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肃王与沈元用

肃王与沈元用

时间:2023-05-30 09:24: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肃王与沈元用,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第2篇

微博网址: http:///fei102699

上期精彩回顾:

楚川与梁爽吃火锅被偷拍,外界疯传两人“秘密幽会”。第二天梁爽综艺游戏失败,真心话的惩罚竟意外暴露了她与宁肃的关系,一句“梁爽是我的女人”,让三人关系更加扑朔迷离。

楚川的房间在宾馆里属于豪华套间,摆放的物品都和我记忆中相差无几,我进门第一件事就是霸占电脑,楚川只能看电视。

《华丽大冒险》的第二期录制完毕后,第一期于昨天晚上首播,这会儿楚川正调到重播,我就凑过去一起看了。

虽然是自己参与录制的节目,但从电视上看见,感觉还是不同的,我一边看一边上微博围观网友们的评价。

粉丝们对于我和楚川在节目中的表现津津乐道。

女神打BOSS:“看完这一期,我只想说心疼女神!明明牵住了男神的手,却被男神一把推进河里什么的,简直不能再愉快地玩耍!说好的青梅竹马、两小无猜呢!”

男神我要给你生猴子:“楼上知道什么叫反差萌?脑补一下,录制节目的时候,男神各种无情残酷、无理取闹地把女神推下水,录制完节目后,一脸无可奈何地吃下女神咬过的香菇!简直不能再傲桑

楚王好细腰:“难道只有我一个人心疼男神吗?女神挑了五次王子,都没有挑到真正的男神。难道真正的爱情不是我想的那样,‘即使你化成了灰,我也能把你认出来吗’?”

除了我和楚川的CP粉,不少网友则表示,我在节目中的表现颠覆了他们心中的花瓶形象。从一个“高冷”女神,变成了一个欢乐的“逗比”女王。

一夜之间,我的路人粉就长了一百多万。

《华丽大冒险》的官方微博似乎是嫌不够热闹,还了两个幕后花絮,配上一行文字:求导演和摄像师的心理阴影面积。

第一段视频是我第一次参加《华丽大冒险》时,满脸深沉地对着导演要求,我的出场一定要有那种“天空轰隆一声巨响,老子闪亮登场”的感觉,导演一副被雷到的表情。第二段则是我在节目组休息时拍摄的画面。

视频是从我身后开始拍摄的。炎热的午后,我穿着一条白色的连衣裙,坐在荷花池边的树下纳凉。黑色的长发披在身后,微风吹过,拂动我的秀发以及白色的衣裙,画面唯美,分分钟可以上大型海报。

随着镜头慢慢推进,画面中出现了我的侧脸。我微微蹙着眉头,对着荷花池深情地唱:“眼睛瞪得像铜铃,射出闪电般的精明。耳朵竖得像天线,听着一切可疑的声音。磨快了尖齿利爪到处巡行,你给我们带来了生活安宁。啊啊啊,黑猫警长,啊啊啊,黑猫警长!”

镜头突然剧烈一晃,似乎是摄像师踉跄了一下,拍摄到了坐在树下乘凉的楚川,他颇为无语地瞥了我一眼。

这段视频放出以后,我就被推上了当天的微博头条,话题是……我的女神是“逗比”。

网友们纷纷表示:“老天爷给了你不食人间烟火的外貌,你却拿来接地气!”

我在网上翻评论的时候,楚川就搬了张凳子坐在我身边一起围观,我们俩凑得很近,动作幅度大点就能碰到对方胳膊。我脑中突然闪过楚姨跟我说的那些话,鬼使神差地盯着楚川看。

楚川很快发现了我的目光,转过头问:“怎么了?”

神色自若,目光坦然。

男人喜欢一个女人,在发现对方凝视着自己的时候,怎么可能毫无所动呢?果然是楚姨年纪大了,爱胡思乱想!

我回答:“没什么。”

在排除楚川可能对我有意思这个设定后,我想起楚姨之前的嘱托:“哎,这几年你交过女朋友吗?”

楚川顿了一下,目光有些躲闪:“怎么突然问这个?”

我说:“你说我为什么突然问这个?咱俩是一块长大的,你还比我大两岁,我儿子都能上街打酱油了,你连个对象都没有。快点老实交代,有没有中意的姑娘,如果有,我明天就上门帮你提亲,后天送入洞房!”

楚川眼睛一眨不眨地凝视着我,我被盯得有些不自然,正准备出口询问的时候,他回答:“有。”

我一听,顿时来劲了:“是谁?等等!你先别说,让我猜猜!今年的金秋奖影后王琦?不对,不对,她上个月就被媒体曝光有男友了。难道是跟你一起合作过《王战》的沈青?不对不对,她长得偏男性化,不应该是你喜欢的类型啊。”

我绞尽脑汁想了半天,也没确定人选:“能不能给我一点提示?”

楚川凝视着我,好心地给了一句提示:“她长得很漂亮。”

“……”

我无语地说:“你的提示还能不能更宽泛一点?在娱乐圈混,长得漂亮的一抓一大把,丑得有特色的倒是凤毛麟角。还有,你要体谅一下美女的自恋情结,作为娱乐圈公认的颜值担当,一旦有人用‘漂亮’两个字,我就觉得对方是在形容我。你喜欢的人,除了漂亮,还有没有其他特点?”

楚川突然扬起一抹笑容:“除了漂亮,还是漂亮。”

“……”

这回我算是听明白了,楚川根本就是在逗我呢!

金兰奖颁奖那天,我和宁肃带着柚子一起走红毯,当主持人问柚子,他妈妈是谁的时候,柚子说了一句“我妈妈长得很漂亮”,在主持人追问他妈妈除了漂亮还有没有其他优点的时候,柚子吐出了一句“除了漂亮,还是漂亮”。

楚川明显是看了红毯的那一幕,故意逗我呢!

我松松地掐住楚川的脖子晃:“好啊,胆子肥了,敢戏弄本女神!黑我智商很有趣吗?我是多么大智若愚你不清楚吗?”

楚川强忍着笑意握住了我的双手,求饶说:“好了,我知道错了。”

我这才松开掐住他的手,板起一张阎王面孔说:“老实交代,你喜欢的人到底是谁?”

楚川守口如瓶:“现在还不能告诉你。”

我见他不肯说,机智地换了一个角度切入:“那对方知道你喜欢她吗?”

楚川收起笑容说:“应该还不知道。”

我怒其不争地说:“那你为什么不告诉她?你不照照镜子看看你自己,不但外形好,唱歌棒,随便演个戏都能影帝拿到手软,这世上有几个女人能拒绝你?你为什么不告诉她?”

楚川双目中的情绪渐渐沉淀:“你有没有听过一句话,表白应该是最终胜利时的号角,而不是发起进攻时的冲锋号。”

我沉默了一会儿,表示:“说人话。”

楚川笑了一声,凝视着我的目光突然变得温柔而炙热,仿佛站在他面前的就是他深爱的那个人,他说:“我想一点一点,先走进她的心里。”

我:“……”

我不过是失忆了五年,汉子的把妹技巧就完全看不懂了,你们会不会更新太快了点啊!

第五章 宝宝心里苦

在楚川家上了一天的网,第二天我就耐不住性子了,硬拉着楚川到山上摘桃子,背到半山腰向游客兜售。为了防止被游客认出,我们在脸上戴了面具,我的是孙悟空,楚川的是猪八戒。

事实证明,我和楚川天生就是该靠脸吃饭的。我们戴上面具之后,在太阳底下坐了半天,都没几个人买我们的桃子。

吃^午饭,我跟楚川商量着收摊回家打游戏,突然从山梯上走来一个英俊得有些过分的男人。他右手提着一个行李包,左手抱着一个白嫩嫩的男孩,穿着衬衫西裤,领口处解开了三颗扣子,整个人显得英俊不凡。

男孩原本是趴在男人肩上,见到坐在路边卖桃子的我和楚川后,眼睛一亮,对着男人软软地说:“爸爸,我想吃桃子。”

男人看了我们一眼,抱着男孩向我们走来。

我觉得这世上一定是有孽缘这一说的,否则我怎么会卖个桃子还好死不死地遇到宁肃父子?

宁肃走到我的摊前,拿起一个桃子问:“多少钱?”

我闭紧嘴巴,指了指价目表上的最后一行字。

价目表上明码标价:原价199元/斤,今日特价2.9元/斤,长得好看的1.9元/斤,长得特别好看的,免费送一斤!

我的意思就是长成宁肃那样,完全达到了免费的标准,他可以拿着桃子速速离去了。当然,如果他拿一百块丢在我的脸上,霸气外露地甩下一句“不用找了”,抱着柚子扬长而去,我也不会有什么意见的。

谁知我既没有猜中开头,也没有猜中结尾。下一秒,我就被宁肃一把抓到身前,捏住耳垂看了看,随后他一把掀开了面具。

紧接着,柚子充满惊喜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妈妈!”

我后知后觉地想起,我的耳垂上有一颗鲜红的痣,真正熟悉我的人,光看耳朵也能认出来。现在没有一点点防备地被宁肃揭穿,真是把我一张老脸都丢尽了!

柿子先挑软的捏,我扬起一个灿烂的笑容,对着柚子问:“宝贝,想妈妈没有?”

柚子高兴地说:“想!”说完,张开双手就向我扑来。

我从宁肃手中接过柚子,假装淡定地跟宁肃打招呼:“壮士,带儿子出来旅游啊?”

“旅游?”宁肃面色不善地看着我,“你觉得呢?”

我觉得……这是不可能的!

柚子抱着我适时地解释:“爸爸说,妈妈被坏叔叔拐跑了,我们要把妈妈找回来。”

我沉默了两秒,讪笑着说:“你爸爸真有幽默感!”

宁肃用目光将我上上下下都“凌迟”一遍,随后将视线移向了我身边的楚川。

这时,楚川也摘下了脸上的面具,礼貌地向宁肃伸出了手:“宁先生,能在这遇见你,真巧。”

宁肃伸出手跟他交握:“这两天小爽麻烦你照顾了,以后的事不劳你操心了。”

两人握手的时间有点长,对视的时间也有点长,气氛有点诡异。我在边上幽幽地吐槽了:“我这么大的一个人了,自己能吃能喝能睡,需要你们费什么心啊?”

宁肃冷冷地瞥了我一眼:“闭嘴。”

“……”

我认怂,乖乖闭嘴,等他们俩打完招呼,就带着宁肃和柚子回家了。爷爷初次见到柚子,喜欢得不得了,再加上柚子是个萌物,嘴巴甜得不得了,一老一少很快就凑到了一块。

晚餐是山里的一些蔬菜与菌菇,我想起宁肃那天的霸气宣言,把咬了一半的香菇丢进了宁肃的碗里。

宁肃抬起头,看了我一眼。

我邪魅一笑:“你不是说,我吃过的香菇,只有你能吃吗?现在,朕赐你殊荣!还不快跪地谢恩!”

宁肃:“……”

我看着宁肃吃瘪,脸埋在碗里偷偷笑。谁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宁肃若无其事地夹起香菇塞进嘴里,还用一副“小妖精,真拿你没办法”的宠溺眼神看着我。

爷爷在边上看了,发出“嚯嚯嚯”的奇怪笑声。

“……”

吃过晚饭,天已经黑了,道观里没有热水器这种东西,宁肃就抱着柚子在浴桶里洗澡,洗完之后,把柚子塞进了我的被窝。

柚子抱着枕头软软萌萌地向我撒娇:“妈妈,爸爸可以跟我们一起睡吗?”

我坚决地说:“不可以!”

柚子委屈地说:“可是这里都没有灯,爸爸晚上一个人睡觉会害怕的。为什么妈妈不能让爸爸跟我们一起睡呢?”

我随便找了一个借口:“因为这床只够两个人睡!”

柚子不解地问:“只能睡两个人吗?”

我说:“当然。”

柚子失落地垂下了脑袋,说:“我知道了。”

随后,柚子爬下床穿上拖鞋,拉着宁肃弯下身,在他脸上亲了一下:“爸爸,晚安。”

宁肃温柔地在他脸上亲了一下:“柚子,晚安。”

我以为一切尘埃落定,宁肃该跑到隔壁小黑屋睡觉的时候,却见柚子抱着自己的小枕头朝门外跑去。我急忙喊道:“柚子,你去哪里?”

柚子回过头说:“妈妈说一张床只能睡两个人,那我跟爷爷睡,把妈妈让给爸爸吧。”说完,一溜烟地跑了。

当时我就惊呆了!

宁肃一脸愉悦地说:“很好,现在只剩下我们两个人了。”说着,走到门前落了闩,站到床前居高临下地看着我。

我愤愤地说:“子不教,父之过。你都教了些什么东西给柚子!”

宁肃表示:“换一种说法,这叫神助攻。”

我原先十分不满,但一想到宁肃花了那么大的心思,就是为了睡我一晚,不由得非常忧郁地叹了口气,说:“你说我魅力怎么就这么大呢?我知道我长得漂亮,放在美女如云的娱乐圈也是一朵鲜花,可你一个娱乐圈的大BOSS,用尽阴谋阳谋,就是为了睡我一晚,这已经不是我的外在魅力可以解释的了,必须得升华到人格魅力了!”

此话一出,宁肃的脸色瞬间黑了下来,他咬牙切齿地说:“很好,看来今天必须要给你一点教训,才能让你以后长点记性!”

我不解地问:“长什么记性?”

宁肃问:“记不记得录制节目的时候,我是怎么叮嘱你的?”

我仔细地想了想,录制节目的时候,宁肃好像叮嘱我,录完节目就马上回家,否则会对我做很奇怪的事情……

很奇怪的事情……

我的危机感瞬间上升,紧张地盯着宁肃问:“你……你要对我做什么?你要挠我脚底板吗?”

除此之外,我想不出还有比这更奇怪的事情了!

这句话不知道哪里触了宁肃的逆鳞,他气得脸色铁青,一把将我推到在床上,强吻住了我。

当时我就惊呆了!

接下来的内容简直可以用“十八禁”来形容,我被宁肃压在床上,紧紧地禁锢在怀里,半点都挣脱不开。宁肃的唇探入了我的口中,四处掠夺,随着这个吻的深入,一只大手突然滑入我的睡衣。当时我就吓坏了,连忙侧脸避过他的吻,叫道:“别!”

宁肃停下了动作,用一种野兽追捕猎物时的危险眼神看着我。

我用前所未有的认真语气说:“别,我害怕。”

如果我到现在还弄不懂宁肃要对我做的奇怪的事是什么的话,那我就是真的智商着急、无药可救了!照理说,宁肃是我丈夫,他想对我做这种事是理所当然,可我并不是二十三岁的梁爽,而是十八岁的梁爽,突然就上演“十八禁”,臣妾做不到啊!

宁肃听见我的话,深吸了一口气,压抑住早已紊乱的气息问:“知道错了?”

我泫然欲泣地点了点头。

宁肃再问:“以后还跟不跟我对着干?”

我猛地摇头,把“识时务者为俊杰”这句话演绎得淋漓尽致:“以后咱们家,大事小事都听你的。”

宁肃满意地点了点头:“很好,再给你一次将功赎罪的机会。”

我委屈地说:“还要将功赎罪啊?”

宁肃指了指自己的唇,说:“来一个晚安吻就睡觉。”

“……”

我读书少,你别骗我,晚安吻是亲脸上的!

宁肃催促道:“快点,如果我主动,就不只是亲一下那么简单了。”

为了保持“完璧之身”,我只能出卖色相,凑过去蜻蜓点水地在宁肃唇上亲了一下。

“亲也亲过了,可以睡觉了吧!”说完,我迅速用被子裹住头,把整个人都包了起来。

宁肃在边上问:“你把被子都卷了,让我怎么睡?”

我稍稍地松了一些被子给他,宁肃得寸进尺,掀开被子整个人都睡了进来,还用双手紧紧地搂住了我。紧接着,一个性感声音再次出现在耳边:“晚安,柚子他妈。”

我觉得自己的耳朵都烧了起来,结结巴巴地说:“晚……晚安。”

我以为自己被宁肃抱在怀里,肯定会紧张得睡不着觉,可事实是我羞耻了不到十分钟,就呼呼大睡了。

第二天醒来,宁肃的双手仍然搂着我,而我则是从昨晚的顽强抵抗,变成了小鸟依人地依偎在他怀里。我深深地唾弃了一番自己投怀送抱的睡姿后,果断起床。

柚子和宁肃难得来雁秋山一趟,我自然要尽地主之谊,带他们深入感受一下雁秋山的风土人情。吃过早餐,我正在策划今天的行程,楚川一通电话打来了,蛇打七寸,一点挣扎的机会都不给:“宾馆的厨师今天准备了麻辣鸭脖,要不要吃?”

我毫不犹豫地说:“要要要!”

楚川问:“那我在家等你?”

我刚想答应,脑中突然冒出一件事,说:“我今天要带宁肃和柚子一起去山上玩,你要不要带着鸭脖子一起加入我们?”

