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描写雨的现代诗

描写雨的现代诗

时间:2023-05-30 09:15:1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描写雨的现代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描写雨的现代诗

第1篇

【考点透视】

1.注意把握现代诗歌朗读的节奏、语调、重音等。

2.对现代诗歌重点句的理解与品析。

3.诗歌中表现手法的运用,把握诗歌中某些形象的象征意义。

4.理解诗歌的主旨,评价作品的思想内涵。

5.体验作品中的情景和形象,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真题解析】

(2015・内蒙古呼和浩特卷)学校开展诗词诵读活动,参加这项活动的有知名的研究诗词的专家,听说他不仅要朗诵的《沁园春・雪》,还要请同学们回答问题。如果他问你下面这些问题,你怎样回答?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稍逊。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这首词分为上下两阕,请写出上阕的最后一句。

2.这首词的下阕是“惜”字统领下文,到哪句为止?请你把这个句子写下来。

3.这首词上阕的前几句写了眼前的实景(现实景象),后几句写的是虚景(想象景象)。请把写虚景(想象景象)的句子写出来。

4.这首词下阕中的“略输文采”与“稍逊”含义相同吗?请写出理由来。

5.这首词上阕与下阕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分别是什么?(各写一种)

6.请写出这首词中既是对偶又是比喻的句子。

解析:题1考查考生对现代诗歌的分段能力。让考生写出下阕最后一句,要做好这类题目,一定要对整首词有所了解,上阕写景,下阕抒情,因此考生把握好诗歌的分段点,应该是“分外妖娆”。

题2考查考生对诗歌词语的理解能力。“惜”字起领起下文的作用,考生就从这个字向下找,本题应该到“只识弯弓射大雕”。

题3这首词作者借景抒情,上阕写景,所写的景物有实有虚,前面几句是实写,后面几句是虚写。考生了解这些后就能找出虚写的句子是“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题4考查考生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做好本题考生须仔细阅读诗句,思考词语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这里的两个词语“略输”与“稍逊”意思相同均为是“稍差”;而“文采”与“”意思也是相同的应该是指广义的文化。

题5考查考生对表达方式的掌握情况。做好本题考生首先要了解常用的表达方式:叙述、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五种。结合诗歌看,这首词是借景抒情,因此上阕以“描写”为主,下阕以“议论”为主。

题6考查考生对修辞的把握能力。本词使用了不少的修辞,考生做本题要按题干的要求去做,找出使用对偶和比喻的句子。所以考生首先要了解这两种修辞手法,根据定义去判断。

参考答案:1.分外妖娆2.只识弯弓射大雕3.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红装素裹”是核心句。)4.(1)含义相同。(2)“略输”与“稍逊”都是稍微之意,“文采”与“”都指广义的文化。5.描写;议论。6.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解题策略】

1.要知人论世。鲁迅说:“我总以为倘要论文,最好顾及全篇,并且顾及作者的全人,以及他所处的社会状态,这才较为确凿。”就是说在鉴赏诗歌时,既要明确作者的创作背景,了解其写作动机,又要从整体上把握诗人的情感态度。例如闻一多的《一句话》: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闻一多说:“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用《一句话》表达出对理想中的中国的热切期盼,用自己的全部情感讴歌了一个永恒的爱国主题。

2.要抓住诗眼。诗眼是诗歌中最富有表现力的关键语句,是作者精心构思的语句,是诗歌“立言之本意”。考生要抓住诗歌中反复出现的句子或诗歌的最后一节,这里往往是诗眼所在。如《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中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就是全诗的“诗眼”,表现出作者对待生活的积极态度;《死水》中的“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它造出个什么世界”,表达了作者创造新世界的强烈愿望。

3.要分析意象。意象是作者的主观感受和客观事物相融合的产物,是通过作者的选择与锤炼,重新组合后产生的一种含有特殊意义的语言形象,是作者借助客观事物来表现其内心世界的结果。例如余光中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弯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在这首诗中,作者连续使用了四个意象“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揭示自己的思乡之情、思亲之苦,表达了渴望祖国早日统一的迫切愿望。

4.要知晓抒情。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直抒胸臆,即在诗歌中直接表现作者的情感态度;一种是间接抒情,即在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的过程中渗透作者的感情,主要有寓情于事和寓情于景两种形式。例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这首诗采用了间接抒情和直接抒情的手法,借助一只鸟的形象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挚爱真情。

5.要明确手法。诗歌的形象性与抒情性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因此我们要掌握诗歌的各种表现手法,如比兴、拟人、夸张、对偶、排比、衬托、反复、象征、以动写静、小中见大、虚实结合、托物言志等,这样才有助于披文入情,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例如臧克家的《三代》:

孩子/在土里洗澡/爸爸/在土里流汗/爷爷/在土里埋葬。

诗歌运用排比句式,为我们刻画了一辈子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形象,写出了他们世世代代与土地为伴的艰辛,既有对农民的同情,更有对农民的礼赞。

【即学即练】

一、(2015・山东东营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江南的水田,你当年新生的禾草/是那么细,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限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我用残损的手掌》

1.作者情感随“手掌”活动而变化,试仿照示例填空。

示例:“贴”:向往与期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谈你对诗中“残损的手掌”这一形象含义的理解。

3.就本诗运用的一种艺术手法作简要的赏析。

二、(2015・湖北恩施卷)欣赏下面一首现代诗,完成文后各题。

雨 伞

苏叔阳

你的命运就是陪伴乌云,

注定了要一生经受风雨。

你撑开整个身躯,

为他人创造一片干净天地,

却湿透了,你自己。

(选自《苏叔阳文集》)

第2篇

模板一: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活动总结 这次的综合性学习很快结束了,回想起这其间的点点滴滴,我不禁又深深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所在。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著名的唐诗、宋词、元曲到法洒脱的现代诗,这些好诗都让我们禁不住拍手叫绝。我们在学习古诗与现代诗的同时,也了解到了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与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而现代诗形式自由、意象也要比古诗更新奇、更富创意。哈哈,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短小的古诗寻么难读懂了,现在,我还真佩服大诗人们能写出这样简练精彩的诗句!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知识,老师让我们在课外找来了许多诗,并在班级里诵读,这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走入诗歌的殿堂,感受到了诗歌的奇妙境界。

另外,我们还当了一回小诗人,我写了一首《小乌龟》,被老师当范文朗读,受到了老师与同学们的好评。当然其他的同学写得也不错,李辛夷的小诗《星星》写得十分童趣,活泼的语言使我们感受到小星星的调皮与可爱;陈颖莹的诗作《蛋糕》写出了她妈妈对她的关怀与她对妈妈诚挚的感激与深切的爱,写得十分感人,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我们还将自己的诗歌写在制作好的小卡片上,一张张精致的卡片代表着我们的天真与梦想,五颜六色的小卡片上的儿童诗,首首都那么精彩,我们静坐着,听着他人深情的朗诵,一起遨游在诗海里,感受着一首一首的小诗带给我们的启示。

课余,我们还展示着自己收集的诗歌知识,并互相提问,这让我们的课间充满了乐趣,有许多兴趣浓厚的同学开始制作诗集,有的同学还别出心裁,与绘画好的同学合作,一同配上优美的插图,一下课,我们便围在一起,乐此不疲地交流着诗歌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

本次活动在我们的恋恋不舍中结束了。但那一首首妙趣横生的儿童诗及同学们原创的充满乐趣的小诗,全都深刻地烙印在我们的记忆中,使我们时不时地回想这充满魅力的诗歌,回想起诗歌带给我们的影响。啊!诗歌,你是多么美妙,我为你感到深深的骄傲、自豪!

模板二: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活动总结 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的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了如何欣赏诗歌,学习了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诗,并且自己动手尝试写诗,从中体会到了诗歌文化博大精深。

在活动中,同学们分别收集了诗词资料。我负责收集了现代诗和古诗。我尽情的欣赏这些诗人千古传颂的作品,我新认识了一些诗人,如柳永、高适,还有唐宋四大家关汉卿、郑关祖、白朴、马致远。我又认识了现代诗人郭沫若、徐志摩、桂文亚、雨果、狄金森等。我知道了我国最早的诗经总集《诗经》,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它凝集了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我还知道了诗歌如何分类。按题材分,有山水诗、咏物诗、边塞诗;按形式分,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题材分,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这次活动让我感觉在诗的海洋里徜徉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是比作沙漠,我觉得我只得到了一粒小沙子;如果把诗比作细雨,我只得到了一滴小雨滴;如果把诗比作天空中的星星,我只得到了群星中最小的一颗。我要继续在诗的海洋中遨游,尽情感受诗歌的无限乐趣

模板三: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活动总结 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结束了。通过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我们广泛地阅读了诗歌,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丽与感情,了解诗歌的内涵,真是受益匪浅。

我们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故事。在学习了写诗歌的方法之后,我们还试着自己写了几首童趣盎然的小诗,感受了一回当小诗人的感觉。我们的诗中虽然还有着欠缺的地方,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童趣,令我们自己赞叹不已。

诗歌是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跳跃,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

我们还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的寓意:联系生活实际读、不同的诗比较着读、边描绘画面边读等,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学习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也可以让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知道了诗歌的特点:

1.现代诗一般以句子,词组为诗行,纵向排列.

2. 现代诗篇无定句,句无定字,形成长短不一,参差错落的诗行.

3.现代诗的段落可以整首诗为一段(节),也可以一首诗分为若干段(节).

4.要懂得现代诗的押韵,押韵让句子更优美,但不一定要句句都押.

5.现代诗要精炼,不要拖泥带水,要用最简洁的文字容纳最丰富的内容.

我觉得徜徉在诗歌海洋里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诗歌比作海洋,我觉得我只得到了沧海的一滴水;如果把诗歌比作花园,我得到的仅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我还得继续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尽情地享受诗歌无穷的魅力。

为了很好地进行本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老师特地带领我们去图书阅览室借阅了有关诗歌的书回来,让我们用心品读。老师告诉我们:诗歌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力,甚至一个世界文学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所以说:我们务必要认真读诗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多收集诗歌,还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 通过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自己写诗歌,因为是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跳跃,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我们也还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读诗歌的方法:1.理解词语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 3.想象画面 4.各种诗歌做对比。所以说,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有了放飞想象的方法,那就是写诗歌。 这是一个让我们难忘的综合性学习,因为它可以影响我们一生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落下了帷幕。 此次活动秉承中华诗歌优秀文化,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同学们的审美意识,营造了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中国是一个诗的大国,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诗歌总集《诗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写的古诗让我们过目难忘:冰心、金波、艾青、郭沫若他们的现代诗使我们难以忘怀。诗海拾贝、与诗同行,我们组织小组收集、分类诗歌,学习、创作诗歌,等一系列的活动,让我们进入了诗歌的店堂,感受诗歌的无限魅力。我们在收集分类诗歌中感受了合作的快乐。在诗歌朗诵会中,我的诗歌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此时此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歌的伟大,诗歌的艺术魅力,我为自己身在一个拥有悠久诗歌历史的过度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活动中,我们也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古诗对仗工整、韵律严格:现代诗语言自由,形式洒脱:儿童诗充满童趣,富有想象。还明白了诗歌的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和读懂古诗的方法。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各种活动依然在我记忆深处。轻叩诗歌的大门,让我们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自由徜徉,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2.这学期,我们开展了轻叩诗歌大门与诗同行的活动。在这一次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中,我们广泛地阅读了诗歌,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丽与感情,了解诗歌的内涵,真是受益匪浅。

首先,我们小组的四名同学制定了活动计划,进行了明确的人员分工,各自回家搜集唐诗、宋词、元曲与现代诗,并将搜集来的资料聚集在一起,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阅读与交流。在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的语言比较凝炼、内涵丰富;现代诗的写法则比较自由,更适合抒发诗人的情感;我们还了解到了诗歌的分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总之,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这次活动,使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畅游的同时,也大开了眼界。 当然,我们也学会了许多阅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技巧。例如:我们在读诗的时候,知道了去联系生活实际读、不同的诗比较着读、边描绘画面边读等,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学习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也可以让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

在学习了写诗歌的方法之后,我们还试着自己写了几首童趣盎然的小诗,感受了一回当小诗人的感觉。我们的诗中虽然还有着欠缺的地方,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童趣,令我们自己赞叹不已。

虽然这次活动时间很短暂,但轻叩诗歌大门,在我们面前展出了一个美丽的诗歌的世界,从而让我们挖掘到了诗歌海洋中的无数珍宝。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成长!

