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4:53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人间真情的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一、经典美文,培养人文精神
(一)走近亲人,感悟浓浓亲情
亲情是润物的细雨,醉人的春风;亲情是一缕阳光,一泓清泉。在浓浓亲情的呵护中,一个个幼小的生命由第一声响亮的啼哭,长成英俊的少年,妙龄的少女,生命之花在亲情的浇灌下出落得如此娇艳。引导学生发现平凡生活中的亲情,体验平凡生活中的亲情。享受亲情,珍惜亲情,陶冶了学生美好的情感。
在现在这个物质高度发达的世界,有人惊呼人性的泯灭,良知的沦陷。方寸之地,大千世界,一个个小小的真情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不变的真理:人间还是好人多,人间处处有真情。播种爱,便收获爱。为了让这个真理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灵扎下根,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充分利用多媒体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成直观、形象的音像画面,向学生充分展示一个充满真情的社会。
(三)走近自然,培养完美人格
《语文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属于人文教育的范畴。近代著名教育家先生在世纪之初就提出不同凡响的美育完美人格的主张。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走近自然,亲睦自然,在大自然中领略无限美感,这样能使学生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形成完美人格。
二、优秀古诗,培养人文精神
古诗在小学语文教材中也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体现着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是小学生了解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好教材。古诗教学的目标主要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悟古诗的意境,提高审美素质和陶冶性情。因此,我认为古诗教学应该以人为本,强调学生真情实感的体验和深邃的意境把握,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积极参与到学习过程中,发展他们的思维,锻炼他们的能力,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变“讲堂”为“学堂”,在古诗教学中注重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一)巧妙引入,激发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知识的动力。教师可根据不同古诗的特点,灵活选用最佳导入方法。上课伊始,设法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如:《宿新市徐公店》可采用赛诗的形式,让学生背诵所了解的描写春天景物的诗引入新课。《望庐山瀑布》可采用看录像导入的方法,学生在看了有关庐山的录像后,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
(二)朗读古诗,品味诗意
在课堂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练习朗读,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朗读水平,还能加深对诗的内容的理解,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三)画演古诗,交流创意
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一首诗往往就是一幅清新的山水画,抑或是一幅淡雅的田园风光图。因此,理解品味好诗句,便常常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美妙的画面。
为适合学生的年龄特点,选进教材中的部分古诗有一定的故事情节,可表演性强。让学生把古诗编演成一个故事,学生则能展开丰富的联想,理解诗意,充实内容。
三、诗乐一体,升华意境
音乐是开启人们情感闸门的钥匙。诗与音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如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是首送别诗,诗人与故人的离情别绪,完全寓于天水一色的景色之中。在教学中,我选用了与所教古诗的诗意相协调的古筝乐曲《送别》。那舒缓、轻悠的旋律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使他们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那深情的乐曲,很自然地将学生带入一千多年前的长江之畔、黄鹤楼下,学生们仿佛看到一代诗仙李白与老友握手话别的情景。虽然船帆的影子已消失在天水之间,然而诗仙李白仍伫立江边,遥遥凝望。
幼儿园时,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还有广为流传的《咏鹅》,我都背得滚瓜烂熟。有时候听到爸爸妈妈和我一些不认识的阿姨叔叔们谈论古诗,我就会背古诗给他们听。每当我背完,阿姨叔叔们总会热烈地鼓掌称赞我,爸爸妈妈也会露出引我为傲的微笑。见了人家家的小朋友总要比拼一下的我。有一次,邻居阿姨带着她的小孩来我们家玩,我们两个小朋友比赛背古诗,我输了。那个小朋友背了首我不会的古诗。妈妈对小小的我说,孩子,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你的眼界还小……
眼界,不是井底之蛙。井底的那只青蛙,它看到的天空只有那么一点点,就认为天空很小很小,认为自己看到了整片天空。它不努力地跳上去,怎么知道天空的广大,怎么知道天空的浩瀚?那白白的云朵嵌在广阔的天空中,呈现好一幅无边无际的优美的画!我渐渐长大,知道了人的胸怀应该和天空一样宽阔,要学的东西永远学不完,当然要背的古诗永远也背不完。你做得好,别人可能比你做的更好!
眼界,随着我的成长而一圈圈变大。从书上我知道了,有很多事我还不知道,有很多迷我们还解不开;从课本上我知道了,要学的东西永无止境,人生就是一条铺满书的路,看你捡不捡起来读;从电视上我知道了,还有很多贫穷人家的小朋友没有学上,还有很多地方遭遇着旱灾、洪水、霜冻的自然灾害……把心变得更大一点,让知识去把它填充,让智慧去把它填满!
眼界,是不可缺少的一种东西。它使我充满博学;它使我的成长更加多姿多彩,像七彩的颜料扑出;它使我和同学聊天的话题更多,更深,更广;它使我被别人感动,也学会感动;它使我知道一个能够耐心平静地观察生活的人,生活会给他很多惊喜;他使我时刻想去帮助别人;它使我更加宽容身边的一切,包容身边的一切;它使我学会用坚强武装自己,即使含着泪花,含着悲伤,也要带着坚强去面对每一秒,每一个人……
小时,我们用纯真的眼睛看着世界,在自己小小的世界里,不去理会外面的世界。现在,我们用成熟的眼睛看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眼界的扩大,使我们知道,实现梦想并非是遥不可及的事,只要跨出第一步,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近。眼界给予了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和盛满知识的大脑,还有那人间真情的知晓。眼界使我们知道用心去感受自然,感受纯真与美,它告诉我们,这是生命给予我们最好的礼物!
