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

时间:2023-05-30 09:24: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古诗

第1篇

古诗配图手抄报的图片欣赏

古诗配图手抄报图片1

古诗配图手抄报图片2

古诗配图手抄报图片3

古诗配图手抄报图片4

古诗配图手抄报图片5

古诗配图手抄报的内容:思乡诗欣赏

1、《客中寒食》

唐·李中

旅次经寒食,思乡泪湿巾。

音书天外断,桃李雨中春。

欲饮都无绪,唯吟似有因。

输他郊郭外,多少踏青人。

2、《江岸秋思》

唐·杜荀鹤

驱马傍江行,乡愁步步生。

举鞭挥柳色,随手失蝉声。

秋稼缘长道,寒云约古城。

家贫遇丰岁,无地可归耕。

古诗配图手抄报的资料:五言律诗

1、《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2、《商山早行》

唐·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推荐其他主题的手抄报资料和图片作为参考:

1.古诗配画的手抄报图片大全

2.简单的古诗文配画手抄报图片设计

3.小学古诗配画的手抄报图片

第2篇

(一)软件功能与激发学习兴趣

多媒体技术的软件需要一定的操作性,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能够为指导教师提供便捷的教学方式。在中国古诗文的了解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中国古典诗文往往是寓情于景的,诗歌的语言偏向意味深远之层次,许多语言无法通过现代白话文直观的翻译过来,或许翻译过来的白话文译文也无法达到诗文本身的艺术感。通过多媒体的教学方式,就可以通过电脑的投影向学生展示其诗文内容。对于一些故事性较强的古文来说,多媒体教学能够以动画的形式将故事完整的叙述出来,使学生更便于理解。如《两小儿辩日》的故事情节,其中论题涉及到了一些物理常识,那么通过多媒体的展示,就能够使学生在观看的同时产生对应的思考,防止课堂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等问题的出现,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良好手段。

(二)结合想象与感悟诗情画意

上段文字讲述了一些诗歌的学习过程中,部分优美的格律语言无法被现代白话文直译的缺憾。那么也就间接的导致了学生不能对诗文的思想情怀感同身受,如《登幽州台歌》、《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诗歌,显然是当代小学生无法通感的,对于《宿建德江》、《滁州西涧》等意象描写较强的诗歌,多媒体教学则可以更生动的展现意象的状态。指导教师可以通过PPT课件的构建,将相关意象依次罗列在图画内,并结合相关诗句,有层次的、有远近距离的、有前后顺序的在图画中映像出来,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直观的体会到诗文描写的美妙,从而提高对诗文的自我鉴赏能力,也是对古文理解能力的一种提升办法。学习古诗文,感悟诗情与画意是关键,了解诗文的景象代表着怎样的感情,更是学习诗文的主要鉴赏内容,所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便是来源于此。

(三)增大容量与提升课堂效率

在备课方面来讲,多媒体教学能够扩大课堂知识的储备量,同时对于课外拓展部分也能做到“随想随学”。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基本按照教案的框架进行诗文讲解,但古诗文之间的关联性较高,往往思路跳跃与教案未必能达到高度一致,在涉及到备课范围以外的知识,指导教师很难进行准确的指导。通过多媒体教学就可以实现跟随课堂教学的思维跳动,进行针对性的知识串讲。例如在学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指导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复习学习过的李白的相关作品和孟浩然的相关作品,并可以通过多媒体拓展,对相关背景予以大致讲解,让学生了解“大诗人李白为什么会写下这一名篇”,或是“李白的两首送别诗《赠汪伦》和《送孟浩然之广陵》有哪些区别”,这都是能够通过多媒体教学实现的拓展训练,同时也是对学生深度赏析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效率方面,多媒体教学节省了教师书写板书的时间,并且能够让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印象更加深刻,节省了课堂中的无用时间,为课堂效率的提升做出计划性的节约和高效利用。

二、多媒体技术在小学古诗文教学中的具体应用

(一)引导学生走入诗文中的绮丽视界

多媒体能够通过对相关意象的图象构建,让学生对“诗情景色”通感,同时也能通过PPT教学使课程与知识点串联性更强。指导教师可以通过PPT教学,将学生代入诗文中的绮丽视界。如在《题西林壁》的学习中,对于“横看成岭”与“侧成峰”的不同视角下形成的不同视觉,通过传统的语言叙述很难使学生深刻的认知其中含义,这时指导教师可以通过PPT课件或JPG图像等多媒体方式,让学生通过参照,了解这一诗句的真实含义。或者多媒体教学软件中的多维虚拟模型软件,能够使教师在解释这句诗文含义时,将虚拟模型自由拖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角度看见的“山脉”,的确可以出现“岭”与“峰”两种形态。这种多媒体的教学方法,就是正确的通过科技手段引导学生通感诗文中的独特视角,并了解诗文的绮丽视界。

(二)运用多媒体拓展了解诗人背景

此外,多媒体教学还具有强大的知识储备的优越性,指导教师可以通过查阅资料与备课,对诗人的背景与履历进行故事性的讲解。从某种程度上讲,古诗文作为古代文人表达思想感情或描绘事物的一种文体形式,与其诗人的自身经历和社会背景是密不可分的,那么对于相关背景的了解就成为赏析诗文的部分内容。尤其是对于意象较多的抒情类诗文来讲,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望天门山》等作品,都是与其诗文背景无法分开讨论的。故运用多媒体进行课外拓展就十分重要。如宋代苏轼的许多诗文都与其自身经历的两次贬谪有关;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等名句,都与变法失败有关;辛弃疾的“醉里挑灯”,与其征战沙场、壮志未酬有关。相对诗句的逐字分析,了解常见诗人的人生履历也是赏析诗歌的关键,多媒体的强大知识储备,能够有效的为指导教师提供教学素材。

第3篇

综观近三年的语文中考卷,记诵默写题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直接默写型、理解默写型、迁移默写型、运用默写型等。笔者收集了多地2011年中考语文试卷,诗词默写的考查率几乎为100%,且多以直接默写型为主,兼顾能力考查。

试一试:我已经掌握得怎样了?

