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5-30 09:24:57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二十年后回家乡,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在二十年后,我再次回到了家乡,家乡是怎样呢?
我在早上7:00就穿好衣服,戴上了手表型电脑,让机器人给我准备好了早餐,就乘坐飞船从金星“嗖”的一声到了地球。刚到地球,地球一片绿色 全是花草树木,环境与二十年前大大不同。人人都不会再用使世界乌烟瘴气的汽车,全都换成了以废旧材料为燃料的飞船,穿梭在高楼大厦之间。走进了森林里,全是鸟语花香,小动物在森林里自由自在的奔跑。
小朋友上学做的是无污染、无废气的车。上课的时候,每个学生的桌子上都有一台电脑,老师也是一个机器人,他可以通过电脑给学生们上课。“叮铃铃”下课了,学生们都下去玩耍了。我下楼一看,咦?怎么没有人?我问了老师,老师按下了一个按钮,楼梯缓缓升起,有许多小朋友在那玩耍,原来操场在地底下。在地底下建操场有什么好处呢?如果在地面上建操场的话,回受建筑物的阻碍,就会不那么宽敞,而在地底下建的话,操场就会很宽敞。
在到农村去看看,那儿空气更不用说了,科技也发达多了,去田里,农民都不用牛耕田,用一些全自动的机器,农民不用“汗滴禾下土”了。而播种呢,就会由一个全自动、高智能的机器人来撒种子,每个种子的距离是非常精准的。
以前我们因为空气污染、温室效应等等我们搬到了其他星球,这回,我要通知搬到其他星球的人,让他们搬回来住!
春天,我回到了告别了二十年的家乡。
坐在回家的车上,一路上看过来,家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以前路边是一片田野和几座高山,而现在不是工厂就是高楼,而高山变得比以前更绿、更茂盛了。
我来到了家乡的村口,“啊!”顿时我呆了。
家乡的变化太大了,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以前的泥路变成了柏油路,村中还建起了立交桥。房屋变成了大厦,房前屋后都有几块正方形的草坪和几排花,有的人家还有一个小花园,里面种满了花草。高楼下是一个地下停车场。现在几乎家家都有小轿车。
我看到了那条小河,河两边种着几棵垂柳,那长长的柔软的柳枝随着微风摆动着。有几棵特别长的柳条垂到了河面上。当微风吹过,河面上荡起了层层的波纹。树上有几个鸟巢,小鸟们唧唧喳喳得叫着,发出悦耳的声音。
在一条小路上,我碰见了小学时的好朋友——童杉杉,我对她喊了一声,她走过来立刻认出了我。我们紧紧拥抱在一起,高兴极了!
她带着我来到她家,她家有了一幢别墅。我们谈了很多,也回忆起了许多往事。已经到了吃午饭的时间,童杉杉让我留下吃饭,我答应了。
我终于回到家了。父母正在吃饭,见到我高兴极了,热泪盈眶,紧紧地抱住了我。
二十年后我驾驶着飞船,从加拿大回到我朝思暮想的家乡——沥林。
昔日的家乡,如今变成什么样了,透过玻璃,我寻找着家乡的踪迹,可眼前的一切让我目瞪口呆,这里没有汽车,没有拥挤的人群,只有一片浓绿。一眼望出,一大片丛林,小鸟在枝头歌唱。
突然,“咕咚”一声,我眼前一黑,什么也不知道了。当我睁开双眼时,眼前又呈现一派繁华街市:大街上没有源源不断的车流,只有行人在说笑。更奇怪的是,半空中有许多“不明飞行物体”在盘旋。正当我茫然之际,有人拍了拍我的后背,我回头一看,“啊”,是邓沛宜,我热泪盈眶的抱住了她。
我缓过来,说:“家乡的变化真大呀”。“是啊,现在为了避免发生车祸,科学家发明了可以在空中飞的汽车,要是车撞在一起就会自动弹开。”邓沛宜说。
我越听越着迷,二十年,家乡居然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呀。希望再过二十年,我的家乡会更加富裕,更加美丽。
五年级:杨韵怡
二十年后的家乡1
这天,老师布置了许多的作业,做着做着我迷迷糊糊的睡着了。
时光匆匆,转眼间,二十年过去了。我准备到家乡来看一下。去的路上,我在想:不知道家乡现在怎么了?家乡的学校怎么样了?不知道乡亲们过得怎么样?带着这些疑惑,我来到了家乡。首先迎接我的是我的小学同学张军辉,他现在是一家公司的老板。我向他问好:“你好,老同学。”张军辉说,你好,我现在要去公司读合同呢,不能和你聊天了。”
张军辉看了看表,快步走开了。
我往前走着,发现家乡的小河不像以前洪水泛滥,而是清澈见底。树木也不像以前廖廖无几,而是长满了整座山。以前的肥土地也大量地种植上了各式蔬菜,以前的泥坑小路,也变得几米宽。我不禁叹道:家乡的变化可真大呀!走着走着,我遇到了我的小学老师王老师。她正在跳广场舞。我向她打招呼,她看着我,满脸的疑惑。我直接开门见山:“老师,你还记得我吗?我是您的学生王杰呀!”她然大悟,和我聊了起来。我们聊了许多家乡的变化。
我往前走着,突然被一颗石头绊倒了。我猛然醒来,原来是一场梦,家乡还是以前的家乡。但我坚信,只要我们勤奋学习,那个梦就不会只是梦,我们只会创造出更多更好的梦。
二十年后的家乡2
睁开眼睛,眼前是一个有瀑布飞泉装点的城市,映着灯光,城市的街道仿佛彩虹一般;无声的汽车在街上奔驰着,没有拥堵,没有喇叭声;机器人清洁工,机器人警察......
二十年后,我回到我的家乡凉都六盘水,这里鸟语花香,空气清新甜润,到处都是葱郁的树木。原来狭窄的乡间小路变成了宽敞平坦的高速公路,两旁高楼林立,路边种满了花草树木。走着走着我不知不觉回到了家,我的脚似乎碰到了什么?这是什么呢?哦!原来是太阳能扫地机,它能把一丝丝的灰尘都清理掉,还能在天花板上打扫卫生。我吃过饭,乘着电动车去商场,现在的商场当然也不一样了,商场外站着许许多多的机器人,你需要什么就直接可以对机器人说,扫码付款后,你要的东西,就会从出货口里“吐”出来。
最后,我来到我的母校,走进教室,咦!怎么没有老师呢?原来他们是通过远程教学来学习、做作业、回答问题了,老师也可以在远程教学上批改作业、讲课,真是厉害呀!
这就是二十年后的家乡,融入新时代气息的家乡。
二十年后的家乡3
岁月流逝,离开家乡,20年了,我在美国定居那时我已成为一个著名的大科学家。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谁不想念自己的家乡呢,身在异国他乡中的我恨不得插上翅翅膀,飞回家乡太原。
行走在家乡的路上,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湛蓝的天空清新的空气一下子涌入我的鼻子,还带着一丝丝芬芳和甘甜,路边,满眼是一排樱花树,一阵风吹过花瓣纷纷落下,像仙子跳舞。
然后我来到母校,看见一个白白胖胖的大白大白的肚子上有一个刷脸屏幕,每个小朋友都必须刷脸,看你是否是本校生,如果是,进门口才会开,如果不是本校生,进门口是不会开的,并且会把你放到等待区,等学生都进入校门时。大白自然会在等待区教育你一顿,是我们的“保安小骑士”。
之后我回到家里家人们热情地迎接我,原来的小矮房已成了高楼大厦了,而且内有自动调节温度,有,扫地机器人,洗碗机,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自动做饭机,做饭前做饭,鸡,小熊,会让你,点餐,点完后不到半个小时就做好了,而且口感美味香喷喷的可好吃了,智能家电,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故乡的山,故乡的水,故乡的一切都是今夜的,明月深深的印在我的心中。
二十年后的家乡4
我坐着时光机来到了二十年后的家乡,我不禁一愣。
这儿的空气真新鲜,还带着香味。乍一看,树木真绿,找不到一片黄色树叶。河水清澈见底,河里的鹅卵石找不到一点黑色。这时,游来一条红色的鲤鱼,它的鳞片在阳光下闪闪发亮,尾巴一摇一摆地,精神抖擞。想想我家的小金鱼,一只只病怏怏地,无精打采。远处的荒山全变成了“花果山”,那里绿树成荫,仔细一看怎么有粉色?仿佛被朵朵红霞笼罩了似的,原来是桃花盛开的桃园。
我向前走,道路尽然竟然是玻璃做的!我问身边的路人,他笑着说:“这不是玻璃,而是比金刚石还坚固的刚虎岩。”这会儿,我肚子饿了,便睡说了声谢谢就打了辆出租车去餐厅。没想到出租车飞了起来!我好奇地上看下看。来到餐厅,我来到餐桌前,发现餐桌右上角有一排排按钮,我按了一个上面写着“奶茶”两个字的按钮。这时,桌上出现了一杯奶茶。我吃饱后,走出餐厅,发现不远处有座学校,我便想到学校看看。
我的家乡在农村,在哪里人们过着“日出而做,日入而息”“守望相助”的太平生活。家乡的妇女洗衣都是在从山上留下水的一个小池旁洗衣,或是在井边,在哪里你会听到人们婉转的歌声。可是好景不长,人们便乱扔垃圾,小池子里有垃圾,食品袋后是洗衣粉袋······ 一个小角落里也总是会有几袋垃圾。人们还在小路两边泼脏水,菜市场外面也有摆卖菜的小贩。老人亭里也再也没有人来打扫。
晚上回家,我不知不觉的到了二十年后的今天,看到了人们的新风貌。吐痰的吐在一个随手带着的小袋子。菜市场的管理人员把位置都固定好。小池子扩大,旁边有一个大的垃圾桶。小角落里种着几株花。人们也不再泼脏水,把废水利用其起来······啊!家乡大改变。
我不知不觉的回来了,我要提倡,不要让人们等二十年,一年就够了。
二十故年乡后回
一间设计室里,正坐着一位年轻的服装设计师,想知道她是谁吗?她就是我,二十年后的我!如今我的职业是一座国际知名的服装设计师。一天,我正闲着没事干,于是便打开了高科技笔记本电脑,聊起了QQ。突然我看见我爸爸也在线上,似乎爸爸也看见了我,与我聊起天来,他问:"女儿今年什么时候回家啊?中秋节快到了。"我想了想:我已经整整6年没回家了,也该回家看看了,这几年只想着工作,连时间都忘了。于是,我便迅速的打上了一行字:我今天就回家。打好字,"啪哒"一声关了电脑,乘坐着时光穿梭机短短几秒钟便来到了家乡.要不是牌子上写着我家乡的名字的话,我还以为来错了地方了呢!家乡的变化真大啊:以前一座座矮小陈旧的房子已经变成了一幢幢高大华丽的高楼大厦,一条条窄小的马路已经变成了一条条宽阔的公路。。。。。。我正欣赏这大不同的变化,突然从一座楼房里传出了声音:是你吗?女儿?我一瞧,原来是我的爸爸妈妈,我激动得一口气跑到了楼上。我打量了一下他们,以前他们身体很健康,头发乌黑,如今他们以年过花甲,头上的银发越来越多,脸上已经悄悄爬上了皱纹。但他们手脚依然很勤快。虽然他们年纪很大了,但他们依然给我做小时候最喜欢的菜,我尝了口,更多的是无穷无尽的父母的爱。
吃完了饭,我陪着父母去我小时候经常去的小河旁散步,至今一看:小时候,爸爸妈妈经常陪着我在河中嬉戏。看着看着,我鼻子一酸,禁不住眼泪花花。
故乡!我爱你!