3.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歌在中国文化的宝库中,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璀璨的光辉。本学期我们展开了与诗同行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走进了诗歌的国度,去欣赏诗歌,体会诗歌所描述的意境,领略诗歌独有的魅力。

首先,我们自发地分了组,制定活动计划,确定了每个人应该干的活,如:我们这组就由马昕宇等人收集现代诗,柯霁虹等人收集古诗,等一切都准备就绪后,就开始行动了,大家将收集来的资料按内容进行了归类整理,在网上将有关诗歌简介和诗歌背景的资料整理成文,这些对我们理解和欣赏诗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徐火通(teng)《御儿舟中别朗公》我们就是通过收集来的资料,品出了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感,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无限思念融入了钟声与鸡的鸣叫声中,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还收获了许多了知识,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了如何去欣赏诗歌,尝试了自己写诗,在这当中,让我受益匪浅的是欣赏诗歌的方法。就拿王昌龄的《出塞》来说,这首诗我是通过收集诗歌背景资料来理解欣赏的。在资料的帮助下,我体会到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耐人寻味,有历史变迁,征战未断的感叹,第二句写的是出征的人还未回来,多少个男儿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第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们的共同心愿,希望有龙城飞将的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当然,欣赏诗歌的方法还有很多,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平时欣赏诗歌时总结出来。尝试自己写诗也让我明白了写诗不一定要用多么华丽的词语,而是要写出自己眼中的事物,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活动结束后,我进一步感受了中国诗歌带给人美的享受,也让我明白了读一首诗,并不仅仅限于把这首诗背熟,而是要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掌握并欣赏诗歌的方法,这样才算真正弄懂了一首诗。诗歌还有一大妙处,可以让人放松心情。当你觉得很疲倦时,不妨试试,闭上眼睛,跟着诗走进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那种感觉是你死读书读不来的。

这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对诗歌的热情还没有消逝,我们要多读诗,品味其中美好的乐趣,将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4.上个星期,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的活动。活动中,我们学会给诗歌分类,欣赏诗歌,还学写了儿童诗呢!。

活动一开始,我们先制定了活动计划。我们计划在一周的时间内,搜集关于诗的知识,学会给诗歌分类,能够正确地赏析诗歌,我们还希望能自己学写一首小诗呢!为了完成计划,我们确定了组长,并给每位同学合理地分了工。。

我是负责查资料的,上网进入了google页面,输入了关键词诗歌。哇!关于诗歌的知识可真不少呀,据google搜索统计现共有2850万个词条是关于诗歌的。我立即点开了其中几个网页,进入了诗歌知识的海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另外两部诗歌总集分别是《楚辞》《汉府乐》、,我国的元曲,是一种小令,兴盛于元代,大多由民歌而来,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在诗歌知识的海洋里,我流连忘返,增长了许多知识。

通过这次活动,我的收获可不小。我们小组的同学搜集了许多的古诗和现代诗,可这么多的诗,涉及面这么广,怎么整理呢?当我们学会了给诗歌分类后,这些整理的事情就变得容易得多了,真是小菜一碟。我知道了诗歌分类可以按作者分、按题材分、按形式分、按体裁分我们按照作者给搜集来的诗歌分类,不一会儿,就把小山似的资料整理好了。

我们还学会了欣赏诗歌,知道了欣赏诗歌前,要先把诗多读几遍,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读,可以用不同诗人写的诗对比着读,还可以边读边在脑海里描绘画面,走进诗中读。学会了这些,欣赏诗时,我们就可以体会诗人创设的意境,更加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和含义了。比如: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短短几句,让人感到琴声初起,仿佛小儿女在耳边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与敌人奋力拼杀,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情节仿佛就在眼前。

这段时间里,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如何欣赏诗歌,学习在生活中运用诗歌,自己还尝试写了诗,从而体会到中外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活动中,同学们分头搜集诗词资料,我负责收集宋词的资料。我一打开google输入宋词,马上进入了词的世界,屏幕上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名字:苏轼、陆游、辛弃疾、李煜、李清照我轻快地点击着,尽情地欣赏着这些词人的流光溢彩的作品。我被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所吸引。读到李煜的《乌夜啼》时,我默默吟诵着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看到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又沉浸在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美好意境中

通过交流,我还阅读了不少唐诗、元曲、以及现代诗等诗歌资料,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许多诗歌知识。

我知道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它凝结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我知道了诗歌如何分类。按题材分,有山水诗、咏物诗、边塞诗;按形式分,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体裁分,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我知道了从古至今诗人辈出。春秋战国时最著名的有爱国诗人屈原;在魏晋南北朝时,曹操父子三人为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唐朝这个诗的王朝,像诗仙李白这样的人不胜枚举,涌现出了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在宋朝,豪放词人苏轼、辛弃疾、陆游,具有婉约词风的柳永、李清照,他们共同造就了辉煌的宋词;另外还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他们使元曲达到了高峰;现代诗人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杰出作品影响深远。

我还揣摩着如何欣赏名家诗篇,我觉得首先要明白这首诗是描写什么的,是状物、写景、还是咏物记人;接下来,就要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其中的含意;最后,体会诗人在诗中要抒发的情感。读诗有些好办法,例如,在读李白的《古朗月行》时可以用边想象画面边感受意境的方法去体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美妙描写,可以用已学过的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知识来理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句子,还可以用对比的手法来读高适的《别董大》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感等等,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走近诗人,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读了李清照《如梦令》,就能体会到诗人对自己红颜易老的哀叹含蓄;读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就能知道什么叫亡国之痛了,也能想到苏轼《赤壁怀古》的一腔豪情。

与诗同行活动虽暂告一段落,但我觉得徜徉在诗歌海洋里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诗歌比作海洋,我觉得我只得到了沧海的一滴水;如果把诗歌比作花园,我得到的仅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我还得继续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尽情地享受诗歌无穷的魅力。

在本单元中,我们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收获了许多,也知道了许多。

从上个星期三开始,我们就已经开始开展了这个活动。我们分好了小组,计划好每个人都干些什么,要怎样做之后,便开始匆匆忙忙地去准备。

我迫不及待地冲回家去,打开了我的百宝箱书柜。我就拿起了一本《古诗70首》来看。里面蕴含许多精彩、与众不同的诗。打开这本百宝书,可以闻到一阵又一阵古时诗人作诗的诗味。李白的《赠汪伦》表现出了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杜甫的《春夜喜雨》表达了他对春雨来得及时的喜悦心情。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描绘了江上渔民冒风波危险、辛苦捕鱼的生活画面。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一)》写出了宋代家夏天农忙的情景......

我还当了一回小诗人,创作了几首小诗,每一首小诗中都感受到天真活泼的感受。

在这次活动中,我知道了诗歌是很优美很有旋律的。让人读起来非常舒服、生动。我还知道了许多学习方法:了解诗的深刻含义,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有丰富想象力地去写诗歌......

在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的珍宝。让我们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常在我们耳边回响。在是个的海洋里,有无数珍宝。

第六单元一共有两个部分:一个是《诗海拾贝》,另一个是《与诗同行》。在《诗海拾贝》这一部分主要写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和外国诗。《与诗同行》这一部分主要写儿童诗、诗歌故事等内容。在诗歌故事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都是以前我不知道的好知识。

在这次综合性的学习当中,我们举行了许多活动,如:举行诗歌知识竞赛、每六个人分为一小组制作一个小诗集。

通过这一次的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仅学到了很多诗歌,而且还学会怎么把诗歌分类;这样会更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的诗歌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自己写诗歌;应为这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乐园。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活跃起来,我们的想象力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带自己的渴望与情感。我们也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

读诗歌的方法:1.理解词语的意思.2.联系生活实际.3.想象画面.

第3篇

【论文摘要】依据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精神,目前实验区实施的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所选的文本比传统教材丰富了许多,也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个性化发展。但是,面对文本丰富的语文教材,与有限的教学课时数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们如何处理教材呢?我认为,设计“小专题”教学,使之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性,在“乐”、“行”、“活”、“思”中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依据高中语文新课标的精神,目前实验区实施的语文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所选的文本比传统教材丰富了许多,也有利于学生的语文素养个性化发展。但是,面对文本丰富的语文教材,与有限的教学课时数之间的矛盾也日益突出。我们如何处理教材呢?众所周知,丰富的教材内容不等于丰富的教学内容,“课文只是例子”,我们不能用教教材的眼光去处理教学内容,而应该用教材教,以“小专题”的创新设计理念处理教学内容,尤其是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要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

所谓“小专题”,就是指依据课程目标,结合自身情况和学生实际,“灵活适度”地处理教学内容,并通过反复阅读理解文意,再对课程内容采取增、删、改、合、立等手段设计专题,利用二、三个课时进行探讨,使学习走向深入,最后对研究成果进行交流评价。这种“小专题”教学,探究角度要新,论题开口要小。中学生因视野、经验和能力所限,不宜探究那种大而泛之的论题。在“小专题”教学设计过程中,既要促使学生动口、动眼,也要促使其动手、动脑,让多种感官协同“作战”;既要促使学生查阅资料、调查访问,又要促使其实践操作、亲身体验。总之,“小专题”教学设计要有利于教学内容不断创新,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发展。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喜欢“小专题”教学,“设计”而有所得呢?笔者认为,关键是“小专题”教学的设计必须具有趣味性、实践性、开放性和教育性,使之对教学内容不断创新。

一、“小专题”设计讲究趣味性——“乐”中求发展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它能激发求知欲望,促进思维的活跃,保持学习的持久性,是促进个性化发展的“剂”。因此,“小专题”的设计首先要有趣味性,“吊”起学生的“胃口”,使学生一看专题的论题内容就有兴趣,就跃跃欲试。这样才能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变“不愿”为“情愿”。如学习《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时,在学完苏轼和辛弃疾词后,我与学生们讨论出一个共同探究的问题:“在宋词史上,苏轼和辛弃疾如双峰对峙,二水分流。请课外阅读他们的其他作品,收集相关资料,以‘我看苏辛词’为小专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将探究成果与其他同学交流。”然后学生根据任务分组活动,最后用一节课进行交流。

又如,教学《祝福》一文,应整合《孔乙己》、《故乡》、《药》、《狂人日记》等小说,抓住情节的曲折变化及深刻意蕴,体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唤起学生的人生思考,感受其独特的魅力。我设计“谁杀死了祥林嫂”小专题探究,指导学生将人物分析指向其悲剧的人生及悲剧产生的原因。这种着眼于情节和主题的“小专题”设计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引发学生对人物性格、人生经历、祥林嫂与周围人的关系,以及鲁镇的文化背景进行整体透析。学生在对诸多细节描写的解读中可以发现,不能简单地认为是某个具体的人杀死了祥林嫂,也不能完全将悲剧归罪于封建礼教,应从鲁镇的“多神教”文化背景中挖掘“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传统文化是如何互相配合,把这样一个善良、勤劳的无辜女人逼上绝境的。小说超越了《狂人日记》对封建礼教的单维度的批判,从多维度对传统文化中的违背人性的因素进行反思。另外,还可以从“看”与“被看”的人际关系角度,透视人的深层文化心理,从具体语言中品味出人与人之间的冷漠、人性中残忍的一面,唤起学生的悲悯心,呼唤人性的回归。

这种“小专题”教学中的问题探究,不必过分重视学生探究的结果,而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重视学生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在快乐学习中求得个性化发展。

二、“小专题”设计注意实践性——“行”中求发展

“纸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确,知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体现其实用性、价值性,才能转化为实际的能力。因此,“小专题”教学的设计也要注意实践性,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直接的经验,取得第一手材料,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实现认知的第二次飞跃,即把获得的知识和经验用于实践,在实践中运用知识,“盘活”知识,通过实践使之再学习,再探索,再提高。如走进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文本,通过增、删等手段设计以诗译改诗(词)实践活动“小专题”教学。

1.走进文本,感受以诗译改诗(词)实践活动。

(1)默读“古为今用、学写歌词”知识短文(听《涛声依旧》歌)

问题:与张继的《枫桥夜泊》相比,歌词保留了哪些意象?韵脚怎样?

(2)感受李煜《虞美人》译改成的诗。

问题:揣摩哪些意象,展开了适当的想象?

(3)明确译改诗词的要求(见幻灯片略)

焦点:①用现代语言再现古诗词优美的意境和优雅的语言;②关注译改诗作韵律的和谐、语言的精练。

(4)《青玉案·元夕》释题

①辛弃疾简介;②元夕——元宵节。

2.品读文本,指导以诗译改诗(词)实践活动。

(1)诵读《青玉案·元夕》,把握其主旨。

1)读后感受是什么风格的词?