一、 直接默写型

1. (2011・江苏省徐州市) , , ,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2. (2011・江苏省苏州市)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 。(《鱼我所欲也》)

3. (2011・江苏省南京市)海内存知己,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 (2011・北京市)孤山寺北贾亭西,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二、 理解默写型

5. (2011・江苏省南通市)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的“ , ”两句表现了诗人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6. (2011・江苏省泰州市)《钱塘湖春行》中通过植物的变化描写早春景象的句子是: , 。

三、 迁移默写型

7. (2011・湖北省孝感市)古代文人墨客出行渡水,自然少不了舟,请写出含有“舟”字的一联诗句: 。

8. (2011・山东省莱芜市)我国古代诗词中有大量抒发思乡情怀的诗句,如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请再写出一个抒发思乡情怀的诗句: , 。

四、 运用默写型

9. (2011・江苏省常州市)面对艰辛与压力,不少古诗词告诉我们要学会做一个坚强的人。请写出其中的两句: , 。

10. (2011・云南省玉溪市)面对日益恶化的环境,人们更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请用相连的两句古诗描绘出你向往的生态环境(课内外均可): , 。

听一听:我一定会深受启发!

直接默写型试题涉及古诗词、古文中的名句和重点句,以及对短小的诗词进行全文默写,比较容易。但有些同学会出现一些错别字。所以,同学们平时就要按照要求认真背诵,认真默写,对写错的字结合句意加以理解记忆,或把易错的句子加以整理,以免再犯。

理解默写型试题要比直接默写型难度稍大些,灵活性也强一些。同学们不仅要准确、熟练地掌握原文,还要对诗词中的每句话加以正确理解,尤其要把名句放到全文中去理解,联系全文主旨来理解记忆,同时将所学的诗词紧密联系生活,学会拓展运用。

迁移、运用默写型试题的要求比较高,它将课内外的诗文积累联系起来,注重考查综合掌握能力、同类归纳能力,同学们只有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时,才能从容不迫。对待这类题目,我们可以按照种类进行一定的梳理归纳,如按照“风”“花”“雪”“月”等自然类,按照“酒”“舟”等物件类,按照“送别”“思乡”等情感类,加以分类整理、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厚积薄发。

练一练:只要努力就会成功!

1. ,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周敦颐《爱莲说》)

3. 醉翁之意不在酒, 。(欧阳修《醉翁亭记》)

(1~3选自2011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卷)

4. 蒹葭苍苍, 。(《诗经・蒹葭》)

5. ,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6. ,带月荷锄归。(陶渊明《归园田居》)

(4~6选自2011年江苏省无锡市中考卷)

7. (2011・江苏省连云港市)生活中总会遭遇困境,只要你不气馁,不懈地走下去,就会峰回路转,绝处逢生,达到一个美好的境界,这正如陆游在《游山西村》中所说:“ , ”。

8. (2011・广东省深圳市)乐器常常在古诗词中或传情达意,或渲染气氛,如《诗经・关雎》中的“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传达了青年男女纯洁的爱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中的“ ”引发了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里的“ ”烘托了边地送别友人的氛围。

9. (2011・广东省梅州市)生活中有收获的喜悦,也有失去的痛苦,只要我们拥有“ , ”的良好心态,就能正确面对人生。

第4篇

关键词: 初中语文 教学策略 思维能力

培养能力及发挥智力与思维息息相关,采取有效科学的方法,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基本目标。自新课改实施以来,逐渐提高了对初中语文教学的要求,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既要教给学生书本知识,又要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确保学生可以合作、探究并自主地开展学习。

一、培养初中生思维能力的必要性

初中语文与小学语文的结构内容差异较大,可谓其升级版,需要学生不断综合地运用思维能力和思考能力,才能理解掌握课本知识。传统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完成教学大纲的规定,令学生考出更好的成绩,导致语文变成极其普通的学科,难以使其人文学科作用充分发挥出来,更无法帮助学生全面发展。为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更新教学理念及方法,加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保证学生全面发展。而在语文教学中时常用到比较分类、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可以说这些就是语文思维能力形成的基础。例如学习语文古诗,根据不同的表现内容,有怀古、思乡、送别等。初中语文送别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两首,即王维的《渭城曲》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这两首诗虽都为送别,但表达出截然不同的情景。《渭城曲》体现出诗人王维对友人依依不舍的情怀,《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则表现出诗人王勃豁达送友的情怀。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务必做到先分类后比较,让学生切身体会寻找二者异同的过程,学会如何区别观察事物之间具备的特点。

二、培养思维能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培养重视度有待提高。

由于我国长期受到传统教学的影响,部分语文教师往往易在教学活动中忽略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潜意识里将语文视作文字性学科,认为学生只需学习字词文章等知识,能够考出好成绩即可。然而,语文极优雅,它是借助语词,运用多样化的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谱写出来的优美文章诗词,但要有效运用这些知识点,编织出完整美好的文章,语文思维能力必须发挥作用。

(二)培养方法缺乏合理性。

目前,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始终惯用一言堂,整节课的讲解,学生没有自由思考的时间,导致绝大多数学生只会机械学习,等待教师讲解,采取死记硬背的方法理解和记忆知识,几乎不存在个人意见与想法。另外,教师教学理念更新不及时,不关注学生课堂以外的学习,无法将更良好的实践学习机会提供给学生等,这些都将造成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受到影响。

三、初中生思维能力有效培养策略

(一)根据课堂教学目标,详细制订培养计划。

从某种意义上说,语文课堂教学属于目的性、计划性教学活动,语文教学又是以培养思维能力为重要目标,为此,初中语文教师必须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目标,制订完善的思维能力培养计划。