“哦,啦。啦啦啦!”我眼前出现了一只蓝色的机器猫,“我叫小叮铛呀!可爱的小叮铛呀!你……”
“stop!你想干嘛呀?我什么我!”我气恼地吼,“人家正在思考呢!”
“有疑问请找神奇的小叮铛!”小叮铛说。
“哦,这道题你会吗?”我不耐烦地问。
“嗯——不会!但我能……嘿嘿”说完,它从身上一个小口袋里掏出了一台大机器,二话不说,就把我拉上去坐着,然后从我家墙壁穿过去。这时,我们来到一个奇异的空间,这个空间里有许多洞。“嗯——去三国时代的洞!”小叮铛忽然说道。
这时,我眼前出现了一道刺眼的白光,光线越来越强……
突然,我面前的景象把我吓得说不出话,“妈呀!我周围怎么会有这么多得病的人啊!绝对是瘟疫!逃命呀!”我心里想着,可我的腿已经抖得迈不开步子了……
“咦?”这时,我发现许多人都好奇地望向我们,“呵,呵呵……对不起!我,我走啦!”我说着,拉起小叮当就往别处跑,结果撞倒一个人,一看,“哇呀!这不是张角吗?”我喊道:“张角你好,我从另一个时空来。”我又马上恭恭敬敬地说,“我们那儿有很多高科技,比如……”(以下省略一百样高科技产品)“呵!呵!小朋友,你一定是刚刚吓坏了,才说出这样的话,好了,你留下照顾这些伤员和百姓吧!我们走,去攻打朝廷去!”张角说完便起身走了。
我给大家演唱了才学过的《小鸟,小鸟》,然后就飞奔出去,因为我太好奇古人的战争了,来到战场,我悄悄跟在张角的军队后面,这时,敌军攻来,又是射箭,又是放炮,突然,三个我似曾见过的人率大量兵马过来,哇!是刘备、关羽、张飞,我方军队被打败了,但我一见是刘备他们,可高兴坏了呀!因为他们一定是超级大好人,于是,我飞奔过去,“刘备!关羽!张飞!”我边跑边喊。小叮当说:“哇!托你的福,我亲眼看到大英雄了。”
张飞说:“俺从没见过服装这样怪的人,她该不会是敌人吧?”
“张飞叔叔,关羽叔叔,你们可否传授我一些武功哪,我在家乡学过跆拳道,我会很快学会的,就教教我吧!”我诚恳地说。
“那,好吧!”
二十年中……
我和关羽、张飞学功夫,结识了许多知名人物,还上过战场与敌人奋战,这时,我觉得只练跆拳道,那就并不厉害,但如果再练些别的,就会很厉害了,现在,我也成了大将军,更重要的是:诸葛亮很赏识我,又聪明谨慎,又英勇善战!(其实,我立功主要还是因为我看过《三国演义》,了解别人会做什么)
二十年后……
小叮当在一天夜晚把我叫醒,然后用时光仪送我回家,我在古代待了那么久,可一看钟,居然只过了几秒,我写完那个题,向小叮当道谢。
“我去帮助别的人啦!再见……”小叮当快乐地说。
刘建昌 北京三里屯小学摄影老师:我特别相信图存记忆这句话,二十年的情节全在这些孩子的脚下。这张图说明的是我们1992年小记者走进贵州的那种情景,在泥泞的山路上有一群这样的孩子
刘建昌是北京三里屯小学的摄影老师,从1992年来到三里屯小学,他已经在这所以摄影为特色的小学里教授摄影课二十年了,这组照片是他二十年前学生们的摄影作业。
刘建昌 :我们虽然摄影,摄影只是一个工具,是一个形式,但是真正的身份就是小记者。
1992年,北京三里屯小学摄影团的十名小记者在老师的带领下来到贵州六盘水地区采风。回到北京后,这些孩子拍的摄影作品在展览中感动了很多人。朝阳区教委发出“每人节约一根冰棍钱,捐建一所希望小学”的号召,很快就募集到了18万元,第二年在贵州六盘水建成了清塘希望小学。
何汀:那会儿你是真的体验了去那里然后把那里照片,那里同学想要学习的心声带回来,那可能我们周围的人才会知道,世界上还真的是有这样一个地方存在的,虽然都在中国,还有这么穷,大家这么贫穷的地方,但是孩子们又如此渴望上学的一个地方,一个小村子,在很遥远地方的存在。
尽管去之前就知道这里很穷,但是当地的现实状况还是让北京的孩子们极为震惊。照片最前面的是当年摄影团的团长何汀,当时她已经十二岁了,是摄影团里年纪最大的学生。如今,何汀在一家建筑设计院工作。虽然对当年的很多事情记忆模糊,但是对那里的贫穷状况却印象深刻。
何汀:这是一间屋子,但是漏风漏雨,你说它是教室但是没有桌椅板凳,黑板也是那种泥的,就是完全跟,不能说跟我们现在比,完全当时是你不告诉我这是间教室,我不会认为这是一间拿来使的房子。
刘建昌:可以从画面上看,这个女孩的裤子露着屁股,脚下穿着拖鞋,完全一幅比原始人的感觉好不了多少的画面。从他们的眼睛上看到一种渴望知识、渴望读书的那种感觉。所以这些孩子当时我们看到也是深深地打动了我们这些孩子的心。
当年北京小记者:我拍下了一边放马一边读书的孩子。拍下了趴在椅子上,背着妹妹写作业的女孩子……
当年北京小记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希望工程的含义……
当年北京小记者:回北京告诉我的小伙伴们。
到贵州六盘水原本只是三里屯小学摄影团的一次例行采风,他们只是准备了一些文具、衣物之类的小礼物。然而随着采风的深入,他们开始意识到这些小礼物并不能给当地的孩子带来多大改变。
这个孩子叫杨应明,当时他已经以他们乡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中学,但是没有学费,他自己在筹学费,上山挖草药,在挖草药的过程当中,他知道北京来了一群小记者。
在红光小学参观时,摄影团遇到了专门来求助的杨应明。由于家境贫寒,几次辍学的杨应明这年以长林片区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初中,但却由于没钱面临再次辍学,这一年他已经二十岁了。
陈凌华 原六盘水市共青团委书记:他一看见北京的孩子们,见到大家他就说了一句话,他说我想上学,我想读书。
时任贵州六盘水市团委书记的陈凌华也在现场目睹了这一幕。
陈凌华 原六盘水市共青团委书记:有些小孩口袋里面有一毛钱,两毛钱都捐出来,我不知道这个珍贵的镜头有没有,但是当时的确非常感人。
杨应明:是的,这是当时他们为我捐款,这些都是北京来的学生,我把我的困难告诉他们,他们不约而同奉献了自己的爱心。
在刘建昌老师当年的日记本里,记下了三里屯小学摄影团的师生们给杨应明捐了86块钱,解决了他初中第一学期的学费。
作为当时朝阳区少工委办公室负责人的徐敏琳二十年前和摄影团一起前往贵州六盘水。她说,1992年希望工程才起步,三里屯小学摄影团去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要在当地修建一所希望小学。
徐敏琳 原北京市朝阳区少工委办公室负责人:回来以后就是越看这些照片吧,越觉得需要帮助,他们需要帮助。
当时我们就决定把这个展览作为全区的一个巡回展览,就到朝阳区各个学校去展,当时这么一展就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随着三里屯小学摄影团贵州六盘水的采风摄影作品的展出,在北京朝阳区的学校发起了“每人节约一根冰棍钱,捐建一所希望小学”的号召,短短的一周时间就募集到了十八万元。第二年就建起了贵州第二所希望小学,清塘希望小学。
广播者:二十年后三里屯小学摄影团走进清塘希望小学,重走当年大哥哥大姐姐走过的路程。
三里屯小学学生:画面上几个走在泥泞山路上的学生就是我们学校当年来到六盘水采访的小记者,走在最前面的学生叫做何汀,当时12岁。
二十年后,何汀才第一次见到了由他们发起捐建的清塘希望小学照片。二十年间何汀和摄影团其他团员一样,基本沿着初中、高中、大学、出国、工作的路径生活着,也没人再回到过六盘水。
2012年暑假,刘建昌老师和三里屯小学的23名学生一起再次来到了贵州六盘水。这也是他第一次看到当年捐建的清塘希望小学。
刘建昌:我们捐助的学校,我们有回访的愿望,目的就是让我们现在的孩子不忘过去的苦,知道现在的幸福。因为希望小学已经变成了留守儿童的校园。
白岩松:在今年暑假再赴六盘水后,北京三里屯小学做出一个决定,邀请5个六盘水的孩子来北京,让他们和北京孩子一起上课,而且还住进了北京孩子的家里。谈及为何萌生这样的想法,20年前后两度前往六盘水的三里屯小学摄影老师刘建昌说,20年后的六盘水之行让他发现,当地的变化并非如他想象中那么大,虽然当年捐建的清塘希望小学后来又新建了综合楼,老师变多了,孩子们也吃上了营养午餐,但在北京的师生们看来,这里的贫困和落后依然令人震撼。老师们在想,除了为六盘水的孩子送去物资,他们还能为孩子们做点什么?相比起单纯物质上的帮助,带孩子们看看外面的世界,给他们一个梦想,种下一粒种子,是否更加重要呢?
