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5:0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高性能计算机,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从今年7月开始,惠普开展了为期半年、涉及全国20个油田的高性能计算机应用巡展,石油行业用户对由刀片和集群构建的高性能计算机非常热衷,对这种高性能计算机所表现出的高性能、低能耗、易管理、易扩展等特性赞赏有加。
无独有偶,随着最新一期的全球最快计算机排行榜(TOP500)于11月30日出炉,专家关于刀片+集群快速增长的预言成真。在TOP500中,采用刀片和集群架构的高性能计算机数量大幅增加,成为TOP500中增长最好的一种类型。惠普入围TOP500的系统中,95%是采用刀片服务器。
刀片保证投资回报
早在两年前,就有专家预言:未来的2~3年内,刀片式服务器将以其高服务器密度、敏捷式部署维护、全方位监控管理融合、高可扩展性与可用性,全面取代传统基于机架式服务器的集群系统,基于刀片式服务器的集群系统将得到大量应用。
事实表明,基于刀片服务器的集群系统的潜力正在逐渐释放。2006年的中国TOP100排行榜显示,超过70%的系统采用了集群体系结构,而值得关注的是,其中有26套是刀片服务器集群系统,惠普和IBM分别占有13套和11套。在这26套系统中,有17套用于石油勘探,6套用于网络游戏。
中国惠普有限公司副总裁,商用产品事业部总经理杨诺础认为:过去,用户大量采用基于PC服务器的集群系统,并在过去3~5年成为一个主流发展方向。不过在最近两三年,基于刀片服务器的集群系统开始大范围推广应用。在中国,石油行业是采用刀片服务器最多的一个行业。
在分析形成这一趋势的原因时,江汉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计算机中心的总工程师罗忠辉认为,刀片服务器作为一种高可用高密度的低成本服务器平台,在高密度、易扩展和低成本方面都更适合地震资料处理等石油行业的关键应用需求;同时,刀片式服务器集群节点密度高于传统的1U机柜,占地面积更少,可以在有限的空间整合巨大的运算能力,即使在未来增加更多的节点,也不需要考虑机房空间问题;在通风、耗电等方面,比1U机柜更适合地球物理的应用;在密集型的高性能计算中,刀片式服务器在布线和相互连接方面比传统的机架式服务器又有很大的改进。
而杨诺础认为,石油行业在IT应用上与大部分行业不一样的地方是更重视投资回报,IT应用与企业的回报率直接挂钩,勘探的一个误差会导致几十万美元的成本增加。采用刀片构建集群系统,可以降低风险成本,IT投资回报率比较明显。
两大典型应用
在中国,高性能计算机应用已经有十多年的历史,用户在选择适合自己的系统上更显理性。相比用机架式服务器构建HPC,用刀片构建HPC具有更多优势:它可以节省机柜空间,系统密度高;节省电力,刀片系统的能耗明显比机架系统低;容易部署和管理,刀片采用模块化架构,需要就可以插入,没有太多的线缆,都在机架内完成;集成了网络设施,可以配置10G光纤通道与Infiniband等。
在中国石油行业,两大基于刀片的集群系统广受好评。第一个集群系统是部署在大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的刀片服务器集群地震资料处理系统。该系统采用惠普开发出的刀片服务器架构,集成了692台惠普第三代服务器产品――HP BL20PG3、HP DL380G3和HP DL580G3三种服务器,选用了1432个Intel 至强CPU,其峰值浮点计算能力超过 9.8万亿次,位居中国刀片服务器集群系统榜首,是国内处理规模最大的地震资料处理系统。该处理系统用于大庆探区地震资料的高分辨目标处理和叠前偏移处理,使大庆油田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具备了二维地震资料目标处理2万公里、三维叠前偏移处理1万平方公里的年处理能力。
刀片服务器集群系统采用惠普的刀片服务器架构。整个系统由常规计算节点、偏移计算节点、管理节点、I/O节点、核心交换网络和管理网络组成,并安装了Redhat Linux AS 3.5版本操作系统、CMU和SIM集群管理及监控等系统软件,利用惠普公司开发的iLO高级管理技术,实现服务器集群的远程管理。常规计算节点采用200多台HP ProLiant BL20pG3刀片服务器,千兆网络端口直联,安装在6个机柜中。HP ProLiant BL20pG3采用2个Intel 至强3.4 GHz DP处理器。而偏移计算节点则采用400多台HP ProLiant BL20pG3。
另一个典型系统部署在中国地球物理界最大的专业服务公司――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究院大港分院。大港分院采用了HP高性能计算集群系统,以HP刀片式服务器作为计算节点,实现二维常规处理12000公里、三维常规处理6000平方公里、迭前偏移处理3000平方千米的年处理能力,使大港分院地震资料处理能力和处理水平大幅度提升。
大港分院选用了由HP提供的包括硬件和软件在内的整套高性能计算方案,包括119个HP ProLiant BL20P节点、14个基于Intel至强处理器ProLiant DL380G2作为I/O节点,以集群技术组成超级并行计算机作为地震资料处理的主机系统,共131个节点,262个处理器,整体计算能力实现浮点计算达1.4万亿次/秒。
在整套系统中,硬件系统包括:I/O节点采用主频为3.06Hhz的HP ProLiant DL380G2 2U机架式服务器,计算节点采用主频为2.8Hhz的HP ProLiant BL20pG2刀片式服务器,监控分发节点采用HP ProLiant DL380G2 2U机架式服务器,物理节点采用HP ProLiant DL360 1U机架式服务器,互连网络系统采用HP ProCurve Switch 高性能网络交换机,每套PC-Cluster计算机系统由两个网络系统组成,一个为高性能的千兆以太网传输数据信息,一个为10/100快速以太网传输管理控制信息;存储系统采用HP Smart Array机群阵列盘柜。
管理和服务最被看重
那么,用户选择刀片的标准是什么?江汉油田勘探开发研究院计算中心总工程师罗中辉指出,用户最看重的是管理和服务。大港分院副总工程师兼计算机服务中心主任张武斌也认为,以刀片服务器为节点的高性能集群系统试运行以来,最大的感觉之一就是系统管理方便了。HP提供的集群系统管理软件Cluster Management Utility管理功能全面,还具有远程管理特性,使用户能够在任何终端管理集群系统,查看机器的运行状况。“现在,我们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就可以管理这套系统,不必再跑到机房了,非常便捷。”
集群系统管理软件Cluster Management Utility(CMU)是一个Beowulf Cluster系统环境下的管理软件,它提供了友好的图形用户界面。比如,CMU使用了RILOE板并集成了iLO的特性,使远程文本控制台在服务器的所有状态下均可远程控制服务器电源。无论服务器处于何种状态,远程BIOS设置借助独立于CMU的WEB浏览器,远程访问图形控制台。由于CMU具有将一个节点的系统磁盘分区克隆到其他集群节点的能力,能够避免对集群中各节点进行系统安装或配置所带来的耗时、费力的工作,这一特性使大港分院能够在3天内就完成了集群系统的安装。
