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欢迎来到学术之家股权代码  102064
0
首页 精品范文 凿壁偷光的典故

凿壁偷光的典故

时间:2023-05-30 09:25:00

开篇:写作不仅是一种记录,更是一种创造,它让我们能够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灵感,将它们永久地定格在纸上。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12篇凿壁偷光的典故,希望这些内容能成为您创作过程中的良师益友,陪伴您不断探索和进步。

第1篇

每逢见到“偷”字,总有点不舒服的感觉,紧接着脑海里便会映现出“窃”“盗”等不雅之词,然而在文人墨客的笔下却大相径庭,褒贬皆有,雅俗共存,以“偷”传神。

偷光:凿壁偷光这个典故都知道,《西京杂记》中载,匡衡勤学夜读苦于买不起蜡烛,他的邻居(隔壁)每晚点蜡烛,匡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于是“偷光”成为千古佳话,唐代大诗人元稹有诗云:“惜日看圭短,偷光恨壁坚。”偷光一词成为苦读苦学的代名词。 除偷光是褒义词外,偷闲可算作中性词,此外偷天换日、偷工减料、苟且偷安等几乎没有好词了。可是,汉字很有趣,它能偷换概念,把一个不甚光明不大光彩的字眼,用得俏丽用得光彩无比。

偷桃:相传,一次乾隆和纪晓岚出游遇到一大户人家正在做寿,他们两人便去凑热闹,原来是三个都在京城做官的儿子为八旬老母庆寿。乾隆一时兴致,写上两句上联:八旬老太不是人,三个儿子都作贼。人家不悦,众宾朋哗然,纪晓岚不慌不忙地说,还没写完呢,就提笔补了两句。在第一句后面写的是:南海观音下凡尘。第二句后面则写的是:天宫偷桃献母亲。众人联起来一看,原来是虚惊一场,是他们故弄玄虚吗?其实不然,这也是对联独有的一种修辞手法,称为急转。所谓急转,就是一副对联的上下联写到中途,突然转变,用下半截要接上去的文辞,改变了上半截的原意,成了另一个意思。在此过程中给人带来的冲击感和新奇感是在其他文学类型中很难找到的。

花偷:在《红楼梦》第37回中,贾宝玉等结诗社吟诗,大家在一起咏白海棠,林黛玉的“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赢得众人一派叫好,这个“偷”字可谓是点睛之笔神来之思。在这句诗里咀嚼不出一点蝇营狗苟的负面心理,更显出白海棠的洁白无瑕的襟抱。

鸟偷:温庭筠有一首五言诗,其中两句:“柳占三春色,莺偷百鸟声。”把莺啼的婉转嘹亮说成是偷百鸟的,没有贬损,只有赞誉,没有呆板,只有灵动。

人偷:形容禽鸟是这样,用在人上也觉可爱,唐代诗人白居易和元稹二人是好朋友,经常以诗唱和,白居易有诗写道:“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服歌行。”格律每被元稹偷用,是称道而不是谴责,后一句提到的“短李”是指身材短小精悍做诗最有名的李绅。

辩偷:我国大文豪鲁迅在《孔乙己》中这样写孔乙己老先生:“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作者巧用一个对“偷”的辩解,就形象传神地把一个迂腐、死要面子、自命清高的孔乙己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汉字绝对有褒贬之分和俗雅之别,像这个“偷”字不仅不雅,还有伤大雅。但用法有高低,在文人墨客笔下,一“偷”字出精彩,一“偷”字出情感,一“偷”字出境界。可见汉字的用法是美妙绝伦的,奇妙无穷的,请你也试着妙用吧。