9月8号上午,三里屯小学的孩子们,迎来了五名他们在贵州时就认识的小伙伴,同来的还有清塘希望小学的王老师和卢校长。
贵州的孩子都穿着自己最好的衣服。从这一天起,他们将要在北京度过两周的“游学”生活。
这天是星期六,三里屯小学把贵州来的客人安排在学生宿舍。尽管之前在火车上站了19个小时,但贵州的孩子面对新鲜的一切,显得忘记了疲劳。
北京市三里屯小学大队辅导员 侯海涛:他们一段时间是在学校住宿,住宿的条件就是大家跟学校的同学和老师一样,吃同样的饭,住同样的宿舍,就像集体宿舍一样,没有说安排宾馆怎么样。到学生家里我们也跟家长沟通,不要给这些学生一定买什么好东西,一定带他们吃什么好吃的,就是普通的生活。
杨织:(你喜欢吃饺子吗?)喜欢。
王仁杰:(你喜欢吃什么?)吃什么都可以,只要能吃饱。
五个贵州孩子都是第一次走出大山,但三里屯小学的老师们,却并不打算给他们格外好的“招待”。来北京毕竟只是短短两周,不能让他们回到贵州后,产生太大的心理落差。
北京市三里屯小学摄影老师 刘建昌:我们中国人的一种本性吧,老怕这些孩子吃亏,一定要把最好的东西给他,带他走这里、看那里,吃最好的东西,往往这种东西就是一种负面影响,是一种坏事。一定要从文化上,知识上去提高他们,这回来我也强调,我说所有的孩子他们不是来乞讨的,不能让他们大包小包的背回去很多东西,我们给的是精神的东西。
9月10日,星期一,一周的生活开始了。5个贵州孩子分别来自清塘希望小学的三四五六年级,在北京,他们被编进对应的年级上课。尽管他们都是大山孩子中的佼佼者,但在北京,劣势显而易见,比如,英语。
不过,如果上的课与英语无关,贵州孩子也常常能显出优势。这天,三里屯小学的老师带着几个本校学生和5个贵州孩子,去临近的法国国际学校交流。这所学校专门招收说法语的外国孩子。在这里,英语派不上用场。这时候,贵州孩子的表现就跟北京孩子差不多了。他们玩一个叫做“照镜子”的游戏,10岁的杨兴园成为表现最出色的中国选手。
北京市三里屯小学摄影老师 刘建昌:我们现在对这些孩子的行为,可能我们不能提升到那么高,但是我们做的东西,的确是(为)将来这些孩子走出来做了一些铺垫,他们眼里有世界了,不是那种大山苗族的土地。
刘建昌老师教了27年儿童摄影,这一次,他也很想教会贵州的孩子拍照片。三里屯小学送给清塘小学两台数码相机,刘老师希望5个孩子能用镜头记录下在北京的生活。
北京市三里屯小学摄影老师 刘建昌:相机就是人的第三只眼睛,你通过第三只眼睛去记录社会,观察生活,我说这么多在我们学校里,很多孩子都可以说是无动于衷的,但山里走出的孩子基本上都抓住了要害。
来北京第一周的周末,刘老师和同事带着5个贵州孩子去北京一日游。5个第一次摸相机的山里孩子,给了刘老师不少惊喜。
9岁的杨成慧,表现尤为出色。
北京市三里屯小学摄影老师 刘建昌:因为她是最小的,我特别关注这个孩子,她那种状态永远不在状态,就总有心事重重的感觉,面部表情也不好,我说这孩子太不快乐了,但是没想到当我看到她的东西的时候我觉得她心里非常阳光,非常敏锐。
贵州学生 祝惠琴:以前在课本上学的长城,居然今天能来到。今天我们没有爬到顶上,以后我好好学习,一定再爬到顶上,看看优美的风景。
贵州孩子的北京游学生活中,有一项是安排是去北京小伙伴家住三天,体验北京生活。清塘小学6年纪的王仁杰,住进了三里屯小学六年级的陆纪源家。
陆纪源给王仁杰介绍冰箱:这是冰箱,你们家有吗?
王仁杰:没有。
陆纪源:那你们家的肉,肉食都是用什么装?
王仁杰:肉食都是挂在墙梁上。
每个贵州孩子,都在自己的结对子家庭有了许多新奇体验。9岁的杨成慧第一次见到和摸到了钢琴,10岁的杨兴园跟北京小伙伴的爸爸讨论了问题。
朱祥泽爸爸:看了升旗,又看了长城,知不知道啊?
杨兴园:?听说过,但是没去过。
祝慧琴第一次玩了芭比娃娃,而喜欢跳舞的杨织则上了人生中第一堂舞蹈课。
两周的游学很快过去,9月21日是告别的日子。
杨织:最后我要谢谢刘雨杉他们一家人对我的关心和关爱。
祝慧琴:贺晰嵘对我讲了一句话,就是十年后要见到我,这句话深深地刻在我的心里,成为我学习的动力。
王仁杰发言,哽咽:在这两个星期里,他们带我见到了我没见过的东西,我非常地感谢三里屯小学的所有老师、所有同学们对我的关心,谢谢大家。
白岩松:两周的北京之行很快结束了,五个孩子回到了六盘水,回到他们熟悉的家乡和原来的生活轨迹中。在看过都市的繁华之后,他们会给当地的小伙伴捎回些什么?他们自身是否也在经历着某种变化?由于北京游学计划将持续三年,现在清塘希望小学也把去北京的机会当做激励孩子们上进的一种方式。从20年前的“我要上学”到今天的“我要去北京”,大山里孩子的梦在变化着。
这是他们熟悉的家乡,熟悉的学校,身边围着的,是他们熟悉的伙伴。结束了两个星期的“游学”生活,回到贵州的五个孩子,生活似乎又站到了原点上,但大人们却希望,在他们心中,能有一种正在发芽,甚至可以传递的萌动。
卢校长:我们这些孩子和老师一行7人能够到北京成行,能够到三里屯小学学习,那么这个很好的梦,就让他们把这梦不要破灭,把北京看作是一个梦向往的地方,让他们好好学习,将来真正地能够到北京去,这才是他们最好的梦。
对于能去北京的5个孩子来说,这两周的时间无疑是人生中的一次珍贵旅程,但对于其他的孩子们来说,恐怕就是一次从未体验过的失落。
记者:为什么最后没选你?
女同学:因为我爸爸说要让我和我哥哥出去读书,所以老师就不让我去了。
记者:你想去吗?
女同学:想去。
记者:你觉得北京好不好?
女同学:好。
记者:北京哪儿好?