近日,由中科曙光牵头的“E级高性能计算机原型系统研制”项目启动会在京召开,标志着在国家“十三五”高性能计算专项课题中,唯一一项由企业牵头的E级高性能计算机项目正式进入系统研制阶段,我国高性能计算系统的整体研制能力即将踏上新的征程。
E级高性能计算机是指每秒可进行百亿亿次计算的超级计算机,被全世界公认为“超级计算机界的下一顶皇冠”,是各国竞相角逐的战略“制高点”。目前,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都提出了自己的E级超算研发计划。在我国“十三五”高性能计算专项课题中,中科曙光、国防科技大学以及江南计算技术研究所同时获批牵头E级高性能计算的原型系统研制项目,形成了中国E级高性能计算“三头并进”的局面。
十多年来,曙光一直专注并致力于高性能计算产业,让世界见证了“中国速度”。曙光公司和中科院计算所先后研制完成了从曙光1号到曙光6000共7代高性能计算机,掌握了高性能计算机HPP体系结构、高效能刀片服务器、3D-Torus网络、高性能网络交换机、大规模并行存储等一系列核心技术并逐步实现了高性能计算系统产业化,具有强大的研发实力,为中国高端计算机依靠进口的局面画上了休止符,让中国跃入高性能计算机世界强国之列。
据中科曙光公司总裁历军介绍,E级高性能计算机原型系统研制项目将紧密围绕“高性能计算”重点专项的总体目标,面向国家战略、经济与社会重大挑战性的应用需求,将E级高性能计算技术产业化,深入支撑深度学习、大数据、云计算等领域的发展应用。
科技部高技术中心高级项目主管谈儒云认为,此次项目启动将涉及计算系统、网络架构、存储架构、系统软件、冷却系统、应用支撑等多方面研究方案,不仅要在能效等关键技术上取得突破,更要面临生态环境、可靠性、应用编程、存储、多领域应用的融合等多方面挑战。E级高性能计算机的建设,代表着我国高性能计算系统整体设计质的突破和性能的综合提升。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周孝信院士表示,E级高性能计算机的研制,有望进一步提高研究人员、工程师、科学家建模与仿真等研究的水平,有助于解决电力行业的挑战性问题。
“包括E级高性能计算技术在内,所有的技术都应该为应用服务。”中科曙光历军表示,如果高性能计算机只应用于传统科研领域,无法进入大众市场,将难以推动我国其他行业快速发展。以工业标准技术为基础的曙光E级高性能计算系统,将为国家科技创新和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基础设施保障,推动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工业转型升级、信息化行业发展等。
更多曙光相关资讯,欢迎搜索微信公众号“中科曙光/sugoncn”,关注曙光公司官方微信。
关键词:高性能计算机;计算速度;高端计算
高性能计算机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发展高性能计算机,可以带动科学技术的进步,解决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进步、国防建设与国家安全等方面一系列的挑战性问题,促进我国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
1高性能计算机与大众生活息息相关
高性能计算机一般都和科学研究联系在一起,小到原子结构的分析,大到宇宙起源模拟,到处都需要高性能计算机。但是,高性能计算机的应用决不仅限于此。在和人民大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各个领域,我们都可以看到高性能计算机的身影:
1.1对新药研制的促进。
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新的药品。研制一种新药从化合物筛选到临床试验,一般需要1O到15年的时间。在化合物筛选阶段,对于数十万种化合物,用传统的实验手段,筛选出有效的化合物需要花费大量资金购买化合物,需要几年的实验时间,而且筛选的范围受到金钱和时间限制,难以得到最佳的结果。现在使用高性能计算机这个工具,以计算机模拟的手段,科学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从几十万甚至几百万种化合物中筛选出有效的药物化合物,这不仅节省了购买真实化合物的大量资金,而且大大缩短了药物研发的周期。
1.2对网络信息服务的影响。
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我们已经渐渐习惯于从网上获得信息和服务,但是同时也经常为服务响应速度的迟缓而烦恼。要面对数千万、数亿用户的访问请求,服务器必须有强大的数据吞吐和处理能力。这又是高性能计算机发挥作用的舞台。高性能服务器每秒种可以处理数千万乃至数亿次服务请求,及时提供用户所需要的信息和服务,保证服务质量。
1.3对制造业的推动。
我国是一个制造业大国,高性能计算在制造业的广泛使用,不仅可以帮助工程师在设计阶段更科学地计算材料强度,更合理地选择和使用材料,设计出更符合空气和流体动力学原理和人体工程的产品结构和外形,而且可以在仿真基础上全面规划整个制造过程,有效提高产品制造的质量和产量。高性能计算的全数字化设计制造环境在缩短产品设计周期、节能降耗、降低污染、提高产品质量方面的作用不可限量。
2国内外高端计算发展现状
2.1国内高端计算发展现状
我国高端计算机系统研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大体经历了3个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70年代中后期到80年代中期,主要以研制大型向量系统为主(以银河I为代表);第二阶段从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末,主要以研制大规模并行系统为主(以神威I为代表);第三阶段从90年代中期起,主要以研制大规模机群系统为主(以曙光机为代表)。目前,参与高端计算机研制的单位已经从科研院所发展到企业界。
进入新世纪,随着研制高端计算机系统的诸多关键技术被攻克(尤其是机群技术),我国自行研制的高端计算机系统已开始形成自己的品牌系列和一定的市场规模,其发展呈现星火燎原之势头。近两年,随着“神威”、“银河”、“曙光”、“深腾”、“天梭”等一批知名产品的出现,使我国成为继美、日之后第三个具备高端计算机系统研制能力的国家,被誉为世界未来高端计算市场的“第三股力量”。
根据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数学软件分会20__年11月份公开的20__年中国高性能计算机TOP100排行榜最新统计,我国高端计算机系统的总计算能力在19.56TF/s峰值左右。
2.2国外高端计算发展现状
