著作与文学作品之间相辅相成,互相依托的关系,同时也决定了文学作品是与历史属于不同的体系,有各自相对独立性的特点。可以说小说不可能是历史,所以两者间是有距离的,而且无可回避,既使是作家严格按照史实来进行写作,也只能是其在“接近”历史状态下对历史的自我重构。因为历史是不可能“复制”的,所谓“历史的真实”也只是小说家在一定的历史史实基础上的文学操作,它永远也摆脱不了作家主观意识的规范和制约。而且小说之所以是小说而不是科学报告或历史著作,也就在于作家可以运用历史提供的有限知识和资料,进行艺术形象和社会生活的重构和创造,以使作品达到“艺术的真实”。但小说毕竟是历史的艺术,所以小说也必须是历史的再现。

其次是文本价值、功能的差异。史书的价值在于对历史的客观记录,是历史价值,其主要功能在于告诉现在或将来的人们世界曾经发生了什么,它的要求是准确而客观,记录的形式无关重要;而文学作品的价值则是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吸取历史的营养,体现现代的生活价值、艺术价值,如何与现实沟通,如何表现当代意识,是历史小说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问题,也是其文本的主要功能。二月河对历史与现实关系的处理是从他的历史观念入手的。在他看来“一个朝代的兴衰与它的‘气数’有关”(注:《卧龙论坛》,1993年第4期。)。他的这个多少有点“唯心”成份的思想,实际上也包含了辩证法的物极必反,盛极必衰的观点。所以,他的创作更多的是关注历史的深层内涵,以及人作为一个生命实体的存在与意义,更注重从历史的深处揭示出其文化的内涵。他在尽可能尊重历史真实的同时,更希望借历史以回答今天的事,给人以历史的借鉴。他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如果各个阶层看了(“帝王系列”)都有一些自己的感受,那对社会就是一种贡献,我的用心是善良的。”(注:《卧龙论坛》,1993年第4期。)二月河历史小说的这种“镜子”说,是他在作品中真实再现历史的基础上,广泛研究了大众阅读心理之后得出的结论。它既与现实有密切的联系,由于有历史真实的规范和制约,又使这种联系之间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从而产生出艺术美感。

从以上简单的对比中不难看出,无论是在史实与艺术层面上还是在基本价值功能层面上,“落霞三部曲”的文学叙事与史书的历史叙事之间的差异都是很大的。这对我们今天的历史题材小说创作具有哪些启示意义呢?

一是历史题材创作在价值观念上应该立足于当下文化历史语境而不应该恪守历史叙事的原有立场。“落霞三部曲”与清史书的产生时代不同,文化历史语境不同,故而所包含的价值观念也迥然不同。这里固然有现实条件的制约作用,但同时也是作者自觉选择的结果。我们今天的历史题材创作与批评也首先要解决价值立场问题:是“以古释古”,还是“以今释古”?必须做出选择。马克思在给拉萨尔的那篇讨论历史剧的著名的信中曾告诫拉萨尔说,如果在剧本中能够让农民和城市知识分子的代表“构成十分重要的积极背景”,那么“你就能够在更高的程度上用最朴素的形式把最现代的思想表现出来”。这就意味着,历史剧的题材是历史的,但思想或价值观念却必须是现代的。

二是对于所谓“知识性”错误应该有清楚界定。当前关于历史剧的讨论中,举凡来自历史学界的声音基本上都是否定性的,而最不能令历史学家们容忍的就是“硬伤”,即知识性错误。如果我们将“落霞三部曲”视为成功的经验,则所谓“硬伤”也就需要重新审视。毫无疑问,有些明显的基本知识的错误是不能容忍的,例如康熙的皇十三子胤祥是在妈妈肚子里怀了十六个月才出世的。而至于说到人物与事件的重新安排与组合、让古人说一些后代甚至现代才有的词语、增添一些于史无征的情节与人物乃至对早已有“定论”的人物与事件的重新解释,等等,在我看来均属于文学叙事的权利,完全是可以由作家自己做主的。

第10篇

他生于杭州,长于杭州,15岁便就读于浙江大学机械系,19岁毕业,是早慧的少年。而后一直生活在这座有着许多美丽传说和优美风光的城市。他沉迷于历史的研究十余年。2007年,他在天涯上连载的李斯的故事出版成书,在当年中国书业年度评选中,该书被读者评为“年度最受欢迎的人文社科书”,同时也是天涯网“煮酒论史”两年来最受欢迎的历史小说。他也因此被称为“新派写史掌门人” 。