指导老师:程英姿
一、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进行古诗词诵读的重要性
(一)抚慰学生心灵、陶冶个人情操
初中的语文教学,主要目的就是提高学生自身的修养,让学生能够在传统的文化氛围中得到更为完善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古诗词诵读既是重点又是难点,古诗词本身有一种独特的美感,这种特殊的美感能够使学生内心产生一种特殊的效果,好像音乐一样,控制学生的性情,从而更为有效地完善学生人格,使学生的心里能够得到一份慰藉与舒适。通过古诗词的诵读,还能够提高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同时配合教师的教学手段让学生能够在文学的殿堂中体会到古文的美。除此之外,现如今的古诗词教学已经成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要方式,能够在思想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
(二)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通过诵读古诗词,能够让初中生养成良好的语言习惯,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例如,在一次作文书写中,一位学生在描写春天时使用了“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诗句,从而使自己的文章显得文艺斐然、意境悠长。此外,在语文教学课上进行古诗词诵读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从而提高自己的实践与操作能力,在充满文学气息的环境中全面提升自身的综合水平。
二、古诗词诵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从观念入手,打破传统思想,为学生打下坚实的精神底子
艺术就是思想观念的结晶,优秀的艺术作品能够以最小的语言负载最大化的情感内容。中国的古诗词不仅仅是语言的精品,更是中华民族的血脉与精神的底蕴。学生在进行诵读时,能够将这些优秀的诗篇当作是自身文化的基础,让自己充满文化的力量。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打破传统的思想,杜绝为了背诵而背诵的作法,准确地抓住古诗词的精髓,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古诗词背后的深层含义,从而在心里留下深刻的印象。
例如,在教学《石灰吟》时,教师应及时将“读书明理、明报国之理”的精髓告诉给学生。尤其是“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句,要让学生在诵读时体现出那种诗人高洁品质和英雄气概。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抓住古诗的精华,让学生能够带着非常丰厚的感情投入到诵读之中,从而在心底里理解古诗,理解诗人的情感。
古诗词中的思想精华举不胜举,教师在教学时绝不能让学生放任自流,也不能为了分析技巧而进行教学,教师必须着力于学生们的整体感知,发挥诗词的育人功能,利用精炼而富有深意的文化语言教育学生,让他们能够在心里埋下文化的种子。
(二)从方法入手,突出吟诵特点,培养学生的自我创造意识
古诗词诵读最重要的就是吟诵的方法,中国的古诗词没有朗读,只有诵读。在电视剧《红楼梦》中,宝玉隔墙为妙玉“朗读”诗词,这一点其实并不符合当时的习惯,只有利用饱含深情的“吟诵”才能够真正地将诗声与诗情传到远处的栊翠庵当中。诵读古诗词,方法最为重要,在吟诵时教师要强调韵律的重要性,让节奏感鲜明,体现出跌宕起伏的感觉。
学生在诵读的时候,教师应当建立起独特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发挥出自身的个性,只要引导的方向正确,就可以让学生自由表现。只要学生在诵读时真正地进入到诗词中,同诗中的人物、景色、场合等融为一体,就可以诵读出特定的感觉。古诗词是文化、语言的精华,言简意赅,但是意味深长,每一首诗就好像一幅画卷,能让学生享有充足的想象空间,自由的在脑海中构建起一幅幅场景,教师也可以从中引导,让学生如见其景、如见其人,最终实现情感的融合。
(三)从操作上入手,让学生自由诵读,充分发挥出自主性
第一,在教学中可以将相似的古诗词归结到一起,共同进行讲解与诵读,这样的方式就是“相似块”的教学方式。例如,描写四季的古诗词,《春晓》、《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等;描写离别的古诗,《别董大》、《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这样学生能够在特定的场景下,进行更为标准的诵读,更好地将自身的情感抒发出来。
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经典诗文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是我们人文素养的底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可曾几何时,墨香古卷的经典诗文逐渐沉寂了,快餐文化的读物却得到孩子们的格外青睐,他们正越来越被快餐文化所吞噬。不可置否,现代新型人类接触媒体长大,电视、网络的文化传承冲击波太强大。但是,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如何架设经典诗文与孩子们之间的桥梁,让语文教学穿行在经典诗文的浓郁芬芳中,徜徉在经典诗文的浪漫情怀里,让经典诗文走进孩子们的心中,去滋润学生,去熏陶学生,去夯实学生的文学素养呢?
一、围绕语文教材,走进经典诗文。
引领学生漫步于经典诗文的世界,关键在于课堂中教师的引领。在备课时,我总习惯于寻觅着教材中经典诗文的身影。在教学时,我力争引经据点,旁征博引。经典诗文,在平时教学的潜移默化中犹如春雨点点,洒落在孩子们的心田上,也引领着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对经典诗文产生向往。
1.根据单元主题,链接经典诗文。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明月》。在学习这个单元时,我告诉孩子们:“每当夜幕降临,一轮明月高高悬挂夜空,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让人产生无数情思遐想。自古以来,文人墨客更是对月亮分外喜爱。同一个月亮,在不同诗人的笔下,却各有意境,表达着诗人不同的感情。如李白的《静夜思》、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表达了思乡之情;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衬托了孤寂之情;白居易的《暮江吟》抒发了喜爱之情;李贺的《马》展示了广阔的情怀;张继的《枫桥夜泊》表露了愁苦之情;而李白的《把酒问月》还表达了哲理之思……”孩子们为月亮能表达不同的情感而惊奇,更被经典诗文的魅力而吸引。我让孩子们回家去收集有关“明月”的经典诗文。孩子们收集来了苏轼的《水调歌头》,王昌龄的《出塞》《从军行》,张九龄的《望月怀古》,于良史的《春山夜月》,捧来了王维的《山居秋暝》,杜甫《月夜忆舍弟》,张若虚长长的《春江花月夜》,朗诵了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对于经典诗文,孩子们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他们饶有兴致地读着,背着,品味着……
2.根据课文体裁,链接经典诗文。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入选的课文体裁多样,记叙文、诗歌、童话、散文、寓言、文言文等都有,根据体裁,寻找相同体裁的经典作品,拓展阅读。学习了《瑞雪图》,我就让学生阅读老舍的《济南的冬天》,鲁迅的《雪》;学了散文诗《春潮》《三月桃花水》,我又引导孩子们读读金波的散文诗《春的消息》,欣赏朱自清的散文《春》;学了《学弈》,读读《纪昌学射》《愚公移山》……在经典诗文的诵读中,体会“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的温晴惬意; “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的烂漫活泼;领悟着文言文的简约精练……
3.根据作者,链接经典诗文。
学习了教材中的课文,再指导学生读一读作者写的其它作品。例如,学习了杜甫的《绝句》,再找找杜甫的其它诗《春夜喜雨》《赠花卿》《江畔独步寻花》来读一读,感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的欣喜;欣赏“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的高雅;品味“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愉悦……
二、开展各种活动,吟诵经典诗文。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吟诵自古以来就是学习知识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经典诗文更离不开吟诵。我注重开展各种活动,促进学生吟诵经典诗文。
1.借助古诗考级,背诵经典诗文。
我校为促进学生的经典诗文的积累,以《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小学生必背80首古诗词为基础,制定了经典古诗词考级手册,每级15首古诗词,共分八级,每学期过一级。因此,每学期我借助古诗词考级,引导学生背诵经典诗文。
2.利用经典诗文演唱视频,吟唱经典诗文。
许多的经典诗文加上配乐,节奏感、音韵感更强,学生更喜欢吟唱。我经常利用课间休息,播放经典诗文吟唱的视频,如李白的《静夜思》,孟浩然的《春晓》,崔颢的《黄鹤楼》,苏轼的《水调歌头》,岳飞的《满江红》,李商隐的《无题》……学生在跟唱的同时,也记下了经典诗文。
3.坚持课前三分钟,诵读经典诗文。
在教室黑板的左上角,我设计了一块《每日一诵》,由学生按学号,轮流将自己阅读的经典诗文推荐给大家。采用师生齐读、男女生轮读、师生轮读以及个人诵读等方式在语文课上课前三分吟诵经典诗文。我还让学生们把朗诵的精彩片段作为礼物带回去朗诵给父母听,激发孩子的吟诵热情。
4.保证午读时间,阅读经典诗文。
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向学生推荐合适的经典诗文进行阅读。让学生从学校图书馆,班级图书角,同学家的图书架借阅相关的书籍。保证每天下午的午读时间,确确实实地让孩子们静心阅读。午读时间快结束的三分钟,让孩子们交流读到的佳句美文,或摘抄一两句短小精悍、优美的句子,或指导孩子们充满激情地诵读。
此外,对所诵诗文要温故而知新。我经常采用接龙背诵、限时背诵、根据图猜诗文等多种方法交流背诵的诗文,巩固背诵成果。
三、指导仿写,徜徉在诗意的世界。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名家笔下美妙的诗文,经典诗文中的灵性,通过吟诵,仿佛是一场润物细无声的春雨,悄悄地印在了孩子的心里。孩子们在吟诵经典诗文的过程中,开始学习模仿写。例如:学了《大地的话》,孩子们也仿写了歌颂大地的诗歌。