21世纪,高端计算技术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技术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它对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国家安全和国防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以美国和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高端计算机系统的研制及其应用技术的开发。根据全球实用超级计算机500强最新排行榜的统计分析,目前国际上已经有242台系统的Linpack实测性能超过1万亿次/秒(20__年12月前只有131台);500强系统的总性能为813TF/(20__年12月前为528TF/s);排行榜中“最慢”系统(第500台机器)的速度为624GF/s(20__年12月前为40314GF/s);现在500强系统的主流结构是Cluster,Constellations和MPP三种结构类型。所有系统分布在世界上35个国家和地区,美、日、德、英等发达国家占了80的计算资源,其中仅美国就安装了255台,占总性能的56;并且500台系统中的91是由美国制造的,所有这些数据均表明美国在高端计算机的使用和生产方面仍然保持着绝对的领先优势。
3高端计算发展趋势
国外高端计算系统今后的开发热点是计算速度为十万亿次/秒左右的系统,中期目标是百万亿次秒,长期目标是千万亿次/秒甚至更高。未来国际高端计算的发展将呈现以下趋势:
3.1超级计算机和网格计算2种实现形态共存
高端计算应用的多样性导致了高端计算实现形态的多样性。居高端计算霸主地位的美国不断加大投入,研制面向科学研究应用的尖端超级计算机;受网络技术迅猛发展的推动,网格计算作为无缝集成的协同计算环境,又称虚拟超级计算机,会得到进一步重视。目前,美、日等国政府和研究单位在这两方向都有相应的资金投入和具体规划。未来高端计算系统一定是网格中的重要计算资源,它需要适应网格环境的计算模式、编程型、开发运行和管理系统等;网格技术也将是未获取高端计算能力的优良环境,二者将互为补充。
3.2从高性能计算走向高效能计算
随着高性能计算向高效能服务转变,超级计算机系统追求的目标也将从/高性能走向“高效能”。按美国DARP
AHPCS计划说明,Highproductivity的综合含义是指提高超级计算机系统的计算性能、可编程性、可移植性和鲁棒性,同时努力降低系统的开发、运行及维护成本。HPCS计划表明,超级计算机要想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必须要有本质的变化,即必须采用先进技术,平衡各项设计指标,实现系统的高可靠性、高可用性、高可维性、高安全性和低功耗。4高性能计算机发展任重道远
高性能计算机的制造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提高计算机的性能有许多关键问题有待解决。尽管我国已经能够制造十万亿次级的高性能计算机,但是高性能计算的整体水平比起美国、日本和欧洲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差距。当前制约我国高性能计算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4.1核心技术不足
我国制造的高性能计算机在核心技术上虽有不少突破,但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国外。在高性能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上投入的研究经费和研究力量不足,阻碍我国在该领域的创新。
4.2人才不足
高性能计算机的应用目标往往是解决综合性、系统性的复杂问题,涉及多个领域。开发一个好的高性能计算应用涉及应用问题抽象、模型建立、并行算法研究、并行程序实现、应用系统测试验证等多个阶段,需要熟悉应用和计算的多面手型人才,需要不同学科、不同技术背景的人员的密切合作。而我国高校目前的专业划分难以培养既熟悉先进计算机技术,又熟悉应用领域问题的人才,以至于这类人才奇缺。不同学科的科技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机制又不健全,造成懂高性能计算机的人不懂应用,而了解应用的人又不知道如何用高性能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的局面。
4.3应用软件匮乏
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的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在高性能计算领域格外突出,影响更大。对于高性能计算机而言,缺乏合适的应用软件就根本无法开展相应的应用,也无法吸引用户来使用高性能计算机。高性能计算机上运行的应用软件专业性强,价格昂贵,国内应用部门每年都花费大量经费,采购应用软件,但是这种采购一般是分散进行的,缺少相互协调,因此国家整体布局还不尽合理,有些软件多个部门重复采购,而另一些急需的软件又没人购买。
4.4资源分布不均匀
国内高性能计算机主要分布在科研院所、大学以及石油勘探、气象预报等应用部门,地域分布也不均匀。资源分布的不均匀和资源访问的困难,使得不少高性能计算的潜在用户放弃了应用的打算。在经济效益不够好的传统产业尤其如此。这种资源分布的不均匀性一方面使需要资源的用户难以获得资源,另一方面也造成宝贵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我国的高性能计算事业必须走可持续均衡发展的道路。高性能计算是昂贵的,不仅有设备的初始投入,而且有场地条件、电力消耗、运行维护和人员队伍建设等多种费用。因此,一定要切实从应用需求出发,大力促进应用的进步,以此推动高性能计算的发展。强调应用需求牵引并不是忽视技术的推动作用。技术的进步可以创造新的应用,调动新的应用需求。网格以其资源共享、协同工作的固有能力和网格服务的形式,支持用户共享使用Internet中的各类资源;网格允许用户克服地理的障碍,更便捷地获得高性能计算的能力;网格简化高性能计算机的使用方式,使更多的普通用户能够利用高性能计算机的能力去解决过去难以解决的问题,扩大了高性能计算机的应用范围。需要强调的是,高性能计算的技术创新有赖于国家持续的支持,以保证足够的研究经费和一支高水平精干的研究队伍。高性能计算人才的培养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不仅要通过改革高校的学科划分和专业设置来加强高性能计算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还要通过应用系统的开发,培养和锻炼各个行业与领域熟悉高性能计算的人才,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保证高性能计算及应用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软件行业协会数学软件分会.中国TOP100制造商分析[EB/OL]..com/,20__,11.