第2篇

同学们:早上好!当你们跨入**一中的大门时,你们从幼儿园、小学、初中到现在至少是进入第四所学校了。你或许觉得读书首先是玩,接着是苦,到现在是有点累了。

但同学们要知道,不累不苦,不叫寒窗苦读,不苦不累青春热血定会东流枉费。那么就让我们早立大志,努力读书!古人读书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废寝忘食已成典故,他们艰难而执着。读书的苦与累,读书的艰难,我是深有体会的。小时候在石桥湾小学读书,家住高高的山垭上,早上牧放牛羊后草草吃点东西一路小跑上学,下午放学饿着肚子爬那高高的山梁,有时还要背上从生产队分的洋芋红薯,那背篓几乎和我等长,弯腰陀背地爬山,满腹的委曲和辛酸。初中十一岁每个星期天,就一个人背着苞谷面、黄豆、菜油、咸菜步行近二十里山路,穿县城到七里坪中学读书,吃的是苞谷饭、映得见人影的合渣汤和两星期一次的又咸又肥的水盐肉。睡的是老师丈量的一尺二寸宽的地铺。同学们的父母应该或多或少都体验过读书的艰难。但你们赶上了读书的好时代。在站的同学,城市里的是独生子,乡村里的最多是两姊妹,负担轻,家庭富裕,父母可以全心全意攻你们读书,甚至有些同学从小学、初中到现在父母还天天接送。想想你们父母的艰辛劳作,想想阿富汗、利比亚、伊拉克的动荡和灾难,你们作为中国九零后、零零后的孩子是多么幸福!国家强盛,你们读书有广阔的用武之地;家庭富裕,你们读书没有后顾之忧;学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你们读书劲头就足。建始一中一校两区,巍巍朝阳观,悠悠广润河,依山傍水,场地广,佳木秀,人文好,真是读书的好地方!学校高考成绩稳步上升,书香氛围日渐浓厚,“实施平民教育,锻造精英品质”的教育理念深入人心,责任文化深深浸润师生的心灵!高效课堂红红火火开展,师生教学相长,劲头高昂!同学们正赶上建始一中发展和奋进的好时机!希望同学们养成好的习惯形成好的品质。所谓行为形成习惯,习惯锻造品质,品质成就未来。我希望大家从走进建始一中这天起,就做到从思想上断奶。

无论多么思念父母,不管在电话里喊爸妈泪水涟涟,但理智上要割舍这份思念。学会独立生活,学会理性思考。一定要制订学习计划,一定要设计美好人生,一定要有自己切合实际的一些想法,一定要把这些想法落到实处。父母对孩子的爱是让你们飞出温暖的掌心,老师对你们的爱是引导你们找准人生的路。同学们,修业、修身、修性都要潜心,都要吃苦,都要持之以恒,还要学会领悟。高中阶段,时间紧、作业多、任务重、知识难,希望大家根据各科的特点,及早适应老师的教法,思考和寻找最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养成好的学习习惯和品质。我认为好的学习习惯、品质比学习成绩更重要。要务实不要务虚,虚名浮利不如脚踏实地,虚荣好强不如诚实谦卑。希望同学们早立大志,祝愿大家三年后定成正果!谢谢大家!

第3篇

周代以前,古人燃烧薪柴来作为照明之用。没有点燃的引火物叫,点燃的火炬叫烛,小烛多以竹篾或麻茎等编成,由人手执。“郢人有遗燕相国书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举烛。’云而过书举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韩非子》)郢人在给燕相的信中误写“举烛”二字,燕相以为是要任贤的意思,后以“举烛”比喻穿凿附会,离开原意,臆度猜想。

现在把请求别人提供帮助或分沾别人利益称为“借光”,也与灯烛有关。“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战国策・秦策二》)甘茂在秦国被谗得罪,奔逃于齐,路逢苏代自齐使秦,甘茂以贫女分享富女余光为例,希望苏代给予他帮助。

因燃薪有火光,烛又称火,晏子在齐景公处饮酒,“日暮,公呼具火”(《晏子春秋》),具火就是点燃薪烛。室内的这点“火”还让孟尝君的一个门客失去了性命,“孟尝君曾待客夜食,有一人蔽火光。客怒,以饭不等,辍食辞去。孟尝君起,自持其饭比之。”(《史记・孟尝君列传》)因有人遮住了烛光,一门客误认为招待不平等,得知实情后,惭愧地自杀了。

在庭院点燃很多薪烛,称为“庭燎”,以麻秸、苇秆扎成,浇以蜜蜡,在庭中燃烧,是天子和诸侯在朝觐、祭祀时的大礼,代表光明磊落和勤政爱民。“夜如何其?夜未央,庭燎之光。君子至止,鸾声将将。”(《诗经・庭燎》)夜半时看到外边有亮光,知道宫中燃起庭燎;又听到鸾声叮当,知道有人已经入朝。诗中写周宣王勤于政事,百官也无人懈怠。按周代礼制,只有天子才能在庭燎时燃烛一百。齐桓公采纳管仲的建议,以公爵僭用天子之礼,点燃一百把火炬“以待士”,留下了“庭燎招贤”的佳话。

“兰膏明烛,华镫错些。”(《楚辞・招魂》)“兰膏明烛”即把芯放在加上香料的动物油脂中,燃以取明。直到秦汉,只有富贵者才燃点油膏。“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史记・秦始皇本纪》)穷人仍以燃薪为主。“刘向于成帝之末,校书天禄阁,专精覃思。夜有老人著黄衣,拄藜杖,叩阁而进,见向暗中独坐诵书,老人乃吹杖端烟然,因以见向”(《三辅黄图・阁部》),后“燃藜”成为勤学的典故。