假如你是大树/我也要给你足够的养料/如果你嫌地方小/可以不断往上长/成为参天大树/为大自然送上一片绿纱。
――何择君
假如你是蝴蝶/请到我的胸膛上起舞/这里有沁人心脾的芳香/你可以尽情地展示舞姿/伴着美妙的旋律/献给大自然一段舞蹈。――林李斯佳
又如仿写《我们的手》,歌颂人间真情。
我们的手,是友谊/在朋友和朋友之间/传递着友爱/让我们的友情永远绵长。 ――陈琼钰
我们的手,是爱心/在我们与失学儿童之间/表达着真情/让失学儿童感到温暖。 ――林昱妮
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孩子们与经典诗文逐渐相融的心灵,好似生机勃勃的春草在和煦春风的吹拂下萌发了。我相信,经典诗文是具有魅力的!吟诵经典诗文,让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了作者的思想里,走进了经典的世界,走进了经典的意境里!诵读经典诗文,语文课堂充满了生命的活力,孩子们徜徉在语文流彩的诗意里。
教育均衡发展,狭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采取和谐的教学策略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自身已有的基础上获得发展、获得成功,最终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均衡的发展。那么,对于小学语文来讲,如何利用其课程资源,挖掘其中的教育内涵,实施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员的语文水平的提升呢?古诗文是小学语文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它是我国民族文化的精髓,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涵着大量的人文内涵,对于继承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学生均衡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以古诗文教学活动为例谈谈如何使学生得到均衡发展。
一、在诵读古诗文中开拓人文素养,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诵读中获得成功
著名学者余秋雨曾说:“在欧洲,作为古代经典最显著的标志,是一尊名扬天下的雕塑和一座座屹立千百年的建筑。中国历史上毁灭性的战乱太多,只有一种难于烧毁的经典保存完好,那就是古代诗文经典。这些诗文是蕴藏在无数中国人心中的雕塑和建筑,而一代又一代传递性的诵读,便是这些经典延绵不绝的长廊。”事实上,在学校里诗声琅琅已蔚然成风,古诗已被学生们所接受并吟诵。因此,我们可借此“东风”,充分利用它来开发学生的智力潜能,提升学生的记忆能力,让他们在轻松自由、和谐愉快的诵读活动中进行母语学习,同时还能让他们了解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提高文化素质,加强文学修养,陶冶高雅情操,促进学生均衡发展。
二、利用现有教材打造人文经典课堂,让学生在广博的经典中获得成功
在现行小学语文课文中来自古诗文的警言美句、典故等很多,小学生耳熟能详的许多成语、历史故事、名人逸事、传闻美谈等都有古诗文可据。所以,在教学中应将这些儿童熟知的出自古诗文的语言材料作为选文对象,让学生在这些广博且经典的古诗文中与文本、作者进行交流,产生智慧碰撞,为他们理解和吸收精华奠定基础,从而提升他们的语文学业水平和人文素养。事实上,古诗文的语言简练,语言富有生命力,或韵或散,或律或绝,五彩斑斓,绚烂多姿。所以,我们可组织学生开展中华古诗文诵读,从而促进他们记忆力的提升和品悟能力的发展。有心理学家指出,人的智力水平主要取决于记忆力水平,而记忆力是可以通过充分的开发和锻炼而不断提升的。由于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是有限的,但他们的记忆力相当高,作为老师,在教学中不求甚解,但求会背,让学生进行个性化朗读,倾醉于此,感悟诗文形式和意韵的美,找到诗文的独特感觉,让孩子更全面地吸收原汁原味的中国古典文化的精髓,让古典诗文在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奠基和生根。
三、创设诵读环境感受人文素养文化,让学生在文化书香的氛围中获得成功
利用学校的文化墙、教学楼走廊、教室内处处贴上了古人的名言警句,创设诵读古典诗文的诵读环境,给学生诵读欣赏古典诗文提供了一本生动的“活教材”。如,在食堂贴上“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使学生从中体验到要尊重劳动;在班级里贴上“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等激励学生发愤图强、勤奋读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告诉学生精辟的读书方法。“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使学生体验到“人间处处有真情,真情处处暖人心”的朋友之间深厚的情谊。这样,不仅能实现了古典与现实的“穿越”,使学生的多种感官沐浴在浓浓的古诗文天地中,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升了学生的文化素养,并使他们自觉按圣贤的要求约束自己,身体力行去实践,促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人文素养活动,让学生在多姿多彩的活动中获得成功
诵读古诗文能促进学生个性、知识和技能和谐发展,凸现“打造书香校园”的实践活动。当然,我们在开展古诗文诵读时,要将之与诸多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全员全程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使校园里掀起了古诗词诵读的热潮,让学生阅读经典成为习惯。诸如,在经典诵读特色建设中,我们结合每年的“经典诗文诵读节”让学生们大显身手,学校集中开展“诗意教室”评比、手抄报设计比赛、“我读经典”征文比赛、“经典小状元”评比等活动,促进了学生的动手能力。通过不同形式的活动,凸显了“诗画合璧,图文并茂,诗声朗朗”。这样,既锻炼学生的综合性语文实践能力,又可以巩固诵读的成果;既使学生获得了更多享受成功的机会,又在“诵读节目展示”等一次次活动中积累并传承着中华民族美德;既使学生大大提高了诵读热情,又在校园中形成一种浓郁的诵读氛围。
另外, 在诵读古诗文过程中,我们通过举办以经典文化为主题的优秀书法、美术作品展,开展班级诗文新唱比赛等,讲故事比赛……不断变换方式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根据古典诗文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发挥文艺特长自编、自演了“吟诵古文,走近诗人”的经典诵读活动;更重要的是读美文,学做人,如吟诵《三字经》、唐诗宋词等,传承五千年灿烂文化与传统美德,通过大胆创新,组织学生运用舞蹈类(民族舞、现代舞)、相声、小品类、歌曲类(独唱、多重唱)、如配音诗朗诵、歌舞、表演唱、背诵接力、器乐的表演类等艺术表现手法,使学生展示个体和群体的魅力和风采。
总之,古诗文的教学形式多种多样,可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在各种实践活动中、在课堂上,利用校园生活文化,创设诵读经典诗文的诵读环境,开展活动,只要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均衡发展就行。
关键词: 东汉中后期 《古诗十九首》 生命意识
一、游子思妇的生命感悟
“《古诗十九首》反映动乱时代失意之士的羁旅愁怀”,“表现这种羁旅愁怀的不是游子之歌,便是思妇之辞”。[1]
(一)游子的孤寂、思乡之心。东汉中后期游宦盛行。身为异客寻求不到进身之阶,失意彷徨、无助孤寂,便怀人思乡以慰己心。如《东城高且长》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
东城高且长
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被服罗裳衣,当户理清曲。音响一何悲!弦急知柱促。驰情整巾带,沉吟聊踯躅。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诗中写一位失意孤寂之客,登高望远,眼前的一切浸染忧伤,建功立业之心无人能识,苦闷无处宣泄,引起对家人的思念:“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
渴望夫妻相守两情相悦,以求得心灵的慰藉,如《去者日以疏》就抒发了这种感情。
去者日以疏
去者日以疏,生者日已亲。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思还故里闾,欲归道无因。
久居异乡的诗人面对岁月流逝,世路艰辛,满地新坟旧墓,满眼枯松悲杨,不禁悲鸣哀愁。本想衣锦还乡却失意落魄。“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失意落魄借思乡之情得到某种程度的缓解。
(二)思妇的惆怅、哀怨之情。与游子诗相对应的是思妇诗,写得深刻贴切,传神逼真。如《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相去万余里,各在天一涯。道路阻且长,会面安可知。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返。思君令人老,岁月忽已晚。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
独守空闺的妇人愁苦难耐,因相思而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销得人憔悴”,“ 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思念让人心力憔悴,不如努力加餐以养容颜,以待他日能以美的一面与君相会,更显其情之深、情之真、情之切。
“游子思妇之诗表现的是离愁别绪的相思之情,贴切地再现了人间一种真情”。[2]《古诗十九首》中游子思妇的感伤是东汉末年社会的真实反映。漂泊在外、落魄无依的游子们借助对家人、友人、意中人的思念,转嫁这种失意、孤独之感。他们在落魄孤寂、迷惘无助之际,没有忘却人间的至性至情。
二、仕途失意的苦闷悲哀
(一)汉末文人的失意与无奈。游子去家万里,最终追求的是建功立业、功成名就,但往往以失意者居多。《西北有高楼》就抒发了这种失意心情。
西北有高楼
西北有高楼,上与浮云齐。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上有弦歌声,音响一何悲!谁能为此曲,无乃杞梁妻。清商随风发,中曲正徘徊。一弹再三叹,慷慨有余哀。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
这首诗是一位彷徨中的失意人所作。政治上的失意,在意欲倾诉之时,却幻化成了“高楼”听曲的凄切一幕。这高楼是那样堂皇,似乎又很眼熟:“交疏结绮窗,阿阁三重阶”,正是诗人所见过的帝宫气象。但帝宫又不似这般孤清,也比不上它的高峻,那巍峨的楼影,分明耸入了飘忽的“浮云”之中。
诗人怀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理想壮志,但现实黑暗仕途坎坷,知音难遇,壮志难酬,报国无门,还有什么比这更令人嗟伤的呢?