首先,以教学目标为依据,明确初中阶段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如学生改写、缩写等思维能力的系统培养;学生如何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以及如何科学联想或想象,转换表达方式等能力的培养。其次,基于教学内容与思维能力培养目标和学情,详细制订课堂教学目标计划,恰当选择教学方法。再次,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迁移能力的训练,即在不同情境下训练思维能力。例如教学朱自清的散文《春》时,要求学生想象小草是如何从土里偷偷地钻出来的?再让学生思考在哪些地方可以用到“钻”和“偷偷地”这些词汇,利用这些词汇造句,使学生及时进行语言实践运用,保证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能得到培养训练;又如教学唐代诗人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一课时,引导学生想象诗句中所描绘的场景,并尝试将想象到的景象描绘出来;再如教学近代诗人郭沫若的《天上的街市》时,抛出问题引发学生想象:如果我们仰望盛夏夜晚的晴朗天空,眼前将出现何种景象?又能想到什么呢?再要求学生针对“夜空”这个主题,发挥想象开展写作训练等。诸如此类训练都是对学生迁移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最后,教师应适时监控学生的整体学情,进行积极的反思,灵活协调培养思维能力的方案及目标。

(二)创造良好思维环境,激发学生的认知矛盾。

学生语文思维能力基于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而创造良好思维环境则是积极思维的前提。也就是说,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必须采取创设情境的手段。从这个角度看,要激起学生的认知矛盾,就必须创造良好教学环境。因此,教师要针对教学重点及目标,充分结合学生的学情,进行两难情境创设,以便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加强对其思维能力的培养。

一般来说,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创设的教学情境多样化,如和谐民主的教学环境、层次分明的问题情境等,当然还必须充分重视学生的提问,积极引导、鼓励、支持学生质疑知识,提出问题,同时也要善于发现这些问题中学生的思维亮点。以问题情境为例,在教学鲁迅先生的《风筝》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问题:风筝为写实文,描述了两兄弟间的矛盾。那么,他们是如何产生矛盾的?文章中的嫌恶作何解释?可否以讨厌代替呢?这几个问题,前一个属于基础,后一个则是在比较两个词汇的同时,帮助学生理解“我”极度厌恶风筝的一种态度。

综上所述,学生最关键的思维能力形成时期即初中阶段,该阶段语文教学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但利于其完善掌握深刻理解知识,更有利于其逻辑思维的形成,进而促进其他学科学习的进步,实现不断完善,达到全面发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胡玮玮,李继峰.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

第5篇

名篇佳作,面对如此优秀的文化遗产,我们

应该怎样引导学生去学习呢?

一、浅吟低诵感音韵

诗歌,在古代作为一种可写、可诵、可

歌的文学样式,在千百年的发展中,形成了

独特的音乐美。它有相应的韵律,平上去入

四个音调,按照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方式

组合起来,便如乐谱一样给人们展示了一

首首或婉转悠扬、或凄美感人、或雄浑壮阔

的乐曲。因此,学会有感情的诵读故事是学

好古典诗歌的首要任务。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注重学生的个性

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

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

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诵读全诗,做到停顿

正确。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

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

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

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

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

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欣赏古诗的角色。

当然,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应进行

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

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

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

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读准

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则有利于体会古诗

的感情和气势,表现出诗歌抑扬顿挫、跌宕

起伏的节奏感。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

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

深感动,欲罢不能,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

文的感受。这样不仅激发学生学习古诗兴

趣,而且为学生理解、体味诗歌的意境打下

了坚实的基础。

二、联系想象绘画图

我国很多古诗可以说是“诗中有画”,

一首诗就是一幅色彩鲜明、动静相宜的图

画。因此,在进行古典诗歌的教学中,教师

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加以

联想和想象,体会古典诗歌的画面美。如

《过故人庄》,作者描绘了一幅农村恬静优

美的田园图。我们应引导学生在感知诗歌

诗情画意的审美享受中,想象故人庄环境

的恬静秀丽,农人劳动的乐趣,田家生活的

安逸。又如《江雪》作者以及其洗练的文笔,

勾画出一幅渔翁汉江垂钓图。我们应引导

学生体味作者把“江”“雪”与“渔翁”有机联

系在一起,动静相称,虚实结合,使整个画

面浑然一体的美感。再如《敕勒歌》,作者以

雄浑的气势,勾画了一幅阴山脚下美丽富

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图。因此,在诵读

之前,教师应当用多媒体呈现优美的图画,

用优美的语言加以演绎,使学生在诵读之

前加大想象,进入如诗如画的精神空间,并

在这种空间里诵读,会加深学生的审美印

象。我们应引导学生体味作者景物特点、宏

观勾勒、动静结合描绘的写法,想象北国草

原壮丽富饶的风光。

三、深入理解品内涵

“诗缘情”“诗言志”,喜怒哀乐,诗之情

也。在进行古诗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

生提高思想认识、身心修养、文化品位和审

美情趣,深入理解诗歌,挖掘古典诗歌的思

想美。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类

描绘祖国壮丽山河的诗歌,让学生对祖国

的山山水水充满激情,使学生对祖国广袤、

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

河山的深厚感情,学习使人积极进取蓬勃

向上的精神,让如诗如画的祖国壮丽山川

在学生的胸中激荡;读文天祥的《过零丁

洋》,就应让学生学习诗人不屈的精神和豪

迈的气概;读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饮酒》

就该让学生了解作者高洁的品质和高尚的

气节;学习《送元二使安西》《白雪歌送武判

官归京》《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则引

导学生如何珍重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学习

《过华清宫》《石壕吏》《涉江》等,就应激起

学生对真善美的向往和假恶丑的憎恶之

情。因此,针对不同思想的诗歌,教师应设

计不同的诵读方式和诵读情境,使学生真

正体味诗中大意。

四、鉴赏品味悟意境

古典诗歌是云烟的精华。它凝练精辟、

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

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如“春风又绿江南

岸”中的“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

等精妙含蓄的词语永远值得学生去揣摩、

体味。而更多诗句则以其丰富的情感和精

邃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如激励人们

乐观开朗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寓

意顽强拼搏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还有表达英雄气概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