汉高帝时出现蜜烛,“南粤王献汉高帝石蜜五斛,蜜烛二百枚”(葛洪《西京杂记》)。古代蜜和蜡不能分解,因称蜜烛。汉初中原尚无此物,因此南粤将蜜烛作为贡物献上。魏晋时始将蜜蜡分解,专门用蜡作烛。从此起至唐宋,蜡烛成为古人主要的照明用具。“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葛洪《西京杂记》)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凿壁偷光”形容读书勤奋刻苦。

对于贵族们而言,蜡烛还是他们竞尚豪奢、夸耀富贵的物品。“未至数十里,膏烛之光相续不减,车徒咽路,尘起蔽于星月。又筑土为台,基高三十丈,列烛于台下,远望如列星之坠地。”(王嘉《拾遗记》)魏文帝为迎接美人薛灵芸,点燃了几十里的膏烛,搭建烛台,远望如群星坠地。晋代的石崇在和王恺竞富时“以蜡烛作饮”(刘义庆《世说新语・汰侈》),也是奢侈之至。

宋时人们开始用树蜡制成蜡烛,然多为富人所用。“公尝知邓州,而自少年富贵,不点油灯,尤好夜宴剧饮,虽寝室亦燃烛达旦。每罢官去,后人至官舍,见厕溷间烛泪在地,往往成堆。”(欧阳修《归田录》)寇准生活奢侈,寝室里通宵达旦地点着蜡烛,厕所里也是烛泪成堆。明代以后普遍采用树蜡作烛,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腊树,四时不凋,五月开白花,其虫大如虮虱,延缘树枝,食汁吐涎,剥取其渣,炼化成蜡。”

正因有了烛火,漫长的黑夜才多了一些光明,多了一些温馨,多了一些美丽。

第4篇

【关键词】 农村 学生 读书 能力 培养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鲁迅一生苦于读书,终于成为我国文坛巨匠;一生日理万机,但时刻不忘读书,终于成为一代伟人。读书能开启知识的大门,让人变得更聪明;读书能教给做人的道理,让人变得更有理想;读书既能改变个人的命运,更能成就的民族的未来。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并明确规定:小学阶段学生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笔者从事小学语文教学二十余年,农村学生课外时间几乎淹没在题海之中,课外读书量少之又少,大多数学生几乎不涉猎课外书籍,让人感到遗憾。其原因在于学校图书阅览室形同虑设,学生本身没有可读书籍,致命的是语文教师不科学安排、引导学生进行课外读书,学生自始至终没有养成读书习惯,长此以往,导致学生阅读能力得不到应有培养,语文水平总是难以突破,更重要的是过早地扼杀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给学生一生都造成了难以估计的影响。当然,现行教育评价体制,更是造成学生读书的肠梗阻,以“成绩”论英雄让大多教师感到十分茫然,只有疲于应试。笔者认为:学生语文成绩提高不是靠做题做出来的,而是靠读书读出来的。所以,加强学生读书能力培养,是农村语文课程改革的当务之急,务必高度重视学生课外阅读,努力开发课外阅读资源,让学生在“书”的海洋中汲取营养,扩大视野,开启智慧,提高能力。

1 激发读书兴趣,培养读书习惯

兴趣是求知的原动力。要让山区孩子喜欢读书,靠家庭教育是行不通的,但作为学校和教师有能力让学生爱读书、多读书。笔者认为:首先教师要爱读书,和学生一起读,去影响学生。其次教师要经常给学生讲一些读书让人成长的经典故事。如汉朝著名学者匡衡“凿壁偷光”、“借书苦读”的故事,鲁迅嚼辣椒驱寒的读书故事等,让学生真正懂得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是酷爱读书的人,从内心深处懂得读书的重要性。再次,教师要根据学生特点推荐学生喜欢阅读的书籍。如不爱读书的学生,教师和家长可以陪读,先让他们阅读一些故事性强、篇幅较短的文章;让低年级娃娃阅读带有拼音、图文并茂的童话类文章;让缺乏志向的学生阅读一些励志类文章。最后教师要定期安排读书任务,学生先被动读书,再主动读书。

2 教给读书方法,提高读书效果

读书的方式方法很多,从古到今,名人读书方法不胜枚举。宋代诗人、哲学家、教育家朱熹称读书要“三到”,即“眼到、口到和心到”,近代著名学者称读书要加上“手到”为“四到”,现代伟大作家鲁迅还要加上“脑到”为“五到”。笔者认为,这种眼、口、手、心、脑“五到”的提法更全面,读书时用眼看、用口读、用手写、用心记、用脑想,这样效果会更好。根据读书需要,可以采取精读、略读、浏览的读书方式。对于重点篇章、情节、精美语句要精读、要反复读,细细品味作者所写、所思、所想,同时要用“笔”写下来,用“心”背下来,用“脑”想作者写作意图、技巧和方法,并成为我用。对于过渡性段落(或篇章)可采取略读方式。对于只需要了解文章大概内容梗概可采取浏览方式。对于小学生来说,还应多提倡“精读”,一句一句读,读到动人处,可大声地读,有感情地读。

