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15:1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农村建设,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关键词】科学规划 政策扶持 新农村
党的十给中国的建设发展指明了方向,同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伟大构想,这是我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也是一个难得的发展机遇。近年来,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统筹的推进,新农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新农村规模不断扩大,各地纷纷涌现各色新型小城镇。然而,建设新农村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艰巨任务,只有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从实际出发,制定科学的规划和部署,调动各方面力量参与,才能获得最终成功。随着新农村进程的推进,中国也日益面临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村社会保障、农业产业繁荣和金融支持等一系列问题。但我县的小城镇建设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对此,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一、科学规划新农村建设
道真自治县地处黔北偏远山区,经济贫穷落后,但资源及区位优势明显。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一些乡镇出现五种不良倾向:一是以村容规划代替新农村建设规划,在内容上忽视发展生产。二是以城市住宅小区规划代替农家群落规划,忽视了庭院经济和民族风俗特点。三是以新产业开发规划代替当前主导产业发展,忽视粮食生产;四是以行政领导的意图代替村民自愿,忽视农户的家庭支出能力;五是关注宅基地整理后的土地开发,忽视原有宅基地和承包地农户的产权和承包经营权。
这些倾向集中反映出政府职能部门对农村基本经济政策观念的淡薄。新农村建设规划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规划,其基础是农村土地的集体所有和家庭承包经营,以及农民家庭、家族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生活习惯。搬用城市规划的方法和程序搞农村建设规划,搬用城市居民小区的图纸搞农村民宅建设,显然脱离实际。
这里还有一个规划的法律依据问题,目前国家只有城镇规划方面的法规,没有农村建设规划的法规,在制定新农村建设规划中只能依据当前的农村基本经济政策,依据农村生产、农民生活的需要探索编制。
二、坚持科学规划,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树立长远观念,坚持科学发展,规范农村土地使用与管理,杜绝主观臆断、拒绝盲目随意。牢牢把握建设用地置换契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盘活存量土地,科学规划、严格依法用地、规范用地、依法管地,严禁违章、违法用地。坚持高标准规划、高质量建设。只有高起点编制新农村建设规划,才能高质量高水平建设新农村的未来。全面编制城乡规划,把社会发展规划、新农村建设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对村镇人口规模、经济状况和各行各业优势的分析,客观地评估新农村的实际消费水平,在规划编制中合理确定村寨人口、商业、服务业规模,注重把新农村建设同发展招商引资、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有机结合起来,把建设与管理有机结合起来,以此促进小城镇建设的健康发展。
三、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使新农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只有是多渠道筹集资金建设新农村,才能实现城乡统筹兼顾、协调发展。把新农村建设提升到政府重点发展的战略高度,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多年来,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虽然在有些方面存在一定的优势,但一直苦于没有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集镇与村镇建设速度受到明显阻碍,镇区建设面积不够大,人口密度也显不足,严重影响了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建设新农村,需要稳步推进。加大政策、资金的扶持。目前,基层领导缺乏新农村科学发展观,对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复杂性和长期性缺乏深刻认识,则往往会走偏,以至于出现用行政力量来扶持大户,把有限的资源过分集中在少数试点上,形成了新旧悬殊太大。甚至人为地造成农村内部的“二元分化”,违背了新农村建设的宗旨。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当根据各地的自然资源和经济发展水平,以当地农民的特殊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地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要在不同地区探索符合当地情况的新农村建设路径与做法。
四、新农村建设要突出“新”
在目前新农村建设中,往往是利用有限的地理空间,来建设自己特色。在新农村建设中,只有坚持区域设施的共建共享,统筹规划好交通、通信、教育、卫生、消防、供水、休闲、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和社会公益设施建设,才能突出新农村建设的“新”,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如:阳溪四坪村、洛龙镇大塘村等形成了中药材、乡村旅游很具特色的产业。但这些产业的发展太过分散。如饮水安全、道路硬化、排水管网、教育等基础设施建设还跟不上。虽然产业结构在调整,乡村旅游在加快,诸如学校教学点却在消失。这些都与新农村建设不协调。在新农村建立中,逐步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进度大力发展乡村教育,充分利用教育资源、提高办学效益,为新农村储备跟多的基础人才。
五、老宅古厝的保护与拆除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党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精神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其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精神文明建设在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社会的重要特征和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满足广大农民群众多层次多方面精神需求的有效途径,也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内容。
中央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更加强调三个“文明”协调发展,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调要协调发展、全面发展、统筹发展。既要统筹城乡经济发展,又要统筹城乡社会发展;既要统筹城乡物质文明发展,又要统筹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精神文明重在建设。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也是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主体。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全党和全国工作的重中之重,无论是农业的发展、农村的进步,还是农民的致富,都离不开精神文明的哺育和支撑。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一项硬任务。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是软任务,不是可抓可不抓的事,而是非抓不可、非狠抓不可的事。可见,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从环境到内容,从对象到渠道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要求更现实,任务更艰巨。
二、养老保险
加快养老保险法制建设,做到有法可依。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必须以法律的形式保证其实施,而不仅仅是社会政策的形式。.落实政府责任,加大对养老保险的财政投入力度。目前,部分农村地区建立养老保险制度的时机和条件基本成熟,但是还有一部分地区需要财政支持。完善农民养老金个人帐户制度。我国农村养老保险采取农民个人和集体集资缴费的方式,这种方式是采用完全积累的个人帐户制,个人缴费和集体补助都完全记入了个人帐户,受益与缴费完全对应,所以农民理应缴纳费用。规范农保基金管理,提高基金统筹管理层次。目前我国广大农村逐步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制度,这种专项基金作为农民的血汗钱,养命钱,所以必须确保基金的安全。发挥家庭养老的优势,节约养老成本。1996年10月我国实施的《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对老年人的权利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子女对老人的赡养是义不容辞的责任。“农村集体组织应切实贯彻此法,使老人的日常生活得到切实保障,对无故不尽赡养义务的子女,视情节轻重,轻则批评教育;重则诉诸法律强制其履行义务”。
现阶段,由于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的许多问题和原因,农民养老不可能完全依靠社会,家庭养老仍然是老年保障的主要形式,必须充分发挥家庭养老的优势,积极实现保障方式的转变,由传统的家庭保障转变为家庭保障与社会保障并举。
三、体育发展
1.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在中国的广大农村迅猛推进,农村体育文化也是新农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必须以全新的思想和意识主动积极应对,才能准确的把握和有效的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和谐、稳步发展。
