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楹联知识

楹联知识

时间:2023-05-30 09:24:56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楹联知识,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楹联知识

第1篇

国家课程虽然也尽量顾及历史文化的丰富性与多变性,由于受到课时、观念、评价标准等条件的限制,只能是挂一漏万的选择,这就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留下了巨大的空间。在这种情况下,合理开发和利用乡土语文资源融进课堂教学,以优化国家课程结构,丰富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就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开发楹联教学资源,是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艺术素质熏陶的需要

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科学素养和艺术品味,使他们成为具有跨学科知识和多方面的能力的、在未来成为会学习、会做人、会做事、会处世,受社会欢迎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未来的发展夯实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文化底蕴。

楹联集中体现了这样的特点:集文学、知识、趣味、实用于一体,政治、经济、军事、民族、思想、文化等皆可。在内容上,吸取多方面的知识和养料,同时也提供了许多相关的知识。楹联不仅是汉语中最短的文学样式之一,还是包含汉语用字手法、组词技巧和修辞手法最集中、最多样的一种文学样式,所以它能最完整、最简洁地使学生认识、应用、巩固、熟练汉语的基础知识,从而形成能力,这是别的文学样式所无法替代的。例如培养高尚品德是素质教育更为重要的目的,学生可以通过赏联来提高自己的艺术品位和文化素养,培养和完善人格。

二、开发楹联资源,是新课程、新教材的开发和建设改革的需要

“新课程所倡导的一个重要的理念,就是课程向儿童生活世界回归。课程不是固定的教材,不是一种结果性的产品,而是儿童增长经验、学习知识、培养技能、发展情意等的过程。如果课程让儿童远离儿童的生活经验,他们的学习就只能死记硬背、机械训练。新课程倡导课程与儿童生活经验的联结,让儿童在日常生活和周围环境中积极的建构知识,使课程具有一点生活化和情趣化的色彩,激发儿童学习动机,引发学习兴趣。”而开发楹联资源,就能起到这样的效果。在这里,不仅仅是教师作为开发者,学生也可以成为开发者。可以先让学生每到一处胜迹,遇楹联则工工整整地抄录,并注明出自何处胜迹。如遇写景名胜联,则顺对联撰写者对此处风景的观察角度再度感受,以品味到楹联之妙方好。楹联中可能会涉及地方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可就近向知情者(包括景点负责人)讨教。楹联中涉及的历史人物、故事,于其他文字的阅读中求答案,并作好笔记。同时还要收集有关人物的对联故事。

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就唤起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使他们在实践中学习汉语、运用汉语,承传汉文化。楹联使他们“触摸”到汉语言的声音、形体、色彩、结构、分量、品质、情味等,从而领略汉语言独特的形音义综合美。所以学生会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乐趣。

在过去,很多人认为楹联是一种文字游戏,不可否认,楹联中含有一定的游戏因素。寓教于乐是教育教学的至高境界,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是当代教师在教育教学方法上追求的目标之一。由于楹联具有文字游戏因素的特点,因此楹联教学能使学生学得愉快。例如,徐文长改联增趣味:“县令大人不是人,生个儿子要做贼。”后改成:“县令大人不是人,本是南山老寿星;生个儿子要做贼,偷来蟠桃献父亲。”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设置问题:徐文长要在这副楹联后面填什么样的话,才能使县令大人不生气?然后让学生尝试来完成改写。这样,也会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三、发掘楹联资源,是初中学业考试改革的需要

第2篇

自从1980年写了第一副楹联“律人先律己,清水必清源”之后,我便与楹联结下了深厚的情缘。本来爱书的我,更离不开联书了。

最开始接触的联书是《笠翁对韵》。见到了它,就像发现了新大陆一样:竟然还有楹联书!便如饥似渴地读了起来,无奈书是借同学的,只好找个本子抄下来。后来,虽然又购买了《声律启蒙》,内含《笠翁对韵》,但当年的手抄本仍然珍藏着。接着,陆续地读了些联书,其中包括顾平旦、曾保泉两位先生合著的《对联欣赏》(1982年出版)等。

读联书,除了借,就是买。为了买一本合适的联书,不但需要经常逛遍市内的几个书店、旧书市场,就连下乡也要到农村集市上看一看,有没有需要买的联书。尚文化先生编著的《楹联写作与欣赏》(1987年出版)就是从旧书摊上买的,真是书海淘金,如获至宝。如果获得了有联书已出版的消息,总要购一本,李先鸿先生的《对联学基础》、余德泉先生的《对联格律•对联谱》等就是通过邮购而得到的。

自己买联书还不算,还要向朋友推荐。常江先生的《对联知识手册》,我先后购买了十余册,送给了周围的联友。由谷向阳先生主编的《中国对联大典》出版后,我从北大新文化书店为联友和楹联爱好者购买了十余套,不仅满足了读者要求,也起到了传播对联文化的目的。

收藏联书更有趣。朝阳市楹联家协会成立(1997年)前出版的四本联书《龙年对选》、《己巳集韵》、《庚午连珠》、《吉羊合璧》以及朝阳县楹联协会出版的《古联选》,现在存量已十分稀少,但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搜集全了,与以后朝阳市出版的联书一齐收藏。外地联友的书也照藏不误,如鞍山市杜承林先生的《楹联选集》、岳阳市徐楷求先生的《对联基础知识与写作技巧》等,也藏在笔者书橱中。

编辑联书更是最大的执著。几年来,编辑地方征联作品集萃联书十余册,如《回归颂》、《华夏联珠》等。不但自己要写作品,还要到有关部门办理出版手续,还要编辑、校对等等,真是忙而又忙。由自己编著的《对联入门、创作及欣赏》经几年的撰写、修改,已接近尾声。著书的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将自己的研究成果来满足读者的要求,可能是每一个作者的初衷,更是笔者的追求。

高兴的是自己的作品不但编入了地方出版的联书中,全国范围内征联作品集中也有收录。山东曲阜市海内外大征联《入选佳联汇编》有笔者作品;济宁市“金盾杯”全国征联佳作荟萃《警坛联韵》中有笔者的作品,等等。最近,笔者的简历及作品有幸被收录在《中国当代楹联艺术家大辞典》中。

读联书、抄联书、借联书、买联书、荐联书、藏联书、编联书、书、有惊、有喜,有忙、有累、有酸、有甜,有苦、有辣,但无论如何,我与联书是相伴一生了。这正是:“情系联书苦有限;心存雅韵乐无穷。”

第3篇

关键词: 扬州 景点楹联 艺术特性

楹联是我国独特的一种文学形式,它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起源于五代,在唐宋时期得到繁荣。它在民间有着深深的土壤,反映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寄托着人们美好的愿望、需求跟想象,和其他文学形式有共同之处[1]。楹联与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当然除了生活中的楹联外,全国许多名胜古迹都有楹联,这些楹联语辞雅丽、对仗工整,渗透着丰富的历史文化气息,是古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下面主要讨论扬州景点楹联的艺术特性。

一、扬州景点楹联的高雅性

扬州景点楹联是扬州文化极具特色的一部分,在扬州景点欣赏过程中,楹联是我们随处可见的一部分,可见楹联已经与扬州各大名胜融为一体。值得注意的是,扬州景点的许多楹联充满高雅性,反映文人、士大夫们的精神世界。那何为高雅呢?高雅是一种格调、一种境界。而楹联的写作要达到一定的要求,还要形式与文字完美结合,所以楹联艺术是一种高雅的情操。对联被誉为“诗中之诗”,楹联是对联的雅称,由诗词演变而来,两者多有相通处。律诗的中间两联十分讲究对仗,楹联正是继承了律诗的这一传统,好的楹联具有诗的秉性。名胜楹联创作难度大,对写景咏物、借景抒情、评人论史的要求很高。其风格多样,或清新纤巧,或明快豪放,或庄严深沉。但不管如何,无论是借用还是独创,状景论物都要善于抓住(或符合)事物的本质特征,否则就不可穷其要妙,就写不出独具特色、“挪移不得”(清・况周颐《蕙风词话》)的巧对妙联来。