那头安静了一会儿,答应道:“好,我现在过来。”

十分钟后,楚川拎着一大袋鸭脖出现在道观中,宁肃原本愉悦的笑容瞬间消失了,皮笑肉不笑地打招呼:“楚先生可真是无处不在。”

楚川挂着微笑,口蜜腹剑地回道:“阿爽需要我,当然是随叫随到。”

一个是商场上运筹帷幄的大BOSS,一个是屡获桂冠的影帝,两人假惺惺打招呼的画面,分分钟能入选奥斯卡年度最佳影片。我装作看不懂的样子:“既然人已经到齐,我们就出发吧!”说完,愉快地牵着柚子,拎着鱼竿和小桶往今天的目的地进发。

雁秋山是全国著名的旅游景点,游人如织,我和楚川又是当红炸子鸡,肯定不能往人多的地方跑。道^附近有一汪碧潭,潭水清澈,树木葱郁,尚未被开发,是我和楚川儿时的秘密基地。

我带着宁肃他们来到碧潭后,做第一件事就是……欢快地碧潭边坐下,甩掉鞋子,把脚丫放进潭中,一边泡脚丫一边啃鸭脖子。

“大夏天泡脚丫什么的,最舒服了!”我向着边上的两个男人招呼,“你们赶紧来坐,就当自己家一样,不要拘束!”

宁肃:“……”

楚川从小跟我一起厮混到大,毫无心理障碍地放下偶像包袱,坐在我边上,一边泡脚丫一边啃鸭脖。柚子见状,就要和我们一起泡脚,宁肃同意了,小心翼翼地守在边上,免得他不小心跌进潭水里。

我不赞同地看了宁肃一眼,拍了拍柚子身边的位置:“坐坐坐!大方点!”

宁肃意志非常坚定地拒绝了我的邀请:“你开心就好。”

我讨了个没趣,果断抛弃宁肃,和楚川一起聊了起来。我们从聊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从全球气温变暖聊到演员的自我修养。

我对楚川说:“你造嘛,我现在也是影后了!”

楚川说:“知道。”

我再问:“那你知道我的影后是花钱买的吗?”

“……”

楚川沉默了五秒钟,表示:“我现在知道了。”

我非常不要脸地凑过去,双目亮晶晶地问:“那什么,金秋奖能花钱买吗?你晓得的,我的金兰奖是观众人气奖,我想要得实力奖项。”

楚川用一种“观众人气奖都要花钱买,你混得是有多差”的眼神看了我一会儿,表示:“也许可以,但你一定会被观众骂。”

至于为什么会被骂,当然是演技太差啦!

一眨眼,我就跟楚川干掉了半袋鸭脖子,宁肃在边上提醒:“小爽,少吃点,下周要拍平面照。”

我背对宁肃,做了一个鬼脸,楚川被我逗笑了,不知从哪儿变出一只梨,递到我面前。

我眼珠一转,露出一个狡黠的笑容,就着楚川的手就咬了上去。刚咬了一口,还没来得及嚼两下,就被身后的一只手用力捏着下巴转过头去,迎接我的是宁肃山雨欲来风满楼的表情。

“自己没长手吗?”

“长了,但是不够用,借用一下,我想阿川一定不会介意的。”说着,我把头转向楚川,“阿川,你说是不是?”

楚川微微一笑:“当然。”

宁肃咬牙切齿地瞪着我说:“我介意!”

我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哦,那下次借你的手好了。”说完,继续埋头啃鸭脖。

楚川说:“我看你带了鱼竿,我去抓几条蚯蚓做鱼饵?”

我放下鸭脖说:“好啊,我跟你一起。”

作为一个大美人,我的性子和外貌严重不符,小的时候跟楚川一起抓蚯蚓,抓癞蛤蟆,开膛破肚,头尾分尸,眼睛都不眨一下。虽然长大后这种事情干得少了,但手法还是非常熟练。

我们用铲子刨开泥巴,在泥里找蚯蚓,中途我觉得脸上有点痒,就用手挠了一下。楚川开始没注意,等过会儿不经意地瞥我一眼,突然笑了出来。

我茫然地问:“怎么了?”

楚川说:“你脸上有泥。”

我随手抹了一下,问:“还有吗?”

楚川说:“有,我帮你擦。”

我点了点头。

楚川的手上也是泥,我以为他会用手背帮我抹,谁知他的手伸到一半,突然换了手势,用沾满泥巴的手指迅速在我脸上划了三道,位置就跟猫咪脸上的胡须一样。

我当场就翻脸了:“好啊,敢戏弄女神,今天就叫你尝尝九阴白骨爪的滋味!”

我伸出泥爪,正准备辣手摧草,身后突然伸出的一只手紧紧箍住了我的手腕。我转头一看,宁肃的手紧紧抓着我,目光却盯着楚川,冰冷刺骨,如同千年寒冰,吐出来的每个字都透着寒气:“楚先生请自重。”

“自重?”楚川好笑地问,“我不过跟阿爽开个玩笑,宁先生会不会太紧张了?”

宁肃提示:“你口中的阿爽,现在是我的妻子。”

楚川笑了一声,咄咄逼人地问:“你这么在意阿爽,究竟因为她是你的妻子,还是因为宁佑?”

眼见他们两个就要掐起来,我连忙抱着柚子躲在旁边一边降低存在感,一边全神贯注地偷听。

宁肃的脸色彻底沉了下来:“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我认为楚先生应该清楚。”

楚川回答:“我不清楚。我只知道,我不容许任何人利用她,伤害她。”

两人剑拔弩张,互不相让,说着我听不懂的话,我正期待,谁知两人不约而同地停了下来,换成了用眼神较量。

我不悦地插了一句:“有什么话,能用嘴交流就别用眼神交流啊,我觉得你们应该有挺多话想跟对方交流,不要在意我,当我不存在就好了。”

其实今天这一场掐架,完全就是我一手导演的。

在录制《华丽大冒险》第一期的时候,高深曾经故意支开我,警告楚川,在被我撞见后,两人都顾左右而言他。这些时日虽然我没有提,但这件事情一直放在我心里,看昨天宁肃和楚川见面时的情景,彼此眼中的敌意,让我想装瞎子都不行。

这两个人,究竟有什么事情瞒着我?

尽管我万分希望两人继续掐下去,好让我多知道一些信息,但两个人都精明得很,一个都不肯再说。

我说:“既然你们都不肯说,就让我来猜猜好了。”

我的眼睛启动雷达模式,来回地在楚川和宁肃的脸上扫描:“这件事,跟我和柚子都有关系,对吗?”

宁肃和楚川的面色都黑了一层。

我盯着宁肃说:“比起楚川,你更惧怕这个秘密被泄露。”

宁肃的面色再黑了一层。

我端着一副高深莫测的表情,串联了所有剧情:“我已经知道了!五年前,你们相识,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你们相爱了!然而你们的父母极力反对你们的爱情!就在这个时候,楚川想起了我,你的青梅竹马!你希望宁肃能够和我结婚,瞒过他的父母。谁知宁肃一见我,就爱上了绝世美貌的我,他变心了!”

我越说越来劲,越说越激昂,正准备谱写出一曲旷世的虐恋情深,被宁肃气急败坏的一句“闭嘴”o打断了。

宁肃瞪着我说:“再多说一句,我让人缝了你的嘴。”

我一身傲骨,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就准你们背叛组织,还不准我脑补一出玛丽苏年度大戏啊?再说了,这年代男星都得卖腐才能红!”

楚川:“……”

宁肃:“……”

他们两人被我一搅和,更是掐不下去,楚川沉着脸说:“我家里有点事,先回去了。”

我挥了挥手:“晚上好梦,不要因为有事瞒着我就睡不着觉。”

楚川:“……”

楚川走后,我冷哼一声,抓完蚯蚓带着柚子钓鱼,一句话都不跟宁肃说。宁肃也是傲气,站在我边上一句话都不说,直到晚上睡觉,我们两个都没有正面交流过,围观了全程的柚子表示:“爸爸和妈妈又吵架了,我还是找爷爷睡觉吧。”说完,抱着小枕头跑了。

我用被子盖住头,背对宁肃睡觉了,宁C熄了蜡烛,也非常有骨气地背对着我睡了。

迷迷糊糊,就在我快要睡着的时候,身后突然有人戳了戳我的背。我装作已经睡着的样子,一动不动。身后的人见我没反应,又戳了戳。我忍不住了,转过头愤怒地瞪向宁肃,即使在黑暗中,对方看不到我的眼神。

“干吗!”

宁肃毫无征兆地问:“我是你的谁?”

我的嘴角抽了抽,他该不是指望我回答――你是我的优乐美吧?

宁肃见我不回答,语气有些不自然地说:“你叫他阿川,那我呢?”

直觉告诉我宁肃是在吃醋,大BOSS就是大BOSS,吃醋的方式都是如此与众不同!

我仔细回想了一下自己对宁肃的称呼,调侃的时候喊宁总,巴结的时候喊老公,平时都是连名带姓的。

我说:“你就知足吧,我不跟你追究你有事瞒着我就不错了,哪天让我发现你瞒着我的事,哼哼,一定把你打入十八层地狱,永世不得超生!”

宁肃安静下来,就在我以为他无言以对,准备继续睡觉的时候,他开口了:“我瞒着你,是因为我怕失去你。”

黑暗蒙住了人的眼睛,令人听觉更加灵敏。宁肃的声音平静而低沉,我的心中猛地一跳,耳朵竖了起来。

“你失忆前,因为你的工作,我们积累了很多矛盾,你向我提出了离婚。我不同意,任何事情我们都可以商量,唯独离婚不行。你失忆之后,我觉得这是老天爷给我们的另一次机会,让我们重新开始。如果你不能接受我的隐瞒……”

我屏息凝神,静待着后半句。

“我也不会放手。”

“……”

等等,你是不是拿错剧本了!

这样霸道真的可以吗?

我的内心是拒绝的!然而想起言情小说中,那些霸道总裁求而不得,因爱生恨,“得不到你的心,我也要得到你的身体”的剧情后,我瞬间委顿了……

我沉默良久,问了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那咱们家,以后大事小事都听谁的?”

宁肃沉默了良久后,吐出两个字:“你的。”

我有点满意,伸手拍了拍宁肃的脑袋,说:“暂时放过你,晚安。”

第3篇

这座水烟作坊深藏于金崖镇一个叫尚古城村的村庄里,据说是目前兰州仅有的一座水烟作坊,也是国内惟一一家拥有《烟草专卖生产企业许可证》的水烟生产厂家―泰和水烟厂,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

一个深隐在村庄里的水烟手工作坊,引起了我的好奇心,想必它一定是有故事的。在一个阳光明丽的初冬的早晨,我背上相机和水,走进了金崖镇。

泰和水烟与“福元泰”烟坊

金崖镇在兰州黄河段一级支流宛川河畔,自古以来就是甘肃黄花烟的主产区,民国时期,榆中烟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3%,烟叶产量达全国总产量的67%。用现在的话来讲就是为甘肃财政贡献了不少GDP,因此榆中县境内多名镇、多古宅、多名士就不足为奇。

泰和水烟厂的旧址是“福元泰”烟坊,由尚古城村的沈氏家族创办。解放后,福元泰烟坊变成了公私合营的榆中水烟厂,2007年破产倒闭。2011年9月,倒闭的榆中水烟厂由一位南方商人接手,在原址上恢复了生产,因为兰州水烟在江浙沿海一带有相当的消费群体。

泰和水烟厂依然沿用了古老的作坊式手工生产,设备都是四十年前的老家当,配方也保持了传统配方未变。据工人们说,由于江、浙、闵沿海一带气候潮湿,所以渔民们习惯抽水烟除湿。随着卷烟代替水烟并且抽烟的人也在逐年减少,当地人已经不抽水烟了。因此,水烟的制作工艺更多是因为它的稀有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留了下来,2007年,兰州水烟的制作工艺被列入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水烟的手工制作过程

旧时的兰州水烟以“甘”、“肃”、“合”、“作”依次作为质量差别等级,现在又加上了“兰”字,是质量中的王牌。水烟在制作过程中,需要经过撕筋、晾晒、配料、焖烟、压把、推丝、压方、出风、包装等环节,全部工序历时三个月。首先要将挑选好的烟叶加入麻油和中草药等配料,在木夹板里压成烟墩,再把烟墩抬上工作台,由两个工人面对面站立,上手推,下手拉,刨出烟丝,这叫“压把”。把推刨下来的烟丝装在烟匣里扎紧,用铲刀削平周边毛糙的烟丝,最后再把烟丝压制成小方块。一排排烟块整齐地摆放在托盘上,用方木盖压,等待烟块自然风干三个月后,才可以包装销售。一大方烟墩要推刨十天,刨掉一层,用斧头把夹板砸下去一点,接着再刨。

手工制烟的劳动强度是很大的,工人们早上四点多就要起床吃早饭,不到五点就开工了,中午吃完午餐一直要干到下午五点收工。水烟制作需要两个熟练工一起配合完成,一天最多可以压制水烟800多片,平均月收入3000多元。

走进车间的一霎那,我完全被震惊了,那昏暗的灯光,嚓嚓的刨烟声,完全手工的操作方式,还有那一张张饱经沧桑的脸,让人恍如隔世,有时光倒错之感。干活的都是些中年大叔,据说年轻人嫌活儿苦累,都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了。工人们一边干活一边听着凤凰传奇的歌,有说有笑还是蛮开心的。

曾经的活动场所

泰和水烟厂在兰州解放前夕曾经是“皋榆工委协军团”的驻地,借助烟坊人来人往的便利隐蔽活动,直到兰州解放。

院子里晾晒烟叶的一位大叔告诉我,厂房顶上高出去的那座房子,曾经是福元泰烟坊的碉堡,过去是为了提防土匪设立的,里面有一个暗道能通向村外。福元泰烟坊的沈老板与来往后,他们就常常在这个碉堡里开会,遇到紧急情况,就从暗道跑出村外。上面还藏有的电台。

泰和水烟的出风和包装车间在手工作坊对面新建的厂房里,可能是出于产品卫生和安全的考虑,不允许外人进入,所以没有拍到,有些遗憾。

第4篇

翼而飞,毛而走,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齐有晏婴,汉有扬雄、司马相如,吴有韦曜,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皆饮焉。滂时浸俗,盛于国朝,两都并荆渝间,以为比屋之饮。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之茶;或用葱、姜、枣、橘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于戏!天育万物,皆有至妙,人之所工,但猎浅易,所庇者屋屋精极,所著者衣衣精极,所饱者饮食,食与酒皆精极之。茶有九难:一曰造,二曰别,三曰器,四曰火,五曰水,六曰炙,七曰末,八曰煮,九曰饮。阴采夜焙,非造也;嚼味嗅香,非别也;膻鼎腥瓯,非器也;膏薪庖炭,非火也;飞湍壅潦,非水也;外熟内生,非炙也;碧粉缥尘,非末也;操艰搅遽,非煮也;夏兴冬废,非饮也。夫珍鲜馥烈者,其碗数三,次之者碗数五。若坐客数至五,行三碗;至七,行五碗;若六人以下,不约碗数。但阙一人而已,其隽永补所阙人。

七、茶之事

三皇、炎帝、神农氏、周鲁周公旦、齐相晏婴、汉仙人丹丘子、 黄山君、司马文园令相如、杨执戟雄、吴归命侯、韦太傅弘嗣、晋惠帝、刘司空琨、琨兄子兖州刺史演、张黄门孟阳、傅司隶咸、江洗马统、孙参军楚、左记室太冲、陆吴兴纳、纳兄子会

稽内史、谢冠军安石、郭弘农璞、桓扬州温、杜舍人毓、武康小山寺释法瑶、沛国夏侯恺、余姚虞洪、北地傅巽、丹阳弘君举、安丘育长、宣城秦精、敦煌单道开、剡县陈务妻、广陵老姥、河内山谦之、后魏琊王肃、宋新安王子鸾、鸾弟豫章王子尚、鲍照妹令晖、八公山沙门谭济、齐世祖武帝、梁刘廷尉、陶先生弘景、皇朝徐英公。

《神农食经》:茶茗,久服令人有力悦志。周公《尔雅》:,苦茶。《广雅》云:荆巴间采叶作饼,叶老者饼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饮,先炙令赤色,捣末置瓷器中,以汤浇覆之,用葱、姜、橘子之。其饮醒酒,令人不眠。《晏子春秋》:婴相齐景公时,食脱粟之饭,炙三弋五卵,茗菜而已。

司马相如《凡将篇》:乌喙、桔梗、芫华、款冬、贝母、木蘖、蒌、芩草、芍药、桂、漏芦、蜚廉、菌、诧、白敛、白芷、菖蒲、芒消、莞椒、茱萸。

《方言》:蜀西南人谓茶曰。《吴志・韦曜传》孙皓飨宴坐席,无不率以七升为限,虽不尽入口,皆浇灌取尽。曜饮酒不过二升,皓初礼异,密赐茶以代酒。

《晋中兴书》:陆纳为吴兴太守,时卫将军谢安,常欲诣纳(《晋书》云:纳为吏部尚书)。纳兄子,怪纳无所备,不敢问之,乃私蓄十数人馔。安既至,所设惟茶果而已,遂陈盛馔,珍羞毕具。及安去,纳杖四十,云:汝既不能光益叔父,奈何秽吾素业。

《晋书》:桓温为扬州牧,性俭,燕饮惟下七奠,拌茶果而已。

《搜神记》:夏侯恺因疾死,宗人字苟奴,察见鬼神,见恺来收马,并病其妻。著平上帻,单衣,入坐生时西壁大床,就人觅茶饮。

刘琨《与兄子南兖州刺史演书》云:前得安州干姜一斤,桂一斤,黄芩一斤,皆所须也。吾体中溃闷,常仰真茶,汝可置之。傅咸《司隶教》曰:闻南方有以困蜀妪,作茶粥卖,为群吏打破其器具,嗣又卖饼于市。而禁茶粥以蜀姥,何哉?

