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名人学徒

名人学徒

时间:2023-05-30 09:15:1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名人学徒,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关键词:“三性五化七合一”;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孙伟宏(1962-),男,江苏张家港人,江苏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党委书记、校长,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马建松(1963-),男,江苏张家港人,江苏张家港职业教育中心校教科督导处主任,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为职业教育教学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0年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适应现代技术工人培养要求的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模式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GJA104021),主持人:孙伟宏。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7518(2012)12-0064-03

目前,职业教育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已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高的深层转变。2010年教育部启动了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的创建活动,其目的在于促进职业学校内涵建设。近几年来,我校为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新形势,努力深化教学改革,积极探索实践“三性五化七合一”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和专业技能,学校的毕业生受到了企业和社会的青睐,供不应求。

一、“三性五化七合一”教学模式的内涵

要适应企业对高素质劳动者的迫切要求,职业学校必须打破原有的教学体系,构建新型教学模式,真正实现教学与岗位的“零距离”、专业与职业的“零距离”、训练与生产的“零距离”、课堂与车间的“零距离”、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我们创新教学理念,积极探索“三性五化七合一”教学模式。“三性”即主体性、情感性、实践性。“主体性”就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学始终围绕学生愿学、能学、会学、乐学和学有成效展开,强调学生的自主训练,合作探究,开发创新;“情感性”就是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痴情、对课堂的热情、对实训的激情;“实践性”就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加大实训力度,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水准和职业能力。“五化”即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内容项目化、教学方法综合化、教学评价多元化、教学关系师徒化。“七合一”为教室和车间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理论与实践合一、教学与科研合一、作品与产品合一、服务与创收合一。

二、深化教学改革,探索实践“三性五化七合一”教学模式

(一)加强高水平实训基地建设,实现“教室和车间合一”

1.实训基地功能兼顾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理论学习区布置黑板、投影、台凳, 便于教师和学生在车间教室合一的场所内互动讨论、研究和学习。实践操作区的布置,便于教师组织教学, 方便学生观察、操作、学习和探究。这样,区域分明、功能齐全,使实训室既是学习专业理论的教室,又是练习专业技能的车间,打破了教室内学理论、实训车间内学技能的传统,使学生在校内实训基地同时完成专业理论学习和专业技能训练。

2.实训基地环境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我校在建设实训基地的过程中,邀请行业、企业专家全程参与建设方案的论证与设计,设备配置与企业技术同步,与课程改革配套,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实训基地的文化建设也力求贴近生产、技术、管理、服务第一线:一是实训基地的设计力求体现真实的职业环境与职业氛围,营造基地的企业文化;二是布置实习程序、安全操作方法、专业发展定位、技术沿革等相关信息,建设基地的技术文化;三是制订完善的管理制度,采用贴近企业的管理模式。这样从设备、环境、文化等多层面建设实训基地,让学生来到实训基地,就像来到企业车间,能够在一个“仿真”的职业环境下按照专业岗位群对基本技术技能的要求,得到实际操作训练和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实现“教师与师傅合一”

“教师与师傅合一”,就是将知识、技能、技术教学一体化。要做到这一点,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我校加强对“双师型”教师的职业培训,让教师在专业课堂上既是传授理论的老师,又是指导生产的师傅,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分阶段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顶岗轮训,确保全体专业教师每两年有两个月的时间进行见习和实践性锻炼;二是与劳动局和相关高校联合对专业教师开展技能培训;三是引进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和社会能工巧匠来校担任专、兼职专业教师,引领、促进专业教师成长;四是邀请专家、企业家来校作专题报告,拓展教师视野;五是推行“名师工作室制度”和“青蓝工程”,带动优秀“双师型”教师和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六是开展专业教师技能大比武等活动,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

(三)改变传统教学模式,实现“理论与实践合一”

“理论与实践合一”就是将传统的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实行完全融合一体化, 淡化理论课与实践课的界线。在全面深化课堂教学改革中,我校以“五化”为标准,实现了专业课“理论与实践合一”。其中“教学环境企业化”、“教学关系师徒化”另有阐述,在此重点阐述以下三点:

1.教学内容项目化。我们改变原来的课程实施形式,把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改变为以项目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彻底打破了原来的学科界限。教学不再是围绕学科展开,而是围绕项目将所需各学科知识进行有机整合,一个项目的实施过程就是各学科知识的综合应用过程。我校自编了《数控加工技术》、《电力拖动》、《会计基础》等40余本项目教材,课堂上通过完成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典型项目,让学生在“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本专业的核心技术和技能,同时了解与专业相关的技术和技能。例如,在车工教学中,围绕阶台轴的生产这个项目,学生学习机械制图、公差配合、金属材料、刀具、车床、切削加工等多种知识,通过项目,整合了多门学科知识,使学生的学习潜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激发。

2.教学方法的综合化。我校大力建设了适合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的专业教室,根据不同的专业,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方式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商务类专业、财经类专业多采用角色扮演法进行教学,如在基础会计的教学中,学生在模拟银行或模拟企业财务室内,分组担任出纳、主办会计等角色进行课程学习;机电专业课程多采用在实验室中进行仿真教学法,通过模拟加工和设备组装,达到预期目标。另外,我校还采用案例教学法、操作训练法、小组合作教学法等多种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实现了在做中学,边做边学,学以致用的目的。

3.教学评价的多元化。教学评价打破原来的以考试成绩为主要评价标准的模式,围绕“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个方面,采用多种评价手段进行综合评价,如技能测试、模拟演练、实物制作、专题研讨、口头与书面问答、直接观察等。我们设立了各专业的多维评价体系,例如数控专业的学生在完成一个数控加工项目后,不仅要评价他生产的产品是否合格,还要从他的工作态度,工、量具的规范使用,与他人的合作、沟通及组织能力等方面进行多维评价,每次评价时将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力求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

(四)推进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实现“作品与产品合一”

我校与江苏新美星包装机械有限公司、海陆锅炉集团、天翔电气等企业开展合作,组织师生承接企业来料加工:由企业提供原材料及加工刀具,承担设备损耗、水电费用,同时委派技术人员到我校进行实际加工的指导,担任兼职教师和专业顾问;生产过程采用企业的“5S”管理模式,要求实训学生着装符合要求、工量具摆放整齐、实践操作规范、设备维护到位、实训场地整洁。通过这种方式,不但解决了部分专业实习成本高,实习费用大的难题,还使学生真正有机会接触实际工件的加工。在工学结合过程中,学生完成的作品、作业就是企业的合格产品,变消耗性的实习为生产性的实习,实现了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

(五)加强综合职业素养教育,实现“学生与学徒合一”

在工学结合的过程中,学生既是专业技能学习者, 又是工业产品的生产者。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边动手操作, 边学习知识、技能和技术, 还能根据要求生产出合格产品,实现了“学生与学徒合一”。在实践中我们发现,“学生与学徒合一”不仅是身份的合一,关键还在于理念的合一。为此,我们以综合职业素养教育为抓手,促进学生对“学生与学徒”双重身份的认可,从而实现学生、学徒角色的自然转换。我校的建筑、广场及道路均用知名企业命名;校园内布置优秀企业家、技工楷模、优秀毕业生、校园技能明星的照片;教室内布置具有专业特色的学习园地,张贴企业家名人名言和创业故事,让学生在专业化、企业化的文化环境中接受熏陶。企业化的校园文化环境,促使学生产生热爱专业、热爱岗位、热爱工人的情感,树立努力学习专业技能,早日成为高素质技术人才的使命感,使学生成为乐于学习、善于学习的“学徒”。

(六)发挥示范辐射作用,实现“服务与创收合一”

“服务与创收合一”就是利用实训基地资源开放、共享,实现社会服务和创收一体化。除了承接企业来料加工、帮助中小企业技术升级以外,我校还通过开展社会技能培训和成人学历教育来实现“服务与创收合一”。我校充分发挥职教中心的示范辐射作用,以国家技能鉴定所和国家星火学校农业科技培训中心为平台,成立了张家港市现代技术培训中心、张家港市职工教育培训基地。为张家港电教馆、第一人民商场、农商行、财政局等单位员工开设技能培训;面向农村闲余劳动者、失地下岗劳动者、外来务工劳动者,每年定期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培训学员近4000人。