扬州是所历史文化名城,历来上不乏文人骚客,许多历史名人都在这个地方留下了他们的足迹。如我们熟悉的欧阳修、史可法、郑板桥等人,在许多景点都留有他们的佳作。由于这些名人有着极高的文学素养,因此,很多扬州景点的楹联都极有特色,能跟景色、人物情怀融为一体。扬州的平山堂是扬州名胜楹联佳作最多的地方,其中最为脍炙人口的首推嘉庆年间扬州太守伊秉绶所撰的“隔江诸山,到此堂下;太守之宴,与众宾欢”一联。伊秉绶以善用成语、雄桀惊人为世所叹服,可称联中之豪。他所撰的平山堂联,寥寥十六字,眼前景、平常典、现成语,天然如铸,春容大稚,确是高手。《扬州览胜录》称:“此联造语既佳,书法亦极古茂,至今称为平山堂楹联之冠。”后来,《楹联丛话》的作者梁章锯至此,亦作一联:“高视两三州,何论二分月色,旷观八百载,难忘六一风流。”[2]但朱兰坡认为梁章锯的这一联跟伊秉绶很难相比。

据记载,欧阳修每到夏天,“辄凌晨携客往游,遣人去邵伯湖取荷花千余朵,以盆分插百许,与客相间。酒行,即遣取一花传客,以次摘其叶,尽处则饮酒。往往浸月而归”(《名胜典故 365》)。欧阳修曾写下“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的词句(《朝中措》),极言平山堂迷人之美,表达寄情山水、自得其乐的思想感情[3]。由此可见,扬州独特的秀美自然风光,不仅给许多文人带去雅兴,还引发他们的创作灵感。景点的楹联极具人文特色,透过楹联的词句,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古人生活过的痕迹,看到古扬州繁荣一时的时代影子。

如今的扬州有很多名胜,但是很多都是经过修葺的。虽然这些建筑外壳被更换过多次,但是被历史文化渲染的精神一直存在。楹联以其极大的艺术涵养力保存着古文化的魅力。现存清代扬州名胜楹联,从数量上看,最突出的要算被称为“北郊二十四景”的集句联。这部分楹联,都是由《扬州画舫录》记录流传下来的。“在画舫录所记载的二百七十二联中,这类楹联就有一百六十六联之多。所谓北郊二十四景,指的是卢雅雨任两淮转运使时,曾对北郊各个风景点做过一次全面的品题,前后共得二十四景”(《扬州画舫录》卷十)。各个景点免不了要配上书匾题联。集句联,是利用古人现成诗句,按照楹联自身的规范,进行移植、加工、再制,从而给旧的诗句注入新的生命,不但熔铸成一种新的形式,而且其意境升华到一个新高度。这是楹联创作的重要方法。自然,集句联需要文人有极高的文学修养和丰富的艺术想象力。扬州二十四景集句联,几乎出自两淮转运使卢雅雨的门客金兆燕一人之手[4]。我们可以看到很多高雅、上等的集句联作品。综观金兆燕的全部作品,大体上反映了扬州风景名胜活淡清丽、窈窕幽深的基本情调和主要特色。

二、扬州景点楹联的通俗性

虽说扬州景点楹联有很多是出自名人之手,极具高雅性,但这并不表示它只适合那些达官贵人欣赏,与一般百姓距离甚远,相反,扬州景点楹联有相当多的一部分是反映时代变迁,揭示人民意志与思想感情的。在一些景点,我们看到楹联歌颂历史上可歌可泣的人物事迹,这里体现得最明显的是史公祠。梁章锯在《楹联三话》中极力推崇严保庸所撰的一联:“生有自来文天祥,死而后已武乡侯。”认为用史可法与文天祥、诸葛亮相提并论:“自是天造地设语,他有作者,不能出其范围矣。”因此,同人请他题楹柱,他也“为之搁笔”。梁氏所说的“范围”,实即统治者所设置的思想牢笼。史公祠联,凡在此牢笼之中的,均不能为广大群众所深爱。倒是多少脱出一点这种思想牢笼,词外含一点更为深沉的情感,让人得到更多共鸣的作品,才是史公祠联中的上乘。流传最广的,当推张尔尽所作的“数点梅花亡国泪,二分明月故臣心”,词余于意,贴切深沉。

歌颂史可法的楹联是直接大胆的,内容并不晦涩难懂,一般百姓都能读懂,这里可以体现出楹联的通俗性,同时表达人民的思想感情,反映时代的精神风貌,抒发个人意志。一般说来,旧官府衙门里所悬的楹联,不是庸俗的诀颂文字,便是陈腐的规劝道德之辞,而扬州府署内,如王文治所作府署客厅联:“上客尽知名,杜牧诗才,鲍照赋手;前贤有遗韵,魏公芍药,永叔荷花。”却完全是诗人气度,遣词数典,清切不腐,乾隆年间两任两淮都转盐运使的卢雅雨,是扬州地方官中提倡风雅的知名人物。他曾在运署内建“苏亭”,自书一联云:“良辰尽为官忙,得一刻余闲,好诵史念经,别开生面;传舍原非我有,但两番视事,也栽花种竹,权当家园。”此联作为一个地方官的自白,且榜之于官署,是扬州地方史上的一段佳话。比之于那些严谨、拗口难懂的文辞,扬州楹联给人一种清新流丽之感,它并不是那种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而是有很深的民众基础。在过去对联最初出现的阶段,很多作品大都出自为数极少的闲适文人,但时过境迁,楹联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楹联写作不但为广大爱好者掌握,同时大家写作也走向社会,反映我们的现实生活。我在扬州各大景点考察时看到很多具有现代化气息的楹联。大明寺的天王殿弥勒像前的“大腹能荣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世上可笑之人”,这一句极通俗,还有永怡堂的“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鹿葵”。

三、扬州景点楹联的社会性

根据以上两点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楹联不是为文人雅士独享,而是普通民众抒发个人情怀、表达生活向往的工具。对联反映人们的生活意识、需求和共识,具有反馈社会现实的教育意义。

名胜楹联是祖国山川形胜和传统文化有机结合的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所以名胜楹联在众多楹联中具有无与伦比的价值。扬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各种人工构造的园林应运而生。小亭听水,阁势峥嵘,其争奇斗巧处,足与造化比肩,更兼人文炳蔚,英髦辈出,一时风雅为天下先声。因此,扬州名胜楹联在全国名胜楹联中,当占重要一席。而现在扬州因其悠久深远的历史文化闻名全国,每年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除了现实的秀美风光外,还有很多游客是被它那独特的人文底蕴所吸引的。扬州风景名胜触目皆是,这些名胜不仅被诗文讴歌,而且为名胜楹联所吟咏。特别是扬州八怪、史可法等,游客们多少想去其中探个究竟,而楹联建设正好为其提供契机。只是在实际调查过程中,发现不少景点楹联遭到不同程度的破损,有些因为风雨的侵蚀或者人为的触摸,字迹已经很难认清。这些问题不仅需要政府注意,还需要社会各界人士加大宣传力度。楹联文化建设不仅有利于扬州旅游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保持扬州的古文化传统,是我们不可多得的文化瑰宝。

参考文献:

[1]李世名.楹联文化的功能和效益[J].南方文坛,1995.02.

