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欧姆定律课件

欧姆定律课件

时间:2023-05-30 09:15:1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欧姆定律课件,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欧姆定律课件

第1篇

关键词:欧姆定律;探究案例;教学设计;解读反思

一、教育背景与设计理念

2011年教育部颁布了经修订的《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这是我国义务教育新课程实验取得阶段性成果的标志,更是广大新课程实践者10年经验的总结,定稿后的新课标必将作为指导性文件引领新课改持久深入健康地发展。

为实践新课标所倡导的“提倡教学方式多样化,注重科学探究”的崭新教学理念,我们在总结反思“自主·探究·合作”课堂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以新编苏科版物理教科书为载体,进一步改进《欧姆定律》一节的探究案例设计。在教学设计和实施过程中力图体现以下理念:一是学生发展为本;二是比结论更重要的是过程;三是把思考还给学生。

二、内容分析与学情简析

《欧姆定律》一节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这既符合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三者间的相互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欧姆定律是电学的教学重点,也是新课标规定的重点内容之一。

学生通过电阻和串、并联电路的学习已初步掌握了实验探究的基本程序: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假设—方案设计—实验探究—归纳总结—解释现象,初步具备了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思考与质疑、交流与讨论的学习习惯,对“自主·探究·合作”教学模式已初步适应并产生了兴趣。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和发展潜能,便于确定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合适的教学起点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三、探究案例与设计解读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①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②学习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③进一步学会使用电压表、电流表和滑动变阻器。

2.过程与方法。①进一步实践实验探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②注重实验探究方案设计的思考与改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②联系欧姆定律的发现史,渗透锲而不舍科学精神的教育;③体验分工合作、团结互助精神。

解读:依据新课标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设计学习目标,把传统的“教学目标”改为“学习目标”更能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里的学习目标是指:“学生从学习的起点出发,在教师的引导、支持和促进下,通过自己积极、主动和创造性的学习能够达成和检测的目标。”学习目标的编写和描述要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二)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探究实验的操作,用数学方法正确得出实验结论;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及其表达式、变换式的意义。

2.学习难点。运用数学方法处理实验数据,建立和理解欧姆定律;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解读:以知识为本的传统教学观注重教师教的重点与难点,而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课标教学观,则注重学生学的重点和难点,注重探究电流和电压、电阻关系的过程和方法,体现了“比结论更重要的是过程”这一新课标理念。

(三)教学媒体

1.教师用具。投影设备、多媒体课件等。

2.学生用具。多媒体教学软件,干电池4节、电流表、电压表、滑动变阻器、开关各1个,阻值不同的定值电阻3只、导线若干。

解读:投影设备主要用于展示各组设计的探究性实验方案和实验数据的处理,以利于小组间交流、沟通与提升。多媒体课件包括:演示实验电路图的动画幻灯片;数据处理的表格和图像;调光电灯工作原理。

(四)教学过程

1.复习设疑,激发探究欲望。(1)提出问题:①既然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那么导线中的电流与两端的电压有何关系呢?②既然电阻对电流起阻碍作用,那么导体中的电流与它本身的电阻有何关系呢?(学生举手或随机点名回答。)(2)猜想设疑:同学们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作了各种猜想,那么这三者究竟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呢?点出本课主题“欧姆定律”。

解读:①在学生猜想的过程中,教师耐心倾听而不要急着下结论,可让学生互评,以面向全体学生,体现多元评价,发挥评价的发展。②复习旧知是为了导入新知,引起认知冲突,激发探究欲望,为后续的科学探究活动提供“脚手架”,体现了“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2.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探究。(1)知识准备:教师向学生介绍“控制变量法”,说明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间的关系时,必须保持其中一个变量(例如电阻)不变,再通过改变电压,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设问:在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必须保持 不变,通过改变 ,来观察 的变化。(2)方案设计和交流:在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过程(明确研究目的,确定研究方法,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后,通过同桌讨论,利用提供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方案。选派几组学生上台交流设计的实验方案,教师简单评析后,投影实验电路图,介绍有关仪器,特别强调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3)实验探究:学生分组实验,实践和体验“控制变量法”,加深对欧姆定律的感性认识。(4)各组处理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新教材增加了利用实验数据描绘函数图像的方法,理解成正比、成反比的意思,体会构建数学模型在物理研究中的运用,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

解读:①把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一是因为学生已初步具备做此实验的基本技能,二是使全体学生都能动手操作,参与体验“控制变量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②本节探究课把重点放在利用“控制变量法”设计与完善实验方案上,以初步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③选派小组上台交流实验设计方案,旨在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相互取长补短,促进创新思维。④教师在这阶段应不断巡视、引导,倾听学生讨论,及时给予评价和指导,以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

3.总结交流,合作共享。(1)各组汇报实验结果,归纳得到两个结论: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2)引导得到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3)强调:欧姆定律中两处用到“这段导体”,这是强调同一导体,即电流、电压、电阻对应同一导体,而且具有同时性。

解读:这一环节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通过总结交流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学生的情感在全班共享中得到升华。同时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进行评价反馈。这一阶段将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以体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4.巩固反馈,知识迁移。“模拟调光台灯”的工作原理,作为实验探究的有效补充。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学会选择仪器、设计简单电路、掌握工作原理,加深对常用仪器的认识。

解读:调光台灯的模拟实验,让学生明白物理知识就在身边,物理和生产生活有密切的联系。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体现“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理念。

四、感悟与反思

(一)课堂教学设计应是一个动态生成方案

传统的课堂教学设计是以教师的教和书本知识为本位,从教师的主观判断或经验出发,侧重于教学过程的程式化、细节化的准备,这种“静态教案”不能适应动态生成的实际教学过程,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新课标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以学生发展为本,从学生的“现有发展区”出发,通过对教材内容的“二次开发”,精心设计动态生成方案,促进学生过渡到“最近发展区”。

(二)探究性学习的真谛是做到“形散而神不散”

虽然全班分成很多小组分散进行探究实验,但各组都围绕“探究电流和电压、电阻的关系”有条不紊地进行,看似无序实是有序。在这中间,教师的组织、引导和参与十分关键。教师一定要遵循“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进行分组,并对组内成员的分工提出责任分工。教师一定要给小组内每位学生分配一个角色,诸如主持人、操作者、记录员、噪音控制者、汇报人等,使每个小组成员在各司其职中自主、合作、探究学习,使每位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有所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

学出版社,2011.

第2篇

建构物理新知识的意义是物理学习的核心机制和要素,只有通过建构,新知识的“客观意义”才能在学生的大脑中转化为“心理意义”。物理新旧知识的联系,是建构新知识的核心,它包括物理新旧知识的同化和顺应,即把新学习的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整合到原认知结构的模式之中,使其得到丰富和扩展或是改变原有模式(或另建新模式)来学习新的物理概念和规律。在教学过程中,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可使学生掌握新知识,顺利达到知识的迁移。为此,教师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做好工作:

(1)创设条件,为学生感知新知识的涵义奠定基础。例如讲解《电流》时,电流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个电学物理量,对电流概念的理解是否到位,影响着整个电学的学习。讲“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对同学们来说比较抽象,不容易理解,为了帮助学生对“定向”的理解,可以用“人流”进行类比,说明许多人如果从四面八方走动就不能形成“人流”,但是许多人如果都向同一方向移动,就能形成“人流”,这样讲解遵循了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深入浅出,做到了通俗易通。