关键词:虚拟化技术;计算机系统;应用
近年来计算机系统复杂性越来越强,尤其是高性能计算机在性能不断强化的同时规模与部件也在不断增多,因此计算机系统的管理以及使用困难性也不断增高。因此虚拟化技术被应用于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中,解决了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在应用和管理各种问题。本文从虚拟化技术应用于高性能计算机系统论述虚拟化技术给计算机系统带来的革命性意义。
1 虚拟化技术概述
虚拟化技术诞生于上世纪60、70年代,主要用来支持计算机高层软件以便为用户提供更多的软件应用环境。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人计算机的普及以及操作系统功能的发展,计算机操作系统功能越来越强,而计算机的安全性却越来越差。研究人员通过借助虚拟化技术解决计算机系统出现的问题。虚拟化技术是指的是将不同的计算机的运行程序全部置于虚拟机上并运行,因为虚拟机之间具有隔离性,从而使得各计算机系统安全性得到提高[1]。
2 虚拟化技术在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中的应用
目前,虚拟化技术应用于高性能计算机最主要是用于整合异构资源。这一点Cray公司已经开发出了具有智能性的自适应超级计算技术[2]。同时已经有不少研究开始将虚拟化技术应用于系统容错和虚拟环境的构建中,这种设想主要是通过借助虚拟化技术实现计算机提高编程模型当中的抽象层次达到减少系统出错的目的。另外虚拟化技术中预测性能的高效性可以促进现代码的优质运行。
3 虚拟化技术在高能计算机应用存在的问题
3.1 开销费用问题
传统的服务器使用虚拟化技术会带来另外的开销问题。特权运行模式使得Guest OS在运行过程中陷入虚拟机中,从而导致设备访问时间增长,这就与高性能计算机的要求恰好相反。因此将虚拟化技术用于高性能计算机中必须进行虚拟机优化设计,从而实现真正的系统的优化[3]。
3.2 虚拟机协同问题
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应用虚拟化技术较传统的服务器更为复杂,不能仅停留在对服务器底层硬件设备的抽象上。尤其是具有多维异构的计算机需要在多个节点建立虚拟机,因此在高性能计算机中使用虚拟化技术时会出现多个虚拟机需要进行协同才能构成庞大的互联系统。这还需要相关研究人员对协同机制进行研究。
3.3 虚拟内存的问题
只有一次性的部署上千个虚拟内存才能支持计算机应用程序的发展,这与传统的计算机区别较大,如此庞大的虚拟内存如何实现动态的部署、采用较低的系统开销较快的开动虚拟内存以及如何进行虚拟内存管理是高性能计算机必须解决的问题。
3.4 系统兼容性问题
虚拟化技术使用后会对高性能计算机的硬件系统进行抽象,这种改变将会变更计算机用户能见资源的组织形态,导致用户无法适应虚拟化的使用要求。这要求研究人员研制出编译器、并行函数等编程模型。
4 虚拟化技术在计算机系统应用趋势
4.1 构建专门的虚拟环境
高性能计算机之所以功能强大与其运行环境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运行环境的不同对计算机的运行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研究人员借助虚拟化技术可以实现在小规模的系统中开发出庞大的系统运行环境,从而实现计算机的应用程序在最佳的环境中运行,实现计算机的便捷操作。同时借助虚拟化技术能够为高性能计算机研发特殊的支持,如虚拟机可以对虚拟内存进行多个虚拟内存进行通信状态的监控,从而再次强化高性能计算机功能。
4.2 实现异构资源的重组
计算机结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正逐步向异构方向发展。只有克服异构系统的管理和使用问题才能切实发挥虚拟化技术的优势。采用虚拟化技术对计算机硬件资源进行抽象从而达到隐藏异构性的目的,实现一个客户在同一的环境中使用异构系统。
4.3 强化系统的可靠性和容错性
高性能计算机在规模上将会越来越大,计算机部件的复杂性也在不断增强,发生故障的可能性也在不断增大。但是使用虚拟化技术可以实现虚拟内存的隔离,这就是说如果某一软件操作错误影响的仅有一个虚拟内存,同时通过虚拟内存的迁移作用可以快速恢复正在运行的程序,防止程序的中断。
4.4 增强系统安全性
虚拟化技术之所以被用于高性能计算机主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提高系统的安全性。虚拟机对加载的虚拟内存以及应用程序进行可信度检查,进行病毒扫描,确保虚拟内存运行的正确性,这样可以有效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
5 结语
虚拟化技术已经成功的应用于台式计算机服务器中,虚拟技术的发展将会使其更好的应用于高性能计算机或其他领域,从而不断扩大虚拟化技术对人类的作用,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软件成焦点
“高性能计算面临的挑战,不在计算机本身,而是在应用和软件上。” 中科院网络信息中心超级计算中心主任迟学斌如是说。只有当计算机硬件、软件和自然科学领域的应用完美结合起来,才能将高性能计算的功效发挥到极致。
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促进超级计算走向高端计算,软件技术的缓慢发展则阻止了高端计算走向应用。用户并行编程能力还有待提高,并行编程要达到良好的可编程性,必须解决结构性、通用性和可移植性问题。
中科院软件所并行计算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云泉强调:“程序设计语言要跟上机器的发展,处理器增加以后,可靠性问题凸显,除了硬件,在程序设计上也要考虑可靠性。”
系统功耗过大是障碍
“500万~600万元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一年下来的电费就要60万~70万元,真快成买得起用不起了。” 清华大学高性能计算机中心主任郑纬民提出了功耗这一严峻的问题。这不仅是对硬件制造商的挑战,也对软件设计人员编制低功耗运行代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合理处理好这一问题,就能把挑战变成商机。
深化行业应用是关键
来自气象、石油、航空等领域的专家也畅谈了自己在应用方面的需求。“预计到2010年,气象方面的需求将达到千万亿次。” 国家气象局高性能计算机室高工洪文董介绍。中国气象局的高性能科学计算环境为大气科学及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计划和业务提供科学计算、数据管理的资源平台。目前,中国气象局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拥有以神威Ⅰ系统、神威新世纪集群系统、IBM SP系统、IBM高性能计算机为代表的一批国内一流的高性能计算资源。洪文董说:“硬件是一流的,但是用户关心的是软件应用,如何能够让设备的运行效率最高,这才是关键问题。另一个问题就是如何改造现有程序以适应多核并行应用。”
中石化集团公司信息管理部吴正宏教授也详细阐述了高性能计算在分子模拟、流程模拟等方面的应用。“以前用15年才能算出地下是什么情况,现在已经缩短到用小时计算了。”在提到高性能计算软件的时候,吴正宏教授道出了自己的忧虑:“国产的软件还不成规模,区域适应性较差,但在使用国外软件时面临两大问题:首先是价格昂贵,其次是应用受限。在投标国际性的大项目时,有的国外厂商会限制软件使用范围,使竞争力被很大削弱。”
如何深化高性能计算在行业中的应用,由谁来开发并行计算软件,成了这次会议的一个热点话题。中科院软件所并行计算研究中心副主任张云泉提到了计算科学的概念,这一专业培养的人才本身具有较好的数学和计算机基础,毕业后具有从事科学研究、解决实际问题及设计开发有关软件的能力。而目前我国一些院校已经开设了相关专业,面向特定行业招收特定的学员。只是目前还比较匮乏。但毫无疑问,计算科学是解决和学科建设相关的复合型人材问题的关键。