鬼雄”等许多陶冶文化情操的诗句,千百年

来脍炙人口,成为一代又一代的精神食粮。

学生通过诵读这些古诗,可以修身养性,砥

砺品格,通过诵读,体会文人墨客的激情,

体味边关将士的悲凉,体味愁肠千结的缠

绵恋情,体味忠肝义胆的诚臣气节;诵读可

以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审美水平,真

正的课堂必须有真情的诵读。这样不仅增

添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能形成他们健

全的人格。

总之,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让学生

的心灵在对音乐美、画面美、思想美、意境

美的领悟中受到美的熏陶,让他们熟读精

第6篇

古诗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瑰宝。它们文辞优美,琅琅上口。诗词中有大量描写祖国风光、壮丽河山的名句,对中国人的影响很大。首先它说出了中国人的心声,使人在心灵上达到共鸣,如李煜的《浪淘沙》中“别时容易见时难”,柳永的《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其次它使人养成了简洁凝练的做事风格。如李白《行路难》中“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就表现了诗人倔强、自信、执著地追求理想的强大精神力量;《梅岭三章》中“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用借喻,指革命成功,人民解放。第三,有些诗词能激起大多数中国人的激情,如岳飞的《满江红》中“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陆游的《示儿》中“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不过,我要说的是,很多古诗词对学习初中地理帮助很大,可为丰富的地理教学提供载体,因为一些诗词中包含大量的地理事物现象,涉及很多地理知识,内容丰富,为地理教学提供真实背景材料。这些地理知识非常重要,对将来旅游,出行十分有用,它还会影响你的历史学习。很多政治家、军事家都研究历史,精通地理知识。本文就课本中的地理知识,该引用哪些古诗文作一简单介绍。

地理中的自然环境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河流、位置。如讲地形时用杜甫的名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形容山东泰山,泰山号称“五岳之首”,是山东丘陵中海拔最高的山峰,顺便提及我国的几大丘陵;北朝民歌《敕勒川》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现牛羊“描述内蒙古高原水草肥美、牛羊成群的景象,同时介绍我国的其他高原地理位置时;用曹操《观沧海》中的“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其中的沧海是指渤海。学习我国的行政区划时,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其中蜀指四川;李白的《将进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天上”应当指青藏高原中的巴颜喀拉山脉。讲气候时,引用杜甫《春夜喜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描述春天悄悄来临,万物焕发生机的景象;用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来说明我国西北地区不受夏季风的影响,同时指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一个界线区。讲河流时,引用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借用“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诗句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与记忆黄河源头注入的海洋;王之涣《凉州词》中“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和《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描述黄河上游和中游的景观差异。

地理中的人文环境主要介绍人口的多少,农业发展,经济发展状况和经济支柱。其中许多古诗词描述了地理知识与农业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我国素称诗国,诗歌遗产常具科学价值。最早的记载就保存在《诗经・豳风》中。“四月秀@,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E。”讲的就是一定的季节,远志开花、知了长鸣、庄稼收获、草木凋零的现象。可见我们的先人早就注意到生物的行踪去迹与季节变化之间关系,并以此指导农事活动了。北宋诗人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物候观测以生物为仪器,十分灵敏。例如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中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这首诗形象地告诉人们平原和山上的气候不一样,物候也就不同。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里面就有物候学上的两个规律:一是芳草的荣枯,有一年一度的循环;二是这循环是随着气候转移的,春风一到,芳草就苏醒。刘禹锡《竹枝词》中的“江上朱楼新雨晴,西春水觳文生。桥东桥西好杨柳,人来人去唱歌行”。――足见从漠南到蜀东,人人皆以绿柳为春天的标志。陆游《初冬》“平生诗句领流光,绝爱初冬万瓦霜。枫叶欲残看愈好,梅花未动意先香“――这首诗证明陆游是留心物候的。还有陆游的《鸟啼》“野人无历日,鸟啼知四时。二月闻子规,春耕不可迟;四月鸣布谷,家家蚕上簇;五月鸣雅舅,苗稚忧草茂”。陆游不但留心物候,还用以预告农时,他可称为能懂得大自然语言的一个诗人。

另外,下面的诗句也反映了物候特点: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正因为古代诗歌中富蕴宝藏,巧妙运用古诗词进行地理教学,对促进学生地理兴趣的培养、提升学生的文学修养、美化学生的心灵、提升教学质量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因此地理教师应“以诗为证”,既能开拓视野,又平添一段趣味。在平时的备课中多收集有关地理教学的名句,深入挖掘地理信息,巧妙激起求知欲,侧重剖析地理现实问题。

第7篇

一、指导学生学会诵读

学生通过诵读文言文,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诵读中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所蕴含的情感,从而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高中语文教材上所选的文言文都是文质兼美、情感丰富的好文章。教师通过指导学生诵读,能够让学生通过自己朗读,逐渐品味文中的独特情味,激发美感从而引发学习的兴趣。如在指导诵读《赤壁赋》这篇文章时,对于不同的段落,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诵读,学生自然就能体会到情感的不同,从而采用不同的语气、语调及语速来读,更好地体会到苏轼那种自我调节做到乐观豁达的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当然,任何一种单一呆板的方法都会造成人们对事情的厌恶乃至产生抵制情绪,收不到预期的效果,指导学生诵读也是一样。诵读时要教给学生运用多种诵读的方法,有教师的范读、引读、导读,学生的轻读、默读、齐读、分组读、分角色读等方式。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都可以坚持范读,目的在于引导学生读准字音、读准句读,读出语气,让他们反复朗读,体会语气,直到读得准确、流畅。最后再进行朗读比赛。长期这样做,学生既提高了诵读水平,又提高了独立学习、提前学习的积极性。