体育基础设施、社会体育指导员、基层社会体育管理体制都将得到统筹协调发展,为农村体育的发展创造了物质条件。促进农民生活宽裕,还必将努力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包括建立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加强农村公共产品公益化建设等,农村体育也将与医疗和教育相配合,促进农村各项事业的发展。尽快建立乡镇政。
2.府体育管理机构,组织各种体育指导中心,积极推进农村体育俱乐部,制定并完善各种农村体育管理制度,加强组织管理力度。实施目标管理,将农村体育开展情况的好坏,作为衡量主管领导业绩的标准之一。
一、中心城市科技资源的含义
科技资源是指固有的和可再生的各种科学技术要素及其衍生物质。它既包括按照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设置的专门研究机构、推广实体和咨询单位,又包括团体或个人研发的科学理论、方法和技术成果;它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既散发遍布于所有地方,又集中聚群于某些地域。由于历史的原因和现实的状况,我国几乎所有省、市、区的科技资源大都相对集中在城市,尤其是中心城市。从这种意义上讲,科技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持促进作用,就是中心城市科技资源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辐射作用。吉林省同全国大体一致,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长春、吉林、四平三市。
二、中心城市科技资源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辐射作用分析
吉林省中心城市的科技资源可以称之为得天独厚。回顾30年来全省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壮大,特别是新农村建设的步步深入,中心城市科技资源的支撑和辐射作用是极其重要和功不可没的。它的支撑作用在于,以丰硕的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成果统领带动农村经济建设,使全省基本实现了从一个“一花独放”的粮食生产大省到“多花争艳”的农产品加工大省的历史性跨越;它的辐射作用在于,以科学的工业理念思维和城市管理模式引领影响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使全省初步完成了从自我封闭的传统生活到现代文明的历史性嬗变。
第一,通过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力保障了全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实现。科技进步特别是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强劲推进粮食产量持续增长。吉林省现有农作物播种面积近450万公顷左右,其中粮食种植面积占8成以上。建国初期粮食总产量为458万吨,50年代年平均为526万吨,60年代为561万吨,70年代为785万吨,80年代为1326万吨,90年代为2000万吨,目前年总产量达到2500万吨以上的阶段性水平,成为名副其实的全国商品粮基地。2003—2007年吉林省粮食产量变化见图1。
第二,通过中心城市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提升综合研发活力,基本建构了农业经济产、研、学联姻的体系。吉林省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农产品加工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同大专院校、科研单位联姻,共同开发具有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增强了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活力。优势互补,形成了比较完整系统的农产品加工的科研队伍和发展创新的科研体系,显示了厚重的开发潜能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成为全省农业和农村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
第三,通过中心城市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辐射农村产业,不断催生了“一村一品”特色农业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吉林省通过结合本省实际,学习借鉴日本大分县和发达省份的成功经验,依靠科技进步不断促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与优化,各县(市)、乡镇的特色农业经济取得了阶段性的进展。
第四,通过中心城市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应用培养新型农民,基本建立了农业专业技术的队伍。随着农村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吉林省在培养新型的同时,逐步建立了农业专业技术的队伍。据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显示,2006年末,全省共有农业技术人员39765人,比1996年有了成倍的增长。其人员分布状况是,在行政村有1.83万人、占农业技术人员总数的46.0%,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有2.15万人、占54.0%。按职称分组,高、中、初级分别为2419人、10196人和27150人,分别占6.1%、25.6%和68.3%;其中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高级职称是行政村的2.7倍,中级职称是行政村的2.0倍。这说明,缺少农业技术人员依然是吉林农村基层社区需要加强的环节。
三、全省中心城市科技资源对新农村建设支撑辐射作用主要途径分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依靠城市带动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其主导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全省中心城市科技资源对新农村建设的支撑辐射作用的主要路径,就是经过资源整合建立以长、吉、平为支撑核心,以其它城市为辐射网络的新农村建设农业科技创新系统。为此,必须继续解放思想,更新农业科技创新观念;增大科技进步含量,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坚持市场化取向,提高农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培育农村市场体系,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和新型流通业态;关注改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提升农村劳动者的整体素质。
四、对策建议
其一,增大科技进步含量,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是中心城市科技资源对新农村建设支撑辐射的重要保证。吉林省是全国唯一的全程农业机械化示范区,农业机械化装备有较好的基础,充分利用这一契机,加速全程农业机械化步伐,将是对本省建设现代农业的一项革命性举措。一是,用现代手段保障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打造具有公共基础事业性质的粮食信息平台,用市场信息吸引粮食生产;构建储备系统,完善中央地方两级粮食储备专项制度;加快建立与国家创新中心相匹配的区域创新中心;标准规范农产品的生产与销售。二是,用发展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带动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三是,用发展“设施农业”提升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四是,用发展特色农业扶持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其二,加快农业基础建设,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是中心城市科技资源对新农村建设支撑辐射的根本出路。在原有良好条件的基础上,继续抓好以农田水利、耕地质量、农村清洁能源、农村安全用水、农村公路筹资养护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开发具有食品保障、原料供给、就业增收、生态保护、旅游观光、文化传承等多种功能的新型农业。最终使全省农业基础设施完备齐全,农业装备水平大为提高,农业综合功能特色鲜明。
一、招标范围
使用国有、集体资金或者国家融资的项目、国际组织或者外国政府资金的下列农村建设工程项目的勘察设计、施工、监理以及重要设备、材料等的采购,建设项目投资在10万元以上的,必须实行招投标。
1、房屋建筑(指各类房屋建筑及其附属设施,其配套的线路、管道、设备安装工程及室内外装饰装修工程);
2、水利设施工程;
3、镇村道路工程;
4、农村综合开发工程;
5、农村社会事业建设工程;
6、其他由乡镇、村组投资的建设工程。
以上工程属县内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的,省、市人民政府及主管部门有明确规范的,从其规定。
二、招投标监督管理
招投标本着业主负责,有关部门参与,监察局全程监督。
三、招投标规模和形式
1、建设投资规模在50万元及以上、建筑面积在1000㎡及以上的项目必须采用公开招标。
2、建设投资规模在20-50万元(不含50万元)或建筑面积在500-1000㎡(不含1000㎡)的工程项目,可以实行邀请招标。
3、10-20万元(不含20万元)的建设工程可以实行询价招标。
4、10万元以下的建设工程由建设单位集体研究并报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后直接发包。
四、招投标程序
(一)公开招标的程序
建设投资规模在50万元以上或建筑面积大于1000㎡的,应当在安徽省建设工程招标投标信息网上招标公告。
2、建设投资规模在20-50万元,建筑面积在500-1000㎡的,应当在**县政府网站或**县电视台招标公告,并在单位政务公开栏等醒目位置张贴。
3、招投标的具体程序按照招投标有关法规的规定执行。
(二)邀请招标的程序
1、建设单位提出邀请招标申请,经上级主管部门或乡镇同意后报县监察局和相关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2、建设单位可以对符合投标条件的单位发出投标邀请书,参加邀请招标的投标人不得少于3家。
3、其他程序按照正常的招标程序进行。
(三)询价招标的程序
建设单位对前来参加投标的单位采用背靠背的询价方式,以合理低价选择中标单位。
(四)有关要求
工程项目实行招投标时,必须严格按照招投标有关规定严格执行。具体操作时由业主委托招标机构或自行组织,但要接受监察局和招标办的监督。
五、招标工程后期管理
1、建设单位与中标单位应在中标通知书发出15天之内签订承包合同,其条款不得与招标文件相违背。在建设过程中应严格控制变更,确需变更应由设计单位、业主共同确认后方可变更。并在合同中明确工程变更程序和方法。