第4篇

[关键词]楹联 课程资源 民族文化 文化素养

对联,雅称“楹联”,俗称“对子”,是中华民族特有的一门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作为一门雅俗共赏的实用艺术,对联依然继续焕发着极其强大的生命力。人教版高中语文新课标教材以及近年来许多中、高考试题与对联的“亲密接触”,早已证明了这一点。为此,认真挖掘和开发对联这一宝贵的课程资源。在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以下笔者即试图就对联这一课程资源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做一些粗浅的探讨。

一、对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

1.有利于培育和弘扬中学生民族精神,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

作为我国传统的一种艺术形式和珍贵的文化遗产,对联以精巧、典雅的语言和有节奏的韵律集中地表现生活,抒感,同时熔铸了政治、历史、地理、哲学、建筑、宗教、军事等许多元素,堪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微缩景观”。通过欣赏、创作对联,不但可以提高中学生对古诗文语言的感受力,而且能让中学生在浓郁的文化氛围和民族气息中,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民族精神的深邃内涵。这对当前青少年文化底蕴薄弱的难症,无疑是一味“中国特色”的良方。

2.有利于提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和正确、熟练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

对联是在一定的限制中求得表达的思维建构和语言文字训练的有效方式,通过对联训练,让学生从语言最细微的基础起步,掌握词性、结构,学会炼字、炼词以至立意、取象,不仅能培养良好的语感,让他们的语言文字运用水平得到有效地提高,而且能促进其知识、能力、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发展,逐步提高语文素养。

3.有利于培养中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升文化品位。

对联形式整齐,节奏和谐,具有绘画美、节奏美、建筑美等特点,尤其是很多名联构思精巧,形象鲜明,意境深远,耐人寻味,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对联不但是语言的艺术,也是文字的艺术。与书法、灯谜等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艺术紧密结合。几者相互映衬。更显出一种神秘飞动、瑰丽典雅的艺术美。这对提高人的审美能力,陶冶人的思想情操,提升文化品位,形成健全人格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二、对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内容

首先,中学生学习对联属于入门性质,因此可以将编写简明的对联教材(或讲义)纳入这一课程资源开发的一项重要内容,这既可作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梳理探究”板块中“奇妙的对联”的拓展与延伸。又可成为高考“正确使用常见修辞手法”和“仿用句式”专题复习的参考资料,同时也可作为高中校本课程(选修Ⅱ模块)开设的教材。在编写时,既不宜过于繁琐,又要有一定的广度、深度和序列性,力求融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实用性为一体。使同学们逐步了解、喜欢、熟悉和掌握这门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艺术。具体章节及内容可安排如下:

其次,我们还可通过网上搜索以及运用电脑的视频、音频采集软件,把各大网站、DVD等音像资料中的相关内容(如中央电视台2002年春节特别节目《佳联趣对贺新春》中的对联FLASH动画、《百家讲坛》之《楹联的故事》、《铜齿铁牙纪晓岚》中纪晓岚与和坤对联斗智的片断、相声《趣说对联》等)进行剪辑、组合、链接,作为教材(或讲义)的重要补充。

三、对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形式

1.立足课堂。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的音、色、声等优势,增强对联学习的直观性、生动性、高效性。

作为一项趣味性、实用性极强的课程资源,我们可运用POWER,POINT、FLASH等软件精心制作对联多媒体课件,充分发挥其音、色、声等优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化繁为简,变抽象为形象,使学生在愉悦的课堂中获得知识和能力的提高,过程、方法的学习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2.引进竞争机制。限时、限人或分小组进行当堂演练,加强思维碰撞,营造开放、充满生气的课堂。

“对对子”本身就是一种充满趣味性和挑战性的智力和文字游戏,更何况许多对联暗含“机关”,或嵌字。或藏谜,或双关,更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思考和创造的空间。同时,对联一般短小精悍,限制性较强,很适合在课堂上进行当堂演练。因此,笔者在实施过程中经常采用包括限时抢答、抢对、小组合作组对以及主动到黑板上对写上(下)联、评选优秀对(出)句等在内的多种课堂活动形式。尤其是对联的对(出)句本身并无所谓的“标准答案”,也永远不会有最好。只有更好。在课堂上生生、师生之间不断进行智慧的交流与情感的沟通,充满激励与竞争,更多体现了开放性、合作性和探究性。这种开发与利用形式不仅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角色的转变,而且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真正体现了高中新课程的理念。

3.走出课堂,通过实地调查、文献查阅、网络搜索等各种形式,搜集、评介对联,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对联课程资源的宝藏是无穷的,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图书文献、网络等都可以成为对联课程的资源。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有关章节的特点,有计划地安排一些课外实践的环节,让学生或走进社区、街道、名胜,抄录民屠、商店、古迹对联,或上网、上图书馆,搜集某个主题(如春联、回文联、顶针联等)的对联,同时将抄录、搜集的结果以“对联评介会”的形式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请同学们走上讲台,演示并鉴赏、探究其中自己最喜欢的对联。这样既可以让同学们领略到对联文化的博大精深及其在民间历久弥新的生命力,培养在生活中学习对联的兴趣和意识,又锻炼了他们自主搜索、提炼信息和在思考过程中去伪存真、去粗取精的能力,学会合作、交流与共享。

4.坝占近社会生活和学生实际,尝试即兴、即景、即事创作、修改对联。

学以致用,以用促学,这是对联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离开了创作和修改,对联学习就变成了一种脱离生活的文字游戏。为此。笔者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围绕各种主题(如元旦、春节、中秋、校庆、奥运会、科技节等)让同学们尝试着学创作对联,通过亲身感悟和实践,真正体会对联的形式之奇、意趣之美以及创作过程中炼字、炼句的苦乐滋味。这与高考复习中的撰写主题对联或宣传语等训练内容“如出一辙”,且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更能培养同学们在各种场合学好语文、用好语文的意识与能力。

第5篇

老翁何所乐?上网求逍遥。谈笑有精鼠,往来无笨猫。五洲访闪客,四海拜文豪。寰宇夜游后,晓鸦啼树梢。

――张欲仁的“快乐宣言”

如今一说到网络,人们总会想到年轻人,而今天我们要介绍的,是一位与网络结下20多年不解之缘的耄耋老人,他就是吉林市的离休干部张欲仁。

1987年,满60岁的他本应离休,可由于他的技术及对单位的贡献,领导让他继续工作,并大力支持他对会计电算化的工作革新。1989年离休后,他被重新聘用,就张罗着把新开发的软件移植到计算机上,后又为省、市有关部门办了几期计算机培训班。从1993年开始,他为下属单位开发了会计核算系统软件,有三个单位试用了他的这套软件,运行情况良好。自1997年开始,他还为一家供热单位开发了供热收费软件,使用效果良好。2001年初,他深感自己年岁大,加上1995年那次摔伤致残,身体大不如前,就退出了软件开发领域。

1995年1月的一天,每天都出去散步的张欲仁和往常一样到松花江边,在回家的路上,由于路上有冰雪不慎摔倒在地。经医院检查,诊断为右腿股骨头骨折。摔伤后,他虽行走不便了,可这并没有影响他对电脑的钟爱,他把自己多年开发的软件全部都搬进了自己电脑。他还买来一台昂贵的品牌电脑,并配齐摄像头、扫描仪、数码相机、打印机、刻录机等。这些外设操作,他不懂就问,不会就学,抓住每一个机会去学习使用这些设备,邻居、子女、孙子、同事、朋友……只要能问到的,他都不耻下问,很快就掌握了那些外设的基本操作。2000年,他家里装了宽带,上网让他的视野更开阔。