并行时代将到来
在国内,高性能计算不仅在石油、气象、生物、科研、国防等科学工程计算领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在教育、商业、企业、政府等信息服务领域也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据IDC预测,到2008年,全球高性能计算机的市场容量将达到76亿美元。
10月28日,我国IT产业一个历史性时刻到来了:在2010年全国高性能计算学术年会上的“2010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性能百强排行榜”中,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研制的“天河一号”高性能计算机以每秒2507万亿次浮点运算的实测性能和每秒4700万亿次浮点运算的峰值性能位居榜首。
这是一次自我超越。国防科大对安装在国家超级计算天津中心的“天河一号”一期工程进行优化升级,以实测性能提高了4.45倍和峰值性能提高3.89倍的成绩,蝉联了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百强第一名。
这也是群体性跨越。国产高性能计算机在全国高性能计算机百强前10名的数量从5年前的两个,增加到去年的4个,再到今年的7个;最好成绩从5年前的第2名,提高到去年包揽前3名,再到今年包揽了前7名。从性能统计上看,国产系统在百强中所占的份额从去年的59.31%大幅提高到了81.08%。
这还是一次历史性跨越。Cray公司为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研制的“美洲虎”系统,以每秒1759万亿次的实测性能和每秒2331万亿次的峰值性能,位居今年6月公布的最新的“全球高性能计算500强”排名榜榜首。而“天河一号”的实测与峰值性能分别是“美洲虎”系统的1.43倍和2.02倍。参加全国高性能计算年会的国际权威人士表示,“天河一号”的性能在今年年底的“全球高性能计算500强”中位居榜首已经没有问题。
在对“天河一号”一期系统的升级优化中,国防科大将计算节点之间担负高速通信任务的互联芯片全部替换为国防科大自主研发的芯片,其性能是目前国际市场上商用芯片的两倍,从而为“天河一号”数倍性能的提升奠定了基础。在优化中,国防科大还在芯片、节点机、网络、编译系统、操作系统等多项关键技术上进行了升级,并且正瞄准国际前沿研制下一代处理器。这是做乘法的思路。
没有鲜花和美酒,甚至连国防科大相关领导或科研人员也没有在主席台上露面。笔者上周在本报撰写的《“两弹一星”精神更具现实意义》评论中谈到,国防科研领域强调结果导向和实力导向,有着埋头苦干、淡泊名利的光荣传统。“天河一号”最终荣登中国乃至全球高性能计算榜首,凭借的唯有实力。
如今,我们不缺高性能计算机,也不缺应用需求,事实上高性能计算的应用早已经从传统的科学计算、工程仿真、石油勘探、气象预报等领域扩展到了生物医药、工程设计、高端装备研发、新能源、新材料、动漫设计,以及金融风险分析甚至公共安全与城市管理等诸多领域。如何为这些需求开发应用,或者将已有的应用移植到国产系统上,对软件厂商来说,机会和挑战都很大。这项工作做不好,就会成为我国高性能计算应用的瓶颈。
高性能计算排行榜为我们展示的是一幅超越自己、超越同行的动态画面,正是在这场你追我赶的竞赛中,中国的高性能计算技术迅速发展。我们期待着未来国产高性能计算机从性能到应用不断迈出坚实的步伐。
2006年7月13日,曙光天津产业基地的落成标志着曙光在产业化道路上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步。
1995年,在深圳新成立的曙光公司就从这座小楼里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
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成立于1995年6月,是一家在科技部、中科院大力推动下,以国家863计划重大科研成果为基础组建的高新技术企业。曙光以中科院计算所、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和国家高性能计算机工程中心为技术依托,拥有强大的技术实力。曙光系列产品的问世,为推动我国高性能计算机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曙光高性能计算机连续九年稳居国产高性能计算机市场第一,拥有国产高性能机90%以上的份额,并在高性能集群领域实现了国产机对进口产品的超越。长期以来,曙光始终专注于服务器领域的研发、生产与应用,依托超级计算机的扎实功底,立足自主研发,通过不断技术创新,构建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全系列精品服务器,在政府、教育、金融、电信、生物、气象、石油、科研等多个行业有着大量成功应用。
曙光服务器以技术先进、性能卓越、服务优良见长,目前已发展成为民族服务器领域举足轻重的中坚力量,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据权威调研报告显示,曙光已成为中国服务器市场上最有影响力的品牌之一。
科技创造奇迹,合作创造价值,做最有价值的信息系统供应商,这是曙光公司的使命,也就是说曙光未来的目标不仅仅是做专业的服务器供应商,最终曙光要将自己打造成中国最有价值的信息系统供应商。在这一使命的指导下,曙光在2000年提出了3SP企业发展理念。所谓3SP理念,是指曙光不仅仅要做专业的服务器产品供应商,同时还要提供专业的行业应用解决方案和完善的信息化服务。
努力就有回报。这么多年,曙光累计获得了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三次科技进步二等奖,三次入选年度十大科技进展,同时也确立了曙光今天在高性能计算机和服务器领域里的领导地位。在今年召开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总书记点评了中国建国以来的七大标志性自主创新成果,高性能计算机排在第五。
曙光公司成立前五年中成长速度很慢,基本上是在探索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记得李国杰院士当时对员工们说过一句话:“先把你们放在火里烤,飞出来的才是凤凰!”2000年,曙光终出来了。在总裁历军的带领下,企业化、品牌化、市场化工作一步步走上正轨,曙光成长速度非常快,营业收入节节攀升。2004年,曙光的营收接近10亿元,2005更是突破13亿元。
曙光的成就离不开自主创新,离不开对技术尤其是对核心技术的掌握。在高性能计算机和服务器领域,有技术,才有话语权。
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总裁 历军
记录历史,勉励后人。在这50年里,有太多激动人心的创举出现,也有太多令人黯然的无奈过去。1951年,中国第一台计算机诞生,对于见证这一历史时刻,有太多太多值得我们怀念,钱三强、华罗庚等老一代科学家为我国第一台高性能计算机的横空出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进入21世纪以后,中国高性能计算机产业化又在各级政府、科研单位和企业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前行。作为伴随中国高性能计算机成长的一员,年轻的曙光充满力量,充满着对中国计算机事业做出贡献的渴望。
在中国计算机事业创建50周年之际,曙光与所有曾经或正在支持中国计算机事业发展的各界同仁共勉,并祝中国计算机事业的明天更加辉煌灿烂。
1990年3月,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在中科院计算所成立。
1993年5月,曙光一号并行计算机(SMP)问世。