女同学:天安门和长城,还有故宫
熊晶莹,是一个苗族的小姑娘,在五年级里,她是班长,成绩也是班里第一名,但因为家里表露出想带她外出读书的念头,学校各方面考虑下,最终没有让她去北京。
杨聃:我孩子是班上最优秀的,为什么没选我孩子去,就打电话质问我们,我们就把这个情况跟他说了,就说如果你孩子这个学期,以后在这个地方读的话,就是说我们还有机会带她去
刚刚十岁的小姑娘,对于悲伤总是会很快地遗忘,但在她凝望来自北京的这些照片时,眼中流露出的渴望,却让看过的人无法去轻易地遗忘。
天安门反正是一栋房子,然后前面有的相片,还有几个字,还有那个升国旗,天安门广场
然后,天安门广场的后面是英雄纪念碑。
校长:怕孩子们从不同的物质条件当中回来,会有不同的心理落差,最担心的就他们不平衡了,因为他们毕竟深入到(北京)家庭,到学校那好的优质的教育环境里面,怕他们回来不适应
回到家乡,卢校长最担心的,显然不是这些没有去过北京的孩子,相反,5个被羡慕目光所簇拥的孩子,他们的心理活动,才是更让卢校长牵挂的。
卢校长:同学不是带我们去吃大餐吗,吃我们没有吃过的这些东西,那么我们回来,今天我们吃方便面,我们就要平和了,不能再想像我们和北京的小朋友一起吃,去肯德基,那就不行了,我们回到我们的家,那么我们就根据我们家的实际情况,我们只有发奋地学习,努力地学习,我们才能有这个梦想,这个梦想才能够会实现
这个铅笔是北京三里屯小学的同学给我的,我在这儿分给大家,一人一支。
卢校长:他们把在那儿老师拿来的东西,送给他们的东西,铅笔小玩具这些都拿来和同学分享了,然后给同学介绍他们在那如何学习,怎么样生活,然后他们怎么样想念我们这的老师和同学,这我觉得相对是成功了。这个活动非常的好,但是我们好就要把它最好的地方留下,好的就学那地方好的人文环境,好的行为习惯,好的教育资源,享受那好的教育资源,但最担心的就是失去平衡,让学生失去平衡那就失败了
卢校长说,这一趟北京之行,是给孩子们一个梦,重要的是他们如何去实现这个梦想,但对老师们来说,兴奋之后,心里的失落其实远比孩子们要多。
卢校长:人文环境、地理环境、地域环境、教育资源的投入,还有这些学生的分享教育资源不公平,那就不一样了,所以如果这些孩子他都能够公平地享受教育资源的话,我觉得哪儿的孩子都一样聪明,就不会分山里孩子和城里孩子
卢校长算了一笔账,全校131名学生,学校每年可支配金额差不多6万左右,除去孩子们营养午餐的配套成本,维持正常的教学所需已经非常勉强。老师的培训,硬件设施的添置,都是有心无力。在卢校长的记忆里,整个乡,读书毕业后进入城市工作的人,甚至没能超过40个。
卢校长:这孩子的聪明程度,适应新事物的这种,是每一年都在变化,很快,只是因为学校环境和学校办学条件的影响,不能满足不能跟上这些孩子,所以也制约了他们思维的发展。他虽然去读了某个学校,专业学校以后,出来找工作屡次碰壁,他就回来了,为什么会屡次碰壁,就因为在学习的时候,他的社会经验就比较少,因为他就有学校和家两处,再加上他的教育不系统,像我们这专业教师没有,专业老师缺乏,那么他这些教育就缺乏,那么学生在适应和生存的能力就比较少。
从北京回来的第一天学校生活,就在孩子们的兴奋中结束了,王仁杰和正在上三年级的弟弟王仁府,要在这样泥泞的村路上走差不多40分钟才能回到家中。
记者:喜欢吗?王仁府?
弟弟:喜欢。
记者:哥哥什么时候送你的?
弟弟:昨天。
分别两周,对于俩兄弟来说都是新鲜的体验,俩人从小吃住都在一起,虽然只是堂兄弟,但不比亲兄弟感情差。
记者:哥哥回来给你讲,讲什么特好玩的事情了?
王仁府:没有。
记者:为什么没给弟弟讲?
王仁杰:因为,我怕刺激他。
王仁府的父母长年在外打工,王仁杰的父母,也是因为知道儿子要去北京,特意从外地赶回来,平日里,照顾孩子生活和督促他们学习的重任,只能交给已经85岁高龄的奶奶。
卢校长:这些孩子容易生气,容易固执、孤僻。
杨聃:有些他会有怨言,就觉得自己的父母为什么不管自己,为了挣钱不管他们。
卢校长:父母既然出去打工,吃的穿的这些不是很困难,应该这样讲,但他最难的就是这个精神层面的关心比较少,因为毕竟离开父母,有的孩子是一两年见不到父母。
国庆假期之后,王仁杰的父母又要准备出门去打工,但在走之前,他们还要收完家里的玉米和土豆,没能在外赚到钱时,从地里刨出的两三千元,就是一家人仅有的经济来源。
白岩松:如今,20年前照片中的孩子都已成年。这些年陆续受益于希望工程的孩子们,后来拥有了怎样的人生?在这次六盘水之行中,我们的记者用镜头记录下一些曾经从希望小学走出的毕业生,其中一位叫杨应明,他曾辍学两次,后来因希望工程和好心人的资助,最后完成了初中学业。之后,他做过代课老师,又在国家政策调整的背景下被清退,现在以务农为生;还有一位是21岁的代课教师王琴艳,她在当地读完了职业学校后,去广东、江苏的大城市打工,但最后还是因为知识水平、家庭现实等各种原因后来又无奈从城市回到家乡,务农之余到小学做个临时的带班老师。
杨应明:我都没有想到你们今天有这种照片,当时我没有发现他们拿照相机把这个照片照了,我看见这个照片非常想见他们,但是现在自己梦想已经落空了,非常地害羞,非常地内疚。
记者:辅导多少个人?
杨应明:人数是不一定的,如果抽空时间来多少,来一个我也要辅导你,两个我也辅导你。
在杨应明的家里,有一块自制黑板,如果附近的孩子有不懂得问题,就会跑来向他请教。现在还不到放学时间,空空的屋里,一个孩子也没有,杨应明就在黑板上抄些古诗,这是他13年代课生涯的最后一点印记。
20年前,已经两次辍学的杨应明从北京孩子们手中接过80元钱,用这笔钱重新回到学校。念完了初中,由于父亲去世,家里负担加重,他没能上高中,而是去了附近的煤矿打工。
杨应明:挖了两年煤炭,我们地方是边远山村缺乏教师,辽原小学每次调教师都调不来,因为太偏远了,后来我就加入代课。实际我是想帮自己能够过上美好的生活,能够转正,能够像公办教师一样
1998年,杨应明从矿上回到老家,成为当地小学的一名代课教师,在讲台上一站就是13年。他从来没有去过省会贵阳,甚至连六盘水市都很少去。他不知道,这13年里,大大小小的路修进了山村,一些村庄整体搬迁了,一些工厂建起来了,一些人出外打工把孩子也带走了。现实和梦想的差距,似乎越来越远了。
杨应明:就像城市街道上一样,要像他们能够在,住的房子能够粉刷得非常漂漂亮亮,当然在这里也可以,但是要有出路,要能够有知识,我的生活应该比没有读过书的人还好,因为和我们同年龄的没有读过书的人,至今媳妇都还没找到一个
坚信“知识改变命运”的杨应明,却改变不了自己的命运。2011年,辽源小学也被撤并了。由于学历太低,杨应明没能转成公办教师,被清退回家了。
记者:在这待了多少年?
杨应明:这待了13年了
杨应明:现在危房,全都开裂了,现在都没有学生,和我的生活真是太相似了。
贵州六盘水发戛慕贞希望小学临时教师 王琴艳:就是基本上来说(儿子)都会比较乖,有时候会调皮了,然后就把他放到铁门这些地方玩,他自己会到那边去抓沙子。
21岁的王琴艳刚刚成为发戛小学一名编制外的临时老师,她要照顾学前班的小孩子们,还负责低年级的英语、语文和音乐课。王琴艳同样是贵州一所希望小学的毕业生,因为家里贫困,她只好放弃报考高中,上了一所职业学校,还没毕业,就被老师领着去了东莞打工。
王琴艳:也想过就是说像人家那种生活,高楼大厦,然后想像过自己很好很好那种前途那种生活,但是后来发现其实真的理想跟现实真的是差得蛮远。
王琴艳在东莞只干了半年,就因为不满18岁而被厂里清退了,后来又去了江苏打工,在那里她结婚、生子,跟着丈夫回了贵州老家。短暂的城市生活,给王琴艳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贵州六盘水发戛慕贞希望小学临时教师 王琴艳:我觉得就是地方太落后,所以思想跟着落后。因为那些城市为什么能够发展起来,就是有文化的人也多,就是会有新的思维,所以会创新,就是在这个地方我觉得也不是说不好,空气比城市里新鲜,但是这样子发展下去的话,我想以后孩子们真的是会过得很艰难。
在流水线上打工,一个月能挣1500元,但有了孩子,这些钱就不够在城里生活了;回到老家后,王琴艳也试着在市里找工作,却都因学历低、没经验而被拒之门外。
贵州六盘水发戛慕贞希望小学临时教师 王琴艳:在六盘水这块然后没有找到合适工作,要么就是服务员,要么就是给人家刷盘子,如果当时我读书(高中)是可以免费的话,那我现在可能不在这里,也许真的是这样。
在贵州山区的学校里,大部分孩子都像王琴艳这样,完成9年义务教育后,就因为各种原因中断了学业。因为自己的经历,王琴艳对学生们的未来有些担心,她希望能在这些孩子初中毕业、离开家乡前,尽可能帮他们认清现实。
王琴艳:那些地方是比较繁华,然后就是有知识人也比较多,所以我就想其实我们家乡其实真的蛮落后的,我就觉得我们乡村的孩子真的懂得太少了\如果自己的知识都没有学好的话,那你到外面去还是那样的做苦工,还是你没文化,反正你出去都是一条路反正就是苦,就跟在家里没什么两样
王琴艳的家就在学校后面,房子是国家“新农村建设”拨款,加上借来的钱盖的,几乎没有像样的家具。这里和她曾经生活过的南方城市差距实在太大,王琴艳有些不甘心,但又无能为力。
王琴艳:然后如果说一直这样子下去的话,我想一辈子可能就停留在这个地方,永远不会前进,如果现在说有个人对我说你回来上学吧,然后我们免费给你读的,如果真的有这种机会的话,我真的会去好好努力去学。
贵州六盘水清塘希望小学 校长 卢晓宇:这个不单是知识解决的,还是社会大环境要影响,他虽然去读了某个学校,专业学校以后,出来找工作屡次碰壁,他就回来了,为什么会屡次碰壁,就因为在学习的时候,他的社会经验就比较少,\那么从学校里出来,肯定工作受到压力,或者碰壁他还得回到原点
现在,杨应明靠务农为生,一年收入只有两三千元,两个儿子都在上小学。杨应明希望他们能一直读到高中,甚至更高,但这份希望有多大把握,他自己也没有信心。
记者:就没有想过让孩子摆脱这种生活吗?