(二)人生价值的思索。《古诗十九首》写出了空有一身抱负的文士们的苦闷悲哀,彷徨失意。或许正是由于这种失意,才有了诗文上的成就。有人在失意与彷徨之际,选择了自我放纵。如《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
今日良宴会,欢乐难具陈。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令德唱高言,识曲听其真。齐心同所愿,含意俱未申。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何不策高足,先据要路津。无为守贫贱,坎坷长苦辛。
失意之际的放纵并不是诗人自甘堕落,而是深入骨髓的绝望无奈:苦苦追求的建功立业带给他们的只是对黑暗现实的深切体会,对短暂生命的蹉跎。对现实清醒的认识与根深蒂固的建功立业的理想的交汇冲突,带给士人更多的是苦闷、彷徨、失意与无助的低吟浅叹。
文士们在面对苦闷与失意时,并没有选择结束生命的方式,而是以坚忍与不屈、以另类的及时行乐对抗着生的苦闷。
三、理想破灭的及时行乐
(一)生命苦短的悲哀。“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生命的短暂与宇宙的永恒相对比是如此渺小,正如李白所言:“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诗人对自己的感伤和悲哀,激起了对生命本身的重视。时间带走生命与人生。“出郭门直视,但见丘与坟。古墓犁为田,松柏摧为薪。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累累坟墓与萧萧白杨更是加深了人对于死亡的恐惧。诗人们为短暂而痛苦的余生寻求慰藉和解脱之道。“昼短苦夜长,何不秉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且不管是否能乐,至少有了生命的存在方式,及时行乐使痛苦短暂的人生获得一种暂时的放纵。
(二)生命慰藉的探索。“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在无望中暂作放纵之态,不能真正消除内心的迷惘,因为总有清醒之时。麻痹了肉身却麻痹不了内心。不管怎样,他们都在试图解决这种苦闷,获得心灵上的慰藉,使生命能延续下去。
《古诗十九首》的作者愤于现实,以颓废放荡来作对抗,及时行乐成为逃避现实的口实。后世选择这一口实之人,只看到其表象而未达其真髓。因为人生不能一味沉溺放纵,应当在颓废中反思,在痛苦中觉醒。
人们在动荡和迷惘中没有放弃生命的延续,而是坚忍不屈地活着,绽放出生命的光彩,可以选择放纵或者暂时的慰藉,但内心要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这样才会自觉寻求生命的真谛,最终寻求到一种“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的人生境界。
四、结论
《古诗十九首》的文士们处在动荡的年代,对生命的感触比在盛世更加深刻通透,弥漫着感伤情怀。其中有对功名的渴求,对及时行乐的无奈,对人生短促、生命无常的哀叹,对知音难遇、仕途坎坷的感伤,更多的是对个体生命处境的关注,体现一种人的觉醒。诗歌中所表达的是一种衰世的颓唐之音,但这种对人生的迷惘与痛苦的感受,强烈的生命意识与个体意识的大胆表现,使作品产生了强烈的感染力。
总之,《古诗十九首》中流露的强烈的生命意识,既是下层文士失意悲伤的反映,又体现出对生命价值的深刻思考,意蕴深邃,富有深刻的哲理性。
参考文献:
关键词:初中语文教学 唐诗 语文素质 人文性
一、初中语文教学中古诗蕴涵的价值
1.以古诗之美丰富学生思想
入选初中语文教材的诗歌都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里面富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情感与审美观念,作为教师在平时教学活动中应将这些思想与审美观念,通过对学生的讲述与引导,对其加以熏陶、传授,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帮其树立正确的积极向上的人生目标。初中古诗词中蕴含的思想与审美观念可分为以下几种:
(1)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和社会责任感。这类作品在古诗词里面占据多数,其感情浓烈,富有感染力,读者读来荡气回肠。比如:在国家动荡不安,战乱四起、民族危难的年代,诗人用行动,用诗歌表达自己誓死卫国的决心,如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大诗人杜甫因国家动乱,到处漂泊,但无时无刻不挂念国家安危及黎民百姓生活,“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一句句无不反应了作者的悲愤与痛彻心扉,表现出了杜甫本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2)对理想执着追求的意念。大诗人李白虽然满腹诗书,却一生潦倒,怀才不遇,空怀一腔为国建功立业的情怀,但他仍然对追求理想拥有着“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执着,拥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乐观心态,等等。
(3)向世人传达一种纯洁美好的人间真情。古人用大量的古诗词不断歌颂着人世间的亲情、友情、爱情。《诗经》中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表达了男女对纯真美好爱情的执着追求。“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老母亲对孩子的关爱与依恋。友情在中学生阶段很重要,古诗词中有不少表达友情的美好词句,如“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等等。
(4)对生活、对大自然的热爱。古诗词中有不少写景的诗篇,从古代诗歌中可感受到古人对祖国江山、对大自然的由衷热爱。比如教材中的《钱塘湖春行》《西江月》《题破山寺后禅院》等。里面蕴含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同时也表达了只有留心身边一草一木,关注生活点滴,才能将生活如此美妙地传达出来。
2.以古诗之美发展学生语文能力
古典诗词体现着丰富的艺术美,其表现主要如下:
(1)音乐美。古典诗词最早就是以歌唱的形式表达出来,每首古词都配有曲,曲就是配乐唱的,其音乐性也就不言而喻。古诗多音律和谐,章节复叠,有着浓烈的音乐性和节奏感。在唐朝之前成为古诗,之后成为格律诗,古诗多不讲究平仄和对仗,律诗对格式要求十分严格,必须讲究平仄,以求得声调的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2)语言美。诗歌是最精美的语言艺术,诗中的每一个字对诗整体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古诗词中的每一个字都是作者经过千锤百炼、反复推敲得出来的,诗中每一个字都有不同的韵味,饱含了不同的意境。比如可比较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悠然望南山”中“见”与“望”的区别。很明显,“望”字缺少一种悠闲的意蕴。
(3)意象美。诗歌形成过程中需要诗人精神情感异常饱满、激烈,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这种广阔深远、自由新奇的审美想象。因此语文教师必须抓住诗歌这一特点丰富学生想象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幻灯片、讲述诗歌写作背景、诗人个人经历等措施,积极调动学生想象力,使其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自己的感情体验与经历去感受诗歌中所要表达的思想意蕴与丰富画面。
(4)结构美。要让学生真正理解诗歌的意境,还应在教学活动中让他们了解一下诗歌的构思结构特点。古典诗歌的构思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叙述故事情节的构思方法(《木兰辞》),写景抒情或怀古抒情的构思方法(《钱塘湖春行》《赤壁》),以幻想结合现实的构思(《雁门太守行》)等等。除此之外,托物言志、情境交融等抒情方式,想象、以小见大、动静结合等表现手法,拟人、对比、双关、夸张都是修辞手段的有效运用,使得古诗结构与意境更加丰富。所有这些在古诗词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都应向学生加以传授,进而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诗歌的艺术结构与思想意境。
二、实现古诗教学价值有效性的途径
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化底蕴,不仅如此,它也有助于培养初中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学习习惯。
1.吟诵朗读