(2)引导学生回忆提取与新知识相关的旧知识。以旧知识为基础建构接纳新知识,这是学习建构的最根本的规律。例如在进行《测量小灯泡的电阻》一节时,让同学们先回忆欧姆定律的内容,欧姆定律I=U/R可变形为R=U/I,可不可以说导体的电阻R与U成正比而与I成反比?也就是说,加在导体两端的电压U越高,导体的电阻R就会越大?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导体的电阻R就会越小?然后说明,电阻是物质的属性,是导体本身因素决定的,不会因通电情况的不同而不同,但通过R=U/I可以计算出电阻,这样就以欧姆定律为基础,构建了用R=U/I可以计算出灯泡电阻的新知识。在设计这个实验时,教师可以对变阻器等方面的知识进行复习,让学生明白滑动变阻器在电路中的作用,电路中接入滑动变阻器,通过改变接入电路的电阻,就能改变电路中的电流和导体两端的电压。多测量几组不同的电流和电压的数据,就可以得到多个电阻测量值。

图1: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电路图

通过对旧知识的提取,学生将《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一节的实验电路图,如图1:

改装为:

图2: 测定小灯泡电阻的电路图

这样就实现了知识的顺利过渡。

(3)帮助学生理清新旧知识间的逻辑联系,完成对新知识心理意义的建构。教师要启发引导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促进学生新旧知识间建立起正确的逻辑关系,实现对新知识意义的建构。例如:在《导体和绝缘体》的学习时,在小学阶段的学习中,将各种物体(硬币、金属的剪子、塑料尺、橡皮……)连接到小灯泡的电路中,通过观察小灯泡的亮与不亮来判断物体是容易导电还是不容易导电。根据物体导电性能的这种差别,知道物体分为导体和绝缘体。学生在了解这一特性之后,必然会产生了解其原因的愿望。 实际教学中,用较形象的板画或多媒体课件进行演示,如图3:

图3: 演示导体和绝缘体的导电性能

这样就使学生得出了:“金属中有自由电子,所以能够导电;食盐水溶液中也有自由移动的带电粒子,所以也是导体”的结论。

第3篇

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创设科学教学情境,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和兴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主动适应学生的学习心理,关心全体学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在此基础上,才能依据教材内容及学生具体情况创设科学的物理问题情境。

一、联系生活经验,展现情境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这是初中物理新课标的要求,根据课本内容所涉及的知识创设具体教学情境,就要从生活入手,从学生的实际和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知道物理是有用的,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如在教学《浮力》时,就可以这样引入。

[演示实验]在装水的玻璃水槽中放入塑料鸭子、乒乓球、木块、铁块等,让学生观察。

师:同学们,在这次实验中,哪些物体受到了浮力?

生:(由于塑料鸭子、乒乓球、木块,即使压入水中,最后也能浮在水面,所以可以认定它们受到了浮力)――板书课题。

师:(1)铁块在水中下沉,也受到浮力吗?(让学生讨论铁块是否受到浮力,并提出判断的方法及依据)

(2)用钢铁制造轮船,为什么能浮在水面呢?浮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生:(猜想)可能与物体的材料、大小、排水的多少有关。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浮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板书:探究浮力的大小与什么因素有关)

二、运用视频画面,再现物理情境

根据教学内容选取或自制视频,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学生能从画中情景,迅速感知和理解所学知识,收到“一图胜千言的效果”。如在教学《电流和电路》时,为了让学生更真切、直观地理解和掌握电流,可制作电流在电路中流动的动画视频课件,上课时利用电子白板展示视频,让学生通过画面理解电流,从感观上了解电流的形成过程。

通过画面,使学生对抽象的事物有了感观认识,这样学生能更深刻地理解概念、感悟概念。

三、借助物理学史资料,再现情境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是物理概念和理论建立的基础,而且实验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学习《欧姆定律》时,讲述欧姆探究并总结出欧姆定律这一充满艰辛和乐趣的科学探索过程。再如,学习焦耳定律后,播放一些介绍焦耳事迹的声图并茂的视频,使学生知道今天课堂上轻而易举获取的结论,是前人花费近40年的时间做了400多次实验才获取的;让学生知道任何一个科学规律的得来,都要付出艰辛的劳动。从而加深学生对物理规律的理解及培养学生不屈不挠、探求真理的精神和毅力。

四、扮演角色,体会情境

物理不是语文,但如果能在导入时给学生讲一些有关物理的有趣的小故事,同时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人物,站在角色的立场上,分析思考问题,这样可以拉近教学内容与学生的距离,这样学生更加容易理解相关的知识。这种方法可通过角色朗读、表演或实验等方式进行。

物理课堂教学中采用这种方法,学生往往会觉得新奇、有趣,也很想知道其中所包含的知识原理,让枯燥的内容和课堂变活,使学生轻松地进入新课学习。如教学《透镜》时,可引入这样一个小故事,让学生扮演其中的某些人物:南极考察队去南极考察,路上遇到暴风雨,把火柴弄丢了。在南极冰天雪地里没有火柴怎么生火呢?这时一位聪明的科学家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如果你是那位科学家,你能想出什么好办法呢?再如,教学《磁生电》时,为使学生真切地领会到参与活动、体验成功的乐趣,从中受到激励及鼓舞,可设计一个模拟的社会情境。让学生充当奥斯特、法拉第,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实验器材来研究。这样,使学生亲自感受到物理的乐趣和奥妙,激起求知的欲望和兴趣,使教学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4篇

随着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深入进行,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资金的投入越来越大,农村各中小学校的办学条件有了明显提高,基础设施逐渐趋于完善。譬如,不少学校安装了多媒体及远程教育等设备,在教学上不断地使用起现代科学技术来。自从我校设置了多媒体教室以来,很多老师都主动地到多媒体教室上课,本人也经常用多媒体进行课堂教学。由此,作为一名物理教师,下面我想浅谈一下多媒体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些应用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妙处。

一、在物理教学中,利用多媒体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促进思维发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学生正处于一个求知欲强,接受新鲜事物快的年龄时期,尤其对电脑及网络感兴趣,而多媒体具有的声、光、电的综合刺激,恰好迎合该年龄段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上,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情境,使所呈现的物理情境真实生动,所反映的原理清晰直观、简单明了,可以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使同学们迅速地进入最佳的学习状态。例如,引入“比热容”概念时,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几幅在同一纬度内陆地区日温差大和沿海地区四季如春的图片及吐鲁番盆地“早穿皮袄、午穿纱,夜抱火炉吃西瓜”的漫画,使学生在享受美的熏陶的同时,能联想到多种不同的感觉,从而加深对比热容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

再如,讲“核能”的教学时,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原子弹模型、原子弹爆炸、核电站等录像,然后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接着讲解该节内容。由于有了之前生动的画面,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在讲到枯燥的概念、原理时,其学习劲头也很足。

二、合理利用多媒体,可以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在物理实验教学中,我们经常需要做一些演示实验,给学生提供观察的对象,要求学生有目的地进行观察。然而,有一些演示实验由于其可见度不高,或受环境条件的限制,观察仅是教室前几排学生的专利,而后面几排学生只能看看热闹而己。而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则可提高演示实验的可见度,培养学生的注意品质。例如在上《根据欧姆定律测量导体的电阻》一课时,根据电路进行实物接线,是本节课的难点,由于实验电路比较复杂,教师在上课前,往往都演示一遍电路的实物接法,但由于实物演示不够直观,学生往往都不能看的很清楚。所以,实验中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电路故障,而且还容易烧毁电路设备等,如果采用多媒体课件演示,不仅教师可以轻松接线,学生也可以看的更清楚,而且实验中出现故障也少许多。