1994年3月 ,曙光一号作为代表性科技成就被总理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1995年3月,曙光一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5年3月,曙光1000大规模并行计算机系统(MPP)问世。同年6月,曙光信息产业有限公司在深圳成立。
1996年11月,曙光1000获中科院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7年3月,曙光1000获当年信息领域唯一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同年5月,曙光推出天阔系列PC服务器及天潮系列超级服务器。
1998年1月 ,曙光2000-I超级服务器通过国家科技部鉴定。同年12月,曙光公司正式通过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
1999年12月, 曙光2000-II超级服务器问世。
2000年3月,推出中国第一个服务器行业标准SUMA。同年6月,曙光全面转向市场化运作,全国渠道销售网络体系建设启动。9月,曙光在香港成功挂牌上市。
2001年1月 ,曙光3000超级服务器通过科技部鉴定并入选“2001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
2002年2月,曙光2000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年9月,曙光推出基于龙芯处理器的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龙腾服务器。
2003年1月 ,面向网格应用的百万亿数据处理超级服务器曙光4000L问世。同年6月,4.2万亿次超级计算机曙光4000L入驻中石油东方地球物理公司,成为当时我国规模最大的商用计算机。
2003年10月,曙光4000L超级服务器助力神州五号飞船顺利发射返航。同年12月,曙光首款自主设计的64位四路服务器,实现了由OEM向ODM的转换。
国内高端计算机的市场算是一个非常大的市场,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国内对高端计算机系统的需求逐年增加,增长率为每年11%~15%。在这一市场中,有95%以上的高端计算机应用于商业领域,尽管像IBM、HP等国外厂商垄断了97%以上的国内高端市场,但其增长势头并不很好,我国的厂商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在高端商用领域中的市场份额徘徊不前。国内企业在高端商用市场的占有率低,而且有进一步缩小的趋势,但在HPC方面,我们有着良好的发展势头,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有人问,浪潮对高性能计算机有什么看法?也许发问的人应该首先弄清楚高性能计算机是什么。高端计算机=高性能计算=HPC=linpack?高端应用=高性能计算 =高性能科学计算=科研计算?事实上,我们应该把高端应用理解为高性能计算机,把高性能计算机理解为高性能科学计算,这与国外的理解是不太一样的。
像IBM和HP,在这一领域称得上垄断者,他们花了很少的精力来讲高性能计算,花了更多的精力来讲高端服务器,他们为什么这么做?其实,在总结了这些厂商在国内外的盈利情况之后,我们发现,高性能计算产品并没有为IBM这样的厂商带来很大的利润,反而是商业应用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收入。但目前我国做高性能计算研究的企业主要面向科研和高效市场,而要让这些用户拿出很多的钱来买一个产品是不现实的。这又是一个我国与国外的差异所在。
另外的差异就体现在研究方面。在国内,无论是企业界还是学术界,大家在讲到体系结构的时候会比较注重于集群,在其他重要体系结构的研究上投入较少,也就是说,国内的高性能计算体系结构以集群为主,对SMP/NUMA等体系结构的研究较少,过于依赖国外底层技术,对处理器、芯片组、交换互连的研究投入不足;重单一指标,不重综合指标,重系统浮点计算性能指标,对综合应用能力的重视不够;重视数值计算类应用,强调高端系统数值计算能力,不重视OLTP指标、SPECWEB等面向商业应用的指标。即使在高性能计算领域也有这样的问题,如比较注重计算能力的提升,而对应用建模的研究和算法这些方面的研究就比较弱一些。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在战略的角度上更加关注高端商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基础技术。
从目前来看,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的企业都很注重虚拟技术,对于如何把高端的服务器产品折合成小的服务器产品满足不同的应用,或者如何把小的产品整合成大的产品,来满足大的需求,也有不同的看法。未来的一个发展方向是,我们做出的中高端服务器产品要是一流的产品,而且能逐渐应用在越来越多的领域中。
在高端的服务器领域,我们更应该面向海量的数据应用,去发展我们的高端服务器。这些应用包括很多,像IPTV的应用,最近无论是电信还是网通,都在积极地发展IPTV系统,这些系统对服务器和存储都有大量的需求,如果在虚拟架构的高端服务器基础之上去进行这些应用设计,就有可能在这些领域中使用这些高端服务器和发展这些高端服务器。所以我们认为,在高端服务器领域中,我们更应该发展基于虚拟化技术构建虚拟SMP结构的高端服务器来满足高效能要求。以虚拟技术为突破口,研究实现整合多台物理服务器组成大型虚拟SMP高性能服务器。
我国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还存在着一些不足,特别是像系统级高速互连技术、Cache同步的跨硬件平台的合作式内存技术、面向海量数据处理的PB级存储系统、动态部署技术等关键技术,更需要花大力气做好研发工作,将之切实落到实际应用上。要发展高端计算机产业,不仅需要企业界的努力,需要学术界的努力,更需要社会、政府,尤其是客户的支持和帮助。
项目背景
随着近年来国内以高性能计算技术为支撑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应用发展迅猛,国内主要大学和科研机构,为了充分利用高性能计算技术解决相关应用领域的重大挑战性问题,纷纷成立开放的高性能计算中心或引进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建设一个基于集群系统的高性能计算平台也成为郑州大学的当务之急。
应用需求分析
郑州大学需搭建一套高效、稳定、易管理、易维护、扩展性好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用于科学领域的计算,要求整套系统设计方案科学、系统、安全。计算系统在保证高性能的同时,还应具有良好的可扩展性和可维护性。
对系统需求是包含不少于48个计算结点,一个管理(含登录)结点,一个存储结点和总容量为4T的光纤存储。机群的峰值运算速度不低于4000亿次浮点运算/秒。厂商提供平台上不少于3个应用软件的测试报告,机群投入运行后运算速度的峰值、Linpack基准测试值和机群的效率三项的最小值。产品需要具有结点选择灵活,机群网络专业高效,机群管理方便易用等优点,基础架构完备可靠,使用简易、操作方便、维护轻松、低功耗等特点。整个机群应有很高的性价比、兼容性和优异的扩充性,能够满足不断增长的业务需求。关键部件采用冗余设计,对主要的软硬件资源进行实时监控管理,对重要的应用提供故障恢复,对作业实施负载平衡。要提供完整的项目实施方案和售后服务方案,详细的技术支持与培训方案,长期合作方案,建立郑州大学-联想高性能计算中心。
方案设计