丽词:宝、雕、香等;细节:蛾儿、雪柳、黄金缕(婉约)

2)有人说,此首词从内容上属豪放派,那么,豪放的按纽在哪里呢?并说明理由。(探究问题)

:①揣摩艺术形象。如苏轼的《水调歌头·黄州快哉亭……》中的“白头翁”,《定风波》中的诗人的形象;②知人论世:联系社会背景和作者的主张。

(2)示范译改“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1)译改现代诗句(见幻灯片略)

2)译改现代诗句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见幻灯片略)。

(3)品读译改“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1)点化“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揣摩“花”“树”意象,展开想象。

①“花”“树”——焰火

②“没有吹开……吹放……吹落了……”句式说话。(改)

(4)仿译改“宝马雕车香满路”

1)宝、雕——华贵(换)香——胭脂香(添)

2)学生参与译改(见幻灯片略)。

(5)学生互相译改“凤箫声动……”“蛾儿雪柳黄金缕……”(见幻灯片略)

3.拓展文本,开展以诗译改诗(词)实践活动,把你最喜爱的唐诗(或宋词)译改成现代诗。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译写诗词。此时学生胸中涌动的必定是实践中所得的真知实情,笔下流淌的必然是实践后的欢快与欣慰。学生在完成这一专题教学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感觉器官,也锻炼了思维器官,而且培养了与人合作、收集信息、学以致用等多种综合能力。

三、“小专题”设计重视开放性——“活”中求发展

第4篇

关键词:交际解读 认识解读 熟悉黑夜

弗罗斯特全名罗伯特・弗罗斯特,是20世纪美国诗人。他的一生曲折多变,当过学徒、教师,经营过农场,其主要的诗歌内容多是从日常的农村生活中吸取养分,涉猎题材,其诗歌同19世纪的诗人存在着较为广泛的共同性。《熟悉黑夜》是桂冠诗人弗罗斯特对现代诗的诠释和解读,全诗描述了一个长期徘徊和逗留在黑夜中的人的状态,从而也进一步揭示出人物在长期的深夜徘徊中所体会到的独到的心理感受。诗歌的理解可以借助文学作品的交际与认识的两种解读范式,通过明晰这两种范式的基本界定以及相关的关联等,能够使得我们对解读文学作品有一定的科学方法,同时,以《熟悉黑夜》为基本的文本来进一步分析,能够使得我们更好地对该诗所表现出来的内容和主旨进行深刻的理解和科学的分析。

一、文学作品的交际与认识解读

文学作品的交际与认识解读实际上是解读各类文学作品所需要的两种解读范式,他们对当下批评家及学者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交际与认识解读从表层上看是两种解读范式,我们细究这二者的关联,实际上可以发现相同的本质。

关于文学作品的文本理解通常进行的两种较为科学的理解方式一种是交际理解,一种是认识理解(亦说认知理解),顾名思义,交际理解通常发生在和文本进行交流交际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一定互动性的理解范式,认识理解多偏向个人直觉。而根据关联理论的一些理念和说法,实际上单就交际理解和认识理解来看,其本质和内核存在很大的同一性。文学作品交际解读和认识解读在实质和内核上实际上都要求寻找关联,也就是说当我们理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对文本的解读中需要理解一个话语的时候,很大程度上需要找到话语的关联性。交际理解和认识理解只是在表面范式上的不同,而其内核和实质是指向共同关心的问题的――即寻找关联性。

在具体的表现上,交际与认识理解是存在一定的差异的。在关联理论的相关观点中,关于交际原理的认识基于交际原理中的关于交际的基本行为目的是为了传递若干关于自身的假设,这些假设是相互关联的。由此形成交际的模式。交际原理中的重要内质是关于关联假设的,交际原理主张者一直强调这类假设力求达到最佳化。交际理解中接受者通常对一个文本对象能够进行的认识判断和界定是是否能够和自己的生活、自己所熟悉的环境、氛围等等产生够多的关联,这些丰富的关联才能使得接受者能够用较少的精力对文本对象进行环境、氛围的假设,推进对文本对象的理解;如果接受者发现自己所具有的固有经验不能够推进自己对文本对象的理解,那么关于交际理解还有一个较为重要的支点就是接受者是否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一步探索,去努力寻找或者重新创建能够用以理解当下文本对象的合适假设。关于认识理解的问题上,通常关联理论的相关主张认为人的认识是与最大的关联相吻合的。简单地说,这样的主张实际上是对人类的普遍心理的正常揭示,在人对于文学文本的认识过程中,最普遍的心理就是根据文学文本或作品所提供的线索、文本发展的状况结合自己能够联想到的最大关联来分析和想象。也就是根据认识的对象对自己所产生的最有可能出现的程度最深的关联相吻合。当所要认识的对象越复杂的时候,往往接受者在接受过程中就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去进行关联,当接受者对文本对象所存在的环境和氛围无法直接找到能够相关的语境或假设的时候,就会进行和自己本来认识经验中最贴近的氛围或环境进行假设。人在整个认识的过程中,会倾向于朝向自己最熟悉的事物、环境或氛围来进行联想。

二、对《熟悉黑夜》的交际解读与认识解读

《熟悉黑夜》作为弗罗斯特现代诗的凸显,具有多重解读的视角和方法。我们在明晰了交际解读和认识解读的相关关联和差异后,可以用两种不同的范式对《熟悉黑夜》做进一步的差异分析。《熟悉黑夜》的中文译本相对于原文已做了最大程度的完善,其中文译本全诗如下:

“我早就已经熟悉这种黑夜/我冒雨出去――又冒雨归来/我已经越出街灯照亮的边界/

我看到这城里最惨的小巷/我经过敲钟的守夜人身边/我低垂下眼睛,不愿多讲/

我站定,我的脚步再听不见/打另一条街翻过屋顶传来/远处一声被人打断的叫喊/

但那不是叫我回去/也不是再见/在更远处/在远离人间的高处/有一樽发光的钟悬在天边/

它宣称时间既不错误又不正确/但我早就已经熟悉这种黑夜”

(一)从交际解读解析《熟悉黑夜》

在此处,《熟悉黑夜》成为了接受者所要探索和理解的文本对象,接受者,即读者对作者想要表达的含义的进一步探究与理解,实际上就是对该文本对象的交际解读。这个交际解读的过程中我们需要明确作者想要直接表达出来的含义以及隐藏的线索和暗示的内涵两个大的方面。

在对作者表层上所想要达到的表达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作者弗罗斯特想要表达的其实是描述出了一个人物经常徘徊在夜间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在文本的仔细考察中能够显而易见,这个人物早已经熟悉黑夜的一切,冒着雨出去游荡在街边,而后冒雨回来,他穿过了城中一条小巷,路过了守夜人的身边但是只想沉默,他听到远处的一声打断的叫喊但是不是叫他回去,他在时间中无所期待,只是熟悉这种黑夜。对表意文本的理解是比较简单容易的,但是交际理解中还要通过建构有关于作者的关联和假想才能够进行深层的含义理解。在探究隐线的过程中,接受者对于文本对象的作者――弗罗斯特并没有主观上的熟悉,且对于作者的生平和生活经历较为陌生,即使动用自己可能熟悉的环境和假想,也不能够还原完整的作者处境及心理状态,这就涉及到交际解读中接受者是否能够且愿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去探索、创建新的假想和关联来进一步揭示诗歌的内在韵味。

通过对诗人弗罗斯特本身的进一步了解,我们不难了解到弗罗斯特本人的经历较坎坷不平,且家庭生活也面临了诸多不幸。就其个人的成长来说,他做过鞋匠学徒、当过教师、也开过农场。入读过哈佛大学,但是经历一直较为坎坷,奋斗的过程中几经辗转最后开始通过文字抒发自己的内心想法,表达心理状态。弗罗斯特的家庭生活也同样经历了诸多不幸,他的儿子因为霍乱不幸去世,妻子也患有抑郁症,小女儿在出生不久后夭折,大女儿因病去世,他的小儿子也在成年后走向了自杀的道路。这诸多生活的经历与沉淀都使得弗罗斯特对生活本质和生活本身产生了更深刻的思考。现在我们再进一步解读《熟悉黑夜》就不难思考,“夜”这个意向其实有很多含义,尤其结合作者本身的人生经历来进行假设,这个意向更多地透出的是对人生的绝望与徘徊,揭示了人生的不可逆转和黑暗无望。大雨天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同时它也揭示了恶劣的氛围和心理状态,所受到的苦难等等灾难因素。短暂出现的灯光可能揭示了一点希望,但是这“希望”在整个大氛围是黑夜的境况下也显得杯水车薪,不足以拯救脆弱的灵魂。而作者“熟悉黑夜”则更是对这种恶劣的社会环境和氛围表达了已然适应的状态,处在一种绝望和萧条的精神状态中。最后作者并未表达出任何反抗或其他情绪,而是简单地表达出“但我早就已经熟悉这种黑夜”,留给接受者独立的审美空间和审美思考。

(一)从认识解读解析《熟悉黑夜》

在交际解读视野下,接受者往往要设想和作者有关的语境,例如了解作者的生平、经历等等来推进对文本对象的进一步理解。而在认识解读中,接受者更多地倾向于联想和自身有关的语境来推动对文本对象的理解。接受者由自身的境遇不同,所理解到的深层含义也不尽相同。读者根据个人境遇的不同往往对诗歌中所出现的意向有不同的理解,如“雨”的意向,在乐观者眼中,可能只是普通的天气状况与环境描述,而在身世凄凉或经历坎坷的人的眼中,大雨无疑是凄凉处境的进一步物化和象征,读到具体的意向或句子时就难免会萌生出自怜自艾的感情基调;对于其他意向的理解也是一样,如对黑夜、石头、木头、被打断的呼喊等等,都做出了一定的理解与联想。这些联想使得接受者进一步将诗歌中出现的意向同自己的语境相互联系起来从而产生独具个性的共鸣体验。

认识解读中《熟悉黑夜》幻化成了不同接受者眼中的不同理解与形象,从而使得其魅力和特色更加具有多元化与个性化。

三、结语

《熟悉黑夜》作为意向较为丰富的一首现代诗,在理解的过程中,我们应当在普通的理解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和区分更加科学的理解范式。交际理解和认识理解是文本理解中两种角度不同的理解范式。对于具体的作品《熟悉黑夜》而言,在交际理解范式的角度下,接受者往往是通过进一步了解作者的生活环境、生命经历以及心路历程等等有关作者的语境来设想和理解整首诗歌的,而在另一种理解范式――认识理解范式下,接受者则更多地结合了自身的经历与语境,由此就使得在认识理解视角下的诗歌理解具有多元化与个性化的共鸣特点,由此也为此诗歌注入了一种新的魅力。《熟悉黑夜》无论在交际理解模式下还是在认识理解的范式下,其本质和内核实质上是相同的,都是通过一定的联想与设想将具体的诗歌,诗歌中的意象、人物、场景、所描述的事件等等与一定的具体语境相结合,无论是关于作者的语境联想还是关于自身的语境联想,实质上强调了人们理解文本对象过程中与语境的关联。从而揭示了一定的本质――即无论是交际理解还是认识理解,实则都是通过一定语境的联想对文本对象进行的解读,都旨在对文本对象的内涵和魅力做出进一步的赏析,从而达到理解、欣赏优秀诗歌的目的。

参考文献:

第5篇

【关键词】 语文教学;备课;高效;保障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

14―0125―01

随着现代化教学理念的不断丰富和发展,越来越多的教师反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常规备课开展秩序性教学活动,认为这是墨守成规、抹杀学生个性的教学方式。然而,真正有价值的教学,必须首先是专业、有计划、科学的行动,具有目的性和规划性。笔者认为,所谓“宝剑锋从磨砺出”,备课仍然是教学活动的必要环节,没有落后、糟粕的备课,只有不断发展、进步的备课水平。本文以初中语文教学为例,谈谈现代化教学备课的艺术与价值。

1. 课堂学习方式的比例筹划。笔者认为,要提高初中语文教学的有效性,首先应从课堂主体结构以及课堂方式占比两方面进行改革,在备课环节做好既符合教学内容特征、又符合学生学习思维特点的课堂结构策划。课堂主体结构主要可包括“教师主体”以及“学生主体”,其中,“教师主体”指在教学环节中以教师的演讲为中心,学生处于聆听与接受的状态;“学生主体”指在教学环节中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教师处于辅助与引导、解惑的状态。合理规划两种结构的比例,有助于提高课堂活跃度、维持学生的注意力并能达到深化教学内容及其现实价值的效果。另外,课堂方式占比主要指各种教学策略的相互协调,不同的教学内容与不同类型的课堂教学活动方式的契合度不一,其所能产生的教学效果也具有其差异性。教师应在明确该联系的基础上根据教学内容合理规划教学策略,尽可能实现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以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的《雨说》为例,《雨说》属于现代诗的一种,其从不同的角度以及不同的表达手法对雨进行了丰富的描述与赞美,进而对初生生命表示呵护与寄托。这篇文学作品描述了较多的场面,对场景细节、自然规律等进行拟人化,营造出积极、清新、乐观的氛围。全文语言通俗易懂,对“洗礼”等相对生僻的词汇也进行了解释;但学生可能对作者及其文化背景不熟识,对其情感表达存在广度较大的理解差异。对此,教师可选择全文浏览、精读、欣赏以“学生主体”的结构展开教学活动;对作者信息、文化背景等内容的教学环节则选择“教师主体”的结构。其中,在“学生主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进一步针对学生学习情况、诗歌内容等进行教学方式的比例设计。诗歌包含各个层级,包括各种场景、各种规律、各种心态与情感等;对此,教师可采用“小组合作学习”与“个人自由发言”两种策略,首先使各个小组分别对诗歌的景色描写、景物描写、语言描写、情感描写等层级进行针对性精读与探讨,并在课堂上以小组形式进行汇报分享;其次,个人在集体学习过程中进行思考,并在自由发言环节提出疑虑与特别见解。“个人与集体”相结合的课堂活动比例有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也对进一步深化诗歌的解读与教学价值产生积极影响。