在实际教学中还可以利用实物投影放大实验器材,增强实验效果。例如:在研究影响分子运动速度的实验中,我们把盛有不同温度水的烧杯放在实物投影的演示台上,在两杯水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红墨水在两杯水中的扩散过程就非常清晰的展现在大屏幕上,每一位学生都能非常清楚的看到实验现象。再例如:观察电能表的实验,电能表上的数据比较小,电能表接入电路后表盘的转动都是在演示实验中不容易看清楚的。用实物投影这个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把电能表接入电路后放在实物投影的演示台上,调节放大倍数就可以让所有同学都能看清表盘数据并观察实验现象。

三、利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可以把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初中物理知识中有些物理现象、过程难以被刚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学生想象,仅仅用语言的描述很难让没有感性认识的学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概念。这些知识点往往成为学生的学习难点,而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对学生理解、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有很重要的帮助作用。我们用多媒体可以把抽象的规律和概念形象化,帮助学生摆脱思维障碍。例如:很多学生对声波的形成和传播过程难以理解,我们用flash工具做成一个演示课件,通过形象的模拟音叉的振动,放大的空气中分子的疏密变化展现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声波形成过程,大大降低了这个知识点的难度,促进学生对声波形成和传播过程的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现象、磁体的磁化过程等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把抽象的原理变得形象生动,易于理解。

四、利用多媒体技术可进一步扩大教学容量

用传统教学方式在传授内容时,教师需要在黑板上写板书、画图,费时又耗力。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只须把所要的内容进行加工制作成课件,在课堂上按照教学程序把图、文呈现出来,既清晰又规范,节省了课堂板书的时间,加大了课堂传递的信息容量。多媒体教学速率明显加快,教学环节和信息变换频繁,学生就必须快速反应,好的学习习惯随之而来。

例如,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时,死记硬背固然不行,重新利用光具座实验也费时费力,而且效果还不如人意。采用多媒体技术进行凸透镜成像规律模拟实验,演示物距从无穷远至小于焦距的整个实验过程中物距、像距和像的变化的情况,整个模拟实验过程流畅、直观、明了,从而使学生对该实验重新有了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

再如,在学习“欧姆定律”一章时,由于所涉及的物理量、仪器、实验特别多,因而成为学生学习的难点。同时欧姆定律是电流的基本定律,它是整个电学基础,因而它与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成了初中物理重点。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这一实验把本单元中的物理量、仪器、仪表及规律综合在一起,因此是本实验单元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点实验。面对容量大、难度、要求高,为了增加学生直观性,加深学生对电路的理解,我们将这一章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滑动变阻器改变电路中电流和分压作用及电压表、电流表测电阻实验通过现成课件的精彩呈现,使学习变得更加生动、直观,易于接受,又节省了时间。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与德育教育进行融合

第5篇

关键词:物理实验探究 多媒体 整合

实验探究是物理研究最重要的方法,而多媒体又展现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巨大威力,将二者整合在一起,往往能起到取长补短、相互促进的作用。所谓整合,是指将实验探究、多媒体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而不是二者的简单组合,其核心思想都是为教学服务。这需要从整体的观点来看问题,从大局上进行把握。用普通教学一样能达到要求的,就没有必要特地使用实验探究和多媒体,与教学无关或关系不大的实验探究和多媒体无论制作得多好都必须予以舍弃。整合的最佳效果应该是让学生感受不到他们在进行实验探究或上多媒体课,而觉得这是一堂很普通的物理课,所有的实验探究和多媒体都是很自然地毫不勉强地引入。这才能体现出整合的精髓,让实验探究、多媒体与课堂教学结合得天衣无缝、相得益彰。

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是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基本手段,是必不可少的。但是演示实验不可能十全十美的。以往的物理实验教学中的情景,我们可以看到有时的演示实验由于实验环境、器材本身的局限性,无法直接让全班学生都观察清楚实验的操作过程及实验现象,甚至有些实验根本无法实现。从中得出结论就是物理实验教学的失败!学生由于没有获得关于这些现象和过程的感性认识,因而对实验原理、现象、结论理解较为困难;有时则因为演示实验本身存在不足,学生难以产生丰富的联想,难以完成从实验现象到物理规律的抽象。有的实验现象发生时间短暂,无法看清,许多实验使用仪器设备较多,需要进行解释,分散了学生注意力,冲淡了主题。为此,我们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作用:

一、用多媒体优化实验

于多媒体可以进行动态的演示,将实验操作的内容用文字、图像等形式制成动态的多媒体课件呈现在投影屏幕上,把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增强实验的实效性,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观察欧姆定律演示实验时,先做实物演示实验,可能由于讲台桌上的实物相对较小,导线的连接相互交叉,学生观察时,可能不是十分的清楚地观察到电流表和电压表读数的变化情况,所以也就不能更深刻地理解欧姆定律中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了能让学生进一步更深层次的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用多媒体课件,将演示实验的内容以动态的课体形式投影到大屏幕上,当教师移动滑动变阻器时,就会产生的各种各样动态变化,如电流表、电压表指针的偏转、小电灯的亮度变化等,都会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学生就直观地观察到实验中各种数据的变化,以及各种物理量的变化关系,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自然科学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物理实验教学中,运用多媒体、网络课件,创造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境,使学生有如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可以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他们的学习变得积极主动,进而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变抽象为直观

物理学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在物理教学中还有很多难理解、很抽象的概念,如力学中的功和能的概念,电磁学中的电场、磁场概念,热学中的布朗运动,光学中的干涉、衍射等,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则难以表现和描述清楚,导致教学效果大打折扣。若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课件辅助教学,就完全可以在屏幕上模拟出相应的内容。变抽象为直观,易于学生的理解和想象。例如,在“平面镜成像”这节课中,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为什么成的是虚像而非实像。为此,笔者特意制作了一段flas,解释了为何成的是虚像,化抽象为形象,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加大课堂的信息量。

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可以做到大密度的知识传授,大信息量的优化处理,大大提高课堂效率。因为图形和动画比语言更直观、更形象,包容的信息量更大。如在“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把拍摄的多张照片用屏幕展现出来,大大提高了可视性;制作的“平面镜成像”多媒体课件不仅可以表现像与物体关于镜面的对称,而且当移动物体的位置,屏幕上的像也会相应移动,从而非常直观地展示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而且用flash制作的平面镜成像作图的动画与传统的粉笔和尺作图相比,即生动有趣又节约了大量时间。

四、弥补实验的不足,增强实验演示效果

在我们物理实验教学中,存在着有些实验仪器可见度小,演示实验效果差的情况,实验现象短,实验现象重复性差。面对这一情况,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来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将实验仪器都拿到视频投影仪或投影幻灯机上进行演示、测量、读数、分析,利用实物投影仪或幻灯机等电教媒体的放大作用,投影到大屏幕上,能让全班同学都能比较详细、全面观察到教师的具体操作过程和读数方法,弥补了实验的不足,增强了实验演示效果。

五、应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

在物理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实验装置和操作技能感困难的学生,应用多媒体技术为这部分学生先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实验操作技能,然后再进行真正的实验。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例如电路的连接、用电流表、电压表测电流和电压等,这一系列的操作技能,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实验演示和教师的讲解,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整个实验过程,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一个全开放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实验中自由选择实验所需仪器,当错误选择后,计算机给予正确提示,然后由学生自主地用所选的仪器进行实验,由计算机给出评价,并对不正确的给出实验后可能产生后果的进行现场模拟,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模拟实验操作,学生基本上能很好地掌握了实验操作的技能。