为了满足上述要求,联想为用户提供一台定制的深腾1800高性能服务器,即“郑州大学深腾1800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系统”。“郑州大学深腾1800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系统”采用当今主流的Cluster体系结构,所有结点均采用基于Intel?R最新EM64T技术的Nocona服务器,通过2套机群域网实现结点间互连和系统管理,所有硬件集成在联想机群基础架构中,并通过联想机群系统软件及应用支撑环境和工具等,对外提供单一系统映像,支持高性能科学计算的应用。整个机群系统包括48个计算结点、1个管理结点、1个存储结点、一套4TB的光纤存储系统、一套72端口的千兆管理域网、一套48端口的Myrinet系统域网,系统具有良好的机群可扩展性、完整的机群系统软件和完备的基础架构。在这个设计中,所有48个计算结点都参与运算,系统总的双精度浮点峰值性能达537.6Gflops(5376亿次每秒)。
用户收益
通过“郑州大学深腾1800高性能并行计算机系统”,促进了郑州大学的高性能计算机系统和应用人才的培养以及高性能计算学科方面的发展。
这套并行计算机系统主要应用于网格计算环境与集群计算技术及应用、数据挖掘与海量信息处理、虚拟现实与多媒体处理技术及应用,自然语言理解研究等研究方向。
“K”的胜利
在2010年秋季的榜单上,“天河一号”以2.56petaflop/s的性能一举夺冠。但遗憾的是它也成为了到目前为止,只在榜首位置停留一期而没能蝉联的“冠军”。来自日本的,横空出世的富士通“K ”超级计算机以8千万亿次(8.162petaflop/s)――近3倍于“天河一号”的性能挤掉了后者的榜首位置。
据悉,“K”是日语中10的16次方的缩写。排名第二到第十的超级计算机依次分别是“天河一号”、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的Jaguar超级计算机(1.75petaflop/s)、中国深圳星云超级计算机(1.27 petaflop/s)、东京技术研究所的Tsubame 2.0超级计算机(1.19 petaflop/s)、新墨西哥州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Cielo超级计算机(1.11 petaflop/s)、美国航天局艾姆斯研究中心的Pleiades超级计算机(1.09 petaflop/s)、美国能源部国家能源研究科学计算中心的Hopper超算 (1.054 petaflop/s)、法国的Tera 100超级计算机(1.05 petaflop/s)、美国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走鹃Roadrunner超级计算机(1.04petaflop/s)。
资料显示,“K”这台超级计算机内含68544个 SPARC 64 VIIIfx处理器,每个芯片拥有8个核,总共拥有548352个核。这个数字是榜单中余下系统所含核的数量的两倍。虽然“K”的功耗达到了惊人的9.89兆瓦,但是由于性能出众,它也是榜单中能效最高的系统。
本次榜单前10名的超级计算机中,有三台是2011年新上榜,而且第一次排名前10系统的性能全部达到了千万亿次的级别。来自中国的上榜系统达到了62套,依然落后美国,后者以256套系统的数目占据了整个榜单的近半壁江山。
上榜系统中有77.4%采用了英特尔至强处理器,而且其中169套系统采用了Westmere处理器,采用AMD处理器和IBM处理器的数目分别是65和45。
这张榜变化速度到底有多快?一个数字也许能够反映出它的速度。那就是本次第500位的系统,在去年11月的榜单中还能排在262位。
据悉,基于最新款国产龙芯处理器的高性能计算机也在紧锣密鼓的研制中,能否在下一期排行中有所斩获,值得期待。
百亿亿次再进一步
自从IBM走鹃Roadrunner超级计算机突破千万亿次的计算门槛后,整个HPC业界都把目光投向了下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百亿亿次。
根据英特尔的预测,到2015年,全球高性能计算机500强(TOP500)排行榜上排名第一的系统在性能上将有望达到每秒十亿亿次浮点计算,2018年时,它将越过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计算的标杆,而到2011〜2020这个10年期的末期时,地球上最快的计算机的性能则有望超过每秒4百亿亿次浮点计算。“K”的出现,可以说是人类在通向百亿亿次的路上跨出了非常大的一步。
愿景总是美好的,要想达到百亿亿次的目标,所要走过的道路绝非一马平川。英特尔中国有限公司服务器平台产品经理张振宇就向记者表示,虽然高性能计算机的性能在不断提升,但是对于真正的用户而言,还面临着很多挑战。“例如构建了一台高性能计算系统,如何在有限的运维成本、能耗和占地面积等条件下尽可能优化性能,如何应对不同的应用特征所带来的计算能力、内存、带宽和网络对于整体性能的影响,这都是用户在未来HPC发展道路上需要面对的情况。”
英特尔公司副总裁兼数据中心事业部总经理施浩德(Kirk Skaugen)表示,要在未来实现百亿亿次级别的性能,不仅需要行业与政府的通力协作,还需要有开创性的技术和方式,而英特尔所倚重的就是集成众核(MIC)架构所开创的新方法。“英特尔正在进一步扩展它对高性能计算的关注,利用我们针对千万亿次以及未来百万万亿次工作负载的集成众核架构,引领行业开辟下一个领域。”施浩德说,英特尔拥有领先于整个行业的制造技术、全新的架构创新成果以及让用户感到熟悉的软件编程环境,它们都将推动逐步实现激动人心的百亿亿次高性能计算目标。
在本次TOP500的榜单中有19套系统采用GPU加速的模式,不过就目前应用情况来看,高效的软件编程模式以及出色的系统可扩展性将是跨越千万亿次计算极限,进入百亿亿次计算时代的关键要素,而MIC恰恰在编程模式方面有着其自己独特的优势。
据悉,MIC架构具有更小的内核和硬件线程,以及更宽的矢量单元。
背景资料
集成众核架构(MIC)是英特尔于2010年国际超级计算机大会上正式的一种众核架构,MIC主要面向高性能计算领域,完全基于x86处理器架构,因而能够很容易地进行应用程序的编程。从英特尔正式MIC以来,英特尔一直加紧其产品的研发工作。去年,英特尔还在日本展示了其采用MIC架构的32核超级计算加速卡。为了解决并行编程的问题,MIC采用在至强处理期的开发平台上进行扩展,从而简化了应用程序的迁移工作。
去年中国千万亿次超级计算机“天河一号”的问世引发了国人对高性能计算的关注,但对普通大众来说,这个凝聚了计算机行业尖端技术的领域还过于专业,与他们之间的距离还有些远。不过,对国内众多希望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实现快速发展的高校而言,情况则截然不同,因为高性能计算机已经逐渐成为高校推进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必备的基础设施。
2010年之前,吉林大学一直在考虑如何有效利用高性能计算机推动学校的学科发展。吉林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魏晓辉教授在谈到吉林大学高性能计算平台的建设初衷时介绍说:“吉林大学作为‘211’ 及‘985’工程重点建设的综合大学,一直很重视提高学校的综合科研实力。目前学校的众多学科如理论化学、超硬材料、电子、物理、汽车、力学、生物信息等对高性能计算都有着迫切的需求。如何进行平台建设,让更多的学科从有限的经费投入中获益,则是高性能计算平台建设和运行的核心问题。”
很多高校面临着同样的问题,传统的科研方法主要依靠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如今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都离不开计算科学。高性能计算与理论科学和实验科学已经形成了科研上的“金三角”,缺一不可。建设高性能科研计算平台已经成为各大知名院校学科发展的共识。如何获取或建设适合学校实际需求的高性能计算能力是很多高校面临的问题,是自己购买和维护还是租用第三方的计算能力?如果是自己建设,那又应该选择怎样的平台,确保其性能在满足应用需求的同时,节约成本?