《神异记》:余姚人虞洪,入山采茗,遇一道士,牵三青牛,引洪至瀑布山曰:吾丹丘子也,闻子善具饮,常思见惠,山中有大茗,可以相给,祈子他日有瓯牺之馀,乞相遗也。因立奠祀,后常令家人入山,获大茗焉。

左思《娇女诗》:吾家有娇女,皎皎颇白。小字为纨素,口齿自清历。有姊字惠芳,眉目粲如画。驰骛翔园林,果下皆

生摘。贪华风雨中,倏忽数百适。心为茶剧,吹嘘对鼎(钅历)。张孟阳《登成都楼诗》云:借问杨子舍,想见长卿庐。程卓累千金,骄侈拟五侯。门有连骑客,翠带腰吴钩。鼎食随时进,百和妙且殊。披林采秋橘,临江钓春鱼。黑子过龙醢,果馔逾蟹。芳茶冠六情,溢味播九区。人生苟安乐,兹土聊可娱。

傅巽《七诲》:蒲桃宛柰,齐柿燕栗。阳黄梨,巫山朱橘。南中茶子,西极石蜜。

弘君举《食檄》:寒温既毕,应下霜华之茗;三爵而终,应下诸蔗、木瓜、元李、杨梅、五味、橄榄,悬豹、葵各一杯。 《孙楚歌》:茱萸出芳树颠,鲤鱼出洛水泉,白盐出河东,美 豉出鲁渊,姜桂茶出巴蜀,椒橘木兰出山,蓼苏出沟渠,精稗出中田。

华佗《食论》:苦茶久食益意思。

壶居士《食忌》:苦茶久食羽化,与韭同食,令人体重。郭璞《尔雅》注云:树小似栀子,冬生叶,可煮饮。今呼早取为茶,晚取为茗。或一曰,蜀人名之苦茶。

《世说》:任瞻字育长,少时有令名。自过江失志,既下饮,问人云:此为茶为茗?觉人有怪色,乃自分明云:向问饮为热为冷?

《续搜神记》:晋武帝,宣城人秦精,常入武昌山采茗,遇一毛人,长丈馀,引精至山下,示以丛茗而去。俄而复还,乃探怀中橘以遗精。精怖,负茗而归。

晋四王起事,惠帝蒙尘还洛阳,黄门以瓦盂盛茶上至尊。《异苑》:剡县陈务妻,少与二子寡居,好饮茶茗。以宅中有古冢,饮辄先祀之。二子患之曰:古冢何知,徒以劳意!欲掘去之,母苦禁而止。其夜梦一人云:吾止此冢三百馀年,卿二子恒欲见毁,赖相保护,又享吾佳茗,虽潜壤朽骨,岂忘翳桑之报!及晓,于庭中获钱十万,似久埋者,但贯新耳。母告,二子惭之,从是祷馈愈甚。

《广陵耆老传》:晋元帝时有老姥,旦独提一器茗,往市鬻之,市人竞买,自旦至夕,其器不减,所得钱散路傍孤贫乞人。人或异之,州法曹絷之狱中,至夜老姥执所鬻茗器,从狱中飞出。

《艺术传》:敦煌人单道开,不畏寒暑,常服小石子。所服药有松桂蜜之气,所馀茶苏而已。

释道该说《续名僧传》:宋释法瑶,姓杨氏,河东人。永嘉中,过江遇沈台真,台真在武康小山寺,年垂悬车,饭所饮茶。永明中,吴兴礼致上京,年七十九。

宋《江氏家传》:江统字应迁,愍怀太子洗马。常上疏谏云:今西园卖醯、面、蓝子、菜、茶之属,亏败国体。

《宋录》:新安王子鸾、豫章王子尚,诣昙济道人于八公山,道人设茶茗,子尚味之曰:此甘露也!何言茶茗?王微《杂诗》:寂寂掩阁,寥寥空广厦。待君竟不归,收领今就。

鲍照妹令晖,著《香茗赋》。

南齐世祖武皇帝《遗诏》:我灵座上慎勿以牲为祭,但设饼果、茶饮、干饭、酒脯而已。

梁・刘孝绰《谢晋安王饷米等启》:传诏李孟孙宣教旨,垂赐米、酒、瓜、笋、菹、脯、酢、茗八种。气新城,味芳云松。江潭抽节,迈昌荇之珍;疆场擢翘,越茸精之美。羞非纯束,野似雪之驴;异陶瓶,河鲤操如琼之粲。茗同食粲,酢类望柑。免千里宿舂,省三月种聚。小人怀惠,大懿难忘。陶弘景《杂录》:苦茶轻换膏,昔丹丘子黄山君服之。

《后魏录》:琊王肃仕南朝,好茗饮莼。及还北地,又

好羊肉酪浆。人或问之:茗何如酪?肃曰:茗不堪与酪为奴。

《桐君录》:西阳、武昌、庐江、晋陵好茗,皆东人作清茗。

茗有饽,饮之宜人。凡可饮之物,皆多取其叶,天门冬、拔取根,皆益人。又巴东别有真茗茶,煎饮令人不眠。俗中多煮檀叶并大皂李作茶,并冷。又南方有瓜芦木,亦似茗,至苦涩,取为屑茶饮,亦可通夜不眠。煮盐人但资此饮,而交广最重,客来先设,乃加以香辈。

《坤元录》:辰州溆浦县西北三百五十里,无射山云蛮,俗当吉庆之时,亲族集会,歌舞于山上,山多茶树。

《括地图》:临遂县东一百四十里,有茶溪。山谦之《吴兴记》:乌程县西二十里,有温山,出御。 《夷陵州图经》:黄牛、荆门、女观、望等山,茶茗出焉。

《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淮阴图经》:山阳县南二十里,有茶坡。

《茶陵图经》云:茶陵者,所谓陵谷生茶茗焉。

《本草・木部》:茗,苦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瘘疮,利小便,去痰热,令人少睡。秋采之苦,主下气消食。注云:春采之。《本草・菜部》:苦茶,一名茶,一名选,一名游冬,生益州川谷山陵道傍,凌冬不死,三月三日采干。注云:疑此即是今茶,一名荼。令人不眠。《本草》注。按《诗》云:谁谓荼苦。又云:堇荼如饴。皆苦菜也。陶谓之苦茶,木类,非菜流。茗,春采谓之苦(木茶)(途遐反)。

《枕中方》:疗积年瘘,苦茶、蜈蚣,并炙令香熟,等分捣筛,煮甘草汤洗,以末傅之。

《孺子方》:疗小儿无故惊厥,以苦茶、葱须煮服之。

八、茶之出

山南以峡州上(峡州生远安、宜都、夷陵三县山谷),襄州、荆州次(襄州生南郑县山谷,荆州生江陵县山谷),衡州下(生衡州、茶陵二县山谷),金州、梁州又下(金州生西城、安康二县山谷,梁州生襄城、金牛二县山谷)。

淮南以光州上(生光山县黄头港者,与峡州同),义阳郡、舒州次(生义阳县钟山者,与襄州同。舒州生太湖县潜山者,与荆州同),寿州下(盛唐县生霍山者,与衡山同也),蕲州、黄州又下(蕲州生黄梅县山谷,黄州生麻城县山谷,并与荆州、梁州同也)。

浙西以湖州上(湖州生长城县顾渚山谷,与峡州、光州同;生乌瞻山、天目山、白茅山悬脚岭,与襄州、荆南、义阳郡同;生凤亭山伏翼阁飞云、曲水二寺、啄木岭,与寿州、常州同;生安吉、武康二县山谷,与金州、梁州同),常州次(常州义兴县生君山悬脚岭北峰下,与荆州、义阳郡同;生岭善权寺、石亭山,与舒州同),宣州、杭州、睦州、歙州下(宣州生宣城县雅山,与蕲州同;太平县生上睦、临睦,与黄州同。杭州临安、于潜二县生天目山,与舒州同;钱塘生天竺、灵隐二寺,睦州生桐庐县山谷,歙州生婺源山谷,与衡州同),润州、苏州又下(润州江宁县生傲山,苏州长州县生洞庭山,与金州、蕲州、梁州同)。

剑南以彭州上(生九陇县马鞍山至德寺棚口,与襄州同),绵州、蜀州次(绵州龙安县生松岭关,与荆州同;其西昌、昌明、神泉县西山者,并佳,有过松岭者,不堪采。蜀州青城县生丈人山,与绵州同。青城县有散茶、木茶),州次,雅州、泸州下(雅州百丈山名山泸州、泸川者,与金州同),眉州、汉州又下(眉州丹校县生铁山者,汉州绵竹县生竹山者,与润州同)。

浙东以越州上(馀姚县生瀑布泉岭曰仙茗,大者殊异,小者与襄州同),明州、婺州次(明州鄞县生榆荚村,婺州东阳县东自山,与荆州同),台州下(台州丰县生赤城者,与歙州同)。黔中生恩州、播州、费州、夷州,江南生鄂州、袁州、吉州,岭南生福州、建州、韶州、象州(福州生闽方山之阴县也)。其恩、播、费、夷、鄂、袁、吉、福、建、泉、韶、象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

九、茶之略

其造具,若方春禁火之时,于野寺山园,丛手而掇,乃蒸乃舂乃炀,以火干之,则又、扑、焙、贯、棚、穿、育等七事皆废。其煮器,若松间石上可坐,则具列废。用槁薪鼎枥之属,则风烬、灰承、炭、火荚、交床等废。若瞰泉临涧,则水方、涤方、漉水囊废。若五人已下,茶可末而精者,则罗废。若援跻,引入洞,于山口炙而末之,或纸包合贮,则碾、拂末等废。既瓢、碗、荚、札、熟盂、簋,悉以一盛之,则都篮废。但城邑之中,王公之门,二十四器阙一,则茶废矣。

十、茶之图

以绢素或四幅或六幅,分布写之,陈诸座隅,则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之事、之出、之略,目击而存,于是《茶经》之始终备焉。

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日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馀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第5篇

沈觐寿(1907-1995年),字年仲,号静叟、遂真园翁,福州市人。先生博学多能,通文史,擅诗词,书法精深。其金石书画,真草篆隶熟习兼通,尤以颜、褚二体为最,书法成就斐然。曾任福州画院副院长、福建省文史馆馆员、福州市书法篆刻研究会会长。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和国际展览,并选人《中国新文艺大系・书法集》等,曾赴日本、新加坡等国进行书法艺术交流。沈觐寿先生是我国当代卓有建树与影响的书法大家,其高尚的人格修养与精湛的艺术造诣成为书坛的一代楷模,享誉海内外。

家学渊源

沈觐寿先生出身榕垣名门世家,自幼天姿聪颖,其曾祖父沈葆桢乃清船政大臣,曾任台湾巡抚、两江总督,公余雅擅书画。沈葆桢夫人林普晴乃林公则徐之仲女,亦具深厚传统修养。榕垣沈氏家学渊源,一门名家辈出,由其曾祖父沈葆桢始,祖父玮庆、叔祖父瑜庆、伯父演公、父亲虎男、堂兄觐冕、觐安等,都是熟谙诗文和金石书画的名人,现在闽、台一带名山胜地还能看到他们的题刻,沈觐寿先生常常在其得意作品上钤印:“书画传家二百年”,即有此意。沈觐寿生长于新旧文化交替时代,他出生广州,青少年时代随父母生活在广州与香港一带,家庭传统文化的修养和欧风美雨的洗礼,加之其自幼聪颖、多才多艺,为其日后成才打下扎实的基础。其父亲沈颐清(号虎男)先生曾任广东东江盐使,人民国任两广盐政监督,他精通书法,亦为当时名家。受父亲的影响,先生幼时即对临池学书萌生兴趣,曾一度钟情柳公权法帖,对刚劲挺拔之柳体书法心摹手追,其父知后即告之“学书应先学颜,并辅以诸多理教,方能人得规范”。

先生谨遵父训,复潜心于颜书法度,对颜真卿成熟期作品《颜家庙碑》、《麻姑仙坛记》等临习尤勤。沈觐寿十八岁时,其父举家迁回榕垣,唯先生尚留广州,继续学业。沈觐寿课余常到其伯父演公家求教书法,在书艺上得其亲灸。演公即沈赞清(1868-1943),宦游粤桂,为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演公精研书画,临池勤奋,家藏典籍碑帖甚丰。恰值元老、著名书法家谭延在广州与演公交好,常来寓叙旧,聚谈必涉书道。谭延精熟颜书尤其《麻姑仙坛记》,与演公谈锋频及颜鲁公并延于钱南园的艺术成就与刚正不阿品格,两位前辈高兴之际,往往赋诗挥亳,沈觐寿陪同伺候在侧,为其磨墨展纸,亲睹前辈书法家之笔势技法,受益良多。谭延写字很特别,纸不铺桌,让人分头拉紧纸头与纸尾,提笔蘸墨,一气呵成,煞是痛快淋漓。二公皆告之书法门径,认为“学书需先学颜,而学颜则需先学钱南园而入门易”,沈觐寿遂结合书课实践,渐次悟出:“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虽离方而遁圆,期穷形而尽相”之理。他从二位前辈那里了解到与颜鲁公书法有相关的历代书家,开阔了眼界,较之先前独习,反而更能理解颜鲁公书法的真谛,刻意追求颜书精髓,力避形似而求神似,训练得法进步更显。二十岁,沈觐寿中学毕业后由广州回到人文荟萃之榕城,此时他即以擅长颜体榜书闻名闽中,并与福州金石书画名家陈子奋、龚礼逸(清代名臣龚易图之玄孙)等切磋技艺,遂使艺事日精。

精湛书艺

先生精研唐代颜真卿、褚遂良两家书法,一生耽于其间,对古法的深研、吸收、锤炼可谓达到炉火纯青之地步,其颜体书法,厚重端庄、博大雄阔:褚体书法,妍润灵秀、刚柔相济。在继承古法上,沈觐寿先生能穷一生之精力专一地深研颜、褚,使得其书风多纯粹,重功力,亦为其书法成功之典范,在同时代书家中也几乎无人能望其项背。但是,入古愈深,相对而言便是出新愈难,这就要靠书家的悟性和“化古”之能力了,且来品赏之:

沈老褚书妍润灵秀,刚柔并济,寓劲健于婀娜之中。其结字欹正相生,寓拙于巧,变化多端,不落蹊径。线条对比强烈,时而纤巧,时而厚重,时而疏密有致,时而笔势翻飞,波折起伏,巧于变化:其运笔牵丝暗连,速度极快,俯仰呼应,各有所据,气息盈满,妙笔生花。在结体上,形散而神凝,看似疏放旷达,却又中规合矩,不移古法。先生书写时驾轻就熟,用笔举重若轻,似柔实刚,以不可羁勒之笔,使转细微,擒纵自如,使得其褚书深具“二王”行意、北碑意趣和古隶之美。尤其是,先生对褚楷细笔的精确把握和运用,在用笔上力求“用笔当如锥画沙,如印印泥”,做到藏锋有力,笔笔力到,一丝不苟;细不弱,粗不臃,在其书中绝无纤弱、疲软、拖沓、草率之败笔,在结体上则将褚书美的特征进一步夸饰,让人在享受潇洒之美的同时,体会“始知真放本精微”之真意。

先生中岁才矢志于褚书,此源于其中学国文老师潘镜芙先生,潘镜芙系康南海同门弟子,写一手漂亮的胎息于褚体的书法,潘先生在批改作业时,每以工整之褚书批注十分详实。时学校内曾建“右泉堂”,中立一碑,其精美的褚体碑文即为潘镜芙先生所书,令沈觐寿羡慕不已。潘先生赠沈觐寿褚体碑帖,一再向其推荐褚书,并以褚体书法题扇留念。沈觐寿对此留下深刻之印象,亦对褚体书法产生浓厚兴趣。沈觐寿返榕后见到其堂兄沈觐冕也写一手褚字,并从他那里得以观赏《詹天佑碑》拓本,这是北大教授赵世骏所书,赵教授当时名噪士林,沈觐冕跟赵教授学习褚体。如果沈觐寿对褚体从潘镜芙处已存萌动之,那么见到沈觐冕后,则有一种解不开的缘了。先生留心观察后觉得堂兄所书褚体流于硬滞,而赵世骏褚体又偏纤弱韶秀。他立意居二者之间,蕴前人规矩,创自我面貌。此时沈觐寿开始以《褚遂良雁塔圣教序》为日课,朝夕揣摩。

褚、颜两家书体,虽同为尚法风气浓郁的唐代高度成熟、自成体系的书体。然形神表面差异颇巨,褚体道媚娴雅,颜体刚健浑厚,二者恰如一阴一阳,然明离暗合之处却蕴含多多,沈先生其时已心领意会,游弋于两者之间,实见其书法天赋与悟性。对书法理解与把握已臻入新境。先生日夕寝馈其中,纵横古今、旁通撷取,以其一生的勤勉与感悟,最终孕育衍化成非颜家书风所能囊括的极浓极纯的自家书学体系。先生的学书历程,其对于优秀传统的透彻理解与阐释,以及所铸就的风格个性与所代表的一代文化精神,都足以启迪后来者。