2002年1月的一天,张欲仁在浏览“吉林市信息港”网站时,偶然来到了一个与之链接的个人网站――“冰雪小屋”。看到那制作精美的网页,那些充满北国情调的画面,那让人赏心悦目的诗词文章,他被惊呆了!兴奋之余,他想起自己平时也非常喜欢诗词楹联,当天他就给这个网站的站长林海中写了一封信,随信附寄了自己抒写雾凇、冰雪的楹联和拍摄的江城风光照片。几天后,当他再次登录“冰雪小屋”时,发现自己的照片及几幅楹联已经被粘贴在网站上了,顿时一种成就感和满足感涌上心头。于是,一个新的念头产生了:自己也做一个这样的网站,将自己一生的经历、文学创作结晶都放到网站上,无论对子女对自己都很有意义啊!于是,他马上开始学习制作网页。虽然过去已有丰富的电脑知识,可真的制作网页,却困难重重,因为这需要许多新的知识。于是,他买了不少电脑书籍,有时间就去钻研,不懂了就上网发“求助信”,求教网友中的高手。

“冰雪小屋”的站长林海中是对张老创建网站最积极支持的一个。经过一段时间的电子邮件交流后,林海中对这位老人的举动深为钦佩,应邀与张欲仁长谈了几个小时,详细讲解了有关知识,并帮张老进一步确立了网站名称、办站宗旨、方向和内容,以及具体栏目的设置。经过几次商议,他们将网站定位为:主题内容主要是诗词书画鉴赏和网络技术交流,形式上体现乡村小院的田园风格,对象上主要面对老年人和书画爱好者。

2002年6月,在林海中的大力帮助下,张欲仁为之奋斗了5个多月的“拐翁小院”网站终于正式开通了!在网站的初始阶段,稿件的收集和审核由张老负责,技术支持和日常维护由林海中负责。在林海中的耐心帮助下,2003年下半年,张欲仁从林海中手里接过了技术支持和日常维护事务,成为名副其实的站长。

“拐翁小院”内容丰富,设有散文、诗词、楹联、书画、摄影等项极具书卷气的板块专栏,同时也包括新闻、养生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有FLASH欣赏。网站刚开通就受到网民们的欢迎和称赞,其中老年人居多,也有不少中年人和年轻人。从网站开通到现在五年多的时间里,网站的访问量与日俱增,已达到了6万多人次,留言6500条,并同127个网站建立了友情链接关系。

每次看到网友情真意切的留言,张老都会给他们回复,表示自己的谢意和感动。这样,他认识了天南海北的无数年轻、年老的朋友。几年来,每天上网与网友交流是张欲仁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也成为他晚年生活的精彩华章。

责编/海燕

第6篇

在我80多平米的爱巢中,收藏的报刊杂志、图书资料到底有多少册,我还真数不过来,因为我所追求的,不是数量,而是质量,不是装点门面,而是用的方便,个中原因,且听我一一道来:

三口之家,皆是好学之人,每天徜徉在知识的海洋,乐此不彼,看看我家的水煮三国,工科毕业的我,工作之余却喜欢舞文弄墨,宽敞的客厅,既是我的书房,又是我的工作室,不经意间,常有获奖的喜悦给家庭带来欢笑;爱人中学数学教师,喜欢安静“霸占”卧室,总不放手,除了爱钻研点线面体,还对杂志情有独钟;朝阳的卧室,是走向清华北大的阶梯,也就是开始冲刺高考、选择了理科的宝贝儿子的战斗第一线,每天中午晚上入睡之前,不翻看几眼《意汇》、《读者》等各类杂志,怎么也睡不着觉。

三位一体,爱读书,好学习是我家的传家之宝,保留节目。

当您走进我家,桌上、床上、厨房、餐厅,到处都有报刊杂志各类书籍,我与图书馆的渊源更似一江春水,源远流长。

记得在南菜园中学读高中时,每天跑校,没钱买书,在老师的推荐下,在县图书馆办了借书证、阅览证,三年下来,学业突飞猛进,跳出了农门,成了一名建筑工程师,这不正是知识改变命运的生动事例吗

大学毕业后,分在了离县城30多里的乡镇工作,重新办理了借书证,利用周末节假日,用图书充实了我的业余生活,并用从中学到的知识,通过情书,俘获了一位青春美少女的芳心,组建了幸福的家庭,培养出了一名积极上进乖巧懂事的宝贝儿子,这充分说明了知识就是力量。

不久前,延庆一中东门对过的延庆县文化中心开张大吉,我立马办理了一张全市图书馆通用的电子借书证,一卡通,方便迅捷,成了我的手中宝,为我的业余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

下面,使我通过学习,取得的一些成绩:

1991年7月,邮集获延庆县集邮协会首届邮展优秀奖。

2004年,获延庆县十一学校2003--2004年度好家长荣誉称号。

2006年9月,获延庆县团县委“新农村建设和青年责任”征文优秀奖

2006年10月,在延庆县县委宣传部县环保局延庆报社“保护母亲河---妫水河”征文比赛三等奖。

2007年3月,在北京市水务局团市委举办的“节约用水,奉献奥运”手机短信大赛优秀奖。

2007年7月19日,被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总体规划处聘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村庄规划联络员”.

2008年7月18日,获“欢乐八达岭,和谐奥运行”诗词楹联征文(楹联类)二等奖。

……

渴望成为“读书之家”,尽管会和其他爱书之人存在距离,但我会一直向着标杆,飞奔,因为,我的名字是始终,我的追求是有始有终。

第7篇

【关键词】校园文化 建设 学生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08)08(b)-0210-02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是校园中所有成员共同形成的一切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及其这种创造的形成过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实施新课程的需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培养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需要。校园文化作为一种环境教育力量,其终极目标就在于创设一种氛围,以期陶冶学生情操,弘扬学生个性,构建学生健康人格,培养学生良好行为,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近年来,我校在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我结合我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实践,谈谈自己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认识。

1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

加强物质文化建设,美化校园环境,这是抓好校园文化建设的基础。物质文化的建设和管理直接反映出学校的办学水平。

加强校园物质文化建设要体现出“四性”:即科学性,整体规划,合理布局;教育性,寓德育于物质文化建设中;艺术性,精心设计,富有艺术气息,给人以美的享受;经济性,应因地制宜,经济实用,而不应盲目追求时髦、高档。

校园环境建设要做到“五化”,即绿化,美化,硬化,净化,静化。要充分利用校园空间进行植树、栽花、种草,将学校办成花园式单位。

我校从1996年开始大搞校园环境建设。现在我校校园道路全部进行了硬化,道路两旁种植细叶雨贞、四季青做绿篱带;新砌了池塘,池上修建了凉亭;移栽了几十颗古香樟、桂花树、广玉兰等;修了桂园、梅苑、竹园、养心园等十处绿化园艺区,区内铺了曲径小路,点缀上奇石,安上石凳、石椅。

在建设学校优美环境过程中,我校特别注意让学生亲身参与,如挖池塘、植树、栽花、种草等。学校将园艺区划分为各班责任区,在园艺师的指导下进行养护工作。这些活动对学生进行了劳动教育,让学生学到了许多知识,让学生获得劳动创造价值、创造美的认识和愉悦感、成就感。