二、点拨学生学会意读

意读,顾名思义就是要学生通过翻译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能力。意读是在诵读的基础上,根据书下注解,通过查古汉语词典等不同的方式对文章的内容进行更详细的理解。这个过程需要教师进行耐心的指导、点拨。对于刚学翻译文言文的学生,教师要选一些浅显的文言文语段,鼓励学生大胆地翻译,并要适当地进行表扬,从而调动学生翻译文言文的热情。如在学习《劝学》时,通过指导学生对文中第二段几个类比句的翻译,从而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很顺利地把全文都翻译完了。

三、鼓励学生进行背读

对于学习经典的文言文来说,背诵是必不可少的。通过背读,可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文言语感。

背读不是死记硬背,应教给学生背读的方法。我的做法是先理解后背诵,也就是建立在学生意读的基础上。学生先借助书下注释,不会的要参考翻译书翻译课文,然后再通过自己的理解整理文章的思路,这样在头脑中文章的内容就会非常的形象,背诵起来很轻松,同时对文章中出现的重点字词也能够记的牢固。如在做课外文言文《清史稿・郭L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大学士明珠柄政,与余国柱比,颇营贿赂,权倾一时,久之为上所觉”,其中“比”这个词,我们如果能够联想到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天涯若比邻”,其中“比”是“近”的意思,就可以推断出此文中是“亲近”的意思。

因此,对教材熟悉就会使我们能够推测出一些文言词句的意思。文言文知识比较琐碎,有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词类活用,特殊句式,还有一些文言文化常识。要真正的积累这些文言知识,我们如果孤立地去记,结果很不扎实,效率很低。只有把这些知识点放在背诵文言文的过程中去理解,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8篇

1、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杜甫《戏为六绝句》

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3、作诗火急追亡逋,情景一失后难摹。——苏轼《腊日游孤山访惠勒思二僧》

4、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刘希夷《代悲白头翁》

5、古来青史谁不见,今见功名胜古人。——岑参《轮台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6、只看后浪催前浪,当悟新人胜旧人。——释文向《过苕溪》

7、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8、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汉乐府民歌《城中谣》

9、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韩愈《调张籍》

10、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小雅》

11、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张九龄《送韦城李少府》

12、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

13、巧笑倩兮,美目盼兮。——《诗经·卫风·硕人》

14、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易为春。——苏麟《断句》

15、少年乐新知,衰暮思故友。——韩愈《除官赴阙至江州寄鄂岳李大夫》

16、一寸光阴一寸金。——王贞白《白鹿洞二首》

17、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行》

18、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19、春江秋月冬冰雪,不听陈言只听天。——杨万里《读张文潜诗》

20、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汉乐府民歌《孔雀东南飞》

21、人生结交在终结,莫为升沉中路分。——贺兰进明《行路难五首》

22、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

23、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

24、须教自我胸中出,切忌随人脚后行。——戴复古《论诗十绝》

25、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诗经·大雅·荡》

26、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李益《写情》

27、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

28、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杜甫《偶题》

29、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30、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

31、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32、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凤栖梧》

33、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韩愈《调张籍》

34、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

35、友如作画须求淡,山似论文不喜平。——翁照《与友人寻山》

36、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刘禹锡《竹枝词》

37、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刘禹锡《乐天见示伤微之敦诗晦叔三君子皆有深分因成是诗以寄》

38、言者无罪,闻者足戒。——《诗经·大序》

39、一日不作诗,心源如废井。——贾岛《戏赠友人》

40、一湾死水全无浪,也有春风摆动时。——戴善夫《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

41、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曹植《赠白马王彪》

42、欲加之罪,何患辞。——《左传》

43、何意百炼钢,化为绕指柔——刘琨《重赠卢谌》

44、嘤嘤鸣矣,求其友声。——《诗经》

45、不求好句,只求好意。——欧阳修《吊僧诗》

46、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李商隐《无题二首》

47、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黄遵宪《杂感》

48、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

49、假金方用真金镀,若是真金不镀金。——李绅《答章孝标》

50、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汉乐府民歌《君子行》

51、杜诗韩集愁来读,似倩麻姑痒处抓。——杜牧《读韩杜集》

52、人生七十古来稀。——杜甫《曲江》

53、爱好由来落笔难,一诗千改始心安。——袁枚《遣兴》

54、功高成怨府,权盛是危机。——王迈《读渡江诸将传》

55、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

56、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57、人生交契无老少,论交何必先同调。——杜甫《徒步归行》

58、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祖咏《清明宴司勋刘郎中别业》

59、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长恨歌》

60、满招损,谦受益。——《尚书·大禹谟》

6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李绅《悯农》

62、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63、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柳永《昼夜乐》

64、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诗经·卫风·硕人》

65、预支五百年新意,到了千年又觉陈。——赵翼《论诗五绝》

66、天籁自鸣天趣足,好诗不过近人情。——张问陶《论诗十二绝句》

67、莫将死句入诗中,此诀传来自放翁。——袁枚《仿元遗山论诗》

68、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前出塞九首》

6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70、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

71、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72、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7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74、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贾岛《题诗后》

75、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陈亮《三都乐》

76、草木本无意,荣枯自有时。——孟浩然《江上寄山阴崔少府国辅》

77、论文期摘瑕,求友惟攻阙。——黎志远《汉阳舟次》

78、物情无巨细,自适固其常。——杜甫《夏夜叹》

79、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诗经·小雅·车辖》

80、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左传》

81、人而无仪,不死何为。——《诗经·鄘风·相鼠》

82、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

83、片言可以明百意,坐驰可以役万里。——刘禹锡《董氏武陵集记》

84、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左传》

85、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秦风·蒹葭》

86、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周南·关雎》

87、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李白《长干行》

88、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89、天若有情天亦老。——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90、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91、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92、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93、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94、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相思》

95、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秦观《鹊桥仙》

96、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郑风·子衿》

97、从来好事天生俭,自古瓜儿苦后甜。——白朴《阳春曲。题情》

98、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白居易《长恨歌》

99、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100、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诗经·小雅》