2、工程竣工后应及时进行竣工结算与决算,竣工决算应由工程造价机构或审计部门对其审核,经审核或审计在双方同意基础上建设单位及时拨付工程尾款。
六、责任追究相关规定
1、没有按照规定公开招标的,招标结果无效,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重新招标。
2、违反规定,建设单位将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不招标的,将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化整为零,或者以其他方式规避招标的,由相关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七、附则
一、招投标法及有关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的,从其规定。
作为一名农民人大代表,我想的是如何尽最大努力为老百姓说话,为新农村建设建言献策。
为维修胡氏大院呼吁
始建于道光年间的胡氏大院,是雪溪乡桥西村颇有名气的一座古宅。近年来,随着宣传力度的加大,胡氏大院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中外专家、学者和游客等纷纷慕名前来考察、观光。2002年,泰顺县文博馆将胡氏大院向省有关部门申请文保单位。但是,当时胡氏大院上下堂的围墙、小门、防火池以及溪滩晒谷场等已有不同程度的破坏,当地村民要求修缮、保护的意愿十分强烈。
顺应众多村民的意愿,为更好地配合申请省级文物保护,让更多游客真正领略雪溪古村落的美丽风光,进而推进开发桥西的旅游资源,在2003年县人代会上,我领衔提出了《关于要求拨款维修雪溪胡氏大院的建议》。
我的建议很快被交给县政府有关部门办理。经多方努力,县政府当年年底拨款完成了对胡氏大院等古民居的初步整修。2004年4月,县政府有关部门组织声势浩大的“万人千车游泰顺”活动,在胡氏大院开展了观看木偶戏、品尝农家菜、斗牛和民俗展等一系列活动,将胡氏大院作为对外招商引资的项目进行推介,进一步推动了保护和开发胡氏大院的工作。
为解决村民饮用水困难建言
2004年前,雪溪乡有14个行政村,10202人,是一个用水相当紧缺的乡镇。特别是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业废水、废渣及生活垃圾的污染加重,使雪溪乡所在地沿溪居住的近5000名村民无法使用原来清澈的溪水,成为水质型缺水的乡镇。对此,群众意见非常大。
为有效解决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用水困难,乡政府组织人员对全乡境内水源、地形进行了勘察、分析,决定在海拔400米左右的岩溪村后山兴建蓄水池,汇聚周围优质的山涧泉水,完善供水系统,确保即使在旱期也能有正常的生产、生活用水。
但是,乡政府、各村及群众自筹的资金十分有限。我得知这一情况后,深入了解村民的意见和要求,撰写了关于兴建雪溪乡人畜饮水工程,解决群众生产生活用水困难的建议,带到了县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上。建议很快被交给水利等有关部门办理。水利部门积极为雪溪饮水工程上报项目,争取补助资金。经多方努力,与之相关的景溪电站建设将在今年下半年上马,电站建设完成后,将拿出资金建设雪溪乡人畜饮水工程。而雪溪乡沿溪而建的6个行政村5000多人不仅可以饮用到清洁卫生的溪水,同时每年人均收入将至少增加300元。
为建设“生态小康村”出力
党的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地处浙西南山区的桥西村村民们也深受鼓舞。建设新农村,桥西怎么办?村头巷尾,村民们议论纷纷。
2003年2月,借新春佳节村民回乡过年的机会,我和几位村干部商量后,组织召开了全村年满18周岁以上村民代表会议,集思广益,征求村民对桥西发展的建议和意见。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了温州市首个村级小康决议――“桥西决议”,决定率先在2010年实现小康村目标。
为了助推这个目标的实现,在县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上,我和几位县人大代表提出了关于要求组织实施“生态小康村”试点建设的建议,具体提出分三步走:第一步,组建村办企业,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并进行土地整理和旧村改造;第二步,开发品牌蔬菜和古村落旅游资源,做大生态产业;第三步,进行农产品深加工,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
农业产业化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一环。美国、台湾等农业发达国家、地区都是通过农业产业化、企业化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它们的成功经验或有差异,但都经历了产业化的道路。“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些领先者的历史和经验,也许就蕴含着今天的中国农村建设的成功之道。
美国:三类企业支撑农业产业化
上百年的历史演化和市场竞争中,美国形成了农业食品产业体系、农业生态产业体系等众多农业产业体系。目前,农业食品产业体系在全球约有2万亿美元的销售额,大部分为跨国公司所控制,而全球从事食品行业的十大跨国公司中,有6家就是美国的公司。
美国农场大多数以产业化方式运作,美国农业企业主要依靠专业化分工获得市场竞争优势,美国的棉花农场专业化比例为76.9%,大田作物农场为81.1%,果树市场为96.3%,牛肉市场为87.9%,美国很多优势企业的成功大,都是紧紧围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展开的。
美国的农业产业体系给人印象最深的是它发达的、多样化的深加工、销售和流通。在美国,有许多企业将生产和营销分离,通过合同关系,把加工、流通、销售环节完全让给专业厂商来经营。按照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生产者和经营者结合的方式,目前加工企业主要有综合型、契约型、合作社型三种:
1.综合型农产品加工企业
这类企业是工商资本兴办的企业,工商资本直接渗透到农业,将农业生产与产前、产后各关联环节纳入到一个统一的经营体内,形成完全纵向一体化的综合经营,企业一般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经营范围涉及产、供、销各个领域。如科罗拉多州的蒙福特公司,在该州两个地方经营两个各有400英亩土地、10万头牛的肉牛养育场,年产肉牛40万头;在其他州拥有谷物种植农场和饲料厂。有运输车队、屠宰厂和包装供应公司,并按照合同向美国各地的定点饭店供应牛肉。
这类企业的特点:一是集生产和服务于一身,能减少各环节之间的交易费用,从而降低了经营成本;二是能够在内部各部门之间平衡盈亏,使总公司保持总体盈利;三是农业的产前、产后部门与农业生产直接结合在一个经济实体中,免去了许多中间环节;加快了产品进入加工和投放市场的速度。
2.契约型农产品加工企业
是指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签订合同,明确双方的责任与义务,建立严格的经济责任和稳定的业务关系,通过工商企业负责向农场主供应农用物资,提供技术服务,保证农产品的加工和销售;农场主则按照合同向对方提供农产品,并且保证合同规定的数量、质量、交货期限等条件。通过合同契约把农产品加工企业与农户连结起来。
这类企业的特点一是合同双方均保持经济上、法律上的独立性,各自实行独立核算。农业生产与产品的加工销售是由不同的经营者独立进行的,双方能够发挥各自的经营灵活性和积极主动性;二是通过合同建立了严格的经济责任和稳定的业务往来关系,从而保障了一体化经营的正常运行;三是把农产品的产、供、销诸环节整合咸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四是加工企业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3.合作社型农产品加工企业
这类企业由农业合作社兴办。合作社的每个农户都与合作社订立合同,一般为期三年。合同规定各种条件和双方承担的义务,如产品的品种、数量、质量、供货期限和地点等。如果农户达不到关于产品质量的规定或其他要求,合同可以提前废除。期满后台同可以重订,条件也可以修改。
1922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被誉为“合作社大”的《帕尔・沃尔斯太德法》,对合作社成员的资格、权利、义务以及内部的管理和利益分配做了具体的法律界定。桑克斯特公司就是一家由农业合作社兴办的果汁加工企业,有6500个社员。社员生产的水果先由分布在全加州的65个收购点进行收购,然后分类、包装,质量稍差的水果送到桑克斯特公司加工成果汁或水果制品。该公司每年加工100万柠檬、120万吨柑橙,产品销往美国各地。以色列:犹太人创造“沙漠奇迹”
以色列政府一方面积极进行商品生产的宏观指导,设有专门的国际市场信息研究机构,负责定期向农户信息,指导种植。国家推广服务中心的市场委员会指导农民掌握市场信息,组织出口,供过于求时,指导农民进行农产品加工和新鲜产品储存,以减少价格的大幅度波动,稳定市场,保护农民利益。
以色列国土面积少、耕地面积和淡水资源有限,农业品种着重朝优质、高产、高效、具有比较优势和集约化经营方向发展。种植业主要以柑橘、番茄、辣椒和花卉等高价值、特色农产品为主,畜牧业主要以鸡、奶牛和羊为主。而价值相对较低的水稻、小麦和油菜等大宗农作物产品则主要依赖进口。
以最具特色的果蔬植物和观赏植物培植为例:农业经营者把农业温室当成工厂车间进行运作,使温室农业得到了快速发展,温室面积从上世纪80年代的900公顷发展到2005年的3200公顷。通过利用温室大幅度地提高了温、光、水、土地等稀缺资源的利用率。目前,鲜花生产已成为以色列一大支柱农产品,占整个农产品的7.6%,占新鲜农产品的31%,种植面积达2000多公顷,95%的鲜花销往欧洲市场,成为世界上鲜花出口量最大的国家之一。
市场农业战略使以色列最大限度地利用本国资源,创造了较高的农业附加值,农产品大批出口欧洲、北美乃至远东市场。95%花卉、70%棉花常年出口,每年各类蔬菜和水果的年出口量分别高达9.5万吨和33.3万吨。2005年农产品出口量占出口总量的41%。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高科技与农业的紧密结合,使科研成果得以迅速转化为实际生产力。以色列建立了一套科研机构与农业相结合的科发体系。科研人员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技术指导、咨询和培训,同时担当科技推广者和技术承包的实践者,科研人员与农户签订服务合同,定期将研究成果推广应用于农业生产,使农民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同时,为发展农业而发展起来的农业技术也成了为以色列创造价值的工具。在发展温室农业中,科学家成功开发了一系列计算机软硬件,实现温室中供水、施肥和环境自动化控制的温室管理技术,为适应以色列缺水的自然状况发明和发展起来的节水滴灌技术……都成了以色列的出口产品。
台湾:功能强大的农会
台湾的农业非常发达,农会是推动台湾农业发展的农村组织。独具特色,而且功能强大的台湾农会总会给参观者很大的震撼。台湾的农会能够办金融、推广技术、促进销售、维护农民
权益……台湾农会设理事会、监事会、总干事,下面还有信贷部、技术推广部、会务部、产品营销部、加工厂……
农信部是台湾农会核心部分,台湾农村一直是农会办信用社,一个乡一个农会,一个乡农会办一个农村信用社,也就是农信部。每个乡的贷款规模,一般在20亿到100亿新台币之间,一个乡才1万人左右,就有这么庞大的贷款资金。台湾一个乡的贷款总额是大陆一个县的几倍!而且他们的贷款利率极低。台湾农村的金融是农民的金融,农村信贷部的利息收益很庞大,利息收益用来推广技术、营销、加工农产品、支持农业策略联盟的建设、提高农民素质……可以说没有农村农信部就没有农会,因为农信部提供了农会组织所需的运作成本。而且,台湾农民的土地、房子都可以在农信部作抵押。现在台湾农民1甲地,大概15亩,可以贷款900万新台币,有的地方更高一些。农会有一个土地估价的职能部门,而不是由政府部门来估价。