1998年我校被评定为邵阳市级园林式学校。1999年我校获邵阳市文明学校奖牌。

2 加强校园舆论文化建设

加强校园舆论文化建设,真正做到“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这是抓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加强政治思想学习,注重养成教育。通过校会、晨会、班会,组织学生认真学习政治文件、法规制度、道德修养等文章,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水平及明辨是非的能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加强校训教育。校训凝聚了一个学校的文化传统,是历届办学人的思想结晶,是全校师生共同的理想与奋斗目标。我校将校训“厚德、博学、求真、创新”八个字做成铜牌大字,安装在教学楼墙上,师生一进校门,抬头就能看到。学校印发了校训说明,每届新生入学都要举行校训专题教育,举办校训演讲比赛,经常邀请成功校友回母校演讲,阐释他们是如何实践校训、是如何在校训的教育和激励下取得成功的。

书写永久性的标语,树立警示牌。如公民道德规范二十字,“八荣八耻”,“德高为师,学高为范”,“对祖国的未来负责,为学生的发展奠基”,“做文明师生,建文明学校”,“生命需要呵护,文明重在养成”,等等。

撰、刻楹联。学校请书法雕刻名家撰、刻楹联,如教学楼楹联“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科教楼前楹联“科学乃真学问,人情即好文章”,食堂门前楹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等等。

每日一句人生格言。人生格言是前人的人生感悟和生活经验的总结与提炼,具有巨大的精神感染力和道德感召力。我校向全体师生征集人生格言,然后进行评比,选中的发给证书。对选出的人生格言分门别类,如学习篇,道德篇,励志篇等,每日公布在教学楼前。每班也每日一句人生格言,由师生本人书写在黑板上。学生毕业时将师生三年中的人生格言汇编成册,成为学生最珍贵的毕业纪念品,是他们一生受用无穷的精神财富。学生选择人生格言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学习和受教育的过程,也反映了学生的人生态度、道德水平、价值观念与情趣爱好,便于教师及时对学生进行教育引导。

抓好宣传阵地,充分发挥广播室、黑板报、阅报栏、宣传橱窗、图书阅览室的作用,大张旗鼓地表扬好人好事,批评错误的思想行为,弘扬正气,抑制歪风邪气,树立正确舆论。

加强爱校教育,培养母校意识。向学生讲述学校光辉的历史,成立校史展览室,设计校标,制作校歌,统一校服,邀请成功校友回母校讲学,等等。

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学校根据社会发展趋势及自己的实际情况、办学特点,制定长远奋斗目标和年度奋斗目标。各班相应地制定班级奋斗目标,学生制定个人奋斗目标。二00二年学校制定了创办市示范高中的五年奋斗目标和计划,到二00七年胜利实现,学校成为邵阳市示范性高中。

清除校园文化垃圾,净化校园空气。禁止传阅不健康的书报杂志,禁止学唱不健康的歌曲,清理课桌、书本文具盒上的不健康的图画及语言文字,消除消极文化的影响。

针对倾向性问题或热点问题,举办专题讲座、主题班会、辩论会,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观点,引导正确舆论。

3 加强课余文化建设

积极开展课余活动,加强课余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这是校园文化建设的载体。根据中学生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和创造欲的特点,精心组织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社区服务活动,努力使学生在紧张的学习之余尽情释放潜能,展示特长,实现自我发展。学校成立各类课外活动小组,如业余团校、学科兴趣小组、文学社、田径队、篮球队、小乐队、合唱队、舞蹈队、书法组、美术组、摄影组等,由相关老师进行辅导,以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组织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既有思想性的(如青年志愿者活动、演讲比赛、各种评优活动等)和知识性的(如学科知识竞赛、知识讲座、“三小”活动等),又有娱乐性的(如各种体育比赛、文艺汇演、春游活动、登山活动、野炊活动,美术书法作品展、影视欣赏等)和实践性的(如社会调查、社会服务、生产劳动、勤工俭学等)。组织开展全校性的学校传统活动,如三月学雷锋活动、田径运动会、科技节、艺术节、元旦五四文艺汇演等,鼓励全校师生一起参与。总之,课外活动要兼顾教育与情趣、知识与娱乐、活动与休闲,努力让学生根据天资所好,扬长避短,各得其所,各行其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条件,让学生自己组织,主动参与,寓教于乐。

4 建设和谐的校园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是一种高级形式的校园文化,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教育过程和结果。

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人际关系。教师要发挥表率作用,从精神风貌、道德修养、工作作风、学识水平到仪表风度、言谈举止、生活起居都应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师生间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亲其师”才会“信其道”。

学生间的人际关系,既影响着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影响优良集体的形成,教师要有目的地加以引导。同学间的人际关系应遵循守纪、理解、团结、互助的基本原则,克服嫉妒、自卑、自傲、自私的不良心理,鼓励学生充满自信、公平竞争、帮人所需、大度为怀。提倡同学间学习上互帮互学,共同进步;生活上一人有难,八方相助;纪律上互相督促,互相提醒;思想上互相交流,互相提高。同时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除烦恼。

5 加强校园信息化文化建设

随着校园网络的出现,校园文化的内涵、内容、教育目标以及主要任务已发生了重要变化,已逐步体现网络化、信息化、多元化的特点。同时,网络信息资源丰富多彩,包罗万象的信息高速地传输,网络交互性、实时性日益增强,已正在悄悄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工作方式,逐渐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积极的、消极的网络资源都对学生产生着十分深刻的影响。因此,要加强以体现信息化、人文化为主要特征的校园文化建设,通过“一台(学校电视台)、三站(校园广播站、心理健康辅导网站、校园文学网站)、五页(学校主页、科组主页、班级主页、个人主页、专题主页)”为主题营造健康活泼的、信息化的校园文化生活,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网络,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去学习知识、体验生活和感悟人生,自觉成长为一个具有健康人格、有社会责任感和能力较强的现代人。

6 加强班级文化建设

第8篇

一、基本现状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构建农村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现实要求,更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精神动力。近年来,南江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紧紧围绕“农民致富奔小康”这个中心,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了积极、健康、向上的发展态势。,我县共创建省级文明村1个,市级最佳文明单位2个,市级文明单位3个,市级文明社区1个、集镇1个、村2个,县级文明单位(社区、村)2个。

(一)思想观念不断进步

近年来,随着农村人民群众的工作、生活环境的改善,良好的行为习惯逐步形成,精神方面的消费逐步增多,休闲方式逐步多样化。就是在边远乡镇,也有不少群众自发组织起来,唱歌跳舞,健身娱乐,“坝坝文化”较为火热,村级文化活动也开始发展。由于农村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和广泛开展宣传政策法规及“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活动的开展,农民的政策、法制、科技意识不断增强,运用政策、法律、科技的自觉性不断提高。

(二)活动形式日趋多样

正月初七“灯火节”游园活动、万名群众环城长跑、中国四川光雾山红叶节等主题突出、参与性强的群众性文体活动,各文艺宣传团体创作编排的金钱板、音乐快板、歌曲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农民读书节”和“迎奥运、促和谐”爱国主义读书教育活动等,使精神文明建设的主题入村入户,深入人心。

(三)阵地建设更臻完善

加强了乡镇文化站和农村文化大院建设,新规划建设了12个乡镇文化站,为光雾山镇铁炉坝村、元潭乡字库村、侯家乡姜家大院捐赠图书30000余册,并建立了规范的图书阅览室。加强了县内赶场老年拐棍宣传队、南江镇女子秧歌队、长赤镇腰鼓队、元潭乡唢呐龙狮队等民间文艺团体建设,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传统文化颇具特色

