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期刊咨询:400-888-7501  订阅咨询:400-888-7502  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晏子使楚阅读答案

晏子使楚阅读答案

时间:2023-05-30 09:24:51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晏子使楚阅读答案,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晏子使楚阅读答案

第1篇

第一步:快速浏览题目

课外文言文阅读试题有个特点:有的题目选项出示了文中某些关键字词的意思,有的题目则提示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浏览题目有助于同学们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致意思。所以,接到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首先应该快速浏览文段后的题目。

第二步:仔细分析标题

一般而言,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都会给出标题。教师要指导学生留意并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因为大部分标题本身就概括了文言文的主要内容。例如,在一次测试里考了一个“楚人学舟”的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这个主谓结构的标题概括了文段的主要内容,我们看了标题就知道文段的主要内容了。总之,仔细分析文段的标题,可使我们快速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

第三步:结合注释速读全文

课外文言文阅读文段,对于一些难懂的文言字词一般都会给出注释。这些注释有助于同学们准确理解文言文的主要内容。所以,教师应提醒学生千万别忽略这些注释,而应结合注释速读全文。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提醒学生在阅读全文的过程中,碰到“拦路虎”千万别停下来苦苦思索,而应继续阅读。总之,速读全文,不求完全读懂,能明白文章的大致意思就可以了。

第四步:“对症下药”解答问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问题设计有三种类型,即词语解释题、句子翻译题和内容理解题。对于不同的题目则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

(1)词语解释题。这类题目多数是考查文言实词中一词多义的现象,而这些文言实词基本上都是同学们在课内文言文中学习过的。解题时,应先套用我们学习过的文言实词的意思,再联系上下文检验,经检验意思通顺,则为正确答案

(2)句子翻译题。翻译句子应该在直译的基础上意译。首先,在草稿上把关键的字词的意思解释出来(直译);然后,将句子的大致意思写出来(意译)。在翻译句子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一是年号、人名、地名、官名、物名、书名、国名等专有名词保留原样,不用翻译。例如:“庆历(年号)四年春,滕子京(人名)谪守巴陵郡(地名)”。可把这个句子译为:庆历四年的春天,滕子京被贬了官,做了巴陵郡的太守。二是句子中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应删去。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者……也”表判断,无义,应删去,可把这个句子译为:陈胜是阳城人。三是文言文中有些特殊句式(如主谓倒装、宾语前置、状语后置等倒装句)和现代汉语的语序不一样,翻译时要作适当的调整。例如:“甚矣,汝之不惠(主谓倒装)!”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你的不聪明也太严重了。四是所翻译的句子若是省略句,则要把省略了的成分增补出来。例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省略主语)。”可把这个句子译为:他们(主语)就用朱砂在绸子上写上‘陈胜王’三个字。

(3)内容理解题。解决这种类型的题目有3种方法:第一,引用原文句子回答;第二,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第三,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3种方法,采用第一、二种方法回答的准确率比较高。

(4)鉴赏分析题。解决这类习题,要在深入了解文本核心内容和思想之后,进一步见上文本的写作手法、修辞手法、语言风格,基本上和现代文课外阅读是一样的。

项籍

项籍者,下相人也,字羽。初起时,年二十四。其季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学。

秦始皇帝游会稽,渡浙江,梁与籍俱观。籍曰:“彼可取而代也!”梁掩其口,曰:“毋妄言,族矣!”梁以此奇籍。籍长八尺余,力有扛鼎,才气过人,虽吴中子弟皆已惮籍矣。

1.用/给下面文字加划分节奏停顿。

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2.解释加点词语。

略知其意: 梁以此奇籍:

3.翻译句子。

毋妄言,族矣。

4.选文表现了项羽怎样的性格特点?

5.项羽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悲剧英雄。南宋词人李清照曾作诗怀念他,请写出其中的名句或写出与之有关的一个成语。

-参考答案-

1.梁父即楚将项燕/为秦将王翦所戮者也/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

2.其:代项梁所教的兵法。奇:以……为奇

3. 不要胡言乱语,(否则)要被灭族了!

4. 轻视学习,崇尚武力,胸怀大志,具有叛逆性格。

5. 名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成语:“破釜沉舟”等等。

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注:①齐景公,姓姜,名杵臼,春秋时代齐国的国君。②烛邹,齐景公的臣仆。③弋〔 yi〕,将绳子系在箭上射。

⒈解释加点字。

①景公好弋 ②诏吏杀之

③使烛邹主鸟 ④寡人闻命矣

⒉为加点字选择正确的义项。

①使烛邹主鸟( )。

A 掌管 B主持 C主要的

②而亡之( )。

A 同“无”,没有 B丢失,逃掉  C灭亡

③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 )。

A查点 B计算 C 列举

⒊翻译下列句子。

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⒋本文的题目是“ 晏子谏杀烛邹”,其中“谏”是“劝告”的意思。那么,请你说说,文中晏子是怎样劝告景公勿杀烛邹的?