杨应明:想是想过,但不能实现。如果我的家庭又是这样支持不开,他也许可能走我所走的路。
王琴艳:如果我把我儿子带出去的话,在外面其实两个人出去以现在的生活水平一样地供不起,所以我想就留在家里面,然后再带着这些孩子们一起就是,凭着我的耐心教吧,就是想把他们教好一点就这样子。
大学时我上了一个这样的学校。很多人都知道中华女子学院,但是你知道它有一个分院吗?我就是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毕业的。我的这个学校和专业都是被规划的,因为当年高考考得很让人失望,所以我决定接受一次大家所说的正规的路,去读了这个大学里的一个物业管理专业。好多人说这是一个新开的专业,以后好就业。入学后我发现好多人都是被调剂到的这儿,好多人都在抱怨,尤其是男生。
我的大学像很多人一样,好多时候是混。当时我觉得反正已经那么糟糕了,还能坏成什么样?大学的后两年,我决定出去探索探索,我参加了很多英语计算机的培训,后来我看到一些描述外企的文章,当时有一个感觉,我好喜欢那样的环境,大家凭能力吃饭。当时在那样的学校,如果我喊出想进一家外企的梦想,大家都觉得你是在做梦。大学的时候我考了一些证书,在快毕业的时候,我的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大部分人都走的路,很平坦,没有任何悬念,那条路可以让我清晰看到十年、二十年后的自己。一条路是我想走的,我想转行做计算机,但是这条路没有人走过,所有人都告诉我学的是物业管理,你想做计算机好像不太可能。因为当年我把济南当时计算机领域的培训都学到了,我想再学的话只能去北京,所以为了当时那个白日梦我来到了北京。
当时在北京参加计算机培训的听课费是12000元。我跟我妈吹牛,说这笔钱工作之后一个月就能赚回来。当年和我一起参加计算机培训的,大多数人都是工作几年之后来进修的,还有一些是211学校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
当真正开始找工作时我遭遇了无数次地碰壁,这个时候会听到很多声音,我的同学朋友会说,我觉得你离开吧,北京不是你这种人待的地方。我父母也说,回来吧,用不着在外面吃那么多苦,家里很好。那个时候我也很犹豫,但总觉得人生要拼一把。有一天晚上,在七八平米的出租房里,上下铺,时时有小强出没。我坐在地上拿出一张白纸,分析我来北京之后的得与失,我有哪些有优势和劣势,我学到什么,我还能干什么,如果最后结果我能接受就没有什么可担心的。我给自己三个月时间,如果可以我就留下来,如果不可以,我就回家,接受命运的安排。
接下来的三个月时间里,我天天泡在机房看计算机的东西,去探索。就在我看不到任何希望,几乎要绝望的时候,突然有一天一个外企的机会从天而下,这个工作没有薪水,每天工作十几小时,周末还要加班,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便毅然决然地去了,也正是这个实习机会帮我开启了一扇扇的窗户,慢慢让我走入甲骨文公司。我记得面试我的老板说:“能走到今天,我知道你比科班的人多吃了很多苦,你的坚持让你走到了这里。”他打破常规录用了我,我很幸运,碰到了一个不按常理出牌的人。
因为我的坚持,我走到了外企,包括我去探索培训班,去抉择要不要来到北京,在北京探索,最后我进入我理想的公司。加入甲骨文后,一切变得很顺利,我的工作变得很安静,慢慢地我买了房子,很是舒服了一段时间。突然有一天我问自己,这个工作是不是我终生要从事的?这是我一辈子要做的工作吗?我心里无数次说着“No”。我觉得我能做的是折腾,后来我又进行了一些折腾,我去清华读了财务策划班。
这一路走来,我一直在走一些和周围人不太一样的路,我当年毕业的时候很多同学留在家乡,只有我一个人到了北京。当年的计算机培训班里,大多数人是计算机背景,只有我是物业管理背景。现在的财务策划班,很多人是财务背景,而我是计算机背景。这一路走来我不停在折腾,每当我不知道该继续干点什么的时候我就去折腾,因为总有一天能折腾出东西来。
我的外公本来也可能是另一个人,父亲先前有过另一段婚姻,而且有一个儿子,就是我的同父异母哥哥。如果没有革命的暴风骤雨,哥哥的外公应该就是我的外公,不过这种说法似乎不能成立,因为那个我,自然不会是现在的这个我了,是福是祸,孰能料定。现在的我固然一事无成,但那个假如的我,谁又敢肯定比现在的我过得好?人生没有如果,我注定不会有那个外公。哥哥的外公没有因为不是我的外公,就逃脱厄运,他跟我的外公一样,为当时的政府做事,五十年代初回到家乡四川,也跟我的外公一样,被获胜的一方捉住,处决。
我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是我想象中的四位先人。我从来没有见过他们,也没有见过她们,正因为没见过,在想象他们和她们时,我的心平静如水。我没有见证过他们离世时的哀伤,也没有经历过她们受难时的悲情,甚至因为没有具象的回忆,我想象不出先人的面容。我看到的只是党同伐异的残酷。
通常来说,在这样的家境中长大,能活过来,没得精神病,就万幸了,还想有什么作为?作为是官宦子弟的事,我们的梦想,只是有一口饭吃。父母每天都有告诫,告诫我不要乱出门,不要乱说话,尤其不要乱说话,祸从口出,总之都是不要,至于想要什么,不敢想,更不敢说,好像这世界是别人的,我们不幸降临,就得看别人喝汤,自己只能吮手指。当时最神往的,是在莫斯科对一群孩子的讲话,他说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是归根结底是你们的,等等。
不过我后来想了想,还是有缝隙可钻的,只要能钻出生天,就是一马平川。人在恐怖中成长,有两种可能,要么比常人胆怯,要么比常人胆大,反正不会是常人的胆子。看看那些巴勒斯坦孩子,在的轰鸣声中,脸上慢慢长出了从容。我选择了后者,或者说后者选择了我。因为家里没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做指点,我只好自我指点,又因为自我指点经常出错,于是我养成了一种冷冷的脾气,平日独往独来,见人爱理不理,麻烦自己担当,尽量不求他人,不喜欢的说我是冷血动物,喜欢的说这叫冷峻、孤绝,又名酷。居然也有人喜欢。
那些居然也喜欢的人当中,有一个成了我的太太。
太太在云南的锡都长大,她的家族是另一种情形,举凡汉字里有称呼的亲戚,她都有,上下左右就不用说了,其他如叔叔、姑姑,堂哥、堂姐,舅舅、姨妈,表妹、表姐,不但一个都不缺,光姑姑就有大姑、二姑、三姑乃至八姑、九姑,姨妈也有四五个,整个家族就像一棵枝条齐全的参天大树,一片叶子都不少,而且没人死于非命,没人离婚,更没人坐牢什么的,所有世人眼中不光彩的事,她家都不曾发生,活生生一个传统美德滋养下的家庭标本。谁想研究中国人的家族结构,找她家准成。
那次回云南,我一下就领教了什么叫作人民战争的大海,那么多双眼睛望着你,虽说都是亲人,却不相识,要我一个一个按辈分叫一遍,恐怕叫 完,我也记不得谁是谁,只怕最后连自己是谁都记不得了。加上那些亲人都习惯说本地话,我大概能听懂六七成,跟听法国人说英文也差不多,可有时关键的一两个字听不明白,就不敢吭声,生怕理解反了,丢太太的脸,我倒不在乎自己的脸面,可太太一家的脸面是很要紧的,他们日日朝夕相处,若传出领回一个痴呆女婿,脸往哪儿搁?于是我就面带笑容,装作很安分的样子。只要不出错,就没人说你傻。
太太有一个伟大的外婆,外婆是过来人,抗战时带着自己的母亲和妹妹,一步一步从华东走过来,走到西南,知道什么叫困窘。刚跟她外孙女认识,有次打电话回家,我被催着:跟外婆说几句话啊?我说说什么啊?外婆就在那头笑,一种温良和善意,覆盖了遥远的距离。整个家族聚餐那晚,她见我不抽烟,也不好酒,就用浙江口音对大家说,今天只管吃菜,不敬酒!那气势,三军不敢。我对她的外孙女说,我喜欢你外婆,超过喜欢你。
她的外婆跟我的父亲一样,都是浙江人,年龄也相当,同样感受过流亡学生的艰辛。只是他们并不相识,彼此也没有见过面,不会想到会因为后代,重新唤起对故乡的遥念。外婆后来去世了,跟我的父亲一样,客死他乡,不知道飘零一生的魂,有没有回到江南?
太太是典型的好学生,中学上的是当地最好的中学,大学读的是全国最好的大学,因此往来的同学都是精英,有时冒出一个貌不惊人的小子,一问底细,也是哪所名牌大学出来的,真是人不可貌相。既然都如此优秀,免不了会好奇,于是我的身份就成了一个谜。曾有同学问她:你到广西那地方,老公是哪所大学毕业的啊?这问题貌似随意,其实是很刁钻的,因为哪怕是本省最好的学校,跟京城比也要矮一截,而那些精英同学通常都喜欢找精英同学做配偶,比如北大找清华,人大找南开等等,如果问出的是一个什么三流学校,自然就会得到一点攀比的满足。
太太说他没读过书。她说的实话。我当然也读过几本书,只是没在校园里读过,按现今的习惯,没在校园里读过书,基本上可以算做没读过书。这个答案经常让同学措手不及,一下子失去了比较的标尺,读过书的人跟读过书的人,是可以比较的,跟没读过书的人比,好为难,好比青蛙跟癞蛤蟆比,自然优越,我的皮肤漂亮呀,我是王子呀,可要跟蜻蜓比呢,就失去了可比性,谁好说青蛙就一定比蜻蜓漂亮?