我县精深的文化、独特的楹联文化、丰富的民俗文化等凝聚了十分厚重的文化底蕴。南江诗词楹联学会发展会员137名,建成了4个楹联文化村,完成了300副永久性对联入户悬挂,相继在5个村、2个镇、1所学校、2条街道、2个景区开展了楹联文化创建活动,为南江精神文明建设作出了积极贡献。确定了“舀火纸、爨坛戏、杂耍、说春”四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项目。

二、存在问题

我县精神文明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与南江经济社会的发展要求相比,与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相比,都还有一定差距,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重视不够,认识偏差。一些乡镇,尤其是经济和基础建设较为落后的乡镇,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对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认识不足,在干部队伍建设、设备资金投入等方面,偏重经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没有做到两者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同奖惩,使精神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形成了“两张皮”。

2、投入不足,基础薄弱。一是缺经费。目前乡村两级财政十分困难,无法筹集到资金建设文化阵地,有发展之心而无建设之力。乡镇以上各级投入以“送”为主,送戏送书送电影等,用于精神文明建设的资金不多,经费投入明显不足。二是缺阵地。边远乡镇大多缺乏文化设施,就连一些原本已经建设起来的文化设施,也因缺乏足够的资金,没有很好的保养和管理,无法发挥作用;大部分边远乡镇没有文化站,村没有文化活动室,社没有图书阅览室,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缺少载体,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难以开展。

3、队伍不力,主体缺乏。部分乡镇没有专职的宣传委员,使文化阵地的宣传、教育、辅导、娱乐等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加之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出,使农村文化活动失去主体。现阶段留守在家的老年农户担负的主要任务是照顾晚辈读书上学,休息时间也仅满足于看看电视、打打麻将,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很多村社文化活动室因缺乏活动主体名存实亡,使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出巨大反差。

4、观念不正,陋习抬头。由于农村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应严重不足,乡、村抓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积极性下降,导致一些地方不良风气蔓延,与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目标格格不入的现象屡见不鲜:封建迷信开始抬头、办酒风盛行泛滥、赌博风越刮越烈。一些农民的思想意识、价值取向、道德观念错位,崇尚科技文化知识的氛围不浓,农民学习文化科技知识的热情不高。

三、对策建议

精神文明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的艰巨任务,特别要重视边远乡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因地制宜,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才能扎扎实实地把我县精神文明建设推向前进。

(一)深化认识,做到“三个到位”

各级各部门一定要把精神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领导,做到“三个到位”。一是思想认识到位。努力扭转两个文明建设中“一手硬,一手软”的倾向,坚决克服对精神文明建设“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错误观点,真正把精神文明和

经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二是资金投入到位。政府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资金投入列入财政预算,各乡镇要着眼于统筹城乡文化发展,建立各级财政拿一点、后盾单位帮一点、社会捐一点的投入机制,鼓励民间资金参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形成多元投入机制,保障农村精神为文明建设的正常开展。三是工作落实到位。要把精神文明建设这一“软任务”变为硬指标,把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列入对各级各有关部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把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任务指标化、定量化,逐级分解,层层落实,建立一整套系统的评价标准和评价制度,定期检查,年底总评。(二)提高素质,狠抓“三个教育”

围绕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这个核心,大力开展“三个教育”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综合素质。一是思想教育。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七大精神教育和指导农民,提高他们认识社会的能力,消除固有和封闭、保守的旧意识,形成改革开放、共同致富的新意识,增强他们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二是知识教育。通过多种媒体和形式,加大对农民在科技知识、法律知识、市场经济知识及党的方针政策等方面的培训力度,增强他们抵御自然和市场风险的能力,抵制封建迷信及的能力。逐步破除封建迷信,阻止乱建坟墓、庙宇,大操大办红、白喜事陈旧陋习,形成崇尚科学、摒弃陋习、追求文明进步的良好风尚。三是道德教育。以“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村规民约等为主要内容,在全县范围内广泛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宣传教育活动,教育农民讲社会公德、讲职业道德、讲家庭美德,争创省级文明县城、市级卫生县城、国家生态县城和中国旅游经济强县。

(三)优化载体,开展“三项活动”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贵在不断创新。创新活动载体,创新活动形式,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力支撑。一是广泛开展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构建和谐南江为目标,在全县范围内积极开展“文明单位”、“文明行业”、“文明窗口”创建和“十大孝星”、“十佳公婆”、“十佳媳妇”、“十佳丈夫”、“十大孝星”评选表彰活动,大力弘扬感恩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关心老人、尊敬老人的良好氛围,形成以德报怨、促进和谐的良好社会风尚。二是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按照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的“三贴近”原则,努力发展社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广泛开展送戏、送电影、送书、书画展览等活动,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村电影“2131工程”、“农家书屋”、“农村文化大院”和“万村书库”建设工程,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努力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更加可亲可信、深入民心。三是开展“和谐新村”、“和谐农家”创建活动。按照“标美公路进村、文明道路入户,人饮工程进村、安全饮水入户,农网改造进村、电视电话入户,环境整治进村、美化家园入户,特色产业进村、富民项目入户,科教文卫进村、文明新风入户,民主法制进村、遵纪守法入户,党的建设进村、党员帮扶入户”和“致富星、平安星、和睦星、科技星、计生星、卫生星”的要求,深入开展“和谐新村”、“和谐农家”创建活动。

第9篇

傅杰散文选读后感

不久前一下子收到傅杰先生的四部着作:《傅杰散文选》《傅杰保险论文选》《傅杰楹联选》《傅杰诗选》,不禁感到很惊讶——我只知道傅杰是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总公司副总裁、中国保险学会理事、中国寿险营销领军人、山东大学兼职教授、山东省青年书协副主席,忙得不亦乐乎,没想到还忙里偷闲写下了这么多着作,加上已经出版的《余明善文稿》《魏始平公造像记集联》《新兴寿险公司的成功探索》《中国保险理论与实务研究》,以及待刊的《傅杰艺术评论选》《傅杰访谈录》《傅杰书法作品选》《诗经集说》《始平公研究》《书镜评碑》,就更使我惊讶他的勤奋和硕果累累了。

对傅杰精通的书法、楹联、古诗、保险,我都是门外汉,不敢置喙,这里只谈谈《傅杰散文选》的读后感。开篇的《马一浮先生与“山上有好水”》就很棒,起承转合,层次分明,先写了一首无名氏的诗《山上有好水》,然后写马一浮及其弟子对这首诗的修改,使原诗更合辙押韵,然后是傅杰对这首诗的进一步推敲,给这首诗赋予了新的意义,使之更加有禅味,后来居上。《顾随先生的<临帖四种>》《余明善先生的师生之道与师生之情》也都写得曲折巧妙,出人意料,写出了真情实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余明善先生收作者为学生,却不收分文学费,金针度人,把自己的道德文章书法艺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作者。这种传统知识分子的高风亮节如今已是凤毛麟角,令人难忘。

《在抗战中创办女学的张淑纯先生》也让人嗟叹久之。张淑纯先生1940年“伯父又捐款五千元,……我将先人给我的遗资,捐给学校一万五千元。”1945年春,为定购新校舍(房价为三十条黄金),“乃把自己所有的首饰卖掉,捐给学校抵作房价的一半”。就是这样一位在国难当头时节,尽斥家财立志兴学的知识女性,在1950年1月底,却被公安局的同志“叮嘱”:“回家后不要接见任何人,以免干扰你的思想。”有两位第二天就要搬家到外地的学生来看望老校长,张淑纯先生却怕连累她们,坚决闭门不见,以致三十多年后回想起来还觉得“不胜追悔和怀念!”我曾把此篇与《傅杰诗文选录》中的《乡光人瑞记鸿泥》中的相关文字比较,因为前者引用了张淑纯先生的遗文,则文章别有洞天,境界全出。