台湾农会的第二个部门是农技推广部和产销部,台湾农业技术的推广主要靠农会。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推广费用主要来自于农会,政府也给予补贴。政府按照自己的农业产业政策的方向,比如,分析国际市场,鼓励台湾农民进行产业结构调整,推行“一乡一品”。如果某个产品在国际上面有市场,要推广这一项技术,就对产品有优势的乡进行技术方面的补贴,让它去推广这方面的技术。所以,政府的资金直接投向符合它的产业政策的方向。
农会的推广部门下边还有产销班,农会在里(村)里边建立产销班,产销班就是生产或销售的班组,按照农会的统一标准去组织生产,一个农会都有自己统一的农产品品牌。产销两方面都有自己农产品营销的部门。例如,台南屏东的洋葱最好,如果在台北市场里买到它的洋葱技术含量指标不达标,那么上面的条码可以追溯到哪一个农会生产的,哪一个产销班生产的,甚至哪一个产销班的哪一块地生产的,这个地的生产者是谁。农产品的营销系统达到这样的水平,必须按农会的统一标准执行,不能砸农会的牌子,谁要砸了农会的品牌就把他开除出农会,还要加以很重的处罚。农会与农会间有竞争,它们的技术标准是统一的,品牌的意识非常强,所有生产是编了班组,按照技术标准来生产的。
德国:将合作社精神进行到底
德国是世界合作社发源地,合作社对德国的农业发展有着巨大的贡献。德国早在1867年就制定了第一部《合作社法》,后来又多次修改完善。
在运作过程中,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反映了农民社会经济利益,对政府政策制定具有强大和持久的影响力,农民的根本利益可以得到保障。农民参加合作社还可以取得很大的经济利益:一是在生产交易活动中减少中间损失;二是在资金融通方面能免除债息过高的风险;三是在农产品加工方面共同享受增值的好处;四是在共同使用大型农业机械和设施方面互通有无;五是通过农业产业内部分工,能享受和提供完善的社会化服务,如良种供应、病虫害防治、卫生防疫、机械维修技术培训、信息咨询等。
合作化精神也渗透到德国的土地政策中,德国允许土地自由买卖和出租,把原本规模很小、没有生命力的小农场联合起来,调整零星小块土地,使之连片成方,使农场规模不断扩大,农业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粮食总产量跃居欧盟第二位。
上世纪70年代以来,德国的大多数农业合作社为了扩大影响力,纷纷走上联合发展之路。许多合作社都加入了地区性合作社联盟、专业性合作社联盟和全国性合作社联盟,这些联盟在互通情报、控制市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农场主投资开办的合作企业是合作化的第一层次,地区联盟或专业性联盟开办的企业就属于第二层次,而全国联盟或跨国联盟则算是高级层次。
启示录
对比我国和发达国家、地区的农业发展,可以看出我国不仅在农业生产技术、规模上还处于落后阶段,而且在农业发展政策、组织架构上也还有很多急需突破和完善。
1.建立农民自己的合作组织
市场经济条件下,分散生产经营和势单力薄的农业经济,难以与大规模的工业和商业进行平等竞争,其利益必然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海外农业发展经验表明,只能通过建立各种各样的合作组织解决了这一问题。中国应从政策上培育跨地区乃至全国性的行业协会,让合作组织代表农民的利益,成为农民在产业化发展中的谈判代表。首先要将分散的农户联合起来,组成一个个分布在农村基层的经济联合体,由农民自身发挥主导和支配作用。在此基础上,将已建立起来的单个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连接起来,根据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组成跨行政区域甚至全国性的合作经济组织系统,同样由农民在其中发挥主导和支配作用。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应当作为组织的主体,而不是成立一个管理农民的各级行政组织。
2.工商资本介入农业市场
农业要实现产业化,必然需要延长农业产业链,对农产品进行深度加工,仅靠发展农村自己的加工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如美国柑橙加工企业桑克斯特,除了将柑橙加工成橙汁,还把橙皮做成生产饲料等副产品,剩余废料则加工咸电厂燃料,使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美国晨星公司投建了85个不同种类的乳类加工厂,每年向市场提供400多种奶制品。比如有的企业能把玉米加工出2000多种产品……这些被高度延展的农业产业链和令人惊叹的深度加工,都需要有技术、有实力、专业的王商资本介入才能实现。
根据美国经验,通过合同关系,把深加工、流通、销售环节完全让给专业厂商来经营是一个必然的选择。美国经验中,按照农产品加工企业与生产者和经营者结合的方式,有综合型、契约型、合作社型三种类型,都需要有工商资本不同程度的介入。在我国,工商资本的介入,不仅需要有国家政策的允许和支持,还依赖于农村合作组织的完善。因为在目前一盘散沙的农村,工商资本进入后面临的合作谈判对手是个体的农民,合作不易达成。而且在没有形成一个农民合作组织之前,资本与农民之间的力量对比悬殊过大,容易造成资本掠夺农民的情况。只有通过理性代表农民整体利益的合作组织与工商资本建立平等合同关系,互惠互利,才能使资本在农业领域获得长远的发展。
3.改革农村金融体制
改革农村金融组织,应实行农业企业投入主体多元化。农业银行、农业开发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银行应加大对农业企业投入,开列农业企业贷款专项资金项目,支持农业企业发展。
同时,还应积极发展农村各类金融组织,构建新型的农村金融体系。建立以非国有银行为主体的、基于市场机制的受法律制约的、规范的、多样化的农村金融机构,尤其是要大力发展农村合作银行,组建各种农村基金(如农业企业基金、农业风险投资基金等),动员各种物质资源,连接各个农业投资主体,构建农村多元化的农业企业投资新体系。我国曾提出“在农村发展多种所有制形式的金融组织”,但政策出台三年,全国没有一个成功的多种所有制形式的农村金融组织浮出水面,因为没有
生存空间。按照《银行法》及金融法规规定:经人民银行批准、实缴资本5000万以上者可以开办农村合作商业银行,拥有两个亿资金者可以开办私人银行。这个门槛太高,限制的是农村的金融流通,这样的金融组织在农村是很难产生的。
4.健全农产品市场体系
充分发挥各级供销合作社和外贸部门购销农产品的主渠道作用。建立健全中介服务机构和农产品流通的信息网络体系,通过农村民间流通协会、农产品市场信息冈站及经纪人等渠道,提供中、长期市场预测信息,帮助企业按照市场需求进行生产和经营。大力发展和培植农产品加工和运销的龙头企业,实行以销定产,推行订单农业、合同农业,切实解决好农产品销售难问题,从而推进农业企业化进程。积极推行农业清洁工作,大力发展国际畅通的绿色产品和安全食品,从根本上解决产后难销问题。
5.逐步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
农村承包制解决了农民吃饭问题,若要让农民致富,则需实现土地规模经营,发挥规模效益。推进农业企业化经营,首先必须解决好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问题,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在保持所有权和承包权不变的情况下,通过土地经营权的合理流动和使用,实现土地经营的规模化。一是实行土地经营权的绝对集中,实现绝对规模经营。这种经营方式有股份合作、反租倒包、转包等。二是实行土地经营权的相对集中,实现企业带动式的相对规模经营。三是实行产品经营权的区域化集中,实现市场拉动式的规模经营。在一定区域范围内,通过市场拉动和农民的自主选择,实现一种或几种产品的相对集中生产,形成区域规模,以市场特别是批发市场为龙头带动各种专业化生产和区域化种植。
本文在分析当前我国农村金融支持不足之处的基础上,提出对提高和改善我国新农村建设金融支持的建议。
关键词:
农村金融改革;新农村建设;金融体制
一、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整体快速发展,逐渐的开始成为世界经济体系中重要的一部分,其中城市经济的发展速度较快,农村经济的发展还处于一个落后的地位上。近年来我国政府加强了对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视程度,从实际发展来看,现有的农村金融机构已经无法满足我国农民日益增长的金融需求,这就需要进行一定的农村金融改革,目前面临的问题比较的多,其中最主要的问题是农村金融问题,因此我国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对农村金融改革的支持力度,特别是融资方面,对于现有的一些民间融资行为进行一定的规范,加强农村金融的发展和环境建设,从而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高我国的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二、我国农村金融改革现状
到目前为止,县域一级的金融机构逐渐的开始进行个人业务的办理,同时针对小型企业的贷款业务县域一级的金融机构也开始涉及,这就是通过金融管理的方式让民间的资本进行有规律的流动,满足人们对于资金的需求。同时我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金融管理政策,鼓励民间成立小额信贷公司,对于非政府参与的小额信贷公司发展提供支持,这样的做法大大的提高了我国农村金融中资金的回流,让农村拥有大量的可使用资金,并且很多农村金融机构面对这种情况推出了多种多样的贷款业务和信贷服务产品,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现阶段来看如果要一方面推动我国新农村的建设,同时又要对现有的农村金融进行改革,就需要政府部门的参与,从金融产品和服务手段等各个方面进行拓展,因为国家能够在农村方面从政策性推广一些农村信贷政策,并且探索出更多样形式的信贷模式,例如资产抵押,联保信贷等方面,这些方法的推广可以解决目前农村信贷的实际问题,为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提供更多的服务,为农民提供全方面和多层次的金融服务,这就可以显示出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产品具有极强的差异化,精确化和多层次化的特点。
三、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欠佳
对于我国的农村金融发展来看,金融生态环境问题是其中一个较为严重的问题,目前来看农村金融的生态环境决定了农村金融发展的未来高度,目前我国农村现阶段的教育和宣传工作还比较的落后,特别是农村现阶段的信用文化缺失比较严重,农村居民还没有建立起属于自己的诚信意识,常常会有农村金融债务无法按时归还的情况出现,虽然我国政府目前提出了资产抵押等多种信用贷款方式,但是农村信用贷款的抵押物资十分稀少,这就让农村信用贷款十分的苦难,而且很多金融机构对于贷款的安全性考虑较多,这种考虑就会严重影响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信贷的积极性。
(二)农村金融机构功能定位不明