-参考答案-

1.射鸟。命令。让。接受教导。

2.ABC

3.景公说:“不要杀他,我听从你的指教了。”

4.晏子没有从正面指责齐王,而是从维护他的根本利益出发,顺着他的话进行劝谏,列出烛邹的三条罪状,指出枉杀无罪之人的荒唐行径将会带来严重后果,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由此看出晏子机智有策略。

鲁人身善织屦

鲁人身善织屦①,妻善织缟②,而欲徙于越。或谓之曰:“子必穷矣!”鲁人曰:“何也?”曰:“屦为履③之也,而越人跣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以子之所长,游于不用之国,欲使无穷,其可得乎?”(选自《韩非子·说林上》)

注释:①屦:麻鞋。②缟:白绢,周人用缟做帽子。③履:鞋,这里用作动词,指穿鞋。④跣:赤脚。

1.解释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或谓之曰: ②以子之长:

2.翻译下列句子。

屦为履之也,而越人跣行;缟为冠之也,而越人被发。

3.这篇短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参考答案-

1.①有人 ②凭

2.你们编了麻鞋是给人穿的,可是越国人是光脚走路的。你们织了白绢是给人做帽子戴的,可是越国人是披散头发不戴帽子的。

3.要根据需要来确定行动,否则只能碰钉子。

今者臣来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①方②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吾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 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注释:①大行:远行。 ②方:正。

1.翻译文中“君之楚,将奚为北面?”这个句子。

2.“此数者愈善”句中“此数者”指的是什么?上文的大意可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成语是什么?

3.上面短文说明了怎样的道理?

-参考答案-

1.您到楚国去,为什么向北面行走呢?

2.马良、用多、御者善。成语:南辕北辙

3.行动和目的相反。

齐宣王使人吹竽

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1.解释加点的词:

①处士请为王吹竽:

②宣王说之:

2.译下边句子

①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

②湣王立,好一一听之。

3.请你用一个成语来概括这个故事。

-参考答案-

1.①给。 ② 通“悦”,喜欢。

2.①齐宣王命令艺人吹奏竽,一定要让三百人一起吹奏。②齐湣王继位为王,喜欢一个一个地听艺人吹竽。

3.成语:滥竽充数。

邹孟轲母(节选)

邹孟轲母,号孟母。其舍近墓。孟子之少时,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乃去,舍市傍。其嬉游为贾人①炫卖②之事。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处子也。”复徙舍学宫之旁。其嬉游乃设俎豆③,揖让进退。孟母曰:“真可以居吾子矣。”遂居。及孟子长,学六艺,卒成大儒之名。君子谓孟母善以渐化④。

注释:①贾人,商人。②炫卖,叫卖。③俎豆,古代祭祀用的礼器。④渐化,逐渐濡染。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乃去,舍市傍: ②及孟子长

2. 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

复徙舍学宫之旁。

3. 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主要内容,然后谈谈这个故事给你的启示。

内容:

启示:

-参考答案-

1.①离开 。②等到,至。

2.再一次把家迁到一所学堂旁边。

3. 主要内容:叙述了孟母三迁的故事。启示: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郑人逃暑

郑人有逃暑①于孤林②之下者,日流影移,而徙衽③以从阴。及至暮,反席于树下。及月流影移,复徙衽以从阴,而患露之濡④于身。其阴逾⑤去,而其身逾湿,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注释:①逃暑:避暑,乘凉。②孤林:独立的一棵树。③衽(rěn): 卧席。④濡(rú):沾湿。⑤逾:同“愈”,更加。

1.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①徙衽以从阴:

②其阴逾去: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是巧于用昼而拙于用夕矣。

3.请用自己的话说说郑人的“拙”具体表现在什么地方。

4.这则寓言告诉人们的道理是什么?

-参考答案-

1.①移动;②离开。

2.这个办法用在白天是巧妙的,而用在晚上是笨拙的。

第2篇

一、教给学生阅读课文的方法――通过朗读、默读,精读、略读和浏览等方法来阅读。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因此我每一节课都留足时间,从学生的朗读、默读起步,把精读、略读和浏览等方法渗透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从而使学生准确地把握课文内容、结构。例如《春》一课教学时,我首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看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结构的。在学生找出课文“盼春、绘春、赞春”的顺序后,我又让学生快速地浏览课文,课文“绘春”为我们“绘”制了哪几幅春景图?学生通过自读、合作读,很快找出了“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春勤图”。而后再让学生精读每一幅图的课文段落,看各自是抓住哪些特征来构图的,再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每一部分,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读书中感受春天的美,以达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效。

二、教给学生理解课文的方法――通过感受、体验和理解等层面来理解课文。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因而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我总是千方百计地通过各种途径让学生感受、体验、理解课文内容、人物特点与语言的美等。如在教学《晏子使楚》时,我在学生读懂课文后,让各学习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分别扮演楚王、楚大臣、晏子等角色,要求要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语气、表情来呈现各个角色的特点;让其他同学当评委,从上述等方面加以评点。同学评点后,让扮演者谈感受,再重新表演;再让其他同学轮流表演与评点。这样几个轮回表演下来,学生对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心理活动都有了独特的、个性化的理解。尤其是在语气上表现非常准确、到位:体会到楚王手下为讨得楚王欢心,搜肠刮肚以辱晏子,按捺不住激动与兴奋的心态,设计一种谄媚的语气;对楚王,设计出一种盛气凌人、傲慢无礼的语气;对晏子,则设计一种沉着冷静、不卑不亢的语气。