傅杰先生是中文系的高材生,古体诗词造诣颇深,为人处世颇得古君子风。事业有成后,为恩师整理、出版了《余明善文稿》,使余先生的道德文章书法造诣更加广为人知。这部《傅杰散文选》从内容到形式,都让我想起上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的风度和时尚:薄薄的篇幅,短短的文章,内敛的感情,点到而止的文风。典雅、精致,充满了古代知识分子的趣味,而又有现代人的专业知识。丝毫不受当代所谓“大散文”的诱惑和影响。相比较来说,写名人轶事的篇章,比写他保险、企业的本行的文字要轻灵明快,更加逸兴遄飞。

一位到南方发展的新闻界朋友曾说,南人和北人的文章,一看便知。我琢磨了很久,可能南人的文章技巧更纯熟,北人的文章感情更丰沛。北人淳朴,南人精明。傅杰北人南相,文章小巧玲珑,无技巧显示出大技巧。“文章憎命达”,在傅杰这里失灵了。

套用一段名言:在阶层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层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层的烙印。每一个人的文章都只反映他生存的那个圈子的生活,不可能有反映所有阶层生活的文章,要求文章承载那么多的内容,本身就是不合理的。傅杰很欣赏白居易的“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为事而作”的说法。文章要反映现实生活,能够反映作者的现实生活已经很难得,要求作者反映别人的生活,往往是一种苛求。傅杰的散文是写给自己的亲朋好友们看的,也只有亲朋好友们最能理解他和他的散文。他并没有以公共知识分子自居,读者也不能用公共知识分子的标准要求他。傅杰的成功靠的是天赋加勤奋,是不可复制的。同样,不要期望读了他的文章就也能像他那样成功。从他的散文中读出上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的流风余韵,足矣。您还想期待得到其他什么吗?

传统读书人上得了台面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私下里的目标也有四个:起它一个号,刻它一部稿,捐它一个官,讨它一房小。状元张謇说:三十岁以前读书,三十岁到七十岁做事,七十岁以后做不动事了再读书。傅杰号也有了,稿也刻了(不止一部)。官不靠捐,有能力自然就会担当更重的责任。傅杰既有在大学里长期教学、起草讲话稿的经验,又有在保险业界摸爬滚打开拓创新的成就。年届知天命,自言不再搞散文类的小玩意,要做大事情。颇有辞赋“雕虫小技,壮夫不为”的气概。我们期待他在更高的领域里有更大的作为。

从未做过序言,也不敢称作序言,这只是篇读后感。

第10篇

“花甲去已,夕阳青山歌盛世;悠闲自得,童颜鹤发乐余年。”这是笔者在江西永新县龙田乡龙田村落社区老年活动中心墙上看到的一副楹联。这副楹联不只是写在纸上,也是龙田村老人晚年生活的真实写照。

健身方式多样化

担任了多年村党支部书记的贺炳金最了解老年人,也最敬重老年人。为了给老年人搭建一个强身健体的良好平台,他从2007年12月开始筹划、提议,后来经村委干部会一致同意:以村委原陈旧的粮仓为基础,再将周围的3口水塘填平,分别建门球场等作为老年人室外活动中心,并且在场地四周种上花草树木,总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尽管工程庞大,需要投入较多资金,但村干部们毫无异议,村委更是积极予以支持,从新农村建设项目中挤出资金,并多方募集社会捐助,共筹得建设资金21万元。为了少花钱多办事,村干部以身作则’,带头平整土地、填土方、运砂石,参与门球场、篮球场和其他健身活动场所的建设。由于进展顺利,不到1个月的时间。场地就完工投入使用。配套完善的活动场地、优美的环境激发了当地老年人强身健体的积极性。

由龙田村老年体协分会主席贺纪文牵头,龙田社区根据老年人的不同爱好,分别组建了男女门球队、篮球队、腰鼓队和文艺宣传队,购置了门球、篮球和腰鼓等器材,还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积极组织老年人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受龙田社区邀请,永新县门球协会会长肖宜生曾专程到龙田村给老年门球队队员传授打门球的基本知识和技巧。经过训练,龙田老年门球队的球艺很快得到提高,队员们除了农忙时节或家务较忙时,一般每天抽出3小时进行门球训练。此外。社区里其他各种健身器材也深受老年人的欢迎,健身的人越来越多,把当地的全民健身活动推向了。

乐享优待展笑靥

喝茶是龙田人特有的民间习俗,传承至今有800余年的历史。2008年4月,龙田社区想老年人之所想,专门开设了一个公益性的老年茶座和老年公共浴室。社区在茶座里配备了彩电,还为老年人专门订阅了《中国老年报》《江西日报》《老友》等多种报刊。老年人在茶座可以一边喝茶,一边看电视或读书看报。目前,设备齐全的老年公共浴室占地100余平方米,室内日用品摆放井然有序,暖气等设施一应俱全。龙田村落辖区内,男性60岁以上、女性55岁以上的老年人来老年茶座和老年公共浴室,都可享受免费喝茶和洗浴的特殊优待。一些老年人打完门球、篮球后,来到老年茶座喝喝茶,稍微休息后去洗澡,感到非常舒适、惬意。

这种高于当地一般家庭生活水平的享受使很多老年人感到新时代生活无比幸福。年已古稀的贺荣芳老人高兴地对笔者说:“现在住在龙田可真好!我们老年人去公共浴室洗澡不用花钱,省去了我们在家里烧热水的麻烦,完善的条件又让我们觉得很享受!”据了解,龙田村落社区的老年公共浴室开业至今,余人次。

舞动生活抒豪情

近年来,龙田人的日子越过越好,人们的休闲观念也悄然发生着变化。该社区的许多老人在妇女干部、退休教师的带领下,纷纷学起了跳舞。在村头巷尾,我们总能看到老人欢快舞动的场景。过去,一些老人怕丢脸不敢跳的现象一去不复返了。如今,龙田村的老年人不仅敢走上村头跳舞,而且还大胆地登上戏台表演节目。

今年7月1日,为庆祝建党90周年,龙田社区举行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文艺演出,许多老年人踊跃登台,以饱满的热情表演了小品《歌唱社会主义新农村》《三郎看亲》和舞蹈《走进新时代》《春天的故事》等节目,讴歌新时代的盛世,抒发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之情。

责编/海燕

第11篇

国家课程展现多彩世界――鼓励校本化,激发师生创造力

国家课程是一个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方案的主体部分,对于基础教育的发展,特别是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具有决定性作用。在义务教育阶段,我校语文、数学教材全部采用景山实验教材,它一方面更加适合小学五年、初中四年的学制;另一方面秉承了景山学校作为城市教改试验校的育人理念。

对于阅读的重要性,北京景山学校在创办之初就已经深刻认识到,并渗透在课程中,体现在教材上。以小学语文课程为例,以集中识字为起点,以阅读名家名篇为主体,以作文为中心,以写“放胆文”(广开思路,不拘一格,大胆表现生活与内心,大胆想象的习作)为主要形式。一年级学生的学习从中国造字文化开始,每节课识字量可达到8―12个,两年识字2400个,为学生的阅读奠定了扎实的基础。我校教师在现有课程中积极探索新的增长点,从二年级开始,教师会向学生推荐适合该年龄段特点的课外读物,平均每学期4―5本,到小学结束时,学生课外阅读量可达到30―40本,大量的阅读为学生的写作提供了素材、模板和榜样。最终,学生的学习成果呈现出三个明显特点:识字多,读书多,知识面广,词语丰富;阅读、写作能力强,作文水平高;思维活跃,智力发展好。