细数唐代以后一千多年书法史上,习颜者可谓多矣,而能跳出蕃篱者,亦仅有坡、黄庭坚、米芾、何绍基,区区数人而已。有清一代书家习颜基本上都是从钱南园开始的,众多习颜者亦终离不了钱南园的影子,近代习颜有成的书家谭延承袭了钱的衣钵,又将它传给了沈觐寿先生。钱氏、谭氏的颜体书法个陛突出,弊病也突出,一言以蔽之,就是“硬”。突出颜体书法外在的笔画与结构,削弱了颜体内含的劲力,沈老四十岁之后援褚入颜,行笔极为灵活,点画、转折、行笔有行书的笔意,部分重捺笔画还有隶书意味,轻重与虚实结合得很好。这应该得益于他的悟性和褚书的功力,沈老的褚书,笔势纵横清晰,天趣自然,宽绰而见虚灵之气。颜褚相参,无疑是对钱氏颜体的纠正,为颜体注入了柔和、蕴藉,形成沈氏颜体的自家风格,拓展中国书法风格审美思辨内涵,中国书法从形下的笔法到形上的气韵无不源于篆隶。古人云“隶参篆意而质古,篆参隶势而姿生”。颜体得篆籀意,褚体得分隶意,颜体与褚体相参就是在楷书层面上的篆隶相参。因此,沈老书法成熟期的颜体凝重而颇有姿趣,褚体温婉而富有质感,这就是两体相“参”的结果。这一“参”,沈氏书风的“格”就立起来,这个“格”,便是其正大刚健、从容丰腴之美。

睹迹明心

先生一生创作甚丰,作品琳琅满目,数量远超万帧,无论榜书,还是扇页蝇头,其气象磊落大方,平日尤喜书写联句,因此先生留世对联尤多。黄河之滨、长江两岸、丝绸古道、八闽大地都留下他的翰墨题刻,而武夷山则留刻最多。在这些作品中立以楷、行,兼有篆、隶,虽书体有别,形制相异,但皆能反映其书法风格与追求。先生创作之余临写碑帖法书,其中临写颜真卿《大宇麻姑仙坛记》、《争座位帖》与褚遂良《雁塔圣教序》装订成册分赠亲朋学子就各近二百通。吾就曾有幸观赏先生以上著名三帖临本,感触尤深,虽具一定法度和程式,但先生不因娴熟而重复旧辙,而是依着一刹那间的情绪流动,调动起书法文字之间微妙的相承起伏变化,写出了此时或彼时不同感受之律动而各具化境,熟易而生难,熟尔后能生,凭借霎时感觉而衍成书字,看似寻常,却蕴藏生机。他用笔沉稳,虽用浓墨,却能运化灵便,墨彩晕光于宛转相腾处出现一派生机,篇章营构于有无之间逸出一种超人力量。尤其先生腕下点线具有令人惊叹的张力,而这种力感,倘由原作审视,则体味更为深刻。

先生晚年号“静叟”,既取“觐寿”谐音,又意合已好,亦为先生心迹之流露。先生心胸坦荡、谦卑低调,为人刚正不阿,平素喜欢闭目默坐,如秋水闲鹤。先生一生虽历尽坎坷,然为人处世仍具儒家传统风范,宠辱不惊、嫉恶如仇,对生活、对艺术还是那般的深情,他常书写先外高祖林则徐联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自勉。先生暮年,当人询及何以能够将书法视为精神家园坚守时,总是这般回答:“兴趣与天意而已。”

第6篇

关键词:《国语集解》 订补 越语

《国语》成书以来,东汉郑众、贾逵,魏晋王肃、唐固、虞翻、韦昭、孔晁等为之作注。唐宋以来,各家之注多亡佚,惟韦昭《国语解》存于世。北宋时,宋庠(字公序)曾整理《国语》及韦解,并作《国语补音》三卷,成为主要传世之本(公序本);又有仁宗明道年间所刊之本(明道本),清黄丕烈重刊之,并作校勘札记一卷。自清中期以后,明道本与公序本同为《国语》通行之本。清代学者校注《国语》者主要有:汪远孙《国语校注本三种》(《三君注辑存》、《国语发正》、《国语考异》)、董增龄《国语正义》、刘台拱《国语补校》、汪中《国语校文》、陈球《国语翼解》,又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群经平议》、于鬯《香草校书》亦有重要校释成果。清末民国间吴曾祺之《国语韦解补正》,采摭各家之说较多。徐元诰《国语集解》,行世最晚,而能网罗各家之说,详于其前各书,于读《国语》者甚为便利,可称当前《国语》校注本之最佳者。然其中亦有可商榷、补充之处。今就可商榷、补充之处,成札记数条,以就教于方家。时贤有论及且得其义者,兹不赘述。

《越语》上

臣闻之贾人,夏则资皮,冬则资稀,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乏也。(页五六七一五六八)

韦解:“资。取也。”

今按:韦解疑非确诂。“资”疑训“积聚”义长。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资者,积也。旱则资舟,水则资车;夏则资皮,冬则资褥络。皆居积之谓。”《史记・魏公子列传》:“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司马贞索隐:“旧解资之三年谓服齐衰也。今案:资者,畜也。谓欲为父复雠之资畜于心已得三年矣。”是其证。

遂使之行成于吴,曰:“寡君勾践乏无所使,使其下臣种,不敢彻闻于天王,私于下执事曰:‘寡君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越国之宝器必从,寡君帅越国之众,以从君之师徒,唯君左右之。’若以越国之罪为不可赦也,将焚宗庙,系妻孥,沈金玉于江,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与其杀是人也,宁其得此国也,其孰利乎?”(页五六八)

“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韦解:“言赦越罪,是得带甲万人事君。”

《集解》引汪远孙曰:“五千人,人人致死,勇气自倍,一人可得二人之用,故曰‘带甲万人’。战而言‘事君’者,逊辞耳。韦注非也。”

今按:韦注不误。“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乃必有偶”,韦昭注:“偶,对也。”是谓己方拼死以战,一人可对吴方一人。“有带甲五千人将以致死”,一人抵对一人,则死者万人。故其下文曰:“是以带甲万人事君也,无乃即伤君王之所爱乎?”汪远孙所云:“五千人,人人致死,勇气自倍,一人可得二人之用,故曰‘带甲万人’。”未得其义。《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作:“不幸不赦,勾践将尽杀其妻子,燔其宝器,悉五千人触战,必有当也。”司马贞索隐:“言悉五千人触战,或有能当吴兵者,故《国语》作‘耦’,耦亦相当对之名。又下文云‘无乃伤君王之所爱乎’,是有当则相伤也。”可证。

寡人闻古之贤君,四方之民归之,若水之归下也。今寡人不能,将帅二三子夫妇以蕃。(页五七0)

“寡人不能”,韦昭无解。《集解》弓I吴曾祺《国语韦解补正》曰:“谓不能使四方之民来归,故以生聚为要。”

今按:吴谓“能”为“能够”,可商。此处“能”疑训l‘‘贤能、贤德”。《广韵・登韵》:“能,贤能也。”《国语・鲁语下》:“使予欺君,谓予能也。”韦解:“能,贤能也。”“寡人不能”,与上文“古之贤君”相对,殆谓己无贤德,犹言“不毂不德”。《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冬,王使来告难曰:‘不毂不德,得罪于母弟之宠子带。鄙在郑地泛,敢告叔父。”’《国语-楚语上》:“恭王有疾。召大夫曰:‘不毂不德,失先君之业,覆楚国之师,不毂之罪也。”’《左传・襄公十三年》:“楚子疾,告大夫曰:‘不觳不德,少主社稷,生十年而丧先君,未及习师保之教训,而应受多福。…是其比。

当室者死,三年释其政;支子死,三月释其政。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页五七一)

“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宦其子”,韦解:“宦,仕也。仕其子而教之,以廪食之也。”

今按:韦解疑非确诂。疑“宦”恐“官”之形讹,“宦”下“其子”为衍文。“宦”明道本即作“官”。汪远孙《国语明道本考异》卷四:“‘官’字误。公序本作‘宦’,注同。”于鬯《香草校书・国语》:“鬯案:既云‘孤子’,又云‘其子’,必不可通。‘其子’二字盖衍文。上文云:‘必哭泣葬埋之。如其子。’此即涉彼‘其子’而言也。韦解云:‘官,仕也。仕其子而教以廪食之也。’则于此‘孤子’、‘其子’之抵牾竟似未悟。即其语亦颇难解。子既可仕,必不须教;既须教,又焉可仕?又曰‘廪食之’,将教之以廪食乎?(宋庠本正文‘官’作‘宦’,解同。‘教’下有‘之’字,‘以廪’作‘廪以’。)窃谓‘官’当读为‘馆’。‘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官’者,谓‘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纳馆’也。古‘馆’字本止作‘官’。观‘官’字从一可会。说见俞阴甫太史《兄笛绿》。《左襄公十六年传》:‘改服修官。’《哀三年传》:‘官人肃治。’‘修官’即‘修馆’,‘官人’即‘馆人’。说并见俞太史《平议》。皆‘官’即‘馆’之证。意当时越王必设诸馆,令孤子、寡妇、疾疹、贫病者人居之。故曰令纳馆也。”于说于文意为洽。

夫差行成,曰:“寡人之师徒,不足以辱君矣。请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勾践对曰:“昔天以越赐吴,而吴不受命;今天以吴予越,越可以无听天之命,而听君之令乎!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夫差对曰:“寡人礼先壹饭矣,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祝天下乎!越君其次也。”(页五七二一五七三)

“越君其次也”,韦解:“次,舍也。”

于鬯《香草校书・国语》:“鬯案:越君,以越为君也。越为君则吴为臣矣。自越言之,故曰‘越君’;若自吴言之,即曰臣越可也。上文云:‘余何面目以视天下乎!’是吴王所耻在无以视天下,至于臣越犹为耻之次,故曰‘越君其次也’,即犹之曰‘臣越其次也’。次者次第之次。韦解乃以为次舍之次,则昧于‘越君’之为义矣。不知上文勾践曰:‘吾请达王甬句东,吾与君为二君乎!’‘二君’者,辞令耳。《吴语》所谓‘诸侯无二君,而周无二王’,则一越焉得有二君?意正谓己为君,而使吴王臣已也。故吴王谓是犹耻之次者。然则此句即所以答勾践‘二君’ 之语也。”

今按:韦解失其训。于说强生曲解。皆未得其义。玩文义。夫差对勾践之言有二:一曰:“寡人礼先壹饭矣,君若不忘周室,而为弊邑宸宇,亦寡人之愿也。”二曰:“君若曰:‘吾将残汝社稷,灭汝宗庙。’寡人请死。余何面目以视天下乎!”“次”疑训“比、比次”。《诗・小雅・车攻》:“决拾既做,弓矢既调。”郑笺:“做,谓手指相次比也。”“歆”、“次”通。《文选・张衡(东京赋>》:“决拾既次,雕弓斯彀。”李善注引《毛诗》郑笺曰:“次,谓手指相次比也。”吕向注:“次,比也。”《周礼・考工记・弓人》:“凡居角,长者以次需。”孙诒让正义:“次,亦言相比次也。”故“越君其次也”之“次”训“比、比次”,犹言“比较、权衡”。

《越语》下

四封之内,百姓之事,时节三乐,不乱民功,不逆天时,五谷睦熟,民乃蕃滋,君臣上下,交得其志,蠡不如种也。(页五七八)

“五谷睦熟,民乃蕃滋”,韦解:“睦,和也。”

《集解》:“宋庠本‘睦’作‘程’,非。”

今按:韦解、《集解》疑俱非,似当从宋庠本作“桂”是。《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观》作:“然则五谷溜孰(熟),民乃蕃兹(滋)。”整理小组注释:“帛书溜字读为程。”“睦”、“程”皆从圭得声,当可通假。《说文》:“桂,疾孰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周礼-内宰》注郑司农云:‘后种先熟曰穆。桂或从蓼。”’王筠《说文句读》:“至于《越语》曰:‘五谷程孰。’韦注曰:‘程,和也。’则以程、睦声近而义通也。故与此不同。”王说似亦可商。“桂熟”、“蕃滋”皆同义连文。《广韵・元韵》:“着,滋也。”韦昭注:“蕃,息也。”一也。“桂”、“熟”亦当无异义。“程”当浑言训“熟”义长。黄丕烈《国语札记》引段玉裁说:“段云:‘作“程”非。《左传》云:“国无道而年谷和熟,天赞之也。”“和熟”、“睦熟”一也。”’跚㈣)段氏未审文例,说似可商。此作“程熟”未必非。

逆节萌生,天地未形,而先为之征,其事是以不成,杂受其刑。(页五八一一五八二)

“杂受其刑”,韦解:“杂,犹俱也。”

《集解》引俞樾《群经平议・春秋外传国语》:“俞樾曰:‘杂者,币也。《吕氏春秋-圜道篇》:“圜周复杂。”高注曰:“杂,犹币也。”《淮南子・诠言篇》:“以数杂之寿,忧天下之乱。”高注曰:“杂,犹币也。”《说苑・修文篇》:“如矩之三杂,规之三杂,周而又始,穷则反本也。”亦以杂为币。《说文》:“币,周也。”周币,则有反复之义。《太玄》有“周首以象”复卦,范望注曰:“周,复也。”然则币亦复也。“币受其刑”者,复受其刑也,犹上文言“反受其殃”也。”’

于鬯《香草校书・国语》:“笆案:杂(摊),盖当作离(靛)。离(躲)、杂(摊)二字形近,传写易讹。《周礼・形方氏职》:‘无有华离之地。’郑注引杜子春云:‘离当作杂。《书》亦或作(《十三经注疏・周礼》‘作’为‘为’。)杂。’《急就》颜师古本:‘分别部居不杂厕。’他本‘杂’皆作‘离’。并其证矣。韦解云:‘杂,犹俱也。’训‘杂’为‘俱’,却与‘离’义相近。《易・兑卦》陆释引郑注云:‘离,并也。’《后汉书・邓皇后纪》李注云:‘离,并也。“并’、‘并’义即‘俱’义。则韦本或正作‘离’,亦未可知。要训‘离’为‘俱’义,亦未确。‘离’之言‘罹’也。《诗・兔爱篇》:‘雉罹于罗。’陆释云:“‘罹”本作“离”。’《文选・卢子谅》李注云:“‘离”一作“罹”。“离受其刑’者,犹云‘罹受其刑’也。《书・汤诰》:‘罹其凶害。’传云:‘罹,被也。’《史记・管蔡世家》:‘无罹曹祸。’司马贞索隐亦云:‘罹,被也。’然则谓‘被受其刑’也。《说文》无‘罹’字,见新附。而云‘罹’古多通用‘离’,盖古止有‘离’字,故曰‘离受其刑’。‘离’讹为‘杂’,斯不可解矣。”

今按:韦解失之,俞说迂曲,皆不可从。文中“其刑”相对“逆节萌生,天地未形,而先为之征”一事而言,并无其它数种情况。故“杂受其刑”,若依韦解:“杂,犹俱也”。则文中无所指。且《国语》连文者夥矣。于谓“杂(摊)”殆“离(雕)”之形讹,“离”之言“罹”,训“被”、“遭”,与“受”同义,于文例得之。可从。

臣闻古之善用兵者,赢缩以为常,四时以为纪,无过天极,究数而止。天道皇皇,曰月以为常,明者以为法,微者则是行。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曰困而还,月盈而匡。古之善用兵者,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页五八四一五八五)

“无过天极,究数而止”,韦解:“极,至也。究,穷也。无过天道之所至,穷其数而止。”

今按:韦解训“极”为“至”,失之。《说文》:“极,栋也。”《释名》:“栋,中也。”极为栋,居室之正中,因通训极为中。惟中正可为法则,故极亦为法。《诗・商颂・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极。”郑玄笺:“极,中也。商邑之礼俗翼翼然可则效,乃四方之中正也。”《后汉书・樊准传》准上疏称《诗》曰:“京师翼翼,四方是则。”李贤注:“韩诗之文也。”极与则音近而义同,故通用。极由法制引申可得常规,常道之义。下文“因天地之常,与之俱行”、“必顺天道,周旋无究”,是其比。《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观》:“力黑已布制建极。”制谓法度、制度。极、制对文,其义甚明。“无过天极”之“过”,殆非“超过”之“过’’,疑训“失”。《国语・周语上》:“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韦昭注:“过,失也。”《管子・霸言》:“夫举失而国危,刑过而权倒。”黎翔凤《校注》引丁士涵说:“过,犹失也。”《管子,势》作:“毋亡天极,究数而止。”“亡”、“失”义近。《马王堆汉墓帛书-经法・国次》:“过极失当,天将降央(殃)。”Ⅲ∞)“过极”与“失当”对文,此处之“极”,当训“常”或“当”。“过”亦与“失”同义。《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姓争》:“过极失当,变故易常。”是其类。

“目困而还,月盈而匡”,韦解:“匡,亏也。”

《集解》引宋庠说:“字书无训‘匡’为‘亏’者,此当有所本。俗本作‘昃’,非。”

今按:“匡”,疑读为“鞋”。“蜒”从“匡”得声,当可通借。《说文》:“躯,车戾也。”犹今言车轮扭曲,不圆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戾者,曲也。鞋不专谓轮,凡偏戾皆是。”《广雅・释诂》:“框,墼也。”王念孙《广雅疏证》:“眶者,《说文》:‘框,车戾也。’字通作匡。《考工记・轮人》:‘轮虽敝不匡。’郑众注云:‘匡,枉也。’枉,亦戾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匡,假借又为枉。《越语》:‘月盈而匡。,注:‘亏也。’按:犹曲也。”月盈时则圆,其它时曰则有偏缺曲,偏曲则不圆,不圆即不盈,不盈则亏。《马王堆汉墓帛书・十六经・观》:“刑德皇皇,曰月相望,以明其当,而盈口无匡。”整理小组注释:“匡,亏损。”宋说是,今试为之补证。

注释:

①汪远孙,国语明道本考异埔:道光丙午振绮堂刻本卷四,第18页

参考文献:

[1]徐元诰撰,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

[2]汪远孙,《国语》明道本考异,振绮堂,清道光丙午

[3]于鬯,香草校书,北京:中华书局。1984

第7篇

走进苏州小巷,就如同走进历史,走进岁月记忆的深处。

苏州的小巷,一条条寻常巷子,一座座旧居古宅,让人们追忆起往昔的人文荟萃。在小巷不起眼的墙门里,走出过多少大名鼎鼎的文人墨客,隔着早已长出鲜苔的黛瓦粉墙,随处都有让人如雷贯耳的名字出现:金俊明、顾文彬、汪士钟、黄丕烈、沈秉成……他们给苏州带来了古籍字画,带来了诗篇文集,这些他们视作生命的典籍,如今却成了国内各大图书馆的镇馆之宝。

双林古巷居幽人 闲房春草时闭门

双林巷是一条名气很大的小巷。“双林”的故事家喻户晓,成为苏州人的骄傲。就在这条巷30号有一所老宅,主人是清代著名书画家会俊明(图1、2),他的书楼是“春草闲房”,现任知道的人已经不多了。

清初徐崧编写的《百城烟水》有这样的记载:“春草闲房,在卧龙街西双林里,金孝章所构宅后书楼也。公高蹈不仕,拥书万卷,炉香茗碗,日与四方名贤暨二子上震、侃咏歌其中。”住在同一条巷里的隔壁邻居曲学大师吴梅曾经写道:“双林古巷居幽人,闲房春草时闭门。”

一个周日的下午,到双林巷寻访昔日的春草闲房。走进草堂,发觉种植的花草树木有些年份了,院子不大,但很雅致。整个建筑有三进院落,保存还算完整,青砖灰瓦,花格门窗,有雨打芭蕉的寂寞。春草闲房内院的草已很长,左边是厢房,窗有两扇,透过布满尘埃的窗棂缝隙朝里张望,昏暗中杂物堆积。二门前的砖雕门楼精致古朴,门楣上的题字是清代大书法家王文治所书。

金侃和其父金俊明都是画家,同时又是以抄书闻名的藏书家。世称金侃“杜门钞书,校雠精审,宋元人名集秘本插架甚富”。朱彝尊《静志居诗话》:“矮屋数椽,藏书满椟,皆父子手抄书也。”父子俩的藏书早就很有名气,也是喜欢抄书一路。金侃对自己爱好藏书有一个中肯的评价:“余赋性最淡,一切世人所热中奔竞者举无所好,顾独好书。然家贫授徒以糊口,安得有余资买书,势不得从友人借抄,所谓少好抄书,老而弥笃者矣。然亦用以耗壮心,送余年耳。非欲以矜博览夸收藏也。”

金侃的抄本和藏书散佚于康熙年间,传世金氏抄本极为少见,现在都是国家图书馆的善本书,可以说是国宝级的。记得他在一本书后的跋语中说:书抄完了,发现腊梅花开得正盛,在午后的阳光下显得更为幽香。我也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百年前的双林巷,看见一个清瘦而孤傲的老人,享受着他的一缕梅香。

万卷图书皆善本 一楼金石是精摹

历史上,苏州山塘街是一条著名的商业街,但它毕竟是由诗人白居易建造的,因此同样也充满了人文气息。清代微商汪文琛父子就在山塘街殳家墙门建造了闻名中外的藏书楼“艺芸书舍”。该楼堂宇轩敞,树石肃森,堂中悬挂楹联一副:“种树类求佳子弟,拥书权拜小诸侯”。远睹飞檐画角,近闻古色古香,一时间艺芸书舍珍本善册荟萃,号称海内之最。

汪文琛崇儒重道,虽富甲一方,生平唯一嗜好便是附庸风雅广收图书,经过数年积累,藏书数量已经相当可观。汪士钟年轻时即好读书,曾遍读其父汪文琛所藏四部之书,以为均寻常习见之本,乃蓄志搜罗宋元旧刻及《四库》未收之书。清代同期大学者阮元曾赠汪士钟一联日:“万卷图书皆善本,一楼金石是精摹。”艺芸书舍收藏之富,由此可见。汪士钟又喜刻书,所摹刻宋本《孝经义疏》《仪礼单疏》《刘氏时说》《郡斋读书志》诸书,校对精审,举世珍若球璧。

汪士钟的藏书在咸丰年间尽数散出。《清朝野史大观》卷十“艺芸书舍”条云:太平军至苏州,“合家离散,宋元本悉为邻家携去,汪氏子孙只知贾不知书”。200年后的今天,当微商的足迹远去,我们只能在山塘街殳家墙门这个小院子里寻觅艺芸书舍的那些遗迹,藉以神游山塘街曾经的繁华和淡淡的书香。

黄金散尽为收书 秘本时时出老屋

黄丕烈祖上本居福建莆田,从其曾祖起定居苏州。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举,此后屡试不第,遂绝意科场。嘉庆六年(1801年)才由举人提拔为直隶知县,但他不愿就任。后由其父出资,为他捐得六部主事一缺,但黄丕烈对做官没有兴趣,并未到任就回到了苏州,构筑书楼“士礼居”。

士礼居后门在葭巷,前门在悬桥巷,旧址已成为工厂仓库。黄氏故居大部分建筑已被拆除,依稀可辨的书楼旧屋仅存―正厅和东侧小院而已,因文管部门的工作人员知道这几间房子来头不小,是乾嘉时期著名藏书家黄丕烈藏书楼的旧址,因此没有拆除而一直保存到现在。

黄丕烈于书痴迷成癖,特别是遇宋版书,只要见到,必竭力以求。在国家图书馆的古籍善本中,南宋刻本《陶渊明集》和宋汤汉注南宋刻本《陶靖节先生诗》是国宝级的图书。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黄丕烈买下《陶渊明集》,嘉庆十四年(1809年),又以百两银子买下《陶靖节先生诗》,将两书放在一起,筑陶陶室以贮之。宋版书在明末清初已经非常值钱了,甚至以页论价,黄丕烈为购宋刊《战国策》竟花去八十两黄金。清朝一两黄金约可兑换八至十一两白银,二两银子在乾隆中叶时大约可以买两石白米,这大概是一个小户人家一月的口粮,也是一个私塾教书先生一月的薪水。黄丕烈百宋一廛书楼里珍藏的近200部宋版书,不知花去他多少真金白银。

因为爱书,书越买越多,于是黄丕烈干脆自己做书商,凭借自己在旧书市场多年摸爬滚打的经验,在圆妙观开设滂喜园书铺,销售业务由其长孙黄习业主持。凡士礼居刊刻的书籍,在书前都印有“书价制钱七折”的字样,书后有“滂喜园黄家书籍铺”和“苏州圆妙观察院场”两印章。既有书价打折的广告,又有品牌意识,黄丕烈做生意的智商看来还不容低估,生意做得有模有样。

闲中觅伴书为上 身外无求睡最安

上世纪80年代初,上海古籍书店收集到一块巨型端砚,砚的下方刻有“鲽砚庐藏”的印章,这4个字就是清代两江总督沈秉成在苏州耦园内的藏书楼斋名。

沈秉成喜欢藏砚,曾在京师得到一块F阳石,剖之发现有鱼形,制为两砚,名日“鲽”,乃以“鲽砚庐”命名藏书楼。曲园主人俞樾知道此事后曾赋诗一首:“何年东海鱼,化作一拳石。天为贤梁孟,产此双合璧。”楼为两层飞檐式建筑,站在小院里看此楼,整个格局为曲形,只见楼上楼下都是木雕的窗扇和栏杆,古朴而清冷。这座藏书楼保存如此完好,在苏州也是仅见的。

沈秉成藏书甚丰,更喜金石字画,所藏典籍精绝,数量更超万卷。苏州版本学家江澄波说,他曾购去沈秉成旧藏两部珍本古籍:一部是《绿窗女史》,雕刻精绝,细如发丝,可称明代版画中的代表作;还有一部是《书言故事大全》,为明代万历间写刻本。二书现藏于北京图书馆。上海博物馆在50周年庆典之际与故宫博物院、辽宁博物馆联合举办了晋唐宋元书画国宝展,在展出的72件书画国宝中,有一件唐代三大草圣之一高闲的《草书千字文》就曾被沈秉成收藏,其上有“耦园至宝”钤印。另外,其好友网狮园主人李鸿裔卒后,相当一部分藏书归沈秉成所得。其时,苏州著名收藏家潘祖荫、李鸿裔、吴云、郑文焯等都是其藏书楼的雅客,前去鉴赏古器、碑版、金石、古籍,相互探讨研究。

如今园中书楼里的藏书早已散失,书去楼空,但游客经过这些书楼、书斋时,我想他们也能体会到这种书香意境吧。

书画于人 烟云过眼

过云楼是清代怡园主人顾文彬收藏文物书画(图3)、古董的地方。1993年在干将路建设工程中,过云楼照原样全面复原和修缮。楼前庭院除叠筑假山花坛外,还种植名贵花木,保持了硬山重檐、门窗古雅、雕刻精细的建筑风貌。

过云楼以收藏名贵书画著称,享有“江南第一家”之美誉。但是顾氏却对家藏善本书籍秘而不宣。为何这样,今人无从知道。但也就是这样一条家规,使顾氏藏书大部分得以流传至今。从这一点来说,顾家的藏书是幸运的。最有趣的是,民国时期,顾鹤逸的朋友傅增湘先生曾要求借阅藏书,主人碍于情面,同意其在楼内观书,但附加了一个十分苛刻的条件:看书时不能带纸砚抄写。于是傅氏每天观书数种,归而记其书目,写成《顾鹤逸藏书目》发表在《国立北平图书馆馆刊》第5卷第6号上。根据传说,过云楼里面有一个密室,顾家的古籍善本就是放在这个密室里的。

顾氏保存的善本都极为完好,整洁如新,宋本纸张洁白,字大悦目,确实是艺术珍品和重要的文化遗产。在2005年的嘉德春季拍卖会古籍善本拍卖专场,过云楼所藏近500册流传有绪、保存完好的珍贵古籍,包括40册流传800年的海内孤本宋刻《锦绣万花谷》,以2310万元的价格被一神秘买家整体买下。苏州图书馆也曾设想使这批古籍重返苏州,可是最后由于经费难以筹集,只能放弃。

第8篇

关键词:王国维 戏曲 研究方法 考据

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被公认为中国戏曲研究上的里程碑,为中国戏曲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此书不但为研究中国戏曲提供宝贵资料,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实事求是以历史考据为根本的研究方法更为后代学者提供了借鉴,有着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陈寅恪先生曾说王国维的学术内容及治学方法,殆可举三目以概括之:“一曰取地下之实物与纸上之遗文互相释证;二曰取异族之故书与吾国之旧籍互相补正;三曰取外来之观念与固有之材料互相参证,《宋元戏曲考》等是也。”就我看来,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是客观历史依据和主观个人情感的统一,是理性与感性的交融。但客观依据又与个人情感相矛盾,理性与感性也时有冲突。

先说理性的一面,《宋元戏曲史》追根朔源,将中国戏曲的发展脉络纵向展开。以年代为纬,从上古中国戏曲的萌芽开始,层层探源,从先秦之巫乐到汉代之角抵;从唐朝的歌舞戏到宋代的滑稽戏,将中国戏曲从滥觞到成熟的过程叙述详尽。中国戏曲研究在古代曾长期受到冷落,研究范围窄,研究成果很零散。在漫长的封建时代里,戏剧只是作为一种娱乐工具而存在,文人雅士不屑于对戏剧深入研究,故而成果较少。可以说王国维是中国戏曲研究的先驱者。许多生僻和久远的概念,早已被人遗忘,王国维先生却再度提出和定义,填补了文献上的空白。作为开拓者,要说清中国戏曲发展的脉络是很艰难的事,王先生引经据典,以翔实的史料和古代典籍为依靠,用考据的方法将许多鲜为人知的概念解释清楚,务求究其本源。开篇首章叙述上古至五代之戏剧,年代追溯久远,许多概念模糊不清,是前人从未涉及的领域。王国维先生于是率先对这个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和解释,他分别从两个方面来阐述。首先,从中国戏剧发展的内在因素来论述,他认为中国古代戏曲最初起源于远古的“巫”和“巫见”。对于这个概念王国维先生在书中是这样阐述的:“歌舞之兴,其始于古之巫乎?巫之兴也,盖在上古之世。《楚语》:‘古者民神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如此,则明神降之。在男曰‘巫见’在女曰‘巫’。”静安先生在此只用寥寥数语就给中国戏曲的起源问题下了定义。这个定义既非凭空想象更不是武断臆测,而是有史料为证,王先生在这段话中引用了《楚语》中的解释,为定义中国戏曲的起源问题提供了强有力的史料支持,增加了可信度。给这个模糊的问题下了结论,同时也将“巫”和“巫见”这两个崭新的概念呈现在世人面前。对于这两个新的概念,作者又更进一步的扩展开来,指出两者的功用和区别,并将与“巫”相近似的“灵”和“保”等概念推出,加以细分,指出其对后世戏曲的影响。将一个复杂的问题由本探源,层层解析。作者为了将起源问题阐释清楚,先后引用了十几部典籍,务必使每一句话都有史可依,每下一个定义都出自认真考证,可见王先生治学之严谨,学识之渊博。王先生于本书的第五、六、七章分别考证了宋官本杂剧的段数和金院本名目以及古剧之结构。此三章的考证需要花费大量精力,作者煞费苦心并最终做出判断认为中国真正之戏剧起于宋代。此三章的论述几乎纯以考据为主,由此可见王国维先生以客观考据为指导的治学理念。其次,在纵向论述中国戏曲发展脉络的同时,王先生在横向上论述了异族文化对中国戏曲发展的影响。中国戏剧从中华文明的母体里萌芽产生,但要发展和成长更需要外界给予充分的养料。对于异族文化对中原戏剧的影响,作者在书中是这样表述的:“盖魏齐周三朝,皆以外族入主中国,其与西域诸国,交通频繁,龟兹、天竺、康国、安国等乐,皆于此时入中国;而龟兹乐则自隋唐以来,相承用之,以迄于今。此时外国戏剧,当与之俱入中国。”如作者认为《拨头》一戏出自西域,或出于拨豆国或由龟兹国传入中国。作者在此引用了《旧唐书》、《乐府杂录》以及《北史》里的可靠资料,从史料里寻找依据,从内外两方面将中国戏剧的起源问题阐述清楚,指出中国戏剧在其萌芽阶段,就是多种文化交融的结果。以文献考据为基本方法,以宽广的文化观点为基本原则,以一种独特新颖的视角来说明中国戏剧的起源问题,带给人们一种全新的观念。而客观考据则是王先生论述问题的基石。

再说其感性一面,《宋元戏曲史》一方面体现了王国维先生史学家的客观冷静,另一方面也展现了他文学家的感性气质。作者在第十二、十五章以充满感情的笔墨,以诗人的热情来评论元剧和元南戏之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元代戏曲的赞赏和喜爱之情,其对元剧的独特见解更是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王先生认为元曲其妙处在于两点,先来看这一段话:“元曲之佳处何在?一言以蔽之,曰:自然而已矣。古今之大文学,无不以自然胜,而莫著于元曲。……彼但摹写其胸中之感想,与时代之情状,而真挚之理,与秀杰之气,时流露于其间。故谓元曲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无不可也。”王先生认为元曲之佳处在于自然,并将元曲尊为中国最自然之文学。这种观点已经带有较浓的主观色彩。接下来作者又说:“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王国维先生在这里直接把元代戏曲和明清戏曲区别开来,认为悲剧是元代戏曲的特色。可见元曲中含有悲剧,被作者认为是其第二个佳处。王先生更推举出关汉卿的《窦娥冤》和纪君祥的《赵氏孤儿》为中国悲剧之最,认为这两部剧“即列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在这里,王先生运用西方的美学观点,将中国戏曲放在世界大范围中进行比较,将西方戏曲和中国戏曲相互对比,亦带有主观色彩。

在对元曲做出总体评价之后,王国维又分别对元曲的文章以及元剧作者谈了个人观点。他认为元剧文章之妙在于有“意境”,元剧文章“写情沁人心脾,写景在人耳目,述事如其口出。”在这里,我们已经能够看出作者对元剧的激赏之情溢于言表。紧接着作者更是以激情飞扬的文字评论元代曲家,我们来看这一段话:“关汉卿一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为元人第一。白仁甫、马东篱,高华雄浑,情深文明。郑德辉清丽芊绵,自成馨逸。均不失为第一流。其余曲家,均在四家范围内。唯宫大用瘦硬通神,独树一帜。以唐诗喻之:则汉卿似白乐天,仁甫似刘梦得,东篱似李义山,德辉似温飞卿,而大用则似韩昌黎。以宋词喻之:则汉卿似柳耆卿,仁甫似坡,东篱似欧阳永叔,德辉似秦少游,大用似张子野。”在这一段对元代曲家的评论中,王先生从冷静客观的学人转变为激情喷发的诗人,作者将元曲作家和唐宋诗人作对比,更加直观生动,短短几行文字就将元代曲家各自的特色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概括清楚,即突出了本书“史”的特色,又很好的阐明了个人的观点,是史论的完美结合。让人读之精神振奋,时时为作者的情绪所感染。虽然这些评论仅仅是王国维先生的个人观点,但持之有据,言之成理,其独特新奇的评论方式让人不得不信服。仔细阅读此书整个第十二章,可以看到王先生情绪波动起伏的痕迹。前半部分评论元曲之佳处,作者好像悠然品茗,乐在其中,情深而内敛。至于评论元曲文章之妙,则先生赞赏之情已溢于言表;直至谈到元代曲家,作者的感情已像飞瀑奔流,激情迸发,写得畅快淋漓。王国维先生在此强烈表现出了文人的情感。