三、教给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从课文、图书室、网络、家庭、社会等途径搜集

新课标指出:“能利用图书馆、网络搜集自己需要的信息和资料。”我在阅读教学中,注意教给学生搜集处理信息的方法,并使之有机地渗透到每一课,每一个学习环节之中,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前,我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图书室等条件,搜集郭沫若的写作背景和牛郎织女的故事的信息,从而使学生在课堂阅读学习中准确地理解作者在诗歌中表现出来的憎恨黑暗、向往光明的思想感情,特别是对作者修改牛郎织女民间传说的用意有了较深的理解。再如学习了《成功》一课后,我让学生通过上述途径,或者课外资料,甚至是同学间、师生间相互合作去搜集有关成功的名言警句,从而激励学生学习勤奋刻苦,架起通向成功的桥梁。

四、教给学生探究创新学习的方法――通过多角度、多视野,发射思维、逆向思维,阅读反思与批判等方式来探究创新。

新课标指出:“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这一主阵地,教给学生在阅读教学中探究与创新的方法。如教学《藤野先生》一课时,学生对该课的主题思想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评价:(1)作品主要写藤野先生的优秀品质;(2)写藤野先生与表达作者的爱国主义感情是互相交织在一起的;(3)是回忆珍贵的师生情谊的。我在一一及时地给予了肯定后,顺势引导他们阐述出各自的理由。第一种评价的根据是题目叫《藤野先生》,就表明了它的主题思想是写藤野先生的;第二种评价认为文章的各部分都是围绕赞述藤野先生这一中心而展开的,作者爱国主义思想的抒写和思想发展的追记,是与写藤野先生的性格交织在一起进行的;第三种评价理由是:作者带着感激的感情回顾了藤野先生关心他的几件事就是最有力的说明。课堂上,我激发学生多角度去评价作品主题思想,既丰富了作品的内涵,又发展了学生的发射思维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

五、教给学生扩大阅读的方法――读与所学课文相关的整本书、比较阅读与所学课文相同主题、体裁的课外文章或同作者的其他作品等。

第3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教材;读本比较阅读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据此,人教社同时编写了必修的教本和读本,而且规定读本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

然而,现状如何呢?或荒废“读本”,或随意处理“读本”。结果是各级统考偏偏多从“读本”中取材,学生多数因教师一般性倡导所误而招架不住败下阵来。真所谓读本都读不清楚,更遑论300万字。

那么,怎样较好地使用好教本与读本,使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落实教师指导呢?

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原理,“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二、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高中语文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三、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跨文本感知人性多维

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五、跨文本把握倾向基调

第4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据此,人教社同时编写了必修的教本和读本,规定读本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那么,高中语文教师怎样较好地使用教本与读本,使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下面简单谈一下我的做法:

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了,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二、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三、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课下的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跨文本感知人性多维

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五、跨文本把握倾向基调

概括文章重点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通过教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可以磨砺辨析和把握要点的眼光。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对传统文明的评价,可以和读本中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对照阅读。三人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了感情: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惆怅低徊,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王安忆则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托起上海这座城市躯体的无数个弄堂,呈现了上海的历史沧桑。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比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第5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 教本 读本

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原理,“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

二、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三、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跨文本感知人性多维

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五、跨文本拓延文章主旨

作者的某一种著作一般有一个基本精神即主旨,教本和读本同时选了里面的几篇文章,也就意味着与这种主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师在指导阅读时有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这就是要立足教本,适当延伸读本。如《庄子》一书,教本选《秋水》,《读本》选《庖丁解牛》,《秋水》的主旨在宣扬事物的相对性,却让我们看到了视野的局限和谦虚的必要,这种作者主观立意和作品客观意义相分离的主旨“分裂”现象,还在《庖丁解牛》中表现出来:《庖丁解牛》用故事演绎保身、全身、养亲、尽年的人生旨趣,主旨在消极出世,却让我们看到了敬业求精、注重实践、把握规律的“言外”之意。

六、跨文本建构知识体系

利用读本第一册中P190页的《先秦诸子散文》一文,制作表格,列出诸子各家的代表人物、代表作品、基本观点、写作方面的主要特征等要素,在学完该单元文章后,填表作业,这就自然延伸到读本的篇目。读本中儒家著作《孟子》中的《鱼我所欲也》、墨家著作《墨子》中的《非攻》、法家著作《韩非子》中的《五蠹》、兵家著作《孙子兵法》中的《谋攻》等与教本的篇目构成“互见”的关系,可以充分利用这种“互见”的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当然,这张表格的完成时间可以相对较长,诸如《五蠹》等文字较为艰涩一些的文章,还有待老师的点拨。

第6篇

一、别样吟诵之趣

吟诵是我国传统的读诗词和散文的方法,已经被越来越多的语文老师所遗忘。吟诵既是诗乐传统的核心,也是传承中国文化精神的重要手段。吟诵里面,包含了中国文化精神的精髓,无处不渗透着中国文化对世界和人生的理解。吟诵的方法,以及经过吟诵以后的诗文内容,都把中国文化的精神实质表现出来,对学生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学古诗词时,我常常采用吟诵的方法让课堂充满乐趣,实践表明,小学生很喜欢这种新鲜独特的朗诵方式。如《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教学中,我在让学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通过师生合作弄清楚词的大意后,便告之学生古人读诗词跟我们现在朗读课文不一样,要根据平长仄短来吟诵,有时还摇头摆身,甚至还可以唱出来。通过老师的示范和引导,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此起彼伏的吟诵之声。通过吟诵将古诗词的语言有声化,这样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的活动,不仅能帮助学生以声解义,领略诗词的精妙之处,还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欣赏能力。