2. 课堂内容的创新设计。在“雨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尝试在备课时将诗歌演变成小说、散文或者直叙式的故事,有条件的教师甚至可将其内容设计为图像、视频等形式,在课堂上作为导入开展教学活动;这种内容创新的教学形式既可以调动起学生对教师教学的好奇心,从而达到提高其学习注意力的效果,同时也能作为创新学习的模范,为学生建立现代化学习的榜样。另外,教学方式的创新,主要指教师可结合教学经验以及学生的兴趣爱好,一改传统教学模式,对课堂教学形式进行创新设计。例如,《雨说》中所描述的场景众多,各具特色,教师可利用其不同的场景,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使各组选择其中的一个场景,以诗歌的描述内容为启发,进行小组的情景剧设计,并在课堂上进行即时表演。这种活动性、娱乐性较强的策略能提高课堂活跃度,且学生在进行剧情与场景设计的过程中,能完成对诗歌的整体以及部分剖析,有助于教学内容价值的实现。

3. 课后活动与延展性学习计划。在信息化时代,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网络相对熟悉,互联网平台、社交网站与工具等成为学生新的娱乐与学习方式。因此,教师在备课中应抓住该时代化特征,利用计算机网络进行课后活动的策划。例如,在《雨说》的基本课堂教学完成后,教师可建立以班级为单位的微信、微博或者贴吧等社交圈,并在《雨说》的课堂学习后发起“…说”的话题,调动学生参与到创作中,并在互联网平台上与分享;创作的形式既可包括文字形式,也能以图片、音频、视频等方式设计。如此不仅能提高学生对诗歌本身的理解与模仿能力,同时促进其发现生活、热爱生活等积极情感心态的发展。

第6篇

关键词: 《荒原》 荒原 意象

《荒原》(1922)是艾略特的代表作。原诗800多行,经埃兹拉.庞德删改后,仅剩433行。发表以后,成为西方文学中一部划时代的作品,也是西方现代诗歌的一个里程碑。

《荒原》写出了整整一代人的精神状态,是对战后西方文明走向迷惘的高度概括。这首诗歌使用大量的典故(作者引用36个作家、56部作品和6种外文)、比喻、暗示、联想、对应等象征主义手法及意象叠加,时空交错等现代诗歌表现手段。诗歌的形式模仿贝多芬5个乐章的奏鸣曲,全诗共分为5章。

第一章“死者的葬仪”共76行。一开头作者便套用了乔叟《坎特伯雷故事》中《序言》开篇的春天的场景。春天原本该万物复苏,生意盎然,而在诗人的笔下,现代文明的象征―――伦敦却是一片枯萎的荒原。“四月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荒地上长着丁香,把回忆和欲望参合在一起,又让春雨催促那些迟钝的根芽。冬天使我们温暖,大地给助人遗忘的雪覆盖着,又叫枯干的球根提供少许生命”。“残忍的月份”,没有水的滋润,缺乏充满生命力的欣欣向荣。现实生活充满了虚伪和邪恶的欲望,凸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欧万物凋零的景象。本章表现了现代人的生活无异于出殡,而葬仪的意义又在于使死者的灵魂得到救赎。诗人首先用对比的手法写荒原上人们对春冬两季的反常心理,春暖花开的“四月”竟然是“最残忍的一个月”,进而是人由“荒地”引起“回忆和欲望”,败落的贵族玛丽回忆破灭了的浪漫史,从而暗示西方文明的衰落。紧接着诗人借用《圣经》里的典故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副副“荒原”上的景象:破碎的偶像承受这太阳的鞭打,枯死的树木没有遮荫,礁石间没有流水的声音,只有红石,恐惧在一把尘土里……,然后诗人通过瓦格纳的歌剧引发出对现代西方荒原人的生存状态和精神状态的描写:“我既不是活的,也未曾死亡,我什么都不知道,这年头人得小心啊。望着光亮的中心看时,是一片寂静。 荒凉而空虚是那大海”。 在这没有生气的栖息之所,人不生不死,虽生犹死,心中唯有幻灭和绝望,眼前的世界只泛滥着海一样的。在这令人窒息的现实中充斥着庸俗卑下的人欲,死亡的阴云浓浓地罩在了西方世界的上空,人们在浑浑噩噩之中走向死亡。“我看见成群的人,在绕着圈子走”。“ 并无实体的城, 在冬日破晓的黄雾下, 一群人鱼贯地流过伦敦桥,人数是那么多, 我没想到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 诗人把现实社会比作地狱,现代人视为没有灵魂的幽灵。诗人通过伦敦,这座西方文明之都的衰败展示当今西方世界的荒原全貌:“死亡毁坏了这许多人,人人的眼睛都盯着自己的脚前,去年你在花园里种的尸首,它发芽了吗”?这真是令人触目惊心的荒原景象。

第二章“对弈”,共96行。本章是对社会不同阶层的扫描,上流社会的珠光宝气,掩盖不住精神的空虚。自然的美不复存在,只有令人窒息的合成香料。而酒吧间的下层妇女的对话,谈论“装假牙”和“打胎”,显示出生活的变态和丑陋。这一章通过引征莎士比亚、维吉尔、弥尔顿和奥维德的作品中描写的上流社会男女的欲和罪恶与现实低层社会卑鄙龌龊的肉体交易叠映,突出表现精神枯萎,道德堕落的现代生活。特别是《变形记》中翡绿眉拉被国王铁卢欧斯杀死后变为莺夜的典故的引用,自然有力地表达了诗歌深刻的主题。对弈即争斗,象征现代人的勾心斗角,用古代的暴行和现代的罪恶相比较。艾略特认为,现代人重复着古代的人罪恶,世界放纵,人们成了丧失人性的行尸走肉,说他们“是在老鼠窝里,在那里死人连自己的骨头都丢得精光。”,突出了现代人纵情声色、形同僵尸的可悲处境。在本章中,作者着重描写了两个场景:第一个场景写上流社会里一位空虚无聊的女性,在卧室里自言自语,“我现在该做些什么?我们明天该做些什么?我们究竟该做些什么?”在丧失了人生的意义之后,现代人自然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了;第二个场景写一位名叫丽儿的下层社会的女子和她的女伴在一家小酒馆中谈论这私情、打胎和怎样对付退伍归来的丈夫。结尾几行借用《哈姆莱特》中奥菲利亚在告别生活时说的一段疯话,影射现代西方女性已彻底堕落,不疯犹疯,虽生犹死的生存状态。

第三章“火戒”,共139行。此时的镜头对准了伦敦的过去和现在,昔日充满诗意的泰晤士河,如今冷风袭人,阴森恐怖。表现伦敦这现代荒原上庸俗、肮脏、罪恶的生活:圣洁的教堂赞歌中,世界重复着铁卢的兽行;明亮的月光下,母女俩干着行径“;昏黄的浓雾中,商人为金钱而奔走;精神空虚的青年男女在苟合中打发光阴;人们寻欢作乐后留下的浊物漂浮在昔日诗意盎然的泰晤土河上。本章首先写泰晤士河的今昔,伦敦各种人物猥琐无聊的生活。“仙女们已经走了”,留下的只有空瓶子、丝绸手绢、香烟头,再加上饮泣、冷风、白骨、老鼠、沉舟和父亲的死。接着诗人具体地描写了一个女打字员和一个长疙瘩的青年有欲望却无真情的关系。“总算完事了,完了就好。”男青年随后摸着去路走了;女打字员用机械的手,“在留声机上放上一张片子”。面对现代人的这种精神荒原,诗人指出:只有通过宗教,才能点化荒原人执迷不悟的人生;只有弃绝一切尘世的欲念,才能过一种有意义的圣洁的生活。在诗人看来,之火毁灭了人性也毁灭了大自然,造成了这个“乌有和乌有联结在一起的现实”。他向佛陀吁请,要让焚烧物的火来扫尽,拯救人类:“烧啊烧啊烧啊烧啊/主啊你把我拯/主啊你拯拔/烧啊”。诗人认为,火能够烧去,使人再生,重返自然。标题“火戒”原是佛劝其门徒禁欲,达到涅槃境界的意思。人类要拯救精神荒原,必须借助于佛陀的净火的冶炼。

第四章“水里的死亡”,仅仅只有10行。可行行都是寓意深刻的象征,有人说它象征的内容抵得过但丁的一部《炼狱》。人在欲海中死去,死去后忘掉生前的一切,让他静静地在死亡的欲海中反思。艾略特笔下的海既是的象征,它夺去了人的生命,又是炼狱,它让人认清自己生前的罪恶。实际上艾略特是要现代人正视自己的罪恶,人欲横流带来的死亡。昔日腓尼基水手由于而葬身大海,今天无数的现代人仍然在人欲横流的大海中纵情作乐,他们的死亡已无法避免。

第五章“雷霆的话”,共113行。这一章表达了吠陀经里的说教,规劝人们要施舍、同情、克制,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平安。这是解救荒原的最后希望。诗人在这一章首先用三个“客观对应物”来描绘荒原景象:耶稣死后,死了的山满口都是龋齿,吐不出一滴水;东欧和俄国革命后,倒悬的城楼里钟声在空的水池、干枯的井里唱歌;寻找圣杯的武士走后,空空的教堂仅仅是风儿的家。荒原上没有水,荒原上的探索是艰巨而痛苦的,人们在恐怖和绝望中仰望头顶乌黑的浓云,等着雨水的到来。这时雷霆说话了:施舍、同情、克制。然而雷声过后,荒原依然如故,我们到底该怎么办?我们只有等待“出人意外的平安”。诗人对宗教寄予了全部的希望,但在他的内心深处,他又保存着挥之不去的怀疑和焦虑。诗的起首用耶稣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来象征信仰、理想、崇高的精神追求在欧洲大地上消失,诗人认为,从此欧洲便成了一片可怖的荒原。人们渴望着活命的水,盼望这救世主的出现,盼望这世界的复苏,灵魂的再造。他用《圣经》的典故写了耶稣复活后的身影。然而基督并未重临,却听见了惊天动地的一声巨响,那是革命的象征。艾略特把社会主义革命视为人类的一场灾难。最后,诗人借雷霆的话告诫人们:要施舍、同情、克制、皈依宗教。只有这样大地才会复苏,人们才能摆脱不死不活的处境,而获得永久的安宁。

总之,枯萎的荒原——庸俗丑恶、虽生犹死的人们——复活的希望,作为一条主线贯穿了全诗阴冷朦胧的画面,深刻地表现了人欲横流、精神堕落、道德沦丧、生活卑劣猥琐、丑恶黑暗的西方社会的本来面貌,传达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西方人对世界、对现实的厌恶、普遍的失望情绪和幻灭感,表现了一代人的精神病态和精神危机,从而否定了现代西方文明。

参考文献:

[1]T.S. Eliot, Selected Essays By T.S. Eliot. London, Faber& Faber Limited, 1936;

[2]Nathan A Scott. Religion and Literature. The New Orpheus, 1941;

[3]Gary Carey. T.S. Eliot’s Major Poems & Plays. Cambridge Univ. Press, 1965;

[4]Louis Menand. Discovering Modernism. New York, Oxford Univ. Press, 1987;

[5] 李赋宁译 T.S艾略特《艾略特文学论文集》[C],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4;

[6]胡家栾等译《现代主义》[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5;

[7]王恩衷编译 《艾略特诗学文集》[C],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9;

第7篇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5A-0041-02

一、设计理念

旨在通过提供丰富多元的文本及画面,以听声赏图、品词析句、创作交流等形式,创设浓浓的读书氛围,让学生在阅读中发现、研读、品味,感受祖国语言文字之美。教师关注阅读策略指导,渗透比较阅读的思想,提高学生语文素养。

二、教学目的

(一)通过阅读描写春雨、赞美春雨的文章,从不同角度感受春雨的美,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学生在阅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美,积累语言,体会“淋、滴、洒、落、飘”等词的妙处,培养主动积累词语的意识。

(三)激发学生阅读兴趣,交流阅读感受,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

通过阅读,从不同角度感受春雨的美。

四、教学难点

丰富词汇,发展学生的观察和想象能力,发展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与习惯。

五、课前准备

(一)课件。

(二)小白鸽、小燕子、麻雀、小黄莺的头饰。

六、教学过程

(一)赏读《春雨的色彩》,提炼春雨的美。

1.听声感受声音美。

(1)感受春雨声。

师: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份春天的礼物,你们听!(课件播放春雨声) 你听到了什么声音?