六、提高自身素质

对于教师而言,应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实验探究与多媒体的整合教学方案,除了要考虑环境因素(实验器材、硬件设施及软件)的影响,还要考虑学生的因素(年龄层次、学习方法、学习动机及适应能力)。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提高自身素质(计算机水平和实验能力),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因势利导、灵活应用,以达到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及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要根据课程目标,选定适宜的探究内容,物理课程标准将科学探究作为学习内容,同时又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这是课程目标将科学探究能力视为学生科学素养重要组成部分的具体体现。但探究不是唯一的学习形式,探究需要较多的时间和较大的空间,不可能将所学的知识都用探究的方式来获得。选定适宜的探究学习内容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探究内容应该依据探究目标、学生学习准备情况和学习特征而定,从教学内容看,物理基本概念的形成和规律的建立、探索性实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问题都可作为探究的教学内容;从教学组织形式看,课内探究活动应侧重于物理课程的核心知识,可以是一个切入点,或者是一个片断,课外探究内容的选择可侧重于知识的应用、学习内容的延伸、与其他学科的综合等。无论课内还是课外,所选择内容必须是基于探究的、能自然地整合各种探究工具,其中包括利用信息技术,还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出发。 从探究技能而言,由于学生之间存在很大差异,许多学生在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时会感到不知所措,容易产生无效学习。如网络环境下,一些学生为海量的信息资源淹没,由此带来浮躁的学习态度和无深度的思维习惯。教师要帮助学生明确探究任务和及时评价,使学生时刻感受到有形的探究任务带来的压力及来自实现某个具体目标的动力。

就信息技术这一探究学习工具而言,学生对其掌握的水平往往成为决定探究学习成败的关键因素。信息技术上的支持和指导是探究学习过程中的自然组成部分,教师应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向全班引入必要的技术,逐步培养学生成为更熟练的信息处理者、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者,一般说来掌握Excel、几何画板、仿真物理实验室等软件是开展基于信息技术的物理探究学习所必需的。

信息技术已逐渐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它向学生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能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的学习过程不再是被动的,而是转变为主动参与、积极探索。信息技术对优化物理探究学习过程、进而提高探究效益的积极意义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的工具,在教学实践中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总之,随着素质教育的实施,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多媒体技术广泛应用于课堂教学中。而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许多物理概念规律都建立在实验基础上,实验探究是其他方式所无法替代的。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如何整合实验探究与多媒体已成为一个重要课题。所谓整合,并非是二者的简单堆砌,而是将实验探究与多媒体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融为一体,为课堂教学服务。多媒体虽然具有强大的功能,但在实验探究与多媒体的整合中,必须注意发挥二者各自的特性,区分主次。一般应以实验探究为主,多媒体为辅。实验探究与多媒体应相互补充,扬长避短,以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北京教科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编.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信息技术与教学方式转变.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年12月版

2. 许明勇 网络环境下物理探究性教学的实践与研究.

http:///ReadNews.asp?NewsID=550

第6篇

【关键词】 自然科学实验 多媒体技术 探究

实验在自然科学教学中是最常用和最重要的教学手段,通过自然科学实验的演示和操作,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教学质量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自然科学实验的主要形式有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两种。要过好实验关,教师必须切实做到以下几点:第一,坚持亲自准备实验,提前试做实验,切不可只靠实验员准备好,自己在课堂上无的放矢;第二,不要怕麻烦,对实验现象差、成功率低的实验,要反复做,寻找突破口,力争做到演示实验成功率百分之百;第三,对有些因器材缺乏或难度较大的实验,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实验,从而提高实验的可操作性和直观性,确保实验能按期顺利完成。现就我在日常的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应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自然科学实验教学的探究,作如下的总结:

一、 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实验的实效性

由于多媒体可以进行动态的演示,将实验操作的内容用文字、图像等形式制成动态的多媒体课件呈现在投影屏幕上,把学生的眼、耳、脑等器官都调动起来,使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容易记忆、理解和掌握,增强实验的实效性,加深学生对自然科学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观察欧姆定律演示实验时,我先做实物演示实验,可能由于讲台桌上的实物相对较小,导线的连接相互交叉,学生观察时,可能不是十分的清楚地观察到电流表和电压表读数的变化情况,所以也就不能更深刻地理解欧姆定律中电流、电压和电阻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为了能让学生进一步更深层次的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我应用自制的多媒体课件,将演示实验的内容以动态的课体形式投影到大屏幕上,当教师移动滑动变阻器时,就会产生的各种各样动态变化,如电流表、电压表指针的偏转、小电灯的亮度变化等,都会一一展现在学生眼前。这样学生就直观地观察到实验中各种数据的变化,以及各种物理量的变化关系,使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牢固地掌握知识,同时大大激发了学生自然科学的兴趣。

二、应用多媒体技术、加强实验现象的明显度

在自然科学的实验中有时因化学反应速度很慢或产生的实验现象不十分的明显,从而导致有些实验失败或现象不明显,从而影响到学生学习的兴趣,造成学生对科学知识的可信度降低,致使想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的教学目标未能达成,如果采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在计算机前进行某些实验的模拟操作,将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明显度。例如:做金属铁的缓慢氧化实验时,由于该实验的化学反应很慢,在课堂40分钟的时间内学生根本不能观察到应有的实验现象,为此,我设计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让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实验操作,通过计算机学生能很快就观察到金属铁发生缓慢氧化时所产生的各种现象,从而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再如:做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的实验时,如果直接用天平给予测量,由于天平的测量精确值只有0.1克,当二氧化碳从天平一侧的烧杯中缓缓倒下时,因烧杯中的质量增加量要远小于0.1克,所以学生在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中会发现天平没有象预期的那样发生倾斜,而是依旧保持平衡,实验很难成功,于是学生可能会对二氧化碳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这一结论产生怀疑,如果采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这一难题就迎刃而解了,当学生在模拟实验中的天平一侧的烧杯中倒下二氧化碳气体时,天平就发生明显的倾斜,这样即成功地完成了实验的操作,又加深了对知识点的理解。

三、应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精神

在自然科学的实验教学中应很好地启发学生的探究精神,比如实验条件的改变会导致实验现象发生怎样的变化,以及在化学实验中一旦操作失误,不仅会导致实验失败,造成仪器损坏,还会引起某些危险的现象,如果在实际的实物实验操作时进行某些危险性现象的演示,可能会因产生某些不安全的因素而引起学生的恐惧心理,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发展。采用多媒体技术对实验操作进行模拟,这样让学生在计算机前进行模拟实验操作,以掌握正确的操作和对不正确操作的理解,再进行实验,将大大提高学生实验的有效性和学生的探究精神。比如做植物光合作用的实验时,学生事先已知植物光合作用的强弱受光照强度、水、二氧化碳、叶绿素等因素的影响,但该实验的实际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再加上受时间影响的关系,所以该实验的成功率和明显性一般都很低,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但如果改用多媒体课件的形式,实验结果就大为不同了,当学生改变影响植物光合作用强弱的任何一个条件时,都能明显、及时地观察到不同实验条件下所产生的不同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和学习的热情。再如:做用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时,应在加热试管前先给试管通一会儿氢气再加热试管,化学反应结束时应先停止加热再通一会儿氢气,不然实验时易使反应产生的水倒流入试管,使试管炸裂。为此,我设计制作一个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模拟实验操作,操作正确的,计算机给予鼓励,一旦学生操作失误,计算机对失误操作所引起的后果进行现场模拟,使学生加深对操作错误会引起危害的认识,然后再行进实物的实验,这样不仅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深刻理解正确操作的必要性,而且能使学生体会到对知识要有探究精神的重要性。