二、角色扮演之趣

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课文中有很多寓言故事、名人轶事及日常生活中的小事,这些都可以用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通过观察、品味、表演加深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晏子使楚》一课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中晏子机智勇敢、巧舌如簧的人物形象鲜明,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本课所属的第三单元学习要点提出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为此,我安排了三个课时教学,前两个课时使学生对人物形象有一个初步感知,并指导学生学习简单的课本剧,第三个课时则安排学生表演课本剧,通过表演来体会人物说话的妙处,并进一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表演中,学生积极踊跃,不管是侍卫的傲慢无礼、楚王的仗势欺人,还是晏子的大义凛然、反应敏捷,都演得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课后学生纷纷向我提议应该多将课文拿来演一演。学生爱演,正是因为角色扮演给了他们更多展示提升自己的机会,为他们成长提供了很好的平台。

三、自主推荐之趣

“我宣布,下周的课将由同学们自己来上!”当我一本正经地宣布这个消息后,教室里都炸开了锅。“隆老师葫芦里到底卖什么药啊?”同学们都满脸疑惑。在我的示意下,大家都安静下来,我微笑着向同学们介绍了“自主推荐课”……“自主推荐课”是我县“发展性阅读教学模式”课题研究的主要课型之一,该课型强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尝试进行班级授课。授课小组的构建遵循基于异质同构理论,组建方式以学生自主选择和老师引导相结合,组内成员学习能力呈现出差异。

经过我对学生的培训和筛选后,“自主推荐课”在本学期正式进入了我的课堂。“自主推荐课”改变了传统的师生、生生关系,这是一个由授课学生和听课学生共同主导的学习过程,注重对学生思维的激发与表现。因而,整体中的每个学生都是被关注的对象,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个体以及集体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自主探究学习的乐趣。正如一学生在日记中写道:“以前都是老上课,现在由我们自己上课,虽然我们上得没老师好,但是我们都很喜欢这样上课的方式,我也希望能站上讲台给大家上课。”

四、温故复习之趣

一到了期末,不少学生都缺少复习的兴趣和积极性。语文复习课都是老师来主导,就算练习题也是照着卷子做,然后进行讲评,这样传统的复习方式似乎已经跟不上时代了。为了让复习课更加有趣,我让学生根据期末复习的进度自行设计复习提纲和练习题,然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全班展示和测试。这一下就激发了大家的兴趣。大家纷纷在小组里商量着怎么出题来考倒大家。课后查资料的,找题型的,找答案的……大家忙得不亦乐乎。复习课上,每一个小组都倾尽所有智慧将单元的复习要点进行讲解和展示,配合小组设计出的各种“智力问答”练习题,课堂上你抢我答,热闹非凡。采用怎样的形式复习,对复习效果有着直接的影响!这种复习课注重形式的趣味性,吸引学生参与复习的全过程,这样的复习才会有效!

总之,小学的语文课应该符合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兴趣,才能使其乐在其中,爱上语文。

参考文献:

第7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据此,人教社同时编写了必修的教本和读本,而且规定读本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

然而,现状如何呢?或荒废“读本”,或随意处理“读本”。结果是各级统考偏偏多从“读本”中取材,学生多数因教师一般性倡导所误而招架不住败下阵来。真所谓读本都读不清楚,更遑论300万字。

那么,怎样较好地使用好教本与读本,使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落实教师指导呢?

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原理, “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二、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三、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跨文本感知人性多维

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

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五、跨文本把握倾向基调

概括文章重点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通过教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可以磨砺辨析和把握要点的眼光。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对传统文明的评价,可以和读本中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对照阅读。三人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惆怅低徊,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王安忆则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托起上海这座城市躯体的无数个弄堂,呈现了上海的历史沧桑。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比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六、跨文本拓延文章主旨

作者的某一种著作一般有一个基本精神即主旨,教本和读本同时选了里面的几篇文章,也就意味着与这种主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师在指导阅读时有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这就是要立足教本,适当延伸读本。如《庄子》一书,教本选《秋水》,《读本》选《庖丁解牛》,《秋水》的主旨在宣扬事物的相对性,却让我们看到了视野的局限和谦虚的必要,这种作者主观立意和作品客观意义相分离的主旨“分裂”现象,还在《庖丁解牛》中表现出来:《庖丁解牛》用故事演绎保身、全身、养亲、尽年的人生旨趣,主旨在消极出世,却让我们看到了敬业求精、注重实践、把握规律的“言外”之意。教师甚至还可以引伸至《逍遥游》,庄子在《逍遥遊》中指出无论是大鹏、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的,都不能达到所谓“至人”、“神人”和“圣人”的绝对自由的“逍遥遊境界”,但是,庄子这种贬抑大鹏、为自己追求绝对精神的主旨张本的做法,并不能减弱我们对大鹏神奇浩大形象的向往,“鹏程万里”绝对是极富正面意义的形象。从教本里学会阅读庄子的文章必须具备两套眼光,再延伸到读本中进行操练,很有意义。

七、跨文本建构知识体系

第8篇

【关键词】读本拓展自主学习

初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初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据此,人教社同时编写了必修的教本和读本,而且规定读本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

然而,现状如何呢?或荒废“读本”,或随意处理“读本”。结果是各级统考偏偏多从“读本”中取材,学生多数因教师一般性倡导所误而招架不住败下阵来。真所谓读本都读不清楚,更遑论300万字。

那么,怎样较好地使用好教本与读本,使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落实教师指导呢?