3 丰富读书活动,提升阅读能力

首先,语文教师在教学语文时要切实改变“以讲代读”的传统教学模式,放开手脚,给学生充裕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读、去说、去悟、去想、去写,做到文章学生不读不开讲,学生能读懂的不讲。同时要按语文教材安排的读书任务,让学生阅读必读文章。其次,学校、班级要安排学生每天读书活动,开放学校图书室、阅览室和班级图书角,让学生根据爱好自由阅读,博览群书。积极开展“少做题、多读书”活动,让学生有一定时间去读书。全面营造读书大环境,让全体学生想读书、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第三,开展读书比赛活动,通过读书数量、读书笔记、读后感等,学校和班级定期开展评比表彰活动,不断激发学生强烈的读书欲望。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读书贵在坚持。只要学校、家庭积极创造读书氛围,积极挖掘一切资源,让学生有书读,有时间读,学生一定会受益终身,成为社会有用人才。

参考文献

1 国家语文课程标准

2 朱熹.朱子家训

第5篇

人生是短暂的,但每个人一生所产生的影响与他的生命长度并不能完全同步。诗云:有的人活着,但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但他还活着。有的人把名字刻在石头上想不朽,可他的名字比人死得更快。我深信: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有一个心想事成的人生,都希望自己能够在短暂的人生中与美丽风景有约,都希望自己的人生都有不曾错过的美景。其实,每个人的人生都可以预设,也可以制定自己的生涯规划,但人生的精彩只能来自于生成。我们从生到死都只是一次性消费,只能演绎一遍,如棋赛落子无悔,无法重演。我的人生我做主,我的精彩我演绎。每个人生的主人都是自己,我们需要把握人生唯一的一次机会,为自己描绘美丽的人生画卷。因此,人生没有彩排,不可剪辑,也无法修改,每个人生都来自于自己的价值判断和选择,只能是现场直播。这需要我们抱着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高度负责任的态度,认真走好每一步人生路。

精彩人生离不开正确的航标。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由于认知上的差异,人们对于人生也众说纷纭,人生的判断和选择也就存在着千差万别。如有人将人生理解为“宁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但也有人将人生理解为“身无分文,心忧天下”。有人认为要“人过留名,雁过留声”,但也有人曲解为“不能流芳百世,亦要遗臭万年”。人生最大悲哀莫过于心死,如同行尸走肉,没有理想的人生是多么可怕啊!因此,我们需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为自己的人生价值证言,为自己的人生备课,制定出正确的方案。其中我们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这就是指引我们正确前行最耀眼的航标,指引我们将个人梦想与国家梦想结合起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为奋斗目标。同时精彩的人生还需要我们拥有坚定的信念,这些信念是我们为实现伟大理想而不断奋斗前行的重要支撑。失去了信念的支撑我们就失去了追求理想的动力,我们的理想就堕落为幻想和空想,就失去了实现的可能性和现实性。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我们还需要不断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理想、信念沿着正确的发展方向。疏忽了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不仅会让我们丧失精彩的人生,还会导致我们的人生误入歧途。翻开被打“老虎”们的忏悔录,他们除了忏悔辜负了党的培养和人民的信任外,都不约而同地找到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从灵魂深处真心忽视了对自己的“三观”改造。因此,让我们直播的人生更加精彩就要对自己进行正确的定位,精准正确的人生道路的航标,就要树立远大理想、坚定信念和科学“三观”。

精彩人生离不开铿锵的励志。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立常志。精彩的人生离不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离不开意志、决心、干劲等顽强拼搏的精神。让直播中让人生更加精彩就需要不怕吃苦、不计较个人得失并勇于奉献的精神。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孟子厌学逃学,孟母就剪断织布机上的布,导致织布机上的布前功尽弃,以此教育孟子做任何事情都应该有坚强的毅力和持之以恒的精神,否则将一事无成。历史上中国并不缺乏励志典故,如悬梁刺股、凿壁偷光、映雪读书等,这些人也因此成就一番事业而名垂青史。现实生活中我们有些人的人生只充满着牢骚和抱怨,他们的手指总是在指着别人,总是毫不犹豫地将担子和责任推给别人,自己却缺乏应有的担当。有人在顺境中缺乏清醒头脑,容易在自负中迷失自我;有人在逆境中悲观失望,容易在低迷中缺乏自信,缺乏动力,这些人都无法在直播中演绎精彩的人生。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鲁迅先生说,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和血。精彩的人生也应该是豁达的人生,必须将劳动和奉献作为人生的全部内容,作为人生真正的价值。人生精彩让意志、决定、干劲不需要理由。寒冬早晨无法抵制温暖被窝的诱惑,炎热夏季贪恋凉爽空调,这一切都是缺乏励志的表现。温室里的花朵难以经受寒风的历练,只有在暴风雨中勇敢拼搏的海燕才能翱翔于蓝色的天空。励志吧,让我们的人生在直播中独不缺乏精彩。