诵读是学习古诗歌的有效途径,它能让学生在吟诵过程中感受诗歌的情感美和音韵美。出色的诵读不但能够让学生读出诗歌抑扬顿挫的节奏感,也能将学生引入到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情感之中,从而加深学生对它的理解与掌握。同时,诵读诗歌要讲究节奏,各词字的语音、语调都会有轻重之分,这样既能读出音律美,也能传达诗人的思想情感。不仅如此,在吟诵过程中还能加强学生古诗词量的积累,为今后的学习及写作打下基础。
2.通过比较联系法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积累
比较联系法可有效减少学生古诗词书写过程中的错别字的现象,比如“亲射虎,看孙郎”与“西北望,射天狼”中的“郎”与“狼”的书写。通过平时的比较联系可有效帮助学生区分并理解。
比较联系法可帮助学生积累古诗词蕴含的传统意向。比如古典诗词中常见的“燕”与“雁”的区分。通过对含有这两字的诗句进行分析发现,几乎所有含“燕”字的诗句都有春天有关,代表了春意盎然,成为春天的象征;带有“雁”字的诗词多与秋天相关,出现意象多为大漠、边塞等,通过类似比对,学生对古诗句的意象理解也就更加深刻。
总之,语文教师在诗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善于联想与想象,使其认识到古典诗词的存在价值及其所能产生的影响,增强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从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一、主题单元,为复习内容的整合铺就通途
主题单元就是围绕某个主题组织3-4篇课文成为一个单元。本单元的“习作”、“练习”内容也尽量予以配合,凸显这个主题。如六年级上册的七个单元分别是:心中有祖国、人间真情、奋斗与生存、民风民俗、景物聚焦、名人风采、读书有方。其中第二单元围绕“人间真情”这个主题。通过三篇课文,多角度、立体地歌颂了人情美、人性美。而本单元的习作训练,安排学生“回家做一件事,想一想爸爸、妈妈平时是怎么爱你的”。然后向他们示爱,记下整个过程:单元练习的“诵读与感悟”,要求学生领悟汪国真的《我不期望回报》这首诗。这就较好地把阅读和习作等语文实践活动结合了起来,整合了各项训练,增强了训练效果。这种编排特点大大地提升了文本的教育资源,给阅读这套大餐提了“味”,增了“色”。同时,也为我们的语文复习内容的整合提供了现成的可依。
二、巧用复习方法
在复习中,除了对知识的归类复习外,我还尝试了一种新的复习方法,效果也不错。这种方法分三个阶段进行:
1.教师划定复习范围或确定复习项目,学生依据课文、课堂笔记、平时作业及相关学习资料,确定复习重点,列出复习提纲,自行复习,然后根据自己的复习所获,尝试拟出模拟试题,做好“摆阵”和“攻阵”的准备。此阶段,学习支配权应属于学生,教师只是相机做一些提示:“想一想,还有那些内容该掌握。”“你还有哪些地方没复习好。”“你估计谁可能会疏忽什么内容,会搞不透什么问题,你能出个题目考考他吗?……
2.学生之间开展“攻阵”活动。第一个“阵主”,由学生自荐上场,根据自己所拟的测试题进行“摆阵”,或由全班同学竞答,或指人作答,优胜者为下一轮“阵主”,继续“摆阵”。此阶段,教师是导演,是参谋,是顾问,除维持好课堂秩序,调节好课堂气氛,还要做出客观的评价:对学生不正确的问法、测法要给以纠正;对没有掌握好的问题,要引导讨论,明辨是非;对提问巧妙、见解独到、回答正确、表现突出的学生要给以热情表扬。
3.师生共同总结、归纳本次复习要点,交流、推广先进的学法,帮助确立正确的复习导向。教师针对学生暴露出的薄弱环节,有的放矢地进行强化训练。这种复习方法因为是师生共同活动,打破了以往的课堂教学模式,既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遵循了“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三、注意归纳复习,提炼解题方法。
有的老师在总复习时,总喜欢搞题海战术,只求数量,不求质量。学生表面上练得挺熟,可实际考起来,总是抓不住要领。各种题型五花八门,老师仅通过分数考查学生的成绩,并没有帮助学生分析研究命题方向,分析解题方法,结果事倍功半。正确的方法,我们教师可根据各册教材的要求,帮助学生归类复习,可逐册归类复习,或从字、词、句、篇逐一复习。在归类复习中,突出每一类重点和难点教给学生正确的解题方法。例如修改病句这一训练内容,复习时我们可先引导学生寻找修改方法。一般来说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紧缩法,对于较长的句子,可以把修饰、补充成分去掉,留下最基本的成分(即主语、谓语、宾语)以便检查句子是否有残缺或搭配不当的毛病。例如“滚滚的乌云和滂沱大雨顿时从半空中倾泻下来”。这句子较长,修饰成分多,不易看出毛病,若把修饰成分去掉成为“乌云和大雨倾泻下来”,这样,就不难发现,句中的“乌云”是不能“倾泻下来的”,故这一句子犯了顾此失彼词语搭配不当的毛病。二是类比法。按照原句的样子(即意思)用另一些句子表达,进行对照比较,也可以检查句子的正确与否。例如:“工地上横七竖八地码着木料”可能有的同学没到过工地,没见过木料是怎么码着。因此这一句子的毛病一时找不出其毛病。遇上这类句子,可以引导学生仿照一些句子。例“商店里横七竖八地码着货物”这样一比照,原句话的毛病就可以容易地看出来了。商店里的东西是要放得整齐的,而“横七竖八”是乱糟糟的。“码着”是整齐地堆着,显然它与“横七竖八”是有矛盾的。以此类比,毛病就显现出来了。学生掌握了方法以后,修改病句就容易学了。复习其它内容时,同样的办法也要引导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加上适当的训练,学生复习时就感到轻松了。
四、注重发展,迁移升华
复习不是就知识论知识就文论文,更不是单为考试而复习,而是要树立大语文教学观,既要夯实基础,培养能力,又要关注复习知识形成能力的方法和过程。将所学知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的梳理和相关的拓展迁移,实现理性的升华。如在复习古诗时,不光要知道诗文的大意触摸作者的情感脉搏,还可以借此诵读作者的其他作品,引读其他诗人相同情感的古诗。在复习对联时,除让学生补充对联外,还可以让学生交流在相关课文中学过的对联,或欣赏自己课外搜集的更多对联。这样,复习在“温故”的基础上“知新”,体现知识由“会”到“会的更多”的发展轨迹,使学生原有的水平、能力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五、注意课内与课外的关系、知识和能力的关系
夏尊在《平屋杂文》的序中说:“就文字的性质看,有评论,有小说,有随笔,每种的分量既少,而且都不三不四得可以,评论不像评论,小说不像小说,随笔不像随笔。近来有人新造一个杂文的名词,把不三不四的东西叫做杂文,我觉得我的文字正配叫杂文,所以就定了这个书名。”编集为杂文,是由于文体不一,并非真个不三不四。且其中,大多都是散文随笔。本书还可视为夏尊散文写作的代表。
作者行文,自是出于真情实感的,且多有感慨。比如《春的欢悦与感伤》,本文写的是春天到来的感慨,“我每年也曾无意识地以传统的情怀从冬天盼望春光早些来到。可是真从春天得到春的欢悦的,有生以来,除未经世故的儿时外,可以说并没有几次。”由于蛰居都市,春的欢悦无从见到。“都市中没有‘燕子’,也没有‘垂杨’,局促在都市中的人,是难得见到春日的景物的。”而乡村,也因其凋敝,难以再现古诗文中的春天。“春到人间,据日历上所记已好久了,但是春在哪里呢?有人说‘在杨柳梢头’,又有人说‘在油菜花间’,也许是的吧,至于我们一般人的身上,是不大有人能找得到的。”作者所要抒发的,就是这种惆怅。至于文中在写这些生活观感时,引用了一些古代的诗文,可起到一种参照比较的作用。现实中的春天无从感知,便与古诗文中对春的吟咏构成反差,或者说形成一种对比。再如《幽默的叫卖声》,写从两种叫卖声中发现了幽默,并许之为幽默家。一种是叫卖臭豆腐干的,态度自若。“卖臭豆腐干的居然不欺骗大众,自叫‘臭豆腐干’,把‘臭’作为口号标语,实际的货色真是臭的。如此言行一致,名副其实,不欺骗别人的事情,恐怕世间再也找不出了吧,我想。”对此,作者的态度是认可的。但如卖报的叫卖着两个铜板买什么新闻,则不无讽刺。“在他们的叫声里任何国家大事都只要化两个铜板就可以看到,似乎任何国家大事都只值两个铜板的样子。我每次听到,总深深地感到冷酷的滑稽情味。”此种滑稽情味,即有反讽之义。又如《钢铁假山》:“案头有一座钢铁的假山,得之不费一钱,可是在我室内的器物里面,要算是最有重要意味的东西。”这钢铁假山是一二八之役日人所掷的炸弹的裂块,从而表达对侵略者的愤慨。
夏尊在《误用的并存和折中》中说:“从小读过《中庸》的中国人,有一种传统的思想和习惯,凡遇正反对的东西,都把它并存起来,或折中起来,意味的有无是不管的。这种怪异的情形,无论何时何地,都可随在发见。”其方法就是巧立名目,立过一个名称,就是又一个名正言顺了。作者感慨此种并存或折中使事物的发展常常停滞不前,难有彻底的改革及长足的进步。很显然,作者的感慨大都与现实有关,但也并非一味愁苦,而是还有对生活的吟味。比如《白马湖之冬》,写白马湖冬天的景象。其一是风,风本无形,却触物有声。“松涛如吼,霜月当窗,饥鼠吱吱在承尘上奔窜,我于这种时侯,深感到萧瑟的诗趣,常独自拨划着炉灰,不肯就睡,把自已拟诸山水画中的人物,作种种幽邈的遐想。”此种情景结合,让作者感觉置身山水画中,有一种萧瑟的诗趣。“在太阳好的时侯,只要不刮风,那真和暖得不像冬天。”接着再写庭间曝日,感受日光的暖和。“下雪原是我所不憎厌的,下雪的日子,室内分外明亮晚上差不多不用燃灯,远山积雪,足供我半个月的观看,举头即可从窗中望见。”下雪天,可看雪景。种种景象中,主要的仍就是风,风在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而离别之后,于蜇居都市中还会忆及那里的风,其实就是回忆那种生活的景象。