四、应用多媒体技术,强化学生实验操作的技能

在自然科学实验教学过程中,对一些实验装置和操作技能感困难的学生,应用多媒体技术为这部分学生先进行模拟操作,训练实验操作技能,然后再进行真正的实验。能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例如制取氧气的实验操时有这样一些技能要求:①在实验前先进行装置的气密性检查,②在试管里加入适量的高锰酸钾,管口放一小团棉花,塞上有导气管的橡皮塞,并用铁夹夹住试管口1/3处,让试管口略往下倾斜,③把集瓶装满水倒立在水槽中,④点燃酒精灯加热试管,把导管放在水槽里;⑤待氧气把集气瓶中的水排出后,用玻璃片在水中把集气瓶的瓶口盖住,并把集气瓶移出水槽。⑥收售氧气完毕,必须把导气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不然导气管中的水会倒吸,使试管遇冷炸裂。这一系列的操作技能,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实验演示和教师的讲解,并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整个实验过程,如果运用多媒体技术设计一个全开放的实验环境,让学生在实验中自由选择实验所需仪器药品,当错误选择后,计算机给予正确提示,然后由学生自主地用所选的仪器搭建实验装置,整个装置完成后,由计算机给出评价,并对不正确的装置给出实验后可能产生后果的进行现场模拟,比如试管口未向下倾斜产生水倒流到试管底部使试管破裂;又如试管口没有塞一小团棉花时,在计算机进行模拟实验时,就会发现实验过程中会有高锰酸钾粉末通过导气管进入水槽中使水槽中的水变成了紫色等等。通过这样一系列的模拟实验操作,学生基本上能很好地掌握了实验操作的技能。

总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集声音、画面、文字于一体,能展示微观世界,微缩宏观世界,模拟实验现象,打破了学生认知中的时空界限,用各种感官来感知信息,使学生能真正自主地参与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教学过程符合学生的思维习惯。同时在自然科学实验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参与辅助教学,对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把现代教育技术与实验相合,必将丰富实验的内涵,增强实验的功能,最大限度地了挥实验在教学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教学新理念》,汪潮,文汇出版社

《新课标科学探究性教学实例》,陆昌然,宁波出版社

第7篇

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经成为进一步推进素质教育的重点。众所周知,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阵地之一,但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目前绝大多数的物理实验教学仍为“按部就班”的传统模式,这与新时期“培养素质,提高能力,勇于创新”的教学思想是极不适应的。为此,笔者认为优化现有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方面有着重大意义。从物理实验的角度来看,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可以改进实验教学方法,注重实验的创新与设计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验意识,或利用实验显示知识获取的过程,以充分发挥物理实验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探究能力、创造能力方面的特殊功效。本文将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谈优化物理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途径与思考。

一、 课堂演示实验的优化与创新

从能力角度分析,课堂演示实验不仅要向学生提供学习某些知识所需的背景材料,更应注重通过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理论思维能力,因此课堂演示实验不应将其仅仅视为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而更应多挖掘其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方面的作用。

1、方法的优化与创新---开展随堂探究性实验

教材中某些教学内容原为演示实验,但若将其设计为随堂探索性实验,则更可激发和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探索与创新欲望.使他们在自己“探索”物理规律的实验过程中把动手和动脑结合起来,从而培养和锻炼自身的创新能力,并使教学达到不同层次的创新能力培养目标。例如“牛顿第二定律”一节教学中,在研究物体加速度与什么因素有关时,教师可指导学生运用物理学中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由学生随堂进行探究性实验,从而自己通过研究探寻到物体加速度与外力、质量间的关系。探索性实验教学较单一的课堂演示教学有更广阔的活动空间和思维空间,为学生创造了物理环境,扩大了师生在课堂内的信息交流,有利于在教师主导下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除此之外,高中物理中可开展该种教学方式的内容还有欧姆定律、串联并联电路、电磁感应现象等。

2、效果的优化与创新---设计演示实验

为了显示知识的获取过程,许多概念和规律的建立教材中均配置了相应的演示实验,但效果不甚理想,教师在教学中可运用各种创造技法,如缺点列出、逆向、强化、模拟、组合、比较、需求、替代、挖掘潜力等技法,与学生共同改进设计演示实验。例如“振动”一节中简谐振动图象的描绘,教材上利用一端绑有毛笔的钢锯条进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如下缺点(1)毛笔、钢锯条受到纸面、金属杆及空气的较大阻力,故所得图象并非正弦(余弦)曲线,而是位移随时间逐渐减小的图象;(2)演示时纸面平铺在讲台上,绝大多数学生都不能直接观察到图象的形成过程。针对上述问题,运用缺点列出技法,在演示之后,我让学生自己分析形成实际图象的原因,并且提示他们改进设计的方向。经过一段时间的研究,师生共同探讨出如下方案:利用幼儿磁性画板、画笔,画笔与弹簧、金属块连接形成振子固定在支架上且画笔为水平位置,画板竖直放入支架与画笔之间,且稍与之接触。操作时让画板水平移动(画笔不动),形成时间轴;再让振子(画板不动)振动,形成位移轴,最后让振子振动的同时匀速拉动画板,即可得到清晰、正确的振动图象。这一设计的优点在于:(1)磁性画板、画笔均较为光滑,

摩擦阻力很小,故所得的图象较为正确且可直接得到时间轴和位移轴。(2)操作、演示、观察均简便易行。再如“牛顿管”实验若运用逆向技法改抽气为充气,则可将空气阻力的作用明显表现出来,从而推出若空气越稀薄物体下落速度越接近的结论。又如“液体的表面张力”若运用比较技法采用一边带活动金属杆的光滑矩形金属框架进行演示则金属杆的移动时间较长,便于学生观察思考,且实验由静态改进为动态,增强了实验的直观性与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研究探讨物理知识的兴趣。

二、学生实验的优化与创新

学生实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相对独立的实践活动,教师若能在原有实验基础上通过改变实验目的和要求,提出新的实验课题,并适当增加实验器材,对原有实验进行创新改进,设计完成新课题的方案,则可培养学生改进实验和设计新实验的创新能力。

1、 实验原理的扩展与方法的创新

为了同一个实验目的,可以选择不同的实验原理,从而创造出不同的实验情景和操作方法。这是学生实验教学中可挖掘的创新因素,也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和实验创新能力的一个极好素材。例如,在“用电流表和电压表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阻”的实验教学结束后,可向学生提出:本实验运用了U=ε-Ir的公式通过测电流和电压的方法测电池电动势ε和内阻r的值,那么能否运用我们学过的其它知识来测定ε、r的值呢?事实上,根据闭合电路欧姆定律I=ε/(R+r)利用电流表和电阻箱可以测定ε、r的值,或利用电压表和电阻箱也可以测定ε、r的值。

2、 实验条件的变换与学生应变能力的培养

实验条件的改变,将要求学生在新的条件下运用所学的物理规律,创造性地测定相关物理量,并处理实验数据而达到同样的实验目的。例如,对于“研究平抛物体的运动”实验,可改变“已知抛出点”的实验条件,可让学生思考:实验时若只在白纸上画上与初速度平行的Ox轴,并且只描出中间一部分轨迹,而忘了画坐标原点O(抛出点)和Oy轴,则如何只用一根刻度尺算出小球的初速度v0?引导学生在曲线上选取三个点,令相邻两个点间的水平距离s相等,测出s,再测出相邻两个点间的竖直距离y1、y2,最后由v0=s/(√2y2/g-√2y1/g)求得v0。