精彩人生离不开勤奋的实干。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的工作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还需要付诸于行动,付诸于实践。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口头巨人和行动的矮子,他们对社会的恶劣影响是非常可怕的。当然,语言远比行动来得容易,不需要更多的付出,也不需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只有通过实干才能改造客观世界,才能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物质财富,才能造福于人类。“专家专家,”专门欺骗大家,这是社会公众对那些空谈者的评价,也是当前社会对一些空谈而无实学的“理论家”们的画像。某些“著名”理论家,沽名钓誉之徒凭借高学历、高头衔贩卖一些西方理论的名词概念,用高超的语言天赋搬弄这些似是而非的知识,兜售一些无聊的理论,其结果除了浪费社会公众资源外却毫无价值。实现伟大的“中国梦”,既需要理论,也需要实干,需要理论联系实际。真正的理论应该来自于实干,由实践产生,由实践推动,由实践检验,为实践服务,脱离实际的理论就是“屠龙之术”,就是空谈。诸葛亮在舌战群儒之中将儒分为小人之儒和君子之儒。显然,空谈者就是小人之儒,君子之儒应该放下身段,到工厂农村去做一点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做一点有益于社会的实际工作。袁隆平院士没有田间地头披星戴月地实践,哪来杂交水稻的出世,维护中国粮食安全只能停留在口号上,张贴在墙面上,中国人的饭碗就很难装满中国人的大米。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可能有人认为自己稍有不慎,就会坠入人生的万丈深渊。于是谨小慎微,无为而治,导致服务和管理的缺位,这种无错也无为之人也只能将自己的工作停留在空谈上。显然,对于错误的恐惧,对于深渊的惊悚可能导致某些人选择逃避、远离、遁世、自保,这种“出世”的工作态度有百害而无一利。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种红薯。在其位,就要谋其政,就要把自己该承担的责任承担起来。

契诃夫说:“要是已经活过来的那段人生,只是个草稿,有一次誊写,该有多好。”愿望是美好的,现实是残酷的。现实中每个人的人生都是现场直播,就像堕落的秋叶无法再挂树梢,酿成的美酒无法再回到葡萄。彩排出来的人生固然绚丽多彩,但由于掺杂了许多虚假的东西,将不再是真实的人生;剪辑出来的人生固然完美无缺,但会因为丢失许多固有的东西,将不再是完整的人生;修改出来的人生固然滴水不漏,但也因许多客观事实的缺失,将不再是全面的人生。人生的精彩直播离不开航标、励志和实干,否则我们的人生就无法预约到美丽的风景,无法达到理想的彼岸。(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第三中学)

第6篇

语文是一门具有艺术特质的学科,这种特质既决定了语文教学的生动性与艺术性,也决定了语文课堂的开放性与趣味性。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为语文课堂的生动与有趣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手段,它能大大地提高语文教学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从而促使学生在感情上和行为上都积极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达到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巧妙运用信息技术来激活课堂教学,达到教学最优化的效果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浅薄的看法。

一、妙用信息技术。丰富语文课堂的教学内容

孔子f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句话生动地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时应该想尽办法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享受语文课堂。信息技术的出现,无疑给我们传统的语文课堂带来了新鲜的气息。我们在语文学科的实际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运用信息技术搜集素材,制作课件,从而使语文课堂内容充实、环节严谨、声画并举。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开展学习活动,从而实现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对文章主旨的把握。比如我在教的《我的母亲》一文时,先播放视频歌曲《母亲》,让学生观看生动的画面,聆听优美的旋律,从而感受母爱的伟大,感悟母亲养育子女的艰辛,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再用课件明确学习本文的重点,那就是梳理文本中“我的母亲”所做的事情,让学生在梳理的过程中分析母亲、感受母亲、理解母亲,从而体会作者对母亲深厚的感情,领悟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课的结尾我还利用课件展示我国历史长河中一些伟大的母亲:有岳飞的母亲、有孟子的母亲、有韩愈的母亲,让学生说说这些母亲的故事,并评价这些母亲的伟大之处,从而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与表现力,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二、妙用信息技术。激活语文课堂的学习氛围