上文从《宋元戏曲史》中看到了王国维先生治学中主观和客观和谐的一面。全书以历史考据为根本的章节约占90%以上,由此可以看出,王国维先生的治学态度是建立在客观基础上,感性以理性为依托。总体看来,作者在主客观一致的问题上处理得较好。但有时,两者又不免矛盾,王先生的一些个人观点就我看来还值得商榷,如谈到元代戏曲与明清戏曲之优劣时,王国维先生明显有抑明清而扬元代的态度,先来看他的一段话:“北剧南戏,皆至元而大成,其发达,亦至元代而止。嗣是以后,则明初杂剧,(中略)尚似元代中叶之作。至仁宣间,而周宪王有镦,最以杂剧知名,(中略)其词虽谐稳,然元人生气至是顿尽;(中略)此后唯王九思、康对山海,皆以北曲擅场(中略)虽有佳处,然不逮元人远甚。(中略)此戏明中叶以前,作者寥寥,至隆万后始盛,而尤以吴江沈伯英、汤义仍显祖为巨擘。沈氏之词,以合律称,而其文则庸俗不足道。汤氏才思,诚一时之隽,然较之元人,显有人工与自然之别。故余谓北剧南戏限于元代,非过为苛论也。”从上文所引的文字看来,王先生认为元代戏剧贵在自然本色,明清戏曲则过于匠气,不如元代戏曲之真实自然,因而鄙视明清戏曲,而独好元曲。王先生的话有合理的成分,但对明清戏曲的鄙弃不免偏激,对明清戏曲的评价有失公道,带有作者本人的主观偏好。在王先生看来,作品是否自然有意境是评判其优劣的最重要标准,这种评价方式依个人喜好来定,以至于连情辞俱美的汤显祖也被贬低了。在元代戏曲与明清戏曲孰优孰劣的问题上,不同的人存在着“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欣赏角度,王国维先生的观点虽有道理,但也有其不足之处。另外,王国维先生由于受到叔本华悲观思想的影响,似乎有一种以悲为好的观念,将悲剧看成是戏曲创作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将戏剧中是否含有悲剧作为判断一部戏剧优劣的主要标准,认为悲剧是元代戏剧能够代代流传,成为经典的根本原因。并以此作为评判依据,认为明清之戏剧不如元。这个观点深深带上了作者的主观烙印,含有悲剧因素只能说是元代戏剧的一个显著特点,也是其区别于明清戏剧的主要标志,但不能作为一部戏剧优劣的评价标准。这与王国维先生本人的审美观念以及哲学理念有关,作者将这种独特的评价方式运用到学术著作中,并非人人都能接受,但他的评论仍然极富个性,读之使人获益颇深。

上文从理性和感性,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分析了《宋元戏曲史》的研究方法,王国维先生在考据方面力求客观准确,对文献上存疑的问题决不会妄下定论,从而能够看出王先生作学问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更是一种令人敬佩的学者风范。在文献考据方面作者力求客观,表现出理性的一面,在文学评论上,王先生则给出自己的见解,个人的喜好和偏爱表露无疑,在比较元明清戏剧的优劣上明显的带上了个人的主观烙印,把握不够全面。综上所述,王国维的这部《宋元戏曲史》是理性和感性的统一,感性评价建立在理性依据的基础上,体现了学者做学问的可贵品质,而其过于偏激的评价方式,以及依据个人偏好来判定作品的优劣,又是其主观不遵循客观的表现,这部具有开创性意义的《宋元戏曲史》是王国维先生智慧的结晶,总体上说,王国维先生的《宋元戏曲史》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戏曲研究资料,其以历史考据为基础,文史交错且融合文化观念,以纵向分析主,横向评价交叉其中;以理性分析为主导,感性评价为辅的研究方法仍然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参考文献:

[1]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2]叶长海.宋元戏曲史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3]陈寅恪.王静安先生遗书序.长沙商务印书馆,1940.

[4]解玉峰.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之今读.文学遗产,2005年02期.

[5]文必芳.西方实证方法对王国维学术研究的影响.燕山大学学报,2003年02期.

第9篇

1 支气管哮喘的病因病机

哮喘一症,前人认为病位在肺。《内经·至真要大论》曰:“诸气喷郁皆属于肺”;《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更明确地指出:“肺主气,邪乘于肺则肺胀,胀则肺管不利,不利则气道涩,故气上喘逆,鸣息不通”。由此可见,其发病机理显然已认识到系由于气流阻塞之故,而且还认识到气流阻塞的原因是因为外邪诱发所致。远在千年前就有这种认识,可以说是非常可贵的。《证治汇补·哮病》说:“哮即痰喘之久而常发者,因而内有雍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相合,闭拒气道,搏击有声,发为哮病。”宿痰内伏于肺,复加外感、饮食、体虚、病后等因素,以致痰阻气道、肺气上逆所致。

病理因素以痰为主,痰的产生责之于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输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凝聚而成,伏藏于肺,成为发病的“夙根”。以后如遇气候突变、饮食不当、情志失调、劳累等多种诱因均可引起发作。发作期以标实为主,临床分为寒哮、热哮两大类;缓解期以本虚为主,分为肺虚、脾虚、肾虚。近年来,许多学者认识到风、痰、瘀等为哮喘的重要病理因素,同时某些脏腑功能失调与哮喘的发生也有一定的关系。罗社交等认为“风盛痰阻,挛急痰鸣”是哮喘发作时的主要病机,并据此创新提出疏风解痉法。王根军认为风邪触动痰浊,引发气道挛急,是哮喘的诱发病机。张伟等认为无论是哮喘急性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都可以灵活应用活血化瘀法,而且更应该将活血化瘀法贯穿哮喘病防治全过程,将治瘀与治气、治痰结合起来,以期祛除哮喘之“夙根”,达到治愈的目的。刘自力等认为脾虚是贯穿哮喘病发作期与缓解期总病程的核心病机。倪伟等通过对缓解期哮喘患者肾阳虚与气道炎症关系的研究表明,肾阳亏虚是缓解期哮喘的主要病机。崔红生等认为哮喘发病病位在肺,但与脾、胃、肾、肝、大肠等脏腑关系密切;临床可根据哮喘的病因病机和证候特点,结合相关脏腑的病理生理特征,进行脏腑辨治。

2 治疗

2002年世界有关专家重新修订了《全球哮喘防治创议》(GINA),提出了全球哮喘的最新指导意见。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参照GINA 有关文件,走具有中国特色的支气管哮喘防治研究之路 ,重新修订了我国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1]。中医对哮喘病的治疗以发作时治标,缓解时治本为首要原则。发作时攻邪为主,需分寒热,寒痰宜温化宣肺,热痰当清化肃肺,表证明显者兼以解表;缓解时治本当分阴阳,阳气虚者当温补,阴虚者则予滋养,分别采用补肺、健脾、益肾等法,以减轻、减少或控制发作。至于病深日久,病久入络,发病时正虚邪实者,又当兼顾,不可拘泥于攻邪;寒热虚实错杂者,当兼以治之。临床治疗时,当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合参,优势互补。

2.1 增强疗效,减轻不良反应 糖皮质激素虽是最有效的抗炎药和控制哮喘急性发作的有效药物,但其不良作用大。武维屏[2]临床观察认为中药可减低激素的不良作应:其机制源于中医肾于垂体- 肾上腺皮质的关系。①中医认为:激素乃纯阳之品,大量或久用易灼伤肾水,酿成阴虚火旺之势,治以滋阴降火“壮水之主以制阳光”,从而对抗柯欣氏征样不良反应;②温阳补肾以利激素停减;③先补阴后补阳以利激素停减顺利,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④阴阳双补、气血并调可减少激素依赖。还有研究表明哮喘患者外周淋巴β受体细胞密度和亲和力均降低,且与哮喘的严重程度(用肺功能实验做指标) 呈负相关[3]。邹金盘等[4]用温阳通络合剂治疗能提高寒性哮喘患者β受体水平。此外有报道电针刺激[5]、活血化瘀[6]、中药外敷亦可提高β受体水平,增强β受体作用。沈利华[7]选择三伏天刺激穴位易激发经气,加上卡介苗多糖核酸穴位注药,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T 细胞亚群、血清IgA、IgG、IgM 和补体C3,结果表明:伏天用卡介苗多糖核酸注射液穴位注射能使患者过低的CD8+升高(P

2.2 改善微循环 哮喘病变过程中,宿痰伏肺,致肺失宣降,痰阻气机,血行迟缓,瘀滞肺络,瘀血又可影响肺气的宣降。叶丽红等[6]对25例哮喘患者研究发现血液流变学指标异常,经用丹参片治疗后血循环障碍得到改善。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具有明显的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血黏度的功效,可缓解因血液黏度改变引起的呼吸困难;活血药可以扩张肺血管,降低肺动脉高压,增强抗缺氧能力,增加组织的血氧供应。

2.3 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 久病正虚,或素体虚弱的患者,缓解期多从补益肺脾肾三脏论治。药理研究证实,人参、黄芪、白术等药物可增强机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功能。复方小青龙汤、厚朴麻黄汤等经证实也有激活免疫的作用[8]。

2.4 减轻患者焦虑情绪 哮喘被认为是一种常见的心身疾病。哮喘患者症状反复,发作时呼吸困难,气促喘憋,甚至有濒死感,患者焦虑、烦躁。中医认为这是肝气不舒、气机郁滞的表现,治当舒肝解郁。逍遥散用于治疗哮喘患者的心理障碍有效[9]。

2.5 调节机体内分泌系统的功能 研究证明肾虚时内分泌系统功能明显减退,下丘脑-垂体-肾上腺靶腺轴功能紊乱,而且在不同靶腺和不同环节均有不同程度的紊乱。通过补肾治疗,可以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功能,增强对ACTH 的反应性,调节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等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提高受外源性激素抑制的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的兴奋性,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2.6 抗炎、抗过敏、解痉、止咳、祛痰 药理研究表明:射干麻黄汤加瓜蒌、厚朴对实验动物可明显促进IL-2的产生,减少肥大细胞脱颗粒,并且可以从变态反应发生的根本环节(IgE的产生)抑制其发生,由此证明射干麻黄汤裁方具有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作用,可有效预防I 型变态反应的发生[10]。黄芩具有抗变态反应作用,与麻黄合用,可抑制抗原抗体结合后的过敏递质释放,具有松弛平滑肌作用[11]。麻黄具有发汗、平喘、抗炎、抗过敏、镇咳、祛痰、解热、抗菌、抗病毒等作用[12];地龙能祛痰止咳,解痉镇静,有抗过敏及消除支气管痉挛、水肿,减少气道阻塞的作用[13];桃仁具有抗炎、抗过敏和解痉作用;甘草具有类肾上腺素皮质激素样作用和抗炎抗过敏、中枢性止咳作用;蝉蜕有明显的抗过敏作用,可缓解呼吸道的痉挛状态。

2.7 调整胃肠道功能,改善营养状态 哮喘胃肠功能薄弱者,可用健脾益气类中药来改善全身状况。现代研究表明,健脾中药能促进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自由基产生,阻断自由基对核基、蛋白质的影响,促进细胞对糖的利用和蛋白质的合成,改善哮喘患者的营养状况,从而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减少疾病的发生。

3 讨论

中医药治疗哮喘有着几千年的经验,多年来的临床实践表明,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安全可靠,疗效较好,毒副作用小等优势。近年来,随着中医药对哮喘机理研究的进展,中医药治疗哮喘与现代医学的发展也逐渐同步化。尽管如此,目前在防治哮喘上仍存在一些问题:(1)辨证分型缺乏量化指标及统一标准;(2)对分子水平、基因水平中医药研究较少;(3)临床观察和实验,时间多为短期疗效,不利于哮喘缓解期的防治;(4)中医药治疗哮喘的作用靶点和途径尚不明确。上述问题使中医药在哮喘防治尚难与国际接轨。为此,今后仍需深入加强实验动物病证模型的研究,多从诱因发病考虑中医的发病机制,努力研制出尽可能多地符合中医的实验动物模型,从而能更加准确的反映中医药在治疗哮喘上的作用机制和特色,进而,提高中医药防治哮喘水平。

参 考 文 献

[1]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 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3,26 (3) :132.

[2] 武维屏.激素依赖性哮喘的中医治疗浅述[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1997,20 (1):58.

[3] 穆建英. 豚鼠肺组织中β肾腺素能受体的分布及其在实验性过敏性哮喘时的变化[J].中国科学B辑,1988,39 (12):1287 -1292.

[4] 邹金盘,顾凤勤.温阳通络合剂治疗寒性哮喘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6,16 (9) :529-532.

[5] 金元玖,李正信.电针对哮喘豚鼠肺中β受体和cAMP 含量的动态变化的影响[J].延边医学院学报,1992,15 (2) :91- 93.

[6] 叶丽红,许德金.活血化瘀药防治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J].微循环技术杂志,1996,4 (3) :163.

[7] 沈利华.伏天穴位注射卡介苗多糖核酸注射液对支气管哮喘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0,41 (6) :343.

[8] 牧野健司,余勤.支气管哮喘的中医治疗[J]. 日本医学介绍,1997,18 (5):233.

[9] 张晓林.逍遥散加减治疗哮喘10 例[J]. 陕西中医,1996,17(4) :375.

[10] 谭素娟,艾华,王文言.射干麻黄汤裁方抗过敏性哮喘的实验研究[J].中医杂志,2000,41 (5) :265.

[11] 李玉盛,王利,房丽.自拟哮喘煎合剂治疗支气管哮喘60 例分析[J]. 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5,19 (2) :132-133.

第10篇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中医病因 中医病机 文献综述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临床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病变特点为气流受限不完全可逆,往往呈进行性发展,并伴有明显的肺外(全身)不良效应。与肺部对香烟、烟雾、有害颗粒或者气体的异常炎症有关[1],包括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随着病情的发展,可出现肺源性心脏病、心功能不全、呼吸衰竭等严重的并发症,是临床死亡的主要原因。COPD由于其患病人数多,死亡率高,社会经济负担沉重,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在我国,COPD同样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体健康的重要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最近完成的一项流行病学调查显示,COPD约占我国40岁以上人口的8.2%,患病率之高十分惊人[2]。中医学认为COPD多属“咳嗽”、“喘证”、“肺胀”范畴,其病程较长,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3]。临床辨证常以病因病机为参考。本文结合目前研究的现状,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中医发病机制进行探讨。

1 COPD的病因

中医学中,COPD的发生发展是因先天不足(易患基因),七情所伤,及六之邪(即自然界的风、寒、暑、湿、燥、火)侵袭,导致肺、脾、肾功能失调,从而引起主症咳、痰、喘[4]。COPD以外感六为主要诱发因素,肺、脾、肾虚、痰浊、血瘀为本病的内在病理病机变化,病机的特点是本虚标实,虚实并见,本虚以肺脾肾虚为主,标实以外邪、痰浊、血瘀等为主,痰、虚、瘀三者是本病缠绵迁延反复发作的根本原因[5]。《素问•评热病论》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温疫论》曰:“本气充实,邪不能入,本气亏虚,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COPD反复发作,并进行性的加重,呈现不可逆之趋势,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机体虚弱,抵抗力低下,尤其是肺脾肾三脏之虚,成为COPD反复发作的核心[6]。COPD的病因病机转化较为复杂,主要包括外感和内伤两方面。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因主要是感受外邪、痰浊内蕴、情志失调、劳欲久病等,致使肺气上逆,失于宣降或久病气虚,肺虚及脾肾亏虚,脾失健运,肾失摄纳,而成本病。

1.1 反复感邪:《丹溪心法•喘》曰:“六七情所感伤,饱食动作,脏气不和,呼吸之息,不得宣畅而为喘急。亦有脾肾俱虚体弱之人,皆能发喘。”认识到了六七情、饱食所伤、体质虚弱等皆为喘症的病因[7]。六厉气夹杂外袭于肺,经口鼻、皮毛蕴于肺,肺气郁闭,不得宣发,上逆而发为咳。风邪外袭,触动伏痰宿根,风痰交阻,肺失宣肃,故咳痰喘发作,临床多表现为或夹寒,或夹热,或夹燥等证候,从流行病学角度来看,呼吸道感染是诱发慢阻肺急性发病或加剧的重要因素[8]。风热之邪犯肺又可蒸液为痰,阻滞气机。吸烟是COPD最主要的发病因素,此外还有风尘烟雾等,灼伤肺津,损伤肺体,阻碍气机,使肺失宣降,气逆咳喘;烟火易煎津为痰,痰阻气道,加重病情。反复感受外邪,致使肺虚,肺虚又易受外邪,导致本病久治不愈,而成慢性疾病[9]。

1.2 饮食不洁:饮食肥腻或嗜好生冷之食,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上干于肺,堕阻肺气,气机上逆。湿痰郁久化火,可致痰火内郁。