一、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二、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新教本初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三、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四、跨文本感知人性多维

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五、跨文本把握倾向基调

概括文章重点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通过教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可以磨砺辨析和把握要点的眼光。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对传统文明的评价,可以和读本中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对照阅读。三人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惆怅低徊,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王安忆则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托起上海这座城市躯体的无数个弄堂,呈现了上海的历史沧桑。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比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六、跨文本拓延文章主旨

作者的某一种著作一般有一个基本精神即主旨,教本和读本同时选了里面的几篇文章,也就意味着与这种主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师在指导阅读时有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这就是要立足教本,适当延伸读本。如《庄子》一书,教本选《秋水》,《读本》选《庖丁解牛》,《秋水》的主旨在宣扬事物的相对性,却让我们看到了视野的局限和谦虚的必要,这种作者主观立意和作品客观意义相分离的主旨“分裂”现象,还在《庖丁解牛》中表现出来:《庖丁解牛》用故事演绎保身、全身、养亲、尽年的人生旨趣,主旨在消极出世,却让我们看到了敬业求精、注重实践、把握规律的“言外”之意。教师甚至还可以引伸至《逍遥游》,庄子在《逍遥》中指出无论是大鹏、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的,都不能达到所谓“至人”、“神人”和“圣人”的绝对自由的“逍遥境界”,但是,庄子这种贬抑大鹏、为自己追求绝对精神的主旨张本的做法,并不能减弱我们对大鹏神奇浩大形象的向往,“鹏程万里”绝对是极富正面意义的形象。从教本里学会阅读庄子的文章必须具备两套眼光,再延伸到读本中进行操练,很有意义。

七、跨文本建构知识体系

第9篇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课外阅读不少于300万字。据此,人教社同时编写了必修的教本和读本,而且规定读本须与教科书配套使用,且由教师指导学生在课外阅读。

然而,现状如何呢?或荒废“读本”,或随意处理“读本”。结果是各级统考偏偏多从“读本”中取材,学生多数因教师一般性倡导所误而招架不住败下阵来。真所谓读本都读不清楚,更遑论300万字。

那么,怎样较好地使用好教本与读本,使教读两本有机结合起来,进而落实教师指导呢?

1.跨文本强化考试需要

根据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原理,“需要”往往就是动力。有目的地持续地满足“需要”能够收到强化激励的实效。因为考试要考“读本”,学生又有“得分”的需求,这样便可以生成“利益驱动”效应。为此,执教者首先应当界定一个概念,考试不是考教本,考试考的是教材。所谓“教材”,指的是国家明文规定必修的教本与读本,当然也包括《大纲》所列的课外阅读篇目。特别是“读本”应当给予高度重视,因为“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叶圣陶语),犹如理科的例题。概念明确了,导向就清晰,加之抓住了“考分”这条筋,运作起来也就比较顺畅。诚然,抓好落实,少不了各种措施的及时“跟进”。譬如,做每周读本札记,课堂配合使用读本中的同类文章,课堂选用读本文章的语基及阅读分析进行小测等等。

2.跨文本比较人物性格

新教本高中第一册的第一个文言单元塑造的是一组古代说士形象:有勇赴国难的烛之武、隐忍有远见的文仲,有善于讽谏的邹忌、委婉机智的触龙。教师在完成教本作品内部的这种形象比较分析之后,可以及时将阅读比较的触角伸到读本里去,如要求读《晏子故事两则》,寻找晏子的性格特点,从“使楚”看晏子幽默机智的外交辞令;可以教读本上的《召公谏厉王止谤》,让学生揣摩出召公的政治远见和直言不讳的勇气。还可要求学生进行比较阅读,如《荆轲刺秦王》,分析荆轲与读本中几位说士性格的不同;荆轲主要不是依靠机智,而是依靠那种不畏、不怕牺牲的精神去维护国家的利益、去实现一种人生的追求。这种跨文本的人物性格比较,可以扩大学生的文学视野,积累写作的材料。

3.跨文本探究人物成因

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之后,不少学生认为像烛之武这种人在先秦很多,不足为奇,他们倒很欣赏那个隐忍不乱、及时撤兵的晋文公。可利用教本课下注释:“即晋文公曾在外流亡19年……”一句,向读本延伸,晋文公曾经是个无赖贵公子,他后来是怎样成为胸有全局、临危不乱的君王的,可以让学生从读本《重耳之亡》一文中找到答案。通过阅读,学生认识到,没有遭受卫、曹、郑的无礼甚至侮辱性冷遇,没有19年遍尝颠沛流离之苦,就没有《烛》一文中那位从容镇定的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这就叫“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这样一来,不但扩展了对人物的理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人生观。这就是在教本里建立形象,再在读本里探究这个形象的原因,从人物的“心路历程”上补充对形象认识的厚度,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4.跨文本感知人性多维孔子是经师也是人师。