(2)指导朗读。

师:谁来模仿一下春雨声?(沙沙沙,沙沙沙……)

【设计意图】春雨声,声声入耳。通过模拟声响,营造了审美化的课堂教学情境,感受春雨的悦耳,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2.赏图感受形态美。

(1)体会春雨的形态。

师:春雨听上去那样柔和,那看上去又是什么样儿呢?你们瞧,(课件出示春雨图)在你眼中,春雨像什么呢?(出示:春雨像_________。)

学生自读《春雨的色彩》,找一找楼飞甫爷爷眼中的春雨像什么。(出示:春雨像春姑娘纺出的线,轻轻地落到地上,沙沙沙,沙沙沙……)

(2)指导品读。

【设计意图】春雨图,赏心悦目。通过观察画面,想象说话,感受春雨的形美,自然引向文本的阅读欣赏。

3.读文体会色彩美。

(1)师:春雨的声音那样动听,春雨的样子那样可爱,小鸟们也被春雨吸引来了,它们正在争论一个有趣的问题,那就是——(出示:春雨到底是什么颜色的?)

(2)学生读《春雨的色彩》,找一找小鸟们眼中的春雨各是什么颜色,交流。

(3)师:春雨的颜色真丰富!你喜欢谁眼中的春雨?

(4)师指导学生分角色表演读小鸟们的对话。(准备头饰)

【设计意图】通过生动有趣的个性化表演读,提供学生在课堂上的实践空间。

(5)师:小朋友真会读书!老师仿佛看见春雨落到草地上,落在油菜地里。(课件突出“落”字。)小朋友,你感受到春雨是怎样落下来的呀?(指导读好带“落”的句子。)

(6)师:春雨就是这样的温柔,你还注意到春雨有哪些轻柔的动作?(突出“淋洒滴飘”四个字。)

(7)师:春雨多像一位手法娴熟的魔术师呀!她让雨丝落向草地,淋在柳枝,洒向桃花,滴在杏花。落在油菜上,又飘向蒲公英花。(点击出示图片)这些植物因为有了春雨,显得生机勃勃,散发生命的色彩!让我们用美美的朗读来夸夸春雨!

【设计意图】品词析句,辅以多媒体的配合,将无声的语言转化为声情并茂的有声语言,将文字变成立体的形象,使文章的情趣与学生的感悟融为一体,让朗读成为一种享受。

(8)师:春雨听了你们的夸奖呀,下得更欢了,沙沙沙,沙沙沙……她落满了大自然的每一寸土地,让我们赶紧去寻找她的足迹!

(9)(播放课件,展示雨后植物的色彩。)师:雨后的空气是那样清新,走近一些,再走近一些,瞧,梨花晶莹透亮,牡丹精神十足,迎春花娇小可爱,梅花散发清香,春笋冲破泥土,蘑菇撑起小伞,紫玉兰在枝头绽放,郁金香举起欢乐的酒杯……此时此刻,小朋友眼中的春雨是什么颜色的?(补充积累描写颜色的成语。)

(10)师:春雨的色彩这样丰富,你最喜欢春雨的哪一种颜色?当回小诗人夸一夸春雨。

(出示:春雨是( )色的。

你们瞧,

春雨( )在( ),

( )就( )了。)

【设计意图】把春天各种颜色的植物淋漓尽致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表象,鼓励学生想象,创造自己的语言,在生成中进一步感悟春雨的色彩美。

4.交流体会心意美。

(1)师:其实春雨本无色,但春雨滋润万物,不知不觉中,它给我们带来了一个万紫千红的春天。

此时此刻,你想对春雨说些什么?(出示:春雨,我想对你说……)

(2)师引读《春夜喜雨》。

(3)师:春雨就是这样默默地装扮春天,让世界五彩缤纷,让我们赏心悦目,它不仅声音美、形态美、色彩美,更是心——意美。

【设计意图】辅以问题情境,引入已学古诗《春夜喜雨》,层层递进,深化学生对于春雨心意美的感悟。

(二)辅读《春雨沙沙》,发现春雨的美。

1.师:楼飞甫爷爷笔下的春雨是如此美丽,老师还给小朋友带来了一首诗。(出示诗歌《春雨沙沙》。师配乐范读)。

2. 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自读小诗,用笔画出喜欢的句子,读给同桌听,并交流。(师参与讨论。)

3. 学生汇报交流阅读感受,老师结合板书,点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从春雨的某一个方面感受春雨的美。

预设一:声美——春雨沙沙,春雨沙沙。

预设二:形美——细如牛毛,飘飘洒洒。

预设三:色美——飘在果林,点红桃花。洒在树梢,染绿柳芽。

预设四:意美——落在田野,滋润庄稼。降在池塘,唤醒青蛙。

4. 师:有了这么多的发现,相信小朋友一定能将春雨读得更加有滋有味!(生练读。)

5. 师生合作品读小诗。

【设计意图】引入的诗歌在内容上与前文相呼应,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由扶到放,让学生在阅读、比较、交流中再次深刻感悟春雨的美。

(三)推荐阅读《春雨》,延伸春雨的美。

1. 师:春雨细如丝,春雨贵如油,春雨美如画!你们听,这细细的春雨又下起来了。(师配乐朗诵赖松廷的《春雨》片段。)

2. 师:这是赖松廷爷爷笔下的《春雨》,喜欢的话,课后自己把这篇文章美美地读一读,然后交流。

3. 师:不光作家爷爷喜欢春雨,诗人、摄影师、画家……他们也喜欢春雨。这不,小小音乐家也来了,你听!(播放音乐《小雨沙沙》,出示歌词。) 想唱的小朋友一起学着唱!

4. 在音乐声中老师小结,并布置作业:今天,我们走近春雨,欣赏春雨,春雨的美一定深深印在了你的脑海之中。课后,请爱画画的小朋友,用笔画一画春雨,想当小诗人的,用笔写一写春雨,想当小摄影师的,用相机拍一拍春雨……让我们把春雨的美,种在心里。

【设计意图】教师配乐诵读散文《春雨》片段,勾起学生课后阅读的欲望,让阅读从课内延伸至课外。播放音乐《小雨沙沙》,学生在优美的歌词中再次感悟春雨的美,在轻快的旋律中走出课堂。

【课后点评】

(一)教者在选材上有自己的思考,《春雨的色彩》、《春夜喜雨》、《春雨沙沙》、《春雨》和《小雨沙沙》,这是一种主题阅读欣赏的结构方式。在文体上有散文,有古诗,有现代诗,还有音乐《小雨沙沙》,歌词优美;在文本的解读上,关注了春雨的声音、形态、色彩和心意,及其内在的联系。儿童在阅读中欣赏春雨,亲近春雨。

第8篇

【设计思想】

郭枫的《空山鸟语》既有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又有诗的意境和韵味,是用诗化的语言表达了作者对古朴、淡泊、宁静、自由的人生境界的追求。也正因为本文具有这样的特点,学生在理解的时候是有较大难度的,特别是如何引导学生体会文中浓郁的诗意,怎样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和哲理,这是需要老师在备课的时候着重思考的。

我在备课的时候注意从两条线来思考,一是将文本的有关部分改写为现代诗歌,通过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指导学生诵读来体会本文的诗意。二是简介作者的人生经历,探寻作者创作的思想根源,更注意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理解文章的深刻哲理。

【教学目标】

1.将文章的有关部分改写为现代诗,用分析诗歌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诗意。

2.自主研读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体会文章的深刻哲理。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播放寂静的山林中鸟鸣声的课件,请学生闭上眼睛静静的聆听,并想象此时山中的景象。

(二)请学生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刚才所听到的、所“看到”的、所想到的。

空山中的鸟鸣会给我们带来独特的想象和思考,下面让我们来看看台湾作家郭枫的散文《空山鸟语》,给我们带来怎样的感受。(出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听老师范读课文。(师配乐朗读)

(二)请大家思考,刚才你的脑海中浮现了哪些有意思的画面,请用一段话描述,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1.请同学们想象一分钟左右,然后试着描述。

2.请几名学生试着回答,学生、老师作点评。

看来,同学们对这篇文章已经有了自己的感悟。下面,让我们进一步深入品味文章。

三、研读课文,探究哲理:

(一)人们常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文题就是文章的眼睛。刚才同学们听读了全文,对文题有没有疑问?

1.请同学们稍作思考,然后学生回答:

2.重点问题是:

(1)山是空的么?

(2)鸟儿说了些什么?

(二)请同学们结合文本思考,山是空的么?

1.请同学们跳读课文,寻找有关句子作为思考的依据。

2.请学生阐述自己的观点,并用文中的有关文字论证自己的观点。

3.作者为什么说是“空山”呢?

(此处,学生的理解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师适当提示)

提示:佛家云:“情不附物,物岂碍我”。意思是:人的心思不投入到这些事物上,这些事物和我有什么相干呢?

(1)从“空”的意思上看:找文中有关语句,体会文中的“空”的意思?

——“找一片幽深的林子躺下,静静地躺在铺着落叶的土地上”

可以将“空”理解为环境的幽静、心灵的安宁、纯净。

(2)从关注的对象看:找文中有关语句,体会作者迷恋的是什么呢?

——“到山上来,我最喜欢的事就是听鸟叫。”“别动也别想,好好地听一听鸟叫吧!”说明作者不迷恋优美的自然美景而是神迷“鸟叫”,所以山间的其他物对作者来说似乎是不存在的。

所以“空山”是“鸟语”的环境或条件,阅读本文的重点是体会鸟语。

(三)下面让我们来听听“鸟语”。看看哪些鸟在说话,都说了些什么?

1.请同学们再次阅读全文,划出相关的句子。

2.请学生回答:

什么鸟在说话?——(1)有红喙的鸟。(2)声音像鹧鸪的鸟。

怎么说的,说的是什么?

(1)有红喙的鸟:

1)请同学们再次阅读全文,划出描写他们“说的样子”的相关的句子,在书上批注“说”的实质内容。

2)请学生回答:(提示:寻找文中的关键词体会)

“缠缠绵绵”“反反复复”“依偎”“厮磨”用叠词、动词写出了两只鸟儿感情的浓烈,像如漆似胶的恋人。

(2)声音像鹧鸪的鸟:

1)请同学们思考声音像鹧鸪的鸟“说”的实质内容。

(提示: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闻大雁、鹧鸪声音意味着思家。)

所以在这时作者产生了怎样的情绪?——思家。

2)因为思家,作者做了一个梦,梦中的家是怎样的呢?

(文中的哪些文字作了描绘呢?)

我把这段文字重新编排了一下,请看屏幕——

“咕——咕——”,我回到了江南。

“咕——咕——”,我沐着淡烟疏雨。

石头城的苔痕,更加暗绿了哪!

长檐飞角的小街,更加寂寥了哪!

江畔的落日更苍凉了哪!

“咕——咕一—”,

奔驰在石板路上得得的马蹄声突然隐去了。

这是梦境,呵!这是在海角孤岛上奇幻的梦境。

——是的,我知道这是梦,

可是我多么喜欢重温!

3)重新编排后,同学们感觉这是什么体裁?——一首诗。

诗歌讲究意境美,同学们能说说这首诗营造的是怎样的意境么?

——古朴、宁静、又有些寂寥

4)下面我们就试着通过诵读来体会这种意境

朗读要注意语速、语调。

请同学们先试读——请一位同学读——学生点评。

师范读——学生再次试读——师生齐读。

5)本文还有许多意境优美的文字,建议大家课后练习朗诵。

6)通过对文本的研读应当理解到:鸟语的内容是爱情和思家。但是,大家想想:真的是鸟儿在诉说爱情和思家么?

(提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曾有言:“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

——鸟语是诗人感情的投射,心灵的诉说,所以,鸟语即作者的心语。

(四)小结:请同学们思考文章最后一节:“我想做一只鸟,在山中。”

作者想做一只鸟,为什么是山中的,而不是其他地方的呢?

(提示:不是公园里的鸟、不是鸟笼里的鸟。)

(1)从全文来看:山里有什么好呢?

环境优美宁静、自由自在、无拘无束。

(2)结合作者的人生经历探究诗人追求的是怎样的人生境界?