目前针对我国农村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主要有三类,分别是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和农村信用合作社,但是这些农村金融机构的整体职能有很大的交叉,业务方面有很多的冲突。主要问题是农业发展银行在整体的信贷功能和业务范围内有很大的局限性,资金的获取受到了一定的制约,近年来的经济利润水平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且农业发展银行近年来的业务范围越来越狭隘,信贷力度下降,这些现象都使得农业发展银行难以承担起农村金融发展的重要责任。这就需要针对我国现阶段的农村金融政策进行调整,目前政策调整只是在农产品方面,很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没有相应的金融政策支持。
(三)民间金融缺乏必要的规范和保护
民间金融简单的来说是指官方金融以外的一系列金融活动,目前来看我国的民间金融形势多种多样性,而且民间金融主要是在借贷方面,现在市场上有大量的合作组织,基金会和民间集资等情况。民间金融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我国现行的官方金融提供的服务范围比较小,农民想要从官方的渠道获得信贷和金融服务十分的困难,这种情况的出现就让我国民间金融获得飞速的发展,特别是在扩大农村企业生产规模,激活低迷的农村金融市场,提高农村金融的整体效率方面有很好的促进租用,而且从而有力地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增长。据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组织的研究报告,我国目前农村金融中大部分的资金都来源于民间金融,民间金融提供的资源超过官方金融提供资金的四倍,这种情况就显示我国农村金融出现的资金问题都是靠农村内部来解决。但是这其中也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我国目前官方还没有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性,而且我国农村金融的整体规模十分有限,这种情况就大大限制了民间金融的生存和发展,从另一个方面讲,我国目前的民间金融活动大多数都是基于个人的信用和关系网上完成,运行的整个过程的约束仅仅是道德方面的约束,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大大的缓解了农村金融困难的局面,但是也变相的增加了农村金融的整体风险。
四、农村金融改革支持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一)拟定科学的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战略
对于我国政府来说想要在新农村金融改革和新农村建设方面获得一定的成果,就需要在农村金融改革方面想要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巨大的成果,必须毫无保留的推行农村金融改革,在推行农村金融改革的同时需要从全局出发来制定属于我国农村的金融改革发展战略,战略的制定必须具有一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和长远性。因此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就需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并且在整个过程中以宏观的角度来看待问题,而且对于整个战略的建立和管理过程中需要考虑现阶段国情,从宏观的角度来制定适合我国发展的农村金融改革战略。特别是未来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的考虑未来可能出现的情况,并且对这些风险进行一定的控制管理,保证农村金融改革能够顺利实施,因为科学性的改革方案能够发挥我国农村金融的整体特长,又能符合我国金融的特点。
(二)进一步规范民间金融行为
对于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制度来看,正规的金融渠道很难给农村地区提供足够的金融支持,这就使得很多农村企业和个体开始向民间金融机构寻求援助,但是民间金融的高风险和高利息也给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阻碍。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我国政府部门出面对农村民间金融机构进行整合管理,规范其资金渠道和经营制度,并且降低进入门槛,以我国农村实际发展需求为出发点,引导农村地区民间进行行为的规范化,使得我国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拥有足够的资本,并且由计划的进入农村仅从市场,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足够的金融服务,并且在政府的引导下建立相应的中介机构,进行正规合法的经营。
(三)新农村建设的各大金融支持
我国在十七大五中全会中提出了要对现有的农村经济发展模式和金融发展模式改革,并且基于这些改革进行新农村的建设,并且要不断的加大农村改革的整体力度,特别是在金融服务方面需要增强。从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来看,金融问题依旧是最主要的问题,现有的仅从产品和服务已经不能满足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因此需要我国相关部门进行引导,加强农村金融产品的创新和服务内容的创新,从而满足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需求。同时构建相应的农村金融支持机制,将农信社改革作为重点,伴随着信息化的进入,强化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帮助农村地区客户更加便捷的办理各项资金贷款,增强金融服务功能,解决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的金融问题。
五、结论
通过分析发现我国目前的农村金融整体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问题依旧十分的突出,例如现存的农村金融管理体系还不够完善,管理水平比较低,资产的整体质量不高,无法通过资产抵押获得信用贷款,除此之外,我国农村的金融制度十分的单一,这些都是影响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本文首先通过大量的阅读关于农村金融的相关文献,并且对这些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的总结,并且基础这些研究成果和现阶段的实际情况,提出我国目前农村金融改革存在的问题,并且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关于促进我国农村金融改革帮助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建议。
参考文献:
[1]姚耀军.中国农村金融改革:基于金融功能观的分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4:1-6.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生态林业;产业化发展;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S759.2 文献标识码:A
现代新农建设中生态林业的发展离不开规模化、信息化、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尤其是在整个建设过程中,突出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模式,突出将生态环保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构建生态林业的良好氛围,将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 简述生态林业建设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性
1.1 现代林业建设的重要途径
在新农村建设中,采用生态管理的建设模式,在突出生态建设、环保、科学的管理基础上,构建自然与林业和谐发展的方式,将林业建设中的各项注意事项包括树木的种植技术、养护措施、林业产业结构的调整等,形成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砝码,尤其是突出在整个建设中不同产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将种植业、养殖业以及现代农产品的生产、加工与流通构成林业产业一条龙的发展模式,并依托现代化的土地资源聚合使用效果,突出产业结构的生态化,更好的实现整个林业建设的现代化路径。
1.2 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通过生态林业建设的运用,在结合城乡发展一体化发展的前提下,突出在经济建设、社会和谐、环保建设等多方面的综合,尤其是结合新型农村的建设,亟需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和管理的新型农民,也是现代化林业建设缺一不可的基础条件。通过林业信息化建设,能够为农民的新型转变提供林业管理技术和市场信息的学习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可以实现科学化的生产经营,有助于农产品产销对接链的形成,为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提供优势条件;引导农民自觉提高本身综合素质和改变传统的林业思想观念,自觉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增强依法维权的思想观念和能力,更好的实现整个农民增收。
2 分析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林业建设的存在问题
2.1 生态环保的意识不浓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林业生态化发展成为新农村建设的重点,但是由于历史的发展以及现实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原因,从整体和全局上来看,农民的文化水平、综合素质等相对比较低,对林业生态建设的知识知之甚少,技术管理人才匮乏,意识比较单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传统的保守意识导致广大对农民对新知识的接受热情不高,对互联网关于农业信息表现出默然的态度;不善于利用现代化网络通讯的方式进行农产品信息和交流,也没有利用现代化网络通讯进行农产品市场需求的搜索,这种情况不仅削弱了林业信息化建设者的积极性,而且无法形成农业信息化主体的力量;农民掌握林业基本信息技术的速度远远赶不上农村网络硬件设施的投入速度,缺乏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条件,不利于整个生态建设的整体发展。
2.2 整体建设的生态质量不高
在当前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化林业管理中,林业生态建设的质量还存在不高的现象。例如树种单一,重人工造林轻封山育林;林种、树种结构配置不合理;纯林多、混交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同时,治理措施的质量较差,重造林轻经营等,还有一些地区在树种选择及造林技术上不够科学。以上这些因素,造成了植树造林成活率低,保存率低,生态效益不明显,造成新农建设与生态环保林业发展的脱节,不利于整个生态环境的构成。