学生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里看到的是他“循循善诱”的一面,学完教本中《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之后,要求学生以《我心中的孔子》为题练笔,不少学生谈到孔子耐心地引导四位学生各言其志,而不是武断地否定学生的选择,并且客观地评价他们不同的志趣,但是,这是否是孔子的全部呢?或者说,孔子还有哪些性格层面的东西值得关注呢?这样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一定还有他人格魅力的另一面。这就把话题自然延伸到读本里去了。在读本《季氏将伐颛臾》里,我们看到了孔子“金刚怒目”的一面——他“当仁不让”,在“主义”和信仰面前决不后退半步的形象也是具有多重性的。

5.跨文本把握倾向基调

概括文章重点很重要的一点,是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和基调。通过教本和读本同类作品的对照阅读,可以磨砺辨析和把握要点的眼光。教本中汪曾祺的《胡同文化》,涉及对都市文化的解读,也涉及对传统文明的评价,可以和读本中贾平凹的《西安这座城》、王安忆的《上海的弄堂》对照阅读。三人都面对传统都市文化,但是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表达感情:汪曾祺是在怀旧的无奈中惆怅低徊,从都市胡同里咀嚼北京人的特点;贾平凹面对“废都”古城墙,却昂扬出一种有中国文化魂魄的大气和自豪;王安忆则是从多个角度刻画了托起上海这座城市躯体的无数个弄堂,呈现了上海的历史沧桑。把阅读的视角定位在感情比照上,有所取舍地确定要点,可以比较好地开发出读本的价值来。

6.跨文本拓延文章主旨

作者的某一种著作一般有一个基本精神即主旨,教本和读本同时选了里面的几篇文章,也就意味着与这种主旨有直接或间接的联系,教师在指导阅读时有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这就是要立足教本,适当延伸读本。如《庄子》一书,教本选《秋水》,《读本》选《庖丁解牛》,《秋水》的主旨在宣扬事物的相对性,却让我们看到了视野的局限和谦虚的必要,这种作者主观立意和作品客观意义相分离的主旨“分裂”现象,还在《庖丁解牛》中表现出来:《庖丁解牛》用故事演绎保身、全身、养亲、尽年的人生旨趣,主旨在消极出世,却让我们看到了敬业求精、注重实践、把握规律的“言外”之意。教师甚至还可以引伸至《逍遥游》,庄子在《逍遥游》中指出无论是大鹏、蜩与学鸠还是宋荣子和列子,都是“有所待”的,都不能达到所谓“至人”、“神人”和“圣人”的绝对自由的“逍遥遴境界”,但是,庄子这种贬抑大鹏、为自己追求绝对精神的主旨张本的做法,并不能减弱我们对大鹏神奇浩大形象的向往,“鹏程万里”绝对是极富正面意义的形象。从教本里学会阅读庄子的文章必须具备两套眼光,再延伸到读本中进行操练,很有意义。

7.跨文本建构知识体系

第10篇

初中语文新课标提出了“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三大基本理念。笔者认为,“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指出了课堂教学的总体目标,后两者则是明确了实现该目标的具体途径。因而,提升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使学生热学、爱学,必须以情为径,充分挖掘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的情感素材,精心创设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情境,才能实现新课标培育学生情感,提高学生语言能力、思想道德和审美情趣的基本理念。

一、创设内部情景,营造具象情感氛围

从教材、练习等课堂内部教学活动为学生创设具象的情感氛围,是提升学生自主学习兴趣,使之主动参与“听、说、读、写”等语言练习活动的突破口,也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课堂的第一步。

1.新课导入要巧妙设计意境

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每单元都会有设定一个主题,例如初一上册第二单元的“金色年华”和第三单元的“民俗风情”,在学习前将主题呈现给学生,会在一定程度上发挥调动学生好奇心的作用,“什么样的年华是金色的?”、“异地人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等等问题会在学生心理荡起涟漪,使之想从新课文的学习中寻找答案,此时就要在导入新课的时候紧紧抓住学生这种求知心理,否则一旦学生求知欲不能得到满足,则会因失望产生厌学情绪,而最有效的手段就是巧妙设计意境导入新课。

以苏教版初二上册第二单元《最后一课》为例,在新课导入时,可以节选同样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的电影《羊脂球》的片段播放给学生,将普鲁士统治下的法国以具象的画面展现给学生,使之能够更加形象地感受普鲁士统治下法国人民的悲愤和渴望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又如,在导入《美丽的西双版纳》新课时,可以利用PPT向学生展示西双版纳风景的图片,也可以播放展示西双版纳风俗民情的宣传记录片,既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又能够让学生在阅读课文时充分想象课文描绘的风景,再配以班得瑞《世外桃源》、《寂静山林》等轻音乐,可以让学生充分融入文字所编织的世界,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课堂教学要精心设计角色扮演