作者简介:郭枫,生于江苏徐州,是台湾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出版家,也是一位民族意识和传统意识强烈的作家。1947年为南京“国军遗族学校”所收容,后随校赴台。他在台湾四十余年,目睹政治腐败的社会现象,洁身自好,执意以教书和写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

(3)作者的追求:没有世事的羁绊,无须世俗的媚骨,做真正自由、幸福的人。正如诗人自己所说:“我要耕耘一片宁静而和平的净土”,追求的是“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第9篇

关键词:闻一多;诗歌意象;色彩化;情感内蕴

闻一多先生是中国新诗的领军人物。他早年学习美术,拥有深厚的绘画功底。这为他日后创作新诗奠定了绘画美的基础。可以说,闻一多先生的每一首诗歌都是一幅画,每一个意象都充满色彩化,都能够让读者感受到生动的画面感。此外,闻一多先生因为生活阅历的不断丰富,前后期的诗歌创作也有风格上的差异,前期的诗歌创作具有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散发着唯美的气息;后期诗歌更加偏向现实主义,风格日益犀利,所创作的诗歌主题也更加深刻。这两种风格都通过诗歌当中的色彩化意象展现出来,诗歌当中的情感内蕴也随之流露出来。

一、闻一多的诗画情结

纵观闻一多先生卓著的一生,在他成为家喻户晓的诗人之前,已经成为了一名有着相当造诣的美术家。随着近年对闻一多诗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学界越来越明晰地发现了美术对于闻一多诗歌的影响之深远。

闻一多先生早年曾赴美留学,自我的天赋加之后天的努力使得他很快脱颖而出,成功参加了纽约画展并获奖。也许是因为环境的熏陶,相较于中国的泼墨山水画,闻一多先生更加欣赏西方的油画,尤其是以梵高、塞尚为主的印象派画作格外夺得他的喜爱。归国后的闻一多也曾在艺术学校任教,创作了大量的油画、素描、速写等,并为好友梁实秋、徐志摩的出版书籍绘制封面,更是开启了儿子闻立鹏的绘画艺术道路。

不仅是在艺术造诣的方面,美术对于闻一多先生的影响已经深及思想方面。专门用来创作的书房经过他的改造,成为了富有艺术气息的“阿房宫”。这种独有的艺术气息成功地延展到了他的文学创作中。虽然在美术上取得了较高的造诣,但是真正令闻一多先生心驰神往的是文学方面,甚至自谓“恐怕对于文学的兴味比美术还深”。美术的学习之于他而言,是深切地帮助了他进行诗歌的创作,有助于他形成诗歌创作的色彩美和绘画美。加之他本身深厚的中国传统诗文学养基础,搭配上现代新诗艺术形式美的建构,使其笔下的新诗为中国现代新诗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研究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不难发现,前后期的诗歌存在着较大的风格差异。前期的诗歌多以浓烈的色彩入诗,在意象选取方面采用的多是美丽浪漫之物,一方面抒发了诗人的浪漫情怀,另一方面也体现出诗人对自由和美的无限追求;后期的诗歌相对偏重暗黑的色调,多采用偏重阴郁凋败的意象,既体现了诗人对于现实的反思和对国家、人生的强烈关怀,又揭示了诗人自身深刻的忧患意识和一种悲剧意识。由前期的浪漫主义向后期现实主义的过渡,随着意象选取的风格改变,闻一多先生在诗歌创作过程中也逐步体现出了由感性向理性的思想倾向,蕴含在其中深厚的情感色彩使其诗歌创作在现代诗坛大放异彩,成为新诗的典范。

闻一多先生的诗与画深深交融,透过诗中的意象,色彩感强烈的画面呈现在读者眼前。在这一幅幅画中,浓烈的情感内蕴在读者心中久久徘徊,产生了超越时间空间的精神共鸣。

二、斑斓的世界――浪漫诗怀的色彩化体现

在闻一多先生的早期诗歌创作当中,主要围绕的是对人生、自然、情感与艺术的观察与思考,并且通过拥有强烈色彩化的诗歌意象表达诗歌的思想内容。早期创作的诗歌在意象选取方面,他侧重选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典型物象,如红豆、等。通过这些色彩感明艳的意象,闻一多先生塑造了一个斑斓的世界。

选取带有热烈浓艳色彩感的诗歌意象,往往代表着诗人内心的激情与青春浪漫,闻一多先生也是如此。在其早期的诗歌创作当中,自然意象相对居多,可以理解为闻一多先生的诗歌是从对于自然的摹仿开始的。这一点对于任何一个开始创作诗歌的诗人而言都是极其正常的现象。在早期这些关于自然的诗歌创作当中,色彩与情感交相辉映。在他笔下,季节化的美景尽收眼底:春日里“浴人灵魂的雨过了、才睡醒的嫩芽放了出来、丁香枝上豆大的蓓蕾”;夏日盆莲饮雨初放,折来几枝高歌红荷之魂;秋天各色盛放的,那“镶着金边的绛色的鸡爪菊、粉红色的碎瓣的绣球菊、柔艳的尖瓣攒蕊的白菊”仿佛一朵朵希望之花,铺遍我们充满希望的国家。种种自然意象或雄奇或壮丽,或豪放或缠绵,交织在诗歌当中形成一幅幅画面,使得闻一多先生早年充满青春气息的情感得以诗意的栖息。

除了自然界的事物之外,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物件也进入到了闻一多先生的视线,成为了诗歌中承载饱满情感的意象。红豆、红烛等带有色彩指向性意象的存在,更加突出了鲜明色彩化在他早期诗歌中的地位。具有相对单纯色彩美的红豆,自古以来便象征着美好的爱情与缠绵的相思。在闻一多先生笔下,红豆似的相思是刺你倦眼、撩你难眠的月光,是飘在黛漪上浅白的小菱花儿。红豆似的相思充斥着奇特丰富的想象,充满了对自然、情感乃至生命的关注与思索。而透过“这样红的烛”,坦露了青年赤子的炽热之心,流露出属于艺术忠臣的火热情怀,是“五四”时期伟大的牺牲精神的突出象征。对祖国的忠贞以及对人民的热爱,自始至终贯穿在他斑驳的诗歌辞藻之中,令每一个读者都为之动容。

借助这些色彩鲜明的意象,闻一多先生的诗歌创作给予了读者强烈的画面感。像欣赏一幅幅绘画一样,诗歌在字里行间为读者搭建了一个视觉平台,并将自己的种种情感依托于意象之中,当读者欣赏的同时,自然地产生与作品相同的共鸣。这种运用色彩化意象的创作手法,不仅为诗人和读者之间搭建了一个更好交流的平台,也为中国现当代的诗歌创作提供了一个有益的形式。

三、黎明前的黑暗――对现实的忧思

在闻一多先生的创作后期,他对于自己所目睹的现实不公,由最初的选择忍耐转变为冷峻的反抗。从最初对自然及社会现象的描绘,到后来探究生命和人性的本质,闻一多先生的诗歌无论从意象还是情感内蕴都愈加耐人寻味。

在诗歌创作的历程中,后期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诗集《死水》。与第一部诗集《红烛》不同,这时的闻一多先生在美国留学期间饱尝了被、歧视的辛酸,当他饱含一腔爱国热忱归国之时,却发现这古老的土地早已满目疮痍,在帝国主义横行的时代民众难以聊生。正如他在《发现》中呼喊的那样:“这不是我的中华,不对,不对!”。在极度的痛苦与失望中他的思想迸发出了愤怒的火花,创作风格也从先前的浪漫唯美转为现实冷峻,选择用更加理性的眼光看待世界和思考问题。

诗集当中从死水到黄昏,从静夜到荒村,种种意象带着颓败之相,又暗含反抗斗争之意。在那沟绝望的死水中,破铜烂铁绿成了翡翠、油腻织成了罗绮、白沫变成了珍珠,这种游走在绝美与极丑之间的嘲讽,使得诗歌的象征意味更加浓厚。在军阀混战的年代,政治腐败、经济凋敝、民不聊生,一切的景象就像是一沟令人作呕的死水一样。诗人在这样的环境当中,满腔忧思抑制不住地喷发出来,然而现实的黑暗似乎看不到尽头,因此这种近乎绝望的激愤洋洋洒洒地落在了诗的字里行间。在《死水》中被大量运用的反讽手法,具有鲜明的现代诗歌特点,也使其内在极度的爱国主义情绪得到了最大化的表现。

如果说《死水》所表现的还带有些许隐晦,《荒村》就更加明了地为人民写了一曲悲歌。曾经“桃源”一样的村落,如今“门框里嵌棺材,窗柩里镶石块”。正是这种对人民生活悲苦、艰难的了解,使得闻一多先生从空泛的理想追求走向现实社会,也正是这种对现实惨淡的直面描写,才使得越来越多的人民大众觉醒。这一个个意象,有的可怖有的可爱,但都双双指向了对现实的批判与忧思。

总体而言,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在思想上更加艰深。在意象选取方面,总体上色彩化依旧较为鲜明,但是所选取意象的类型有所变化,不再是单纯的美的事物,更多的是一些生活当中带有阴郁恐怖气息的事物,搭配上相对美好的意象,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反讽,更加有助于突出诗歌的中心思想。

人生阅历的逐渐丰富造就了闻一多先生前后两种不同的诗歌风格。从涉世未深时的浪漫唯美到后期日益现实主义的创作,无论哪一种都通过色彩化突出的意象表现了强烈的情感内蕴,无论哪一种都表现出了闻一多先生精湛的诗歌创作能力。而这种诗歌风格的转变,也正展现了诗人由稚气到成熟的步履表现了诗人的艺术由理想到现实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闻一多.闻一多精选集[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2]张巨才,刘殿祥.闻一多学术思想评传[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

第10篇

艾青诗选读后感作文怎么写?《艾青诗选》的封面十分的简朴,深蓝色的封面上仅有着一个艾青的头像和一些对《艾青诗选》的赞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初中生读艾青诗选有感作文五篇,欢迎大家查阅!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1《艾青诗选》这本书的封面,有着一副图:干旱的土地,一眼望去没有一点绿色,枯黄的树,生长杂乱的枝干,我明白当时的人们过的很辛苦,糟糕。

打开书,一股书香味扑鼻而来,带领着我进入书的世界。

这本书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创作于初期。当时的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的世界里,在绝望中无力的嘶喊着,想为国家做点什么,却无能为力。而作者也是如此。

这篇诗的开头作者将自我比作一只鸟。鸟在这个生态环境中是渺小的,短暂的。鸟是辛勤的,它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它的使命就是得学会飞翔,围绕着这祖国飞翔,直到它死去的那一刻也要为祖国歌唱。可是在国家有危险的时候,它也要尽力为祖国歌唱。“嘶哑的喉咙”,让我们看到了一只饱受折磨的鸟,显然它已经唱不出优美的歌声,可是它仍在歌唱着,这是它用生命发出来声音,抒发了对土地义无反顾的执着和不放弃。

诗歌就在这样的基础下,进一步展开了对鸟儿歌唱的描述:土地,河流,风,黎明。它们都是遭受暴风雨的打击,悲愤满怀和奋力抗击的形象,与下文鸟儿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这只鸟儿在歌唱土地,河流,风,黎明时,将自我也与着土地融为一体,投身怀抱之中。表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恋,隐含了愿意为祖国献出生命之情。

“这被暴风雨所击打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这看似是排比,其实“暴风雨所击打”,“无休止吹刮着”,“悲愤的河流”这些告诉我们,当时艾青所魂牵梦萦的他热爱的土地,正遭受着打击,满是伤痕累累。

“河流”“风”,象征着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精神;“悲愤”“激怒”,表现出人民对侵略中国的暴行表示愤怒,和意志昂扬的战斗精神;“黎明”,象征着充满生机和期望的解放区,“无比温柔”表达了人民对那里的向往。

最终一节很直接的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深沉”一词,可能仍是无法表达出艾青对这片土地的感情,后面紧跟着的省略号,似乎还有无尽的情绪在涌动着,使读者沉浸在其中,回味着。这首诗在问答中,将诗的情绪推上了,表达了对祖国最真挚的爱。

艾青融合个人悲欢于时代悲欢之中,反映自我民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之中。艾青对祖国的热爱,我们看在眼里,敬佩于心中!艾青的精神,我们值得学习!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2这几天闲来无事,翻书柜时瞥见蒙上一层灰的《艾青诗选》,轻轻拂去灰尘,翻了几页。艾青中国式蓝色的忧郁深深的吸引了我。

艾青的诗是古体诗的与此刻诗的外衣最完美的结合。它往往能将“大我”的豁达、“小我”的卑微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在他的诗中无处不是静静地流淌着一种“蓝色的忧郁”。我爱艾青的诗,因为诗中的这种“蓝色的忧郁”。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精神苦修,锻造出诗人博大的“大我”情怀;于是痛苦不因一己之私,于是哀伤不因一己之利。“假如我是一只鸟,我应当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诗人的情怀从一己之悲中走出,又将走向何方呢中国的文化土壤孕育出这样一种答案——祖国、人民和光明。人民栖息的“土地”作为一种意象从诗人的心中油然而生。屈原的“香草美人”,杜甫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不因为时事的艰辛而选择精神的逃避,不因为食不果腹而整日担忧“食无鱼”。或许处处碰壁,或许一生终不得志,但我仍会“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艾青《礁石》)。诗人走出自我的内心体验,以千年古国的过往与未来而忧思。你难以想象诗人的肩膀上负荷的力量,和他期望得到更多的职责——“以天下为己任”。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创作的源泉和思想根基。

我爱艾青的诗,又因为它的诗充满了语言的张力。艾青的诗往往前半部分或平铺直叙,或澎湃激昂,但往往要到诗文的最终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到达整首诗的,然后是在中谢幕。这往往产生一种言已尽而意未绝之感,使余音袅袅,三日不绝于耳。美!