本于自己的经历及体会来写文章,又不乏现身说法之义。比如《我的中学生时代》,讲自己费了许多辛苦,才修完中学课程,显然是要学生珍惜学习的机会。再如《紧张气氛的回忆》,说自己担任舍监,全是靠了耐心和以身作则,才得到学生的认可,对做人做事不无启发。又如《中年人的寂寞》,通过写自己的寂寞之感,认为“学校教育给我们的好处,不但只是灌输知识,最大的好处,恐怕还在给与我们求友的机会一点上。”求学的过程,不可忘了交友。还有《早老者的忏悔》,讲自己未老先衰,认为求学也不可忽视体能锻炼。如此等等,其实都是教诲。孙犁在《耕堂读书随笔》中说:“夏氏之文,只记亲身所见、所闻,知道多少就记多少,不求惊人,不涉无嵇,简单明了,实事求是。此乃教育家兼作家之文章,长者仁者之言语,是我们学习的范文。”孙犁所说,确为知见。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不仅能反映一个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能反映其认识能力、审美能力、思想修养和文学艺术修养。因此,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教师要丰富作文教学途径,扩大学生视野,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进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广泛阅读积累素材阅读对写作裨益极大,这方面,许多名人均有切身体会。杜甫“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鲁迅说:“文章应该怎么做,我说不上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练,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这些都说明写作能力的提高是以“多读”作为手段和途径的。《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少做题,多读书,这就要求教师改变以往的教学方式,除把课堂还给学生外,还要引导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阅读可采取课内外相结合的方式,如教学了《小抄写员》,在学生对文章的思想内容有所理解和体会后,向学生推荐阅读一本好书《爱的教育》。因为这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强的外国作品。在阅读内容上,只要是思想内容健康的均可,如自然科学、文史地理,这方面书籍可以拓宽知识面。阅读文学作品,包括古诗词、名言警句、小说散文,既可学到写作技巧,丰富语言积累,还可陶冶情操,促发创作灵感;报刊杂志的大量知识与信息,也为学生提供了创作的材源;阅读方法上,短小的精美文章要精读,长篇文章精读和略读相结合。古诗词、名篇要朗诵,知识性作品可默读、重点研读和全面浏览相结合,读和思辩相结合。读书要求学生要做好阅读笔记,逐渐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有了广泛的阅读,学生就能获取各种各样的知识,同时在各种不同的阅读方式在,使学生产生了语感,激发了灵感,有了语感和灵感,作文就水到渠成、自然流泻轻松的事儿。二.超越文本说写训练语文教材中有许多典范文章,对于学生学习语言,完善和优化自己的语言系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如果这些文章只是阅读课上读一读而不能继续延伸,我想也是一种“资源浪费”,所以我在教学中,总是尽量创造机会,建立起语文教材与生活之间的“纽带”。如在教学《鲸》一课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说写训练:把学生分为两类,分别以《我是虎鲸》和《我是须鲸》为题,介绍一下自己,越全面真好,可以用上课文中学到的一些说明方法。学生个个兴味盎然,为了说得全面正确,他们个个认真读书,研究两种鲸的特点和生活习性,结合自己课外搜集到资料,同时这些材料进行必要的筛选和重组。因为说的是“自己”,纷纷融进了个性化的语言,以突出“自己”的优势。很快,学生高质量地完成了这一练笔,学生不仅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而且懂得了课文只是个例子,不仅可以学到知识,还可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感悟生活写好真实《新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作文更是如此。学生写出的文章之所以言这无物,内容空洞,苍白无力,没有时代感,其根本原因是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或者更准确地说没有真正接触过生活。其实,校园无闲事,家庭有新闻,社会有热点,学生间有生活,值得学生思考或者众说纷纭的话题应该很多的。如真能捕捉生活,学生写作素材是丰富的,作文时学生就会少些无奈。如何感悟生活?主要是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从身边的生活中获取第一手材料。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培养学生感悟生活能力:1要学生感而悟真情。白居易说:“人之感于事,则必动之于情。”这种“情”和“意”不正是作文内容的重要因素吗?比如说,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便领会了“父亲对儿子的真挚的爱”,从而创作了〈〈背影〉〉。因此,我让学生细心观察生活,写下亲人间、师生间、朋友间的一些细小的事,领悟其中饱含的亲情、友情、师生情,写出来的文章真实感人。
2、要感而悟其喻。写的文章要力求有深度,则必然要求细致,更重要的是能由此及彼地悟出他们之间的某些相似之处,进而联想、想象、使感知得以提高。如写《变》,学生从家乡几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进而联想到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蒸蒸日上,改革开放给人民生产、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字里行间热情洋溢。3、要感而悟其理。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许多事物往往是富于哲理的,假以时日,细心揣摩,用心体会,便会慧眼独具,融入作文则必无平庸之嫌。4、要感而悟其趣。生活中你会遇到一些情趣盎然的事情,让你开心而笑,回味无穷,如果你能把这样的事,这样的情趣流露于笔端,使之成文,读者也会乐意与你一同开心,一同回味的,就会达到写作的目的了。四.开展活动激发兴趣兴趣是学习写作最好的老师。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同样,知文者不如好文者;好文者,不好乐文者。乐在很大程度上是种兴趣。有了浓厚的兴趣,便会在为文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和快乐。1、组织辩论会、故事会、演讲会。辩论会的选题是自由的,教师帮着选出一些题目,学生自己去确定一个。为防止趣味化倾向,教师在选题上要做具体的要求。这种活动关键是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准备,让他们查阅书籍,或询问老师以获取相应的素材,并拟定初稿。这个过程非常重要,我们需要的就是这个过程。辩论时可先小组内进行,再从中选出几组到班上交流,教师适时加以引导,辩论会后再让学生写写感受。2、适时开展艺术活动。指导学生自编自演课本剧,把课本中死记硬背、抽象的内容通过演故事剧的形式,使之生动活泼,具体形象起来。如《卖火柴的小女孩》、《凡卡》等。通过自编自演,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开发了学生的智力,激发了兴趣,培养了创作能力。3、办手抄报、板报。学生办手抄报可谓是增强阅读效果,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措施,对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很有裨益。可以要求学生自己确定好每期的主题,根据主题选择内容,寻找合作伙伴。学生在活动中为了办出自己的特色,他们必须查找许多资料,对材料进行分类,或自己写写文章。然后组织、设计版面,再进行一番的绘画、抄写。这个过程融进了学生多少精力和智慧。因此学生学到许多课堂上学不到的东西,包括情感体验。从而不断丰富学生的写作素材,提高写作水平。总之,要提高学生写作水平,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教学中努力要培养学生广泛阅读兴趣,引导学生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开展各种有趣的活动,激发学生写作的欲望,使学生感受到写作文如同说话一般,达到不吐不快。
谈如何拓展学生写作空间拓展学生写作空间责任编辑:飞雪 阅读:人次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生命意识