1.3 劳欲过度:劳欲过度或久病体虚年老体弱,肺脾肾等耗损,肺虚津液失布,脾虚运化失常,停而为饮,聚而为痰。肺虚及阳,阳气不足,寒痰内停,阻滞气机。

1.4 情志刺激:悲忧伤肺,忧思伤脾,肺气闭阻,脾气内结。《素问•举痛论》说“悲则气消”。精神抑郁还可使肝失条达,肝气逆肺,肺失肃降,咳而喘逆[9]。反复感受外邪,致久咳不愈,耗伤肺气,脾虚生痰,肾不纳气,肺脾肾三脏的亏虚是其关键。所谓其标在肺,其制在脾,其本在肾。《诸病源候论•咳逆短气侯》曰:“肺虚为微寒所伤则咳嗽,嗽则气还于肺间则肺胀,肺胀则气逆,而肺本虚,气为不足,复为邪所乘,壅痞不能宣畅,故咳逆短气也。”

2 肺虚是COPD的前提和基础

《灵枢•九针》云:“肺者, 五脏六腑之盖也。”故有“华盖”之称。肺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气,司呼吸,主通调水道,朝百脉,主治节。肺在五脏之中与气的关系最为密切,《素问•五藏生成论篇》云:“诸气者,皆属于肺。”《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也云:“肺者,气之本。”所以说肺和人体的呼吸功能最为密切,肺是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司呼吸功能的正常与否,直接影响着气的生成,同时还对全身的气机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10]。COPD的病位主要责之于肺,肺居胸中,宣行卫阳之气,以清肃下降为顺,壅塞为逆,肺气宣畅,则全身气机调畅,呼吸均匀,气血生化充足,运行协调。但肺为娇脏,不耐寒热,易受邪袭,肺主一身之气,肺病日久气虚,一则宗气化生不足;二则肺失宣肃,精气失布,最终致全身脏腑之气亏虚[11]。各种原因使肺气宣降失常,即可出现咳嗽、咳痰、气急、胸闷、喘息等症状。肺虚卫外不固,肺脏反复感邪,气机闭阻,宣降失宣,痰浊内生,久而不愈,损伤肺脏,波及脾肾,使其生理功能减退,并产生病理性产物痰、瘀等,如此反复,使COPD病程缠绵,终成久病[12]

3 脾肾虚损是COPD的发展和转折

肺虚日久,子盗母气,致脾失健运,水谷不化,精微反酿痰湿,深伏于肺,日久则成脾虚。肺气不足,壅遏不宣,不能将脾所输之津液接受并宣发敷布全身,必滞留于脾,脾阳受困,脾气亦虚[13]。同时,脾虚又是COPD的易发体质,脾气是卫气来源的一部分,脾虚气弱,则卫气不足,肺卫不密,易感外邪。脾虚是COPD迁延不愈和加重的重要原因,脾土的虚弱,不能生肺金,使肺虚而久咳不愈,甚至咳而兼喘[14]。

随着COPD病势深入,由肺及肾,而致肾气亏虚,肾失摄纳,肾精不足,精不化气,或摄纳无权,影响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肺与肾在水液代谢和呼吸运动上关系密切。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肾的纳气功能使肺的呼吸保持一定的深度[13]。何梦瑶在《医碥•气》中论及“气根于肾,亦归于肾,故曰肾纳气,其息深深”。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咳嗽哮喘源流》中曰:“盖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火不炽,咳不甚,其大较也。”肺虚及肾,肾不纳气,气喘日益加重,肾虚不能蒸化,津液不归正化,痰浊潴留愈盛,则喘咳持续难已[15]。肺肾有金水相生的“母子”关系,陈士铎在《辨证奇闻》中说:“久咳之人未有不伤肾者,以肺金不能生肾水而肾气自伤也。”故“母子相传”,肺病及肾,久则肾气衰惫,无力摄纳,气不归元,则喘出于肾也。若进一步导致肾阳虚微,无力化气,肾无生气之根,则肺亦难为气之主,可见喘促气短,动则益甚;肾阳虚气不化水,水邪泛溢则肿,水凌心肺则心悸,喘咳不能平卧[16]。

中医慢性咳喘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揭示,在咳喘发展至呼吸衰竭的进程中,存在着肺气未虚(实证)―肺气虚―肺脾气虚―肺脾肾俱虚的症候演变[17]。从中医的病因病机角度分析,肺虚到脾虚、肾虚的发展过程是病情逐渐加重的过程。肺脾肾三脏俱虚是COPD发生、反复发作的病理基础,而肺脾肾虚弱又是形成痰瘀相结的原因。

4 痰瘀胶滞内阻是贯穿COPD病程的始终

痰和瘀是COPD的病理产物和致病因素,二者常相互影响,互生互助。慢阻肺瘀血是由多种内外致病因素影响血液的正常循经运行,壅塞阻滞于脉道之中,或离经溢出于脉道之外。停积留着而成,使血液的形质和作用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它既是某些病因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导致慢阻肺病情加重和产生并发症的病理因素成因虽多。但不外邪实与正虚这两方面病理因素所导致瘀血虽属有形实邪,但其本质又有正虚的一面,且与患者不同阶段的证候特点有着内在的联系[18]。它们的产生一方面是由于肺气不足,气化无力而气滞,气滞而血瘀,瘀久化热化火,日久炼液成痰而致瘀毒胶滞,另一方面,脾虚则生痰,痰瘀互结,日久亦化热化火,致瘀毒胶滞不解[19]。可见,痰的产生离不开肺脾肾等脏器的影响,肺虚不能化津,脾虚不能传输,肾虚不能蒸化,津液不归正化,痰浊愈益潴留;肺为贮痰之器,痰浊蕴肺,病久势深,肺失治节,心脉失畅,不能鼓动血脉,则血瘀为凝;同时,气虚鼓动无力,也易致瘀,由此痰瘀互结互病,胶结难解[13]。

《丹溪心法•咳嗽》曰:“肺胀而嗽,或左或右不得眠,此痰夹瘀血碍气而病。”揭示了本病的病理因素主要是痰瘀阻碍肺气所致。痰热日久损伤气阴,气虚则气化津液无力,津液不得正化反酿成痰浊,而使阴津生化不足,相互影响,痰浊壅塞肺系气机,损及肺朝百脉,可致血瘀,气虚帅血无力可致瘀,瘀血内阻而使津液运行不畅,促使痰内生。终成痰瘀互阻,使肺之宣降失司,每感受外邪而诱发加重,喘嗽并作[20]。外邪入侵,又每借有形质者为依附,蕴贮于肺之痰浊是外邪最好的附着物,外邪与痰浊相合,胶着难去,危害身体。临证所见多种临床表现皆由痰而引起,如咳嗽、咯痰粘稠量多色白或呈泡沫状、胸闷、喘促等为痰浊阻肺所致[21]。清•唐容川说过:“有痰血作唆,其证咳逆倚息不能卧,……内有痰血,则阻碍气道,不得开降是从壅而为痰,气壅则水壅,气即是水故也,水壅即为痰饮,痰饮为瘀血所阻,则冲犯肺经……须知痰水之壅,由瘀血使然。”

5 多脏腑功能失调是COPD病情发展的必然结果

肺病日久,肺脾肾俱虚,气病及血,其痰浊、瘀血等病理因素由病络而传变,进一步累及其他脏器,其中尤其以心、脑功能失调最为显著。如《脉因证治》曰:“肺伤日久,必及于心……肺病血瘀,必损心气。”COPD病初在肺,延及脾肾,病末累及心、脑等多脏,是一个由气及血,由血及气,再由气及血的循环往复的过程,每个循环在病势和病位上都存在着变化[13]。在现代医学研究中,COPD肺血管损伤后,导致肺循环障碍,引起肺动脉高压,进而发展成肺源性心脏病,缺氧、二氧化碳的潴留等会导致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微循环的障碍会带来多脏其功能的损害。

6 肺络郁滞是COPD脏腑损伤的载体和脏腑传变通道

肺通过脉络灌注气血津液,作为肺脏所需营养物质的载体,同时也是沟通联系其他脏器的通道。邪气犯肺,经由脉络传变,影响各脏腑经络中血气运行和输布,可致气滞、痰结、津凝、血瘀等一系列病理变化[10]。

总之,中医认为COPD发病主要在肺,肺脏感邪,迁延失治,痰瘀稽留,损伤正气,肺、脾、肾虚损,正虚卫外不固,外邪易反复侵袭,诱使本病发作,其病理变化为本虚标实[22]。探讨COPD的中医基本病机可为临床辨证提供依据,防发病,治已病。

COPD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久而久之,将导致患者营养不良。这会使呼吸肌,尤其是膈肌的能量供应不足而发生萎缩,从而降低肺通气功能,导致呼吸功能衰竭。影响机体的免疫防卫系统,使肺和呼吸道防御功能受损,引起肺部的反复感染,导致病情恶化,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因此,目前医学界对COPD的治疗不仅强调发作期的救治,更重视稳定期的康复治疗,重视患者生存质量的改善。中医药对COPD稳定期的治疗优势日益明显。本文重点探讨了COPD的发病机制问题,关于该病的中医药康复治疗,将在本研究的的基础上,更加准确地辨证论治,佐以各式各样祖国传统药食疗法,经过试验论证,复核各项机能指标,进一步深化研究。

7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学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7,46(3):254-261.

[2]施焕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

[3]陈永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病机探讨[J].中国中医急症,2008,17(1):58.

[4]许建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诊治探讨[J].江苏中医药,2006,27(7):4-5.

[5]焦阳,傅开龙,周平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临床研究述评[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2(11):951.

[6]何海滨,张艳丽,陈孝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从气论治[J].时珍国医国药,2008,19(2):475-476.

[7]曾宝珠,白广欧.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J].河南预防医学杂志,2003,14(2):120.

[8]孙建.浅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从风痰瘀虚论治[J].浙江中医杂志,2009,44(4):244.

[9]王学东.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治疗[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65-68.

[10]朱志慧,韩明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络病病机演变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11(6):456-459.

[11]唐贻环.董国立教授治疗慢阻肺的经验[J].四川中医,1992,(10):19.

[12]余学庆,李建生,李力.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医症候分布规律研究[J].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3,18(107):45-46.

[13]朱慧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脏腑病机探讨[J].中医药学刊,2005,23(6):1042-1044.

[14]要全宝.慢阻肺从脾论治初探[J].中医研究,1999,12(6):4.

[15]高海燕,钟红卫,彭素岚.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医治法及药理研究评述[J].甘肃中医,2009,22(1):15.

[16]黄纯美,刘小虹.刘小虹辨治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经验[J].浙江中医杂志,2007,8,42(8):439.

[17]王光玉,周平安.肾不纳气证新绎[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5):27.

[18]林穗爱.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从瘀论治的探讨[J].江苏中医药,2010,42(2):11-12.

[19]傅曙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病因病机及治法探讨[J].湖南中医杂志,2003,19(4):4.

[20]李建生.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研究的实践与若干思考[J].河南中医,2005,25(5):13.

[21]孙志佳.中医防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理论探讨[J].浙江中医杂志,2004,39(12):508.

第11篇

中风为临床上的多发病和常见病,且近年中风发病率呈上升趋势,逐渐成为我国的第一大死因,且是严重致残的首要原因。体质与疾病和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体质类型对疾病有着不同的易感性。痰湿体质与中风病的发生密切相关,通过对痰湿体质特点的研究探讨,以期尽早对其进行干预,从而达到治未病的目的,减少中风病的发生,提高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

1 中医对痰湿体质的认识

1.1 历代医家对痰湿体质与中风关系的认识

《素问・ 通评虚实论》中就指出:“ 消瘅仆击, 偏枯痿厥, 气逆发满, 甘肥贵人,则膏之疾也。”强调“ 甘肥贵人” 是极其易发的人群。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中有:“凡人体肥有风,肉厚则不得外泄,喜为热目中黄”的记载。金元时代的许多医家,对中风的病因病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发展,并且也注意到肥胖体质对中风病的影响, 刘完素曰:“ 所谓肥人多中风者, 盖人之肥瘦, 由血气虚实使之然也。....故血实气虚则肥…或言肥人多中风,由气虚,非也。所谓腠理致密而多郁滞,气血难以通利,若阳热又甚而郁结,故卒中也。”进一步指出了肥胖者有气血瘀滞的潜在病理基础,在内外因的诱发下易发中风。李东垣在《医学发明.中风有三》中曰:“中风者, 非外来风邪, 乃本气自病也。凡人年逾四旬, 气衰者多有此疾, 壮岁之际无有也, 若肥盛则间有之, 亦形盛气衰也。”认为肥胖人形盛气衰者是中风病的易患之人, 这在当时来说无疑是一次突破。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风》中开篇即讲“肥白人多湿,’并且说:“中风大率主血虚有痰,治痰为先,次养血行血。可以说, 朱丹溪是最早论述肥胖人痰湿体质与中风具有相关性的人。清代沈金鳌所著的《杂病源流犀烛.中风源流》, 从体质的角度对肥胖人与中风作了阐述: “肥人多中风, 河间日: 人肥则腠理致密而多郁滞, 气血难以通利, 故多卒中也。” 综观历代医家的论述,所记载或转载的有关中风文献中绝大部分谈及中风与肥胖体质的关系,可见“肥人多痰湿、善病中风”的观点, 是历代医家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20世纪7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认识到体质在发病中的关键作用而提出有名的体质学说,尽管表述不同,但对体质的特殊地位及对体质与疾病的易感性,传变,转归的相互联系形成了相对统一的观点,在体质分型上大致分为九种,痰湿质就是其中的一种分型。

1.2 痰湿体质分析与调理

1.2.1 痰湿体质的主要表现:

形态结构:体态肥胖不灵活,手掌脚掌肥厚,腹部肥满松软。

常见表现:面色黄胖而黯,眼胞微浮,面部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肢体不爽,身重,口黏腻或甜,口干不欲饮,恣肥甘,纳呆食少,带下淋漓而难愈,大便不实或正常,小便不多或微混。

体质分析:主要成因为先天遗传与后天修为,还有环境,医源性或某些疾病的影响。痰湿体质诸症状皆由痰浊内盛引起。脾肾运化失健,水液代谢失常而使痰湿内蕴,气机阻滞。而这正是产生中风的基础。故治痰当以健脾补肾为本。

2 痰湿质中风患者的调理

体质可贯穿于疾病的整个过程当中,成为制约和影响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要素。故无论是未病或是已病状态下,为了预防中风或是提高中风后患者的生存质量,痰湿体质的调理都是非常必要的。

2.1 经方调理:

二陈汤 功效: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燥湿化痰兼以行气健脾,标本兼顾;辛散温燥之中又寓酸敛收摄,散不伤正,敛不留邪。适用于痰湿体质各种疾病治疗与调理。

半夏白术天麻汤 功效:温凉并济,补泄兼施,补脾燥湿,化痰熄风。痰湿体质之痰向上走(眩晕,恶心,呕吐等)适用之。

痰湿体质常兼夹气虚,故脾虚湿盛者也可用参苓白术散,其有益气健脾祛湿之功。痰湿质肥胖者还可加入升清醒脾之荷叶,苍术等;痰浊阻肺者,可用三子养亲汤,方中莱菔子,白芥子,苏子不但化痰肃肺,且亦能降脂减肥,也可加入冬瓜仁化痰,改善痰湿体质;对水浊内留者可用泽泻,茯苓祛湿利浊。

在用药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点:a要仔细观察痰瘀互夹之证,痰湿粘滞,阻滞气机,常致血瘀,形成痰瘀互结,故在调治时应当兼以活血,酌加活血化瘀之药。b湿为阴邪,其性粘滞,宜温化通阳,根据需要可酌加桂枝,厚朴,干姜以及补阳之品,但须防止温热太过,水液煎灼,化热生变。c痰湿体质饮食宜清淡为主,少用滋腻肥甘之物,用药亦是如此,甘酸柔润之药,亦能滞湿生痰,应当慎用。

2.2 经络调理

经脉以胃经,膀胱经,任脉,肺经,肝经为主。胃经可治疗脾胃系疾患,调理脾胃,燥湿化痰。膀胱经及任脉为背俞穴和募穴所在之处,可治疗相应脏腑疾患。肝经的疏泄功能可以调畅气机,协助脾胃之气的升降。肺经之穴可通调水道,助津液之运化而不致内停成痰饮。穴位可取中脘,神阙,关元,肺俞,肝俞,脾俞,足三里,丰隆,期门,太冲等,根据不同病情可随症加减。

中风后患者除了本病基本针灸处方(内关、人中、委中、足三里、三阴交等),可适当酌加以上穴位调理。

3 痰湿质养生及对中风病的预防

体质禀承于先天,得养于后天,后天修为很重要。

3.1 精神调摄 预防中风病的发生,精神调摄最为重要。适当增加社会活动,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合理安排休闲活动,以舒畅情志,调畅气机。

3.2 饮食调养 饮食要有节制,少量多餐,痰湿质忌暴饮暴食及进食过快,饮食宜清淡,少盐少脂,多食蔬菜。应适当摄取健脾祛湿之物,可选赤小豆、扁豆、薏米、淮山、萝卜、冬瓜、竹笋等。

第12篇

关键词 魏晋南北朝 私家藏书 文化贡献 文化典籍

分类号 G259.29

DOI 10.16810/ki.1672-514x.2016.01.017

The Fashion and Cultural Contribution of Private Book Collection during the Period of Wei-Jin and Southern-Northern Dynasties

Zheng Yujuan

Abstract During the period of Wei-Jin and Southern-Northern Dynasties, private book collection formed a cultural fashion under the multiple factors and had some new features in the groups, regions, purpose and other aspects. Private book collectors paid attention to the collection and use of books, and made collation, catalogue, works finished by their own private collection of books, and have made great contributions to the prosperity of academic culture and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classics.