3 探讨构建新农村建设中生态林业建设的重要举措
3.1 统筹规划,提升生态建设力度
在新农建设的环境下,要结合现代林业发展的需要,从整个农村发展规划进行深入思考,在城乡统筹规划发展的蓝图中,通过适宜林业树木生长的分析,改善整个绿色生态模式,恢复或者理顺林业建设中的每一个环节,适宜的调整产业发展方向,并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构建自然、和谐的科学统筹方式,并通过具体的综合规划,将生态建设中的各个环节突出与新农村建设的整体适应,并实现更多的目标,能有效的保护和优化适地适树的各种立地生产潜能,促进结构多样性,充分利用土地与空间,实现生物多样性,注重生态系统功能的建立或恢复,并加强物种保护与生产相结合、环境治理与文化建设相结合等,提升生态建设的力度。
3.2 基础先行,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新农村建设中的生态林业,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全面跟进,在推动基础设施改进的同时,融入产业结构调整的生态化主题,全面实现与周边村庄的道路交通网络;坚持采取因地制宜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积极推广“小规模,大群体”的发展模式,以实现一村一品或产业连片村一品种的目标,确立扶贫产业开发的整体思路,在条件可以的地方,种植高山种金银花,平地育香菇,草地变牧场,栎树养天蚕,拓展有机茶的发展思路,实现在种植、畜牧包括有羊、天蚕、有机茶、冬枣、金银花、香菇、灵芝、楠竹、高山寒水鱼等方面的生态林业发展。
3.3 优化服务,提升生态林业管理机制
为满足不同条件、内容和层次的林业技术要求,在通过传统传媒手段宣传地同时,突出抓好林业生态化建设的工程管理,通过无线电波传递节目,结合林业技术培训的事宜,普及到各家各户,解决林业信息技术面向服务大众的问题,做好各项服务保障体制。建立工作协调机制。组建主要领导担任组长,林业、水利、农办、科技、广电等智能部门为成员,建立相应的协调组织。建立与升级专家的非正式求助机制,加强对粮油面、经济特产、蔬菜食用菌、园林花卉、病虫防治、林业生态环境、市场信息分析等管理。
4 结语
在新农村建设的生态建设过程中,要形成综合管理的技术运用,尤其是将现代林业发展的新理念、新技术运用到生态管理之中,构建生态化、环保化的现代林业发展模式,并通过现代化的林业管理技术,在树木种植、产业发展等形成全面优化的新局面,推动新农建设中生态环保的实现。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乡村景观建设;问题;策略
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思想的提出,近年来,我国农村居民生活水品得到了显著的提高,生活环境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改善。乡村景观建设旨在优化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但是在实际操作操作过程中,由于规划不当等相关原因,导致我国乡村景观建设存在非常大的问题,严重制约着我国乡村景观建设步伐。
一、我国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 景观建设缺乏本土化
乡村景观建设,目的在于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创建良好生活家园,是一项丰富自然环境,丰富人文环境的公益建设项目。在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应该良好的利用本土文化特色,在景观建设过程中能够体现本地特殊的历史文化,即是对传统文化的弘扬,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出传播。但是目前我国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对这一方面的考虑严重不足,往往只在于重视景观的美化,景观的整体艺术效果,多度引用外来物种和西方园林建设材料,既对当地生态环境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也造成了大量资金浪费,这一点是特别需要设计者们予以重视的。
(二) 景观建设不应与政绩挂钩
乡村景观建设,旨在营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改善农村生活环境质量,以维持和谐生态环境,但是乡村景观建设不应该同地方官员政绩挂钩,这样一来,容易导致乡村景观建设的目的性出现问题,从而导致公益建设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负担。目前,许多地方在进行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为达到现实快速建设步伐,常常不顾一切,大肆破坏地方环境,强拆强占,进行“暴力”施工,不仅对当地居民生活带来非常大的影响,对地方经济发展也带来了承重的负担,使景观建设失去了实际意义,造成了非常的负面影响。
(三)“圈地”行为导致景观建设难以开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经济水品也得到了显著提高,地区开发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但是,在农村土地开发过程当中,“圈地”行为开始逐渐凸显,影响到了新农村建设,也造成了非常大的环境破坏。“圈地”行为就是指以房地产、工业为主的相关行业,对农村土地进行商业侵占、恶意侵占,通过收购手段,进行大肆的开垦和工程建设,从而直接导致生态环境失衡,也影响到了乡村景观的建设进度。
(三) 缺乏有效的建设规范
乡村景观建设工程,应该以我国农村实际情况发出,要突出我国农村特色,突出农村风俗文化。但是,目前我国乡村景观建设过程中,往往缺乏有效的景观规划,没有结合我国农村发展现状和当地文化特色进行有效的规划设计,只是沿用城市规划手段进行乡村景观建设,这样,造成了乡村景观建设缺乏实际意义,无法同当地发展有效融合,使得乡村建设失去了实际意义。
二、乡村景观建设策略和建议
乡村景观建设,对于我国新农村发展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改善我国农村居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我们必须加强乡村景观建设,采取正确合理的建设措施,确保乡村景观建设的有效展开。
(一) 加强建设规划,突出本土特色
加强乡村景观建设,首先应该加强乡村景观的规划,凸显乡村景观特色。由于我国农村现代化发展节奏较为缓慢,因此,保留了非常多的民俗特色和自然遗产,因此,我们在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应该注意同这些元素的有效结合。同时,在乡村景观规划过程中,我们一定要遵循生态同建设和谐发展的原则,既要保证景观建设的有效性,不同对地区环境构成威胁和破坏。,补充乡村景观结构中的薄弱环境,不断完善规划方案,使规划内容能够达到统一稳定的目的,保证景观功能的有效发挥,给农村居民创造一个放松娱乐的良好场所的同时,起到对当地风俗文化传扬的作用,加强地区环境的和谐发展,加强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功能。
(二)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减少外来物种的引进
充分利用本土资源,即整合当地自然地貌和自然植被,使乡村景观能够突出本地特色,充分发挥当地资源优势。外来物种的引入,对于乡村景观建设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外来物种引入,不但会造成非常大的经济负担,比如运输费用,维护费用和采购费用,对于农村经济发展非常不利,同时,外来物种的引入,还会对当地生态环境构成一定的威胁,甚至引起物种侵入,造成生态失衡。因此,我们应该积极整合当地自然资源,做到合理利用和有效开发,丰富景观美观度的同时,保证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
(三)建立合理的乡村景观评价标准
合理的乡村景观评价标准,能够有效提高乡村景观建设进度,减少乡村景观建设对地区经济所带来的影响,提高景观建设水平和建设质量,促进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有效开展。良好的乡村景观建设,应该充分整合当地自然资源、尽量少的破坏当地环境、因地制宜的和谐建设,不造成了资金的浪费,并且能够符合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并且能够有效结合当地风俗文化,这是乡村景观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应该在乡村景观评价标准中予以合理的体现。因此,我们在制定乡村景观评价标准时,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从而提高乡村景观建设的有效性,减少景观建设的盲目性,确保我国乡村景观建设工作的顺利实施。
(四)以人为本,合理发展
在进行乡村景观建设时,同样需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当地居民意愿,在争取当地村民同意的情况下,开展乡村景观建设工作,而不能进行包办工程和替代工程,实行违背居民意愿的工程建设,这样对于我国新农村建设也是具有非常不利的影响。乡村景观建设,不应该同当地官员的政治业绩挂钩,应该以居民满意度为出发点,多争取村民意见,调动村民建设积极性,使他们主动参与到工程建设活动当中,建设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乡村景观,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凸显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确保乡村景观建设的有效性。
总结: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思想的提出,目前我国新农村建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在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同时,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工作,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水平,促进我国新农村农村建设的全面落实。乡村景观建设对于维持当地生态平衡,弘扬民风民俗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我们应该极强乡村景观建设工作,做好景观建设规划工作,保证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顺利开展,保证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落实。
参考文献
[1] 陈飞平,李华,张绿水.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景观的营建[J]. 福建林业科技, 2009,(01) .