两种选择各有优缺点,吉林大学也有一些院系选择从第三方的超级计算中心租用计算能力,但是服务质量不能令人满意。经过研究,吉林大学决定建设一个面向全校的高性能计算平台。接下来所面临的就是系统平台选型问题――既要尽可能地提高计算性能,以满足更多院系对计算资源的需求,又要控制成本,以获得较高的投资回报。
根据实际需求进行了认真测试和精心挑选后,吉林大学最终选择了基于英特尔至强5600服务器平台的系统。魏晓辉教授解释到,与上一代产品相比,英特尔至强5600处理器的计算性能有较大的提升,而通过采用32纳米的先进制造工艺,其功耗降低了约30%。此外,借助英特尔多项智能计算特性带来的实时负载均衡和节能效果更令人心动。通过实际科学计算应用,吉林大学验证了英特尔至强5600平台出色的性能和绿色节能的效果后,学校技术专家组做出了最后的抉择,大家一致认为:“用相同的钱,买计算能力更高、更节能的产品是明智的选择!”
选择英特尔至强5600平台为魏晓辉教授和吉林大学带来的惊喜还不只于此,英特尔在与吉林大学共同搭建高性能计算中心的同时,除关注自己“本职”的处理器计算能力外,还为吉林大学提供了针对系统I/O吞吐能力、网络吞吐能力、磁盘吞吐能力的优化方案,甚至在平台层面对该系统进行了优化,这为吉林大学在该系统日常管理甚至是未来的升级等方面提前做好了准备。
吉林大学的建设方案体现了高性能、高智能和低功耗的特点,在获得较高计算性能的同时达到了节省成本的目标。其间不难看出英特尔提供的以至强5600处理器平台为核心的全方位解决方案的强大竞争力。随着越来越多的高校走上自建高性能计算中心的道路,英特尔还将致力于进一步推广这一方案,满足更多高校用户在教学科研上的计算需求,并为他们带来理想的投资回报。
近日,GXS公司在中国推出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战略及GXS供应链可视化解决方案,将企业供应链管理和可视化解决方案相结合,以帮助企业用户建立客户与供应商之间更为优化的电子商务整合,在企业商务流程中实现端到端的可视化,从而更为有效地监控供应商的业务运营。
可视化三大核心点
GXS公司亚太区副总裁郑义陶表示,供应链可视化包括3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流程处理可视化,包括订单管理、订单查收、订单实现、订单到账单等流程。其次是存货管理可视化,市场稍有变化,都会对供应商和贸易商产生巨大影响,企业都希望自己的存货可以及时适应市场变化的需求,减少对企业现金流的冲击。第三是物流追踪管理可视化,产品运输过程中涉及到很多企业、很多地点的不同信息,这个过程往往需要几天时间,企业需要很清楚地知道货物到达的具体地点等信息,从而做出及时反应。
此外,供应链可视化还体现在应用可视化服务,如用户可以通过界面采集和提炼数据,获得管理功能,可以进行分析、统计、报表以及做出必要的管理策略。
从软件方案到服务
大型的企业管理软件,在中国企业的实施成功率并不是十分高。对此,GXS将软件发展成为一项服务。
GXS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战略提供的基础技术架构包括交易管理、数据转译、系统管理以及供应商运营情况报告等服务。此外,GXS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战略还为用户提供B2B专业能力,以实现一流的B2B项目管理、贸易族群管理和客户支持。作为GXS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战略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GXS供应链可视化服务帮助企业客户更及时地察觉到价值链中的供求变化,实时做出反应,从而优化业务运行,抓住市场机会,并有效消除潜在的供应链漏洞。
GXS企业供应链管理服务还为用户提供基础技术架构的日常管理,包括系统良性运行监控、数据备份、网络管理、系统管理、数据库管理及应用支持。GXS公司的专业人员还会帮助企业进行所有的数据配置和转译工作,管理数据变化,解决企业贸易伙伴的问题,并主动查寻及消除错误数据。
此外,GXS公司采用适合中国市场的价格定位,使国内大、中、小企业都可以用到GXS的服务。在高端市场,前100名公司的大型企业可以采用企业专属交易平台;在中端市场,根据不同行业的企业需求,GXS打包一些模块,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而低端市场的小型企业,则可以通过GXS的平台,采用租赁的形式。
曙光搭建“应用”绿色通道
尚昭
关键字:曙光/服务器/体验中心
继8月份服务超越新战略,并率先推出5年原厂免费服务后,曙光服务器应用体验中心也于日前正式落成启用。
在谈到该体验中心的落成背景时,曙光技术支持中心总经理邵宗有表示,整体解决方案、应用的测试以及高性能计算机厂商的技术和服务实力逐渐成为用户在采购高性能计算机时所考虑的方面,方案、考察、测试已经成为高性能计算用户的购买3部曲。该体验中心将提供高性能计算的性能评测和应用体验、PC服务器性能评测和应用体验以及曙光VIP用户系统检测服务体验等功能。
据介绍,在服务超越理念的引导下,曙光早在4年前就进行了大规模应用体验建设的规划,并在去年4月成立了曙光高性能实验室,旨在为用户方案提供免费测试服务,推进高性能计算平民化进程。
曙光服务器应用体验中心是在原有曙光高性能实验室的基础上大规模扩容,挂靠高性能计算专家委员会和高性能计算机标准委员会,并联合AMD、微软、Mellanox、Anasys、MSC、Foundry等众多业内领先企业、ISV合作伙伴共同搭建的大规模HPC试验交流平台。整个体验中心共投资近一千万,占地160多平方米,主体高性能计算的浮点运算峰值达到了每秒3.1万亿次,是中国目前最为前沿且规模最大的高性能计算服务器试验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