开展师生互动活动,是课堂情境教学应用最为普遍的教学方式,能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情境表演使之更好地理解课文中蕴含的知识、情感和思想,通过合作探究使之掌握寻找规律解决问题的方法,逐步增强学生自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以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晏子使楚》的教学为例,在初读、精读两堂课的教学后增加一节情景活动课,课前为学生布置情景扮演的预习任务,让学生提前对课文中每个角色的对话加以练习,体会不同人物的语言特点。在情景活动课时,教师先将精读课对文中主要人物楚王、晏子的语言特点和性格得出的结论作以总结,然后将学生分为三至四个“导演组”和一个评委组,展开角色扮演比赛:首先进行分角色朗读比赛,通过分角色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特点为角色表演做准备,而后节选文中的小故事让各组进行角色扮演,要求同学在角色扮演后回答“除了晏子的语言之外,还可以从什么地方展现晏子善辩的口才和过人的智慧”,进而引导各“导演组”的同学从角色表演中总结出文中晏子动作神态所流露出的智慧,例如“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严肃地回答”、“面不改色”等等。最后,由评委组分别对各“导演组”的表演进行评分,加上老师根据各组回答问题的评分,评选出冠军,累积三次冠军给予一定的奖励。这样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而且通过表演和合作答题充分训练了学生语言交际能力,使之更为深入地理解了课文描述的历史环境和人物特点,有助于学生以主人公为榜样发展智力、培养情感以及塑造高尚的人格。

二、活用外部环境,拓展学生活动空间

充分开展初中语文情景教育,既要注重挖掘课内的素材创设情景,又要扩大课堂的情景空间,灵活运用诸如组织演唱会、朗诵会和各类比赛等形式多样的课外活动,拓展学生语文学习和情景教育活动的空间。例如,在苏教版九年级《温泉》(碧野)的教学中,可以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周末带领学生去市周边的温泉亲身体验温泉的特点、作用以及大自然的美丽;又如,在《故乡》一课的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去龙凤湿地、铁人纪念馆、油田技术博物馆和大庆博物馆等承载家乡特色景观、核心产业、文化历史的地方进行参观,激发学生的归属感和认同感,培养学生热爱故乡、建设故乡的情怀,从而推动学生孜孜不倦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努力成为合格的建设人才。

第11篇

一、精心设计导语

一节新课,学生往往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好奇心,很想知道这篇文章到底讲些什么。这时,教师就应很好地把握好学生对新事物积极探求的心理,巧设悬念,造成学生的期待心理,激起往下探索的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精心设计导语,以使其产生最佳效果。

1.利用课文开头设计导语。

如《万紫千红的花》一文。文章一开头就提出“花怎么会有各种美丽鲜艳的色彩呢?”而后引出“这是由于花瓣的细胞液中存在着色素”。这样一开头就提出令人关注的问题。笔者便紧追不放,设计这一导语:“色素是何许东西?它为什么会有如此神奇的妙用呢”?让学生带着这一好奇去学习下文。

2.抓住题中的中心词设计导语。

如“死海不死”。从揭示“死”与“不死”这对貌似矛盾的词语入手,为学生设置一个解疑的过程。我是这样设计的:“死海为什么又不死呢?这“死”与“不死”各指的什么?请学生自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

精心设计导语的方法很多,或简介背景导入,或由简介作者导入,或创设情境,或从文章的结尾导入……

二、创设问题情境

所谓问题情境,是指提出一个问题让学生间接地用自己已有的知识处理该问题的情境。这里特别注意的问题是难易程度。太难,学生无从解答,激发不了兴趣;太易,人人皆知更激发不了兴趣。只有难易适度,即有一定的难度启发学生去探索,又是经过认真思考能答出的问题,才能激发其学习兴趣。

对此,教师可运用设问、质疑等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必须要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系统相矛盾,造成他们认知的失调,唤起强烈的求知欲。即问题激发兴趣,兴趣引发问题,如此互相激发,可使趣味横生。

三、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课堂教学中,应想方设法使学生有成功的体验,产生满足感,半伴有愉快的情绪,进而产生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于后进生更为需要。后进生在课堂上比较被动,视上课为“煎熬”、“受罪”,因而更谈不上产生兴趣。因而,教师就把握设计一些较易的问题,把机会给予他们,并给予适当的表扬与鼓励:“你进步真大”、“这个答案真不错”……心理学认为效果可产生兴趣。当学生发现自己有了进小,得到老师和同学的认可后,就会产生一种快乐,从而产生学习兴趣。 四、穿插小比试

从人的心理来看,对于那些能够比高低,论先后的事情或活动,更易激发人的兴趣。青少年更是如此。笔者在课堂教学中,偶尔会利用1—2分钟的时间穿插一些小比试。如:成语接龙、赛诗、智力抢答等,不但调节了学生的情绪,而且引起学习兴趣。特别是在比试中的优胜者,兴趣愈加高涨。即使是输者,总会有种不服气的心理,也能引起兴趣。

五、放手让学生自学

语文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能力,即口头表达能力、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教”是为了“不教”。因此,语文教师必须在思想上树立起这么一个观念:课堂也应该是学生的,况且当代中学生强烈的自信和参与意识,也决定了他们不愿再被动地接受教师的“满堂灌”。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兴趣的源泉在于运用。”因此要让学生在参与和实际运用中产生兴趣。带着兴趣自学,且在自学中一步步提高能力。

初中生有遇到问题能提出自己的观点,不盲从、疑问多、喜争论的特点,因而,在语文课中,应多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在兴趣盎然的讨论中加深理解,以增强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及语言表达能力。如在讲《恐龙无处不有》时,我先让学生自读,然后让他们各自提出疑点、难点,并从中概括出几个问题,再组织学生讨论,让他们自己分析得出结论。在此基础上,我再进一步点拨归纳。这样,在质疑、讨论、释疑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力就得到了培养,同时学习语文的兴趣更浓。