第2篇

什么是生活德育?简言之,从德育走向生活,从生活走向德育。即德育的起点和归宿应该是引导人学会生活;德育的素材和场景来自生活,生活又成为德育践行和体现德育成效的场所;将德育根植于鲜活的现实生活,充分激发学生自信,开显学生潜能,在活动中育德,在生活中育人。我们的德育过程就是通过“教学做”的活动,实现行知合一、道德自觉的过程。我们要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确立学生中心意识,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努力创设德育情境,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主题活动和行业及社会实践,让学生在真切的生活情境中去感受和体验良好道德品质的魅力,从而提高道德认识,增强落实道德行为的自觉。

二、探寻“三途同归”的生活德育路径

1.学校教育:生活德育主要路径

学校作为生活德育的主阵地,应采取以下措施开展生活德育。一是建设物化环境,发挥环境熏陶作用。校园环境是无声教科书,构建文化品味高、美化绿化好、富于教育的育人环境,使校园内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如向师生广泛征集楼名,精心设计校园内人文景点、格言、警句、植物介绍标牌,设立读报栏,张贴名人字画、陶行知语录,开设各种专题宣传展示的橱窗、黑板报、专栏,全校师生开展“每天四问”……校园处处渗透生活德育理念。二是开展主题活动,引领学生品德成长。我校每年开展新生军训,矫正新生的不良行为,培养学生坚韧的品质,增强身体素质;利用各种重大节庆日、纪念日、社团活动、艺术节、科技节等,开展“文明礼仪伴我行”、“规范在我心中”、“诚信伴我成长”等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通过行知志愿服务节、行知体育节、文化艺术节、创造节等主题活动,“校园歌手赛”、舞蹈队、礼仪队等社团活动,培养学生开放、自信、礼仪、诚信的品质。三是实施非常措施,培养学生的规范意识。学校制定了“晨训、军训管理规程”,聘请了6位退役军人作为生活德育教官,将军训纳入课时管理,实现了军训生活德育的常态化、规范化、制度化。学校还实施每节课前站一分钟军姿、每次集合集会站2分钟军姿、每次军训前站5分钟军姿的“125”军姿站立活动,强化学生的规则意识、纪律观念。

2.企业实训:生活德育重要路径

校企合作是职业教育的显著特点。我校以校企合作为契机,让企业文化进校园,发挥德育作用,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力和相融度,培养学生良好职业道德。企业对人才的第一要求就是良好的职业道德。为此,我校除了在学校通过各种途径培养学生的诚信意识、团队精神、敬业态度外,还大力借助企业、实训基地,让学生对企业文化及用人要求有切身的感受。学校请企业的管理人员和实习出色的学生及在企业干得比较成功的学生到学校做讲座,做报告,谈心得,举办优秀学生事迹报告会,给在校学生现身说法;定期派学生到企业和学校的实训基地去见习或实习,让学生明确职业道德在工作岗位中的重要性,增强学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力,提高学生职场生存力。

3.社会环境:生活德育非常路径

为了发挥社会环境的育人作用,扩张学生道德的社会表现,让德育回归到社会真实生活中去,学校团委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走出校门,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如到企业、厂矿打暑假工;参与“绿化合川”万人植树活动、“合川是我家,人人靠大家”创国卫网格化活动;定期到区福利院陪老人聊天,为老人做义务劳动;与特教学校联谊,送去关爱;每周五参加创文明城区义务劳动;在公共场所宣传禁烟和创国卫工作;上街作交通劝导员……在这些社会活动中,学生巩固了已有的道德认知,达到“行知合一”,职业道德、社会公德、爱心都得到了充分培养。