Keywords Wei-Jin and Southern-Northern Dynasties. Private book collection. Cultural contribution. Cultural classics.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政治黑暗、写本书普及、私人著述兴盛、官府藏书利用困难等多重因素的催生之下,私家藏书快速发展起来,不仅藏书家人数众多,而且藏书数量丰富,形成了一种蔚为壮观的文化风尚,引领了这一时期图书文化事业的发展与繁荣。

1 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藏书风尚

1.1 从藏书群体来看,上至宗室诸王,下至穷苦书生

两汉时期,私人藏书家多为王公贵族、文人士大夫,如淮南王刘安、名儒刘向及其子刘歆、大学问家蔡邕等。与两汉相比,这一时期的书籍逐渐走向了寻常百姓家,藏书家人数众多,上至宗室诸王,下至穷苦书生。梁代宗室诸王堪称这一时期“私家藏书之翘楚”[1]90。昭明太子萧统、吴平侯萧劢有书三万卷;而后称为梁元帝的萧绎“自聚书来四十年,得书八万卷。”[2]文人士大夫中藏书上万卷的已不鲜见。如曹魏时被称为“七子之冠冕”的王粲、经学家王弼,其藏书都达万卷之多;南朝史学家沈约“聪明过人,好坟籍,聚书至二万卷,京师莫比”[3]242、王僧儒“聚书至万余卷,率多异本。与沈约、任P家书埒”[4]1462、任P“家虽贫,聚书至万余卷,率多异本”[3]254;北朝辛术四处寻访书籍,藏书亦达万余卷等。据正史明确记录,此时有14人藏书达万卷以上[5]。穷苦书生如西晋张华“少孤贫,自牧羊”“却雅爱书籍,身死之日,家无余财,惟有文史溢于机箧”[6]1074;皇甫谧“居贫,躬自稼穑,带经而农,遂博综典籍百家之言……帝送一车书与之。”[6]1409-1415北魏的宋繇,幼时父母俱丧,衔胆自厉,博通经史,积书至数千卷;南齐沈士,家贫,织帘诵读,口手不息,怀书而耕,白首无倦,手抄书数千卷。据范凤书先生统计,魏晋南北朝的藏书家共有102人[7],藏书爱书成为当时社会一种普遍的文化风尚。

1.2 从藏书地域来看,中心区域由北方逐渐向南方迁移

曹魏至西晋时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都在洛阳一带,北方地区暂时的统一安定为私家藏书创造了良好发展条件。这一时期,收藏丰富的藏书家多云集在都城洛阳、长安及其周边地区。曹魏时,除藏书上万卷的王粲、王弼外,还有“谷不满斗斛”[8]347却藏书数百卷的王修、专门建造石窟藏书的曹参等藏书家。西晋时,著名的藏书家除张华、皇甫谧外,还有藏书甚多的杜预、裴宪、荀绰等人。

东晋南朝时,伴随着政权的南迁和南方经济的迅速发展,北方文化主流随之南迁,一些藏书家纷纷迁徙到南方,并将丰富的藏书转移到了南方,如刘正舆、傅颖根等人。此外,史载东晋葛洪藏书近万卷,郗俭之、张尚文、殷允、桓石秀等人都是多书之家。进入南朝,私家藏书发展得更快,出现了不少拥有万卷藏书的私人藏书家。《隋书》卷三十二《经籍志一》载:“梁武帝敦悦诗书,下化其上,四境之内,家有文史。”[9]907萧梁时,江南私家藏书达到极盛,藏书家已多达二十七人。据史书记载,除梁宗室诸王萧统、萧劢、萧绎藏书多达万卷以上,沈约、萧纶、张y藏书达二万卷,任P、王僧孺、张缅都收藏有万余卷书籍。南方的宋、齐、陈各朝也都有一些著名的藏书家,如宋朝的刘穆之、沈亮、谢弘微,齐朝的王俭、王昙首、褚湛之、褚渊、陆澄、陆少元、沈士、刘善明、崔慰祖,陈朝的孔奂、许亨、江总、徐伯阳等。总之,此时“南方是全国私家藏书最为集中的地区,无论从所藏书籍的数量和质量上都是最为突出的”[1]89。

十六国时期,北方战乱频仍,文化相对落后,私家藏书的人数和书籍数量都比南方要少的多。进入北朝以后,战乱有所减少,私家藏书开始出现。如北魏的李顺、平恒、宋繇等,北齐的李业兴、邢子才、辛术、魏收、颜之推,北周的贺拔胜、黎景熙等收藏有较为丰富的图书。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藏书与官府藏书大体相似,藏书中心逐渐由北方转移到了南方。

1.3 从藏书目的来看,虽目的各异,但多重怡情

从文献记载来看,这一时期的图书市场尚不活跃,藏书家收藏图书很少见有钱财功利性。私人藏书家们虽志趣各异,目的也多有不同,或为奋发苦读,以博取功名;或为治学著述,以留名后世;或为民间办学,以润泽世人……但他们不同藏书目的的背后,均有一种爱书藏书情怀,多注重在藏书过程中怡情养性、修养身心。如西晋褚陶雅爱书籍,常以坟典自娱;东晋陶渊明“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6]2461;北魏李谧“公府二辟,并不就。惟以琴书为业,有绝世之心。”[10]1225南朝齐梁时“(萧)琛常言‘少壮三好,音律、书、酒。长年以来,二事都废,惟书籍不废’”[3]397;“(萧劢)聚书至三万卷,披玩不倦,尤好东观汉记,略皆诵忆。刘显执卷策劢,酬应如流,乃至卷次行数亦不差失”[4]1263;王微“少好学,无不通览……图籍相慰,吾所以穷而不忧”[11]等等,由此可见,藏书家读书已经达到了一种忘我的至高境界,读书已经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这种对书自觉高雅的精神情趣,不仅大大丰富了古代私家藏书文化的精神和情感内涵,也受到后代私人藏书家们的推崇和效仿。

1.4 专藏某一类书籍的藏书家开始出现

这一时期的私家藏书还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专藏某一类书籍的藏书家开始出现。如北魏江式六世家传书法、文字之学,其家多藏“古篆八体之法”[10]1280。南齐贾渊家专藏谱系之书,“渊祖弼之广集百氏谱记,专心治业。晋太元中,朝廷给弼之令史书吏,撰定缮写,藏秘阁及左民曹。渊父及渊三世传学,凡十八州士族谱,合百帙七百余卷,该究精悉,当世莫比。”[12]907又南朝徐伯阳“家有史书,所读者近三千余卷。”[13]

2 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藏书的主要聚书手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藏书的来源,除继承前世旧藏(如东晋王昙首、南齐褚渊等)、接受赠与或赐书(如曹魏之王粲、梁代王筠、宋之沈亮、陈之江总、南齐柳世隆等)、战争获得(如东晋杜预、应詹等)和购买外,其主要的聚书手段为抄录。自从纸发明后,书籍的生产全靠抄录复制。这一时期,抄书之风盛行,私人藏书家上至宗室诸王、下至贫苦书生,都以抄录作为获得书籍的主要手段。如东晋时裴启作《语林》“始出,大为远近所传,时流年少,无不传写,各有一通”[14]318;庾阐作《扬都赋》,“人人竞写,都下纸为之贵”[14]305;左思的《三都赋》问世后,轰动了整个京都,“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6]2377。南北朝时期,抄写书籍更为风行。梁元帝萧绎聚书四十年得八万卷,在自己写的《金楼子・聚书篇》中详述他书籍的来源,不少都是在各地抄录而来。齐宗室竟陵王萧子良集人抄成《四部要略》千卷。齐宗室萧钧为了利用方便,用蝇头小楷抄写《五经》一部,保存在巾箱中,后来读书人争相仿效他,“巾箱五经自此始也”[6]1038。南齐沈士“遭火,烧书数千卷,士年过八十,耳目犹聪,手以反故抄写,火下细书,复成二三千卷,满数十箧”[12]944。袁峻“每从人假借,必皆抄写,自课日五十纸,纸数不登则不止。”[4]1777北周裴汉“借人异书,必躬自录本”[15]。李彪“好学不卷……于悦家手抄口诵,不暇寝食。”[10]1452王筠自序曰“少好抄书,老而弥笃……未尝倩人假手,并躬自抄录,大小百余卷。”[3]486穆士儒“求天下书,逢即写录,所得万余卷。”[16]郎基博览坟典,无所营求,“惟颇令写书”[17]。抄书不仅成为这一时期藏书家聚书的主要手段,更成为他们读书治学的一种好方法。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藏书的整理利用

因为这一时期的私人藏书目的大多很单纯,多为自己苦读治学而收藏,因此这一时期的私人藏书家不仅重收藏,而且重整理利用,“藏以致用”的藏书理念得到了充分体现。

3.1 为官府图书的收集、整理、抄录提供范本

对于动荡社会中聚散无常的官府藏书来说,收藏宏富的私家藏书成为官府藏书的一个很好补充,出现了经常被官府借抄或校勘的现象。如西晋张华收藏有不少稀世秘奇之本,以致“秘书监挚虞撰定官书,皆资(张)华之本以取正焉”[6]1074。东晋时的殷允、张尚文、郗俭之、桓石秀等人都是“多书之家”,秘书丞王谧便命秘书郎分头去采借,即按每人专管一部来抄写,以增加国家藏书。梁代任P藏书万余卷,多为异本,常供官府藏书校勘利用。

3.2 不秘私藏,对外开放,供人们借阅

这一时期,很多藏书家思想较为开明,藏书不再秘而不宣,一方面藏书家之间经常互通有无,相互赠书。如梁代沈约多赠书与王筠,刘显曾赠书与孔奂,而蔡大宝又得徐勉家藏书。另一方面不再单单局限于个人阅读,允许对外人借阅、传抄,甚至还提供便利的阅读条件。如蜀国藏书家向朗“开门迎宾,诱纳后进”[8]1010两晋范平“家世好学,有书七干余卷,远近来读者恒有百余人,(其孙)蔚为办衣食”[6]2347。南齐崔慰祖藏书上万卷,“邻里年少好事者来从假借,日数十帙,慰祖亲自取与,未尝为辞”[12]901。《北史》卷八二《儒林传下》记载“武强交津桥刘智海家,素多坟籍,焯就之读书,向经十载……遂以儒学知名。”[10]2762

南齐人张率尽读陆少元家书;北魏人李彪抄诵于高闾家,甄琛又抄书于李彪家;北齐人刘昼披览于宋世良和宋世轨家,他们的成才多仰仗于藏书家的无私借读。私人藏书家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不仅对提携培养英才俊秀起到了很大作用,而且提高了图书的利用价值,对后代私人藏书事业发展影响深远。

4 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家藏书的文化贡献

4.1 促进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学术的发展与繁荣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私家藏书活动已不限于收藏、借阅,而是开始有目的地对藏书进行整理利用,编目校勘、著书立说等,促进了这一时期文化学术的迅速发展与繁荣,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为对藏书进行整理校勘,编纂私家藏书目录。如梁宗室萧静好学博文,收集经史,“多聚经史,散书满席,手自校”[3]350。北魏李业兴“爱好坟籍,鸠集不已,手自补治,恭加题贴”[18]1865。梁朝任P整理藏书,编撰有私藏目录,“P卒后,高祖使学士贺纵共沈约勘其书目,官所无者,就P家取之”[3]254。南北朝时期,除了编写私藏目录外,个别学识渊博的藏书家广泛著录流传于社会的各种图书,远远超出了私人藏书的范围,编制出了体例严整、内容丰富的私家目录,这就是王俭编制的《七志》和阮孝绪的《七录》,成为我国目录学史上最有影响的两部重要私家藏书目录。

二为私人修书之风兴起。首先是私家写史的繁荣。《隋书・经籍志》著录史部书籍八百七十四部,一万六千五百五十八卷,这足以见得这一时期史书著作数量的巨大。如关于魏史,裴松之注《三国志》所引用的史书就多达一百四五十种,主要的有孙盛《魏氏春秋》、孔衍《汉魏春秋》《魏尚书》等。关于两晋的历史,有束皙《晋书》、王隐《晋书》、干宝《晋纪》、孙盛《晋阳秋》等十几种。东晋常璩《华阳国志》、梁朝周兴嗣《梁皇帝实录》等,分别创立了地方志和实录等史书新体例。其次是注经之学兴盛。这一时期,政治黑暗,士人多由关注社会转向关注生命价值,一时玄学兴起,注经之风盛行。清人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一书中总结了这一时期经书注疏的主要成就,“世传十三经注,除《孝经》为唐明皇御注外,汉人与魏、晋人各居其半。郑君笺《毛诗》,注《周礼》、《仪礼》、《礼记》,何休注《公羊传》,赵岐注《孟子》,凡六经,皆汉人注。孔安国《尚书传》王肃伪作,王弼《易注》,何晏《论语集解》,凡三经,皆魏人注。杜预《左传集解》,范宁《谷梁集解》,郭璞《尔雅注》,凡三经,皆晋人注。”[18]第三,编纂总集、别集、类书等。据《隋书・经籍志》记载,这一时期的“(总集)右一百七部,二千二百一十三卷。通计亡书,合二百四十九部,五千二百二十四卷……(别集)右四百三十七部,四千三百八十一卷。通计亡书,合八百八十六部,八千一百二十六卷。”[9]1081-1089就作者年代而言,别集的437部中,365部皆为魏晋南北朝时人的文集;从编纂时间来说,除隋18部,余皆为魏晋南北朝时人编纂[20]。总集中最有影响当属梁代萧统编撰的《文选》和徐陵编撰的《玉台新咏》。类书编纂主要有南齐萧子良召集学士抄写《五经》百家,依照《皇览》体例编纂《四部要略》千卷;梁代藏书家萧秀招纳学士平原刘孝标编撰《类苑》等,卷帙浩繁,分类编排,检索便利,为后代类书等工具书的编纂提供了借鉴。第四,其他著述。如张华的《博物志》、葛洪的《抱朴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等个人学术专著的产生,都得益于私家藏书的丰富。

4.2 对后世人们藏书爱书护书的精神风尚影响深远

魏晋南北朝私人藏书家们勤奋抄书、聚书,同时也深感书籍来之不易,开始注意对图书的保护,痴心爱书,精心护书。西晋人皇甫谧视书如珍宝,“耽玩典籍,忘寝与食,时人谓之‘书’”[6]1410;南齐褚渊“推财于弟,惟取书数千卷”[12]425;王昙首“兄弟分财,惟取图书而已”[4]587等许多藏书家都将书籍看得比财物重要。此时期借阅的相对频繁也使书籍容易受损,私人藏书家开始特别注意图书的保护。如西晋时齐王司马攸“好学不倦,借人书,皆治护”[21];南齐虞和“少好学,居贫屋漏,恐湿坟典,乃舒被覆书,书获全而被大湿”[4]1770;北魏著作佐郎平恒“耽勤读诵,研综经籍……别构精庐并置经籍于其中”[18]1865,即建立专门的独立于居室之外的藏书楼存放图书。这一时期,人们为了珍藏图书,还经常将珍藏之书放置巾箱中,称巾箱细书,类似今之袖珍本。据《南史・萧钧传》记载“钧手自细书写《五经》,部为一卷,置于巾箱中,以备遗忘……诸王闻而争效为巾箱《五经》,巾箱《五经》自此始也”[22],这种巾箱细书不仅便于携带阅读,更有利于书籍的保护。

4.3 对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保存和传播贡献很大

私家藏书文化的社会功能体现于其保存和传播文化遗产的巨大成就[23]。魏晋南北朝时期,战火不断,政权更替频繁,官府藏书经常遭受严重破坏,而私家藏书却能在民间得到较为完整的保存,往往出现“王府所无,私家乃有”[9]1300的情况。每在新朝初建之时,封建政权就会向民间征书、索书,建立自己的官府藏书,以资借鉴。如“魏氏代汉,采掇遗忘……东晋之初,代更鸠聚。……(陈文好史)又更鸠集”[9]906-907;梁武帝还曾下《为梁武帝集坟籍令》,广罗图书等。有时政府还派人借抄或借用私家藏书,以供整理校勘之用。如西晋秘书监挚虞撰修官书,都借助张华的私藏来校勘版本;梁代沈约勘定官府目录时常到任P家取之。还有私人藏书家主动向官府献书的,并可赢得官府的重用。如北魏江式祖父江强“上书三十余法,各有体例,又献经史诸子千余卷,由是擢拜中书博士”[10]2277。总之,私家藏书对于历经战火的官府藏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对我国古代文化典籍的保存和传播贡献很大。

参考文献:

[ 1 ] 谢灼华.中国图书和图书馆史[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

[ 2 ] 萧绎.金楼子・聚书篇[M]//百子全书(第五册).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3005.

[ 3 ] 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 4 ] 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 5 ] 陈德弟.魏晋南北朝私家藏书述论[J].图书与情报,2006(1):106.

[ 6 ] 房玄龄,等.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 7 ] 范凤书.中国私家藏书史[M].郑州:大象出版社,2001:30.

[ 8 ] 陈寿.三国志[M].裴松之,注.北京:中华书局,1959.

[ 9 ] 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10] 李延寿.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4.

[11] 沈约.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670.

[12] 萧子显.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

[13] 姚思廉.陈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468.

[14] 王义庆.[梁]世说新语笺疏[M].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北京:中华书局,2007.

[15] 令狐德保等.周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1:598.

[16] 凌迪知.万姓通谱(卷一一二)[Z].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 李百药.北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2:641.

[18] 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1865.

[19] 皮锡瑞.经学历史(周予同注释本)[M].北京:中华书局,1959:163.

[20] 陈传万.魏晋南北朝图书业与文学[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