太太是学中文的,当然也参透了中国文化的实质,是随和,何况有那么完整的家庭熏陶,自然对人和气,有人缘,不像我那么没人味。这一点我很快就发现了,我本来就没几个朋友,结果我的朋友很快都成了她的朋友,而她的朋友依旧是她的朋友。朋友有什么事,总是愿意先找她,找过后随口问一句,老沈还好吧?不待回答人已走出五米开外,其实也不在乎我好不好,只把老沈二字当作客套,相当于拜拜。
我在这座城市住了三四十年,如今走在街上,跟她打招呼的人,要远远多过我。朋友也就罢了,重色轻友也不是没见过,问题是连我不多的那些亲戚,也乐意跟她交往,从来不管辈分直呼其名,全然忘记如果没有我,他们怎么认识她?
至于文化差异,也是很明显的,我的书柜里不是尼采,就是什么什么斯基,不是德国,就是俄国,满脑子西人的哲学,西化的句式――幸好还算通顺。她则满嘴苏轼、李清照,不是杭州,就是济南。看见秋月,她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看见落日,她说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看见山,高兴时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不高兴时就说膏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在懂得人生之前,人就必须展开人生的旅程。1964年出生的江嘉良,在他6岁半的时候,就已经开始了乒乓球人生。当江嘉良经常拿着描述乒乓球手的小人书;当他入迷地看着电视中的球赛转播时,他和家人并未曾想到他日后会成为世界乒乓球冠军。
江嘉良有三个哥哥,三个姐姐,小江嘉良能走能跑的时候,父亲经常把才几岁的他带在身边。父亲下班后最喜欢呆的地方就是乒乓球桌前面;江嘉良的童年便也是在乒乓球桌旁度过。
江嘉良7岁的时候,刚刚比乒乓球桌高那么一点,已经能向父亲的同事挑战打球了。那时候的江嘉良,已经有很强烈“赢”的意识,是为了时常输球的父亲;即便如此,小江嘉良也是常常输球。但这段经历让他积累了不少打球经验。
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广州沙河省体校的工作人员到江嘉良所在的学校选拔苗子,9岁的江嘉良因为灵活机智被选中。教练看他十分机灵,让他练习直打快攻的方式。在体校没多久,江嘉良已经可以打赢无数同龄的同学,更能打赢不少12、3岁的同学。
其实,在体校江嘉良并不喜欢训练,最喜欢的是找人打比赛。江嘉良说,在体校被大男孩欺负的时候,报复的方式就是找他们打比赛;遇到高兴的事情,庆祝的方式也是找同学打比赛。赛场上的江嘉良,心无杂念,唯一想的就是要赢。这也使他形成了一个习惯,不管多大还是多小的比赛;无论观众是有一个,还是无数,站在乒乓球桌前面的江嘉良永远就只一个念头:赢球。
1977年省体育队到省体校来选拔人才,名单还不确定的时候,父母为了让少年江嘉良万无一失进入选拔,曾亲自带着两只活鸡找到教练的家中。教练不收鸡,父母便在教练的家中一直坐了两个多小时。那两个小时之间,父母、教练、以及小江嘉良都一言不发。父母所说的,就只是一句:万一孩子不能进省队,也不在省体校呆了,就直接把他接回家乡。
那个时候,被接回家乡去则意味着前途将一片渺茫。而进入省队了国家就会包分配。江嘉良第一次感到父母深沉的感情和期望,暗自想,如果真进去了省队的话,一定好好练球。
77年,13岁的江嘉良进入了广东省省队。不久,他便成为了省队的主力;两年后,他成为国家队队员。1983年,19岁的江嘉良首次参加第37届世乒赛,就在男团比赛中担任中国队的主将,结果,从“毛头小子”到一飞冲天。他横扫欧亚名将,在团体赛中一盘未负,是中国队获得男团冠军的头号主力。此外,他还获得了男子双打亚军和男子单打季军。
此后,江嘉良在1985年第38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获男子团体、单打冠军。1987年第39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获男子团体、单打冠军。其后还获得第5届世界杯乒乓球赛中男子单打冠军。
那是中国传统直板快攻打法的一个高峰期,江嘉良凭借使外国选手闻风丧胆的中国式直板快攻、英俊的面貌、以及众多荣誉堪称20世纪80年代中国体坛的“第一偶像”。他成为了无数少女心目中的“白马王子”。
感情:英雄美人两相惜
对于江嘉良来说,1986年5月17日是个难忘的日子。那一天,他邂逅了对他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的人――他的太太吴玉芳。二十年后谈起吴玉芳,江嘉良还是难以掩饰对娇妻的赞誉和爱慕之情。他说,结婚19年以来,自己能始终保持强健敏捷的身材,以及坦然平和的心态,与太太多年悉心照顾和调教分不开。
上海姑娘吴玉芳是电影演员,因主演电影《人生》而获得1985年第8届百花奖最佳女演员奖,红遍大江南北;86年认识江嘉良的时候,吴玉芳正在北京电影学院明星班进修。江嘉良对太太是一见钟情:在那次文艺明星与体育明星的联欢会上,有人拉过江嘉良向吴玉芳介绍,说这就是江嘉良……但是标准的“球盲”吴玉芳却根本不知道江嘉良为何许人。
晚会正式开始时,江嘉良坐到了在嘉宾席的吴玉芳的旁边。吴玉芳并没有留给他电话。江嘉良后来通过114查询到吴玉芳所在班级的号码,便打过去找她。第一次吴玉芳以为同学开玩笑没有接,过了十几分钟后去了,江嘉良并没有挂电话。吴玉芳认为江嘉良十分认真,同意赴约。此后,两人便开始了每周一次的约会。
那时还没有手机,住所也没有电话,于是电影学院、国家乒乓球队的公用电话成了两人单线联系的媒介。为了每周末从龙潭湖到电影学院和吴玉芳见面,江嘉良曾创下了一年打车6000元的纪录,这在当时算一笔巨款了。最终,两人在1988年结为夫妻。婚后,影后吴玉芳舍弃了事业甘做专职太太,眼看着昔日同窗慢慢成大腕并不为所动。十多年后,在丈夫的鼓励下,她又做回了快乐的自由演员,有合适的剧本,偶尔也会拍戏。
江嘉良在婚后第二年便退役了。在人生最为低落的那段期间,是太太的陪伴和温柔照顾让他重新获得了信心。当时,习惯了聚光灯和荣誉,习惯了被当作“国宝”对待的江嘉良经常对着电话发愣,希望有人给他打电话。太太告诉他,以前的生活是不正常的,那些荣誉都是虚的东西,现在才是正常人的真实生活,该好好体会。那以后,世界冠军才真正接受了柴米油盐的平凡生活。
1992年,夫妻二人在新加坡定居时生了第一个女儿江莉馨,95年又生了第二个女儿江莉婕。吴玉芳、江嘉良称呼两个可爱女儿为“姐姐”、“妹妹”。江嘉良说,一家四口,三个女人都爱他,他觉得自己非常幸福,也有了许多努力的信心和动力。而太太吴玉芳也曾说道:江嘉良对家庭责任感非常强,她和孩子的安全感也非常强。
经商:离开以冠军的名义
1989年,在德国,中国队输给了瑞典,获得了团体第二名。蝉联了两届世锦赛冠军,正是如日中天的时候江嘉良选择了退役。
江嘉良并不愿意离开自己喜爱的事业,但退役后,为了未来的生活必须有个选择。1990年,夫妇二人去了马来西亚,江嘉良开始了当教练员的生涯。91年,二人又去了新加坡,在那里定居了三年,享受到外国专家的待遇。1994年,江嘉良开始涉足商业。他带太太去了香港,至今一直任一家科技实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下海后的江嘉良,不光在广东做过房地产,管理过一家投资七千万的环保公司,还一直在和南京大学合作做建筑软件生意。江嘉良认为,商场和球场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竞争激烈。不过球场上更凭实力取胜;商场就比较复杂,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商人光有实力不行,还得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相比于早年的乒乓球事业,江嘉良认为经商的成就感远远无法与打球相比。他说,自己当运动员时无疑是成功的;尽管目前在商场上也取得了一定成功,但是这种程度与打球是无法相比的。打乒乓球时可以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好的队员,但做生意就永远不可能成为世界上最好的。
出于喜爱,在经商的同时,江嘉良一有机会就会涉足乒乓球这个行业。97年他在南京投资了一座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乒乓球俱乐部;2002年10月,江嘉良乒乓球学校又在上海浦东落成;启动了他构筑从小学到大学一条龙的乒乓王国理想。另外,江嘉良的身份还是ESPN频道特约嘉宾主持,同时也是湖南卫视特别邀请的乒乓球电视评论员。从事媒体主持这一行业,从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在香港无线电视台算起,到现在已整整15个年头了。对江嘉良来说,做乒乓球媒体评论员是爱好,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知识,把自己当运动员的体会、经验融入到解说中,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如今43岁的江嘉良,对自己 的人生已经很满意了。以后的日子,他希望能为自己的两个女儿创造一个好的成长环境的同时,也希望自己50岁就退休,然后与太太吴玉芳一起到各个地方打高尔夫球。
高尔夫:我是“江半推”
江嘉良2000年涉足高尔夫,如今已有七年球龄。现在的江嘉良而言,高尔夫是他最热衷的运动。
《高球先生》(以下简称高):什么时候接触高尔夫?原因?
江嘉良(以下简称江):2000年的时候接触的,因为老友蔡振华、刘国梁、李宁等都打高尔夫,他们对我说这项运动很有意思。我一试,也觉得很有意思。
高:喜欢高尔夫的理由?
江:不光身体得到锻炼;打球过程中心情十分愉快。
高:你认为乒乓球和高尔夫球最大的区别?
江:乒乓球对抗性特别强烈,球手在一起没有什么好谈的,心里思索的是找到对方的弱点进行攻击。高尔夫的球手在一起会有很多话讲,分享很多东西,比如如何提高成绩。
高:高球夫球打过的最好成绩?
江:81杆。
高:去练习场练习过吗,请过教练吗?