我爱艾青的诗,源于艾青博大的胸怀;我爱艾青的诗,因其自然天成,而有着最伟大的手法,这是深厚文化积淀与彻底消化的产物;我爱艾青的诗,因为我同样和诗人一样,爱着这片土地和阳光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3艾青作为中国现代代表诗人之一,对我国现代诗歌的发展具有重大的作用和贡献。他曾任第三届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艾青的诗歌创作具有一定的时代背景和生活经历,幼年时被父母视为克星的他被寄养至“大堰河”保姆家中。由于在父母那里感受不到作为儿子的疼爱,反而得到大堰河浓浓的爱意和关心,从小感染农民的纯朴和忧郁,在他以后的创作生涯中烙下了深深的烙印。所以他将自己作为儿子的深情寄托到大叶荷身上。于是在他创作的初期,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中,表达了对大叶荷的深深的怀念以及对她不幸身世的描写。

艾青创作还受西方哲学和文学影响。在诗歌中,他将现实主义主义手法和象征手法结合起来,吸收世界诗艺的营养,大大提高了其丰富性。同时他又深植于民族的土壤,感情炽热,结合了革命浪漫主义诗风和现实主义本色,极富革命战斗精神。

艾青在其创作中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其独特的审美意象,忧郁和崇高之情,反映民族悲剧性境遇。追求感受力的统一,善于捕捉意象、色彩渲染增加形象鲜明性,具有散文美,融汇光彩和音乐的律动。递进排比句式,首尾呼应的手法。“太阳”和“土地”是艾青诗歌中两大中心意象,是其创作的核心和支柱。在他的创作生涯中,艾青把自己对于祖国和广大农民的深切关心赋予在诸多作品中,他与劳苦大众一齐同呼吸共命运,可谓忧国忧民。他的忧郁就是农民的忧郁,他的愤懑就是农民的愤懑。而他对“太阳”的不懈追求和向往,也表现了他对这一个时代的忧虑,他希望光明、春天的到来,能够带领深陷黑暗中的人民走向黎明。两个意象互相映衬,完美融合,达到现实与理想的交汇,民族与世界进步思潮的统一。

艾青融合个人悲欢于时代悲欢中,反映自己名族和人民的苦难与命运,对旧社会的仇恨和诅咒,这是艾青创作的思想主旨。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4《艾青诗选》用了两天时间就翻完了,抄录了几首诗。整体感觉他的诗歌本身与人们对他的评价(或者说他在诗歌史上的地位)二者之间是十分不相称的,他的大多数诗歌都不是十分出色,仅有少数的一些还不错。说他不应当在诗歌史上占那么高的地位,是因为他的诗歌的个人特色不够鲜明,他的诗的风格是那种十分多见、一般的诗,他没有为中国的新诗供给多少新的东西,所以贡献也就有限。

我看完穆旦的诗后说他的诗与杜甫的相类似,能够说是“诗史”,那么与艾青的诗比较起来,艾青的诗更应当享有“诗史”这个名词,他的诗的特色之能够说是题材十分广泛,但相对又集中,概括起来能够说是写出了那个年代贫穷落后中国土地上的欢乐与痛苦,他从国统区到大后方,从农村至前线,从树林到旷野,一一都在他的笔下得到展现,所以说他记录下了那样一个时代是可是分的。但遗憾的是他的记录缺少个性,或者说诗性还不太足,至少在许多诗歌那里是如此,所以这些诗的认识价值、历史价值是不低的,但诗的价值却相对较低。即使是他的《向太阳》、《火把》、《光的赞歌》等有名的长诗,在我看来也并非异常出色。

艾青的诗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人喜欢用程度副词,“那么”、“十分”等,而在对事物进行描绘时,声、色、形俱全,从各个方面进行描绘,列举东西时同样如此,所以这就造成他的诗歌的第三个特点,铺张。他喜用排比句,有时甚至是六七个相同的句式,如《大堰河――我的保姆》。可是他的描绘、比喻有个缺点,就是新颖的不多,常常采用的是一些大家经常很熟悉的东西,这样就使得他的诗缺少个人的东西,但这也许正是他的诗广泛传播的原因,因为这样的诗是大众化的,不是贵族的,更容易为大众理解、欣赏,也更容易得到官方的认可。

不可否认,艾青的有些诗是十分优秀的,如《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他写道,“饥馑的大地朝向阴暗的天伸出乞援的颤抖着的两臂。”《礁石》,“它的脸上和身上像刀砍过一样但它依然站在那里含着微笑,看着海洋……”多么动人的形象!

艾青的诗质朴、流畅,但不怎样讲究技巧,不注重表达方式的变化,这些也影响了它的审美质量。

艾青诗选读后感范文5有些事情是不可动摇和改变的,譬如对国家和民族的忠诚,譬如在心中始终保留着某些敬仰的人或身边亲友的位置,譬如对一部优秀作品的基本评判……无论历经世事沧桑,无论岁月无情漂洗,坚若磐石。

读艾青的诗集让我有一种灵魂找到归宿的感觉,就像在黑暗中徘徊时,降临的那一缕曙光,照亮了整个前方。

艾青的诗既有古风又有现韵,把中华上下几千年语言文化完美的结合在了一起,化成一种蓝色的忧郁。虽说我可能更喜欢乐观豁达一些的诗韵,可艾青的诗更多的是对祖国的热爱与报效之心和诗人特有的精神修养,从中提炼出的诗人忧国忧民的大自我情怀。“假如我是一只鸟,我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诗人的情怀从一己之悲中走出,又将走向何方呢?答案只有一个——祖国的明天。诗人走出自我的内心体验,为祖国的未来忧思。我难以想象诗人心中超负荷的力量,和他希望得到更多的责任——“以天下为己任”。这是中国知识分子创作的源泉和思想根基。

我喜欢艾青的诗,因为艾青博大的胸怀;我喜欢艾青的诗,因为它们自然天成,而有着最伟大的手法,这是深厚文化积淀与彻底消化的产物;我喜欢艾青的诗,因为我同样和诗人一样,爱着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和阳光!

第11篇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对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共同要求。《新课标》中也提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感受和理解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

读无定法,但教师可以根据不同文体,不同方式进行朗读指导。教学中做好朗读指导对理解文本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老师强调了学生“读”的功效。在新课程理念基础上,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遵循古人语文教学的优良传统,但这并非是要彻底地“返朴归真”,回到那种私塾式的教学方式,而是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为重点,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从语言文字入手,以“读”为中心,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认真读书,启发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感知,在读中达到感情的升华。以下是我在不同文体教学中在朗读指导方面的一些尝试

一、古诗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笔者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教学中主要利用引导学生吟诵来传情达意的。首先使学生充分理解写作背景,有感情的把握朗读技巧。

片段示例:

1、首联“泪”字中饱含哪些情感?(延伸材料采用教师诵读学生感受的方法 )

(1)“……痴女饥咬我,啼畏虎狼闻。怀中掩其口,反侧声欲嗔。小儿强解事,故所苦李餐。一旬半雷雨,泥泞相牵攀 ...... ”——选自杜甫《彭衙行》

译文: 逃难途中,小女儿饿得禁不住咬我,哭闹声又害怕被虎狼听见。在怀中紧搂着捂住她嘴巴,她反而挣扎着哭叫声更尖。身边稍大些的小儿,非要摘苦李子当餐饭。一路上十几天多半有雷雨,泥泞中全家人只好相互扶搀着。

收复蓟北的消息对于杜甫来说意味着结束了——忍饥挨饿提心吊胆凄风苦雨的生活。

(2)“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爷娘妻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选自杜甫《兵车行》

译文:车辆隆隆响,战马萧萧鸣,出征士兵弓箭各自佩在腰。爷娘妻子儿女奔跑来相送,行军时扬起的尘土遮天蔽日以致看不见横跨渭水的咸阳桥。拦在路上牵着士兵衣服顿脚哭,哭声直上天空冲云霄。

收复蓟北的消息对于逃难的黎民意味着告别了——妻离子散生离死别

收复蓟北的消息对于国家意味着——山河不在破碎,生灵远离涂炭

(3)这是国破家亡的泪,是流离失所的泪,是别离思乡的泪,是喜极而泣的泪,是激动兴奋的泪……

哪一个字重读才能表达这一复杂的情感?

(4)感情诵读:起伏(低起快读----高扬慢读,低颔慢吟)学生试读

2、颔联抓住哪些人哪些变化来体现捷报导致的巨大情感波动?(对比着写出神态动作的变化)(轻柔欢快-----舒展开放)侧重生活情趣

3、颈联诗人如何庆祝?(放歌纵酒、作伴还乡的憧憬)(奔放) 《读杜心解》中评价“生平第一快诗”。

4、尾联中四个遥远的地点诗人却如信手拈来这样的想象表达诗人什么心情?(归心似箭)用愈来愈快读语速来读更形象,感受更深刻。

5、教师指导学生诵读。这样学生对诗文的理解之然水到渠成。

二、散文教学中的朗读指导

以朱自清的《春》为例,笔者采用的方法是把握文章内容同时进行朗读指导:

朱自清先生在著名的散文《春》中描写春天,赞美春天, 从而激发了对生活的热爱。作者笔调细腻流畅,全文的基调是热情,愉快的。我们应该用明朗,甜美的声音去读。在文章中虽然有山有水,有花有鸟,还有人,但是这些都不是具体的某一个人。我们在朗读这篇散文时,完全可以用作者的感受为线索,但也要读出自己的风采。

朗诵时,一开始是一种殷切期盼的情感, “盼望着,盼望着”,两个动词的叠用,却显出作者期盼春天的急切心情。朗读时要注意把握这两个小短句的层次,中间不停顿,前一个“盼望着”要注意气提声低,后一个“盼望着”要比前一个读得更饱满、更急切。两个“盼望着”之间呈递进关系,要用渐强的语气、渐快的语速。要气满声扬,有跳跃感。在朗涌"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时,要把三个层次读出来,把春天越来越近,人们越来越欣喜的心情读出来。

中间的部分是从各个方面描写春天,也表现了作者对春天的热爱。我们可以用减低速度,降低音量的方法把描写和抒情区别开来。

最后的三小节,用娃娃,姑娘,青年来比喻春天,体现了人们对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希望,情绪也随之转向高昂。音量,语速也应随之步步提高。

这样,学生在把握作者的感情基调后自然做到声情并茂的朗读。

三、指导现代诗歌朗读

要朗诵好一首诗,就必须掌握朗诵技巧,如音调的高低、音量的大小、声音的强弱、速度的快慢,有对比、有起伏、有变化,使整个朗诵犹如一曲优美的乐章。朗诵诗歌时,要注意节奏鲜明,并根据作品的基本节奏采取相应的速度。该轻快的要朗诵得轻快些,该沉重的要朗诵得沉稳、稍慢些。就一首诗来说,朗诵速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要根据表现作品内容的需要来决定,并具有一定的变化。下面用《中华少年》举例:

第一段中:壮丽河山要读出自豪,少年形象要读出飒爽的英姿,四句也要读出起伏变化

(从高原走来要读得有气概,因为是“巍峨峻拔的高原”;从宝岛走来要读得柔和一些,因为是“海风中的一只乳燕”。“雏鹰”要读出坚定,“山丹丹”要读出热烈。)

第12篇

关键词:《九凤神鸟》 汉语十四行 楚风楚俗 当代楚辞

湖北诗人邹惟山(邹建军)先生近年来坚持汉语十四行诗的写作,以少有的努力进行诗歌思想与艺术的追求,终于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艺术体式与艺术风格,在当今诗坛产生影响。惟山的诗歌,无论是在思想情感上还是在语言形式上都有所创新,达到了很高境界。到目前为止,已有数十组汉语十四行诗面世,并编有诗选一部与中英对照本的汉语十四行诗集一本。《九凤神鸟十四行抒情诗九章》[1]是其最新力作之一,限于篇幅,在此选择其中四首进行分析与探讨:之一:以启山林;之四:惊采艳艳;之六:风雨莲花;之八:彩云飞翔。对故乡与世界范围内的自然山水进行描写与观照,一直是惟山诗作的主要题材与主体思想,他创作的自然山水诗代表了当代中国自然山水诗派在思想与艺术上的最高成就。在《九凤神鸟》组诗中,我们看到古老楚地重重叠叠的山峦、溪涧纵横的大川名流、雕栏画栋的亭台楼阁、云蒸霞蔚的人文荟萃等等自然山水意象,集中体现了丰富的诗意想象与诗美发现。这些古旧而又全新的意象及其组合,恰似诗人心中山环水绕的曲曲歌吟,有着极为深厚的文化意味,表现了诗人对博大历史时空的建构。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组诗呈现了幅幅情感性与诗意化兼具的自然山水地理图式。因此,它是当今世界难得的诗歌艺术精品,值得引起高度重视。