我问他,杭州这座城市吸引你的理由是什么。短短的回答,却让我窥见了这位寡言的作者内心的细腻与浪漫――“其实只需要一个理由,想想这是坡曾经呆过的地方,就会觉得特别温暖。”

看书,打球,下围棋,看美剧,写作。这些简短的动词,足以描述曹N日常的生活。他现在最喜欢看的美剧是《生活大爆炸》,因为此剧还“顺带再复习了一遍量子物理史话”。

剧集里主角之一的sheldon有一句话,深得曹N的心:“人生除了吃饭呼吸,其余所有事项,都并非必须的选项。”曹N说,“所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还是尽量简单一些,很多时候,并非我们在忙事情,而是事情在忙我们,归根结底,又能有多大的意义呢?”

曹N很惜言,可是却常常在一些事实的描述之后有精辟的总结。一语中的。这种偶然有感而发的感想也常常在他的小说中读到。这也是他小说的魅力之一。

对话 书香两岸 曹N

书香:当年为什么在天涯上写“流血的仕途”,开始自己的历史小说写作?

当时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想就李斯的经历写一个小故事而已。当我将前几部分连载于天涯网站时,网友们的热情远远超乎我的预期,从而让我平添了膨胀的野心和虚妄的勇气,于是越写越庞大,越写越不可收拾,后来,居然就成了一部大长篇。

书香:历史小说非常受读者的欢迎,但是这类小说会涉及到真实性的问题。您觉得自己的小说是怎样的一类历史小说,读者在读这类小说的时候该抱着怎样的态度?

司马光曾云:“实录正史未必皆可据,野史小说未必皆无凭。”先讲所谓的正史,一是很多已经被篡改,未必能够尽信;二则许多史书遭兵火人祸,许多内容已经残缺,因此留下了大量空白。我在写作之时,以正史记载为基准(倘有明显篡改之处,则加以考证辩诬),正史不到之处,则辅以合理的想象和揣摩,接续空白,贯串前后,力图呈现给读者的是一个丰满而完整的故事。

书香:之前您写李斯,读完后,读者对这个历史人物有了不一样的看法(不像以往觉得他就是一个负面的形象)。然后是刘秀,读了也让人很感动。对这些历史人物的刻画有没有所谓的基调?

写历史的作者,很容易有两种极端的冲动,一是将古人神化,二是将古人妖魔化。而在我眼中,无论李斯还是刘秀,都只是一个普通人而已,他们曾和今天的我们一样,也会体验到压力、愤怒、绝望,也会感受愉悦、幸福、狂喜。而我写作的目标,便是临摹他们的思绪,重温他们的心迹,让读者“以心证史”,仿佛亲历,而不是只站在遥远的地方冷眼旁观。

书香:你的两本书,一本写的是大臣,一本是皇帝,都是一些在历史上比较成功的人的历史,是否有兴趣写小人物的历史?

应该说,历史更偏爱大人物,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在历史面前,并非人人平等。所谓的小人物,很难在历史上留下痕迹,即便有,也只是一鳞半爪而已。因此,原料不足,实在是很难做出一餐。

书香:您说上一本书《流血的仕途》和这本书《嗜血的皇冠》是有一脉相承的关系。追求所谓成功的道路上,一定和流“血”分不开关系吗?

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里写过,他在二十四史的字缝里,只读出来两个字――吃人!在这里,先生更多的是比喻。我说流血、嗜血,不是比喻,而是实录――有明的血,有暗的血。东方不败说,“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江湖水最深的地方,那就是古代政治。中国历史,又大部分都是政治史,因此,血腥在所难免。

譬如李斯,他好好地在老家上蔡做一个小公务员,日子过得很是滋润逍遥,然而他要跑到秦国去,最终作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丞相,结果呢,被腰斩弃市,三族诛灭。再譬如刘秀,光武皇帝,多么风光,然而,在通往皇权之路上,他却家破人亡,受尽屈辱,长兄被人杀害,他也只能违心地说,杀得好,杀得好。如果再给他们一次机会,李斯会离开上蔡吗?刘秀会追求皇冠吗?没人知道。

古人已往,没得选择了。今人却都还在路上,他们可以选择。上帝是公平的,你欲得到,必令你失去。我写李斯,写刘秀,也就是想带给人一个思考,生命中究竟哪些是应该珍惜的,哪些是可以抛弃的。身边有些朋友,终日忙碌,忙得都忘了自己,我觉得颇为惋惜,何必呢!生也有涯,而欲望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

书香:在写历史人物的时候,因为历史资料有限,所以给了写作者很大的创作空间。在赋予那些历史人物、历史场景以细节的时候,会不会觉得自己正在创造一个世界,很有成就感?