江:去过一两次,就再也没有去过了,练习场没什么意思,直接下场好玩。没有请过教练。
高:那如何提高成绩?
江:早期是每场球后会将自己的思索,心得写下来,是自己打球日记。打到八十几杆以后,就没有每次都写了。
高:打球方面技术如何?
江:最弱的方面是短切,擅长打长铁、1号木不错,推杆最满意。
高:打乒乓球会对打高尔夫产生影响吗?
江:我觉得乒乓球运动员的优势主要在果岭上,没办法,我们的手感就是比一般人好。上了果岭,我就很有信心。(笑)李宁称自己为“李一推”,我称自己为“江半推”。
高:印象深刻的一场球是什么样的,为什么印象深刻?
江:每一场球都印象深刻。因为都是不同的体验。
高:现在的状态,新的高尔夫计划,愿望?
江:一个星期坚持打两场球;不会刻意去追求成绩,如果苦练也会突破,但是不想那样。年轻时候体力和肌肉的训练应该是过量了。我觉得最重要的还是享受高尔夫带来的好心情。
高:一直保持这么好的体形和良好的精神状态,能说说原因吗?
江:(笑)太太照顾得好。保持充足的睡眠和良好的心态,简单健康的生活,可能会有帮助。
高:太太吴玉芳是受你的影响打高尔夫的吗?
江:是的。她喜欢看书,呆在家里;我觉得她应该到户外运动一下,对身体会比较好。
高:很多人羡慕你和睦美满的家庭,你认为夫妻间的相处有方法吗,是什么?
江:好的感情就是最大的技巧。我觉得夫妻之间要相互照顾,相互信任。
高:你怎么理解幸福?少了很多聚光灯,现在觉得自己幸福吗?
江:家庭的和谐美好,家人平安健康就是最大的幸福。我觉得我现在很知足了;我的太太,我的两个女儿,都让我感到骄傲。
文明礼仪不是抽象的概念。它体现在我们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中。文明礼仪是路上相遇时的微笑,是同学有难时的热情帮助,是与人相处时的亲切真诚,是见到师长时的问早问好,是不小心撞到对方时的一声“对不起”。文明礼仪体现在我们学习和生活的一切细节之中。文明礼仪是一种品质,文明礼仪是一种修养。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开学第一课致辞,方便大家阅读与鉴赏!
开学第一课致辞1同学们:
俗话说,正月里都是年,今天是2020,所以在这里我要向同学们拜个晚年,祝同学们身体健康,学习进步!
今天是新年新学期第一个班会,看到你们都精神饱满,喜气洋洋,我感到非常高兴!借用这个宝贵的机会,我非常想对同学们再说几句鼓励的话:
首先,要有进步的信心和决心。新年伊始,当你认真总结过去时,如果你感觉自己上学期在各方面表现都不错,请你千万不要骄傲,你应该在新学期再接再厉,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取得更大的进步。如果你发现自己有好多不足或问题的话,请你也不要太难受,更不能灰心丧气,你应该振奋精神,争取迎头赶上。面对失败,让我们铭记一位老者的话:一个人如果失败了,并不证明他永远完了;如果他认输了,并且退却了,那他才永远完了。不论怎样,老师都希望每位同学都有“我会比昨天更进步”的信心和决心。
第二,要有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计划。有了进步的信心和决心就有了前进的动力,但这还不够,每位同学还应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分析自己、认识自己,在思想上、学习上、纪律、卫生等方面制订一个经过自己努力就可以实现的奋斗目标,再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以便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学有方向,学有目标。
第三,要特别注意良好学习、生活习惯的养成。老师、家长很关心同学们的学习成绩,其实更关心同学们是否能从小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过去有许多学生在家里和学校两个样、课上与课后又是两个样。许多学生尽管学习成绩很好,但在纪律、卫生、诚实守信、礼貌待人等方面做得不尽人意,给老师、家长和同学带来了很多麻烦,造成了不良影响。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他的成绩只是老师和家长逼出来的,他不懂怎样去自觉学习,怎样有效地学习,怎样与人交往,怎样做才是诚实守信,这样的学生不是好学生,这样的学生最终是没有竞争力的,也决定着最终是要被社会淘汰的。因此我希望同学们在努力学习过程中,一定要从小去培养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比如,你要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次作业,规范完成每一次练习,两操、课前歌和宣誓做好做到位,这样会让你的学习受益无穷啊!
第四,要通过“勤奋和认真”来完成本学期的各项任务。俗语说:“一生之计在于勤,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俗语还说:“勤能补拙”。从这些俗语民谚中可知,勤奋对于人很重要。在新学期里我希望每位同学能勤于思考、勤于动手、奋发向上、勇于创新。另外,还要认真,世上最难办的事也怕“认真”二字,对待学习要认真,对待做人更要认真。如果每位同学都能做到勤奋与认真,那么每位同学本学期都能成为好学生。
同学们,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我衷心希望大家尽快收回心思,使班级各方面工作尽快步入正规,投入到愉快的学习工作中去!
开学第一课致辞2今天是云南省昭通市鲁甸县龙头山镇龙泉中学建校22年来的第一个特殊的开学典礼!2019年8月3日下午4点30分,一场意想不到的灾难突然降临,鲁甸县龙头山镇发生了6.5级地震,天崩地裂,短短的几秒钟,房屋瞬间变成废墟,许多生命瞬间离我们而去。
天灾无情人有情,一方有难八方援。灾难发生后,全国上下用最短的时间、最快的速度,凝聚在一起,共同行动起来。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救援。龙泉架钢桥,古镇变战场。从8月3日到今天,有太多的记忆让我们难忘,有太多感天动地的任务让我们铭记!抗震救灾中一个个催人泪下的镜头,让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祖国人民的温暖和力量!灾难是痛苦的,但灾难也让我们知道什么是兄弟姐妹,什么是大爱无疆,什么是鱼水之情,什么是风雨同舟。我们没有了小家,但我们还有党和政府这个大家,我们在一度的绝望中看到了希望。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亲爱的孩子们,虽然我们的房子倒了,有的亲人没了,但我们并非一无所有。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我们有了新校园、新书包、新棉被、新衣服……我们在新学期的第一天,如期开学。以后龙泉中学就是你们温暖的家,我就是你们的大家长。我向大家承诺:你们的一腔壮志不会因为灾难而破灭,我会继续带领你们这些深山细流汇入江河,参与广阔海洋的合唱。老师就是你们的兄弟姐妹,他们会同心协力带着大家慢慢从灾难的阴影中走出来,去沐浴春风和阳光。尽快适应和规划新的生活,制定新的学习计划,增强学习信心,让经过血与火洗礼的我们变得更加坚强。把自强不息、立人立国作为我们的校训,把帮助过我们、给我们传递大爱的人作为我们学习的榜样。用你们稚嫩的翅膀承载着浓厚的爱和殷切的希望去蓝天翱翔,共同建造我们心中理想的房子,一起打赢这场青春的战役。到那时,我们一定会变得更有责任感,更能担当,也更懂得感恩。
我坚信,十年后,二十年后,你们一定会实现梦想,成为德才兼备的有用之人。你们一定会用自己的才华和智慧回报家乡,回报社会,回报祖国。
最后,让我们满怀敬意,感谢那些把生死置之度外,日夜奋战在抢险救灾第一线的全体官兵、国家救援队、武警战士、消防人员、白衣天使、中国十四冶、云南建工、各大媒体、志愿者以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感谢他们在抗震救灾期间为我们所付出的一切,我们将铭记于心。就算一切都会过去,它们像一片心形的木叶夹在书里发黄了,但这段故事总是绿色的。每当我把木叶放在唇边轻轻吹起,记忆中的你就会走进我的旷野,这片木叶将化作一页最珍贵的书签载入龙泉中学史册!
开学第一课致辞3当我走进教室的时候,我立刻感受到一种压力,感觉肩膀上的担子不轻,我,承载着你们的期待,肩负着家长的希望,担负学校的重托。这节课,我谈谈我的设想和期待。
首先,要打造属于我们的天堂。
有人和上帝讨论天堂和地狱的区别。上帝对他说:“来吧!我让你看看什么是地狱。”他们走进一个房间。一群人围着一大锅肉汤,每个人都有一只长柄汤勺,但汤勺的柄比他们的手臂还长,自己没法把汤送进嘴里。每个人都是一脸饿相,瘦骨伶仃。“来吧!我再让你看看天堂。”上帝把这个人领到另一个房间。这里的一切和刚才那个房间没什么不同,一锅汤、一群人、一样的长柄汤勺,但大家都身宽体胖,正在快乐地歌唱着幸福。“为什么?”这个人不解地问,“为什么地狱的人喝不到肉汤,而天堂的人却能喝到?”上帝微笑着说:“很简单,在这儿,他们都会喂别人。”
我想起一个盲人的故事:一个盲人,晚上出门总提着一个明亮的灯笼。别人看到了,很是奇怪,就问他:“你又看不见,为什么还要提着灯笼走路?”那个盲人认真地回答说:“这个道理很简单,我提灯笼是为了让别人能看见我,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保护了自己。”同学们,从这里你体悟到什么?对于利益是分享还是独霸?对一起面对高中的同窗,是排斥还是包容?对同学,寻找优点还是只看见不足?对待学习的困难,是躲避还是积极的面对?
我再给大家讲一个发生在台湾的真实故事:
有一个人工管理的道口傍晚时分发生了重大的交通事故,有关单位开展调查。调查人员向巡守员问了三个重要的问题:“火车到达时是否在场执勤?”巡守员回答:“依照规定,在场执勤。”“是否提起警示灯左右摇晃警告来车?”巡守员回答:“警示灯确实左右摇晃。”
“警示灯点燃了吗?”此时巡守员犹豫了。巡守员一切依规定办事,但是他忘了点燃警示灯。与其说是缺少一盏点亮的灯,倒不如说是缺少一颗点亮的心。
说到这里,聪明的你一定会明白我的意思:先把心灯点亮,这是人生最要紧的一步!