三、无法完成类实验的优化与创新――多媒体的运用

在现有条件下,有一部分物理实验如“α粒子散射实验”、“查德威克实验”、

第8篇

1两门课程贯通教学改革方案

1.1实现“电路”与“电子线路”的贯通传统“电路”与“电子线路”教学将原本为一脉相承的知识体系按两门独立的课程讲授。事实上,这种教育模式会使学生在认知和应用相关知识时产生了隔膜。这种隔膜感会对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力产生潜移默化的消解作用,不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和金字塔式积累。贯通后的新课程开篇介绍电路与电子线路的发展历史,使学生对该领域及该课程的总体结构和脉络有清晰的认知;然后以当代电子线路分析与设计的国际标准方法和SPICE软件工具为主线,依次引入电源、电信号源、电阻、电容、电感、互感、传输线、二极管、双极型三极管和各种场效应管;并在最后初步讲述由上述器件组成的电子线路的总体设计思路。该结构凸显了电路部分与电子线路部分的贯通一致性。本课程从无源器件到有源器件、从线性到非线性、从直流到交流再到瞬态、从小信号到大信号、从单元电路到功能电路以及从模拟到数字逻辑,从分析到设计,节节深入,步步提高,实现了电路与电子线路概念和知识的融会贯通和理论与工程的密切结合。此外,本课程统一了电流和电压等符号,如:传统电路课程采用u代表电压,而传统电子线路教材采用v代表电压,新教材统一用v表示电压,从细节上实现两门课程的一致贯通。1.2强调学以致用传统电路与电子线路方面的教学与生产实践距离较远。特别是传统的“电路”课程似乎更像是一门物理课,理论知识很多,缺乏实践知识。例如,传统电路教材中,学生学完电阻后,对电阻的认识仅停留在一个矩形符号、欧姆定律以及一系列计算方法上。学生对于电阻的种类和容差,其与实际应用相关的概念均一无所知,而这些恰恰是生产实践中更为重要的知识。本教改项目在教材和教学实践中增加了大量与工业生产相关的知识,使学生的知识结构能够基本满足当前工程应用的需要。例如,在本课程讲述电阻时,不仅给出欧姆定律和基尔霍夫定律等一系列理论分析工具,还介绍了电阻的种类和容差等与实际应用密切相关的知识。此外,我们开发了一套博物实验板,按教学进度展示各类电阻、电容和电感等元器件。该博物实验板还能够实现对相应电路功能的测试,这使学生能够零距离的体会电路与电子线路的基本理论和实际应用。1.3重视设计传统“电路”与“电子线路”的教学重分析轻设计。在很多电路与电子线路教材中,电路分析占了绝大部分篇幅。但是我们未来的工作是设计电路,而设计与分析本身是有很大区别的,设计的教学是无法被分析的教学所取代的。我们编写的教材介绍了大量与电路设计相关的知识,此外,在每册的最后一章都专门安排了对电路设计的讲述,这使学生能够对电路设计应用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以后的实际工作奠定基础。

2贯通教学取得的成果

本教改项目自2008年1月启动至今,已在我校吴健雄学院“高等理工实验班”进行了五轮全面的教学实践,成效显著。具有如下主要教学成果。1)出版了教材一套(两册)2012年出版的《电路与电子线路基础(电路部分)》共14章,52万字。全书内容安排按照下列6条线索相互穿插:①从电源、电阻、电容、电感、互感、变压器到互连及传输线;②从集总参数到分布参数;③从单端口、二端口到多端口网络;④从直流静态、交流稳态到瞬态;⑤从线性到简单的非线性;⑥从分析到初步设计。本教材出版一年多时间,已被多所高校采用。2013年出版的《电路与电子线路基础(电子线路部分)》共15章,67万字。全书内容安排是:从简单元件到实际器件,从简单电路到复杂电路,从直流到时变,从线性到非线性,从模拟到数字逻辑和从分析到设计。这套教材整个教学体系真正实现了从学生已有的基本电路知识到实用电子线路分析和设计的跨越。为了实现汉英双语专业词汇对照教学,基本专业术语在本教材第一次出现时都给出了其英文术语,且在书后按汉语拼音顺序给出了汇总,以便于学生日后写英文论文时查阅。本套教材已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电子电气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推荐教材”。2)研制出电路和电子线路教学博物实验板电路部分的教学博物实验板共有6块,分别为电池、电阻、电容、电感和变压器、传输线和滤波器等,如图1所示。图1电路部分的教学博物实验板电子线路部分的教学博物实验板也即将推出。这两种博物实验板的设计理念、实现、课堂及课外应用方法将另文介绍。3)制作PPT教学课件一套:为教师提供全套教材共29章内容,方便其备课和授课。4)编写习题集一套:为教材提供足够数量和难度适中的课后练习题。5)编写Cadence配套教材一本(含教学软件一套):为计算机仿真实验提供配套教材。

3结语

“电路”和“电子线路”作为电子信息类专业基础课,需要关注的是其专业性和基础性。其中,专业性必须首先得到足够的体现,即其知识体系和能力培养必须能够与当前的产业实践相契合。这种契合不仅仅是要在原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入与实践相关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在原有理论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引入与实践相关的思维方式,这就需要将诸多专业知识点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呈现出来。本教改项目正是本着以上原则,对“电路”与“电子线路”两门课程进行了贯通。我们在引入大量相关实践知识的基础上努力体现电路与电子线路各知识点之间内在的逻辑关系,力争使学生在理解掌握诸多电子元器件和电路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逐步培养工程思维模式,适应未来工业界的生产实践需要。(本文来自于《电气电子教学学报》杂志。《电气电子教学学报》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王志功 沈永朝 赵鑫泰 徐建 单位:东南大学 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第9篇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物理学史 学习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适当讲述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不同程度、不失时机地向学生介绍展示物理学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物理观念、思想方法及相应的实验基础,让学生了解物理发展中的偶然与必然,理解科学家们的坚韧与顽强,以及物理研究的曲折与艰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的同时,也增强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决心,并激发他们极大的兴趣与好奇心。

一、用物理学史拓展视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对大多数刚刚接触物理的初中学生来说,物理这门学科非常有趣,而且具备很强的实用性,培养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比较容易。但是当学习内容进入力学后期和电学时,往往有一部分学生认为物理课堂越来越枯燥,需要推理和计算的越来越多,而一些简单易行的实验也越来越少。例如:在进行光学光的色散等实验时,实验现象明显,学生非常感兴趣,但在教学“牛顿第一定律”时,探究小车滑行距离与阻力大小的关系实验时,学生认为索然无味。这时候,我利用伽利略的故事去引入新课,让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学习亚里士多德著作的过程中,对古人的知识产生了怀疑,进而自己设计实验原有的结论,为近代物理学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学生在听伽利略的故事时,又跃跃欲试地补充了他们所知道的一些伽利略的故事,例如:有关伽利略自由落体定律的实验。这样的课堂引入虽然比普通的引入方法花时较多,但学生对牛顿第一定律的产生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更激发了他们自己原来错误知识的兴趣。在后面的实验中,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很多,课后也有很多学生专门查找资料,向我询问经典力学的建立过程,教学效果非常好。