101、防民之口,甚于防川。——《国语·周语》

102、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谢空山丘。——李白《江上吟》

103、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陶渊明《移居二首》

104、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

105、投我以桃,报之以李。——《诗经·大雅·抑》

106、尔曹身为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戏为六绝句》

107、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五首》

108、文章自得方为贵,衣钵相传岂是真。——王若虚《论诗诗》

109、结交在相知,骨肉何必亲。——汉乐府民歌《箜篌谣》

110、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111、不是一番梅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高明《琵琶记》

112、纵横正有凌云笔,俯仰随人亦可怜。——元好问《论诗三十首》

113、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

114、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杨柳枝词》

115、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李白《忆旧游书怀赠江夏韦太守良宰》

116、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陆游《九月一日夜读诗稿有感走笔作歌》

117、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118、寅父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少年。——李白《上李邕》

119、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诗经·王风·采葛》

120、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数百年。——赵翼《论诗》

第9篇

关键词:指导学生;学习古诗;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33-2738(2012)04-0242-01

古典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 古诗文是我国文化的精粹,近几年,大家对古诗的学习越来越重视,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都是历代名篇佳作,不仅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艺术感染力,而且短小精悍,词句优美,韵律和谐,特别适合小学生背诵。因此,探讨古诗词的学习方法显得更加重要。

一、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在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我鼓励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面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诗歌教学过程中,我首先鼓励学生利用工具书并联系上下文查解词句,把教师的不厌其烦讲解变成学生相互间的讨论、启迪和学习。其次鼓励学生积极发表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见解,使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然后,我再适时就重点、难点问题集中讲解或单独指导、点拨。如在教学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时,我在学生通过自学和集体讨论基本掌握诗歌的作者、写作背景和诗中内容后,重点讲解“彩云间”、“一日还”、“轻舟”等难以理解的词句,使学生充分享受到学习诗歌所带来的愉悦。

二、反复诵读,读中悟情

诗歌的特点是富于节奏美、韵律美和意境美,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在教学过程中,我坚持以诵读为本,要求学生在理解基本词义、句义的基础上,通过反复诵读,反复吟咏,体会古诗的韵律、意境。引导学生进行多种方式的诵读,如:范读、自由读、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背诵等,从形式各异的阅读中领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诗中的意境,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诗中的意境,我常常让学生手拿扇子或书本扮演诗人诵读古诗,使学生仿佛亲临其境,感悟诗意。如在教学《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让学生手拿折扇,漫步吟诗,并配上悠扬的古筝伴奏,使学生融入诗境,殷殷离别之意跃然其中。

三、展开想象,训练说话

在古诗教学时,我时刻注意把握教材,精心设计并组织教学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并抓好说话训练。课堂上,通过教师的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即兴发挥能力。如在教学完《春晓》进行小结后,我又这样引导学生:“诗人看到春天景色如此美丽,便写下了这么一首描绘春天美景的佳句,同学们也根据这美丽的景色说上几句话吧。”边说边给学生出示一幅幅风景优美的春天景色,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通过学生们的争相发挥,达到了训练他们口语表达能力的目的。

四、学一点古诗词基本知识

诗歌分为古体诗(又称“古风”)、今体诗(又称“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前的除“楚辞”以外的所有诗作,也包括“今体诗”出现以后的除“今体诗”以外的所有诗作。“歌、行、吟”分别是古体诗的一种体裁。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今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是今体诗之后产生于盛唐,流行于中唐,发展于晚唐与五代,成就于宋代的一种新诗体。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律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即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是宋金时期逐渐形成的一种新诗体。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五、把握一下不同的诗作题材

就诗作题材内容的不同,古诗词可分为写景(抒情)诗、记事(咏怀)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田园(山水)诗、边塞(征战)诗等等。

写景诗:我们比较常见。

咏怀诗:叙事抒怀,通过具体的事件的叙写来抒写胸臆,抒写个人的恨别、怀远、思乡、离愁、感时等情怀的作品。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杜甫的《春望》。

咏史诗:诗人对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咏叹,一般融进了诗人独到的见识,以史咏怀,以史诵人,以史治史,以史喻今。如陶渊明、刘禹锡、杜牧等都是咏史诗的作者。

咏物诗:主要特点是托物言志。这类古诗中的“物”多具有特定意义的意象。如桃花象征美人、牡丹寄寓富贵、杨花有飘零之意等等,不同的意象有不同的内蕴。

山水田园诗:写田园生活和山水风景,陶渊明是田园诗的开山,南朝的谢灵运是山水诗的鼻祖。唐代形成了山水田园诗派,主要有王维、孟浩然、储光羲、常建等。

边塞诗:描写边塞生活与民族矛盾,还有一系列与边塞有关的东西形成于盛唐,最高成就为高适、岑参、王昌龄、王之涣。

六、教学生学会诵读

第10篇

古诗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以极简练、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动静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真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我在教学中体会到,引导学生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创设情境感受美

在建构主义理论中,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在教学设计中,创设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是最重要的环节。“诗是有声的画”,具有意境美和图画美,是陶冶性情,培养想象力的好教材。上课伊始。教师就要努力营造积极的情感氛围,以优美动听的古曲、生动形象的画面和声情并茂的描述将学生引入古诗的意境,诱发学生的情感。如:我在教学《枫桥夜泊》这首诗时,开课时就用哀愁凄婉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和动情的情境描述,把学生带人到一个宁静、寒冷、凄清的意境中。学生随着音乐节奏的变化和教师深情的语言描述,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仿佛此时正与诗人一起在深秋的夜晚,听着悠远的钟声,站在船头眺望远处隐隐约约的寒山寺……人情人境,体会游子思乡之愁,感受意境的凄美。这样,使学生对诗意有了一定的感知,为学生迅速、正确地理解古诗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悟中诵读领会美