同学们:每天要上不愿意听的课,每天要做不愿意做的作业,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苦啊!玩不能尽兴的玩,学又没有认真的学,结果是一事无成。当别人高高兴兴领取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候,我们领取的是不尽的烦恼和终身的遗憾。
为打造属于我们的天堂,请用明亮的眼睛,发现同学身上的闪光点。
其次,永远不能不停下前进的脚步。
同学们可有这样的感受:一同走路时,你偶尔弯腰系了一下鞋带或者你方便了一下,等你直起腰或结束时,同伴已经远远在你的前途了。这时你要追上他,要费好大的劲和好多的时间。
火车的快车和慢车跑起来的速度其实是一样的,只是中途停车的次数和长短不同。求学何尝不是这样。有的同学是每星期一小站,好好“放松”一下;每学期一大站,“痛痛快快的玩个够”;初中升入高中,高中升入大学,更是人生的“大站”,不玩他个天昏地暗不算完。结果,他们就成了“慢车”。
你有现在的成绩,不是因为你这辆车跑得比别人快,而是因为你是一辆“快车”,不靠站,不停车,一直往前跑。今后的人生路上,是继续当一辆快车呢,还是改为慢车呢?就看你自己了!快车虽然舍弃了一些景观,但可以快捷地到达终点。如果处处都想仔细游览,结果一定会变成慢车。
为了自己的人生,我们需要的是提速,因为我们曾经停靠了过多的地方。
再次,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有个中国学生到日本留学,一边学习,一边打工,给老板洗盘子。日本餐馆规定,盘子、碗一定要洗七遍。久而久之,这位打工者心生一计,将七道工序减少到六道,然后减少到五道。后来被发现,自然被解雇。他到其他餐馆求职,人家一查他的资料,都断然拒绝。他在这个国度无法生存,只得黯然回国。任何游戏都有一定的规则。如果破坏了规则,短期内也许会占便宜,长远看,必将碰壁。
班级管理也是如此。规章制度一旦建立,短期内肯定对一些人有所限制,甚至伤害;但对集体以及个人的长远利益,绝对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的。为了班级的整肃严谨,为了同学们长远的利益,老师难免会牺牲个别同学的利益。我希望同学们能够理解老师的苦心,千万不要以为老师是和你作对,我们的目标一致,没有任何冲突,我的职能就是为了管理好班级,让大家顺利的走进大学。今天,我向同学们表个态:为了同学能够学习生活在一个安静整肃和谐上进积极进取的环境里,我将不遗余力,勤勤恳恳,兢兢业业的为同学们服务。最后,给自己建造一座漂亮的房子。
有个老木匠告诉老板说要离开建筑行业,回家享受天伦之乐。老板问他是否能帮忙再建一座房子,老木匠说可以。但是,大家都看出他已经是心不在焉,用料不讲究,干活不认真。房子建好了,老板把大门的钥匙递给他。“这是你的房子,”老板说,“这是送给你的礼物。”
他目瞪口呆,羞愧得无地自容。今后他只得住在一幢粗制滥造的房子里!我们又何尝不是这样。我们常常漫不经心地“建造”自己的生活,不是积极行动,而是消极应付,凡事不肯精益求精,在关键时刻不能尽最大努力。等我们惊觉时,早已困在自己建造的“房子里”了。
把你当成那个木匠吧,想想你的房子,每天要精心地敲击每一颗钉,精心地加上每一块板,精心竖起每一面墙,用你的智慧好好建造吧!你的生活是你一生唯一的创造,不能抹平重建,即使只有一天可活,那一天也要活得优美、高贵,墙上的铬牌上写着:“生活是自己创造的。”现在,我们就是在为自己的未来建造房子!面对今天,我们要分秒必争!展望明天,我们要信心百倍!
开学第一课致辞4今天是你们人生中最重要的时刻之一。各位新同学从五洲四海汇聚到这里,与未名湖、博雅塔结缘,为古老的燕园注入了新的活力。作为校长和老师,看到大家一张张鲜活的面孔,我由衷感受到“得天下英才而育之”的快乐。
北大是各位同学曾经的梦想。来到这里,你们又站在了一个实现更大梦想的起点上。进入北大,意味着进入了一个更宽广的舞台,从这里眺望世界,会让你豁然开朗。这里的机会很多,资源也很多,再加上北大崇尚自由、张扬个性的传统是如此深厚,有时难免会让人目迷五色、眼花缭乱。
当你四顾茫然时,请不要急躁,路永远都在自己的脚下。对于很多年轻的北大人来说,缺少的往往不是雄心壮志,而是“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精神。在今天这堂开学第一课上,我想送给各位新同学的,也正是这八个字。
守正,就要有主心骨。没有挺拔的脊梁,再光鲜亮丽的外表也只是浮华,一个人没有精气神,没有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这个人是立不起来的。1919年7月,北大教授在“少年中国学会”演讲时,提到三种人生观是“少年中国”的“仇敌”:“第一种是醉生梦死的无意识生活,第二种是退缩的人生观,第三种是野心的投机主义。”虽然时代已经改变,但这三种错误的人生观并没有完全失去市场,仍然值得我们警惕。希望同学们把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扣好,积攒和激发正能量,铸就守正、刚毅的主心骨,再来观察社会万象、制订人生规划,那时对一切疑惑和彷徨就会洞若观火、清澈明了,也自然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笃实,就是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主题。现在同学们来到北大,未来几年的主题毫无疑问应当是“求学”,研究学问最要紧的是踏实、勤奋,是老老实实、一丝不苟的态度和苦学、苦干、苦熬的功夫。先生192019年就任北大校长时说:“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他希望同学们“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今天的北大,学科齐全,大师云集,文理医工交融并蓄,学术资源得天独厚。大学阶段是学习的黄金时期,请同学们务必珍惜。北大提倡博雅教育,希望同学们不要囿于一隅,处理好“专”与“博”的关系,抓住可以利用的时间广泛涉猎,研习古今中外的经典。
北大培养人才,重在“道”而不在“术”,重在“打通”而不在“隔断”,这就是博雅教育的精髓。
久久为功,就是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有持之以恒的毅力。在追逐梦想的道路上,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难免遇到荆棘坎坷。不能见风就是雨,不能当墙头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如果这样,就做不了大学问、大事业。各位要想获得成功,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艰辛和努力,希望各位同学要有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不要目光短浅,为急功近利所驱动。
这里,我还想跟同学们分享1958级校友、敦煌研究院院长樊锦诗的人生故事。1963年,作为一个柔弱的女生,樊锦诗从北大考古专业毕业,她放弃留在大城市工作的机会,选择到千里之外的敦煌。初到敦煌之时,她也有过犹豫动摇,因为“和北京相比,那里简直就不是同一个世界,到处是苍凉的黄沙。”但她坚持了下来,在敦煌已经坚守了51年。她说:“当年决定来敦煌并没有想到过干一辈子,只是觉得要找到一样自己喜欢干的事儿。干着干着就爱上了,就离不开了。现在,别说离开,哪怕出差时间长点,就会想敦煌,想尽快回到敦煌。”
像樊锦诗这样守正笃实、久久为功的北大人还有很多,比如坚守在人迹罕至的西北边陲十余年如一日的邓稼先校友,比如潜心数学研究最终赢得世界尊敬的张益唐校友,比如不久前因长期超负荷工作劳累过度,牺牲在岗位上的甘肃临洮县县长柴生芳校友,还有刚刚去世的汤一介先生,他们从不随波逐流,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事不避难,义不逃责”,宠辱不惊,处之泰然。
他们的事业之所以成功,人生之所以有意义,还因为他们志存高远,将个人选择同国家需要、人民利益和人类文明进步结合在一起。我们北大人,与生俱来就被赋予了“吾曹不出如苍生何”的历史使命感和理想主义情怀。我自己也是1977年高考的亲历者,当时我们这批学生都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如饥似渴地学习。而事实上,许多77级、78级学生日后成了各行各业的领军人物,成了国家改革发展的中流砥柱。
当然,胸怀大志的同时,也要着眼于小事情,从“扫一屋”做起,方能“扫天下”。
希望你们珍惜韶华,发愤图强,希望你们守正笃实,久久为功。
开学第一课致辞5尊敬的各位领导、家长、亲爱的老师,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结束了愉快充实的暑假生活,充满希望的新学年已经开始。首先,我代表学校向平安返校的全体师生,特别是新入学的一年级的小同学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向百忙之中,陪同孩子们参加开学第一课的所有领导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谢意!
_学校办学历史起于1945年,几经发展,_年划归环翠区政府管辖。一直以来,_学校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宗旨,以“智慧教育”为办学思想,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传承,饮源头发展之水,打造智慧校园,培养智慧学子。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同学们,今天又是一个全新的开始,作为_学校的一员,你即将踏上新的学习征程,在此,我向同学们提几点希望:
一是传承孝道,做有孝心的人。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都蕴含着父母无限的关爱与付出。古有黄香凉席温被等二十四孝故事,古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为德之本”。孩子们,一天天长大的我们,要认真想一想,我们要怎样做才能报答父母的恩情?
二是学会感恩,做心中有大爱的人。“感恩之心,人应有之;感恩之人,世皆敬之。”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对待身边的每个人,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同学,感恩食堂阿姨和保安叔叔等……感恩每一个给予我们关爱与帮助的人,以感恩之心,传承心中大爱。
三是快乐学习,做乐享智慧的人。“知而获智,智达高远”,是_学校对每个孩子的培养目标。就是希望同学们能在记忆力最好、心灵最清澈的美好年华,多吸取中华文化的精华,转识成智,扎实走好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