语文学科中蕴含生命教育的内容广泛、方式多样。这就要求我们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灵活处理教材,善于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渗透生命教育。让语文课更多地和学生的内心情感、人生发展相关联,让正义与课堂同在,让真善美与课堂同在,让每一个生命更加美好。面对当前生命异化和教育中生命意识缺乏的现状,在教学实践中自觉地将语文教学与生命教育有效地融合起来,实现语文教学“生命化”。是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一、充分挖掘教材中具有生命意识的素材
语文课堂要更好的实现生命主题教育的渗透,就应该深挖文本,对教材中的生命资源进行巧妙利用。就拿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来说,如果只停留在理解古诗的字面意义上,那么蕴涵其中的“诗仙”李白身上的那种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却仍不放弃自我,在山水间寻求人生快意的豪情就难以为学生体会感悟,也错失了一次生命教育的机会。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对“孤“独”等古诗中关键字眼的理解体味诗中李白的孤独,联系李白在不同时期所作的诗,让学生体会到每个人生活中都会遇到不同程度的挫折,都该有迎难而上的勇气;同时也借李白消解不得志的消极情绪来告诉学生,我们面对沉重的打击时,可以让自然的景致帮助自己重新获得“战斗”的勇气,回复平和的生活心态。以此来完成一次生命教育与语文教学的融合,通过学习古人的精神,帮助学生从小培养生命的坚韧。
二、创设有效课堂情境让学生感悟生命的存在
语文学科中渗透生命教育包括生存意识教育、生存能力教育和生命价值升华教育。在教育学生珍惜生命的同时,教师还应该教育学生如何尊重生命。小动物、植物的生命值得尊重,更何况人呢?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还应努力培养他们如何去欣赏生命。积极地审视生命,投入自己的激情,就会发现生命的魅力所在。比如:小学三年级语文《一次成功实验》一文,教师在情景导入中,首先设计了谈话:“同学们,你们在学校和家庭做过哪些实验,成功了吗?当你成功之后的感受是什么呢?”一下子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有回答:“做过,成功了!”也有回答:“做过,可是失败了”。这时,教师就要针对两种不同的回答给学生引导。“成功了”的背后意味着什么?它意味着同学们对科学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它体现了你的勤奋好学精神。通过这些肯定的赞扬,激励学生学习探寻科学的兴趣。而对那些回答“失败了”的学生,教师一定不能用鄙夷的目光和打击的话语,要用“失败是成功母”,“失败的背后,往往暗藏着成功”之类的格言来教育他们,让他们从失败中站立起来,在失败中寻找原因。
三、回归人性化教育凸出生命的意义
如今的教育终于开始真正触及教育的本质了。可以说,呼唤人性的回归,关注人文精神的培养,注重人格的完善发展,教育学生热爱生命,指导学生光大生命,发挥学生潜在优势,提高学生生命质量,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主题。在这种大背景下的教学设计,毫无疑问应该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一位教师教学北师大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春天的手》一课“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识字”环节所设计的导学步骤:第一步,师:在我们这首儿歌里住着许多生字宝宝,大家一起到课文中去跟他们打个招呼好吗?生:学生边读课文,边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给文中的生字作记号。第二步,师:这些生字宝宝,要靠小朋友们自己想办法去认识。下面学习伙伴一起做两件事:读准字音、记住字形。生:四人小组开始合作识字。第三步:指名汇报,共同评议;然后齐读生字,玩 “摘星星”游戏。整个教学过程都是从学生这一学习的主体出发,引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识字,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的现代教学设计理念。
四、拓展教学资源来激发学生生命活力
《语文课程标准》在明确语文课程性质时指出:“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意在指明语文的文化属性。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在我们强调走进文本的同时,更要鼓励走出文本。当我们将课内文本与课外阅读、文化生活和谐贯通时,文本便有了文化的滋润,就会鲜活起来、开阔起来,此刻,它已经不再是一棵孤独的树,而是一片枝繁叶茂的森林。在语文教育的广阔天地里,蕴藏着丰富的自然性课程资源、社会性课程资源、人文性课程资源,语文教育应直根于现实生活,面向未来,语文教师要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拓宽学生学习语文的空间。教师除了帮助学生掌握教课书上要求的音、形、义都会的生字外,还要巧妙引导学生利用课外学习资源,培养自主识字的意识和习惯,让学生认识更多的字。据此,我们从一年级起就要注意激发学生主动识字的愿望,开辟多种识字途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增强识字量,为他们今后的读书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语文的生命就是不朽文明的体现。语文所承载的内容是富有生命气息的,生命的表现形式不是孤立的词语,它融入世态百相,凝聚了人间真情,囊括了大地沧桑,沉淀着历史的精华。它需要我们用生命去解读。叶澜教授指出:“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课堂教学应被看作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经历,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要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的精神生命,是一个由无明到觉悟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教师不断地唤醒,在语文对话中让学生得到精神的滋养,享受生命的愉悦。我们要潜心语文课堂教学,让小学生在语文学习感觉到是一种享受,并从中悟出语文的真谛所在,才能使整个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意识,学生才能受到教益。
【参考文献】
今天,多媒体教学已经深入教学工作的方方面面,在古诗词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手段,让多媒体运用于古诗词教学,将为古诗词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大大提高课堂效率。本文就多媒体技术在古诗词教学中作者介绍、情境创设、诗词诵读、课堂背诵、吟唱诗词等方面的应用做一些粗浅的尝试。
关键词:多媒体;古诗词;教学效率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6-0091
今天,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法还在走“作者介绍――齐读两遍――解释一遍――齐读结束――要求背诵”的单调路子,重记忆轻朗读,重背诵轻品味,形式单调,教者无方,学者无味,优秀的古诗词往往被教学得“面目可憎”,费时低效。如何才能摆脱古诗词机械、低效的教学状况呢?在古诗词中,课堂教学中引进多媒体技术手段,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会给古诗词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提高课堂效率。
一、运用多媒体给力作者介绍:变陌生为熟悉
现有教材中对诗人词家往往限于文字的介绍,了了数语,简单而枯燥乏味,一些虽配有插图,但这些往往只是诗词内容的“图解”。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作者介绍作为一种辅助手段,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古诗词作品的教学来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作者,让学生和诗人深层对话,可以帮助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是帮助学生走入文本的一条线索、一张“门票”。