《九凤神鸟》的重要的意义与价值,主要体现在“三曲歌吟”上:

第一曲歌吟:诗人以生长在山环水绕地理环境中的一只九凤神鸟,作为中国中部地区楚人的古老图腾而展开丰富的联想,深情地讴歌了楚地文化以及相关风物的瑰丽多姿与深厚神韵。古老的楚文化之奇丽浪漫与神秘浑厚,是诗人着力歌颂的对象之一。诗人在“之六:风雨莲花”中写到:“楚国的文化妣美于古老希腊/有人在亚洲东南部妙笔生花/长远的文脉支撑着整个华夏”,将楚国的文化成就放在整个世界的视野里进行考察,并作出了独立而科学的情感评价与美学评价,由此可见诗人对于楚文化传统的高度肯定,以及明确的自我的情感倾向。楚文化是华夏文明历史源远流长的河流之一,在历史上曾经蔚为大观,足以与古希腊文化的成就相比拟。据资料考证,楚文化在青铜冶炼水平、漆艺台榭水平、驱车陷阵水平以及音乐艺术水平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优势,超过了希腊文化,对亚洲东部、东南部与南部文化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因此,诗人满怀对楚地历史与文化的深沉热爱,以及为能够生活在这片古老文化之地而感到骄傲与自豪。楚人的勇于进取与超越创新的智慧,也是诗人倾情歌唱的对象之一。在组诗的开篇,诗人就这样唱道:“筚路蓝缕她捧起了苦难的土/以启山林她敲响了欢乐的鼓/以处草莽她跳起了绚丽的舞”(《之一:以启山林》),是对楚国先民生活处境与精神气度的一种诗意揭示。历史表明,远古时代的楚国先民筚路蓝缕、以启山林,面对艰难生存处境而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其执进取与智慧勇毅之根性,一直流淌于楚人的血脉中,历千年而不变,亘万古而长新,从而“楚国人才能以才智引领时代”(《之八:彩云飞翔》),开拓了广阔的疆域并发展出灿烂的文明。“九凤神鸟”作为楚文化精魂所具有的象征意蕴,也是诗人所发掘的重要对象之一。那一只悲伤的“九凤神鸟”,自有史以来就盘旋在楚地的上空久久不肯离去,那双悲悯的眼睛其实就是诗人的双眸,深情地注视着楚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以及生活在这块热土上的人们,它一直在以自己的方式深情地倾听着人世间的风云变幻;同时,诗人也看到一些外乡人对“九头鸟”形象的误解,更时不时地有一些旁人对“九头鸟”形象的恶意中伤。历史上所发生的与此相关的事件,一度让诗人陷入深深的忧伤。正是这样的历史事实与诗人情怀,让诗人更多了一些对楚国文化传统的深度思索,以及对楚地自然山水的精细观察。诗人大胆地提出一种全新的观点:“九头鸟”就是楚文化的精魂,它本是智慧与聪明、独立与顽强的象征,并非象有的外乡人所指称的“狡猾”与“奸诈”的代名词。于是,诗人这样深情地唱道:“天上九头鸟不是地下湖北佬/九凤神鸟的羽毛里全是忧伤”(《之九:东海之上》)。因此,我认为《九凤神鸟》是一组歌吟楚国古老文化传统的深情之诗,是一曲诗人对楚人情格与心性的热情之诗,是一组有意为“九头鸟”形象辩护的具有鲜明批判精神的思想之诗。

第二曲歌吟:诗人以重峦迭嶂的山峰、水流盘曲的江河湖海、生长于山水之间的丛林鸟兽等具有楚国特色的自然山水与神话传说作为主体意象,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达诗人长期以来的所思所想。诗中涉及到楚国西北地区的“列列长山”,如神农架、长江中游、古老襄阳等地的绵延高山意象,也涉及到楚国东南部地区的平原与谷地,如云梦古泽、鄱阳波涛、汉水南流、洞庭湖、大平原等地的平原湖泊意象,可以说整个楚地的自然山水都在诗人的笔下得到了再现与重生。在组诗里,南国楚地的自然地理景观多种多样:东西南北之间,高山与平原错落而有致,湖泊与河流九曲而三弯,大江芳泽云蒸霞蔚,山野丛林鸟兽日夜出没,风雨晴晦朝夕不同,形成一个山环水绕的地理空间,这就是以楚国为中心的中国中部立体的、真实的与完整的自然地理空间。正在此自然地理想象的基础上,诗人将楚国文化与古老希腊文化两相比照,将楚文化放入华夏文化进行考量,再将华夏文化放入亚洲地域进行观照,于是诗人将东方的楚国文化精神认同为西方的“巴比伦”精神等等。诗人笔下的自然山水,不仅是中国的自己的,也是世界整体的,因为诗人具有一种世界视野与人类情怀;这些自然山水意象不仅出于诗人自我的真切体验与深刻感受,多半也出自于诗人的种种艺术想象。与楚国相关的东西南北中的自然山水,与生活在那一片土地上的人与神,还有那些楚国神话里的动物与植物,如九凤神鸟、美人香草、风雨莲花、大鹏、神鹰、神龙、白虎等等,在组诗里都得到了生动而充实的诗意展现。如果说英语十四行诗特别讲究音韵结构等形式要素,并不特别讲究意象艺术的话,汉语十四行诗却不能离开意象而存在。因此,惟山先生所创作的一系列汉语十四行组诗,既有中国古典诗歌讲究意象营造与呈现的特点,又有英诗十四行在形式上特别讲究的音韵特质。正是众多新鲜而独特的意象营造与呈现,使其诗歌作品具有了与众不同的、远超当代许多诗人的诗情与意象之美。

第三曲歌吟:以楚地山环水绕自然意象的反复呈现为基础,以艺术结构的起承转合作为依托,形成了循环往复的诗歌艺术形式之美。其诗无论是在艺术构思还是在艺术表达上,都有着自己独立的结构方式。诗人采取英语十四行诗的艺术结构,又以汉语诗歌的音韵特点对之进行改造,终于形成了在艺术上的种种讲究。组诗里每首诗共五节构成,前四节诗每一节都是三行,最后一节以两行作为总结,于是形成了一种三、三、三、三、二的艺术结构方式。这种艺术结构与英诗里的种种十四行诗完全不同,也与20世纪中国的一些诗人的十四行诗相异,与惟山从前的以自由体式为主体的十四诗也不一样,因此,组诗可以说是一种全新的艺术创制。这样的艺术追求,让组诗在艺术结构上有了一种与英诗十四行同样的起承转合之美:层层上升又层层下降,反反复复、曲曲折折,有一种玲珑精致之美。从每首诗的体式来看,诗人故意用了一些反复的句式,或者一些反复的词语,这些词语分别处于组诗的不同位置,比如第一首诗中第二节三行诗都是以“也许是”开头,而第四节三行诗又是以“八百里”开头,从而形成了回环往复的艺术结构。这样的讲究不仅加强了诗歌的气势,也让组诗具有了与英诗十四行并不相同的整齐划一的形式之美。从诗歌的整体形式来看,全诗以“九”这个数字串联全篇:组诗共由九首组成,诗的主体意象是“九凤神鸟”,在每一首诗里面还都有与“九”相关的意象:“九头鸟”、“阳数九”、“九只樱桃小口”、“九凤鸟”、“九重彩笔”、“九凤形象”、“九凤翅下”、“九凤之香”、“九凤女神”、“九双迷人的眼睛”、“九天寻觅”、“九个人”,如此等等。可见,“九”这一神秘的数字作为诗中的主要意象与主体词汇,不仅有着其特定而独到的象征意义,而且作为诗歌艺术结构与艺术形式的主要关节点之一,让我们在阅读与欣赏的时候,容易产生一种起承转合、曲折反复的艺术效果。惟山先生认真地研究了西方十四行诗的种种形式,并对中国古典诗词有深入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将中国古典诗词与西方十四行诗有机统一,对中西诗歌中的各种要素进行再融合与再创造,从自我的人生体验出发,以创造性的想象为起点,通过将近十年时间的努力,终于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汉语十四行诗诗体形式[2]。

用汉语写作十四行诗,也并不自邹惟山先生开始,现代诗史上有冯至与志摩等诗人的艺术探索,当代诗史上有屠岸与卞之琳等诗人的艺术试验。除此之外还有大量的诗人在创作汉语的十四行诗,钱光培先生曾经编有篇幅较大的《中国十四行诗选》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其他人编的中国十四行诗选有也在十种以上。然而,一个人的成就往往并不只是表明在其首创,更是体现在其思想与艺术上所达到的高度。汉语十四行诗的写作自然有着太多的讲究,如果只是能够按照西方的十四行诗的体式用汉语来写一点诗作,也许算不上真正的十四行诗大家。然而,惟山先生与此有很大的区别。从总体上来说,邹惟山先生的汉语十四行诗对诗歌的题材是有所选择的,常将自然题材、山水题材、爱情题材、人生题材以及艺术题材等等入诗,具有一种广博、自由、开阔之气,同时也具有一种精致与典雅之美;更为重要的是,惟山先生汉语十四行诗有其独特的情感特质,既有对故乡自然山水的描绘,也有着自我人生的体验,更多的则是对人类命运与世界演变的深入思考。最为可贵的是惟山先生诗中的一切,全都出自于一个自我,一个活生生的思想者的自我,一个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自我,一个汉语诗歌形式的探索者的自我。那只一再哀鸣的“九凤神鸟”,那只从远古而来日夜飞翔的大鹏,那个以九重彩笔重铸九凤形象的诗人,其实都是诗人自我情感与思想的一种影像。如果没有诗人的自我,如果没有诗人对于自然山水的独到观察,如果没有诗人对于人类所面临问题的思考,如果没有诗人对于世界重大问题的探索,那就没有开阔自由的思想,那就没有独立而适中的艺术形式,那么,独特而意味深长的汉语十四行诗,也就不会出现在当代中国的诗坛。

《九凤神鸟十四行抒情诗九章》的写作与发表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平时总是听人说:“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说此种话的人多半是外地人或者外国人,他们的本意是对湖北人的否定,出于一种不纯的动机。惟山先生有感于此,对楚文化传统里的“九头鸟”形象进行了研究,并在武汉社科联举办的“社科讲坛”发表了关于“九头鸟与楚文化精神”的专题讲座,在此基础上创作了这组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3]。因此,它首先具有一种拨乱反正的作用,要让天下所有的人认识到九头鸟不是“妖鸟”而是“神鸟”,它身上体现的是楚国先民的主体精神,而不是一种狡猾的品性与欺诈的民性,它正是楚国文化的精魂所在,正是楚国文化与其他中国南北方文化的巨大差异性之所在。同时,在汉语十四行诗的创作史上,此组诗以英诗莎士比亚十四行体为基础,全部以三、三、三、三、二为基本结构,押韵也富于变化,节奏却相对整齐,节与节之间、首与首之间形成种种对照,有的意象也在组诗的不同部分反复出现,因此形成了循环往复、来来去去的艺术结构,抒情委婉,达意奇妙,语言典雅,众多的典故让人回味,变化的句式令人产生回肠荡气之感,领略高低错落、起起伏伏、重重叠叠之姿。从其艺术结构来说与楚辞具有相通性,从其艺术语言来说与楚辞具有相似性,从其艺术风韵而言与楚辞具有相近性,所以可以将此当做一组山环水绕的当代《楚辞》来读,并以汉语十四行诗的独特形式与西方十四行诗的艺术相链接。

惟山先生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从事文学创作,并取得不凡的成绩,在当代中国是为数不多的双栖学者之一;他受业于对于英语诗歌形式研究颇深的聂珍钊教授,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与恩师的学术见解相映照,也是自然而然而水到渠成的创举。《九凤神鸟》是一组山环水绕、气度不凡的汉语十四行组诗,是我近年来看到的当代中国诗人的精心创造。《九凤神鸟》是诗人心中永远歌吟的小曲,愿诗人笔下的九凤神鸟尽情高歌,并展翅高飞吧!

注释:

[1]《九凤神鸟》发表于《中国诗歌》(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