新课改的教育理念是学生如何“学”,而不是教师如何“教”,教师是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一种互动的过程,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互动交流中交流心得,获得新知、提升能力。同时,在互动中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气氛,让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学生感受到语文的新鲜、有趣,感受到学习的轻松与快乐。而传统的语文教学很难让课堂的气氛活跃起来,常常让学生感到沉寂与郁闷,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大激活了语文的气氛,新奇的图片,美妙的声音,有效的资源都可以通过多媒体应用到语文课堂中来,从而让语文课堂“火”起来。

如教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杨修之死》这一课时,我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语文学习中来,我首先用课件播放了《三国演义》主题曲,让学生在磅礴大气的歌曲中,感受那段令人心惊动魄的历史,然后,我用图片展示了曹操与杨修的相关资料,从而让学生初步了解真实历史中的两个人物,再让学生自主阅读文本,从中挖掘小说中曹操与杨修的个性特点,实现对人物形象的理解。通过这种模式的学习,学生学习的激情高了,学生的表现欲强了,整个课堂的气氛也活了,教学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三、妙用信息技术。拓展语文课堂的教学外延

语文本身就是一部大百科全书,从某种意义上讲,生活的外延有多大,语文的外延就有多大。在语文教学时,我们如何最大限度地拓展语文课堂的外延,激活语文课堂,丰富学生视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就给我们新时期的语文教师提出了一个命题。无疑,信息技术作为一个获取知识的平台,对拓展学生的语文学习的视野,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可以巧妙地利用信息技术,来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外延。

比如,我在教学《送东阳马生序》一文时,我既用PPT课件的方式展现了我国历史上苦读的经典人物及他们的故事,如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等经典故事;又用课件展示了范仲淹苦读的语段,让学生进行比较阅读。通过观看故事与类文阅读,一方面拓展了学生视野与阅读的外延,另一方面也让学生感知了古人勤奋学习的精神,从而达到一箭双雕的目的。

四、妙用信息技术,延展语文课堂的评价平台

语文学科的教学评价与数学学科的教学评价比起来,应该说相对比较滞后,常常出现我们讲完新课后无法当堂训练,这就在学习的效度上打了折扣。信息技术的出现无疑改变语文学科这一天然的劣势,我们可以借助信息技术,把当堂练习的内容做成PPT,然后在新课结束后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当堂练习。教师根据学生练习的情况,予以相应的评价,这样就大大提高了语文教学的效度。另外,我们还可以利用微信平台与QQ在线交流平台,把一些检测性题目放上去,让学生课后完成,从而实现对学生语文学习的评价。实践证明,运用信息技术弥补语文学科课堂评价的不足,提升了语文学习的效度,使语文学习的走上了快车道。

第7篇

皮亚杰指出:“学习从属于发展,而非相反。”《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语文素养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并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成尚荣先生认为,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才是适合学生的教育。因此我们确定教学生成是否有效,应以学生的语文素养能否得到发展和提高为标准。课堂上,教师既要不拘泥于原定的教学目标,又要根据课堂学习的情况自然生成,力求“形散而神不散”。那么,如何让语文课堂多一些有效生成呢?我认为不妨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积极鼓励,让学生在生成中享受快乐

“生成”是相对于“预设”而言的。通俗地说,“预设”就是“计划”,而“生成”则是在执行计划过程中的“变化”。新课程倡导在互动中,教师、学生的思想和文本不断交汇碰撞,创造火花不断迸发喷射,新的信息、新的学习需求不断涌动产生,认识不断提高,体验不断加深,情感不断升华。这样的语文课堂,学生就拥有了创造的机会,获得了全面的发展,教师的劳动也闪耀着智慧的光辉。为了让语文课堂多一些有效生成,教师要转变观念,把学生看成平等的朋友,用亲切的笑脸、真诚的笑声、和蔼的话语营造和谐、民主的气氛,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对话互动,努力使学生敢说、想说,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在互动和生成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教学《枣核》一文时,我让学生谈谈读了这篇文章的感受,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我从美籍华人身上学到了表达思念的方法。”还有的说:“美籍华人的思乡之情是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正当大家的发言精彩纷呈时,一个男生站起来说:“我觉得这个美籍华人思念故乡的情感还不算真切。如果他思乡心切,为什么不回家乡定居?”对于这样的“叛逆”,我并没有责怪他,而是微笑着鼓励他说:“美籍华人思乡之情是真切的,思念家乡未必要回乡定居。也许他也想过回国定居,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如愿罢了。你很聪明,别人没有想到的表达热爱家乡之情的方式,你想到了。”听了这番话后,他满意地点了点头,脸上洋溢着成功的笑容。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呵护,创造性思维得到了激发。