六、注意授课的趣味性

讲课和写文章一样须有张有弛,有起有伏。平铺直叙只会使学生感到单调乏味。据心理学家调查,人们听讲时的注意力,每隔10分钟左右就会有所松驰,何况我们授课的对象是中学生。他们正处在活泼好动的年龄阶段。要想让他们认真听讲,必须在内容的趣味上下功夫,要不时在课堂上掀趣一个个,把学生松驰了的注意力吸引过来,比如穿插一些与当堂内容和当时情景相对应的小故事、小谜语等。

第12篇

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杜牧)前不久,由中政参和扬州市教科院组织策划的“全国初中思想品德顶级课堂观摩及展示会”在扬州瘦西湖畔美丽的竹西中学如期举行,来自全国的六位思想品德教学名师为我们演示了顶级课堂的精彩,让我这位农村老师有幸“品尝”到了一场思想品德课堂教学别开生面的“饕餮盛宴”。六位老师为我们演绎了温馨灵动的课堂,智慧思考的课堂,创新启迪的课堂,每节课都能体现出教师的独具匠心,体现出教师所具有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养。竹西之旅,满载收获的我回到了自己的课堂,不由得扪心自问:作为政治教师,应怎样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打造出独特魅力的课堂呢?在苦苦思索和实践中,我逐渐找到了答案。

一、优化专业素养,积淀教学底蕴

为适应新的教育形势,教师首先应具备过硬的专业素养。在信息化的今天,作为一名政治教师,不仅要掌握扎实的政治专业理论,还要懂得教育学、心理学知识,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这些都是本学科的专业素养要求,没有这些专业素养,就难以胜任思品教学。当下的思品教师再也不是传统眼光中的马列主义老头老太,而是融法律顾问、心理咨询师、哲人,社会观察员多重身份于一体的超人。这样一个超强复合体,怎样才能打造出来?1.多阅读。博闻强记,广博的知识是靠平时积累起来的。学问无处不在,常年坚持读书看报,不停地汲取知识的琼浆,日积月累,必有重大收获。在信息化的今天,网络媒体平台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学习机会,电子阅读也成为常态学习方式,各种有关教育学习的微信公众号为我们提供了更多的阅读机会,为我们构建了立体的阅读空间。但是,就我个人的观点,我还是比较推崇纸质阅读,因为纸质阅读有它的明显优势。在这里,建议大家阅读能拓宽课堂教学视野的书籍,如《世界问题报告》《中国问题报告》《中国国际战略问题报告》《中国经济前沿问题》等;同时,也建议大家阅读一些能提高教师教学艺术,有利于深刻理解教育的书籍,如《教育的挑战》《教师一定要思考的四个问题》《教师如何做研究》《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等。阅读是教师提升专业素养的重要途径。2.多写。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作为政治教师还要多写,写自己的教学经验,写对社会问题的见解,写对社会热点的点评,记平时所见所闻,以此提高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独立思考的能力。写的方式很多,如纸质书写和电子书写,如个人笔记本书写或网络书写,如可利用博客微信等网络平台多写,多表达自己的思想观点。写的东西多了,看问题就敏锐了,思想也就深刻了。3.多参加活动。作为政治教师,不仅需要在家埋头苦读,也需要走出去学习,多参加各类活动。这里的活动既包括教学研究活动,也包括社会活动。政治教师要创造条件尽可能多地参加政治教学活动,也应该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包括政府,社会团体以及企事业单位组织的各类社会活动,在活动中提升素养,拓宽视野,增长见识,增强自身认知水平和社会实践能力。

二、优化知识能力结构,提升综合素养

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互联网+”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教育行业也不例外,远程教育、网络直播课堂、在线微课等网络授课方式层出不穷。因此,作为一名政治教师应掌握相应的网络操作技术,能运用现代化手段进行教学。身边曾有一位语文老师兼教思品,他的课堂很生动,他自身的语文素养给他的课堂增色不少,比如在讲到“学会尊重他人”这一主题时,他充分运用了《晏子使楚》《鞋匠的儿子》这两篇文章导入授课,效果非常好;在讲到“人生的价值”时,这位老师深情地朗诵起作家臧克家的《有的人》及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经典句子,在朗诵中升华了主题。由此可见,语文素养也应是政治教师要着力培养的综合素质之一。综合素养要求我们要优化知识结构,在专修本学科相关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升专业素养的同时,应该涉猎其他学科知识,提升自己的结合能力。还记得顶级思品课堂观摩展示会上朱翠华老师在执教《做友好往来的使者》中在黑板上画的那座桥;刘锐老师在执教《拥抱和平》中做指挥的场景,我们的政治教师还是业余的美术教师和音乐教师。总而言之,综合素养的提高会让我们的课堂教学丰富多彩,让我们的教学游刃有余。综合素养的提高既能增强自我认同感,也能提升社会对这一职业的认同感。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结尾:专业素养是我们教师必须积淀的底蕴,综合素养是我们的强大标签,一个政治老师就是上下五千年。在瞬息万变的今天,我们应有完善自我、提升自我的自觉意识。只有专业和综合素养提高了,我们才有底气立足教育界,并自信地说:“我是一名思品老师!我无可替代!”

作者:郭正妹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宜陵镇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