二、讲物理学家的故事,拉近与物理学家的距离

初中学生对许多物理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他们头脑中形成的有些概念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一旦形成了错误的概念,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很难消除,对学习新的知识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教学“力和运动的关系”时,学生总认为力产生了运动,于是就介绍了物理学史上“力和运动的关系”的发展过程,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后来的伽利略、牛顿等人。讲述伟人的人生历程,使学生与物理学家之间的距离变得近了。物理课本中介绍了电磁波和核物理等现代物理学知识,这些内容较多,又不能详细地介绍,如果一味讲解,学生就会认为单调、无味。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我打乱了课本对内容章节的安排,先讲述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故事,然后介绍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三大发现,促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心理,再布置一些阅读方面的作业,并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结合课堂教学,不仅较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让学生保持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三、阅读物理学史,正确理解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传统的物理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对抽象的理论分析、严谨的数学推理或演算,从而得到规律或结论。长期以来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不知道科学是怎么来的,把科学当成了死科学来学,教师把科学当成了死科学来教。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学生充分认识到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端正对实验的认识。例如:在教学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电磁感应时,就介绍了欧姆、焦耳、法拉第等物理学家如何经历十年甚至几十年,通过成百上千次的实验得出物理结论和规律,同学们认识到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以及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在讲解能量守恒定律时,把能量守恒定律得出的大致过程做成多媒体课件,并且把详细的内容印成册子,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学生看到了参与其中的科学家做的大量实验,甚至哲学家也参与其中,不仅使学生对自然界各种现象普遍联系的认识得到深化,而且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对物理学科与其他科学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四、渗透物理学发展史,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对物理学史的渗透,有助于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形成。特别是物理学史中对科学家的介绍:包括生平及主要贡献和一些历史故事,那些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变得生动亲切,对物理学家的敬仰和热爱使他们激发出了学习物理的极大兴趣,并且在物理学习中用物理学家的精神激励自己。例如,在原子结构的教学中,在教学中只按教材简单介绍汤姆逊发现电子,从而展开对原子结构的讲解,课后会有许多学生问“原子的结构为什么是核式结构?”“电子带负电,为什么不被带正电的原子核吸在一起?”等问题,于是在教学中添加了“原子结构的发现”的物理学史的内容,把卢瑟福α粒子散射实验——原子核式结构模型的发现作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而其他的相关内容作为拓展性阅读的内容印成册子让学生看,学生看过后知道了原子结构的发现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无不惊讶,然后又对其中的科学家的工作充满了敬佩,对原子的核式结构记忆也更深刻。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充分意识到物理学史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有着独特的优势,只要我们站在物理教学对人的培养功能的高度上,充分发挥其功能,就能让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深刻体会到物理学的无穷魅力和博大精深,使他们的智慧得到增长,能力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张翰林.浅谈初中物理教学中的思维训练[J].教育教学论坛,2011(09).

第10篇

关键词:教学;原因;采取;对策

《电工技术基础》是中等职业学校电类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但由于种种原因,教师感到难教,学生在学习时也普遍感到难学,使教与学的效果不明显,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本人结合自己几年的教学经验,经过反复的思考和探寻,分析了《电工技术基础》难教又难学的诸多原因,提出了解决问题的一些相关策略。

一、教师教学方面的原因

(一)教学目的不十分明确,教学内容偏难

有些教师对《电工技术基础》教学大纲没有进行认真彻底地学习与研究,对《电工基础》各章节应该理解掌握哪些知识点、技能,应该理解掌握到什么程度不是十分清楚明了,这样必然会造成教学的盲目性,缺乏针对性。

有些教师认为教学必须严格按照教学大纲来实施,大纲要求的内容一个不漏。一切以教学大纲为原则来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会自觉不自觉地多给学生讲授那些复杂、高难的问题,从而忽视了多数学生,忽视了对《电工技术基础》基础知识、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讲授和理解,必然导致那些理解能力跟不上,分析思维能力不强,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解决问题能力弱的学生跟不上。

(二)教学过程中注重理论,忽视实验

通过实验可以使电工基础教学理论联系实际,引起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其求知欲望,从而调动他们学好这门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有效地帮助学生形成概念,导出规律,掌握理论,正确而深刻地领会电工基础知识。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忽视了实验的效果,更未认识到实验对理论的作用,从而在《电工技术基础 》课程的教学中偏理论,使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效果不明显。

(三)教学方法过于陈旧,不能吸引学生注意力

当前许多教师仍然采取一支粉笔一本书,“以教师讲授为重心”的教学方法,其方法根本缺陷在于不利于学生习热情的激发、积极性的调动和潜能的挖掘。在黑板上讲导线的剖削与连接,原本直观,具体的问题变得很抽象,很难理解,这样的教学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方法的形成,也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更不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

二、教师教学采取的对策

(一)认真学习研究教学大纲,合理制定教学计划

对于中职学生,要根据专业特点、自身能力及需求制定授课内容,要侧重基础性、实用性和够用性。如直流电路部分重点讲解欧姆定律、基尔霍夫定律的基本内容;磁场、电磁感应部分重点讲解自感、互感、左右手定则;三相正弦交流电路部分重点讲解三相对称负载星形联结和三角形联结时,负载相电压和线电压、负载相电流和线电流的关系。

(二)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是实施教育的直接参与者,要真正运用实验课,对提高教学质量发挥出独特作用,需要教师具备的实验教学素质,即要有理论和实验知识,还要有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法的知识,还必须脚踏实地亲手实验。作为一名教师要通过不断的学习使自己的实验教学能力和知识水平提高,使自身具备良好的实验能力和实验技能,要有钻研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进度要视学生情况、合理安排

教学的对像是活生生的学生,故教学进度一定要根据学生基础的好坏、反应的快慢、能力的强弱,灵活把握,当原有的计划不能适应当时的学生实际时,教师要随机应变,及时调整,遵循“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有利于学生”的原则,该快则快,需慢则慢。使学生感觉快慢适宜,学有所获。

(四)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难为简

第11篇

在物理教学中适当讲述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不同程度、不同时机地向学生介绍展示物理学发展过程中不同的物理观念、思想方法以及相应的实验基础,让学生了解物理发展中的偶然与必然,理解科学家们的坚韧与顽强以及物理研究的曲折与艰辛,使学生在思想道德情操方面受到感染的同时,也加深学生对物理学习的决心,并激发它们极大的兴趣与好奇。

1 引入物理发展史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有的学生提起物理学习就感到困难,以致于失去学好物理的信心。面对这种情况,我们不妨给初中生讲一些着名物理学家成才的故事,就会激发起学生的学习。例如:牛顿在小时候的学习成绩并不是很好,很多考试成绩不及格,但经过努力,最终成为着名的科学家。把这些事例讲给学生听,他们会感到物理学家也就是平凡人,和自己区别并不大,只要努力也能学好物理。其次,给学生多讲一些名家的故事,对于培养其克服困难的精神也有好处,如着名的化学家居里夫人,在如此艰难的情况下发现镭元素来,需要付出多少艰辛的劳动。我们当代的中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常常遇到一点困难就害怕。物理学家伽利略等为了坚持哥白尼的日心说被判监禁都无法动摇他的意志,而布鲁诺更是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科学家们这些实事求是的精神与追求科学真理的高贵品质,无论是对学生学习品质的养成,还是对克服困难的精神,都起着一定的激励作用。