上帝创造世界的时候,他并未亲力亲为,而只是给出了一套法则,然后世界自动生成。小说创作也是如此,有自己的法则在内――人物性格、逻辑必然等等,当你根据这些法则衍生出一个眩目的世界出来,确实相当有成就感。

书香:为什么特别喜欢书写历史?有人说,从历史中寻找寄托意味着对于现实有一些不满,您对此说法怎么看?

历史带给人的改变,我个人的感受,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积极的一面,在于可以开阔心胸,达观豁然。当你浸在历史之中,你会有一种莫名的力量感,在时间上,你拥有的是五千年,在空间上,你拥有的是全天下。这时你再回到生活中来,你的标尺就不一样了,你的视野也不一样了,即便不能如孟子那样养就一股浩然之气,至少也会宽容许多世事,看淡诸般得失。

消极的一面,则是容易沦于虚无,觉出一切之无意义。历史是曾经的生活,生活是即将的历史。无论是怎样的盖世豪杰,帝王将相,最终的结局都是化为乌有,无论是怎样的惊天伟业,辉煌巨构,也都只如浮云而过。在时间的长河,人无非是一叶小舟,漂流到了生命的尽头,而时间却并不停留,它仍将无情地继续奔流。

书香:在写作这本书的期间,您好像很挣扎,删改的部分很大,“恨不能穿越是看,看看这本书到底应是何等模样”,是什么让您有这么大的挣扎?

写作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焦虑。当你下笔的时候,时常会觉得其实自己完全可以写得更好,于是不甘心,希望可以不断向理想的目标逼近。就说刘秀,我想表现出来的,就是刘秀在宿命中努力的悲壮和凄凉,这无疑是一个很难的目标。所以,挣扎是正常的,也是必然的。换而言之,这种挣扎,也是宿命的一种。

书香:您在写作的过程中,会把稿子贴出来,之后又把修改的稿子重新贴出,您喜欢这种即时写作,然后与读者分享的感觉?

鲁迅先生在呐喊序言中有一句话特别好,说那时新青年的一拨人的寂寞,是不单没有人来喝彩,就连骂他们的人也没有。在网上连载,读者其实就相当于旅伴,有他们的支持和鼓励,会更有勇气向终点迈去。

书香:对出版社来说,他们最希望的状态是作者每半年就能有一部作品出来,这样有利于宣传而且可以一直保持作者的热度。而您是“慢”写,新书的写作用了三年的时间。您会担心由于“慢写”导致自己的热度消减影响到书的销售吗?

作为一个作者,作品始终是第一位。米兰・昆德拉说过,慢,是一种失传已久的艺术。最近的一个例子,卡梅隆能花十年时间拍一部《阿凡达》。可见,只要能做出好东西,慢并不可怕。和古人动辄用数十年精力写一部书相比,我无疑称得上猴急的了,这是很需要惭愧的。

第11篇

历史课是我最喜欢的科目之一,今天我来说一说上历史课时的我。

上历史课时,班上的同学都会感觉昏昏沉沉,除了我和几位同学,而我呢则是越上越精神。原因应该是我看了一些史书的关系吧,我在读《儒林外史》时,也有感觉过昏昏沉沉,不过后来越看就越入迷了。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的历史小说。历史课使我对历史有更多的理解。尤其是中国历史,中国的历史包含很多朝代,中国历史是全球最悠久的历史。

我最喜欢的是唐代,宋代的历史,至于原因嘛。我想应该是我也喜欢文学的关系,正所谓唐宋的家,所以就特别喜欢这两个朝代。

我上历史课时感觉时间过得很快,让我想多上几节历史。总而言之,上历史课时的我就好像进入入神状态。

第12篇

1、庆余年目前一共6本书。

2、《庆余年》是首发于起点中文网的一部架空历史小说,作者是猫腻,小说讲述了叫范闲的年轻人的成长路程,庆国几十年起伏的画卷慢慢地呈现出来。 几十年的历程里,我们看到的是三代风云人物的起起落落、轮转更替。两条线索,范闲的成长、叶轻眉的一生贯穿着整个小说,一明一暗,把几十年的庆国风雨尽揽其中。

3、2017年7月12日,《2017猫片 胡润原创文学IP价值榜》,《庆余年》位列76位。《庆余年》同名影视剧由张若昀、李沁、陈道明、吴刚等主演,2019年11月26日起在腾讯视频、爱奇艺开播。

(来源:文章屋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