诵读,是传统语文教学的宝贵经验。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就是强调诵读的重要性。事实上诵读遵循了形象感知的原则。有利于学生有效地吸收语言、转化语言。古诗尤其要重视诵读,让学生充分领悟其图画美、语言美、意境美。因此,在古诗诵读的教学中,反复诵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意境是基本方法;整体感悟,悟出诗情、悟出诗意、悟出诗韵连基本原则。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古诗词?在教学实践中,我非要尝试运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熟读成诵法即让学生多读,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地诵读,低唱慢吟地诵读,也可“不求甚解”地诵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令学生吟诵,要使他们看作一种享受,而不看作一种负担。一遍比一遍读的入调,一遍比一遍体会亲切,并不希望早一点能够背诵,而自然达到纯熟的境界。”自然而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这是教育艺术的理想境界。如学习叶绍翁的《游园不值》:“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首先是指导学生多读,反复地读,要读出诗的节奏和重音。通过多读,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2.联系拓展法即将所学的某一首古诗词,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以形成一个知识组块,将古诗诵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如学白的《送盂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可指导学生同时诵读其他有关“送别”的名诗,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山中送别》或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激发学生新一轮的诵读热情。在教师的巡视指导下,学生在小组里自由练读、看图会意、品析美读,通过交流获得对古诗的朦胧理解。把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习,不但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学以致用,而且在对比诵读中强化了记忆效果,从而激起了学生读背古诗词的极大兴趣,提高对古诗的整体把握能力和对美的鉴赏能力。

3.想象人境法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诗人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青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咏柳》,诗人自问自答:“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我引导学生紧扣这设同的手法,展开丰富的想象,品味这无穷之意。再让学生熟读成诵,自然水到渠成。有条件的还可以利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再现画面,使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记忆。

三、拓展延伸创造美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恰到好处的拓展延伸能使学生“乐学”“活学”。使我们的课堂进发出智慧的火花和生命的活力。古诗具有意境美、节奏美、韵律美等特点,如果将其与美术、音乐、舞蹈等学科结合起来。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教学中,教师们常常把“诗配画”“诗配舞”“诗配曲”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引入课堂,让学生在乐中学,在趣中悟。在情中演。我在教学古诗《夜书所见》时,让学生初读这首诗后,告诉学生古诗也可以谱上曲子演唱的,学生兴趣盎然。接着我播放事先准备好的由梅艳芳演唱的歌曲《静夜思》,让学生跟着唱,学生兴趣极高。看着学生陶醉的样子,我应势利导:“我们也来为《夜书所见》配上曲子吧!不过,配曲之前,必须先理解诗的意境。”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后,不同版本的诗配曲《夜书所见》便“出炉”了。曲调五花八门,有儿歌《我们的田野》,有流行歌曲《老鼠爱大米》。还有……在学生起伏的歌声和不断的笑声中,学生不但熟记了古诗,激发了学习古诗的兴趣,而且通过学科间的相互交流、渗透、整合,构建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和课堂,使学生感受到语文学习无处不在,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培根说:“读诗使人灵秀。”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让学生真正理解诗中之情、青外之意,充分感受古诗的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让古诗教学充满灵秀之美,让学生在古诗中“灵秀”起来。

第11篇

关键词:明确目的 培养兴趣 补充知识 教授方法 鼓励接触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世界特有的文学形式。古诗词是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学生品味汉语文字美、音韵美、节奏美、意境美的重要载体。因此,古诗词教学要有正确的方法。

一、明确古诗词学习目的,避免进入误区

在当前语文学习中,不少学生和教师存在“学习古诗词就是为了应付考试”之类的错误观点,对于古诗词学习没有足够的重视,充其量也只是简单背记,并没有真正好的方法去学习古诗词。这样很不利于学生学习和语文教学的开展。作为教师,应该首先认识到古诗词学习的重要性和方向。《论语・阳货》中的话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意思是说:诗有启发鼓舞的感染作用,有考察社会现实的认识作用,有互相感化的教育作用,有批评不良政治的讽喻作用。可见学习诗歌的好处,诗可以言志,可以陶冶情操,可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由此可见,学古诗词并不是没用的,它不仅会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还让学生有机会接触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使学生受益匪浅。所以身为教师应该注重古诗词学习教育,让学生能够拥有自学能力,在学习中发现美,提高自身,这才是古诗词学习的真正目的。

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很多学生在学习古诗词时会表现出没有兴趣,一方面是自身了解不够,没有认真深入发现古诗词的可爱之处;还有一方面就是古诗词相对于当前我们常用的语言来说普遍过于书面化,有时难免让人产生晦涩难懂之感。所以培养学生兴趣就要从多方面入手。例如教师平时在课堂或课下可以适当运用一些古诗词,要注意场合和条件,最终要既不显得迂腐又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补充古诗词知识,点滴积累

学习古诗词必须掌握一定知识,而这些知识的掌握需要一个过程,不是单纯花上一节课时间就可以传授成功的。这就要求教师在平时要制定科学的教学计划并能够有条不紊地实行。在学习古诗词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将重要知识点滴传授,避免出现认为这些知识不重要而忽视不讲的情况,更不要没有主次、分不清重点而把各种知识塞给学生,这样都无法达到好的效果。只有按照计划点滴进行,才有可能在确保学生掌握知识的前提下不断使他们提高。在课堂上教师也不应该局限于考试内容,一些课外知识如果有条件也可以适当加以补充。如学习《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时,当了解作者王勃时,学生知道他是“初唐四杰”,可以简单提及其他三位和他们的代表作,简要说一下他们能够获得这样地位的原因。再如关于古诗中的“平仄”,如果学生有兴趣,教师也可适当进行浅层的讲解说明,让他们对古诗有进一步的了解。这样不仅可以在无形中增加学生关于古诗词的知识,也可以避免枯燥无味的感觉,让学生带着兴趣进行学习。

四、传授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习古诗词也要一定的方法,科学的方法不仅可以事半功倍,还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十分重要的。关于古诗词学习方法,重要的有以下几个:

1.平时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在古诗词学习的开始,教师要带头用正确的方法来教授学生。在预习中对于一首诗的作者、背景要有所了解,重要的作者要掌握其相关资料。对于诗,要能够判断出是律诗还是绝句,然后要弄懂诗的大意,分析它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的感情;对于一些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之类的名句要深入分析,明白它有名的原因,体会其中的妙处。

2.学会迁移联想。古诗词知识的学习要“活”,要善于联系和运用,能够把刚学的知识用到其它诗词上,用基本技巧来分析成千上万的诗词。例如学习《题破山寺后禅院》中的颔联“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通过讲解让学生明白是以动衬静及什么是以动衬静后,还可以鼓励他们加以联想,发现一些类似的句子,例如《鸟鸣涧》中的“月初惊山鸟,时鸣春涧中”和之前的那句有异曲同工之妙。多联想迁移,避免思维僵硬,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有很大好处。

3.背写结合。古诗词记忆很重要,但默写也同样不可忽视,轻视这两者中的任意一点都会对古诗词学习带来较大的障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将两者结合,既要重视记忆也不可放松默写,平时在学习中要让学生在记忆得差不多的前提下通过默写来加深记忆,通过及时改正默写中存在的问题来进一步提高精确度。养成这样学习古诗词的好习惯不仅可以使学生对古诗词的记忆更加牢固,有时候在背诵和默写时学生有可能在突然间获得对古诗词新的理解,从而有利于教学的进行。

第12篇

【关键词】古诗教学 韵律美 意境美 语言美

一、反复诵读,体味古诗的韵律美

1.多种形式诵读,让学生欲罢不能。古典诗歌是富有音乐美的文学样式,它讲究韵律、乐感极强,平声仄声交错组合,跌宕起伏,具有美的旋律和和谐的节奏。正是因为诗的语言凝练精辟,具有悦耳的音乐美,因此诵读就成了我们破解古诗的首要任务。在教学中我们应注重学生的个性特征采取不同的诵读方式,或听读、或范读、或领读、或齐读。初步朗读,读准诗的节奏,要求在语言层面上读通全诗,做到停顿正确。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当然,无论采用什么样的诵读方式,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应进行科学的诵读指导。引导学生把握诗句中音节语句的声调节奏及其变读,真正体现诗句朗读中的音乐美,它包括纠正学生的读音,适时讲解古诗的押韵、平仄,以便读准节奏,读出语气和语势。

2.配乐背诵,让学生如痴如醉。配乐诗朗诵是一种文艺表演形式。在朗诵过程中配以相当的音乐,常起到烘托作用,达到动人心弦的效果。让学生把自己对诗句意思的理解变成美丽的画面,透过画面领悟到诗人寄托的情感,并在一首首乐曲里提升为对文化的倾慕和敬重。苏轼的《水调歌头》对月亮的奇思妙想,让人盼望圆月和欢聚,让人难以入睡。因此,在古诗的教学中,根据古诗的内容,配以相适应场景的音乐,从而达到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达到在音乐中享受到古诗的音韵美、语言美、修辞美,进而体会到古诗有严谨的结构形式和完美的艺术形象。如教陶渊明的《归园田居》,教师在范读时就可以配上其《高山流水》乐曲,悠扬的乐曲表现了优美的自然风光,让学生体会到诗中抒发了陶渊明热爱田园生活的高尚感情。《过故人庄》这是一首把田园美景与悠然自我的心境进行了完美统一的佳作。教师可以选用民乐《苗岭的旱晨》开头部分作为背景音乐,在学生齐声朗读时配入,并启发学生进入朗读中所描绘的场景中,享受到真美。

二、开拓想象,感受古诗的意境美

古典诗歌是诗人的情与景、心与物相互交融而形成的,它是一种感性形象。我们常说的诗歌的意境正是诗人的思想感情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形成的,它需要感性认识和情绪体验,“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这个“情”是指内在的感情。王国维《人间词话》“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境”说的也便是诗的“意境”。诗的意境美是千姿百态的,有的雄伟壮阔,绚丽纤细;有的悲凉凄婉;有的豪放旷达;有的含蓄典雅,景象万千。一首诗就是一幅画或多幅画,除了物还有蕴含其中的情感。因此,阅读古诗必须引导学生根据诗中所提供的信息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去。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一幅落寂单调的悲凉秋景,而它要表现的则是作者远在天涯、愁肠欲断的情怀。这个意境是通过枯藤、老树等九个事物所感悟到的,这种感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需要启发学生想象,即让诗中景、诗中物、诗中人,在学生脑海中浮现加工,展现一幅立体的画面,引导学生步入诗的意境,使他们如见其景,如见其物,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达到心灵的沟通,情感的交融。

三、背诵积累,内化古诗的语言美

古典诗歌是语言的精华。它凝练精辟、生动形象,往往一字千钧、震人心灵,留给读者许多想象的空间,鉴赏诗歌的语言,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天门中断楚江开”中的“开”等精妙含蓄的词语永远值得学生去揣摩、体味。而更多诗句则以其丰厚的情感和精邃的哲理启迪后人、流传千古。如:激励人们乐观开朗的“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表达生活情趣的“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寓意人生哲理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还有表达雄心壮志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许多陶冶文化情操的诗句,千百年来脍炙人口,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食粮。学生学习背诵这些诗句,对学生精神的提升,习惯的养成,人格的塑造,起着不可估量的潜移默化作用。他们往往通过诵读很快受其感染,势必会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激起相似的情感,从而达到心物交融、心领神会。这样不仅增添了学生的文化底蕴,而且形成了他们健全的人格。所以,教师应加强对学生诵读的指导,在真正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前提下,把握诗的音乐美、意境美的同时,让他们熟读精背以至默记在心,最终完成语言积累和情感熏陶。

参考文献:

[1]张景明.古诗教学经验汇编[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