三、培植“三位一体”的生活德育土壤

按照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思想———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结合企业的人才要求,我校在“教产学研合一”思想指导下,注重通过课程开发、教学实践、制度建设“三位一体”来培植生活德育的厚实土壤。

1.课程载体

首先,确立新的课程体系,使行知合一、德能兼备有保障。在课程设置上,适当删减文化课时,增加专业课时,制定专业能力标准,狠抓技能训练,同时对专业课程设置做了大胆的改革,形成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体系,组成模块施教,凸显了中职教育的应用性、实践性本质,学生能学懂学会,增强了自信心。其次,开发特色校本教材,使生活德育有载体。依据“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思想,我校针对学生职业能力发展需要,通过人才需求调研,摸清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形成了人才培养方案,开发了校本教材。根据各专业特点,每一章节分为理论和实践两部分,并且在教材中体现行业的道德要求,让学生在学技能的同时,潜移默化接受职业道德培养。

2.教学本体

根据陶行知先生职业教育的本质在于交给学生“生利”本领的精神,我校大力实施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按照“学校即工厂、学生即学徒、教师即师傅、课堂即车间、作品即产品”的思路,通过实训、校企合作、产教结合、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等形式营造出良好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发展环境。教师通过生活与教学相结合的各种教学实践活动帮助学生把所学知识转化为能力,引导学生在“教学做合一”中端正职业态度,掌握正确方法,形成岗位技能,提高综合素质。如与迈高电梯、达方电子、北汽银翔等签订的订单培养模式已取得初步成效,做到了企业、学校、学生三赢;对贫困学生实行的工学结合、产教结合使很多学生没有因为家境贫困而失学;顶岗实习让学生能最直接快速地适应工作岗位。另外,通过企业教师工作站,行业专家进课堂,组织学生教学实践等方式,使我校的生活教育模式彰显了现代职业教育特色。

3.制度固体

首先,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我校成立了由校长、书记任组长,分管副校长为副组长,中层干部和专业部长为成员的生活德育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生活德育改革的领导、协调、规划,制定生活德育改革实施方案;以德育处、团委、安保处、专业部、班主任、生活德育教官、校园保安、宿管员为骨干,加强德育队伍建设,落实学生管理和生活德育各项具体工作,保证各项德育改革措施科学、有序、高效的进行。其次,加强经费制度保障。学校投入公用经费的三分之一和绩效考核的40%用于生活德育,并落实到各项生活德育工作中,人员积极性高,工作落实好。学校建立了生活德育机制,制定了诸如《重庆市合川职业教育中心生活德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推进生活德育的管理办法,使生活德育有章可循。

四、生活德育改革的成效与经验总结

1.成效

通过上述学校教育、企业实训、社会规约“三途同归”的生活德育路径,在课程载体、教学本体和制度固体的支持下,我校生活德育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一,扭转了学校风气、重塑了学校形象。如今,校风正、行有礼、人进取、秩序好、环境美已成为学校常态,逐步形成了开放、包容、礼仪、诚信、智慧的学校德育品牌,学校也因此获得了重庆市、合川区教育系统二十多项殊荣。其二,促进了学生发展,提高了办学质量。近三年来,学生获得5项全国技能大赛三等奖、5项重庆市一等奖、8项重庆市二等奖以及26人次的三等奖;在2012年、2013年的合川区中职技能大赛中,囊括了所有参赛项目的一等奖,两次获得团体一等奖。其三,激发了教师热情,促进了师资建设。近年来,在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精神鼓舞下,涌现出一批学陶、师陶、践陶的优秀教师。先后有15名教师攻读硕士学位,学校“双师型”教师达到80%以上,教师获得重庆市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团体总分第一名。其四,增强了办学功能,扩大了社会影响。学校现发展到17个中职教育专业、11个开放教育专科专业,形成6个“3+2”中高职衔接专业。2013级学生摄制的微电影《野百合也有春天———职高生的高考梦》在新华网、土豆网、优酷网上引起强烈反响,好评如潮,重庆卫视进行了专题报道;2013年重庆市、合川区各级媒体正面宣传报道160多次,社会示范效应凸显。

2.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