[2] 王峰. 地域文化在新农村景观规划设计中的传承[J]. 创意与设计, 2010,(03) .
[3] 肖笃宁,高峻. 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 农村生态环境, 2001,(04) .
一、存在问题
1、农村会计的管理主体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实行城乡分割二元结构经济社会体制,农村会计工作和财务工作被排除在体制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第一章第七条规定:“国务院财政部门主管全国的会计工作,县以上各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管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会计工作”。实际上,县财政部门只管理到本行政区域内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县办企业的会计工作。许多地方乡镇农村会计工作被划归农业经济管理部门管理,有的乡镇即使农村经营管理站与乡镇财政所进行了合并,农村会计的管理还是由原农经部门的一班人马来进行,甚至管理力量还有些削弱。
2、民主理财小组形同虚设。村民主理财小组享有对本村集体经济组织财务活动的民主监督权利,有权参与制定本组织的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有权参与重大财务事项的决策,有权检查审核财务帐目,有权否决不合理开支。而在实际工作中,由于种种原因,民主理财小组基本上没有行使职权,有的小组成员根本不在村上住,一般找不到人,有的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还不知道自己是该小组成员。
3、村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呈下降趋势。农村会计队伍年龄结构老化,专业技术、文化水平普遍较低,又加上长期以来疏于管理,不少会计人员从未接受正规会计专业培训,无证上岗现象也比较严重。有些“会计”名为会计,实际上什么都不懂,不仅不会记帐,甚至连一张简单的借据或收条都不会写。有的乡镇只有一两个村的会计持有会计证。实行村帐站管,集中核算后,会计人员的职权上划,日常的经济核算由乡镇经管人员,村会计的职责范围发生了变化;实行村级财务资金“双代管”后,村级财务资金划归镇农村会计服务中心负责,服务中心为各村设立帐户核算收支,分村设户存储管理资金。这样特别是“双代管”后,村会计人员业务索质呈下降趋势。村会计人员一不做财务收支帐,二不做银行日记帐,名副其实是一个报帐员;有的报帐员都不稳定,村委会三年一换届,旧领导落选,“一朝君王一朝臣”,新领导上台,报帐员也跟着换人;农村财务工作人员越来越得不到重视,培训学习的机会也随之越来越少。
二、对策建议
13亿人口,9亿在农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大力发展新农村建设也是十七大的重要战略部署。农村形势决定全国形势。农村会计管理主体不合理,监督机制不健全,业务素质低下,队伍不稳定,不仅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农村集体资财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同时也影响到新农村建设的进行。针对农村会计工作和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和完善。
1、健全管理机构、发挥监督职能。
按照《会计法》的规定,县财政局是村级会计的管理机构,县财政局农村局是村级会计的业务主管部门,乡镇财政所又是县财政局的隶属部门。乡镇依托乡镇财政所,建立农村会计服务中心,具体承担村级财务、资金“委托双代管”工作。服务中心的会计要选择熟悉农村财务管理业务、文化素质较高的专业人士担任,不能仅由原经管站的人员担任。要实行电算化核算和管理。这样镇政府、上级主管部门可对村委会的财务一目了然,便于管理,另外,便于民主理财小组对村委会的财务进行有效监督。民主理财小组要充分发挥咨询权、参与权、监督权。村级各项收支必须经民主理财小组审核签章后方可入帐,民主理财小组要有专门的议事规则,定期开展理财活动,切实履行职责。
2、稳定会计队伍,定期进行培训。会计人员是专业技术人员,保持队伍稳定,有利提高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有利于保持财务帐目的连续性和资料的完整性。对农村会计人员要实行双聘任制和双重领导(县财政局和村委会)。村委会聘用或解聘会计人员必须经乡镇财政所考核批准,并报县财政局农村局备案。在业务培训上,要以县财政局为主体,建立会计培训中心,对现有农村会计人员和会计后备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并组织农村会计人员及会计后备人员参加财校财院学习或函授。通过考试,取得国家认可的会计从业证书,实行持证上岗。培训的内容要适合农民的实际需要,如村集体组织会计制度,会计电教化、会计法规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内容。
关键词:村级档案 档案资源 新农村建设 资源利用
一、解决好村级档案建设和管理工作,是搞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村级档案建设目前不适应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主要原因如下:
首先,是领导者重视不够。
目前,村干部多数是兼职干部,把主要精力放在了自家的工作上,为村里办事多数是利用业余时间。他们认为村级建档,是次要工作,建不建无关经济建设的大局,可以搁一搁、拖一拖。村干部的这种不重视的态度,使得村级建档工作难以全面铺开。就是按照上面的规定要建,有的也只是做个形式,临时摆个样子,应付上面了事,没有把之作为一项自己必须完成的工作。
其次,是村级经济较薄弱。
开展村级建档工作,要具备房子和设备等相应的物质条件。目前,有的行政村由于集体经济比较薄弱,不但不能办公益事业,就是办公经费都解决不了。因此,要想让这样的村子再拿出钱来购买档案用品,配置档案设备,有一定的困难,给开展建档工作带来不小的难度。
再次,是农民的档案意识不够强。
广大农民的档案意识非常薄弱,不少的村民、村干部认为,文件看过了、事情办过了,就无所谓要不要文字依据了。就是有文字等依据,可以把文件、文字丢弃,存不存档都无所谓。造成办事不作记录,许多会计记录、有价值的协议、合同等,都在不经意间丢失了。这种对档案多余无用的错误认识是在中国农村长期以来不重视、不利用档案的情况下形成的,其根源在于中国农村经、文化的落后。
最后,是农村缺少懂业务的人员。
(二)我国农村,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行政村的档案工作普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首先,档案工作不平衡。
不少经济基础较好的行政村,比较重视档案工作,档案意识也比较强。如文明示范村、亿元村等,基本上建起了档案室,甚至是档案馆,有专人负责收集、管理村里的档案,少数村的档案室甚至比乡镇档案室还完善。相反,经济基础较差的行政村,如一些老少边穷地区的行政村,档案较少,档案意识也较差,档案工作也做得不好。从全国来看,村级档案工作好的比较少,差的比例大。
其次,档案资料不完整。
不少的行政村几乎没有档案,甚至有的村民、干部还不知道什么叫档案。大部分行政村只重视帐目、报表等会计档案,文书档案寥寥无几。村里会议绝大多数都是口头召开,处理一些民事纠纷等也是口头说了算。村党支部、村委等会议有的有记录,有的没有记录。有些有会议、有文字记载的党团干部名册、本村历史沿革、村规民约、承包合同及婚姻登记、计划生育等材料,也没有及时加以统一收集保存,时间一久便渐渐失落了。没有文字记录,或是随记随丢,造成无档可查,无据可寻,需要档案时,往往是凭当事人回忆,不具有凭证的功能,引起一些不必要的矛盾和纠纷,使群众利益受到损失。
再次,档案整理不规范。
多数村不分是否为档案,也不管档案价值大小,凡是村中的文字材料,就全集中在一起,统统作为档案。
二、立足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高度,切实搞好村级档案建设工作
首先,领导重视建档是关键。