二、正确引导,让学生在生成中获得发展

理解文本是课堂生成的基础。在解读文本时,学生的阅读体验可能会出现偏差,这是很正常的,但教师不能一味地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而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教师应该及时调整预设,使之成为下一个教学过程的基础资源,对学生进行正确的价值引导,帮助学生体验,让学生在对话、交流、碰撞中提高认识,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在纠偏中个性获得发展。一次,一位青年教师上公开课,执教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探讨百草园生活的乐趣和三味书屋生活的枯燥无味。在集体交流的环节,有一个学生说:“三味书屋生活并不枯燥无味,老师读书入神时,学生可以在下面画画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这位老师竟微笑着说:“你真了不起,你的想法很独到。”老师一味地迁就学生,失去了应有的主导作用,忽视了文本的价值取向。如此生成自然是无效的,学生的语文素养也得不到提高。

三、克服盲目,让课堂在生成中演绎精彩

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课堂教学不唯预设,不是不要预设。没有预设的生成往往是盲目的,而没有生成的预设又往往是低效的。因此,语文教学中,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益的关键所在。只有课前精心预设,才能使课堂上的动态生成有效,将课堂演绎得更加精彩。

1.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

教材是课程标准理念的具体体现,是学习内容的主要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基本材料。教师在分析教材进行教学预设时,应在深入理解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实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对教材适当进行改编或重组。如学习《幽径悲剧》一文,可以生成出各种破坏环境的现象;学习《送东阳马生序》,可联系凿壁偷光、囊萤映雪等典故,生成出刻苦学习的情感。除此之外,教师还应全面了解学生,预测学生知识经验的储备、自主学习的方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等,做到心中有数,以求预设的可行和有效。

2.有效开发资源,力促机智生成。

动态生成是在教学过程中随机开发和适时利用课程资源的教学情景。在制订教学方案时,教师要注重开发有效的课程资源。既要对身边的教学资源进行开发和筛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又要指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搜集相关资料,以达到优化预设、机智生成的目的。如教学朱自清的《背影》时,课前,我布置学生搜集朱自清的个人资料和父母关爱子女的小故事,为课堂生成储备知识、积累经验。当学生体验了“背影”的感人之处,感受到了浓浓的父子情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者在当时有没有理解父亲这份爱子之情?”一个学生回答:“我从他多次的指责和后悔中觉得他当时还没有理解父亲的这份感情。”(这位学生平时爱乱花钱,曾因妈妈拒给零花钱,与妈妈发生争执)听了他的回答,我快速反应,说:“同学们平时有没有遇到对父母的关爱不理解的事?”那位同学第一个举手发言:“我喜欢乱花钱,爸爸、妈妈控制我用钱是对的,我现在知道自己错了。今天回家,我一定向妈妈道歉。”在师生互动中,学生已有的经验被激活,认识有了提高,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注重反思,让教师在生成中不断成长

第8篇

关键词:学习过程、习惯、方法、教学目标

在应试教育占主导地位的教育领域,学校的领导、教师,很少有人研究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大多关心的是学校的升学率,学生的名次和分数。而学生呢?他们注重考试的分数和作业的答案,根本不顾及自己在这三个方面的情况。笔者想通过对这三个问题的讨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一、学习过程

从广义讲,学习过程是一个完整的活动系统。人类的学习是主体为适应社会需要,获得社会经验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对教育领域来说,教学过程是人类学习过程中的特定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共同进行的动态活动过程,由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同时不断展开的教和学两方面构成。而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各种因素影响下,为实现教学目标由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的学习活动过程。学习活动包括知识、技能、思维能力和道德品行。就知识与技能目标来说,学生的学习过程,实质上是从不知到知,或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过程。通俗地说,就是从不懂到懂,和由不会到会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过程,体现了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精神、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方方面面。

学习动机,要处理好“大我”与“小我”的关系。现在虽不是“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作为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在当今应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是国家的需要,是人民的要求,这是“大我”。在为“大我”而学习的前提下,顾及一些“小我”也是无可非议的。如“为父母争光”,其实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读书,以待将来有出息,即成为国家的各类有用的人才。“为自己的前途打拼”,也应该鼓励。学生自己的未来应该由他(她)自己来规划,不是由老师拍板,也不能由家长作主,自己才是未来的主人。那种胸无大志,甘愿做“啃老一族”,不可取。正确、健康的学习动机,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力。