再如数学课程,景山教材在编写上注重九年义务教育前后的衔接性、系统性、整体性、结构性和一贯性。小学数学课程在计算能力、数学思想方法和推理能力方面注重对初中数学课程的基础性和渗透性,初中数学课程在数学思想方法和研究数学问题的一般方法方面注重对高中数学课程的渗透性和一致性。教师在教学上也非常重视对教材的整体把握,小学、初中和高中教师经常在一起教研,对教材的宏观把握进行交流和沟通,并把这种理念贯穿到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比如小学对“数”的认识,强调“数”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渗透的算法原理,初中对“数 ”的认识注重“数”产生的必要性及其研究内容和渗透的数学思想方法,高中对“数”的认识提升到注重“数”的本质和一般研究方法的渗透。

总之,在实施景山课程中,教师既充分尊重了教材本身的结构体系,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认知特点,把课程的学术形态转化为学生易于接受的教育形态,帮助学生形成对课程的完整认识,这对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和创新能力具有深远的意义。

地方课程聚焦独特景致――深化实践,引导学生关注身边

地方课程是由地方自主开发、实施的课程,充分体现一个地区的课程资源,具有较强的针对性,还可促进国家课程的有效实施。针对地方课程,我们充分利用身边的教育资源,深化实践。

1.书法课程覆盖全程

书法教育一直以来是景山学校的一项常规养成教育,在育人的“十项全能”中就提出“人人写一笔好字”的要求。景山远洋书法课不仅仅是为了提高学生的书写技能,更是对传统文化知识的补充和滋养。学校坚持在每个年段,结合学生不同年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书法教育。小学段除了每周一节的书法课,学生每天下午还有一节小课,以语文字词为对象,开展写字课,虽然课时只有15分钟,但是在古乐的伴奏下,养心静气,练习书法,已经成为学生们的一种习惯了;初中段不同字体的书法欣赏与临摹,增加了对书法艺术历史与灵魂的认识;高中段进行书法与美术作品赏析,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三个年段一脉相承,使景山远洋的学生在不同的成长阶段始终得到书法艺术的浸润。

2.德育课程润物无声

学校是师生生命得以生长的地方,我们认为“听得见的声音固然优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优美”,品行的培养,人生观、价值观的建立都应是发乎天然,春风化雨般润物无声的。学校在德育课程的构建上坚持崇尚真、善、美,传统文化与时代需求相融合,在特色活动中彰显不同年段的育人宗旨。一年级的入队仪式简洁隆重,在教师、家长的见证下孩子们佩戴上红领巾,庄严地敬第一个队礼;八年级以“感恩、憧憬、期望”为主题的十四岁生日会,全体教师、家长、学生共同参加,感受父母之恩,师育之恩;高一年级的“我与青春有个约定”,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感情观,在自然的交流中坦诚相见,在和教师的探讨中解开情感的困惑,不做作,不摒弃。

3.实践活动异彩纷呈

《礼仪教育》《我爱北京》《北京精神》《志愿者服务》等自2013年起成为地方性课程的一部分,也是我校一直倡导学生实践的重要内容。作为一名学生,作为北京公民,北京精神应该渗透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中,礼仪意识应该体现在待人接物中。此外,我们坚持开展每学期一次的综合素质提升工程:走进海洋馆、科技馆、天文馆、植物园,探寻生命与科技;走进首都博物馆、中华民族园、园博园、军博,感叹祖国的发展与变化;走进世界花卉大观园,体验美的感受;登上八达岭长城、香山,感受一览众山的畅快淋漓;走进恭王府,学习楹联文化!

地方课程在学校有意识、分层次的设计下,为学生们呈现出一处处独特景致,引导学生欣赏、鉴别,学生乐在其中,流连忘返!

校本课程雕琢微缩景观――关注需求,提升学生基本素养

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了可能,因此校本课程在兼顾学生全面发展的前提下更应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即学生的需求是什么?学生的兴趣在哪里?将这些需求、兴趣与社会发展需要相结合,这样设计的课程才能够有生命力,才具备增长点,才能够真正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我们认为人的一生离不开三种素养:艺术素养、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但是三种素养的特征并不相同,因此我们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与实施。

1.寓教于课程

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培养的主渠道在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但是以上两种课程更加关注群体的整体素养,因此我们补充了更多适合我校学生的校本课程,设置了相应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强调必修课侧重人人都应具备的基本素养,选修课侧重根据需求定制适宜个性发展的特色课程,种类繁多,覆盖范围广泛。

必修课直接进入各年级学生课表,选修课主要集中在中学阶段,统一在每周五下午,中学部走班上课。必修课包括人文素养类课程(楹联文化)与科学素养课程(科学、生态校园)。

选修类课程大多根据学生们的需求、结合教师的特长而设定,因此深受学生喜爱,包括人文素养类、学习生活类、身心健康类、科学素养类、生活技能类。

2.寓教于社团

学生艺术素养培养一方面依赖于国家课程;另一方面,对于有艺术潜力的学生,我们通过管乐团、民乐团、书画社、合唱团、舞蹈团、话剧社等社团进一步挖掘和培养,如今我校的管乐团、民乐团、舞蹈团和合唱团已经多次走出亚洲,参加了世界级的艺术交流活动,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话剧社团在学校隆重举行了话剧演出季,《小公务员之死》《虚伪》等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话剧受到全校师生的追捧,也培养了一批热爱表演艺术的学生。

学校课程建设的反思

首先,学校实现教育教学的主渠道在课堂,主要媒介是课程,因此必须精心设计,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发展规律,划分层次,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和社会对于人才的需要。

其次,以科研为先导,科学指导课程的实施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这一点,在我校《楹联文化校本课程实践研究》课题小组的研究与实施过程中体现得淋漓尽致。学习过该课程的学生会自觉地把楹联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让许多成年人感觉自叹不如。该课题已经获得2012年北京市课程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第12篇

夏日里的一天,火辣辣的太阳照得我连眼睛都睁不开,赶忙到一旁的首饰店招牌下休息一下。往店中一看,满是五颜六色的首饰,我不禁想起最近关于首饰店收购黄金的广告词:“千万不要卖掉你的黄金,除非找到合适的买主。”

顿时,这句广告词总在我耳边回荡。自己要收购黄金,当然希望别人卖掉,可这则广告劈头就是“千万不要卖掉你的黄金”,店主站在对方的立场,替对方着想,这岂不是砸了自己的饭碗?然而当你以急切的心情看到下一句“除非找到合适的买主”时,就会感到它的高明,高明就在于它也在考虑自己的利益。它的真正含义是:黄金也是可以卖掉的,只要有合适的买主;至于合适的买主是谁,不言而喻,当然非我莫属了。

这则广告语先是重重地一敲,给你一个刺激,造成一个悬念,再是轻轻一笑,悄悄地一番耳语,给你解惑,让你相信。手法之高超,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说到手法高超,另外想到一副用黄金制作的楹联——日月并明,万国仰大明天子;丘山为岳,四方颂太岳相公。——这是明代邱南镇为了升官,用黄金制成送给宰相张居正的。联语在写作手法上巧用折合字法,充分表达了他对大明天子和权臣张居正的百般奉承奉迎之意,仅此一联事,足见“大明”政权的腐败。

光是一句广告词,就让我从中寻找到了语文的足迹。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语文,就想鱼儿离不开水。让我们多发现一些生活中的语文现象,让语文知识照亮生活中的每一个地方。

指导老师:王哲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