档案是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及个人在社会活动中形成、并作为原始历史记录而保存起来以备查阅的文件资料。文件是档案的前身,办理完毕的文件,并不是没有价值,进行归类、整理、归档之后,就是档案。人类的活动具有社会性,社会性活动必须有指挥,也就是需要领导。领导的任务是确立行动目标、制定政策、组织决策实施、率领群众达到目标。因此,档案最主要的是领导活动的记录。只有领导者重视,才能做好建档工作。只要领导转变对档案工作不重视的思想观念,平时注意收集、整理和保存文件,档案就可以完整:舍得花钱投资于档案,解决档案工作的实际困难,开展村级档案工作就会有保证。
其次,提高档案意识是前提。
目前大多数农民、村干部对档案工作还缺乏了解,档案观念比较薄弱,这就需要加强宣传、学习来提高社会的档案意识。
①要组织农民学习《档案法》,各地要把《档案法》以及地方的档案管理条例印发给每一农户,让农民知道建不建档是是否依法办事的问题。
②是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向广大群众宣传《档案法》,扩大档案工作的社会影响,营造良好的档案工作氛围。特别是要选择一些利用档案在经济、法律方面发挥重大作用的典型案例进行宣传,让农民认识档案、了解档案,从而增强全社会的档案意识,促进村级建档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新农村建设中,建筑垃圾主要来源于对旧农宅和一些构筑物的拆除过程中所产生的废弃物,以混凝土石块、砖、砌块废料为主,同时,也包含其他零碎建筑材料。
2建筑垃圾的处理
考虑到浙江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情况,对于建筑垃圾的低碳化处理方法在对建筑废料改造再生利用中,将废弃的混凝土石块、砖瓦和砌块等进行破碎后,代替天然粗细骨料,重新制作混凝土,有关此类方案的学术文献已十分丰富;或者将建筑垃圾根据相关规范要求破碎到一定粒径直接应用在修复改善路面或者地基软弱层也不在少数;还有通过利用高性能的绿色材料,增加对建筑垃圾的回收循环率来解决建筑垃圾也是一种合理的方法构思,对即将修建的建筑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但是不适合解决已经拆除改造的旧建筑所带来的建筑垃圾。下面本文将提出以人造堆载造景来处理新农村建设所产生的主要建材垃圾。换言之,就是运用一定的科学技术,将建筑垃圾通过合理简单的筛选处理之后,作为城镇园林景观主要填充物,在减少园林绿化对优质泥土的使用量的同时,间接提供垃圾堆放的理想地点。下面将从必要性和充分性两方面对该方案设想进行论证,说明该方案对减缓甚至是解决建筑垃圾、自然环境、新农村建设三者之间的矛盾关系具有巨大的作用。
2.1堆载造景的必要性
以杭州临安市某地为例,论述堆载造景的必要性。临安市是首批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市,拥有“国家级生态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等称号,但是却反映了在建设的过程中建筑垃圾的随意倾倒现象,这严重影响当地的生态面貌,与城市的建设宗旨存在相悖之处。人工堆载造景的方案为解决这个问题提供了可能。主要实施步骤如下:首先将建筑垃圾作为人造土坡的基本堆积材料,代替天然土石,然后在表面覆盖土工复合材料等,以防表面覆土水土流失,最后在建筑垃圾表面覆盖一定厚度的土壤层,并种植适应力强的植被。此设想可以高效快速地处理掉大量因建设规划需要而产生的建筑垃圾,是建筑垃圾资源化的一种表现;能够根据城市规划要求,把每一个绿化建设点作为建筑垃圾的收纳点,促进了城市绿化建设的同时,节约了因收纳建筑垃圾所需的土地;可以把建设垃圾运输到距离垃圾产生处的最近人造堆载建设点处,以减少运输建筑垃圾的距离来降低由此产生的人工物力费用;大大减少对天然粗细骨料的依赖和需求压力,一定程度上减缓因“开山采石、挖河淘沙、掘坑取土”而带来的环境破坏;在绿化生态自然景观建设的同时,把景观建设与垃圾处理合二为一,可明显减少相关处理的造价成本费用等。若将建筑垃圾堆砌在被开采严重的山坡处,按照上述原理并结合生态学知识,可以一定程度恢复此处的自然环境,或者把此举视为把建筑垃圾作为未来原料资源存储起来,等科技水平达到一定高度时,可以把建筑垃圾进行广泛利用时,可考虑再次开挖综合利用。
2.2堆载造景的充分性
浙江的多山地特征决定了在新农村建设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对当地的山体产生破坏。而新农村建设不仅仅是建造新建筑,而且还要考虑当地的地域文化、人文景观等各种因素,实现与当地生态和谐共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强调“生态文明”体制建设,新农村住宅应因地制宜,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所以,堆载造景除了维持建筑物群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的关系,还将传统文化传承到现代文明,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有着重要的意义。堆载造景所需的建筑垃圾像混凝土石块是难分解物质,这为土坡的稳定性提供了保障;操作工艺相对简单,只需在进行简单分拣后进行破碎到合理粒径即可。而这恰恰适应了目前我国国内的建筑垃圾资源化水平较低的现状,也为其可操作性提供了可能。如天津市最大规模的人造山,占地40万m2,利用建筑垃圾500万m3,完成“山水相绕、移步换景”的特色景观,如今垃圾山已成为天津市民游览休闲的大型公共绿地。值得注意的是,堆载前,可参考生活垃圾填埋处理工程工艺,在堆积基础处,铺上由HDPE膜、GCL垫和土工布组成的防渗系统和液体导排系统,以防建筑垃圾中可能存在的有毒物质渗入土壤,造成对土壤和地下水的污染破坏。
2.3堆载造景的问题
目前,对于堆载造景的实施方案基本停滞于理论上,很少真正切实应用到实际中。原因可能如下:
(1)缺少相关的指导文件,发展计划纲要;
(2)相关政府部门之间缺乏协调,没有积极给予相关引导补助;
(3)施工单位没有针对建筑垃圾低碳化处理的行动手册;
(4)缺乏对于此方案的系统研究分析,没有足够完整的指导经验;
(5)在运用该方案时,资金费用和权责区分不清晰明朗。正确发现问题,针对实际情况,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克服问题是促进本方案能够快速应用到新农村建设进程中的重要前提。
3建筑垃圾的认识建筑垃圾
伴随着建筑物生命周期的结束而产生,是具有周期性的。因此,对待建筑垃圾的态度不能仅停留在已经存在的建筑废料上,要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辩证认识,以减少建筑垃圾的产生来达到处理建筑垃圾的间接作用。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重视。
(1)对于建设单位,可提高对绿色建材的了解与认识。积极投入对绿色建材的使用,在考虑经济效益的同时,顾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大力倡导对绿色建材投入使用,是为下一轮的建筑垃圾废弃材料的可循环利用提供客观条件保证。
(2)施工单位应根据规范要求,认真施工操作,杜绝因施工不合理或者施工设计不良造成的返工处理所带来的建筑垃圾。同时,也是禁止出现偷工减料等不良行为,为建筑物正常使用寿命提供保证。良好的施工工艺甚至可以延长建筑物的正常使用寿命,减少建筑物生命循环周期时限,从而减少平均每年建筑垃圾的产生量,达到控制建筑垃圾的作用。
(3)重视房屋检修与加固技术在房屋正常使用过程中应用。通过检修加固,可有效延长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减少平均每年的建筑垃圾产生量,间接减少建筑垃圾的总产生量。
(4)政府可以通过建立法规政策,加大处罚制度,提高监管力度等措施,禁止建筑垃圾随意倾倒;采用费用补贴、减少税收等资金扶持工作,引导形成一个以建筑垃圾为核心的产业链,带动社会不同部分良性运作,促进形成新兴市场,通过市场调节,来加大对建筑垃圾的低碳化处理热度;完善招投标相关法律法规,把建筑垃圾的低碳化处理列为招投标中重点、强制性项目,为建筑垃圾的能够彻底处理提供制度上的保障。
4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