学习态度,最重要的是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从自己的实际条件出发,运用切实可行的学习方法,来完成学习任务。在学习中切不可不懂装懂,或任其不懂,那是百害无一利的蠢事。对问题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勇气。学问是一件踏踏实实,来不得半点虚假的事业,必须脚踏实地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展开。所以古人提出“循序渐进”地学习。在学习上没有捷径。现在有许多教辅书,什么“高考捷径”、“升学捷径”,都是屁话,里面除了题目还是题目,题海不可能成为高考、中考、升学的捷径。古人还敬告:“欲速则不达”,在学习上急于求成,是不可能到达胜利的彼岸的。有句格言:“学海无路勤为径”,那是富有哲理的。在学习上蜻蜓点水式的学习,获得的知识、技能必然是肤浅的、片面的。

学习精神,是在学习过程中,要有不怕艰苦,克服困难,去完成学习任务的精神。我们的古人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如“凿壁借光”、“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等都是刻苦好学的典范。“凿壁借光”,亦作“凿壁偷光”、“穿壁引光”。典故出自晋朝葛洪撰的《西京杂记》“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不及、不到的意思),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现在一般家庭学习环境不错,有的一人独居一室,无人干扰,有的还配以电脑。象匡衡那么困难的家庭已不多了,父母为我们奋发读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在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相互切磋也是十分重要的。孔子说:“三人行,必有吾师。”圣人都那么谦虚,我们在学习上还有什么可骄傲的呢!“教学相长”是我国古已有之的优良的教学思想,《礼记・学记》上是这么说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新课程标准提倡合作学习,也正是体现了这一教学思想。

二、学习习惯

习惯,是由于重复多次练习而巩固下来并成为需要的行动方式;是经不断实践,已能适应新情况的行为。《汉书・贾谊传》中说:“少成若天性,习贯(惯)如自然。”《书・太甲上》中说:“兹乃不义,习与性成。”意思是长期的习惯会形成性格,即习惯成自然。《孔子家语・七十二弟子解》中也说:“少成则若性也,习惯若自然也”。举一简单例子,有的人过于拘泥于清洁卫生,久而久之就会成为“洁痞”(或“洁癖”),习惯就成了性格。

习惯,有良好的习惯和不良的习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好的学习习惯,也有不良习惯,我们要注意他们的学习习惯,提倡良好的学习习惯,帮助纠正不良习惯,甚至限时其改正。如课前预习、先看书后作业、独立完成作业、作业完成能自检自查、做错的题目能及时纠正,寻找错误原因、书写整齐规范、善于思考各类问题等等,这些都是良好的学习习惯。反之,拿起作业就做,做不出就翻书(这样相当于小贩买卖东西,贩进马上贩出);不懂不去思考,而是马上问同学问老师,正如《论语・为政》中说的:“学而不思则罔(迷惑),思而不学则殆(怠惰、懈怠)”。更不可取的是抄作业、对答案,这些都是不良的学习风气。久而久之,就成了不良习惯。更可怕的是不少学生从小学到中学,只要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了,就认为学习任务完成了。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多方面的,做作业仅仅是学习活动的一部分,即使认为是主要活动,那也是片面的。

习惯,因为可以形成一种性格,所以它将影响他(她)的日常活动、今后的工作,乃至影响其一生。如书写整齐、规范,读书用品、实验器材摆放合理,做到井井有条,将来到工作岗位上,他(她)的工作环境、工作用品必定也是有条不纹,决不会发生要什么就到处乱翻乱找。学习上的自检自查习惯也是十分重要的。现在航天事业中的发动机――火箭,在发射前的检查是十分严格的,一点马虎不得,若内中即使有一段细细的铜丝,也会出大事。从事这项工作的人员都有良好的素质,他们根据操作规程不厌其烦地一遍遍检查,这种严谨的工作作风也是良好习惯的迁移。

三、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属于方法论范畴。方法论是关于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方法的理论。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矛盾分析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哲学方法论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对于学习方法也必须遵循。

成语“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语出《论语・卫灵公》)意思是工匠要干好活,一定要先准备得心应手的工具。学习方法对于学习效果,尤如工匠的工具对于工匠的活儿一样。“事半功倍”(语出《孟子・公孙丑上》)和“事倍功半”,对学习方法于学习效果也是一样的道理。所以,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才能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选择适合自己情况的学习方法外,还要借鉴别人的方法,但千万不能照搬照抄,别人的好方法是符合别人的具体情况,否则会造成画虎不成反类猫。

现在不少学生根本不讲究学习方法,就做习题来说,一拿到题目,不仔细审题,不作分析,一味用公式去套;对于思考性较强的习题,用现成公式那里套的出呢!结果是事倍功半,甚至一筹莫展。