2 讲述物理学家的故事,拉近学生与物理学家的距离

初中学生对许多物理概念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但又些概念中有很多是不全面的,甚至是错误的。一旦形成了错误的概念,在较短的时间内就很难消除,对课教学新的知识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教学“力和运动的关系”时,学生总认为力产生了运动,于是就介绍了物理学史上“力和运动的关系”的发展过程,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到后来的伽利略、牛顿等人。讲述伟人的人生历程,使学生与物理学家之间的距离变得近了。物理课本中介绍了电磁波和核物理等现代物理学知识,这些内容较多,又不能详细的介绍,如果一味的讲解,学生就会觉得单调、无味。所以,在教学这些内容时,打乱了课本对内容章节的安排,先讲述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故事,然后介绍19世纪末20世纪初物理学的三大发现,促使学生产生迫切探究的心理,再布置一些阅读方面的作业,并要求学生查阅相关的历史资料,结合课堂教学,不仅较快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还让学生保持了对物理学习的兴趣。

3 阅读物理学史材料,正确理解理论与实验的关系

传统的物理教学重结论、轻过程;重理论、轻实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是对抽象的理论分析、严谨的数学推理或演算,从而得到规律或结论。长期以来造成的后果就是学生们不知道科学是怎么来的,把科学当成了死科学来学,教师把科学当成了死科学来教。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充分认识实验在物理学发展中的作用,端正对实验的认识。例如:在教学欧姆定律、焦耳定律、电磁感应时,就介绍了欧姆、焦耳、法拉第等物理学家如何经历十年甚至几十年,通过成百上千次的实验得出物理结论和规律,使学生认识到实验在物理学中的地位,以及尊重客观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在讲解能量守恒定律时,把能量守恒定律得出的大致过程做成多媒体课件,并且把详细的内容印成册子,作为课外阅读材料,学生们看到了参与其中的科学家做的大量实验,甚至哲学家也参与其中,不仅使学生对自然界各种现象普遍联系的认识得到深化,对能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更加深刻,同时,对物理学科与其他科学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

4 通过物理学史的学习,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物理学发展的历史集中体现了人类对物理世界的探索与认识,每个物理学家的成就都经历了难以想象的过程。他们的事迹留给我们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与追求,那就是探索未知,发现真理、献身科学事业的精神。在物理学发展的历史中,很多物理学家具有令人难以想象的毅力、坚定信心和百折不挠意志。他们与困难作斗争,与落后的观念作斗争,以及与科学界内部和外部的阻力作斗争,甚至还要经受恶势力的迫害,这需要科学家顽强的意志和献身科学的牺牲精神。例如:居里夫妇为了研究放射性元素,在受放射性元素射线的危害时,却历经了两年多的艰苦劳动,经过数万次的反复提炼,终于从几吨沥青铀矿渣中提炼出了0.12克的氯化镭;布鲁诺为了扞卫科学真理义无反顾地走上了火刑场,像这样生动的事例,在物理学发展史上还有很多很多。物理学史在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感、进取的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运用物理学史丰富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一种有效的途径。

总之,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该充分意识到物理学史对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有着独特的优势,只要我们站在物理教学对人的培养功能的高度上,充分发挥其功能,就能让我们的学生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深刻体会到物理学的无穷魅力和博大精深,使他们的智慧得到充实,能力得到提高。

第12篇

提高教学质量很大程度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效果,在教学实践中,师生们都认识到了在这其中时间的重要性。但在现实的教学中,能善于利用时间的人并不多,大家都感到课堂教学时间的紧张,却又不自觉地浪费了不少宝贵的时间。

实施时间管理的重要环节有6个方面:(1)科学安排教学内容;(2)在有限的时间里灵活地运用教学方法;(3)在有限的时间里妥善处理好教学环节;(4)在有限的时间里充分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5)在有限的时间里正确对待个别差异。(6)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初中物理课程共二十二章,涉及到力、热、声、光、电等方面的内容。应根据初中物理新课标安排的各时段教学内容合理安排教学进度。高效利用时间实施课堂教学首先在教师备课的环节就应该把各教学环节和一堂课的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计划好,灵活运用教材。对于学习内容的课时安排上面参考教参的建议,同时更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师要熟悉教学内容,准确把握教学的重难点,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把重点内容时间安排充足,难点内容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时间安排。比如2012年调整后八年级物理(人教版)的第九章《压强》的教学内容安排,教参上建议第1节压强、第3节大气压强、第4节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各1课时,第2节液体的压强2课时。我对教材的认识:压强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重要概念,不仅和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材料力学、热力学中的核心概念。属于理解的层次,所以在初中物理课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在压强这一章开篇的教学中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压力的概念,将其与重力相区分(在第八章的摩擦力1节的内容中,讲到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时提到过压力,但不是作为重点来说明,学生会有混淆不清的情况)。在压强的教学前应对此部分知识点加以明确巩固,学生对压力的认识会更清楚。接下来再结合生活实例阐明压强的概念,并让学生知道压强的定义方法,涉及到用比值定义这样的方法,所以内容的安排上,我计划用两课时完成此节内容教学。

另外在每课时的教学内容的时间分配上,安排好每个部分需要用多少时间来完成,可以事先在教案上标注出来对自己进行提示。每个内容、每个学生活动需要计划多少时间来完成都可以在课前做一个安排。

初中物理新课标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探究性学习,那么要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我认为很重要的一点是要通过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来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把知识直接通过语言灌输给学生和学生通过自己思考、自己动手获取知识,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显然通过后者对知识的取得更容易学得牢,学得通。指导学生学法,可以通过以下三个环节的指导:一是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教师列出预习的提纲,具体到将学习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使学生有目的地预习,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对九年级“电阻的测量”一节的教学指导。通过对前1节“欧姆定律”的学习,指导学生发现变形欧姆定律表达式I=U/R可以得出电阻的计算式R=U/I,那么学生自己在此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得出电阻的测量方法,教师在布置预习作业时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怎样提出测量方案,器材的选择,电路图的设计以及实验过程的注意事项等等的准备工作,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预习,能够带着问题上课,上课解决问题,最后自己探究得到结果,有水到渠成的效果。二是指导学生听课的方法:课堂上怎样听课,听什么内容、搞清知识的结构,对问题进行分析、解决、验证,怎样笔记,如何整理知识点,怎样标记知识的疑问、重点等等。在自己动手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怎样能合理运用时间,包括学习小组的分工协作、学习小组的讨论和自己亲手实践等等。通过学生个体的学习、集体的交流,提高课堂时间的利用效率。将课堂时间充分交给学生,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方法。通过这种方法也可以解决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的不同要求。学习能力比较强的学生可以通过这种方法“吃饱”,而学习能力一般的学生也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通过师生的帮助“吃好”。有利于调动各层次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物理学科是实验的学科,强调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虽然现在的教学手段多样,课堂上可以借助多媒体的音像和课件来展示不少物理现象,但我认为这些手段都不能替代在教室里学生的自主探究行为。学生自己利用身边可寻的和实验室准备的简单材料亲手做实验,亲眼目睹神奇的现象,激发起了学生探究解决疑问的决心。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差生,他们对于自己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愿望都是很强烈的。同时,这样做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让他们通过学习解决不少生活中的问题。不少学生对学习物理学科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很喜欢和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积极动手,认真思考,最后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最后一个环节是指导学生的复习方法:指导学生及时复习,将课堂上学习的知识加以巩固,将前后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课后的练习可以起到课后复习的作用。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布置难度适宜的作业,有针对性的题目比盲目的大量练习来得更有效果,这样对提高课堂时间效率也是大有好处的,可以收到更明显的实效。

最后,我体会要想提高课堂时间效率最好的方法是让学生爱上课堂,一方面教师应该加强自身能力的提高让学生爱上教师,从而爱上自己教学的物理这门课程,另一方面想方设法激励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对知识学习的兴趣会成为他们最好的老师。学生乐于学习,掌握了科学学习的方法,课堂的时间利用效率就可以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