《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运用PowerPoint幻灯片可以使作者的介绍更加全面、配以诗人词家的画像更能凸显其精神风貌,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诗词作品,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如:在教学《春望》用幻灯片以文体框出示(如下图),并从网上下载杜甫像的图片,作为插图,当页幻灯片标题用艺术字打出“走近杜甫”。这样,学生不仅从文字资料上更加全面地了解杜甫,而且通过图片杜甫像也对杜甫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达到观其貌、识其人、读其文、解其心。白居易诗云:“相逢何必曾相识,同是天涯沦落人。”利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和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与诗人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感同身受,这样对诗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杜工部。杜甫一生坎坷,是我国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后人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风格 “沉郁顿挫”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杜甫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很多是传颂千古的名篇,比如“三吏”和“三别”,并有《杜工部集》传世;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的诗篇流传数量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唐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二、运用多媒体给力情境创设:变抽象为形象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以情志为本,诗是抒发诗人的感情的,而感情又一定要通过形象构成一种意境,然后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十九世纪英国著名文艺评论家拉斯金说:“每一部伟大作品的精华部分,总是无法把它解释得很清楚,因为它好,所以它好。”优秀的古诗词独特魅力就在于“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只有通过图画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诗歌教学尤其需要创设情境。在古诗词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多媒体,通过绚丽的画面,鲜艳的色彩,悦耳的音乐,为学生创设优美情境,将诗词抽象凝练的语言化为一幅幅可作用于视觉的栩栩如生的画面。这样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较为迅速、深刻地整体感知诗文,体会作者蕴含在诗中的思想感情,可以帮助学生理好的理解诗意,对诗词教学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学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幻灯片的背景始终是一幅夜色中悬挂一轮圆月的图画。又如学习曹操《观沧海》一诗,教师用幻灯片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幅无数巨浪被高高卷起,波澜壮阔的大海的图画,这样学生对本诗描绘的意境有了感性的理解:大海吞吐日月、包孕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怀。
三、运用多媒给力朗读教学:变单调为丰富
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是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具有移情、激趣,引起共鸣的作用。《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传统的教学手段指导诗词朗读,在情感的调动、情境的营造、意境的复现都难以调动学生入兴趣,激发学生情入境。而使用多媒体朗读名家朗诵的配乐录音,其发音标准,节奏准确,意境生动,既能给学生以很好的示范,又能使诗词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心里去,从而让学生“临其境,闻其声,睹其貌,见其行”。在朗读中,可利用音乐播放软件“千千静听”来助教学一臂之力。通过软件中“歌词秀/编辑歌词”来编辑朗读文本(把课文当作歌词来编辑);使用其“桌面歌词功能”来辅助我们朗读教学,实现文字与朗读声音的同步,让学生感受名家朗诵的魅力。再者在学生朗读训练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背景音乐,为学生的朗读配乐,让学生入情入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如:在指名学生朗读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为表现这首词思想感情放纵奔流,同时又透出对于人生悲欢离合而产生的淡淡忧郁的特点,可选配二胡曲《良宵》,乐曲与词的意境融为一体,增强朗读的效果。
四、运用多媒体给力课堂背诵:变呆板为灵活
背诵古诗词是古诗词教与学的重点。《语文课程标准》要求七――九年级学生掌握、记忆的古诗文为80余篇,如果篇篇死记硬背,也不是不能做到,但对学生来说却是一件苦累的差事。常见做法是教师留下一些时间,学生自行背诵,这样费时费力,学生也没有新鲜感。如果利用在多媒体就可以使课堂背诵变得灵活多样而且提高效率。例如,在课堂上,训练学生背诵杜甫的《春望》,笔者利用PowerPoint幻灯片对学生进行提示法的背诵训练,达到大部分学生当堂背诵的效果。用PowerPoint设计,并依次展示(如下四幅幻灯片),每幅幻灯片都让学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可唤醒、强化学生的记忆,从而帮助学生当堂背诵。这样,由浅入深地进行课堂背诵教学,既能提高学生背诵的兴趣,也能增强学生的记忆,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
除此之外,多媒体在诗词积累方面也优势显明。如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25课课后练要求学生找出一些与“酒”有关的诗句,并摘抄下来。如利用“百度搜索”,可输入含‘酒’的诗句”就能很快可搜索到“借问酒家何处有”(杜牧《清明》)“劝君更尽一杯酒”(王维《送元二使安西》)等十多句关于“酒”的诗句资料,进行积累。这比查阅书籍更为高效、全面。
五、运用多媒体给力诗词新唱:变被动为主动
“古人唱歌兼唱歌”,古代诗词是有音乐性和图画性统一,它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只在于写景抒情,不只在于声韵悠扬,更在于以声传情。唱古诗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用今人古诗词琅琅上口,易于传唱,现代人有许多人为古诗词谱曲。至今也有许多诗词传为古诗谱的曲子,如《诗经》中的《关雎》、王维《阳关三叠》、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岳飞的《满江红》、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虞美人》等,今人都谱过曲。弘一法师(李叔同)那首最有名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用的就是一支外国民歌的曲子。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学习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词时,笔者在上课开始时,先用媒体软件“暴风影音”,播放从百度视频下载的王菲演唱的《明月几时有》短片,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和诗人的情感产生共鸣,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并利用“千千静听”桌面歌词功能教唱这首词。让学生在唱歌中记忆,在歌声中领悟,在领悟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学生在快乐的歌唱中学习体悟了这首词,也背下了这首词。这样,多媒体整合应用的“唱诗课”,让每一位学生都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真情地投入,在歌唱中感受学习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